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蘭詩詞范文
時間:2023-04-11 09:16:46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納蘭詩詞,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還記得,看到殘月曉風,你就站在歸路上吟詠;還記得,風吹落桃花,夜晚鐘聲輕輕回蕩,梁間的燕還輕聲呢喃;還記得,暮雨打荷,蘆花蓋滿兩岸,而大雁,又飛過連綿的群山;還記得,你站立窗前,回憶與亡妻的點點滴滴,當時尋常不過的事,今已成奢望。
都說你是古今第一“傷心人”,他們卻忘了,這樣的傷心其實是一種沉迷,就像有人說的,不是醒不來,而是不愿醒來。
如果,你能穿越三百多年,來到我面前,或是我能一睹你們相敬如賓的生活,那么我一定要問你,問你訴愁之時到底在哪一個月,問你平沙雁飛起時你都想些什么,問你得病時可曾怕過,問你可否遺憾未曾見過遺腹子富森。
讓人驚訝的是,你二十歲娶妻盧氏,二十三歲時妻因產子患病去世,然后,你就用了整整八年來思念,一天不差。五月三十日,1677年的這個日子,你失去了最愛的人;1685年的這個日子,你將自己交付給了后人。驚訝之余,才發現世上或許真的存在“緣”這個字,它在冥冥之中主導著一生。
“心灰盡,有發未全僧。風雨消磨生死別,似曾相識只孤檠,情在不能醒。
搖落后,清吹那堪聽。淅瀝暗飄金井葉,乍聞風定又鐘聲,薄福薦傾城。”
你刻意的放逐,無人懂就無人懂好了,反正心如死灰,有發亦如僧。
無論他人怎樣評價你,大家怎樣訴說你,我會記住你。當有一天,言談間提到你,我會用一種敬重的語氣告訴別人,納蘭性德,字容若,小名冬郎,他是詩詞世界里最美的國王。
篇2
When meeting the delegation, CPAFFC Vice President Li Xiaolin and Liu Jieyi, director general of the Department of North American and Oceanian Affairs of the Ministry of Foreign Affairs, spoke highly of the bilateral relations that have been growing steadily over the past 35 years and regarded such relationship as a perfect example of practical cooperation between countries.
The two countries have had fruitful cooperation in economy, trade, education and culture. The two sides agree on many issues, closely collaborate through multinational channels and keep regular consultations on providing development aid for South Pacific island countries and handling the humanitarian problems in Darfur, Sudan, etc.
Trevor Linyard, the delegation leader, said that the bilateral relations are very satisfactory; people of the two countries are sincere to each other and there is fruitful cooperation in personnel and economy. He believed that as long as the two sides hold goodwill towards each other and seek mutual benefit, they will be able to overcome challenges and achieve win-win results. All the delegation members were fully confident about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bilateral relations and willing to continue to make contributions to the cause of friendship between the two peoples.
