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詩歌范文
時間:2023-03-20 16:06:55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雪詩歌,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雪花飄
飄到樹梢
一眼望去
白茫茫一片
似白云姑娘下凡
冬來了
雪花飛
飛到整個世界的角落
大地披上銀裝
松柏穿上厚厚的棉衣
冬天的氣氛越來越濃
雪花各式各樣
你很美
美的像蝴蝶
美的像落葉在空中飄
美的像白鴿在空中飛翔……
冬來了
雪花落
落到公園和大街
整個城市在雪花的包圍中
你很漂亮
漂亮的像仙女在散花
漂亮的像春天的蒲公英來到我們身邊
啊,冬天
我愛你
啊,雪花
我更愛你
更愛堆雪人、打雪仗……
篇2
語文教師要適當創設教學情境,讓學生置身于情境中,理解詩歌的意境,提高詩歌教學的有效性。
一、教師應充分發揮輔助教學工具的作用,有效設置教學情境
教師要引導學生掌握作者在哪種情況下寫出詩歌,這對學生較好理解詩歌的意境起著促進作用。如教師組織學生學習《沁園春?雪》這篇詩歌時,可以結合多媒體輔助教學手段再現當年率部隊抗日勝利后到達陜北,在一場大雪過后,攀上海拔較高的山上查看地形,有感而發寫下了這篇詩歌,學生能夠置身于當時的情景,結合詩歌的具體內容,理解出詩歌的上闋主要實寫北方的雪景,以展示出祖國大好河山如此壯麗,就聯想到有無數的英雄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價,同時對古代歷史人物的評價,指出只有無產階級人民才是真正的主人。
二、教師應引導學生結合書中的圖畫來領會詩歌的大意
教師要善于運用課本中的畫面來設置教學情境,引導學生觀察畫面上的景物與人物,讓學生浮想聯翩,充分領會作者在詩歌中的構思之奇特,所展現出的意義是深遠的。
篇3
一、學寫詩必須多讀詩
清乾隆蘅塘退士孫洙給《唐詩三百首》的題詞說得好:“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做詩也會吟。”這是對唐詩的極高評價,說明唐詩在我國古代詩歌中的崇高地位,同時也說明唐詩對人們的影響力相當大,對人們有著很強的感染力。古代流傳下來的詩作多數是優秀作品,特別是《唐詩三百首》,詩中優美深邃的意境,耐人尋味;有規律的節奏、韻律、平仄,充分體現了古詩的形式美,讓人誦讀起來朗朗上口。熟讀古詩的人,談吐優雅,文化品位較高,一般也會寫一些詩歌。很難想象,一個連唐詩宋詞都不熟悉幾首的人能寫出上乘的詩作。所以,我在開辦詩教班時,首先要求學生背誦所學過的古詩,然后檢查學生還能熟讀多少課外的詩歌。在課堂上,我運用“開火車”的方法,讓學生輪流背誦古詩,大家的積極性調動起來了,學習的熱情高漲。我還要求學生利用課余時間大量閱讀課外古詩,為進行詩歌創作作好 “熱身”準備。當然,我也要求學生在熟讀的基礎上盡可能地理解詩歌大意,不能囫圇吞棗地讀,不能對詩意、主題和創作技巧一無所知,否則讀詩的效果也就會大打折扣。
二、讓學生掌握一些詩歌的基本知識
我們所讀的古詩,之所以讀起來朗朗上口,是因為這些詩歌講究押韻、平仄錯落有致、節奏分明、用詞準確精當,所以,我在詩歌寫作教學時首先為學生講了一些詩歌的基本知識,如詩歌的分類、什么是律詩、什么是絕句、什么是押韻、什么是平仄等。講授這些知識不免讓小學生產生枯燥乏味之感,因而,我結合具體詩歌進行講解,盡量做到淺顯易懂。如講到押韻,我先列舉了學生最熟悉的詩歌――李白的《靜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這首詩的一、二、四句最后一個字是同韻的,即“光”、“霜”、“鄉”的韻母都有“ang”,韻母相同或相近,這就是押韻。押韻的目的是為了讀起來“順口悅耳”。一般來說二、四、六、八句要求押韻,第一句可入韻,也可不入韻。然后,我又舉了另外幾首詩講解“押韻”。
