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雀樓范文

時間:2023-03-27 12:25:57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黃雀樓,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很久以后,陸地上的高樓大廈已建滿,科學家們就發明在一望無際的巨大花朵上建造房屋!

多壯觀的景象,花團錦簇的花朵上,一座座房屋矗立著。房屋背后,一朵朵潔白無瑕的白云依偎在藍天母親下,就如一座座房屋依偎在花仙奶奶下。

許多人家也搬遷到花朵房屋上去了。有許多好事,如:空氣更清新了,在也沒有汽車廢氣污染,噪音污染……也有許多麻煩事,如:房子在花朵上,怎樣上去,沒有電,怎樣做飯……別擔心,可以利用長梯子爬上去。可以把親戚家的電接到自己家的店上。

人們需要食物的時候,就可以打個電話到食物店去,把需要的食物點出來,老板可以利用自家訓練出來的天鵝給需要食物的顧客送過去。食物到的時候,那批訓練有素的天鵝就會發出一陣陣叫聲,人們就知道需要的食物到了,然后出去接到滿意的食物,就把錢交給天鵝,然后天鵝飛回到主人家,把錢交給主人。有時候,天鵝累了,就在柔軟的花朵上嬉戲,休息。這時候,一只只美麗的小黃雀飛過,人們就拉開窗戶,欣賞著美麗的小黃雀。天鵝也發呆了,目不轉睛的望著小黃雀。并問:“小黃雀,你為什么這么美麗?”小黃雀說道:“我的美麗是天生的,你也不要灰心沮喪。”天鵝誠懇地說道:“我可以和你一起玩耍嗎?”小黃雀開心地說道:“當然可以,我還求之不得呢。”就這樣,天鵝和小黃雀開開心心地玩了起來。

花朵上的世界,就是這樣和和美美,每天充滿著歡聲笑語!

篇2

在很久以前,摩爾星是一個美麗而富饒的星球,春天鮮花盛開,夏天綠樹成蔭,秋天鮮果飄香,冬天白雪一片,到處都有蓬蓬勃勃的生命在成長,摩爾星人在這里過著神仙一樣的生活。

可是摩爾星人并不珍惜這一切,他們對摩爾星球上的樹木亂砍亂伐,大量捕殺各種動物,漸漸的,樹木寥寥無幾,動物也面臨滅絕。

越來越少的動物和植物天天生活在恐懼之中,有一天,小黃雀給大家帶來了好消息:地球上的人們歡迎我們去那里生活。動植物們聽了,又高興又發愁。高興的是,終于可以離開這個布滿沙塵的星球了;擔心的是怎樣離開這里。小黃雀說:“放心,地球人自有辦法,他們說:在植物身上灑上一種魔粉,植物們就能自己飄到地球上;而動物嗎,就乘著一座魔梯去那兒。”在一個寂靜的晚上,動物們都踏上了魔梯,植物們也緩緩的向地球飄去。經過了漫長的旅程,終于來到了地球上,人們對他們和藹可親,像一家人一樣。動物植物們在地球上快樂的生活著,那里有他們所需要的營養,也有喜歡他們,愛護他們的人們。

篇3

綜觀學生使用的語文教材,除了選文的內容精彩、富有教育意義外,還配以了諸多色彩艷麗、富有童真的插圖。這些插圖,不僅讓教材變得更加美觀,而且對學生理解文章的內容、陶冶學生的情操,有著很好的輔助功能。不可否認的是,不少教師對插圖的利用還存在這樣或那樣的問題。同時,對一些沒有插圖的課文,教師也不能靈活機動地進行教學的創新,發揮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豐富教學手段。那么,如何利用插圖為教學服務呢?

一、激趣:讓孩子去繪制作品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每節課的導入環節,我們總會千方百計地去設計能夠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環節。讓孩子拿出筆來畫一畫插圖,是一種比較有效的方法。這不僅僅是繪畫本身的趣味性,更重要的是處于小學階段的學生,都有“愛涂鴉”的特點。因此,教師可以充分運用繪畫,讓學生在創作中提升興趣。比如,《春光染綠我們雙腳》一課的教學,我并沒有急著讓學生去讀課文,而是在預習時候先要求學生到生活的環境中去尋找一下,哪些地方變綠了;然后,上課時要求學生花三分鐘左右的時間畫一幅題為《綠色的春天在哪里》的畫;最后,我讓學生將自己的作品放到實物投影儀上進行展示和介紹。在講述發現的綠色過程中,學生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朗讀課文時也很有情感。

二、理解:讓孩子去分析文章

只要是教學的資源,都需要充分挖掘,盡最大可能地發揮資源的作用。課本里的插圖一般來說有以下幾種情況:一是課文的場景再現,二是內容的補充說明,三是場面的細節刻畫。不管是哪一種情況,每一幅插圖都是學生關注的對象。而學生的興趣點往往就是分析問題的突破口。教師如果圍繞某一點進行細致的分析,往往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在《螳螂捕蟬》一課的教學中,我對畫有螳螂、蟬和黃雀的插圖巧妙地進行利用。課文上的插圖比較簡單:一棵樹上有濃密的樹葉,樹葉間一只蟬、一只螳螂和一只黃雀。對此,我先要求學生先說一說:“圖上畫了些什么。”學生復述內容后,我再問:“圖上沒有畫,但我們可以感受到什么?”引導學生從這些動物的心理角度去思考;然后,要求學生用題注的方法分別寫出三種動物此時的心理;最后,分角色讀出來。當學生興味盎然地完成這項活動后,他們對課文的理解也就更深一層了。

三、體味:讓孩子去感受情境

古典詩詞教學往往需要對情和境分別進行理解。情由境生,境可導情。所謂“詩中有畫,畫中有詩”正是其表現的手段。因此,為了加深學生對詩中景象的理解,教師可以通過繪畫手段,使學生在參與中理解,在感受中發現。比如,對《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一詩的學習,我充分利用簡筆畫,實現了教學效率的提升。在理解詩意階段,我讓學生用筆圈出詩中描繪景物的詞句;在課文的研讀階段,我要求學生根據詩意自己創作一幅畫。等學生創作完畢,我又圍繞“風”字進行了重點分析,特別是就如何表現 “風卷云”“風吹雨”“風吹云”等進行了細致的探討。對這些問題的了解后,學生很自然地加深了對詩內容的理解。隨后,我又要求學生對照書上的插圖,進行一個配圖大PK,讓學生在對比中發現教材上插圖和自己所畫的不同。在課文的背誦階段,我要求學生根據自己創作的作品進行想象,使學生在二次創作中鞏固記憶。

四、想象:讓孩子去體驗創造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要求:“逐步培養學生探究性閱讀和創造性閱讀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創意的閱讀。”閱讀教學是指向于學生創造力的閱讀,是培養學生發散思維的閱讀。同樣,繪畫也是創造的藝術。在教學中,將兩者巧妙地結合起來,可以拓展語文教學的廣度。比如,《海洋——21世紀的希望》這一課內容比較簡單,當教學任務完成后,在總結提升階段,我要求學生結合課文內容繪制一幅《未來的家園——海洋》的插圖。學生們興致很高,紛紛進行了創作。有的圍繞“海底探測器”,創作了《向海洋要能源》的圖畫;有的圍繞“食物匱乏”一段,創作了一幅《全海洋宴》的圖畫,菜是各種各樣的海魚,飲料是淡化海洋純凈水,而主食是“海帶面條”;有的則干脆創作了《海洋城市》圖。每一幅圖都有一個鮮明的主題。這樣,讓學生在回顧全文的過程加深了對內容的理解。

五、歸類:讓孩子去學會總結

利用插圖的生動性,既可以讓復習變得更加有趣,也可以讓學習的內容更具條理化。在教學過程中,我一般采取知識圖的方法,從內容和結構兩個角度引導學生對課文進行理解。比如,在《秦兵馬俑》一課的學習中,為了增強學生對“規模宏大”一段的理解,我讓學生畫了幾個俑坑,然后分別標上了一些數據,畫了兩個半足球場,以此來加強記憶;而對于“類型眾多、個性鮮明”的理解,我又先讓學生分別繪制將軍俑、武士俑、騎兵俑、車兵俑、弓弩手和馬俑的圖畫,不求神似只求形似;然后,再分別加以敘述。學生畫得有趣,也印象深刻。

篇4

莫言獲獎后曾說:“……我知道在這個世界上,有許多人在寫作,很多人寫得比我好,他們比我更有資格獲得諾貝爾文學獎。至今沒有獲得,而我獲得了,我感覺到非常慚愧。”如果將莫言劃定的“更有資格”俱樂部放在中國,那余華無疑坐在這個俱樂部里最靠前的椅子上。

