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淵明的資料范文

時間:2023-04-03 10:49:16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陶淵明的資料,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wù)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陶淵明的資料

篇1

第二作者:羅煦(女,1986―),西南大學文學院,中國古典文學唐宋文學2009級研究生

摘要:對于陶淵明的生卒年,歷來有很多說法,其中比較有影響的是59歲說、63歲說、76歲說,本文旨在列舉這些說法,作一定的評論,并對陶淵明生卒研究表達自己的觀點。

關(guān)鍵詞:陶淵明;享年;研究

陶淵明的卒年,在顏延之《陶征士誄》中有明確記載,為宋文帝元嘉四年丁卯(427),向無異議,關(guān)于其享年,《陶征士誄》只說“春秋若干”,而無明確記載,與此相關(guān),其生年也就成了問題。各種異說層出不窮,有59歲說,63歲說,76歲說。

一、59歲說

圣旦著《陶淵明考》一文,根據(jù)陶淵明作品,推出陶淵明享年59歲的結(jié)結(jié)論,1991年鄧安生的《陶淵明年譜》出版,也從陶淵明終年59歲說。后來,龔斌《陶淵明集校箋》、羅宗強《魏晉南北朝文學思想史》也采用鄧氏59歲說。此說從圣旦的推論始就存在一些問題,后來鄧安生對圣說加以考訂和闡釋,論《飲酒》第十九“是時向立年”是指陶淵明當時27歲,《飲酒》第十六“行行向不惑”是陶淵明37歲……這使圣說更加嚴謹。但是仍然有不少學者對此存在異議。

二、63歲說

沈約《宋書•陶潛傳》說“潛,元嘉四年卒,時年六十三”,這可以說是63歲說最有力的證據(jù),也是陶淵明生平最重要的資料之一。1949年以來,大陸多采此說,至今仍占主流地位,王瑤、逯欽立及各種教科書均采此說,其中逯欽立原采古直52歲說,后改從63歲說。這種說法“雖于辛丑《游斜川》詩、《癸卯懷古田舍及》及顏《誄》‘中身’之語尚待研討,然大體固無矛盾處也。”[1]

許逸民校輯的《陶淵明年譜》云:“生于晉哀帝興寧三年(365),卒于宋文帝元嘉四年(427),得年63歲。”許逸民的《陶淵明年譜》乃是繼30年代朱自清對陶潛綜合研究后的又一大型綜合研究年譜,搜集資料之多,是前所未有的,其影響較大。

鐘書林《龐遵出任主簿與陶淵明享年之關(guān)系》認為陶淵明《怨詩楚調(diào)示龐主簿鄧治中》應(yīng)寫于義熙十四年,詩中有“結(jié)發(fā)念善事,六九年。”陶淵明寫詩時54歲,再與義熙十四年相結(jié)合,則陶淵明當“生于興寧三年(365)年,到元嘉四年(427)卒,享年63歲”。[2]

三、76歲說

此說源于南宋張演《吳譜辨證》云:“先生辛丑游斜川詩言,‘開歲倏五十’,若以詩為正,則先生生于壬子歲,自壬子到辛丑,為年五十,迄丁卯考終,是得年七十六。”袁行霈《陶淵明享年考辨》一文中,同意宋代張演的76歲說。

“寧可相信顏《誄》而懷疑沈《傳》”“從現(xiàn)有的文獻資料出發(fā),對其重要性加以區(qū)別,結(jié)合版本校勘,進行通盤的考察,所得出的最為圓滿通達的結(jié)論就是陶淵明享年七十六歲,生于晉穆帝永和八年壬子(352),卒于宋文帝元嘉四年丁卯。”

對鄧氏之說,袁行霈說“鄧氏的推斷不僅缺乏版本依據(jù),難以存在。而且序文果真像他所說的那樣:‘辛丑,天氣澄和,風物閑美’,也不成文章了。”[3](P227)

此說先有魏正申撰文《陶淵明壽年63歲說辨證》駁于前,后又有李文初撰《關(guān)于陶淵明的享年問題》,李一方面肯定袁敢于挑戰(zhàn)63歲說,一方面又對76歲說持懷疑態(tài)度。[4]

鄧安生撰《陶淵明享年無76歲辨――與袁行霈先生商榷》與之存在異義,還有井玉貴《陶淵明享年76說不能成立的兩點補證》極力反駁。還有徐聲揚撰《評陶淵明享年五說》參與討論,但徐未明確表態(tài),只在文章最后說:“本文只從《游斜川》一詩所引出的對陶公享年的新說提出質(zhì)疑;同時也對《游斜川》一詩作些探討,以還其本來面目。”[5]另外,有論者公開表態(tài):“76歲說似為偏頗之見”。

四、56歲說

民國年間,梁啟超《陶淵明》一書云:“《游斜川》序之發(fā)端明記辛酉正月五日,詩之發(fā)端云:‘開歲倏五十’,故辛酉年先生之齒五十,絲毫無疑義之余地也。人所以多不察者,則心俗本辛酉皆作辛丑,而詩句之倏五十又或作五日。先生卒于丁卯,即以《宋傳》言六十三歲之說推算,則辛丑亦僅三十七歲,與‘開歲倏五十’語不相容。……”梁根據(jù)陶淵明作品考證主張享年56,現(xiàn)有中國內(nèi)地李文初《陶淵明論略》贊成梁啟超的主張。臺灣的李辰冬《陶淵明評論》、臺灣方祖《陶潛箋注校正論評》、陳怡良《陶淵明之人品與詩品》中贊成梁說。

五、52歲說

古直沿用梁《譜》認為“陶淵明必無六十三歲”,又根據(jù)陶淵明作品考證在《陶靖節(jié)年譜》中說:“愚根據(jù)先生詩文,質(zhì)定先生卒年五十有二,以乙丑推算他篇他歲,皆無不合,辛丑為乙丑之偽,無可疑矣。……”古直的五十二歲說,認為:“《祭從弟敬遠文》云:‘相及齠齔,并罹偏咎。’陶公與敬遠年齡之差數(shù),即于‘相及齠齔’一句定之。《說文》:‘男八歲而齔。’‘及齔’則尚未齔,止七歲耳。齠,童子發(fā)也。證以《祭程氏妹文》,則陶公‘罹偏咎’時止十二。詳此,陶公與敬遠年齡之差僅五歲。敬遠卒于辛亥,‘年甫過立’,始過而立,則為三十一歲。辛亥之年,敬遠三十一歲,陶公長敬過五歲,則為三十六歲矣。由辛亥上溯生年,為太元丙子。下推卒年丁卯,得五十二歲……”[6]

結(jié)語:

“自1923年梁啟超對陶淵明享年63歲說攻難,至1997年魏正申為63歲說再作辨正,已達七十五個年頭,如果對《陶集》中“從老得終”之語引起了足夠的注意,何必耗費諸多學者的精力呢?所以,近一個世紀對陶淵明享年爭辯的得失,確實又將治學態(tài)度這個本來說不夠的話題,再次向陶壇學人沉重而有力地提了出來,值得我們仔細思索。”[7]我比較贊成這一說法,正如朱自清先生說“只可姑存然疑而已”[8]這個問題沒有必要耗費過多精力,這也并不涉及對待學術(shù)的態(tài)度是否嚴謹?shù)膯栴}。

(西南大學文學院;重慶;北碚;400714)

參考文獻:

[1] 朱自清.陶淵明年譜中之問題[J].清華學報,1934(09)

[2] 鐘書林.龐遵出任主簿與陶淵明享年之關(guān)系[J].陜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03)

[3] 袁行霈.陶淵明研究[M].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年.