在講到字的平仄聲時,我引用了一首有趣的打油詩。這首詩從第一句到第四句,每句一個聲調,四句分別是一、二、三、四聲:“今天張先生歸東山,明晨楊同學來河南,請你往酒館打好酒,路過萬壽路叫舅舅。”讀后,我問學生這首詩的讀音有什么特點。同學們饒有興趣地邊讀邊思考,并很快回答了我的問題。然后我給大家講解:現代漢語中的陰平、陽平(一、二聲)基本上是歸入平聲(有個別特殊的歸仄聲),上聲、去聲(三、四聲)一般歸入仄聲。平仄交錯運用是為了讀音的起伏變化,它是有一定規律的。這樣讓學生初步有了平仄的概念。
我還出示了杜甫的《絕句》來講解押韻、平仄和對仗等知識: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這首詩首句不入韻,二、四句押“an”韻。四句的平仄格式為: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
平平平仄平平仄,平仄平平仄仄平。
這是一首前兩句和后兩句都是對仗的絕句。對仗就是要求上下兩句(出句對句)中對應處的字詞性相同、平仄相反。詩人在《絕句》中的對仗,布置得非常工整。上下聯中,數詞相對,量詞相對,物種相對,動詞相對,色彩相對。
經過我這樣淺白的講解,學生初步了解了詩歌(包括律詩、絕句)的一般常識。我還為學生講解了現代自由詩的一些創作理論和技巧,指導學生在創作時靈活運用各種修辭手法,如比喻(明、暗)、擬人、象征、排比等手法。
三、對初學者要求不能太高
經過一兩節詩歌理論課的學習,學生有了一定的詩歌創作知識的基礎。但你還不能對學生寫詩的期望值過高,否則會讓你信心全無。我在詩教班上第二節課后,布置學生寫第一首詩歌,題材自選,題目自擬。結果是令人大失所望,一些學習成績較好,作文水平較高的學生,首次寫詩卻出現用詞不當、意思表達不清、語序顛三倒四等問題,更顧不上是否押韻、對仗、平仄協調等問題了。面對幾十首寫得一塌糊涂的“詩歌”,我開始進行認真的思考:理論歸理論,實踐歸實踐。詩歌理論學得多好,不經過多次的艱苦創作,是很難寫出好詩的。因而,對剛學寫詩的學生要求不能太高,循序漸進,先從“寫通順、能表達清楚意思和能夠押韻”入手。我對第一次詩歌習作進行了點評后,要求學生寫第二首詩歌。當時,為了讓學生有內容可寫,我帶學生到小東江去觀察秋色,引導學生一邊觀察一邊想象。回來后布置學生寫一首以小東江為題材的詩歌,大部分學生的第二次習作都有了很大進步。不少習作稍作修改后,不失為一首讀起來朗朗上口而又有一定意境的小詩。略舉以《小東江之秋》為題的詩兩首:
小東江畔草青青,
嚴寒酷暑無枯影。
金黃稻谷彎腰笑,
隨風滾滾現海景。
小東江畔景色鮮,
野花朵朵映藍天。
芒絮潔白如飛雪,
黃金一片滿稻田。
像這樣檔次的詩作有二十多首,雖然在用詞的準確性和意思表達方面仍有欠缺,平仄對仗也不講究,但總算寫得語句通順、有一定意境,也做到了押韻。因此,算是開始入門了。
四、激發興趣多鼓勵
篇4
【關鍵詞】詩歌教學 反復朗讀 掌握特點 因類施教
詩歌用精煉、形象、富有節奏感和音樂沒的語言創造出獨特感人的意境,來集中反映現實生活,抒發作者的思想感情。詩中的意境、形象鮮明,情景交融,能啟發讀者的遐想,學生通過領悟其中豐富的內容、真摯的感情,能提高理解和運用語言的能力,發展形象思維能力和審美能力。現就怎樣抓好語文課的詩歌教學,談談本人的拙見:
1.反復朗讀,掌握詩歌的特點。真摯的情感,豐富的想象,凝練的語言,音韻和諧是詩歌共同的特點,教學時應把這些特點通過反復朗讀來展示。
1.1 通過朗讀領會詩的語言。詩歌的感_人魅力,造詞造句之妙都能從朗讀中表現出來,詩人為了語言精煉,反復推敲。如僧敲月下門的“敲”,春風又綠江南岸的“綠”‘字,特別是詩篇中的關鍵詞,往往包含極豐富的意義。如《詠梅》詞中的“猶有花枝俏”的“俏”,除了表面“秀麗、挺拔”的意思,更顯示“自豪”的美感。
