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敲文言文范文

時間:2023-03-20 00:23:4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推敲文言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推敲文言文

篇1

對文言虛詞的考查,是近年來高考文言文閱讀的一個常見考點,文言虛詞數量雖然比實詞少,但用法靈活,使用頻率高,發展變化快,所以在考試中的得分率一直很低。下面教給同學們一些揣摩文言虛詞意義的方法與對策:

1 巧看搭配推詞義

請看下面句子中的“以”字:

(1)告先帝之靈以彰其咎。

(2)(公子)欲以客往赴秦軍,與趙俱死。

(3)果予以未時還家,而汝以辰時氣絕。

例(1)中的“以”連接的都是動詞或動詞性短語,故可以推斷這里的“以”是連詞,在這里是表示目的關系的連詞;第(2)例中的“以”連接的是名詞“客”,聯系上下文來看,可以確定這里的“以”由介詞轉化為帶有一定動詞色彩的“率領”等意義;例(3)中的“以”所搭配的對象都是名詞(代詞)或名詞性短語,和后面的名詞(或代詞、名詞性短語)構成短語修飾后面的動詞,表示動作行為的工具、原因、時間等,這是介詞的重要特征。因此,可以推知這兩個“以”都是介詞。

2 界定詞性推詞義

由于一些文言虛詞的特定詞義與其所屬詞性有一定關聯,我們根據這一特點,可以很快搞清某些詞語的意義。如有些文言虛詞兼有實詞和虛詞的雙重性質,根據上下文語境,只要能推斷出其詞性不一樣,那么,用法肯定也不同。如:

(4)今如此以百騎走,匈奴追射我立盡。

(5)今以鐘磬置水中,雖大風浪不能鳴也。

“以”既可作實詞,又可作虛詞,要能分清虛實。第一句是說大將軍李廣根據敵我雙方形勢,認為此時如果帶領百騎倉皇而逃的話,必致匈奴大軍追殺而全軍覆沒,因此第一句中的“以”為實詞,作“率領、帶領”講,而第二句中的“以”為介詞“把”。顯然,兩者詞性有別,一實一虛,如果我們能細心揣摩出這些虛詞在這里的詞性,那么,得到真實意義也就不難了。

3 妙借代入推詞義

同學們都知道,在數學中有種方法叫“代入法”,這種方法所產生的奇妙的效果不言而喻,在解答文言文虛詞意義時,如果用這種方法,往往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請看下面一則選擇題:

(6)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的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

A 過于荊,至江上。 苛政猛于虎也。

B 曰:“吾知所之矣?!币蛉鐓恰!∏胤^其后,因留懷王,以求割地。

C 此有道者之所以異乎俗也?!∷魏巫镏?

D 知不以利為利矣?!榍厝朔e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趨于亡。

A 項中第二句考生熟知,“苛政”與“虎”之間存在比較關系,“于”相當于“比”,以此代入第一句中顯然講不通,事實上第一句中的“于”作“從”講,由此排除該項。C項中的后一句“宋何罪之有”,其中的“之”是賓語前置的標志,是助詞;如果將這里的“之”義代人前一句,顯然講不通,故可以推斷這兩個“之”詞義不相同。D項中,第二句“為秦人積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趨于亡”出自蘇洵《六國論》,“以”作“因而、以致”解,以此代人第一句“知不以利為利矣”中顯然也講不通,可知該項也非正確答案。再看B項所涉及的兩句,第二句“秦伏兵絕其后,因留懷王,以求割地”,出自課文《屈原列傳》,“因”作“乘機”解,代人第一句中剛好符合上下文語境,由此答案不言自明。

答案:B

4 利用語境推詞義

同學們都知道,特定的語境可以決定一個詞語的特定意義與用法,這種用法也許打破常規,也許是同學們不曾見過的,但這種意義可能只切合此境。一般而言,需要判定的虛詞上下文語境完整,語句的整體意義限制了某個虛詞的意義和用法,考生可根據上下文來進行判斷。請看:

(7)遷客騷人,多會于此。

(8)今賢兄子葬父于洛陽,此則京邑之人也,豈吾結好之本意哉。

(9)仲尼之徒無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無傳焉,臣未之聞也。無以,則王乎。

上面幾個例子中,我們只有利用全句的語境來進行推測,才可解決問題。如例(7)中“于”字的解釋,只有在翻譯全句的基礎上,加以推測才會知道“于”的意義即“在”,介詞。例(8)的語境是“今賢兄子葬父于洛陽”,洛陽即當時的京邑,意思是說“現在你的侄子把他父親葬在洛陽,這說明他是京都人呀”。由此推斷該句中的“則”應為副詞,表判斷,起強調、確認作用,意為“是、就是”。再看例(9),出自課文《齊桓晉文之事》。齊宣王一見孟子就迫不及待地問齊桓公、晉文公稱霸的事情,說明他有稱霸的企圖。而齊桓公、晉文公是靠武力而非仁愛稱霸天下的,與儒家所倡導的“王道”相對立。所以崇尚王道的孟子輕輕將話題岔開:“無以,則王乎”“如果不得不說,那么還是說說王道的事吧”。此處,“則”為連詞,表假設關系,可譯為“那么”。

5 尋找特征推詞義

文言文中有很多特殊或固定句式,它們之所以能固定下來,正是得到了虛詞的幫助。因此,同學們一定要記住一些固定的文言句式,這里的虛詞即其主要特征,可以幫助你快速解答詞義。如:

不亦……乎相當于“不是……嗎”

何……為相當于“為什么要……呢”

見……于被動句

以……為……相當于“把……(當作)……”

如……何相當于“對……該怎么辦”

唯……是“是”無意,起賓語提前作用;“唯”表示對象的唯一性

與其……寧……相當于“與其……寧可……”

其……之謂也相當于“這大概……吧”

總之,以上只是推斷文言文虛詞用法及詞義的一些技巧和方法,而要想在文言文閱讀這一領域里“縱橫馳騁”,還要有豐富的文化積淀與文詞功底,但只要多看、多讀、多思考,你就一定能掌握它們。

二、實戰演練

閱讀下面文言語段,按要求答題。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慢則不能勵精,險路躁則不能治性。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

(選自《諸葛亮集》)

1 下列加點虛詞的用法不相同的一組是 ( )