去年余華出版《第七天》,不僅是文學界的大事,也是出版界的大事。《兄弟》之后,暌違七年再出新作,出版商當然指望著能大賣。但是,《第七天》收到的批評比掌聲多得多。在《第七天》里,中國是昏暗的世界,但其構建的世界就像是微博熱詞的映照:被強制拆遷逼死的人、因賣腎感染而亡的人、為男友送山寨iPhone負氣跳樓自殺的人所有的人物都像是絕望的代名詞而不是活生生的人,中國在余華的筆下只有某種單向度的絕望,而復雜與深度統統缺席。讀者憤怒是理所應當的一個本應離諾獎最近的中國作家,竟然如此懶惰和投機。 蘇童的新作里沒見著“碰撞”,只有大段電視劇樣式的對白;馬原出《糾纏》,讀者連批評的興趣都缺乏;至于閻連科,也因《炸裂志》陷入尷尬的境地。

蘇童也出版了新長篇《黃雀記》。他曾說過:“我不明白為什么作家都要寫長篇,為什么不像博爾赫斯、契訶夫那樣對它敢于翻白眼。”不過,這位杰出的短篇小說家,又在長篇的大海里翻船了。按蘇童所說,《黃雀記》寫的是上世紀“80年代一個錯綜復雜的青少年案,通過案子三個不同的當事人的視角,組成三段體的結構,背后是這個時代的變遷,或者說是這三個受侮辱與損害的人的命運,寫他們后來的成長和不停的碰撞。”可惜的是,讀者沒見到碰撞,只有大段電視劇樣式的對白,讓人扼腕。

還有先鋒文學作家馬原,前年以《牛鬼蛇神》復出,去年再出《糾纏》,結果感嘆其江郎才盡之聲不絕,甚至連批評都顯得多余。就連一貫受歡迎的閻連科,也因《炸裂志》而陷入尷尬的境地。在閻連科的魔幻現實主義中,炸裂村的發財致富靠的是男盜女,一切都如此不堪且丑陋。在這里,你看不到任何善意和快樂,只有發展這樣一個維度。

這些書寫中國的作家能不能代表中國?我們顯然不能下這樣的結論。但我們大概可以概括,他們對中國的“控訴”余華控訴痛苦,閻連科控訴發展……與現實比起來,終究顯得單薄,他們筆下的人物,因此只是控訴的工具。書寫中國,卻又并不真正關注中國人復雜的內心,盛名之下帶來的出版盛況與他們形成強烈的反差,他們,也因此構成了中國一景。

當然,也不是沒有驚喜出現90歲的黃永玉寫的《無愁河的浪蕩漢子》與滬上作家金宇澄寫的《繁花》,都上榜了年末數家媒體評選的好書榜。黃永玉以湖南方言講邊城故事,金宇澄則用上海話寫家長里短,算是為南方的文學搶來一點地盤。還有已逝的作家木心,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在紐約講授世界文學而成的《文學回憶錄》,對讀者來說則是意外的驚喜。《文學回憶錄》是木心的私人文學地圖,雖被人指摘有誤,但仍是一本審美與洞見并存的好書。

新一年的諾獎將愛麗絲·門羅送到中國讀者面前,讓人知道遠在加拿大,還有一位“契訶夫”。她本不屬于受讀者熱捧的作家,也與好龐大敘事的中國作家不同,愛麗絲·門羅只寫普通人以及“普通人如何不能忍受普通的生活”。

中國的70后、80后作家交出的答卷比60后的前輩似乎更可觀。70后的路內與80后的顏歌分別以《花街往事》和《我們家》出現在數家媒體的年度好書單上。路內把視角放在了一個歪頭男孩身上,由此展開寫他的親人。故事是中國的,也寫時代,但它卻不止于悲愴,而是用個人的幽默和困惑注視著中國。作者理解任何時代都止不住人微小的快樂。顏歌作為80后,歷史的包袱沒有直接壓在她的記憶里,所以她寫自己家的故事,讓三代人在令人發笑的故事里完成了對歷史的記錄。他們都沒有將宏大的中國作為寫作主題,而是將個人的命運鑲嵌在時代之中,在文學里留下痕跡。

時間已逝,這些作家們有喜有愁,讀者們也隨著他們的小說如過山車般高低起伏,有人驚喜叫好,有人大聲批評。嚴肅文學的邊緣化似乎隨這些人的出現而暫緩。至于最受人關注的莫言,拿獎之后他沒有出版過任何新作,舊書結集再版賺得盆滿缽滿。盛譽之下,他坦言得獎心煩,各種活動和邀約紛至沓來,他現在想做的,就是坐回書桌前,寧靜等待歸來。

閱讀推薦

[波]維斯拉瓦·辛波斯卡 著 胡桑 譯

湖南文藝出版社

2014年2月 30.00元

《我曾這樣寂寞生活》

諾獎得主辛波斯卡繼《萬物靜默如謎》之后又一經典詩集,訴說對家人的懷念與贊美、對世間種種生活的愛、對消逝的時間與國度的迷戀、對日常和萬物的詩意描摹,隱隱折射出詩人內心的豐富世界和她的寂寞生活。

【美】利恩德·卡尼 著 汪琪 等譯

中信出版社

2014年1月 49.00元

《喬納森傳》

每個人都認為蘋果的靈魂是喬布斯,但答案也許錯了:除了喬布斯,還有喬納森。作為首席設計師,喬納森才是決定蘋果產品變成今天這些樣子的關鍵。作者是蘋果專欄高級記者,帶你走進喬納森的設計哲學。

陳丹青 著

廣西師大出版社

2014年1月 58.00元

《無知的游歷》

陳丹青已經被束縛在“公共知識分子”這個標簽上太久,但其實拋開成見,你會發現,他是一個很好的寫作者,即便是游記,也文采斐然而充滿哲思。在他的筆下,土耳其、俄羅斯、德國和匈牙利,都躍然紙上,多彩紛呈。

陳坤 劉瑜 等著

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

2014年1月 35.00元

篇5

今年春拍最大亮點,即由海內外孤本、宋版《錦繡萬花谷》全八十卷領銜的179種、1292冊“過云樓”藏歷代古籍善本。“過云樓藏書”作為個標的整體拍賣,從1.8億元起拍,然后以百萬元階梯遞增,三買家謹慎角逐,數百人緊張觀戰,最終在藏家的拉鋸戰中以1.88億元落槌,加上傭金2.162億元,贏得現場一片喝彩和感動。據悉,2005年這批過云樓藏書曾以2310萬元成交,創當時中國古籍拍賣最高價。七年后,這批重要人類文化遺產再次露面,成交額翻了近十倍,成功刷新了中國古籍拍賣的世界紀錄,并為卉籍拍賣樹立了一個新的市場標桿。

古代書畫備受市場青睞 成交近4億元

古代書畫市場表現穩健,備受藏家青睞。明遺民書畫作品、明清書法和古代繪畫三個專場253件拍品總成交額近4億元,并出現了12件過千萬的重量級拍品,特別是從學術價值梳理精心籌備的明遺民書畫作品專場表現更是喜人,而且還創下了匡時今年春拍的首個白手套佳績。

北京匡時的“故國情懷——明遺民書畫作品專場”47件拍品全數成交,成交額高達2.17億元,并有9件拍品過千萬元,這樣的成績也再次印證了價值發掘對市場的導向作用。本場重器吳之振《種菜詩唱和詩冊》系列作品14種以3220萬元成交成為本場冠軍拍品。此組拍品一經亮相便引起熱捧,從950萬元起拍,十余秒內突破2000萬元大關,又經過十多輪競價最后以2800萬元落槌,加上傭金成交價為3220萬元。“清初四僧”中有三人上拍,石濤第一墨竹《蘭竹當風》2875萬元成交;浙江《峭壁竹梅》1610萬元成交:數件作品表現不俗,六幀書法《書法冊》以1840萬元成交,《黃雀圖草書合璧》和《墨葡萄草書合璧》分別拍出了1207.5萬元和1035萬元的佳績。另外,明末大思想家傅青主的小楷《金剛經》以2070萬元創個人拍場新高:查士標《二瞻雙絕冊》以1380萬元成交;王季遷舊藏吳歷《少陵詩意圖》也拍得1207.5萬元。

明清書法專場130件拍品斬獲近億元,成交率達90.76%。其中王鐸書法依然備受市場青睞,他的草書經典《臨徐嶠之帖》從550萬元起于白,現場買家直接報出1000萬元,然后經多位藏家激烈競逐,最后以3450萬元成交奪得專場頭籌。此作是日本著名書道家鈴木景堂舊藏,曾被村上三島主編、二玄社出版的《王鐸的書法(條幅篇)》引為封面,是后世各種王鐸出版物的母本。另外干鐸大幅書法的代表作《草書五言詩》也拍出了437萬元的成績。倪元璐風格成熟后的佳作《草書五言詩》從450萬元起拍,經過20多輪的競價最后以862.5萬元成交。另外,周天球、祝允明、張瑞圖、文徵明等《明賢法書扇冊》以517.5萬元成交,張瑞圖《草書七言詩卷》成交價為322萬元。

