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情詩范文
時間:2023-04-10 07:29:54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愛情詩,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愛情詩;抒情
中圖分類號:I3/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198(2010)17-0284-02
詩歌,就像歌曲一樣是從內心流自然流露出來的一種心理情感。“詩是心靈、情感和思想的高度結晶,它凝練、集中又富有音樂性”,而在《毛詩序》里有一段這樣的敘述:“在心為志,發言為詩。情動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還有類似的“詩言志”、“感于哀樂、緣事而發”的說法,由此可見,詩歌在抒情方面有一種“與生俱來”的優勢。在抒情方面,詩歌除了感慨個人遭遇和家國之感以及酬唱贈答,更多的還是表達了一種愛戀,中國詩歌是這樣,西方的也不例外。
中國和西方,由于社會環境、文化背景、所受教育、歷史傳統等方面的差異,因而在詩歌方面也存在不少的差異。本文主要是從詩歌的內容上、表達方式上、詩歌訴求上等方面將中國詩歌和英國詩歌進行對比,從而進一步了解并欣賞不同風格形式的詩歌。
1 詩歌內容上:慕與怨
中西詩歌的表達內容上有不同的側重點,西方愛情詩多以追慕愛人、贊美愛情為主要內容,而中國愛情詩更加出彩和使人印象深刻的是那些表達戀人之間的相思別恨和悲歡離合的名篇。
《圣經?舊約》中的雅歌,在西方被稱是最早的愛情之歌,希伯來原名是最美之歌,英文中稱《歌中之歌》,有的則稱其為“春日之歌”,贊美它是一個醇美的夢,“愿你吸引我,我們就快跑跟隨你。……我們要稱贊你的愛情,勝似稱贊美酒。他們愛你是理所當然的”、“耶路撒冷的眾女子啊,我雖然黑,卻是秀美”……,《雅歌》通過一種意象的疊加構筑了一個愛意滿滿的詩歌理想世界,一個浪漫的意境,詩句中都比較露骨的透露出對于愛情的渴求。此外,后來的莎士比亞的十四行詩中大部分也都是直白的表達了對愛情的追求與贊美,如《Shall I compare thee to a Summers day》,還有雪萊、彭斯等人的作品都是描寫“慕”的佳作。他們的共同點都是細致地描摹所戀之人的笑貌身姿,對她們由衷的贊美,往往采用寫實的手法。而中國詩歌常用寫意的手法,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向外界傾訴自己心中的所思所想。
《詩經》中的首篇《關雎》是表達的是“君子”對于“窈窕淑女”的愛慕與追求,而《毛詩序》則把它推許為可以“風天下而正夫婦”的道德教材,正因為它表達的是一種合乎儒家道德典范的行為,相對于西方的詩歌,這種“慕”是“小巫見大巫”了。唐代張籍的《節婦吟》:“君知妾有夫,贈妾雙明珠。……知君用心如日月,事夫誓擬同生死。還君明珠雙淚垂,恨不相逢未嫁時。”在文字層面上,它描寫了一位忠于丈夫的妻子,經過思想斗爭后終于拒絕了一位多情男子的追求,守住了婦道;而在喻義的層面上,它實則表達的是作者對自己仕途的一種怨,一種懷才不遇的愁緒。
另一方面,中國古典詩歌對于真正愛情的怨主要是表現在離別詩、閨怨詩和悼亡詩這些類別的詩歌中。離別詩如古詩十九首中的《行行重行行》“相去日已遠,衣帶日已緩”,白居易的《琵琶行》“別有幽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閨怨詩如金昌緒的《春怨》“啼時驚妾夢,不得到遼西。”,王昌齡的“忽見陌頭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悼亡詩如晚唐元稹的“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云”寫出自己對愛情的忠貞不渝,蘇軾的《江城子?十年生死兩茫茫》寫的哀婉動人,納蘭性德的《蝶戀花?辛苦最憐天上月》意境凄清。這些詩歌沒有像西方愛情詩那樣明快、熱烈,也沒有對女性的直接描寫,更多用的是一種心理描寫或者比興的手法。在其他方面,西方愛情詩大多是以男性的視角對女性的贊美以及追求,而中國則大多數是男性以女性的口吻來抒發心中的憤懣。
中西方詩歌就其內容整體而言,西方愛情詩中充滿的是輕快活潑的愛情氣息,無論這種愛情存在與否;而中國愛情詩中怨的成分遠遠多于積極明快的成分。
2 表達方式上:直接簡明和含蓄委婉
彭斯的《a red,red rose》:“o my luve's like a red,red rose that's newly spring in June:o my luve's like the melodie……”詩中對與愛人和愛情的追求與贊美可謂是直白露骨,愛情在他們看來是生活中一個重要的部分,我個人看來,這在某種程度上也解釋西方人骨子里一定程度上的浪漫情調。再如莎士比亞的《Shall I compare thee to a Summers day》:Shall I compare thee to a Summer's day? Thou are more lovely and more temperate……幾百年來,這首詩一直以不同的語言記錄著詩人心目中的那位美麗的女子,對于愛情的袒露,詩人沒有任何含糊的言語,給人一目明了感覺。