As it is the first trip to China for most delegates, they were deeply impressed by the booming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wherever they visited. In Shanghai the delegation called on the government of Pudong New Area where they learned a general picture of the area and the preparation for 2010 Shanghai World Expo. The great achievement that Pudong had made in a short span of little more than 10 years was a great surprise to them and won their admiration.
篇3
[關鍵詞]婉約;納蘭性德;克里斯蒂娜?喬治娜?羅塞蒂;異同
[中圖分類號]11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5918(2016)13-0186-02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6.13.089 [本刊網址]http:∥
一、引言
縱觀古今中外的文學史,不得不說詩歌是文學史上最為璀璨的明珠。從古至今,詩歌便能體現作者的情緒和藝術精神。在婉約派的詩歌作品中,則重點突出了兒女風情,婉約派詩詞的特點便是以男女情感為主體,采用嚴謹的結構、和諧的節奏韻律、清雅綺麗的用詞,表現出兒女風情中的婉轉柔美、哀怨傷感。而近代的納蘭詞具有典型的婉約派特點,尤其是悼念亡妻的悼亡詞,更是其作品中的頂峰。納蘭性德的愛情詞表達的感情真摯深刻、纏綿動人,邊塞詞則多有蒼涼之感,悼亡詞情真意切,痛徹肺腑,令人讀之泣淚,他的詞風格幽怨婉轉,使人不忍醉讀。克里斯蒂娜?喬治娜?羅塞蒂的詩歌清麗精致,節奏明快,其詩中蘊含的傷感、沖淡、含蓄以及朦朧的美感具有婉約派詩詞的特點。兩者之間的比較最容易看出中外詩歌作品中婉約之美的異同。
二、納蘭詞的凄婉幽怨
納蘭性德,清朝權臣納蘭明珠的長子,生于鐘鳴鼎盛之家,深受康熙皇帝的器重。他的詩詞卻以凄婉、哀怨為主,是婉約派的代表之作。納蘭詞雖然具有典型的婉約風格,但是卻沒有浮艷頹靡的用詞,以清麗超逸的詞風,有微風拂面之舒適。曾獲“北宋以來,一人而已”的盛譽。
(一)善用意象之關。意象是指在客觀存在物象中添入主觀的情意。當詩人將客觀存在的意象重新構思,那么就是在賦予物象美學的理想和趣味,從而形成具有詩人主觀情意的意象。詩人可以將生活中常見的物象,通過重組構思,組成獨特的意象群體。在納蘭詞中,意象構詞信手拈來。自然景觀中的夕陽、月亮、風雨、樹與花以及生活場景中的燈、燭等,都被納蘭賦予了他的獨特情感,在他的詞中構成了獨特的意象。納蘭性德出生在貴族之家,但是短短的30年卻體會了人生的悲苦,他曾說“予生未三十,憂愁居其半。心事如落花,春風吹已斷。”,由于摯愛的妻子早逝,納蘭對于世間萬物終將消逝充滿憂愁,加之生于富貴之家淡泊功名的心性,使他內心郁結,他將這些離愁別緒揉進他的每一首詞中,使他的詞縈繞著難以消散的悲戚傷感。在納蘭詞中,無論是悼亡詞還是邊塞詞,富有悲愴之意的意象之語遍布字里行間。“誰翻樂府凄涼曲,風也蕭蕭,雨也蕭蕭,瘦盡燈花又一宵。不知何事縈懷抱,醒也無聊,醉也無聊,夢也何曾到謝橋。”這首《采桑子》中,雨夜蕭蕭,孤燈難眠,只有凄涼的曲調吟唱著愁腸百結。這些意象在納蘭的筆下組合成悲涼的意境,將對妻子的思念之情與內心的憂愁表達得淋漓盡致。“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關那畔行,夜深千帳燈。風一更,雪一更,聒碎鄉心夢不成,故園無此聲。”這首《長相思》是納蘭詞中邊塞曲的代表之作。邊塞的風雪中宿營搭帳,山高水長,唯余千帳燈下,對家鄉的無盡思念。寥寥數語,只賴白描,無半點修飾,意象的組合,描繪出一幅邊塞將士思鄉的壯闊場景,更是寫出自己對這種扈從生活的厭惡之意。
(二)納蘭詞的藝術關感。納蘭詞的美感在于其詞中所帶著的凄婉幽怨,在納蘭詞中,極少出現明亮炫麗的詞句,常常蘊含著凄涼、落寞和感傷。即使在他的詩詞中,選擇的意象本身也具有積極的一面,如“雨”,給生命帶來生機和潤澤,“月”代表團圓和喜慶,“燈”能夠帶給人們光明和溫暖,但是這些具有活力生機的一面在他的詩詞中鮮少出現。“新月才堪照獨愁,卻又照梨花落”梨花本是生機勃勃,卻在此述說愁苦。“梁上燕,輕羅扇,好風又落桃花片”燕輕飛,桃花盛開,卻依然被用來敘說離愁凄苦。在納蘭詞中,似乎所有的生命都浸染了對生命消逝的憂愁和無盡的感傷。至于那些自古以來就被賦予了傷感的“黃昏”、“殘秋”、“暮春”、“落花”等意象,更是屢見不鮮。“落花如夢凄迷,麝煙微,又是夕陽潛下小樓西”。夕陽與落花,描述了一幅閨中傷春的景象。“誰念西風獨自涼?蕭蕭黃葉閉疏窗,沉思往事立殘陽。”黃葉與殘陽,用一片蕭條冷落的景象訴說著對逝者的追念和生者獨留的悲涼。納蘭詞中滿眼寂寥與悲涼,一眼望去,無不表達著對逝者的眷戀以及對生者的哀怨。這也是納蘭詞的動人之處,字字泣淚,句句錐心。
