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仙花的詩歌范文
時間:2023-03-18 16:17:1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水仙花的詩歌,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在這個世界上我留著,
為了做你的水仙花,芙蓉,
它們比小羊的眼睛更害羞,
并懼怕每一次的暴雨,
當我想睡去的時候,
常春藤可以閉上我的眼睛,
并對著那上面的你再見,再見。
2、《水仙花》
水仙花使我變得美麗,
水仙花,
我深知你的孤獨,
水仙花,
你盡管地去愛自己,
我也會象愛上帝那樣地去愛你,
我愛你就象愛我自己。
水仙花,
我和你同在!
3、《水仙花》
不觸泥土水養根,
玉立高潔香清雅。
案前一盆日夜看,
寂寞心生春自來。
4、《水仙花》
那時候,
水仙的花盆很簡陋
人與水仙的距離很近,很近,
這時候,
水仙的花盆很富麗,
人與水仙的距離卻很遠,很遠,
什么時候,
水仙的花盆富麗了,
人與水仙的距離又很近,很近了,
那么在人間仙境中。
開放出,
篇2
1、化妝水根據功能可以分為柔膚水、收斂水、保濕水、爽膚水等。因此爽膚水是化妝水下的一個類別。
2、爽膚水的功能主要就是起到的作用,幫助后續的乳液、面霜更好的在臉上推開。
3、爽膚水和化妝水,可以只使用其中一個,無論是哪種功能的水,由于功能成分溶解在水里面非常的稀,因此功能作用有限。想要起到保濕、收斂的作用,還要考后續的乳液面霜,精華。
(來源:文章屋網 )
篇3
如果我們靜心觀察,平心思考的話,會發現在熱鬧的背后,隱藏了許多問題:為什么信息技術環境下新詩的教學相對于古典詩歌要冷清得多?豐富的視聽覺享受會不會沖淡甚至阻礙了師生對詩歌真味的體會與思考?突出了信息技術手段會不會弱化了課堂的語文味?在《我獨自漫游,猶如一朵云》這首外國現代詩的教學中,我試圖把通過課堂的實踐尤其是配樂朗誦來思考與尋找解決這一系列問題的途徑與方法。
1.突破點:尋找合適的配樂
新詩教學中配樂朗誦之所以沒有古典詩歌那么熱鬧,主要的瓶頸在于音樂的選擇。與中國古典詩歌風格情感相似相近的音樂有著豐富的資源,古琴、洞簫、古箏、二胡等民族器樂曲比比皆是。甚至有些樂曲就是從詩歌中衍生出來的,如《春江花月夜》、《陽光三疊》等。而現當代詩歌的配樂卻貧乏了許多,詩歌的情感、意境、風格與古典音樂都有各自不同的特點。再加上我們對外國詩歌不了解,對外國的音樂不了解,因此研究信息技術環境下新詩乃至外國詩歌的課堂教學就少之又少了。
外國詩歌與音樂的資源覺得不豐富,那只是假象。實質上是認知水平的限制,還有心理上的陌生感。英國著名詩人華茲華斯的《我獨自漫游,猶如一朵云》是詩歌中的經典,意象鮮明,情感細膩,語言優美。通過對詩歌的情感節奏的分析后,我從外國輕音樂中選擇了德國輕音樂大師詹姆斯?拉斯特排簫曲《天堂鳥》專輯中的“晨曦”。這首樂曲的起承轉合與詩歌的情感變化線索以及風格特點非常接近。詩歌的感情變化是:孤寂迷茫――驚訝欣喜――沉寂恍惚――歡愉起舞,音樂的快慢高低起伏與之非常吻合,兩者真是相得益彰。
2.吻合點:把握詩樂的節奏
朱光潛先生在《詩論》論述了他對節奏的理解:“節奏是傳達情緒的最直接而且最有力的媒介,因為它本身就是情緒的一個重要部分。每種情緒都有它的特殊節奏。音樂的情緒與詩的情緒表達,直接借助于節奏的變化。所以在《我獨自漫游,猶如一朵云》教學中,在師生的互動中,完成詩歌內容與情感的分析,從而準確理解與把握詩歌的節奏。而對于音樂節奏的把握以及與詩歌的呼應配合,是教師備課的重點內容之一。我在備課時,反復研究詩歌與音樂的節奏特點,尋找音樂的起承轉合與詩歌相同的地方,明確從音樂的什么時候開始朗讀,用什么樣的語速,怎樣達到最優的吻合。
上課之初,我先作了配樂朗誦,給學生以感性的直接欣賞體驗,也是作了配樂朗誦的示范。從認知過程來說,我的朗誦還有配樂,都屬聲音。而聲音是情感的直接流露。朱光潛認為:“作者(音樂家或詩人)的情緒直接地流露于聲音節奏,聽者依適應與模仿的原則接受這種聲音節奏,任其浸潤蔓延于身心全部,于是依部分聯想全體的原則,喚起那種節奏所常伴有的情緒。這兩種過程――表現與接受――都不必假道于理智思考,所以聲音感人如通電流,如響應聲,是最直接的,最有力的。”
