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級暑假作業答案范文
時間:2023-04-06 10:51:06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三年級暑假作業答案,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時間慢慢過去,不知不覺間又到了暑假。相信很多同學都在期待暑假放假的時間,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出的2021年云南中小學暑假放假時間_學生暑假假期學習計劃,希望能幫到大家。歡迎大家參考學習!
2021年云南中小學暑假放假時間云南省小學和初中學生暑假不遲于7月10日開始,而高一學生是7月24日放假,高二學生7月17日放假。
預習新學期課程的步驟是怎樣的1.整體預覽
預習新課程首先要大體瀏覽一下,看一下課本上面的目錄,主要涉及哪些知識點,做到心里有數。
2.對問題提出質疑
在瀏覽的過程中,一定會有很多問題,先不急于尋找答案,將問題記下來,然后有目的性的進行仔細閱讀。
3.進行仔細認真的閱讀
由于有了此前的粗讀,對課本的知識點有了一定的了解,在細讀的過程中就要對知識點進行了解,分出重點。
4.對于重點知識要進行標注
對于重點知識進行標注,自己能夠弄懂的知識可以自己去思考,實在弄不懂的,可以留到新學期開學,向老師請教。
學生暑假假期學習計劃一、時間安排
1、每天的四個“1小時保障”
每天保障做一小時的語文或數學寒假作業;
每天保障一小時的無負擔課外閱讀;
每天保障一小時的英語自學;
每天保障一小時的戶外活動或運動。
2、計劃與非計劃
如無特殊情況,每天必須完成以上計劃;
每天的計劃在得到“保障”的前提下,可靈活自由安排;
如果因外出旅游、回鄉下度假等意外安排,可臨時不予執行;
可以偶爾睡懶覺,但不要影響當日計劃的實施。
二、學習計劃
1、不參加語文、數學的培優,不請家教,相關課程自己獨立完成。
2、語文課程計劃
7月份完成暑假作業,8月中旬前檢查、改正,查漏補缺;
把自己的藏書系統再讀一遍,重點讀歷史、百科知識大全、漫畫、中外名著導讀等叢書;
假期可以自己買三本自己喜歡的任何書籍;
把以前稍顯薄弱的閱讀題的規范回答、錯別字系統復習。
3、數學課程計劃
7月份完成暑假作業,8月中旬前檢查、改正,查漏補缺;
假期完成五年級《奧數提高班》的自學,基本掌握其要領,有選擇性挑選典型題目做。
自己注意計算細心化的糾正。
4、英語課程計劃
英語學習能力和成績一般,要重點加強學習興趣和能力的培養;
把三年級和四年級的學校課本系統復習一遍,每天堅持聽劍橋英語的磁帶,時間不限;
假期把以前記得的英語單詞都記在小本子上,分類匯總;
若有興趣、有機會,可以把語音和音標接觸、鞏固一下,盡量保證發音標準。
三、活動安排
1、隨父母至少省內出去旅游一次,爭取省外旅游去一次;
2、至少去鄉下親戚家2次,體驗生活,其中爺爺家族親戚去一次,外公家族親戚去一次;
3、每天保障一小時的戶外活動或運動,散步、溜冰、找小朋友玩等,要注意安全;
4、每兩天至少幫家里做一件家務事(10分鐘以上),洗衣服、擇菜、簡單做飯等;
5、一個人嘗試獨立在家呆1-2天;邀請同學或者小朋友在家玩若干次,并獨立招待;
6、每周玩電腦2小時左右,重點加強打字能力的提高;
7、嘗試掌管家里經濟和家務安排1-2天,當1-2天家長;
8、其他:根據具體情況,靈活安排。
篇2
關鍵詞 前測;構建;長度觀念
中圖分類號 G42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316-(2014)06-0129-2
“毫米的認識”是人教版教材三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的第一課,是在學生認識了長度單位米和厘米,并有了一定的度量能力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這一節課主要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建立對毫米的長度觀念,掌握毫米與厘米間的進率,并能利用這一關系進行單位的互化。《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數學知識的教學,要注重知識的‘生長點’與‘延伸點’”。為此,在教學前我對學生進行了教學前測,以便了解他們的學習起點,有效指導學生的學習活動。
