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樹節的詩句范文
時間:2023-03-19 22:51:45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植樹節的詩句,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每年的3月12日是植樹節,在2021年的植樹節活動中,你都有哪些收獲呢?快把你的心得體會總結一下吧?下面小編為大家收集整理了“2021學校開展植樹節的活動總結5篇”,歡迎閱讀與借鑒!
學校開展植樹節的活動總結13月12日是一年一度的植樹節,為給學校發展作貢獻,給我們的家園增添一點綠色,使我們的生活環境更加美麗,由大學歷史學院團委學生會社會實踐部組織策劃的“貢獻力量,奉獻綠色”3.12植樹節社會實踐活動在3月11日下午5點于大學校園里拉開了帷幕。
為了保護樹木,我院社會實踐部成員在樹上掛上愛心提示,提醒同學們愛護樹木.有的樹由于是珍貴品種,好多同學都不知道它們的名字,我們就在樹上掛了對每一種樹的簡介,增長同學們的知識.我們還制作了宣傳板向大家宣傳植樹節的活動。
此次活動是我們歷史學院團委學生會社會實踐部在新學期開學以來的較大的活動,同時也是我們今年一系列團委學生會活動中的一個組成部分。此次活動的順利展開,為我們以后工作的進一步展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也使我們對以后的工作充滿了信心。作為團委學生會的一個部門,我們應該切實得起到模范帶頭作用,我們的工作就是應該發動廣大的同學,依靠大家的力量來完成更多的事情。
正因為我們有如此多熱心的同學,我們的工作怎么才能如此成功。大家努力團結在一起,我們就一定能成功。團委學生會的作用就是要帶領好大家,組織好大家,做好自己的事,實實在在的做好自己的帶頭作用,通過此次活動我們也應該深刻的感受到學生會的作用,同時也應該更好的發揮好學生會的作用。
此次活動同時也對我們社會實踐部內部成員的相互協作能力起到了很好的鍛煉,大家共同協作,各位青年志愿者也都貢獻了自己的一份力量。為加強社會實踐部成員各項能力的培養提供了很好的機會。
學校開展植樹節的活動總結2春回大地,萬象更新,又是一年芳草綠。花兒開了,小草綠了,一年一度的“3.12”植樹節又沐浴著春風來到了。植樹節讓我們對大自然又多了一份呵護,對綠樹又多了一份關愛。綠化孕育了文明,關心愛護綠色生命,保護身邊的綠化成果,廣泛開展“植綠、護綠、愛綠、興綠”,是我們每一個公民應盡的義務和不可推卸的責任。
為了使孩子們充分了解有關樹木的知識,了解植樹節的來歷及其遠大意義;進一步了解樹木與人類的密切關系,提高孩子保護樹木花草的責任感;增強愛護樹木的能力,我園在3月12日,組織了中班級親子植樹活動。在活動中,我們主要讓孩子們了解植樹節的來歷及意義,以班為單位,圍繞愛樹、護樹,進行樹類知識講解的同時并呼吁大家:
1、要關心、愛護綠色生命,自覺保護身邊的一草一木。
不踩踏草坪、花圃,不攀折花木。
2、選擇一些適合在家種植的植物,種在陽臺上或房間里。
3、認養一棵小樹,定期的給予澆水和修剪。
4、積極參加社區、幼兒園組織的護綠活動,看到不文明的行為及時勸阻,讓我們生活的環境多一片綠色,多一份溫馨。
5、周末去大自然中尋找綠色足跡,并向大家宣講環保知識。
在老師的帶領下我們的家長和孩子們當天還參加了戶外的植樹體驗活動,在植樹、撿樹葉、掛樹牌、和給樹木澆水的活動中,孩子們學會了分工合作、互相幫助等良好的習慣。
此次植樹節活動,加深了我園師生的環保意識。大家都積極地行動起來,為了保護地球母親,為了美化我們東莞塘廈鎮,也為了美化我們的校園,貢獻自己的力量。
學校開展植樹節的活動總結3今年,我局以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為契機,緊緊圍繞創建森林和推進新農村建設要求,按照市綠化委員會《關于開展工作今年全民義務植樹活動的通知》和《關于印發今年市級領導春季義務植樹活動方案的通知》精神,加強領導,精心組織,扎實開展全民義務植樹工作,現將有關情況總結如下:
一、高度重視,精心組織
為增強廣大職工的生態文明意識,大力推進我市國家森林城市創建進程,認真抓好春季義務植樹活動,迎接全省城鄉綠化現場會在我市的召開,我局高度重視此項工作,專題召開局黨組會安排植樹活動事宜,并組織職工學習了開展今年全民義務植樹活動的相關文件,落實植樹的人員、設備、經費等。
二、領導帶頭,積極參與
為保證春節假期后上班第一天的義務植樹活動順利開展,春節前夕,我局明確了帶隊領導、承辦科室、植樹人員。節后上班的第一天,我局以局黨組成員、編辦副主任高慧崗、局黨組成員、副局長軍轉辦主任周軍、機關黨委書記張余四名縣級領導干部帶隊,帶領人事局、編辦20多名干部,深入黃艤鎮植樹基地,開展了“美化城鄉環境、創建森林”為主題的全民義務植樹活動;3月12日,我局以局黨組成員、編辦副主任高慧崗、市人才服務中心主任劉玉海帶隊,帶領10多名干部,到醫學院城北校區東大門開展了義務植樹活動。
三、注重實效,提高質量
今年,我局把義務植樹活動當作一項政治任務來完成,為確保植樹成活率,達到改善環境、建設生態的目的,嚴格按照植樹要求、每棵樹種尺寸和樹間距進行樹坑的打挖,在植樹時注重泥土的填覆,及時補水,聯系人員落實后期的管護,做到植樹規范,管護到位,保證了植樹的質量和成活率。
通過全民義務植樹活動的開展,使我市和生態環境明顯改善,群眾的環保意識得到增強。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們將更加扎實、有效、深入地開展此項工作,提高義務植樹成效,加快國土綠化步伐,推進我市新農村建設,力爭早日建成“園林”、“森林”、“綠色”。
學校開展植樹節的活動總結4這次植樹節的活動非常精彩,我們不僅體會到了勞動的快樂,也體會到了春天的生機和有趣。快樂的時光總是快一些的,這次活動很快就結束了,回到家之后,我還是沉浸在這次活動之中無法自拔,因為這對我來說,是一次非常深刻的記憶,我也很享受這樣的一次經歷。在此我為這次活動做一次總結,希望自己能夠繼續帶著這份熱情努力下去。
植樹節是我們都很熟悉的一個節日,顧名思義,植樹節也就是我們去植樹的節日,也代表著這時候植樹是樹苗們生命力最頑強的時刻。所以對于進行植樹的我們而言,也是我們最充滿活力的時刻。一開始學校公布這個活動的時候,我們都覺得很納悶,往年植樹節都沒有今年這么安排緊密,今年的植樹節活動貌似有所不一樣。
帶著這些疑問,我們進入了這次活動之中。一開始我們分成了若干個組,每個組大概5-6人左右,我們開始分工合作,鏟土的鏟土,拿樹的拿樹,大家的臉上都掛著笑容,雖然是在勞動之中,但是我們依舊是非常的開心,很樂于參與這樣的活動。比起以往的那些活動而言,這次植樹節的活動顯得更加的生動一些,或許是春天的緣故,很多地方都呈現了生機,而這些小樹苗們也看起來精神飽滿,所以我們自然而然也更多了一些激情。
這次活動圓滿的舉辦成功了,對于我們學生來說,這次活動非常的令人印象深刻,因為這是我們參與的活動中最感到滿足的一次。看著那些小樹苗們扎根在了土地里面,我們就開始期望它長大的樣子,我們也開始等待著他們的成長。這種成就感讓人非常的滿足,也讓人非常的開心。所以我相信每一位同學的心里一定都是滿滿的,暖暖的。
通過這次活動,我也認識到了幾點問題,一是我們要樂于勞動,勞動是我們的美德,而我們作為一名學生,自然而然也要得以繼承。二是我們要學會奉獻,這次活動是為了讓我們的森林更加茂密,讓更多的生靈有一些緩沖的空間,也為了我們每個人的居住環境,這樣的活動是非常有意義的,也是一次奉獻自我的機會。三是要懂得合作,和同學們一起植樹,讓我明白了合作的重要性,也就像平時的學習一樣,如果我總是自己一個人想問題,或許那個問題很難解開,如果和同學們一起想,我想就會更快理解一些。所以合作也是我們學習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不容輕視的一部分。
學校開展植樹節的活動總結5暖風習習,春風和煦,我們迎來了一年一度的植樹節。為了響應國家植樹綠化的號召,增強我們當代大學生的環保意識;同時也是為了滿足大家出去植樹的愿望。我們園林花卉技術協會聯合愛心社、星河地理社舉辦了一次植樹活動。
一、前期準備