A 靜以修身,儉以養德 作《師說》以貽之

B 夫君子之行 師道之不傳也久矣

C 慢則不能勵精 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

D 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且以一璧之故逆強秦之歡

2 請將畫線的兩句話譯成現代漢語:

(1)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與解析]

篇2

文言文翻譯對文言文水平一般的考生而言,是很難不經過太多思考和分析就能很順手地翻譯出來的。針對文言文翻譯中存在的問題,要有相應的解決策略。可以從“語境”、“語法”以及“語感”的角度出發,強化訓練,提高翻譯的分析能力,解決文言文翻譯的難題,提高文言文翻譯的準確性。

一、語境角度

語境,在中學語文教學中,通常分為“小語境”和“大語境”。所謂“小語境”往往指上下文的具體內容、文章的主旨等,而“大語境”一般是指文章的社會背景、作者境況等因素。

1.聯系小語境進行翻譯 在翻譯時,要有語境意識,根據“詞不離句,句不離段,段不離篇”的原則,分析要翻譯的語句。能根據語句所在上下文的內容,推測要翻譯句子的大概意思。文章中的句子一般不是孤立的,和上下句往往有內容上的內在聯系。有的老師引導考生在原文上進行翻譯,形成翻譯的初稿,目的就在于強迫學生能聯系上下文進行語句的分析和翻譯。

例如,2014年江蘇語文高考試卷文言文試題,第8題翻譯的第1小題:若乃名者,方為薄世笑罵,仆脆怯,尤不足當也。這句文言的翻譯難點在“若乃名者”,根據下文,“方為薄世笑罵”的主語承前省,應為“若乃名者”中的“名”,而“名”在上文中的意思可聯系“仆之所避者名也,所憂者其實也,實不可一日忘”這句話,可以推知為“(老師的)名稱”。而“若乃”的解釋為:至于,用于句子開頭,表示另起一事。整個語句的翻譯為“至于老師的名稱,正被浮薄的世人所嘲笑謾罵,我懦弱膽怯,更是不足以承擔了。”

2.聯系大語境理解文本 如果有可能,語文老師可以適當普及一點中國歷史常識,為文言文翻譯提供一個大的歷史背景式的語境。幫助學生了解一點中國歷史常識,能有助于學生理解文言材料。

例如,2012年江西語文高考試卷文言文閱讀就是選自《元史·徹里》,“徹里乃于帝前具陳桑哥奸貪誤國害民狀,辭語激烈。帝怒,謂其毀詆大臣,失禮體,命左右批其頰”。這些文言材料涉及到一些歷史人物的姓名,例如“桑哥”“徹里”這些帶有少數民族色彩的人物姓名,有必要提醒一下學生,這是元朝蒙古人統治時期的色彩。

如果缺乏語境意識,過于局限于所謂的“字字落實”,眼睛只是盯著文言詞匯和要翻譯的句子,沒有聯系上下文,沒有一定的歷史常識、文化常識,有時候是很難真正理解語句的意思的。

二、語法角度

強化語法意識,從文言語句的句子結構分析,是突破文言文翻譯難點的有效途徑之一。因此,很有必要學習一點語法知識,懂得句子結構的基本分析方法。

1.找準謂語是關鍵 文言語句如果是只有一個主謂結構的單句,那么,考生很容易就能找出句子的主干,尤其是謂語成分。一旦找出謂語成分,那么整個句子的結構、成分就會非常清晰,包括詞類活用、特殊句式等語法現象就會自動彰顯出來,這非常有助于進行文言文的翻譯。

例如,2014年江蘇語文高考試卷文言文試題,第8題翻譯的第2小題:亟謀于知道者而考諸古,師不乏矣。第一句是由兩個句子構成,“亟謀于知道者”和“考諸古”,謂語分別是“謀”與“考”,這樣,明確了謂語,那么其賓語就很容易了?!爸勒摺睙o疑就是“謀”的賓語,聯系語境,譯為“精通學問之道的人”,“謀于知道者”譯為“和精通學問之道的人商量”;“古”是“考”的賓語,聯系上下文,可譯為“古代(典籍)等”,“考諸古”可譯為“到古代(典籍中)考(驗)證”。整個句子譯為“盡快跟精通學問之道的人商量并且到古代典籍中驗證,老師就不缺乏了。”

2.分析復合句的句子結構 有的文言語句結構頗為復雜,不是簡單的主謂句,而是復合句、連動謂語句等,有時候還有一定量的修飾語。這時,考生要能分清句子結構,關鍵是要找出句子的主干,即主語、謂語和賓語,尤其要快速、準確找出句子的謂語。如果能分清句子的結構,就能把復雜的句子分為幾個部分,獨立翻譯。掌握一定的語法常識,會基本的語句句子結構的分析,是非常有利于做好句子結構復雜的文言語句的翻譯的。

例如,2013年江蘇語文高考試卷文言文試題,第8題翻譯的第1小題:明帝問左右安國所在,左右以豐對。這句文言翻譯的關鍵點為“所在”、“以豐對”,也是得分點。句子的大謂語是“問”,賓語是“左右”,即“左右的臣子”,“安國所在”是直接賓語,是由一個主謂短語構成的,主語是“安國”,謂語是“在”,賓語是“所”,翻譯為“安國在哪里”。而“左右以豐對”中,主語是“左右”,謂語是“對”,即“回答”之意,“以豐”作為狀語,翻譯為“用李豐(來回答)”。整個語句翻譯為“魏明帝問左右臣子安國在哪里,左右臣子用李豐來回答”。

三、語感角度

所謂語感,是比較直接、迅速地感悟語言文字的能力,是語文水平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對語言文字分析、理解、體會、吸收全過程的高度濃縮。

考生經過多年的文言文的學習、訓練,應該對文言文閱讀理解具有一定的感悟能力。如果考生的文言文語感的能力具備了相當高的水平,在實際應用中就表現為一接觸文言文語言,即產生正確的多方位豐富直感。在閱讀時,能快速、敏銳地抓住文言文語言所表達的真實有效之信息,感知語義,體味感情。反之,語感能力差的,接觸文言時,在運用慣常的分析理解手段之前,僅能領略其所承載內涵的一鱗半爪,甚或曲解其意,難得言辭之要領。

