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的白發三千丈范文

時間:2023-03-18 15:41:16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李白的白發三千丈,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1、白發三千丈下一句:緣愁似個長。這是李白最著名的詩篇之一秋浦歌。 劈空而來的第一句:“白發三千丈”,作了奇妙的夸張,說得簡直不近 情理。一個人的頭發,很少有超過他本身的長度的。李白的身度,據他在《上 韓荊州書》中的自我介紹是:“長不滿七尺”。

2、參照有關歷史記載,在當時 是個中等個兒。以七尺的身軀,而有三千丈的頭發,不可能。如果說是每根 頭發的總和,也從來沒有這種描寫法。單看這一句,真叫人無法理解,可是他在下面的一句,接得多么好啊!三千丈,表示很長。因為憂愁而頭發變白, 這三千丈的白發,是內心愁緒的象征。“緣”,因為。“個長”,就是這么 長,現在有些地方還有“個長”、“個大”的口語。

3、有形的白發被無形的愁 緒所替換,具體的事物轉化成了抽象的事物。人們注意的重點,從“白發” 而轉移到了“三千丈”這個數目。

4、于是“白發三千丈”很自然地被人理解為 藝術的夸張,這句詩就成了絕妙的浪漫主義的構思,使人感覺到意趣橫生。 然而自己要知道白發,必須對鏡。現在詩人在清亮的銅鏡里,看到了自 己的蕭蕭白發,知道是由于憂憤深廣所造成。這時有感慨了。于是又進入更離奇的幻想、更巧妙的構思:我的滿頭白發,這么多,看來有三千丈了,是 因為心頭有無限的愁絲所造成的。

(來源:文章屋網 )

篇2

夸張是指對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擴大、縮小或超前的描述。夸張一般分為擴大夸張、縮小夸張和超前夸張三種類型。夸張的作用有:一是深刻地表現出作者對事物鮮明的感情態度,從而引起讀者的強烈共鳴;二是通過對事物形象的渲染,可以引起人們豐富的想象,有利于突出事物的本質和特征。如課文李白的《秋浦歌》“白發三千丈,緣愁似個長”,李白因愁而生白發,但詩人用夸張的手法寫白發竟有“三千丈”,白發如此之長,可見愁思的深重;他的另一首《望廬山瀑布》中的“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也是用夸張的手法,表現了瀑布飛瀉而下的壯觀,飽含了詩人對神奇的大自然的贊頌;其他如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用“千山”“萬徑”把遼闊的畫面凸顯出來。

近年高考真題索引

2012年江西卷,2009年四川卷,2008年四川卷,2005年上海卷、福建卷均涉及夸張題。

應考錦囊

提問方式:

本詩用的是什么表現手法?請結合詩句簡要分析。(對本詩某句所運用的藝術表現手法作簡要分析)

答題步驟:

先具體答出表現手法,然后具體分析詩中如何體現夸張手法,最后指出用了這手法以后所起的作用。

答題范式:

本詩用夸張的手法,( )(詩句)突出了( )的特點(情狀),表現了詩人( )的感情,起到了( )的作用。

現場練習

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其二)

陸 游

三萬里河東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遺民淚盡胡塵里,南望王師又一年。

這首詩豐富的感情蘊涵在景物與人物活動的描寫之中。結合全詩,對此作簡要分析。(6分)

(2009年四川卷)

答案解析:

看到作者是陸游,其實詩歌的情感大致就出來了。對于這樣熟悉的作者,同學們心中一定要有比較穩定的意識,即他是愛國詩人,主張抗金收復失地。

針對“夸張”專題,本題重點探討景物描寫和情感的關系。景情關系自然是間接抒情,關鍵是通過什么景來抒什么情。景是情的外化和物化,所謂“一切景語皆情語”是也,所以必須明了寫了怎樣的景物。本詩前兩句,以萬里黃河、千仞華山為代表,描繪了被金朝貴族占領的北方地區的壯麗山河,充分反映了詩人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之情;后兩句描述了北方人民盼望宋朝軍隊去收復失地的焦急心情。同時詩中又用壯闊的景色來襯托被壓迫人民的心情,形象生動悲壯感人,流露出詩人對淪陷區老百姓的同情和對茍且偷安的南宋統治者的憤慨。

綜上,答案為:這首詩前兩句用夸張手法(1分),寫祖國山河的雄闊壯麗(1分),飽含熱愛之情,并為進一步抒情做了鋪墊(1分)。第三句“淚盡”二字將亡國之恨宣泄無遺,第四句一個“望”字寫出遺民對南宋軍隊收復失地的企盼,一個“又”字則曲折地表達出對茍且偷安的南宋朝廷遲遲沒有收復失地的失望與埋怨(3分)。

強化訓練

與夏十二登岳陽樓①

李 白

樓觀岳陽盡,川迥洞庭開。

雁引愁心去,山銜好月來。

云間連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涼風起,吹人舞袖回。

〔注〕①乾元二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陽而作此詩。

篇3

一、案例描述

講解: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

師:誰能說說這句話的意思?

