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天門山古詩范文

時間:2023-03-21 00:14:1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望天門山古詩,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望天門山古詩

篇1

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

2、意思:

天門山巒中間的長江之水猶如巨斧將其一分為二,從東邊流轉到此地的碧綠色江水也沒有回旋。只見兩岸青山相對而出,一葉孤舟自遠方日邊緩緩駛來。

篇2

關鍵詞:交流、發展、技能、方法、古詩、掌握、提高。

中圖分類號:G644.5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繼承和發揚是學習古詩的目的。但由于受時代的局限、語言文字的發展和變更,對于小學生而言,學習古詩存在一定的難度。本人借鑒多年來從事語文教學經驗,探討學習古詩的一些方式方法,與同仁們進行交流,以此來提煉自己的教學技能。

一、凡事都有規律可尋,重視教材教法的規律,也能尋求到解決問題的方式方法。

借助多媒體電話教學,可以把乏味的教學內容變得生動有趣,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良好的學習氛圍,使之很好地接受其教學內容。

例如:我們在學習人教版小學語文教材第九冊第一單元,第三課時《古詩》兩首時,以往在教授時,只能借助課文插圖,剖析內容加以講解。雖然從內容方面而言,可以把該完成的教學任務完成,但從學生能否接受的角度而言,只能采取灌輸性的方式把教材內容灌輸給學生,結果造成學生厭煩、教師倍感無奈而焦慮。

隨著現代教學設備的普及,固有的教學模式也在發生著“質”的變化。例如:在講授《望天門山》這首古詩時,通過多媒體電話教學的深入,把動感的自然景觀展示在學生面前,聆聽他們的“歌聲”,總結其內容,再度把詩篇展現在學生們的眼前進行對比、歸納,的確起到了畫龍點晴的效果。

傳統教學,特別是缺少多媒體電話教學的授課方式,無論從內容方式而言,還是從詩篇的結構方法入手,都無法把動感的自然景觀展現在學生,讓他們做到暢所欲言……

但借助多媒體電話教學,以往無法做到的變為可能,不但激活了課堂氣氛,而且學生完全借助動感的自然景觀,把自己沉思的話語撒播在課堂間。頓時,激活了整堂課的內容。

這就是借助多媒體電話教學所要達到的效果。《望天門山》是唐代詩人李白所著的一首七言絕句,也是一首寫景抒情之作。題目是“望天門山”,通過點媒體電話課件的展現,把一山分為二,長江奔流中瀉,所以寫“山”也必須圍繞寫“江”。江從山間穿過,兩山對峙江邊,所以才有“天門”之稱。詩歌最后兩句景中融情,穿出天門,朝日在望,一葉扁舟,展現在視野里。“一片孤帆日邊來”為傳誦名句。

這些動感情境,通過多媒體課件展現在學生的視野里。沉悶的詩篇,再度迸發出火花,激蕩著學生的心靈,與之產生了強烈的共鳴時。這才是學習古詩的目的,在學習的過程中,能夠完全融入到學生的心靈深處,才能激發他們的情感世界,培養熱愛古詩的情感傾向。因此,凡事都有規律可尋,重視教材教法的規律,也能尋求到解決問題的方式方法。

二、解決問題,重在培養興趣,有了一定的興趣,才能激發斗志,才能培養熱愛《古詩》的良好習慣。

《望天門山》是一首代表作,也是一首精要的七言絕句。古人抒感往往借助詩篇來述說,其間蘊含的意境真可謂深不見底。但是,不管如何精到的古詩,還是古文,都有一般的規律可尋,沿著一定的規律,總能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

對于小學生而言,學習《古詩》之前,重在培養興趣,因為在漫長的學習生涯中,興趣可以激發他們的斗志,去探索未知領域間奇幻的世界。《望天門山》如果只重視解讀詩篇的意思或者把詩篇直譯成現代文字,讓學生去熟悉,這并非是學習《古詩》的真實意圖。為了令其產生濃郁的興趣,可以借助多媒體電話教學的設備,把文字變為音符,根據一定的節奏而閃爍出美感的意境,令其終身不忘,這才是學習《古詩》的最終目的。

《望天門山》里起伏不定的山脈聳立其間,滔滔不絕的長江奔流而回。這些動感的自然景觀有機地結合到一處,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表述視野所觸及到的自然景觀,令其產生極大的興趣,激化情緒,激發斗志,才能起到立竿見影的作用。因此,解決問題,重在培養興趣,有了一定的興趣,才能激發斗志,才能培養熱愛《古詩》的良好習慣。

三、學習古詩,只是了解古詩的特征,在了解的基礎上提煉認知水平,才能更加有效地掌握古詩的一般特征。

對于小學生而言,學習《古詩》就是要掌握基本的規律,而不做深究其意的學習目的。一般而言,只要簡單地熟悉其意和歷史背景就算完成了教學任務。然而,學習古詩的目的,不能僅僅局限在粗淺的意義和對作者的熟悉之上,要根據古詩的特征,作者抒發的情感入手,把自己當作作者,融入到古詩的“神韻”中來提煉自己的認知水平。

播放音樂,觸動情感世界來展示《古詩》的意境美,只是一種教學手段,其目的是為了培養學生的興趣愛好,觸動情感世界,引發心靈共鳴,僅此而已。但這種教學手段,只能在短暫的時間里,能夠引發學生的遐想,激發其興趣,對《古詩》產生一定的好感,天長日久,極易忘記。