[4] 李文初.關(guān)于陶淵明的享年問題[J].文學遺產(chǎn),1998(02)

[5] 徐聲揚.評陶淵明享年五說[J].九江師專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8(2)

篇2

稍往前點說,季羨林當過了古稀,年屆耄耋之時,曾有好多人問他:有沒有什么長壽秘訣。季羨林的答復是“我的秘訣就是沒有秘訣,或者不要秘訣。”“心里沒有負擔,胃口自然就好,吃進去的東西都能很好地消化。再輔之以腿勤、手勤、腦勤,自然百病不生了。腦勤我認為尤其重要。如果非要讓我講出一個秘訣不行的話,那么我的秘訣就是:千萬不要讓腦筋懶惰,腦筋要永遠不停地思考問題。”(《閱世新語》39頁《老年談老》)季羨林是這樣說的,也正是這樣做的。他人過了八十,仍堂堂正正做人,扎扎實實干事,勤勤懇懇為后代著書立說,從來沒讓自己的大腦懶惰過。

2000年12月20日,季羨林在《九十述懷》中說“在學術(shù)研究上,我的沖刺起點是在八十歲以后。”在從八十歲到九十歲這十年內(nèi),季羨林撰寫了他一生中最長的一部著作《糖史》(長達八十萬字)。在撰寫《糖史》過程中,他每天跑一趟大圖書館,兩年時間里,風雨無阻,寒暑無礙。《糖史》的寫作完成以后,他又把陣地從大圖書館移到家里,運籌于斗室之中,決戰(zhàn)于幾張桌子之上,研究的對象變成了吐火羅文A方言的《彌勒會見記劇本》。這也不是一顆容易咬的核桃,非用上全力不行。最大的困難是缺乏資料,而且又多是國外的資料。為了收集資料,他不時地向海外求援,勤動腦,花心思,自不必說了。他如此又熬了一年多,《彌勒會見記劇本》英譯本終于在德國出版了。

兩部著作完成了以后,季羨林已是望九之年了。在耄耋至望九之年,能完成這樣長篇巨著的人,古今中外只有極少數(shù),季羨林置身其中,豈不大可喜哉!

篇3

一、鉆研教材,挖掘文本資源。

《桃花源記》是蘇教版五單元第三篇文言文,此單元的閱讀教學重點是借助注釋學習文言文。在初一初二以及前兩篇學習文言文的基礎(chǔ)上譯文已不是困難的,難的是結(jié)合寫作背景、作者經(jīng)歷更好地解讀課文的文化內(nèi)涵和表達的感情,引導學生深層次地閱讀。我將教學的重點定為“引導學生知人論世,感受和認識平靜、祥和的田園生活”;“正確評價世外桃源,認識陶淵明的濟世情懷。”因為文學就是人學,我利用《資源學案》(學生配備的導學案資料)本課閱讀題――結(jié)合《飲酒》、《歸園田居》體會陶淵明的人生追求,作為預習題切入對本課的學習。課堂檢測利用《練習冊》(學生配備的練習作業(yè)冊)本課《桃花源詩》的閱讀題進行知識的遷移和檢測。另外,通過鉆研教材,我將課文內(nèi)容概括為“環(huán)境美” 、“生活樂” 、“故事奇”,引導學生抓住“美” 、“樂” 、“奇”三個字探究課文。

教材資源包括教科書、教學參考、配套讀本、教輔資料以及教師的教案、學生的學案等豐富的內(nèi)容。教材資源本身豐富的內(nèi)容為教學的成功實施和有序展開提供了很好的資源平臺。面對這些資源,我們應(yīng)與時俱進,變簡單的“教教材”為“用教材教”。葉圣陶說:“教材無非是一個例子,憑這個例子要使學生能夠舉一反三”。只有充分挖掘其中的豐富深刻的內(nèi)容,才能使教材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

二 、開發(fā)網(wǎng)絡(luò)資源,激感。

新課標指出“要充分發(fā)揮現(xiàn)代技術(shù)更好地養(yǎng)成收集、處理信息的習慣,提高語文能力。”因此教學《桃花源記》時,我從網(wǎng)上找出本課的動畫朗讀,這就首先從視覺和聽覺上對學生形成一種沖擊和感染,渲染了寧靜、祥和的氣氛,促使學生盡快進入到課文的情境中去。課前的預習作業(yè),我讓學生上網(wǎng)查找陶淵明的簡介和本文的寫作背景,以便課堂學習時更深刻地理解作者不滿現(xiàn)實,寄希望于“世外桃源”的思想內(nèi)容。魯迅說過“倘要論文,最好顧及作者本人及他所處的社會狀態(tài),這才較為確鑿。要不然,是近乎說夢的”。課后我讓學生上網(wǎng)查閱“百家講壇”2011年第30期張大千教授的“但恨飲酒不得足”,了解陶淵明的無奈、落寞、超凡脫俗與回歸自然。這樣真正達到了通過一節(jié)課的學習,認識一種人生態(tài)度,一個人生境界:陶淵明讓我們在紛紜雜亂的社會人生中保持清醒的自我認識。

網(wǎng)絡(luò)給語文課提供了教學信息的渠道,使信息的獲得更為快捷,對語文教學產(chǎn)生了很大的影響。多媒體輔助教學也越來越多地運用在課堂教學中。當然這里的用多媒體一定要適度、適時,不能舍本求末,使課堂教學的拓展偏離了教學的核心。

三、挖掘教材的“話題引發(fā)”價值。

教材中的課文,特別是那些文質(zhì)兼美之作,都是作者對自然、社會、人生的解讀化語,借助這些解讀化語,可以引導學生進行表達和交流的活動。教學《桃花源記》時,我設(shè)計了“時空連線,走進桃花源,了解桃花源”的模擬現(xiàn)場采風活動,讓學生就自己感興趣且能體現(xiàn)學習目標的關(guān)于桃花源的話題對其他同學采訪。這樣課堂一下子‘活’起來了。學生提的有些問題還很有價值:你們?yōu)槭裁匆獊淼教一ㄔ矗磕銈冞@里的生活怎樣?打算一直隱居下去嗎?