古代繪畫專場總成交額7821.4萬元。其中龐虛齋藏王原祁《仿大癡山水》以2185萬元成為本場冠軍拍品。龐虛齋藏王原祁《仿大癡山水》從1200萬元起拍,多輪競價后以2185萬元成交。此作為王原祁五十八歲時為其侄而作的精品,經于騰、薛華培、龐元濟遞藏。原藏上海博物館,乃“”后返還之物。流傳300年來無絲斷裂破損,品相之好,實古畫中之希見者。

近現代書畫3.16億元齊白石山水折桂

近現代書畫中,“齊白石作品”、“紀念啟功先生誕辰一百周年作品”和“近現代書畫”(一)、(二)四個專場582件拍品總成交3.16億元,總成交率高達86.43%。

齊白石作品專場51件片品成交8346.9萬元,成交率88.23%其中自石老人1922年作山水巨制《萬竹山居圖》1000萬元起拍,最后以2127.5萬元成交奪得本專場桂冠。白石老人一生創作以蔬菜、花卉居多,人物、山水只占不到1/10,而對山水畫更是惜墨如金。據齊白石研究專家郎紹君考證,本幅為白石老人答謝胡佩衡至親仲孚的精心之作。另外齊白石的《晉壽圖》以644萬元成交;齊白石的《富貴長久》以506萬元成交;齊白石的《龜壽圖》76萬元起拍,數十輪競價后最后以345萬元成交。

為紀念啟功先生誕辰而特別設立的堅凈無塵——紀念“啟功先生”誕辰一百周年作品專場中,30件啟功書畫精品總成交額達1454.2萬元。其中啟功、溥儉、溥儒、溥忻《山水四屏》乃是云集“松風畫社”骨干力量的一次雅集,拍場以224.25萬元成交。《仿米家云山》為王世襄舊藏,以仿古山水記錄一段名仕風流,系啟功難得的精品佳制,也拍出了207萬元的成績。

近現代書畫專場(一)和(二)競價激烈,拍賣持續了近12個小時,總成交2.18億元,總成交率達85.32名。眾多拍品均以高出估價數倍成交,名人書畫和大師之作成為了本次競拍的追捧的熱點。其中傅抱石1942年作《幽谷話舊》680萬元起拍,最后成交價為1380萬元。張大千《蜀山行旅圖》成交價575萬元:潘天壽《雄視圖》552萬元成交;徐悲鴻1943年作《奔馬》成交價為511.75萬元。黃賓虹、潘天壽、李可染、吳昌碩、弘一法師和梁啟超等名家的作品均也表現不俗。

油畫雕塑總成交額達8585.6萬元

油畫雕塑專場從拍場表現來看,具有學術性和藝術史意義的作品越來越受到藏家的青睞。本專場共有14件拍品上百萬元,總成交額8585.6萬元,方君壁、周碧初、孫茲溪、李風白也都刷新了個人拍場紀錄。特別是“新生代”藝術家趙半狄1990年代表作《蝴蝶》經過多位買家激烈競逐最終以2760萬元成交,成為本場的冠軍拍品。這件組品在標志“新生代”崛起的重要展覽“趙半狄李天元畫展”亮相后,一直在藏家手中珍藏20年。

篇6

第1局

開場CT 4人殺向B區通道,而去到A區連接點的Rita卻在與四名隊友的夾擊中率先殺敵,輕爆通道盡頭樓梯下xf和bianzhengwei的頭,而躲在炮樓上的GoodRifle也沒有Camper成功,被兩人上來搞定,Virgo也在輔路拐角處做掉fOurtwothree,僅存的tb在只剩11HP的情況下面對窗戶下的Agony3還選擇跳打,顯然不是明智之選,TyLoo輸掉至關重要的手槍局。

第2~4局

這一局的進程相當之快,T四人經通道悄悄向B區推進,而xiaoe和Rita的合理站位輕松剿滅這個匪徒四人組,而后續跟進的bianzhengwei雖然復仇xiaoe但還有Rita在側面實施打擊,所以TyLoo完敗第2局。

TyLoo.raw在開場后迅速于A、B點做好防守站位靜待來自T的攻擊,而TyLoo則選擇中路推進,CT Home拐口處手持AWP的Savage面對中路出現的對手沒能第一時間狙掉,給了他們在連接點自由騷擾以及戰術方向選擇的可能,不過在B區防守的xiaoe沒有讓轉移到B點的GoodRifle得逞,Rita在由CTHome協防過來時遭遇fOurtwothree和xf掛掉,幸而在小屋門口還有Savage的狙擊狙掉了xf。背包的bianzhengwei在由二樓通道轉移A點的時候被沙坑處的Agony3做掉,而從右側沖擊A點準備在bianzhengwei糾纏的空檔攻擊此處CT的tb和fourtwothree各自一換一,最終由協防過來的Virgo結束這一局。

依然持手槍進攻的TyLoo通過架人梯將三名T送上閣樓,并聯合中路隊友合力沖擊A點,但Virgo和Agony3的存在使得他們這一局的計劃泡湯,直接全軍覆沒。尤其是Agony3,以1擋4,神勇無敵!

第5、7局

起了AK的TyLoo斃掉xiaoe后全力殺向B點,并由fOurtwothree以神奇的穿墻一點爆頭B區小道拐點處的Rita,另一名“小道成員”Savage狙掉GoodRifle后回撤,而xf將C4放下開始全力保護這個小炸包。而另一個方向,在A點小屋口的Agony3做掉tb后安心回防B點,但搞不懂的是在他遇到隊友后全隊開始回撇A區并在二樓小道處提防T的出現,放棄本局?開場連贏4局后本方不缺錢,更無從談起保槍保命之說,倒是對手積攢了4局剛起了AK,就算搶不回失地,隨便斃掉一個也不虧啥啊!始終疑惑……

Rita剛剛來到閣樓就被對面平臺上掠過的fOurtwothree一顆子彈點掉了腦袋,經過短暫的對峙TyLoo選擇轉移B點,并且順利放下C4,bianzhengwei在B區利用黃箱子的掩護斃掉Agony3。隨后TyLoo.raw再次選擇放棄轉移A點,xiaoe還在大沙坑角落斃掉了連接點過來的tb。2:4,TvLoo落后。

第7局剛開場,GoodRifle由中路點殺Virgo為本隊開了個好頭,而Agony3則在內側回廊的拐角處斃掉fOurtwothree還以顏色。干掉xiaoe,GoodRifle與隊友一同殺向B區,tb則在閣樓旁的箱子上守來了狙擊手Savage,自然是順手拿下,但卻隨后在連接點被Agony3干掉,剛剛復仇成功的Agony3又在連接點左側通道處連拿bianzhengwei和GoodRifle后被Xf報仇。撿上C4,由小屋轉移B點的路上被追上采的Rita做掉,再輸一局。

第8、12局

一換一后,xf被Rita的手雷炸掉,B區就此清凈。而在A區的二樓通道,踩過Agony3、fOurtwothFee與blanzhengwei殺向A點,但卻在從樓上跳下的時候被遠端Savage的AWP襲擊,bianzhengwei即可埋雷,tb在二樓處斃掉Virgo并為bianzhengwei復仇做掉Rita,但隨后Savage用精準的狙擊將fb做掉,但時間不夠拆雷,所以TyLoo雖然全軍覆沒但依然收獲一分!

“乘勝追擊”的TyLoo全體沖向B點,但卻遭遇savage的狙擊,連損tb、GoodRifle和bianzhengwei三員大將。fOurtwothtee復仇Savage卻被箱子后的xtaoe拿下,FrijOl螳螂捕蟬黃雀在后,后面跟進來的“一號螳螂”xf從身后斃掉xiaoe后卻不成想還有“二號螳螂”Rita的存在,無奈只能接受3:6的比分。

在第10局中TvLoo派出4入主攻A點,但卻被狙擊手Savage從CT Home方向偷掉一個,而Virgo在連接點右側用一記1v3搞定了大半,再加上xiaoe貢獻出的600dRifle,TyLoo.raw再次擴大優勢。

上半場的第11局,在經過架人梯進入閣樓后,TyLoo采取中路、閣樓樓梯和二樓通道一起沖擊A區,并由fOurtwothree和xf擊斃Agony3和Virqo,從左側進攻的600dRife面對側身的Rita輕松獲得左翼突破的機會,隨后又在CT Home連滅xiaoe和Savage并繳獲一把AWP,將比分改寫為4:7。

被人梯架上小沙坑旁的高墻上,Savage靜候中路的來人,而匪徒這邊,tb也被架上了閣樓對面的紅瓦房,再試探性的穿射了閣樓還是下來與另外3名隊友一起從中路進攻A區,在狂扔煙霧閃光和手雷后,4人組迅速從右路突擊,但卻遭遇到在高點靜候的Savage的破壞,Savage一人擊斃3個T后被GoodRifte干掉,而Rita擊斃GoodRifte為Savage復仇,再加上Agony3與bianzhengwei的一換一,TvLoo,raw再次勝出!