1.根據語感推測要有一定基礎 盡管文言文語感來自于平時嚴格的訓練,但不可否認,語感的形成有一個心理轉化過程,一個逐步深入地過程。這樣,使得語感就有一個推測、推敲以及確定的過程。尤其在文言文翻譯過程中會碰見沒有見過的文言詞匯,此時,是需要借助于語感進行合理的推測、推敲,以至最終確定其意義。

例如,2013年江蘇語文高考試卷文言文試題,第8題翻譯的第2小題:豐子韜以選尚公主,豐雖外辭之,內不甚憚也。翻譯的注意關鍵點是“尚”、“外”、“內”的解釋和被動句式的翻譯(“選”譯為“被選中”)?!柏S雖外辭之,內不甚憚也”的翻譯難度不大,考生也能知道“外”、“內”的解釋,翻譯為“李豐雖然表面上推辭,而內心不怎么害怕”。

這一句話中的“尚”字對于考生來說是相當陌生的,中學教材中并未出現過?!柏S子韜以選尚公主”中的“尚”就要借助于語感了,“豐子韜以選”可以被翻譯為“李豐的兒子李韜因為被選中”,“尚公主”就成為了難點。“豐子韜”與“公主”之間的存在什么樣的關系呢?“尚”必然是謂語動詞,這也是進行推測、推敲的基礎,推測的可能性為“婚配”“娶(妻)”,根據語感推測,“豐子韜以選尚公主”翻譯為“李豐的兒子李韜因為被選中娶公主為妻”。

2.根據語感推測判斷時要合理 根據語感判斷時,要合理推測、推敲,尤其不能古今義不分。例如,2011年江蘇語文高考試卷文言文試題,第8題翻譯的第1小題:毀祠數百區,勒巫為農者七十余家。其中,“祠”是翻譯的難點,很多考生翻譯為“”“”等。這樣的推測和推敲就是沒有根據的胡猜亂想?!袄瘴诪檗r者七十余家”很容易翻譯為“勒令巫師成為農民的有七十多家”。

如果先遮住“”字,那么,“毀祠數百區”也很容易翻譯為“(陳希亮)毀掉的祠堂上百個”,那么剩下的“”字,就該是修飾“祠堂”的,就是什么樣的祠堂。而再聯系上下文,“巫覡歲數民財祭鬼,謂之春齋,否則有火災。公禁之,民不敢犯,火亦不作?!笨梢灾喇敃r“巫覡”裝神弄鬼、騙取百姓錢財的祭祀活動多而猖獗,“”的意義應該與此有關,據此推測,“”可以解釋為“多”、“泛濫”。而“富貴不能”的“”的意思為“使……擾亂,指金錢和地位不能使之擾亂心意”,如果去除動作化特征,可以解釋為“亂”。在此基礎上,“祠”可以解釋為“多而亂的祠堂”,這樣的推測才有一定的道理和依據。當然標準答案為“不合禮制的祠堂”,估計是很少有考生能推測出這樣的答案了。

篇3

【關鍵詞】文言文 翻譯 備考策略

近年來,高考加大了對文言文考查的難度,由以往的5分增加到8分甚至10分。文言文翻譯是對考生文言能力的一種綜合考查,由于這類試題有溝通古今的作用,考生在翻譯成現代漢語的過程中,既要顧及全篇,又要字斟句酌。縱觀近年的高考文言文閱讀翻譯題,我們還是能找到文言文閱讀翻譯的解題技巧和方法的。命題人在題型的設置上有一定的用意(即設置了得分點),我們只要把握好文言文閱讀翻譯的得分點,翻譯時就能游刃有余。那么,如何把握好文言文閱讀翻譯的得分點呢?

一、析詞義

文言文閱讀翻譯題,往往在一些重點字詞上設置障礙。所謂重點字詞,就是指那些在句子中起關鍵意義的、解釋通常與現代漢語不同的或有多個義項的詞語。主要是重點實詞。實詞是高考語文測試的重要內容?!犊荚囌f明》提出的要求是“理解常見實詞在文中的含義”。

句子中重點字詞是翻譯的難點,也是高考考查的得分點。重點實詞以動詞最多,形容詞、名詞次之。另外,也要注意句子中的通假字,古今異義詞、單音詞和雙音詞以及偏義復詞等。翻譯時首先要聯系全文,特別要結合語法特點、上下語境仔細推敲,因為文言文中的詞,孤立地看,一詞一義的情形很少,絕大多數是一詞多義。然而它“在文中的含義”即在特定的語境里,其含義卻是唯一的。一個詞一旦進入了這特定的語言環境,就只能表示一個意思,而這個特定的意思必須聯系上下文才能確定。因此我們要在重點字詞上多下工夫,多用心分析,翻譯時就能更游刃有余。

二、悟文意

我們知道,詞不離句,句不離篇,文章的詞、句都是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之中的。因此,閱讀翻譯文言文詞、句,就必須了解它們所處的語言環境,先讀懂全文,了解大意,然后根據上下文意推斷并悟出詞句的具體意思。

從宏觀上,能夠根據上下文的語境,推敲判定悟出要求翻譯的句子的整體意義,按照“詞不離句,句不離段”的要求來翻譯。從微觀上,要在服從整句大意的基礎上,能正確利用相關的文言知識,如實詞的意義、虛詞的用法、詞類活用、一詞多義、古今異義、通假現象、文言句式、文言修辭格、文言中一些特殊的表達現象等來靈活地翻譯指定的句子。即從總體上把握這句文言句子的意思,能將文言句子盡量按照原文逐詞逐句地進行翻譯,讓原文在譯文中字字有著落,譯文在原文字字有根據。如“單音節譯成雙音節”“調整語序”“補出省略成分”等等。

三、看詞性

高考翻譯題常以“詞類活用”為考查對象。所謂“詞類活用”,是指文言文中的實詞在固定用法之外,常常還有臨時活用的情況。同樣一個詞,所屬詞類不同,理解則有別。翻譯句子時,要注意看有否詞性活用的詞,如果有,翻譯時應注意正確判斷它的活用類型。