一、教學前測
本次前測采用了兩種方法:問卷、訪談;被測人數43人。
(一)問卷題
1.量一量下面線段的長度,寫出測量結果。
(1)量5厘米的線段:
測量結果 人數 百分比
對 41 95%
錯 2 5%
(2)量6厘米4毫米的線段
測量結果 人數 百分比
對 31 83%
錯 10 17%
訪談量錯的10位學生,了解錯誤原因。 讓他們用尺重新量了一次。寫7厘米的學生:一位說“一個端點對準0刻度線,另一端點對準的刻度不知道是幾了。”另一位說:“應該是6厘米。”寫約7厘米的學生:“6厘米多,7厘米不到,所以寫了約7厘米。”寫7厘米半的學生:“快到7厘米了,可還沒到,所以覺得應該是7厘米半。寫66毫米和6.6厘米的兩位學生:數的都是毫米刻度線。寫6厘米的學生:“比6厘米多,所以寫了6厘米。”(大約兩字原來是寫著,后來擦掉了。)
2.(1)不用尺畫一條1毫米的線段。(用尺)
畫線段情況 人數 百分比
正確 30 70%
錯誤 13 30%。
(2)你知道哪些物品的長度大約是1毫米?請舉例。
舉例情況 人數 百分比
正確或接近(1) 9 21%
錯誤(2) 18 42%
舉不出例子 16 37%
舉例時,有5人提到1分硬幣、有2人說到紙的厚度、還有就是鉛筆芯的厚度、鐵絲等。還有一些答案表達不完善,比如有4人說到紙、有7人說到螞蟻、有6人認為一粒米的長度是1毫米、還有學生說到一豎、鉛筆屑、身體的毛、布的厚度等。從中可以看出學生對1毫米的長度觀念是較模糊的。
3.1厘米=( )毫米
舉例情況 人數 百分比
正確 37 86%
錯誤 6 14%
4.估自動筆芯盒子的長度。
估計情況 人數 百分比
正確 9 20%
錯誤 34 80%
這個結果告訴我學生對長度的估計能力比較弱,說明在測量課的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的估測意識和能力非常重要。
(二)訪談
請你回憶厘米和米是怎么學的?想一想,毫米可以怎么學?(訪談成班中成績上、中、下各5位學生)
訪談了15位學生,只有9位學生能答上幾句。分別說到了比一比、用尺子、用手比劃、在尺上數、量;對于后半個問題,有一位學生說“數線段、數1厘米里面有幾毫米”;還有學生說“用硬幣學”、用手量”,“在厘米的基礎上學”、“鞏固厘米、再學毫米”,還有學生提到“多看看生活中關于毫米的東西。”
(三)確定學習起點
根據前測結果的分析,得到該班學生的學習起點如下:
經驗起點:學生對測量的方法已掌握,有一定的直尺測量能力。
知識起點:有70%的學生已經能夠不用尺畫出1毫米的長度,不過我發現大部分學生是看著尺畫的,說明學生心目中沒有真正構建1毫米的表象。有86%的學生已經知道了厘米與毫米之間的進率關系,不過很可能大部分同學只知道結果而不知其所以然。
認知起點:從訪談中了解到,部分學生根據米和厘米學習的經驗,知道我們是用比一比、數一數、量一量的方法學習掌握米和厘米的知識的。他們認為可以用這些方法去學習毫米。有幾位學生想到了“數1厘米里面有幾毫米”、“在厘米的基礎上學”、“鞏固厘米、再學毫米”。
綜合前測可以看出,學生對測量的方法已掌握,有一定的直尺測量能力。對毫米沒有正式接觸,但生活中對毫米有一定的感性認識。因為暑假作業中出現了“走進新知”的內容,出現了毫米與厘米的進率換算的題目,學生從家長那邊已經知道了“1厘米=10毫米”這個結論。但學生對毫米的準確長度沒有真正理解。所以教學中要重視引導學生經歷“1厘米=10毫米”的過程,并且要著重建立1毫米長度觀念的表象。
二、教學對策思考
1.重視操作活動。基于學生已有的測量經驗,引導學生動手測量。通過“估一估”、“量一量”等活動引入新課;通過測量,出現不是整厘米的長度,引發學生的認知沖突、研究欲望,引出新知。為建立1毫米的表象,可以引導學生展開“比劃”、“找一找”、“量一量”等操作活動。
2.指導讀長度。從前測中可以發現,學生在測量時準確數出“幾毫米”存在一定困難,這就需要教師細心指導,使學生掌握測量方法的同時鞏固對“毫米”的認識。
3.強調估測。為了有效鞏固學生對厘米和毫米的認識,建立“1厘米”和”1毫米”的表象,繼續強調“估”和“測”結合,做到先估后測。
三、教學實踐(課堂實錄片段)
1.認識毫米的必要性
師:這是我們的數學書,你能估一估數學書的寬邊是多少嗎?