1.2 通過朗讀,掌握詩歌的表現方法。作者為加強詩歌的感染力,常常采用多種多樣的表現方法。如,比興、夸張、擬人、象征等。在詩歌教學中,指導學生理解詩歌的表現方法。不單是哪些詩句是比興,哪些是直抒胸臆,更重要的是使學生借助對表現方法的理解,領會寫作特點,如李白《秋浦歌》中有“白發三千丈,緣愁似個長”運用夸張手法展現詩人的綿延無絕的愁思,甚為形象:又如李白《行路難》中有“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詩人用“冰塞川”及“雪滿山”來喻自己前面路途難險,荊棘叢生,令人容易透析其心境,因此,抓住某些詩歌運用一些手法,容易體會其詩歌表露的情感。
1.3 通過朗讀領會詩的意境。詩的意境是指描繪的具體生活畫面,以及蘊含在情景和畫面中的思想感情和深刻意義。離開了形象,便難以領會詩的意境。如《,你在哪里?》,全詩在廣闊的天地里以急切尋找為線索,展開詩的構思,創造出一個遼闊深沉的意境。反復朗讀、隨著詩人的呼喚,走遍祖國大地,同詩人一起呼喊“”
2.根據不同類型的詩歌,采用不同分析方法。詩歌雖有共同之處,但也有個性,對不同類詩歌應采用同分析方法。
2.1 寓情于景的詩歌:應分析景物入手,使景物的形象再現,進一步引導學生深入領會詩人抒發的思想感情,激起共鳴。例如李白的《望天門山》頭兩句寫“天門”斷開,江水穿過其間,奔騰東流折而北去的壯闊畫面。一開一回寫出了山形水勢的特點,后兩句下面寫天門山的景物,相對出“靜態動寫”,“日邊來”聯想奇特:碧水、青山、紅日、白帆色彩絢麗,詩人熱愛祖國山河的感情,溶于景物之中,表現了詩人的豪邁氣概和對祖國山河的無比熱愛、
2.2 情景交融的詩歌:詩人把寫景與抒情交織融匯在一起分析時,須把寫景部分與寫意部分有機的聯系起來進行研究。
王之渙《登鸛鵲樓》前兩句寫景,描繪了登鸛鵲樓時所見到山河壯麗景色,感覺到黃河奔流雄偉氣勢和詩人廣闊胸懷,后兩句,不僅表達了詩人準備登高遠跳的興致和感受。而且揭示一個深刻的哲理:要高瞻遠矚、永不自滿、積極向上、不斷登攀,全詩描寫了登高望遠的情景和詩人積極向上的情懷。
篇5
很多中學語文教師都認為詩歌比較難教,他們在上詩歌課時往往都是走復述大意、歸納主題、概括表達方法的詩歌教學老路子,年年如此,課課如是。坦率地講,當前詩歌教學的基本模式就是:教師費盡口舌地對一首詩全面分析講解,但卻把本來完整、優美的詩歌給肢解得支離破碎。即使是這樣的分析也大多依照教參,做唯一不變的解讀,使學生形成思維定式。同時,學生并沒有感受到詩歌的魅力,反而對干巴巴的分析感到粗糙無味,因此逐漸喪失了學習詩歌的興趣和熱情。詩歌教學嚴重脫離詩歌本身,不進行美的賞析,如此惡性循環下去,只會造成教師不愿教、學生不想學的局面。
二、詩歌鑒賞教學的具體策略
詩歌教學的重點是教會學生如何鑒賞詩歌,并通過鑒賞來提高審美能力。因為鑒賞是審美活動,在美的氛圍中學習詩歌,“與其說是知識傳授,不如f是個體生命之間的心靈交流,作為審美中介的教師,其作用不過是引導學生以赤子之心融入詩歌的境界與氛圍中去,理解詩人的境遇及其對天道與人道的體悟,伴隨他的靈魂飛翔在自由的天國里,尋覓現實生活中所欠缺的人性人情之美。這里,人情的美讀勝于蒼白的說教,入境的體驗勝于枯燥的傳授”。對于學生鑒賞文學作品,新課標提出的要求是:“具有積極的鑒賞態度,注重審美體驗,陶冶性情,涵養心靈。能感受形象,品味語言,領悟作品的豐富內涵,體會其藝術表現力,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和思考。努力探索作品中蘊涵的民族心理和時代精神,了解人類豐富的社會生活的情感世界。”質言之,就是“披文入情”,鑒賞要走進詩歌的情感世界。
在詩歌鑒賞前,教師可大致向學生講解一下詩歌的有關知識,像古詩的格律,新詩的流派等方面,為詩歌鑒賞提供必要的理論指導,但不可做過多過細的講解,以免造成分析有余而鑒賞不足。
詩歌鑒賞的最大訣竅在于先要找到切入點,一個好的切入點可以讓學生很快了解詩人所想要表達的情感。本文所講的找切入點是指通過“詩眼”切入,從語言切入,由意象切入意境三種主要方法。
(一)抓住詩眼