本課的作業(yè)我讓學生給桃花源里的人寫一封信,可以談對戰(zhàn)爭與和平的認識,可以給桃花源人講一講世外的故事,還可以對他們提一些建議。這樣將課堂的討論延伸下去。

在認識陶淵明的“桃園情結(jié)”后,我做了這樣的拓展:“同學們,其實我們每個人心中都有這樣的桃園情結(jié)。陶淵明增加了無數(shù)人的夢想。你同意這樣的說法嗎?為什么?學生通過探究將課堂與生活聯(lián)系了起來。

四、比較閱讀,適度拓展。

教材中有相同元素人物、主題、題材、技巧、語言、結(jié)構(gòu)的文本材料,這種資源對文本有時會起到解釋、說明的作用,推動學生思考。教學中我設(shè)計了“為什么要虛構(gòu)這個桃源勝境”時,我引導學生回想初一學習的《天上的街市》一文,得出這是不滿現(xiàn)實,借助想象表達向往美好生活的愿望。課堂檢測環(huán)節(jié)將本課與《桃花源詩》進行比較閱讀。引導學生體會詩句描繪了怎樣的社會情景?和《桃花源記》中哪些句子表達的意思一致?

勾連多篇,巧妙整合。努力鉆研教材,挖掘文本所潛藏的資源點,捕捉篇與篇的交叉點,把握教材中課文與課文之間的聯(lián)系、對教學目標、教學材料、教學方法進行整合,形成一種語文知識的支撐力更強、容量更大、形成更為靈活豐富的教學過程。

對語文教學資源的開發(fā)注重對教材進行補充、延伸、拓展和補充、注重教材與社會生活和學生經(jīng)驗的聯(lián)系和融合,把語文學習從課堂延伸到課外,使語文教學呈現(xiàn)出一種開放的態(tài)勢,這樣的嘗試會激發(fā)學生興趣、增加課堂教學容量、加深課內(nèi)所學。但這樣的開發(fā)與拓展一定要適度、適時,不能擠去閱讀理解文本的寶貴時間,否則會使語文課程改革的石曉星大打折扣。

篇4

才華橫溢的東晉著名詩人陶淵明,他生有五子,原希望把五個兒子都培養(yǎng)成才華出眾的人才,但卻事與愿違。由于陶淵明嗜酒如命,“造飲輒盡,期在必醉”,影響了后代的健康,因此五個兒子的智力都十分低下,晚年的陶淵明察覺到這可能與他嗜酒如命有關(guān),于是寫下了“后代之魯鈍,蓋緣于杯中物所貽害”的悔恨之語,但一切都為時已晚,實在令人惋惜和哀嘆!

胎兒在母體中并不是養(yǎng)生行為的主動發(fā)出者,而是被動接受者,這時養(yǎng)生的行為由胎兒的父母主導,由整個社會輔助。而開始于受孕之前,則屬于“優(yōu)生”的第一步。據(jù)有關(guān)資料報道,國外一批科學家研究了九千多個子女,結(jié)果證實:父母長壽的,子女多長壽。因為遺傳因素而有先天性心房間隔缺損或動脈導管未閉的人,平均壽命很少超過40歲。這就很明顯地看出了優(yōu)生的重要性。

養(yǎng)生不僅貫穿于出生后,還應(yīng)貫穿于出生前。那么,尚在母體中的胎兒應(yīng)當怎樣進行孕養(yǎng)呢?

樹立正確的擇偶觀。優(yōu)生是夫妻雙方的事情,因此,配偶的選擇要慎重。夫妻雙方結(jié)合,不能僅僅從感情出發(fā),應(yīng)該是理智地綜合考量之后作出的慎重決定。從優(yōu)生角度出發(fā),要考慮配偶是否與自己有血緣關(guān)系,配偶身體健康狀況、有無重大尤其是遺傳性疾病,甚至還需考察配偶親戚的健康狀況,以避免后代出現(xiàn)先天性或遺傳性疾病。

受孕前夫妻雙方身體要健壯。人體生殖細胞的質(zhì)量,與自身身體健康狀況有很大關(guān)系,也容易受到各種不良因素的影響。故此,受孕前,夫妻雙方要盡量提高身體素質(zhì),受孕前三個月,就要戒除各種不良嗜好,保持心情愉悅,規(guī)律生活,還要注意慎避邪氣,盡量不要生病,減少接觸藥物的機會。

做好孕前檢查,學習優(yōu)生知識。做好孕前各種檢查,能及時了解自己及配偶的身體健康狀況,便于早期發(fā)現(xiàn)問題,也有利于夫妻雙方制定育兒計劃。因此,孕前的各種檢查一定不能馬虎,絕對不能以自我感覺良好作為身體健康的標準。受孕前還要多學習了解優(yōu)生知識,例如優(yōu)生禁忌、保養(yǎng)技巧、受孕注意事宜等。

篇5

重陽節(jié)賞菊來歷我國是的故鄉(xiāng),自古培種就很普遍。菊是長壽之花,又為文人們贊美作凌霜不屈的象征,所以人們愛它、贊它。重陽節(jié)正是一年的金秋時節(jié),盛開,賞菊也就成了重陽節(jié)習俗的組成部分。重陽又稱節(jié),而又稱九花。

重陽節(jié)正是一年的金秋時節(jié),盛開,據(jù)傳賞菊及飲酒,起源于晉朝大詩人陶淵明。陶淵明以隱居出名,以詩出名,以酒出名,也以愛菊出名;后人效之,遂有重陽賞菊之俗。舊時文人士大夫,還將賞菊與宴飲結(jié)合,以求和陶淵明更接近。

北宋京師開封,重陽賞菊之風盛行,當時的就有很多品種,千姿百態(tài)。民間還把農(nóng)歷九月稱為“菊月”,在傲霜怒放的重陽節(jié)里,觀賞成了節(jié)日的一項重要內(nèi)容。清代以后,賞菊之習尤為昌盛,且不限于九月九日,但仍然是重陽節(jié)前后最為繁盛。

古人認為季秋是土德當令,土為黃色,所以此節(jié)令中的花為黃色的。是我國很早便有記載的花卉。夏小正九月篇有“榮鞠”之句,鞠是菊的古字,說明九月時開放。為寒露時節(jié)最具代表性的花卉,處處可見到它的蹤跡。由于接近重陽節(jié),某些地區(qū)有飲“酒”的習俗,所以重陽節(jié)又稱“節(jié)”。

重陽節(jié)賞菊歷史記載宋代《東京楚華錄》卷八:“九月重陽,都下賞菊,有數(shù)種。其黃、白色蕊者蓮房曰‘萬齡菊’,粉紅色曰‘桃花菊’,白而檀心曰‘木香菊’,黃色而圓者‘金齡菊’,純白而大者曰‘喜容菊。無處無之。

明代,在《陶庵夢憶》中記載有:“兗州紹紳家風氣襲王府。賞菊之日,其桌、其炕、其燈、其爐、其盤、其盒、其盆盎、其看器、其杯盤大觥、其壺、其幃、其褥、其酒;其面食、其衣服花樣,無不菊者夜燒燭照之,蒸蒸烘染,較日色更浮出數(shù)層。席散,撤葦簾以受繁露。”

