聘書怎么寫范文

時間:2023-03-18 12:25:38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聘書怎么寫,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1、蜀[shǔ]。

2、朝代名。三國之一。參見“漢”。十國之一(903—925)。王建建立。建都成都,國號蜀,史稱前蜀。為后唐所滅。十國之一(933—965)。孟知祥在成都建立。國號蜀,史稱后蜀。為北宋所滅。

3、四川的別稱。

(來源:文章屋網 )

篇2

茲有我_______省______市/縣_________________區/鎮_______________街道/村___________________居/村民____________,其家庭人口共_____人,家庭主要收入如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家庭月人均收入_______元。其子/女____________現在xx大學讀大學,因家庭貧困,生活非常困難,實無力交納學校學費。特此證明!

證明人: (公章)

年 月 日

篇3

2、另起一橫,空兩格寫,“你好!”你好往往在多種書信中出現,切記

3、另起一橫,空兩格寫,正文500——800字即可。簡明扼要

4、寫此致敬禮。寫申請人***日期

篇4

通常分為打印和手寫兩種版本,推薦手寫。

手寫可按照此格式,中間寫上“貧困申請書”。另起一行頂頭寫“尊敬的某某領導”,或者是“尊敬的某某老師”。另起一行空兩格寫“你好!”,另起一行空兩格寫正文,500-800字即可。正文寫完后,另起一行寫“此致 敬禮”,最后寫申請人日期。

(來源:文章屋網 )

篇5

一、介紹信

介紹信是用以介紹被介紹人員的姓名、身份、人數、接洽事項等情況的專用書信。介紹信具有介紹和證明的作用。

介紹信通常有兩種形式:

(一)普通介紹信。用公文紙書寫:

1.在公文紙正中的地方寫“介紹信”三個字,字要比正文大些。

2.聯系單位或個人的稱呼。

3.被介紹人的姓名、身份、人數(派出人數較多,可寫成“×××等×人”)。

4.接洽事項和向接洽單位或個人提出的希望。最后可寫上“請接洽”、“請予協助”、“此致敬禮”等語。

5.本單位名稱和寫信日期,加蓋公章。

(二)帶存根的印刷介紹信。有規定格式,使用只須填上有關內容。

1.存根部分簡填,以便日后查考。

2.本文部分要填寫詳細些。

3.派人聯系辦理重要或保密事情,要注明被派人員的政治面貌、職務。

4.重要的介紹信要經領導過目或在存根上簽字,有的還要限制有效期。

5.除本文部分需加蓋公章外,存根與本文的虛線正中亦要加蓋公章。

二、證明信

證明信是以機關、團體、個人名義,對某一情況或某個人的身份、經歷提供證明的信件。證明信的內容應絕對真實、可靠。

證明信的書寫格式與介紹信基本相同。在正文末尾可寫“特此證明”、“此致敬禮”等語。

三、表揚信、感謝信

表揚信是表彰某個單位或個人的先進事跡的書信。感謝信是對某個單位或個人做了好事表示感謝的書信。表揚信和感謝信是同類書信,寫法也基本一樣。

1.在第一行正中寫“表揚信”或“感謝信”幾個字,字要比下文大些。可用一個題目代替。

2.表揚或感謝對象的稱呼。

3.正文寫表揚或感謝的內容:

(1)交代表揚或感謝的原因。

(2)在敘述的基礎上,可寫出表揚或感謝的事情反映出的思想、品質。

4.最后要寫上表示祝愿的話,如“此致敬禮”、“謹表謝意”等。

四、慰問信

慰問信是以單位或個人的名義向對方表示慰問的書信。慰問信的內容根據被慰問的對象的具體情況而定。

1.第一行正中寫“慰問信”三個字,也可寫成×××致×××慰問信”。“慰問信”三字應較正文大些。

2.寫被慰問對象的稱呼。

3.正文:

(1)說明寫慰問信的背景、原因。

(2)概括敘述對方的先進事跡或高貴品德,向對方表示慰問和學習。

(3)最后寫共同的愿望和決心以及表示祝愿的話,要分別另起一行寫。

(4)寫慰問單位或個人名稱和寫慰問信的日期。

五、申請書

申請書是個人或集體向組織表達愿望,向機關、團體、單位領導提出請求時的一種書信。申請書應把該寫的問題寫清楚,但也要注意精練。申請書一般是一事一書。

1.在申請書的第一行正中寫申請書的名稱。如:“入黨(團)申請書”、“開業申請書”等,字體較正文稍大。

2.寫接受申請書的單位或有關負責同志的名稱。

3.寫申請書的具體內容:

(1)申請的事情或理由最好分段寫,以便接受申請的一方把握要領。

(2)申請的理由比較多,可以從幾個方面、幾個階段談認識。

4.結尾寫表示敬意的話,如“此致敬禮”、“請領導批準”等語,也可以不寫。

5.最后寫申請人姓名或申請單位名稱(加蓋公章)和寫申請書的日期。

六、入黨(團)志愿書

入黨(團)志愿書是為向黨(團)組織反映自己的真實情況,表達自己的愿望和決心而填寫的一種文書。入黨(團)志愿書是申請入黨(團)的人在黨(團)組織經過一定時期的考察,初步認為可以接收而需要進一步研究審核時同意填寫的一種表格形式。入黨(團)志愿書有固定的印刷表格形式。

入黨(團)志愿書的填寫內容有:

1.個人的現實情況。包括姓名、性別、民族、籍貫、出生年月、家庭出身、本人成分、文化程度、現在職業(現任職務)等欄目,出生年月要寫公歷。

2.個人簡歷。曾在何地、何單位任何種職務及起止年月,證明人是誰;何時、何單位參加過何種黨派、團體、組織,任何職務;有無政治歷史問題,結論如何;何時、何地、何種原因受過何種獎勵或處分等。經歷一般應從上小學起,起止年月要寫公歷。

3.家庭成員及社會關系情況,包括家庭主要成員的姓名、職務、政治面貌以及主要社會關系的姓名、職業、政治狀況等內容。家庭主要成員指父母、配偶、子女及其他長期和自己生活在一起的人,如岳父母、公婆、兄弟姐妹等;主要社會關系指叔、伯、姑、舅、姨、外祖父母和婚嫁后的兄弟姐妹等。

以上欄目都要自己如實填寫(不會者可找人),要寫得準確、可靠,不得隱瞞,不能有虛假成分。

4.介紹人意見、支部大會決議和上級機關審批意見,分別由介紹人、支部和上級機關填寫。

5.“志愿書”一欄,是需要填寫的主要部分。志愿書如何寫,由幾部分組成,沒有固定的格式和統一的要求,但對黨(團)的認識和入黨(團)的動機,一定要寫。

七、決心書、保證書版權所有

決心書、保證書是個人或集體向組織表示決心、提供保證時的書信。決心書、保證書的內容要寫得切實、具體,要實事求是,說到做到,不能說過頭話。

1.在第一行正中寫“決心書”或“保證書”三個字,字體較正文大些。

2.寫接受決心書或保證書一方的稱呼。

3.正文開頭可簡寫對某項工作的認識。然后,寫決心做到的具體事項或保證的具體內容,最好分條開列。

4.結尾可寫表示敬意的話,如“此致敬禮”等語。

5.寫上寫決心書或保證書一方的名稱和日期。

八、倡議書

倡議書是倡導開展某項有意義的活動、推廣或發展某一行之有效的作法的文體。倡議書所倡導的活動和作法應考慮到其廣泛性。

1.在第一行正中寫“倡議書”三個字,字體較正文大些。

2.寫對發出倡議對象的稱呼。

3.正文:

(1)寫清發出倡議的根據、原因和目的。只有交代清楚倡議活動的目的、意義,對方才能理解、才能變成自己自覺的行動,否則就很難響應。

(2)重點是寫倡議的具體內容和要求做到的具體事項。這部分一般是分條開列,以求清晰、明確。

4.結尾要表示倡議者的決心和希望。

5.最后要寫上發倡議者的名稱和發倡議的日期。

九、建議書

建議書是個人、單位和有關方面為了開展工作、完成任務、進行某項活動而提出意見時使用的一種文體,有的也叫意見書。寫建議書要認真負責、嚴肅對待,內容要具體,語言要精練。