生:這句話的意思是不怕中的困難,萬水千山在眼里只不過是平平常常的事情。

師:同意他說的,請舉手。

學生舉手

師:很好,現在請大家關注到這個詞――萬水千山。(板書)它真的表示走過萬條河千座山嗎?

生:不是,而是表示經過了很多山和水。

:就說這“萬、千”都不是實指萬、千,而是表示中翻過了一座座山,又涉過了一條條水。像這樣的數字我們稱為“虛指”,表示不確切的。

課件出示學生學過帶有數字的詩句:

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李白《望廬山瀑布》

風一更,雪一更,聒碎鄉心夢不成。――納蘭性德《長相思》

白發三千丈,緣愁似個長。――李白《秋浦歌》

學生齊讀。

師:這些我們學過的詩句中的數字也都是虛指。當我們碰到這些數字時,不能用正常邏輯去推理,不然會使本來很有情趣、意境的詩變得不合理、荒唐。這時,我們應該用詩意的眼光去看,詩人用數字為要進行夸張、鋪陳、渲染,起到一定的藝術表達效果。比如說――

生:白頭發有三千丈長,那是不可能的,其實是表達個人的深深的愁緒。

生2:風刮了兩個小時,雪下了兩個小時,這樣理解就不合常理了。詩人用“一更”實則表達這個夜晚是風雪交加的。

師:說得很正確。現在我們知道了“萬水千山”,其實是指途中要越過一座座山,渡過一條條河。而這“越過一座座山,渡過一條條河”也預示著會遇到――

生:許許多多困難。

師:比如――

生2:在翻越高山時,他們行走在懸崖峭壁之間,一不小心,一個戰士腳底一滑,跌落山崖。

生3:可能行軍在深山老林中,前不著村后不著店的,一些戰士因為路途奔波勞累,生病了,卻沒藥醫治。

生4:我看過的電影。他們時常沒有食物而忍饑挨餓,甚至不得以有些還啃樹皮,吃草等。有一些戰士活活餓死。

師:是的,同時還要面對的圍追堵截。遇到的艱難險阻數也數不盡,我們也可以用一個詞形容:萬什么千什么――萬難千險。(板書)

師:歷盡萬水千山、萬難千險,這就是“遠征難”。(板書)可是他們卻把這一切看得――

……

二、教學反思

一首幾十個字的詩,教師如何合理解讀文本,挖掘詩詞的原生態教學價值,選擇恰當的教學內容,設計富有新意的策略,激發學生與文本之間的思想碰撞,引領學生感悟古詩詞的無窮藝術魅力呢?

1.文化的熏陶

作為人文學科的語文課程具有文化的負載作用,對于加強傳統文化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教師在文本解讀時,要充分挖掘古詩詞中所蘊含的豐富傳統文化,用本民族的優秀文化熏陶學生,讓他們繼承并踐行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精神。

《七律?》中的遠征難是通過“萬水千山”這一個虛指數字來傳達的。回看歷代的古詩詞作品中,不少詩人都愛用虛指數字來表情達意。如唐代李白的“白發三千丈,緣愁似個長。”“飛流直下三千尺,疑似銀河落九天。”清代納蘭性德的“風一更,雪一更,聒碎鄉心夢不成。”等。“虛數”這個模糊語義現象在中國古詩詞中出現的頻率非常高,和“明月”這個意象出現的頻率有的一拼。

教學時,我緊緊專注“萬、千”做文章。先是讓學生知道這不表示確切的數量概念,而是一個泛化的虛數,然后例舉幾句學生學過的詩句,讓學生知道虛數在詩詞中廣泛運用。接著學生結合以前對詩句的理解,立刻感受到了本來干巴巴的數字一經詩人模糊語義處理,變得有血肉,有思想,有韻味,使詩詞作品具有了無窮的藝術感染力。

2.詞語的積累

篇4

1、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2、曾參豈是殺人者,讒言三及慈母驚。

3、國恥未雪,何由成名?

4、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軒轅臺。

5、處世若大夢,胡為勞其生

6、宮女如花滿春殿,只今惟有鷓鴣飛。

7、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

8、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

9、處世若大夢,胡為勞其生。

10、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

11、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

12、連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掛倚絕壁。

13、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

14、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

15、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16、功名富貴若長在,漢水亦應西北流。

17、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銷愁愁更愁。

18、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

19、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

20、土扶可城墻,積德為厚地。

21、天不言而四時行,地不語而百物生。

22、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

23、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24、平林漠漠煙如織,寒山一帶傷心碧。

25、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

26、總為浮云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

27、何日平胡虜,良人罷遠征。

28、白發三千丈,緣愁似個長。

29、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鷺洲。

30、人生若波瀾,世路有屈曲。

31、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32、吾觀自古賢達人,成功不退皆殞身。

33、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

篇5

1、陸機才多豈自保,李斯稅駕苦不早。

2、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

3、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

4、不知明鏡里,何處得秋霜?

