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蘭容若的詩詞范文
時間:2023-04-05 23:19:1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納蘭容若的詩詞,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納蘭容若,有人說光聽這個風光旖旎、叫人驚艷的名字,就能感覺到輾轉連綿的情意。天生的多情種子,自有一種完美情結,選妻的首要標準,當是美麗的容貌。作為滿清第一詞人,納蘭容若頗有艷福,他有二妻二妾,都是絕色美女。
納蘭容若二十歲時,娶兩廣總督盧興祖之女為妻,這一年盧氏剛滿十八,“生而婉孌,性本端莊,貞氣天情,恭容禮典”,可謂才貌雙全,性情溫雅,成婚后,夫妻恩愛情篤。納蘭容若十八歲寫過一首詞,內有“吹花嚼蕊弄冰弦”的句子,這是他心目中紅顏知己的嬌憨模樣,“吹花”,就是用樹葉吹出音調;“嚼蕊”是口嚼芬芳的花蕊,使口中帶有香氣;“冰弦”是冰蠶絲做的琴弦。這些頗具情調的女子的詩意動作,和李清照與夫君“讀書消得潑茶香”異曲同工。盧氏也是一位解風情、識雅趣的“知性女子”,“吹花嚼蕊弄冰弦”自然不在話下,可惜天不假年,偏在三年后摧花奪香,讓盧氏死于產后受寒。
不久,納蘭容若續娶官氏,這一位更比盧氏家世顯赫,為一等公之女,相貌也屬上乘,但在才情雅趣方面,可能就不及盧氏了。官氏嫁給納蘭容若后,沒有生子,有人推測兩人關系不好,并摘出納蘭容若的詩詞進一步佐證,比如納蘭容若的《點絳唇》里就有一句:“一種蛾眉,下弦不似初弦好。”
想必官氏是受到了納蘭容若的冷落的。否則,納蘭容若不會再娶二妾。當時滿人的婚姻制度是“一夫一妻一妾”,納蘭容若在續娶官氏為妻后,又娶了一位美貌女子顏氏為妾。
然而官氏與顏氏,在情感與精神交流方面都不及盧氏,納蘭容若三十歲那年,由朋友顧貞觀牽線,終于娶了一位江南“美女作家”做妾,來了卻紅顏知己的心愿。這位“美女作家”名叫沈宛,著有《選夢詞》。可惜由于納蘭容若當時擔任皇帝侍衛,工作特殊,不能與漢族女子通婚,所以沈宛不能進入納蘭府。不久,納蘭容若去世,沈宛產下了遺腹子,被納蘭府“送回”了江南。那個叫富森的遺腹子,倒是得以堂而皇之地納入納蘭的族譜,在他七十歲的時候,還被邀請參加乾隆所設的“千叟宴”。
納蘭容若三十一歲時五月的一天,與朋友聚會后舊疾寒病復發,“七日不汗”,然后撒手人寰。
滿打滿算,納蘭容若與這位沈才女的愛情歷程不過幾月。
從世俗的角度、男性的角度來看,納蘭容若這一生夠完美的,家庭背景好得沒話說,父親是皇上的大紅人,他是銜著金鑰匙出生的幸運兒,嬌妻美妾,個個如花似玉,夠有艷福的,還相當有才,怎么偏偏只活了三十一歲呢?
于是想到他的早逝之因。 是否能歸結為“娶美女短壽”的邏輯和理論呢?
據科學研究,娶了美女做妻子的男人,平均壽命比娶了普通女人的男人短十二年。原因是漂亮女人的老公性損耗較大,通俗點說,就是“色多傷身”。但納蘭容若的主要興趣,怕不是在女色上。
如果說是“情深不壽”,倒是有點道理。幾個妻妾中,納蘭容若對盧氏感情最深,有一次他夢見盧氏淡妝素服而來,拉著他的手,哽咽著說了許多情話,臨行時寫下這樣的詩句:“銜恨愿為天上月,年年猶得向郎圓。”納蘭容若醒來之后無限悲傷,據統計,納蘭容若現存的三百多首詞里,愛情詞有一百多首。而有近五十首是悼念亡妻的。
結合納蘭容若的工作來看,長期的抑郁不得志,怕是他早死的最大原因。
納蘭容若二十二歲中進士,成為皇帝的三等侍衛,從三等侍衛到一等侍衛,他用了九年時間。納蘭容若鞍前馬后地服侍康熙,年紀輕輕卻城府頗深的康熙卻好像熟視無睹。
篇2
也許在旅途中,也許在草原上,也許在傷古的情懷間,也許在遙想某個人的心事里。
夏日,來到塞罕壩景區――木蘭圍場。這個圍場位于河北與內蒙古的交界處,是一處水草豐美的天然名苑,也是清代皇帝秋天圍獵的地方。夕陽西下,整個草場在暮靄中和諧、安靜,卻又有聲有色。
偶然看見路邊小酒館墻上掛有一副書畫,細看,卻是這樣一句:“誰念西風獨自涼,蕭蕭黃葉閉疏窗。沉思往事立殘陽。”此詩此句,正契合此時此景。于是,就想起了寫這詞的作者――納蘭容若。他是康熙皇帝的貼身侍衛,也是清朝最杰出的詞人。康熙最喜圍獵,那納蘭容若一定經常光顧這片草原吧。
晚飯后,草原一片幽黑寂靜,感覺天離我特別近。圍場的天空是完整的,仿佛觸手便可摘到星辰。不像居住的城市里,天空由于被無數的高樓分割開,所以永遠覺得星辰是那么遙遠。納蘭公子當年不也這么說嗎? “身在高門廣廈,常有山澤魚鳥之思”。
這一夜,睡得如此安心,呼吸的氣息都如此清新。
無夢醒來,一絲絲伴著些許泥土的青草味道,從房門的空隙中漫了進來。我迅速穿好衣服,沖向草原。
一股清新的、芬芳的可以讓人顫抖的空氣立刻將我包圍,草原脫去了昨夜的寒冷。明媚溫暖。看見一只蝴蝶從身邊翩躚而過。每只蝴蝶來到世間,都是為了找尋一朵花,為它而舞蹈。每個人走這一生,也是為了等待與另一個人相遇,并且相愛嗎?