動手寫作,是另一種激發興趣的教學手段,它可以通過學生的遐想,依靠多媒體電化教學中動感的畫面,把自己的心靈與作者有機地結合到一處來抒發自己的情感世界。老實說:“萬事開頭難!凡事都有第一次,也許在第一次的實踐操作中,未能起到預定的目的,但過于執著堅持到底,總能起到一定的作用。

我在引領學生在學習《古詩》時,經常借助這種教學方法,把寫作的意圖融入到教學教法中,讓學生去練習。隨著時間的推移,果然能夠起到立竿見影的效果。

不管是學習現代文學,還是學習古文,關鍵在于思考、歸納和總結。眾多事實證明,欠缺一定的寫作技巧,是因為在學習各種學科時,欠缺動筆的次數和堅持;寫作也如同馬拉松賽跑,如果想跑出優異的成績,就不能缺少平常的刻苦練習,有了一定的根基,寫作就變得極易簡單了。

學習《古詩》時,展現多媒體電化教學中的動感畫面以及播放優美的音樂令其賞心悅目。其目的是:①通過動感畫面的游弋,觸動學生的情感世界,與之產生強烈的共鳴,激發“寫作”的沖動;②通過播放音樂,激蕩起學生的情感世界,也是為“寫作”鋪設一定的條件。

作文教學,單單地把作文教學與語文教學隔離,也就無從說起“作文”教學了。翻閱眾多語文教材時,精妙的選編,早就給學生準備了豐富多彩的知識結果了。偏離課堂教學,只是為了“寫作”而“寫作”,也就失去了“寫作”的意義了。

真情實感,只有在學生學習語文教學時,倍感觸動才能激發他們的情感世界,與之鐫刻在潔白的紙張里。利用多媒體電化教學,目的在于激發學生的情感世界,與文本產生強烈的共鳴,再度提升學生的認知技能。因此,學習古詩,只是為了了解古詩的特征,在了解的基礎上提煉認知水平,才能更加有效地掌握古詩的一般特征。

篇3

關鍵詞:高考 詩歌閱讀 設計

高考作為我國高利害的公開考試之一,對學生有的影響深遠,而高考試卷的要求就變得更高,才能更合理地評價學生的水平。在語文試卷中,詩歌閱讀是必考部分,近幾年,古詩閱讀的設計似乎形成一個固定模式,導致學生的古詩學習較為局限,有些學生甚至在追求詩歌閱讀的通用答題模式,可想而知,這種設計模式會讓學生的學習陷入一個誤區。是否有更好的、更合理的詩歌閱讀設計方法,是一個值得深入探究的問題。

一、大陸高考詩歌閱讀設計分析

回顧一下當前我國高考詩歌閱讀常見的設計思路,以2014年高考語文新課標卷為例。

示例一 2014年新課標Ⅰ

(二)古代詩歌閱讀(11分)

閱讀下面這首宋詞,完成8~9題。

阮郎歸

無名氏①

春風吹雨繞殘枝,落花無可飛。小池寒綠欲生漪,雨晴還日西。

簾半卷,燕雙歸。諱愁無奈眉②。翻身整頓著殘棋,沉吟應劫遲③。

[注]①作者以作秦觀。

②諱愁:隱瞞內心的痛苦。

③劫:圍棋術語。

8.詞上半闋的景物描寫對全詞的感情抒發起了什么作用?請結合內容分析。(5分)

9.末尾兩句表現了詞中人物怎樣的情緒?是如何表現的?請簡要闡述。(6分)

(三)名篇名句默寫(6分)

10.補寫出下列名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屈原在《離騷》中表現自己同情百姓的苦難生活,并因此流淚嘆息的名句是“______,______”。

(2)李白《蜀道難》中“______,______”兩句寫山勢高險,即便是善飛的黃鶴、輕捷的猿猴都很難越過。______

(3)杜甫在《春望》中借花鳥以抒發自己的悲憤情感的名句是“______,______。”

示例二 2014年新課標Ⅱ

(二)古代詩歌閱讀(11分)

閱讀下面兩首詩,完成8~9題。

含山店夢覺作[唐]韋莊

曾為流離慣別家,等閑揮袂客天涯。

燈前一覺江南夢,惆悵起來山月斜。

宿漁家[宋]郭震

幾代生涯傍海涯,兩單間屋蓋蘆花。

燈前笑說歸來夜,明月隨船送到家。

[注]①韋莊(約836-910):字端己,長安杜陵人(今陜西西安東南人)。曾流離吳越等地。

②郭震:字希聲,成都人。生卒年生平不祥。

8.韋莊在詩中用什么方法表現情感的?請簡要分析。(5分)

9.兩首詩都寫到“燈前”,這兩處“燈前”各自表達了詩人什么樣的感情?(6分)

(三)名篇名句默寫(6分)

10.補寫出下列名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莊子逍遙游》中以“朝菌”和“蟪蛄”為例來說明“小年”的兩句是“______,______。”

(2)李白《行路難(金樽清酒斗十千)》一詩經過大段的反復回旋,最后境界頓開,用“______,______”兩句表達了詩人的樂觀和自信。

(3)在《赤壁賦》中,蘇軾用“______,______”兩句概括了曹操的軍隊在攻破荊州后順流而下的軍容之盛。

課標卷Ⅰ詩歌閱讀設計依然采用常見的模式,一首古詩鑒賞題和補寫題的形式。課標卷Ⅱ詩歌閱讀鑒賞題采用不同的設計形式,圍繞“燈前”這一共同意象選取2首詩歌作為閱讀材料。補寫題呈現形式有一定改變,加大了難度,不是單純地考察學生背誦和回憶,需要加入自己對詩句的理解。鑒賞材料依舊是出自唐詩宋詞,是學生不熟悉的古詩詞;補寫題來自課本、課程標準或考試大綱規定的必背篇目。詩歌閱讀考察的內容主要側重詩歌的內容、意象、情感、表達技巧和重要名句等,重在評價學生準確提取重要信息、理解詩歌內容和情感、運用所學表達技巧的能力等。題目答案一般是固定的。