詞類活用現象是文言文有的語法現象,主要有名詞、動詞、形容詞等的活用。翻譯時,對活用的詞要善于通過分析句子的語法結構來確定它的詞性及詞義。文言文與現代漢語相比,雖然在詞義上差別很大,但在句子的語法結構上,還是基本一致的,即按“主+狀+謂+定+賓”(倒裝句除外)的順序排列,所以,其相應成分上的詞的詞性也與現代漢語相一致。即主語、賓語一般是名詞,謂語一般是動詞,定語一般是形容詞,狀語一般是副詞。我們翻譯活用的詞時,可通過分析這個詞在句中所處的位置,所充當的成分來判定它的詞性,進而推知它的詞義,達到正確翻譯的目的。

四、辨用法

“理解常見文言虛詞在文中的用法”一直是文言文閱讀翻譯題考查的重點。從高考對文言虛詞的考查看,難點在于辨析常見文言虛詞的用法,重點在于掌握常見文言虛詞的意義。

從意義上看,虛詞表示實詞(短語)之間、句子之間的意義關系、結構關系以及表示語氣,有的可以用現代漢語的詞語翻譯出來,有的不能;從功能上看,虛詞有的能充當狀語(副詞),有的與實詞組合充當狀語(如介詞),有的起連接詞語或句子的作用(連詞、結構助詞),有的起標志作用(如賓語前置)?!犊荚嚧缶V》18個文言虛詞中經常考的只有“而、以、于、因、用、乃、其、為、則、之”幾個,考前應當注意把它們的用法進行歸納并強化訓練以加深印象。翻譯時,要做到“詞不離句,句不離段”,要注意上下文的關系,注意意思的銜接和連貫,因為虛詞是句子構成中的一個不可或缺的部分,如果在翻譯時,關系搞錯,翻譯也就失真了。

五、觀句式

高考也常拿文言文特有的句式來命制翻譯題,我們翻譯時應注意看其屬于何種句式并譯出其不同的句式特點。

篇4

一、文言文朗讀能豐富積累,汲取語言營養

大量的文言文朗讀,能豐富學生的文學積累,廣泛汲取語言營養。朱光潛說“把數量不多的好詩文熟讀成誦,反復吟詠,仔細揣摩,不但要弄清每字的確切意義,還要推敲出全篇的氣勢脈絡和聲音節奏,使它沉浸在心胸和筋肉里,等到自己動筆時,于無意中支配自己的思路和氣勢”,就是指朗讀這種把無聲語言轉化成有聲語言的再創作,不僅積累了字詞,還把握住了作者在字里行間的語音節律,感知了文章的謀篇布局,這樣就能積累豐富的文化底蘊,培養和提高語言能力。

二、文言文朗讀能培養語感,提高表達能力

語感是一種體會和感悟能力,是人們在長期規范的語言運用和語言訓練中養成的,能直接迅速地感悟和運用語言的能力。古代語言離我們太遠,只有通過對文言文的反復朗讀,與語言文字的反復接觸,感知文章的音韻美、節奏美和氣勢美,才能養成一種經驗性的直接的敏銳的感悟能力。從而提高學生對語言的感受能力,語感有了,并且潛移默化,說話時,脫口而出,出口成章,寫文章時模仿參照。這樣,文字表達和口頭表達迅速趨向準確和生動,學生的表達能力也在無形中得到了提高。

三、文言文朗讀能喚起美感,激發興趣

文言文講究韻律美,很有節奏感,如果能用抑揚頓挫的語調,正確讀出文言文的語勢、停頓、重音、節奏,那是一種聽覺的享受,能夠激發學生的興趣。而且新編初中語文教材上的文言文都是名家名篇,可謂文質兼美,字字珠璣;句式或駢或散,錯落有致;有的讀來鏗鏘激昂、擲地有聲,有的讀來清麗婉轉、余音繚繞……讓人如身臨其境,從思想感情上受到感染,真正從中獲得美的感悟。

四、文言文朗讀能激發想象,有益于創造

朗讀是多種器官參與的活動,口要讀,眼要看,腦袋瓜還會想,聲情并茂地朗讀,文字中那種生動形象的描述,就會誘發學生的再造想象,在頭腦中喚起與詞語相關聯的表象,并按照文字的描述進行表象組合,產生豐富的想象和深刻的體驗,如見其人,如聞其聲,如臨其境。這樣,朗讀既可引導學生深入領會課文內容,又培養了學生的想象力。

篇5

一、加強初中文言文閱讀教學的重要性

1、教學大綱的要求及語文知識的有機組成部分

我國中小學語文教學大綱明確要求在中學階段教授學生文言文,而且最新的語文教學大綱還明確規定了文言文在中學語文教學中所占的比重及學習所要達到的能力層次。這充分說明文言文教學在中學語文教學中的重要性。同時作為語文學科知識之一,文言文又是必不可少的。

2、繼承中華優秀文化傳統的重要手段

中華民族是一個有著幾千年文明的古老民族,它的很多優秀文化傳統都是靠文言文記錄下來的。作為今天的人們,要想了解與繼承祖先的優秀文化傳統必須能會讀、讀懂文言文。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真正地做到對我們優秀文化傳統有明確、透徹地了解與把握,從而更好地發揚中華優秀文化傳統,使之為我們今天的事業服務。

3、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

二、加強初中文言文閱讀教學的策略

1、巧妙導入新課,激發學習興趣

文言文的字詞句和現代漢語有很大的不同,與學生的知識水平、語言習慣距離也較大,學生較難讀懂,在文言文教學中,首先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要激發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教師導入新課是很關鍵的。教師上新課前,若能通過某種精心設計,運用巧妙的導入手段,創設出與新課相適應的學習情景與氛圍,就能調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激起學生高漲的學習熱情和強烈的求知欲望,并把學生的注意力很快吸引到對新知的學習上來。

2、注重學法指導

俗話說: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文言文教學有別于現代文教學,文言文言簡意賅,如不采用適當措施,照搬現代文教法,勢必會傷害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學生只有掌握了學習方法,摸到了索取知識的門徑,拿到了打開知識大門的鑰匙,才會主動地去學習,從而養成學習文言文的良好習慣,必將使學生終生受益。