納蘭容若與盧氏成親時,她年方十八,“生而婉孌,性本端莊”。成婚后,夫妻恩愛,感情甚篤。然而僅三年,盧氏因產后受寒而亡。雖然納蘭公子是一代風流才子,后又續娶關氏,有側室顏氏,并納江南才女沈宛為妾,但他說,從盧氏之后,“悼亡之吟不少,知己之恨尤深”。甚至,僅三十一歲就因病去世了。他是去另一個世界尋找那朵專屬他的花兒去了嗎?
“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想起納蘭公子,想起遠方的人,突然有些感傷。幸好此時,天亮了。天空像一張水彩畫,些許藍色,些許白色,些許灰色,一些許黃色,誰說北方的山川只有雄渾缺少美麗,看,遠處的綠草茵茵的山梁,在這些色彩的映襯下柔和得像一位美人,周身蕩漾著迷人的曲線!
走在草叢中,踢踏著齊膝蓋高的草莖,一些叫不出名字的昆蟲一躍而起。在我的正前方,一株不知名的紫藍色野花悄然地綻放在山坡上。四處望去,視線范圍內沒有發現相同的種類,草原中的花兒開得小而碎,而獨有這一朵要高過很多、大過很多、也鮮艷很多。我呆呆地看著它,那朵花兒,孤獨高傲地開放的姿態讓我想到了很多久違的歲月。青春的日子,意氣風發,也不在意太多人的眼光,只顧向前跑著。逐漸的,我們開始在意很多,混跡于人群里,每天都重復著公式般的生活,消磨著自己的個性。
篇3
關鍵詞:愛情;倉央嘉措;納蘭性德
蘭色姆在《新批評》中強調:文學作品是一個完整的多層次的藝術客體,是一個獨立自足的世界,文學作品本身就是文學活動的本原。因此要以作品為本體,通過對具有記錄生命痕跡功能的愛情詩詞文本進行分析與對比研究,不失為研究納蘭性德與倉央嘉措的一個切入點。
關于納蘭性德與倉央嘉措的單體研究在廣泛開展的基礎上不斷地深入,但是至于二者的對照研究,寥寥無幾。二者的愛情在其短暫的生命里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他倆的詩歌作品都涉及情愛題材,創作手法可圈可點,深受世人喜愛,并且兩人都是民族文化的典型代表。
一、人生若只如初見,當時只道是尋常
納蘭性德與青梅竹馬的表妹。納蘭性德生于鐘鳴鼎食之家,父親是權傾朝野的納蘭明珠,母親是愛新覺羅氏。納蘭是文武雙全的少年英才、帝王倚重的貼身侍衛、不可限量的滿清甲胄。本能與青梅竹馬的表妹喜結連理,奈何心愛的姑娘被選妃入宮“若解相思,定與韓憑共一枝”(《減字木蘭花》),再多的情絲愁緒都跨越不了皇權高墻“又是梨花欲謝,繡被春寒今夜,寂寂鎖朱門,夢承恩”,深宮后院難相見,一睹芳容成奢侈,即便偶相逢,不過咫尺天涯“待將低喚,直為癡情恐人見,欲訴幽懷,轉過回廊敲玉釵”。
倉央嘉措與瓊結的仁增汪姆。倉央嘉措被從藏南迎至拉薩,坐床于布達拉宮。他一躍成為眾人頂禮膜拜的活佛,從此遠離愛情,但是愛情早已經滲透到了骨髓:問問傾心愛慕的人兒,愿否作親密的伴侶?答道:除非死別,活著永不分離。然而,受政教因素的影響,初戀情人仁增旺姆被迫遠嫁他鄉。“珍寶在自己手里,不覺得稀奇,一旦歸了人家,卻又滿身是氣”深入淺出地闡釋了人生得失的道理,此詩兼具情歌和道歌的雙重功能。
表妹選秀入宮,門隅姑娘嫁人,這對納蘭家族和信徒們來說都是大喜之事,然而對于納蘭和倉央嘉措而言無疑是一種痛心疾首的宣判。喜慶的氣氛中卻也暗藏著“冠蓋滿京華,斯人獨憔悴”的感覺。
二、世間最美的情郎,種出花枝是并頭
納蘭性德與盧氏喜結連理。兩廣總督盧興祖之女盧氏與納蘭郎才女貌,一個是文武兼備的濁世翩翩佳公子,一個是“生而婉孌,性本端莊”的賢內助,少年夫妻,情深意篤,自是夫妻二人相敬如賓、舉案齊眉。妻子賢惠勤撲,對納蘭關懷備至:“憶素手,為余縫綻”(《鵲橋仙?七夕》);“半月前頭扶病,剪刀聲,猶在銀釵”(《青衫濕遍?悼亡》)。
倉央嘉措與情人雪夜私會。倉央嘉措一邊修行佛法,一邊與情人幽會:“在布達拉宮,他是倉央嘉措,在拉薩的街頭,他是浪子宕桑旺波”。相比于布達拉宮內囚徒般的難捱生活,他喜歡拉薩樸素而又熱鬧的街道,流連于這滿是喧囂而又富有生氣的酒館,倉央嘉措“身著翩翩綢緞,手戴閃閃金戒,頭蓄飄飄長發,且歌且舞且飲”。直到有一天東窗事發、事情敗露:“夜里去會情人,破曉時大雪紛紛,保密還有何用?雪地留下腳印。”
三、無可奈何花落去,風雨關情終消亡
納蘭性德郁郁寡歡地離世。好景不長,歲月無情,婚后三年,盧氏難產,一朝病去,再也無力回天。“天長地久、與子偕老”的誓言在殘酷的命運面前竟然如此的不堪一擊,納蘭不得不喟嘆命運的乖薄。納蘭郁積的思念里帶有濃厚的孤獨、凄涼和苦悶之情,“浮名總如水,判尊前杯酒,一生長醉”、“別有根芽,不是人間富貴花”這兩句將納蘭內心的境況展現的一覽無余。喪妻之痛成了最后一根稻草,他始終不能釋懷,郁結于心,在一詠三嘆之后,翌日駕鶴西去。
倉央嘉措病逝于青海湖畔。在政治紛爭中,作為活佛的倉央嘉措受到波及,在其被“執獻京師”的路上,不幸隕落:一說,病逝于青海湖畔;一說,逃走后在各地弘法并在阿拉善地區圓寂。
四、愛情悲劇成因
