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絕平庸滿分作文范文
時間:2023-04-02 11:02:06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拒絕平庸滿分作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一、現炒現賣
新近發生的事情或新生事物能給大腦以新的刺激更易引起閱卷老師的興趣,吸引其眼球,同時也能顯示考生不是死讀書的書呆子,而是國事家事天下事事事關心的熱血青年。選用這方面的論據有下列兩種途徑:
1.關注現實,從生活中選材
當今社會生活是豐富多彩的,新鮮事例層出不窮。比如校園生活豐富多彩,校園故事生動感人,細心體察,深入挖掘,就能采摘到真情的花朵,提煉動人的論據。又如家庭生活中,有血濃于水的親情,溫馨無比的愛意,酸甜苦辣的悲歡,只要用心發現,就會有取之不盡的素材源泉。例如2011年江蘇高考滿分作文《拒絕平庸》片段:
不由想起早上過來趕考的路上瞅見的一家小餐館,名曰“風沙渡”。獨這三字,意境全出。那雜亂的店面也仿佛不嫌粗陋雜亂,而自有一種粗獷邈遠的豪情在胸中激蕩了。只是一種招牌,卻可以讓這一家餐館從一干“某氏餐館”“某某小吃”中脫穎而出,這就是超越了平庸的力量。
不由又想起一群人,他們也曾坐在這考場,也曾為了理想而奮斗,而他們現在,叫做“蟻族”,他們的住所叫“蝸居”。當社會的風霜吹涼了熱血、抹平了棱角,當學過的知識沒有用武之地,丟棄在腦海盡頭,他們早失去了身為高學歷人才的驕傲,沉寂了,平庸了。最可悲的不是身居不足盈尺的斗室,也不是食不果腹、衣不保暖,而是喪失了理想和追求,只剩下忍讓順從。沒有人生來就是任人踐踏的草木螻蟻,但如果有一顆甘于平庸甘于卑賤的心,那唯一的歸宿就只能是螻蟻。
“不由想起”兩段就是從現實生活中選取的具有濃厚生活氣息和時代感的新鮮材料,于鮮明對比中突出作者的鮮明立場:拒絕平庸脫穎而出,甘于平庸成為螻蟻。有力地證明了中心論點。
2.對接熱點,從時事中選材
“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選材要有時代氣息,要跟上時代的步伐,和著時代的節拍。為此,考生要多收看“新聞聯播”“焦點訪談”等電視欄目;多讀《中國青年報》《半月談》等報刊,勤摘錄、善整理鮮活材料,開闊視野,開拓選材空間。比如“網絡文化”“構建和諧社會”“環境保護”“綠色工程”“捐助”等題材,都是我們在寫作時可以關注的,可以從中搜集論據的。
二、舊瓶裝新酒
有些老材料雖然廣為人知,但人們未必深入探究,全知其意義,因此只要能巧妙找出新角度,證明新用途,給人新啟迪等等,則同樣能讓人耳目一新,同時也能顯示考生高人一籌的獨立思考能力和隨機應變能力。
1.把老材料寫深刻,讓人讀出新思想
同一個事例,從不同角度和層面看可能體現不同的內涵,難得的是,當大家都熟悉的材料,我們卻能論證一個想不到的觀點時,就能使材料顯得深刻起來,能讓人讀出新滋味。例如2011年廣東高考滿分作文《回到原點》片段:
人本裸地來,但有人卻不肯裸地去,非得在世間留下點什么,爭點什么回去。也因此,他們再也回不到他們的原點,他們原本的純真已被功名利祿吞噬掉。這時,需要我們大膽放手。學一學陶潛,把功名利祿當做浮云一般。去留無意,看庭前花開花落;寵辱不驚,望天上云卷云舒。回到原點,回到深山,去過一下那早出晚歸、悠然自得的生活。生不帶來,死不帶去,回到原點,守好你的本真。
這個片段巧妙地演繹了大家熟悉的陶淵明的故事,并且聯系現實,以哲學思辨的眼光,指出“悠然”生活的“本真”意義——回到原點。達到了舊例出新意的目的。
2.把老材料寫具體,讓人讀出新信息
人們不喜歡老材料,主要是因為其內容本來就知道。如果把老材料寫具體,呈現給讀者不熟悉的細節,對讀者而言,那些自己不知道的細節,更容易激發閱讀興趣。例如2011年湖南高考滿分作文《低姿態的高貴》片段:
你可知中國畫史上最著名的畫、書、印“三絕”的齊白石也是一位低姿態的謙謙君子。文人相輕是同行的通病,而他卻永懷謙卑之心,以低姿態視之。張大千辦畫展時,他第一個去捧場,他崇拜同行的三位畫家,以詩明志:“我愿九泉為走狗,三家門下轉輪來。”如此低姿態,令人佩服,更令人肅然起敬。大師的風范并不在于他強勢的外表與斐然的成績,而在于他成熟的外表下,有一顆飽滿充盈的種子,圓潤晶瑩,能夠在人間深處的土壤中深深扎根、發芽,開出飽滿的花來,驕傲地綻放著人生全部的光榮與信仰、繁榮與夢想。
篇2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2)07B-0088-01
為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讓學生積累更多的作文素材,教師一直要求學生多閱讀,特別是廣泛地閱讀課外書籍。但是高中學生課業重、時間緊,難有充裕的時間進行課外閱讀。所以,在高三復習時間緊、任務重的情況下,教師應該教會學生學會就地取材,充分利用教材里的材料來構思高考作文。
一、教材中人物及其事跡的應用
語文教材中出現的人物及文章的寫作背景、作者的生平事跡都可以當做高考作文素材。語文教材里所選的文章都是文學的精華,因此在構思高考作文時,我們要善于引導學生引申和挖掘這些文章中的精華。
在高中課文中出現很多人物,如司馬遷、陶淵明、魯迅、史鐵生等,他們都是歷史文化名人,他們的思想高度是我們所敬仰的,他們的事跡是可歌可泣的。我們要學生掌握他們的生平事跡,概括他們的人生思想,然后把他們的人生事跡和思想融入到我們的高考作文當中。例如2011年高考全國卷I作文《期待成長》,我們可以引用勾踐期待成長為一代帝王而臥薪嘗膽的努力,可以引用魯迅期待國家成長而產生的“彷徨”“吶喊”進入作文。2011年高考廣東卷作文《回到原點》,可以引用司馬遷、陶淵明、魯迅、史鐵生等人都是為了回到人生“真、善、美”的原點而孜孜不倦地奮斗。2011年高考江蘇卷作文《拒絕平庸》,平時授課時,就可以告知學生,幾乎所有的歷史名人都是拒絕平庸的典范。歷史名人對真理孜孜不倦地追求的材料亦可用于2011年高考重慶卷作文《情有獨鐘》。在平時作文訓練時,教師要求學生對課文的作者和文中出現的名人事跡進行歸納總結,關注名家對名人的評價。
二、教材中詩歌的運用
在教材中出現的詩歌,是語言思想的精髓。恰如其分地把它們運用到作文當中可以有妙筆生花的效果。詩歌在作文中的運用可以分為兩種,即直接引用和間接引用。所謂直接引用就是將詩歌直接引用到作文當中。例如2010年高考遼寧卷《取舍》話題,就可以直接引用徐志摩的詩句,“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來;我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云彩。”人生一世,舍,要“舍”得干凈、灑脫,決不拖泥帶水。所謂間接引用就是將詩歌間接靈活地引用到作文當中。例如2010年湖南高考滿分作文《琵琶行之父母有情》,全文以《琵琶行》作為行文結構轉換的標志,同時將考生的成長過程有機地結合于其中,文章散得開,收得攏,是詩歌間接引用的典范。因此教師要求學生要盡量背誦課文詩歌名篇名句,達到靈活運用的目的。
三、教材中現代文的應用
教材中現代文篇目眾多,特別是散文具有優美的語句、嚴謹的邏輯、深邃的哲理、閃光的思想。這些現代文,不管是文章的結構還是內容都是高考作文良好的素材。例如2009年高考廣東卷:談談你對常識的經歷與認識。可以直接引用《米洛斯的維納斯》:“殘缺也有美,殘缺也是美,維納斯正是缺少了雙臂,才顯得如此秀麗迷人。不要為自己的某些缺陷難過,也許你的缺陷,會促使你奮進,促使你成功。”還可引用《項鏈》的材料,例如:“我們常常嘲笑和指責路瓦栽夫人貪慕虛榮,為了一夜風光而吃了十年的苦,但是,路瓦栽夫人有的優點我們不一定具備,你看,她知道事情不可能挽回時,毅然勇敢面對困難,辛苦十年還清債務,我們中的一些人,還不一定做得到呢,這難道不值得肯定和贊揚嗎?”