三、克里斯蒂娜羅塞蒂詩歌的清麗精致
克里斯蒂娜?羅塞蒂是19世紀英國論壇上最杰出的女詩人之一,她的家庭中,父親是英國的意大利流亡者,是倫敦大學國王學院意大利語教授,母親則是拜倫的醫生和秘書,并且發表了哥特式小說《瓦姆普瑞》,兩個哥哥和一個姐姐也都是杰出的人物。克里斯蒂娜?羅塞蒂的創作才能來源于母親的培養,而且也正是由于家庭的影響,她也是一名虔誠的英國圣公會教徒,但是她的愛情卻因為而兩度夭折。克里斯蒂娜?羅塞蒂的抒情詩清麗婉約、柔美精致,有中國詩詞中的婉約派之風,曾有人說她的詩讓人的眼淚含在眼中卻不能滴落,讓人想要嘆息卻又不能嘆息。讀她的詩仿佛一陣馥郁的清風穿透心靈,帶著感傷、沖淡、含蓄和朦朧的美感深深震撼我們的靈魂。
(一)感傷之關。感傷之美是一種獨特的美感,通常以憂郁、纏綿、凄美、哀怨、悲涼等情緒散發出一種動人心弦的婉約之美。在這種獨特的美感之下,常常隱藏著真摯的情感,且這種情感多來源于失去。詩中的感傷之美縈繞著詩人對于現實的深刻感悟和對于未來的無限神往。在克里斯蒂娜的詩中,死亡是一個常見的字眼,或者也正因如此,她的詩中永遠彌漫著哀傷的曲調。克里斯蒂娜用死亡來祭奠她幻滅的愛情,但同時,她的詩中也流露出愛與希望。或許是因為她期待著死亡可以幫助她擺脫宗教的束縛,與愛人在一起。克里斯蒂娜在她的詩中將愛和死亡相互融合,這或許也是向世人傳達著愛是具有兩面性的,不僅是明媚美好的,也有著失落和無奈;死亡也不只是冰冷的,也夾雜著溫暖和希望。正如在她的詩《歌》中,第一部分仿佛向愛人交代后事,不必唱悲傷的歌曲,不必種植松柏和玫瑰,愿意就記得,甘心就忘記;第二部分開始述說自己將感受不到風雨,聽不到夜鶯歌唱,也許記得也許也會忘記。這簡單的詩句中隱藏著淡淡的哀傷和期望。這首詩用死亡來哀悼逝去的愛情,既含有死亡帶來的冰冷的感傷和絕望,也充斥著愛情的明麗與憧憬。
(二)沖淡之關。沖淡之美代表著質樸、清麗、淡泊和空靈的美感。其中有著對自然、世界和人生的感悟。這種美感使文學作品余音繞梁,回味悠長。克里斯蒂娜的詩將這種美感表達的恰如其分。在她的詩中,總是能夠看到在炫麗平靜的表面下,若有若無的沖淡之美。使她的詩表達出對自然的無限熱愛和感悟。在《妖精的集市》中,具有大量的描寫自然的詩句,晴朗的夏夜,甜美的水果,這械斗表達出詩人對大自然的熱愛。在克里斯蒂娜的詩中,很大一部分都是為宗教而創作的,受宗教影響,在她的詩中努力表現出對自然的無限熱愛和宗教所賦予自然的道德標準之間的微妙平衡,在她的詩中,自然界絢麗多彩的背后總是隱藏著神的啟示。克里斯蒂娜在40歲的時候,患上了格雷夫斯氏病,病痛的折磨讓她對于人世間的美與歡樂總是帶有疑問,她覺得這時間的美好終將逝去,美好的事物總是充滿了虛幻。因此,在她的詩中,一方面表達著世間的美好和情感的哀傷;另一方面又用宗教的思想否定這些美好,遠離這些哀傷。她的詩將世界描繪的絢麗美好,對未來也充滿熱切的希望,但是表達出的意境卻總是寧靜悠遠,情感淡泊空靈,如鏡中月、水中花。
(三)含蓄之關。含蓄之美,顧名思義,指的是含而不露,仿佛“一切盡在不言中”,引人深思,耐人尋味。在克里斯蒂娜的詩作中,不可言說的就是她對于世間的愛與不舍。幾乎她所有的詩作中都隱含著這一含義。由于,克里斯蒂娜總是要克制自己的情感,所以在她的詩中,對于自然的熱愛和對于情感的向往總是委婉而含蓄的。她的詩中,幾乎從沒有直接地表露出對于愛情幻滅的哀傷和對于人世的留戀,而是通過情緒氣氛的渲染傳遞給讀者。雖然沒有直白的表達,但是我們依舊感受到了她心中的無奈和傷感。的不同,讓克里斯蒂娜兩段戀愛都無疾而終,因此,在她的作品中,這種無法得到的愛、不能宣之于口的苦被痛苦的壓抑著,但是一直存在。在她的詩中,淡泊里有著哀怨,明麗里掩著傷感,讀她的詩,總是使我們感到一種“猶抱琵琶半遮面”的含蓄之美。
(四)朦朧之關。朦朧之美一般是指在作品中具有某些不確定的、模糊的意蘊,使詩歌讀來韻味無窮。克里斯蒂娜對于生命和死亡充滿了矛盾,她醉心于大自然的美好,但是又覺得這美好的大自然是虛幻的。感官的美好和的矛盾讓她徘徊在現實和虛幻之間,讓克里斯蒂娜的思想飄忽不定,所以她的詩中充滿了這種矛盾。含蓄的表達,優美的詩句,讓她的詩具有一種獨特的百轉千回撲朔迷離的朦朧美感。19實際中期開始,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極大的動搖了人們的。克里斯蒂娜也生活在這一時期,這也導致了她對自己所信奉的信仰有了一些不確定,這些不確定也體現在她的作品中,如《妖精的集市》中,是勞拉的墮落還是世界的墮落?這些都表現出對某些宗教觀點的不確定性。宗教是克里斯蒂娜的精神依靠,但是這些不確定讓她的信仰變得模糊搖擺,卻給她的詩籠罩了一層神秘的色彩。
篇4
相思無可籍,雁字誰人寫?風落好文章,可憐春葉黃。
納蘭性德——一個陌生卻熟悉的名字。陌生,是因為他的時代離我太遠;熟悉,是因為他的詩詞,使人過目不忘。曾在小學的語文書上第一次讀到他的名字,可那時對他只有漠視與厭惡,心想為何這些人要寫這些讓人不明白的詩詞?惹得我們越發難背起來。那時,還小吧?當我長大,再次輕聲讀出這些詞句,不禁感嘆:這每一個用詞,每一個用字,都是那樣的恰到好處,環環相扣,相互呼應,構成了一句句清新婉約,直抒胸臆的絕句,細細品味,其中更是有感悟深刻的人生道理,令人叫好。