二、香港中學文憑考試詩歌閱讀設計分析

香港于2009年實行高中新學制,學生結束三年制高中教育后,參加中學文憑考試,這相當于我國大陸的高考。了解一下香港中學文憑考試中詩歌閱讀的設計。

示例三 香港中學文憑考試詩歌閱讀設計(節選自香港中學文憑考試中國文學樣本試卷)

根據《秦風?蒹葭》與下面三首詩,回答下面的問題:

甲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

李白《望天門山》

乙山桃紅花滿上頭,蜀江春水拍山流。花紅易衰似郎意,水流無限似儂愁。

劉禹錫《竹枝詞》

丙我們底戀啊,像雨絲,

在星斗與星斗間的路上,

我們底車輿是無聲的。

曾嬉戲于透明的大森林,

曾濯足于無水的小溪,

――那是,擠滿著蓮葉燈的河床啊,

是有牽牛和鵲橋的故事

遺落在那里的……

遺落在那里的――

我們底戀啊,像雨絲,

斜斜地,斜斜地織成淡的記憶。

而是否淡的記憶

就永留于星斗之間呢?

如今已是摔碎的珍珠

流滿人世了……。鄭愁予《雨絲》

(a)《蒹葭》與《望天門山》在體制上有何不同之處?試略加分析。

(b)四首詩歌內容均與河流有關,試從每首詩摘舉一例以證。河流對各首詩歌的主題產生什么作用?試分別說明之。

(c)有人認為“文學源自現實,卻比現實更具感染力”。試以《望天門山》《竹枝詞》或《雨絲》任何一首,證明此說法。

香港詩歌閱讀設計選取4首詩歌作為評價內容,以課內詩歌為基礎,匯集其它材料,同一主題(如示例二所選材料都與河流有關)讓這些看似毫無關系的內容產生內在聯系,這種方法將更多的材料整合為一個整體,匯集古今的多首詩歌,使得閱讀內容更為豐富,而且課內詩歌以不呈現的方式出現,需要學生平時的積累。重在考察學生對不同時期詩歌特點的掌握、詩歌主題的理解以及詩人所選的特定意象與主題的關系。允許學生的答案有一定的開放性。

三、分析總結

香港和大陸的古詩詞閱讀設計思路存在明顯的不同,我國高考古詩詞閱讀設計或許可以在以下方面進行嘗試。

第一、構思方面,比較閱讀的方法更能夠加深問題的難度,更有利于考察學生高層次思維能力。布魯姆教育目標分類學中將學生的認知過程劃分為6個維度,即記憶、理解、運用、分析、評價和創造。我國當前詩歌閱讀重在評價學生記憶和理解這兩個維度的能力。如何考察學生高層次思維能力,是試卷設計者必須深思的一個問題。今年課標卷Ⅱ也在進行一定的嘗試,認識到需要改變詩歌閱讀的固有設計思路,使設計不拘于模式的限制。

第二、選材方面,兼顧課內課外、古今中外。雖然現在的閱讀設計兼顧課內課外,但是不難發現,課內材料一般是出自課程標準、考試大綱要求學生必備的內容,課外主要選自唐詩宋詞。這種設計思路的弊端之一是會導致日常教學對中外現代詩歌的忽視。比較閱讀方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容納2首或2首以上有共同點的詩歌,豐富閱讀的材料,拓寬學生的視野。

第三、任務方面,設計應該更為豐富。回憶特定的名句、理解詩歌的內容、情感和表達技巧這些任務的設計重在考察學生的記憶和理解能力,考察學生其它較高層次能力的任務也非常重要,比如香港詩歌設計中分析《蒹葭》和《望天門山》兩首詩歌體制的不同,分析某首詩歌與某個觀點之間的一致性(香港C題)等等。又如課標卷Ⅱ區分“燈前”這一意象表達的不同情感。

篇4

怎么讀?

對于小學生而言,就是放開聲音,讀得字字響亮,不可誤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牽強暗記。也就是說,閱讀不能只用眼睛看,必需大聲讀出來。這是因為兒童內部語言系統尚未充分發展,大聲朗讀可以使注意力集中,通過朗讀把不熟悉的文字符號變成已經熟悉的口頭語言,讀出聲音來自己聽到了,有助于對文章的理解。誦讀還要做到以下要求:

1.誦讀,要讀出語感

什么是語感?從字面理解,就是語言的感覺。對于小學生而言,讀出語感,就是在讀準字音的基礎上讀出節奏也就是停頓,讀出輕重。

對于詩文的節奏問題,我們可以在學生讀了一定數量的詩文之后,幫助學生概括出七言絕句的節奏一般形式定為“二二三”,如:“淡妝濃抹總相宜”,將五言絕句的節奏一般形式定為“二三”,如:“空山不見人”。在詩中重讀的是詩的重點詞,或者是韻腳。但古詩的節奏和重讀不是絕對的,如:如“返景入深林”一句,節奏就應該是“二一二”。讀唐代元稹的《》,詩的后兩行“不是花中?筑偏?筑愛菊,此花開盡?筑更?筑無花”,詩人直白了內心的想法,說明了自己對情有獨鐘的理由,朗讀時應語氣肯定,干凈利落,而不需加重拖長韻腳。

