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中秋為主題的作文范文

時間:2023-03-22 17:23:46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以中秋為主題的作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以中秋為主題的作文

篇1

第一招:胸有成竹

“胸有成竹”原意是指畫竹子時要先在心里想好竹子的形象,然后才能畫好。后來引申為人在做事情之前就打好了主意。果凍們準備辦黑板報時是不是也得胸有成竹呢?動手之前一定要構思好,最好先在紙上設計好整體結構。

辦黑板報應該考慮哪些問題呢?

1.板報主題:一個沒有主題的黑板報讀者怎會看得明白呢?

2.板報的內容安排,也就是版面設計:小作文放在什么位置,插畫放在什么位置―這些都需要精心布置喲。否則,亂七八糟的黑板報,誰看著也不會舒心啊。

看了第一招你還是覺得一頭霧水?那就讓我們來把這兩個問題各個擊破吧!

第二招:各個擊破

1.板報到底放什么內容?

每一期黑板報都應該有一個明確的主題。黑板報主題的選擇范圍非常廣泛,可以是節日類的,比如“慶國慶,迎中秋”“歡度元旦”;也可以是學習、表彰類的,比如“學習雷鋒,做好事”。

選取的主題要簡短明確。主題選出后要放在黑板上突出的位置,用最大號的字體寫出來,使同學們一看就能了解板報的中心。另外,板報的內容也要與主題緊密結合,如果是以“感謝你,我的老師”為主題,則要以同學們和老師之間的故事或者感謝老師辛勤付出的文章為主。這個時候,如果板報上出現了《我愛我家》之類的作文,就與主題不符了。節日類的黑板報一定要與時間相符合,比如“迎國慶,慶中秋”只能在9、10月寫,因為國慶節和中秋節是9、10月的節日。

板報內容大放送

一月份 新的一年,新的征程 六月份 兒童節

二月份 春天來了 九月份 感謝您,親愛的老師

三月份 學雷鋒,做好事 十月份 慶國慶,迎中秋

四月份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 十一月份 文明在我心中

五月份 愛勞動,樹新風 十二月份 安全知識記心中

阿慶:靈兒姐姐給了這么多主題,可以供我們用一年了。其實,我們幾個早就想好了主題。4月23日是世界讀書日,我們的主題就是“讀書心得”!唉!萬事開頭難,黑板那么大,我們該從何寫起呢?

靈兒姐姐:別擔心,讓我們擊破第二點!

2.我給板報“美美容”

版面設計就是整個黑板報的結構布局,主要包括文字的排列、報頭畫設計、插圖和花邊的設計。

文章整齊放:

選定主題后,要選幾篇圍繞該主題的文章,并計算好每篇文章所占版面的大小。然后整體規劃,統一布局,合理安排文章的位置。

畫龍需點睛:

黑板報一般都要有一個醒目的報頭畫。報頭畫要配合黑板報的主題設計,如以植樹節為主題的黑板報,報頭畫可以設計成小朋友們植樹的場景。報頭畫的位置通常安排在主題文章的上方或者中間。

美容有妙招:

文章謄(téng)寫完之后,版面上會留下一些空隙,我們可以畫上花邊和插畫。花邊畫在文章之間,不僅能將不同的文章間隔開,還可以起到裝飾作用,使黑板報不再單調。需要注意的是,插畫要跟文章的內容相符合喲。

注意:要把重要的文章放在醒目的位置。至于文字,既可以橫著寫,也可以豎著寫,這樣能夠防止版面過于單調。

板報草稿設計好了,說干就干!我們幾個立刻行動起來,很快便完成了黑板報!果凍們,你們心中的黑板報是怎么設計的呢?試著寫一寫,畫一畫吧!

第三招:終極秒招

下面我再來告訴大家幾個輕松辦黑板報的獨門秘訣吧!噓!不準外傳喲!

辦黑板報時,我們常常會因為寫錯字或者畫錯畫而把黑板涂改得模糊一片。那么,怎樣才能迅速把黑板擦干凈呢?

篇2

[關鍵詞]小學語文 習作教學 新媒體 運用

[中圖分類號] G62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9068(2016)28-075

人們通過文字的書寫來表達內心的感受,向他人傳遞信息。因此,一個人必須具備一定的習作能力,才能保證文字的合理運用和信息的良好傳遞。小學習作教學是培養學生文字交流能力及文學素養的基礎教學,對學生日后各方面的發展都有重要的作用。新媒體時代下,教師也應轉變原有的教學方法,積極運用新媒體,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為其營造愉悅的教學環境,切實提升學生的習作能力。

一、小學習作教學中新媒體應用的意義

新媒體的出現和運用,為人們的生活帶來了更多的便利,人們運用互聯網收集、傳遞大量的信息資源,實現了即時交流,大大提升了工作、學習的效率。目前,新媒體在人們的生活中得到了普遍運用,教育領域也開始將其運用在實踐教學中,以提升學生的學習效果。

新媒體在小學習作教學中的運用,具有提升課堂趣味性的重要意義。小學生自控能力較弱,學習意識未能完全形成,其學習動力主要是依靠自身的興趣。新媒體的應用,能夠改變傳統教學中單一、枯燥的教學方法,使教學內容靈活生動。它運用多方面的資源,如圖片、音樂、視頻等,全方位地刺激學生感官,吸引其注意力,為學生營造了一個愉悅、輕松的學習氛圍,有效培養了學生對習作的興趣。

同時,新媒體在小學習作教學中的運用,對豐富教學資源有著重要意義。新媒體能夠將多種素材資源轉化成教學資源,如聲音、文字、影像等,為小學習作教學提供了多樣化的教學素材。同時,新媒體主要基于信息技術和網絡而發展,教師在運用新媒體時,能夠通過互聯網迅速找到大量所需的資源,充分滿足了學生的學習需求,提升了教師的教學效率。

另外,新媒體的運用為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互動交流提供了良好的平臺。學生和教師可以運用相應的新媒體平臺,實現雙方之間的即時溝通,及時解決習作中遇到的問題。學生之間也可以在平臺上相互交流寫作心得,相互促進,共同進步。

二、小學習作教學中新媒體的具體應用

(一)豐富習作素材

素材是學生創作文章的基礎,素材積累不足,學生便會出現無話可寫的情況。但是小學生生活經驗較少,閱讀的資料有限,教師又無法要求他們在習作過程中去重新體驗生活。新媒體的出現,有效解決了這一問題,教師可以運用新媒體幫助學生積累更多的寫作素材。

例如,在描寫“牡丹”的習作中,很多學生都聽說過牡丹,甚至知道牡丹是我國的國花,但是對于牡丹的具體種類、形態等并不了解。教師可以在互聯網上搜集關于牡丹的簡介、圖片、視頻等,在習作前先在微信平臺、微博平臺上為學生展示所收集的素材,請學生在課前觀看。教師在每張圖片旁都加上所展示的牡丹種類說明,并添加“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等詩詞,要求學生仔細觀察,使學生在了解不同種類牡丹顏色和形態的過程中,能夠積累一定量的古詩詞,并體會到詩詞中所描述的牡丹特征及其代表的含義。小學生十分容易被色彩斑斕的圖片所吸引,能夠認真觀察每一幅圖片,并盡可能多的記憶上面的信息。在觀察后,教師可以再為學生展示與牡丹相關的視頻,展示牡丹成長、綻放的過程,使學生為生命的美麗而驚奇。隨后,教師再為學生講解寫作要求,并指導學生進行寫作,便會發現一些學生對牡丹繁多的品種十分感興趣,還進行了仔細的描寫;一些學生則著重描寫了牡丹的代表意義,引入了教師提供的詩詞;還有一些學生甚至在習作中感嘆大自然和生命的奇妙。由此可見,運用新媒體幫助學生積累素材,不僅豐富了學生的習作內容,同時也實現了其思維的拓展,對學生習作能力的提升有重要作用。

同時,教師可以利用新媒體,為學生建立素材資源庫。例如,運用QQ建立“習作資源群”,將每一次習作的素材上傳至群文件中,在為學生布置習作題目后,要求學生前往群文件中查找相應的素材,通過素材獲得思路的拓展。另外,教師也可以鼓勵學生將日常生活中發現的優秀寫作素材分享給全班同學,培養學生良好的素材積累習慣,從而將更多的素材運用到寫作中,實現自身寫作水平的提升。

