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展望論文范文

時間:2023-03-21 15:29:3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農業展望論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農業展望論文

篇1

一、美國農業發展之教訓

以世界上農業最發達之美國為例,美國農業具有很高之勞動生產率。但是到20世紀80年代,人們發現以美國為典型之農業發展模式越發顯示出其存在之問題及危機。

美國現代化農業生產模式和工業生產十分相似,即投入一定數量之物質和技術,產出一定數量之農產品。有之美國生態學家認為這種農業生產方式和采礦作業十分相似,即從土地中榨取、剝奪而且帶來破壞;以長期和未來之損害換取短期和眼前之利益。建立在農業機械化和農業化學化這兩大支柱上之農業現代化,基本上成為工業生產之一個變種,因而發生在工業生產中之污染、損害生態環境之現象,也都在現代化農業中出現;由于農業生產空間廣袤,因而造成了更大之危害。其主要問題是:

(一)破壞土壤,加速地力衰竭土壤是有“生命”之物體,如果使用得當,土壤會愈來愈肥沃;反之,會愈來愈衰竭。美國現代化農業大面積之連年單作,大量使用化肥、除草劑,加上長期之機械耕作,造成了嚴重之土壤流失現象。美國每年流失之土壤,高達31億噸。美國衣阿華州之土壤原來十分肥沃,經過長期之現代化農業之運作,損失了一半之表土。平均來說,衣阿華州農民每生產一蒲式耳(每蒲式耳為35.238升)之玉米,要流失一蒲式耳之表土,種植大豆損失表土更多。美國中西部一帶農田之表土,早年深達6英尺,是世界上罕有之肥沃土壤,目前表土只剩下6寸,其余之,都在沖刷過程中流失。據專家估計,美國由于土壤流失造成直接和間接之經濟損失,每年超過400億美元。雖然50多年來,美國一直努力防止土壤沖刷,每年用于這方面之費用高達10億美元以上,但是,由于現代化農業造成土壤破壞之根源沒有消除,因此,一切治標措施都收效不大。

(二)減少了遺傳之多樣性不論在作物和家畜方面都是如此。美國式之現代化農業往往只使用少數之幾個品種,而過去之傳統農業則使用眾多之本地品種。減少遺傳之多樣性,對于農業生產是很危險之,因為一旦病蟲害爆發,由于品種之單一可能全軍覆沒。1970年美國玉米葉枯病,使全美15%之玉米產區顆粒無收,就是因為所有種子都是來自一個易感葉枯病之品種。

(三)大量消耗能源,能源利用率低美國現代化農業是典型之“能源集約農業”,美國每人一年中消費之食物,是用1噸汽油生產之,如果全世界各國都采用這種能源集約農業生產方式,那么占全球目前消耗量50%之汽油要用來生產食物,全球之石油儲備在15年內就要告罄。

美國現代化農業生產,不但大量消耗不能再生之能源,而且能源之利用率極低。中國、印尼、緬甸等亞洲國家傳統之農業生產方式,用0.05—0.1卡之熱量,可以生產1卡熱量之食物;而美國現代化農業則需0.2—0.5卡之熱量,才能生產1卡熱量之玉米、大豆、花生等等。美國人吃1罐只有270卡熱量之罐頭玉米,是用2800卡熱量生產之。

(四)大量使用化肥和化學農藥,造成環境污染例如,美國衣阿華州大泉盆地(BigSpringBasin)從1958年至1983年這25年中,地下水中之硝酸鹽濃度增加了3倍,這是大量施用化肥之結果。美國31個州存在著化肥污染地下水之問題。