在學生的一陣鼓掌聲中,我并沒有馬上和學生討論詩歌朗讀的方法技巧,而是引入對詩歌內容情感的討論理解。我以為,總體說,不論是古典詩歌,還是現代詩歌,它們的教學重點都應該是品味語言,領悟感情。這之前我已經借助音樂來創設情境,成功的引導學生主動并且有興致的深入地去品讀教材。但是,如何把握詩歌的思想感情呢?這就有必要適當地傳授學生知識,交給學生鑒賞詩歌的基本方法。
我首先從品讀意象入手,來把握情感。我們知道,詩歌的創作十分講究含蓄、凝練。詩人的抒情往往不是情感的直接流露,也不是思想的直接灌輸,而是言在此意在彼,寫景則借景抒情,詠物則托物言志。這里的所寫之“景”、所詠之“物”,即為客觀之“象”;借景所抒之“情”,詠物所言之“志”,即為主觀之“意”:“象”與“意”的完美結合,就是“意象”。它既是現實生活的寫照,又是作者的主觀之意和客觀之象融為一體的藝術形象,是詩人思想感情的載體。詩人的聰明往往就在于他能創造一個或一群新奇的“意象”,來含蓄地抒發自己的情感。因此,讀者只有在領悟意象寓意的過程中,才能把握詩歌的內容,感知詩人的情感,進入詩歌的意境,領會詩歌的主旨。所以,詩歌的閱讀鑒賞,可以以解讀詩歌的意象為突破口。在這個環節中,我讓學生找出文中的意象,進行合理的想象,并要求他們用散文化的語言來描述豐富意象,捕捉意象背后的情感。在學生有效思考回答的基礎上,我再用多媒體展示沿著湖灣邊緣連成一大片金黃色水仙在風中起舞的圖像,使學生的想像有了現實的落腳點,一種心靈的契合,妙不可言的情感撞擊,增進了學生對詩歌情感的理解,也掀起了課堂的學習。尤其是讓學生在有了這樣的視覺沖擊之后,對詩人在孤寂迷茫中不經意望見這樣長得如此絢麗多姿、如此爛漫熱烈的密密麻麻的水仙花時,那種難以言喻的內心的震撼與驚喜,有了更加充分和確切的把握和體悟。
接著,我又引導學生領悟詩中對比、象征等表現手法中體現的情感。詩中水仙的世界和詩人的漫游世界形成了強烈的對比。詩人是獨自一人,而水仙卻有千朵萬朵;詩人是漫游的,而水仙是“定居”在湖邊、樹陰下的;詩人是寂寞的,而水仙則是歡快起舞的。在課件中,我把這一對比凸現出來,目的是讓學生充分的感覺到:水仙的世界是多么美好,多么充滿活力,由此讓詩人感到由衷的向往。水仙表面看起來好像的確與獨自漫游的詩人沒有什么關系,可是它卻給孤獨、寂寞的詩人留下了美好的回憶。當詩人處在寂寞孤獨的時候,那“金黃”“閃爍”“連成一大片”“千萬朵”“頻頻點頭”的水仙卻安慰了他的靈魂,讓它得以暫時休息,暫時獲得精神上的滿足和享受,以便讓他蓄積力量,繼續上路,去追求自己理想的美好地方。
第三、知人論世是鑒賞評價作家作品的最基本的方法,要理解作品,對作家及其創作情況作一些了解是必要的。我利用信息技術的有力條件,把詩人創作這首詩的相關背景呈現在課件上,讓學生可以更好的走進詩人的內心世界,貼近詩歌的內涵。
所以,雖說聲音、畫像是“最直接”“最有力”的,但缺少了對詩歌情感內容的把握,這種直觀的感性認知也是浮于詩歌之上的。我們應該有效的運用多媒體聲像,幫助學生更好的體悟詩歌,把握情感,千萬不能喧賓奪主,而是要巧妙的達到錦上添花的功效。
3.融合點:進入詩樂的世界
樂與詩歌有機融合,成為一體。既能豐富詩歌朗誦的聽覺效果,又能促進學生借助音樂理解詩歌的情感變化,借助詩歌品味音樂的優美旋律。語文學科尤其是詩歌類教學內容的豐富情感特征給課堂提供了一個借助多媒體手段豐富教學過程,優化教學環節的平臺。但要達到詩與音樂的融合,需要對詩歌情感內容節奏韻律有清晰而準確的理解與把握。
音樂的節奏是抽象的,純粹聲音節奏所喚起的情緒大半缺少情感附著的對象,所以叵沒有明顯固定的內容支撐,那音樂的直接情緒影響往往是短暫化形式化的。而詩在聲音節奏韻律之外尚有文字意義,而文字意義能夠托出具體情境來。因此,詩所表現的情緒是有對象的,具體的,有意義內容的。基于詩歌文字表意基礎上的朗誦與音樂的有機融合,能夠營造出更加豐富雋永的詩樂世界。