(二)激發寫作欲望

一講到寫作文,不少學生會大吐苦水,不是沒內容可寫,就是寫得籠統,不夠具體。盡管教師反復引導、提示、啟發,學生還是無從下筆,只好通過編造、抄襲來交作文。那怎樣突破這種困境呢?教師可以利用新媒體,讓學生不再感覺生活單調,不再忽略身邊的人與事。例如,在進行“寫一種小動物”為主題的習作時,教師先提出習作要求,指導學生重點觀察小動物的習性,并將小動物以視頻的形式拍攝下來,傳到班級的微信里,或在朋友圈上。通過這樣的作業布置,學生的觀察重點明確了,積極性也提高了。發上來的視頻達到了二、三十條,有拍小金魚的,有拍小倉鼠的,有拍小烏龜的……教師選擇其中精彩的視頻,在課堂上給學生多次播放,讓學生觀察小動物的生活習性、飲食習慣等。在師生的互動交流中,學生就會產生寫作的欲望與沖動,等到開始寫作時,學生的思緒就會如泉水般涌出,真實而流暢。

(三)創設教學情境

興趣是學生進行習作的主要動力。在小學習作教學中,教師可以運用新媒體,通過創設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興趣,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投入到教學活動中。例如,在進行以“春天”為主題的習作訓練時,教師可以在習作前,先讓學生在家長的陪同下,去大自然中尋找春天,并錄制小視頻傳到微信朋友圈里。教師將優秀的視頻集中起來,做成課件。在作文課前,播放給學生看,為學生創設教學情境。然后,在課堂上為學生展示有關春天的圖片,并配以歡快的音樂,如《春天在哪里》等,使學生受到視覺和聽覺上的雙重刺激。這時,教師再引導學生思考自己所知道的春天是什么樣子的,學生便能夠立即進行回憶,并主動向教師和同學敘述自己回憶中的春天。在新媒體的運用和激烈的討論中,學生充分融入了教師所創建的情境中,并在思維的碰撞中,產生了用文字描述春天的欲望,激起了自身的寫作興趣。

在習作訓練中經常會出現一些較為抽象的題目,學生難以理解這類題目,就無法進行良好的創作。教師可以運用新媒體,實現教學情境的創建和拓展,幫助學生理解這類題目。例如,在要求學生以“溫暖”為題進行習作時,學生第一個想到的會是身體感知上的溫暖,但是無法對其內涵進行拓展。這時,教師可以運用新媒體,創設溫暖情境,幫助學生理解溫暖的內在含義。如為學生播放《為媽媽洗腳》的廣告片,并詢問學生看過廣告片的感覺以及母親在日常生活中對自己的關懷,或是為學生播放具有正能量、傳遞溫暖的視頻,使學生充分理解溫暖的真正含義。同時,在播放后教師引導學生思考自己生活中遇到過的溫暖事件,使學生充分融入教師所創設的情境中,激發學生內心的共鳴,使其習作內容充實且蘊含豐富的情感,從而進一步提升習作水平。

(四)指導構思方法

在小學習作教學中,教師應運用新媒體教給學生習作的構思方法,使學生思路更加清晰,文章連貫有序。例如,在描寫“中秋節”的習作訓練中,若是教師通過語言描述向學生介紹中秋節,學生便也會在習作中對教師提到過的內容進行簡單拼湊。為指導學生進行良好構思,教師可以將PPT分成三個部分,首先介紹中秋節的來源和時間等,其次向學生講解古代中秋節的習俗,最后描述現代人過中秋節的習慣,并在每一部分設置過渡語,使學生在習作時也能夠按照教師引導的思路,將文章寫得井然有序,過渡自然。

同時,教師也可以運用新媒體,為學生制作網絡概念圖。概念圖就是一種用節點代表概念,用連線表示概念間關系的圖示法。教師運用這一手段,將學生每個階段的寫作內容顯化出來,并以線段連接思路,能夠使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深入思考習作內容。這對學生思維能力、邏輯分析能力等的培養有重要作用,有助于學生對習作進行良好構思。

(五)建立交流社區

新媒體能夠將師生之間、學生之間 ,甚至家長聯系在一起,共同參與到小學語文習作教學中。教師可以運用新媒體,建立習作交流社區,為學生、家長提供與教師共同交流的途徑。例如,在安排學生進行習作后,教師可以將學生習作上傳至博客、朋友圈、公眾號等新媒體上,學生在這些新媒體上看到自己的作品,會立即產生一種成就感,從而獲得習作動力,積極主動地完成教師安排的習作任務。同時,在的習作的最后,教師給予適當的評價,學生在獲得積極評價后會產生學習的動力,從而刺激學生的習作興趣。在此基礎上,家長和學生也能夠通過新媒體,對教師的評價進行反饋。學生在與教師的交流過程中,能夠了解自身的不足,充分激發寫作興趣;家長在與教師的交流過程中,能夠了解自家孩子的優缺點,明白指導習作的方向;家長在與孩子的交流中,能夠實現彼此的理解包容,進一步實現對孩子習作學習的鼓勵與支持;而學生之間的交流,能夠實現彼此之間思維的碰撞,獲得百花爭鳴的效果,充分激發學生的寫作潛能,實現學生寫作思路的拓展。

在教育事業的不斷發展中,新媒體的運用也逐漸成為小學習作教學的重要手段。教師應針對小學生現有的情況以及興趣愛好、年齡特征,合理運用新媒體幫助學生積累素材,創設教學情境以提升學生的習作興趣,指導學生構思方法,從而實現學生習作能力的提升。

[ 參 考 文 獻 ]

[1] 陶象勝.教學媒體融入 享受習作快樂――多媒體在習作起步教學中的運用策略[J].中國現代教育裝備,2015(2):58-60.

[2] 袁貞宏.現代教育技術在小學語文習作教學中的運用[J].課外語文,2016(1):134-135.

[3] 邱勝東.多媒體在小學習作教學中的運用探究[J].時代教育(教育教學),2012 (10):149-150.

[4] 張燕.小學中年級習作教學巧用多媒體策略探析[J].教師博覽(科研版),2012 (1):59-60.

篇3

    人文指人類的各種文化現象。人文教育就是將人類優秀的文化成果,將人文科學通過知識傳授、環境熏陶,使之轉化為人格、氣質、修養,變成人的相對穩定的內在品質。學校教育的重點是德育,班級的人文建設能有效實現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的融合,促進學生全面發展,也是提高教學效果的重要途徑。

    班級人文建設應以班主任為主體、科任教師為主,發揮全體教師的模范帶頭作用,在學生面前樹立典范。教師的一言一行會直接影響學生,學生會潛意識地模仿。因此要求學生作到的,自己必先做到。教師從事的是太陽底下最光輝的事業,必須注意自身形象,提升自己的文化素質,讓學生覺得老師是一個可以信賴,值得敬佩的朋友。教師的文化素質包括高雅的美感形象,淵博的文化知識和崇高的人格魅力。

    高雅的美感形象要求教師不僅要儀表端莊,服飾得體,態度謙和,語言親切,而且還要能純潔高尚,對學生要寬容、大度、熱情、篤實。這樣心靈美與外在美才能和諧統一。會讓學生感到親切、愉悅,受到感染和熏陶,增強教育效果。

    淵博的文化知識要求教師不僅要具備扎實的學科專業知識、系統的知識功底,還要有相關專業的知識。教理科的要懂得一些文科知識,教文科的要懂得一些理科知識,做到學有專長,文理兼通。另外,作為班主任,對音樂、體育、美術、計算機等方面的知識都應有所涉獵。

    崇高的人格魅力要求教師有高尚的師德。師德的核心是愛心和奉獻精神,“把整個心靈都獻給孩子”“沒有愛就沒有教育”,要樹立以人為本的思想,一切為學生服務,遠離庸俗,遠離銅臭,遠離低級趣味。

    班級的人文建設還應運用班集體的氛圍、制度、環境等要素來整合,發展學生的綜合素質,提升學生人格和文化素養。良好的班級文化,無論是在發展學生素質,還是在塑造學生的人文品格上,都能起到催化劑作用,是塑造學生非智力因素的載體。