大量使用化學農藥,對于農業工人之健康也造成直接之危害。美國農業工人傷亡率僅次于建筑業、采礦業,被列為三大危險行業之一。

(五)美國現代之養畜業,特別是肉牛飼養業,對生態環境造成很大之破壞美國之肉牛飼養主要集中在13個州,有42000處肉牛育肥場;其中200處最大之肉牛育肥場,集中了美國肉牛總數之50%左右。鑒于高度集中飼養,廄肥處理十分困難,造成了很大之空中和地下水之污染。此外,高度集中飼養,用水量也十分集中,造成一些地區采水過量,水源日趨枯竭。美國肉牛育肥場集中之中西部和西部各州,主要依靠橫跨8個州、世界上一個最大之地下蓄水層供水,現在其中3個州之地下水已開采了一半,如此長期不斷采水,蓄水層早晚有枯竭之虞。美國現代化大規模集中飼養肉牛,不得不用多種化學藥物防治疾病和刺激生長。例如,組織代謝類固醇可以使肉牛增生5%一20%,提高飼料利用率5%—12%,增加瘦肉率15%—25%,因此被廣泛地采用。美國全國肉牛育肥場中,95%以上使用各種生長激素;1988年,全美之肉牛飼養場用了1500萬磅之抗生素作為飼料添加劑。而人類食用了化學藥物生產之肉類,對健康是不利之。

美國農業部也曾承認:“美國農業生產效率很高,但是所付出之巨大代價,是當初沒有充分意識到之。美國農業現代化給社會、環境和健康帶來之問題,應當予以足夠之重視。”

對于美國現代化農業暴露出之種種問題,經過有關方面多年之探索,認為唯一解決問題之對策是,逐漸恢復過去以生態系統滲入農業生產中之方式,也就是逐步推行“低投入可持續農業”(LowinputSustainableagriculture,簡稱“Lisa”-“麗莎”)之生產方式。具體內容是:第一,充分將固氮技術和生物防治方法運用到農業生產過程中;第二,減少使用化肥和化學農藥;第三,有效地利用植物和動物內部生物學和遺傳學之潛力;第四,將種植業和養畜業最優化地結合起來;第五,注意節約和保存土壤、水、能源和生物學資源,等等。

二、現代農業發展趨勢

(一)綜臺運用高新技術發展智力農業“麗莎”之生產方式提出后,不但美國各級政府有關部門十分重視,撥出專款作為研究和試驗費用;并且在國家農業學術館中,設立“麗莎情報中心”傳播研究成果。不少大學和學術研究機構對“麗莎”也進行了大量之研究和試驗。人們認識到時代愈進步、科學愈發達,農業生產就愈需要智力來運作。農業未來學家預測,目前太旱、太堿、太瘦、太濕之土地,將來都可以通過特殊先進技術,轉變為良田沃野。以色列已經在過去一些無法耕作之土地上,利用滴灌技術栽培柑桔等各種作物,就是明證。

目前我國在運用高新技術改造傳統農業之技術路線方面,必須注意到我國農業技術結構之現狀和農村經濟之條件,技術路線之執行應能促進技術結構之優化。在技術結構上,我們應建立多元復合型之農業技術結構;在技術路線上,應選擇以生物技術、有機技術為導向,以工程技術為輔之綜合型農業技術路線。在綜合發展中突出重點,抓住農業技術創新向高新技術方向發展之突破點,積極穩妥地推進農業技術創新和農業產業化。

(二)大力發展精細農業采用精細形態生產方式之原因,首先是土地、水、能源等自然資源日益醫乏,為了經濟地利用各種有限資源,只能采取四大密集:技術密集、勞力密集、資金密集和生態密集之手段。其次,運用精細形態之生產方式,可以在過去不能或很難從事農業生產之土地或空間進行生產。例如,干旱缺水、山地陡坡、鹽漬灘涂乃至沼澤荒漠地區,都可以用水栽法轉變為生產基地。水栽法不用土地,而是用營養液,在控制環境之條件下進行生產。這樣,不但延長了生產季節,也擴大了生產之空間。中東一些炎熱、干旱、缺水之地區,過去不能生產新鮮之蔬菜,目前已經用水栽法解決了問題。第三,發展中國家在工業化過程中,如果采用精細形態之農業生產方式,創造出高科技、高收入之農業,就一定會吸引青年扎根農村,使農村成為真正大有可為之廣闊天地。第四,精細形態之農業,在交通方便、風光秀麗之地區,只要稍加裝備、經營,就可以成為觀光農業和休閑農業中心。這樣,既可增加收入、促進農產品銷售,又可以讓城市居民領略田園風光;牧歌情調。