眼睛是心靈的窗戶,而詩眼就是詩歌的大門,通過這扇門我們便可以了解到詩歌的內在意蘊。劉熙載在《藝概?詞曲概》中說:“眼乃神光所聚”,這表明“詩眼”是全詩神韻的集中表露。所謂“詩眼”,“是一首詩或一句詩中最精彩最關鍵的詞句”。教師在進行詩歌教學時,應該讓學生主動去尋找詩眼,抓住詩眼,由此切入有助于了解全詩立意。詩眼有“句之眼”和“篇之眼”兩種,“句之眼”通常是一個字或一個詞,而這些字詞又多為動詞,因為動詞能表現事物的發展變化、矛盾斗爭,最能體現詩的意境。如杜甫的《旅夜抒懷》中“星垂平野闊,月涌大江流”,“垂”、“涌”這兩個動詞把星星、月亮、平原和大江聯系在一起,構成了一幅雄渾壯闊的“旅夜”圖畫,如此雄壯蒼茫之景,讓人體會到宇宙的浩渺無窮,人生的短暫渺小,也傳達了詩人凄愴孤寂的情感。這兩個字自然成為了詩眼。另外,還有不少以形容詞或數詞為詩眼的,這里就不一一舉例了。“篇之眼”就是全篇最為傳神的詩句。像《夢游天姥吟留別》中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兩句,鏗鏘有力的十六個字是詩人思想和個性的體現,表達了詩人寧愿寄情山水也不肯媚附權貴的反抗精神和豪邁氣概。
可見,鑒賞詩歌時抓住詩眼確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很好地認識了詩眼,對全詩的了解也就抓住了重點,另外詩眼多為名句瑯瑯上口,我們還能叢中感到審美愉悅。
(二)從語言切入,即“因文悟道”
再好的詩歌內容也是借助語言來表達的,詩歌是語言的藝術,詩歌的魅力就是語言的魅力。古人講究煉字煉句,就是對詩歌語言的錘煉。英美新批評派有“構架─肌質”論:構架即作品的意義結構,肌質即詩的細節、語言的質地、具體的色澤和紋理。新批評派認為只關心構架不關心肌質的人們“只是把詩當作散文加以論斷”,因而他們提倡對文本的“細讀”,關注于詩的肌質即詩人對語言的組織和運用。詩的美和意義都不是抽象的,而是和語言有著一種不可分割的血肉聯系。古人提倡詩歌中“平字見奇,常字見險,陳字見新,樸字見色”(沈德潛語),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因此,教師在教詩時與其要求學生空洞地概括大意歸納主題,還不如先問他們喜歡哪些句子、比喻和描寫,好的詩句必然會吸引或打動學生。教詩,就要喚醒學生對語言的敏感,把他們的關注力集中到詩的語言本身。例如《再別康橋》為什么流傳至今為多數人喜愛,不正是像“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陽中的新娘”、“夏蟲也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橋”這類優美的句子打動人心。再比如鄭愁予的《錯誤》,其中“我達達的馬蹄是美麗的錯誤”一句引起了多少人的喜愛和討論。這些都說明了語言本身的魅力和耐人尋味之處,在體味到語言的魅力后,感受到詩中的情感也是自然而然的了。
(三)由意象切入意境
“意象”一詞是中國古代文論中的一個重要概念。古人以為意是內在的抽象的心意,象是外在的具體的物象,意源于內心并借助于象來表達,象其實是意的寄托物。而“意境”是“詩人通過種種意象的創造和聯綴所構成的一種充滿詩意的藝術境界。”意象是鑒賞古詩的一個重要切入點,我們要體會詩歌中的優美意境,可以通過意象的分析進入其中。
李白《將進酒》中有“高堂明鏡悲白發,朝如青絲暮成雪”二句,就是將“青絲”、“雪”這樣典型的意象拿來比作頭發,使讀者的感受相當清晰,更容易理解。王維的《山居秋暝》則通過“明月”、“清泉”、“浣女”、“漁舟”這一系列的意象向我們展示了詩人安詳寧靜的內心世界。又如《再別康橋》,全詩共七節,每一節形成一個結構,節與節之間彼此呼應,共同展示出天上和地下交相輝映的兩組意象。我們從這些意象中可以發現詩人對康橋的無限留戀和心中的淡淡哀愁。感受到意象組合的美妙,學生就不難領會“意”與“象”的互相滲透、和諧統一了。
對詩的解讀離不開對意象本身的把握,詩的創造力、想象力、一切生命力,就在意象的塑造上。引導學生從詩歌意象創造的總體氛圍中去把握它所要暗示或啟迪讀者的東西,通過意象去理解意境,這是個有一定難度的過程,教師要巧妙運用各種方法來完成。
參考文獻:
[1]王升.主體參與教學策略的分層分析[J].課程?教材?教法,2001,3.40.