納蘭性德和倉央嘉措,一個是云端的活佛、信仰的闡釋者、禁欲主義的代表;另一個是文武兼備的滿清貴族、帝王的得力干將、天下少女的夢中情人,但是政治上的齷蹉、傾軋、爾虞我詐,宗教上的情感壓抑、經文單調,外部世界的各種既定或者約定俗成的游戲規則,都束縛了真性情,他們逐漸轉向對內心世界的探討,對愛情的追求。心愛姑娘的離去將他們的防護罩撕開了一個口子,在各方勢力的輪番登臺的壓迫下,他們發出如“人生若只如初見”、 “世間安得雙全法,不負如來不負卿”的生命喟嘆。
五、多視角看其相似性
政治上,納蘭性德是康熙的貼身侍衛,空有滿腹經綸,卻無處施展;倉央嘉措是雪域高原的金殿活佛,更是一個真實的政治傀儡,其政治才華也無處彰顯。宗教上,倉央嘉措 “迷失菩提、游戲三昧”更有多部宗教著作世;納蘭在寺中為妻子盧氏守靈三月有余,誦念經書“據于儒、依于道、逃于佛”。社會上,倉央嘉措情歌深刻反映了當時追求愛情與禁欲主義的尖銳矛盾,再加上他特殊的身份,極具社會意義。納蘭情感真摯,詩詞達到了“人人爭唱納蘭詞”的程度,更被后世予以“誰料曉風殘月后,而今又見柳屯田”盛贊。文學上,倉央嘉措的詩歌兼具情歌和道歌的雙重功能,在藏族文學,尤其是藏族詩歌發展的歷史上具有重要的影響和地位,許多作品是漢藏兩地家喻戶曉。納蘭性德以其驚世的才華獲得“國初,第一詞人”(況周頤《蕙風詞話》)、“以自然之眼觀物,以自然之舌言情,此由初入中原,未染漢人風氣,故能真切如此,北宋以來,一人而已”(王國維《人間詞話》)盛贊殊榮。
六、結語
愛情是相通的,超越時空、民族、語言。在納蘭和倉央嘉措的詩歌中,我們都能看到初識乍遇的羞赧、兩情相悅的欣喜、山盟海誓的忠貞,體會到一種失之交臂的扼腕、負心背離的哀怨、為情所困的郁結,雪域高原和中原大地一樣孕育出情歌大師。倉央嘉措的詩歌和納蘭性德的愛情詞、悼亡詞都是中華文化寶庫中璀璨奪目的明珠:一個拋棄格律嚴謹、文字艱深、精美有余、樸素不足的“年阿”詩體,并在雪域高原上開創藏族書面文學中人文色彩濃厚、情感表露真摯、語言樸實精煉、境界高深豐盈的民歌體新詩風;一個雖未開宗立派,但詞風哀感頑艷、悱惻纏綿、清麗婉約,他們掙脫了光陰的桎梏而為萬千人所喜愛和敬仰,他們的愛情以及由此產生的文學作品對后世政治史、思想史、文學史、宗教史以及蒙藏漢關系史等研究產生深遠的影響。
參考文獻:
[1]熊芳沁.我是人間惆悵客--納蘭性德詞中的情感探析.北京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3卷第2期,2011(4).
[2]納蘭性德.最憶西窗同剪燭:納蘭容若詞全集[M].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11.
[3]姚崇實.納蘭性德婚姻略考[J].承德師專學報,1987(04).
[4]布莉華.二十年納蘭性德研究綜述.承德民族師專學報.2005(04).
[5]宋曉嵇.對倉央嘉措的點滴見解.民族學院學報,1984(04).
[6]黃顥,吳碧云.倉央嘉措及其情歌研究(資料匯編)[M].拉薩:人民出版社,1982.
篇4
古典詩詞由于時代和語言等各方面的局限性使得學生對詩詞的學習熱情和興趣低迷,也使得教學變得舉步維艱。現在古典詩詞教學的現狀,基本處于“授人以魚”而不是“授人以漁”的狀態,盡管如此,還是有一批優秀的教師敢于突破現狀發現新途徑,創造詩詞教學的新大陸――比較教學法就是新途徑之一。在詩詞教學中,運用比較法把并無直接關系的詩詞在主題、題材、文體、情節、人物形象、風格特點等文學內部的諸多方面實際存在的類同和差異作為研究重點,為學生學習詩詞提供了一個具體可感的途徑,調動學生的思維能動性,打破了學生的依賴心理。古典詩詞教學中比較教學法的運用,起到了很多意想不到的效果和作用。
一、拓寬文學視野,促進思維發散
歌德說:“我愈來愈深信,詩是人類共有的精神財富……民族文學在現在算不了什么,世界文學的時代就快要來臨了。現在每個人都應該發揮自己的作用,促使他早日來臨。”民族文學是沒有國界的,我們在學習中國古典詩詞時,應放眼世界文學作品,通過不同時期或同一時期的同一流派相關作品,同一體裁的不同主題,同一主題的不同風格等等有可比點的文學作品,進行聯系、系統的分析,然后綜合、歸納,由于文學作品的形象性、聯系性,通過多角度的比較辨析和多方面的思考,能促進學生發散思維能力的積極發展,還可以拓寬學生的文學視野。意象是詩歌的基本審美單元,意象是詩歌的靈魂,它作為藝術家的主觀情志的具象載體,把藝術家的主觀世界和外部世界聯系到一起,可以說,古今中外沒有無意象的詩歌。那么,我們就可以把意象作為切入點,比較中國古典詩詞和國外意象派詩歌。雷克斯羅思的《黎明前的寒冷》:“黎明前的寒冷,散在茫茫之夜,凸圓的月亮之下,孔雀相互啼叫,仿佛痛苦萬分。”還有他的《紅楓葉》:“我駕車沿河而下,看見一個男孩在橋上釣魚,清水中,落葉漂浮,然后我向西,駛入那茫茫落日。”