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后主詩詞范文
時間:2023-04-11 11:55:09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李后主詩詞,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踏著春天的腳步,我們超市又迎來了充滿希望的一年,作為重百超市###店的老員工,我也一步一步地成長起來了。我叫,現年24歲,現在擔任重百超市店收銀員一職,我竟聘的職位是___店營運兼后勤主管助理。
當我躊躇滿志的走出學校大門,踏入社會參加工作的第一步就與重百超市###店結下了不解之緣。2000年的金秋十月、伴著重百###商場的開張鑼鼓和沖天的喜氣,我穿上了超市的
紅背心,成為重百超市###店的一名收銀員,望著身上的紅背心,我既興奮有緊張,但更多的是自豪和驕傲,同時也深感自己肩上責任的重大,雖然我是一名普通的收銀員,但我的
一舉一動、一言一行,哪怕是一個眼神,都賦予了新的內涵,它代表了企業的形象,是我們重百超市對外服務的窗口,當我走上收銀臺,便暗下決心:一定要努力工作,做一名合
格的優秀的收銀員,不辜負公司的培育和領導的信任,不后悔每一天!
在收銀崗位上,我經手的現金何止千萬,但沒有錯過一分錢;夜班要下班了,只要有一個顧客沒有離店,我的收銀機就不會關,上班早幾分鐘,下班遲幾分鐘,便讓領導多放幾分
心,當收銀員沒有多久,我就被評為重百超市的“優秀員工”,從經理手上接過了燙金的“榮譽證書”,這充分證明了我工作的每一天,我不留遺憾,沒有后悔。
一、我的個人情況
我畢業于成都水力發電學校經濟信息管理專業,今年24歲,我和重百共成長,我自從2000年10月28日進入重百###商場超市部以來,通過在工作中不斷的學習,使我對連鎖經營模式
有了深入的了解,在思想政治和業務技能水平.上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競聘___店營運兼后勤主管助理這個職位,我認為自己有以下幾個方面的有利條件。
一是具有正直的人品、良好的修養以及完善的工作作風。始終做到胸懷坦蕩,公道正派,善解人意,與人為善,不搞小動作。始終認為一個人的高尚情操和修養不是憑空與生俱來
的,而是經過不斷學習,修練培養而來的,所以,平時我只要有空在不影響工作的前提下,努力加強學習,努力使自己成為一個有高尚情操有修養的人。能吃苦耐勞,認真負責。
別人不愿做的事我做,要求別人做到的事,自己首先做到。從不攬功諉過,假公濟私,與人爭名利。領導布置的工作總是盡力去做,從不無故推諉。
二是具有較全面的組織、協調工作的素質和能力。識大體,顧大局,處理問題較為周全,工作認真負責。具有團結同志,正確處理與領導和其他同志的關系的素養;做工作,辦事
情,能夠做到思路清晰,行止有度,頭緒分明,恰到好處。
三是熱愛工作,奉行做事就竭盡全力將它做好的原則。遇到問題從不退縮,努力尋求解決辦法,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使自己的工作能力得以提升。有較高的業務技能水平,在超市
收銀臺工作的五年時間里,能做到理論聯系實際,熟悉了收銀系統的操作和維護,了解了門店的工作流程及營運模式。在2001年、2004年被評為門店優秀員工,2004年被評為商場
優秀崗位示范員。
四是有較強的創新意識。我思想比較活躍,接受新事物比較快,愛學習、愛思考、愛出新點子,工作中非常注意發揮主觀能動性,有較強的創新意識和超前意識,這有利于開拓工
作新局面,尤其適合在激烈市場競爭條件下的企業管理工作。
三、對競聘崗位的認識
作為營運兼后勤主管助理,必須熟悉門店的工作流程,協助主管開展營運日常工作。能夠組織驗收各類商品,把好商品入庫質量關;能夠根據信息系統操作規程、組織指導錄入各
類進貨和退貨單據,能夠按照相關安全保衛制度,做好安全防范工作;組織相關贈品發放管理,處理好顧客投訴,完善售后服務;組織退貨管理和發票管理;指導監督收銀員嚴格
按照相關制度流程開展工作;對收銀員進行培訓指導;負責收銀臺的日常維護,做好收銀臺的安全檢查工作,杜絕安全隱患;完成領導交辦的其他工作。文 章 超 市
四、競聘成功后的工作設想
首先,作為主管助理,必須了解店長及主管的主要工作思路和目標,我理想概括為20個字,即“搞好服務、內強素質,外樹形象,開拓發展,自強不息”。
一是認真貫徹執行商場的各項決定,加強學習,積極進取,求真務實,開拓創新,不斷提高自己的綜合素質、創新能力,用誠摯的感情團結全體同事,充分調動大家的工作積極性
,同心同德,搞好各項工作
二是建立和規范一系列規章制度,崗位職責分工細化,自上而下,使工作事事有人管,件件能落實,做到規范有序,有章可循。
篇2
回首江南煙雨
也許是江南太過于柔美了,在盤算的一定要去的名勝中,驚奇地發現,她們居然不約而同地出現在了杭州、蘇州、無錫,只是巧合?
最初了解的江南,是蘇軾的江南,淡妝濃抹總相宜。西湖,風情漫漫,楊柳依依,踏上長長的蘇堤,一種久違的已消逝的古典情懷縈繞心中。十里荷花,竹影搖曳。每一個角度都如詩如畫,仿佛置身于這字里行間淡淡的墨香中,幽遠,寧靜……
后來,懂了一些詩詞,江南是柳永的,三吳風景,姑蘇臺榭,牢落暮靄初收。夕陽西下,在多仇多恨的楚天里,在霧氣靄靄的暮色里,寒蟬凄切,長亭盡頭,碧水煙波之上是一棹催發的蘭舟。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千種離愁,萬般愁緒,似如遠處悠悠的煙波綿綿不盡。
江南三月,桃花依舊,庭院空空;秋千前是否還有醉翁家的亂紅飛過,流水還能否讀懂李易安的心箋;花窗外的小橋上還系著木船,唉,獨上西樓月如鉤。
終于,在一個雨夜,明白了李煜是江南的后主,不是嗎?少年聽雨歌樓上,紅燭昏羅帳。壯年聽雨客舟中,江闊云低,斷雁叫西風。而今聽雨僧廬下,鬢已星星也。亡國之前他是一個政治庸駑無能的君主,被俘后他是一個造詣很深的詞壇巨擘。也許在漫漫歷史長河中,他還算幸運,亡國之痛成全了他的詩詞,成全了他的人格魅力。他句句悲戚的呼喊,令無數后人為之心顫。