[2]方守金.遵循詩歌特性開展詩歌教學――中小學詩歌教學淺說[J].廣東教育學院學報,2003,1.84-88.
[3]吳艷梅.誦讀 切入 聯想――古詩詞鑒賞教學三法[J].廣西教育學院學報,2003,6.59-63.
[4]趙玲.高中語文詩歌教學方法談[J].安順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4,6.37-38.
[5] 王家新.“它來到我們中間尋找騎手”――談新理念下的中學語文詩歌教學(上)(下)[J].中學語文教學,2005,2/3.
[6]葛宇虹.意象與詩歌鑒賞[J].課程?教材?教法,2001,9.45-47.
篇6
許多人認為:詩歌在培養人們的文學興趣上,比散文和其他形式更優越。不論是哪一個人,通過廣泛深入的詩歌朗誦,均可將詩情、詩意、詩心、詩性潛藏于心,在吟誦中便也多了一份豪情壯志,多了一份從容雅趣,多了一份俊逸灑脫,多了一份哀婉凄惻……人們常說“腹有詩書氣自華”,便是這個道理。能夠潛移默化地啟迪人性中真善美的本質因素,實現情感、文化、哲學和思想上的啟蒙和升華,該是詩歌朗誦最直接、最有效的作用之一。
我國古代就有“詩言志”、“詩緣情”之說,認為詩歌“吟詠情性”。如陸游《書憤》中的“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兩句無一動詞,但情景全出,為個人的“鏡中衰鬢已先斑”埋下伏筆,抒寫了自己壯志未酬的感傷郁悶,充分表達出詩人至死不渝的的高度愛國情懷。朗讀之,便能在不知不覺中,感同身受,引起感情上、思想上的強烈共鳴。
從詩歌陶情養性的角度看,如果同學們心高氣盛,自信自大,不妨多朗讀《詩經》、姜夔的詞,如《衛風?氓》、《揚州慢》等;如果心浮氣躁,多朗讀陶潛、杜牧之詩,常誦柳永、易安之詞,如《歸園田居》、《琵琶行》、《錦瑟》、《聲聲慢》等,這優美之境或凄美之聲會讓人沉浸在柔和或凄婉的氛圍中;而心情悒郁、煩悶、心胸狹窄,多朗讀一些豪放詩詞和邊塞詩詞,如《將進酒》、《念奴嬌?赤壁懷古》,自會有“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豪情壯志和“會須一飲三百杯”、“與爾同銷萬古愁”的灑脫俊逸。
朗讀首先要打動自己,也非得建立起自己的“內心視像”不可,并在朗讀中貫徹之,使聽者如聞其聲,如見其人,如嗅其味。誦讀《念奴嬌?赤壁懷古》需在腦海中確立自身貶官黃州,獨臨赤壁,祭奠江月,傷悼古人,感吁“華發早生”,但非失望頹廢的主人公“視像”。又如朗誦杜牧的《泊秦淮》一詩:“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花。”出現的是以輕煙、寒水、淡月、細沙、酒家、商女以及詩人這些單個形象,然后組成群體形象,這就使得在單個形象的疊加中,以商女的歌唱反襯當時的權貴富豪沉溺酒色、不理朝政的丑惡行徑,表現了作者對國家命運的無比關懷和深切憂慮。此境一出,詩歌的含蓄凝練躍然紙上,以極少的意象,表達出豐富廣博和深刻的內涵。
朗誦,課文內容入于眼,出于口,聞于耳,記于心,多方感知。朗讀詩歌以至于成誦,詩歌對同學們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誦“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生同病相憐人世一嘆;誦“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而生恍如隔世、黯然自傷之情;讀“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自會如杜甫般心念武侯,許身社稷,涕泗并流。
篇7
一、讀
《毛詩序》有云:“詩者,志之所之也,在心為志,發言為詩。情動于中而發于言,言之不足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則詠歌之,詠歌之不足則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詩歌的語言是詩人內心狂熱情感的一個外在表露,“詠詩言志”,離不開一個情字。在“詩緣情而綺靡”中我們感動于“人生如夢,一樽還酹江月”的豪情,“請君試問東流水,別意與之誰短長”的離情,“執子之手,與子攜老”的癡情,“桃花落,閑池閣,山盟雖在,錦書難托。莫,莫,莫!”的悲情,“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的惜花傷春之情……。