課堂上我與學生一起,對《我獨自漫游,猶如一朵云》進行一系列的研習,通過“品讀意象”、“借助對比”、“知人論世”、“聯想想象”等方面,深入全面地把握華茲華斯在詩歌中表達的情感。完成了詩歌文本的學習后,我在課堂上設計了第二次配樂朗誦,不過主角換成了學生。在如絲綢般華美流暢的配樂聲中,學生完全走進了本文,走近了華茲華斯。呼吸的長短起伏、字音的緩促輕重、節奏的明快凝澀、情感的回旋往復,學生對《我獨自漫游,猶如一朵云》,以優美的朗誦全然呈獻在課堂。
4.升華點:深味詩歌的情感
在學生創設與參與的詩樂世界體驗環節之后,我發現他們對詩歌的理解與把握達到了一個更高的平臺。這樣,我在下一環節設計的兩個探究活動,都進行得非常順利。在教學的第二個環節中,我引導學生對教材進行深層次解讀,啟發學生理解和發掘教材背后的意義,共同探究中西方文化的不同個性,培養學生高尚的審美情趣,讓他們形成良好的文化積淀,提高他們的精神境界。相較于外國詩歌、華茲華斯而言,學生對中國古典詩歌、對陶淵明十分熟悉,因此我選擇學生已學過又最能代表陶詩風格的一首詩《飲酒?搖之五》入手,用課件展示陶的這首詩,并有意識的用了一幅與詩歌內容意境相匹配的極其樸素清雅的水墨畫。通過相互比較閱讀,引導學生合作探究“菊”與“水仙”獨特的文化內涵,華茲華斯、陶淵明個人文化背景的差異,進而探究華茲華斯與陶淵明“一種愛心,兩樣情懷”的自然之情,讓學生了解正是由于中西方的文化傳統和個人思想的差異性,使得中西方文化表現出了不同的個性。在這個環節中,我從學生實際出發,遵循學生認識和發展規律,“用教材”打開一扇中西比較文學的窗口,讓學生自由地愜意地徜徉于知識的天空。同時,我尊重、鼓勵學生個性化理解,師生雙方在相互交流、相互溝通、相互啟發、相互補充中,分享彼此的思考、見解和知識,交流彼此的情感、觀念與理念,從而達到共識、共享、共進,實現教學相長和共同發展。
篇4
春天,家鄉的麥田呈現出一片綠油油的景象,小草頑皮的探出小腦袋,好奇的望著四周,小樹也吐出了嫩綠的稚芽。燕子也從南方飛了回來,停落在電線上,嘰嘰喳喳的講述著什么不平凡的遭遇。這里給大家分享一些關于初三家鄉美景作文600字大全,供大家學習。
初三家鄉美景作文600字大全1有一處地方,四面環山,郁郁蔥蔥。五彩的花兒遍地開放,嫩綠的稻谷仰頭微笑,您猜那是哪兒?那就是我外婆的家鄉。
放眼望去,四面的青山如屏障一樣,擋在了前頭;又像虎背熊腰的大將軍,守衛著家鄉;更像連綿不斷的巨龍,平臥在家鄉肥沃的土地上。那高大筆直的桉樹,一排排,一行行,直立在山上,給人親切的感覺。葉兒沐浴著春光,汲取著精華,舒展而開。一疊疊,一叢叢,密密麻麻,給單調的山體披上了一件翠綠的外套。一陣風襲來,樹枝輕輕搖曳,此起彼伏,活像翠綠的波濤。鳥兒在樹枝上高歌,青蛙在樹林中跳躍,給青山平添了生機。
山腳下,一片碧綠的稻田更令人贊嘆不已。瞧,嫩小的稻子興高采烈地探出頭來,迫不及待地觀賞這美麗的新世界。稻子們雖然微不足道,但是她們齊心協力、眾志成城、團結一致,用自己微小的一點綠,織出了一張美麗的“綠毯子”。農民伯伯揮動手中的镢頭,無私奉獻,像蠟燭似春蠶,讓自己的勤勞化成人們的豐衣足食。他們揮汗如雨,精疲力竭,卻依然不肯休息。盡管豆大的汗珠源源不斷地流下來,卻毫無怨言。我猛地想起了大詩人李紳的著名詩句“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他們不再只是農民,他們是靈魂工程師,用他們的撅頭造出了一個又一個的生命。
“咚——”,我聞聲望去,只見水塘里仙女散花,水花四濺——原來是魚兒們在跳龍門。我情不自禁地走了過去,想欣賞那美麗的池塘。一路上,花團錦簇、百花盛開、爭奇斗艷。紅的、黃的、黑的……五彩繽紛,泌透心脾。轉眼間,一塊“鏡子”呈現在我眼前。池水清澈見底,天空映照在上面,藍藍的;云朵映照在上面,白白的;樹木映照在上面,綠綠的。魚兒成群結隊地游來游去,一隊隊、一群群,數不勝數。魚兒、池水、倒影交織在一起,成了一幅生機勃勃的畫卷。
啊,我愛家鄉,我愛家鄉的青山,我愛家鄉的稻田,我愛家鄉的池塘,可我更愛那勤勞樸素的農民伯伯!!