對于一個活動來說,前期宣傳是非常重要的。它不僅能對社團起到很好地宣傳效果,而且還能在潛移默化中傳遞環保理念、增強大家的環保意識。當然,這也是我們舉辦這次活動的根本目的之一。我們的宣傳方式主要有廣播稿,通知以及宣傳橫幅。其中橫幅的效果是最主要的。橫幅掛在同學們上課必經的校園大道上,優美的詩句配合三月的植樹節。使得我們的宣傳基本達到了預期的效果。美中不足的是橫幅懸掛的時間太短。原因有主觀上的,我們掛橫幅的時間距活動開展時間太近;還有客觀上的,學校對社團橫幅懸掛時間的限制。但總體上是不錯的。
二、活動經過
由于園林部門與開發商就時間問題未能達成一致,原計劃在3月10日正式舉行的植樹活動不得不提前到3月9日。由于是在上課時間,這給我們活動的順利進行帶來了不小的難度。很多同學因為這個原因無法參與。大家都感到非常遺憾。但還是有部分成員克服困難堅持來參加了此次活動。其中我們園協到場人數最多,深刻顯示了我們園協人的團結積極和園協“女將”巾幗不讓須眉的氣度。
活動開始后,大家都認認真真的在工人的指導下開始挖坑,種樹。然而天公不作美,就在大家快要把坑挖好之際,天空開始下起了傾盆大雨,活動不得不暫時中止。大家都感覺十分遺憾,但都不后悔參加了這次活動。活動的主要倡導者之一愛心社社長韓帥對活動無法圓滿完成表達了深深地歉意。大家都表示可以理解。
三、活動感受
篇2
關鍵詞:直接轉矩控制技術,定子磁鏈,無速度傳感器,展望
引言
交流電動機自1885年出現后,由于一直沒有理想的調速方案,而只被用于恒速拖動領域。近三四十年來,電力電子技術、微電子技術、現代控制理論的發展,為交流調速產品的開發創造了有利條件,使交流調速系統逐步具備了寬調速范圍、高穩速精度、快速動態響應和四象限運行等技術性能,完全可與直流調速系統相媲美。由于直流調速系統所固有的缺點,目前,無論是調速領域還是伺服領域,交流驅動系統已逐步占據主導地位并有逐漸取代直流驅動的趨勢。直接轉矩控制技術是繼矢量控制技術之后的一種新型高效的交流變頻調速技術,它以結構簡單明了、轉矩快速響應、魯棒性好等一系列的優點正受廣大學者的青睞。直接轉矩控制技術自誕生以來,其理論研究和實驗工作已取得了杰出的成績,然而作為一門新興的理論和技術,必然存在不成熟和不完善的地方。鑒于此,本文針對直接轉矩控制技術的研究現狀、存在的問題及未來的發展趨勢進行了詳細地敘述。
1、直接轉矩控制技術概述
直接轉矩控制技術(DTC)是繼矢量控制后交流調速領域一種新的控制方法,其特點是采用空間電壓矢量分析,直接在定子坐標系下計算并控制電機的轉矩和磁通,采用定子磁場定向,進行bang一bang控制,產生PWM信號。系統通過保持磁鏈恒定, 對轉矩直接控制。因此,控制性能不受轉子參數的影響,控制思想獨特,結構簡單。
2、直接轉矩控制技術研究熱點
2.1 對定子磁鏈的研究
(1)定子磁鏈的數學模型
在直接轉矩控制中,定子磁鏈的實際值取決于定子電壓、電流和轉速的檢測值以及電機參數。目前,描述定子磁鏈的數學模型有3種: u – i 模型,i - n模型,u - n模型[1-2]。
u - i模型: 由定子電壓與定子電流確定定子磁鏈。
該模型結構簡單,受電機參數影響小。論文參考網。它采用開環積分法估計定子磁鏈,在電機高速運行時可以估計出定子磁鏈。所以,當很大時,與之相比可以忽略不計,控制精度較高。但在低速和零速運行時,較小,與之相比不能忽略,如果對的估計誤差大,將嚴重影響系統的控制性能。這時必須考慮的影響,需準確測定出因溫度變化和磁通飽和而產生的變化量。
i- n 模型: 以轉子磁鏈為中間變量,由定子電流與轉速確定定子磁鏈。
在該公式中,沒有出現定子電阻,因此不受定子電阻變化的影響。但是,i - n模型要利用轉子時間常數及定、轉子電感值,還要精確地測量出轉子電角速度。這些參數的準確性以及速度的測量精度對定子磁鏈估計的精度程度都會產生較大的影響,另外這些電機參數也隨著溫度和磁路飽和程度的變化而變化。
u - n模型: 由定子電壓和轉速來獲得定子磁鏈。這里僅給出改進后的u - n模型。
改進后的u - n 模型綜合了u - i模型和i - n模型的優點,并通過修正項d完成了兩個模型間平滑的切換,可以作為一個全速域的定子磁鏈觀測模型。
(2)定子磁鏈的改進方法
針對異步電機DTC系統中采用u – i模型觀測定子磁鏈時純積分環節造成直流分量積分漂移,引起低速時轉矩波動嚴重,采用一種具有幅值補償環節的改進積分器算法取代純積分環節克服積分漂移;針對六區段電壓矢量開關表在定子磁鏈處于區段分界線附近控制性能差,引起低速運行時定子磁鏈內陷和電流畸變等問題,采用細分優化的十二區段選擇電壓矢量開關表來代替傳統六區段電壓矢量開關表。改善了異步電機DTC系統的低速運行性能。
近年來,許多學者為了解決定子電阻對磁鏈的影響,引入了現代控制理論和智能控制理論,通常采用的方法有: 模糊定子電阻估計、神經網絡定子電阻估計、模糊神經網絡定子電阻估計、最小二乘法定子電阻估計[3-5]。
另外, 一些學者對定子電阻溫度變化對定子磁鏈估計的影響也進行了研究, 提出了一些控制方案,如定子電阻溫度補償、模型參考自適應在線辨識等。
2. 2 無速度傳感器技術
傳統的直接轉矩控制中,低速運行時,如果選用與轉速有關的定子磁鏈模型來確定磁鏈,那么就需要知道精確的轉速信息;如果對速度的精確控制,需要轉速反饋進行閉環控制,同樣需要知道轉速信息。傳統的方法采用速度傳感器,這樣不僅增加成本,而且使系統的穩定性和可靠性變差。尤其對于實際應用中不允許安裝速度傳感器的領域,無速度傳感器技術顯得突出重要。論文參考網。
無速度傳感器技術常用的速度辨識方法包括:轉差頻率法、參考模型自適應法、卡爾曼濾波法、高頻信號注入法、基于神經網絡的辨識方法等。目前應用較好的方法是參考模型自適應方法及基于神經網絡的辨識方法[6-7]。這種自適應閉環速度辨識方案,在一定的速度范圍內,估計精度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然而這些方法沒有脫離電機的基本模型,在低速運行時受電機參數的影響嚴重,尤其在零定子頻率運行時,由于電動機轉速的不可觀測性[8],基于模型的辨識方案往往會失效。
鑒于此,不依賴于電動機模型而僅依賴于電動機本身特性的辨識方法應運而生。Zinger等人利用轉子槽諧波可以調制出頻率與轉速成比例的定子磁鏈原理,應用鎖相環技術來提取轉速信息[9]。高頻信號注入法彌補了零定子頻率情況下的速度不可觀測性,然而由于感應電動機常見的磁路飽和現象等不完善因素,導致了檢測的速度信號中含有低頻干擾信號。一旦檢測的速度信號直接用于控制,必然導致控制系統動態、穩態性能惡化。如何結合高頻信號注入法與模型參考自適應方法來獲得整個工作范圍內都能適用的速度辨識方案將是無速度傳感器技術研究的核心內容。
3、直接轉矩控制技術發展展望
在對直接轉矩控制技術研究熱點進行了較詳細的分析與討論后,針對尚存在的問題,本文結合當前的科技發展情況和實際分析,對直接轉矩控制技術的研究方向進行了展望。
(1)針對傳統的直接轉矩控制方法存在轉矩脈動大的問題,我們可以嘗試通過設計基于模糊自適應PI調節器的多級模糊控制DTC調速系統來解決。在外環控制方面,為了實現在轉速和轉矩突變時系統的快速響應,可以采用模糊自適應PI調節器控制器代替傳統的PI調節器;在內環控制方面,也可以采用模糊控制器代替傳統的磁鏈兩點式、轉矩三點式的bang一bang控制,該算法能夠克服傳統直接轉矩控制方法中根據轉矩、磁鏈的大小程度簡單的選擇電壓矢量這一缺點,全面綜合考慮了轉矩誤差的大小程度,可以實現大誤差大調節、小誤差小調節的智能控制。
(2)針對無速度傳感器技術尚存在的不足,我們可以嘗試用基于改進型蟻群BP神經網絡的速度辨識器來替代傳統速度傳感器的方法來對其控制。論文參考網。由于蟻群算法是一種較新型的尋優策略,與其它的智能算法相比較,具有良好的收斂速度,且能得到的最優解更接近理論最優解,同時易于與其它方法結合,具有較強的魯棒性。相信這樣能夠更準確地辨識出電機轉速,達到DTC系統的動、靜態性能要求,實現無速度傳感器直接轉矩控制。
(3)近年來,直接轉矩控制的研究取得了很大進展,特別是現代控制理論和智能控制理論的引入,在MATALB和DSP的基礎上,為直接轉矩的建模和實現控制提供了強有力的工具。現代控制理論和智能控制理論(以模糊控制、人工神經網絡為主)等控制方案為提高直接轉矩控制的動態性能和魯棒性奠定了理論基礎,并為提高直接轉矩控制的性能提供了一種非常好的新思路,如最近研究十分活躍的模糊控制、神經網絡控制、模糊神經網絡控制、非線性控制、變結構控制等。可見直接轉矩控制技術智能化是未來研究方向之一。
參考文獻:
[1]巫慶輝,邵誠,徐占國.直接轉矩控制技術的研究現狀與發展趨勢[ J ].信息與控制,2005
[2]王成元,夏加寬,楊俊友等.電機現代控制技術[M ].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6.