    一、營造良好的班級文化環境

    教室是學生學習的主陣地,布置一個溢滿書香的教室會讓學生精神煥發,始終保持良好的求知欲。不妨給班級來一個別具一格的雅號,如“開拓班”、“自強班”、“黃牛班”、“群英班”等,將班名掛在教室前門天窗上。不妨把本班的班訓貼在前黑板上方,在教室的四周可以張貼一些名人名言、名人警句。學生每天都能看到班名與班訓,既能激勵學生奮發向上,又能增強班級的凝聚力。定期舉行黑板報創意設計比賽,調動全體學生的積極性,人人都參加班級人文建設。為了鼓勵學生大膽創新,追求進步,讓學生體會成功的樂趣,讓學生學會創造美,可以在教室一隅開辟一個學生作品專欄,展示學生的學習成果。學生作品包括書法、繪畫、作文、優秀作業、優秀試卷等。學生作品既要展還要評,如對學生的優秀作業可以賦予“最具實力獎”、“最佳書寫獎”、“最具潛力獎”、“最大進步獎”等評語。

    二、健全班級的文化制度

篇4

一、立足學校特色教育實踐,

完善感動教育的理念系統

學校以“感恩奠基人生,感動滋養生命”為辦學理念。圍繞辦學理念提出了學校的一訓三風,分別是:校訓“心動每一天,進步一點點”;校風“知恩感恩,情滿校園”;教風“樂教善導,以愛化人”;學風“好學善思,與愛同行”。感動教育特色的建構將努力把“感動”的元素滲透到學校各個領域,形成學校的感動文化,以感動提升特色學校建設的整體性和系統性,提高學校的整體競爭力,立體滲透以“感動”為核心的文化影響和價值驅動。

二、營造以感動為主題的校園環境,

凸顯環境育人的功能

以“感動”元素作為學校環境文化建設的主題,努力實現學校環境文化的育人功能,讓學生在耳濡目染的環境中熏陶心靈,內化言行。每班有感恩園地――展示學生在家里、社會、學校所做的活動照片或所寫的小隨筆,還有以“感恩日志”為主要內容的班級日志,主要記錄發生在每位同學身邊的讓人感動的小故事;每個年級有以“感恩的心,做最棒的自己”為主題的優秀作品展示欄,師生作品涉及作文、繪畫、剪紙、作業、手抄報、社會實踐等內容,對他們的健康成長起到激勵和榜樣作用;學校有每年央視評選的感動中國的人物介紹、感動校園的師生圖片介紹;還有全校師生參與的圍繞感動教育書寫的“感言悟語”優秀作品選登,有感恩勵志的古今故事文化墻,等等。以這些生活在師生中的真人真事來激勵、內化、影響學生的言行和思想。

三、打造“感動課堂”主陣地,

注重全科滲透德育工作

“感動課堂”是我校滲透德育教育的主陣地。我校“感動課堂”以 “生本為基,感動為魂”為核心理念,面向學生未來,注重全科滲透德育。教學過程努力構建充滿情感的課堂,以學生經歷激情、靈動、喜愉、振奮等課堂情感體驗,以感動的力量構建高效課堂,以感動的手段關注學生情感態度和價值觀,讓學生在進步中感動,在感動中進步。如在互助學習環節中采用“小老師教學法”,以學生教學生為主,教師引導點撥為輔,目的在于培養學生自主自信的意識,與人分享成功的喜悅,與人交流合作的能力,進而培養他們具有陽光自信的心態和成為一個合格現代公民的基本素養。

四、培育“感動教育”精品活動,

引導學生收獲感動人生

1.將“感動教育”融入班級管理

學校堅持每個學校管理人員都是德育工作者的理念,對學生在校的點滴進步都予以關注,及時給予“星級”表揚,這些“星”涵蓋了科技之星、勞動之星、體育之星、書寫之星、文明之星、節約之星、環保之星、藝術之星等18項內容,并和學校的“星級評選辦法”結合,讓同學、班主任、家長寫下寄語,簽名認可,每兩個星期利用全校舉行的升旗儀式集會,開展 “感動之星”評選抽獎活動。這一活動成為讓所有學生心跳和期待的項目,同時也為年度校園感動人物評選積累素材。每學期開展班級文化建設評比,營造健康向上的學習、生活氛圍;每月評選“感動少年”和“感恩班級”,每年定期開展年度“感動校園人物”評選并隆重頒獎,人員涵蓋教師、學生、家長、社區和社會關心學校發展、學生健康成長的愛心人士。這一活動開展三年來,已成為我校特色學校建設工作的一道亮麗風景線和特有的德育品牌,產生了良好的社會影響。同時,為讓學生真正把感恩之心植根于行,學校將每個月的1號作為當月感恩日,引導學生、教師在當日做一件讓他人感動的事,體現感恩于行。

2.重視體驗式德育

開展以“感恩”為文化追求的節假日系列活動:教師節――給老師們獻禮,感謝老師的無私奉獻;“三八節”、母親節、父親節――給父母寫信、做家務、自制小禮物回報父母的養育之恩;重陽節,中秋節、感恩節、春節――開展敬老愛幼活動,感受濃濃的親情和愛的回報;勞動節、國慶節――與家人一起外出參觀,觀看電視節目,感受祖國的富強、偉大,幸福生活的快樂,更加熱愛我們的祖國;六一兒童節――以班級為單位,師生全員參與活動表演,感受來自父母、老師、親人對自己的健康成長的關愛。

學校還結合一些專題教育開展主題活動,如:“感恩自然”――創模工作我能行;“感恩生活”――整臟治亂我先行;“感恩生命”――消防、交通、應急疏散、法制教育我參與; “感恩先賢”――中華經典誦讀;“感恩先烈”――唱紅歌、祭掃烈士墓;“紅領巾?相約中國夢”――愛家鄉、愛祖國活動,等等。

每學期,三至六年級固定開展“感恩書信”大賽活動,學生們以其親身經歷的人和事,用書信的方式感謝在生活、學習和成長的過程中給予無私幫助的親人、老師、同學和朋友,以此凈化他們的心靈,學會做一個懂得感恩、懂得回報的人。通過開展以上系列活動、主題活動,學生在體驗、參與系列活動中懂得了擔當,也更加自信。

五、升華“感動教育”活動內涵,

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1.引導學生參與綜合性實踐活動

近年來,學校注重引導學生參與綜合性實踐活動,努力培育學生科研意識、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在2013年科技活動和綜合實踐類活動中捷報頻傳:在全校師生的共同努力下,有兩項小發明獲國家專利,其中獲得國家級獎項18個,省級獎47個,市級獎項10個,區級獎項27個,參與人次達2000余人次。一系列的實踐活動,不但培養了學生的科研意識、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更培養了學生關注社會、關注生態、關注生命、關注生存的社會責任感。德育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在實踐活動和師生參與中得到升華。

2.著力培養學生健全人格

學校85%的學生為進城務工人員子女,為幫助這些學生盡快融入城市生活,學校將竹竿舞、打陀螺、斗角雞、推鐵環、校園袋鼠、花樣跳繩、乒乓球等二十多個學生喜聞樂見的民族的、民間的、傳統的、現代的項目融入大課間,將體育大課間活動作為特色活動類課程常態化開展。孩子們在大課間活動的熏陶下,從膽怯、自卑、離群逐步變得陽光、自信、快樂。為他們搭建相互尊重、團結合作、參與分享的平臺,讓他們從中感悟到活動過程中的規則意識、平等意識和責任意識。通過參加體育大課間活動,孩子們人格得到健全發展,身心處于健康狀態。這是我校大課間活動的最大亮點和收獲,也是學校德育工作以特色活動課程為載體的最好例證。

3.緊密結合農民工子女的身心特點開展德育工作

篇5

關鍵詞: 現代;命題插花;借景抒情;自然美;故鄉戀;節日賀;時代頌;人間情;創作;廣東園林

中途分類號:J5

文獻標示碼:A

文章編號:1671-2641(2012)06-0000-00

插花,就是運用植物為主的素材將大植物自然中的自然植物之美與人工的裝飾之美巧妙地結合在一起來,從而反映創作者內心感悟的一門綜合藝術,其與盆景等其他造型藝術一樣,都有著“無聲的詩、立體的畫”之美譽。

