與雪有關的詩句范文
時間:2023-04-02 21:29:1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與雪有關的詩句,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2、水晶簾外娟娟月,梨花枝上層層雪。
3、溪深難受雪,山凍不流云。
4、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開。
5、天山雪后海風寒,橫笛偏吹行路難。
6、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
篇2
論文摘要:面對信息社會,知識更新加快的時代,大學生對信息獲取的方法和技能更加迫切需要。在日益變化的信息時代,本文提出了大學生掌握信息的幾個技能及應用方法,對在校大學生的日常學習和今后的工作具有切實可行的指導意義。
信息時代,是以計算機技術為代表的信息技術被全面應用在社會生活各個方面的時代。信息化是現代社會的基本特征,現代社會最重要、最顯著的特征是信息的急劇膨脹和迅速傳播。現代印刷出版物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數量朝向人們涌來,各種媒體時時撞擊人們的大腦,爭奪“眼球”。人類社會進入信息時代后,社會、科技、經濟飛速發展,知識更新速度越來越快,社會的發展對學校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學生在校的主要任務不僅在于掌握具體知識,還要做到在廣泛選取有用信息的前提下,并有效地加以應用。因為信息的威力是巨大的,在瞬息萬變的經濟市場中,得到一條信息救活一個企業,漏掉一條信息將使一家公司破產,這事已屢見不鮮。
信息時代是為人類社會所創造的新型的學習時代,為適應這個時代的要求,大學生應具有以下幾個方面的信息技能:
1利用信息工具的技能。
(1)掌握因特網瀏覽方法、學會使用電子郵件、電子圖書查尋、期刊檢索等電子資源的技能,及時找到自己所需要的信息。
(2)能利用FTP信息庫下載—上傳數據、文件,為學好自己的功課提供豐富的課外信息資源。
(3)熟練掌握一種文字處理軟件,把自己所學的知識及重要信息匯總起來并存儲好這些知識信息,以備將來更進一步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
(4)充分利用圖書館,因為圖書館是高校的文獻中心和大學生的第二課堂,這里有豐富的圖書,隨你選擇。進入圖書館先要了解圖書館的功能,怎樣查詢所需的圖書目錄,進而找到所要的文獻信息。筆者幾次發現,有相當多的大學生來到圖書館后,不知道怎樣去使用圖書館目錄,圖書、期刊等文獻資源所在位置,但是我們工作人員都會耐心地給他們指導,以克服大學生來圖書館所面臨的困難。
2獲得信息的技能。
大學生要根據自己的學習目標有效地收集和選擇各種學習信息,能通過閱讀、討論、實驗、檢索等手段來獲取信息,并且大量占有信息,為自己所用。在這方面,關鍵的能力是信息的收集能力和選擇能力。不同的學生有不同的收集信息能力,有的接收信息的能力特別強,所以學習起來不費力氣,而有的大學生則不然,接受信息能力特別慢,甚至對周圍的信息無任何反映。所以掌握好收集信息的方法,對學習及以后的工會帶來意想不到的效果。不同的信息可用不同的收集方法,一種信息可使用多種收集方法,一種收集方法也可以為多種信息的收集服務,信息與收集方法是多對多的關系。此外,信息必須經過選擇才有使用價值。信息的收集和選擇必須遵循目的性、效率性和網絡學習技能等三大原則。
大學生要掌握有效的信息檢索方法,方能在學習和以后的工作中立于不敗之地。信息檢索有四個階段:
(1)分析階段。首先對于自己有用的信息特別給以重視,及時淘汰無用的信息;其次要明確范圍和對象,對要檢索的信息做到目標明確。
(2)準備階段。確定檢索步驟,選擇檢索工具,如利用圖書目錄、索引、文摘或其他檢索工具等等,由近及遠檢索信息,并充分結合使用學校電子圖書、期刊數據庫信息資源查詢、查準所需的有用信息。
(3)檢索階段。檢索信息的途徑主要有:書名(或刊名)檢索--根據書名(或刊名)查找信息;著者檢索—根據作者查找信息;分類檢索—根據圖書分類號檢索信息;主題詞檢索—通過反映信息內容的主題詞查找。
(4)篩選階段。該階段是對檢索到的信息進行分類整理,選出對自己學習及研究內容有價值的信息。
當然,檢索的方法有多種多樣,大學生只要調動一切有利因素,準確、快速、完整地收集到信息,就能達到檢索信息的目的,為學習及研究內容作好基礎工作。
3處理與加工信息的技能。
大學生對收集的信息進行理解、歸納、分類、存儲、記憶、批判、鑒別、遴選、分析綜合、抽象概括和表達等。在這方面,比較重要的是信息理解能力和信息判斷能力。信息理解能力是指能明白信息的本來意圖,了解信息的本質性意義。信息判斷能力是指通過客觀地了解信息生成過程,探討其效果,制作意圖,制作技術。信息加工地對信息進行進一步的分析思考,剔除假信息,去掉過時的、重復的信息,而對有價值的信息研究。對于收集和選擇的信息,在理解的基礎上進行仔細的研究和推敲,形成自己的觀點,為自己所利用。
4創新信息的技能。
大學生在信息搜集、選擇、分析、判斷的基礎上,能準確地概述、綜合、改造所需要的信息,能圍繞同一目的,在多種多樣的信息交互作用的基礎上,產生創造思維的火花,產生新信息,從而創造新的信息,達到理解信息的目的。一切新生事物來源于創新,創造性的本質是,將幾個舊思想用新方式結合起來。創新的信息培養出來的是富有創新精神和創新智慧的人,只有這種人才能適應信息時代的要求。信息需要創新,任何事物都需要創新,沒有創新就沒有發展,創新活動是一切事物發展的靈魂。眾所周知,信息創新是科研的基礎,也是大學生應當具備的能力,論文寫作就是創新過程的系統總結。提出問題的前提是在充分利用信息資源的條件下提出的,大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與信息素養密切相關,創新的過程可分幾個階段:
(1)提出問題。
(2)查找信息資源。
(3)弄清問題。
(4)生成方案。
(5)實施方案。
(6)回顧總結。
以上幾個過程都與信息有關,大學生充分占有了信息資源并應用于實際學習中,才能創造性地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并不斷在繼承的基礎上有所發現,有所創造,有所前進,在信息方面占有主動權。
5信息協作的技能。
現代社會正在進入知識經濟時代,這將對社會各個方面發生重大的影響,一個人越有知識,就越會發現自己無知。當今的信息時代,知識的更新換代已經縮短到2~3年,人類探知的領域越來越大。在這種時代,僅靠某個人是無法完成某項科研活動或某項社會工作的,而必須使信息和信息工具作為跨越時空的、"零距離"的交往和合作中介,同外界建立多種和諧的協作關系。這有賴于大學生具備信息的傳遞技能,特別是網絡傳播手段,將自己的觀點和見解及時明了地傳遞給他人,達到信息共享、相互交流、取長補短、互利雙贏的目的。
6充分利用信息的技能。