在這兩首詩中,詩人運用典型的中國式的意象月亮,小橋,流水,落葉,借助自然之景抒發心中淡淡的愁傷,表現出中國式意境。龐德認為“抽象非詩”,抽象的思想應當通過具體的物象暗示出來。縱觀中國古典詩詞和西方意象派詩歌,他們的相同點是都具有直觀性,用具象之景之物表現抽象之情感,用意象的并置、疊加和復合等直射出主觀情緒,但是,中國的古典詩詞比西方意象派詩歌的意象更密集,組合更自然流暢,因此使讀者感受到的感情與畫面更直接強烈。張壽康教授曾說:“在比較中閱讀學習是行之有效的一種方法。”中國古典詩歌與西方意象派詩歌雖然在意象運用、組合構建上有一些異曲同工之處,但因各自文化的差異,又表現出各自的藝術魅力,對中國古典詩歌和意象派詩歌加以比較辨析,可以讓我們更深刻地理解和欣賞詩歌,也可以借助比較法這一橋梁更全面的了解世界文學,拓寬我們的知識領域。
二、提升審美情趣,感其人文情懷
中國古典詩詞因其特有的音韻美、意境美、語言美、形象美等藝術魅力可以陶冶人的品性,滋養人的心靈。在古典詩詞教學中,運用比較教學法,分析品味古典詩詞,同中求異,異中求同,感受其音樂美、格式美、情感美,可以提升我們的審美情趣。古典詩詞其美麗抒情的文學形式背后有著真摯深刻的情感,我們可以把詩歌所蘊涵的情感美作為審美內容,置身其意境,通過辨析理解不同的詩詞,感其人文情懷。《詩經?邶風?靜女》:“靜女其姝,俟我于城隅。愛而不見,搔首踟躕。靜女其孌,貽我彤管。彤管有煒,說懌女美。自牧歸荑,洵美且異。匪女之為美,美人之貽。”正如吳曉湖所說,這首以愛情為主題的詩“無一愛字,字字含情”,正可謂不著一字,盡得風流。這首《邶風?靜女》以深情浪漫真摯的感情表達了美好的愛情,在含蓄的情感中處處透露出甜蜜幸福,雖未見面,卻表現出了雙方的深情。在學習《邶風?靜女》時,我們可以與同是愛情主題的著名女詞人李清照的名篇《一剪梅》作比較分析。“紅藕香殘玉簟秋。輕解羅裳,獨上蘭舟。云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閑愁。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在品讀這首詞時,我們首先感受到的是詞人正處于美好的愛情中,表達的卻是令人心疼的刻骨思念。在封建時代,女詞人大膽地表達自己的情感,謳歌自己的愛情,不藏不掖、磊落大方,透露出婉約派詞人的“豪放”。這兩首愛情詩詞,一個含蓄,一個直白,卻都同樣牽動著我們的心,為他們即將要約會而高興,為他們思戀不得見而著急。通過《邶風?靜女》和《一剪梅》的辨析,我們感受到作者遵從自己內心的感受,勇敢的追求屬于自己的幸福,大膽地抒愫,活得自在,活得精彩。我們從詩歌情感中蘊涵的至善至美和精神追求感受到了積極面世的人生態度。
三、激感共鳴,透視生命價值
篇5
摘要:悼亡是中國古典文學殊的題材。悼亡詞作經歷了千年演進,成為古典文學中的一朵奇葩。清初詞人納蘭性德創作了大量感人至深的悼亡詞,以情真意切和充滿詩性的語言,展現了人性最美的精神世界。本文重點對納蘭性德的悼亡詞的藝術特點進行分析梳理。
關鍵詞:納蘭性德;悼亡詞;藝術特點
悼亡是中國古典文學殊的文學題材。悼亡本指生者對亡者的哀悼之意。在我國古代,悼亡特指悼念亡妻,歷代文人則約定俗成地將“夫妻間喪偶后,生者哀悼亡者的詩篇”1視為悼亡之作。納蘭性德詞作現存348首,內容涉及愛情、友誼、邊塞、詠物、詠史及雜感等方面,最受人推崇的是愛情詞,而愛情詞中又屬悼念其亡妻盧氏的悼亡詞最具文學價值,納蘭性德的悼亡詞以其獨特的感傷之美和凄婉之致,閃耀著不朽的光芒。
一、真摯深切的情感是納蘭性德悼亡詞的靈魂和魅力所在
自古文人配得上“多情”二字的不乏其人,但納蘭悼亡之真情較之于其他人更深一層,是交織著夫妻之情與男女之愛的深厚情思。在中國古代,“夫妻”被列于傳統五倫之中,夫妻之間的愛往往在情愛之外,偏向一種互相依賴的親情。因而文人所作艷詩情詞的對象往往不是相伴左右的妻子,更多的是“寸寸柔腸,盈盈粉淚”(歐陽修《踏莎行》)的歌伎。他們的悼亡之作所流露出來的情感,與其說是男女之間的相悅相愛,不如說是一種感恩。如元稹《遣悲懷》中有表現夫婦共患難的詩句:“顧我無衣搜藎篋,泥他沽酒拔金釵。野蔬充膳甘長藿,落葉添薪仰古槐。”納蘭性德對盧氏的感情去不同于傳統的“夫妻”之情,仔細品味納蘭性德的愛情詞不難發現,他對妻子的愛是一種熱烈的男女之愛。如:《于中好•別緒如絲睡不成》。這首塞上懷遠之作,寫出使邊城對閨中妻子的思念。邊塞將士面對漠漠風沙,思鄉之情油然而生,納蘭尤甚,傾聽帳外雨聲潺潺,心思飛回千里之外的家中,首先想到的是閨中的妻子。于是挑燈寫信,訴盡相思,抒發離愁。一種真誠的愛,觸發對妻子的思念,化成詞,結作“偏到鴛鴦兩字冰”,相思空無計,遂心如寒冰,一個小細節、小動作,體現出納蘭夫婦之間的濃情。正是從愛情出發的抒寫角度,構成了納蘭性德悼亡詞的獨特魅力。
二、納蘭性德悼亡詞不僅情感自切,而且自然清新,不事雕琢