由于中國自古以來的儒家傳統觀念,男女之間必須遵守的道德理念一直深深的束縛著人們,也使他們的愛情受到道義責任的約束,因此男女在表達愛情顯得含蓄委婉,盡管有《上邪》:“我欲與君相知,長命無絕衰。山無陵,江水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與君絕!”寫的大膽而熱烈,但這也是始終以一個女子的口吻來寫,因此即使再大方也顯得小家子氣了。而且,在中國古代詩歌中,也有很多的詩歌表面上是像《棄婦吟》那樣寫愛情,實則是抒發個人境遇,這主題就顯得更加隱晦了,而這在西方詩歌很少見。正如錢鐘書評說中國古詩:“和西洋詩相形之下,中國舊詩大體上顯得感情不奔放,說話不嘮叨,嗓門不提得那么高,力氣不使得那么狠,顏色不著得那么濃。在中國詩里算是浪漫的,和西洋式相形之下,仍是古典的;在中國詩里算是痛快的,比起西洋詩,仍然不失為含蓄的。……聽慣大聲高唱的他們只覺得低言軟語。”這里用來體現中西愛情詩的差異恰到好處。
總體而言,在表達方式上,西方詩歌以直取勝,中方詩歌以委婉取勝;西方詩歌以深刻取勝,中方詩歌以微妙取勝。
3 詩歌價值訴求上:愛情價更高與君子好逑
裴多菲的“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一直以來被奉為經典廣為流傳,而這也在一定上表現出了西方在愛情方面的價值觀,愛情就是一切,而中國更加講究的看一個女子符不符合道德上的要求,更多的是持一種“君子好逑”的眼光來看待異性的,正如朱光潛先生說的:“西方人重視戀愛,有‘戀愛至上’的標語。中國人重視婚姻而輕視戀愛。”
雖然中國歷史上對愛情忠貞的也不在少數,例如關于“曇花一現只為韋陀”的典故,關于吳越王錢對于戴妃的“陌上花開,可緩緩歸矣”的那份感人至深的情誼,羨煞旁人,但這種愛情似乎是因為太缺乏了或者在中國歷史上只有少數這樣的例子才會讓人覺得彌足珍貴,從而體現出中國愛情詩歌上的價值訴求。中國的傳統詩歌的主題始終圍繞的是國家民生或個人際遇的問題,對個兒女情長的話語也只是或遭亂世或懷才不遇是來寄托個人興遇的。西方人是在戀愛中實現人生,而中國人只是把愛情看成閑暇時間里的一種消遣。
但丁的《神曲》中,抒發了自己對貝婭特麗絲的愛戀,他將貝婭特麗絲描述為天使,她集美麗、智慧和高尚的品德于一身:“看來你是一個神祈從天上來到大地,來顯示神奇。叫看到的人顯得那么適意,令人感到一種甜蜜從眼睛到心里……”;歌德的《五月之歌》,激情澎湃的歌唱愛情:“哦,愛啊,愛啊,燦爛如今,你仿佛朝云,漂浮山頂……”贊美所戀之人高于一切,這更多的是表達是愛情給自己帶來的精神力量,無論這個愛情實現了與否,但只要它能使自己的人格得到提升或者靈魂得到升華,這一切已經很然人滿足了。
就愛情的價值訴求而言,西方愛情詩歌追求的是一種眼前的快樂,而中國的則強調是一種更加理想和完美的境界。
總而言之,無論中外愛情詩中,都洋溢著一種淡淡的溫情,即使是中國古代詩歌中閨怨詩或者棄婦詩,訴說得酣暢淋漓,其中都洋溢著生命的氣息,它們的清麗柔婉,自然流動的抒情魅力將永遠吸引著人們去品讀,去欣賞。
參考文獻
[1]樂黛云.比較文學簡明教程[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134.
[2]朱光潛.試論[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7:25-64.
[3]錢鐘書.七級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16.
[4][美]約翰丁?迪尼.劉介民主編.現代中西比較文學研究(Ⅱ)[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704.
篇2
等各方面上有所差異:一為民間原始之風謠,一為文人學士雅致之抒情,方方面面,定然有別。錢鐘書先生論中國情詩傳統,謂從古體到近體,
從律詩到詞曲,說的正是如此。
關鍵詞:《詩經·國風》愛情詩;李商隱;愛情詩;
(一)“誰謂女無家,何以速我獄”與“十四藏六親,懸知猶未嫁”
——《詩經·國風》愛情詩中女性的勇敢直白與李商隱愛情詩中女性的纖弱含蓄
《詩經》中的女子,總是有著一種天性般的勇敢、堅強與忠貞,讓人讀來又是憐惜,又是敬畏。“誰謂女無家,何以速我獄”、“我心匪石,不可轉也。我心匪席,不可卷也”等。她們,是在用自己的行動宣告著女性的尊嚴,宣告著無論日后的封建男權社會勢力是多么的強大,至少這些女子在最原始單純的“中春之月,令會男女。于是時也,奔者不驚。”(《周官》)時代就開始敢于說“不”,敢于表達自己的思想了,這種思想是獨立的,也是最純粹的。
風詩中的愛情詩與李商隱愛情詩相比,一個是產生于奴隸社會中后期,這時候封建的道德禮教尚未成形,地方文化自由發展,感情多為自由奔放;一個是產生于晚唐時代,是中國封建制逐漸完善并且相對鼎盛的時期,義山又屬于士大夫階層,所以在表達感情的時候多少會有所約束和收斂。正如聞一多先生在其《詩經講義》中所說:“詩經的愛情詩都非常坦率,簡直是粗野。在態度性質上說,是最沖動的愛情詩,是較初期的。與唐詩宋詞表現方法相去太遠了。我們今天不會如是表情。”
(二)“樂郊樂郊,誰之永號”與“春心莫共花爭發,一寸相思一寸灰”
——抒寫愛情詩的藝術表現手法由單一走向豐富