讓學生讀出語感,一個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老師的范讀,老師朗讀時抑揚頓挫的語調、豐富的表情、充沛的情感,就是對學生最好的語感培養。德國一位作家寫過一本書,名字叫《朗讀者》,其中有這樣一句:“老師朗讀的聲音是學生永久的記憶”,我認為,任何美妙的錄音都代替不了老師的朗讀,因為老師的朗讀是有感情的、有溫度的,能把作品中蘊含的東西最直接、最生動地傳遞給孩子們,以致深入到他們的心靈深處,永久地保留下來。所以老師在課堂上不要吝嗇您美妙的聲音,因為一切語言學習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多“接觸”,而提高古詩文語感最直截的方法也是多“薰習”而已。

2.誦讀,要讀出情感

情是古詩文的魂,它滲透在字里行間,與事、景交融,諸如愛國情(陸游的《示兒》)、山水情(李白的《望天門山》)、兒女情(劉禹錫的《竹枝詞》)、朋友情(高適得《別董大》)、母子情(孟郊的《游子吟》)等。讀出情感,是古詩文教學最大的難點。有的老師會認為,只要古詩的意思明了了,自然就讀出感情來了,其實不然。如何讓學生讀出古詩文所蘊含的情感呢?要想讓學生真正讀出情感,必須通過誦讀引領學生入境,正所謂“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親”。只有入境,才使自己情感的傾訴,自己心靈的歌唱。那么學生如何入境呢?我先來講幾個例子。我在教學《望天門山》和《飲湖上初晴后雨》時,先讓學生對比著讀,并引導學生說出李白和蘇軾筆下的山和水,在你的腦海里浮現出來的是怎樣的山?怎樣的水?要求學生邊讀邊展開想象。于是有學生說,我腦子里《望天門山》的山是高的、陡的、直插云霄的,水是湍急、洶涌、嘩嘩響的;而《飲湖上初晴后雨》中的山是朦朧的、神秘的、籠罩在雨中的,雨是明艷的、波光粼粼的。學生在頭腦中形成了畫面,這時再引導學生讀,就自然讀出情感來了。再如教學范仲淹的《江上漁者》時,讓學生邊讀邊想象,從詩中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然后我們來做小結:打魚人的小船在風浪中起伏不定,時隱時現,像一片樹葉,場面驚險,處境艱辛。之后讓學生通過這首詩想象:吃魚的可能是一些什么人?打魚人會有怎樣的艱辛?這時候再讓學生有感情地讀,自然就會讀出對勞動人民的同情。王松洲老師在執教《兩小兒辯日》時,他采用了情境再現的方法,讓學生找出兩個小兒辯斗的部分,讀一讀,演一演。老師旁白提示說:“一兒堅持曰、反駁曰、爭辯曰、扯著嗓子曰、指著鼻子曰、拉著對方衣服曰。”請過這種情境再現方式的誦讀,學生親自感受到了兩小兒爭得面紅耳赤的情景。通過以上的例子,大家不難看出,要想引導學生誦讀出感情,學生頭腦中要有畫面,要引領學生入境,正所謂“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親”,學生要感同身受,這樣的讀才能讀出感情,讓人感動,才能“酒不醉人人自醉”。

3.誦讀,要讀出美感

古詩文很美,美在綜合。古詩文可說是一種精練的綜合的文學藝術,它往往將文字、繪畫、音樂有機地統一,借助有限的文字來表達一種和諧的意境:有的抑揚鏗鏘,有的纏綿悱惻,有的迭沓酣暢,有的悠揚明快,有的清新含蓄……要通過反復誦讀,讓學生感受出詩所蘊含的美,我們可以借助一些輔助手段。如教學王維的《使至塞上》時,我們可以采用繪畫的方法,觀賞風光錄像的方法,讓學生體會“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所蘊含的美感,相信學生在畫完、看完之后,再讀這首詩時,就會帶出詩中所蘊含的意境和美感。

4.誦讀,要讀出好感

古詩文的誦讀如果僅僅依靠課堂是遠遠不夠的,還要把這種習慣培養到課外,只有讓學生對古詩文的誦讀“意猶未盡”,愿意自己在課外再接觸,才能對古詩文產生好感。如教學《古風》做總結時,可以提示學生:我們所學的《鋤禾》也是李紳所作,也名《憫農》。《鋤禾》既表現了作者對農民的深切同情,又告誡人們要尊重勞動、愛惜糧食。我們祖國有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還有許多像《憫農》這樣膾炙人口的詩文正等著你們去誦讀呢!這樣就自然將誦讀從課內延伸到了課外,使學生產生了在課外找詩讀的欲望,產生了對古詩文的好感。

四者之間的關系是:讀出語感是基礎,讀出情感是提高,讀出美感是升華,讀出好感是延續。

誦讀的好處:誦讀古詩文,不僅有助于加深對詩文思想內容的理解,而且可以增強語感,提高文化素養,豐富和積累語言材料,繼承漢民族語言文字的精華;誦讀不僅有利于理解詩文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還有利于增強記憶力;通過誦讀,腦子里積累的材料多了,寫作或講話時才能信手拈來,出口成章,有利于提高寫作水平,對人的氣質和自信心的培養也很重要。(概括為:理解內容、提高素養、豐富積累、增強記憶、利于寫作)