5、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

6、我昔釣白龍,放龍溪水傍。

7、有時忽惆悵,匡坐至夜分。

8、何日平胡虜,良人罷遠征。

9、日落長沙秋色遠,不知何處吊湘君。

10、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11、風吹柳花滿店香,吳姬壓酒勸客嘗。

12、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13、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14、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

15、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

16、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

17、連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掛倚絕壁。

18、平林漠漠煙如織,寒山一帶傷心碧。

19、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卻與人相隨。

20、霜落荊門江樹空,布帆無恙掛秋風。

21、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

22、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發,朝如青絲暮成雪。

23、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

24、何當一來游,愜我雪山諾。

25、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26、蘭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來琥珀光。

27、大道如青天,我獨不得出。

28、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銷愁愁更愁。

29、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

30、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

31、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

32、明朝掛帆去,楓葉落紛紛。

33、高樓當此夜,嘆息未應閑。

34、明月出天山,蒼茫云海間。

35、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

36、將欲辭君掛帆去,離魂不散煙郊樹。

37、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

38、青云當自致,何必求知音。

39、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

40、楊花落盡子規啼,聞道龍標過五溪。

41、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鷺洲。

42、愿君學長松,慎勿作桃李。

43、長安白日照春空,綠楊結煙桑裊風。

44、夢魂不到關山難。長相思,摧心肝。

45、蒼蒼金陵月,空懸帝王州。

46、寶鏡似空水,落花如風吹。

47、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軒轅臺。

48、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

49、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

50、碧水浩浩云茫茫,美人不來空斷腸。

51、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

52、相親相見知何日,此時此夜難為情。

53、總為浮云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

54、白發三千丈,緣愁似個長。()

55、宮女如花滿春殿,只今惟有鷓鴣飛。

56、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57、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

58、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

59、座客三千人,于今知有誰。

60、清湍鳴回溪,綠水繞飛閣。

61、烏啼隱楊花,君醉留妾家。

62、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篇6

究其原因,是因為學生對古詩詞中所采用的藝術手法不了解。教師此時有必要對學生們講解有關生活真實與藝術真實的概念和知識,并說明我們所讀到的古詩詞是藝術作品,它們表現的是藝術的真實。

一.藝術真實與生活真實辨析

所謂生活真實是指社會生活中實際存在的人和事,是客觀現實。而藝術真實(就文學作品來說)是作家在真切的人生體驗基礎上,通過藝術的創造力,以虛幻的形式揭示出來的實際生活的本質與真諦。我們生活中的人、事、景是作家創作的前提和基礎,但是作者并非將現實生活中的這些材料原封不動地搬進作品中。他們運用各種藝術手段(如對材料的取舍、改造提煉和虛構以及語言層面上的比喻、夸張、擬人等修辭手法)對之加工和處理,才能將生活之中的人事物景變為令我們欣賞感嘆的文學作品。可見,文學創作是對生活真實的能動反映過程,一方面,文學是站在人的生命體驗與審美感受以及對社會人生關注的立場上看待生活的,因此它對生活的認識、感悟與表現帶有濃重的主觀性色彩;另一方面,文學是以審美的方式把握生活并以激發人們的情感情緒為目的,因而必然講究藝術技巧。所以藝術的真實是主觀的真實,我們在閱讀古詩詞的時候,不能以求實或通過科學計算的方法去坐實某個具體細節,而是要將它放在詩詞的具體語境中和作者要體現的思想感情中去細細體味。

中國古代就有因為忽視文學作品的藝術真實而曲解詩詞并鬧出笑話的故事,且舉兩例。

先看杜甫的《古柏行》:孔明廟前有老柏,柯如青銅根如石。霜皮溜雨四十圍,黛色參天二千尺……詩人意在借久經風霜、挺立寒空的古柏,以稱贊雄才大略、耿耿忠心的孔明。現實生活中的我們是很難看到有“四十圍、二千尺”這樣高大樹木的,杜甫這里用了夸張手法以便襯托孔明形象之高大,不能用生活實際去較真,這個姑且不論。可笑的是北宋的沈括在《夢溪筆談》中竟然用科學的手段通過一番計算后,埋怨杜甫:直徑七尺,高兩千尺的樹不是太細長了嗎?這里,沈括犯了兩個錯誤:文學作品中的這些數據不是生活真實,因而不能用科學實證的方法去求證,這是其一;其二,經過后來學者考證,沈括計算出了錯誤,詩中的古樹應該是直徑40尺而非他說的7尺。這樣看來,杜甫在夸張的運用上并未比列失調,反而恰到好處。作為一大科學家,沈括以為抓住了大詩人杜甫的漏洞,卻不知自己的錯誤淪為后人笑柄。

