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昌族的風俗習慣范文

時間:2023-03-27 03:26:56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阿昌族的風俗習慣,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積極收(征)集反映云南民族民間文化的檔案史料

阿昌族、布朗族、獨龍族等云南省特有少數民族檔案的征集工作為試點,逐步開展云南省25個少數民族,特別是15個云南特有少數民族的檔案征集工作。對于反映這些少數民族民風民俗、民間藝術、民間傳說等方面的檔案進行搶救性收集和征集,將各個民族的天文地理、語言文字、飲食服飾、婚姻習俗、音樂歌舞、傳統醫藥、手工技藝等檔案征集進館,建立云南民族民間文化保護檔案資料數據庫,實現打造云南民族檔案品牌的新目標。

民族檔案遺產的搶救保護工作取得顯著成效

云南省近年來已搶救少數民族古籍檔案3萬余冊,出版民族古籍檔案3000余種近6000冊。至2006年年底,全省收集搶救各民族口傳文化遺產約25000種,省民族古籍資料庫以平均每年征集入庫1000余卷(冊)古籍文書珍本和善本的速度發展,位居全國之首。省古籍辦通過走訪調查民間藝人和聽眾,經過歷時6年的編纂(2002―2008年),成功搶救記錄了包括漢族在內的云南26個民族無文字的口承文化,并陸續整理成冊。這套超過1000萬字的宏篇巨著名為《云南民族口傳非物質文化遺產總目提要》,被譽為云南少數民族的“四庫全書”。全書分為《神話傳說卷》、《民間故事卷》、《史詩歌謠卷》三部六冊,共收錄口傳非物質文化遺產2.3萬余種。如此完整地收錄云南民族通過口耳相傳的民族史詩、傳說、神話等“無字文化”,在全國尚屬首創,其種類和數量均居全國第一。截至2008年,云南省檔案館已保存漢、彝、傣、藏,白、納西、拉祜、基諾、哈尼、傈傈、瑤等民族的各種載體的檔案572個全宗,105萬余卷(冊),貝葉經、棉紙經、東巴經等一大批極具保存價值、富有民族特色的檔案資料被征集進館。省館已著手與省文化廳、文物局聯合開展對國家級、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的接收征集工作,各州市、縣級檔案館也將此項工作列入議事日程,逐步推進實施。迪慶藏學研究院收集保存有《格薩爾王傳》手抄本和刻本30余部,各寺院均珍藏有金汁、銀汁、朱砂書寫的藏文《大藏經》及其他木刻、手抄典籍。還有文書檔案1400余件,以“格子石碑”為最早的石碑銘文等,現已搶救藏文文書1000余種。

全省各地州市縣的民族檔案工作各具特色

如大理州突出南詔大理文化與白族檔案史料,近年又致力于大理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影像資料庫的開發利用;楚雄州突出畢摩文化與彝族檔案文獻-麗江市突出東巴文化與納西族東巴經檔案,尤其是東巴藝術檔案的開發利用-迪慶州突出藏文歷史檔案;西雙版納州突出貝葉文化與傣文貝葉經檔案;紅河州突出哈尼族譜牒檔案;文山州突出壯族口述檔案;曲靖市突出爨文化與爨碑檔案;石林縣突出阿詩瑪文化與阿詩瑪原始資料等,均取得相應的社會效益。