插花藝術最講究的是插花作品的意境,而對插花花材和花器的選擇幾乎沒有任何限制,以形傳神,以景抒情,借物寫心,情景交融,形神兼備、情景交融是花藝創作者追求的最高藝術境界。

古代插花更多的是表達創作者自身的內心所感所悟,而現代插花的創作者則偏向通過插花使插花與觀賞者在心靈上與花藝創作者產生心靈上的共鳴,如果不可以能產生共鳴,那么這件插花作品也就明顯失去了其自身的沒有了觀賞價值。

現代命題插花為是一種先有根據固定命題,再進行作品創作的一種插花形式,多見于插花展覽及插花比賽。,相同的命題,可以有千萬種不同的表現形式,但是最核心的是一樣的,那就便是結合時代特色、借景造景抒情傳情,以通過插花的形式藝術再現表現命題所傳達的含義,意在形先,以形傳神,形神兼備,形成有強烈吸引力,能打動人心,并引起廣泛共鳴的藝術作品[1]。

1 中國現代命題插花歷史回顧

近20年來,中國插花藝術已進入了一個嶄新的繁榮和快速發展和繁榮時期,。命題插花隨著各類插花展覽及大賽的舉辦,命題插花開始走入尋常百姓的生活。國際插花賽事有“亞洲杯”、“世界杯”,國內最權威的插花賽事為中國花卉協會組織的中國花藝杯插花花藝大賽――既“中國杯”插花花藝大賽,這些賽事的舉辦對為中國現代命題插花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平臺。

1.1 “中國杯”之命題插花

1.1.1 2005沈陽首屆“中國杯”插花花藝大賽

2005年6月10日一13日在沈陽舉辦了首屆“中國杯”插花花藝大賽。大賽由中國花卉協會、沈陽市人民政府主辦,主題為“讓生活更美好”。比賽命題作品為“二人餐桌”、“新娘捧花”和“東方藝術插花瓶插”三項。

1.1.2 2009西安第二屆“中國杯”插花花藝大賽

2009年4月,由中國花卉協會、西安市人民政府主辦的第二屆“中國杯”插花花藝大賽在西安灞生態區舉行,全國20多個城市55名選手參加了比賽。大賽分初賽、復賽、決賽三個階段。初賽均為“命題作文”,既即餐桌花―團聚,、東方式插花―春韻(籃花),自由作品―生命。

1.2 中國現代命題插花目前存在的問題

隨著全國各類插花大賽與展覽的舉辦,我國現代命題插花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每次都出現了許多優秀精美的作品,涌現和大批杰出的專業人才,大賽和展覽一次比一次有明顯的進步和提高、有成績。

但同時,也表露暴露出了許多明顯的問題,最其中主要的就是缺乏民族特色、地方特色及個人特色,形不達意,或形不含意,重形式而輕內涵;其次是不少作品構圖拘謹、造型不活、缺乏時代新意;再就是作品保鮮期不長,生命力較短暫。造成以上問題,的主要原因是創作者文化底蘊不足、基本理論不扎實、對新技術新工藝新技巧不了解,故而導致了創作思路不豐富,技巧不熟練。

2 現代命題插花創作之特點分析

現代命題插花創作就像命題作文寫作一樣,首先需要對命題進行分析、理解,融入自己的理解,然后采用自己擅長的方式去表達。

下面試以理論歸納結合實例分析的方式對命題插花的創作特點進行淺薄的分析,也許可以以期對為現代命題插花的創新發展提供新的思路。

2.1 現代命題插花的題材分類

現代命題插花的題材類型根據其內涵的差異歸納起來大致可以分為成以下五大類:自然美、故鄉戀、節日賀、時代頌、人間情。此處的自然是廣義的自然,包括了宇宙間的萬物;故鄉的含義是廣泛的,不單指出生地。

一為自然美,此類命題主要傳達的是對大自然的贊美之情,此自然是廣義的自然,包括了宇宙間的萬物。

二為故鄉戀,此類命題主要傳達的是對自己的故鄉或者某一特定的城市、鄉村的情意,故鄉的含義是廣泛的,不單指出生地。

三為節日賀,此類命題主要傳達的是對節日的慶賀之意。

四為時代頌,此類命題主要傳達的是對某一時代某一事件的謳歌之意。

五為人間情,此類命題主要傳達的是對人世間各種情感的抒發之意。

2.2 現代命題插花的創作重點與作品實例分析

現代命題插花的作品不僅造型要有藝術美,而且內涵要豐富、深遂、點題,傳遞出創作者個人的情感、氣志氣、感悟,表現出民族特色和時代精神[1]。

故而,現代命題插花的創作重點就是對命題的內涵進行延展、提煉,然后選取合適的切入點進行構圖選材,將創作者的內心感悟通過插花作品表現出來,獲得廣大觀賞者的共鳴。

下面分別對以常見五大類常見命題插花題材為例進行實例分析。

2.2.1自然美――“簾卷秋風”

命題插花最常見的題材就是以大自然為題材,。以《秋》“秋”這一命題為例,創作前時首先需要做的就是對《秋》“秋”這一命題的內涵進行延展。通過聯想,由《秋》可以延展出眾多的創作元素,如:秋在中國傳統五行文化中屬金,主肅降,是一年中的第三季,連接著盛夏和寒冬;是一天中白日開始短于晝夜晝短夜長開始的季節;還是是收成收獲的季節,秋風掃落黃葉的季節,盛開的季節;是收起涼席轉而、掛起擋風簾的季節,等等。接著從題材所涵蓋的眾多這些內涵中選取自身感悟較深的某一點或某幾點作為作品創作的切入點,。如“簾卷秋風”(圖01,選自唐秋子作品)這個作品,就以秋乃盛夏及和寒冬的銜接季為作品創作的切入點,命名為“簾卷秋風”,在構圖在和選材上選用了草席,隱喻盛夏的涼席和隱喻寒冬的擋風簾的草席,在構圖上設計兩頭相背卷曲而立形成主構架; 主花材打破常規,沒有選擇秋季常見的Chrysanthemum,而改用了向日葵Helianthus annuus,在粉掌Anthurium andraeanum的陪襯下以直線形式排布于草席左側,頂部點綴冬之語――蓬萊松Asparagus mgriocladus,而右側簾卷基部是一叢仲夏的水蠟燭Typha orientalis Presl自然挺立,其上垂下串串唐棉Asclepias fruticosa L.及垂莧Amaranthus,寓意秋的豐收,基部再配以小天使Philodendron cv. Xanadu葉形成靈動的曲線,曲直結合,相互映襯,――隱喻日照開始縮短,生命由盛放轉入了結果儲藏期, 立意新穎,而造型簡潔,通過有限的實景投入來表現宏大的主體形象,調動觀賞者無限的聯想,來表現宏大的主體形象。

2.2.2故鄉戀――“云山珠水映花紅”

每個人都是社會團體中的一員,都會受到自己所處環境的潛移默化影響,并逐漸形成對其有著自己的理解,故鄉戀即是創作者對故鄉之情的表達,這一命題插花類型最應該從本土文化和、地域特色兩方面著手進 行構思創作。

以“云山珠水映花紅”(圖02,選自唐秋子作品)這一作品為例,創作者長期生活在廣州,其創作這一作品時,就選用了最能代表廣州地貌特征的一山――“白云山”、一水――“珠江”和及廣州的悠久神話傳說――五羊銜五穗賜予廣州人民五谷豐登,作為作品創作的切入點。在構圖上設計選用五個成品錐型柱高低錯落而立,象征白云山及五麥穗,;選用設計過江龍Entada phaseoloides蜿蜒繞“山”而過,象征珠江;,由此形成作品的主構架,勾勒出該作品的線性結構。而廣州的另一內涵形象――花城,則通過眾多以紅色為主調的、不同形態不同的眾多花材――天堂鳥Strelitzia reginae Aiton、紅蘭Cymbidi-um floribundum lindl、串串金Jasminum nudoiflorum Lindl.、石斛蘭Dendrobium、紅掌Anthurium andraeanum、綠掌Anthurium andraeanum等植物來表現,依山而設,主次搭配,勾勒出該作品的面狀結構及點狀結構,點線面結合,形成完整的構圖。創作者還選用了葵芯葉Livistona chinensis R. Br飄于“山”上,給整幅作品增添帶入了靈動感,又恰當地的點明了“云山珠水映花紅”這一主題,很好地的體現了意在形先、,以形達意這一創作理念思路。