第13、15局

Xiaoe與Good Rifle在B通道遭遇并將其擊斃,隨后叉在面臨3人突擊B通道的時候滅掉xf,而后被bianzhengwei做掉,結果Savage在換B區小道之前扔的一顆手雷卻搞定了bianzhengwei。FOurtwothtee在等到tb前來配臺后才開始攻擊雷區,不過在做掉Rita后也被Savage的AWP狙掉,而Savage繼續其狙擊的威力,解決掉最后一名匪徒tb的同時也幫助本隊獲得了這盤比賽的第9分!

第14局,陷入經濟局的TyLoo火力上嚴重不足,而戰術上也不夠得當,被Virqo從閣樓上俯視著做掉tb和xf,而xiaoe則在B通道搞定了來襲的GoodRifte和bianzhengwei,而xiaoe 換彈夾的時候突然襲擊的fOurtwothFee卻也并沒有得逞,被其用USP拿下。

上半場的最后一局了,4:10落后的TyLoo起了AK,分別從二樓通道和左路沖擊A區,不過左路的GoodRifte和xf被Virgo一人拿下,后續跟進的bianzhengwei在fourtwothtee和tb從二樓通道轉移B點的時候沒有一同前往,而是選擇單獨從右路試探性的攻擊卻被Agony3做掉。轉移攻擊B點的tb在攻到雷區的時候被xiaoe從CTHome扔來的閃光命中無奈退回,在“清醒”之后再閃身出來的時候被Savage用狙擊拿下,背包客fOurtwothtee做掉xiaoe又同樣被Savage的狙擊狙掉,這樣又被TyLoo raw拿下上半場的最后一分,4:11!

第16、17局

換作T的TyLoo.raw在下半場一開場就4人攻擊中路,并在一番混戰中棗下4人,而后被fOurtwothree從背后襲擊掉xiaoe和Rita,但前后有Savage和Agony3的夾擊,fOurtwoth ree也無路可逃。

戰術分析:在對之后的比賽起著至關重要的手槍局中,TyLoo.raw的戰術受合理成熟許多,利用本方不必多點防守的特點,集中火力沖擊,并且沒有一味的全線壓上,而是在后路還備有一個火力點以防后路遇襲,也算是留一手作個清道夫!

而獲得第一局勝利有了充裕的資金后起了AK,TyLoo.raw在第二局繼續全力沖擊中路,加之其火力優勢,自然順利推進,在連接點處轟下了tb、GoodRifle和bianzhengwei,而從B通道繞到后面的fourtwothree用其Usp點掉了Virgo,而Savage也沒有放過xf,試圖跑到炮樓上利用高度實施打擊的fourtwothree被xiaoe追到,又丟一分。

第18、19局

GoodRifle在二樓通道盡頭的拐角處遭遇來襲的TyLoo.raw,USP點殺了xiaoe卻沒有逃掉Agony3的AK,而Savage在B通道也是連做fourtwothree和xf,Virgo拿下了bianzhengwei和tb,輕松獲得第18周的勝利。

第19局,在經過短時間的對峙后,Virgo率先給我們驚喜,其又一次展現了其精準的穿射能力,在內側回廊至二樓走廊的轉角處看1以隨意的一擊卻爆掉了正在樓梯中間“守株待兔”的GoodRifle,嗚呼~準也!B區這邊,Savage與xiaoe在通道做掉xf,直入B點深處。在被Rita槊上閣樓后,Virgo繳獲了bianzhengwei的M4,然后迅速突襲A雷點。此時協防B點的CT才明白都被剛剛Sarage與xiaoe在B區的行動忽悠了,但以2對4,而且對手都已經安置了C4,所以他們選擇了保槍保命放棄本局,但TvLoo.raw不給機會,Virgo用其繳獲的M4斬殺二人獲得了徹底的一局勝利并拿到了本場比賽的賽點!

第20、21局

在第20局中,雙方在B通道遭遇,各損失兩人,但4人沖擊本區域的TyLoo.raw由xiaoe和Sarage來到B雷點放置C4,迅速回防的TyLoo干凈利索的干掉了Savage、Agony3和xiaoe并拆雷成功,挽回了一個賽點。

篇7

既然視鳥為“己出”,那么為鳥置一套光鮮亮麗的鳥具就是鳥迷們的另一大愛好,湊齊了這從上到下、從里到外的“一提溜”,遛鳥的精氣神也仿佛高人一等。本篇文章,就以北京人養鳥的習俗為例,介紹幾種常見鳥類與鳥籠的知識。

“龍鳥”百靈

被譽為“京城玩家”的王世襄一生愛玩,涉獵甚廣,養鳥放鴿亦是精通。夫人袁荃猷當年曾刻了一幀剪紙,詳細列舉了15項王世襄的愛好,名曰“大樹圖”,其中就有關于養鳥器具的一項,或許王世襄當時正在撰寫關于鳥具的文章。可惜的是,除了關于養鴿與鴿哨的專著,王老并未為我們留下關于鳥具的論著。但養鳥的習俗,卻被京城一代代的玩家繼承了下來。

北京人養鳥的習俗,最早可以追溯到清初年。當時滿八旗入關,除了軍隊外還帶來了滿洲人的生活習慣,其中就有“養百靈”。滿洲(后稱為滿族)崛起于白山黑水之間,百靈也稱云雀,屬鳴禽類燕雀目百靈科,我國分布于蒙古草原、東北地區及河北北部,滿人視其為“龍興之地”所產的“龍鳥”,只有皇親國戚才可飼養玩賞。作為清王朝的都城,北京人養鳥自然隨便不得,講究的很少養雜鳥,尤其是官宦人家和八旗子弟,養的鳥都是那么幾種。到如今,北京人養鳥范圍漸廣,很多雜鳥也受到了京城玩家的喜愛,但是飼養傳統籠鳥仍然是北京鳥界的主流,主要以畫眉、百靈、點頦、黃雀、紅子為代表。

首先說飼養百靈,自古便有“北派”、“南派”之分。“北派”對百靈的鳴叫有嚴格的要求,而“南派”則講求百靈繞籠飛鳴。滿人養百靈屬于“北派”,需要嚴格遵守“十三套”的鳴法。目前,關于這“十三套”究竟為何大家眾說紛紜。清末民初時旗人金受申先生記述十三套為:家雀噪林、山喜鵲、紅子、群雞、胡哨、小燕、貓、家喜鵲、鷂鷹、柞子、黃鳥套及畫眉絡兒、胡伯勞交尾兒;當代大玩家王世襄先生記述為:家雀鬧林、胡伯喇(即胡伯勞)攪尾兒、山喜鵲“咯腦袋炸林”、貓叫、鷹叫、“水車子壓狗子”等。因王先生自己沒有排過百靈,所述有所缺失,但大體與金先生所述一致,只在紅子音、水車音、狗叫上有所出入。其實,玩兒“北派”百靈“十三套”有很多,各地都有不同的套路:北京南城玩兒的叫“清口”,有車音、狗叫,但在北城“凈口”里這些音兒就是“臟口”了。同時百靈也有“文武”之分,“武百靈”才叫紅子音兒。

“北派”百靈的籠子大小適中,樸素典雅,一般為三道圈加高土擋,內無鳥杠,中心有一土臺,講究的在土臺上粘一些沙粒碎石,因為百靈水罐掛于籠外,所以土擋上還留有水門。籠的大小,分為三種規格,大型籠,高55-160厘米,直徑50-60厘米。為了攜帶方便,也可制成高低可以升降2-3節的“拉籠”,攜帶時降低,懸掛時升起。中型籠,高40-50厘米,直徑45厘米。小型籠,高25厘米,直徑30厘米。條間距為1.2-1.5厘米,條粗0.2-0.3厘米。小型籠又分為“大五圈”和“小五圈”兩種,“大五圈”高28厘米,直徑34-36厘米;“小五圈”高25厘米,直徑30-32厘米。