[3]張春梅,爾桂花.直接轉矩控制研究現狀與前景[ J ].微特電機,2000
[4]趙偉峰,朱承高.直接轉矩控制的發展現狀及前景[ J ].電氣時代,1999
[5]劉國海,戴先中.直接轉矩控制系統的神經網絡控制[ J ].電工技術學報,2001
[6] Schauder C. Adap tive speed identification for vector control of induction motors without rotational transducers [ J ]. IEEE Transactions onIndustry Applications, 1992
[7]Cruz P P, Rivas J J. A small neural network structure app licationinspeed estimation of an induction motor using direct torque control [A ]. Proceedingsof the 2001 IEEE 32nd Annual Power Electronics Specialists Conference [C ].USA: IEEE, 2001. 823~827.
[8]Holtz J. Sensorless control of induction motor drives [ J ].Proceedings of the IEEE, 2002, 90 (8) : 1359~1394.
[9]Zinger D, Profumo F, Lipo T A, et al. A directfield-orientedcontroller for induction motor drives using tapped statorwindings[A ]. Proceedings of the 1998 IEEE 19 th Annual Power ElectronicsSpecialists Conference [ C]. USA: IEEE, 1988. 855~865.
篇3
關鍵詞:數據結構;實驗教學;教學方法 ;教學改革
中圖法分類號:G42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3044(2008)33-1427-02
On the Practice Teaching of Data Structure in High Vocational College
SHEN Gen-hai
(Jiaxing Nanyang Vocational Technology College, The Electronics Information Department, Jiaxing314003, China)
Abstract: The data structure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core courses in 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imed a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data structure, such as strong logic, higher degree abstract etc. The author summarizes experience from the instruction practice and inquiried into some problems which appear in the process of practice teaching ,also tried some. new experiment teaching methods such as “by different levels”.
Key words: Data structure; Practice teaching; Teaching Method; Reform in teaching
在計算機類專業中,數據結構是一門非常重要的專業基礎課,它主要研究如何合理地組織數據、有效地存儲和處理數據,正確地設計算法以及對算法進行分析和評價。課程特點是概念性強、抽象度高、算法復雜、不易被學生所掌握,尤其是實驗實踐部分,學生掌握起來更是困難。因此如何進行實驗教學,提高學生的實際編程能力,已成為實驗教學改革的重要問題。
1 實驗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1.1 實驗前導課程基礎不牢
學生在做實驗時,不了解實驗的原因和目的且其前導課程基礎不牢。比如對前導課程計算機文化基礎、C語言程序設計等掌握不好,影響了他們學習這門課的積極性和效果。
1.2 實驗水平參次不齊
從實驗過程、實驗結果來看,實驗水平參次不齊且差距較大,多數學生對所學過的理論知識把握不準,動手編程能力較弱,不能把一個較簡單算法寫成一個完整的程序。
1.3 沒有良好的實驗習慣
對課程中部分知識點和算法難于理解,沒有考慮知識點之間、算法之間的聯系,做實驗時也是聽之任之,實驗報告書寫也不規范,不能體現實驗流程。大多數學生缺乏對實驗的分析、比較和總結,創新能力更是不夠。
2 實驗教學過程中的一些嘗試和研究
傳統的實驗教學特點有兩個:一是注入式,即在教學工作中,只顧單純地灌輸知識,不管課程特點和授課對象的特點;二是教條式,即在各個實驗設計中,不注重培養鍛煉學生動手的能力,往往按照已有的實驗步驟讓學生按部就班地完成即可。在這種教學方法下,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創造性受到嚴重的壓抑,處于被動地接受知識的地位。因此,實驗教學改革勢在必行。
2.1 嚴格規范實驗流程
根據以往的教學經驗,學生能根據實驗要求基本完成實驗任務,但最后提交上來的實驗報告無法體現其實驗工作,更不能反映出實驗中遇到的問題及解決問題的步驟、方法。主要原因是學生沒有按照軟件工程的要求來分析設計實驗,沒有養成良好的程序設計習慣,拿到實驗題目后直接上機進行編程調試。針對這種情況,我采用實例教學,即第一次實驗課用一個具體的實驗,從分析、設計到實現、測試等過程進行,指導學生如何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指導學生如何按設計步驟:實驗題目、實驗目的要求、需求分析、概要設計、詳細設計、調試分析和實驗結果以及實驗中出現的問題和解決方案(此為重點),并寫出規范的實驗報告。
2.2 “動態分層實驗教學”
高職的學生(四批的學生),基礎較差,水平參次不齊,進入學校之后學習主動性也是因人而異。如果所有的學生練習同樣的實驗題目,就只能以中等程度的學生來設計實驗難度系數,這樣就直接導致了程度好的學生“吃不飽”,程度差的學生跟不上。本人所采用的方式是“動態分層實驗教學”的方法。即先通過兩個實驗(實驗由容易題、較難題、難題構成),根據實驗結果,把學生動態得分成三個層次:基礎層、提高層、競賽層,每次的實驗題也設計成三個層次,規定每個學生必須完成自己所在層次的題目,其它題目可以選做(鼓勵選做),所謂動態是指:不同層次的學生會根據后續實驗的情況作動態調整。這種方式的優點是:一是可以對學生進行因材施教;二是可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自己能動態的進入更高的實驗層次。
2.3 成立實驗興趣小組
興趣小組有學生自由報名,教師宏觀調控,每個小組有3~5個人組成,好中差相結合,教師給每個小組設計一個比較難的綜合性任務,一般要求小組在2/3個學期完成且要求分工明確,學生在整個過程中,可以相互討論、交流,充分發揮學習積極性,發揮團隊精神,共同進步,實踐證明這既可以提高學生上機編程能力也可以逐步培養學生團體合作和創新能力,為以后步入社會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礎。
2.4 在實驗中引入計算機輔助教學
多媒體教學具有生動、直觀、信息量大等特點。由于數據結構知識比較抽象,每過一定的時間本人就把學生在實驗中出現的有代表性的問題利用多媒體手段統一講解,采用恰當的圖和動畫演示的方法把算法的動態執行過程演示出來,可以讓學生清楚地看到算法的執行過程,從而加深對實驗內容的理解。
3 實驗樣本分析
為了確定數據結構課程的實驗教學問題不是模糊的認識,在具體的實驗教學研究過程中,本人以嘉興南洋職業技術學院計算機應用技術專業2005―2006級學生為教學樣本,并進行分析、總結。
實施對象:嘉興南洋職業技術學院計算機應用技術專業2005―2006級的學生。
實施目的:判斷新的實驗教學方案是否有效。
實施時間:2006年9月至2007年12月。
樣本條件分析:見表1。
最終實驗成績結果分析:見表2。
表1 樣本條件
表2 2003―2006級數據結構課程實驗成績分數比例
依據表1和表2數據分析我們可以得到,在樣本其它條件基本一致的條件下,有無采用新的實驗教學方式,產生了不用的實驗成績。2005和2006級采用新的實驗教學方式后,學生成績在90-100分、80-90分、70-80分的比例上都有所提高,在60-70分比例上有所減少,在60分以下比例上基本不變。從這些數據整體來看,采用新的實驗教學方式后實驗成績要明顯好一些。
4 結束語
數據結構這門課比較難學,在實驗教學過程中需要不斷地改革探索,不斷地總結,形成一個集實驗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手段等完整的實驗教學體系,提高學生動手編程解決問題的能力,本文提出的實驗改革方式對提高原本中等或中等偏下學生實驗能力有所幫助,對本身學習能力較好的學生也有一定的作用,但是從樣本結果情況來看,對程度很差的學生幫助不大。
參考文獻:
[1] 張乃孝,裘宗燕.數據結構――C++與面向對象的途徑[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31-135.
[2] 江靜.《數據結構》課程綜合性實驗的實踐[J].實驗科學與技術,2006(6):64-66.