1)、反復朗讀

文言文誦讀的方式方法很多。篇幅短小的課文,可多作整篇的朗讀;在要求對某些章節、某些詞句作重點理解或記誦時,可以作部分的精讀;課文較長的,但有必要作整篇朗讀時,可采用輪流朗讀的方式;需要加強學生獨立活動,并通過個別朗讀的指導給全班起啟發和輔導作用的,可安排學生個別朗讀;為了相互帶動、相互促進,加強閱讀氣氛,增加朗讀的次數,可安排學生齊讀或分組比較朗讀。待到完全熟讀成誦了,再作答題式誦讀,既不是按照原文的順序從頭到尾背誦,而是按照老師的提問有選擇的背誦有關段落或語句;老師的提問可以是關于內容,也可以是關于章法的??傊?,這種誦讀不是單一的機械的枯燥的,而是靈活的生動的有神韻的。教師對朗讀的指導,一要及時,盡量做到邊朗讀邊指導,二要具體,具體指出學生朗讀的主要優缺點和提高朗讀水平的途徑;三要靈活,結合談話、講解、評注、復述等多種活動進行朗讀訓練,全面提高學生文言朗讀的能力。

2)、讀注,查閱工具書

借助注釋和工具書閱讀淺易的文言文,理解其內容,是課程標準的明確要求。初中文言文,多是一些短小精悍、淺顯易懂的文章,加之注釋又十分詳細,學生自己完全可以讀懂課文,了解大意,過去那種“字字落實”、“句句推敲”的教學就沒必要。在文言文的教學中,讓學生借助注釋和工具書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式學習,是一種很有效的方法,可以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學習方式。教學過程中,教師要讓學生了解不同注釋的不同作用,憑借注釋理解句義、文義。有些是整體注釋的,要根據注解自己去落實關鍵詞;有些只注釋關鍵詞,要自己貫通全句的意思。課文沒有加注釋的地方,一般是比較容易理解的,但對有些同學或許還有一定的難度,這就要學會使用工具書,學會根據具體語言環境進行分析探究。自己一個人解決不了的問題,可以和同學一起合作解決。

3)、學會摘錄

篇6

【中圖分類號】 G633.3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5)10―0118―01

一提起文言文的學習,不少同學就叫苦連天:“文言文太難了!”此話不假。進入高中階段后,語文課本中文言文的數量大大增多,篇幅也加長了,對學生的語文素養要求也相應提高了。但客觀上,因文言本身與現代白話相去甚遠,在現今社會的使用率極低,沒有語言環境,且語言精練、內涵豐富,可能帶來艱澀難懂、歧義紛出,自然讓學生視為畏途。但事實上,只要我們建立起對它的濃厚興趣,掌握了正確的學習方法,就一定能夠克服學習中的各種困難,將文言文學好。那么學習文言文有什么好的方法呢?在此我談一談自己在這方面的摸索。

一、重視預習

課前預習的基本要求,即結合注釋,疏通文義。對于暫時無法理解的字、句,如有可能,應借助工具書(如《古漢語常用字字典》),結合語境,揣摩、判斷,并注意課上老師的講解、說明。“帶著問題”上課,“有的放矢”學習,無疑事半功倍。而課后復習則應注意歸納、積累。同學可以側重對文言現象,如通假字詞、詞類活用、古今異義、特殊句式等進行整理,以期鞏固學習成果,加深知識理解。

二、強化誦讀

文言文富于音樂性,雙聲疊韻,四聲平仄,對偶排比等等,讀起來抑揚頓挫,朗朗上口,這就決定了誦讀是符合文言文特點的一種有效的教學方法。古人歷來非常重視誦讀,他們甚至常常要用吟唱的方式,唐代韓愈就強調:“手披目視,口詠其言,心惟其義?!敝祆湓凇队枌W齋規》中也說:“余謂讀有三到;謂心到、眼到、口到?!睆哪撤N意義上說,幾千年的文言文教學,就是誦讀教學年。古人強調的誦讀教學法,今天仍然適用,教師輔之以啟發誘導的講解,經過一定時間,就會產生豁然貫通的效果,既悟了道,也學到了文。

三、語意推斷

(1)借助原文上下文語境推斷,注意“上下”文所提供語境與推斷的詞語之間的相關性,保證推斷的正確性。利用上下文語境進行推斷實際上是利用詞語使用的情境與文章邏輯判定詞語意思,其中詞語與上下文的邏輯關系非常重要,因為所有的文章總是用一定的邏輯結構和語言形式進行表達,所以理解文章及語言表達邏輯的同時也就理解了詞語的意思和文章的相關內容。另外,確定一些虛詞用法與意思,其實也是利用上下文提供的語境來推斷,如“而”的用法基本有兩大類:順接或逆接(轉折)。在“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這個句子中,“青取之于藍”與“青于蘭”前后句意思不是連貫的,而具有相反性,不是順接而是逆接,所以“而”就是表示轉折關系的,解釋為“但”或“但是”。(2)借助詞語或句子對稱結構推。從形式來看,并列式結構的詞語,前后兩部分的應該是對稱的,有些詞語的意思是相反或相近的,如詞語“若即若離”的結構就是這樣,“若即”與“若離”前后對稱。“離”的意思非常清楚,而并列式結構的詞語前后兩部意思是不會重復的,那么“離”和“即”意思應該相反,這樣就可以自然地推斷出“即”的意思應該是“靠近”、“接近”之意。所以借助詞語或句子的對稱結構推斷文言文詞語意思是文言文閱讀中一個行之有效的辦法。(3)借助課本已學詞語意思推斷。借助已學詞語意思推斷就是利用中學階段已經學過的文言文中的有關詞語意思來推斷新的文言閱讀材料中與學過的詞語形式相同的詞語的意思,這種推斷實際上是一種知識之間的聯想,是利用舊知識理解新知識的能力。這種推斷有一個前提就是,學生要對課文中學過的知識要充分掌握,非常熟悉。如在《燭之武退秦師》里有一句話“若舍鄭以為東道主,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其中“行李”為“使者”之意。把學過的這兩個意思分別代入閱讀材料原文,根據上下文提供的語境,再進行推敲,經過驗證是正確的,所以文言文閱讀,課內的基礎知識支持也很重要。

四、對應翻譯

文言文的翻譯,方法多種多樣,我認為最基本的方法是采用一一對應的原則,力求將所有能夠譯出的字詞落到實處。看懂課文下面的注釋,借助工具書,用今天的話說出文言文的句子的意思,有不懂的地方,請教師點撥。