2.2.3節日賀――“紅紅火火賀新春”

每個民族都有很多帶有濃厚郁文化內涵的節日,如我國的春節、端午節、中秋節等,每個節日不僅是民族文化的體現,同時也是本族人民歡度普天同慶的時節,故而,節日賀這一命題插花類型最應該從民族文化及普天同慶喜慶這兩方面著手進行構思創作。

以“紅紅火火賀新春”(圖03,選自唐秋子作品)這一作品為例,創作者選用了最能代表過春節的美好兆頭――最有代表意義的“開門紅”作為作品表達的切入點。以紅色作為作品的主色調。敞開的紅褐色大門作為作品的主構架;紅苞蝎尾蕉Heliconia latispatha Bentham cv.Distans倚門而立,寓意開門紅、,節節高升,粉色的百合Lilium brownii var. viridulum、粉菠蘿Aechmea fasciatacv.Variegata、紫紅色的羽衣甘藍Brassica oleracea L. var. acephala DC.圍繞紅苞蝎尾蕉布置,烘托著出熱烈紅火的節日氣氛,形成該作品的主焦點;垂序蝎尾蕉Heliconia rostrata Ruiz & Pavon由另一側門梁上方懸垂而下,恰似串串爆竹迎接著新春的到來,而黃色的蘭Oncidum陪襯垂序蝎尾蕉懸垂而下,如串串爆竹綻放的金色星光,騰飛跳躍,為該作品的次焦點;其下綻放的綠色羽衣甘藍表達了人們對新的一年農作物獲得豐收的美好愿景,也烘托了紅色的歡快;作者還選用了此外,還有眾多大小不一,或置于地面或懸掛起來浮于空中的紅色藤球,好似大花燈籠高高掛,寓指意著新春佳節所有人都可以圓圓滿滿,凸顯節日的喜慶氣氛,起到了點綴的作用;整個作品綜合運用了空間的進與退、位置的高與低、體量的大與小、質感的粗與細、線條的曲與直、色彩的濃與淡、,形態的動與靜、意境的虛與實等對比處理手法,使作品做到了主次分明、,分工清晰,在構圖和主題表達上各司其職,相輔相承,共同表達出了“紅紅火火賀新春”這一主題。

2.2.4時代頌――“奧運珠江情”

我們所處的時代是高速發展的時代,涌現了很多值得大家謳歌的時代事件,同時我國還是擁有悠久歷史的國度,很多古人創作的輝煌歷史也是值得我們去敬仰贊美的,時代頌這一命題插花類型就是用插花的形式來表達對古今中外重大歷史時刻的歌頌贊揚之情意,故其在進行構思創作時應首先應提煉出某這一歷史時刻的特色,作為作品創作的切入點,然后再構圖選材。

以“奧運珠江情”(圖04,選自唐秋子作品)這一作品為例,作者身處廣州,時逢2008年我國北京首次舉辦奧運會,該作品就是在2008年我國北京首次舉辦奧運會這一時代背景下以奧運為主題創作的。奧運的最直觀代表就是五環標志,代表了五大洲人民團結在一起,超越對手、超越自我,共享進步;而本屆該屆奧運的特色為――首先這一是我國首次舉辦的首屆(第29界)奧運會,其次本屆奧運的,二是主題為是“同一個世界同一個夢想” 。建設和諧社會、實現和諧發展是我們的夢想和追求。“天人合一”,“和為貴”表達了是中國人民自古以來對人與自然,、人與人際和諧關系的理想向往與追求。我們相信,和平進步、和諧發展、和睦相處、合作共贏、和美生活是全世界的共同理想。

故而“超越” 與“和”就是就成為了作品創作的一個切入點。所以在作品造型上,創作者選用了黑色五環、漁網、藤球搭建勾勒主構架,黑色五環標志高高在上立于一側,其上懸掛潔白的蝴蝶蘭Phalaenopsis amabilis――點出了奧運的主題;由五環延展出幾個張開的漁網――漁網具有多重的寓意,既即代表了收獲,還象征代表了著法網,喻指示著公平公正,又代表了江河海,喻指示著五湖四海;漁網之間放置多個藤球――圓形的藤球最能直觀體現“和”文化;在主花材的選擇上,作者選用了紅苞蝎尾蕉,高低錯落、主次搭配地立于五環之下――代表了節節高升、自我突破,喻示著“超越”;在色彩的運用上,作者選擇了藍色作為背景色,黑色作為構架色,傳統的中國紅、尊貴黃為主色調,而圣潔白、和諧綠、神秘紫則為配色調――既即點出了奧運承辦地中國,又喻示了運動競技比賽結果的神秘性,還代表了運動競技比賽的公平公正,弘揚本屆奧運的和諧之風。“奧運”這一宏大的主題通過作者通過對作品形態的構造、花材的選用、色彩的處理,對本屆奧運“超越”與“和”這兩大核心理念進行演繹,充分傳達表現了五湖四海的朋友聚到中國通過運動競技這一形式共同收獲和平進步的快樂及自我超越的興奮感、成就感、榮譽感這一主題思想,凸顯了作者。對本屆奧運“超越”與“和”這兩大核心理念的演繹。

2.2.5人間情――“有朋自遠方來”

人世間最感人的就是一個“情”字,這包含了親情、友情、愛情等眾多的人類情感。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故事,對“情”有自己獨特的感悟,故而人間情這一命題插花類型最能體現創作者的個性色彩和文化素養。

以迎賓作品――“有朋自遠方來”(圖05,選自唐秋子作品)為例,迎賓禮的最高境界就是孔圣人說的“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作者用前一句作為作品的外在之名,而用后一句“同樂”作為作品創作的切入點,那就是――“同樂”,并選擇了篝火晚會作為作品創作的外在表現藍本。在構圖上,作者選用了白色的龍桑枝條編成直立的方形,作為作品的主構架,喻示篝火;龍桑Morus alba Tortuosa枝條之上采用了天堂鳥作為主花材,高低錯落成左右互動姿態,宛如翩翩起舞的舞者,其下的小天使葉則如舞者身上的羅裙,而左側垂下的垂莧Amaranthus恰似舞者舞動的羅帶,一派歡騰景象,寓意臺上歡舞的迎賓者;而在龍桑枝條的右下角,作者選采用了繡球花Hydrangea macrophylla作為主花材,喻示賓客,紅掌為輔花材,喻示掌聲,寓意和臺下欣賞篝火晚會的賓客;在整個作品輔花材的運用上,作者還選擇了如煙花的煙花菊Leucospermum cordifolium和如炮仗的垂序蝎尾蕉做點綴,喻示歡快的氣氛,整個作品的構圖、選材都圍繞主題展開,在有限的方寸空間內,通過有限的實景投入,就形象地演繹了主題思想,達到了以形傳神的創作目的。

2.3 現代命題插花創新發展之展望

任何一種藝術形式、藝術作品都是創作者個性與文化內涵的表現,也是一個民族特性和時代精神的反映,都其離不開本地區、本民族的地理環境位置,、歷史傳統,、文化素質,、民族性格,、風俗習慣等的影響和制約。簡單的模仿不是創新,創新必有本,就如大樹必有深扎入土的龐大根系一樣,無根之樹既不能茂盛生長更不能開花結果。

插花技藝之妙在于“孰能精其妙,精能通其竅”,而插花意境的體現之妙卻“存乎于心”,插花技藝可以模仿學習,但是插花的意境只能自我思慮、提煉。命題插花雖確定了大的主題方向,但是各個作品還是應該有其獨特的小意境,這樣才能創作出具有個人特色、意境深邃雋永的完美作品。

創新之路需要前赴后繼的創新之人,而創新之人必有不斷進取之心,必有在插花領域不斷精進的志向。

創新有本始為新,本就是本土文化,本族特色,本我風采。命題插花這一藝術表現形式先有“意”后有“形”,如何能夠創作出更貼切“意”的作品,給人眼前一亮、心中一震的感受,除了要不斷累積各種插花素材的物理、精神特性知識及各種新的表現技藝,能夠達到“量材運用”的境界之外,更重要的就是創作必要扎根于本土之中,如大樹一樣不斷汲取營養,牢固擴大自身根基,同時不斷學習外來藝術所長,加以消化,融會貫通,取長補短,真正做到“師古不泥博采眾長,根基穩固始圖革新” [2]。

注釋:

文中所有作品的創作者均為唐秋子,圖片皆由唐秋子提供。

參考文獻:

[1] 王蓮英、秦魁杰 .《插花員》[M]. 北京. 中國勞動社會保障出版社. 2005年8月,8:第1版第149-180頁

[2] 楊和明 .《漫談中國書畫與傳統插花藝術》[J].《廣東園林》,1993,年第(4期第)5-8頁.