愛上他的詞,是從一句“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開始的。那句“人生若只如初見”讓我仰對藍天,思考了很久:是否?真的做到了人生只如初見,這世上便不會有紛爭,不會有各種無奈與悲痛。我想,是的,人生若只如初見,那么對待一切自然也會淡然相對,只留下初見時的驚艷,那真的是人生中最美妙的境界啊。驀然回首,我們對許多人,許多事物,早已沒有了最初的激情與驚喜,只留下些許不耐,令這些特別的感覺慢慢消逝,變成一種平凡的麻木。人生若只如初見,是否可以實現?我不得而知。可是,我明白,它一句點破了千萬人的迷惑。若人生只如初見,我們每時每刻都以一種全新的眼光看待這個世界,那么,這個世界也會因為我們的眼光而不同。“被酒莫驚春睡重,賭書消得潑茶香,當時只道是尋常。”這首《浣溪沙》是為了紀念納蘭性德的亡妻——盧氏的,納蘭性德在盧氏死后,回憶起妻子對自己體貼入微的照顧,又對比前朝李清照與其丈夫的幸福時光和后來的天人兩隔,不禁揮筆寫下一句“當時只道是尋常”。在“人生若只如初見”之后,又嘆道“當時只道是尋常”,抒發了自己在擁有時沒有多少的感觸,直到失去了,才發現當時自己擁有的是多么珍貴的東西,多么美麗的情感。捧著一杯熱茶,我開始思考,我的身邊有多少這樣的例子?品茗,茶中泛出的熱氣似乎是回憶展示的屏幕,是啊,父母的噓寒問暖我只有在父母忙碌不見時才開始珍惜,同學的問切關懷只有在畢業了以后才開始回憶,老師的愛護幫助只有在遇上困難時才開始懷念……失去了才懂得珍惜,只因“當時只道是尋常”。納蘭性德的詞總是籠罩在一種朦朧的憂傷里,或許只因為他自己就是一個哀感頑艷,覆蓋著淡淡哀傷里的人吧?因為只有這樣的人,才能寫出句句令人潸然淚下的詞句。他曾寫下一句詞,千古傳唱,那便是“我是人間惆悵客,知君何事淚縱橫,斷腸聲里憶平生。”其中包含了納蘭性德的惆悵、哀傷與寂寞,這“君”是誰?是明月?是朋友?是知己?不,恰好是納蘭性德自己。在月夜下對著自己的影子追憶平生,自然令人斷腸寸斷,星淚縱橫。納蘭性德,滿族人,字容若,號楞伽山人,是清代最為著名的詞人之一。他的才華絕代,功名輕取的瀟灑,令人為之傾倒。奈何天妒英才,僅活到了三十一歲便因患病去世。“家家爭唱《飲水詞》,納蘭心事幾人知?”在容若如煙花璀璨卻短暫的人生里,造就了許多人用盡近百年都取代不了的成就,《浣溪沙》、《蝶戀花》、《長相思》、《金縷曲》……他給我們留下了多少值得深思的詞句?就像是一場美麗的夢吧,在璀璨星空下,美麗而憂傷的吟誦著那首首三百年前的詩詞,在這場邂逅中,留戀其中,無法回返。陌上花開,可緩緩歸矣。
安徽師范大學附屬中學初一:葛琦
篇5
意如,佛語意為自由自在。安意如是個典型的徽州女孩,水靈的眼睛,安靜的笑容,一副與世無爭的模樣。或許,老天是公平的,給了這個行動不便的女孩以靈動的思想和詩一般的氣質,讓她能在詩詞浩瀚中體驗個中滋味。
看安意如的《人生若只如初見》實屬偶然。當時只是被標題所吸引。納蘭容若《飲水詞》,“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西風悲畫扇”。還以為又是本都市小說,沒想到,這是一本品詩論詞的作品集。看完后,頗欣賞安意如的才情,但更打動我的是她真正用心去感受詩歌,感應詩歌背后的詩人。
詩歌不是用來讀的,我在釋義、翻譯中去閱讀詩詞,似乎總體會不了詩的真正意義,反而落得不甚了解。透過安意如的筆,我了解詩人的生活與情感,感受他們的心情,感懷他們的際遇。似乎我也能站在詩人的角度去理解詩詞,詩歌已還原為動人的故事在講述著詩人們的俯仰沉浮。或許這本書不是好的詩詞參考書,我們無法很好地解釋詩詞意義,但卻能真正理解詩的意境和內在韻味。
“結發為夫妻,恩愛兩不疑。”是蘇武的《留別妻》的頭兩句。她解:“你知道,我對你的誓言,如同我手中高擎的漢節,如何星月沉淪,都不曾低落。”我們只道蘇武的昂然剛烈,卻忽視了他內心的寂寞和對妻子的深深思念。“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我們認識的柳七是個情場浪子,她卻說:“他字里行間流露出的真性情,直直戳中封建偽道學的痛處。即使他詞中滴落出的情感如金如玉,也依然為禮教所不容。”原來,他也有無奈,這樣的柳永還只是那個流連于煙花地的柳三變嗎?“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西風悲畫扇”今人只將讀納蘭容若的詞列為小資的標志,卻不懂他的真性情。意如解納蘭:“容若,我們愛你,是懂得你的金銷玉碎的悲傷。每個人都會悲傷。可是很多人,不會傾訴。”喜歡一個詩人,不只喜歡他的詩,更應該懂他的故事,懂他的人。
讀此書,如遇春風。詩一樣的語言,畫一般的故事,道不盡詩人的美麗與哀愁。她愛詩人的詩,但更愛他們的人。或許,他們碰到意如,也是一種幸福。安意如認為,邂逅一首好詞,如同春在暮野,邂逅一個人,眼波流轉,微笑蔓延,黯然心動。遇見安意如,不也如此?