漢詩文傳情達意,聲情并茂吟誦已有數千年的傳統。鐘嶸的《詩品序》有云:“氣之動物,物之感人,故搖蕩性情,形諸舞詠。”在或淺吟、或低唱、或動情放聲高歌中我們體味“夜半鐘聲到客船”的落寞之隋,“天地一沙鷗”的凄涼之意,“悠然見南山”的恬淡之心。在瑯瑯讀書聲中。來揣摩蘇軾、李白的豪放,杜甫、辛棄疾的雄渾,柳永、李清照的婉約,觸摸杜甫的思鄉情愫,聆聽屈原汨羅江畔苦苦吶喊“恐美人遲暮”……在聲情并茂的吟誦聲中,將詩歌特有的意境、內涵、韻律美傳達出來。
著名的語言學家朱光潛先生曾經說過:“要培養孩子純正的文學趣味,就要從讀詩開始。”對于詩歌的閱讀,反復誦讀是一個極好的方法。“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操千曲而后曉聲,觀千劍而后識器。”朱自清先生也曾多次強調語文教學的誦讀,他說:“先由教師范讀,后由學生跟著讀,再由學生練習著讀,有時還得背誦,真可謂是三分詩歌七分讀啊!”
教師范讀,是教師情感的真實流露,是沒有矯飾的自自然然,是教師人格的外化表現。絕不是教師玩弄技巧的故意表演,而是真正沉醉其中。正如于漪所說:“把無聲的字變成有聲的語言,讀出感情,讀出氣勢,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如清澈見底的涓涓細流,淌入學生的心田,給學生一種雨潤禾苗般的纖柔美;如大江東去,激情澎湃,氣勢磅礴,給學生一種激越雄壯的豪放美;似高山流水,錯落跌宕,給學生一種多姿多態的飛動美。學生得到美的享受,受到美的熏陶。在教師的吟誦下,學生就會自覺不自覺地進入吟誦的天地,或劃分節奏,或揣摩語氣,重音、語氣、節奏、停連等技法彰顯無遺。凝心靜氣中感嘆“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驚嘆“噫吁嘻,危乎高哉!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悲嘆“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學生反復誦讀,全班讀,小組讀,個人讀……如此種種,不一而足。
“古書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讀書百遍,其意自現。”只有在反復誦讀的基礎上,讀出情味,才能真正了解作者的心聲,才算是真正達到了新課標的要求:“古詩詞教學的重點在于考查學生記誦積累的過程,以培養學生的文化素養。”
二、讀入境
對詩歌的解讀,不可簡單生硬地解釋,不是被動接受作者給定的意義,而是熱情投入,積極參與,自然而然地進入詩歌情境的過程。葉圣陶在《精讀指導舉隅》中說過一種情境:“吟誦的時候,對于講究所得不僅理智地了解,而且親切地體會,不知不覺之間,內容與理法,化而為讀者自己的東西了,這是最可貴的一種境界。學習語文學科,必須達到這種境界,才會終身受用不盡。”
篇8
【關鍵詞】語文;詩歌教學;素質教育;審美;形象思維
語文是培養學生文化素質的重要學科。詩歌是最重要的文學樣式之一,在培養學生高尚情操、提高智力、完善人格、提升文學品位方面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提倡素質教育的今天,語文老師應利用詩歌教學這一平臺,教會學生從語言、意境、思想、情感等四個方面賞析,感受漢語言文字的優美,吸取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培養他們對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熱愛之情。
一、陶冶情操,培養審美情趣