云南少數民族口述歷史檔案的搶救保護已正式啟動

根據2009年10月中新雙方簽署的《新加坡國家檔案館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云南省檔案局口述歷史合作項目》備忘錄,2010年7月20日,中國國家檔案局與新加坡國家檔案館合作項目之一――搶救保護云南少數民族口述歷史檔案培訓班在昆明舉辦,新加坡國家檔案館館長畢觀華、新加坡國家檔案館口述部主任賴素春分別對云南全省200余名檔案工作者、學者進行專業知識和技能、口述歷史方法學的培訓。搶救保存云南少數民族歷史文化的口述歷史計劃正式啟動,云南將分享新加坡在保存少數族群和民間歌謠方面的經驗,并于2010―2011年聯合開展阿昌族、布朗族、獨龍族、拉祜族4個云南獨有少數民族口述歷史檔案的搶救保護試點工作,通過對這4個民族的文化研究者、文化傳承人、民間能工巧匠的訪談,記錄與這4個民族相關的語言文化、原始宗教、祭祀文化、生產方式、技術技藝、社會習俗、節慶風俗、社會組織、文學藝術、民間傳說、天文歷法、民族醫藥、衣著服飾、建筑風格、飲食文化、交通工具、民族工藝等方面的口述歷史檔案。在條件成熟時,逐步建立以云南15個獨有少數民族為重點,涵蓋云南25個少數民族,充分體現民族性、時代性、群眾性、文化性和富有云南特色的少數民族口述歷史檔案資源體系,探索中國少數民族口述歷史檔案搶救保護的方法和途徑,培養一批搶救保護口述歷史檔案的人才,促進少數民族文化多樣性的保持與維護,推動各民族傳統文化的相互交流與和諧共存,促進各民族的團結進步與繁榮發展,維護邊疆穩定。目前,阿昌族的歷史檔案搶救工作進展順利,已走訪采集了5位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的檔案資料,征集到阿昌族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刀王”項老賽煅制戶撒刀過程錄像資料及阿昌族銀器制作過程影視資料;征集到保存50多年的阿昌族女性服飾1套、部分反映阿昌族生產、生活、民居和民族標志等的照片、文獻資料,其中還有一本珍貴的祖傳手抄宣紙線裝阿昌族文字古書(未翻譯)。

云南少數民族聲像檔案資源的整合利用獨樹一幟

云南被譽為“紀錄片資源的王國”,在這片以自然和人文多樣性著稱的土地上,少數民族原生態影像文化豐富多彩。在20世紀五六十年代拍攝的經典“民社片”中,有9部是在云南拍攝的。從1987年至今20多年來,云南省許多影視機構、大專院校和科研部門記錄、創作、攝制、保存和積累了大量反映地方民族文化的影像信息資料,內容涉及云南各民族的日常生活、生產勞動、婚喪習俗、宗教禮儀等各個方面,是一筆不可多得的文化資產。云南音像資料館現已收藏各類型的聲像檔案4000余本。云南音像出版社已先后出版700多個盒號的原聲帶,200多個片號的錄像節目及400多個版號的CD、VCD、DVD碟片,發行總量超過6000萬盒(盤);發行有線電視節目近15萬本、30萬集。值得一提的是,大理地方民族文化影像資源一枝獨秀,不僅有多年積淀的影像文化傳統和豐富的館藏資源,而且建立了云南首個以影像收藏為主的博物館――云南大理國際影像博物館。大理白族自治州圖書館藏有大理地方民族及旅游聲像資料160余種,大理學院圖書館藏有大理地方民族及旅游聲像資料110余種,大理廣播、電視、新聞、文化藝術社團等單位的資料室,也藏有部分大理民族及旅游聲像資料,以及自制的大理民族錄音、錄

像、光盤資料百余種。云南少數民族原生態影像文化信息資源具有鮮活的歷史檔案價值,有些是瀕危和亟待搶救的、稀少的地域性民族學、人類學、社會學影像資源,多數尚未公開出版發行,其資源建設與開發的前景十分看好。