篇4
關鍵詞:數學問題解決;信息技術;元分析
中圖分類號:G434 文獻標識碼:A 論文編號:1674-2117(2015)12-0063-04
支持數學問題解決的信息技術工具類型
1.面向特定領域的通用認知工具
此類工具主要通過開發面向特定領域的通用認知工具來支持學生的問題解決過程。通過提供探究發現等方式讓學生獲得某些相關的數學知識,如目前在教學中經常使用的幾何畫板、圖形計算器、Z+Z教育平臺、MiGen等。這些認知工具多數是集合一些公用的數學元素(如圖形、函數、數學模型等),并依據具體的數學知識特性使其能夠執行一定的行為動作和關系表征(如旋轉、平移、數形對應、變換等)。
面向特定領域的通用認知工具強調再度開發和設計的空間,它們可以支持不同情境、不同結構但具有相同或者相似的內在數量關系或空間結構關系的數學問題。此類認知工具并不能夠直接將所需要解決的問題情境呈現給學生,而是需要教師或學生針對所需要解決的問題根據認知工具或平臺所提供的功能進行二次開發和設計,使學生在此環境中能夠借助認知工具所提供的動態操作以及模型轉換等進行相應問題的解決。此類認知工具更多的是為學生提供動手操作、觀察發現的空間。
2.針對特定數學問題的認知工具
此類認知工具是根據特定的問題或者知識對象等量身定做的,針對性較強(如上頁表1)。此外,由于開發相關功能的技術限制,如Flash、Java語言等,一般需要專業的技術人員才能實現。因此,此類工具資源一旦設計完成之后,使用者很難對其進行二度改造,只能按照其預先設計的操作對象、問題解決空間等進行設計與應用,如Explorelearning、Dreambox、Illuminations等。
支持數學問題解決的技術工具元分析
元分析(meta-analysis),是美國科羅拉多大學教育研究實驗室的格拉斯(Glass)于1976年在美國教育研究會召開的會議上正式提出的。他指出,教育科學研究的深入發展必須有三種類型的分析,即初分析、次分析以及元分析。所謂“元分析”,指的是對許多單個結果的定量分析,是“為了合并各研究結果而對大量單個研究的分析結果進行的統計分析”。[1]本研究借鑒元分析的思想,以Explorelearning和Dreambox中的小學部分資源為研究樣本,從問題情境的主題、要素、情境的表征方式、過程性支持方式等若干維度來對其進行分析。
1.樣本選擇
目前,無論在研究領域還是在市場領域用于支持學生進行數學問題解決的資源工具琳瑯滿目,但整體質量并不理想。很多資源依然停留在電子書本搬家、逐步播放解題步驟、自動答疑以及搭建題庫系統等淺層次水平。因此,筆者特選取了國外近年來影響較大的兩個網站資源,以它們為代表分析其在支持學生問題解決方面所做出的探索,以更好地為后續的研究和實踐借鑒吸收。
(1)Explorelearning互動式學習資源網站
Explorelearning互動式學習資源網站(http://)是由Voyager Learning Company出版,該網站目前已經包含有450多個Gizmos(即一些互動式學習資源和工具),涉及三到十二年級的數學和科學的知識內容。目前小學范圍內的數學Gizmos(3~6年級)共有64個(其中8個Gizmos是重復的),包括數與運算、代數、幾何以及數據統計與概率四大領域。
(2)Dreambox互動式學習資源網站
Dreambox互動式學習資源網站(http://)是一款非常優秀的信息化數學學習資源。它為K-3的學生提供了一種在線自適應學習環境,從而使學生能夠積極投入到一系列的數學環境中。Dreambox系列嚴格按照國際課程標準開發了完備的數學課程,使學生能夠在個性化的學習環境中,獲得數學概念、規律以及相應的策略,能夠激勵學生積極地投入到學習過程中,為改變他們學習數學的理念打開了一扇嶄新的窗口。提姆哈德森博士(Tim Hudson)曾不禁如此稱贊它:“這是我從教四十多年來所接觸到的一種最為有效的學習工具之一。”
2.分析維度
信息技術使得學生所面臨的數學問題情境主題、情境表現方式以及在解決問題過程中所獲得的支持和幫助等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進而對學生的數學問題解決方式和結果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從而使其能夠在對數學知識和規律本質特征進行支持的基礎上,有效發揮信息技術作為情境創設、認知加工以及情感激勵等方面的優勢,實現了問題解決過程目標的最優化。結合數學問題解決的認知過程,本研究對所選樣本中的信息技術工具主要從意義設計、交互設計、支持設計等若干個維度進行分析(如表2)。
3.結果討論
(1)情境主題類別
信息技術使得問題情境的創設呈現出多樣化的趨勢。研究通過對Exploreleaning和Dreambox中的76個資源進行分析后發現,游戲類的資源所占比重最大,約為46%,其次是數學模型類和場景類,分別占33%和21%,而故事類資源并沒有出現。這一點和賈斯珀系列的設計差別較為明顯。事實上,在Explorelearning和Dreambox中對問題的真實情境以及數學知識的實際應用并沒有做深入的考慮,更多的是通過游戲、半抽象化和抽象化的數學模型等來讓學生建構數學新知,注重通過引導學生在知識點之間建立關聯,從而幫助學生有效解決問題。這在某一方面與目前所選取的資源都是集中在小學低年級段可能也存在某種相關性,相對來說,故事類的問題一般涉及的知識內容會更為復雜和綜合。
(2)情境表征方式
情境表征,指的是對情境的結構和要素進行提取和把握的過程,是一種對情境的整體意義的表征方法。[2]在所選取的76個資源中,無一例外全都采用了動畫的方式來進行呈現,集合了圖片、文字、圖示以及數學模型等多元表征方式,注重問題逼真、形象的表征方式以及圖畫、聲音對學習者的多種感官刺激。從中我們也足以看出基于多媒體技術的問題設計在實踐中的關注和普及程度。
(3)交互方式
在信息技術的支持下,學生個體和資源進行交互的方式主要可以分為三類:行為交互、信息交互以及認知交互。其中行為交互指的是個體對資源的相關操作行為,通過個體數學問題解決的個性化需求對資源的相關功能進行調控,如點擊“開始”、“再來一次”等相關操作行為;信息交互指學生在問題解決的過程中,通過補充或者選擇一定的數學信息,實施相關問題的解決,如輸入某一數字進行因子分解、圖示化模擬表征等;認知交互則指學生對資源中所提供的信息進行一定的認知加工,并不斷地與之進行相關的互動操作。通過對所選取的76個資源中的交互設計進行統計分析,結果發現,包含行為交互設計的資源占55.26%,包含信息交互設計的資源占42.11%,包含認知交互設計的資源占65.79%。此外,筆者發現在這三類交互方式中存在著強烈的交互重復現象,尤其是兩兩交互現象明顯,三種不同的交互設計并不是單獨存在于各個資源當中的。
(4)支持設計
在資源工具中以支架的方式提供外部支持是最為普遍的方式。Saye和Brush(2002)[3][4]指出,大多數的技術化支架可以分為軟支架(soft scaffolds)和硬支架(hard scaffolds)兩大類。其中軟支架是動態變化的,會根據學習者的具體需要提供相應的支持。與之相對,硬支架則是靜態不變的,是根據提前所預料到的、與典型錯誤聯系緊密的支持方式。它們以不同的方式對個體數學問題解決過程提供支持和幫助。此外,有研究者也對信息技術環境下支持學生數學問題解決的支架效果進行了設計和研究。萊柯爾(Renkl)提出了一系列在計算機環境下設計學習支架的原則,包括[5]:①按需提供。在恰當的時機呈現,用于正在進行的知識建構活動。②最低限度的提供。③聚焦于原理的解釋。阿特金森和萊柯爾的研究進一步發現[6]:提供教學提示和當學生在出現錯誤時給予及時的反饋同樣有效;能夠幫助學生在教學提示和例子之間建立聯系也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在教學資源的設計過程中,恰當有效的支架設計是非常重要的。
正因為支架對個體問題解決的重要性,對76個資源進行分析的結果也再次印證了這一點。毫無例外,每一個資源中都包含了支架的設計。例如,Explorelearning的每個Gizmos中都包括工具指示(tool tips)、演示說明(Demo)、箭頭(Arrow)以及屏幕快照(Screen shot)四類硬支架支持,它們以統一既定的方式為學生的問題解決行為提供相應的幫助;與此同時,部分資源中也包括了部分軟支架的設計,結合具體的問題解決過程,對學習者的相關操作行為給予一定的提示引導和反饋。
結語
無論是對于面向特定領域的通用認知工具,還是針對特定數學問題的認知工具,它們使得學生自主探究解決問題的空間得以拓展,使學生個體獲得更加多維、深刻的問題體驗,有助于學生在問題解決過程中高效達成知識建構目標。通過上述的分析,不難看出技術工具對數學問題解決的支持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①針對數學難點,變抽象為具體,變靜態為動態,從而使其更加適合于學生的思維特點,支持個體對數學知識的建構過程和建構方式;②結合問題情境,增強意義性,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來進行認知加工,同時支持個體獲得良好的問題體驗;③針對問題解決過程,注重多元交互設計,通過個體頭腦內部與外部技術工具的交互作用,支持個體的問題探究;④面向學習者,提供過程性支持,有利于支持學生的個性化問題解決,并促使個體成功進行知識建構。
本文從元分析的視角,探究有效支持數學問題解決的技術工具特點,希望能夠為廣大一線教師及相關人員在工具的設計、開發以及選取上提供借鑒。
參考文獻:
[1]Glass, G V. Primary, secondary and meta-analysis of research[J].Education Research, 1976,6(5):3-8.
[2]王麗娜,張生,陳坤.技術支持下的兒童數學問題解決――情境表征的視角[J].現代教育技術,2011(09):39-41.
[3]Saye, J.W.&Brush, T. Scaffolding critical reasoning about history and social issues in multimedia-supported learning environments[J]. Educational Technolog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2002,50(3):77-96.
[4]Krista D.Simons&James D.Klein. The Impact of Scaffolding and Student Achievement Levels in a Problem-based Learning Environment[J]. Instructional Science,2007,35:41-72.