大學生要善于運用接受的信息解決問題,如學習、生活等方面的問題,提高生存和發展的質量,讓信息充分發揮最大的效益。在信息時代,信息技術發展能力的強弱,能決定一個國家或地區經濟成敗的關鍵。信息盡管不是唯一的資源,但確實成為現代社會最重要的資源,誰在信息資源方面開發得成功,誰就能在未來社會中處于領先地位。為此,大學生應充分掌握更多的知識,掌握獲取更多更快的信息方法和技能,為將來工作和學習打下堅實可靠的基礎。
7接受終身教育的技能。
篇3
【關鍵詞】道路交通管理與控制 實踐教學 交通仿真 民漢一體化教學
【基金項目】本研究受新疆大學21世紀“高等教育教學改革工程”四期項目(項目號XJU2015JGY70和XJU2015JGZ07)資助。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04-0256-01
一、實踐教學的作用和地位
國內很多高校給交通工程專業的學生開設了《道路交通管理與控制》課程。作為本科課程時該課程的定位與目標是讓學生了解和掌握路口和路段交通管理與控制領域的理論知識、現場實驗和仿真實驗方法。
《道路交通管理與控制》課程課堂教學過程中, 重點教學內容是人、車、路和交通環境的協調管理和控制有關的理論內容、步驟、方法、手段等。課程教材在選題時考慮結合了各種交通場景及現代控制方法,內容包含大量的基本概念及先進控制技術的應用,學生如果僅僅記住了概念的解釋或只了解基礎理論的原理和計算步驟, 難以使學生形成對交通系統運作的感性認識 。
本課程實踐教學的目的是培養學生在教師的啟發和引導下能自主地進行科技文獻檢索、實地調研、方案設計、方案比選與評價等,能從學科的高度來認識、分析和解決實際交通問題的能力。
二、實踐教學的內容
安排實踐教學的內容時,需要考慮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的有機結合建立促進學生能力培養的教學體系的需要,以加強學生創新能力和工程設計能力培養。教學過程從平面交叉通問題的分析開始,到方案的評價結束,具有以下基本內容:
1.交通現狀調查與分析:對單點交叉口進行現場調查和分析, 找出工程問題。根據方案設計和仿真軟件需要選擇采集的數據內容,包括控制方式、交通量、延誤等。
2.概略設計:依據分析結果,對交叉口進行優化設計。充分考慮從渠化方案、信號配時方案、交通組織等多個方面改良的可能性,這樣體現了問題的系統性。初期制定若干個概略設計方案并進行方案比選,確定詳細設計方案。
3.初選及詳細設計:從渠化、信號配時及交通組織這三個方面選定若干個優化設計方案在概略設計的基礎上進行完善。
4.評價指標選擇:指導學生根據研究目標和交通仿真軟件的評價模塊可輸出參數及其特點確定1到2個評價參數及參數的閾值。
5.方案比選和完善:根據仿真輸出結果對所設計的各解決方案進行評價比較, 選擇出滿足評價要求的最適宜方案, 并形成最終方案。
三、實踐教學過程的設計
通常,交通工程相關課程的實踐教學實施通過以下四種途徑進行:
1.到典型交叉口或路段進行現場交通觀察,認識交通現象。
2.使學生參與教師的相關課題,投入到生產實際中去提煉問題,解決問題。
3.通過交通工程仿真實驗,分析和解決有關交通問題。交通仿真軟件利用系統仿真模型模擬道路交通系統的運行狀態,對交通仿真軟件的掌握已經成為了交通工程專業學生基本的要求。
4.實際工程案例分析。教學組成員充分利用自身參加的工程實踐,或邀請對口的工程實踐單位的專業技術人員或城市交通管理部門的項目負責人在課堂上精選工程案例進行講解,結合工程案例中的成敗得失開展課程討論。
以上四種實踐性教學的途徑不僅拓展了原有的教學內容,而且使課堂的理論教學與課外的實踐緊密地結合起來彌補了單純理論教學的不足。通過參與教師的課題及工程案例分析,學生雖然參與了整個設計過程,由于條件的限制,不能大膽實施各種改善措施,也看不到方案實施后的效果。考慮到我校交通工程專業辦學歷史短、民漢混合編班、教師承擔的課題任務不足、前兩種實施方法達不到全覆蓋。因此我們在教學過程中采用了開設創新實驗和課程設計環節的方法。教師根據課程內容的需要參照實際工程項目設計適合于學生演練的實驗內容,使學生學會運用課程中學的理論知識解決實際工程問題。我們在教學過程中充分利用交通仿真軟件Vissim,TransCAD等在方案設計和評價中的優勢,以具有代表性的交叉通組織及城市快速路立交橋控制方案為案例從有效教學理念出發設計了實踐教學過程,獲得了良好的效果。在實驗課分組中根據課程特點采用民漢和組、民族學生單獨分組、大、小組長輪流當等管理措施促進了學生的共同進步。整個教學過程中,學生是方案的設計者和實施者, 親自動手完成仿真過程調動了對理論知識的學習興趣。對于少數民族學生來說,更多的參與實踐過程調動了學習積極性,通過實驗學習的過程也克服和彌補了語言理解能力上的不足。
參考文獻
[1]毛保華, 楊肇夏, 陳海波. 道路交通仿真技術與系統研究[J]. 北方交通大 學學報.2002.26 ( 5): 37 - 46
[2]曹靜,楊孝寬,趙曉華. 交通仿真技術在交通工程實踐教學中的應用[J]. 中國校外教. 2009(S3): 20-21
[3]陳健,盧國勝.交通工程實踐教學環節探析[J]. 西南科技大學《高教研究》[J]. 2010(3):63-64
[4]黃芳,胡永舉.“交通港站與樞紐”模塊教學設計與實踐[J].中國電力教育.2011(35):133-134
[5]劉永泉. 試論新疆高校民漢一體化教學改革的沖突與調適[J]. 中國電力教育.2012(19):28-29
篇4
一、活動主題
圍繞江西省委教育工委、江西省教育廳主管,江西教育傳媒集團主辦的優秀教育期刊《江西教育》《教師博覽》《高中生之友》《初中生之友》《小學生之友》《開心幼兒(畫刊)》進行讀刊用刊活動。
二、活動組織
本次活動由省教育廳辦公室、江西教育傳媒集團共同主辦,由新蕾教育文化傳播中心、教博傳媒共同實施,聘請有關專家對參評作品進行評選。
三、對象和分組
參加對象為全省幼兒園、中小學學生及教師。
組別分為教師組(含師范類在校學生)、高中組、初中組、小學高段組(5~6年級)、小學中段組(3~4年級)、小學低段組(1~2年級)、幼兒組。
四、活動項目及要求
(一)教師組參評作品內容
1.閱讀《江西教育》《教師博覽》的心得體會、意見和建議;
2.談刊物或其中某個欄目、某篇文章對自己的教育、啟發和影響:
3.記敘讀刊用刊活動中的人和事:
4.指導學生進行課外閱讀的經驗和體會。
(二)學生組參評作品內容
1.小學中段以上組:
(1)談刊物或其中某個欄目、某篇文章對自己的教育、啟發和影響:
(2)就刊物中某篇文章寫讀后感或評論:
(3)記敘讀刊用刊活動中的人和事:
(4)記敘與刊物有關的其他內容。
2.小學低段組:
參評作品可送交上述內容文章,也可送交書畫作品。
3.幼兒組:
參評作品為書法、繪畫作品。
(三)其他
參評文章體裁以記敘文、議論文為宜,題目自擬,字數以1500字以內為宜。
五、報送流程及要求
(一)幼、小、初中學生作品
(1)各縣(市、區)送參評作品各組不少于10篇(件)、不多于30篇(件)。
(2)參評作品須詳細注明縣(市、區)、學校(學生作品同時注明年級、班級)、姓名(學生作品同時注明指導教師1。