百靈籠的設計、百靈鳥具的搭配是完全符合百靈生活習性的:百靈腳長,后趾爪也長,適于地上的生活,筑巢于草原或耕地,好在高處鳴叫。所以,百靈籠無鳥杠而代之以土臺,籠底無“鳥屎墊”而代之以沙土,所以又需要高土擋。百靈活潑好動,為防止水罐內的水弄濕沙土,故把水罐掛于籠外。雖然“北派”百靈籠古樸大方,裝飾極少,但是從其所用的食罐水罐上已經體現出了民間文化的影響,其各部件合理的結構、周正的造型也為后來其他鳥籠鳥具的設計、制作提供了學習的范本。

巧遇乾隆爺的紅子

繼百靈之后,飼養紅子成為了北京鳥文化中的主要特色。紅子,學名沼澤山雀,是人們喜愛飼養的一種小型山雀。它叫聲細柔,音色多變,細聽起來耐人尋味,而且還是多種籠鳥的重要叫口之一。在北京,紅子是養鳥愛好者的最愛,這在北京人藝的話劇《鳥人》中的三爺身上體現得尤為突出。關于飼養紅子,還有一段野史可以說說。

據說有一年乾隆爺去承德避暑。轎輦行至河北境內一個四面環山、林木茂盛的地界,乾隆爺在轎內忽然聽到一陣婉轉悠然的鳥鳴。這鳥鳴不同于百靈“十三套”的復雜多變,但聽來卻格外的清新自然,不覺使人心情豁然,暑熱盡消。即便是貴為九五之尊的乾隆皇帝也不由得為之一震:朕于深宮大內,不知見了多少珍禽異獸,養過多少“凈口百靈”,卻沒有聽過如此美妙的天籟之音,可惜可惜……當下便在轎內跺腳三下—這是舊時轎行中的規矩,跺腳一下停轎、兩下落轎、三下就要挑轎簾兒聞乘轎者有何吩咐了。據說當時的隨行官員中就有宰相劉墉。皇上問他是什么鳥在叫,但隨員們未曾注意都不知道。這時劉大人看到一只很小的鳥飛跑了,起轎再走時,他就加了注意。

行不多時,一只小鳥在官道旁的樹上清清亮亮地叫個不停,皇上一聽正是剛才那種鳥鳴,當下就命令落轎,并親自出轎察看。這時,劉墉奏道:“啟稟圣上,依臣之愚見,此乃‘三色六語’鳥。”“何謂‘三色六語’?”“回皇上,此鳥黑頂白腹而灰翅是為‘三色’;其鳴曰‘嘰嘰紅’、‘嘰嘰紅’此乃六語。”“劉愛卿所言甚合朕之心意。但不知何故改鳴‘嘰嘰水’?”“回皇上,今天干氣燥,此鳥改鳴‘嘰嘰水’是為查圣上之路途勞頓,為圣上祈雨解暑之舉。”乾隆爺聽了大喜,馬上就命令隨員逮鳥。眾人費盡九牛二虎之力,終于逮到了小鳥。由于當時路上只帶了百靈籠,就把這小鳥裝入百靈籠內讓皇上御覽。可是那鳥身材嬌小,性野怕人,呈到皇上面前后竟從籠條間鉆出,飛了。這小鳥就是“紅子”。

乾隆爺自然下令再逮,同時快馬加急返回京師“造辦處”令其立刻趕造新鳥籠。當時造辦處的師傅們沒見過紅子,只知道它能從百靈籠里飛出去,就把百靈籠的籠條加密成72根條。籠子送到熱河,紅子裝進新籠,皇上還是不高興:跑是跑不了了,可是籠條太密,看著擋眼,于是又返回重做。經過仔細考慮、重新設計、精細制作,造辦處的師傅們造出了流傳至今的紅子籠規格—64根條,外徑290毫米,高200毫米。新規格既考慮了鳥與籠的比例(百靈籠對紅子來說太大),又便于觀賞,甚至還考慮了人體工程學—天津紅子籠就比北京籠外徑多5毫米,雖說只是5毫米,但提著天津籠就“打腿”、“架胳膊”,北京籠就沒有這些個問題。

再來說說飼養紅子的鳥籠和鳥具,包括:一把抓(一把鉤子)、一張蓋布或蓋板、一個籠腔兒、一堂鳥食罐(四只或五只)、鳥食罐的罐托、穿知了的簽子(需要時才用)、鳥杠(單根或兩根),外加一張鳥屎墊。關于紅子飼養的起始,沒有明確的文字記載,這段野史所提到的“乾隆年間”是已知的最早的時間點,但在一些市場上也出現過底款兒印著“康熙年制”字樣的紅子食水罐。

鳥籠面面觀

不論是生性好動、淘氣的紅子,還是活潑好動的百靈,都愛用嘴爪剝剃,因此最易損籠,所以鳥籠的制作采用了多重材質。籠腔從材質上分有:竹、木、鐵、牙、竹鐵合制5類,從造型上分有:方(面包籠)、圓兩種,而從價值上分又有:打籠、養籠、賞籠三種。

在清代,最常見的是“丘子籠”。“丘子籠”,多用長型,上做圓車篷形,是兩端平直的鐵絲籠,一說以丘姓所制為最佳,一說形似土厝棺木的“丘子”,因而得名。“丘子籠”無疑是方籠的原形,也許土厝棺木的聯想讓人覺得晦氣,后來,看到西洋面包的造型后,人們就改稱其為“面包籠”了。鐵制方籠,多為“打籠”、“帶籠”、“養籠”,因其堅固不易損毀,多用于捕鳥、養生鳥和買賣途中,其使用價值遠大于觀賞價值,制作工藝也較簡單,所以多為講究的玩家所不屑。目前常見的鳥籠多以竹制為主。

對于竹制鳥籠,大多數沒有養過鳥的人可能不會想到有如此的講究:制作鳥籠的竹子一定要選用自然生長到五六年的竹子,因為年份小的纖維沒有韌性,年份老的則太脆。將竹子買回來之后,還要經過蒸、盤、定型、矯形等多道工序,反復地將其盤圓,且接口處不留痕跡,表面也要光滑、手感好,起碼要經過三四年的時間才能成為制作鳥籠的材料。

為什么使用竹子作為原材料?主要原因有兩大方面。一方面是竹子本身具有的客觀特性:首先,竹子原材料豐富,價格低廉;第二,竹子的延展性和可加工性強,且能夠用水刷洗不易變形。另一方面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情感傳承:竹,在我國傳統文化中歷來有清雅、高古、俊逸等品格,竹制品也因其原料傳承了這樣的精神,從而為國人所喜愛,這就是竹籠較多的主觀原因。

判斷一只竹籠的優劣主要從籠腔的造型、選材、細部特征以及為何人所造四方面來看。 首先是造型。籠腔的整體外貌是最容易觀察的。第一要看的就是“頂”,看“頂”是“凹”是“凸”還是與“頭道圈”水平,“頂”的形態直接反映籠腔兒是否堅固,凹頂凸頂都說明籠腔的結構存在一定的問題,匠人的工藝不過硬。有可能的話還可以輕壓籠頂,看其是否上下“忽悠”。但需注意的是,一些較老的籠腔兒因時間較長,也會存在“塌頂”的問題。第二就是看籠腔上的“五道圈”是否水平。再來就是看紅子籠的底。底有三種,早年多為條底,以竹條連成,后來因紅子籠兼養黃雀兒,出現了安三合板的板底,再后來有給板底上漆的漆底,行內稱之為“膩子底”。三種籠底各有優劣:條底制作復雜,費工費料,較為輕便但相對容易損壞,板底和膩子底制作工藝簡便,不易損壞但分量也較沉。籠底形式對籠子的價值影響不大,選擇購買時還是要注意做工。

造型結構合格的鳥籠,就具備了使用價值,可以作為養籠,但作為賞籠就要看鳥籠選材的材質。如果選材出自同一根竹子,那么“五道圈”和“大邊”上竹節的痕跡應該是一一對應的。在竹籠中,特別要提出的是“大漆籠”,即是上漆的竹籠,一般有“紫大漆”、“黑大漆”兩種。“大漆籠”看不出竹子的材質,只能以上漆的工藝辨別優劣,好的“大漆籠”漆潤色勻且具有漆器的光澤,頗具觀賞性。但是上漆的竹籠無法看出竹子材質的好壞,匠人往往將材質不佳的竹籠上漆,以掩其瑕疵,天長日久漆料松脫、剝落后往往會發現本身材質有很大問題。且漆籠較沉、漆面易損,又不利于作為養籠,故“大漆籠”雖然美觀大氣,但在玩家中并不受追捧。