夜深了,聽一曲《廣陵散》,即便嵇康已逝,姑且算是對李后主的亡國之痛而痛了,終于理解了王國維對李后主的評價:“詞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愁,竟可以如此的深,如此的廣,如此的綿綿無期……
但終究只是將其付諸東流,只是在夜深人靜的時候,一杯苦茶,一本早已泛黃的詩集伴我悠悠憑吊那寂寥的江南……
送別長亭漫沙
靠住今夜的月光,塞外的風雪漫天飛揚,含淚抬頭望天地冥想,歷史的斷章,讓昭君的情感化作雄鷹的目光,閃亮的羽翼沾著心靈的悲涼,淚珠掛在臉龐,向著故鄉守望。
夕陽西下,漫沙飛舞,古人送別到十里長亭,今日在這黃沙之中,才明白揮手便是離別。既然“不破樓蘭終不還”,那么就“悲茄數聲動,壯士慘不驕”。
沙漠,草原,羊群,駿馬,那純潔如夢般的畫面也不會只現身于書卷之中;藍天,白云,雪山也不甘于只出現于夢中。于是,轉過臉,擦干淚,揚起鞭,抬起頭,仰望照耀四方的太陽,微笑浮上臉龐,眼底閃過光芒,走入自己的畫卷,書寫自己的人生。
都道是西出陽關無故人,便在長亭中,與友人話別依依,折下一枝柳,贈與友人手,代表無奈與祝福,奈何友人何日再見,祝福友人笑容可見……
跟隨著衛青,尾追著霍去病,在漠北來來去去,在獵獵的西風中,慘然一笑,回望軍旗,緩緩倒下,耳邊回響起了江南老母的囑咐,聽見了江南閨院中的夜哭,閉上了眼,只留下了湖湘稚子的哀啼。
漫步尋常巷陌
雨,一夜未休。
清晨,舉著雨傘,在一個小巷子中尋著。驚恐錯過那漠北的江南,錯過了一道不曾回首的風景,走著,看那雨絲順著柳絲劃過,滴在水中,留下一個完美的圓圈……
評點
桑進林
篇3
那是一個月黑風輕的晚上,她手提著鞋子,只穿著襪子,采著小碎步,心跳加速,躡手躡腳地趕著去偷會情。
煞是風流可愛的小婦人。小周后是典型的江南美女,錢塘人士,嬌柔玲瓏,婀娜多姿。她和姐姐大周后先后成為南唐李后主的皇后。
小周后和李煜初遇時,只是個花季少女,而姐姐大周后已臥病在床。李煜對小周后一見傾心,情不自禁,兩人瞞著重病在身的大周后,偷偷幽會。和許多花前月下的故事一樣,幽會的地點就在后花園。
的刺激使李煜的詩情澎湃,為小周后寫下了多首贊美詩。這些詩詞充滿香艷之氣,淋漓盡致地描繪了她的柔媚與多情。當大周后知道這一切后,又妒忌又氣憤,竟撒手人寰。大周后去世后,小周后順理成章地和李煜結了婚。
李煜顯然是投錯了胎,明明是個風流才子,卻偏做了一國之君。而小周后更是不問政治,不談國事,不講權術,也沒有像某些賢德的皇后那樣,用心良苦地去勸戒夫君要勵精圖治。她只是一心一意地做個幸福小女人。喜歡把生活藝術化的李煜和追求小資情調的小周后還真是天生一對。夫妻倆守著幸福,甜甜蜜蜜地過著才子佳人的小日子。
作為李后主最寵愛的女人,小周后儼然是南唐的時尚教主。她偏愛綠色,常常一襲碧衣,飄若仙子。青碧色很快就成為南唐的流行色,上流社會的女人們都紛紛穿起綠色衣服。有一富人,印染了一匹縐絹,曬于苑內,夜間忘了收起,為露水所沾,第二天一看,顏色卻更加鮮亮。李煜與小周后見了,一齊稱美,稱之為“天水碧”。于是妃嬪宮人,就紛紛收集露水來染布。
李煜一生有兩大愛好,其一是文學藝術,其二是女人。他不僅詩詞造詣高,對女人的服飾妝容也是頗有研究,甚至還親自打造了一款“百花妝”。他用茶油花子制成形狀各異、大小不一的花餅。并讓妃嬪宮女淡妝素服,縷金于面,用這花餅裝點在額上。
小周后和現在的許多小資女有一個共同喜好,就是焚香。而且一樣喜歡DIY,自己琢磨,自己動手制作。據說她DIY了把子蓮、三云鳳、折腰獅子、小三神字、金風口罌、王太古、云華鼎等數十余種焚香的器具。焚香之時,云煙飄渺,香氣彌漫,置身其中的小周后猶如仙女下凡。
充滿閑情逸致的南唐第一夫婦又潛心研究起美食,編撰了一本獨具一格的皇家私房菜食譜。他們將外夷所出產的芳香食品,或燒成菜肴,或做成小點心,或熬做羹湯。據說這本私房菜食譜記錄了92道佳肴,而且李后主還親自為每道菜肴題名。試想,今日小周后要是開個美女私房菜的博客,那點擊率一定排在前三甲。
作為一個沒有野心的小女人,小周后的人生追求并不高,無非是和自己喜歡的男人,過幸福的生活。可惜她和李煜并不是尋常夫妻,而李煜終究還是做了亡國之君、階下之囚。小周后的小幸福也就此被雨打風吹去。
“江南剩得李花開,也被君王強折來”,宋太祖趙匡胤早已垂涎于小周后的美貌,常令她進宮陪伴。倍感屈辱的小周后開始埋怨起李煜,責怪他當初不好好做一國之君,把江山葬送于他人。但一切為時已晚。曾經的那些小浪漫、小情調、小情趣在巨大的命運轉折中早已變得不堪回首。
篇4
生氣的時候不要吃飯,吃飯的時候不要發怒;喝酒后不要喝冷飲,吃飽飯后不要立即睡覺。
吃飯時或者吃完飯不要發怒鬧情緒,因為怒氣上竄,飲食下咽,則氣與痰裹脅食物,影響胃液分泌和腸胃的正常蠕動,常導致膈噎等病癥。如等到怒氣消了再進食,則多無此阻礙,至于剛進食后即發脾氣或者大怒的,也可產生上面的狀況。
進餐時除了發怒,緊張、哀傷、憂慮,都會減弱消化吸收功能。因此,吃飯的時候,我們要保持良好的心情。
喝酒后不要喝冷水、冷茶。冷茶水入肚,往往變成酒的引導,進入腎臟后則引發為停毒水腫。常見的癥狀是腰膝沉重,膀胱冷疼,同時還會患上水腫、消渴、攣腿等疾病,都是由酒后喝冷水,冷茶引起的。飲酒后不應朝一個方向睡臥,必須不斷轉變方向,否則會浸損膀胱、腸胃。不管四季天氣如何變化,常常吃暖酒更好。如果遇上冬天,喝酒只是為了消除寒冷而已,不要太熱,一熱就會傷害心肺。大凡吃東西都不要熱吃,不止于熱酒而已。
剛吃了飯,胃內充滿食物,消化機能正處于運動狀態,這時睡覺會影響胃的消化,不利于食物的吸收。同時,飯后腦部供血不足,如果飯后立即上床,很容易因大腦局部供血不足而導致中風。另外,入睡后,人體新陳代謝率降低,易使攝入食物中所含熱量轉變為脂肪而使人發胖。