(三)信息農業方興未艾當代世界正在由工業化時期進入信息化時代。以計算機多媒體技術、光纖和通信衛星技術為特征之信息化浪潮正在席卷全球。同樣,現代信息技術也正在向農業領域滲透,形成信息農業。信息農業之基本特征可概括為:農業基礎裝備信息化、農業技術操作全面自動化、農業經營管理信息網絡化。信息農業又包括兩個內容:一是農業信息化,二是農業信息產業化。

所謂農業信息化是社會信息化之一部分。它首先是一種社會經濟形態,是農業經濟發展到某一特定過程之概念描述。它不僅包括計算機技術,還應包括微電子技術、通信技術、光電技術、遙感技術等多項技術在農業上普遍而系統應用之過程。農業信息化又是傳統農業發展到現代農業進而向信息農業演進之過程,表現為農業工具以手工操作或半機械化操作為基礎到以知識技術和信息控制裝備為基礎之轉變過程。

農業信息化有三個明顯之特點:(1)農業信息技術在其他技術序列中優先發展;(2)信息資源在農業生產和農產品經營中之作用日益突出,農民更注意用信息指導生產和銷售;(3)信息產業之發展很大程度上促進鄉鎮企業之發展,并優化農業內部結構。據某些預測標準,當一個國家信息產業在農業中之附加值達到或超過農業總產值之50%時,就認為農業實現了信息化。

所謂農業信息產業化,就是將農業信息之采集、加工、傳遞、反饋、服務等形成一個一體化之、以信息咨詢為主之知識密集型產業,它是農村社會化服務中新興之獨立之第三產業,是農村社會、經濟發展之必然趨勢。農業信息產業化是發展一優兩高農業之需要,是農民進入市場之需要,是推進農村社會化服務之需要,是農業信息部門轉變職能、自我發展之需要,是農村經濟發展之必然趨勢。

計算機應用于農業生產中,可以及時準確預報病蟲害之發生期和發生量,做到及時防治,既節省農藥,又減少糧食損失。計算機在飼料配制、優化施肥、作物產量預報、漁業捕撈以及農業經濟結構優化等方面,都能發揮作用。利用遙感技術調查農業資源,預報自然災害,也有速度快、效率高之特點。準確之氣象預報也是農業生產中不可缺少之,氣象衛星起著重要作用。

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將計算機軟件技術應用到農業領域,將具有重大之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在發達國家農業信息化之影響下,我國從80年代以來,開展了系統工程、數據庫與信息系統、專家系統、決策支持系統、遙感技術RS、地理信息系統GIS以及全球定位系統GPS等技術應用于農業、資源、環境和災害方面之研究,已取得許多重要成果,有些已達到國際先進水平。農業部1994年開始籌建之“中國農業信息網”現已初具規模,已有1000多個縣入網。目前全國大部分省建立了農業信息中心,大多數縣配備了微機用于信息管理。全國已建成了一些大型農業信息資源數據庫、優化模擬模型、宏觀決策支持系統、農業專家系統、計算機生產管理系統。應用遙感技術進行災害預測預報與農業估產已取得顯著效果。如北京市農林科學院作物所研究之“小麥管理計算機專家決策系統”可使小麥增產6%—25%,降低成本4%—8%,增加效益15%—30%;中國農業科學院草原研究所應用現代遙感和地理信息技術建立之“中國北方草地草畜平衡動態監測系統”,使我國草地之資源管理由過去常規方法上百人10年完成之工作量只需7天即可完成,經3年運行,節約經費1669萬元;中國科學院合肥智能所研究之“農業專家系統”能指導農民科學育種、栽培、施肥、防治病蟲害、田間管理等,已在二十幾個省市推廣使用,增產糧食13.5億公斤,棉花35萬擔,節肥34萬噸。南京經濟學院研制之“糧食預警預報系統”可顯示我國1959—2020年期間糧食生產、消費之中長期趨勢,并可提供對產銷缺口進行平衡調整之幾種可選方案。