1.在第一行正中寫“建議書”三個字。

2.寫接受建議對方的名稱。

3.正文:

(1)建議的原因或出發點,便于對方考慮。

(2)建議的具體事項。

4.表達建議者的愿望。

5.結尾寫表示敬意的話,如“此致敬禮”等語。

6.寫上建議者的名稱和寫建議書的日期。

十、通知

通知是上級要求下級或個人參加某一會議或者做某件事情時使用的一種文體。通知的內容要寫得明白、具體。

1.在第一行正中寫“通知”二字,也可視情況寫成“關于××的通知”、“緊急通知”等。

2.寫被通知單位或個人的名稱。

3.寫通知內容。如內容較多,可分條開列。

4.結尾可寫“特此通知”等字樣。

5.最后寫上發通知者的名稱和發通知的日期。用公文形式發出的通知要加蓋公章。

十一、海報

舉辦文體活動,要把消息告訴大家,可以用海報的形式。

海報的寫法沒有很固定的格式。一般是先在紙的上方正中寫上“海報”二字,字要稍大些,下面寫明是什么活動,然后寫清舉行活動的時間、地點、參加方式。如果是售票或發票,還要寫明買票、領票的時間、地點。如果是文化、體育表演,要注明表演單位。

海報的宣傳號召性很強,是希望人家參加,沒有約束性,所以用語既要有鼓動性,又要實事求是。形式上要盡量活躍些,如用紅綠新紙書寫,還可配下與活動內容有關的宣傳畫、漫畫等,以吸引大家。

十二、請柬

請柬,也叫請貼,是為請客而發出的一種文書。可用手寫,也可印刷。

1.在第一行正中寫“請柬”二字,字可大些。

2.寫被邀請者的名稱。

3.正文寫活動的時間、地點、內容。

4.結尾寫“敬請光臨”等語。

5.最后寫發請柬者的名稱和發請柬的日期。

6.如請看戲或電影等,還應將入場券附上。

十三、啟事

單位或個人有什么事情需要向大家公開說明,或者對大家有什么要求,把它簡明扼要地寫出來張貼或刊登的短文,就是啟事。啟事內容要周到完整,語言要具體明確,中肯禮貌。如果內容多,還應分條開列清楚。

1.第一行正中寫啟事的名稱,如“招領啟事”、“尋物啟事”、“征文啟事”等。

2.寫啟事內容,一般包括目的、意義、內容、形式、要求等項目。

3.最后寫啟事者的稱呼和啟事的日期。

十四、聘書

聘書是某個單位聘請某人擔任某項職務或承擔某項工作時所使用的一種文書,一般是在與被聘請一方商量妥當后發出,具有證明的作用。

1.在正中寫上“聘書”或“聘請書”字樣。

2.在開頭或正文中寫被聘請者的姓名。

3.正文寫聘請擔任什么工作。

4.結尾要寫表示敬意或祝愿的話,如“此致敬禮”等。

5.寫聘請單位的名稱(加蓋公章)和寫聘書的日期。

十五、公約

人民群眾為了有秩序地生活、學習、工作,往往按照黨的方針、政策,對一些需要大家共同遵守、共同執行的事情,經過大家充分討論,用文字一條條地寫出來,這就是公約,如衛生公約、服務公約、鄉規民約等。

1.標題,寫公約的名稱,說明公約的性質。標題中有無“公約”二字均可,字體較下文稍大些。

2.正文分條寫出公約的具體內容,即參與訂公約者要共同遵守的事項。

3.最后寫訂公約者的名稱和訂公約日期。若標題已寫名稱的,只需寫上日期。

十六、制度、規則

制度、規則是由主管部門制訂,要求有關人員遵守、執行的規定。制度、規則的寫法和公約相類似。制度是就一些大的方面提出規定,規則是就一些比較具體的事項作出限制。

十七、條據

條據是作為憑證的條子,是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最常用、最簡單的一種文體。一般分為憑證條據和說明條據。

條據的格式和寫法是:

1.在條子的上方中間,要寫上反映條據性質的字樣,如“收條”、“借條”、“欠條”、“領條”、“請假條”等等。

2.寫對方的名稱。有的可以不寫。

3.正文內容,即寫給誰,什么事。如涉及到錢或物,要寫明錢或物的數量(大寫),關于“錢”的收條或借條,要在“錢”的具體數字未尾加個“整”字;數字如有改動,必須在上面加蓋圖章,或重寫一張。

4.正文完后,另起一行寫上“此據”或“此致×××”。

5.最后寫開條者名稱和開條日期。

十八、會議記錄

為使會議的決議能在今后得到很好的貫徹和執行,并作為以后檢查執行情況等的根據,或者便于傳達一次會議的精神,有必要把會議的具體內容記錄下來。這些記錄的材料,就叫“會議記錄”。記錄要真實準確,符合原意。

會議記錄包括兩個部分:

(一)會議的組織情況:

1.會議的名稱。

2.開會的時間、地點。

3.出席人數,如果人數不多,可一一寫明姓名。

4.列席人數,也可寫出姓名或只寫列席人員范圍。

5.缺席人數,也可一一寫出姓名,注明缺席原因。

6.主持人。

7.記錄人。

(二)會議內容,是會議記錄的主要部分。記錄方法有兩種:

1.摘要記錄。只記會上報告了什么事情,討論了什么問題,通過了什么決議。

2.詳細記錄。要把每一個人的發言都記下來。

會議結束,記錄完了,另起一行寫“散會”兩字。

最后,要由主席或主持人和記錄人簽名。

為了提高記錄速度,可以適當使用一些自己熟悉的簡稱、代號、符號,待會議間歇或會后整理時再補上全稱或原稱。必要時,可以學習速記法。

十九、決定

決定是機關、社會團體對某些問題或重大行動作出安排。決定一經作出,就不容改變,必須照辦。它或者是有法規作用,或者是有行政約束力,所以,作決定時,必須十分慎重。

1.標題寫“決定”或“關于××的決定”等字樣。

2.寫正文內容,交代作出決定的原因和決定本身。

3.最后寫作出決定單位的名稱(加蓋公章)和作出決定的日期。

二十、工作計劃

工作計劃是一個單位或團體在一定時期內的工作打算。寫工作計劃要求簡明扼要、具體明確,用詞造句必須準確,不能含糊。

(一)工作計劃的格式:

1.計劃的名稱。包括訂立計劃單位或團體的名稱和計劃期限兩個要素,如“××印刷廠團委1986年工作計劃”。

2.計劃的具體要求。一般包括工作的目的和要求,工作的項目和指標,實施的步驟和措施等,也就是為什么做、做什么怎么做、做到什么程度。

3.最后寫訂立計劃的日期。

(二)工作計劃的內容。一般地講,包括:

1.情況分析(制定計劃的根據)。制定計劃前,要分析研究工作現狀,充分了解下一步工作是在什么基礎上進行的,是依據什么來制定這個計劃的。

2.工作任務和要求(做什么)。根據需要與可能,規定出一定時期內所應完成的任務和應達到的工作指標。

3.工作的方法、步驟和措施(怎樣做)。在明確了工作任務以后,還需要根據主客觀條件,確定工作的方法和步驟,采取必要的措施,以保證工作任務的完成。

(三)制訂好工作計劃須經過的步驟:

1.認真學習研究上級的有關指示辦法。領會精神,武裝思想。

2.認真分析本單位的具體情況,這是制訂計劃的根據和基礎。

3.根據上級的指示精神和本單位的現實情況,確定工作方針、工作任務、工作要求,再據此確定工作的具體辦法和措施,確定工作的具體步驟。環環緊扣,付諸實現。

4.根據工作中可能出現的偏差、缺點、障礙、困難,確定預算克服的辦法和措施,以免發生問題時,工作陷于被動。

5.根據工作任務的需要,組織并分配力量,明確分工。

6.計劃草案制定后,應交全體人員討論。計劃是要靠群眾來完成的,只有正確反映群眾的要求,才能成為大家自覺為之奮斗的目標。

7.在實踐中進一步修訂、補充和完善計劃。計劃一經制定出來,并經正式通過或批準以后,就要堅決貫徹執行。在執行過程中,往往需要繼續加以補充、修訂,使其更加完善,切合實際。

二十一、總結

總結,就是把某一時期已經做過的工作,進行一次全面系統的總檢查、總評價,進行一次具體的總分析、總研究;也就是看看取得了哪些成績,存在哪些缺點和不足,有什么經驗、提高。

(一)基本情況。

1.總結必須有情況的概述和敘述,有的比較簡單,有的比較詳細。這部分內容主要是對工作的主客觀條件、有利和不利條件以及工作的環境和基礎等進行分析。

2.成績和缺點。這是總結的中心。總結的目的就是要肯定成績,找出缺點。成績有哪些,有多大,表現在哪些方面,是怎樣取得的;缺點有多少,表現在哪些方面,是什么性質的,怎樣產生的,都應講清楚。

3.經驗和教訓。做過一件事,總會有經驗和教訓。為便于今后的工作,須對以往工作的經驗和教訓進行分析、研究、概括、集中,并上升到理論的高度來認識。

4.今后的打算。根據今后的工作任務和要求,吸取前一時期工作的經驗和教訓,明確努力方向,提出改進措施等。版權所有

(二)寫好總結需要注意的問題

1.總結前要充分占有材料。最好通過不同的形式,聽取各方面的意見,了解有關情況,或者把總結的想法、意圖提出來,同各方面的干部、群眾商量。一定要避免領導出觀點,到群眾中找事實的寫法。

2.一定要實事求是,成績不夸大,缺點不縮小,更不能弄虛作假。這是分析、得出教訓的基礎。

3.條理要清楚。總結是寫給人看的,條理不清,人們就看不下去,即使看了也不知其所以然,這樣就達不到總結的目的。

篇6

關鍵詞:小學語文;培養習慣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5)22-346-01

《新課程標準》提出的“小學語文教學應立足于學生的發展,為他們的終身學習、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礎。所謂最優化,就是教學投入少,而又能達到高效率,使全班學生的語文學習都能達到優良水平。要實現小學語文教學的最優化,必須做到以下幾點:

一、構建新型師生關系,營造民主和諧的語文課堂氣氛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老師和學生的關系是否融洽,決定著語文教學課堂氣氛否和諧。融洽的師生關系不是靠鐵的紀律和揮動的教鞭“打”出來的,它依賴于教育思想和教育觀念的轉變,依賴于教師角色的轉變,依賴于民主平等師生關系的建立。因此,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要破除“師道尊嚴”,變強調學生尊重老師的單向要求為師生互敬的雙向統籌,建立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變傳統教學中的專制型或權威型為合作型或伙伴型關系。在語文教學中,要尊重學生的人格,尊重學生的權利,努力創設民主氣氛,實現民主對話、民主交流,呈現一種協商式、和風細雨式的良好師生關系氛圍。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樹立學生觀,因學行教,要以自身高尚的人格魅力感召學生,以淵博的知識激發學生,以飽滿激情感染學生,以精湛的教學藝術吸引學生,在和諧的氣氛中重塑教師在學生心中的崇高形象。只有改善了語文教學中師生不和諧的關系,才能打開學生情感的閥門,形成良好心理氛圍,調動其參與學習活動的積極性,也才能營造出以學生為主體的課堂教學氣氛,實現語文教學改革目標。

二、要求學生學會關注自然,關注身邊小事

大自然是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孕育學生靈性的最佳場所。因此我們創設美的情境,激起學生發現美、鑒賞美、表現美、描述美的熱情。例如,一年級的韓老師在帶領學生上課間操時,感覺風特別大,這是學生都感受到的,韓老師抓住了風大這一天氣特點,引領學生進行說話訓練。韓老師神秘的對學生說:“同學們,今天老師給你們請來了一位客人。”說著板書“風”,接著問:“今天的風與以前有什么不一樣?”“風特別大。”“你能說說風怎么大嗎?”有的同學說:“刮得我不敢睜眼睛了。”有的說:“刮的塑料袋都跑到樹上了。”有的說:“刮的我走不動了。”……“同學們,你能展開想象的翅膀,說說今天為什么刮大風嗎?”學生們稍作思考便紛紛舉手,有的說風伯伯喝醉了酒,有的說風爸爸餓了,有的說風爺爺生氣了……學生的想象力多么豐富,他們是天生的小詩人。自然界帶給我們花紅柳綠,送給我們風雪雨露,春天,我們走出校園尋找春的清新、贊美春的溫暖;秋天,我們在《美麗的樹葉貼畫》《秋韻》《落葉情》中,感悟“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冬天,我們和孩子一起站在雪地里,欣賞雪的舞姿,感受雪的快樂。

每天發生在我們身邊的事情很多,同學間的、師生間的,課上的、課下的,家里的、學校的,眼見的、聽說的……這些事情只要稍微留意,細細體味,都是學生筆下的好文章,教師經常地把這些瑣碎的小事作為寫作的素材,學生的思維才能擴散出去。例如,老師發現講桌上放著許多沒人要的鉛筆,就“講桌上的鉛筆”進行了一次說寫訓練。他指著這些鉛筆對學生說:“這些鉛筆怎么跑到這兒來了?他們是不是很喜歡我呀?”話這么一說,學生們都笑了,創作的靈感也隨之而來了。其中一名學生寫得挺有意思。詩中寫到“我的鉛筆迷路了/我好著急呀/鉛筆,鉛筆,你在哪/忽然/我看到了他/正在墻角邊哭/我急忙把他/送回了家”。這樣的作文還有許多,像《進貨》、《帶你走進卡的世界》、《老師視線之外》等等都是學生關注身邊小事的杰作。

三、培養三種習慣

1、背誦的習慣。南宋杰出的教育家朱熹說的:“大抵觀書,先須熟讀,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繼以精思,使其意首著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爾。”又說:“讀得熟,則不解說自曉其義也。”筆者不贊成死記硬背,但是記誦確實是青少年在記憶的黃金時期的一個良好的不可忽略的良好的學習習慣。對于語文課本所選的中國古典詩文,讓學生盡量都記誦過。學生如果能夠記誦大量的古典詩文,將會受益終身。這也是中國傳統語文教育的一個良好教學方法。對于一些常見常聞的歷史典故、藝術故事,不必死死板板地去記,而是要熟悉即可。

2、定期復習整理的習慣。定期整理復習有許多好處:第一,可以溫故知新,舊的知識中包涵著新知識的許多線索。第二,可以避免遺忘。第三,可以把種種表面不相關的知識形成一個相互關聯的網絡系統,使眾多知識相互貫通,甚至可以做到觸類旁通。每天晚上在做家庭作業前,將當天學過的知識及時瀏覽一遍。學會運用表格來復習整理。每周末,及時將所有知識進行一次系統整理。運用表格的過程,實際就是重新消化知識,疏理成體系的過程。學會對著教材的目錄、章節題目,進行回憶整理。目錄、章節就是知識的提綱。

篇7

現在有些畢業生的簡歷做得很豪華,成本很高,這個沒有必要。準備一張質量比較好的復印紙作為封皮,上邊寫上應聘書,寫上名字、年月日就可以了。里面的內容不超過兩頁,最好能夠控制在一頁之內。簡歷嘛,就是你的姓名、年齡、學校、學制、身高。在學校獲獎的情況、然后你的能力、你的特長。醫院比較喜歡的特長就是計算機能力、英語能力,這兩個是主要的。獲獎情況你把主要的寫上,從高級向低級寫,有很多你也沒有必要都寫,挑主要的寫,寫三個四個就行。

二、目標醫院的選擇

選擇自己相對容易進去的醫院,通過面試的勝算就會大些。要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包括學歷、身高等情況綜合考慮。不得不說身高的問題,作為護士的我們,特別是個頭不高的,也經常抱怨:選護士也不是選美,為什么要160以上?為什么要看長相?沒辦法,大醫院大家擠破頭想進去,作為醫院的一方對于護士的要求,自然水漲船高,在專業知識、實踐技能、操作水平上面再加上身高相貌,畢竟美女大家都喜歡看,需要的時候還能給醫院客串個禮儀什么的撐撐門面,多好!