篇6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古典詩詞并不算多,可是卻異常重要,如何使其保持原汁原味而又為學生所理解接受,這在教學中是一個難點。有時總會面臨這樣的矛盾:學生希望我將這首詩一字一句講解透徹,而我卻不忍破壞其原有的詩韻,有時候講了很多,學生卻不知所云。為求兩全其美,我認為在古詩詞的教學時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觀其人,讀其言
所謂觀其人,讀其言,即在學習詩詞之前要先了解作者及寫作背景。古人認為“詩言志”,作者見諸于文字的必是其有感而發,所作為一時一地之感,而非無中生有,任意妄為。其間或是觸景生情,或是借物抒懷。所以對于作者和當時社會背景的了解是十分必要的,有時還會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講解納蘭性德的《長相思》時,就應該提到當時的社會背景。康熙二十年,三藩之亂平定。翌年三月,玄燁出山海關至盛京告祭祖陵,納蘭性德扈從。詞人由京城(北京)赴關外盛京(沈陽)途中,出關時冰雪未銷,千山萬水,對于生于關內,長于京城的納蘭性德而言,一切都是那么荒涼,那么寂寞,于是不由得思念親人朋友,作者有感而發,填下這首《長相思》。如此一來學生必然會想象出一個羈旅懷鄉人的形象,理解起來也較為容易。
二、讀百遍,意即現
讀百遍,意即見,顧名思義即為“書讀百遍,其義自現。”小學所接觸的詩詞,一般說來篇幅不長,而且還要受到句式拘束,表達上言簡意賅,而現代漢語和其卻存在著千差萬別,在讀時應注意讓學生把握詩詞的內在節奏,即其音韻節律,因其本就是音樂文學,所以節奏是古詩詞的生命,讀詩的過程也是欣賞的一種過程。學生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讀多了,自然成誦,就不難體味出作者的思想和情感,乃至化為心中之本。如王安石的《泊船瓜洲》,其切切思鄉情,讀者完全可以通過“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的誦讀來體味,從景至人,讀時應舒緩而有頓挫,不可急促,否則就其情難感。
三、知古今,辨異同
古詩詞作品距今都有一段較長的時間,隨著時世變遷,古人的語言表達、古時文化習俗與現在都有一定差異,古典詩詞語言的言簡意賅,其表現往往一個字、一個詞,而一個字一個詞都可能有其較豐富的內涵,古今意義不同也會造成理解上的變化。如唐代張籍的《秋思》寓情于事,借助日常生活中的一個片斷――寄家書時的思想活動和行動細節“復恐匆匆說不盡,行人臨發又開封”,異常真切細膩地表達了羈旅之人對家鄉親人的深切思念。其中“行人”并非為我們現在普通意義上所理解的“路上行走的人”之意,而是指捎信的人,這還只是古今意義差異較小的。再如辛棄疾《清平樂?村居》中的“最喜小兒亡賴,溪頭臥剝蓮蓬”。“ 亡賴”同“無賴”,我們現在所理解的“無賴”一般即指蠻不講理之人,而在詞中意為頑皮可愛之態,這在理解上就存在很大不同了。
所以在理解古詩詞時并不能以我們今天所知的意義去理解,而應區別其古今意義的不同,這樣才能達到正確理解的效果。
四、會其意,感其情
篇7
聯想生活去感悟就是讓生活走進課堂,讓學生在對生活的聯想和感悟中去理解古詩詞。聯想法在語文教學中的運用是由眼前的某一種事物想到另一種事物,或由甲觀念想起乙觀念的心理過程。它在人們的現實生活中,在人們的心理活動中能夠起到重要的升華作用,聯想來源于生活,也和人的心理素質有密切關系,這樣的古詩詞閱讀能夠還原生活、再現生活、聯系生活,不僅可以打通阻隔在知識學習與日常生活之間的壁壘,還可以使語文與其他學科之間建立聯系,開闊學生的視野,從而實現“大語文”的教育理想。同時,通過聯想能夠做好情感激發,讓小學生稍做思考,爭著描述,甚是精彩,從而激發了熱愛生活。例如王崧舟老師在教學《長相思》一課時,充分引導學生進行大膽想象。教學案例片斷:師:(課件播放一段音樂后,在音樂聲中有感情朗讀。)長相思,清,納蘭性德。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關那畔行,夜深千帳燈。風一更,雪一更,聒碎鄉心夢不成,故園無此聲。師:一起來,預備起。生:(齊讀)長相思,清,納蘭性德。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關那畔行,夜深千帳燈。