我們前面已經說過,風詩的創作大約是在奴隸制社會的后期,在那個時代的表達都是很直白的,因為他們的創作群體是無意識的非詩人群體,所以他們的氣質是很質樸和單一的,基本上沒有復合型可言。但李商隱卻不一樣,他是一種復合型氣質的詩人——在不同的時期下呈現出不同的個性氣質,抑或在同一時期也存在著矛盾個性氣質的共同體。“才性異區,文體繁詭”(《文心雕龍·才性》)導致了《詩歌·國風》的愛情詩和李商隱愛情在藝術手法上、創作意象的選擇上以及語言使用的規范性上都有著不同程度的差異,這種差異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第一,詩歌的藝術表現手段由原始民歌的單一質樸走向文人士大夫的豐富絢麗
風詩的創作群體在抒寫詩歌的時候,由于受到時代的限制,其創作的藝術手法是相對單一的,基本上就是“賦比興”的寫實手法,另外還有一些詞句和章法的反復和重疊,如“靜女其姝”、“靜女其孌”(《邶風·靜女》)又如“東方之日兮”、“東方之月兮”。(《齊風·東方之日》)由此我們看出,風詩的創作的藝術手法比較單一,具有民歌的寫詩特點。
“社會力量變成政治力量,造成唐詩之發達:‘好詩多在盛唐,詩之內容與形式至唐至備,宋詩亦備于唐”。李商隱抒寫的愛情詩的獨特魅力就在于他纖細而綿邈的內心世界。以心造境,以境寫心,形象總是大于思維,李商隱詩也就以此展開豐厚而又含蓄的意蘊,既旨趣難求,是很少有詩人可以出其右的,所謂“義山一生,善作情語”。這一方面是他略事取情,混合人生各個階段、各種情境下的多重感受,詩作緣起本就模糊,詩之作意自然也就難以明晰。義山詩意常常歧見紛出,不少便與此有關。
另一方面就是詩人內心的復雜苦悶、矛盾困擾直接影響了詩意的明曉暢達。《燕臺詩》、《碧城三首》、《錦瑟》、《無題》等詩歌無不表現出這種寫作方式。以心造境,心緒之紛繁連作詩人自身也難以理清,則又何來明朗直白的詩境。不過,文似看山喜不平,詩更是如此,曲徑通幽只會使它愈發魅力無窮。在這一方面,風詩的詩歌話語的藝術技巧的表現則顯得稚嫩許多。最常見的是重章疊句的復沓結構,常常是圍繞同一結構繁復詠唱,如《芣苢》、《關雎》、《蒹葭》等,在此就不一一舉例了。
第二,詩歌中運用的意象內涵由寫實走向豐實
《詩經·風詩》中的愛情詩雖然也常常運用自然景物作為抒寫對象,如風雨“風雨凄凄……風雨瀟瀟……風雨如晦”、蔓草“野有蔓草,零露漙兮。”、蒹葭“蒹葭蒼蒼,白露為霜。”、茹藘“東門之墠,茹藘在阪。”、萚“萚兮萚兮,風其漂女。”、荇菜“參差荇菜,左右流之。”等等,但風詩的創作者們很少在這些自然景物中寄予自己的感情,而多是出于寫實的需要,它們具有一些偶然性、隨意性。
而在李商隱筆下的“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敏感而纖弱的個性,是他個性的主要基調。這就使李商隱詩歌選材,大多亦為纖弱細小之物,如其詠物詩所習詠的蝶、蠶、鶯、柳、淚、細雨等,即多具纖柔之特征,那些“先期零落更愁人”“玉盤迸淚傷心數”(《回中牡丹為雨所敗二首·其二》)的牡丹花冠泣淚好似鮫人,粒粒成珠,此事源于“鮫人臨去,從主人索器,泣而出珠滿盤,以與主人”[4]的典故。他關注鶯、柳等纖柔之物,而且寫的還多是寒蟬、流鶯、秋柳、殘陽,特別注意外物悲涼和傷感的一面;他關注青春寂寞的女冠,聲色事人的歌女,感情也大都傾注在她們悲劇性的身世命運上。所有這些都是詩人孤寂飄零的身世之感與眼前之物、之人感應激發的結果。“以我觀物,物皆著我之色彩”;而以人觀我,則“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因此秋柳殘陽、薄命紅顏,都特別容易引發詩人的心靈感應。
綜上所述,由于愛情是文學千古不變的主題,詩歌又是文學中最重要的表現形式之一,綜觀《詩經·國風》中的愛情詩與李商隱筆下的愛情詩,正是因為在表達愛情本質上能夠達到一定程度的相似性,所以兩者雖然相隔千年之久,卻在內容分類和思想情感方面有著許多異代感應;同時由于受到時代、創作者本身等諸多因素的影響,我們也應該看到兩者在藝術表現方面的差異性以及情感表達的相異之處,并將其放在詩歌發展的長河之中進行有意識的對比研究,從而更深刻的體會兩者愛情詩的魅力所在。
參考文獻:
[1]聞一多.聞一多詩經講義.第33頁;第104頁.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5.
[2] 聞一多.聞一多全集.第6冊,第120頁.湖北:湖北人民出版社.1993.
篇3
不舍夜色
不盡纏綿
不忍離別
不覺成囚
囚于心中
食不甘味
夜不安寢
身單影薄
顧影自憐
//
鳥兒嘰喳
鐘聲滴答
溫柔歷歷
耳語猶新
隱忍落寞
凝思反復
源源綿綿
無窮無竭
篇4
【關鍵詞】 愛情 真摯自然 女性形象 比興 夸張 心理描寫
《詩經》里的愛情詩,采用重章疊句的復沓結構、情境相揉的比興手法、生動貼切的比喻和大膽的夸張,在抓住細節,刻畫人物細膩微妙復雜的心理的同時,使讀者感受到濃郁的生活氣息和戲劇化的場景之美。這些原始牧歌式的愛情詩,風格多樣,秀姿紛呈,是《詩經》中最有美趣、最富魅力的篇章。
一、重章疊句的音韻美抒寫情之綿長熾烈
重章疊句的復沓結構是《詩經》傳統手法之一,看似簡單的重復,實際上卻是一唱三嘆,造成一種回環往復的美,而詩情便在這種回環往復當中得到最完美的體現與抒發。
以《木瓜》為例:
"投我以木瓜,報之以瓊琚。匪報也,永以為好也!
投我以木桃,報之以瓊瑤。匪報也,永以為好也!
投我以木李,報之以瓊玖。匪報也,永以為好也!"