四、教材中典故及注釋的應用
學生學習課文時容易忽視課文中的典故和注釋,教師應該提醒學生,這兩者都可以拿來作為作文的素材。例如《滕王閣序》的典故和注釋就是極好的作文素材。如,“馮唐易老,李廣難封。”馮唐的事跡見《史記·張釋之馮唐列傳》,《漢書·馮唐傳》亦載。馮唐身歷文、景、武帝三朝,一直只做到郎官,至武帝時,有人舉薦了他,可其已九十高齡,不能再為官了。后世遂用馮唐易老慨嘆生不逢時,命運不好,或表示身已衰老,再不能有所作為。此典故可用于2011年高考安徽卷作文《時間在流逝》,亦可用于江蘇卷《拒絕平庸》。杜威說過:“最好的一種教學,牢牢記住學校教材和實際經驗二者相互聯系的必要性,使學生養成一種態度,習慣于尋找這兩個方面的接觸點和相互的關系。”因此,告訴學生,在運用典故時一定要熟悉教材典故的來龍去脈及其本質,找出與作文的切入點,達到綜合靈活運用,信手拈來的程度。
篇3
【關鍵詞】閱讀積累;占有素材;底蘊;本質
【中圖分類號】 G633.3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1671-1270(2012)03-0054-01
劉勰在《文心雕龍·情采》篇中說:“夫水性虛而淪漪結,木體實而花萼振:文附質也。”意思為“水是虛柔的,因而有了波紋;木質堅實,因而能在枝上開花結果:文采是依附于實體的。”清代思想家章學誠曾說:“凡立言之要,在于有物。”(《文史通義·文理》)劉勰的“木體實而花萼振”,說的是文章好要言之有物。章學誠把“言之有物”看作寫文章(立言)的首要問題,是對材料在文章寫作活動中的地位的正確定位,可見,他們都強調了積聚、占有材料地位的重要性。聚材是寫作的第一步。有“物”方能使文章內容充實。
松鼠能安全過冬,是因為它儲備了豐富的食物;蜂蜜能夠釀出甜蜜,是因為它采集了大量的花朵。所以我們在寫作時也要像松鼠和蜜蜂一樣,在占有一定數量的素材的基礎上,善于選擇,巧妙運用,從而寫出立意深刻、內容充實的文章來。
一、廣泛閱讀拓視野,靈活引用增底蘊
豐厚的文化底蘊是獲得考場高分作文的重要手段,擁有豐厚的文化底蘊必然首先要大量占有材料。而閱讀是學生獲取材料的最主要途徑。博覽群書,能感受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積淀豐富厚重的文化底蘊。欣賞文人雅士的詩詞,我們會為他們巧妙的構思、華麗的詞章而感慨;回想帝王將相的業績,我們會為他們勃勃的雄心所折服;聆聽英雄俠士的故事,我們會為他們舍生取義的行為而傾倒。如果我們在高考寫作中很好地運用這種閱讀積累,將這些內容加以打磨,納入到自己的作文中去,就一定能充實文章的內容,讓自己的文章底蘊深厚,文采斐然。
占有材料之后,寫作中要學會使用。比較容易上手的就是引用。
第一、古代詩詞巧引用。古代詩歌是中國文學史上的一朵奇葩,如果考生能巧妙的使用,將會讓考場作文活色生香,蘊味綿長。
第二、古人名言巧引用。可以營造一種文化氛圍,豐富文章文化底蘊,使文章熠熠生輝。
第三、名家典故巧化用。“援引典故,詩家所尚”,從古至今,用典都是詩文創作的重要方式。由于用典是“作詩者借彼之意,寫我之情,自然倍覺深厚”,就是因為它能使文章厚重起來,歷來為眾多閱卷老師所賞識。