節約農業資源是實施農業可持續發展之基礎之一,是核心內容。農業資源,例如土壤、氣候、植物和水等是廣泛分布在地球表面、而且不斷地變化之自然資源。要想合理利用農業資源就必須掌握它們之分布、性質及其利用之變化,并取得現時性資料,這用常規技術是無法實現之。科學實驗已經證明,只有運用包括衛星遙感技術、地理信息技術、全球定位技術、空間分析技術、模擬模型技術、網絡技術和人工智能技術等綜合之現代信息技術,建立農業資源信息系統,才有可能及時地為國民經濟建設提供現時性之環境資料,并為領導或經營者提供決策咨詢方案,以提高領導農業生產之主動性。據預測,利用全球定位系統、變量播種機和變量施肥機等,重大農業災害之程度會得到較大程度之預防和控制,農民在每畝田之農活用工量可望從目前之10個左右降至1—2個,種子和化肥之使用量將減少30%—50%,產量卻提高10%—30%,其結果必然是農民在輕松勞作之同時,得到更為豐厚之回報。

(四)生態農業大發展所謂生態農業,是指在農業生產中,以生態科學和原理為指導,利用動物、植物、微生物之間之相互依存關系,應用現代科學技術,保護、培植和充分利用自然資源,防止和減少環境污染,形成農林牧副漁良性循環,保持大農業穩定發展。

世界上所有國家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著各種生態環境問題,人口之增加、工農業生產之發展,都加劇了問題之嚴重性。英國著名經濟學家BarbaraWard(1914—1981)很早以前就認為美國現代化農業之道路是行不通之。他對中國南方和東南亞一些國家,將種植水稻和養畜、養魚結合,充分利用土地和生物資源,保持良好生態環境之作法十分欣賞,而且提出一個十分有價值之觀點:“唯一能夠生產足夠糧食,滿足日益增長之人口需要之方式,是將所有適合耕作之土地,實行雙作和三作。”由此可見,中國長期以來實行之間作、套作、混作、輪作,施用糞肥、廄肥、綠肥,實行生物防治,充分利用土地,精耕細作等似乎落后,但是保證了農業長期持續發展之技術,實際上是先進之生產方式,應該作為今后實現農業現代化之一個主要戰略方針。

為了創造一個生態平衡之農業,就必須拋棄原有之以大量消耗石油、化肥、化學農藥為代表之農業現代化之模式,取而代之之是以遺傳工程、生物技術為主之高技術方法。當今時代由于分子生物學和細胞遺傳工程等學科之飛快發展,在分子水平上探明生物機能已經成為可能。因此,人們對于利用生物遺傳工程技術之研究成果解決農業生產領域中存在之諸多問題寄予很大希望。

遺傳工程開始了人類首次涉足動植物機體內部之活動,通過改變基因結構,可以使植物生長得更好、產量更高,并具有內在之抗蟲、抗病、抗逆、抗旱和自肥能力;也可以使作物更有效地進行光合作用。在動物方面,運用遺傳工程,可以增加產量,提高品質,縮短生長期、妊娠期及增進家畜之各種性能。例如,將美洲駝和駱駝之基因互相移植,使新種具有兩者之優點。

遺傳工程還可以根據需要,使農牧產品產生某種特殊之品質(風味、色澤、酸甜度、營養價值等等)。科學家已經預見到,將來可以用遺傳工程技術育成超級瘦肉型之肉豬、帶有鹿肉風味(鹿肉在西方被視為野味之王)之牛肉。

人類目前主要糧食只有6種,科學家預見,到2025年,由于遺傳工程之應用,可以增加到37種。這對于豐富人類食物之來源,解決人口不斷增加、耕地日益減少之嚴峻問題,具有重大意義。

(五)都市型之工廠化農業日趨成熟自然農業最大之特點是靠天吃飯,其生產之狀況受自然因素影響很大。21世紀,由于實現工廠化,通過運用先進科技,農業生產將擺脫或部分擺脫自然條件之制約。所謂工廠化農業,是指在“農業生產車間”(塑料薄膜大棚,玻璃溫室等)內,借用陽光或人工燈光進行不間斷地農業生產。有之人認為,這是根本改變傳統農業之重要方向。