(3)參評作品要求為紙質稿,并貼活動徽標(見《初中生之友》《小學生之友》《開心幼兒(畫刊)》雜志2016年第7-8期、第9期)。各組的活動徽標不能交叉使用。
(4)各市、縣(區)將參評作品在2016年10月31日寄(送)到南昌市紅谷灘新區紅谷南大道2799號三樓。
①新蕾教育收(贛州、吉安、宜春、萍鄉、新余作品)
聯系人:曾憲瑛、黃蕾
電話:0791-85896109、85896150(傳真)、13979116610
②教博傳媒收(上饒、撫州、九江、南昌、景德鎮、鷹潭作品)
聯系人:熊錦龍、鐘雪子
電話:0791-85896102、85896187(傳真)、13807095807
(二)高中生及中小學(幼)教師作品
高中生及中小學(幼)教師的參評作品報送流程及要求詳見江西教育服務平臺“課內外”網站()和“課內外”微信公眾號。
聯系人:李凌岳、劉庭斌
電話:0791-86756091、86765937
六、評選流程及事項說明
學校對本校提交的作品進行篩選縣(市、區)教育局初評各設區市、省直管縣(市)教育局復評組委會終評公布終評結果。
七、獎項設置
1.教師組按不超過參評作品總數的10%、15%、25%評出一、二、三等獎:學生每組分別設一等獎60個、二等獎120個、三等獎360個。
篇5
技巧分析、語言品味,也是古詩詞閱讀的兩個重要考點。表達技巧包括比喻、借代、夸張、雙關、襯托、對比、反復等修辭手法,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抒懷、借古諷今、映襯烘托、以小見大、動靜結合、虛實結合、直抒胸臆等表現技巧。鑒賞詩詞的語言,包括準確理解有關詞語的意義,準確理解重要詞語的深層含義和言外之意,賞析詩歌語言描繪形象、表達情感、創造意境的藝術效果。
【考點解讀】
此考點的命題形式大致有以下幾種:
一是分析篇中妙筆。如2013年廣東省佛山市卷附加題第4題:“垂死病中驚坐起”中“驚坐起”是篇中妙筆,請簡要分析。
二是從修辭角度分析詩句的表達效果。如2013年廣東省湛江市卷第15題:詩句“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運用了什么修辭手法?有何表達效果?
三是對詩詞的寫作技巧進行鑒賞。如2013年廣西壯族自治區百色市卷第15題:全詩寫人敘事,有時“潑墨如水”,有時“惜墨如金”,請結合節選部分的詩句分析這一手法。
四是對詩詞用詞的精妙進行賞析。如2013年貴州省安順市卷第12題:文中“千騎卷平岡”的“卷”字能否用“過”字替換?為什么?又如2013年湖北省隨州市卷第9題:古人寫詩注重煉字,請對詩中“斷”“復”二字作簡要賞析。
【解題指津】
首先鑒賞詩歌時應從鑒賞詩歌的語言入手,并通過語言來把握詩歌的形象,領會形象所蘊含的精神內涵,體味詩人的思想感情。鑒賞詩歌語言要注意:一要疏通文意,理解關鍵詞語的深刻內涵;二要品味詩歌含蓄、平淡、絢麗、清新、簡潔、豪邁等風格。
其次,鑒賞詩歌還要注意詩歌表達方式的評析。詩歌的表達方式主要包括記敘、描寫、議論、抒情四種。所謂表達方式的評析就是指能辨析詩歌中運用了哪些表達方式及作用。在古詩詞中,記敘主要是對人物、事件的交代和介紹;描寫是用形象的語言對人、物、環境等的形態、特征作具體生動的描繪,使讀者如見其人,如聞其聲,如睹其物,如臨其境;抒情則主要指抒發主觀感受,表露自我感情;議論則是直接闡述觀點,表明態度。這四種表達方式在詩詞中往往并不單獨使用,而常常綜合運用多種表達方式。
此外,鑒賞詩歌還應從藝術手法的賞析入手。藝術手法的賞析包括兩個方面:一是有關描寫的藝術手法賞析,二是有關抒情的藝術手法賞析。從描寫角度看,有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從描寫用筆看,有工筆和白描;從描寫內容看,有景物描寫和人物描寫。抒情的方式主要有直接抒情和間接抒情兩種。古詩詞大多借助景物來抒情,景與情的關系通常有四種:以樂景寫樂情、以哀景寫哀情、以樂景寫哀情、以哀景寫樂情。古詩詞中常用的修辭手法有比喻、比擬、夸張、借代、對偶、設問、反問、雙關等。在鑒賞詩歌時,我們要能辨別這些修辭手法,并能分析它們的藝術效果。對詩詞藝術手法和修辭手法的分析在中考中考查得比較多,我們在答題時首先要明確地指出其具體使用了何種手法,然后再聯系作品加以細致的分析。
【閱讀闖關】
1.閱讀下面的詩歌,完成后面的題目。
題破山寺后禪院
〔唐〕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
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
萬籟此俱寂,但余鐘磬音。
(1)請從煉字的角度賞析頸聯中“悅”和“空”兩字的妙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尾聯中“萬籟此俱寂”與“但余鐘磬音”是否矛盾?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閱讀下面的詩歌,完成后面的題目。
蠶婦吟
〔南宋〕謝枋得
子規啼徹四更時,起視蠶稠怕葉稀。
不信樓頭楊柳月,玉人[注]歌舞未曾歸。
【注】玉人:美人,此處指歌女。
(1)“起視蠶稠怕葉稀”,一個“怕”字寫出蠶婦怎樣的生活狀態和心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詩人將蠶婦和歌女放在一起寫,有何用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閱讀下面的詩歌,完成后面的題目。
村夜
〔唐〕白居易
霜草蒼蒼蟲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絕。
獨出前門望野田,月明蕎麥花如雪。
(1)本詩首句運用了疊詞“蒼蒼”“切切”,好在哪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請描繪“月明蕎麥花如雪”的景象,并指出這句詩蘊含了詩人什么樣的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閱讀下面的詩歌,完成后面的題目。
同諸隱者夜登四明山
〔唐〕施肩吾
半夜尋幽上四明,手攀松桂觸云行。
相呼已到無人境,何處玉簫吹一聲。
(1)這首詩寫出了四明山的什么特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詩歌第三、四句運用了什么表現手法?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閱讀下面的詩歌,完成后面的題目。
從軍行
〔唐〕楊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辭鳳闕,鐵騎繞龍城。
雪暗凋旗畫,風多雜鼓聲。
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