生:寬約15厘米
師:怎樣才能知道精確的長度?
生:用尺量一量。
師:請同學們動手量一量數學書的寬邊究竟有多長?(量后反饋)
生1:數學書的寬約15厘米
師:15厘米不到還是比15厘米多?
生2:數學書的寬比14厘米長,比15厘米短。
師:比14厘米長了多少?比15厘米短了多少呢?
生:數學書的寬14厘米6毫米。
師:當物體的長度不是整厘米數時,我們就要用到新的長度單位――毫米了。(板書:毫米 )
2.認識1毫米
師:1毫米有多長呀,你能在尺子上找到1毫米嗎?指給同桌看,并說說怎么找的?(同桌交流后反饋)
生(指著投影上的尺):從刻度0開始到0刻度線旁邊的這條短刻度線之間是1毫米。
師:還有嗎?
生1:這兩條刻度線之間也是1毫米,這兩條也是……(學生在尺上指出了兩三個1毫米)
生2:只要是相鄰兩條刻度線間的長度都是1毫米。
3.認識1厘米=10毫米
師演示畫1毫米(實物投影放大),接著這個1毫米再畫1毫米。(然后放手讓學生畫)
師:請同學們像我這樣接著畫,畫10個1毫米。
(學生畫的時候,教師個別指導。)
師:剛才你們畫了10個1毫米,你有什么發現?把你的發現輕輕地告訴你的同桌。(同桌交流后反饋)
生:我發現我畫的10個1毫米就是1厘米。(投影展示反饋學生畫的圖)
師:我們一起來數一數。(課件演示1厘米里面有10個1毫米)
4.建立1毫米的長度觀念
師:我們班小朋友真有水平,能夠自己發現厘米和毫米之間的關系。我記得二年級學習米和厘米的時候,我們練成了一項真功夫,會用手比劃出1米、1厘米的長度。那你們能不能用手比劃出1毫米的長度呢?
生試著比劃。
師:怎樣驗證比劃得對不對呢?
生:用尺子量。(嘗試后發現很不方便。)
師:我給你們推薦一樣東西。(出示1分硬幣,在實物投影上測量)它的厚度大約是1毫米。
抽一生上前,師生合作用食指和大拇指表示1毫米的長度,并用1分硬幣驗證。然后同桌合作,比劃1毫米,互相驗證。
師:同學們能夠用手比劃出1毫米了,現在請你牢牢地盯住這1毫米的長度,把它放到你聰明的大腦里去。然后請你閉上眼睛,想一想1毫米的長度。能想起來的小朋友請舉手。(學生紛紛舉起了手)
師:請睜開眼睛,不用尺子,把1毫米畫出來。然后用自己的尺子量一量,接近1毫米嗎?接近的小朋友都是成功的哦。(巡視發現多數學生畫準確了。)
師:跟1米和1厘米相比,你們感覺1毫米的長度怎么樣?
生:1毫米很短。
師:根據你平時的觀察,在我們的生活中哪些東西的長度、寬度或厚度大約是1毫米呢?
生:銀行卡的厚度約1毫米。
師:請大家從學具袋里拿出硬卡,然后用尺量一量卡的厚度。
生1:我量的是超市會員卡,厚度是1毫米。
生2:醫院就診卡的厚度也接近1毫米。
生(紛紛回答)我的卡厚也是1毫米。……
5.估、測紙的厚度
師:請小朋友從學具袋里拿出兩疊漂亮的彩紙。先拿起這一疊(2毫米厚的),你能用眼睛看出這疊紙的厚度大約是多少嗎?