初三家鄉美景作文600字大全2正月就立春了,家鄉的天氣卻總陰沉沉的,北風還是呼呼地刮著,呼嘯著從這卷到那,陰雨綿綿,溫度一直在零度到幾度之間徘徊。人們都在邊呵著氣,邊跺腳地詛罵這陰冷的天氣。
其實這個時候,田野里的油菜花,家中的水仙花和山坡上的茶花正在噴芳吐香。瞧!田野中的油菜花泛起陣陣金色的浪花;家中的水仙花婀娜多姿,嬌小動人;山坡的茶花猶如守護著大地的白雪公主,穿著綠色的裙子在寒風中跳舞,它們就是春的使者。
“轟——”一陣閃電劃破天空,緊接著,雨水傾盆而下,人們都說:“春雷響,萬物長”,可不,一個筍娃娃從地里冒出來,不到兩秒鐘,又一個筍娃娃鉆出了地皮,一瞬間,山坡上長出了幾十株小筍。一些樹木也抽出了新芽,家鄉有一種椿樹,老百姓最愛把椿樹的新芽炒蛋吃,叫“椿尖煎蛋”,香噴噴的喲。
雨水過后,田野里的青蛙“呱呱”直叫,小魚也忙著產卵了,樹上的麻雀又嘰嘰喳喳起來,燕子重回到屋檐下的老窩,還時不時地停在電線桿上。成群的蜜蜂跳著歡快的8字舞,忙著采蜜,家鄉的蜂蜜十分有名,因為甜純遠銷國內外。
一轉眼,三月三,這時小孩子們就可忙了,可以釣魚、摘草莓、放風箏,找薺菜,可我最喜歡和爺爺奶奶去采野蒿。選一個風和日麗的日子,到長滿野草的小河邊采摘蒿的嫩葉,采到一大袋子后,爺爺把它洗干凈,煮爛,搗碎,然后再和上糯米粉蒸熟,就是“蒿餅”了,爺爺經常一邊吃,一邊笑瞇瞇地對我說:“劭毛頭,知道不?純天然綠色食物喲,沒有農藥的”。
桃花、梨花、杏花相繼開放,“桃花島”是人們郊游的好地方,坐在桃樹下,品嘗著山野小菜,欣賞著漫山的桃花,困了就在吊床上打個盹,真是別有一番趣味啊!
春,真的來了,帶著山野的花,山野的草靜悄悄地來了,這就是家鄉的春天——“野味”十足的春天。
初三家鄉美景作文600字大全3那是一個春天的周末,風和日麗,爸爸媽媽帶我回老家。我可興奮了,因為我又可以欣賞到家鄉的美景啦!
剛到老家,爺爺就走過來親切地說:“江姍,又回來啦!現在是春天,爺爺帶你去欣賞不一樣的美景!”說完,拉著我的手往外走。“那咱們現在去哪里?”我好奇地問道。爺爺沒有回答,拉著我走向一條小路。很快,我的眼前出現了一片梯田,在城市里從未見過如此美麗的梯田,梯田上種滿了茶樹。我彎下腰仔細地研究起這不起眼的葉子,摸摸綠油油的嫩嫩的茶葉。
心想:這么普通的葉子竟能泡出那么香的茶!看累了,我就坐在綴滿野花的草地上,忽然看見了山腳下有一條小河。我趕緊跑下山,來到小河邊。小河的水是那么靜,靜得像一面鏡子;水是那樣清,清得能看見水里暢游的小魚;水是那樣涼,涼得把手伸進水里,一下子就縮了回來。這條美麗的小河靜靜地流淌著,只有偶爾會有一條小魚游上來吹個泡泡,或者幾條小魚打架時蕩起的波紋,可這波紋很快就平靜了。
突然,我的視線又被河對面的一片金燦燦的海洋吸引了。“爺爺,帶我去那邊吧!”我們聽著水聲,走過了一座小拱橋,來到了對岸。“哇,這么多油菜花!”在陽光下,黃色的油菜花,閃閃發光,金燦燦的一片,真像一條地毯。這條地毯是春姑娘親手織的,是送給大地爺爺的禮物。油菜花的花瓣像是一只只黃蝴蝶在翩翩起舞,引來了成群的蜜蜂來采蜜呢。
我忽然覺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油菜花,穿著金黃的衣裳,站在陽光里。一陣微風吹來,我跳起了屬于油菜花的舞蹈。金黃的衣裳隨風飄動。不光是我一朵,一大片的油菜花都在舞蹈。風過了,我停止了舞蹈,靜靜地站在那兒。蜜蜂飛過來,告訴我采蜜的快樂,螞蟻在腳下爬過,告訴我搬家的辛苦……
“姍”爺爺的說話聲打斷了我的思緒,我連忙走到爺爺身邊,“油菜花不僅好看,菜籽可以做成菜籽油,有潤燥殺蟲、軟化血管、延緩衰老的功效,營養很豐富。但由于產量低,所以價格高”我不由地贊道:“哇,油菜花真是全身是寶啊!”
很快,我們又要回福州了。這里雖然沒有城市的熱鬧繁華,但有著安靜美麗的鄉村美景,更有讓人舒暢的清新空氣。
初三家鄉美景作文600字大全4我的家鄉在紹興茅洋,一個有著“文明鄉村”、“美麗鄉村”稱號的村莊。村前有著一條又寬又闊的大河,這條大河是杭甬運河。每天早上,都能看見幾艘船來來往往地開過,還有幾艘小船在捕魚。
春天,這條大河成了人們釣魚的地方。早晨,幾個路人到這里來釣魚。他們一釣到魚,就說:“喲,我釣到魚了!”他們釣的魚差不多都是又大又漂亮的魚。一看到他們水桶里的魚,就會情不自禁地說起:“喲,釣到了那么多的魚啊!”
夏天,這條大河成了人們游泳、洗澡的地方。大河的水又清又涼,讓人說得很舒服。一到下午,幾個男孩就馬上就跳進大河去洗澡。大河成了孩子們的樂園,幾個大人還在一起比賽潛水,有的還給大人打氣、加油呢!