這首《木瓜》具有極高的重疊復沓程度。前兩句一字之差,后兩句一模一樣。字面意思簡單易懂,文字表達簡潔到了極點。
看似簡單的重復,表現的卻是感情的加深和升華。這種情感重視的是心心相印和精神上的契合,以及希望它能長久永恒的一種美好愿望。詩的主旨就在這樣一種反復歌詠的形式下得到深化和升華。
"彼采葛兮,一日不見,如三月兮。
彼采蕭兮,一日不見,如三秋兮。
彼采艾兮,一日不見,如三歲兮。"
這首《采葛》,內容簡單,文字簡練。除了表現主人公急切的相思情緒,再無其它內容。有限的內容卻容納了無限的情意,淋漓盡致刻畫了戀愛中女子的心理。反復的詠嘆,相思的苦楚,等待的煎熬,都在重章疊句的形式中表現得越來越強烈,達到了很好的藝術效果。
二、比興手法構成的意境美抒寫情之真切動人
什么是"興"?孔穎達的解釋最得要領,他在《毛詩正義》中說:"'興'者,起也。取譬引類,起發己心,《詩》文諸舉草木鳥獸以見意者,皆'興'辭也。"所謂"興",即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詞,這是一種委婉含蓄的表現手法。
在運用比興手法創造優美意境增強詩歌情感表現力和感染力方面,《陳風?月出》堪稱代表作之一:
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糾兮。勞心悄兮。
月出皓兮。佼人兮。舒憂受兮。勞心兮。
月出照兮。佼人燎兮。舒夭紹兮。勞心慘兮。
這是一位男子月下懷人的愛情詩,在一個皓月當空,銀光瀉地的美好夜晚,詩中男主人公望月懷人,浮想聯翩。皎潔的月光下,恬靜優雅的美人亭亭玉立,行動時,裊裊婷婷,婀娜多姿。這樣一幅富有詩情畫意的月下美人圖不由得令男子怦然心動,不能自寧。優美的意境中,濃郁情思流淌于字里行間,給人以莫大的美感。
同樣值得一提的是《蒹葭》,詩中,凄清的秋景與感傷悵惘的情緒渾然一體,構成了凄迷恍惚、耐人尋味的藝術境界。這首詩里的景、情、人,已經渾然一體,創造了一個"蒼涼凄楚"的藝術境界,詩中的"蒹葭""白露"等具體景物因此成為后代文學作品經常沿用的悲秋懷遠的典型物象。
三、比喻手法體現的修辭美抒寫情之凄苦哀婉
"比"是比喻,比擬,也就是"以彼物比此物"。六朝劉勰總結前人的說法,曾提出解釋說:"且何謂為比?蓋寫物以附意,揚言以切事者也。"意思是說,"比"是舉出事物來附著作者的思想感情,用夸大的言詞以切合事物的本質。
《衛風?氓》是棄婦詩的代表作,此詩在描寫景物,刻畫人物形象時巧妙地運用了"比"的手法。"桑之未落,其葉沃若",以桑樹的繁茂,比喻自己的青春年華;"于嗟鳩兮,勿食桑葚",是以鳩食桑葚比喻女子自陷情網的后悔心情,從而揭示出全詩主旨。
《王風?采葛》用"一日不見,如三秋兮"來比喻戀人們離別的愁苦和熱切的盼望;《周南?汝墳》是一首女子懷人的詩,詩中說"未見君子,叔如調饑",用肚子餓比喻相思之苦,通俗感人。再如《鄴風?柏舟》寫一個女子對愛情矢志不阿的心情:"我心匪石,不可轉也,我心匪席,不可卷也。"用"非席"、"非石"從反面作比,表示自己決不隨人擺布的堅定性格。
四、心理描寫的細膩美抒寫情之復雜微妙
(一)《伯兮》一詩的心理刻畫,非常出色。
伯兮兮,邦之桀兮。伯也執殳,為王前驅。
自伯之東,首如飛蓬。豈無膏沐?誰適為容!
其雨其雨,杲杲出日。愿言思伯,甘心首疾。
焉得諼草?言樹之背。愿言思伯,使我心。[
因為丈夫的遠征,女主人公不得不承受分離之苦,丈夫的歸來遙遙無期,主人公的痛苦失望顯而易見。但是從詩的開頭又可以讀出,女主人公的驕傲自豪之情:自己的丈夫英武偉岸、勇敢無畏,是國中的豪杰,戰場上君王的前鋒。因此,女子的感情是痛苦兼有自豪,苦澀中又有所慰藉的一種復雜情緒。
(二)《將仲子》這首詩,全詩純為內心獨白式的情語構成:
"將仲子兮,無逾我里,無折我樹杞。豈敢愛之?畏我父母。仲可懷也,父母之言,亦可畏也。
將仲子兮,無逾我墻,無折我樹桑。豈敢愛之?畏我諸兄。仲可懷也,諸兄之言,亦可畏也。
將仲子兮,無逾我園,無折我樹檀。豈敢愛之?畏人之多言。仲可懷也,人之多言,亦可畏也。"
這番對心上人作解釋的自白,一個"畏"字,吐露著她對父母的膽戰心驚,可憐的女主人公在擔心之余,又給了心上人以溫言軟語的安慰。一邊是畏懼和無奈、一邊是心疼和不忍。話語絮絮、口角傳情,活脫脫勾畫出熱戀中少女那既溫柔癡情、又彷徨疑懼的情態。
綜上所述,《詩經》中的愛情詩,熱烈浪漫,清新純凈,表現出對人生命本體的尊崇和對人的個體價值的強烈追求。這支古老的戀歌,在時間的長河里熠熠生輝,散發出永不磨滅的藝術魅力,對后世以愛情為主題的文學作品,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讓人常讀常新。愛情是文學作品永恒的主題,拜讀《詩經》,不禁讓我們今天的飲食男女為先民們對愛情大膽率真、熱烈追求的那份勇敢而心動。洗凈鉛華,"見賢思齊",也讓今日之愛情脫掉七彩霓裳,回歸本真吧。
參考文獻
[1] 丁秀杰:《詩經》婚戀詩研究
篇5
像月亮爬上天空,高得不敢動了
像石板路長滿苔蘚,滑動著雙腳
像一個大拇指在把新獎章撫摸
面對他灼熱的注視,心跳了
總覺得伙伴盯著自己躲也躲不掉
總覺得月亮像白絹把自己越纏越緊
總覺得夜憋入心中透不出氣來
總覺得沒有開始就失敗了才好
面對他灼熱的注視,臉紅了
那朝朝暮暮的狂想,一下子規規矩矩