篇7

關鍵詞:文言文;史料教學;歷史高考

海格爾說:語言是存在的寓所。文言文以獨特的語言形式蘊含了廣博的精神涵養,歷經千百年淘洗而流傳,是詩文極品,是歷史教學中寶貴的精神財富。隨著史料教學法的廣泛使用和高考改革的不斷深入,文言文史料越來越頻繁地出現在高考歷史材料解析題中,引起了一線歷史教師的重視。

一、史料教學中滲透文言文的必要性

(一)傳承傳統文化的需要

“沒有文言,現代漢語就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信息時代,我們缺失的不是科學知識、專業技能,而是傳統文化、人文精神。文言的學習恰是醫治現代社會人文精神、傳統文化缺失癥的良藥。”中國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寶貴精神財富,蘊含著無盡的人生智慧和哲理。文言文是記錄、傳承中國文明的主要文字。要了解、研究中國歷史,傳承傳統文化,就必須充分重視文言文。高中生正處于學習知識、塑造人格的關鍵階段,接受傳統文化的陶冶,塑造健全人格,需要他們對傳統文化有一定的了解。培養解讀文言文的能力,使學生不但可以了解中國歷史和文化,而且可以傳承中華民族傳統美德。

(二)歷史高考的得分需要

《普通高中課程標準》要求學生在掌握歷史知識的過程中,要學會從史料中獲取歷史信息的基本技能。文言文作為記載古代、近代史料的主要文字,能夠反映一定時期社會政治、經濟和思想文化等各方面內容,其作用不言而喻。所以在近幾年的歷史高考中,文言文史料頻頻出現。從2011年到2016年,幾乎所有地區的高考歷史都考查了文言文解讀能力,從高考試題看,文言文試題既包括史料型選擇題,又包括材料解析題。通過閱讀并理解一段文言文,從中提取有效歷史信息,是高考歷史對學生學習能力考查的重要舉措。培養高中生解讀文言史料的能力,是應對高考的現實需求。

二、史料教學中如何滲透文言文的可行性

(一)激發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

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蔽难晕碾x我們的時代久遠,晦澀難懂,學生對文言文不感興趣。其實文言文中不乏一些既富有史料價值又文采斐然的文章,教師可挑選一些學生感興趣的篇目,以學生小組競賽形式進行誦讀比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另外,傳統授課模式下,都是以教師講授為主,學生被動地接受,很難激發起學生的學習興趣。針對這種情況,教師可定期選擇一小段經典的文言文史料,提前布置給學生,以小組合作模式進行預習。課堂上由每組學生代表進行講解,并回答其他小組的問題。最后由師生共同歸納總結。這樣,全體學生都能參與到文言文的學習中,既激發學習興趣,又收獲知識,更重要的是形成一種認識歷史的能力。

(二)重視日常文言文解讀訓練

文言文史料貫穿歷史教學的全過程,重視日常教學中文言文史料的解讀,既可以增加歷史信息的真實感,增加學生學習歷史的熱情,還可以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學生牢固樹立“論從史出”的史學觀念,從而提高學生歷史學科的思維能力與學習素養。

文言文解讀能力的培養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應該從日常教學中著手。教師可選取不同時期的文言文史料,對其不同文言文句式特點、語法結構進行有針對性的訓練。增加學生接觸古代歷史文獻的機會,精選、精讀、精煉文言文史料,增強學生的語感和文獻解讀能力。其實,歷史教材上就有一些經典的文言文史料。以人教版高中歷史教材為例,不但在教材正文中及小字材料中大量引入文言文,課后的練習題中也有很多文言史料。比如必修三的百家爭鳴,相關題目無一不涉及文言史料的分析。如果在教W過程中,教師就地取材,充分開發利用這些寶貴的教學資源,會大大提高學生解讀文言文史料的能力。

(三)教會學生解讀文言史料的方法

篇8

一、誦讀瑯瑯上口,提高記憶效率

誦讀即有聲之讀,是感知文言文的一種手段。朱自清說:“吟誦,對于探究所得的,不僅能理智地了解,而且能親切體會。不知不覺之間,內容和理法就化為自己的東西?!睂嵺`證明,誦讀可以讓學生領悟到文言文豐富的內涵,體味到其韻外之致,得到言有盡而意無窮的美感?!笆熳x唐詩三百首,不會做詩也會吟”,“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語言不是靜寂的字符,學語文就要誦讀,充滿瑯瑯的悅耳讀書聲,在讀中還文言文以生命、活力。方法多種多樣,如配樂朗讀、集體朗讀、個別朗讀、兩人對讀、男女對讀、分小組讀、表演朗讀、多人交替讀、常速讀、快讀、慢讀、輕聲讀、高聲讀、競賽讀、接力讀、模仿讀、限時讀、自選讀等。學生讀得有聲有色、有滋有味、搖頭晃腦、自我陶醉、身受感染,讀之以情、讀之以趣、讀之以理、讀之以思、讀之以法,在讀中領悟文言文學習的樂趣,體現了學習語文的真正魅力。

二、疏通文義,準確翻譯

文言文翻譯既能考查文言文基礎知識的運用,又能提高文言文閱讀能力和學生的書面表達能力,是學習文言文的重中之重。文言文翻譯以直譯為主,意譯為輔。要準確地翻譯文言文,首先必須掌握直譯的方法,即要把相對應的實詞、虛詞譯出來,要把省略部分標示出來,要把非現代漢語的語序調整過來。對文言固定句式、文言固定短語、文言修辭格式等一些特殊的文言表達現象,也要掌握清楚。還要善于聯系前后文推敲判定、整體理解,切忌斷章取義、“只見樹木,不見森林”,應該做到“詞不離句,句不離段”來翻譯文言文。其次,要按照“留、換、刪、調、貫”六字法進行翻譯。留,是指凡朝代、年號、人名、地名、官職等專有名詞,皆保留不動;換,是將單音詞換成現代漢語雙音詞,將詞類活用詞換成活用后的詞,將通假字換成本字;補,是補出古代簡練說法所省略或隱含的內容;刪,是指刪去那些無意義或沒必要譯出的虛詞;調,是指把文言句殊的句式按現代漢語要求調整過來;貫,指文言句中帶修辭格的、用典用事的地方,根據上下文靈活、貫通地譯出。只有按照這“六字方針”去做,才能把文言文翻譯得又快又準。