作者簡介:

篇6

面對高考,讓我們帶著鐐銬跳舞!

史金霞

高中的眾學科中,語文非常不幸的面臨著一種豬八戒照鏡子----里外不是人的尷尬局面:教者深感其難,學者亦乏興趣,社會上關于“語文誤盡蒼生”一類的指摘也劈頭而來。 “少慢費差”的高中語文,在數理化生、外史地政等諸多科目的邊緣夾縫中品嘗著冷落與無奈。 

于是,面對高考,高中語文教師開始了自己艱難的應試拼爭,于是,在永無休止的操作性訓練中,學生語文考試成績雖然并不見得能夠迅速顯著提高,而學生對語文的興趣、對母語的情感卻實實在在的枯萎泯滅了!如果一個學生因為某種原因誤課,他會找各科老師補課,而惟獨不補語文課!甚至學生經常不認真學習語文課文,只做幾套練習題模擬卷記誦一下文學常識名言警句!在許多人眼里,語文已經變成了單個的字音字形枯燥的語法古怪的成語零碎的常識片言只語的警句!這多么可悲,又是多么可怕啊!

因為,原本蘊藏深厚文化內涵充滿美感豐富生動的課文往往被束之高閣,應該塑造人格溝通心靈張揚個性的語文課卻變成了訓練課!語文教師已不再承擔教書育人之責任,而成了培訓能夠熟練應對考試的選手的教練了!

當然,嚴格的選拔制度,標準化的考試方式,激烈的考場角逐,我們無法不受高考的客觀原因的影響。然而,急功近利舍本逐末的應試教育會毀掉語文的!教育是培養人的活動,語文教育為了什么?語文教育的根本只能是為了人,為了“人的發展”、“人的全面發展”和“個性的充分自由發展”!正如錢理群教授所說:“我們的語文教育的目的,還有整個教育的目的,包括現代化的目的也一樣,就是使人變得更美好。”著名特級教師于漪也指出:語文教師只有站在育人的制高點上,才能成為一個自覺的教育工作者,才能懂得傳授什么知識,培養什么能力,發展什么智力。

所以,我呼吁,面對高考,讓我們以人為本,關心學生心靈,關注學生發展,讓我們帶著鐐銬跳舞!

所謂帶著鐐銬,就是我們一定要關注高考,適應高考。客觀的不利因素最終能夠解決,語文高考試卷正在改革之中,目前主觀試題已經達到了105分,新增加的文言文翻譯、詩歌鑒賞分析、名篇默寫都注重了語文的人文性和豐富性,但改革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摸索就需要時間,需要調整也需要穩定。高中教師,必須熟悉高考了解高考能夠應對高考。

心中有高考,眼中沒學生,手中無教材。這恰恰是造成高中語文課不受學生歡迎的主要原因。也是教師教得疲累又乏味,學生學得貧瘠又枯燥的主要原因。

必須以學生為教育的主體,而不是把他們當作一個知識的受體載體。每個環節,都要極力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都要從學生自身出發,只有這樣,才能將學生興趣激發起來,使學生的語文素養日益深厚,把學生的思維打開放遠,從而努力提高“聽說讀寫”四種能力。針對這種現象,我進行了將近三年的教學改革,提出了教改“十六字方針”:激發興趣、加深素養、活躍思維、提高能力。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語文課堂教學改革的首要任務,就是改變死板教條的固定教學模式,精心設計課型,靈活運用教法,激發與培養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與主動性,把“要我學”變為“我要學”。嚴峻的高考帶來了難以減輕的繁重的課業負擔,但是,中學生對于新鮮事物的強烈好奇心是不會泯滅的。求知的欲望,獵奇的心理,所有學生都有,關鍵在于教師如何將之激發出來,使之煥發活力,閃耀光芒。我采取的語文實驗課,從課型上一改以往課堂教學的單一沉悶,能夠極大的調動熱情,激發興趣。在實踐過程中,學生可以體會到許多樂趣,也可以叫做“快樂語文”了。然而,我們的學生必須面對高考,豈能耽于一時之樂?激發興趣,為的是便于接受提高效率,因此,開展語文實踐活動,我始終將趣味性與競賽性結合起來,每次實踐活動,既是學生共同探討體驗鉆研樂趣的過程,更是他們評比較量競相提高的過程。興趣,激發了熱情;競賽,提高了質量。我抓住學生集體榮譽感極強的共同心理,每次都分組進行,制定評比方案,以強化他們的競爭意識。這種競賽方式,使參與到活動中來的每個學生所考慮的,不再是個人表現問題,而是集體榮譽,學生之間相互激勵共同協作就自然而然了。比如針對高考中正確使用成語這一專項,我要求學生積累成語,依據隨機操作的原則,首先每人每日積累兩個成語,而且每節課輪流講析;然后是講析成語例題;最后以宿舍為單位搞“成語大比拼”,檢驗成語積累效果,此活動由四部分組成:一氣呵成(成語接龍);出口成章(命題用成語口頭作文);心領神會(表演猜謎);八仙過海,各顯其能(自編自導自演成語故事小品)。各部分各有評分標準,前三部分均限時完成,富有挑戰性。尤其是“心領神會”部分,由兩個環節構成:一是投影謎面猜謎;二是一個學生看成語進行描述、表演(但不能說出相同的字),另一個學生根據提示猜成語,多多益善,三分鐘時限。當時熱烈緊張的氣氛可想而知。其他如“文言文背誦表演賽”、 學生自編自導自演課本劇、借鑒“幸運52”里的“IQ無限”文學常識競猜和“挑戰主持人”大賽中的限定主題片段作文等。

“水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舟也無力”,“風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翼也無力”。評價一個人的語文水平的高低,常常用“素養”二字。什么是素養?我認為,素養,首先是知識的積累,其次是能力的具備。“九層之臺,起于壘土;合抱之木,生于毫末”,豐富的語文知識絕非空中樓閣;“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優秀的語文能力也非一蹴而就。“腹有詩書氣自華”,“梅花香自苦寒來”,語文素養必須通過不斷的汲取知識的甘霖、科學有序的培養鍛煉而日益深化加強。比如詩歌教學,我特別注意熏陶漸染的作用,要求學生多記多寫多積累多讀多背多體味。舉辦了許多專題活動。比如國慶時進行愛國主義詩歌專題評析鑒賞會,詩歌教學后舉辦詩詞朗誦表演比賽,中秋時舉行以“同時一輪圓月”為主題的配樂吟詩唱詩聯歡會等等,其間涉及的大量的詩詞歌賦都整理出來,印發給學生,利用晨讀吟詠背誦,涵會體味,大有余音繞梁櫪,三日不絕于耳之勢。而對于文言文教改,我把“積累,誦讀,領悟”確定為關鍵點。“積累”是基礎,“領悟”是目的,“誦讀”,則是鞏固積累加強領悟的重要手段,離開了誦讀,文言文積累量就無從談起,離開了誦讀,文言文領悟力也難以提高。我把誦讀當作文言文教改的一把金鑰匙。要求學生背誦大量優美文言篇目,結合新教材,給使用舊教材的學生補充相應的優秀背誦篇目。在這方面,我率先垂范,要求學生背誦的,我先表演背誦,再指導背誦方法,教會學生背誦。