一條寬闊、平坦的馬路貫穿全村。家家戶戶門前都有一條寬闊平坦的道路,連開堂都平平整整、干干凈凈。每天都有人來打掃,把弄堂掃得干干凈凈,每家門前都有一個垃圾桶。每當我走在這條馬路上,都有一種說不出來的愉快。
家家戶戶門前都有著一個美麗的花壇。花壇里種著:石榴、茶花……花壇外面種著又高又大的香樟樹,還有些叫不出來的樹,有的人家還種著葡萄樹、梨樹、櫻桃樹。現在正是美人蕉開花的季節,一片大紅,讓人看了很興奮。石榴花也開了,像一個個小燈籠掛在樹枝上,非常可愛。再過兩、三個月,就變成了紅紅的大燈籠,還可以吃。
我的家鄉,不論什么時候,不論什么季節,都有著一道獨特的風景。
初三家鄉美景作文600字大全5提起家鄉汨羅,幾乎全球所有的華人都知道這是端午節的源頭,龍舟的故鄉。因為在兩千多年前農歷五月初的一個下午,一個英勇而悲壯的故事就發生在這里。——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在我的家鄉汨羅江畔投江自盡了,你知道他是誰嗎?那就是——屈原。
那是一個風和日麗的下午,被幾經流放的屈原,輾轉到了汨羅這一帶。他顏色憔悴,形容枯槁,口里還吟誦著詩句,這時的他已經聽到了楚國被秦國滅亡的消息,悲痛萬分,“洗頭能洗落頭發的灰塵,洗澡能洗凈全身的污垢,但是我這被奸臣誣陷的心,又有什么來跟我洗凈呢?我只能用這滔滔江水來洗清我的清白啊!”于是他懷著悲憤的心情,抱著沉重的石頭,永遠離開了他的祖國和人民!
這時突然狂風大作,閃電雷鳴,江水逆流。附近的百姓知道出了事,聞訊趕來,看見大家尊敬的三閭大夫的尸體向上游漂去,人們一面用竹筒裝上大米,丟進江里。一面奮力地劃著小船去搶撈屈原的尸體。這就是聞名世界的五月五日端午節,每年的這一天江上彩舟如梭,岸上游人如織,熱鬧異常。
為了紀念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人們在玉笥山頂建起了屈子祠,現在我們所看到的屈子祠,樹木蔥蘢,屈原銅像雄偉高大,祠內有樹齡在300年以上的桂樹多株,每逢中秋節,黃、白花盛開,馨香四溢,令人陶醉。建有獨醒亭、騷壇、濯纓橋、桃花洞、壽星臺、剪刀池、繡花墩、望爺墩等紀念屈原的古跡,俗稱玉笥山“八景。
篇5
關鍵詞: 詩歌選材 課堂教學 考核方式
1.引言
“英語詩歌選讀”是英語專業一門重要的專業知識選修課,我國大部分院校的英語專業也都開設有這門課程,但很多學生卻對英語詩歌學習缺乏足夠的興趣和動力,詩歌教學難以收到預期的效果。
究其原因,筆者認為大概有兩個方面,一是與人們對文學課的偏見有關。當前社會,功利主義思想盛行,這種思想也影響到了學生,他們選課、學習的唯一準則是是否實用,他們重語言、重文化,然而卻輕視作為語言文化主要載體的文學,當然詩歌這種純文學課程就更不例外了。其二,與教師處理這門課的方式有關。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只是逐首分析詩歌,將詩的意思告訴學生即可,很少考慮學生的興趣點和需求,形成了講座式的教學模式,這種模式嚴重壓抑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能動性。“理想的英語詩歌教學是要讓學生自己進入到詩所創造的想像的世界中去,根據自己的閱歷和知識層次從‘內部’去賞析和體驗一首詩歌,享受詩歌帶來的美感和樂趣”(閆建華,2004,(3):64)。
針對以上情況,筆者認為教師可以拓展英語詩歌教學的思路,比如可以尋求詩歌與文化的契合點,使學生看到英語詩歌學習的意義和價值。另外,教師應重新定位自己在教學中的角色,教師不僅僅是講授者(lecturer),更應該是學生的助手(helper)、學習的促進者(facilitator)、學生的咨詢者(consular)(Richards & Rodgers, 1986: 77-78)。本文作者將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從詩歌選材、課堂教學、考核方式等幾個方面對詩歌教學進行探討,以期對英語專業詩歌教學有所幫助。
2.詩歌選材