那越藏越多的話,這時不作聲
好像鳥默默地飛去
好像舟顛簸著離岸
似乎欠身而來的時辰
催促著早早結束
這個比相處更不忍的分離
——選自《姚學禮愛情詩選》第9頁
賞析:
隨筆:憶
急促撥拉麻將的聲音不絕于耳,酒店門庭若市,歌舞聲聲隨著霓紅燈閃爍,在浮燥的如今,在繁雜的生活中,還有多少人記得那纏綿純潔的愛情,還有多少人記得天長地久這個詞匯。
還是抽點空閑讀一些好詩吧,它會給你送來一片陰涼,給你送來一泓清純的泉水。那怕你說我是一個不合時宜的人。
有個段子說的好:在我們談情說愛的時候,不懂的愛情,當我們懂得愛情的時候,又無法享受愛情。火熱燃燒的情感,纏綿不休的相思,我們都已經歷過了。只是當事中迷的我們,并不是都能清晰地一一訴說出那些惑人心魄的情事,也有很多地感觸,也有很多地想法,只是沒有功夫表達,也不會表達的那樣細微。
每天讀一首好詩,也許你的生活會變得豐富多彩一些。
關于愛情,關于相思,關于美,關于青春,有很多形象的詩句做了很多精確細致的描摹:“如果你能夠注視我,我有關于你和美的歌”。
就像那美麗的月兒爬到了半天空,心兒顫抖的不敢動了,就像迷人的月亮站在高高的天空上,看見她不敢走動了,只要稍稍挪動那漂亮的光暈就掉下來了。這是剛看見異性時的一種最美最真的表情,因為看見對方是自己中意的人,是自己喜歡的那樣的帥小伙,所以不敢動了。又像石板路上長滿了青苔蘚,腳滑得站不住了。初次看見異性后,心跳加快,血管擴張,頭有點兒暈,是激動,是快樂,是幸福,是歡喜。看到了自己朝思暮想的人,雖然以前沒見過面,但這第一次相見,感覺非常美妙非常美好。就像大拇指在把新獎章撫摸,這撫摸其實就是在悄悄地觀看對方,因為初次相見,還不敢無所顧忌地注視對方,所以就像用大拇指撫摸而不是用雙手摩娑,用大拇指是有所保留但卻在保留中又傾其全力,又像是在做賊,有一種犯罪的感覺。
前面四句都是初次見面時自己的感覺,第五句卻突然通過自己的感覺表現了對方的感覺:“他灼熱的注視”,他與我一樣也與我有相似的感覺,他也喜歡我!他也喜歡我呀。我,“心跳了”。因為有上面那樣美麗的感覺,我的心跳了,或者說,為什么像月亮爬上天空,為什么自己像走在長滿青苔蘚的石板路上,為什么有一種犯罪的感覺,都是因為我們彼此很滿意對方,惟恐有什么不妥的舉動破壞了這種滿意的感覺。
總覺得兒時伙伴的目光密密麻麻地盯著自己躲也躲不掉,事實上約會的地方沒有一個人,總覺得月亮就像白絹一樣把自己越纏越緊,總覺得這靜謐的夜就像一口蓋上鍋蓋的大蒸籠憋得人心兒直跳,這樣的感覺誰都曾經有過,這樣的激動誰都經歷過。有一會兒竟想,這次約會沒開始干脆失敗了多好,如果那樣的話就沒有這樣讓人難受的感覺了,這樣的約會能取消了多好啊。
小石頭,不知道你還記得初次相見時是什么樣的一種感覺。你看,“面對他灼熱的注視,臉紅了”,開始是心跳了,這會兒是臉紅了,事實上人的感覺是在瞬間產生的,心跳、臉紅幾乎是在同時產生的感覺,但當時人的感覺和思維卻是要豐富的多,要美麗的多,更要繁雜的多。
小石頭,你戀愛時的感覺如何,能回憶一下嗎?
朝思暮想的狂想。狂想什么呢,想得可多呢,想與你熱烈地擁抱,想與你狂吻不已,想對你喋喋不休那曾經夢幻的美麗向往,但是在你灼熱的注視下,我卻規規矩矩的像個小學生,以前越藏越多的話,這會兒竟不能作聲。就好像鳥兒默默地飛去,悄悄地飛去,這默默不語大有文章,是怕說錯了一句話,是怕不恰當的舉動驚嚇了對方,于是不敢輕易地說話,就像小舟兒顛顛簸簸著離岸,為什么顛簸,是因為承載了許許多多復雜的情感,船兒太沉重了就顛簸起來,有點兒怕了,就想離開你轉身走了,似乎欠身而來的時辰,就催促著這樣的約會早早地結束,這比相處更不忍的短暫分離。原來你是在期望早早地結束這種暫時尷尬的局面,渴望那種相悅相愛美好的場面出現。不敢動作,不敢說話,竟想逃離,只是想逃離這暫時難以忍受的場面。
多想與你再重溫這樣的場面。
愛情是人類精神生活中最美最豐富永遠歌唱的主題。只是每個人的感受都不僅相同,有時候我們生活在愛情中,卻像豬八戒吃人生果一樣不知其味,更多的時候,我們想把我們愛情的感受傳遞給更多的人分享,于是就有了愛情藝術產生。人類的愛情真是妙不可言,一個愛字就讓人產生無比巨大的力量,人類社會發展的原動力就是愛。
天下著雨,天氣有些涼,我一個人靜靜地坐在屋中。姚學禮的情詩藝術性很高。我以為他是一個寫“清窮情詩”的詩人。清就是清純;窮,是自身沒有享受至烈至濃的愛情,也即他自己是一個失戀者。詩人的失戀不是具體指在哪一位女性跟前失戀了,而是他一生都在找尋自己的意中人,卻一直沒有找到,于是在現實生活的愛情中這位“窮”情男人,在詩的王國中實現了他愛情的“達”,但在詩中表現出來的是一種長久的“窮”情詩,也即一生都在尋找愛情“達”的詩人。我曾經問過多次,先生你有過意中人嗎?你有過刻骨銘心的情愛嗎?你有過婚外情嗎?詩人都微笑著沒有回答。我以為他不必回答,事實上我就不該問這樣愚蠢的問題,先生的情詩已經回答了一切。
人活在世上,有多少人找到了自己的意中人?又有多少人在苦惱嘆息中度過了那精神空白情愛貧乏婚姻可憐的一生。每一個人的苦處只有他自己知道,又有幾個人述說出來?一生的遺憾全都送給了一聲嘆息。
這樣美好的感情我愿你能永遠保留,在煩惱的時候,在困難的時候,在一個人出遠門的時候,想想你的愛,想想你的情,想想你的那些快樂時光。
篇6
思君如流水,何有窮已時。
等待,是一生最初的蒼老。
入我相思門,知我相思苦。
上一次微笑著入睡是什么時候?