所以,某種程度說,大醫院的傲慢都是大家慣出來的。如果不是大家對大醫院的崗位趨之若鶩,他們也不會有那么多的苛刻要求。

既然這樣,大家在選醫院就要理性分析自己的情況,選擇合適的醫院,做現實的自己,不做炮灰。報的人多的醫院,競爭肯定激烈,你去了,如果實力不強,極有可能成為炮灰;報的少的,反而能夠一舉成功。如何知道哪家醫院報的多與少?哪個醫院名氣大、效益好,自然報的多。如果你有內部情報,那更好了,有人能告訴你這個醫院報多少,就可以知己知彼百戰不殆。有些地方是現場報名,全市十幾家醫院一起來接受報名,那你就能看出來,哪個醫院報的多哪個醫院報的少了。現場報名的話,先別著急,等一等,看哪個醫院報的多哪個醫院報的少,而不是大家都擠到一個醫院去。

三、 面試的著裝

第一印象很重要,初次見面最先注意到的就是對方的穿著,因穿著不適當而否定一個人的事情太經常不過了。面對找工作、面試這樣的大事,怎么穿是一定要注意的。

男護士穿什么?如果是男生,沒必要穿西服套裝,如果是醫生面試,可以穿套裝;護士面試,不一定要穿套裝。男護士面試穿什么呢?襯衫。白襯衫,或者有一些單色襯衫比較好,如果是格子襯衫,也要選比較簡潔大方的,不要太花,色彩不要太艷麗,太花太艷麗就會影響考官的視線、分散他們的注意力。對應聘者自己,也有不好的影響,認為這個人不是特別干練。最好配一條深色的褲子,白色的褲子也可以。把自己打扮得干凈利落,這是最重要的。如果天冷,襯衫外面可以穿西服或休閑西服,休閑服也可以。著裝不是很絕對的,但是有一點,必須落落大方,簡潔,不要過于時尚花哨。

女生穿衣服也應遵循簡潔大方的原則,最好能夠采用清純一點的著裝,不要把自己穿過于老成。不要太落伍,也不要太時尚。穿著落伍土氣,考官會感覺你沒有創新能力,思想守舊人也不活躍。清純、有青春氣息,才是醫院需要的新一代小護士。

四、發型設計

男生的頭發要簡潔大方,不要染其他顏色,干凈利落些,不能太長,不能過短,光頭更不行。

女生的發型,自然一些, 可以打些小卷,清爽的短發也不錯。總之,根據自己的臉型,選擇適合自己的發型。注意細節,有些女生,前邊的劉海如果一點不修理,就會顯得悶,建議面試前,到理發店做下護理和修剪。

五、面部妝容

職業女性,特別服務行業,出于對客戶的尊重,都施淡妝。面試時,也可以化淡妝。妝容以清晰自然、大方得體為好。

眼影使用大地色系或者是咖啡色系。在妝面中,最重要的眼線,通常采用黑色或咖啡色。最后,根據當天的面試服裝選擇唇色,唇色以自然大方的淺色為主!

六、自我介紹抓住考官

面試時,簡要介紹一下自己的情況,什么時候畢業于哪所學校。在自我介紹的時候,對于自己求職有利的要著重說,對自己求職不利的要少說或者不說,盡量凸顯自己的優勢,不談自己的缺點與劣勢。譬如,在校期間,學習成績好,可以多談自己取得的成績、獲得的獎學金;如果成績一般,可以跳過這個話題。

談實踐經驗的時候,如果你的實習單位很好,是當地比較有名氣的醫院,你可以說出醫院的名字,能為面試加分。如果實習單位比較普通,你可以著重談實習期間學到了什么東西 ,掌握了什么技能,經歷了什么大的醫療活動,這很重要。比如說你都經歷了幾次搶救,參與過幾次心臟驟停患者的搶救,或者,在腦科的時候曾經護理過一些腦腫瘤的患者或者是顱腦外傷的病人。說一些能夠證明自己實習期間掌握了比較扎實的專科知識的經歷,考官聽說你參加過、經歷過這些事情,就會對你比較信任。

有人說,我實習了兩個醫院。 為什么要實習兩所醫院呢?考官就會問是學校安排、還是自己找的?一般來說都會實習一所醫院,如果是安排的,你要說是學校安排的,把怎么會安排兩個醫院的情況說明一下,如果是自己找的,亂跳槽,就別說。

面試時如果能夠有一份原實習單位的推薦信,就更加完美了。如果你在實習醫院表現還可以,請讓護士長、或者護理部開一個推薦信,蓋上章,證明你的經歷與能力,這個很重要。

七、考官最愛問的問題

通常自我介紹之后,醫院招聘考官會對應聘者提問。考官最愛問什么問題呢?了解考官經常問的問題,事先準備下就可以大大提高面試通過率。

第一個問題是,你為什么選擇我們醫院。這個問題相信大家都會回答。一句話,PMPMP。為了到手的工作,拼命拍醫院的馬匹,說好聽話。事先做些功課,了解下你想要應聘醫院的歷史、簡介,何時建院、醫院的核心價值、服務理念等等,讓考官感覺你對醫院的關注與熱情。

還有一個比較愛問的就是,你在值班的時候,病人突然發生了心臟驟停你會怎么處理?主要考查你的應急能力,看你怎么去處理,怎么去求援。不一定是問你采取心肺復蘇的程序,首先是判斷病人出問題了,要立即通知醫生,在等候醫生來到的過程中做一些緊急護理措施。

比如你給一個患者進行輸液,突然出現了不良反映,此時你該如何應對等等。主要看的不是你的專業知識,是解決問題的應對能力。

還有就是問你:如果突然通知你要加班,讓你上夜班,你會怎么樣?還有就是皮內試驗這塊,這個問題也會問,這個問題和你考試時的基礎知識是相通的。

消毒隔離的常識、護理工作的常識、應變能力、獨立工作能力、團隊合作意識,這些是醫院面試、筆試考察的重點。

八、見字如面 見面仍需見字

有的醫院在你應聘時,會準備一個白板,讓你把名字寫一下。護士要經常寫一些護理記錄什么的,需要寫字好的。所以,要把字練得漂亮一點。

九、千萬不能說的兩個字

有人說,“領導喜歡溝通能力強的,會應酬的,八面玲瓏的。” 如果是其他職業,這種說法也許對。應聘護士崗位,如果你在評委面前顯得八面玲瓏,立刻就不會要你了。善于溝通,語言表達能力好,對于護士來說是必需的,但卻不是要八面玲瓏,特別會應酬。你要說“應酬”這兩個字,醫院立刻不要你了,你就沒有機會了,因為護士不需要應酬。

十、注意細節 成敗就在這幾個動作

面試時候,行為舉止落落大方、不卑不亢。面試前敲門,輕輕打開門,然后走到里面,向各位評委鞠躬行禮。30度左右,不要太深也不要太淺,問老師好,然后站立。站要筆直,不欠胸哈腰,眼睛大方注視考官。考官說請坐,向考官致謝后就坐;考官沒有讓坐下,就站著說。