納蘭性德詞清新自然,集中表現在口語、疊字與第一、二人稱的巧妙使用。“清水出芙蓉”的贊詞用在納蘭身上亦是貼切。王國維說:“納蘭容若以自然之眼觀物,以自然之舌言情。”又說:“古今之大文學,無不以自然勝。”2一部納蘭詞給人深刻印象的不是華麗的辭藻,不是純熟的技巧,而是一片自然真純,無繁復刻畫,不刻意雕琢,純任性靈,無論寫景抒情,皆由肺腑流出。如《南鄉子•為亡婦題照》,全詞語言平易,好似一位平凡人家的年輕男子向人娓娓訴說著喪妻之痛,聊聊數語,卻如山澗流淌而過的清澈小溪,所經之處沁人肺腑。疊字在納蘭詞中俯拾即是,如“判得最長宵,數盡厭厭語”(《生查子》),“茫茫碧落,天上人間情一諾”(《減字木蘭花》),“凄凄切切,慘淡黃花節”(《清平樂》)。疊字的使用不僅能更好地描畫環境事物的特點、人物的情感特征,并且造成音律的婉轉回環,加強了音樂性。納蘭性德喜用第一、二人稱直接敘述,從而拉進了讀者與作品的距離,使讀者有感同身受的效果。詞中巧妙運用“我”、“伊”、“卿”、“儂”等人稱代詞,使得自己與亡妻之間雖然天人相隔,但仍然仿佛近在咫尺,從而將對亡妻的哀悼表達得淋漓盡致。以《南鄉子•為亡婦題照》為例,詞中有“盈盈”、“更更”,前者形容舉止、儀態之美好曼妙,后者形容長夜之漫漫,兩者相對照,夜長無眠,睹物思妻,憶得生前姿態,心傷不止。
三、悼亡詞之凄美,悲涼的意象和虛渺的意境是其中的關鍵因素
意象是詩詞構成的基本元素,意象的組合能很好地展示詩詞的基調風格。納蘭性德的悼亡詞中的意象呈現出凄淡灰暗的特點,這種意象特點反照出詞人內心不可抑制的悲痛。青衫、寒雨、清淚、殘陽、落花、寒夜、西風、空階、秋墳等意象在詞中出現頻率甚高,這些意象也常常出現在其他詞人的作品中以表達作者悲涼之情緒。獨具納蘭特色的是“梨花”意象。納蘭性德似乎對梨花有著別樣的情懷,“一別如斯,落盡梨花月又西”(《采桑子》),“從此傷春傷別,黃昏只對梨花”(《清平樂》),“到而今、獨伴梨花影,冷冥冥、盡意凄涼”(《青衫濕遍•悼亡》),“滿地梨花似去年,卻多了、廉纖雨”(《秋千索》),“春情只到梨花薄,片片催零落”(《虞美人》)。梨花一般是純白色,“洛陽梨花落如雪,河邊細草細如茵。”(蕭子顯《燕歌行》),“雪為天上之雪,此是人間之雪”。3“梨花”這一意象,既可見出納蘭與盧氏之間純潔的愛情,又有天人相隔的寓意。天上之雪人間之雪,一者冰涼無情,一者潔白氛香。逝者在天,再不能體會獨存者彌漫整個靈魂的思念,生者在世,也不得感受死者之悲戚,“天上人間俱悵望,經聲佛火兩凄迷”(《夢江南》),在納蘭悼亡詞眾多意象中,使用頻率最高的當屬“月”與“夢”。“夢回酒醒三通鼓,斷腸啼花飛處”(《菩薩蠻》),“醒也無聊,醉也無聊,夢也何成到謝橋”(《采桑子》),“雨歇微涼,十一年前夢一場”(《采桑子》),“明月多情應笑我,笑我如今。”(《采桑子》)“新恨暗隨新月長,不辨眉間心上”(《清平樂》),“辛苦最憐天上月,一昔如環,昔昔都成”(《蝶戀花》)。無論月或夢,都是虛無飄渺的意向,夢中所夢不可成真,月掛枝頭卻終不可觸。正是這種夢與月意象的觀照與折射,使納蘭詞具有了如夢般的意境,從而賦予詞夢一般的語言。在所構建的意境中,“隱約可見蒼涼曠遠深邃的宇宙情結和宏大開闊廣袤的情懷”4。
四、納蘭性德悼亡詞中的使事用典十分特殊
納蘭性德善用典故表現夫妻情深譴綣,如“不辭冰雪為卿熱”(《蝶戀花》),這是《世說新語》中的一個典故。荀奉倩和妻子的感情極篤,一次妻子患病,身體發熱,當時正是十冬臘月,荀奉倩情急之下脫掉衣服,赤身跑到庭院,讓風雪冷凍自己的身體,再回來貼到妻子的身上給她降溫。這個故事在《世說新語•惑溺》里被當做反面教材,但納蘭卻喜歡這個故事,只因他也是這么一個深情之人。悼亡詞中還多處引用唐明皇與楊玉環的典故,以喻“天上人間一樣愁”(《減字木蘭花》),獨特而貼切。如《浣溪沙•鳳髻拋殘秋草生》,全篇以李楊二人之事為線,滲入詞人自身情感,表達詞人對亡妻的深切懷念。又如《鵲橋仙•七夕》:“親持鈿合夢中來,信天上人間非幻。”納蘭性德悼亡詞中的典故都有著相戀雙方一生一死或生死相隨的特點。韓憑的典故在納蘭詞中常常出現,如《減字木蘭花》:“若解相思,定與韓憑共一枝。”干寶《搜神記》卷十一載,戰國時韓憑娶妻何氏,因何氏的美貌,引來康王搶奪。韓憑隨后自殺。于是妻子陰腐其衣,一日與康王登臺,自投臺下。遺書中希望尸骨與韓憑合葬。康王怒,反使兩冢相望相隔。然而,一夜之間,有大樹生于兩冢之端,第二天兩樹相抱,根交于下枝錯于下,又有鴛鴦,恒棲樹上,晨夕不去。后人常以此典故喻男女相愛、生死不渝,納蘭性德以此典寄寓對妻子生死相依的深情。
五、善設色點染是納蘭詞的又一藝術特點