充分挖掘優勢資源,編輯出版各種民族檔案編研成果

2001年麗江東巴文化研究院翻譯整理出版了長達5000多萬字的《納西東巴古籍譯注全集》百卷千冊本,被稱為“曠古一絕,世紀豐碑”,政府為此投入了500萬元,其規模之大堪稱全國第一。2003年9月以它為基礎申報的納西東巴古籍文獻被列入《世界記憶遺產名錄》。2002年又啟動了史無前例的貝葉經整理出版工程,由西雙版納州政府投資800多萬元,打造傣族文化的“萬有文庫”和“百科全書”,并于2010年4月出齊多達100集的《中國貝葉經全集》。2005年,投資1000萬元的《彝族畢摩經典譯注》100卷工程啟動,目前已交稿70卷,審定52卷,其中前40卷已編譯出版。此書是中國乃至世界第一部畢摩文化遺產巨著,被譽為“彝族四庫全書”。《大理叢書》編委會擬將自上古以來的大理地區歷史文化之精粹,分編為《金石篇》、《佛經篇》、《藝術篇》、《方志篇》、《建筑篇》、《考古文物篇》、《本主篇》、《族譜篇》、《史籍篇》、《民俗篇》十大專輯約100冊,大理州檔案館參與編輯出版了《金石篇》,《族譜篇》等,這是一項整理大理地方文獻的系統工程,被譽為“白族的永樂大典”。迪慶州藏學研究院先后翻譯出版了《云南省迪慶藏族自治州所存和藏事檔案史料目錄》、《中甸藏文歷史檔案資料匯編》、《格薩爾-加嶺傳奇》等數十部藏文圖書。

篇2

〔關鍵詞〕地域性民間舞傳承高校舞蹈教學

一、豐富多彩的傳統民間舞蹈資源

我國是一個有著多民族的國家,擁有豐富多彩的民族文化遺產,其中,各民族的傳統民間舞蹈是我國文化藝術寶庫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是各民族文化的重要載體,蘊含著各民族特有歷史背景、民族風俗、、思維方式、精神價值和文化意識,體現了各民族的生命力和創造力。我國少數民族民間舞蹈分布大致按照東北、內蒙地區、西北地區、西南地區、中南、東南地區等幾個地域來劃分。

東北、內蒙地區包括黑龍江、吉林、遼寧三省和,這里是北方農業文化和草原游牧文化的搖籃。這個地域的民族民間舞蹈主要有:滿族的宮廷樂舞、薩滿舞、東海莽試;赫哲族的跳鹿神;蒙古族的查瑪、安代、盅碗舞、筷子舞;朝鮮族的農樂舞、假面舞、長鼓舞、刀舞;達斡爾族的魯日格勒;鄂溫克族的阿罕拜、愛達哈喜楞、巴勒那德、哲輝哲;鄂倫春族的黑熊搏斗舞、哲嘿哲舞等。

西北地區系指新疆、甘肅、陜西、寧夏、青海五省(區)幅員遼闊的版圖。這個地域的民族民間舞蹈主要有:維吾爾族的手鼓舞、薩巴依舞、賽乃姆、納孜爾庫姆;塔吉克族的恰埔蘇孜刀舞、馬舞;哈薩克族的哈拉卓爾葛;柯爾克孜族的比翼舞;烏茲別克族的彈乃瓦爾舞、鈴子舞;錫伯族的貝倫舞、蝴蝶舞;塔塔爾族的喜事舞;俄羅斯族的踢踏舞;回族的伊斯蘭教樂舞、宴席舞、跳花兒、念舞;東鄉族的哈利舞、對委奧依納;土族的安召、納東;裕固族的護法舞等。

西南地區是指云南、貴州、四川三省和自治區。這個地域的民族民間舞蹈主要有彝族的打歌、阿細跳月、煙盒舞、都火舞、披氈舞;哈尼族的棕扇舞、扭鼓舞;拉祜族的葫蘆笙舞、擺舞;傣族的孔雀舞、嘎光;苗族的木鼓舞、蘆笙舞、板凳舞;侗族的蘆笙舞;布依族的織布舞;水族的銅鼓舞、斗角舞、角鼓舞;藏族的囊瑪、羌姆、卓舞、弦子舞;羌族的薩朗;白族的三靈組舞、田家樂、拜二月;納西族的哦熱熱、阿哩哩、勒巴舞;普米族的搓蹉;傈僳族的嘎且舞、攪腳舞、三弦舞;怒族的達比亞舞;獨龍族的剽牛舞;基諾族的大鼓舞;景頗族的目腦縱歌、整歌、龍洞歌;阿昌族的登窩羅;佤族的木鼓舞、甩發舞;布朗族的蠟條舞;德昂族的水鼓舞;布依族的刷把舞、香花舞;仡佬族的踩堂舞、酒禮舞等。