風一更,雪一更,聒碎鄉心夢不成,故園無此聲。師:孩子們,請閉上眼睛,讓我們一起,隨著納蘭性德走進他的生活,走進他的世界。隨著老師的朗讀,你的眼前仿佛出現了怎么樣的畫面,怎么樣的情景?(稍作停頓)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關那畔行,夜深千帳燈。風一更,雪一更,聒碎鄉心夢不成,故園無此聲。師:孩子們,睜開眼睛,現在你的眼前出現了怎么樣的畫面和情景,你仿佛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你仿佛處在一個怎么樣的世界里?生1:我看見了士兵們翻山越嶺到山海關,外面風雪交加,士兵們躺在帳篷里,翻來覆去怎么也睡不著,在思念故鄉。師:你看到了翻山越嶺的畫面。生2:我看見了納蘭性德在那里思念家鄉、睡不著覺的情景。師:你看到了輾轉反側的畫面。生3:我看到了納蘭性德走出營帳,望著天上皎潔的明月,他思鄉的情緒更加重了起來。師:你看到了抬頭仰視的畫面。生4:我看到山海關外,聲音雜亂,士兵們翻來覆去睡不著,但是在他們的家鄉沒有這種聲音,睡得很寧靜。
二、合作探究促思維
合作探究是新課程大力倡導的教育理念,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根據學生的身心健康和語文學科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古詩詞教學也是如此。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創設一種生生互動,師生互動,充滿人文氣息的合作學習氛圍,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以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提高學生文學鑒賞的水平,加強文學修養并陶冶其情操。如在《尋隱者不遇》的教學時,老師設置讓學生思考作者童子會有怎樣的一問一答,讓學生上臺表演作者跟童子松下對話的情景。在角色表演中,學生深刻理解了詩句的含義。又如在教學《早發白帝城》一課時,教師利用多媒體手段,讓學生一邊觀察圖片,一邊想象詩的意境,在理解“辭、猿聲”兩個詞語時,教師讓學生通過合作探究,理解詞語的意思,歸納詩句意思,代替了傳統古詩教學中教師逐字逐詞地給學生解釋之后,學生死記硬背詩句的意思。在探究過程中,經過思維火花的碰撞,同學們對所討論的問題有更明確的認識,獲得了知識,體驗了情感。
三、改進方法優化課堂
為了凸顯人文素養教育的目的,讓古詩詞教學靈活富有實效,教學過程中教師必須要運用多種教學方法。新版北師大版小學語文教材中古代詩詞的數量有了很大提高,為了更好地為學生傳授更多的知識,讓學生感受到古代詩詞的獨特魅力,老師在課堂教學中要發揮創新精神,探索多種教學方法,優化教學。例如在教學《早發白帝城》一詩時,教師是這樣進行教學的:
1.讀出節奏,讀出自己的感覺。師:這么美的畫面如果能再加上有聲有色的朗讀就更好了!古詩就要讀出來,如果讓你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來讀,這首詩你想怎么讀?(和同學一起讀、小組讀、和老師讀、賽讀、搖頭晃腦地讀、男女生讀)
2.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來讀。
3.師:老師也想和你們一起讀讀。(師生合作讀)
4.讀出感觸,讀出詩人的感情。
篇8
誰翻樂府凄涼曲?
風也蕭蕭,雨也蕭蕭,
瘦盡燈花又一宵。
不知何事縈懷抱,
醒也無聊,醉也無聊,
夢也何曾到謝橋。——(清)納蘭性德《采桑子》
第一次在詩詞中見到“蕭蕭”便是在納蘭容若的這首《采桑子》中,注解中給“蕭蕭”加的注是“凄涼的風聲和雨聲”。中年的容若懷才不遇,更兼伊人已逝,抑郁苦悶的心靈在小小的風雨中倍感孤獨,夜不能寐的身影在封建社會晚期那沒落暗淡,缺乏生氣的混濁氣氛中苦苦掙扎著“納蘭心事幾人知”的痛苦,劃過世紀的交疊,燙傷了后世善感的雙唇。
或許是太愛《采桑子》,太愛納蘭,于是當敏感的心在詞的華美中尋到“秋娘渡與泰娘橋,風又飄飄,雨又蕭蕭”時,便特地留意了蔣捷在這《一剪梅》里熔化了情思與羈愁得“蕭蕭”。“一片春愁待酒澆”載上吳江春水里“紅了櫻桃,綠了芭蕉”的時光飛逝的溫柔,牽動了游子歸鄉心切的惆悵,觸動滿腹的愁思:“何日歸家洗客袍?”