清代賞菊,如《燕京歲時記》:“九花者,也。每屆重陽,富貴之家,以九花數(shù)百盆,架度廣廈中前軒后輕(軒輊,車前高后低叫軒,前低后高叫軒,比喻高低優(yōu)劣),望之若山,曰‘九花山子’。四面堆積者,曰‘九花塔’。”在《清嘉錄》中記蘇州賞菊活動說:“畦菊乍放,虎阜花農(nóng),已干盎(古代腹大口小的器皿)百盂擔入城市。居人買為瓶洗供賞者,或五器七器為一臺,梗中置熟鐵絲,偃仰能如人意。或于廣庭大廈堆壘千百盆為玩者,縐紙為山,號山。而茶肆尤盛。”

另如《金瓶梅》、《浮生六記》等書中也有賞菊之記載。至今,重陽節(jié)期間,各大公園也仍組織大型菊展,并將菊縛扎成各類動植物,人物等造型,十分美觀。說是很早以前,有個莊戶人家住在驪山下,全家人都很勤快,日子過得也不錯。

重陽節(jié)賞菊故事很早以前,有一個善良的農(nóng)夫叫阿牛。阿牛母親因子幼喪夫,生活艱辛,經(jīng)常哭泣,把眼睛都哭爛了。

一天夜里,阿牛做了一個夢,夢見一個姑娘來幫他種菜,并告訴他說:“沿運河往西數(shù)十里,有個天花蕩,蕩中有一株白色的,能治眼病。這花要九月初九重陽節(jié)才開放,到時候你用這花煎湯給你母親吃,定能治好她的眼病”。

重陽節(jié)那天,阿牛帶了干糧,去天花蕩尋找白。這株白長得很特別,一梗九分枝,眼前只開一朵花,其余八朵含苞待放。阿牛將這株白連根帶土挖了回來,移種在自家屋旁。經(jīng)他澆水護理,不久八枚花朵也陸續(xù)綻開。于是他每天采下一朵白菊煎湯給母親服用。當吃完了第七朵之后,阿牛母親的眼睛便開始復明了。

篇6

中國古代文學是中華民族幾千年來積淀下來的文學遺產(chǎn),是珍貴的民族文化精品。學科內(nèi)容綜合性強,知識覆蓋面廣,教學難度極大。然而,在教授這門課時,不少教師的教學方法、教學手段乃至教學模式基本還是因襲傳統(tǒng)。課堂上,教師憑借一塊黑板、一支粉筆、一本書、一張嘴,唱著“獨角戲”,從文學史到作品選,從思想內(nèi)容到藝術(shù)特色,滔滔不絕,學生只是被動接受,久而生厭。眾所周知,中國古代文學中蘊藏著豐富的思想底蘊、深厚的文化內(nèi)涵。當下,涵蓋了漢賦、六朝駢文、唐宋詩詞、元曲與明清小說的國學復興熱再次興起,對文學遺產(chǎn)中思想底蘊的發(fā)掘和繼承使學生有了學習古代文學的濃厚興趣。如何利用好學生的“古代文學情結(jié)”,調(diào)動其學習古代文學的熱情,并使之產(chǎn)生持久的動力,是我們應(yīng)該積極探索的。我在從事中國古代文學教學工作的幾年間,將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和現(xiàn)代技術(shù)結(jié)合起來,進行了一些初步的探索,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

一、注重學生對作品的誦讀,培養(yǎng)其對作品的感悟能力

每學期開始,我都規(guī)定一些閱讀和背誦的篇目,認真地抽查學生的完成情況,并將其作為考核學生平時成績的內(nèi)容之一。誦讀,可以加深對文學意象的感悟,有利于學生想象力的培養(yǎng),進而較準確地把握作品的情感內(nèi)涵。在古典詩歌的教學中,這一點尤為重要。它可以將學生“帶回”千百年前,讓他們的現(xiàn)代生活、情感與理念與古人的生活、情感與理念相融合,與作品的意境和作者的體驗產(chǎn)生共鳴,進而獲得美的享受。如講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讓學生通過誦讀,體味“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這些意象所渲染出的深秋傍晚的荒涼氣氛,體味天涯淪落人的孤寂愁苦之情,讓學生對當時沉悶的時代氣氛有深刻的感悟。誦讀,可以充分體悟詩歌的語言美。優(yōu)秀的文學作品都蘊含美的情感,通過朗讀活動,可以使之滲透于學生的心靈。吟詠朗讀除了可以感悟文章的真諦,還可以使人在不經(jīng)意之間對朗讀時那抑揚頓挫的語音、錯落有致的節(jié)奏與奇特嚴謹?shù)慕Y(jié)構(gòu)擁有深切的體驗。對學生來說,言語內(nèi)容美與形式美對他們的思維活動的影響是不容易被察覺的,但卻是幫助他們理解文章的強大力量。因而,在讓學生感知言語內(nèi)容美與體悟言語形式美的過程中,要盡力誘發(fā)其審美情感,提高其朗讀的感染力,使其加深對作品的理解。同時,誦讀還可以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提高他們適應(yīng)生活的能力,陶冶他們高尚的情操,豐富他們多彩的生活。

二、以創(chuàng)造性的解讀,培養(yǎng)學生對作品的鑒賞能力

文本解讀是一種創(chuàng)造性的過程,一個審美的過程。好的解讀,有助于學生對作品的欣賞,能使其體會到作者對生命的感悟,并與作者進行對話,從而逐漸養(yǎng)成感受作品、感受自己、感受生命的能力,這是古代文學教學最重要的意義和價值。如講蘇軾的《水調(diào)歌頭·明月幾時有》,在欣賞這支曲子的情景下,我讓學生討論:蘇軾的這首詞千百年后為什么還會令我們感動不已?是表達了蘇軾思想的苦悶,還是反映了他出世和入世的人生矛盾,抑或表現(xiàn)了蘇軾對人間生活的熱愛?通過討論,學生明白,這些說法自有其道理,但僅僅這樣理解顯然是不夠的。它的動人之處在于,一是揭示了人類的一種普遍的生存困境:人生的缺陷(痛苦、不如意)是絕對的,我們不能指望人生和世界完美無缺,只能在絕對的缺陷中尋求相對的完滿;二是蘇軾以博大的胸懷對人們發(fā)出深情祝福:“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人與人之間更需要互相關(guān)懷和撫慰。因此,蘇軾這一美好的祝福,才始終撥動著人們的心弦。這樣的解讀,詮釋了作品的內(nèi)在價值,拉近了古代作品與現(xiàn)實生活的距離,從而引起了學生的強烈共鳴,取得了育化心靈的效果,提高了學生對作品的鑒賞能力。可以說這是古代文學教學改革所追求的一個重要方面。