目前出版的英語詩歌選讀教材或讀物多達數種,按選材形式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幾類:一是按照年代順序選擇一些有代表性的著名詩人的詩作,這是最普遍的一種;二是按詩歌主題分類取材,如劉守蘭教授編著的《英美名詩解讀》(2004);三是按英詩要素取材,如陸如鋼教授編著的《英語詩歌欣賞》(2007),以及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于2004年引進出版的Cleanth Brooks和Robert Penn Warren合著的Understanding Poetry(《理解詩歌》)。這些教材各有各的優點,為我們教授英詩選讀課的教師帶來了很大方便。然而,筆者認為英語詩歌選讀課的取材還可以拓展思路:除了英語詩歌外,還可以加入漢語詩歌的內容,讓學生們在比較中學習,體會中西方詩歌所體現出的文化差異。因為英語詩歌選讀課作為一門專業知識選修課,除了讓學生們了解英語詩歌的要素和基本的欣賞技巧外,還應當起到陶冶性情、了解文化的作用。《高等學校英語專業英語教學大綱》明確規定了專業課程的教學原則,即:“專業課程教學是實施全面素質教育的主要途徑。專業課程教學不但要提高學生的業務素質,而且要培養他們的思想道德素質、文化素質和心理素質。……注重培養跨文化交際能力。在專業課程的教學中要注重培養學生對文化差異的敏感性、寬容性以及處理文化差異的靈活性。”
鑒于此,筆者在講授這門課的時候,在選材方面做了一些嘗試:按照詩歌主題選材,如愛情詩、友情詩、自然詩、政治詩、哲理及其他詩等。教師選編,同時也讓學生們自己搜集同一主題的代表性詩作,既有英美詩歌,又有中國詩歌。在教學過程中,運用比較的方法,分析中西方詩歌的相似與不同,探討其背后的文化內涵與差異。這樣做至少有兩個好處:第一,學生們都有閱讀和欣賞漢語詩歌的基本經驗和能力,如先調動他們欣賞漢語詩歌的體驗,再使之自然過渡到英詩欣賞中去,會大大減少他們在閱讀英詩時的畏難情緒。第二,學生在學習了如何欣賞英語詩歌的同時,還通過中英詩歌的比較了解了中西文化差異,一舉兩得。
當然,按這種方法取材也有一個應該注意的問題,那就是所選詩歌特別是英語詩歌要具有代表性,既要體現英語詩歌從古至今的發展變化,還要體現英詩有的語言特質:如格律、意象創造、辭格使用、語音特點等,要在按主題講授詩歌的同時,能將英語詩歌的基本知識(如:什么是詩,英詩的特點,英詩形式的發展,英詩的分類等)和欣賞技巧(格律分析、意象創造、辭格使用、語音特點等)滲透進去。
3.課堂教學
課堂教學的組織原則是:首先要教會學生如何讀懂和欣賞英文詩歌,進而探討詩歌背后特定的人文情懷;其次,要引導學生進行獨立的分析和比較,發現中西方詩歌的異同,進而體驗文化的異同。為此,教師要認真設計課堂活動和問題,處理好示范講解與討論引導的關系,并借助多媒體豐富課堂內容,活躍課堂氣氛,真正調動起學生的學習熱情。
3.1 示范講解。
雖然漢語詩的引入調動了學生興趣,但在過渡到英語詩歌欣賞時學生仍感到很困難。這是由于英語詩歌無論從語言還是從文化背景上都明顯不同于漢語詩歌,學生們閱讀經驗有限,對英語詩歌的特點和欣賞技巧都不太了解。因此,在初始階段,教師對英詩知識的介紹和具體詩歌的示范講解是十分必要的。
在詩歌課上,教師最好先把英語詩歌語言上的特點介紹給學生,比如語法上的不規范現象,如:倒裝、省略、跨行等,引導學生漸漸適應這些特點。然后教師可以通過對一些詩的示范講解,從語法、意象、音韻、修辭、主題等不同層面入手,將自己欣賞詩歌的步驟潛移默化地傳達給學生。
下面筆者將以丁尼生的“Break, Break, Break”為例對此加以說明:
′| ′| ′
Break, break,break
ˇˇ′|′ ′ |ˇ′
On thy cold grey stones, O Sea!
ˇ ˇˉ | ˇ ˇ ′| ˇ′ˇ
And I would that my tongue could utter
ˇ ′| ˇ ˇ ′ |ˇ′
The thoughts that arisein me.
′ ′|ˇˇ ′|ˇˇ′
O wellfor the fisherman’s boy,
ˇˇ′| ˇ ˇ ′|ˇ ′
That he shouts with his sisterat play!
′′| ˇˇ ′|ˇ ′
O wellfor the sailor lad,
ˇˇ′ | ˇˇ ′ |ˇ ˇ ′
That he sings in his boaton the bay!
ˇˇ′ |ˇ′|ˇˇ
And the stately shipsgo on
ˇˇ ′ | ˇ′ |ˇˇ ′
To theirhavenunder the hill;
ˇ′ |ˇˇ ′|ˇ ˇ′ |ˇ ′
But Ofor the touch of a vanished hand,
ˇˇ′| ˇˇ′ |ˇˇ ′
And the sound of a voice that is still!
′| ′| ′
Break, break, break
ˇˇ′|ˇˇ ′|ˇ ′
At the foot of thy crags, O Sea!
ˇ ˇ ′|ˇ ′ |ˇˇ′ |ˇˇ ′
But the tender grace of a daythat is dead
ˇ′ |ˇ′| ˇ ˇ′
Will never come back to me.