納蘭性德喜用表達色彩的詞匯。描寫女子外貌特征和閨房物件時,多用暖色,使詞作呈現出溫暖平和的氣質。如“紫玉釵斜燈影背,紅綿粉冷枕函偏。相看好處卻無言。”(《浣溪沙》)納蘭詞中從來不乏色彩,哪怕是感人至深的悼亡詞也不盡是一片素色。色彩的點染使人讀詞如賞畫,于濃淡中味出真意。其實并非在字里行里明確嵌入表示顏色的詞才可見出色彩,納蘭詞中更多的是在景物事物的設計中,使人自然而然地想到那般絢爛。以《蝶戀花》為例。“辛苦最憐天上月。一昔如環,昔昔都成。若似月輪終皎潔,不辭冰雪為卿熱。
無那塵緣容易絕。燕子依然,軟踏簾鉤說。唱罷秋墳愁未歇,春叢認取雙棲蝶。”全詞以素淡之色為主,月光清淡,月輪皎潔,只見青白月色。再見簾前雙燕依然,春天的燕子,帶著過去春天的艷麗展現在讀者面前,已是十分美好的景色,最后又讓我們看見春叢雙蝶的想象中色彩絢爛的特寫,相襯之下,更顯得分外美麗,而納蘭性德就是在這份美麗中注入了對亡妻的深深悼念,美麗中透著憂傷。
六、納蘭性德善于化用前人佳句入詞
古之大家有不少化用他人成句而造就千古名言之人,納蘭性德大量化用他人詩句,但絕非濫引亂征,而是恰如其分,契合詞境,緊扣題旨,從而達到了增強詞作的說服力和意境美的效果。納蘭詞中多化用李商隱、晏幾道、元稹等人成句,且多是以情見長的詩句,李商隱、元稹也寫有數首纏綿凄婉的悼亡之作。納蘭詞多化用,如“月淺燈深,夢里云歸何處尋。”(《采桑子》)化用晏幾道《清平樂》:“夢云歸處難尋,微涼暗露香襟。”又如“幾時相見,西窗剪燭,細把而今說。”(《青玉案》)化用李商隱《夜雨寄北》:“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唱罷秋墳愁未歇,春叢認取雙棲蝶。”(《蝶戀花》)化用李商隱《偶題二首》:“春叢定是雙棲夜,飲罷莫持紅燭行。”三百余首納蘭詞中“化用前人詩詞文語句的有131處,數量之多,比例之高,實屬罕見。”5
通觀整個清代詞壇,納蘭性德可謂獨樹一幟,這個生于富貴之家、有權有勢的馬背名族的后代,卻顯露出許多漢族文人所不及的婉轉愁腸,萬千惆悵化為一聲長嘆,動人心魄。納蘭詞以其真摯的感情和自然脫俗的表現力廣受后人青睞,具有感人至深的力量,成為清初詞壇甚至中國詞史上的美錦奇葩。(江西師范大學文學院;江西;南昌;330022)
參考文獻:
[1] 納蘭性德.納蘭詞箋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9.
[3] 王國維.人間詞話[M].內蒙古:內蒙古人民出版社,2003.1.
[6] 嚴迪昌.清詞史[M].江蘇:江蘇古籍出版社,2001.7.
[14] 李曉明,王喜伶.論納蘭詞的化用之美[J].中國韻文學刊,2008,22,(2):84-90.
[4] 葉嘉瑩.清詞叢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4.
篇6
我一路問小年課上了些什么——遺忘與記憶同步,兩小時內學到的知識就忘掉70%,為了達到最佳學習效果,必須立刻復習。我聽完一堆“八分音符”(其實我也不知道那是什么),叮囑她:“要好好學鋼琴呀。”
她點頭:“嗯,我長大了要當鋼琴老師。”又說,“我也要好好學英語。要不然我去美國,大家聽不懂我講話怎么辦。”——很抱歉,她五歲,已經很自然地有了美國夢。整個社會的價值觀,就這么直接地以兒童體現。歷朝歷代,都拿童謠當作天讖。
我老懷大慰,又加一句:“圍棋也要好好學哦。”我們學圍棋也快一年了。
她扭頭問我:“為什么?”
這應對出乎我意料,我一愣:“當然了,學就要學好嘛。”
她居然認真起來:“我又不想當圍棋老師,去美國要下圍棋嗎?為什么要學好圍棋?”
上一次被問類似的問題,是在新東方附近的茶餐廳,熙來攘往,隔鄰多有洋人,外文單詞單句混在中文的洪流里,像甜點上嵌的杏仁。與我同桌的是個十五歲的女孩子,托福剛考了113。我問:“聽得懂?”她眉睫一拍是微風下的檐雨,笑容里全是自負。
我一時多事,說了句:“其實你英文已經很好了,有時間可以看看古文,背背古詩詞什么的。”
女孩詫異地看我,滿臉都是那種“這人老糊涂了”的不解:“為什么呀?英語、數理化、游泳,都是工具,將來用得著,古文……”她撇撇嘴,“有什么用”四個字不曾出口,用身體語言體現。
如果她是成年人,我可以理解這是粗俗的挑釁,但女孩一臉的認真,我于是想了又想,說:“說一個你可能知道的詩人吧,納蘭容若——清朝宮斗片對普及中國傳統文化,還是有不可磨滅作用的。他有一句詩:‘等閑變卻故人心,卻道故人心易變。’你也許會在無意中聽到,因為它的淺顯,隨意記下來,然后很快的忘掉。你現在初三,馬上面臨分離,這么要好的、視為姐妹、以為是一輩子的好同學好朋友,會漸漸淡掉,總有一天,你會驚駭地發現他們都變了。而他們說:不,是你變了。也許你心里會五味雜陳,感覺孤單,仿佛一剎那被朋友和時間同時拋棄。你有那么多感受,卻不知從何說起,向誰,怎么說。你疑心只有你一個人,經歷過這一切。這時,你想起這句‘卻道故人心易變’。于是,你明白了……文學的意義就在這里,說出你的心聲,撫慰你的哀傷。我們脫離人猿已經數百萬年,我們所需的,不止是工具。”
女孩應該是聽懂了,但,她聽進去了嗎?