多讀的目的是為了背誦,有一句話叫做熟讀成誦,這是北京大學錢理群教授對傳統語文教學的“背功”大加贊賞之詞。熟讀成誦應該有一定數量,前人大致形成了這樣的看法:為了培養學深最基本的讀寫能力,至少要讓他們背誦二百來篇文章。在私塾中廣為流傳的《古文觀止》,就選了歷來有定評的200多篇。有了這樣一個基礎,才能廣泛涉獵,進一步深造。其實我可以用一句話來概括教授的意思,那就是沒有量的積累,就沒有質的飛躍。

篇5

一、創設情境引

古詩,語言凝練,意存高遠,學生有時難以理解,這就需要教師根據詩文內涵,創設情境,充分凸顯形象,讓學生如見其人,如聞其聲,如臨其境,只要“境”創設得妙,“情”便激發得濃。

1.故事啟情

“詩”是詩人“情動而辭發”的產物。在課堂上,教師不妨用故事的形式,具體、生動地講述古詩的創作背景。把學生吸引到作品的藝術境界中去,從而啟發學生體會詩人作詩時的特殊情感。如教學《贈汪倫》這首古詩,課前可以講述李白寫詩時的背景,聽了生動的故事,學生們仿佛看見汪倫與李白離別的情景,就興趣盎然地吟誦詩歌,從中體會他們的朋友深情。

2.繪畫抒情

繪畫是人們喜聞樂見的形式。小學生總是憑借形象而引發想象的,對于那些描寫山川風貌、生活場景的古詩,不妨讓學生想象畫面,繪制簡筆畫。如杜甫的《絕句》“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兩句詩中,“黃”“翠”“白”“青”四種鮮明的色彩,交織成了一幅瑰麗的春景圖。教學中,教者可即興創作簡筆畫,幫助學生理解詩意,一會兒工夫,一幅幅色彩絢麗的春景圖立刻呈現出來。學生禁不住迸發出一股對春天的贊美之聲――“啊,好美的春天啊!”“春天,我愛你!”

3.音樂悟情

德國作曲家舒曼曾經這樣說:“一切豐富多彩的現實生活印象都可以用音樂傳達出來。”古詩教學如借助音樂的作用,定會讓學生情感在旋律中飛翔。如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廣陵》,教學中可選用與這首古詩詩意相協調的古典樂曲《送別》,學生邊看圖片邊凝神細聽,似乎看到了滾滾的長江水奔向天際,友人的孤船漸漸遠去,與故友的離愁別緒完全在水天一色之間,而學生的情感也似“唯見長江天際流”。這時,再讀這首詩,學生深深地沉浸于自己的朗讀之中。音樂,成了學生情感的催化劑。

二、玩賞詞句品味情

1.品讀名詞佳句生情感

精妙絕倫的名詞佳句常常是古詩文篇中點睛傳神之筆。寄托思念的“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依戀家鄉的“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抒發親情的“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蘊藏哲理的“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等千古吟唱的精詞佳句,似清泉,勝甘醇,使自然事物好像也有了人的感情,創造出了情景交融的藝術境界。

2.體味精詞佳句創意境

古詩中,詩人往往將自己的情感寄托在所描寫的事物之中,使自然事物好像也有了人的感情,從而創造出情景交融的藝術境界。如杜甫的《春望》:“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國家殘破,在詩人眼中,連盛開的花兒也會落淚,鳥兒的鳴囀也令詩人心悸。可見戰爭之亂給詩人帶來的傷害是巨大的。這兩句詩情景交融,意在言外,構成了風韻天成、含而不露的獨特的意境美。

三、以情激情體驗情

“情”是“詩”之靈魂,小學教材中的古詩,多為抒情詩。有的直抒胸臆,情動于衷;有的婉曲隱含,情蘊其間;有的借景抒情,情因景生;有的移情于景,景中見情;有的情理交融,情真意切。

1.朗讀激情

“詩歌不是無情物,字字句句訴衷腸。”古詩的情感常常蘊含在疏密相間、緩急交替、整齊勻稱富有音樂美的語言之中。只有讓學生反復地讀,才能在讀中感悟詩句的精當確切、凝練含蓄的精確美、凝練美。

2.體驗情感

古詩的語言風格多樣。不同的作品或不同的詩人,表現出不同的語言風格。李白的豪放,杜甫的深沉,白居易的曉暢等,顯示出古代詩人語言的不同風格之美。在教學中,我們不妨將這些內容進行重組,通過比較閱讀,強化學生的情感體驗。

四、反復吟誦領悟情

小學語文教材中的古詩多是千古傳誦的名家名篇,既非常適合小學生閱讀,又具有很高的審美價值。語文老師可以通過古詩教學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引導學生從古詩中獲得美的熏陶,提高感受美和創造美的能力。

1.反復吟誦,領悟語言美

古詩的語言美,美在它合乎樂曲的韻律、節奏,講究韻腳的合轍、平仄的搭配,以及字數、句數的整齊、均衡。有時一字一詞,包含極豐富的內容。如李白的《望天門山》,詩寫天門山附近長江的雄偉景色,以簡潔的畫面,表現長江的磅礴水勢及天門山夾江對峙的險要,其中“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這一句中的“出”和“來”化靜為動,惟妙惟肖地表現出地勢的險要,給人以動態美。