老年人吃飽飯后,不宜立即躺下睡覺。有一位年逾古稀的大爺,有個多年來養成的習慣,就是吃過午飯后倒在床上就睡。某天因為一件高興事而興奮,中午飯量大增,飯后困乏,就立即睡下。不料還不到半小時,老人就喉嚨里呼呼作響,接著發生咳嗆,嘔吐出大量食物。家人立即將他送到醫院,確診為吸入性肺炎,經過幾天治療,才轉危為安。
老年吸入性肺炎是老年人的一種常見病,常發生在睡眠中。因為老年人吞咽功能下降,反應較遲鈍,剛吃過飯就睡覺,食物反流進入肺部的可能性增加。如果帶有胃酸的食物反流到肺部,會對肺產生化學性損傷,還容易受到細菌感染,甚至造成窒息。
因此,老年人要改變吃飽就睡的習慣,飯后最好散步或坐著輕微活動15~30分鐘。睡覺時不宜采用平臥位,應采用頭部稍微抬高的右側臥位或半側臥位,以避免分泌物倒流進入氣管及支氣管內。
酒之詩詞――《浣溪沙》
紅日已高三丈遠,金爐次第添香獸,紅錦地衣隨步皺。
佳人舞點金釵溜,酒惡時拈花蕊嗅,別殿遙聞簫鼓奏。
李后主早期作品多為宮廷生活的剪影,華貴氣息濃厚,看似精雕細琢的詞句里,實又有一股渾然天成的筆調。
篇5
――題記
人的一生不可能一帆風順,在生命的旅程中,有春風得意時的輝煌,也有低谷來臨時的沮喪,這些都是無法避免的。因此只有歡樂和痛苦相交織的人生才是完整的人生,只有在風雨中鍛造出的人生才是豐富的人生。
歷朝歷代詩人們用筆記錄著他們遭受挫折時的不同心聲,也許這心聲不盡相同,但其中所折射出的他們對生活的感悟,卻不能不引起我們的深思。
婉約派女詞人李清照的一生可謂坎坷不平,人們往往無法理解其早期與后期詩詞風格的強烈反差,無法想象在“凄凄慘慘戚戚”的悲痛之前,曾有過那“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的無限歡愉。這位“人比黃花瘦”的女詞人正是經歷了宋朝繁盛時的無憂無慮和金兵南下時她的顛沛流離,使原先的歡欣愉悅都化作了愁思;也正是時代的改變與生活的磨難,使得這位女才子的作品,除了表現“閨中生活”的歡愉之外,更具有了關注國家命運的思想深度。
在挫折面前,婉約派的詞人也許會像易安那樣形成自己的另一創作風格,但不可避免的是,他們的作品或多或少都會慨嘆生活的無常。南唐的李后主風流倜儻,然而當江山化作“一江春水向東流”時,他只能慨嘆“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而同為一國之君,人們卻常稱頌越王勾踐。我們可以想象,當越王高居金鑾寶殿時,是何等的躊躇滿志;而當國亡家破時,他沒有留戀過去,也沒有發出“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的感嘆,而是在跌落地獄之后,仍坦然而毫無怨言地承受人生的挫折。多年的忍辱負重之后,勾踐終于領導著越國打敗了吳國,再次創造了人生的輝煌,真可謂“苦心人,天不負,臥薪嘗膽,三千越甲可吞吳”。
有一句話說得好:“大丈夫能屈能伸。”也就是說,在人生輝煌時能“伸”,在人生低谷時能“屈”,方可謂大丈夫也。其實,承受“屈”的過程也是在為將來的“伸”打基礎,做準備。“識時務者為俊杰”,說的也是這個道理。
因此,在我看來,承受挫折未必是件壞事。因為人們往往在經受困難后才更能體會到生活的彌足珍貴,從而更加珍惜自己的人生。
點評
篇6
——題記
窗外的雨淅淅瀝瀝,盡顯柔情,雨聲不大,卻將一向淺眠的江南國主驚醒。
九月末了,剛過完生日,李煜卻心有不安,仿佛有什么不好的事情將要發生。望著朦朧的夜色,月如鉤,他不禁想起了那美麗的江南,那歌舞升平的宮殿……仿佛猶在近日。
昨天來了一個唯唯諾諾的老郎中,支支吾吾的對自己說:“違命侯……氣色憔悴……精心調養……只怕……”唉,本不喜時事政治的我自小才華橫溢,工書善畫,能詩擅詞,通音曉律。本無心爭權奪利,一心向往歸隱生活,卻意外的登上王位,我是有多么痛恨自己生在帝王家呵!我已一退再退,向宋稱臣,入朝獻貢,取消南唐國號,改稱為江南國主,卻被世人所恥笑!我只想要一盞茶,一支筆,寫盡天下,我并不想擁有天下呵!
宋太宗!你連我這小小的違命侯都容不下了嗎?只不過在生日當日與眾妃同樂,一時觸及心中之痛,提筆寫下一首【虞美人】,就令你無法容忍了嗎?望向桌案上那白瓷瓶。
李煜緩緩拿起瓷瓶,一口吞下里面的牽機藥,但愿我還能在天上過盡此生想過的生活,寫盡此生想寫的詩詞歌賦,愿我下輩子不再出生于帝王家。李煜最后留戀的看了一眼烏黑如玉的天空,緩緩閉上了那星眸,
李煜在位總十五年,世稱李后主,南唐后主,死后,葬洛陽北祁山。
篇7
涵泳,其實就是一個品味的過程,就是教師引導學生對詩的意象進行整體的反復的感受和體味,從而最終獲得對作品深層審美韻味的把握。如果說誦讀、入境是古詩詞鑒賞的路徑,涵泳則是詩詞鑒賞的最終目的。
古詩詞教學引導學生有效地進行涵泳品鑒,我認為要關注三個層面:一是由詩到畫,由畫入詩;二是由內到外,由外入內;三是深入淺出,淺入深出。下面,以李煜的《相見歡》為例,從這三個層面來談談如何進行古詩詞的涵泳教學。
一、由詩到畫,由畫入詩
中華古詩詞都具有畫面感。在進行古詩詞教學時,教師要引導學生在誦讀的基礎上展開想象,把詩歌內容由抽象的文字轉換成具體可感的畫面,這是古詩詞品鑒的必由之路,也是古詩詞品鑒的詩意之所在。
《相見歡》這首詞可以說每一句都是一幅畫面。首句“無言獨上西樓”將人物引入畫面,展現在讀者面前的就是一幅“孤身憑欄圖”。“月如鉤,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寥寥12個字,形象地描繪出了詞人登樓所見之景。一幅“如鉤冷月圖”和一幅“桐陰深鎖圖”躍然紙上。 “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用絲喻愁,新穎而別致。末句“別是一番滋味在心頭”緊承上句寫出了李煜對愁的體驗與感受,可謂是一幅寫意的“擾人離愁圖”。
既然每句詩里都包含著一幅畫面,幾幅畫面摹畫了一幅意境朦朧、浸染著哀愁的圖畫。如果我們的老師在鑒賞這首詞時能夠引導學生進行聯想和想象,帶領學生走進作者營造的那個特定意境里,由詩入畫,那么,對這首詞的情感的把握就水到渠成了。