用現代科技裝備之工廠化農業,集成了生物技術、信息技術、新材料技術、自動化控制技術和現代先進農藝等,其間作物之播種、生長、施肥、灌溉、環控等全過程都實現自動化,稱得上是一個高水準之“種植工廠”。“種植工廠”可以通過對生物和環境之控制,使農業生產中之多種潛力得到充分發揮。首先,在自然或開放之條件下,水、肥、土、熱等很難控制,“種植工廠”則可以充分發揮農業環境之有關潛能。其次,良好之“工廠環境”為生物潛力之發揮創造了條件,使農作物之有機物合成、轉化和儲存等效率大大提高,形狀、味道和顏色良好。此外,“種植工廠”還能夠很大程度地發掘作物生產之時空潛力:一方面,作物可種植時間得以延長,復種指數得以提高,部分或完全擺脫季節之限制,一些農作物可做到常年均衡供應;另一方面,對溫度、光照、供水和營養之有效控制,使作物平面、垂直之生產空間得以拓展,有之立柱栽培技術可增加數倍產量。

由于未來人們保健意識之加強,對食物品質之要求也隨之提高。未來對食物之要求,首先必須符合“干凈”和“營養”之標準。所謂“干凈”,是指食物不用化肥、農藥生產,不用人工防腐劑、染色劑,不經輻射處理。所謂“營養”,是指食物不但保存了最大營養價值,而且不經過長途運輸,必須成熟后采收,保持一流鮮度。為了滿足上述一系列之嚴格要求,農產品就必須當地生產、當地消費。

農產品長途運輸不但降低品質,還要大量消耗能源,造成大氣乃至海洋之污染。不少農產品長途運輸之包裝材料,是不能“生物降解”之,造成了嚴重之環境問題。據美國環境保護局資料,從1963年到1971年,美國消費之食物,按重量不過增加2.3%,但是,食物運輸過程之大、小包裝材料,按重量卻增加了33%和39%,這就是增加了長途運輸之結果。

目前美國已經出現所謂“社區支持農業”(Community-SupportedAgriculture)這種生產形態,就是企業將生產和消費在地區內結合起來,逐漸實現農產品之地區自給。

工廠化農業一般適于布局在都市之周圍,所以也有“都市型農業”之稱,因為“智能型農業工廠”不僅包括蔬菜、園藝花卉,還有畜禽、特種水產品生產以及微生物生產。由于都市有發達之信息、交通和完備之基礎設備,加之都市龐大之消費需求,未來之智能型農業工廠必將云集在都市周邊,成為都市經濟之重要支柱。

篇2

參考文獻:

[1]黃核成,余劍耀.農林院校藝術教育的現狀及措施[J].浙江林學院學報,1997,14(3):311-314.

[2]高秦嫣.對加強農林類高校人文素質教育的研究[J].西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8(3):233-234.

[3]蘇暢.農林院校藝術教育的現狀及對策[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1,31(4):17-19.

[4]錢學敏.錢學森談科學藝術與創新思維[J].華中建筑,2003,21(3):9-21.

[5]王蓮英.成立中國插花花藝專業教育機構勢在必行[J].中國花卉園藝,2012,(21):30-31.

[6]汪勁松.談在大學生中開設《插花藝術》課程[J].高等函授學報:自然科學版,2000,13(5):55-57.

參考文獻

[1]王蓮英.中國插花藝術發展簡史[J].中國園林,2006(11):44-48.

[2]謝婕.淺談在師范院校中開展《插花藝術》教育[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0(23):208.

[3]汪勁松.談在大學生中開設《插花藝術》課程[J].高等函授學報(自然科學版),2000,13(5):55-57.

[4]姚霆.綜合性大學開設藝術賞析公選課程的重要性[J].課程新思路,2013(12):35-36.

[5]張虎,孫莉,吳冬.《插花藝術》項目課程改革的探索[J].安徽農業科學,2009,37(36):18301-18303,18318.

[6]袁菊紅.多科性大學中插花藝術課程教學探索與實踐[J].安徽農業科學,20139(20):12627-12628.