2.啟發想象,感受畫面美

唐宋許多著名詩人的詩句,常常被人選作繪畫的題材。從小學教材中所選的古詩看,其中不少堪稱“詩中有畫”的名篇。如楊萬里的《小池》,詩人著眼于小池,抓住泉眼、樹陰、小荷、蜻蜓等景物的特點,用清新活潑的語言,描繪了一幅靜謐、溫馨而富于生機的“泉池小荷”圖。

篇6

在一個晴朗的星期天,我把作業寫完了,就對媽媽說想看一會兒電視。

“快考試了,還不趕快復習。”媽媽生氣的說。

“看一會,又不耽誤學習,行嗎?”我乞求著媽媽。

“不行,去復習英語,你什么也不會,考試考個零蛋回來,這樣就好了嗎?”媽媽更加生氣的說。

我輕輕的說:“等爸爸回來,我就讓爸爸給我們評評理。”

媽媽好像聽見了,就說:“好呀!”

過了半個鐘頭,爸爸回來了,我就連忙說:“爸爸給我們評評理。”

“評什么理?”爸爸迷惑地問。

“爸爸,我寫完作業了,我想看一會兒電視,媽媽不讓。”我對著爸爸耳旁說。

爸爸對著媽媽說:“就讓莊鈺看一會兒吧!”

“哦,爸爸偉大,爸爸偉大......”我高興的說。

“不行,快考試了,怎么這么迷電視。”媽媽說。

我拉著爸爸撒嬌道:“就看一會兒,行不行。”說著,對媽媽做了一個鬼臉。

爸爸看了看對著我說:“這樣吧!我給你出幾道題,如果你答對了,可以看兩個小時。”

我和媽媽異口同聲的說:“太好了。”

篇7

一、誦讀引領,接觸古詩文,培養對傳統文化的興趣

2011年版語文課程標準要求義務教育階段學生“背誦優秀詩文240篇(段)”。目的是讓古人的智慧、經典的知識、膾炙人口的詩文,開啟學生的心智,陶冶學生的性情,培養學生的氣質,影響學生的人生。同時,豐富學生的語言積累,讓他們感受傳統文化的無限魅力,產生對傳統文化的興趣。

1. 選好篇目,編寫教材。課題組成員參與了經典國文誦讀教材的選編,大家分工合作,從大量的優秀篇目中進行精心的選擇,編寫了適合各年級誦讀的教材。如適合低年級的《三字經》《弟子規》等,適合中年級學生的《笠翁對韻》《詩經――采采]q》等,適合高年級的《大學》《論語》等。

2. 熟讀成誦,詩興盎然。古詩文誦讀交給學生的是一把開啟心靈的鑰匙,可以讓學生知道什么是魂牽夢繞的故國情,什么是烏鴉反哺的孝子心,什么是相知相惜的摯友情,什么是捐軀赴死的報國志,還可以傳遞“投我木桃、報之瓊瑤”的人性美德以及“開卷有益”“志存高遠”等人生哲理。每天晨會,學生捧起教材,搖頭晃腦地用自己的誦讀方式再現前人的風采,或如黃河奔騰慷慨激昂,或似小溪涓涓委婉低訴。熟讀成誦,不求甚解。學生在誦讀時發現經典與生活時刻相依,自覺按圣賢的要求約束自己,如,做到“事諸父,如事父;事諸兄,如事兄”“步從容,立端正”。誦讀重在培養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興趣,為將來的厚積薄發創造條件。

二、入情入境,親近古詩文,汲取傳統文化的精神營養

1. 入境悟情,對學生進行熱愛祖國的教育。國家興亡,匹夫有責。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作為師者,我們可以引領學生從古詩文中了解祖國的歷史和革命傳統,激發學生的愛國心。如王昌齡的《出塞》、陸游的《示兒》都表達了詩人濃濃的愛國情懷。字里行間,都深深地刻著民族文化的烙印,流淌著民族精神的殷殷熱血。但是古詩文距離現在遙遠至極,詩中所涉及的那段歷史、詩人所表露的那般情感,身處和平年代的學生很難感受到。怎樣讓學生進入詩境,體會詩情呢?這就需要我們師者充分利用網絡、圖書等課外學習資源,與學生一起深入了解詩人創作詩歌的時代背景,讓學生走進詩人的生活環境,走進詩人的內心。如教學陸游的《示兒》,課前可讓學生搜集有關時代背景的資料,如“金兵入侵中原”的經過,中原百姓在戰亂中悲催不堪的生活等等,這樣學生才能體會詩人“不見九州同”的悲憤,接著熟讀理解詩句,反復品悟,體會詩的意蘊,走進詩心,感受到詩人渴望國泰民安的美好愿望。這樣,學生不但從古詩中了解了歷史,而且從中受到愛國主義教育,立志長大后為祖國的和平富強貢獻自己的力量。

2. 讀中悟情,對學生進行熱愛家鄉的教育。樹高千丈,葉落歸根,這是炎黃子孫的傳統觀念。鄉情塞滿了多少游子的心。如張九齡的《西江夜行》“悠悠天宇曠,切切故鄉情。”杜甫的《月夜憶舍弟》“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詩中的每個字、每個詞無不抒發了詩人的切切思鄉情。教學時,我們讓學生反復吟誦這些名句,深入品悟,領會詩人的思鄉情感。接著,讓學生當小導游,介紹家鄉的美麗風光或風俗人情。學生的情感得到升華,從而激發了學生對家鄉的熱愛之情。