中南地區是指湖北、湖南、廣西、廣東、海南、江蘇、江西、浙江、福建以及臺灣諸省(區)。這個地域的民族民間舞蹈主要有:壯族的螞拐舞、扁擔舞;瑤族的盤王舞、銅鼓舞、跳香火龍王舞;土家族的擺手舞、毛古斯、銅鈴舞、造旗舞;黎族的跳娘舞、趕鬼舞、打柴舞;畬族的獵捕舞、鈴刀舞;高山族的拉手舞、杵舞、甩發舞;毛南族的條套;京族的跳天燈、采茶摸螺、敬香舞等。

二、保護、傳承地域性民族民間舞蹈文化資源的重要意義

每個民族在他形成和發展的過程中,同時形成了本民族的傳統文化,在各民族的民間舞蹈中,都不同程度的積淀著本民族的民族心理、審美情趣、風俗習慣等文化現象。長期以來,我國民間舞蹈在各民族生活中都起著重要的作用,在民間,人民相信超人的神靈力量,通過宗教祭祀舞蹈祈求神靈和祖先的庇佑、消災祛病、人畜興旺。每逢風俗節慶,婚喪嫁娶,人們往往載歌載舞,自娛自樂,用舞蹈來表達自己內心的情感,從而獲得審美愉悅的滿足,在此背后,舞蹈的社交功能也得以凸顯,舞蹈也成為一種增進友誼、聯絡感情的社會交往形式,也有不少男女青年在這樣的舞蹈活動中選擇配偶。同時,舞蹈也具有一定的教育功能,可以傳播一些思想文化也可以使人們更團結,而且,民族民間舞蹈是一切舞臺藝術作品的源泉,它提供基本素材,激發編導的創作靈感,豐富舞蹈作品的內涵。另外,民族民間舞蹈可為研究人類學、社會學、民俗學、心理學提供參考。由此可見,民族民間舞蹈有著強大的社會功能,保護和傳承民族民間舞蹈有重要的意義,

三、地方性高校民族民間舞蹈教學與地域性舞蹈傳承的關系

我國各個地域都有著獨具民族特色的舞蹈文化資源,民族民間舞蹈的傳承主要是通過民間老百姓口傳身授的方式,然而,隨著現代化進程的推進,民族文化的傳承受到了威脅,有一些已經失傳,也有一些瀕臨滅絕,所以搶救和保護顯得相當重要。由于政府的重視,各少數民族民間舞蹈也有很多獨具特色舞蹈都已經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和“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但筆者通過研究調查了解,有不少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統民間舞蹈已經瀕臨滅絕,面臨著傳承的危機,對于這些舞蹈的傳承與保護稱為迫在眉睫的問題,如若能夠想到一個好的辦法找到有效的途徑把它們引入地方高校的學校教育,通過學校舞蹈教育形成一個良好的模式,一代又一代的跳下去,無疑能對民間舞蹈的傳承和保護起到巨大的積極作用。

四、地方性高校民族民間舞蹈教學的現狀和問題分析

在我國各少數民族地域幾乎都有藝術類院校,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地方性綜合類院校也下設了藝術類二級學院,其中都開設得有與舞蹈相關的專業,比如舞蹈表演、舞蹈編導、舞蹈學等,在這些舞蹈專業中必不可少的一門重要必修課程就是中國民族民間舞蹈了。據筆者了解,目前大多數高校的民族民間舞專業課程都是采用的北京舞蹈學院和中央民族大學的教材,主要教授的民族舞蹈類型有:漢族舞蹈、藏族舞蹈、蒙族舞蹈、維吾爾族舞蹈、朝鮮族舞蹈等幾大類,對于其他民族民間舞蹈很少涉及或者根本沒有。這幾大民族的民間舞蹈課堂教學組合都是老一輩舞蹈教育家深入民間采風、收集整理原始資料、總結歸類、分析研究、反復論證實踐,最終得出來的既據民族風格有適合的舞蹈課堂教學的舞蹈組合,對于高校學生掌握其民族風格,傳承其舞蹈都有重要的意義,但是,這樣的教學也存在著幾個問題:

首先,我國有56個民族,每個民族都有豐富的民間舞蹈,上述舞蹈涵蓋的民族數量較少,顯得不全面、不完整,這不能代表中華民族的所有民間舞蹈文化精髓,但是如果把所有民族的舞蹈都搬到大學課堂上來教學,大學四年的時間是不夠的,所以也不現實。其次,長此以往上述幾種民族的舞蹈不僅在民間能得以傳承和發展,在舞蹈教學課堂上也能得到不斷的保護和發展,這是好事。但是另一方面,全國各地的舞蹈課堂如果都只學習這幾個民族的民間舞蹈,其他民族的民間舞蹈就失去了更多的被傳承的機會。再次,我國幅員遼闊、地域廣闊,少數民族民間舞蹈分布廣泛。大多數地方性高校的生源還是來自于本地或者相鄰相近的地域,所以學生最熟知的舞蹈還是他們生長生活環境下的地方性舞蹈。讓學生學習跨地域的舞蹈就會有一點難度,不是不可以學習,但是學生在對于民族風格、動律特征的理解和把握上也許就會有偏差,比如我們可以試想讓一位西北地區的維吾爾族學生去學習東北地區的東北秧歌,他們需要做怎樣的適應和改變,學生也許從來都沒有去過所學的民族舞蹈的地方,所以無法理解為什么會有這樣的動作?怎樣做動作才能表現出它的原始意義?在課堂上學到了動作,但是沒有深刻的地方體驗,就把握不住舞蹈的內涵,就會失去民族民間舞蹈的“根”。

另一方面,高校舞蹈專業都開設有采風課程,也就是田野調查,這是一門重要的時間課程,老師會帶領學生到山間田野去收集民族民間舞蹈素材,去感受民風民俗,這是一門很好的課程,但是處于時間、經費、安全性的考慮,往往不會長時間跨區域的到很遠的地方去進行采風,而通常都會選擇就近的有代表性的地域。這樣一來,學生感受到的往往還是本地域的少數民族民風民情,對于較遠的民族還是缺乏親身經歷的感受。

最后,缺乏教材是一個嚴重的問題,除了上述民族的舞蹈有比較系統的教材以外,很多地域性民族民間舞蹈是沒有專門的系統的科學的教材的,就算是本地域本民族也由于種種原因沒有編纂出合適的教材,所以只能學習別人的教材,本地的舞蹈缺少了在課堂里被傳承的平臺。

五、關于改進地方性高校民族民間舞蹈教學對地域性民間舞蹈傳承與保護的幾點思考

首先,從課程設置著手,在地方性高校舞蹈專業的課程設置中,加入本地域民族的傳統民間舞蹈,并且應當作為一門主干課程,教授大量的本土舞蹈,擴大地域優勢,形成不可替代的地方教學資源。例如東北、內蒙地區的高校就可以著重開設滿族的薩滿舞,赫哲族的跳鹿神,蒙古族的查瑪、安代,朝鮮族的假面舞、長鼓舞等;西北地區的高校就可以著重開設維吾爾族的賽乃姆、納孜爾庫姆,塔吉克族的恰埔蘇孜,哈薩克族的哈拉卓爾葛,回族的宴席舞、跳花兒,裕固族的護法舞等。再比如四川地區甘孜藏族自治州,阿壩羌族自治州,涼山彝族自治州的地方民族特色濃郁的高校,就可以直接開設藏族、羌族、彝族的民間舞蹈課程。這些地域優勢是其他高校不可替代的。如果這樣,全國各地的大多數的民族民間舞蹈就會在大學課堂里得到傳承與發展,改變之前大一統的單一模式,整個民族民間舞蹈課堂就會顯得豐富多彩且各具特色。