女生坐姿,雙腿并攏,雙腿稍稍向一側傾斜,左手握右手置于小腹;男生兩腳分開,雙腿與地平行,雙手半握置于膝上。

面試完畢,站起離開座位,向考官老師致謝,后退兩步再轉身離開,出門后輕輕關上房門。

篇8

小作文,又稱“微作文”,與我們平常所說的大作文相比,它具有內容多元、考點單一、考查能力、字數濃縮等特點。如何在中考中輕松應對,拿得高分,值得關注。下面就讓我們走近小作文,揭開它神秘的面紗,對其命題特點、趨勢及備考策略作一番解讀。

【文題一覽】

一、(2014年北京卷) 根據情境,按要求寫作。(10分)

校學生會準備出一期“獻給母校”的專刊。主編邀請你以一個初三畢業生的名義為“感恩”欄目寫一段話,向在三年的學習生活中幫助和關愛過你的人表示感謝。請你從班主任、任課老師、校醫、保安、圖書管理員中任選一個,表達感謝的心意。

要求:

(1)將你選定的對象填寫在答題卡的橫線上。

(2)內容要真實具體,語言要準確得體。

(3)字數在150~200之間。

(4)不要出現所在學校的校名或師生姓名。

二、(2014山西卷)亞里士多德說:大自然的每一個領域都是美妙絕倫的。請你從“視覺角度”或者“聽覺角度”(二者都用也行)描寫大自然中的一處美景。字數不少于80字。(10分)

三、(2014年湖南長沙卷)請在《天外財富》(注:文略)一文中第23自然段的橫線上作一個關于“女孩”的神態和“我”的心理活動的片段描寫。(10分)要求:

(1)符合上下文情境;

(2)運用一個比喻的修辭手法;

(3)字數不超過150字。

四、(2014年浙江嘉興卷)閱讀下面消息,寫一則微評論,要求:觀點鮮明,言之成理,不超過150字。(8分)

近日,“媽媽網”上有個叫“甜媽”的網友很火,網上熟悉她的人都喊她叫“瘋媽”。她女兒寫有關“桃花”的作文,卻不知道桃花長啥樣。于是她在北碚區農村包下一座山,想讓女兒和小伙伴們在體驗中認識自然,描繪自然。(選自2014年4月24日《重慶晚報》)

五、(2014年內蒙古呼和浩特卷)校運會4×100米接力賽在雨中進行著,現場一片歡騰。

要求:(1)擴寫;

(2)內容符合情境并運用恰當的描寫方法;

(3)字數150字左右。(10分)

【背景綜述】

當今時代已經悄然進入微時代,人與人、人與網絡、人與世界的距離沒有什么時候比現在離得更近。微博、微信、微吧、微社區等名詞對我們來說并不陌生。微時代即以微博、微信作為傳播媒介代表,以短小精練作為文化傳播特征的時代。微時代信息的傳播速度更快、傳播的內容更具沖擊力和震撼力。人們恍然發現,原來傳播交流信息乃至進行情感溝通,僅僅通過百余字就完全可以實現。對于接受者而言,消化信息的時間非常有限,而信息內容與數量卻異常豐富,這就要求信息生產者提供具有高黏度、沖擊力巨大、可以在極短時間內吸引受眾并提高受眾的閱讀興趣的內容。莘莘學子作為微時代重要的一員,也不可能孤立于外。迅速融于時代,順應潮流,充分地利用語文這一門工具性很強的學科展現自己的寫作能力是時代給予的一項挑戰。中考語文增加小作文的做法正好順應了時代要求,對考生起到了很好的引導作用。

傳統的語文教學與考試,重視的是考生如何應付考試,而忽視學生的學以致用。寫作中宿構、套作、抄襲現象比較嚴重,部分教師和學生把注意力轉向投機取巧上,備考的過程不是扎實進行基本功訓練,而是思謀如何組接、套作。學生學了多年的語文,連像樣的感謝信、發言稿、評論都不會寫,甚至連應用文體的基本格式都不知道。如何將語文學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有機地統一,考查實際運用能力的小作文可以說是一個有益的嘗試。

命題作文、半命題作文、材料作文、選題作文與話題作文在中考作文的領地上你方唱罷我登場,基本把控了作文命題的主要陣地。如何讓作文命題有新的突破,是許多命題人思考與努力突破的。再加上2014年高考,北京卷的“1.學習語文的體會;2.對家長送考怎么看;3.18歲的感覺”三選一的小作文和江西卷的“描繪春節期間一個場景”小作文的造勢,使得一部分考區相機而動,與高考實現快速對接。值得一提的是,北京是率先實現高考與中考小作文同考的地區。

【命題解讀】

小作文的出現是與《語文課程標準》中的“寫作目標”相契合的:“寫記敘性文章,表達意圖明確,內容具體充實;寫簡單的說明性文章,做到明白清楚;寫簡單的議論性文章,做到觀點明確,有理有據;根據生活需要,寫常見應用文”,“ 多角度觀察生活,發現生活的豐富多彩”,“ 根據表達的需要,圍繞表達中心,選擇恰當的表達方式”,“ 能從文章中提取主要信息,進行縮寫;能根據文章的基本內容和自己的合理想象,進行擴寫;能變換文章的文體或表達方式等,進行改寫”。

從五個考區來看,小作文已經作為一個獨立的單元與大作文并列存在,硬是從50分的“寫作”部分中分得一杯羹。其分值均為10分,字數在80~200之間,尤以150字居多。

設題形式多樣。北京與內蒙古呼和浩特均提供一定的情境,更能讓考生迅速地走入到情境之中,讓思維與之碰撞出絢麗的火花;湖南長沙與山西側重于提出描寫的具體要求,直觀而毫無障礙;而浙江嘉興則提供鮮活的時事熱點材料,更能激發學生的興趣和表達欲望。

考查內容豐富。北京聚焦于應用文體――感謝信的寫作,讓語文的工具顯露無遺,傳達出最美的感恩情愫;山西、湖南長沙同走片段描寫的復古路線,表現出對寫作中最基本、最常見表達方式的重視;浙江嘉興則鐘情于微評論,引導考生關注現實,個性表達;內蒙古呼和浩特則偏愛充滿聯想與想象色彩的擴寫,讓學生的思維馳騁,建構屬于自己的精彩。

能力與應用對接。不管形式與內容上有如何的異同,毋庸置疑的是小作文更加傾向于考生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與想象聯想能力的考查,強調學生的個性表達、語文知識的學以致用以及遣詞造句基本功,最大限度地摒棄考場作文中的宿構、抄襲、套作等不良文風。

寫作要求細化。除了常見的字數限制之外,有寫作對象(具體內容)的要求,有表達方式的要求,還有表現手法、修辭手法上的要求。要求上的細化必將帶來寫作上的嚴格要求。如山西卷不僅僅是考查描寫景物這一項,而是附加上了“聽覺”“視覺”的寫作角度限制,湖南長沙卷則在描寫角度、修辭運用上作出多方面要求。

【考向預測】

2014年,小作文作為開路先鋒做了很好的探路與嘗試,2015年將有更多的省市加入其中,呈現出“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的生機。2015年也將在“變”與“不變”中堅守與創新。

一、分值不變,能力、目標要求不變

2015年將延續2014年小作文10分的分值。小作文命題必將在引導學生關注現實,熱愛生活,表達真情實感方面進行到底,讓考生有事可寫,有情可抒,有話可議成為命題者的基本命題原則。在考查學生取材、立意、構思等基本寫作能力,培養學生觀察、思考、表達和創造的能力,引導學生關注現實,熱愛生活,親近自然等方面將保持不變。

二、考查內容更為開放,偏向細化與學以致用

小作文考查內容大體分為說明類、描寫類、評價類、應用類和改擴縮續類,包羅萬象、豐富多彩是小作文內容上的主要特點。

1.說明類。主要是采用說明這一表達方式對事物進行簡單介紹或說明。如介紹某一件器物,介紹受人關注的影視作品,介紹地域特征明顯的特產、風俗;介紹某一處建筑等等。

2.描寫類。主要是運用細膩的筆觸描繪景物、場面,或者人的動作、語言、神態、心理、肖像等描寫。此類考查中最容易細化,命題者可添加正面描寫與側面烘托相結合描寫,采用化靜為動、對比、遠近結合、虛實結合等寫法描寫,運用不同感覺描寫等特殊的限制性要求。