再看中學課本中所選的杜牧的《江南春》: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該詩既寫出了江南春景的豐富多彩,也寫出了它的廣闊、深邃和迷離。對于其中的“千里”和“四百八十”的具體數字我們當然不能以求真務實的態度去求證。杜牧用“千里”為我們營造了更大的想象空間,達到了虛實相生的藝術效果,體現了他高超的藝術手法。而明代的楊慎卻在《升庵詩話》中對杜牧頗有怨言,大意是:千里之外的鶯啼我們是聽不見的,千里外的綠映紅人們也不看見。如果把 “千里”改成“十里”,那么鶯啼綠映紅、村廓、樓臺、酒旗盡在其中,豈不更妙?楊慎就是錯在用生活中求真求實的眼光去分析詩歌,而不是以審美的眼光欣賞文學作品。作為一個詩論家,其錯如此,不是悲哀嗎?

綜上,文學作品是作者通過一系列的想象、虛構以及比喻、夸張、擬人等修辭手法走上藝術真實之路的。

二.中學階段相關的古詩詞舉例

中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所接觸的古詩詞中需要從藝術真實的角度去欣賞和閱讀的不在少數,這里列舉一部分并從修辭角度且聯系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略加分析,以幫助他們加深對藝術真實的理解。

①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發,朝如青絲暮成雪?(李白)

②狂風吹我心,西掛咸陽樹。(李白)

③白發三千丈,緣愁似個長。(李白)

④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李白)

⑤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軒轅臺。(李白)

⑥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杜甫)

⑦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杜甫)

⑧蠟燭有心還惜別,替人垂淚到天明。(杜牧)

⑨白日地中出,黃河天上來。(張嬪)

⑩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李清照)

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蘇軾)

以上詩句若是以生活常識或以科學態度去驗證,都顯得荒謬不經。但從審美所要求達到藝術真實的層面上看,又是魅力無窮的。

先看李白的詩句:①句意為作者因愁苦頭發在朝夕間變白了,這種情況在實際生活中不可能出現(除非染發)。李白是用夸張的手法表達極度的愁苦,即郁郁不得志的悲苦。頭發的朝夕間變白恰好渲染了這愁苦之深之濃。同樣在②中,從生活真實來看,人的“心”不可能被狂風吹去掛在樹上,而這首詩要表達的是李白被貶離開長安后,對長安念念不忘的思念之情。人不在,心還在,這樣就變得可以理解和接受了。如果我們對③中的詩句以科學和實證的精神去推測,就發現其嚴重失實,白發怎么可能三千丈?但聯系第二句,就明白白發是因愁而長,作者采用了夸張的手法而使詩句更形象、更具感染力。從科學態度來看,④描寫的完全是錯覺或幻覺。但是它傳達了孤獨寂寞的人內心的真實感受和強烈期盼,更見細膩傳神。此外,雪片不可能有席子那么大,⑤中用高度的藝術夸張以席來擬雪花卻精彩絕妙,它生動形象地寫出了雪花大,密的特點,極寫邊疆的寒冷,巧妙地襯托出思婦悲慘的遭遇和凄涼的心情。

再看杜甫的詩句:生活常識告訴我們,花不能掉淚,鳥也無心驚這樣的人類感受。⑥是以物擬人,將花鳥人格化,有感于國家的分裂、國事的艱難,長安的花鳥都為之落淚驚心。形象地表達出亡國之痛,離別之悲,感人至深。天下露水的顏色并無不同,月亮也只有一個,婦孺皆知。而⑦不過是借今夜“更白”的露水和“更明”的月亮表達了杜甫對失散兄弟的加倍思念。感情因此更為濃烈,效果亦更突出。

同理,從生活真實的角度看,蠟燭有“芯”而無“心”,更無人類的思想感情。在⑧中詩人的眼里燭芯卻變成了“惜別”之心,把蠟燭擬人化了。蠟燭那徹夜流溢的燭淚,就是在為男女主人的離別而傷心了。物猶如此,人何以堪?無疑大大增強了情感的分量。在稍有地理知識的人看來,⑨中的描繪與科學相去甚遠,若不是寫在詩中,恐怕要貽笑大方。但它卻形象準確地傳達了太陽從地平線噴薄而出、黃河從高原飛流直下的真切感受,令人叫絕。另外,一個人即使瘦骨嶙峋也不會比黃花更瘦,而⑩中的夸張貼切地表達了李清照的思念以及由此帶給她精神和肉體上的雙重折磨。李善于將抽象的感情具象化,《武陵春》中的“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將主觀的情緒體驗“愁”化為有重量的物,凸顯了愁的深重,真是形象傳神,妙絕千古。再者,生者和逝者是不可能相見的,否則違背科學知識。而蘇軾卻在《江城子》中描述了他與逝去了十年的妻子相見的情景,?描述的這種無中生有的幻覺,實際上有效真實地表達了作者對亡妻那份刻骨銘心的思念之情,令人扼腕。