其次,從課堂舞蹈教學組合編排著手。在地域性民族民間舞蹈的課堂上,要選取有代表性有特色的民族民間舞蹈素材來編排組合,盡量保持民間舞蹈在民間的原始風貌,不能為了好看或者好跳就任意的篡改動作、加減動作。因為民間舞蹈是各民族千百年來在生產生活勞動中智慧的結晶,把它放在一定的歷史背景下或者民風民俗環境中它的跳法就有它代表的意義,我們要從深層次去理解它認識它。在每一個民族的傳統民間舞蹈當中,我們應當首先選取能夠代表該民族風格的有濃郁特色的舞蹈素材進行組合編排,每一個民族視情況而定,編排6至20個有代表性的課堂組合,然后把它固定下來,一屆一屆的學年傳下去,最終達到對民族民間舞蹈傳承和保護的目的。

再次,加強地域性民族民間舞蹈的教材建設。現在,之所以很多高校一直沿用北京舞蹈學院和中央民族大學的教學內容和教材的原因,就是因為沒有自己本土的地域性舞蹈教材。當然,編寫教材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但是作為舞蹈教育工作者要盡力去做這件事情,通過反復的田野調查,收集整理民間舞蹈的原始素材,進行研究,歸納分類,分析其基本動律、骨干動作、隊形等,然后編寫出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教材,這也是學生學習的依據。只有不斷的加強和完善舞蹈教材的建設,才能更好地為地域性民族民間舞蹈的傳承提供堅實的保障。據筆者所知,現在很多地域性高校已經很重視舞蹈教材的建設,例如以朝鮮族舞蹈著稱的延邊大學舞蹈系,就有《朝鮮族民間舞蹈組合》、《朝鮮族舞蹈基本動作》、《中國朝鮮民族舞蹈史》等多部朝鮮族舞蹈教材;四川師范大學舞蹈學院有羌族舞蹈教材《羌族女性舞蹈文化傳承與發展》等。

最后,重視民族民間舞蹈采風這門重要的實踐課程。幾乎所有的高校舞蹈專業類都開設有采風這門課程,學生通過深入到山間田野,與少數民族親近的生活,觀察他們的生產勞動,體驗民間的風土人情,了解民風民俗,會對民間舞蹈的風格有更準確的把握,在田野調查中對原生態舞蹈的模仿,能夠更好的學習和保持民間原生態舞蹈的原貌。在采風的過程中還可以收集到更多的原生態舞蹈素材,可以聽到老藝人講的民間傳說和故事,舞蹈的文化背景,舞蹈的動作意義,也可以感受婚嫁喜事、重大節慶、宗教祭祀等熱鬧的場面,從而更加深刻的理解和認識該民族的傳統民間舞蹈,做到更好的傳承和保護。(責任編輯曉芳)

參考文獻:

篇3

一、傳承功能

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是一個民族文化的外在顯現,一個民族文化或者說是民族精神的彰顯往往通過傳統體育來實現。在這些充滿文化內涵的體育活動中,都反映了一個民族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德宏地區世居著五種少數民族,而且各世居少數民族由于經濟水平的限制,大眾文化教育水平普遍較低。因此,各世居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成為該民族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傳承方式。通過各種類型的傳統體育活動,將傳統體育中所隱含的該民族制度習俗與心理價值趨向等進行有效的傳承,從而達到民族文化傳承的目的。德宏州少數民族多半生活在邊疆僻地,他們的生活環境相對來說較為艱險。面對崇山峻嶺,瀕臨深谷急流,他們要對付多變的氣候,頻繁的災害。所以,他們要維持自身的生存繁衍時,就必須要付出更多、更艱辛的勞動,就必須采用更為豐富多樣、更富有民族特色的生產手段。勇敢、無畏、堅韌這些品格并非是人天生就具有的。然而原始的生產勞動使人類不得不面對著大自然的嚴峻挑戰。為了生存,必須跳過深澗,越過急流,攀上懸崖。因此,少數民族在長期的生產勞動中,積累了大量的運動技能知識。正是在生產勞動中戰勝自然的體驗,磨練了少數民族的智慧和矯健,陶冶出他們的勇敢、無畏、堅韌這些優良可貴的品質,這正是少數民族傳統體育中最具魅力的內核。諸如傈僳族的爬樹、爬繩等,是人們在最初的生活勞動中鍛煉出來的勞動技能,最初時求生的欲望促使人們不畏艱險地去做著這一切的。