生1:這疊紙厚1厘米不到。
生2:我估計紙的厚度是4毫米。
(學生紛紛發表不同的估計結果,呼聲最強烈的是“2毫米”)
師:你是怎么估的?
生1:我是用眼睛看的。
生3:我是用2分硬幣的厚度比較的,看看大約有2個硬幣這么厚,所以是2毫米。
生4:我是用卡去擺的,有兩張卡這么厚。
生5:我是用手比劃出1毫米的方法估的,估計大約是2毫米。
師:同學們借用2分硬幣和卡的厚度、用手比劃得方法估紙的厚度,這個方法非常好。我們檢驗一下自己估測的水平好不好?
生:(學生測量后回答)這疊紙的厚度是2毫米。
師:(拿起另一疊紙)這疊紙的厚度是2毫米,那么這疊紙的厚度是幾毫米呢?
生1:大約是4毫米。
生2:大約是5毫米。
師:你是怎么想的?
生1:我是用剛才這疊紙比較的,大約有兩疊紙這么厚,所以是4毫米。
生2:我也是用這個方法,不過我看是剛才那疊紙的兩疊還要多一點,所以我估的是5毫米。
用同樣的方法估、測5毫米的紙。
測量時放手讓學生自己進行。然后反饋。
……
四、教學反思
本節課的設計,我引導學生通過觀察、操作、估測、測量,使學生的認識逐步加深,在由表象到抽象的思維過程中認識長度單位毫米,建立毫米的長度觀念。
整節課的設計基于對學生的了解。了解的方法是教學前的“前測 ”。通過前測了解學生對毫米知識的認知情況。在前測的過程中了解到學生對毫米是不陌生的,知道毫米是一個比較小的長度單位,大多數學生不用尺就能較準確地畫出1毫米,這為學習新知識打下了基礎。而且學生也積累了較豐富的有關于毫米的生活經驗,不過他們的有些認識是正確的,有些認識是不正確的。所以在教學過程中以建立毫米的長度觀念為主線,貫穿始終。
上課一開始就讓學生先估計再測量數學書的寬,通過測量學生發現寬度不是整厘米的長度,引發學生的認知沖突,引出長度單位毫米,讓學生認識到掌握毫米是日常測量的需要,感受到學習這部分知識的價值,產生學習新知識的愿望。接下來學生根據要求自己在尺子上找1毫米。因為在二年級的數學課中學生已經有過“找尺子上1厘米”的學習經驗,他們已經知道“每相鄰兩條厘米刻度線之間的長度是1厘米”。所以我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究,通過找1毫米,激活了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很多學生感悟到了“每相鄰兩條刻度線間的長度是1毫米”。
從前測中知道,大部分學生能畫出1毫米長的線段,但是讓他們例舉實際生活中的1毫米困難很大。說明學生頭腦中沒有真正建立1毫米的長度觀念,所以在教學中我采用了用手比劃、驗證等方法讓學生自主建構1毫米的長度觀念。在比劃的過程中借助了厚度接近“1毫米”的1分硬幣,這個學習活動把學生對毫米的認識從測量工具“尺”拉向了生活用品,對學生形成1毫米的表象起了進一步的作用。當然,學生能用手比劃出1毫米并不代表他們已經建立了1毫米的表象。其實,這樣的表象還是不穩定的,需要進一步的強化。接下來的教學環節,我把學生在前測中舉到的幾樣典型的實物呈現給學生,幫助學生進一步建立1毫米的長度表象。
前測中還反映出一個問題,學生的動手實測能力比較差。小學生以具體形象思維為特點,“測量”這部分內容的實踐性比較強,需要學生在操作中充分的感知,并逐步達到完善。因此,把毫米的教學建立在操作的基礎上進行。這節課中我不僅準備了幫助學生建立1毫米長度觀念的實物(如1分硬幣、卡),還為學生進行測量活動準備了豐富的材料:果簽、兩疊紙、螺絲等。這些材料有1厘米不到的、1厘米多的、9厘米多的(接近1分米)。學生在動手實踐中進一步強化了對毫米的認識,同時也鞏固了對厘米的認識,并體會了測量不同的物體要用不同的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