比如,老師可以設計這樣一個環節,讓學生自由朗讀,進行想象,用自己的語言把自己讀到的畫面描摹出來――
默默無言,孤孤單單,獨自一人緩緩登上空空的西樓,抬頭望天,只有一彎如鉤的冷月相伴。低頭望去,只見梧桐樹寂寞地孤立院中,幽深的庭院被籠罩在清冷凄涼的秋色之中。那剪也剪不斷,理也理不清,讓人心亂如麻的,正是離別之苦。那悠悠愁思纏繞在心頭,卻又是另一種無可名狀的痛苦。
這個畫面一出,詩人流露的情感可能一下子就被把握住了,這個過程我們可以看作是由詩到畫的過程。
那么,什么是由畫入詩的過程呢?由畫入詩,其實就是在由詩到畫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妙語品評畫面之美,進而引導學生思考詩人為什么要營造這樣的畫面?此時,老師再適時地補充一些相關資料,引導學生從詩人的角度去理解詩意詩情。這個過程就是讓學生用詩人的眼看景,用詩人的心表情,從而達到與詩人情相融,心相通的境界。
比如,在剛才學生想象的畫面的基礎上,老師可以追問:為什么詩人眼中的景是如此凄清?此時,老師適時補充背景資料,讓學生明白是因為心境使之然,然后讓學生帶著這種心境再來看詩歌畫面,用第一人稱的形式進行再一次想象,站在詩人的角度把他的所見所感描摹出來――
落花昨夜成冢,白露今宵為霜,從昨夜的星辰站立到今宵的風霜,西風吹皺了我微濕的衣擺,萬千話語定格心頭,無人語共,終究化為無言……邁動雙腿,酸楚僵硬,獨行踽踽,煢煢孑立,才發覺已在西樓,獨自憑欄。憑欄處,一片霧蒙虛幻。云籠遠岫,風起云涌的或許是那三千里故土的煙塵,還有一輪明月清輝不減……夢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貪歡。抬眼處,卻是一彎冰涼殘月如鉤,恍惚才知早已是換了天上人間。夜夜夢回金陵的無限江山,別時容易再見已難。誰人相伴?只有落眼處那棵形單影吊的梧桐,看盡了百年孤寂,被冷月的清光寥落成疏影斑駁。寂寞庭院,重門深鎖,鎖進了這一院無法消散的清冷的秋,何處合成愁,離人心上秋。
經過這個環節,學生對詩意詩情的理解就非常深入了。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賞析古詩詞,就要引導學生再現詩中之畫,然后,帶著想象的畫面,融入作者的情感,以詩人之身心再走進詩詞,進而理解詩情。一句話,詩的終點,就在詩的源頭。
二、由內而外,由外入內
當代著名語文教育家張志公先生說:“閱讀教學,就是帶學生進文本,再帶他們出來的幾個回合。”因此,在進行任何體裁樣式的閱讀教學時,都必須以文本理解為基礎,在理解文本的基礎上進行適度的拓展延伸。遵循這樣的原則,古詩詞鑒賞教學設計,就要按照由內而外,由外入內的原則進行,即從文本拓展到生活,再從生活回歸到文本。這里的“內”既是指作者的內心世界,也是指從文本內走向主人公的內心世界;“外”是指文本以外的東西,比如有關的各種材料。借助外部材料,可以帶領學生進行適當的拓展,進而感受形象、品味語言。
我們不妨來看一則關于《相見歡》的教學設計案例:
(一)誦讀,賞評詞情
師:請一個同學作為李煜的代言人,來讀一讀《相見歡》,請其他同學說說,他有沒有讀出《相見歡》詞人的心情?
師:王國維說過:“主觀之詞人,不必多閱世,閱世愈淺,則性情愈真,李后主是也。”王國維認為,李后主是一個真性情的人,真性情的李后主,在這首詞中表達了什么樣真的心情?
(這個過程教者的意圖是通過初步朗讀,讓學生體味詩人的情感,這是基于學生初步對文本的理解而設計的一個思考題,其目的就是引導學生走進詩人的內心。接著引用王國維對李煜詞的評價,來引導學生體味這是一個怎樣的“愁緒”,這是由外而內的過程。)
(二)誦讀,賞評詞景
師:詞人除了直接描繪愁滋味的這一句,文中還有哪里,能讓我們體會到他的愁緒呢?我們先來看一下專家的評點,學習他人的賞析也許可以指引我們對詩詞的理解走得更高、走得更遠。
龍榆生先生說:“上半闕看似景語,而情在其中……都是助寡人傷心資料”。助我傷心,助他傷心,全篇都傷心,那什么是這傷心的載體?是景,那么詩中有哪些景,這些景有什么特點,又如何能夠助人傷心呢?請用筆勾畫出來,跟周圍同學交流一下,說說這些景,如何承載了這許多的離愁?
(這是典型的由外入內的過程,引用龍榆先生對李煜詞的評價,巧妙自然地過渡到對詞的上闋的鑒賞,并且,讓學生明白了鑒賞的方向。教者在引導學生體味詞中所寫景物的同時,適時鏈接了課外的有關這些景物描寫的詩句,由外而內,引導學生體味這些景物營造的意境,內外結合,天衣無縫。)
(三)誦讀,賞評詞言
師:我們來看一看他人對詞的評價,看看我們在理解詞的情感、意象之余還可以把握哪些特點。
鏈接:李重光風流才子,誤作人主,至有入宋牽機之恨。其所作之詞,一字一珠,非他家所能及也。――《玉琴齋詞序》
師:你能感覺到詞中語句的如珠之感嗎?先看一個例子,看看他人是怎樣來賞析這首詞的,然后,把你認為特別精當精妙的語詞都畫出來,和旁邊的同學交流。
(這個環節教者先引用他人對這首詞的評價和賞析,這就給學生的賞析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樣式。而我們目前的古詩詞教學雖然也有賞析,但更多的貼標簽式的機械的賞析,是詩詞練習術語的堆砌,而不是情、言、聲、義的有機結合的賞析。)
這則《相見歡》的教學設計,給人的感覺是:課堂推進,由淺入深;內外勾連,天衣無縫;層次清晰,過渡巧妙;賞讀結合,詩意盎然。如果我們的古詩詞涵泳教學都能做到內外結合,那么,學生就一定能對古詩詞產生發自內心的熱愛與探究的欲望。
三、深入淺出,淺入深出
所謂的“深入淺出,淺入深出”,是指文本解讀時,深入淺出;實際教學時,淺入深出。文本解讀,要求深入,此深入,是如其所然而非故作深刻。解讀不能深入,則教學無法淺出,只能膚淺。因為“深入淺出”之“淺出”,乃是分寸感的拿捏。學生聽不懂,常常源于教師之不深。“淺入深出”之“淺入”是指指導要淺顯易懂,“深出”是指通過淺顯的引導,學生能夠深入詩詞的意境,體味作者的情感,同時歸納出一些鑒賞規律性的東西。簡言之,教師要做到能把深刻的東西說得簡潔明了,要做到這點,教師需要有深厚的知識積累。