第四、偉人事跡巧引用。考場作文恰當地引用天才與偉人的事跡,展現他們寶貴的精神品質,不僅可以使論述有理有據,論點鮮明有力,而且可以讓文章在“星光閃爍”中擁有獨特的人文精神品位,從而讓文章出類拔萃。就拿2011江蘇卷高考作文題《拒絕平庸》來說,考生就可以引入天才與偉人這方面的素材。天才之所以成為天才,偉人之所以成為偉人,是因為他們都能“拒絕平庸”走向偉大。沒有拒絕,他們就會人云亦云,隨波逐流,不可能去刻苦地鉆研某個東西;沒有拒絕,他們就不會從很平凡的事件中發現不平凡的事情來,就不會取得偉大成就。把這些典型的素材植入文章中,文章就會在真實、充實的同時更因為名人的光環而引人、感人。
二、透過現象看本質,精析細思挖得深
契柯夫說過:“在別人司空見慣的東西上能夠發現出美來。”“要觀察一切,思考一切”。滿園的鮮花,在牛群的眼里只是飼料,因為它們只有本能,沒有思考。一沙一世界,一葉一菩提。如果考生能從平常的一枝一葉中看到蘊含其中的本質,精確分析,細心思索,發掘出動人的美來,就會讓文章充實而深刻。因此寫作需要具備從枝葉中感悟生命,從沙礫中打磨金子的能力。要讓材料在本質上反映事物的真實面貌,這就要學會分析和運用材料,善于從現象中發現本質,從平凡中尋找不平凡,這樣文章才能做到具體而充實。
2008天津市高考作文題《人之常情》,從內容上說,這個題目略嫌廓大空泛,可能會讓很多把握宏大題目缺少經驗的學生感到無從下手。如果只從通常的親情、友情、戀情、師生情等方面立意難以脫穎而出拿到高分。相反,對“人之常情”中的某些不合理不合法不高尚不進步的做法進行剖析批判,從表象中挖出本質,從常情中挖出不尋常,都能構思出不錯的主題來。而且本題目重點不是考察學生文史的積累、學識的素養,而是考察考生體味生活、觀察社會、感悟人生的能力,這在給考生提供了廣闊的思考空間之后,也對考生的深層思辨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要想拿高分就要挖得比別人多比別人深。
三、情以物遷抒性靈,言為心聲貴寫真
“春日遲遲,秋風颯颯;情往似贈,興來如答。”春花夏木秋風冬雪,總能讓學生在一種特定的環境里引起特定的情感;“登山則情滿于山,觀海則意溢于海”,一個人本身就是一部精彩的書,其中的悲歡離合釀成了人生的精彩。人是有感情的,這就是一種個人的情感體驗。我們平時一定會有許多的快樂和憂愁,有許多讓我們看到就能“心曠神怡”或“感極而悲”的事情或景物,在與父母、同學、老師以及他人的交往過程中,總會有些事情刺激我們敏感的神經末梢。如果我們在高考寫作中,在素材的運用中融入這種個人的情感體驗,抒寫自己的性靈,我們的作文就能做到內容充實,情感動人。“寫氣圖貌,既隨物以宛轉,屬采附聲,亦與心而徘徊。”寫物,要忠實而不造作;抒情,要真摯而不虛假。抒寫真摯的情感,才能更文章有信度從而賦予文章一種特殊的感染力,甚至沖擊力。考場作文要想博得老師青睞,就應該寫自己的心靈體驗,抒發真摯的情感,反映生活的真實底蘊。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只有感情真摯的文章才能打動人心。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說過:“能寫真景物、真感情者、謂之有境界。”寫出了真情實感的文章方能稱得上是有血有肉的好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