在解讀過程中,啟發(fā)學生把心沉到古代文學的文化背景中去,觸摸作家思想感情的脈搏,使學生初步掌握從文化背景角度切入去鑒賞詩文,同時引發(fā)學生對文化現(xiàn)象的思索。這是非常重要的。講陶淵明,我告訴學生: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隱逸是一種重要的文化現(xiàn)象,隨著時代的變遷,人類的進步,這種文化現(xiàn)象幾乎已經(jīng)消失,但作為一種人格,后人對陶淵明又非常推崇;作為一種觀念,它還或多或少地影響我們現(xiàn)代人,你將怎樣看待陶淵明的隱逸呢?有的學生認為,陶淵明拋棄做官而歸隱田園,表明他不愿與世俗同流合污、潔身自好的價值取向,這種人格是高尚的。有的則認為,陶淵明的這種隱逸人格不值得歌頌,這種人格是有缺陷的。如果我們面對黑暗和邪惡都不聞不問、裝聾作啞的話,我們這個社會將會是什么樣子呢?還有的說,陶淵明在歸隱中心靈得到了安頓,人與自然融合在一起。這對與我們現(xiàn)代人來說,應(yīng)該有所啟示。假日之際,人們總想離開城市的喧囂,到野外感受山水之美,讓浮躁的心靈得到凈化,可是我們賴以生存的自然環(huán)境卻越來越糟糕。盡管觀點不一,但閃爍著智慧的火花。把作品的闡釋、作家的評析與現(xiàn)代生活聯(lián)系在一起,拉近了學生與古人的距離,提高了他們的鑒賞水平。

三、改進教學方法,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

傳統(tǒng)的古代文學教學,重知識傳授,輕能力培養(yǎng)和個性發(fā)展,忽視了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鑒于此,我開始嘗試進行中國古代文學的教學改革,在教學過程中盡可能改變以課本為本位、以教師為中心、以強硬灌輸為手段的傳統(tǒng)教學模式,借鑒一些先進的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

辯論法。經(jīng)常拿出一些在歷史上有爭議的問題讓學生們自己討論。在正式討論之前,我也做了大量的預備工作:事先布置好討論的題目,讓他們圍繞自己的觀點去查資料,并選出各自的代表發(fā)言人,非常類似于現(xiàn)在的辯論賽;我也要盡可能多收集資料,猜測學生會運用哪些論據(jù)來證實自己的觀點,并模擬他們爭論的情景,以便作必要的調(diào)解和補充。每學期我搞兩三次這樣的討論。如在講“先秦文學”中諸子思想時,涉及一個非常復雜的“人性”問題,孟子主張“人性善”,而另一位儒家大師荀子則認為“人性惡”。討論之前,大家都做了充分的準備,從多角度對這個問題進行探討,有理有據(jù)。事后學生自己說,這次討論逼著他們看了很多理論書籍,提高了自己的思辯能力。

比較法。古代文學中很多問題可以說至今尚無定論,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將諸家之說介紹給學生,并組織他們對多種答案及多種思路進行比較選擇,從而激活他們的思維,培養(yǎng)他們的創(chuàng)新精神。例如,學習王維的山水詩,要求學生搜集、整理唐以前,以及初唐、盛唐時期有關(guān)知識分子對山水的關(guān)注的資料,從比較分析中鑒賞王維對中國山水詩的貢獻。又如在講到“楚漢之爭”這段歷史時,我要求大家對導致這場戰(zhàn)爭的兩個主要人物——劉邦和項羽進行詳細比較,劉邦作為一個無賴何以奪得天下,項羽既然是一個英雄為何卻走向末路?學生通過激烈的討論來總結(jié)兩人的得與失,從而更深刻地認識了這段歷史。還可以通過古典文 學的現(xiàn)代改編問題,思考古代文學的經(jīng)典性所在。如搜集一些根據(jù)古詩詞改編的流行歌曲,像《別亦難》、《新鴛鴦蝴蝶夢》、《在水一方》、《寂寞沙洲冷》等在課堂上欣賞,讓學生去尋找原文,從而思考古典文學歷久彌新的原因,激發(fā)他們學習古代文學的熱情。

四、積極運用現(xiàn)代信息技術(shù),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古代文學的學科性質(zhì),決定了其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但長此以往,教學難免單調(diào),因此,有必要通過一些現(xiàn)代信息技術(shù)的運用進行調(diào)節(jié)。在種種探索性改革中,現(xiàn)代信息技術(shù)的運用無疑是實施起來最方便快捷,且行之有效的辦法。

音響媒體方面,可以運用便于攜帶的MP3加小音箱。課堂上通過欣賞相關(guān)的音樂,加強學生對古典文學作品的理解,如在講授李煜的《浪淘沙》一詞時,先讓學生欣賞鄧麗君的歌曲《虞美人》,把他們帶進一個哀傷、凄涼的意境,然后對作品進行解讀,從而使他們對這首詞表現(xiàn)的李煜思鄉(xiāng)之情、亡國之恨有一個深刻的了解。在講解《史記·項羽本紀》時,可以讓學生欣賞琵琶曲《十面埋伏》,使學生對楚漢戰(zhàn)爭的形勢、人物個性有更直觀、豐富的了解。

聲像媒體方面,包括對電視、DVD、電腦、投影儀等的運用。如在講授古典小說《三國演義》、《水滸傳》、《西游記》、《紅樓夢》時,可以組織學生觀看古典名著改編的影視作品,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使教學內(nèi)容更加引人入勝。

將以計算機技術(shù)為基礎(chǔ)的多媒體課件運用于古典文學教學中,不但節(jié)省了課堂板書的時間,而且增加了課堂教學的內(nèi)容和深度,給教和學帶來了巨大的便利。教師可以在課件中為學生提供更多的教學資料,諸如作者家世、生平、思想、學術(shù)研究動態(tài)等,并突出教學重點。尤其是在詩詞教學中,將講讀篇目演示在屏幕上,再配以音樂、畫面、朗讀、前人的評論等,教師再加上一些疏通與點撥,便會得到很好的教學效果。

中國古代文學永遠不會像今日的某些時尚潮流一樣紅極一時,但也不會像昨日的某些流行概念一樣成為“明日黃花”。如果教師在教學中真正引導學生進入中國古典文學的藝術(shù)殿堂,使他們體味到古典文學的永恒馨香,將是對學生精神完善的莫大幫助,而不僅僅是滿足于學生對局部知識的掌握。

參考文獻:

閻續(xù)瑞.中國古代文學.課程教學改革初探[J].煤炭高等教育,2000,(2).