有人會問:一些玩家能準確地說出何籠為何人所造,而出自名家的鳥籠價格不菲,人家是怎么能通過一樣尺寸的籠腔看出來的呢?這就要看籠腔的細部特征了。所謂的細部特征,是指籠門、籠條、接口、銷釘等處不同的安裝、加固方式。這些細微的不同體現了制作者的匠心獨運,也成為了他們的“名片”。清末民初時講究的是“老趙家的鉤子,王攥的籠兒”。除了這兩派名家,還有“老小郭”、“老小張”、“涿州馬”、“老吉”、“三河喬”等不同時期造鉤、制籠的名家。

作為“北派”鳥文化的代表,北京人養鳥的習俗與風格深深地扎根于北京人的心里,歷經百年,仍舊閃耀著文化的光芒。

TIPS

鳥具

“鳥籠雖小,五臟俱全”,如果把掛鉤和鳥食罐都算進去,一共得有10來種部件,才能“武裝”好一個能養鳥的好籠子。好的鳥籠子講究合竹(竹皮相合)細條,工精而美觀;籠鉤講究銅銀合金,出自首飾樓,光澤而柔潤,經久不生銹斑;烏杠講究紅木或金星烏木,華麗而顯富貴氣質;蓋板兒(籠頂上之圓銅片)講究精雕細刻吉祥圖案,古色古香,耐人尋味;鳥食罐講究薄胎細瓷,彩色純正,畫工精美之官窯出品。

篇8

【關鍵詞】創新 生物教學 探索

創新是人類社會進步和發展的永恒主題,主席指出:“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創新教育已形成一股銳不可擋的潮流,源源不斷地向筆者們教育工作者涌來。下面談談筆者在生物教學中嘗試創新教育的做法,和大家一起探討生物教學中的創新問題。

一、營造創新氛圍,誘發學生創新欲望

高中學生思維尚未定勢,是培養創新意識的最好時機。對于剛剛接觸高中生物的學生,喜歡對一些奇妙現象尋根問底,想知道更多的生物知識,針對這一現象,每堂課前筆者要求2----4個學生收集有關生命科學知識的最新報道,然后要求他們在每堂課的前五分鐘內向同學介紹這方面的知識,并將這五分鐘定為“創新五分鐘”。筆者再對各種知識報道作出點評,并提出思考問題,要求學生獨立思考,大膽質疑。這樣不但可以營造良好的求知氛圍,同時也為學生創新留下了廣闊的空間,激發了每個學生的創新欲望。此外筆者本人也不定期地向學生介紹生命科學創新的偉大成就,“如人類染色體堿基序列測定的新突破”,“人類的三種特別基因----沖動型基因、抑制型基因、自殺型基因”,“生物遺傳方面的克隆技術----克隆綿羊多利的培育過程”……等高科技報道,并聯系生物知識講解,激發學生去努力思考探索,師生共同為創新奠定堅實的輿論基礎,讓學生知道,時時處處都有創新的可能,并以牛頓的“沒有大膽的設想,就作不出偉大的發現”的格言激勵學生大膽創新。

二、積極引導創新,探索創新型的教學方法

有了良好的創新氛圍,還應有靈活而快捷的創新方法,它不僅包括教師教育方法的創新,還包括學生的學習方法的創新。在教學中,筆者時常注意將兩者結合起來進行考慮,聯系學生的實際,制定確實可行的創新教育方法,培養學生學習方法的創新。如在講解“遺傳和變異”時,讓學生先思考“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生兒打地洞”和“一母生九子,九子各不同”的諺語成因,然后讓學生回家觀察自己和父母的異同,究竟能得出一個什么樣的結論。再結合書本知識進行討論,得出正確結論----子女像父母。在講解光合作用時,讓學生思考“如何用化學知識來證明光照下葉片合成的產物是萄葡糖還是淀粉?”讓學生分組討論并設計實驗操作步驟,然后集體確定最佳方案,并演示實驗。從而適應素質教育的發展和“3+X”高考改革的需要,不但鞏固了知識,而且培養了學生的創新能力。

三、立足雙基發展智力,培養創新思維能力

創新思維能力是創新的“金鑰匙”,是創新的核心內容。在當今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的轉軌中,強化雙基,發展智力,歸根結底取決于“思維能力”。而創新教育則應注重創新思維能力的培養,創新思維能力是辯證思維、形式邏輯思維、直覺思維、逆向思維、集中思維、發散思維方式的綜合與提高,其核心是創造性想象力,這一核心是創新的源泉和動力。如何培養學生創新思維能力,是筆者經常思考的問題,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做起:

(一)立足雙基教學,為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打好堅實的基礎。“一個不可能有偉大而有成就的創新,”沒有扎實的基礎,創新之說尤如“海市蜃樓”可望而不可及。因而,教師在教學中一定要讓學生打好堅實的雙基知識,方能形成創新能力的“高樓大廈”。

(二)誘發創新動機,激發創造性想象力的培養。動機是指為實現一定目的而行動的原因,沒有動機的思維只能是本能的重復和再現,而創新必須有強烈的動機,才能驅使學生創造性想象力的培養。如在講解“食物鏈”時,引用諺語:“螳螂捕蟬,黃雀在后”,引導學生產生聯想,畫出食物鏈。但動機的誘發筆者認為最易在引言和小結中設置懸念,激發學生想象,打開創新思維之門。如在講解“種間和種內關系”時,采用食物鏈連線方式,給出幾個名詞,要求學生發揮創新想象能力,進行連線。通過連線,找出各種物種間關系以及種內關系,并對學生找出的新奇的種間關系進行集體討論和評價,從而培養學生的創新發散和收斂的思維能力以及豐富的想向能力。

(三)質疑問難,捕捉創新思維的靈感,大膽創新。培養思維能力,激發想象力主要從問題開始。因此,在教學中教師就應注重問題的設置,讓學生在思考問題中,質疑問難,捕捉創新思維的靈感,所謂“靈感”就是不經進過嚴密的邏輯分析而突然作出新判斷,產生新觀念的一種思路。如知識理論的各種“假說”“遺傳三大基本規律”“生長素的發現實驗”都是先假說,再論證,最終得出創造性突破,平時筆者們所說的“鬼點子”“怪問題”都有可能是創新思維的體現,如在講解“生物與環境”時,讓學生想象“沒有分解者的世界”情景如何?在講解“生物與環境”時要求學生聯系生活實際,設計如何改善周圍環境,并要求學生對各種設計相互進行質疑問難,討論交流,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俗語道:“亦不疑處有疑方是進矣”。可見,質疑問難,在創新教育中顯得尤為的重要。

(四)注重培養學生動手實踐能力,激勵學生創造性意識。生物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學生從動手實踐中可以發現新的操作,從而激勵學生努力實踐,培養創新意識,如做“組織切片”時,用兩塊玻片夾住切比單純用手夾切片操作更有效更簡更簡單。因此,動手實踐也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重要途徑。

創新,是一個民族永恒的主題,二十一世紀初將是生物創新教育駛向快車道的刻不容緩時刻。筆者相信將會有更多的生物教育工作者,為著民族的進步、民族的振興、民族的騰飛而勇于創新,為生命科學走向新世紀的輝煌而努力奮斗,為國家培養出一代又一代的創新型人才。

參考文獻:

[1]中學生物教學法.人教社,1992.

篇9

關鍵詞:鳥類命名;自然屬性;文化屬性

中圖分類號:H122

漢語鳥類名稱,無論是科學規范的,還是民間俚俗的,都遵循著鳥類自然屬性特征或文化屬性特征。本文以鳥類這兩方面屬性特征為基點,初步探析漢語鳥名的命名規律。

一. 自然屬性特征

鳥類命名中的自然屬性特征,指鳥類自身生而具備的,并非人類社會所強加的屬性特征,漢語鳥類的規范名稱的命名多遵循自然屬性特征。筆者將鳥類自然屬性分為色彩特征、地域特征、形態特征、鳴聲特征、食性特征、習性特征幾個方面。

(一)色彩特征

鳥類的顏色特征對于其命名有著重要的意義,筆者對388種雀形目常見鳥類進行統計,發現有251種是以色彩特征為命名依據的,占到65%之多。可以說,顏色特征是漢語鳥類命名所遵循的最主要的自然屬性特征,如丹頂鶴、紅嘴相思鳥、黃雀、黑尾蠟嘴雀、灰喜鵲、烏鴉等鳥類的命名。同時,色彩特征對于同一科、屬鳥類的命名,有著重要的區別意義。如雀形目鹀科中的黃喉鹀、白眉鹀、黃眉鹀、黃喉鹀、灰頭鹀、藍鹀、白頭鹀、黃胸鹀、栗鹀等鳥類,正是依據色彩特征進行區分與命名。另外,色彩特征在鳥類民間俗名中也是隨處可見,如紅脖、藍脖、黃豆瓣、紅金鐘等。