若有知音見采,不辭徧唱陽春。
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生死相許。
千金縱買相如賦,脈脈此情誰訴。
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負相思意。
篇7
關鍵詞: 中國 法國 愛情詩歌 表達方式
詩歌是語言的藝術。詩歌是詩人運用語言把對大自然和社會生活中的一切美的印象、情感與思想,以一定的藝術表達形式寫出來的文學作品。詩人之所以寫詩歌,就是想把最好的思想、最深的情感、最善的愛心,運用最美的語言表達,與讀者分享。詩歌是人的內心的沉思,直面人生的喜怒哀樂,是凝鑄感性與智慧的最完美的文學體裁。它以不同的表達方式抒發出詩人內心深處最炙熱的情感。尤其是純美的愛情詩歌,提升出智慧的靈性,演繹著令人陶醉的人類情感的樂章,激發出我們濃厚的興趣。
無論中外,詩人以不同的內容、形式、風格飽含深情地抒發出獲得愛情后的喜悅或是與戀人的悲歡離合,生離死別,但也有許多不同之處。
從表達方式上看,中西方詩人對愛情的表述大部分是以抒情的方式來抒發作者強烈的愛憎、好惡、喜怒、哀樂等主觀感情,卻韻味各異。在西方各國愛情詩歌中,我認為,法國愛情詩最具代表性。
一
中國愛情詩歌大都是間接抒情。有時是借景或借物抒情,多以松、竹、梅、菊、柳、山石、溪流、沙漠、古道、邊關、落日、夜月、清風、細雨、微草等為抒情的對象;有時寓情于景(或物),情景交融,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場景中,借對比自然景物或場景的描摹刻畫來抒發感情,是一種間接而含蓄的抒情方式。
《蒹葭》就是其中之一。有人評價:“古之寫相思,未有過之《蒹葭》者。”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所謂伊人,在水之湄。溯洄從之,道阻且躋。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謂伊人,在水之。溯洄從之,道阻且右。溯游從之,宛在水中。
詩人在這首抒情詩中著力抒發戀人之間那種可望而不可即的典型情感,寓情于景,借蘆荻、霜露、秋水等景物描寫,展示出一幅清新淡雅的畫面,有如一幅淡淡的水墨畫,為人物的情感和活動提供了背景。而清秋景物特有的那種蕭瑟的色彩,則為全詩渲染出一種凄清的氣氛。此外,詩人對于一些具體細節,則做了模糊、省略的處理。這更使得這首詩帶上某種凄迷而朦朧的魅力。這種朦朧化的表現手法,就給讀者閱讀鑒賞過程中的主觀參與留下了豐富的余地,使讀者能從各自不同的觀點和角度加以理解和體驗。詩中情感細膩而纏綿,詩人把人物的情感和活動放在清秋景物的特定環境中來表現。同時,詩人將主人公那種惆悵婉轉的細膩情思表現得十分真切而具體,給人以深刻的印象。具體細節的朦朧與典型情感的真切,使之能在更多的讀者心中產生聯想與共鳴,極大地增強了這首詩的藝術魅力。再比如:
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后。?搖?搖今年元夜時,月與燈依舊;不見去年人,淚滿春衫袖。(宋?朱淑真,《生查子》)
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唐?崔護,《題都城南莊》)
借問江潮與海水,何似君情與妾心?相恨不如潮有信,相思始覺海非深!(唐?白居易,《長相思》)
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唐?劉禹錫,《竹枝》)
梧桐樹,三更雨,不道離情正苦。一葉葉,一聲聲,空階滴到明!(唐?溫庭筠,《更漏子》)
千萬恨,恨極在天涯。山月不知心里事,水風空落眼前花,搖曳碧云斜。?搖?搖梳洗罷,獨倚望江樓。過盡千帆皆不是,斜暉脈脈水悠悠,斷腸白洲!(唐?溫庭筠,《望江南》)
詩人并不對自己所愛戀的人直接表述自己有多么愛她,多么想她,多么依戀她;他們的愛戀有多么濃烈,自己的感情是多么的熾烈,只是淡淡地寓情于景地抒發出自己的“一種相思,兩處閑愁”。
中國的愛情詩詞講究含蓄,以淡為美,這和中國詩歌創作的傳統有很大的關系。因為中國古典詩歌大多形式短小、講究格律,這就要求用最經濟的手法表達極其豐富的內容。中國詩人聰明地選擇了含蓄委婉的表達方式,并在長期的實踐過程中真切感受到了這種表達雅致深遠的語言魅力,于是逐漸有意識地形成了一種重視含蓄的美學傳統,含蓄地表情達意成為中國人內斂而厚實的整體性格的外在表達方式。
二
西方愛情詩歌,尤以法國詩歌為最。法國愛情詩歌直抒胸臆,不要任何“附著物”,直接表明愛憎的態度。比如紀堯姆?德?馬肖的回旋曲《請讓我這顆心驟然死去……》
請讓我這顆心驟然死去,
心上人啊,就算作為報酬;
既然你不肖填補其空虛,
請讓我這顆心驟然死去;
心死更好,否則短嘆長吁,
既沒有歡樂,又不肯罷休。
請讓我這顆心驟然死去,
心上人啊,就算作為報酬。
法國詩人比埃爾?德?龍薩是法國最早用本民族的語言,而不是用拉丁文寫詩的桂冠詩人,他的詩歌在歐洲各大國的宮廷中傳誦一時。他曾經和友人及門生組織“七星詩社”,提倡以法國民族語言寫詩,被稱為愛情詩的圣手。
《寶貝,咱們去看玫瑰吧》這首“頌歌”是獻給意大利銀行家的女兒卡桑德拉的。詩人20歲左右在布盧瓦和這位13歲的姑娘初次相遇,三天后分別,但美妙的回憶成為詩人不絕的靈感。
小親親,我們兩去看看,
今天清早,當陽光燦爛,
玫瑰展開紫紅的裙袍,
可今天傍晚,是否已經
掉落花袍的點點紅英?
褪盡和你一般的花貌?
唉!不要忘記韶光易逝,
小親親,玫瑰已在花枝,
唉!何處再覓自己風韻?