3. 以情激情,對學生進行親情教育。母子相依,手足情深,是人類千古傳頌的主題。孟郊的《游子吟》和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語言樸實卻情真意切,感人至深。教學時,筆者在學生理解了詩句,體會了作者情感的基礎上,引領學生回憶自己和親人的情感經歷,談感受,以情激情,更深刻領悟到詩人表達的“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每逢佳節倍思親”的情懷,從中受到感恩和親情教育。

4. 融景動情,對學生進行友情教育。崇尚友道,珍視友情,這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如王維《山中送別》中的“春草明年綠,王孫歸不歸?”《漢書》中的“鐘子期死,伯牙終身不復鼓琴。”李白《贈汪倫》中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這些詩句都表達了詩人同朋友間的深厚情誼。筆者在教學《贈汪倫》這首詩時,在學生理解詩意的基礎上,播放歌曲《送別》,創設情境,引領學生進行多種形式的朗讀,在讀中展開想象,讓學生走進詩人的情感世界,深入感知,這樣,學生自然就領會到朋友間誠摯深厚的情誼。筆者還讓學生交流課前搜集的有關友情的詩句,并在課外制作成書簽互相交換朗讀并贈送。通過課內外結合,不但激起了學生學習古詩的熱情,還使學生明白了要珍惜友情。

三、類比遷移,融入古詩文,弘揚民族文化精髓

2011年版語文課程標準要求1~6年級學生背誦優秀詩文60篇(段),并在附錄“優秀詩文背誦推薦篇目”中列出75篇的詩文。我們不能讓古詩文教學止于課堂,而應該有機拓展,引導學生遷移學法,擴大閱讀面。

1. 相同主題詩詞的遷移。在小學語文教材中,有山水詩、送別詩、言志詩、節日詩、哲理詩……如,教送別詩《別董大》后,可遷移學習《芙蓉樓送辛漸》;教李白的《望天門山》,可遷移學習《望廬山瀑布》;教哲理詩陸游《游山西村》,再引導學生學習蘇軾《題西林壁》……讓學生在同類詩中去對比,去感悟,情感得以升華,古詩的意蘊久久縈繞在心頭,經久不散。

2. 相同作者詩詞的遷移。歸類遷移同作者的詩詞,可以讓學生加深對詩詞主題的理解,也可以讓學生更全面地認識作者。如教《獨坐敬亭山》一詩,如不進行拓展,學生只能認識一個孤獨的李白。如果教師引入《靜夜思》《望天門山》等的回顧與學習,學生會認識到一個詩意的李白、一個真情的李白。

3. 內容相“應和”詩詞的遷移。有的詩詞有相應的詩詞與之應和。教學時,可用來幫助學生體會作者抒發的感情。如教《漁歌子》時,可引進《答和弟志和漁父歌》一詞,教師當哥,學生當弟,進行對比誦讀。這種類比遷移,有助于學生對古詩詞的融會貫通。

篇8

一、動靜之妙

動與靜,是一對反義詞。“動”中見靈巧、活潑之妙;“靜”中見沉寂、無聲之妙。若能巧用數字,動靜之妙如在眼前。比如李白的《望天門山》:“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兩岸”青山,在靜默中站立,無聲無息,然而“一片”孤帆,晝夜不息,淋浴著陽光,從遠處漂來。一靜一動,使整個畫面有了視頻的感覺:特寫――一座座靜靜聳立的青山,長鏡頭――一片白色的風帆。簡單的數字將動靜之美巧妙推出,讓人眼前一亮。

二、虛實之妙

虛與實,是一對反義詞。“虛”之妙,在于夸張、模糊、朦朧,若隱若現,亦真亦幻;“實”之妙,在于真切、準確、清楚,明明白白,實實在在。以虛實數字入詩,使詩更有表現力和感染力。比如,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千山”“萬徑”,顯然是虛指,如此廣闊無垠的大自然,此時卻萬籟俱靜,鳥無聲息,人無蹤影。雖然是虛數,卻貼切地反映出大雪之后的真實狀況。“孤”“獨”二字雖然不是數字,卻是數字“一”的另一種表述,一舟之上,一人在寒風中獨釣。一虛一實,把作者清高與孤傲的性格,政治上的失意、苦悶和壓抑展現得淋漓盡致。

三、對稱之妙

對稱現象在日常生活中比比皆是:建筑、花園、構圖……對稱之妙,妙在勻稱,妙在平衡。數字入詩,也能產生這樣的美妙。比如,杜甫的《絕句》:“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兩個”黃鸝成雙嬉戲,在柳樹上你唱我和,其樂融融;“一行”白鷺列隊有序,在晴空中翩翩起舞,姿態瀟灑優美。這“兩個”與“一行”相對,一點一線,一近一遠,一上一下,構圖完美。“千秋”雪,終年不化的積雪,千年依舊,突出時間永恒,是“面”;“萬里”船,準備萬里之外的航船,起錨待航,凸顯空間廣闊,是“點”。“千秋”與“萬里”相對,時空交錯,意境悠遠,妙在對稱。

篇9

嘉興市秀洲區教育研究和培訓中心 徐如松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地朗讀古詩;借助注釋,了解古詩的大意。

2.通過理解、誦讀,想象、體驗詩中描寫的情景,體會朋友之間的深厚情誼。

3.背誦古詩,培養主動積累古詩的習慣。

教學過程

01課前談話,積累古詩

1.在我國歷史上,一千多年前的唐朝,是個詩的國度,有著成千上萬個詩人。其中名氣最大的是誰?李白。他的詩歌,我們學習了不少,一起回顧一下(出示,齊讀):

《靜夜思》(一上P74):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贈汪倫》(二上P116):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望廬山瀑布》(二下P76):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望天門山》(三上P84):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

《古月朗行》(三下P95):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又疑瑤臺鏡,飛在青云端。

2.李白的這五首詩歌,你能把它們分成三類嗎?(可以按照寫“月亮、景色、贈別”等分類,只要言之有理,最終落到“贈別詩”)

3.這節課,我們再學一首“贈別詩”(板書:贈別詩)

02揭示課題,感知詩意

1.【出示課題】齊讀《黃鶴樓 送 孟浩然 之 廣陵》。誰能說說這些畫線詞語的意思?你是怎么知道的?