(1)請簡要概括這首詩的主要內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雪暗凋旗畫,風多雜鼓聲”從哪兩個方面描繪了激烈悲壯的戰爭場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閱讀下面的詩歌,完成后面的題目。
即事
〔北宋〕王安石
徑暖草如積,山晴花更繁。
縱橫一川水,高下數家村。
靜憩雞鳴午,荒尋犬吠昏。
歸來向人說,疑是武陵源。
(1)“鳴”“吠”兩詞在全詩寫景方面起到了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最后一句運用了什么典故?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閱讀下面的詩歌,完成后面的題目。
送李副使赴磧西①官軍
〔唐〕岑參
火山六月應更熱,赤亭②道口行人絕。
知君慣度祁連城③,豈能愁見輪臺月。
脫鞍暫入酒家壚④,送軍萬里西擊胡。
功名祗向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
【注釋】①磧(qì)西:安西都護府。②赤亭:地名,在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哈密縣西南。③祁連城:地名,在今甘肅省張掖縣西南。④酒家壚(lú):酒家。
(1)詩歌首聯寫塞外酷熱難耐、人跡罕至的惡劣環境,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有詩評說,此詩為送別詩中的“另類佳作”。你是否同意“另類”這種說法?請聯系學過的詩句說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閱讀下面的詞,完成后面的題目。
清平樂?獨宿博山王氏庵
〔南宋〕辛棄疾
繞床饑鼠,蝙蝠翻燈舞。屋上松風吹急雨,破紙窗間自語。
平生塞北江南,歸來華發蒼顏。布被秋宵夢覺,眼前萬里江山。
(1)請簡要賞析本詞上片“破紙窗間自語”一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全詞抒發了詞人怎樣的思想感情?請概括作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閱讀下面的詩歌,完成后面的題目。
贈從弟
〔東漢〕劉楨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風。
風聲一何盛,松枝一何勁。
冰霜正慘凄,終歲常端正。
豈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1)這是一首詠物詩,詩歌標題為“贈從弟”而內容卻寫“松”,請你簡要分析詩人的用意何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請分析詩歌頷聯中連用兩個“一何”,有何表達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閱讀下面的詩歌,完成后面的題目。
金陵三遷有感①
〔南宋〕梁棟
憔悴城南短李紳②,多情烏帽染黃塵。
讀書不了平生事,閱世空存后死身。
落日江山宜喚酒,西風天地正愁人。
任他蜂蝶黃花老,明月園林是小春。
【注釋】①這首詩寫于南宋滅亡前夕,當時詩人因受讒言之累在金陵(今江蘇南京)屢遭貶官,有感而作。②李紳:中唐詩人,身材短小,秉性剛直,忠于朝廷。詩人在此處以李紳自比。
(1)詩中頸聯的“喚酒”“愁人”與首聯中的“憔悴”“多情”相呼應,寫出了詩人怎樣的心理狀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尾聯是全詩的點睛之筆,試作賞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閱讀下面的詩歌,完成后面的題目。
宴詞①
〔唐〕王之渙
長堤春水綠悠悠,畎②入漳河一道流。
莫聽聲聲催去棹,桃溪淺處不勝舟。
【注釋】①宴詞:寫于送別宴席上的詩。②畎:田間小溝。
(1)“悠悠”一詞極具表現力,請作簡要賞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詩中第三、四句運用了什么表現手法?有什么表達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古詩詞專項閱讀訓練之
篇6
(一)知識與能力。
根據現代詩歌的特點,激發學生寫詩的興趣,培養學生的創作詩歌能力,使學生能創作簡單的詩句;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提高創新能力。
(二)過程與方法。
引導學生把學過的現代詩歌的特點、創作詩歌的技巧運用到實際創作中去。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感受詩歌的魅力,接受文學藝術的熏陶,培養良好的審美情趣;增強團結合作意識。
二、教學重點
由于學生對于現代詩歌的創作存在畏懼心理,因此我把教學的重點和難點設計為提高學生對現代詩歌的興趣,培養學生創作詩歌的能力。
三、課時安排
兩課時
四、教學手段
生本教學法(小組合作和師生互動相結合)
五、教學過程
(一)新課引入。
師:同學們,在上新課之前,我想請問同學們“四大文體”具體是指那幾種文體?
生:小說、詩歌、散文、戲劇(齊聲回答)。
師:四大文體中那種文體最擅長抒情呢?
生:詩歌(齊聲回答)。
師:非常準切,詩歌最擅長抒情。其實在座的同學們的年齡也是如詩般的年齡。你們青春浪漫、你們個性多彩、你們激情洋溢,正如一句話說得好:“童年是一場夢,少年是一幅畫,青年是一首詩。”此時此刻的萬事萬物應該在你們眼中也應是別有一番詩意吧。正所謂“少年情懷都是詩”,今天我就把它作為我們這節作文活動課的主題。(板書:課題)
(二)學生自由賞詩,把握詩歌特征。
師:同學們,經過多年的學習積累,我相信大家都了解并掌握了許多的詩歌。所以在上課前我布置了你們回顧至今為止所了解的現代詩歌,可以是你們學到的、看到的、聽到的,或者是自己創作的詩歌,從中挑選一首你印象最深刻的現代詩歌。你要談談為什么這首詩在你的腦海里面印象最深刻(提示:也就是你最愛它的緣由,可以從感情,語言,聲韻等角度來分析)。
生(甲):我喜歡徐志摩的《再別康橋》,因為詩歌里面的意象很美,比如“河畔的金柳”、“軟泥上的青荇”、“榆陰下的清泉”充滿著夢幻般的色彩。
生(乙):我喜歡舒婷的《致橡樹》,因為詩歌里面的女性形象表達非常含蓄,但是情感卻非常濃烈。它傳達了一種具有新的審美氣質的女性人格,脫棄了舊式女性纖柔、嫵媚的秉性,而充溢著豐盈、剛健的生命氣息,這正與詩人所歌詠的女性獨立自重的人格理想互為表里。
生(丙):……
師:同學們講得非常好,老師這里也有幾首現代詩歌朗誦,請同學聽完朗誦后,結合剛剛幾位同學的詩歌感悟來談談現代詩歌具有什么樣的審美特征。
(首先播放朗誦帶《鄉愁》與《沁園春?雪》,然后引導學生對詩歌審美特征的把握)同學感覺剛才這幾首詩歌美不美?如果美,有時美在哪里呢?