哎呀!大自然真是后娘,
這朵花開得又美又香,
從早到晚,已香銷玉殞。
所以,請相信我,小親親,
當你的芳齡如花似錦,
當你的芳齡含苞吐蕊,
采擷吧,采擷你的青春,
人到暮年,如花到黃昏,
鮮花枯萎,而美人憔悴。
這首詩以愛情主題,極力謳歌愛情的美好、溫馨和可貴,主張熱烈地享受生命,追求歡樂,傾訴戀人內心之人的追求和細微變化,珍惜愛情,擁抱“此時此地”,用形象的比喻手法呼吁情人投身于愛河之中。
這首詩將青春比作玫瑰,它只能鮮艷一天,因此,詩人呼吁少女珍惜自己的美麗,接受愛情,投身愛情,否則衰老會很快來臨。鮮花與大自然相連,人就像大自然中的動植物一樣,既然獲得了生命,就應該充分享受它,而不是加以束縛,這是對禁欲主義的沖擊。
法國的愛情詩歌,極力提倡為愛獻身,認為為了愛要敢于行動,就是許諾來世也是值得的。值得注意的是,詩人與被追求者之間是平等的,對方不是高不可攀的仙女,而是現實生活中的戀人。詩人同意中人可直接對話,以自己心中的火花去點燃戀人心中的火花。詩歌給讀者的感染力更強烈。比如讓-安東?德?巴依夫《弗朗西娜情詩集》中的十四行詩:
千秋萬代,要留下永不磨滅的印記,
歲月悠悠,我一定全身心為你效勞,
這是我一顆真心,雖然這心意很小,
我怕你我人一走,此情再無人提起。
我要給你我身上最為美好的東西:
我有才智很美好,我有聲音更美妙,
借助愛神的火炬在漫漫長夜照耀,
讓你的芳名能在我死前流芳百世。
如果,我沒有及時動手,并抖擻精神,
為你竭盡我全力,偏偏是造化弄人,
先把你對我藏起,你比我先行一步:
我將如同是香客,心中充滿了虔誠,
縱然起身已嫌晚,仍然要踏上旅途,
他必須抓緊時間,急匆匆日夜兼程。
三
法國的愛情詩多是直抒告白,奔放狂熱,充滿激情的。法國詩人用最熱烈的情感感染所愛之人,渴望接受愛情,直抒胸臆。“請你再吻我,再吻我,吻了再吻”(路易斯?拉貝,《十四行詩集》)這種直言不諱中國人是很難接受的。
中國詩人描寫愛情“所謂伊人,在水一方”,始終不把那種愛表達出來,想追求,卻又望而卻步,“只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幽幽情思所系伊人,相思益至,如影在前,伸手觸之,卻遙不可及。雖不可得而情不散,故終受其苦。求不得苦,愛別離苦,此相思之最苦者也。
有人認為,中國的愛情詩朦朦朧朧,更多的像是道不清的友情,并沒有表達出男女的愛情。于是,就有人下了這樣的斷言:中國缺乏愛情詩創作傳統。我卻不這么認為。無論是中國的還是國外的愛情詩,它們都是很浪漫的。只在于詩歌表達方式不同,而這取決于他們審美取向和文化傳統的差異。
如果說中國愛情詩是細柳扶風的婉約派的活,那么法國詩就是大江東去的豪放派。
中國的愛情詩大都是悲彩較為濃重,往往隱忍而不發,含情脈脈,像涓涓溪流,借景、借物慢慢道出其細膩的情感。這是由于中國幾千年來以自給自足家庭式的自然經濟為基礎,造成了其文化的靜態模式。受傳統思想的影響,特別是以血緣關系為基礎的倫理、綱常、道德觀念的束縛:束縛人身,束縛思想,束縛愛情,束縛婚姻,對于愛情永遠只能是堅韌的等待,“君當做磐石,妾當做蒲葦,蒲葦紉如絲,磐石無轉移”。
西方國家,特別是法蘭西民族,很早就是一個多民族共融的國家。航海技術的發展,促進了法國與其他各國家的聯系,也促進了商業的發展,使得版圖不斷擴大,多元文化不斷涌入,文化趨向動態模式,注重個人價值取向。法國的愛情詩講究寫實,追求情感上的涌動,“心兒,馬上去接這個吻,由我的嬌娘為你獻上”。對于愛情,他們始終是敢說敢做的行動派,熱烈表白,勇于追求。
參考文獻:
[1]程曾厚譯.法國詩選.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1.12.
[2]鄭克魯編著.法國文學史.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3.
篇8
關鍵詞:詩歌;愛情;藝術風格
中圖分類號:I10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026X(2013)09-0000-01
李清照和埃米莉?狄金森在文學界頗負盛名。一位是中國文學史上最偉大的女作家,另一位則被公認為美國現代派詩歌的先驅。她們大膽探索,勇于創新,形成獨特的藝術風格。
兩位詩人有著相似的家庭背景,都出身于富有的學者家庭。從小就受到了很好的文學熏陶,為以后進行詩詞創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但她們過著截然不同的生活。狄金森終生隱居,僅僅依靠通信來維持與外界的聯系,她有過幾段愛情傳聞卻始終未嫁,因此,她被當地居民稱作是“艾默斯特的修女”。李清照則有著復雜的人生經歷。前半生她有著美滿的家庭和幸福的婚姻,后半生卻經歷了一系列悲劇性的打擊:亡國,亡夫,無子。她過著凄涼,坎坷的生活,直至老死。狄金森和李清照不同的文化背景與情感經歷這決定了她們的愛情詩詞在內容及表達方式上的差異。本文通過對兩首愛情詩的對比分析,探索其生活經歷、寫作特點、寫作風格的異同。
李清照十八歲與趙明誠結婚,兩人興趣相投,感情融洽。夫妻二人時常在一起揣摩金石作品,互比詩藝,而李清照往往勝出。在男尊女卑的封建社會里,這樣平等、幸福的婚姻生活很是難能可貴的。這恰恰培養了李清照積極的生活態度,她的作品格調清新,自然,而又富于美感。
由于朝廷黨爭,丈夫經常外出遠行,李清照只有靠寫詩來排遣心中的寂寞與相思。她筆下的愛情,多是深閨思念遠方丈夫的離情別苦。如這首清新雅致,千古傳誦的《一剪梅》:
紅藕香殘玉簟秋。輕解羅裳,獨上蘭舟。云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
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閑愁。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李清照善于把抽象的感情具體化,并將寫景、敘事、抒情熔于一爐,描畫出天各一方的有情人遙相思念的感人畫面。無論是白天還是夜晚,出外或者歸家,無時無刻不在掛念著心上愛人,盼望他從遠方寄來“錦書”,“雁字回時,月滿西樓,”以雁和月兩種牽人愁思之物,描繪出一位深閨少女在月光下動情地聆聽雁聲,妝樓凝望的幽深畫面,“紅藕香殘玉簟秋”七字極好地點染了離人相思的環境和氣氛,造成一種清冷,幽靜的境界,為表達作者強烈的離情別緒作了渲染。在這首詞中,相思是“才下眉頭,卻上心頭”的揮之不去的愁緒。她用真摯動人,毫無矯飾的詞來抒發心中這種甜蜜的憂傷,歌唱自己純潔的愛情,令人世人稱贊。
狄金森雖然終身未婚,但并不代表她沒有真摯的愛情。評論家曾列出一串可能被她熱烈卻又秘密地愛著的男人的名單。但究竟是誰,人們無從知曉。在《如果你能在秋天來到》中詩人就描述了時間不能阻隔的愛戀,表達了內心的強烈情感。
如果你能在秋季來到/我會用撣子把夏季撣彬一半輕蔑,一半含笑/像管家婦把蒼蠅趕跑/如果一年后能夠見你/我將把月份纏繞成團――/分別把月份放在不同的抽屜/免的混淆了日期――/如果只耽擱幾個世紀/我會用我的手算計――/把手指逐一屈起/直到全部倒伏在亡人國里/如果確知,聚會在生命――/你的和我的生命,結束時/我愿意把生命拋棄/如同拋棄一片果皮――/但是現在難以確知/相隔還有多長時日――/這狀況刺痛我有如妖蜂――/秘而不宣,那是毒刺。
該詩寫于1862年,狄金森描述了“我”對情人的相思之苦,毫無期限的等待將一顆帶著愛的心折磨得像被“蜂”叮蟄一樣,其痛苦之狀可以想象。如果“我”傾心的人在秋天到來,“我”會象一個家庭主婦趕蒼蠅一樣趕走夏天;如果“我”可以與“你”在一年后相見,為了不將日期混淆,“我”要把月份纏繞成團,放在不同的抽屜里;如果“我”與“你”的會面需要幾個世紀,那么“我”也會很耐心地等待,每天扳著指頭算日子,直到指頭全部都落入亡人國;如果“我們”可以在生命之末相聚,“我”愿意象扔果皮一樣拋棄自己的生命。“蒼蠅”、“線團”、“果皮”等這些意象,都被賦予新的活力,將“我”思念“你”,渴望有朝一日得以相見的迫切心情生動地表現出來。然而,在最后一節,象突然由一只無害的蒼蠅變成一只有毒刺的蜂。因為“我”不知何日才能與“你”相見,不知“我”用終生的等待是否能等到“你”,這種痛苦怎能不叫“我”愁腸百結,憂心如焚而遭受“蜂”的煎熬呢!