三、了解一點文言知識

文言文多是單音詞,這一點同現代漢語多是雙音詞不同。了解了文言文語言的這一特點,對讀懂內容大意以至熟讀課文都是很有用的。由于年代久遠,文言文中一些詞的意義在現代漢語中已經發生了變化。不了解這樣的特點,了解課文基本內容也會遇到困難。例如,一些詞的意義擴大了,像“江”、“河”,文言文中多指“長江”、“黃河”;還有一些詞的意義縮小了,像“金”,古代泛指金屬或兵器,現在一般僅指金子。然而,閱讀文言文時,要特別注意的還是古今詞義發生了比較明顯變化的詞。結合句意和上下文弄懂這樣詞的意思,無疑對了解課文的基本內容起著重要的作用。

四、嘗試斷句分段,學習其樂無窮

文言文離我們現在的環境相去甚遠,古人當時又未斷句分段。這幾年考試,對文言文的標點又相當重視,我在課堂中加大了這方面能力的訓練。在學生初讀幾遍的基礎上,就把無標點、無分段標志的原文分發給學生,讓學生在感悟、理解的基礎上,試著標點、分段,然后與課文的標點分段比較異同,并且只要言之成理,學生自己的思維成果可以保留。如在給《桃花源記》標點時,有學生對“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斷句為“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和課文的斷句比較,這位學生的斷句有道理,也合理,并可見學生在用腦思考,自己在琢磨,讀懂了文言文。我大力表揚了這位學生思考的獨立性,不迷信書本,不迷信老師,不迷信權威,敢于發表自己的見解。這種學習方法避免了老師的全堂硬灌、學生的死記硬背,給了學生思考的空間,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變“要我學”為“我要學”。

五、重視課內,拓展課外

初中階段,對于文言文的檢測主要是以課內知識為主,因此,我們要特別重視課內知識的積累。比如文言實詞,應該側重掌握它的含義,對古今異義、一詞多義的現象也要下工夫去識記。通假字也應注意,應當記住教材中出現的通假字,否則就不能準確地理解文章內容。對個別可能導致句子誤解、誤譯的虛詞應當有所歸納,對文言文常用句式也應當熟悉。只要對課本的知識點做到了“熟”,就不會害怕課外文言文的閱讀理解了。當然,在熟讀課文的基礎上,拓展課外,選用一些課外的東西,用來檢查一下課文知識的掌握程度,也不失為學習文言文的一種好方法。但是,不必找得太多,因為這些知識點應當都在課本中出現過,充其量只是“知識搬家”而已。這就像你對某個人非常熟悉,那么,不論這個人在家里還是在外面,即使他“搬”了家,你還是可以認出他來。如果你對他并不熟悉,只有一個大概的印象,那么,“搬”了家之后,你就不大可能認出他了。所以,沒必要花太多的時間用在課外的閱讀上。

篇9

關鍵詞:文言文閱讀;語法語境;結構語境;事理語境;關聯語境

高考文言文閱讀題向來是學生的一個軟肋,而文言文閱讀的第一步,就是理解文本內容。對文章內容的理解,除借助已有文言知識來把握外,另一項方法是借助語境來判斷。這里的語境就是語言環境,是指語言本身的字、詞、句、段及篇章所構成的環境。文言文考點“理解并翻譯文中的句子”,這里的“文中”強調的是語境,既體現了高考對文言文系統全面的考查,又符合認知規律,實際上不論是“理解”還是“翻譯”,我們都倡導“詞不離句,句不離文”,即準確翻譯一個字句的意義,必須從理解該字該句的上下文語境入手。筆者將文言語境歸納為以下四種。

一、語法語境

語法是語言學的一個分支,研究按確定用法來運用的詞類、詞的屈折變化或表示相互關系的其他手段以及詞在句中的功能和關系,包含詞的構詞、構形的規則和組詞成句的規則。文言文考察的重點如詞類活用、特殊句式等實質都與語法相關。每個句子都存在相應的語法規則,這就構成一個語法語境。因而,可以運用語法語境解決文言翻譯的難點。《六國論》中“至丹以荊卿為計,始速禍焉”中“速”字根據語法來分析,應做動詞,解釋為“招致”。2015年高考全國卷1翻譯題第一小題“吾唯知吾君可帝中國爾”中的“帝”本來是名詞,但是它緊隨能愿動詞“可”之后,我們根據這個語法語境可以判斷,“帝”此處應做動詞用,解釋為“稱帝”。第二小題“金人雖不吾索”中的“不吾索”是否定句中代詞作賓語,賓語應該前置,可以由這個語法語境推出“不吾索”應為“不索吾”。

二、結構語境

文言文以單音節詞為主,高度濃縮、精煉,字斟句酌,既求質勝,又求辭美。文言句子講究句式工整、對仗,常用排比、對偶、互文等修辭格,因而句子之間常形成對稱結構,這就構成了一個純粹的結構語境。對稱結構的前后句子相對位置的詞語一般詞性相同,意思相對、相同或相反。我們可以借助文中的結構語境,由一個已知的詞的詞義、詞性和用法來推知相同位置的另外一個詞的詞義、詞性和用法。例如:“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不可以長處樂”(《論語》里仁篇第四)中“約”可根據相對位置的“樂”推出“貧困”之意思,“簡能而任之,擇善而從之”(《諫太宗十思疏》)中“簡能”與“擇善”意思相同,“簡”字應譯為“選拔”。2015年高考湖南卷翻譯題“污者潔之,堙者疏之,缺者補之”中“堙”雖為生僻字,但是可以依據下句的“缺者補之”來判斷,再結合“疏”字推斷,“堙”應該與“缺”相對,譯為“堵塞”。2014年天津卷翻譯題“故鄉邑有好義士,足以補朝廷之治,救宰相有司之失,而有功于生民”中“治”若按常規思維只翻譯為“管理”,翻譯也不到位,它的位置與下文的“失”對應,再聯系前面的“補”字就可以補充翻譯為“管理(的不足)”。