3.評論類。主要是對某篇文章、某件事、某種做法、某種現象表達出自己的看法。中考中最可能對熱點焦點事件進行關注,如漢字危機、厲行節約、中國夢、遺產保護、低頭族等。

4.應用類。擬寫各種各樣的應用文,如請柬、書信、短信、通訊、消息、廣告、通知、聘書、海報、主持語、解說詞、申請書、講話稿、留言條、感謝信、歡送辭、廣播稿等等。命題者將更注重學生在某種情境中寫出相應的應用文文體。還可能關注體現策劃統籌能力的特殊文體,如策劃書、計劃方案等。

5.改擴縮續類。改,即改寫,如不同文體之間的改寫、變化人稱的敘述等;擴,即擴寫,主要是對所提供的情景進行豐富的聯想與想象,寫成有情節有描寫的段落或短文;縮,即縮寫,主要是對長文進行濃縮,這主要以試卷中的閱讀文章作為載體進行;續,即續寫,包括續寫結尾、某個情節等。

三、命題表述更人性化,便于學生表達

小作文的引言部分,情境設置更貼近學生生活與學習實際,語言表述更富有詩意或者更具啟發意義,所引用材料更加鮮活時尚,一方面為長于感性思維的考生發揮作文才情提供更為廣闊的空間,一方面為長于理性思維的考生作出深刻的闡述和獨到的感悟來鋪路。

【備考策略】

小作文雖然僅僅有10分的分值,其寫作難度并不比大作文要小。因此,我們切不可小覷。如何在小作文中拿得高分,值得思考。

一、著眼整體,夯實基礎。

教師要在整體上對作文的審題立意、構思選材、語言表達等進行全方位指導,讓學生對小作文有一個大局上的把握。

審題立意。審題一方面要審要求,如小作文中有著明確規定的要求,如文體、字數、寫作規范等,這些一般起著提示與警示的作用,大都是剛性要求,不可逾越;另一方面要審意圖,“題目”則體現出命題者的主要意圖,有的命題側重語言表達,有的側重闡述看法,有的側重手法運用,因此考生必須在作文中體現出出題者意圖。立意,要保證健康積極為前提,可以正面立意、反向立意等。

選材構思。小作文因為字數上的嚴格限制,必須在選材上精挑細選,要敢于取舍,保證最核心的部分精彩地呈現出來。另外還要做到選材人無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奇。因此同學們必須在選材上下一番功夫。

語言表達。在平時要注意生動形象、幽默詼諧、平實質樸等各種不同風格語言的表達訓練,注意修辭句的靈活運用等。

二、重視局部,強化細節。

作文的成敗不僅體現在構思立意、選材構思、語言表達上,還體現在開頭結尾、細節刻畫、表達方式等方面。

開頭結尾的方式在大作文中有很多種,但在小作文中是否適用?值得思考。因為篇幅的緣故,小作文不允許我們拖沓繞彎,抒情議論泛濫,而是要直入主題。結尾需要點到為止,收束有力。

細節刻畫。描寫分為寫景、寫人、狀物;按手法又可分為工筆細描和粗筆勾勒;按順序可分為由遠到近、由高到低、由大到小、由靜到動、由整體到局部等。單就寫人而言,要會運用語言描寫、肖像描寫、神態描寫、心理描寫、動作描寫、細節描寫等;單就寫景而言,要能充分調動人的感覺器官,從人的聽覺、視覺、味覺、嗅覺等方面表現景物的特點,要能充分運用擬人、比喻、對比、夸張、通感等修辭方法,要善于使用對比烘托、動靜結合、虛實相生、情景交融等寫作技巧。這些不得不了然于胸。

表達方式。同學們要對記敘、議論、描寫、說明和議論等表達方式的特點和要求掌握清楚。不同的文體其要求是不一樣的,如記敘文中,記敘、描寫是主要的,議論:抒情是次要的;而在議論文中,記敘則是概括性的,議論則為主體。另外還要掌握每種表達方式的基本知識,如說明中的空間、時間與邏輯順序,說明語言的平實與生動,說明中的舉例子、列數據、分類別、摹狀貌等方法,說明中的總分總、層層深入式結構,等等。

篇9

關于語文,有過許多言說,諸如自然語文、社會語文、考試語文、學者語文等。比如社會上有感于語文能力低下,便歸咎于中小學的語文學習或教學,恐怕不全是這么一回事。因為還有一個生活實踐或社會實踐的問題,學校教育并不能代辦。一個人離了學校,學習仍當繼續,當然是結合實踐來學習。再如考試語文,依據考試大綱自行其是,設計出了成堆的題目及題庫,將以文本為主的學習替換為做練習。練習是做不完的,又有一種難以承受之重。又如一些學者對語文的看法,提出一系列概念來演繹,大有轉化為哲學思考之勢,顯然是陳義過高了。若將語文加以還原的話,應當是中小學教育也即基礎教育的一門課程。原先叫做國語國文的,合二為一,就是語文了。那省去的“國”字正如國學的“國”字一樣,表明是由母語承載的傳統文化。由此看來,語文學習實有兩大任務,即母語教育和文化傳承教育。有一種看法認為社會上需要什么就教什么,比如要求職應聘就教怎么寫應聘書,要考公務員就教怎么寫申論等,其實都是功利觀使然。服從的是現實原則,歷史不歷史的就無所謂了。語文學習及教學中,多有諸如此類的觀念之爭。其實還是應當視語文為一門基礎課程,有其范圍和任務等,免得大而無當,或是越說越亂。

且不管課程理念和思路如何言說,最終都要落實到教材設計上來。而今的教材設計,有閱讀鑒賞、表達交流、梳理探究、名著導讀等。閱讀鑒賞所占比重最大,表達交流即作文,梳理探究側重于語文知識等,名著導讀則突出若干名著。比起先前單一型的文選教材來,顯然是進步多了。至于選修教材,如先秦諸子選讀、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大都是專題教材。只不過容量過大,若減縮一些,就可變成必修中的專題設計了。語文教材若都改用專題設計,必修與選修仍可合二為一。教材中單元編排的優點或長處是便于文體分類,即多按文體來分。但此種分類仍是基于形式的分類,看不出內容的關聯。因之,有的教材便改為主題編排,或人生或社會或自然等等。此種編排的長處是內容上相關了,但可能混淆文體,即將不同文體的文本都編在一起。且就一冊課本來看,也只是突出了若干主題,內容上不見得豐富。能兼顧內容與形式的,仍是專題編排。此種專題設計,大可參照文學史的做法。比如詩歌方面,有詩經楚辭、漢魏六朝詩、唐詩、宋詞、元曲等;散文方面有諸子散文、歷史散文、漢魏六朝文、唐宋散文、明清散文等;小說方面有文言小說(志怪與傳奇及筆記體)、白話小說(話本與擬話本)、章回小說等;戲曲方面主要是雜劇與傳奇。然后是現代詩歌、現代散文、現代小說、現代戲劇及外國文學等等。這些名稱可綱舉目張,大致能反映出文化及人文的傳承。再就是現行教材中,將現代文放在前面,文言文放在后面,這只是顧及了五四以來白話文的傳統,卻忽略了一個更為久遠的傳統。白話與文言之爭,早已告一段落,而今看來,大可將文言文放回到前面,將顛倒了的順序再倒過來,更能體現文化的長河從古流到今。且實際的教學,也常有將文言文或古詩文提前的。專題的設計,理當從古到今,由中及外,更能體現出教材的條理性。專題設計,可根據初高中的特點,合理配置,全程設計。初中的專題里,篇章少一些,仍可有單元的特點。或者說即便沿用單元編排,但單元選文應是同一專題。比如一單元選唐詩,一單元選宋詞。高中的單元里,篇章可多一些,更帶有專題的意味。其實只要各單元有所標明,或唐詩或宋詞,就有了專題之義。如此的單元編排可視為小專題,而專題就是大單元。