生(甲):詩歌很美,美在情感。比如《沁園春?雪》雖然只有簡短的上下片,但內容卻情越千年,思飄萬里,淋漓盡致地展示了作者盡顯作者前無古人的巨懷與氣魄,具有不可抗拒的藝術感染力,任誰讀了都會不自覺地生出臣服之意來。
師:這說明詩歌雖然簡短,但卻具有可以集中概括地抒情的特點。
小結:從大家剛剛談及的詩歌特征中,我們可以發現詩歌具有集中概括的抒情、大膽神奇的想象、分行排列與精練優美的語言以及美妙的節奏等審美特征。詩歌是一種用豐富新奇的想象和富有節奏、韻律的語言,高度概括地歌唱生活、抒發感情的文學題材。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詩的國度,感受詩的魅力,體驗創作的樂趣吧。
(板書:詩歌的審美特征和文體概念)
(三)小組集體寫詩,體驗創作快樂。
師:(交代活動規則,組織活動開展)
1.請4到5個同學組成詩社,全班共4個小組。你當然有權給你的詩社命一個有詩意的社名。老師現在給每人4張空白的小紙條。請在發給你的紙條上每張寫一行字(其實就是詩),你不必寫上你的名字,注意你創作的句子一定要有韻味的,并且語言盡量優美。
寫詩的時候可以參照下面的寫法:
①寫一個包含了明確時態的句子,在漢語中,“著”、“了”、“過”是表示時態的詞。
②寫一個問句。
③寫一個條件句。
……
2.把你寫的詩句(也就是你剛才寫的那些字條)投入到“繆斯”(詩歌女神)的墨盒里,讓她給你靈感。
3.每個詩社從“繆斯的墨盒”里取出10個已經附著了“靈感”的詩句(也就是那些亂七八糟的字條)。
4.詩社成員共同篩選出其中6個以上較好的由繆斯賦予了靈感的詩句――其實你自己才是真正的“繆斯神”或中國的“文曲星”。(建議可以首先確定主題,然后再進行擴寫或仿寫,(但要注意運用一定的寫作技巧,如句式、修辭、想象等),寫好后進行修改(如詩歌的意象、象征、隱喻、節奏、押韻等)。
5.最后討論為已創作的詩構思一個題目,這可是“畫龍點睛”的工作,題目命好了,就能“化腐朽為神奇”。
生根據活動的安排,緊張進行創作。
小結:整個過程都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與創造性。他們需要把幾句毫不相干的句子聯系成“詩”,逼迫他們每一個人都啟動所有的人生經歷去領悟語句中可能有的全部含義,挖掘語句間的微妙聯系,然后精心安排句子順序,用一定的句法(平常儲備的有關詩歌的知識)或內在的詩句聯系使句子間有所溝通。這是一種“痛苦而又愉悅的體驗”――痛苦之處在于詩句間缺少充分的句際聯系,令人費解。愉悅之處在于閱讀者可以充分地發揮想象去填補句子間缺少的聯系,最終得到創造的。
(四)小組作品展示,師生合作評詩。
師:下面請每個詩社派代表來展示你們的作品。展示內容包括:一是你們抽到的10張小紙條,二是你們選種的6張以上的小紙條,三是你們是怎樣加工這些紙條并且調整它們的順序最后成為你們現在的作品。
生(甲):第一小組(星月詩社)展示:
1.10張原來的小紙條內容……
2.經過我們的加工,我們的創作的詩歌標題為《同一個世界,同一個夢想》。
3.詩社代表發言:我們根據這幾個句子的內在聯系,對其中的“愛”與“希望”這兩個意象著重地進行了加工。同時,為了讓句子讀起來更加通順流暢,我們簡單修改了句子的韻腳,同時我們切合北京奧運會口號點明了詩歌的主旨,讓這種“愛”與“希望”的范圍更廣,程度更深。(展示完畢,學生掌聲表示祝賀)
生(乙)第二小組(嶺南詩社)展示:……
生(丙)第三小組(零點詩社)展示:……
生(丁)第四小組(湖畔詩社)展示:……
小結:當然這些技法可以使我們的詩歌語言新奇精美,但更重要的是我們要將這些技法建立在感悟我們的生活,在生活中提煉詩意的基礎上,同時我們也需要在大膽豐富的想象之后組合我們的意象。這樣我們才能夠將這些表面零碎的句子組合成意想不到的美妙詩句。
(五)課外拓展及布置作業。
師:剛剛同學們展示了你們創造的詩歌,老師這里也有自己創作的一首非常特別的小詩,請同學們看后說說其特別之處在那里。
杏花春雨江南/小橋流水人家/沉醉不知歸路/峰回路轉/人到溪橋忽現
生:這些詩句都來自不同的詩歌,但是重新組合之后卻又另有一番新意。
師:非常準確,其實這也是一種作詩的方法,我們古人很早就已經開始實踐了,并稱這種方法做出的詩歌為“集句詩”,同時由于集句詩的特點是“以文為戲”,所以它成了許多小說和戲曲的組成部分。其實它也符合我們讀者解讀作品的規律。
篇7
【關鍵詞】詩詞;云霧雨雪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古詩文中有許多描述自然現象的優美詩句。如“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等等。自然景象是人們熟悉的場景,正因如此,詩人用自己獨特的方式表達個人的感覺并用某些自然現象來襯托個人的思想感情以及人生理想。在關于遠古時期,我們先人對云霧雨雪何時出現的猜測進行過探究,如:
“癸卯卜今日雨,其自西來雨?其自東來雨?其自北來雨?其自南來雨?”
――郭沫若《卜辭通纂》;在《周易》中:“鼓之以雷霆,潤之以風雨,日月運行,一寒暑。”從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和《楚辭》,到建安時期曹操的《觀滄海》,再到可以成為“詩的國度”的唐代,都是詩人筆下經久不衰的意象。
一、詩詞中某些佳句是闡釋自然產生過程
關于云雨的產生和用途在詩句中也有描述:
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
說到了春季,大片的云彩匯集在一起,產生飄浮在空中的水蒸氣,當空氣承受不住大量匯集的水蒸氣的時候,就會下雨。此時的云,不管是對流云還是層狀云,一般情況下都是云層較厚,含水量大,也就是在垂直方向積分含水量大,此時太陽的短波輻射不能直接穿透云層,所以陸地上看,灰黑色的云居多。冷空氣在減弱的趨勢中與暖空氣頻繁地進行著較量,既不甘退出主導的地位,也不肯收去余寒。更為此時的雨,提供了條件。由此,萬物復蘇的春季,天空中的云已為古人(如杜甫等)所熟知,這是一條較為準確的雨情信息。
二、詩人感官地對待自然現象