篇7

1、紅顏多薄命。

2、我志在刪述。垂輝映千春。希圣如有立。絕筆于獲麟。

3、惻惻泣路歧。哀哀悲素絲。

4、戰國何紛紛。兵戈亂浮云。

5、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6、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7、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發,朝如青絲暮成雪。

8、三山半落青山外,一水中分白鷺洲。

9、請君試問東流水,別意與之誰短長。

10、人生貴相知,何用金與錢。

11、寅父猶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輕少年。

12、皓齒終不發。芳心空自持。

13、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

14、趙倚兩虎斗。晉為六卿分。

15、歲時豐衍,九土樂升平。睹寰海澄清。道高堯舜垂衣治,日月并文明。嘉禾甘露登歌薦,云物煥祥經。兢兢惕惕持謙德,未許禪云亭。

16、殊祥萃,九苞丹鳳來儀。膏露降,和氣洽,三秀煥靈芝。鴻猷播,史冊相輝。張四維。卜世永固丕基。敷玄化,蕩蕩無為。合堯舜文思。混并寰宇,休牛歸馬,銷金偃革,蹈詠慶昌期。

17、越客采明珠。提攜出南隅。

18、奸臣欲竊位。樹黨自相群。

19、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覽明月。

20、果然田成子。一旦殺齊君。

21、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

22、春風不相識,何事入羅幃。

23、廂君學長松,慎勿作桃李。

24、白發三千丈,緣愁似個長。

25、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

26、五岳尋仙不辭遠,一生好入名山游。

27、天際征鴻,遙認行如綴。平生事。此時凝睇。誰會憑闌意?

28、大雅久不作。吾衰竟誰陳。王風委蔓草。戰國多荊榛。龍虎相啖食。兵戈逮狂秦。正聲何微茫。哀怨起騷人。揚馬激頹波。開流蕩無垠。廢興雖萬變。亦已淪。自從建安來。綺麗不足珍。圣代復元古。垂衣貴清真。群才屬休明。乘運共躍鱗。文質相炳煥。

29、人生若波瀾,世路有屈曲。

30、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

31、清輝照海月。美價傾皇都。

32、登高壯觀天地間,大江茫茫去不還

33、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日還。

34、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

35、曾參豈是殺人者,讒言三及慈母驚。

36、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37、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國情。

38、嚴夜警,銅蓮漏遲遲。清禁肅,森陛戟,羽衛儼皇闈。角聲勵,鉦鼓攸宜。金管成雅奏,逐吹逶迤。薦蒼璧,郊祀神祗。屬景運純禧。京坻豐衍,群材樂育,諸侯述職,盛德服蠻夷。

39、登孤壘荒涼,危亭曠望,靜臨煙渚。對雌霓掛雨,雄風拂檻,微收煩暑。漸覺一葉驚秋,殘蟬噪晚,素商時序。覽景想前歡,指神京,非霧非煙深處。

40、明月出天山,蒼茫云海間。

41、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卻與人相隨。

42、我志在刪述,垂輝映千秋。

43、三千雙蛾獻歌笑。撾鐘考鼓宮殿傾。

44、神女去已久。襄王安在哉。

45、入我相思門,知我相思苦,長相思兮長相憶,短相思兮無窮極。

46、天長路遠魂飛苦,夢魂不到關山難,長相思,摧心肝。

47、深宮高樓入紫清。金作蛟龍盤繡楹。

48、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

49、吾觀自古賢達人,成功不退皆殞身。

50、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里。

51、我欲因之夢吳越,一夜飛渡鏡湖月

52、一水牽愁萬里長。

53、騏驥筋力成,志在萬里外。

54、相思相見知何日?此時此夜難為情。

55、雖長不滿七尺,而心雄萬丈。

56、永結無情游,相期邈云漢。

57、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58、秦皇掃六合。虎視何雄哉。

59、魚目復相哂。寸心增煩紆。

60、向此成追感,新愁易積,故人難聚。憑高盡日凝佇。贏得消魂無語。極目霽靄霏微,瞑鴉零亂,蕭索江城暮。南樓畫角,又送殘陽去。

61、土扶可城墻,積德為厚地。

62、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

63、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

64、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

65、眾鳥高飛盡,孤云獨去閑。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

66、諸侯盡西來。明斷自天啟。

67、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

68、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69、由來紫宮女。共妒青蛾眉。

70、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

71、一夫當關,萬夫莫開。

72、天生我才必有用。

73、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74、太白何蒼蒼。星辰上森列。

75、處世若大夢,胡為勞其生。

76、中有綠發翁。披云臥松雪。不笑亦不語。冥棲在巖穴。我來逢真人。長跪問寶訣。

77、萬物興歇皆自然。

78、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79、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銷愁愁更愁。