再說教參,自有其體例的設計,包括課文研討,主要是整體把握與問題探究;關于練習,就是提供一些答案;教學建議,即有若干條建議;有關資料,多是提供相關背景及鑒賞文章。教參的內容不無豐富,但也可吸取傳統的做法。傳統的做法,是與文本對照,有注解有章句有評點,而今不妨合理地加以繼承。其實教參的設計大可在課本的基礎上形成,而不必另編一冊。盡管多一本書少一本書不是問題所在,但在課本的基礎上形成教參,合二為一,可使教學更專注于課文。

語文教學得有所憑借,其中最主要的就是教材和教參。不過,對著教材照本宣科或老是照搬教參的做法,都沒有多大意思,尤其是教過一兩輪之后。而有意思的是自己在文本中尋覓,若能發現一些新鮮,更覺得有味。同時,教學的展開,也就是帶領學生在文本中求解。教師應當先是讀者,只不過讀了還得教,但這種教實是引導學生讀,既疏理文脈,又關注一些重點難點和感興趣的地方。像現代文,字大都認識,教些什么呢?也可讓學生提些問題來教。學生自己提的問題,覺得有了解的必要,會聽得更專心些。還有看法不同的,都可呈現出來,引導學生在比較中選擇。但如主題或中心思想之類,并不硬塞給學生,而希望學生讀出自己的見解。本來文本解讀是深人得其深淺人得其淺的,若不顧及程度而提供一個統一的說法,這其實就是灌輸。久而久之,則養成思維的懶惰或阻礙了思考的能力。教學要考慮學情,了解學習興趣、學習狀況、學習程度等等,才不會曲高和寡或是對牛彈琴。教學很大程度上應當是根據學情來教,否則教學的效率就不可期待。至于文言文的教法,大都如朱子所說的隨文解義。串講時,注解較詳細的,就引導讀注解;注解較少的,則多講一些。講解中,常提示一些較重要的字詞和句式。并鼓勵多讀熟讀,以此來鞏固字詞和句式。至于內容上的分析講解,則有所側重,并不面面俱到,因為還要過好文言文的語言觀。

由于課文是選自不同的年代,因而教學中還得把握好兩個參照,即歷史的和現實的。歷史的解讀,就是知人論世和以意逆志;現實的參照,則是盡可能有所關聯,增加解讀的興味。比如孟子所說:“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數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谷與魚鱉不可勝食,材木不可勝用,是使民養生喪死無憾也。養生喪死無憾,王道之始也。”講解這個片斷時,便可聯系當今甚為強調的生態保護和可持續發展。再如“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數口之家可以無饑矣;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饑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這是孟子心中的田園景象,而今的農村則不大一樣。不想種地的,可將土地流轉給他人,沒必要把大家都捆綁在一畝三分地上;想種地的,則可擴大規模,甚而形成產業化的種植。文本解讀,能顧及歷史和現實兩個參照,才不會拿古人開涮。即便是對話教學及多元解讀,也不必盡是去迎合學生。

篇10

說著話,他明亮的雙眼放著光芒,卓然俊拔的神容再次靈動與飛揚起來,哪里像個病人?我們知道這是因為蘇州高新區建設的氣氛感染他了,是因為他那長久以來的高新區情結縈繞在他的心頭。

2500個日夜創造一個新蘇州

陸文夫先生是蘇州高新區最早的朋友、最赤誠的知音。高新區開發建設始于上世紀80年代末,那時他的足跡已經一次次在簡陋的辦公樓、在黃塵滾滾的建設工地留下了。也許因為他獨樹一幟的“小巷文學”的緣故,人們把他看成是個地道的“老蘇州”。不知什么原因,陸文夫對蘇州高新區情有獨鐘,并對高新區的開發建設懷著巨大的熱忱,他像個年輕人一樣對新事物總是沖在前頭,他在文學界最早使用電腦、最早上網、最早公開刊物的電子版,這回,又最早涌入高新區建設的洪流。

那時他的身體還很健康,他常常在新區地界上像視察自家的庭園、自家的工地、自家的農場一樣,走來看去的。他儀表又不俗,文絲不亂的頭發、眉骨分明的模樣,常常引來建筑工人新奇的目光,一說是“陸文夫”,大家便知道了:“啊,就是陸蘇州!”“陸蘇州”是因為陸文夫的小說無不與蘇州有緣,是讀者給他的一個雅號,也是對他對蘇州文化貢獻的一種褒獎,平日里人們這么稱呼他他并不太在意,可這句話從建筑工人嘴里說出來,他真是很高興,之所以高興并不在于知名度,而是僅這么一句話,就代表著新區建筑工人的素質,而這素質又何嘗不是高新區人素質的集合?

默默地看著一日日長高的摩天樓、一天天延伸的道路,他總是很激動,每當看到新的項目完成,鏡片后面的眼睛里常常激情滿含,自言自語說:“了不起!什么時候我來做這里的榮譽公民吧!”

1994年那個仲春他又來到新區,那時新區城市建設雛形已成,他很感奮,掐指一算,6年多,恰是2500天;立刻又想到了蘇州古城,這個古城已經經營了2500年,2500年與2500天,數字的巧合令他無比興奮,于是脫口說出了兩句經典的話語:“2500年風風雨雨造就了一個老蘇州,2500個日日夜夜創造了一個新蘇州。”

《蘇州新區報》和創作基地

1996年元旦是個喜慶的日子,我們去陸文夫先生家,是想請他為《蘇州新區報》題個詞。陸先生笑著說:“我還要題詞呀?”言下之意是:我與新區是自家人了,還拘這些禮節?話是這么說著,卻一邊已經在找自己的鋼筆了。他坐在沙發上,兩手磕在茶幾上,想了一會,便沙沙沙寫下:“新區日日新”。于是意味深長地交給我,在我們目光交接的瞬間,彼此心領神會,我知道,這簡單的“日日新”其實出自商朝的開國君主成湯,是成湯刻在器皿上用來警戒自己的箴言,原話是“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本義是指洗澡除去身體上的污垢,使身體煥然一新,引申義則是指精神上的棄舊圖新。他對蘇州新區的理想,不僅是實體建設上的日新一日,更是精神上的除舊布新。這句話,就做在《蘇州新區報》1996年1月1日副刊的頭條位置。

陸文夫既是蘇州高新區的好朋友,所以在他看來一切有關高新區的文化活動便是他的分內事。1997年,中國作家協會楓橋文學創作基地掛牌,基地聘請他為顧問,前來參加揭牌儀式的中國作協黨組副書記王巨才向他頒發了聘書。陸先生是中國作家協會的副主席,以全國作協副主席的身份來接受一個設立在鄉鎮的作家創作基地顧問的聘請,他非常愿意擔任這一角色,參加了創作的“中國作協作家采風團”的采風和“《楓橋》首發式”等一系列活動。

他尤其關注基地作者的稿件,將它們拿到自己主編的《蘇州雜志》發表,一次又一次,一些名不見經傳的業余作者由此漸漸成長為作家,乃至后來蘇州文壇都知道他對高新區的作者特別“偏心”,惹得其他市區的作者十分眼熱。

有兩年,因為種種原因楓橋創作基地不太有起色,他便代為受過。每次參加中國作協全委會,中國作協都問他:“你那個基地怎么樣了?”他就打馬虎眼:“工作還算是正常的……”可開完會回來他就電話找我了:“為楓橋基地我在北京吃批評,到了蘇州我就找你了!”后來看見創作基地大力倡導文化復興,他顯得尤其高興,說:“好好辦!”