詩人從他們自己獨特的角度和感觀來對自然現象下定義。國際上對雨有一套分類、方法和定名,氣象觀測上對云的定名、特性、編碼也有規則,二者之間是不一樣的,如何彼此理解和溝通,應該是有意義的。對于雨,相似地有:朝雨、夜雨、春雨、秋雨、過雨、宿雨、新雨、積雨;從大小及濃度上說有煙雨、微雨、輕雨、絲雨、小雨、暴雨、傾盆雨、密雨;還有寒雨、冷雨、飛雨等等。
詩詞中普遍能見到的密雨、微雨、急雨、細雨、杏花雨、小雨、飛雨等。例如:
騰云似涌煙,密雨如散絲。殘虹收度雨,缺岸上新流。微雨池塘見,好風襟袖知。雨急山溪漲,云迷嶺樹低。細雨魚兒出,微風燕子斜。柳枝經雨重,松色帶煙深。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
一夕驕陽轉作霖,夢回涼冷潤衣襟。天外黑風吹海立,浙東飛雨過江來。對宿煙收,春禽靜,飛雨時鳴高屋。細雨濕衣看不見,閑花落地聽無聲。澗底松搖千尺雨,庭中竹撼一窗秋。
從中可以分析:
(1)以上小雨、微雨、輕雨、細雨等雨都是屬于小雨,在現代氣象上,就是指雨量小于2.5 mm/h的雨。雨滴大小倒是沒有明確規定,從云物理學來看這種小雨雨滴的直徑一般應在0.4 mm以下。但上述幾種小雨,彼此間還是有區別。
(2)煙雨或許是雨滴最小、濃度較大的雨,在詩人眼中,經常是煙雨蒙蒙,能見度較差,眼前的狀態,景物忽隱忽現,朦朦朧朧,好比眼前有一層霧。這種煙雨的雨滴直徑的平均值小到10-150lam (0.O1-0.015mm),它大小則是雨滴定義直徑中的下界附近。
(3)輕雨、微雨、絲雨應該是在煙雨和細雨之間,可算是毛毛雨,就是雨滴小、濃度大的3種雨。它們對物體、草木、樹葉只是稍微打濕,其平均直徑約在150-250lam,雨量在0.2-0.4mm/h。
三、以雪為題的感情釋放
中國古詩詞中還有大多是以雪為題的詩篇,在詩中詩人常常以雪為背景,在描述中加入情景,把關注點放在后半段的詩詞主題上,大都是借題發揮,寓情于景。下面我們只以雪等為例,剖析詩人是怎么借題發揮的。
關于雪的詩有:
欲將輕騎逐,大雪滿弓刀。明月照積雪,朔風勁且哀。隔牖風驚竹,開門雪滿山。北風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
欲度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千里黃云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撒鹽空中差可擬,未若柳絮因風起。不知庭霰今朝落,疑是林花昨夜開。
農諺中說,瑞雪兆豐年。黃河流域冬天下了雪,來年莊稼會有好收成,冬雪可凍死害蟲,到春天雪融后,濕潤土壤,有利于春耕播種、植物生長,這是一般的說法。但農業上的豐收,其因素很多,氣象上風調雨順是一個因素,冬天的一場雪,并不能代表來年從春到秋的風調雨順。豐收也與農業上的耕作、培育有關,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因素是社會因素、治國的因素。所以1-2次瑞雪不一定能保證來年的豐收。
古詩中描述的北方,行走在路上很難,白天塵土飛揚,下雪天路上積雪很厚,只會下馬艱難地步行。這就是北方與江南不同,江南綠樹青山,灰塵較少,即使是下雪的天,雪也是細小的不大,隨下隨融,有雪也會是淺淺的一層。
綜上所述,云、霧、雨、雪等自然現象與我們日常生活息息相關,文人們把這些自然現象作為意象運用到詩詞創作中來,一方面可以點明詩詞創作的地域特征和季節氣候特征,另一方面文人也可以假借這些意象來傳達自我獨特的某些情感,增添詩詞的內涵和深度。
參考文獻
[1]工嵐選.中華詩詞名句鑒賞[M].西安:陜西旅游出版社,2002.
[2]黃美元,徐華英,等.云和降水物理[M].北京:科學出版社,1999.
篇8
詩歌中的數字
下圖展示的情景和我們學過的一首詩有關,其中包含了一到十的數字,你知道是哪首詩嗎?
來欣賞一下吧!
瞧,二十個字的詩,用了十個數字,還按照從小到大的順序排列。讀著讀著,你眼前是不是出現了一幅美麗的鄉野風光圖呢?無獨有偶,以畫竹聞名的鄭板橋,也有一首有名的數字詩。來聽聽——
詠雪
一片兩片三四片,
五六七八九十片,
千片萬片無數片,
飛入蘆花皆不見。
全詩幾乎都用數字堆砌,卻絲毫不讓人覺得羅唆。你看到紛揚的雪花了嗎?或者你是不是已成了一片雪花?
詩歌中,巧妙運用數字,化平淡為神奇的詩句還有很多,你能根據詩句想象出其中的場景嗎?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
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
一蓑一笠一扁舟,一丈絲綸一寸鉤。一曲高歌一樽酒,一人獨釣一江秋。
有意思的數字
數字入詩,自然活潑而又妙趣橫生。而每個數字所具有的獨特象征意義,又會讓你眼界大開。看到下面的圖片,你會想到哪個數字?
不用說,肯定是阿拉伯數字“1”啦!“一”有第一、萬物起始之意,是成就、地位和尊榮的象征。考試的時候,你是不是很想得第一名呢?
“二”在中國人眼里,是個吉祥數字。你瞧,結婚要貼雙喜,雙喜臨門;祝詞“比翼雙飛”希望夫妻白頭偕老;稱贊人也喜歡用“雙”,比如才貌雙全。“八”因為與“發”諧音而大受歡迎,瞧,門牌、車牌、電話……只要與八有關,人們都愛選。
當然也有表示消極意義的數字啦!比如“三長兩短”“挑三揀四”“丟三落四”“推三阻四”……這是怎么回事呢?
據《禮記》記載,古代在棺木上不用釘子,而是用皮條把棺材底和蓋捆在一起。橫的方向捆三道,縱的方向捆兩道。橫的木板長,縱的木板短,所以就有了“三長兩短”這種說法,多指災禍、事故。“三”還表示數字的極限,即已經到頭了。《曹劌論戰》中說:“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呵呵,你瞧,“三”與棺材有關,又表示到了頭,還是個奇數,不齊整、不穩定,怎么會受歡迎呢?
無論吉祥還是不吉祥,數字的寓意都是人們根據自己的想象賦予它們的。總之,數字與我們的生活密切相關,它們時刻都在發揮著作用。
還有好幾個數字上文都沒提到,你知道它們的含意或關于它們的小故事嗎?
有很多同學還喜歡用數字寫故事,你也寫一個?
數字,你也來挑戰!