在講這首詩時,我先將閱讀詩歌的幾個基本步驟告訴學生,然后一步步引導、一步步分析該詩的意蘊。
第一步,通讀全詩,掃除生詞障礙,體會全詩的基調。
第二步,找出一些關鍵的詞或詩行,領會詩歌所傳達的基本觀點或感情。
第三步,逐一分析詩中的意象、韻律、修辭等,進而印證這種感覺。
第四步,查閱相關的參考資料,加深理解。參考資料包括詩人的生平、創作背景、他人評論等。
第五步,運用想象進入詩歌所描繪的意境,體會、玩味詩歌的神韻,并熟讀甚至背誦該詩。
對于前兩個步驟的要求,學生們讀幾遍詩后能夠比較順利地完成,全詩的基調是比較哀傷的,學生們在教師的提示下也能找出使自己產生這種感覺的關鍵詞和詩行,比如“a vanished hand”,“a voice that is still”,“the tender grace of a day that is dead”。接下來,教師就可以與學生一起分析詩中出現的意象或意象組合,教師可以讓學生找到里面出現的各種意象,然后請學生描繪一下在腦海中形成的畫面:詩人站在波濤洶涌的大海邊,聽到巨浪“拍擊灰暗陰冷的巖石”發出的巨響,心中涌起難以抑制的“思緒”;“漁家兄妹”在“嬉戲”,“年輕的水手在歌唱”,海上的“船只在平穩地駛向港灣”,可是詩人置身這樣歡快的情景并不快樂,他在深切懷念那“業已沉寂了的嗓音”,想再次觸摸到“那只消逝了的手”,重溫過去的“美好時光”,可是這一切都“一去不復返了”。
再來看詩歌在用詞和韻律上的特點(我們僅以第一、二詩節為例),整首詩除了第三、四詩節的第三行是四音步詩行外,其他均是三音步詩行,主要節奏形式為抑抑揚格和抑揚格。
詩的第一行以三個重讀單音節詞“break, break, break”開始,形容波浪撞擊巖石碎裂并且發出巨響,同時也暗示詩人由于對亡友的思念,心都碎了。第二行以輕快的抑抑揚格起步,緊跟一個重重的揚揚格,似乎在形容迅疾翻滾的波浪突然撞到了灰暗冰冷的巖石上。而且這兩行大部分音節都是雙元音和長元音: /ei/,/ai/,/?藜u/,/i?蘼/,暗示出詩人的心情是多么的沉痛,恰似一聲聲發自心底的嘆息。后面兩個詩行是一個意群,中間沒有停頓,使得節奏再次加快,仿佛詩人沉痛的思念之情像波浪一樣在翻騰,難以自制。
第二詩節以抑抑揚格為主,節奏輕快,正好與漁家兄妹和年輕水手的快樂輕松相吻合,但本節的第一、三行的兩個重讀詞“O well”又不得不使人感到詩人內心的沉痛,漁家兄妹和年輕水手的歡樂與詩人的沉痛形成強烈的對比。
實際上,這首詩發表于1842年,是悼念亡友亞瑟?哈勒姆(Arthur Hallam)的。哈勒姆是丁尼生在劍橋大學的同學,是他的摯友,也是他妹妹的未婚夫,對丁尼生的創作給予了很大的支持和幫助。可是很不幸,他于1831年在去維也納的旅途中亡故。丁尼生萬分悲痛,永遠地懷念他,還于1850年發表了悼念他的長詩《悼念集》(In Memorial)。
學生們了解了詩的創作背景后,對該詩的理解就更深刻了。接下來就是玩味、欣賞階段了,給學生們時間讓他們靜靜地去展開聯想,盡情體味詩歌帶給他們的美好享受;另外,朗誦也是欣賞詩歌必不可少的一環,學生們可以借助于英詩音韻方面的知識,更好地朗誦詩歌,朗誦其實也是再創作的過程,學生們會在朗誦中體會成功的樂趣,從而大大地激發出學習詩歌的熱情。
3.2 適當引導。
當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有了一定的英語詩歌閱讀體驗后,教師講解所占的比重就應該減少了,這時教師可以把側重點放在引導上,只講解一些必要的背景和典故。實踐證明,在教師適當的指引下,學生們是完全有能力理解和欣賞英語詩歌的,教師要動腦筋設計能夠正確引導學生的課堂活動,并且提出難易適度、循循善誘的問題讓大家思考和討論,同時鼓勵學生多提問題。
這樣,學生會逐漸學會欣賞英文詩歌的基本技法。與此同時,教師還要考慮如何使學生通過中西詩歌對比的學習來了解詩歌背后的文化背景及中西方的文化差異。為此,可以將比較文學中平行研究的方法引入進來,“平行研究是對那些沒有事實聯系的不同民族的作家、作品和文學現象進行研究,比較其異同,并在此基礎上引出有價值的結論。……平行研究不僅注意到文學現象之間的相似和相同,也注意到它們之間的相異,它的重點是發現和辨析這些相同和相異,通過異同比較來發掘文學作品的美學價值,探討它們之間的內在聯系,研究文學的共同規律及它們各自的民族特性”(陳, 1997: 67)。