篇7

一、巧“設(shè)”話題,開啟文本窗口

閱讀教學中進行的有效生本對話,需要發(fā)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因為教師的主導是閱讀教學中生本有效對話的保證。教師選擇文章中有價值、易于開展對話的主題,或激發(fā)學生的興趣,或激活學生的思維。話題的設(shè)計要做到:

涵蓋性。話題應(yīng)少而精,由一、兩點散發(fā)出去涵蓋全篇;注意語文知識和能力的整合及語文與其他學科知識的融合,培養(yǎng)學生綜合、創(chuàng)造性運用知識去解決問題的能力。如學習《孔乙己》一文,從“孔乙己之死”入題,溯本求源,認識孔乙己自身的悲劇、社會制度的悲劇和人的悲劇,牽一發(fā)動全身。

跳躍性。話題既要緊扣課文內(nèi)容,但答案又決非現(xiàn)成,學生要經(jīng)過多層思考,才能有所發(fā)現(xiàn),得出答案;也能激發(fā)學生的聯(lián)想和想象,使他們在思考和對話中閃現(xiàn)出靈感的火花。如學習《荒島余生》,可設(shè)置這樣的話題:梳理魯濱孫在荒島的心理歷程,并從中探究魯濱孫精神,評價魯濱孫精神在現(xiàn)實生活的意義。

多元性。閱讀是多解的,由于受人的認識水平、生活閱歷、世界觀、人生觀、個性等各方面因素的影響,每個人對作品的理解各不一樣,話題的設(shè)置應(yīng)引發(fā)學生多角度的解讀文本,獲得獨特的人生體驗、審美情趣和精神享受。如學習《風箏》,圍繞“透過風箏看魯迅”的話題,體察魯迅的自省精神、手足情深和對小兄弟身受“虐殺”卻毫無怨恨的深沉感慨,還可以領(lǐng)悟到游戲的意義等等。

生活性。話題盡量貼近學生的生活,調(diào)動學生的生活積累、情感積累去解讀、感悟、欣賞、評論文本,率性寫作。同時要體現(xiàn)時代特點和現(xiàn)代意識,關(guān)注人生、關(guān)注自然、關(guān)注社會、關(guān)注文化,緊扣學生的脈搏,緊扣時代的脈搏,讓對話的話題起到矯正學生的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的作用。

二、厚“鋪”臺階,豐盈學生人文積淀

學生的閱讀經(jīng)驗有限,生活閱歷不夠豐富,思維也還不太全面。作為教師擁有豐富的閱讀經(jīng)驗,生活閱歷豐厚,我們應(yīng)高屋建瓴的閱讀、應(yīng)用文本并創(chuàng)設(shè)條件:如加入假設(shè)性的生活經(jīng)歷,游戲,或查閱相關(guān)的資料,閱讀類似的作品,為深入文本做好鋪墊。

葉瀾教授:“我們的語文教學,只有充分激活原本凝固的語言文字,才能使其成為生命的涌動。”初中新課程入選的系列文章多是文質(zhì)兼美的佳作,匯集了古今中外的文人大家的精髓。初中生的知識積累和生活積累都是有限的,他們與文本之間往有一定的距離,不能馬上進入文本。作為教師,我們應(yīng)以成人的閱讀眼光和閱讀體驗去洞察文本,并有意識的推薦相關(guān)作品,讓學生在進入文本之前進行前奏性的閱讀。豐盈內(nèi)在的文章底蘊,為學生走進文本與之有效對話作好鋪墊。

三、精“鏈”材料,升華文本內(nèi)蘊

解讀文本,是需要精鏈課外材料的,一方面解讀既要立足文本,又要超越文本,而與其它文本進行比較,解讀才會深入,然而,課外材料繁眾多,教師有時望而興嘆,更何況是學生呢?所以要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內(nèi)深入的與文本進行有效對話,教師有必要對鏈接的材料做精心的選擇和指導。

精鏈材料,可以大大的豐富學生的閱讀量,可以擯棄滿堂灌和支解課文的無效對話。如學習冰心的《紙船》后,鏈接冰心的《小桔燈》、《再寄小讀者》及《繁星》、《春水》中的幾首詩歌,就會對冰心及其作品形成了一個較為全面的認識,從而能更好地把握她作品中“愛”的主題和她淡雅雋永的語言。學習陶淵明的《五柳先生傳》時,將該文和陶淵明的《歸園田居》《桃花源記》進行鏈接,對陶淵明的思想作深入的探討,并將陶淵明與周敦頤、孔子等歷史名人進行鏈接,進行探究性研究。教師有意的精鏈材料,觸動文本內(nèi)蘊,學生的思想認識,寫作水平均得到提高,可見教師適度的拓展些相關(guān)材料,加深對文本的理解也是十分有必要的。

四、善“補”空白,激活文本想象空間

篇8

今年重陽節(jié)時間20xx年的重陽節(jié)在10月28日,星期六

重陽之意源于《易經(jīng)》,因為古老的《易經(jīng)》中把“六”定為陰數(shù),把“九”定為陽數(shù),九月九日,日月并陽,兩九相重,故而叫重陽,也叫重九,古人認為是個值得慶賀的吉利日子,并且從很早就開始過此節(jié)日。今天的重陽節(jié),被定為老人節(jié)。

九九重陽,因為與“久久”同音,九在數(shù)字中又是最大數(shù),有長久長壽的含意,況且秋季也是一年收獲的黃金季節(jié),重陽佳節(jié),寓意深遠,人們對此節(jié)歷向來有著特殊的感情,唐詩宋詞中有不少賀重陽,詠的詩詞佳作。“獨在異鄉(xiāng)為異客,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維的這首詩或許就是其中最廣為人知的一個例子。

各地重陽節(jié)習俗慶祝重陽節(jié)的活動多彩浪漫,一般包括出游賞秋、登高遠眺、觀賞、遍插茱萸、吃重陽糕、飲酒等活動。除了這些習俗外,中國各地還有很多饒有興趣的風俗。

1、陜北在重陽節(jié)白天是收割、打場,晚上月上樹梢,人們喜愛享用蕎麥面熬羊肉。待吃過晚飯后,人們?nèi)宄扇旱刈叱黾议T,爬上附近山頭,點上燈火,談天說地,待雞叫才回家。夜里登山,人們都會摘幾把野,回家插在女兒頭上,以之辟邪。

2、在山東北部,人們于重陽節(jié)吃辣蘿卜湯,有諺語道:“喝了蘿卜湯,全家不遭殃”。

3、在浙江,紹興人在重陽節(jié)這一天互相拜訪。桐廬人備豬羊以祭祖,稱為秋祭,同時也在重陽節(jié)包粽子,互相饋贈,稱為重陽粽。

4、在江蘇,南京人以五色紙鑿成斜面形,連綴成旗,插于庭中。常州人重陽節(jié)吃一種叫做“駱駝蹄”的面食。無錫人重陽節(jié)吃重陽糕、九品羹。

5、在河北香河,重陽節(jié)這天,有姻親關(guān)系的家庭會相互送禮,稱為“追節(jié)”。有的地方兒童于重陽節(jié)放紙鳶為戲。有的地方境內(nèi)無山,民眾多于重陽節(jié)上城樓登高。