如果技能與謀生無關,如果知識不用來生存,如果它不是通往美麗新世界的橋梁,那么,它有什么用?我盡量用小年能聽懂的語言說:“圍棋可以鍛煉頭腦,讓你有邏輯能力和推理能力,這是所有學問和智慧的基礎。”——這是一個先天不足的答案,因為她可以追問:學問和智慧,有什么用?
連上了年紀的人都會這樣抱怨:光電效應有什么用?三角函數有什么用?立定跳遠好干嘛?為什么要學這些沒用的東西。有時他們是焦灼的父母,在質疑教育制度,而我,只覺啼笑皆非。
天文有什么用?它讓我們知道,我們的一生像微塵一樣輕;美有什么用?刺繡或者音樂,帶給我們的美感與驚喜,是擦過皮膚的戰栗;那些你一生用不到的冷知識有什么用?你了解雪兔一冬一冬的變色,即使你不想當獵人(我估計雪兔也是保護動物吧),你是否會感到既輕微也巨大的悲哀:原來隨機應變不過是與生俱來的智慧……甚至,眼淚有什么用?除了滋潤眼部、讓眼睛不會太干澀之外,它還可以洗凈我們的靈魂。
所有無用的東西,都是有用的。
篇7
我一路問小年課上了些什么――遺忘與記憶同步,兩小時內學到的知識就忘掉70%,為了達到最佳學習效果,必須立刻復習。我聽完一堆“八分音符”(其實我也不知道那是什么),叮囑她:“要好好學鋼琴呀。”
她點頭:“嗯,我長大了要當鋼琴老師。”又說,“我也要好好學英語。要不然我去美國,大家聽不懂我講話怎么辦。”――很抱歉,她五歲,已經很自然地有了美國夢。整個社會的價值觀,就這么直接地以兒童體現。歷朝歷代,都拿童謠當做天讖。
我大慰,又加一句:“圍棋也要好好學哦。”她學圍棋也快一年了。
她扭頭問我:“為什么?”
這應對出乎我意料,我一愣:“當然了,學就要學好嘛。”
她居然認真起來:“我又不想當圍棋老師,去美國要下圍棋嗎?為什么要學好圍棋?”
上一次被問類似的問題,是在新東方附近的茶餐廳,熙來攘往,隔鄰多有洋人,外文單詞單句混在中文的洪流里,像甜點上嵌的杏仁。與我同桌的是個十五歲的女孩子,托福剛考了113。我問:“聽得懂?”她眉睫一拍是微風下的檐雨,笑容里全是自負。
我一時多事,說了句:“其實你英文已經很好了,有時間可以看看古文,背背古詩詞什么的。”
女孩詫異地看我,滿臉都是那種“這人老糊涂了”的不解:“為什么呀?英語、數理化、游泳,都是工具,將來用得著,古文……”她撇撇嘴,“有什么用”四個字不曾出口,用身體語言體現。
如果她是成年人,我可以理解這是粗俗的挑釁,但女孩一臉的認真,我于是想了又想,說:“說一個你可能知道的詩人吧,納蘭容若――清朝宮斗片對普及中國傳統文化,還是有不可磨滅作用的。他有一句詩:‘等閑變卻故人心,卻道故人心易變。’你也許會在無意中聽到,因為它的淺顯,隨意記下來,然后很快地忘掉。你現在初三,馬上面臨分離,這么要好的、視為姐妹、以為是一輩子的好同學好朋友,會漸漸淡掉,總有一天,你會驚駭地發現他們都變了。而他們說:不,是你變了。也許你心里會五味雜陳,感覺孤單,仿佛一剎那被朋友和時間同時拋棄。你有那么多感受,卻不知從何說起,向誰,怎么說。你疑心只有你一個人,經歷過這一切。這時,你想起這句‘卻道故人心易變’。于是,你明白了……文學的意義就在這里,說出你的心聲,撫慰你的哀傷。我們脫離人猿已經數百萬年,我們所需的,不只是工具。”
女孩應該是聽懂了,但,她聽進去了嗎?
如果技能與謀生無關,如果知識不用來生存,如果它不是通往美麗新世界的橋梁,那么,它有什么用?我盡量用小年能聽懂的語言說:“圍棋可以鍛煉頭腦,讓你有邏輯能力和推理能力,這是所有學問和智慧的基礎。”――這是一個先天不足的答案,因為她可以追問:學問和智慧,有什么用?
連上了年紀的人都會這樣抱怨:光電效應有什么用?三角函數有什么用?立定跳遠好干嗎?為什么要學這些沒用的東西。有時他們是焦灼的父母,在質疑教育制度,而我,只覺啼笑皆非。
天文有什么用?它讓我們知道,我們的一生像微塵一樣輕;美有什么用?刺繡或者音樂,帶給我們的美感與驚喜,是擦過皮膚的戰栗;那些你一生用不到的冷知識有什么用?你了解雪兔一冬一冬的變色,即使你不想當獵人(我估計雪兔也是保護動物吧),你是否會感到既輕微也巨大的悲哀:原來隨機應變不過是與生俱來的智慧……甚至,眼淚有什么用?除了滋潤眼部、讓眼睛不會太干澀之外,它還可以洗凈我們的靈魂。
所有無用的東西,都是有用的。
就像這一個美好的春夜,也許它真正的、唯一的用途,就是讓萬籟俱寂,它是寧靜的布幕板,讓小年有機會問出她的“有什么用”。
她會用一生,慢慢地找到屬于自己的答案。
而在我自己的人生譜系里:知識最高,智慧最寶貴。美,就是美。正如愛情就是愛情。我愛這所有的無用之物。
摘自《文匯報》2012年4月23日
篇8
王國維,這三個字,曾經只是求學生涯,考卷上頻繁出現的一個考點,要考而已,牢記罷了。后來,因緣際會,讀到他的《人間詞話》,頗有豁然開朗之感。他說:“溫飛卿之詞,句秀也;韋端己之詞,骨秀也;李重光之詞,神秀也……東坡之詞曠,稼軒之詞豪。無二人之胸襟而學其詞,猶東施之效捧心也……”他贊納蘭容若“北宋以來,一人而已”……彼時,沉迷宋詞的我,常有偶感,卻失之語拙;心有會意,但無法言說。是先生的這部《人間詞話》,精準到位的雅致評論,熨帖地撫平了我心頭的感懷,無怪乎南開大學葉嘉瑩先生評價說,“《人間詞話》為我打開了一扇門。”返身觀照,悠然心契!