對任何一個作家作品的解讀,都離不開對其本人生平和思想的了解,因為在作品中,無一例外地蘊藉著作者自身的愛憎情感和思想觀念。
比如,在進行《相見歡》文本解讀時,關于詞人亡國被囚的創作背景任何教師都會特別關照與闡發。但理解新詞,僅有知人論世顯然不夠,還要能夠針對詞中的詞眼援引相關詩詞進行詮釋,觸類旁通,舉一反三。這就需要教者博覽群書,厚積薄發。
“月如鉤”是作者西樓憑欄之所見。一彎殘月映照著作者的孑然一身,也映照著他視線難及的“三千里地山河”(《破陣子》),引起他多少遐想、多少回憶?承載著他人生的無常之悲。詩詞中常借梧桐抒發內心的愁悶。特別是寫缺月梧桐,別有一番境界。蘇軾語“缺月掛梧桐,漏斷人初靜”(《卜算子》)。缺月、梧桐、深院、清秋,這一切無不渲染出一份凄涼的境界,反映出詞人內心的孤寂之情,為下片抒情做好鋪墊。
那么,此情此景,一個亡國之君,一個茍延殘喘的囚徒會有怎樣一種心境呢?這位昔日的南唐后主心中涌動的是怎樣的離愁別緒呢?是追憶“紅日已高三丈后,金爐次第添金獸,紅錦地衣隨步皺”(《浣溪沙》)的榮華富貴,是思戀“鳳閣龍樓連霄漢,玉樹瓊枝作煙蘿”(《破陣子》)的故國家園,還是悔失“四十年來家國,三千里地河山”(《破陣子》)的帝王江山?然而,時過境遷,如今的李煜已是亡國奴、階下囚,榮華富貴已成過眼煙云,故國家園亦是不堪回首,帝王江山毀于一旦。閱歷了人間冷暖、世態炎涼,經受了國破家亡的痛苦折磨,這諸多的愁苦悲恨哽咽于詞人的心頭難以排遣。而今是嘗盡愁滋味,而這滋味又怎一個愁字了得。
因此,我們在賞析品讀時,不僅要明白作品所寫的外表情事方面的主題,更應把握作品中所流露的隱藏的某種心靈和情感的本質。
有了對文本的深刻的理解,如何才能在授課時做到淺入深出呢?剛才的一則關于《相見歡》的教學設計就是最好的例證,設計中穿行于古詩詞教學過程中的“鏈接”藝術,就是淺入深出的最好手段。
一首古詩往往是作者經歷、思想感情的外現。教學一首古詩,就是走近一位作者,解讀一種生活,闡釋一段歷史。從這個角度上看,“鏈接”對古詩教學來說,是非常必要的。但“鏈接”不是節外生枝,更不能喧賓奪主。如果把古詩教學比作一個圓,文本是“圓心”,“鏈接”應是以圓心為向心力的“圓弧”。也就是說,“鏈接”應當是基于文本,立足文本,貼近文本,適時、適用、適度地運用的。運用好了,古詩詞鑒賞定能淺入深出。
1.鏈接在詞意理解的“阻滯”處。古詩詞用字錘煉,生動傳神,匠心獨具。“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的“鎖”字給帶出多少聯想,聯想出多少場景來。深深的院落僅僅“鎖”住的是濃重的秋色嗎?此時,如果鏈接一下文章的寫作背景,學生就會柳暗花明了。“鎖”住的又何止是這滿院秋色?落魄的人,孤寂的心,思鄉的情,亡國的恨,都被這高墻深院禁錮起來,此景此情怎一個愁字了得。這里,“寂寞”者究竟是梧桐還是作者,已無法、也無須分辨,因為情與景已妙合無垠。
2.鏈接在句意理解的“阻滯”處。古詩經典名句,往往是作者“捻斷數莖須”、“兩句三年得”。這些詩句,可以聯系在題材或藝術風格上具有相關性或相似性的其他詩句,與“文句”形成“互文”,兩相鑒照,豐富意象,理解詩句。
比如在講授無言獨上西樓時,老師可以提出一個問題:為什么是上西樓而不是上東樓?要解決這個難點,老師可以鏈接古詩詞里有關“西樓”的詩句。
李清照在西樓上遙望愛人時這樣寫道:云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一剪梅》)
李益在登上西樓排遣憂傷時寫道:從此無心愛良夜,任他明月下西樓。(《寫情》)
許渾從風雨籠罩的西樓上滿懷憂傷地走下來,寫道:日暮酒醒人已遠,滿天風雨下西樓。(《謝亭送別》)
通過這些詩句的鏈接,學生很自然地就明白了:“西樓”因使人聯想到颯颯西風,夕陽西下,所以,它已是古人登高抒發悲情愁緒的傷心地。
3.鏈接在文意理解的“阻滯”處。在教讀《相見歡》這首詞時,可能碰到的一個最大問題就是對詩情的體味。對于這首詞來說,學生只能夠感受到這種離愁,但這是一個怎樣的“剪不斷,理還亂”的離愁呢?通過對背景資料的鏈接,學生可能知道了亡國之愁,但如果老師帶領學生只理解到此層面,就太淺顯了。因為如果只是亡國之痛,詞人就無須說是“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了。既然是理還亂,別是一般滋味,那就說明此“離愁”包含有多重深意。到底有哪些愁呢?我們不妨鏈接一些作者的其它詞作,來幫助理解。
四十年來家國,三千里地山河。鳳樓龍閣連霄漢,玉樹瓊枝作煙蘿,幾曾識干戈?
一旦歸為臣虜,沈腰潘鬢消磨。最是倉皇辭廟日,教坊猶奏別離歌,垂淚對宮娥。
――《破陣子?四十年來家國》
這是李煜降宋之際的詞作。上片寫南唐曾有的繁華,幾句話,看似只是平平無奇的寫實,但卻飽含了多少對故國的自豪與留戀。“幾曾識干戈”,更抒發了多少自責與悔恨。下片寫國破。在國破家亡,拜別祖先的那天,匆忙之中,偏偏又聽到教坊里演奏別離的曲子,又增傷感,不禁面對宮女慟哭垂淚。所以,從這首詞我們看出作者被迫投降后,有對故國的留戀之愁,有對往事(女人)的留戀之愁。
別來春半,觸目愁腸斷。砌下落梅如雪亂,拂了一身還滿。
雁來音訊無憑,路遙歸夢難成。離恨恰如春草,更行更遠還生。
――《清平樂?別來春半》
這是懷人念遠、憂思難禁之作,是作者牽記其弟李從善入宋不得歸,觸景生情而作,詞中流露了的是對兄弟的思念。
《相見歡》的愁,是立體的愁,是難以理得清的愁。因此,我們在賞析品讀時,不僅要明白作品所寫的外表情事方面的主題,更應把握作品中所流露的隱藏的某種心靈和情感的本質。
當然了,古詩的理解不是一步到位的,有時呈層層剝筍勢,有時呈點點入境態。不能認為鏈接就是饕餮大餐,一股腦地集中塞給學生,造成“消化不良”。而應以學習古詩的需要,準確選擇鏈接點,準確把握鏈接時機,隨“需”潛入“課”,潤“教”細無聲。