80、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

81、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

82、桃花潭水三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83、天不言而四時行,地不語而百物生。

84、美人出南國。灼灼芙蓉姿。

85、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

86、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醒時同交歡,醉后各分散。

87、功名富貴若長在,漢水亦應西北流。

88、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

89、承寶運,馴致隆平。鴻慶被寰瀛。時清俗阜,治定功成。遐邇詠由庚。嚴郊祀,文物聲明。會天正、星拱奏嚴更。布羽儀簪纓。宸心虔潔,明德播惟馨。動蒼冥。神隆享精誠。

90、美人卷珠簾,深坐蹙蛾眉。但見淚痕濕,不知心恨誰。

91、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

92、月下飛天鏡,云生結海樓。

93、興酣落筆搖五岳,詩成笑傲凌滄海。

94、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

95、蟾蜍薄太清。蝕此瑤臺月。圓光虧中天。金魄遂淪沒。

96、鳴珂碎撼都門曉,旌幛擁下天人。馬搖金轡破香塵。壺漿盈路,歡動一城春。

97、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攬明月。

98、雨恨云愁,江南依舊稱佳麗。水村漁市。一縷孤煙細。

99、國恥未雪,何由成名?

100、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

101、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

102、誰家玉笛暗飛聲,散人春風滿洛城。()

103、白發三千丈,緣愁似個長。不知明鏡里,何處得秋霜。

104、去天三百里。邈爾與世絕。

105、三萬六千日,夜夜當秉燭。白日何短短,百年若易海。

106、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軒轅臺。

篇8

靜下心來,開啟思維的門,讓聯想與想象的風吹進來,激活心底沉睡的記憶,在稿紙上下一場思想與情感的透雨。

寫作中,創造性是她的核心特質。寫作宛如發明創造,她體現著作者的一種獨特發現,內容的或形式的。宋代的坡曾說過:“詩以奇趣為宗,反常合道為趣。”所以,在寫作中,求新求異是我們的目標,與眾不同是我們的追求。“上帝沒有給我們一個藍色的月亮,但文學藝術卻說:‘我給你們創造了一個藍色的月亮’,于是,我們便有了一個藍色的月亮。”

“愁”是人人共有的情感,但真正打動人的“愁”卻極富創造力。如,李白的“白發三千丈,緣愁似個長”,李煜的“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李清照的“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一個“愁”字激蕩起諸多文人騷客無盡的想象力與創造力,成就了多少妙作佳章。

故,我們要說,創造性是寫作的生命,是寫作的精魂,是寫作魅力之所在;一切雷同都與寫作無緣,缺乏創造性是寫作的大忌!

“寫作”,“寫作”,只有去“寫”,你才會“作”。對于寫作而言,她是一種制作精神產品的能力,而這種能力不是單靠“聽”可“聽”出來的,也非僅憑“看”能“看”出來的;說到底,她是依靠動筆“寫”出來的。

巴甫連柯說:“作家是用手思考的。”巴金也說:“只有寫,你才會寫。”

為了具有美的文筆,讓我們記住契訶夫的一句話:“把手指寫斷!”

篇9

關鍵詞:語文;修辭;中學教學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1216(2016)01B-0092-01

一、 語文及修辭的內涵

語文,顧其名而思其義,“語者,言也;文者,書也”,通俗地講,即口頭語與書面語。修辭學不僅是語文知識中相當重要的組成部分,還對語文教學起著十分重要的指引作用。

呂叔湘曾經說過:“語文教學的進一步發展,就要走上修辭學、風格學的道路,也就是文學語言的研究,這是語言學與文學交界處的學科。” 在培養學生此類素質與能力的過程中,修辭學教學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不過目前中學教學界對修辭的概念往往含混不清,往往將修辭簡單地與修辭格等同,下文擬就修辭的概念扼要解釋。“修辭”一詞最早出自《易經》,《易經?乾卦》云“修辭立其誠,所以居業也”,此語的含義就是修飾其話語(包含言辭及文辭)需立于誠、信之上,如此方可居守其功業。古人這種“質文統一”的修辭觀是需要我們學習與繼承的,中學的語文修辭教學不能忘其本宗,這種語言表達的基礎要求和道德底線應該成為語文教學的基本原則。