6、在湖北,重陽節(jié)這天要釀酒,傳說此日所釀之酒最為清冽,且久藏不壞。

其實這些趣味盎然的重陽習俗,體現(xiàn)了人們追求幸福生活的樸素情感,也給我國的民間節(jié)日增添了豐富多樣的色彩。

九月九日重陽節(jié)習俗九月九日習俗1:登高

在古代,民間在重陽有登高的風俗,故重陽節(jié)又叫“登高節(jié)”。相傳此風俗始于東漢。唐代文人所寫的登高詩很多,大多是寫重陽節(jié)的習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寫重陽登高的名篇。登高所到之處,沒有劃一的規(guī)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還有吃“重陽糕”的習俗。

九月九日習俗2:吃重陽糕

據(jù)史料記載,重陽糕又稱花糕、菊糕、五色糕,制無定法,較為隨意。 九月九日天明時,以片糕搭兒女頭額,口中念念有詞,祝愿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講究的重陽糕要作成九層,像座寶塔,上面還作成兩只小羊,以符合重陽(羊)之義。有的還在重陽糕上插一小紅紙旗,并點蠟燭燈。這大概是用“點燈”、“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紅紙旗代替茱萸。當今的重陽糕,仍無固定品種,各地在重陽節(jié)吃的松軟糕類都稱之為重陽糕。

九月九日習俗3:賞菊并飲酒

重陽節(jié)正是一年的金秋時節(jié),盛開,據(jù)傳賞菊及飲酒,起源于晉朝大詩人陶淵明。陶淵明以隱居出名,以詩出名,以酒出名,也以愛菊出名;后人效之,遂有重陽賞菊之俗。舊時文人士大夫,還將賞菊與宴飲結(jié)合,以求和陶淵明更接近。北宋京師開封,重陽賞菊之風盛行,當時的就有很多品種,千姿百態(tài)。民間還把農(nóng)歷九月稱為“菊月”,在傲霜怒放的重陽節(jié)里,觀賞成了節(jié)日的一項重要內(nèi)容。清代以后,賞菊之習尤為昌盛,且不限于九月九日,但仍然是重陽節(jié)前后最為繁盛。、

篇9

關(guān)于古詩詞的手抄報的圖片欣賞

關(guān)于古詩詞的手抄報圖片(1)

關(guān)于古詩詞的手抄報圖片(2)

關(guān)于古詩詞的手抄報圖片(3)

關(guān)于古詩詞的手抄報圖片(4)

關(guān)于古詩詞的手抄報圖片(5)

關(guān)于古詩詞的手抄報的內(nèi)容:經(jīng)典古詩名句

1) 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孟浩然《春曉》

2) 正是江南好風景,落花時節(jié)又逢君。——杜甫《江南逢李龜年》

3)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杜牧《清明》

4)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陶淵明《飲酒》

5) 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李白《行路難》

6) 秋風蕭瑟,洪波涌起。——曹操《觀滄海》

7) 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孟浩然《春曉》

8) 寒雨連江夜入?yún)牵矫魉涂统焦隆?mdash;—王昌齡《芙蓉樓送辛漸》

9) 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10) 樹木叢生,百草豐茂。——曹操《觀滄海》

關(guān)于古詩詞的手抄報的資料:五言律詩

1、《江雪》

唐·柳宗元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

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2、《詠鵝》

唐·駱賓王

鵝,鵝,鵝,曲項向天歌。

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

推薦其他主題的手抄報資料和圖片作為參考:

1.有關(guān)于古詩的手抄報模板圖片

2.有關(guān)古詩手抄報的模板圖片

3.各種詩詞的手抄報圖片

篇10

已有對《紅樓夢》中詩歌的英譯研究主要集中于各譯本的對比研究,或從目的論、操控理論、功能派翻譯理論等角度探討各譯家在整體上的得失。對于12首詩中的文化因素,有研究者提出不同見解,但尚無人從異化的角度看其中文化因素在英譯中的傳達。本文試圖彌補此不足,探索漢詩英譯中遵循異化翻譯方法的得與失,并就文化因素的翻譯策略提出自己的見解。

詩中的文化因素,如東籬、黃花、陶淵明、三徑等,具有指示性作用,即使詩中不直接出現(xiàn)“菊”,它們可以暗示或直接說明“菊”的存在。這些文化詞匯和歷史典故的翻譯在詩歌文化內(nèi)涵的傳達中起著至關(guān)重要的作用。對此,楊憲益先生幾乎完全遵循了異化翻譯原則,旨在保留中國文化因素,抵抗西方文化侵略,但不可避免地產(chǎn)生了文化內(nèi)涵的流失,尚有改進余地。下文將以東籬、黃花、陶淵明等姓名及三徑的翻譯為例,分析楊譯的得失,以此總結(jié)這類文化因素的翻譯對策。

一、東籬

自從淵明寫下“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菊與東籬便成了知己,中國的菊在文人士大夫的眼里詩中必植于籬畔――比如黛玉的《問菊》,全篇無一“菊”字,僅首聯(lián)“欲訊秋情眾莫知,喃喃負手叩東籬”中的“東籬”開篇預知讀者,詩人是和“菊”在一起的;再如《菊夢》中的“籬畔秋酣一覺清”也讓人聯(lián)想起籬畔星星點點、濃淡相與的秋菊。

在12首詩中,“東籬”出現(xiàn)兩次,譯作“eastern fence”或“east fence”;“籬畔”三次,皆作“by the fence”;其次“繞籬”譯為“skirting by the fence”,“籬栽”是“planting by the fence”,皆是簡單的直譯。在英語中,“fence”并無特殊含義,它在牛津高階英漢雙解詞典中的釋義為:

A structure made of wood or wire supported with posts that is put between two areas of land as a BOUNDARY, or around a garden/yard, field, etc. to keep animals in, or to keep people and animals out.(2004:635)

可見“fence”在英語中為單純實用的籬笆,用以圈養(yǎng)動物或起屏障作用。雖然西方也常有在籬笆旁種花的習慣,但不一定是,更沒有“東籬”和“西籬”的說法,讀者不會因之聯(lián)系到“chrysanthemum”,但譯者并未解釋或注釋。我們不得不承認,從“籬”到“fence”,其中有嚴重的文化內(nèi)涵的流失。為了文化內(nèi)涵的更好傳達,譯者可以將“籬”和“東籬”專有名詞化,統(tǒng)一翻譯成“Eastern Fence”,最好再加上簡單的注釋,說明東籬與菊的關(guān)系。

二、黃花

“《禮記?月令》載:‘季秋之月,鞠有黃花。’這是把野的花期與深秋季節(jié)聯(lián)系起來的物候?qū)W上最早的記載,是最初的文化內(nèi)涵。(張榮東 2008)”據(jù)張榮東考證,“早期的是野生的,顏色只有黃、白兩種”,且中華民族素以黃色為正色,從魏晉時候開始,的黃色得到贊美。鐘會《賦》稱有五美,其中一美為顏色,其詩云:“純黃不雜,后土色也。”其后,“黃花”在詩歌文章中運用廣泛:李清照《醉花陰?重陽》詞道:“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徐渭《畫菊》詩之一寫:“東籬蝴蝶閑來往,看寫黃花過一秋。”還有《采桑子》詞:“今又重陽,戰(zhàn)地黃花分外香。”