篇9
究其原因,是因為學生對古詩詞中所采用的藝術手法不了解。教師此時有必要對學生們講解有關生活真實與藝術真實的概念和知識,并說明我們所讀到的古詩詞是藝術作品,它們表現的是藝術的真實。
一.藝術真實與生活真實辨析
所謂生活真實是指社會生活中實際存在的人和事,是客觀現實。而藝術真實(就文學作品來說)是作家在真切的人生體驗基礎上,通過藝術的創造力,以虛幻的形式揭示出來的實際生活的本質與真諦。我們生活中的人、事、景是作家創作的前提和基礎,但是作者并非將現實生活中的這些材料原封不動地搬進作品中。他們運用各種藝術手段(如對材料的取舍、改造提煉和虛構以及語言層面上的比喻、夸張、擬人等修辭手法)對之加工和處理,才能將生活之中的人事物景變為令我們欣賞感嘆的文學作品。可見,文學創作是對生活真實的能動反映過程,一方面,文學是站在人的生命體驗與審美感受以及對社會人生關注的立場上看待生活的,因此它對生活的認識、感悟與表現帶有濃重的主觀性色彩;另一方面,文學是以審美的方式把握生活并以激發人們的情感情緒為目的,因而必然講究藝術技巧。所以藝術的真實是主觀的真實,我們在閱讀古詩詞的時候,不能以求實或通過科學計算的方法去坐實某個具體細節,而是要將它放在詩詞的具體語境中和作者要體現的思想感情中去細細體味。
中國古代就有因為忽視文學作品的藝術真實而曲解詩詞并鬧出笑話的故事,且舉兩例。
先看杜甫的《古柏行》:孔明廟前有老柏,柯如青銅根如石。霜皮溜雨四十圍,黛色參天二千尺……詩人意在借久經風霜、挺立寒空的古柏,以稱贊雄才大略、耿耿忠心的孔明。現實生活中的我們是很難看到有“四十圍、二千尺”這樣高大樹木的,杜甫這里用了夸張手法以便襯托孔明形象之高大,不能用生活實際去較真,這個姑且不論。可笑的是北宋的沈括在《夢溪筆談》中竟然用科學的手段通過一番計算后,埋怨杜甫:直徑七尺,高兩千尺的樹不是太細長了嗎?這里,沈括犯了兩個錯誤:文學作品中的這些數據不是生活真實,因而不能用科學實證的方法去求證,這是其一;其二,經過后來學者考證,沈括計算出了錯誤,詩中的古樹應該是直徑40尺而非他說的7尺。這樣看來,杜甫在夸張的運用上并未比列失調,反而恰到好處。作為一大科學家,沈括以為抓住了大詩人杜甫的漏洞,卻不知自己的錯誤淪為后人笑柄。
再看中學課本中所選的杜牧的《江南春》: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該詩既寫出了江南春景的豐富多彩,也寫出了它的廣闊、深邃和迷離。對于其中的“千里”和“四百八十”的具體數字我們當然不能以求真務實的態度去求證。杜牧用“千里”為我們營造了更大的想象空間,達到了虛實相生的藝術效果,體現了他高超的藝術手法。而明代的楊慎卻在《升庵詩話》中對杜牧頗有怨言,大意是:千里之外的鶯啼我們是聽不見的,千里外的綠映紅人們也不看見。如果把 “千里”改成“十里”,那么鶯啼綠映紅、村廓、樓臺、酒旗盡在其中,豈不更妙?楊慎就是錯在用生活中求真求實的眼光去分析詩歌,而不是以審美的眼光欣賞文學作品。作為一個詩論家,其錯如此,不是悲哀嗎?
綜上,文學作品是作者通過一系列的想象、虛構以及比喻、夸張、擬人等修辭手法走上藝術真實之路的。
二.中學階段相關的古詩詞舉例
中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所接觸的古詩詞中需要從藝術真實的角度去欣賞和閱讀的不在少數,這里列舉一部分并從修辭角度且聯系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略加分析,以幫助他們加深對藝術真實的理解。
①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發,朝如青絲暮成雪?(李白)
②狂風吹我心,西掛咸陽樹。(李白)
③白發三千丈,緣愁似個長。(李白)
④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李白)
⑤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軒轅臺。(李白)
⑥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杜甫)
⑦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杜甫)
⑧蠟燭有心還惜別,替人垂淚到天明。(杜牧)
⑨白日地中出,黃河天上來。(張嬪)
⑩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李清照)
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蘇軾)
以上詩句若是以生活常識或以科學態度去驗證,都顯得荒謬不經。但從審美所要求達到藝術真實的層面上看,又是魅力無窮的。
先看李白的詩句:①句意為作者因愁苦頭發在朝夕間變白了,這種情況在實際生活中不可能出現(除非染發)。李白是用夸張的手法表達極度的愁苦,即郁郁不得志的悲苦。頭發的朝夕間變白恰好渲染了這愁苦之深之濃。同樣在②中,從生活真實來看,人的“心”不可能被狂風吹去掛在樹上,而這首詩要表達的是李白被貶離開長安后,對長安念念不忘的思念之情。人不在,心還在,這樣就變得可以理解和接受了。如果我們對③中的詩句以科學和實證的精神去推測,就發現其嚴重失實,白發怎么可能三千丈?但聯系第二句,就明白白發是因愁而長,作者采用了夸張的手法而使詩句更形象、更具感染力。從科學態度來看,④描寫的完全是錯覺或幻覺。但是它傳達了孤獨寂寞的人內心的真實感受和強烈期盼,更見細膩傳神。此外,雪片不可能有席子那么大,⑤中用高度的藝術夸張以席來擬雪花卻精彩絕妙,它生動形象地寫出了雪花大,密的特點,極寫邊疆的寒冷,巧妙地襯托出思婦悲慘的遭遇和凄涼的心情。
再看杜甫的詩句:生活常識告訴我們,花不能掉淚,鳥也無心驚這樣的人類感受。⑥是以物擬人,將花鳥人格化,有感于國家的分裂、國事的艱難,長安的花鳥都為之落淚驚心。形象地表達出亡國之痛,離別之悲,感人至深。天下露水的顏色并無不同,月亮也只有一個,婦孺皆知。而⑦不過是借今夜“更白”的露水和“更明”的月亮表達了杜甫對失散兄弟的加倍思念。感情因此更為濃烈,效果亦更突出。