二、政治功能

體育和政治的相互關系是客觀存在的,我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在維護國家和民族尊嚴方面顯示出鮮明的政治立場,在宣傳民族自信、自強和愛國主義的精神方面起到了積極的政治作用。在當今世界,民族問題是世界性的熱點問題,在世界許多地區為民族問題紛爭不已及戰亂四起的時候,唯獨我國是“這邊風景獨好”。我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所體現出的政治意義超越了其體育運動本身,它已經成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和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方面。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的廣泛開展,充分顯示了我們國家政治穩定、經濟發展、文化繁榮、民族團結的大好局面。另外,德宏州世居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的開展,有利于加強民族團結和穩定邊疆。德宏州世居少數民族大多分布在漫長的國境線上,處理好民族間的關系,對于邊疆的穩定意義重大。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是各民族節日活動中的重要內容,也已成為少數民族生活中所必須的活動,組織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活動,使各民族歡聚在一起,即尊重少數民族風俗習慣,促進民族團結,能增強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各少數民族在一起互相學習,互相幫助,少數民族傳統體育起到了橋梁和紐帶的作用。

三、競技與健身功能

(一)競技功能競技體育水平是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體現,反映一個國家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的發展水平,代表一個國家民族體質、民族精神的基本狀況,是一個國家民族強盛的重要標志。因此,世界各國不僅在政治、經濟、科技、軍事上展開激烈的競爭,還極為重視在國際體壇上的競技角逐,比試民族的體力、智力、國力,樹立民族在世界上的整體形象。德宏州世居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繁多,且運動形式千姿百態,每個項目都有著濃郁的民族特色。有的對抗性突出,有的強調技巧,有的偏重趣味性,其中有很多項目只要加以改造,強化其競技性,完善其競賽規則就可以作為競技項目加以普及、推廣。諸如武術、賽龍舟、秋千等項目就是經過完善后發展成為全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的正式比賽項目,并已成為全國各族人民共同理解、樂于參與的體育競賽活動。其次,這些項目在各少數民族中有深厚的傳統性和群眾基礎,有些項目甚至具有全民族性,人們從小就開始練習、比賽,具有較高的實戰技能和素質條件。因此,我們要充分發揮這類少數民族體育活動中的社會性資源與民族體育、體能方面的優勢,建立多層次的訓練網點,加強科學、系統的訓練和管理,為我國的競技體育水平的提高,為國家“奧運爭光計劃”的實施做出相應的貢獻。

(二)健身功能1995年國家體委頒布了《全民健身計劃綱要》,此綱要提出,旨在大力發展我國全民族的體育運動,增強人民的體質,提高全民族的素質。這是一件關系到國家興盛,民族強盛的大事。綱要提出:“積極發展少數民族體育,在民族地區廣泛開展以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為主的體育健身活動”。這就是從政策上肯定了少數民族體育在全民健身計劃活動中的作用,也為少數民族體育的發展指明了方向。德宏州世居少數民族體育在全民健身活動中的作用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

1.豐富多彩、便于選用德宏州世居少數民族傳統體育已有數千年的歷史,是中華民族傳統體育中寶貴的文化遺產。其體育項目繁多,運動形式千姿百態,有的民族體育活動適合在山區、半山區環境開展,有的則適合于壩區、河谷地帶進行,有的適合在江河湖海之中進行,有的則不受地理環境限制,隨時隨地都可以進行。在紛繁多樣的民族體育活動中每個項目都有濃郁的民族色彩,有的偏重趣味性,有的偏重對抗性,有的講究技巧,有的則又強調力量,但無論哪種項目都具有強身健體,鍛煉意志的功效,靈活多樣的體育項目更便于人們選擇。