(二)地域特征

有些鳥類生活在某一地區并成為該地區的獨特物種,而命名時以該鳥類生活的地域或以發現該鳥的地域為命名依據。雞形目雉科的四川雉雞、阿爾泰雪雞、臺灣山鷓鴣、海南孔雀雉以及近年新發現的弄崗穂鹛,都是典型的以地域特征為依據的鳥類命名。另外,山麻雀、樹麻雀、沼澤山雀、沙百靈等鳥類也以其生活的地域環境特征為命名依據。

(三)形態特征

有些鳥類名稱具有極強的直觀可感性,原因在于人們命名鳥類時對鳥類的形態特征通常已經進行了細致的觀察。許多鳥類的形態特征非常獨特,從而成為命名的依據。如琴鳥、鐮嘴蜂鳥、蓑羽鶴、貓頭鷹等。人們對鳥類進行命名時,有時候是將鳥類形態特征與顏色特征結合在一起使用的,如“繡眼”,繡眼鳥的眼部有一圈白色絨狀羽毛,看上去宛如刺繡。這種鳥的名稱便是顏色特征與形態特征的結合。

(四)鳴聲特征

鳥類豐富多變的鳴聲是對其命名所要遵循的另一個特征,如百靈鳥、四聲杜鵑、八聲杜鵑、吱吱黑(大山雀)、吱吱紅(沼澤山雀)等鳥類的命名,就體現了鳴聲特征。百靈鳥因擅長模仿其他多種鳥類的鳴叫且能惟妙惟肖,顧被名為百靈;四聲杜鵑和八聲杜鵑則因其鳴叫時的音節個數而得名;“吱吱黑”和“吱吱紅”的名稱,是人們對兩種山雀鳴聲特征的語音化地摹仿。

(五)食性特征

鳥類在自然界所獲得的食物無非兩種:動物性食物和植物性食物。鳥類的食物對象也能夠成為命名的依據,如魚鷹、雀鷹、黃腹花蜜鳥、藍枕花蜜鳥、長嘴捕蛛鳥等。

(六)習性特征

在鳥類所有可以為人們所了解的特征中,最穩定的便是習性特征。雀形目鹀科中的黃喉鹀在吉林地區叫做“春暖”,此名何來?筆者連續記錄七年各類候鳥遷徙至吉林市的時間,發現黃喉鹀每年三月中旬就已經飛抵吉林境內,那時的吉林地區冰雪初融,春風始吹,黃喉鹀的到來,讓人們有一種春回大地的喜感,所以將“春暖”這個民間俗名十分準確地反映了該鳥的習性特征。再有如十姐妹(白腰文鳥)、黎雞(黑卷尾)、長脖子老等(蒼鷺)、臭姑姑(戴勝)等鳥的命名也都遵循著其習性特征。

以自然特征為命名依據的鳥類名稱帶有很強的科學規范性與直觀可感性,這鳥類命名中的文化屬性特征頗為不同。

二. 文化屬性特征

鳥類的文化屬性指人類主體將某種情感加之于鳥類客體,使鳥類承載一定的情感寄托并最終成為具有象征意義的文化符號。漢語鳥類命名,尤其是鳥類民間俗名的命名,常常以鳥類的文化屬性特征為依據。

我們不妨以訓詁學的方法來介入鳥類命名中的文化屬性特征。

鵑,形聲字,“鳥”為形旁,“肙”是聲旁,“肙”本義為“小口小身”;引申義為“細小的”、“小巧的”,“肙”和“鳥”聯合起來就表示“小巧的鳥”。而后來“鵑”這種鳥又被人們命名為“杜鵑”、“杜宇”就是以文化屬性特征為依據的。“杜鵑”與“杜宇”這兩個名稱的命名,與古代蜀國傳說中的望帝有直接關系,甚至可以推測,這些名稱是古代蜀國人民命名的。傳說望帝名叫杜宇,其對蜀國農業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死后魂魄化而為鵑鳥,人們為紀念望帝,便以望帝的姓氏命名的此鳥。杜鵑鳥超越了自然物種的生物學意義,成為文化意符,而文化屬性特征是其對命名的直接依據。

鵲,形聲字。鳥為形旁,昔為聲旁,“昔”意為“往日的”、“舊時的”,“昔”與“鳥”聯合起來表示“鳩巢舊時的主人”。《詩經·召南·鵲巢》有這樣的詩句:“維雀有巢,維鳩居上”,可以推斷,古時人們認為“鳩”(此處指杜鵑鳥)自己并不營巢,而常占用鵲的巢穴,這也是“鳩占鵲巢”這一成語的來源。“鵲”為何后來習慣被稱為“喜鵲”?唐代張鷟的筆記體小說《朝野僉載》中,有名曰:“鵲噪獄樓”的故事:“貞觀末,南唐黎景逸居于空青山,有巢其側,每飯食以喂之。后鄰近失布者,誣景逸盜之,……三日而赦至,景逸還山。乃知玄衣素衿者,鵲之所傳也。”這個故事能夠說明,喜鵲在中國文化觀念中是報喜之鳥,故名之為“喜鵲”。另外宋代彭乘的《墨客揮犀》也有關于喜鵲命名的論述:“北人喜鴉聲而惡鵲聲,南人喜鵲聲而惡鴉聲。鴉聲吉兇不常,鵲聲吉多而兇少,故俗呼為喜鵲。”可見鵲鳥報喜的觀念深入人心,中國繪畫“喜上眉梢”亦是常見題材,人們將鵲命名為“喜鵲”正是對此鳥的文化屬性特征的遵循。再如“八哥”、“仙鶴”、“相思鳥”等鳥類名稱的命名方式也是如此,依據于鳥類承載著的文化典故和被賦予的情感。

篇10

關鍵詞: 蛇 習語 文化意義 翻譯策略

一、引言

長期以來,人類與自然界中的各種動物關系密切,對各種動物的生活習性、特征也十分了解,因此對它們產生了豐富的聯想。蛇雖說不象豬那樣能保障人類的肉食,但它的習性、特征完全為人類所熟悉,且人類對它產生了特定的情感并賦予其豐富的聯想意義,進而用蛇的某些特征或聯想意義來表達或解釋周圍客觀世界及其相關事物。這些表達法因其為人廣泛使用而被固定了下來,形成了生動的習語和諺語,成為一國文化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

在英漢語言中,蛇的形象和喻義既有相似也有差異。英美人和大多數中國人都深知日常生活中常常會有提及蛇的時候,但要是真的見到了蛇總會有各種感情的表露,各種聯想涌上心頭。但是,英漢語言中蛇文化有著不同的文化發展軌跡。蛇在英漢語言中存在不同的文化涵義,有時即便在同一種語言文化中,有關蛇的文化內涵與聯想意義也在不同時期呈現出多樣性。這些富含文化意義的習語在展現英漢兩種語言獨特韻味的同時,也給譯者在選擇翻譯方法上帶來了不小的困難。

一、蛇在漢語中的文化意義:

蛇在漢語中的文化意義非常豐富,既有積極意義,又有消極意義,還有中性意義。蛇積極的文化意義是人們喜聞樂見的,如在很多時候,蛇都被比作龍,蛇通常稱作“小龍”,蛇蛻下的皮叫蛇蛻,也叫“龍衣”。民俗農歷二月二是蛇冬眠結束,開始出洞活動的日子,而這一天也被稱作“龍抬頭”。龍的形象也是人們照著蛇的樣子,加了點龍須、龍鱗、龍角等增加而成的。蛇是龍的前身,《山海經?大荒經》中道:“西北海之外,赤水之北,有章尾山。有神,人面蛇身而赤,直目正乘,其瞑乃晦,其視乃明。不食不寢不息,風雨是謁。是燭九陰,是謂燭”(在西北的海外,赤水北岸,有一座章尾山。山上有尊神,人面蛇身,全身通紅,身子長達一千里,豎立生長的眼睛正中合成一條縫,它閉上眼睛就是黑夜,睜開眼睛就是白晝。它不吃飯不睡覺不呼吸,只以風雨為食物。它能照耀陰暗的地方,因此稱作燭龍)可見,古時候,蛇的地位在中國可算是比較高的,雖然與龍的地位仍然千差萬別,但已享有相當高的的地位。那時很多人崇拜的神人,如補天的女媧、伏羲、開天辟地的等,都與蛇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女媧是人面蛇身,是龍首蛇身,伏羲是人身蛇尾。因此,在古代,蛇的地位相當高。在那時,蛇本身并無貶義。從東漢許慎對甲骨文的解釋中可看出,古人對蛇并無半點惡意。蛇身曲線有致,有如女性婀娜多姿的體態。

蛇還象征著知恩圖報的高尚人格。如蛇雀之報,“大蛇銜明珠、黃雀銜白環報恩的故事。隋侯出行見大蛇被傷中斷,以藥封之,蛇乃能行,歲余,蛇銜明珠以報之,謂之隋侯珠、明月珠。”(見《淮南子?覽冥訓》漢高誘注、晉干寶《搜神記》卷二十)此處的蛇便是知恩圖報高尚人格的象征。