學習優秀詩歌,學生可以透過精煉優美的文字,通過形象思維想象組合成一幅幅畫面,體味詩句中隱現的意境美、自然美、情感美、藝術美,在優美意境的感染下受到美的陶冶,提高審美能力與審美情趣。如讀“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觀滄海》),體會宇宙的遼闊與曹操胸懷的博大;讀“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待到重陽日,還來就”(《過故人莊》),感受鄉民的淳樸與熱情,鄉間生活的素樸平淡之美。
二、感受文學形象,發展思維能力
多讀詩詞,有助于發展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所謂形象思維,就是藝術家在創作過程中始終伴隨著形象、情感以及聯想和想象,通過事物的個別特征去把握一般規律從而創作出藝術美的思維方式。詩歌的內容與情感可以橫跨中外、綿亙古今,也就不足為奇了。例如,《沁園春·雪》“惜秦皇漢武,略輸文采;唐宗宋祖,稍遜。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只識彎弓射大雕。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通過秦皇漢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等人的羅列與“略輸”“稍遜”“只識”等詞語的限定,傳神地表現了以上歷史人物武功赫赫、文采不足的形象,也表現了文武兼備、傲立天下的當代英豪形象。又如李白“楊花落盡子規啼,聞道龍標過五溪。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通過楊花凋落、子規悲啼、明月朗照、春風隨度、遙遠夜郎的形象,表達了詩人送別友人的情意。賞析詩詞需要富于創造性的思維,而培養創造性思維能力正是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
三、間接接觸社會,完善健全人格
初中生介于十三歲到十六歲之間,這是學習科學文化知識、樹立健康人格、形成良好性格的關鍵時期。他們開始用自己的眼睛觀察世界,通過書本積累經驗與感受,渴望反觀自己,又希望進入別人的內心世界。由于這個年齡段的學生各方面還未成熟,需要教師在教學中加以點撥與指引。
優秀的詩詞,或反映國家的興衰榮辱,或個人身世的坎坷悲歡,或勞動的艱辛,或愛情的纏綿愁苦,總在某一方面揭示了社會、生活、人生的本質。吳均的《山中雜詩》,展現的是一位隱士淡泊塵世名利、醉心山林美景的生活圖景。李白的《春夜洛城聞笛》“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人情”,表現的是詩人因飛揚的玉笛之聲而折柳,由折柳而起的留戀故園之情。多讀這類作品,有助于豐富初中生的情感認知與體驗。
四、積累名言警句,提升學生語言表達能力
篇9
一、范讀
由于詩歌據現代時間比較久遠,有些讀音已經發生了變化,或多音字的關系,或學生自身的原因,難免讀錯音。所以范讀尤為重要,如王安石的《泊船瓜洲》“京口瓜洲一水間,鐘山只隔數重山。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中的“間”是個多音字,這里根據詩歌的平仄變化應讀“jiàn”四聲,不少同學讀成“jiān”一聲。
二、領會節奏
詩歌的節奏感很強,朗讀時要注意詩歌節奏,如王維的《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徘岢荊?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這首詩描繪的是與友人惜別時的場面,要用一種輕柔、深情的語氣才能表達出作者與朋友依依不舍、深摯的惜別之情。高適的《別董大》“千里黃云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也是一首送別詩,但作者打破以往送別詩的悲情,“滿天都是黃云,把太陽變得昏昏沉沉,北風吹來,大雁在落下的雪花中向南飛去,好朋友不要害怕你前去的路途中沒有知己,憑你的修養和人品誰都會敬仰你的”。既有依依惜別之情,又表達作者開朗豪邁的胸襟。
三、對作品內容的理解
