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人名的成語范文

時間:2023-04-11 12:26:4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帶人名的成語,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帶人名的成語

篇1

貴有恒何必三更起五更睡;最無益只怕一日曝十日寒。

與其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

我死國生,我死猶榮,身雖死精神長生,成功成仁,實現大同。

篇2

【關鍵詞】金陵十三釵;電影名;語言;歷史還原;人性

【中圖分類號】J9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0139(2012)03—0126—5

1937年,南京淪陷,日本軍人慘無人道的空前暴行烙成了我們永遠的傷痕。1937年,南京伏尸30萬,中華民族血流成河的慘烈災難凝固為我們黑色的記憶。

電影《金陵十三釵》是導演張藝謀根據女作家嚴歌苓的小說《金陵十三釵》改編而成,由文學語言到電影語言、由意象再現到影像表現,一言以蔽之,無論是嚴歌苓還是張藝謀,都是為了讓國人在光畫聲影中再次觸摸那陣痛的往事,作者用心良苦,“就是要揭開我們民族隱痛的疤痕,試圖給盲目樂觀和健忘的國人一點兒痛的刺激。”

一部好的電影具有豐富的維度,美學、歷史學、社會學等都可以成為它的研究視角,本文僅從語言角度對《金陵十三釵》進行解讀。

一、電影名語言信息解讀

每一部影片的片名先天地承擔著彰顯影片內容,反映影片思想的責任,比如:《紅高粱》、《滿城盡帶黃金甲》、《少林寺》、《阿凡達》、《家有喜事》、《非誠勿擾》、《讓子彈飛》等,這些影片名或以人名、或以地名、物名、或以事件等來復制、描述影片中點滴信息,負載影片的思想痕跡,其信息源是單維單向的,這類片名一般遵守語言秩序,“每一個詞語似乎都先天地承擔了組織一個語言連續體的義務,它們在語言連續體中所能占據的位置與方向同時限定了實在對象之間的相互關系。”

“金陵十三釵”這個電影名是一個偏正短語,其中“釵”是中心語,“金陵”、“十三”均是修飾中心語“釵”的定語,但該影片片名并非按照語言學上的層次和修飾關系來對應和指稱的。作者在有限的語言表述內將幾個關鍵的詞鑲嵌編織在一起,這還只是語法的壁壘。只有影片的真實與電影名這個表述產生投射、碰撞、連接、迂回,最后才會形成語言基礎上的一個可解讀的表述真實。“語言結構,按其結構本身,包含著一種不可避免的異化關系”,當我們躍過語言的表象,直指語言所指的內涵時,這個影名蘊含著諸多的信息,共同構筑起的立體圖景便展現在我們眼前。

金陵是南京的別稱,1937年的南京是戰火紛飛、城市夷為廢墟,日軍肆無忌憚地瘋狂發泄的災難土地。在中國古典文學作品《紅樓夢》中有“十二釵”,這些女子貌美如花,卻命運多舛,這里的“十三釵”也即隱喻著該作品與一群女人有關,這些女人一樣的貌美非常,一樣的心氣高遠,一樣的命運不濟。“最后的晚餐”中,耶穌和其弟子13人一起進餐,耶穌被出賣釘上了十字架,耶穌為了救贖獻出了生命,三天后迎來了復活節。“13”是一個充滿災難的數字。但“13”之后就是鳳凰涅槃式的重生。

“金陵十三釵”作為語言學一個常規言語片段,它僅僅是一個定中短語,其表達中心也就僅僅停留在“釵”上,語義表達單薄,無宏大敘事的參與。當“金陵十三釵”作為影片名,不是指稱秦淮河畔的香粉脂氣,也絕非是金陵的昨日盛景,更不涉及絕代女子的風采韻姿。它是在日軍屠城之際,一群青樓女子俠膽義腸,舍棄生命,赴一場不歸之約的故事。至此,戰火、教堂、香艷、災難、救贖、重生就成了電影中的關鍵詞。各種景象將在影片中紛沓而至,美和丑、善與惡、生與死、罪惡和重生、教堂與殺戮、人性和……諸多信息將從各個維度,在一部影片中被收束在一起,真實清晰地縷刻、還原了1937年那段傷痛的歷史的本來面貌。因此,“金陵十三釵”是各種信息源共同聚焦于某種內核,展現該內核的一種話語策略,這個內核是什么呢?其實,它就是一種深度真實。這個標題既真實地還原了民族的歷史傷痛,又擔負了敘述戰爭這種宏大敘述的理想,更真實地再現了在生與死面前人性的罪惡和光輝。戰爭的罪惡和人性的光輝是影片開出的兩朵花,各表一枝。

二、人物眾語喧嘩的歷史還原價值

電影以書娟回憶開始:“轟炸了二十多天,南京到底被日本軍隊攻破了,那是1937年12月13日……”,故事時間和敘事時間的距離和分裂,清晰地表明了當下和歷史。敘述中,書娟的語言彌漫著一種恐懼,將觀眾帶人了那場充滿死亡和血腥、戰火與揚塵如濃霧的恐怖之城。

作為一部關于“”的歷史題材的小說,導演力求客觀地復現歷史。因此,電影的敘述視角悄然地發生了變化,片中不再以書娟作為“文本敘事者”,而是讓歷史事件本身說話,書娟在片中并未進行情感的“參與”,屬“零情感”介入,無個體思想的干擾,整個影片是讓畫面和聲音共同演繹并還原歷史的場景。在那個特定的歷史時刻,1937年12月13日,逃難的人群紛紛涌向教堂,見證這場災難的不僅有書娟、教會學生,還有美國殯葬師約翰,一群青樓女子以及中國軍人,制造這場災難的日軍等。玉墨等青樓女子的軟噥的南京話、書娟和孟先生的上海話、約翰的美式英語、日本人頤指氣使的日語、李教官的北方普通話,眾語喧嘩,共同讓歷史以自我方式呈現其最自然的狀態,還其最本來的面目。

這個故事沒有以全景的方式展現整個戰爭的過程及場面,而是講述南京城內最后的安全區、美國人在中國的一座尚未淪陷的教堂內發生的事情。教堂外到處是和虐殺,這種恐怖的陰影彌漫在教堂內,人人自危,活著是她們唯一的目的和驅動力。玉墨作為一個以調笑為生的青樓女子,作為一個墮落的供男人消遣的一個社會符號,她有其價值取向和生存方式。在這個特定的空間內,她顛覆了她們群體的形象價值定位。當約翰和她調情提到錢時說:

“The kingdergarten fee is enough?”(錢夠嗎)

玉墨默不作聲,視之若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