篇5
關鍵詞:認知規律;數據結構;實踐教學;考核方式
數據結構是計算機專業最核心的專業基礎課之一,主要描述的是典型數學模型及其操作在計算機中的表示和實現,實踐性和理論都很強。數據結構的實踐能力對于學生升學、就業均有重大的影響。數據結構的教學目標包含2方面的內容:理論上使學生能對給定的實際問題,建立準確的問題模型,選擇合理的數據結構及其運算集,并設計有效的求解算法;實踐上使學生能夠運用所熟悉的編程語言,對設計好的解決問題的算法進行高效編程,并熟悉軟件設計的基本流程。
根據學生們的反映,理論教學基本上可以比較好地掌握,但一旦進行編程實踐,還廣泛地存在如下的問題:①有茫然不知所措的感覺,不知如何編寫程序,很難將書本理論轉化為可以運行的程序;②實驗題目沒有與實際問題相結合,致使學生對實驗缺乏興趣;③題目缺乏層次,對所有學生實行“一刀切”;④實驗題目老套,缺少變化;⑤實驗報告不規范,缺少對科技論文寫作的必要訓練。
這些問題的存在,主要是在以往數據結構教學實踐過程中,對學生的認知規律沒有很深刻的認識,教學過程、教學內容不太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我們針對數據結構教學實踐過程進行了分析,并按照學生認知規律,進行改革和探索,取得了比較好的教學效果。
1、在理論教學中把“理論到實踐”改為“實踐到理論”
在我們選用的嚴蔚敏老師所編寫數據結構教材中,比較注重理論的抽象性、通用性,很少具有完整的、具體的、能夠在計算機上運行的程序。學生剛剛學習了C語言、Java語言,很難理解為何需要“抽象數據類型”,為何用“偽代碼”,而不用某種具體語言;也很難理解為什么在定義“抽象數據類型的基本操作”時,不寫具體的實現代碼。
為了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在理論教學中,我們采用“從程序實例到理論”的教學方法;先給同學分析功能完全一樣,分別用C語言、Java語言編寫的2個程序實例;然后,再分析其共同特點,把“相同功能的函數”抽象為“抽象數據類型中的基本操作”。再比如,講解為何數據類型用“ElemType類型”而不用int、float、double類型時,先舉出功能完全一樣,僅僅變量數據類型不一樣的3個程序實例;然后,再分析其共同特點,就很容易讓學生們理解為何要把“int、float、double”替換為“ElemType”了。
在第一次理論教學過程中,采用了“理論到實踐”的教學方法,我們發現教學效果不夠理想;為了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我們分析了學生的認知規律,在后來的理論教學過程中,采用了更加符合學生認知規律的“實踐到理論”的教學方法后,發現學生的動手能力、“把偽代碼轉化為真實程序”的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2、分層實踐教學
為了讓實驗教學方法更加符合學生的認知特點,滿足不同層次學生對實驗題目難度、新穎性、解決實際問題的不同要求,提升學生對實踐教學的興趣;我們針對不同學生的特點,制定了“分層實踐教學”的方法。將實踐內容分為4個層次,如圖1所示。
2.1 基礎性實驗
基礎性實驗是圍繞數據結構基礎知識內容的實驗項目。目的是讓學生掌握基本數據結構的特點和基本概念,同時掌握基本算法及應用。
基礎性實驗的題目一般難度很低,基本上屬于課本上所講算法的實現,幾乎與課堂教學完全一致,并且給學生分別提供用Java、c語言所寫的2個參考示例程序,讓學生在其基礎上進行適當的修改。這樣,當面對“從抽象理論到具體程序”時,就可以解決學生完全不知如何下手的問題。
基礎性實驗要求所有學生必須獨立完成。
2.2 設計性實驗
設計性實驗是延伸基礎實驗內容、增加不同難度,形成難度分級的實驗項目。學生自行設計數據結構和算法,增強學生對數據結構和算法的理解,提高其解決問題的能力和良好的程序設計能力。
設計性實驗的題目由老師提供解決問題的基本步驟和思路,不提供參考代碼,讓學生自己獨立完成所有代碼的編寫;并且提供多個難度不同的題目,讓學生們根據興趣自由選擇其中的一個,這樣就大大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設計性實驗要求每個學生都應選擇一個難度適合自己的題目萊獨立完成,現實中,可能會有極少數的學生(5%~10%)難以完成該級別的實驗。
2.3 綜合性實驗
綜合性實驗是針對數據結構中涉及的多個重點、難點內容設置難度分級的實驗項目。主要訓練學生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協作能力和創新能力。
綜合性實驗的題目一般是使用數據結構的知識,解決一個難度較大的現實問題;該問題應能夠充分吸引學生或者與現實生活密切相關。由于問題難度較大,我們不要求所有學生參與,他們可以根據興趣來決定是否參與,往往有50%左右的學生會選擇參與該實驗項目。
2.4 創新性實驗
創新性實驗的題目主要來源于老師的科研成果和在研項目內容,老師以前也可能沒有完成,10%~20%左右的優秀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依據數據結構知識,創造性地解決或部分解決一個當前科學問題。這些學生的能力、自信心、學習興趣將會在創新性實驗的過程中得到極大的提高。
2.5 分層實踐教學內容示例
表1所示為我們針對隊列的分層實踐教學的具體方案,其中,基礎性實驗、設計性實驗要求學生在課堂內完成,綜合性實驗、創新性實驗讓學生在課外實踐中完成。
3、實踐教學過程與考核方式
3.1 實踐教學過程
為了達到較好的教學效果,我們將實踐教學過程分為以下5個步驟。
①理論準備。實驗開始前,老師帶領學生復習相關的理論知識。
②下達實驗任務。老師將劃分為4個層次的實驗任務書發給學生。
③課內實驗。先讓學生按規定完成必做的基礎性實驗;然后讓學生們選擇一個設計性題目,在實驗課內完成,老師隨時指導學生、解答學生們的各類問題;最后,老師針對實驗完成情況進行講解點評。
④課外實踐。讓學生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自由報名,選擇綜合性實驗、創新性實驗題目;要求在一定的期限內完成,期間,老師應多與學生們交流,以隨時解決學生們所碰到的問題。
⑤結果考核。根據學生們的完成情況,給出評價結果;分為過程考核、結果考核兩部分組成,側重對學生學習態度的評價。
3.2 考核方式
結合學生的心理要求,可以采用多樣化的考核方式,具體有以下4種。
①實驗報告。這種考核方式主要是針對每個學生必須完成的基礎性實驗。
②對比評測。這種考核方式主要是針對設計性實驗,引導學生們將自己的程序與其他同學們的進行比較,找出差異,經過分析后進行改進。
③分組答辯。主要是針對綜合性實驗而進行的,3~4個學生為一組,選做一個綜合性實驗題目,最后老師采用答辯的方式來督促學生進行實驗。
④科技小論文。這主要是針對創新性實驗而進行的,在老師的指導下,參與解決老師科研項目中的一個科學問題;并依據實驗過程和結果,寫出相關的科研小論文。
篇6
關鍵詞:高職 數據結構 教學 實踐能力 培養
中圖分類號:G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3)03(b)-0063-01
高職數據結構是計算機專業的一門基礎課程。數據結構課程的內容非常抽象,概念很多,對學生邏輯思維能力要求高。高職院校開設數據結構課程以來,很多學生的實踐能力并不理想,對實際問題的解決往往感到無從下手。因此,高職院校應通過系統的教學改革,引導學生轉換學習思維,增強實踐意識。
1 高職數據結構教學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高職數據結構教學前期主要以C語言、高等數學和計算機應用基礎為導入,學生經過數據結構學習再進入計算機軟件實踐。數據結構課程對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動手能力要求很高,學生只有具備較強的實踐能力,才能在今后輕松駕馭程序員、軟件測試員等工作,成為一名合格人才。但從當前高職院校數據結構課程的教學來看,師生仍面臨一定的問題。
一方面,學生學習興趣不高。數據結構中的概念都很抽象,這些概念不是單靠傳統的思維方式就能理解透徹。例如,結構分類中,集合結構、線性結構、樹型結構、圖形結構,其內涵不易理解。高職院校一般將數據結構安排在C語言后,對于初學者來說,教師直接教授一門計算機語言是從技術層面為學生灌輸知識,學生掌握基礎知識后,對如何運用還很模糊。所以很多學生對數據結構課程的學習興趣不高,對那些抽象的算法理解不透。即使開設上機課程,學生也只是機械地錄入,難以真正將所學知識應用;另一方面,教學方法陳舊。學生經過高中階段學習進入計算機專業后,可以說每個人幾乎都處于同一起跑線,除個別學生計算機基礎較強外,多數學生只是具備基本的計算機應用技術,尚未開始對計算機專業語言的學習。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給予學生的啟發至關重要,教師如何開始對數據結構及其相關課程的教學,很容易使學生產生先入為主的認識。如果教學方法傳統枯燥,學生將會認為數據結構課程乏味,對課程知識的實用性也會缺乏興趣,進而影響到實踐能力的積累。
2 高職數據結構課程對學生實踐能力培養的方法
高職院校是應用型人才培養的基地,特別是在我國新時期發展進程中,高級技術技能人才迫切為社會所需要。因此,針對當前教學工作的現狀,數據結構課程的教學應高度重視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通過教學創新引導學生轉變思維,立足職業定位重新審視自我,激發學習的進取心。
2.1 堅實的理論基礎