楓橋創作基地重整旗鼓,著手創辦刊物《白馬澗文化》。陸文夫既是基地顧問,當仁不讓地當然也成了刊物的顧問。他說最欣賞的就是刊物的“文化性”,堅持數年,必有好處,這個好處既對人又對地方。并親自為創刊號寫了頭條稿件《綠色的夢》。很奇怪一個七十好幾歲的人,會寫下這樣的文字:“……那好像是夢,我曾經躺在那鋪滿春草的田岸上,看那油綠的麥苗在藍天下閃光,在微風中起浪,聽那云雀在云端里唧唧地歌唱……”讀著這些文字,我們似乎回到了青春時代,而夢境中的陸文夫先生,何嘗不是個青春少年?

《真山真水園中城》竟成絕響

2002年末蘇州高新區區劃調整,進入了二次創業,這使陸文夫分外振奮。高新區從52平方公里到258平方公里,這不僅僅是量態意義上的擴張,更重要的是因此擁有了蘇州西部的真山真水!新一任領導決心用智慧和勤勞繡好“經濟”、“文化”這幅“雙面繡”,全面構架文化建設的理念與思路。就在這嶄新的建設格局中,2003年8月高新區文聯成立,陸文夫應邀擔任高新區文聯顧問,他在賀信中說:“……高新區進入二次創業階段,這給作家、藝術家們提供了更為廣闊的生活舞臺,我們可以藉此有更多的機會貼近生活,參與生活,再現生活。……”

2004年春天,高新區宣傳部策劃編撰一套文化叢書《真山真水園中城》,陸文夫知道了,感慨萬分地說:“蘇州西部山地的文化資源不得了,好幾朝皇去過呢!將來有朝一日能夠將這些老祖宗留下的寶貝挖掘出來,利用起來,可就了不得了!”我們想請他為該叢書作序,但知道因為近年來他的身體每況愈下,幾乎已經擱筆了。果然,給他去電話時,師母管老師說:“他正躺在床上呢!”我很擔憂,便說:“我們隔天過來看他!”正說著,管老師忽然說:“唉,來了來了,他接電話了!”估計樓上樓下是同線電話吧,此刻已經是陸文夫在電話里氣喘吁吁地說了:“我就是這個病。你說吧,什么事?”我便把要編撰《真山真水園中城》叢書的事說了:“本來很希望你能為這套書作個序,只是你身體這個樣子,于心不忍。”他說:“我情況是不太好,已經不寫東西了。”我的心一沉,知道他說的“情況不太好”就是肺氣腫已經非常嚴重,記得年初他參加蘇州小說研討會,是蘇童將他背上四層樓的,會議結束往下背時,到二樓他一口氣接不上來,臉色憋得青紫,差點釀成大禍,那次把我嚇得不輕;我也知道他的長篇小說《人之窩》,最后是趴在電腦上寫完的,拿他自己的話說:“差點把老命送掉。”我是寧愿他從此不再寫一個字,也希望他能多呆在我們身邊一天!所以在那一刻,我已經打消了讓他作序的念頭,但陸文夫卻說了:“高新區的文字我總歸要寫的。”我緊接著說:“那由我寫個大致情況給你,然后由你修改,這樣你不至于太累。”誰知話剛說完,他堅決地說:“不,我自己寫!”

就這樣,他讓我立馬將《真山真水園中城》的簡介及叢書框架用E-mail發給他。我在附言中說:“……叢書9月份就要出版,《序》的時間下限我不定了,反正是越早越好……”

我發給他這個郵件是6月1日,6月12日他就將《序》從網上發給了我,開頭寫道:“蘇州高新區可算是得天獨厚,她坐落在眾多的人文遺存與青山綠水之間,眾星捧月,突顯出了一座現代化的新城……”字里行間,無不充滿自豪。發完郵件,同時又傳真了一份簽名文本。本來,他的簽名我哪里都可以找來復制一個,但他執意說要專門簽一個,這個簽名通過傳真機輕盈的運作聲,緩緩送到了我的手里。

《真山真水園中城》出版時,陸文夫先生已經住進了醫院,高新區黨工委副書記孫瑛及宣傳部長酈小萍我們一行三人為他送書,他接著氧氣,側身蜷在病床上,他無法多說什么,唯剩一雙熱辣辣的眼睛,望著擺在床頭柜上的書,那一刻我們還對他說:“你一定要早點好起來,別忘了你還要到高新區一站一站走呢!……”然而誰能想到,如今他已經走到另一個世界去了!

他曾經說:我要到高新區定定心心走一遍;他曾經說:什么時候我來做這里的榮譽公民吧!但這僅僅是他留下了一個讓我們永遠只有盼望的結局。

A Writer's Heart in the High-Tech Zone

By Xu Zhuoren

Lu Wenfu (1927-2005) enjoyed a national reputation for his literary works about Suzhou. And he was nicknamed Lu Suzhou, a name for his nostalgia and masterful depiction of the past charms and life in the ancient city. We don't know why, but the writer took a great interest in the new town of Suzhou right at the beginning of its development. Probably his heart was young and he always yearend for the new and embraced the new. He was one of the writers on the mainland who first wrote stories on the personal computer, first surfed the Internet, and first distributed his works in electronic versions. When the construction was all the rage, he spent a lot of time visiting construction sites and offices.

Those days, he still enjoyed good health. He had handsome looks with none of his hair out of place, though he looked a little bit out of place on a construction site. When construction workers learned that he was the writer Lu Wenfu, they recognized the name and said, "So this man was Lu Suzhou!" Hearing the comment, the writer smiled proudly. He was not gloating over his widespread reputation but aware that he was seeing a group of high-quality workers who knew about his stories.

In 1994, the new zone had taken shape after six years of large-scale buildup. In a visit to the new town in the spring that year, he counted on his fingers and then found that the six years meant about 2,500 days and the figure happened to coincide with the age of Suzhou, which was 2,500 years old at that time. Lu was excited by the coincidence. He commented that 2,500 years created an old Suzhou and 2,500 days and nights had created a new Suzhou.

Lu Wenfu was a champion of the high-tech new town. One year, a celebrated Taiwan woman writer came to visit the new town of Suzhou. The writer later wrote a newspaper story accusing Suzhou of destroying its past in its all-out construction of the new town. Lu Wenfu was unhappy about the comment. Lu noted that she was not well informed about the history, life, and new changes in Suzhou and therefore she was irresponsible for making such a comment. He went on to say that people yearn to modernize their material world though their nostalgia for the past holds on forever.

Probably because his nostalgia was stronger than that of anyone else, Lu was clearly aware of the negative side of this nostalgia. That was probably why he had a profound understanding of what the new town meant to him and to the city he loved so deeply.

Lu Wenfu was more than a friend and a champion of the new town. He did all he could to promote cultural activities initiated by the new zone. He was vice president of China Writers' Association. In 1997, a writers' center was established in Suzhou. Lu acted as its advisor. Suzhou Literature, a literary monthly where Lu was editor-in-chief, went out of its way to publish stories created bywriters. Some of these writers from the new zone later became established. Knowing Lu's "partiality" to the new writers, writers in other areas were jealous of them.

In 2002, Suzhou New Town expanded its jurisdiction from the previous 52 square kilometers to 258 square kilometers, thus creating new opportunities for the new town to pay more attention to its cultural undertakings. Within the new town are hills and rivers much lauded in ancient literature. In the spring of 2004, the new town government sponsored a series of books on the cultural heritage and future.

Lu Wenfu was the ideal candidate to write a foreword for the series. But due to his poor health, he had stopped writing for some time. Early that year, he was carried onto the fourth floor to attend a seminar attended by local novelists. When he was being carried downstairs after the seminar he suddenly was unable to breathe and his face turned purple. That accident scared me. Knowing how seriously ill he was, I almost dismissed the idea of asking him to write the foreword. But after some hesitation, I called him. He was excited. I sent him an email briefing him on the series and the general plan on June 1st 2004. The foreword was faxed to me on June 12th, together with his autograph.

When the series came off the print, he was already hospitalized. We visited him. He curled up in bed, breathing with the assistance of oxygen. He was unable to speak. But his eyes brightened when he saw the new books on the bedside table. We said, "You must get well soonest. Don't forget that you promised to visit all the wonders one by one in the new zo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