王國維,這個飽讀詩書的中國傳統文化名人,他撰寫的一萬三千字的《紅樓夢評論》,是紅學史上誰都繞不開的一座里程碑。其本身亦是一位填詞高手,他的詩詞,清麗娟秀,哲學與美學交融并濟。
孟子云:“頌其書,讀其詩,不知其人可乎?”癡迷古典文學的我,既然注定繞不開這個“留著辮子,戴著白色棉布瓜皮小帽,穿長袍,勒一條粗布腰帶的‘冬烘’先生”(語言大師王力語),索性走近他,了解他。畢竟,連魯迅先生亦云:“要談國學,王國維才算一個研究國學的人物。”
王國維(1877年12月3日―1927年6月2日),初名國楨,字靜安,亦字伯隅,初號禮堂,晚號觀堂(甲骨四堂之一),又號永觀,謚忠愨,漢族,浙江海寧人,國學大師,與梁啟超、陳寅恪和趙元任號稱清華國學研究院的“四大導師”。作為中國新學術的開拓者,王國維在文學、美學、史學、哲學、金石學、甲骨文、考古學等領域成就卓著,代表作有《海寧王靜安先生遺書》《紅樓夢評論》《宋元戲曲考》《人間詞話》等,是中國近現代相交時期一位享有國際聲譽的著名學者。
且自簪花,坐賞鏡中人
1877年12月3日,王國維出生于海寧王氏一個書香世家。
1886年,王家遷居城內西南隅周家兜新宅,此處后成為王國維故居紀念館。少年時代的王國維與陳守謙、葉宜春、諸嘉猷被譽為“海寧四才子”。
1892年7月,入州學,參加海寧州歲試,以第二十一名中秀才。
1898年2月,王國維至上海任《時務報》書記。此舉為其一生行事之始。
1900年底,由羅氏資助,東渡日本東京物理學校習數理。是年撰《〈歐羅巴通史〉序》,譯《勢力不滅論》(The Theory of The Conservation of Energy)、《農事會要》。
1911年后,清政府解體,王國維攜全家隨羅振玉東渡日本,僑居四年有余。在羅振玉的幫助下,他有機會靜下心來做學問,研究方向轉向經史、小學。
1921年年初,馬衡受北京大學委托,再次來書邀王國維出任北大文科教授,為其所拒。
1922年年初,王國維允任北京大學研究所國學門通訊導師,但沒有接受酬金。
1923年春,當時溥儀要選海內碩學之士,王國維經升允推薦,到北京充任遜帝溥儀的南書房行走。按清代慣例,在南書房工作,大都應是進士、翰林以上學問淵博的著名人物,王國維雖布衣出身,以他的學識,與楊鐘羲、景方、溫肅三人同時入南書房工作,有幸得窺大內所藏,曾檢理景陽宮藏書。
1924年冬,馮玉祥發動“北京”,驅逐溥儀出宮。王國維引為奇恥大辱,憤而與羅振玉等前清遺老相約投金水河殉清,因阻于家人而未果。
1925年2月,清華委任吳宓籌辦研究院,并擬聘王國維為導師。王國維在請示溥儀后就任,此后治學轉入西北地理及元史。
1925年9月14日,國學研究院普通演講正式開始,王國維講《古史新證》。
1925年10月15日,加授《尚書》課程。與梁啟超、陳寅恪、趙元任、李濟(一說吳宓)被稱為“五星聚奎”的清華五大導師,桃李門生、私塾弟子遍布中國史學界。
早年的王國維,參加科第考試中途輒止,漸漸顯露出鄙薄功名,唾棄利祿,重情多思的人生旨趣。他不喜八股文,對世人趨之若鶩的科舉考試也不熱心。他的朋友陳守謙在《王忠愨公哀挽錄》中回憶:“君于學不沾沾于章句,尤不屑就時文繩墨,故癸巳大比,雖相攜入闈,不終場而歸,以是知君之無意科名也。”中年的王國維,追求新學,接受資產階級改良主義思想,把西方哲學、美學思想與中國古典哲學、美學相融合,研究哲學與美學,形成了獨特的美學思想體系,繼而攻詞曲戲劇,后又治史學、古文字學、考古學。郭沫若稱他為“新史學的開山”,不止如此,他平生學無專師,自辟戶牖,成就卓越,貢獻突出,在教育、哲學、文學、戲曲、美學、史學、古文學等方面均有深詣和創新,為中華民族文化寶庫留下了廣博精深的學術遺產。
偶開天眼覷紅塵,可憐身是眼中人
清朝滅亡后,世人隨波逐流、緊跟時勢,紛紛剪了辮子。唯獨性情孤僻清冷的王國維,背后始終拖著一條不長不短的辮子。對于這根被人議論不休的辮子,王國維回答得極其玄妙:“既然留了,又何必剪呢?”
辮子無言,卻能表達出某些意思來,在他身上,彰顯的是個性,傳達的是立場――堅守本真自我!一如屠格涅夫所說:“我不愿與我痛恨的東西呼吸同一種空氣,不愿意與之為伍。”流俗滔滔,他不跟隨,不屈從,甚至于無視。因為他和他的辮子這樣尷尬的一個存在,有人將他與當時的遺老們相提并論,鄙視其冥頑不化、保守落伍。任憑眾口鑠金,他自頑固堅守,以不變應萬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