二、 修辭的分類

現代修辭學中修辭的含義由上述概念發展演變而來,但如上文所論,當今中學語文教學過程中往往將修辭與修辭格簡單同一,犯了一個不小的錯誤,往往會誤導學生。

陳望道先生在《修辭學發凡》一書中提出修辭的兩類分野,即消極修辭和積極修辭。消極修辭是指以語言表達的明白精確為目的而進行的修辭。消極修辭一般遵循語法邏輯常規,是抽象的、概念質的。積極修辭又稱“ 特殊修辭” “藝術修辭”,指以語言表達的形象、生動為目的而進行的修辭,往往是具體的、體驗的,價值高下取決于意境。

語文寫作中消極修辭的運用,舉個簡單的例子,裴多菲在《勇敢的約翰》中寫道:“這殷勤的女人說后,就依了約翰,立即領他走到她的墳地,那里,讓他獨自與苦痛同在,他跌倒在愛人的墳邊,流著眼淚。他想念著過去的、美麗的時光,她純潔的真心燃燒著情焰,她甜蜜的心,她嬌媚的臉――凋謝了,此刻在冰冷的地下長眠。”在這里,裴多菲沒有運用過于復雜的表現手法,幾個簡單的他稱代詞就把語義表達得非常清楚。

相比消極修辭而言,積極修辭更為豐富。我們大體可以依照陳望道的說法將積極修辭分為辭格和辭趣兩類。辭格亦即修辭格,包括材料上的辭格,如譬喻、借代、雙關、引用等;意境上的辭格,如比擬、諷喻、示現、夸張等;詞語上的辭格,如析字、飛白、省略、回文等,章句上的辭格,如反復、排比、對偶、頂真等。辭趣又可分為辭的意味、音調、形貌三個方面。比如,李白的《秋浦歌》“白發三千丈,緣愁似個長,不知明鏡里,何處得秋霜”。這里的“三千丈”白發顯然不是在講事實,而是采用夸張的手法(即運用增加修辭格的方式)表達個人的感受、體驗,可以讓人充分感受其“愁”的深度與廣度,重點是要讓讀者聽眾體會那種意境及感受。

三、 修辭學在語文教學中的效用

(一)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

現代社會要求中學生具備基本的審美能力,修辭作為語言文字表達格式,能培養學生的語言及文字美感,提高他們語言表達能力,能讓他們的語言更加準確、生動、豐富。修辭學這種突破語法邏輯原則,尋求新奇表達形式的特征使它具有特別的修辭性美感。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如能充分地分析經典篇目中的修辭范例,那么學生的鑒賞、理解能力也會得到迅速提高,他們的語言文字美感更為強烈,審美意趣也會得到提升。

(二)鍛煉學生的形象思維、邏輯思辨能力

閱讀和鑒賞是一種非常復雜的思考歷程。選入教材的文章都是名家名篇,充滿了各種修辭手法的運用,具有豐富的內涵,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通過各種方式喚起學生日常生活類似的經驗感受,展開積極的形象思維活動,從而提高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另外,各種修辭的運用,語言文字的生動與否是次要的,它主要的特征是在表達概念時表現出的精準性。比如,魯迅在《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一文中描述道,“不必說碧綠的菜畦, 光滑的石井欄,高大的皂莢樹,紫紅的桑葚;也不必說鳴蟬在樹葉里長吟,肥胖的黃蜂伏在菜花上, 輕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從草間直竄向云霄里去了”。這里不論是形容菜畦、石井欄、皂莢樹、桑葚等所用的幾個表示色彩的形容詞“碧綠”“光滑”“高大”“紫紅”,還是描述幾種動物形態的動詞“長吟”“伏”“直竄”等,它們無疑都十分精準而又形象,說理合理而清晰。通過閱讀并鑒賞此類文章,學生的邏輯辨析能力也會得到提升。

當然,修辭在語文教學中的作用遠遠要比上文論述豐富得多,只有充分而又正確地融入修辭教學的語文課堂才可以稱得上名副其實的語文教學,也才能提高學生們的語文素養。

參考文獻:

篇10

李白,一代詩仙,他詩作的浪漫主義風格歷來被人們稱道。杜甫也曾寫道:白也詩無敵,飄然思不群;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現代小孩都能熟練地背誦: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白發三千丈,緣愁是個長等等想象豐富,大膽夸張的詩句。但是我們在欣賞他帶我們的藝術享受同時,我們一定要充分認識充溢在李白身上的人格魅力,他是一個詩人,他更是一個真性情的人,他有思想有激情,所以我們要把他作為一個詩人來欣賞,更要從他身上汲取精神的力量,把他作為精神的典范,從而在復雜多變的世界面前,更加從容地行走。

一、李白是一個熱愛生活的人

他對生活始終充滿著激情,他熱愛著這個世界,熱愛著美麗的河山,熱愛著每一寸他踏過的土地。他歌唱廬山瀑布“飛流直下三千尺”,他描繪天門山“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他謳歌黃河“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他寫長江“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這樣大手筆描繪祖國大好河山的詩句不勝枚舉。一切景語皆情語,只有時刻保有激情的人才會寫出這樣熱情洋溢的詞句,所以生活在這個喧囂塵世物欲橫流的時代,不管外界如何變幻,只有常有熱愛之心,你就會獲得幸福和安寧。