篇8
關鍵詞 納蘭性德 月意象 拓展
意象是詩詞的基本要素之一。自然界和生活中的萬千事物,由詩人詞家的精心篩選而成為抒情主體的觀照對象,經過作者情感與意識的加工并呈現在詩意的語境中,成為詩詞作品中具有典型意義的意象,并有著獨特的象征意義系統。有的以月話團圓,有的象征永恒的生命和柔美的女性,月的圓缺變化還蘊涵了盛極必衰的哲理。據統計,月意象在李煜現存的31首詞中出現了13次,在納蘭性德的347首詞中出現了131次。具體表現為:
一、對月懷人,回首往事
李煜的月寄托的是對故國的思念和亡國的悔恨,納蘭的月包含的卻是對亡妻的悼念,雖然內容不同,但它們都包含了對往昔美好事物的追憶以及物是人非的悵恨。情感真摯,痛苦與悲寂的風格一脈相承。
納蘭在詞中,習慣于通過明月來傳達自己對于物是人非的哀傷。他與亡妻伉儷情深,見月傷心、對花濺淚,直接將妻子比喻為天上的明月,一片冰心。“斷腸明月紅豆蔻。月似當時,人似當時否?”(《蘇幕遮》)詞中所寫明月依舊,人卻不在。往事浮現,黯然惆悵。離別之人,只能空見明月,心中充滿哀愁。納蘭性德的這種寫法,直接師承李煜的“憑欄半日獨無言,依舊竹聲新月似當年”(《虞美人》)。
二、月是美好時光與美好事物的象征,多姿多彩
月意象的這種用法在李煜和納蘭的早期詞中都有體現。亡國前的后主,過的是偏安一隅、無盡享樂的極樂生活,夜夜笙歌,踏月歸去,特別是與小周后的愛情更是柔情蜜意。這其中月作為美好夜晚的一部分景色也被渲染上了歡快愉悅的色彩。和李煜一樣,喪妻前的容若是一個“側帽風前花滿路”的烏衣少年。那時納蘭筆下的月涂上了一層浪漫色調。這在納蘭的友情詞中有很多體現,月明如水,體現了君子之交的純潔與高貴。
三、月是男女相思的寄托
李煜和納蘭男女相思的詞,必不可少的是對月而起。這不僅是納蘭對李煜的繼承,而應該是這兩位詞人對于傳統月意象象征系統的一個繼承。李煜寫“櫻花落盡階前月”(《謝新恩》),納蘭寫“花月不曾閑,莫放相思醒”(《生查子》)都表現男女之間的相思之苦,對月落淚。詞風真摯自然,寓情景以生命,正如王國維所說“一切景語皆情語”。
四、羈旅月中最愁思
作為亡國之君的李煜沒有羈旅生活,他有的只是沉迷過去,懷念故國的傷情。納蘭作為康熙的御前侍衛,跟隨康熙出巡,邊塞生活雖壯麗奢華,但對于生性追求自由的納蘭來說,個中酸楚自是無法言說。 納蘭的邊塞詞,多用“寒月”、“冷月”來抒發自己對侍衛生活的厭倦無奈以及對分隔兩地的妻子的思念,月意象包含濃厚的思鄉情誼。這是李煜的詞所沒有的。
五、以月自傷,悲情無限
本文為四川省教育廳人文社科重點研究課題《李煜和納蘭性德詞之比較研究》(14SA0086)階段性成果。
納蘭的詞哀感頑艷,千古傷心。他以月自比,暗喻自己缺失的人生。如:“辛苦最憐天上月,一昔如環,昔昔長如玦。但似月輪終皎潔,不辭冰雪為卿熱。”(《蝶戀花》)此詞的重點在“缺”,在“離”。會少離多,畢竟是人生一大憾事,因此寫得悲涼凄惻。他憐月實是自傷。納蘭借月亮的盈虧表達了自己對于愛妻早亡的無奈與悲傷,他希望妻子永遠健康如月亮那般。然而自己的命運和月亮一樣,是一夜月圓,卻夜夜月缺。這是納蘭性德對月意象的發展,由于他“以自然之眼觀物,以自然之舌言情”,所以能將自身比為圓少缺多的月亮,這種用法出李煜之上。
六、賦月以靈性,月能體味人世間悲歡離合的苦痛
李煜詞中的月是一種寄托情思的景物,沒有生命。人只能對月懷思,月卻不能體味人的心思。而納蘭筆下的月是有生命的,這一點,是納蘭性德對李煜在月意象運用方面最大的發展。納蘭說“飄零心事,殘月落花知”(《臨江仙》),月有靈性,它能知道人類那些卑微的懷念和愁思;納蘭說“愛他明月好,憔悴也相關”(《臨江仙寒柳》),月能愛人,懂得憐惜;納蘭說“憑將掃黛窗前月,持向今朝照別離”(《鷓鴣天》),月是鏡子,空照離愁。難怪張草紉先生說他“顯得新穎別致,不落俗套”。
納蘭詞繼承李煜詞月意象象征意義的同時,有所拓展,融入了許多個人情感,賦予了新的生命意義,藝術手法上也有所創新,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李后主詞,纏綿凄婉,愁腸百結,字字血淚,是“從心靈深處彈奏出的一支支人生悲歌”。納蘭性德則是哀感頑艷,婉轉凄清直追后主。陳維菘說:“飲水詞哀感頑艷,得南唐二主之遺。”梁啟超也說:“容若小詞,直追后主。”
參考文獻
[1]曾國全.李煜詞的意象分析[J].讀與寫,2015,(2):18
[2]呂菲.癡情二公子風華兩詞人[D].中國優秀博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碩士),2005,(4)
[3]李煜著,田松青注.李煜詞注評[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4]納蘭性德著,鈕君怡注.納蘭詞注評[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作者簡介
曾國全,男,生于1963年8月,四川鄰水人,西昌學院漢語言文學副教授。
李娜,女,生于1980年11月,四川會東人,西昌學院中文教師。
稿件聯系人
曾國全 住址:四川省西昌市土城南路39號西昌學院二教區。電話:13698261109,郵編:615000
篇9
(一)
一方斜陽鋪成詩箋,把水中那棵被柔風搖動的柳樹,想象成你寫詩的模樣。
黃蓮樹下,琵琶聲聲。你夜夜點一盞燈,讓跳動的火焰將書卷的墨香點染眉心的紅痣。捧讀唐詩宋詞的意韻,卻是你唯一的感動。
曙光浮浮沉沉,夕暉明明滅滅,歲月枯枯榮榮。
為何你的一生,是情詩情句壘積起來的一生,從多情走向薄情,從尋尋覓覓走向冷冷清清,走向滄涼沉郁,走向曉風疏雨蕭蕭的歸來路。
空寂夜空,一對深情的眼眸滿含期盼。獨坐黃昏,等雁鴻飛來,任殘陽湮滅希望。簫聲紛紛如雨,無意中淋濕你的雙眸。
罷罷罷!錯錯錯!莫莫莫!物是人非事事休,且把濁酒黃昏后,管他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且坐在自己的影子里,讀風,讀月,讀云。任寂寞的游思為你抒情,寫下不朽的詩章。