三、事理語境

所謂事理,就是事物的道理?!豆茏印分刑岬健吧饔^始終,審察事理”。慎重地觀察事物發展的從始至終,可以詳察事物發展的道理。反過來,亦可借事理來研究事物發展的動向。事物的發展,都有其內在的邏輯構成,我們可以借助這個邏輯構成推斷事物的走向或者事物發展其中的一個環節。這個邏輯構成,在文本閱讀中就是事理語境。文言閱讀時,抓住事物發展的內在聯系,把握事理語境,有助于我們掃清閱讀障礙,方便作答?!而欓T宴》中,樊噲曰:“此迫矣,陳請入,與之同命。”此句中,“與之同命”到底是“與劉邦同生共死”還是“與項羽拼命”呢?聯系下文樊噲的言行,我們可知,樊噲并非魯莽地要與項羽拼命,翻譯為“與劉邦同生共死”比較合理?!俄椨鸨炯o》中“項王至陰陵,迷失道,問一田父,田父紿曰:‘左。’”中“紿”字為生僻字,然而下文有“左,乃陷大澤中。以故漢追及之”我們就可以借助這個結果推斷出“紿”應為“欺騙”之義。

四、關聯語境

篇10

【改文】我縮著身子,從乘坐的烏篷船的空隙里向外面望去,只見天空中橙黃里帶著點暗灰,陰沉沉的;山上這邊兩個茅棚,那里一座破廟,幾個小山村被枯黃的樹枝遮擋著,稀稀落落,顯得非常冷清、荒涼,一點兒人氣都沒有。

【原文】從篷隙向外一望,蒼黃的天底下,遠近橫著幾個蕭索的黃村,沒有一些活氣。

——魯迅《故鄉》

經過師生的討論發現,原文最大的特點是精煉。這個教學環節很精彩,但唯一遺憾的是學生們并不清楚該如何“瘦身”。魯迅的語言特點一直是很多大家研究的對象,我個人認為,魯迅的語言之所以能夠簡潔、凝練,跟他深厚的文言功底分不開。文言文可以幫助我們提升語言能力,這也是學習文言文的重要意義之一。那么如何通過文言文的學習來提高語言表達能力呢?

一、加強漢字修養,熱愛漢字文化

語言表達的生命力來自于運用者自身對漢語的感知,甚至可以說,漢字修養越深的人,語言的表達能力就越強。在文言教學中要有意識地表現古文字的魅力。

例如《項脊軒志》借項脊軒的興廢表達物是人非的感慨和對祖母、母親、妻子的深切懷念。這里我們可以借助文中的“安”字來展開情感教學?!鞍病笔菚庾?,房子下面一個“女”字,表示靜如處子,可見溫柔的女人對一個家是多么重要。這與“家”有本質的區別,“家”是房子下面一頭豬,是從物質需求的角度造字的。由此我們可以理解歸有光的哀情——家還在,但與自己最親的三代女人都已經離他而去,他的心能“安”嗎?如此教學,想必學生對“安”字會有更深的且耳目一新的理解。

在中學階段,我們要有意識的培養學生的古漢字學習能力,而認識漢字的來源,賦予文字豐富的文化內涵,不僅可以豐富學生的知識,更能激起學生對祖國語言的熱愛,也更會激發學生優美表達的欲望。

二、學習文言的典雅與凝練

文言文是中國古代書面語言,主要包括以先秦口語為基礎而形成的先秦兩漢時的書面語言,以及后來歷代作家仿古作品中的語言。時間的跨度,語言的演變,使得文言變得艱澀難懂。但剝去文言陌生難懂的外衣后,我們看到的是它簡潔而典雅的言語魅力。

例如七年級上冊中的《三峽》: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絕?;蛲趺毙袝r朝發白帝,暮到江陵,其間千二百里,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p>

僅40個字,寫出了三峽夏季長江水暴漲、湍急的特點。用語簡潔,夸張奇特,言語上四言五言相間,疾緩有致,彰顯了魏晉時期駢散相間文體的特點。

再來看一個例子,依然以魯迅先生的小說為例。

“幾枝老梅竟斗雪開著滿樹的繁花,仿佛不以深冬為意;倒塌的亭子旁還有一株山茶樹,從暗綠的密葉中顯出十幾朵紅花來,赫赫的在雪中明得如火,憤怒而且傲慢,如蔑視游人的甘心于遠行。

——魯迅《在酒樓上》

魯迅的這段文字用詞簡潔而富有情緒色彩,顯出節奏的疾速。并夾雜了一些文言詞匯,簡潔優雅,古意盎然。

文言文語言教學的宗旨是務必要引導學生品味文言文語言的優美節奏,典雅氣息,精煉表達,并有意識地將這種言語魅力融入我們自身的語言表達上,在實際使用中通過適當的間隔和“陌生化”,使我們的語言表達充滿張力和活力。這對網絡語流行的當代來說,猶如一泓清泉,給我們蒼白的言語世界帶來新的活力,也更加豐富多彩。

三、積累文辭修養,豐富表達內涵

優秀的古代詩文,無不具有極高的鑒賞價值。倘若在文言文教學中能有計劃地適當傳授一點文言修辭知識,必定有助于中學生欣賞、體味作品中的藝術精華,從而豐富學生的思想內涵,有助于提升語言表達的深刻性和美感。

如《出師表》中的“性行淑均”,課文的注釋只是對詞語作了詮釋,而沒有對所用的辭格作出說明。實際上這里運用了合敘手法,“淑”與“均”分承并陳述“性”與“行”;“性行淑均”應理解成“性淑行均”。性,性格;淑,善良;行,行為;均,公正。性格只能說是“善良”;行為只能說是“公正”。由于不明修辭手法,大多數學生將“性行淑均”釋譯為“性格行為善良公正”,這顯然是犯了句式套疊而搭配不當的語病。

《陋室銘》中的“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也是一種“合敘手法”?!伴喗鸾洝保c“無案牘之勞形”相對,“調素琴”,與“無絲竹之亂耳”相對,意思正好相應。

合敘手法在現代文的表達中同樣有其運用的價值,此種手法不但凝練了語言,也給讀者留下聯想的空間。古人所寫的文章,大都是文質兼美的范文,文約意豐,含蓄蘊藉,講究推敲,講究精練,講究對偶、排比、互文、委婉、諱飾等多種修辭手法的運用,“語不驚人死不休”。這一亮點可讓學生在模仿寫作中得到體會,從而逐漸養成推敲詞句的好習慣,說不定也會“兩句三年得,一吟淚雙流”,或是“吟安一個字,捻斷數莖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