活躍思維,是語文課堂教學改革的關鍵。我通過設計課堂教學、設計問題情境、改進教學方法、開展實踐活動等多種努力,把學生的思維激活,倡導學生獨立思考、合作突破,提倡發散思維、求異思維。面對語文學習和社會生活,鼓勵學生敢于標新立異,敢于獨抒己見,敢想,敢問,敢做,敢創。比如為了激發學生學習議論文和寫作議論文的興趣,為了切實有效的提高學生分析議論文和寫作議論文的能力。我結合議論文的課堂教學,組織學生分別就“近朱者赤”和“近朱者未必赤”、“異想天開”和“異想天未必開”、“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和“大丈夫當掃除天下,安事一屋”三組論題舉行了辯論賽。一場場辯論賽,均由學生自己組織自己籌劃自己演練自己主持自己評判。學生的熱情高,下得功夫深,因為每隊的四名辯手均是以宿舍為單位篩選出來的,分別代表了各自宿舍的集體智慧,而各隊又分別代表了全體的男生和女生,所以集體的榮譽感和自豪感又使他們團結協作鼎力相助密切配合。每場辯論賽都十分精彩,氣氛熱烈,思維敏捷,妙語聯珠,攻勢凌厲,論據充分,論辯犀利,令人嘆為觀止。

能力的培養與提高,是語文課堂教學改革的最終目的。語文課必須從單一的知識傳授型轉變為以知識傳授為基礎、以能力培養為中心、以能力提高為目的的綜合課型,才能夠培養出符合當今社會發展需求的人才。語文能力的高低,對于一個人綜合素質能力水平的高低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將教學的終極點放在能力的提高上,不但適應高考制度的改革,而且合乎社會的需求與發展。

遵循“十六字方針”,在教改實踐中,我對于“要素教學法”“點撥式教學法”、“卡片式教學法”、“專題滲透性訓練法與趣味性總結檢測法的結合”、“利用網絡資源,使用多媒體,輔助優化教學”等教學方法進行了初步摸索,對于開展實踐活動做了大量嘗試,也取得了一些進展與收獲。

素質教育和考試制度是不是矛盾的呢?我們能不能把素質教育和高考結合起來呢?我們能不能把教改和高考結合起來呢?我們是培養適應考試的“試子”,還是培養面向社會的人才?我們的語文教學進行課堂教學改革應該把高考視為激勵與衡量的手段,還是看作阻礙與對立的畏途?實施教改的過程中,我一直在思索這些問題。

我始終認為,課堂教學改革還是應該大力的開展下去,“激發興趣,活躍思維,加深素養,提高能力”的十六字教改方針,完全可以成為深化素質教育、提高學習成績、成功應對高考的指導方針。我始終相信,作為語文教師,我們能夠培養出成績優異的學生,我們也能夠培養出能力優秀的學生。

篇7

2009~2011年高考考查本專題考點的試題:

專題考點2009年2010年2011年

感受文化影響文化對人的影響的表現

天津文綜卷•8(選)北京文綜卷•40(非選)

文化對人的影響的特點天津文綜卷•9(選)福建文綜卷•25(選)北京文綜卷•40(非選)

文化塑造人生豐富精神世界,促進全面發展廣東政治卷•17(選)江蘇政治卷•21(選)浙江文綜卷•41(非選)廣東文綜卷•31(選)江蘇政治卷•18(選)山東文綜卷•29(非選)天津文綜卷•13(非選)全國文綜新課標卷•39 (非選)

注:“選”指選擇題,“非選”指非選擇題。

【備考建議】

1.在復習備考過程中要結合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近幾年涌現出來的優秀電影、電視、圖書等文學藝術作品,在新時期形成的抗震精神、奧運精神等,理解和把握文化對人的影響、文化塑造人生等。要結合網絡文化,從正反兩個方面把握其對人們的影響,深刻理解國家加強網絡文化管理的必要性和重大意義。

2.“豐富精神世界、促進全面發展”是高考的常考點。從題型上看,客觀題和主觀題均有。從考查方式上看,通常結合文化對社會的作用,文化與政治、經濟的關系,文化與綜合國力等考點進行綜合考查,有時也會結合文化的繼承與發展、文化創新、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發展大眾文化的要求、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等知識點進行考查。因此,復習本專題時要有整體的觀點,在理論體系中把握本專題知識,在理論與現實的聯系中理解本專題知識,弄清本專題知識的價值。

【考點指津】

1.文化對人的影響的表現

(1)文化影響人們的交往行為和交往方式。人們在相互交往中,總要采取一定的方法和形式。各種社會交往的方式,都帶有各自的文化印記。交往方式中的文化影響,有的取決于價值觀念,也有的源于風俗習慣、文化程度等。人們交往方式的差異,見諸交往時使用的語言、符號、器物等,也見諸交際過程中的行為舉止。

(2)文化影響人們的實踐活動、認識活動和思維方式。不同的文化環境、知識素養和價值觀念,會影響人們認識事物的角度以及認識的深度和廣度,影響人們在實踐中目標的確定和行為的選擇。

考點拓展:

文化只是影響人們交往行為和交往方式,影響人們實踐活動、認識活動和思維方式的因素之一,自然環境、經濟狀況、社會階層等都會影響到人們的交往行為和交往方式,影響到人們的實踐活動、認識活動和思維方式。切不可夸大文化在這些方面的影響。

2.文化影響人的特點

(1)文化對人的影響,具有潛移默化的特點。文化對人的影響,一般不是有形的、強制的,文化氛圍看不見、摸不著,卻無時無刻不在影響人的思想和行為。人們接受文化潛移默化的影響,并不都是消極被動、無目的地接受的。人們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影響,往往是自覺學習、主動感悟文化熏陶的過程。

(2)文化對人的影響,無論表現在交往方式、思維方式上,還是表現在生活方式的其他各個方面都是深遠而持久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是人們文化素養的核心和標志。一個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是在長期的生活和學習過程中形成的,是各種文化因素交互影響的結果。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一經形成,就具有確定的方向性,對人的綜合素質和終身發展產生深遠而持久的影響。

考點拓展:

(1)潛移默化與深遠持久的區別:潛移默化強調的是文化對人影響的無形性和非強制性;深遠持久強調的是文化對人影響的持續性和穩定性。前者更強調影響的方式,后者更強調影響的時效性。

(2)文化對人的影響具有深遠持久的特點,但并不意味著永不改變。

3.文化塑造人生

(1)優秀文化能豐富人的精神世界。積極參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動,不斷豐富自身的精神世界,是培養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徑。人們對真善美的追求,也是塑造健全人格的過程。

(2)優秀文化能增強人的精神力量。優秀文化作品,總能以其特有的感染力和感召力,使人深受震撼、力量倍增,成為照亮人們心靈的火炬、引領人們前進的旗幟。

(3)優秀文化能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①社會發展和人的發展是相互結合、相互促進的。人越全面發展,社會的物質文化財富就會創造得越多,人民的生活就越能得到改善,而物質文化條件越充分,又越能推進人的全面發展。社會生產力和經濟文化的發展水平是逐步提高、永無休止的歷史過程,人的全面發展也是逐步提高、永無休止的過程。

②人的全面發展,表現在人的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健康素質等方面得到全面提高。優秀文化為人的健康成長提供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糧,對促進人的全面發展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隨著物質生活需要逐步得到滿足,人們更加注重精神生活需要的滿足,文化活動、文化消費在生活消費中的比重越來越大。優秀文化對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作用日益突出。

考點拓展:

(1)文化塑造人生的三個作用都是就優秀文化而言的,頹廢的、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則可能把人生引向歧途。這要求我們一分為二地看待文化對人的影響。

(2)區分文化豐富人的精神世界與文化增強人的精神力量。

豐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強人的精神力量

主要內容強調優秀文化同特定的環境或者一定形式的活動相結合,使人的靈魂得到凈化,思想境界得到提升。主要表現在人的主觀領域強調優秀文化作品以其特有的感染力和感召力,使人深受震撼、力量倍增,并在這一精神的作用下產生持久的行為表現,主要表現為改造世界的精神狀態

舉例欣賞文學作品、聽音樂、欣賞美術作品、欣賞精美歌舞等,使人視野開闊,思想解放,觀念更新“拼搏、進取、團結、創優”的奧運精神鼓舞奧運健兒不斷創造輝煌,激勵著國人以滿腔的熱情投入到生產和建設中