理論與實踐是相互關聯的統一體,運用計算機語言進行程序設計看似是技術性工作,實際仍需要堅實的理論支撐。運用怎樣的思維設計程序,通過程序體現怎樣的邏輯關系,如何使運算更加簡便高效等等,首先要求學生對理論知識有深刻的認知,進而才能在程序編輯中熟練應用。而且很多學生在高職院校學習后會選擇繼續進修,沒有良好的理論基礎,實踐能力的進一步增長也將成為空中樓閣。所以教師首先要在教學中對抽象的理論進行深入淺出的講解,才能有效激發學生的興趣,提高教學質量。
在教學中,教師應通過案例教學、情境教學將抽象的理論進行生動詮釋,選取與實際應用相關的案例,將理論知識融入其中。例如教師為學生剖析邏輯關系的概念時,可以引入服裝制作過程為案例,服裝制作需要有設計人員、打樣人員、裁剪人員、制作人員,同時,還要按照前后順序依次進行,每個流程有固定的人員負責,依靠具體的工具和設備完成操作。這個過程包含人、事、物的相互關聯,并且有明確的邏輯順序。再如講解樹狀結構時,族譜關系能夠清晰、直觀地揭示其中的關聯等等。在此過程中,教師運用多媒體技術生動演示,營造惟妙惟肖的逼真環境,原本抽象的理論也將變得活靈活現。隨著教學的深入,教師應逐步引入不同領域的技術應用案例,使學生接觸工作實踐中數據結構的具體應用,先從理論層面建立感性認識,拓展思維建構,進而為實驗和實踐活動奠定基礎。
2.2 熟練的應用能力
數據結構知識的應用是要解決具體的問題,學生只有學會在實踐領域應用結構體、指針的概念,將各種結構概念融入實際的程序設計,才能為今后的工作駕馭奠定基礎。而數據結構的應用又是廣泛的,如人口信息管理、體育比賽名次排列、石油開發等領域的信息系統對數據結構具有不同的要求,教師要善于從實踐角度解讀技術的應用方法,從而增強學生的應用能力。因此,項目教學法對于學生綜合運用理論知識具有重要意義。教師應通過項目任務驅動,鍛煉學生針對實際問題應用理論概念,并增強團隊合作能力。例如,教師可設立一個與實際接近的模擬項目,對全班同學進行不同的任務分配,學生之間密切配合,以項目為共同目標,在討論和探索中逐漸完成任務,然后教師給予綜合分析和點評,學生從中收獲啟發,進而為其他項目的從事積累經驗。為此,教師應廣泛選取與生活、工作實際相關的主題,開展項目模擬教學,拓寬學生視野,這樣學生進入崗位實習以及真正的工作領域后也會更快進入狀態。
2.3 明確的職業認知
數據結構知識的應用是在具體的工作崗位中,學生實踐能力的體現也是在具體的職業生涯中。所以教學改革中不可忽視的一點就是從職業教育的角度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學習基礎,有自己的興趣愛好,教師應當從學生的特點出發,結合職業解析,讓學生深切感知職業對技術技能的要求,使學生樹立長遠目標。因此,教師應在教學中融入職業生涯教育,根據不同職業的技術能力要求,向學生講述工作領域應具備的實踐能力。例如,作為程序檢驗員應當從哪些方面去分析程序,發現問題,不僅需要熟練的技術掌握,還要有足夠的經驗積累。教師基于職業定位的課程講解能夠更加有的放矢,使學生在較短的時間內吸收基本的經驗技巧,進而形成舉一反三的能力。
3 高職數據結構教學對學生實踐能力培養的相關舉措
為積極推進數據結構課程的教學改革,努力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高職院校還應做好相關配套建設,其中尤為重要的是評價方式的改進。院校應引入形成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的評價方式,立足學習過程,從學生的學習態度、特長發揮、創新設計、團隊合作、師生互動等多方面加以考評,鼓勵學生不斷超越自我,提升實踐能力。此外,高職院校還應完善實訓基地建設,拓展實踐教學機會,使學生對數據結構的理論學習與實踐鍛煉達到有機統一。
4 結語
高職數據結構教學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是一項系統而深入的工作,其中既需要教師積極應用創新的教學方法,激發學生的探究意識,也需要院校努力開展相關配套建設,特別是從學習評價角度為學生樹立信心,使學生樹立長遠的學習目標,逐步向應用型人才的方向邁進。
參考文獻
篇7
關鍵詞:數據結構;Android編程;項目驅動教學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5)44-0108-02
移動互聯網和智能終端設備深刻地改變著人們的生產和生活方式。近幾年,智能手機出貨量已經數倍于傳統微型計算機,并成為人們訪問互聯網的最常用設備。移動智能終端包括手機、平板電腦、智能手表等,幫助人們完成了絕大多數過去依賴電腦才能進行的任務。
數據結構是電子信息專業的軟件類核心課程,注重理論和編程實踐相結合[1]。傳統的教學實踐以C/C++作為編程描述語言,以Windows或Linux系統作為算法編程實踐平臺[2]。這種教學方式的好處是能專注于培養學生的算法設計和編程等基本能力,但缺點也很明顯,學生很難將課堂所學與實際應用聯系起來。數據結構課程有一定的難度,內容略顯枯燥,如果課堂教學不能與實際應用和軟件技術發展趨勢緊密結合,則很難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學效果不理想。
軟件開發類課程需要引導學生接觸新的軟件開發技術和項目實踐,讓學生體會到學有所用,增強學習興趣和信心。目前國內已有很多研究者開展了以工程項目實踐為導向的數據結構教學[3],使學生將算法設計與工程實踐結合起來。但在實際教學實踐中,還有很多難點。一方面,工程實踐要求學生具備較好的編程基礎,而學生在先修的編程語言課程中基礎參差不齊[4];另一方面,在有限的學時內,學生很難兼顧工程實踐和算法設計的學習。
本文基于新的實踐開發平臺,以解決上述問題為出發點,進行了數據結構課程的創新改革實驗。
一、數據結構編程實踐平臺
在當前移動互聯網帶來深刻變革、智能終端普及、個人電腦產業萎縮的背景下,傳統的基于PC編程開發環境的數據結構教學已經與實際應用脫節。數據結構是一門注重編程實踐的課程,基于目前廣泛使用的智能手機、平板電腦、智能手表等智能終端進行教學,不僅可以激發學習興趣,而且非常容易地為學生的后續深入學習和接觸產業打下基礎。
我們選擇Android作為教學實驗編程平臺。Android是目前各種智能終端中使用最廣泛的操作系統,主要支持Java/C++編程語言。基于新的教學實驗平臺,以Java/C++作為編程描述語言,設計新的實踐教學方案。
二、實踐教學設計特點
我們針對智能終端平臺,對實踐教學環節進行了重新設計,遵循以下特點:首先,始終以數據結構基本算法的理解和實現為重點,在此基礎上,讓學生根據自身興趣,對應用開發有不同程度的了解;其次,實踐教學的設計既適合課堂講授,也適合實驗教學,便于不斷加深學生的理解;最后,以完成實際項目作為學習任務,注重項目功能模塊細分,使學生容易跟隨教學進度。
采用實際項目進行教學會導致知識點龐雜,學生學習難以抓住重點。因此,對教學知識點的取舍和重難點劃分至關重要。在教學知識點方面,我們采取的原則是,以基本算法設計和面向對象的編程思想的應用為重點,以智能手機為主要的應用平臺進行教學,把編程語法和平臺相關的知識點放在次要位置。
三、實踐教學項目案例
(一)基于Android的學生信息管理程序
項目涉及線性表、查找、排序等知識點。具體要求為,輸入學生姓名、學號、分數等信息,按照不同的關鍵字對學生信息進行排序,并顯示結果。教案設計采取循序漸進、分模塊講解的原則,引導學生把重點放在算法的理解與實現上。項目分為三個可獨立運行的模塊,可在不同章節講授,敘述如下。
1.信息的輸入和顯示,涉及線性表的創建、添加、刪除。要求采用順序表或鏈表實現,輸入學生信息,點擊添加,將信息逐個插入到線性表并顯示。Android控件相關知識,僅作簡單介紹,提供參考代碼。
2.信息的查找,涉及線性表的查找。要求按某個關鍵字查找,列出符合條件的學生。
3.信息的排序,涉及內部排序。要求學生采用指定算法實現基于任意關鍵字的排序。作為選做題,要求學生用Java中的泛型編程實現基于任意指定關鍵字的排序,以及用comparable接口實現學生對象的比較。
(二)圖的應用(拯救007)
項目改編自浙江大學計算機學院數據結構公開課中的一道例題,通過基于Android的可視化編程,使項目變成游戲開發任務,讓學生獲得更加直觀的理解和感受,大大提高了學習興趣。項目具體要求為,“007”被困在湖中心一個正方形的小島上,湖上有很多鱷魚在游動,請幫助“007”來判斷,在某個時刻,能否通過鱷魚背,連續跳躍到湖岸上。
項目引導學生在經典的深度優先搜索算法基礎上編程求解。湖的寬度、鱷魚的數目、“007”一次可以跳躍的最大距離等作為參數輸入,鱷魚的初始狀態可隨機產生。對應用程序涉及到的Android繪圖知識僅作簡單講解,并提供參考代碼。
(三)最優二叉樹的應用
最優二叉樹是二叉樹的經典應用。項目要求根據輸入的權值,創建最優二叉樹,并將二叉樹繪制到屏幕上。項目可分為兩個模塊,分階段講授。
1.二叉樹的建立和繪制。要求學生按指定的順序建立二叉樹,并繪制在屏幕上。
2.最優二叉樹的建立。要求學生根據輸入權值建立最優二叉樹。
通過本項目,使學生對二叉樹章節的算法有全面的理解。應用程序中涉及的Android繪圖知識,僅作簡單講解。
(四)五子棋游戲的應用
項目要求學生設計一個基于Android的簡單的五子棋游戲,提供基本的參考代碼,引導學生完成棋局的判定勝負等算法。項目涉及二維數組的基本操作。
四、教學實踐分析
通過對連續兩年教學對比實驗結果分析,統計了學生的實驗到課率、實驗完成率(獨立完成實驗的學生比例)和實驗平均分,結果如表1所示。從表1可以看出,在實驗難度略有增加的情況下,2015年的三項統計結果均比2014年有所提高。
五、結語
本文開展了以手機等智能終端為實驗平臺的數據結構教學改革探索,通過對實踐教學環節的重新設計,以基本算法為教學重點,注重功能模塊劃分。教學實踐表明,新的教學方案容易激發學生的興趣,提高教學效果,能夠引導學生了解實際工程項目。
參考文獻:
[1]嚴蔚敏,吳偉民.數據結構(C語言版)[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1.