同理,從生活真實的角度看,蠟燭有“芯”而無“心”,更無人類的思想感情。在⑧中詩人的眼里燭芯卻變成了“惜別”之心,把蠟燭擬人化了。蠟燭那徹夜流溢的燭淚,就是在為男女主人的離別而傷心了。物猶如此,人何以堪?無疑大大增強了情感的分量。在稍有地理知識的人看來,⑨中的描繪與科學相去甚遠,若不是寫在詩中,恐怕要貽笑大方。但它卻形象準確地傳達了太陽從地平線噴薄而出、黃河從高原飛流直下的真切感受,令人叫絕。另外,一個人即使瘦骨嶙峋也不會比黃花更瘦,而⑩中的夸張貼切地表達了李清照的思念以及由此帶給她精神和肉體上的雙重折磨。李善于將抽象的感情具象化,《武陵春》中的“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將主觀的情緒體驗“愁”化為有重量的物,凸顯了愁的深重,真是形象傳神,妙絕千古。再者,生者和逝者是不可能相見的,否則違背科學知識。而蘇軾卻在《江城子》中描述了他與逝去了十年的妻子相見的情景,?描述的這種無中生有的幻覺,實際上有效真實地表達了作者對亡妻那份刻骨銘心的思念之情,令人扼腕。
篇10
關鍵詞: 《紅樓夢》 “三尺” 詩意 詮釋
在現代漢語里,“三尺”本身是一個數量短語,但中國古代詩文中出現的形制長為三尺的物品非常多,在夸張、用典或借代的修辭中,“三尺”除了作為數量短語使用外,又常常被用作名詞,代指深雪、寶劍、法律等。《紅樓夢》第五十回蘆雪廣(庵)即景聯句詩,主題是詠雪,其中有一句:“誠忘三尺冷,瑞釋九重焦。”關于詩句中“三尺”典出何處,歷來歧說紛紜,到目前為止,主要解釋有三種:一說“三尺”指邊關將士所佩寶劍,《漢書?高帝紀》:“吾以布衣提三尺取天下。”顏師古注曰:“三尺,劍也。”“誠忘三尺冷”是“以‘三尺’代指守邊將士,寫忠誠之心使戍邊將士忘卻了冰雪天氣的寒冷”。[1]一說“三尺”取意于唐王勃《滕王閣序》之“三尺微命,一介書生”,比喻弱小,代指身軀。又有說三尺指雪,隱用宋代游酢、楊時“程門立雪”的典故。
要想弄清楚“誠忘三尺冷”中“三尺”的確切所指,首先還是應該從比較容易理解的下聯入手。關于“瑞釋九重焦”一句的解釋,《紅樓夢》詩詞諸家注釋意見基本一致。南朝宋謝惠連《雪賦》云:“盈尺則呈瑞于豐年。”“瑞”是雪之瑞,即豐年之吉兆。《楚辭?九辯》云:“君之門以九重。”舊時天子之居處,門有九重,唐代盧綸《皇帝感詞》四首之一詩云:“山呼一萬歲,直入九重城。”后來常以“九重”代指皇帝,《舊唐書?宦官傳》曰:“九重之廢立由己。”所謂“瑞釋九重焦”,就是說瑞雪之吉兆,使得皇帝對年景不好的擔憂、焦慮得以解除和排遣。理解了下聯,上聯的意思也就相對容易理解了,這是因為蘆雪廣即景聯句詩是一首五言律詩。《紅樓夢》四十九回已經點明:“即景聯句,五言排律一首,限二蕭韻。”這樣“誠忘三尺冷,瑞釋九重焦。”上下聯中的詞性、詞義肯定是兩兩相對的,“瑞”是雪之吉兆,是名詞,那么“誠”字也應該是名詞;“九重”用作名詞,代指皇帝,那么“三尺”也應該是名詞。之前已經有學者指出過,“三尺”在詩中代指深雪[2],用的是程門立雪的典故,北宋游酢、楊時,尊師敬師,立雪于程頤之門。程門立雪事見于《二程全書?侯子雅言》:“游、楊初見伊川,伊川瞑目而坐,二子待之。既覺,顧謂曰:‘賢輩尚在此乎?日既晚,且休矣。’及出門,門外之雪深一尺。”《宋史?楊時傳》亦曰:“(楊時)見程頤于洛,時蓋年四十矣。一日見頤,頤偶瞑坐,時與游酢侍立不去。頤既覺,則門外雪深一尺矣。”值得一提的是,游酢、楊時立雪程門并非是立于雪中,《宋史》記載“侍立不去”,“門外雪深”,說得很明白,游、楊是侍立于程頤身旁。關于此事,朱熹《近思錄》也曾談及,但是以上幾種記載大都言“雪深一尺”。古時有關暴雪成災的記載,常常形容深雪厚達三尺。《宋書?五行志》曰:“吳孫權赤烏四年正月,大雪,平地深三尺。”《舊唐書?高宗本紀》曰:“冬十月癸酉,大雪,平地三尺余。”所以后世詩文有以“三尺”形容深雪的,有時是夸張,如唐李商隱《夢令狐學士》詩云:“右銀臺路雪三尺。”元代虞集《風入松?為莆田壽》詞云:“門外雪深三尺。”雪深三尺,是沒膝齊腰之雪,這樣深的雪對朱熹等所記“程門立雪”故事來說,實在有夸張太甚之嫌,所以有的注釋者稱“誠忘三尺冷”用典是“隱用其事”[3]。
實際上,《紅樓夢》蘆雪廣即景聯句詩中“三尺冷”的直接出處不一定就是儒家“程門立雪”之典,而很有可能用的是禪宗二祖慧可立雪齊腰、斷臂求法的典故。唐代智炬《寶林傳》卷八有法琳所撰《慧可碑》記載,慧可求法于達摩,“立雪數宵”。唐凈覺《楞伽師資血脈記》曰:“(慧可)從雪中立,直至三更,不覺雪過于膝,以求無上道。”宋道元《景德傳燈錄?達摩傳》亦曰:“夜大雨雪,光(慧可初名神光)堅立不動,遲明積雪過膝。”唐代道宣《續高僧傳》中還有類似的僧人立雪故事,其記載慧滿禪師“于洛州南會善寺側宿柏墓中,遇雪深三尺”。而后世所傳慧可立雪之故事很有可能又雜入慧滿事跡,宋代詩僧佛國惟白曾歌詠慧可求法事云:“三尺深雪曾立處,不知誰是雪中人?”慧可立雪求法故事在明清小說中也有表現,《水滸傳》第四十六回《病關索大鬧翠屏山》一節道:“立雪齊腰,投巖喂虎,全不想祖師經上。”慧可立雪故事所著重表現的是其求法的至誠之心,明代小說《達摩出身傳燈傳?神光立雪從師》曰:“神光僧為從師志一,慕道精專,忘卻天時人事。時當十二月九日夜,天大雨雪,使非勵志之夫,鮮不畏寒卻步矣。彼依然堅立不動,唯知求教明心,不知六花裂體。”在這里,“從師志一,慕道精專,忘卻天時人事”應當是“誠忘三尺冷”的最佳注解。“誠忘三尺冷”所用典故為禪宗慧可立雪故事還有一個重要佐證,就是眾所周知的,《紅樓夢》受佛教思想影響很大,而曹雪芹對禪宗故事也極其諳熟,這從第二十二回薛寶釵對禪宗五祖傳法、六祖南逃故事的熟悉程度就可見一斑。
另外,《紅樓夢》詩詞為塑造小說人物服務的特殊性也決定了“誠忘三尺冷”中的“三尺”是禪宗典故的可能性比較大。在“誠忘三尺冷,瑞釋九重焦”這一聯詩中,出句的作者是黛玉,而對句則是史湘云所作。在蘆雪廣聯句詩中,曹雪芹在個別詩句上的安排上,特別注意照顧人物的不同特點,“比如那些‘頌圣’的句子就不出于寶、黛之口”。[4]《紅樓夢》第三十二回史湘云曾勸寶玉講談些仕途經濟的學問,寶玉道:“林姑娘從來說過這些混賬話不曾?”湘云“瑞釋九重焦”之類的詩句絕不會出于寶、黛之口,同樣的道理,林黛玉這樣一位孤高傲世的病弱少女恐怕很難唱出邊關將士,三尺佩劍,忠誠忘冷這樣的忠君頌圣的贊歌來。而以游酢、楊時“程門立雪”這樣的道學氣息特別濃厚的典故來配合林妹妹的形象也是不甚貼切的。至于“三尺”取意于唐王勃《滕王閣序》之“三尺微命,一介書生”的說法[5],之前已有學者進行過辯駁[2],在此就不再贅述。林黛玉本身“靈心慧性”(見三十二回脂評),能夠念出“無立足境,是方干凈”這樣富有禪理的偈子來,連薛寶釵都稱贊她:“實在這方妙悟。”慧可立雪這樣的禪宗典故,與《漢書》劉邦功業和《宋史》游、楊事跡相比,或許更為貼近林黛玉的精神世界,更能表現其性格形象。
參考文獻:
[1]馮其庸,李希凡.紅樓夢大辭典[M].文化藝術出版社,1990:582.
[2]王啟熙.關于“誠忘三尺冷”的我見[J].紅樓夢學刊,1982,(3):143.
[3]江西大學中文系.紅樓夢詩詞譯釋[M].江西人民出版社,1979:2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