要想將作品朗讀好就必須理解作品的內容,如林升的《題臨安邸》“山外青山樓外樓,青山歌舞幾時休?暖風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這是詩人林升在杭州的旅店里寫的,當時金兵已經侵占北方的大片土地,而南宋集團卻在茍且偷生、花天酒地。林升看在眼里,心里又痛又恨,于是寫下了這首詩,重重疊疊的青山,重重疊疊的樓閣,杭州如此的美,西湖的歌舞何時才能停止?暖洋洋的風使那些權貴們沉醉其中,把杭州當成故都汴州。
如杜甫的《江南逢李龜年》“岐王宅里尋常見,崔九堂前幾度聞。正是江南好風景,落花時節又逢君”。在岐王的宅子里經常看見你的表演,在崔九的堂前也經常欣賞到你那高超的藝術,如今在這美麗的江南,正值落后時節我又遇見了你。通過泛讀,學生可以領會這種朋友相遇又悲喜交加的情感,喜的是終于與故人相見,悲的是如今各自的境遇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昔日的繁華景象,如今的國事滄桑,人生飄零,不禁讓人感慨時代的滄桑、人生的巨變。
四、展現詩歌中表現的藝術美
詩歌是美的藝術,能給人美的享受,朗讀時讓學生從中體會出詩歌的美,進而對傳統文化產生濃厚的興趣,將傳統文化發揚光大。詩歌教學中要注意以下幾個特點:
1.語言美
詩是語言的藝術,凝練、簡潔、準確、生動是其特點,感受詩歌的語言美,讓學生愛上詩歌。如王之渙的《登鸛雀樓》“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前兩句寫自然景物,太陽依傍著西山慢慢落下,滔滔不絕的黃河向東流去,語言樸素、淺顯,畫面卻高遠寬闊,后兩句寫意,想要看得更遠,需登上更高的樓層,含義深遠,耐人尋味。“更”字用得最巧妙,耐人尋味。
2.意境美
意境美是詩歌的最高境界。也就是所謂的“詩情畫意”,如王維的《山居秋瞑》“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這是一幅美麗的秋山黃昏圖,雨后的秋山,空氣是那樣清新,皎潔的月光充滿了松林,清清的泉水從溪石上流過,竹林深處傳來一群少女的歡聲笑語,一支小巧玲瓏的漁船順著溪水順流而下,掀起了一陣陣漣漪,這一切都好像歷歷在目,讓人清晰可見。
像一支恬靜優美的抒情樂曲,又像一幅清新秀麗的山水畫,在“空山”、“明月”、“翠松”、“清泉”、“浣女”、“漁舟”等意象組成的秋夜圖中,我們仿佛真的呼吸到了雨后的新鮮空氣,月光照耀在身上的愜意,溪水的流動,還有詩人希望遠離塵世、回歸鄉土質樸生活的心聲,這種清新的、明凈的暮秋意境,使人禁不住產生心胸蕩滌之感。
再如杜甫的《登高》“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朗讀時可以從“風急”、“天高”、“猿嘯哀”、“沙白”、“無邊落木”、“滾滾長江”等詞語中讀出意境蒼涼、悲壯,氣勢宏偉壯觀,還有作者長年漂泊、憂國憂民、老病孤苦無依的景象,讓人心中無比悲涼。
3.情感美
詩歌是情感的產物,詩中蘊含的情感是詩的靈魂,沒有情感的詩歌不會打動任何人,每首詩表現的情感也不盡相同。如杜甫的《聞官軍收河南河北》“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做伴好還鄉。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
作者在劍南外忽然聽到官軍已經收復失地,喜極而泣,眼淚沾滿了衣裳,看看自己的妻子和兒女,一點憂愁都沒有了,收拾詩書和行李,趁著這美好的時節好返回家鄉。全詩從頭到尾都是一個“喜”字,作者無比興奮,可以說是情感的迸發,浦起龍贊其為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詩也”,這首詩不知感染了多少讀者。
篇10
2009年的吉祥物———牛牛
隨手拉動鐘塔的鐘繩,
就在那一刻,
人們來到了盼望已久的2009年
就在今天2009年1月5日
鄖西縣的天空飄起了鵝毛似的大雪。
啊!潔白的雪花!
你像一位害羞的仙女,
你躲我藏地飄向人間,
你用那神奇的畫筆,
給山林畫上了銀裝,
給河川披上了流蘇般的新衣裳。
打雪仗的孩子們的歡聲歡天喜地,
歡聲笑語迎來了春姐姐的拜訪。
瞧!春姐姐正在來著的路上呢!
晶瑩的雪花!
你給莊稼披上了雪白的禮服,
給農田換上了新裝,
農戶們聚在一起說說笑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