[2]孔兵,陳紅梅,袁國武.數據結構實驗中指針相關問題[J].教育教學論壇,2014,(04):110-112.
篇8
【關鍵詞】語文教學 環保教育
當今,環境問題已成為影響人類生存與發展的一項重要問題。森林濫伐、水土流失、地球變暖、臭氧層出現空洞,以及各種各樣的污染,時時刻刻威脅著人類的生存環境,更危害著我們的子孫后代。同志在黨的"十四大"報告中指出:"要增強全民族的環境意識,保護和合理利用土地、礦藏、森林、水等自然資源,努力改善生態環境。"學校是育人之地,因此,在語文教學中對同學們滲透環保教育,使同學們感知現今社會保護環境的重要性,自覺養成環保的良好習慣,是我們在語文教學中不可缺少的一個重要環節。下面我們來談談在低年級語文教學中可采取的一些做法。
一、借圖啟思,滲透環保教育
低年級教材插圖多,色彩鮮艷,逼真形象,富有吸引力。小學生有強烈的好奇心。教師可利用教材的優勢,引導學生觀察思考,滲透環保教育。
如《秋天》一課,可先讓同學們觀察課文插圖:天那么高,那么藍,高高的藍天上飄著幾朵白云。藍天白云,色彩多么美麗!令人多么舒服!我補充講述天空為什么是藍色的,讓同學們了解到天空是藍色的原因。再讓同學們聯系生活實際思考:為什么現在我們已經很少能見到這么藍的天空?原因是什么呢?是日益嚴重的大氣污染而引起的。所以,我們小朋友也要行動起來,從身邊的事做起,比如叫父母不必要時少使用私人汽車、冷氣機等,保護環境,減少大氣污染,保護大氣層,讓天空永遠都那么藍,那么美。又如第三冊《歸類識字一》第二課的八幅插圖分別介紹八種樹:高大秀拔的楊樹、蔥綠蒼翠的松柏、枝葉如蓋的榕樹、紅葉如彩霞的楓樹……教師讓同學們看圖讀詞語,圖文對照,認識八種樹木的形狀與名稱。再看圖自讀兒歌,了解這幾種樹木不同的特點。然后引導同學們思考:為什么常說植樹造林,造福人類?讓同學們知道我們根據樹木生長的特點,在不同的地方種植不同的樹木,可以提供氧氣、除塵、防風沙、美化環境等。并告訴同學們,每年的3月12日是植樹節,在這一天,世界各地的人們都會進行植樹活動,我們也要加入到這一隊列中,綠化番禺,美化祖國。這樣,對學生進行了植樹造林的教育,增強了環保意識。
二、讀中品味,滲透環保教育
低年級課本中有許多瑯瑯上口,語句優美,富有童趣,描寫大自然美麗風光的詩歌與短文。優美的文字中蘊含了不少與環境保護有關的思想和知識,它們為教師進行滲透環保教育提供了良好的教學材料。
如《春曉》第一句:"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在講解此課時,可讓同學們反復品味古詩,想象詩句的意境,令人仿佛聽到春鳥婉轉的叫聲,啾啁起落,遠近應和,多么活潑的春色。此時教師適時點撥:人類要保護環境,愛護鳥類,才會使大自然變得更美麗。又如學習《四季的腳步》一課,可鼓勵同學們反復朗讀,一邊朗讀一邊想象,在讀的過程中仿佛置身于四季美景中:春天來了,溪水流淌,綠草如茵,鮮花盛開;春去夏來,金蟬在樹上歡叫;秋天來臨,秋風吹得落葉滿地,像黃蝶飛舞;冬天到了,雪花飛舞,大地穿上銀裝,四季的景色是多么的迷人!讓學生在讀中體會,讀中受到美的熏陶,激發熱愛大自然,保護大自然的情感。
三、運用多媒體教學,滲透環保教育
低年級學生抽象思維、邏輯思維并不發達,他們認識事物,認識問題需要從直觀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運用多媒體教學,生動活潑,具體直觀,形象鮮明,印象深刻,感染力強。它可以直觀形象地讓學生體驗周圍環境問題,體驗人類在活動中對自然環境的破壞程度,能最大限度激發起學生的環保意識。
如學習《清清的溪水》時,授課一開始,教師播放出音樂,邊在黑板畫畫,邊對同學們說:"大自然有許多非常值得我們欣賞的美景。大家看,清清的溪水慢慢地流淌,魚兒在水里快活地游戲,真美!但是,如果不注意保護環境,這樣的美景就會遭到破壞。大家讀了《清清的溪水》這篇課文就知道了。"接著,播放錄象演示大自然美麗風光,讓同學們感受溪水又清又甜的美境。再讓同學們通過反復朗誦第一段課文加深對美麗環境的向往。等到同學們對語言環境有一定的感悟后,再播放錄象,演示大自然美麗風光受到破壞,河水變得渾濁。這時,同學們臉上的笑容消失了,眉頭皺了起來。教師讓同學們閱讀第二段課文,帶出問題:為什么一場雨過后,溪水變黃了,這是什么一回事呢?然后讓同學們帶著這個問題去讀第三至第九段課文。原來是大象和野豬比賽誰的力氣大,拔掉了小溪上游的樹,雨水把泥土沖進小溪,使清清的小溪變渾了。同學們明白了溪水變黃的原因后,教師讓同學們聯系現實生活,說說為什么市橋長堤的河水變濁變臭是什么原因?同學們發言中談到:由于人們亂排污水,使河道變得黑黑的,臭氣熏天,環境受到嚴重污染和破壞。教師再用電腦演示課前收集的網上信息材料,如人們砍掉樹木,造成空氣不再清新,噪音加重,風沙大;黃河水土流失等。接著讓同學們分小組討論:我們怎樣做才能恢復美麗的自然環境?這時,"一石激起千層浪",同學們爭著舉手發言,五花八門發表自己的見解:"植樹造林。馬路兩旁、河邊多種花草樹木。大家愛護花草樹木,不去攀、折、砍樹木。在空中設置監督眼,對破壞環境的進行監控。在河道養殖清道夫吸掉垃圾,保持河水清潔。"……教師運用多媒體教學,直觀形象地讓學生體驗周圍環境問題,增強了學生愛護環境的意識,懂得保護樹木的重要性。
四、課外延伸,樹立環保思想
篇9
一、滲透科學啟蒙教育,培養學生的科學創新意識
挖掘身邊的科學素材,在英語教學中滲透科學教育,可激發學生濃厚的科學興趣,培養學生良好的科學素養和創新意識。
1.改革教學組織形式,拓展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根據中學生的年齡特點,為便于學生在“學中玩,玩中學”,我努力貫徹“情景教學、愉快教學”的方針,通過小組討論、比賽、表演、動手操練等方式滲透科學教育。如學習了sweet,hot等表示味道的詞語后,活動課上,我請學生用舌頭品嘗食品,體會不同的味覺,學生在動手做中新學了sour(酸),bitter(苦),salty(咸)等詞語;如在學了Don’t read in the sun.It’s bad for your eyes.句型后,我們開展了How do you protect your eyes?(怎樣保護你們的眼睛?)的討論,各小組輪流匯報搜集的信息,如Don’t read in bed.Don’t watch TV for too long.Don’t stay too close to your book when you read.等知識的延伸,開闊了學生的視野,拓展了學生的思維,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2.鼓勵學生質疑問難,培養勇于創新的學風。
“學起于思,思源于疑”。創新意識的培養要求學生具有對知識的好奇心,敢于推陳出新,有創造性思維和意識。對此,教學中要注意保護學生的好奇,避免用否定、批評抑制學生的不同思維,而要鼓勵學生質疑問難,大膽創新。如在滲透學習We can hear because we have ears的科學常識時,學生提出了But how animals hear?的問題,對此問題,我沒有敷衍解答,而是和學生一起查詢調查,學到了不少新知識。如The fish can hear by the lateral line(側線).The cobra(眼鏡蛇)can hear by the facial pit(頰窩)等。學生提出的問題得到了老師的欣賞、肯定和支持,大大激發了求知欲,努力鉆研、勇于創新的學習能力逐步形成。
3.優化小組合作學習,鍛煉學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創新素質要求學生有協同合作、探究的精神,小組合作學習可有效地做到合作溝通,信息互補,還可大幅度增加語言實踐的機會。在小組學習中,我們制定了組長輪流制、學習內容登記制、討論交流制等制度,要求人人平等參與。如在學“Asking the way”內容時,小組成員相互配合,完成了“Find the best way”的競賽,鍛煉了學生敏捷的思維;在學plus(加),minus(減)等詞時,我們進行了數學搶答賽,如seven plus four is...,...minus two is eight等。競爭機制的引入,鍛煉了學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4.設計情趣作業,發掘學生的創新潛能。
設計靈活有趣的作業同樣有利于發展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如讓學生搜集回答What animals need to hibernate(冬眠)?讓學生觀察描述Life of a plant。我也邀請學生們自行設計作業,如在學How many...are there...?句型時,學生設計了How many squares are there in the picture?的討論題;在學“be good for”句型時,學生設計了What are the computers good for?的討論題目。課本知識向課外知識遷移運用,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挖掘了學生的創造潛能。