作為在詩歌中固定稱呼的“黃花”在12首詩中出現(xiàn)過兩次。寶釵《憶菊》中“誰憐我為黃花病,慰語重陽會有期”中的“黃花”譯為“the yellow flowers”,寶玉《訪菊》中“黃花若解憐詩客,休負今朝掛杖頭”中的“黃花”英譯稍有變化,譯為“the yellow bloom”。在英語中,它們僅指普通的黃色花朵,“yellow flowers”還有黃玫瑰的意思,而黃玫瑰一般代表純潔的友誼和美好的祝福,在愛情中則代表失戀和消逝的愛。這兩種譯法固然忠實,但都沒有體現(xiàn)“黃花”在中國文學中的源遠流長以及黃菊在中國文化中的地位。若將“黃花”譯成“Yellow Chrysanthemum”,使之專有名詞化更能準確傳達“黃花”的文化內(nèi)涵。

三、陶淵明等姓名

“淵明”無疑是詩中出現(xiàn)很多的典故。陶淵明,名潛,字元亮,因任過彭澤縣令,又被稱為陶彭澤或陶令,他死后謚號靖節(jié),跟菊頗有一段淵源,不僅“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而且菊在他的筆下是“芳菊開林耀,青松冠巖列。懷此貞秀姿,卓為霜下杰”,“秋菊有佳色,襄露掇其英。泛此忘憂物,遠我遺世情”。后世詩人因為意義表達的需要或詩歌韻律的要求采用他的不同的名字。在西方文化中,名字有“first”,“middle”和“family”之別,還有“transferred, substitute, nonce names”(Dunkling 1990:5)等在文學作品中的稱謂,此外,關(guān)于英語中名字的講究在Dunkling的著作(A Dictionary of Epithets and Terms of Address)中有詳述,從中可見中西方稱謂語的巨大差異。

淵明在12首詩中出現(xiàn)過三次,譯者亦根據(jù)譯文中韻律的要求和意義表達的需要選擇不同的譯法。黛玉《菊夢》中“登仙非慕莊生蝶,憶舊還尋陶令盟”的“陶令”譯作“old friend TaoYuanming”,而其《詠菊》的尾聯(lián) “一從陶令評章后,千古高風說到今”中陶令則譯成“TaoYuanming of old”。譯者在此都忽略了陶淵明曾為彭澤縣令這一歷史,在不損害原詩意境和內(nèi)涵的基礎(chǔ)上將“陶令”譯為眾人熟知的“TaoYuanming”,以便譯文讀者理解,這是明智的。而“expressions beginning with ‘old’”(Dunkling,1990:9)都在Dunkling所謂“Endearments and terms of friendship”(1990:9)之列,可見譯者用“old”一詞以顯示淵明的德高望重,以彌補“TaoYuanming”傳達“陶令”內(nèi)涵之不足。第三次提到“淵明”是在探春《簪菊》中 “長安公子因花癖,彭澤先生是酒狂”。這時候,彭澤先生直譯成“Pengtse”,且在此聯(lián)中,“長安公子”也簡單地直譯為“Lord of Changan”,而長安公子實指杜牧,因他在《九日齊山登高》寫道:“塵世難逢開口笑,須插滿頭歸。”從此以“花癖”傳世。這些都是楊憲益先生沒有傳達而且也確實難以傳達的文化內(nèi)涵。

在不損害原詩意境和意義的基礎(chǔ)上,在詩歌中出現(xiàn)的同一歷史名人的不同稱謂最好是其最為人熟知的稱呼的音譯,以便不熟悉中國歷史文化的讀者理解或查閱相關(guān)資料。如“長安公子因花癖,彭澤先生是酒狂”中,長安公子可以譯為“Poet Dumu”,彭澤先生還是譯為“Tao Yuanming”為好。

四、三徑

晉朝趙岐在《三輔決錄?逃名》記道:“蔣詡歸鄉(xiāng)里,荊棘塞門,舍中有三徑,不出,唯求仲、羊仲從之游。”“三徑”本義指三條小路,后引申為歸隱者的家園。“三徑”更因陶淵明在《歸去來兮》中寫過“三徑就荒,松菊猶存”而廣泛出現(xiàn)在后世詩詞中,“三徑”在中華文化和文學中其實已像專有名詞。

“三徑”在12首詩中出現(xiàn)過三次。湘云《供菊》中“隔坐香分三徑露,拋書人對一枝秋”中“三徑”是“the garden path”;又在《菊影》中寫道:“秋光疊疊復重重,潛渡偷移三徑中。”這次,“三徑”譯成“the mountain path”。探春則在《簪菊》中寫“短鬢冷沾三徑露,葛巾香染九秋霜”以表現(xiàn)了其不畏時俗、高雅脫俗的精神氣,這時,“三徑”簡單地譯成“the path”。譯文每次都有小小的差異,但不變的是“path”,顯示了楊憲益先生對原有意象的堅持。三徑在歷史上本來就是三條小路,不如將“三徑”統(tǒng)一譯為“the Three Paths”,這樣不僅更忠實原有意象,而且明確了“三徑”在中國文學和歷史上的地位。

五、結(jié)語

楊憲益、戴乃迭夫婦是中國古典文學作品的翻譯大家,他們在中文詩歌英譯翻譯方面的實踐成果可謂空前絕后。如《紅樓夢》中12首詩這樣“被譯入語主流文化價值觀所排除在外的外國文本”,(Venuti,引自:馬,2006)楊憲益先生遵循他一貫“忠實原文”的原則,在其中的文化詞匯和歷史典故的處理中大多采取直譯的方法,未作解釋或注釋,其譯本挑戰(zhàn)英語國家霸權(quán),努力將中國文化更好地傳播至西方世界,但這在一定程度上給文化內(nèi)涵的充分準確傳達造成了一定的困難,沒有充分滿足對中國文化較陌生的讀者的深度文化需求。若在英譯時將重要的文化詞匯和歷史典故專有名詞化、名字的翻譯尋常化,不僅顯示了它們在中華文學和文化中的歷史地位,而且將更好地傳達其中的文化內(nèi)涵。

參考文獻

[1] 曹雪芹,高鶚.紅樓夢[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2.

[2] Tsao Hsueh-chin,Kao Ngo.A Dream of Red Mansions[M].Yang Hsien-yi,Gladys Yang.Peking:Foreign Language Press,1978.

[3] 酈青.李清照詞英譯對比研究[M].上海:三聯(lián)書店,2005.

[4] Venuti,Lawrence.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A History of Translation[M].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1995.

[5] 張玉蘭.楊譯本《紅樓夢》對文化因素的處理初探[J].江蘇外語教學研究,1994(1):35-37.

[6] 牛津高階英漢雙解詞典[M].北京:商務(wù)印書館,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2004.

[7] 張榮東.中國古代文化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08.

[8] Dunkling,Leslie.A Dictionary of Epithets and Terms of Address[M].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