黃鶴樓:樓名,在湖北省武漢市長江南岸,地處長江中游。

送:送別。

孟浩然:唐代著名詩人,是李白的好朋友。當時,孟浩然的名氣比李白大一些,他比李白大12歲。

之:去,到。

廣陵:揚州的別名。

2.聯系作者李白,誰說說題目的意思?(時間 地點 人物  事情)

在黃鶴樓上,大詩人李白送別好朋友孟浩然,他要到東邊的揚州去。

3.“鶴”筆畫較多,“孟、浩”“陵”要求會寫。請工工整整地填寫人名、地名【出示“地圖”】評價。

黃鶴樓  孟浩然  廣陵

4.請大家打開課本,翻到第100頁,大聲朗讀。要求讀正確,讀流利。【音樂】

(1)讀詩歌,剛才老師提出了兩個要求:讀正確、讀流利,其實還有一個更高的要求,那就是讀出停頓、讀出節奏。你認為自己達到了哪個層次?自己再試一試。

(2)檢查:請“讀正確”的同過來讀……(自評)【正音】孟、陵;

再請讀流利的同學讀……(自評)

最后請讀出節奏的同學讀……(自評)

(3)【出示題目和前兩句】研究題目與前兩句詩的關系:

相同的是什么?(地點、人物、事情)

不同的是什么?(第2句詩中有時間“煙花三月”,指春天時節。“煙花”,形容花開得繁茂,像想浮動的煙霧。

煙花三月好時節,萬紫千紅總是春。游玩黃鶴樓的人們一般都是什么心情?(興奮)然而此時此刻,李白卻要在此與好友孟浩然話別,心情又會怎樣?(傷感)傷感表現在哪里呢?

03想象情景,感受別意

1.我們到詩歌的第3—4句里找一找。(學生自讀)

2.這兩句詩寫的是什么?是李白的所見、所聞,還是所感?找出依據(“見”)

3.李白“見”到了什么?孤帆——遠影——碧空盡——天際流

你認為他站在黃鶴樓上,送了多少時間?

4.(出示插圖),想象剛才在黃鶴樓上話別的場面(學生說話)

此時此刻,你最想讀的是哪兩句?——這就是”寓情于景”。

5.這首古詩,前兩句敘事,后兩句寫景。齊讀。再讀,邊讀邊想象送別畫面,爭取背出來。【配樂】

6.檢查背誦。

04拓展深化,體驗深情

1.出示:《贈汪倫》《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指讀。

2.這兩首詩都是李白寫的。寫作的角度有什么不同?

(1)“贈”“送”:汪倫送李白,表示感謝;李白送別人,表示留戀。

(2)形式:歌送;目送。

3.兩首詩中,相同的是什么?

(1)離別之情;(2)感情的依托都是“水”。

4.這節課馬上要下課了,老師也要和大家告別了。你們準備怎樣送別老師呢?不用歌送,也不用目送,就寫幾句話,來表達自己的心聲吧。

(出示古詩,要求選用)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唐·王勃)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唐·王維)

篇10

一、給學生充分的時間和想象空間

如在預習時的朗讀,有的教師雖然要求學生讀通課文、讀準生字詞,但學生往往只顧查工具書解決生詞而連一遍課文都未讀完,顯然朗讀成了走過場。教師應根據課文給足夠的時間讓學生反復讀,讀出感覺,讀出味道,讀出情趣。教師千萬不能以自己的分析來代替學生朗讀,這樣,學生才能在讀正確、流利的基礎上,達到有感情地朗讀。充分的想象,可以幫助學生感受文章的真正內涵。如教學古詩《望天門山》時,我先讓學生閉眼聆聽古詩配樂,再把自己腦中的畫面勾勒出來,于是兩岸的青山、碧水、孤舟躍然紙上;接著讓他們進行語言描述,結果學生的描述個個精彩;最后朗讀時一個個激情盎然,詩的韻律在課堂上盡情飛揚。

二、進入角色,與文本融為一體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教師的適時范讀是朗讀教學不可或缺的部分。范讀要率先做到以情感人,使學生身臨其境,從而激發學生朗讀的熱情,讓學生愿意讀、喜歡讀,才能進入角色。但不可讓學生機械模仿,要讓他們從跟讀范開始,到逐步放開,發展自己的個性,最后達到“將自己的感情融入到讀物中去”的效果。像《再見了,親人》這類感情充沛的課文,教師首先要身臨其境,發自內心地呼喚,把志愿軍戰士和朝鮮人民依依惜別、難舍難分的感情傳導給學生,學生真切感受到志愿軍戰士對朝鮮人民的熱愛、對朝鮮這片土地的眷戀之情后,自然就能進入角色激情朗讀,達到情感和諧共鳴。

三、適時進行必要的朗讀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