聯系豐富人的精神世界有利于迸發強大的精神力量,強大的精神力量有利于激發人們更加自覺地接受健康向上的優秀文化,從而豐富精神世界,二者具有同一性

【高考回眸】

(2011•北京文綜卷•40)人類與環境的協調發展日益受到全世界的關注。1974年聯合國將每年的6月5日定為世界環境日。

2011年世界環境日的中國主題是“共建生態文明,共享綠色未來”。為喚起公眾對環境與發展關系的清醒認識和自覺行動,有關部門《全國環境宣傳教育行動綱要(2011~2015年)》,提出每個公民都應該樹立正確的生態環境道德觀,成為生態文明建設的宣傳者、實踐者、推動者。

運用文化生活中有關文化對人的影響的知識,說明加強環境宣傳教育的意義。

解析:本題要求運用文化對人的影響的相關知識,分析加強環境宣傳教育的意義。知識范圍明確,需要考生將文化對人的影響的相關知識回憶起來,并結合材料有選擇地應用。

答案: ①文化影響人們的實踐活動、認識活動和思維方式。加強環境宣傳教育,有助于人們清醒地認識環境與發展的關系,轉變思維方式,采取自覺行動。②文化能產生潛移默化、深遠持久的影響。加強環境宣傳教育,有助于營造全社會重視環保的文化氛圍。③文化豐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強人的精神力量。加強環境宣傳教育,有助于提高人的道德素質,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創新設計】

1.文化對人的影響具有潛移默化的特點。下列成語或詩詞的寓意能夠體現這一特點的有

①耳濡目染 ②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 ③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④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D.②③④

2011年8月13日,某女士給《西寧晚報》打熱線電話稱,她的小孩喜歡上網聊天,現在和家人、朋友講話滿口都是“偶”(我)、“醬紫”(這樣子)等網絡語言,甚至作文中也出現“JJMM”(姐姐妹妹)、“灌水”等詞。 “親,這里是青海師范大學接待處!” 2011年8月30日,青海師范大學的女生用當下流行的網絡語言打出標語,迎接新生。不僅如此,更多的網絡語言在我們生活中正被廣泛使用。回答2~3題。

2.上述材料說明

A.文化對人的影響是有形的

B.網絡語言正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人們的生活

C.網絡語言對人們的影響是深遠持久的

D.人們對網絡語言的接受是消極被動的

3.網絡語言成為人們的交際工具,這一現象告訴我們

A.文化影響人們的交往方式

B.文化影響人們的實踐活動

C.文化影響人們的認識活動

D.文化影響人們的思維方式

4.《安徽日報》記者2011年9月2日從安徽省文明辦獲悉,根據中央文明辦部署,中秋節前后,安徽省各級文明辦積極開展中秋網上系列活動,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營造文明祥和、團圓和諧的節日氛圍。之所以要通過開展中秋網上系列活動,為人們營造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圍,是因為

①文化決定著人們思維方式的形成 ②文化對人的影響來自于特定的文化環境 ③文化能夠促進經濟社會的發展 ④文化對人的影響來自于各種形式的文化活動

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①③

5.2011年 9月1日,深圳市政府五屆四次全體(擴大)會議召開。市長許勤在會上指出,從大運會的申辦、籌辦到舉辦,全市各區各部門團結協作、斗志昂揚、奮力拼搏、不負重托,大力培育和弘揚了敢闖敢試的創新精神、奮發有為的進取精神、勇于擔當的實干精神、合力攻堅的協作精神、甘于犧牲的奉獻精神……要大力繼承和弘揚這些崇高精神。弘揚上述大運精神有利于

①感召人們提高思想道德素質 ②感召人們提高科學文化素質 ③感召人們提高健康素質 ④促進我們提高社會發展水平

A.①B.①②

C.①②③D.①②③④

6.在大力繼承和弘揚大運精神的過程中,并不是人人都受到大運精神相同的影響,這是因為

A.文化對人的影響是深遠持久的

B.文化對人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

C.人們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影響,往往是自覺學習、主動感悟文化熏陶的過程

D.文化對人的影響是形式各異的

7.2011年8月30日,以“垃圾圍城、文化解圍”為主題的第二屆垃圾與文化論壇在北京國際會議中心隆重召開。主持人蘆俊在發言中指出:垃圾之事看似很小,其實很大。最小的事情是最難的事情,最臟的事情是最大的事情。同時,垃圾不僅僅是一個技術問題,它其實是一個社會問題。社會問題的解決,除了政府的重視、財政的投入、技術的支撐,更關鍵在于文化的引領和民眾的參與。因為垃圾處理的核心最后是減量,而真正減量的源頭在于每個人。每個人的改變關鍵在于心靈的啟迪。那么心靈的啟迪需要文化來化人,需要藝術來養心。

(1)社會問題的解決,更關鍵在于文化的引領和民眾的參與。因此,有人認為:“文化對人有十分重大的影響,可以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質。”結合所學文化生活知識談談你的認識。

(2)結合上述材料,從政治生活角度分析政府應如何解決垃圾處理問題。

8.閱讀材料,回答下列問題。

材料一 2011年8月16日,由蘭州市教育局組織的“兩基”迎國檢校園文化建設督查活動順利結束。督查發現,有個別學校設在校內各處的激勵語存在不符合孩子年齡特點,不符合教育環境的問題。對此,蘭州市教育局成立了“校園文化”課題小組,著力幫助各校提升校園文化水平,讓每一面墻都會說話,讓每一句話都能說到孩子的心坎上。

材料二 由中央文明辦、財政部、教育部共同舉辦的中央專項彩票公益金支持鄉村學校少年宮項目全國啟動儀式于2011年9月5日在山東省淄博市舉行。這一項目將投入24.5億元中央專項彩票公益金,在“十二五”期間支持全國各地建設8000所鄉村學校少年宮。項目計劃在“十二五”期間每年建設1600所鄉村學校少年宮,5年內達到東、中、西部地區分別覆蓋15%、20%、30%鄉鎮的建設目標。項目建成后,將改善各地農村未成年人課外活動場所的薄弱狀況,促進農村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

運用所學文化生活知識回答下列問題:

(1)結合材料一,談談學校為什么要提升校園文化建設水平。作為中學生你應該怎么做?

(2)結合材料二,談一談應如何加強農村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

參考答案

1.C 提示:體現文化對人的影響具有潛移默化特點的有①③④。②體現文化對人的影響具有深遠持久的特點。

2.B 提示:網絡語言“悄無聲息”地進入人們的生活,而且被人們在生活中使用,表明文化對人的影響具有潛移默化的特點,故B符合題意。A、D觀點錯誤,C在材料中沒有體現,均可排除。

3.A 提示:人們使用網絡語言進行交流,表明文化影響人們的交往方式,B、C、D顯然與題意不符,故選A。

4.B 提示:①③說法錯誤,文化影響人們的思維方式,不同性質的文化對經濟社會發展所起的作用不同。

5.D 提示:優秀文化能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人的全面發展主要表現為人的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健康素質的全面提高。人的發展與社會的發展是相互結合、相互促進的。大運精神屬于優秀文化,①②③④都符合題意。故選D項。

6.C 提示:同種文化對人們影響不同的原因在于人自身,而非文化。

7. (1)①文化影響人們的交往行為和交往方式,影響人們的實踐活動、認識活動和思維方式。②文化有先進、優秀與落后、腐朽之分。不同的文化對人的影響不同。只有先進、優秀的文化才能培養人們的健全人格,豐富人們的精神世界,增強人的精神力量,促進人的全面發展。③因此,認為文化對人有十分重大的影響是正確的,但籠統地認為文化可以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質是不科學的。

(2)①政府應積極履行組織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職能。政府通過提高人們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宣傳有關垃圾危害的知識,引導人們自覺地維護我們的生存環境,以便更好地通過文化的力量推動人們生活理念和生活方式的轉變。②政府應積極履行提供社會公共服務的職能。政府應加大城市生活垃圾處理的工作力度,提高城市生活垃圾處理減量化、資源化和無害化水平,改善城市環境,同時要加強公共基礎設施建設,優化生態環境。③政府應始終堅持對人民負責的工作原則。垃圾處理問題事關人民的切身利益,政府必須關注民生,加大對垃圾處理的重視程度,鼓勵社會各界為垃圾的處理貢獻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