另外,蛇通常被用來比作書法筆畫流暢,筆式雄健,或指文筆流暢,文思洶涌,下筆如有神助。現列舉幾個成語加以說明:

(1)筆走龍蛇:形容文筆極好,揮灑自如。

(2)走蚓驚蛇:像逃竄的蚯蚓,想受了驚嚇的蛇。比喻書法運筆迅速,筆式雄健。出自“錦繡額贈新題走蚓驚蛇,丹青幀摸巧樣回鶯舞鶴。”――明?湯式《一枝花?贈明時秀》套曲。

(3)飛鳥驚蛇:像飛鳥入林,受驚的蛇嚇得立刻竄入草叢一樣。用于形容草書自然流暢。出自《法書苑》:“唐時一僧釋亞樓善草書,曾自題一聯:‘飛鳥入林,驚蛇入草’”。

盡管蛇有如此多的積極意義,但它也有不少的消極意義。這是因為人們一想到蛇,仍然會害怕。它長相丑,會咬人,人人厭惡,且蛇通常神出鬼沒,咬人時迅速而無聲無息,非常致命,因此通常以蛇代指邪惡的人或事。這可從很多成語、歇后語、諺語中見其一斑。例如:

(4)蛇蝎心腸:以劇毒之蛇和蝎比喻人心之惡毒。形容人心歹毒,惡毒之至。

(5)陰溝石縫里的蛇蝎――暗傷人:指暗中傷人。

(6)牛鬼蛇神:比喻各色邪惡或各種惡人。

另外,蛇也指陰險的人。如:

(7)虛與委蛇:指對人虛情假意,敷衍應酬;

(8)撥草尋蛇:比喻執意尋找某物或比喻招惹惡人,自找麻煩。此處“蛇”可指“麻煩,壞事”

然而,蛇在有些詞中又是中性的,有時也可能既含褒義又含貶義,只是要看在什么情況下怎么解釋。例如:

(9)打草驚蛇:本來想捉蛇,可是卻驚動了它,給捕捉帶來麻煩;不想被蛇所傷,或是想找出蛇在哪,故意打草。

(10)畫蛇添足:蛇本來沒有腳,畫蛇卻畫上腳。喻指做多余的事,反而不恰當。在這一成語中,蛇本身并無褒義或貶義。

(11)打蛇打七寸:比喻做事要抓關鍵,這樣才容易取勝。

二、蛇在英語中的文化意義

英語文化受外來文化影響很深,從其中的蛇文化就見其一斑。圣經文化及其他文化的影響使得英語文化中蛇的文化意義非常豐富。

英語文化中的蛇,其地位比在漢語文化中的蛇要低得多,蛇的意義也通常都與邪惡相關。《圣經》中的那條大蛇,引誘亞當與夏娃偷吃禁果,從而遭到懲罰,被逐出伊甸園,終生爬行。“農夫與蛇”故事中的那條蛇,忘恩負義,農夫出于善心救他,卻因為無知打擾了它冬眠反而遭它所害。

蛇也常指陰險狡詐的人或事物。如“snake in the grass”是指潛伏的危險或敵人,指人表面一套背地里一套,兩面三刀,非常陰險狡詐。“snake oil”指的是毫無用處的建議或問題的解決方案,是含有貶義的。“A bad conscience is a snake in one’s heart.”相當于漢語中的“做賊心虛”。在這句諺語中,“snake”指的是某人心中的一些隱秘,而這種隱秘通常與壞事有關。“cherish a snake in one’s bosom”,其漢譯為“養虎為患”,可見,句中想“snake”指的是那些忘恩負義之人,帶貶義色彩。“Take heed of the snake in the grass”,漢譯為“草里防蛇”,也指陰險的人或事。

蛇在英語中也有意義為中性的時候,如“go at something like a boy killing snakes”,小男孩殺許多蛇是需要很大力氣的,因此指的是精力充沛地去做某事。

另外,蛇也代表智慧,伊甸園中,在蛇的影響下,亞當夏娃縱然受到上帝的懲罰,可是換個角度想想,在此之前,他們毫無羞恥之心,而在此之后,他們才開始有了羞恥之心,用無花果葉子編成裙子來穿,如果沒有蛇的影響,亞當和夏娃今天將仍在伊甸園當中,什么都不懂,什么都不會做,過著象在牙塔里生活的日子。

蛇在英語文化中也代表治愈的力量,這可從《圣經》中一段話而知:“Jesus uses the symbol of the snake on a pole to illustrate to Nicodemus God's healing power over sin for anyone who can look upon Jesus and live.”因此,很多西方國家醫院或診所的標志都是蛇和針,這種力量不只針對肉體疾病,也針對精神上的罪惡。

三、與蛇有關的習語的翻譯

在英漢文化中,由于蛇的象征意義差別甚大,所以其文化意義各有不同,這自然就成了影響譯者順利翻譯的障礙,為此本文特列舉一些習語及其譯文加以佐證。證明有關蛇的習語在英漢互譯中必須相互轉換意義,同時譯者也需根據具體情況采用不同的翻譯策略。只有這樣,才能消除讀者的理解障礙。

(一)直譯

直譯指既保持原文內容、又保持原文形式的翻譯方法。它更傾向于原文,以原文為主導。直譯能更好地傳達原文的精神,有助于讀者了解原文原貌,了解源語的形式以及文化等。

(12) But beneath that placid surface the IMF sees a snake pit of threats.

但在風平浪靜的表面下,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看到了種種蛇穴般的威脅。

(13) After a time,we noticed a snake charmer with two large baskets at the other side of the square,so we went to have a look at him.

過了一會兒,我們注意到廣場那頭有一個背著兩個大筐的耍蛇人,于是就走過去看看。

(14)A powerful dragon cannot crush a snake in its old haunts.(強龍不壓地頭蛇。)

(15)To kill a snake, you must first crush the head.(打蛇先打頭。)

(二)意譯

由于英漢蛇文化的巨大差異,在翻譯與蛇有關的習語時可能需要進行轉換。為了讓讀者更好地理解原文的文化意義,譯者有時只能根據原文的大意來翻譯,而不能作字面翻譯,否則會顯得過于生硬,難以理解。有時候意譯更能體現譯文的語言文化特征。由于意譯法更側重譯文,因而源語的一些語言特征可能會在這一過程中喪失。

(16)I always thought John a true friend,but his action later proved him to be a snake in the grass. 我過去一直認為約翰是個真朋友,但他后來的行為證明他是個奸詐的人。

(17)The news wakes a lot of snakes. 這個消息引起了極大的騷動。

(18)As for Yemen,it is an ungovernable snake pit,home to rival tribes,secessionists and a local branch of al-Qaeda. 至于也門,這是一個無法管理的瘋人院,這里是部落競爭對手的基地,也是分裂分子和的地方分會。

(19)For Sarah Palin and her pals,man-made global warming is nothing but a “bunch of snake oil science.”對莎拉?佩林(Sarah Palin)及其同黨來說,由人類造成的全球變暖不過是些“江湖科學”罷了。

(三)借用法

借用法是指借用其它喻體將所要表達的意思表達出來,雖然喻體有所改變,但意思卻完整地表達出來了。這種轉換,部分原因在于同樣的事物在不同文化中的意義不同,人們對它的理解也就不一樣。適當的轉換,有助于讀者更好地理解原文,加深對國外文化的了解。

(20)What he did was to warming a snake in his bosom. (他在引狼入室。)

(21)I have had enough of Shi,he made a fortune by selling snake oil.

這件事真是讓我難以置信,他靠賣狗皮膏藥發了大財。

四、結語

英漢語文化中,蛇的意義千差萬別,人們對蛇的理解大有差距。兩種文化的蛇文化同樣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在人們腦海當中根深蒂固,印象深刻。了解蛇在英漢語言中所代表的不同意義和內涵,有助于人們更好地了解英漢語言文化的差別,有助于二語種之間的交流和聯系。譯者在翻譯實踐中,有必要了解原語和譯入語文化之間的差別,根據具體情況采取不同的翻譯策略,以便譯文更好理解,也便于讀者更好地了解兩種文化之間的差異。

(本文系湖南省教改項目:跨文化交際與大學英語教學[2005]280(86)。)

參考文獻:

[1]冀安.生肖文化[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1995.

[2]李延林等.英語文化翻譯學教程[M].長沙:中南大學出版社,

2003.

[3]李延林等.英語文化翻譯學實踐教程[M].長沙:中南大學出版

社,2003.

[4]施愛紅.蛇年話snake [J].英語知識,20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