在這方面,筆者也做了一點嘗試。首先,筆者比較注重作品的時代背景,在討論詩歌時,經常將作品置于大的時代背景中去,讓學生了解作品與歷史的關系,體會作品所傳達的時代精神。其次,對同一主題的詩歌,筆者經常引導學生從中西詩歌的內容、思想和表現方式等方面進行橫向和縱向的比較,使之體會中西方的文化差異。比如在愛情詩部分,筆者選擇了中英情詩中的一些名篇,分別表現了愛情生活的各個階段,如相思,求愛,約會,贊美愛人,婚姻受阻,離別,負心,悼亡等。學生們通過自己的分析、比較,總結出了中西方在表達愛情上的不同,比如:從內容上看,西方愛情詩多以追慕愛人、贊美愛情為主要內容,而中國古代愛情詩則著重表達與妻子(戀人)的相思離別,閨怨詩、送別詩、悼亡詩占有相當大的比重;從愛情表達方式上看,西方愛情詩大多直率、熱烈、奔放,而中國愛情詩則比較含蓄、委婉,注重借景抒情;另外,西方詩大多體現出一定的基督教思想,特別是對來世的信念,所以即使是悼亡詩(學生們比較了蘇軾的《江城子》,彌爾頓的“夢亡妻”-“On His Diseased Wife”,以及愛倫?坡的“安娜貝爾?李”-“To Annabel Lee”),也蘊含著向往天堂生活的樂觀情緒,而中國的愛情詩則缺乏這樣的宗教成分,表現出非常現實和現世的特點,所以悼亡詩多是徹痛徹悲的。雖然有些觀點已在朱光潛先生的《詩論》里得到了比較明確的論述,算不得新穎,但這是學生們自己的總結,就顯得十分可貴了。
此外,我還鼓勵學生自己課下閱讀,探討其中的原因,然后安排一些學生給班上同學做講座。比如有的學生做了關于中國儒、道、佛學的講座,還有的學生做了關于希臘神話和基督教對西方人文思想影響的講座,雖然很簡短,且涉及的方面有限,但十分精彩,贏得了全班同學的熱烈掌聲。
3.3 借助多媒體手段豐富課堂內容,活躍課堂氣氛。
多媒體技術的發展為詩歌教學帶來了極大的方便。詩歌是語言的藝術,但它兼有音樂和圖畫的特點,這兩方面的美感特質單純靠語言的講解有時難以盡言,多媒體的音、視頻手段則可以對此形成有益的補充。教師應充分挖掘多媒體在英語詩歌教學中的作用,創造良好的教學氛圍。
比如教師可以搜集一些詩歌的朗誦錄音,比如英美等國的朗誦專家的錄音,以及詩人本人的朗誦錄音,英國著名詩人Wystan Hugh Auden和美國著名詩人Robert Frost等都曾親自朗誦過自己的詩歌。
另外,網上還可以找到很多演唱出來的經典詩歌,比如William Butler Yeats的“Down By the Salley Gardens”和“When You Are Old”, Robert Burns的“Auld Lang Syne”和“A Red, Red Rose”等詩歌曲目旋律都很優美,且融入了歌唱家傾心的演繹。在學完一首英文詩歌后,再來聽一下美妙的歌曲,那將是何等美妙的享受啊!
除了播放詩歌朗誦和詩歌歌唱曲目外,教師還可以利用多媒體展示詩中的意象圖片,比如在講華茲華斯的“Daffodils”一詩時,就可以展示一下水仙花的幾組圖片,學生們會馬上對詩歌中的中心意象有一個直觀的認識,并很快能夠進入詩歌所描繪的意境中去。
當然,在詩歌教學中,還是應以學生的積極參與和師生之間的情感互動為主導,多媒體只是活躍課堂氣氛的一種輔助手段,萬不可喧賓奪主。
4.考核方式
考核是教學中的必要環節,既是檢驗學生學習效果的手段,又是督促學生學習的推動力。因此,對這一環節的把握也應該加以重視。長期以來,大家都在沿用比較傳統的兩種方式:試卷形式和論文形式。
這兩種考核方式在檢驗學生學習效果方面確實發揮了不小的作用,但不可否認,學生針對這兩種考核方式漸漸形成了兩種消極的應對措施,即:考前死記硬背以應付考試,上網搜索東拼西湊以應付論文,這樣做的結果只能是使考核失去應有的意義。
鑒于此,筆者認為,考核方式可以不拘泥于以上兩種,完全可以多樣化;比如:詩歌背誦,寫讀后感,寫詩歌評論,進行詩歌翻譯(中西詩歌互譯),詩歌創作,等等。
另外,還可以加大平時考核的比重和力度,甚至平時的考核成績可以作為這門課的結業成績,但要保證平時考核的數量和質量。這樣,考核就可以貫穿于教學的整個過程,隨時檢驗,時刻督促學生學習,而且學生也能很快得到反饋,不斷提高自己的學習能力和學習熱情。同時這也有利于形成教研結合型的教學模式。比如,通過讓學生經常翻譯一些詩歌,既可以加深他們對詩的理解,又能增強他們的成就感,提升英語學習的興趣和熱情。而且,有些學生的譯作確實有很多值得稱道的地方,長年教授“英語詩歌選讀”課的教師可以將歷年優秀的學生譯作匯編成冊,予以出版,這將是非常有意義和有價值的。同樣,詩歌評論和詩歌創作均可以采用類似的做法。教師可以有意識地讓學生多做些漢詩英譯的練習,增強學生對我國優秀文學作品的了解,激發他們的愛國熱情,激勵他們成為向世界介紹中國的文化使者。
5.結語
以上是筆者在教授“英語詩歌選讀”這門課的過程中所做的幾點嘗試和探索,總的目標是希望學生既能從中學到一些關于英語詩歌的基本知識和欣賞技巧,又能體會到其中的文化內涵,以及中西方的文化差異。為此,無論是在詩歌選材、教學,還是在考核形式的選擇上,教師都應充分考慮學生的興趣和需求,時刻注意鼓舞學生學習詩歌的熱情,鼓勵研究型的學習,使他們看到學習詩歌的意義和價值,真正培養起自己的跨文化交際能力。
參考文獻:
[1]Richards, Jack C & Rodgers, Theodore S. Approaches and Methods in Language Teaching: A Description and Analysis[M]. Cambridge;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6.
[2]陳,孫景堯,謝天振等主編.比較文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