相聚,在你心中是美的;分別,在你的詩詞中更美。連同那綿綿的恨意,開出絕世的憂郁之花。
一種相思,兩處閑愁,你的影已去,魂夢不堪幽怨,把人生煉成詩,化作千行淚自流。
(二)
謫居黃城中,把盞臨風,牽黃擎蒼嘆英雄。昔日汴河風光處,履履難重。成敗任西東,此恨無窮,為了豪情誰與同?一蓑煙雨平生任,踏雪飛鴻。
什么“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只屬于李清照的小女子;“楊柳岸,曉風殘月”,“竟無語凝噎”只適合柳三變的多愁善感;“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的憂慮只為李后主吟唱。
遙想當年,你名滿京華,自問天涯何處無芳草,奈何夜來幽夢忽還鄉,只留下塵滿面,鬢如霜,赤壁的百里亂石,千堆融雪,西湖的落雪孤雁,淡葉濃花,故鄉的蓬蓽荒草,明月松岡……曾經愛你、憐你的人只不過是滄海一栗。
而你,只吟“大江東去”的豪邁,你只唱“千古風流人物”的激昂。“人生如夢,一樽還酹江月”,這是你歷經風雨后的坦然,這是你的真情告白,你知道,在有生之年要用詩詞來闡釋你如畫的江山,如夢的人生。
你把你的人生煉成詩,以筆墨為矛,以紙硯為盾,淡對得失,笑看成敗,人生豪邁。含笑嫣然,得知淡然,失之泰然,處之坦然,滄海一笑,淡薄情懷,釋然開懷。
把人生煉成詩,笑看云卷云舒,低吟緣起緣滅……
教師點評
篇10
關鍵詞:吳梅村;超脫塵世;劇作;隱居不仕
中圖分類號:J809 文獻標識碼:A
借古喻今是吳梅村三部劇作《秣陵春》、《通天臺》、《臨春閣》的總體構思,這種構思不但真實的再現了紛紜變亂的時代,傳達了深廣幽邈的時代情緒,而且對變亂本質做出了某種程度的形象的探究和反思。作為身處鼎革旋渦中心的歷史見證人,作者運用戲曲這種獨特的藝術方式見證了這種紛紜變亂的時代,以寄寓自我情感的古人古事演繹出時代的興衰變化。
這種自我情感以自傳性、主觀化傾向表現出來,形成了他的劇作自敘傳的特點。因而,自敘傳式的抒情性也就成了梅村劇作的本質特征,構成其劇作的精神內核。可以說三部劇作分別代表了他思想感情的幾個不同的方面。而《臨春閣》所表達的思想感情與《通天臺》有很多相似之處,所以本文只以《秣陵春》和《通天臺》為代表,來論述作者超脫塵世理想在劇作中的“完成”以及隱居不仕的愿望在戲曲中的“實現”的總體構思。
失國懷舊的遺民情結所引發的超脫塵世理想在其劇作中的“完成”
這種自敘傳式的抒情性首先表現在傳奇《秣陵春》中的主人公徐適在南唐和北宋兩朝的際遇和對兩朝的態度上。傳奇上卷敘寫五代南唐亡國、宋朝新立后,徐適漂游金陵,與李后主寵妃黃保儀的侄女黃展娘,在已登仙界的李后主、黃保儀的撮合下,始而在于闐玉杯和宜官寶鏡中相見相戀,繼而在天界結成伉儷,描寫了已故的舊朝君主對孤臣孽子的關懷與恩眷;下卷敘寫徐適返回人間后,遭受陰險小人的迫害,幸而為同窗舊友舉薦,在朝廷中當場作賦,宋朝皇帝特賜狀元及第,最終與黃展娘再結良緣,鋪敘了故國遺民在改朝換代中的窘境與新朝天子對他們的抬舉籠絡。而徐適既不忘舊君又感激新朝的復雜心理,則構成這一敘事結構深潛的文化意蘊。在這里徐適身處易代之后,依舊得到舊朝君主的眷顧,也正是作者對自己故君的希冀,希望他不但不追究自己不以身殉國的罪責,而且依然眷顧自己。作者對故國、故君的追懷、眷戀則借劇中人物之口得到了淋漓盡致的宣泄。
全劇第二出開場一引,尤為后來的詞人所稱賞。
[瑞鶴仙]燕子東風里,笑青青楊柳,欲眠還起。春光竟誰主,正空梁斷影,落花無語。憑高漫倚,又是一番桃李來。春去愁來矣,欲留春住,避愁何處。
黃將軍上場時所唱:“老去悲看故劍,記當年笳吹橫江,傷心處,夕陽乳燕,相對說興亡。”徐適拜謁后主廟時所唱:“蘚壁畫南朝,淚盡湘川遺廟。江山余恨,長空黯淡芳草。……臨風悲悼,識興亡斷碣先臣表。”曹善才彈唱的琵琶曲,如《賞音》一出中隱括后主及中主的小詞而成的兩支曲子:
[北罵玉郎帶上小樓]小殿笙歌春日閑,恰是無人處,整翠鬟。摟頭吹徹玉笙寒。注沉檀,低低語,影在秋千。柳絲長易攀,柳絲長易攀。玉鉤手卷珠簾,又東風乍還,又東風乍還。閑思想朱顏凋換,禁不住淚珠何限!知猶在玉砌雕欄,知猶在玉砌雕欄。正月明回首,春事闌珊。一重山,兩重山,想故國依然。沒亂煞許多愁,向春江怎挽!
[前腔]山遠天高煙水寒,留得相思苦,楓葉丹。別時容易見時難!莫憑欄,遙望見,初雁飛還。聽花邊漏殘,聽花邊漏殘。夢中一晌貪歡,嘆羅衾正寒,嘆羅衾正寒。回想著嬪妃魚貫,寂寞鎖梧桐深院。現隔那無限江山,現隔那無限江山。嘆落花流水,天上人間!開,殘,雙淚潸潸。幾時得舊紅妝,花前再看?
正如作者在《金人捧露盤?觀演》詞中所寫:“喜新詞,初填就,無限恨,斷人腸。為知音仔細思量。”這種“無限恨,斷人腸”的自我情感如此強烈、如此真實,是因為故國、故君對自己有知遇之恩。據鄭方坤《本朝名家詩抄》卷一記載:崇禎四年(1631)吳梅村二十三歲時,會試第一,殿試第二,“時猶未娶,特撤金蓮寶炬,花幣冠帶,賜歸里第完婚,于明倫堂上行合巹。蓋自洪武開科,花狀元給假,此為再見,士論榮之。嗣后回翔館閣,不十年薦升至宮詹”。聯系作者在前朝的特殊際遇,卷末收場詩“門前不改舊山河,惆悵興亡寄綺羅。百歲婚姻天上合,宮槐搖落夕陽多”所說的“惆悵興亡系綺羅”也就成了解作者創作此劇的真正用意。它是假兒女之情,感明朝興亡,表達未能忘情于崇禎皇帝知遇之恩的感慨。
劇中徐適出場時,已是“家國飄零,市朝改遷”,而故國舊君李后主并沒有忘記他,不僅撮合了他和黃展娘的愛情,還一再排解他們所遭遇的厄難。劇末,徐適夫婦謁秣陵新建攝山寺李皇祠,這時,原南唐宮中樂師曹善才愿為寺中道士,徐適將所得的黃保儀遺物燒槽琵琶贈送曹善才,李后主、黃保儀等亦相偕顯圣。作者于順治三年(1646),嘗聞通州自在湄、或如彈琵琶曲,“乃先帝(按,指崇禎皇帝)十七年以來事,敘述亂離,豪嘈凄切”,因作《琵琶行》詩。傳奇中曲終托琵琶敘往事,明顯本于此。辭句幽怨悱惻,使人更覺凄婉哀怨。