“蕭蕭”與重復交疊著的“蕭蕭”從喉間劃過,流出凄冷悵惘的卷卷氣流,和著“流光容易把人拋”的清淚,從吳江的初春兩岸滴落江心,激起一漩又一漩清澈卻酸楚的波光。
于是我在這蕭蕭的風雨,蕭蕭的文字,蕭蕭的華美中,感悟到了:風聲“蕭蕭”所牽動的,是敏銳的情感在凄涼中勾勒出的壓抑的詩意;雨聲“蕭蕭”所呈現的,是純潔的心靈在思念里描繪出的傷痛的美。
“蕭蕭華屋下,白發老諸生。”蕭蕭中那殘缺的美麗撞到心中的淚水與酒水,往往蕩起傷感與悲涼的破碎的漣漪。風雨的蕭蕭聲從窗欞與門戶的縫隙中疾疾穿過,打透了人的心靈,帶來不合季令的寒意,凍傷了人的意志,借這詩詞為載體,將風流人物在不公與磨難中的心境與心情傳達給后人。
同情,感傷,悲愴。
原來,這人心里觸景生情的“蕭蕭”,才是蕭蕭里的“蕭蕭”,是心的原野上折磨與感傷的悲歌,是情感在人性的地獄中發出的無聲卻最為凄厲的。尤其是那些并未出現“蕭蕭”的詞句里隱著的蕭蕭。
當后主倚著雕欄,輕吻滔滔東逝的一江春水;當小山捧著銀?,照亮魂縈夢牽的面容;當七郎執著淚水,作別曉風岸上的楊柳;當易安拈著西風,負起舴艋不堪的憂愁,我想他們的心底,都會或多或少地泛上一絲痛著的甜蜜,那微笑著的淚水被冷風吹灑在骨髓上的蕭蕭吧。在眾多的“蕭蕭”中,我最留戀的,仍是納蘭的一首詞:
誰念西風獨自涼,
蕭蕭黃葉閉疏窗,
沉思往事立殘陽。
被酒莫驚春睡重,
賭書消得潑茶香,
當時只道是尋常。—《浣溪沙》
獨自懷念早已陰陽相隔的另一半,蕭蕭的西風卷起滿地如飄零的花瓣一樣的枯葉,如蝶的曼舞,纏繞在追憶與無奈的痛苦中,這樣的蕭蕭,恐怕只有容若能懂吧。“當時只道是尋常”。
“蕭蕭”也許不是一個令人感到愉快舒心的意象,但沒有了蕭蕭,不知有多少文字會變得蒼白無力。
現在的生活條件好了,過得越來越舒服了,許多人卻與心中的那輪月亮和那壺酒越來越遠了。多想一個人到外面住一晚,看一晚上的月亮聽一晚上的“蕭蕭”。
被禁錮在城市的紙醉金迷與流光溢彩中,到哪里去尋找那令人劇痛卻又美麗無比的蕭蕭呢?只能作一首《浣溪沙》,來緬懷并期待那一縷在當今這世上難得的凄美與無瑕。
浪蕩香塵滿客袍,
灞陵折柳踏楊橋,
人間兒女恨難消。
玉兕金樽盈酒綠,
篇9
梅堯臣
屈氏已沉死,楚人哀不容。
何嘗奈讒謗,徒欲卻蛟龍。
未泯生前恨,而追沒后蹤。
沅湘碧潭水,應自照千峰。
(選自《唐宋詩詞集》)
卜算子·五日
納蘭性德
村靜午雞啼,綠暗新陰覆。一展輕簾出畫墻,道是端陽酒。
早晚夕陽蟬,又噪長堤柳。青鬢長青自古誰,彈指黃花九。
(選自《納蘭性德詩詞集》)
詩詞包
梅堯臣(1002-1060),字圣俞,世稱宛陵先生,北宋著名現實主義詩人。他生于農家,幼時家貧,酷愛讀書。入仕之后,曾胸懷大志,將原名“圣俞”改為“堯臣”,立志要做一個圣明君王的賢臣,然而他卻沒有遇到圣君,在仕途上極不得意。因此,他懷著無限悲憤、苦悶和渴望的心情,寫出了大量激動人心的詩篇。當時,他在詩壇就享有盛名。他和蘇舜欽齊名,被稱為“蘇梅”。他和歐陽修都是詩歌革新運動的推動者,對宋詩起了巨大的影響。劉克莊在《后村詩話》中稱他為宋詩的“開山祖師”。陸游在《梅圣俞別集序》中,曾舉歐陽修文、蔡襄書、梅堯臣詩“三者鼎立,各自名家”。