二、李白是一個重情重義的人

但凡是豪俠的人都有一個共同的品質,朋友遍天下。李白游歷的半生中,也結交了無數的俠骨志士,他重義輕財。曾說“人生貴相知,何必金與錢”。

他和杜甫的友情成為了文學史上彌久不衰的佳話,李白比杜甫大十一歲,但他對杜甫非常敬重,曾寫下《沙丘城下寄杜甫》一詩:“我來竟何事,高臥沙丘城。城邊有古樹,日夕連秋聲。魯酒不可醉,齊歌空復情。思君若汶水,浩蕩寄南征。”由于杜甫不在身邊同游,“齊歌”引不起李白的感情,“魯酒”也提不起酒興,思友之情就象永不停息的汶河水,這是何等深厚的感情!汪倫是安徽的士紳,特別仰慕李白的才學,想一睹李白的風采,就寫信給李白“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飲乎?此地有萬家酒店。”李白在“十里桃花”和“萬家酒店”的招引下欣然而往,給當地的桃花潭增加了一段千古佳話,李白也寫下了《曾汪倫》一詩贈給汪倫,歌頌了兩人比千尺潭水還深的感情。孟浩然是李白非常贊譽的詩界名士,曾有“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的佳句贈他,在他寫給《曾孟浩然之廣陵》一詩,“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一片孤帆,伴著詩人的朋友漂向水天相連的遠方,直至帆影消失在碧空盡頭,詩人卻仍佇立江頭,凝眸遠望,不愿離去。字里行間分明流露出朋友遠去的惆悵與留戀。這種深厚的感情和歌頌情感的詩歌輝煌了詩人的詩篇。

三、李白是一個真性情的人

他自由不受拘束,他想歌就歌想笑就笑想哭就哭,他不刻意壓抑自己,他自由卻不自專,張揚卻不張狂。他孤獨時就唱“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他郁悶時就歌“我本楚狂人,鳳歌笑孔丘”,他興奮時就歌“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攬明月”……我們是每一個真實的人,我們在人生路上會遇到很多挫折很多煩悶,特別是現代社會,人與人之間少了一點單存多了一點世俗,特別是樓房的林立讓人與人之間少了溝通多了隔膜,我們的心怎能不疲憊?所以,從李白那里找到力量,放開自己的心,不去過分的壓制自己的心靈,釋放自己多一點與別人交流,你的生活就會更加美好。

四、李白是一個謙虛的人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返,白云千載空悠悠。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這是唐代詩人崔顥登黃鶴樓時,面對眼前的景色寫出的一首思鄉詩。此詩一舉奠定了崔顥在唐代詩壇上的地位。后人提到這首詩也是贊賞有加,宋代著名的詩詞理論家嚴羽在他所著的《滄浪詩話》中認為“唐人七言律詩,當以崔顥《黃鶴樓》為第一”。到了清代,學者孫沐編選家喻戶曉、老幼皆知的《唐詩三百首》時,也將此詩放在七言律詩的首篇。唐天寶三年,李白到黃鶴樓,看到崔詩贊嘆不已,也想寫一首黃鶴樓的詩,但想來想去,總是跳不出崔詩的意境,于是丟筆嘆道: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提詩在上頭。李白貴為詩仙,但每個人都有長處與弱點,面對別人的佳作,李白能夠真誠贊美,心服口服。這就反映出他光明磊落,謙虛的人格。這種品格是值得我們每個人特別是年輕人學習的。

五、李白是一個有傲骨的人

李白的人格中,最具魅力的是他傲岸不屈,鄙視權貴的精神。他是懷著“濟蒼生”的熱血踏上長安之途的,可現實是唐玄宗只讓他做了一個粉飾太平的御用文人,加上宦官外戚的專權,理想離現實是越來越遠。可他錚錚傲骨不肯向權貴低頭,桀驁不馴,最終被唐玄宗賜金放還。黑暗的現實,使得本來就“松柏本孤直,難為桃李顏”的詩人更是對權貴王侯嗤之以鼻。于是他在《夢游天姥吟留別》中大聲疾呼“安能吹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在《將近酒》中“鐘鼓饌玉不足貴,但愿長醉不復醒”;在《設辟邪伎鼓吹雉子班曲辭》中“乍向草中耿介死,不求黃金龍里生”;在《答于十二寒夜獨酌有懷》中“綠林高揖漢天子,何必長劍掛臥事玉階’;在《憶舊游寄譙郡元參軍》中“黃金白壁買歌笑,一醉累月輕王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