時人冒襄觀演此劇后,評論說:“字字皆鮫人之珠,先生寄托遙深。”錢謙益《讀豫章仙音譜漫題八絕句》詩亦云:“誰解梅村愁絕處?《秣陵春》是隔江歌。”隔江歌是指陳后主(陳叔寶,583~589)的《玉樹花》曲。《舊唐書?音樂志》引杜淹對唐太宗語云:“前代興亡,實由于樂。陳將亡也,為《玉樹花》;齊將亡也,而為《伴侶曲》,行路聞之,莫不悲泣,所謂亡國之音也。”唐代詩人杜牧《泊秦灘》詩云:“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花》。”錢謙益在詩中將《秣陵春》比作“隔江歌”是對“亡國之音”的引申。《秣陵春》創作于明亡以后,“隔江歌”自然不是明亡的先兆,而是詠唱亡國之恨的哀歌了。
同樣,康熙年間女詩人朱中湄,在《滄浪亭觀女伎漫成十絕》里,亦云:“越調吳歙可并論,梅村翻入莫愁村,興亡瞬息成今古,誰吊荒陵人白門。”
全劇末出[集賢賓]曲:
走來到寺門前記得起初敕造,只見赭黃羅帕御床高。這壁廂擺列著官員輿造,那壁廂布列些法鼓鐘鐃?半空中一片祥云,簇擁著香煙縹緲。如今呵,新朝改換了舊朝,把御牌額盡除年號。只落得江聲圍古寺,塔影掛寒潮。
沉郁感嘆,一派感傷情調,可與庾信《哀江南賦》相媲美。
如果說這種帶有失國懷舊的遺民情結以及由此所引發的超脫塵世理想是梅村戲曲創作自敘傳式抒情性的一個方面的話,那么作者在為自己的出仕尋找既可以說服自己也可以感化別人的“情有可諒”的情感和道德上的理由的同時,使自己隱居不仕愿望在劇作中“實現”就成了自敘傳式抒情性的另一個方面。
隱居不仕的愿望在劇作中的“實現”
《秣陵春》劇后半寫徐適回到陽間,就被檢舉偷盜前朝故 物燒槽琵琶,但趙氏宋朝并沒有因此治罪,反而將這個象征舊朝恩典的樂器賜給徐適,又特擢他為狀元郎,以示信賴和倚重。于是曾發誓不與新朝合作的徐適頓感“非常知遇”,從心里贊嘆:“謝當今圣上寬洪量,把一個不服氣的書生款款降。”⑩最終心甘情愿地為新朝效勞了。作為前朝遺民面對新朝君主威懾利誘,恩威并重,既不忘舊朝恩眷,又感戴新朝恩寵,確實出處兩難。正象徐適所言:“似你趙官家催得慌,誰替我李皇前圓個謊?”這恰是明清易代之際,以作者為代表的一批遺民既敬佩忠節卻又無法與功名仕途決絕的深切的焦慮和無奈。
大約在創作《秣陵春》的同一年,吳梅村撰寫了《通天臺》雜劇,同樣“借沈初明(沈炯)流落窮邊,傷今吊古,以自寫其身世”,使自己隱居不仕愿望在劇中得以完成。《通天臺》故事本于《梁書?沈炯傳》(沈炯傳并見《陳書》),炯原任職于梁朝,官至左丞,侯景亂后,梁遷荊州(今湖北省)。后西魏入侵,荊州陷落,炯被虜,西魏以禮相待。炯杜門不出,絕意仕進。一日郊游,偶過漢武帝通天臺,想起漢武帝當初安居甘泉宮,坐擁萬騎,何等威風,如今茂陵石馬秋草,衰敗荒涼,不禁詠嘆:“早知道通天臺斜風細雨,有多少柏梁宴浪酒閑茶。”由漢武帝自然想到自己曾經效忠過的梁朝開國君主梁武帝,心中哀痛,不禁嘆道:“今日價兩代銅駝,都化做一掊黃土”。他又從“天涯衰白,故國蒼茫”中間,想到自己才學過人而遭際坎坷,滿腔心事訴說不盡,他取過筆墨做好一道表文,在通天臺上拜禱漢武帝。之后,遙向南天哭祭梁武帝。祭拜之后,酒醉睡去。夢武帝招宴,欲授以官職,他力辭,并乞歸江南。漢武帝乃送之函谷關外。至此夢醒,不久果然得到放歸。這些全是本傳原有的情節,作者借此以沈炯自況寫他留滯北京期間的羈旅悲愁。劇中沈炯說:“今者天涯衰白,故國蒼茫,才士坎坷一朝至此。正是往時文采動人主,此日饑寒趨路旁,豈不可嘆”,完全是作者北上之后自我心情的表白。沈炯自稱是負義茍活之人,因此懇求漢武帝早日把他放歸:“臣一望家鄉心如摧割,求陛下速加矜允,早就歸程。”歷史上的沈炯確實實現了他不仕二朝的決心,而梅村卻不能免于身仕兩朝。因之劇中沈炯痛哭通天臺比歷史上的沈炯的痛哭更見悲痛。可謂是作者的自悼,這與他的詞《賀新郎》(“病中有感”)寓感身世一樣,最具有悲劇意味。
第一出以景托情。極寫荒臺秋色的凄涼,痛悼破國亡家的梁武帝。寫沈炯由通天臺望見南京的情景:
(白)呀漢武是異代帝皇,難道自家主人翁到不去告訴他,你看云山萬疊,我的臺城宮闕不知在哪里,只得望見一拜。
[賺煞尾]則是那山繞故宮,潮向空城打,杜鵑血揀南枝直下。偏是俺立盡西風搔白發,只落得哭向天涯。傷心地,付與啼鴨,誰向江頭問獲花,難道我的眼呵盼不到石頭車駕,我的淚呵灑不上修陵松授,只落得年年秋月聽悲笳。
第二出借助夢境,用反襯手法顯示出主人公對故國的眷戀之情。漢武帝對沈炯的勸說和封官,不能動搖孤臣游子的鄉情、愛國之心。
乙酉變后,梅村的兩首《滿江紅》:
松栝凌寒,掛鐘阜,玉龍千尺。記那日永嘉南渡,蔣陵蕭瑟。群帝翱翔騎白鳳,江山縞素觚棱碧。躒麻鞋,血淚灑冰天,新亭客。云霧鎖,臺城戟。風雨送,昭邱柏。把梁園宋寢,燒殘赤壁。破衲重游山寺冷,天邊萬點神鴨黑。羨漁翁,沽酒一蓑歸,扁舟笛。
滿目山川,那一帶,石城東冶。記舊日新亭高會,人人王謝。風靜旌旗瓜步壘,月明鼓吹秦淮夜。算北軍,天塹隔長江,飛來也。暮雨急,寒潮打。蒼鼠竄,官門瓦。看雞鳴埭下,射雕盤馬。庾信哀時惟涕淚,登高卻向西風灑。問開皇,將軍復何人,亡陳者。
兩首詩都是寫對南都的回憶。
第一首上片寫南渡初期,下片則寫舊地重游。
第二首寫南都當北兵尚未南來時,滿目山川,一片升平景象。弘光朝雖然也不乏憂國忠君之人,但權奸當國,弘光又沉溺聲色,北兵南下,馬士英、阮大鋮以為長江天塹可待,不作防備。至于以為北軍“飛來”,倉皇逃散。第一首冷落凄清,第二首充滿憤懣。雞鳴埭下,只見敵人射雕盤馬、飛揚跋扈,令人沮喪。庾信當年被羈留北方,懷戀故國,惟有登高灑淚而已。可是真正使陳滅亡的是降隋的將相任忠之流。明清易代,歷史重演,作者一方面痛恨降清的阮、馬之流,一方面慨嘆自己象當年的庾信一樣,身不由己,懷戀故國,也惟有登高灑淚而已。古典今事,融會混合,內心的沉痛一吐為快。這與《通天臺》雜劇中所表現的思想情感是一致的,只不過,雜劇中作者隱居不仕的愿望更為顯豁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