“詩言志。”《五月五日》一詩寫端午,懷屈原,借屈原不容于世道而自沉汨羅江的遭遇以抒發詩人的“不遇”情懷。首聯從屈原自沉汨羅江的遭遇起筆,寫楚人對他的同情和痛心,流露出無盡的哀傷之情。頷聯對屈原“忠而被謗,信而見疑”的悲劇發表了自己的看法。“何嘗奈讒謗,徒欲卻蛟龍”,無奈的結局,蘊含了詩人多少的不平與憤怒。頸聯緊承而來,狀寫人們對屈原生前遭遇的抱憾,對屈原身后遺蹤的追念。至此,對于昏君、奸臣的譴責,對于屈原的同情,已表現得淋漓盡致,飽含了詩人愛憎分明的感情。尾聯跳出史實的述評,轉向碧水青山的描寫。詩人悵望沅江、湘江山水,追思先賢英靈,聯想自身遭際,復雜的情感寄寓在山水之間,一切盡在不言之中。全詩詠史、寫景,一氣呵成,形象具體,意境含蓄,耐人尋味。
納蘭性德(1655-1685),原名成德,避太子名諱改性德,字容若,號楞伽山人。他是清初著名詞人,與陳維崧、朱彝尊齊名,并稱清初三大家。其詞或寫男女之情,或寫朋友之誼,或寫扈從之苦,或寫懷古之思,真實自然,清新綺麗,先后結集為《側帽詞》《飲水詞》。其詞在當時已廣為流傳,有詩描述:“家家爭唱飲水詞。”
這首詞以“五日”為題,寫端午節的鄉村小鎮之景象,既是一幅風景畫,又是一幅風俗畫。上片寫端午景象,由村子寫到小鎮,寫鄉村午后雞鳴之聲,滿樹濃蔭之景,寫小鎮酒旗招展之貌,端陽飲酒之俗。下片寫節序變化,由端午寫到重陽,寫蟬噪,寫堤柳,寫夕陽,由景聯想到人,由景生發出情。
全詞運用白描手法,簡練樸素,清新淡雅,又頗有韻味。描寫雞鳴、蟬噪,簡筆勾勒,繪聲繪色,意象鮮明,畫面獨特。詞中還運用了襯托、對比的寫法。一是以聲寫靜。鄉村午后雞啼,綿長悠遠,使村子更顯寧靜;“蟬噪林逾靜”,同樣表現了鄉村的寧靜。二是動靜對比。上片幾聲雞鳴襯出一片安寧靜謐之境,表現的是詞人內心的暫時安寧;下片由夕陽蟬鳴催生了煩躁的情緒,則表現了詞人內心的波動不安。
篇10
——題記
他是一個奇特的男子,幾乎擁有了世間的一切,卻獨獨沒有快樂;他是滿族人,卻癡迷于漢文化;他是古來難見的情種,卻又是受到命運捉弄之人;他是文臣,卻從事武將的勾當。他便是納蘭容若,自此歷史的長河中印下了他的點點滴滴。不一樣的童年則造就了他哀愁的思緒。“家家爭唱飲水詞,納蘭心事幾曾知?”美麗的背后便是無可觸摸的寒冷。他為自己寫下了無邊無際的憂愁,為自己寫下了永無止息的想念。于是<<納蘭詞>>便橫空出世,并為世人所傳誦。于是便有了天妒英才的結果。于是彗星的光芒照耀了這片黑暗的土地,他便被人們所仰望,所熟記。彗星般的人生因短暫而美麗,被歷史所留戀。而那亙古不變的星辰則被人們所遺忘。
和氏璧,春秋時期的一件異寶,可誰曾知此玉的經歷?那年卞和手捧寶玉進獻國君,卻被砍下了雙腳,那年卞和冒死進獻,終有人識得了這塊美玉,從此這塊寶玉便成了傳國玉璽,為歷代皇帝所持有。假若沒有卞和會如何呢?恐怕完璧歸趙也不會發生了吧!恐怕歷史的星空便會黯淡了幾許星星吧。彗星劃過天際,發出耀眼的光,因此人們仰望,人們贊嘆它的壯觀。只因過程雖短,但其光芒又豈是眾人所能忽視的。和氏璧見證了他的存在,或許你只聽過和氏璧,卻為何不去記住卞和呢?任何美好的事物都付出了無可回頭的代價,但那又如何呢?最起碼能被歷史銘記,能被眾人銘記。
“昔有佳人公孫氏一舞劍器動四方,來如雷霆收震怒,罷如江海凝清波……”一舞傾城,讓李白所記住,讓世人難以忘記。你可曾記得當年梨園弟子所創的《霓裳羽衣舞》,唐朝一顆璀璨明珠,唐朝因之而增光,因之而耀眼,因之亦被眾人所樂傳。古老的朝代,絕美的詩詞,艷麗的玉器,津津樂道的傳說,給人們留下了最美的印象,即便他們是短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