2.可以增加體育人口數、推進體育社會化由于德宏州少數民族傳統體育在內容和形式上富于生活情趣,群眾喜聞樂見,樂于參與,因而具有廣泛的社會基礎和全民族性。另一方面,德宏州少數民族體育種類繁多,具有廣泛的適應性,有較大的選擇余地,其中許多的運動項目不受年齡、性別、體質等條件的限制。群眾可以根據自己的年齡、身體狀況和愛好,選擇適合自己的運動項目進行鍛煉。今天,在德宏州各縣級城市群眾性的晨練環境中,我們都可以看到各具有民族特色的少數民族舞蹈。這表明少數民族體育活動以其獨具的文化特征及價值作用,已經超越民族地域和文化的限制,逐步被各民族認同和接受,成為民族地區和城鎮職工、居民體育活動的內容。這對于壯大群眾體育鍛煉隊伍,有效增加體育人口具有重大意義。

3.節約體育投資、推動全民健身活動的開展我國目前人均體育經費還非常的低,體育活動場館、器材嚴重不足,遠遠滿足不了廣大群眾進行體育鍛煉的要求。德宏州作為一個少數民族世居的邊疆地區,經濟發展還比較落后,體育投資還嚴重不足,這種狀況在短時間內難以從根本上改變。這就要求我們在全民健身活動中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因陋就簡地開展群眾體育鍛煉活動。德宏州少數民族傳統體育來源于各民族的生產和生活環境,具有淳樸自然、貼近生活、簡單易行、群眾喜聞樂見的特點。其運動技術難度不大,對場地、器材要求不高,許多項目只需一塊平地、一片草坪、村前寨后即可開展;運動器材為日常的生產、生活工具如刀、棍、槍、箭等和自然資源如竹、木、騰、石等,極有利于在少數民族中普及、開展。

4.促進學校體育與少數民族體育接軌學校是培育學生體育知識、技術、技能,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重要場所。目前,德宏州少數民族地區,尤其在邊遠的少數民族地區,學校的辦學條件還十分困難,體育場地匱乏,體育師資不足的狀況仍然困擾著民族地區學校體育活動的開展,使少數民族教育的健康發展受到了影響。因此,應根據各少數民族生存的自然環境條件,根據人體生長發育和體質健康發展的規律要求,挖掘、整理出一些少數民族體育活動項目,編成民族地區學校的體育教材或鄉土教材,在民族地區學校中大力推廣、使用。這樣既可以克服體育資源短缺、體育場地匱乏、體育教師不足的困難,又能因地制宜的開展學校體育活動,還可以使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的發展后繼有人。同時,也可改變我國學校體育中僅以現代體育為主,輕視少數民族體育的狀況,使少數民族體育與現代體育在我國的學校體育中比翼齊飛。

四、娛樂與社交功能

(一)娛樂功能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具有本身豐富的民族文化特征,具有強烈的娛樂性。人們在余暇時參與傳統體育活動,可使人精神飽滿、情緒愉快,豐富社會文化生活。這既是人類生存、享受、發展的基本要求,也是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項目不斷豐富和發展的動力源泉。在過去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對于生活在條件艱苦、較為偏遠又相對封閉地區的少數民族而言,這些項目是他們主要的休閑、娛樂、健身方式。許多項目都是通過自娛自樂的消遣和游戲的方式進行,如景頗族的爬滑竿、阿昌族的蕩秋千等。

(二)社交功能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作為一種具有群體性的社會互動行為,使人們在一定規則和道德規范的約束下,拓寬社會人際交往的渠道,發展良好的人際關系。體育活動能消除各民族因地理環境、生活方式、文化傳統帶來的隔閡,為廣大人民群眾提供感情交流和文化交往的社會媒介環境。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活動有助于改善民族關系,增進民族地區的經濟與文化交流,增強民族的凝聚力,也為不同階層的人提供交往的機會,從而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人們社交、自我實現的需要。例如傣族的丟包活動就是傣族姑娘用拋花包的方式向對方表達熾熱感情的。

五、文化旅游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