二、滲透自然環境教育,在實踐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中學素質教育目標明確指出:要在各學科中滲透自然環境教育,培養兒童初步的環境意識和行為。在向學生滲透自然環境教育的過程中,我注意加強課外活動,在實踐活動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1.開展動手試一試活動。
在植樹節種花種樹過程中,我教給學生植物的名稱,如seeds(種子),seedling(幼苗),plant(植物),flower(花),fruit(果實),要求學生跟蹤觀察植物的生長過程并寫成觀察日記life of a plant。在試一試活動中,學生還親手操作一些簡單易行的小實驗,如利用a white carnation,a knife,some ink,a glass of clean water材料做實驗,觀察 Do plants really drink water?(植物真的喝水嗎?)在查字典理解步驟,動手做實驗中,學生增長了自然科學知識,提高了英語水平,創新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篇10
【關鍵詞】自動站 雷達 第四類數據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11.204
1.簡介
隨著社會和經濟的發展,氣象影視已經成為公眾氣象服務的重要組成部分,它與社會公眾的聯系越來越緊密。而廣大電視觀眾對電視節目欣賞水平不斷提升,也對氣象影視節目的科學性、可視性提出了更高要求,主持人+簡單天氣形勢圖的單一表現形式已經不能滿足人們對氣象影視節目欣賞的需求。
作為氣象影視部門,擁有著豐富、精細、涵蓋廣泛的各類氣象信息數據,而這些數據都是以氣象代碼的形式表現,在氣象影視節目中不能直接呈現給觀眾。為了彌補該方面的不足,提高氣象影視節目的表現形式,使其更加生動、鮮活、并使節目的信息量更加充實。2009年,寧夏氣象影視中心引進了美國的Weather Central 地理信息系統,該系統可以將地理信息及MICAPS上的氣象數據信息完美結合,并將各種形勢圖、自動站降水云圖、雷達產品等氣象信息產品與動態的地理信息疊加,形成準確、美觀的視頻產品,從而使日常的電視天氣預報節目制作變得更加簡單、快捷。
然而,由于中美兩國在數據格式方面的差異,在使用氣象數據時存在著不兼容的問題。Weather Central 地理信息系統不能直接調用MICAPS上的數據,必須將MICAPS上數據經過二次轉換成該系統所能識別的數據,才能最終形成雷達回波圖、色斑圖等圖形圖像。如何利用氣象部門的基礎數據優勢,將大量的氣象基礎數據轉換為可視化的圖形圖像,展現在觀眾面前,寧夏氣象影視中心的有關技術人員作出了有益的嘗試。
2.氣象數據的處理
2.1 自動站氣象數據的調用
在實際影視應用當中,第三類數據格式是非常重要的一類格式,它代表的是離散點。對于高密度的自動站資料,能夠在Weather Central 中能正確的顯示數值的分布。在出現降水、高溫天氣過程后,主持人在氣象影視節目需要講解天氣實況,這就要求在節目中能夠正確的顯示降水、溫度的分布圖。以寧夏為例:寧夏總面積6.64萬多平方千米,分布有效的氣象觀測自動站900多個。因此就需要開發“多氣象要素檢索系統”,檢索所需要的氣象數據并生成節目中所需要的第三類數據。
多氣象要素檢索系統就是以C#編程語言作為主要的設計語言,基于CIMISS 數據環境設計開發出來的。它可根據開始時間和結束時間選擇檢索收集時間段內氣象要素,如降水、最高溫度、最低溫度實況數據,并生成第三類離散數據格式,該數據格式可直接導入到Weathe Central 中,搭配相應的配色表,形成直觀、精美的圖像產品。
多氣象要素檢索系統系統界面
生成的第三類數據格式
Weather Central 中生成的圖形
2.2 雷達產品圖形圖像的顯示
寧夏每年汛期的短時強對流天氣多發,這就需要運用到雷陣數據對天氣的過程的演變加以演繹。目前在寧夏境內所布設的新一代多普勒天氣雷達具有高時空分辨率的特點,尤其是對于短時強對流等中小尺度天氣系統,有極好的檢測能力。現有的weather central系統,可以將雷達產品形成可視化的圖形,但是由于中美兩國在數據格式方面的差異,在使用時存在是數據的兼容性。并不能直接將現有雷達數據導入氣象影視節目中制作。這就需要我們通過對雷達產品進行二次轉換,生成系統所能接受的數據形式。因此技術人員設計并開發了“雷達基礎數據處理程序”,程序可以將需要的仰角(1.5度)的基本反射率數據提取出來,并生成WeatherCentral系統可以識別的png+vgr格式。
Png文件是灰度圖,在WeatherCentral軟件中可以通過配色文件,為雷達數據配置需要的顏色。 灰度值與反射率數據的對應關系如下表。
Vgr文件是地理信息文件,已固原為例,其格式如下:
GEOREF_TYPE 7
EAST 108.856
WEST 103.548
SOUTH 33.5241
NORTH 37.8359
在將雷達基數據轉換成png+vgr格式后,由于銀川雷達和固原雷達基數據的時間對應的是北京時間,而吳忠雷達基數據的時間對應的是世界時,因此需要在程序中將不同的時間予以統一,從而在軟件中同時顯示這些數據。
通過業務運行,證明了雷達資料應用于影視節目后,能夠極大地提高節目的表現力,增強氣象影視節目的時效性,更加生動具體地反映當地天氣系統的變化過程。
系統界面如下圖所示:
所生成的回波圖如下:
2.3.第四類數據的圖形顯示
從寧夏智能化綜合氣象業務服務平臺所調取的第四類數據頭的格式和weather central 系統所需的數據頭的格式有出入,通過轉換程序,把數據格式統一成weather central 所能識別的格式,然后輸入到系統中,經過配色,形成各類圖形圖像。如下圖:
3.利用色標制作各種示意圖
處理后的氣象信息數據輸入到Weather Central系統中,配以正確的配色文件才能形成直觀的圖形。CorlortableEditor軟件是一個顏色表編輯器, 可根據需要創建和編輯所需的配色文件,然后在Weather Central系統中調用,即可將專業的形勢圖轉換準確、美觀的視頻畫面。
3.1云圖的配色及示意:
云圖是最常見的氣象信息,云圖類型包括IR(紅外云圖)、Visible(可見光云圖),我們常用的是紅外云圖。由于云層分為高云和低云,因此要根據云層的高度不同設置不同的顏標文件。我們首先在CorlortableEditor中建立兩個rgb格式的色標文件,cloud-diyun.rgb和cloud-gaoyun.rgb文件。在cloud-diyun.rgb文件中的255-200的色標設為不透明的白色,200~100設為不透明白色到全透明的漸變色,100以下為全透明。在cloud-gaoyun.rgb文件中,255~150的色標設為不透明的白色,150~50設為不透明白色到全透明的漸變色,50以下為全透明。在fousion軟件中使用Imagery層,選中IR(云圖)后,在下拉框中選擇chisat,點擊Apply(應用),即可完成云圖的調用。 調入云圖后點擊View Setup選擇配色方案,需要看高云時用cloud-gaoyun.rgb色標文件,需要看低云時用cloud-diyun.rgb色標文件。
3.2副熱帶高壓示意圖:
在氣象影視節目中,經常會介紹對副熱帶高壓的分析情況,技術人員在500百帕高空圖的588線區域填上暖色,就能夠直觀的表示副熱帶高壓。配色方法是:首先,建立一個暖色調的.rbg格式文件,將配色軟件中255-238區域設定不透明暖色,238-230區域漸變為20%的透明度,230以下區域則保持20%透明度,顏色漸變到黃色再到綠色。然后在fousion軟件地面形勢圖上,調用制作好的色標文件,調用lut和Transparery中的氣壓值,使紅色與588線區域匹配。調節填色透明度,就可以清晰的表現副熱帶高壓的位置。
3.2實況數據示意圖:
在CorlortableEditor軟件中建立配色文件時,形勢圖一般都用rgb格式文件。實況圖,如降水、溫度都用val格式文件。Val格式文件的特點是在建立配色表時,就已經將顏色與數值區間對應上,因此,我們在做降水和溫度的配色表時,就可以用val文件。以降水實況為例,定義0-50毫米的降水配色,我們需要定義最小區間是2毫米降水為一個顏色,這樣我們就需要定義25個顏色格,然后把每個格填上自己需要的顏色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