雖然李清照和狄金森生活在兩種完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然而兩人的感情經歷卻有著相似之處。李清照早年婚姻美滿,對愛情深有體會。晚年與其夫聚少離多,常常獨處空閨,離別就使她感到更加的痛苦和孤獨。而后其夫的猝然而逝,更是給李清照帶來了沉痛的打擊。狄金森雖然終身未婚,但她對愛情有一種近乎虔誠的信仰,正如《如果你能在秋天來到》所述,從月到年再到世紀,都會等待,直到永遠。這注定了狄金森的愛是一場無望的追逐。雖然狄金森與李清照均有深切的情感體驗,但卻充滿了孤獨與痛苦。
從寫作特點上看,這兩首詩有著絕妙的相似之處。首先,作者均用簡單的字詞表述細膩豐富的情感。為了使語言簡潔,狄金森運用了大量的破折號,為讀者留下了想象空間,更加豐富了詩歌的內容和意境。李清照的詩詞以簡潔而著稱。《一剪梅》的廣為流傳,與其通順流暢密不可分。其次,兩人均運用了比喻,兩人的比喻美妙奇巧,富有藝術感染力。李清照詩中用“花自飄零水自流”比喻歲月流逝,將自己比作花,將丈夫比作流水。無論年華如何流逝,零落的花都將隨著流水一起前進。而狄金森把“我”對情人的相思之苦,比喻成像被“蜂”叮蟄一樣,用“拋棄果皮”來比喻“放棄生命”。另外,兩人善于使用比喻,在詩中李清照用“紅藕”、“蘭舟”、“西樓”等實物描述其特有的意象群,而狄金森使用視覺想象力,構建出一個豐富且多變的意象群,如“季節”、“抽屜”、“撣子”、“果皮”等。從寫作風格上看,兩者卻有著相異之處。《一剪梅》借景依情,將情景融化無間,委婉含蓄地表達了她獨自惆悵的愁緒和相思之苦,增強了凄婉和悵惘的感傷氣氛。《如果你能在秋天來到》描述的思念之情大膽直率,甚至為了愛,她可以棄光陰和生命不顧,就如驅趕蒼蠅般驅趕夏季,拋棄果皮般放棄生命,詩人直接運用第一人稱的筆法,大膽地訴說“我”的相思無奈和無法知道他何時再來以及是否能來的絕望,因此狄金森對于愛人的思念在詩中表現得熱烈奔放。
在愛情這一共同主題下,李清照和狄金森風格迥異的詩作,真實地展現出中西方文化的差異。她們獨特的藝術風格給讀者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印象。
參考文獻:
[1] 濟南市社會科學研究所.李清照研究論文選[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2] 吳偉仁.美國文學史及選讀[M].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0.
[3] 陶潔.美國詩歌選讀[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
篇9
我,沒有你生活中的洋房別塾
我,沒有你追尋的浪漫
我,也同樣沒有在你的心
沒有你,我在你心中沒有位置
沒有你,我在你的心里沒有引力
假如我有名車豪宅
只是假如
那么我可以告訴你
你在我心里更沒位置
我只有一輛腳踏車
一輛紅色的腳踏車
它,雖然不名貴
它,雖然沒有什么價值
但它,載滿了我們的故事
它,隨著我的腳踏
印上了我們浪漫的腳步
我騎著車,你唱著歌
我雙手緊握車把注意過路車
你雙手抓緊我的衣角欣賞名車
你說
這樣的感覺真好
雖然沒有名車,但我們很快樂
我帶你到公園徑路
花兒的香氣伴隨著你的你的香水味入我鼻喉
我聞到浪漫的味道
你說那是我鼻子失靈
你卻更開心的笑著
我愿就這樣載著你
天涯海角陪你游風里雨里跟你走
你瞬間笑的燦爛
像花兒綻放的美麗
你把我推進噴泉中
說讓我體驗雨中的感覺
我們很幸福的笑著
就這樣,我騎車、你唱歌
你從后面抱著我
多少日子一起走過
它,
篇10
這是我自創了一首詩,剛接觸寫詩,如不好的話,請多多包涵。
為什么愛與情要結合在一起
那是因為我?(???)?{愛}你
愛是殘酷的
情將是什么
我與你相依在茫茫的秋天里
愛與情相依在冷落的冬天里
為何他們bu是同在一個季節
他證明我們該分手
我們分手
是我要放棄你
我之選擇放棄你是因為我不想傷害你
放棄你
我們之間都開心
我們本無緣
無緣讓我放棄了你傷害了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