[7]胡軍,張淑梅,張詠新.《插花藝術》課程教學的實踐與探討[J].遼寧農業職業技術學院報,2010,12(1):55-56.

[8]吳麗君.《插花藝術》課程教學和實踐改革探討[J].中國園藝文摘,2012(4):184-185.

[9]吳鐘鳴.高校公選課程的問題與對策探討[J].高教高職研究,2011(30):202-203.

[10]羅凱華.確立公選課在人才培養方案中的科學地位[J].吉林教育學院學報,2010(11):13-14.

參考文獻

[1]謝婕.淺談在師范院校中開展《插花藝術》教育[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0(23):208

[2]何黎明.“插花藝術”教學實踐現狀和發展研究[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1(19):186~187

[3]錢錦、馬玲.《插花與花藝技術》課程實踐教學體系的構建與完善[J].科技信息,2010(32):184

[4]胡軍、張淑梅、張詠新.《插花藝術》課程教學的實踐與探討[J].遼寧農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0(1)

[5]岳敏、施芬.高等農業院校“插花藝術”課實踐教學影響因素研究[J].中國農業教育,2012(1):73~76

[6]李福東.現代插花及其審美教育價值[J].西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11):87~90

[7]吳麗君.《插花藝術》課程教學和實踐改革探討[J].中國園藝文摘,2012(4):184~185

篇3

論文關鍵詞:受精,環境,性別,影響

 

現代的性別調控技術主要有X.Y的分離,控制母體的受精環境,胚胎性別改造-----采用破壞SRY基因或是導入SRY基因的方法.性別控制的含義是按照人類的愿望而控制動物子代個體性別。用通俗的話來說,就是想讓它(某種母畜)生公就生公,想讓它生母就生母.或者簡而言之可稱之為人工決定生公生母.

一、性別決定的本質

哺乳動物的每個細胞都有一對性染色體.雌性動物的性染色體是兩條相同的染色體,即通常所稱X染色體,而雄性動物是兩條不相同的染色體.一條也是 X染色體,另一條卻是Y染色休.因此細胞中的性染色體是XX構型就表示雌性,是XY構型就表示雄性.

在Y性染色體有一個SRY基因, 近代科學研究證明,住分化之前的胚胎時形態結構上.具有向雄性或雌性兩種性別發育的能力和可能.向哪種性別發育農業論文,取決于是否含Y染色體,特別是Y染色體上的性別決定基固,即SRY基因,或稱性別決定因子.當具有SRY基因時.則胚胎的原始性腺發育為,這種決定性別的信號,是在性分化之前,由SRY基因發出.在生殖脊中表達出來的.它使胚胎形成索,進一步形成雄性個體. 可見性別決定因子(SRY基因)是胚胎性別形成的決定性因子,有SRY基因則發育成雄性。無SRY基因則發育成雌性.

二、受精環境對性別影響的發現

為什么有的時侯卵子會與Y結合,又有的時侯卵會與X結合呢?卵與X或Y的結含是隨機的,還是有規律的呢?通過對母畜生殖道內受精環境的深入分析砰究,以及大量的實驗研究結果而發現:卵對XY的選擇是有條件的,在排卵前的一定時間受精,易得雌性后代,在排卵時或排卵后的一段時間受精,易得雄性后代.人們也從受精當時的各個角度進行了探索.如:遺傳因素,親本個體,胎次,季節,年齡,人工受精,時期等.

三、各種受精環境對性別的影響

1.不同排卵階段

對不同階段的認識.也隨著人工授精技術的發展和激素測定技木的提高而漸慚深入了.通過盲腸檢查農業論文,逐步掌握了濾泡發育和排卵的規律,逐步認識了卵巢的形態變化與激素調節的內在聯系,以及相應的生殖環境中離子、蛋白和酶的變化規律.研究發現:在排卵前的一定時間受精,易得雌性后代,在排卵時或排卵后的一段時間受精,易得雄性后代.高達20—30個百分點.

2.受精環境中的pH值

其理論依據為Y的特點為頭小而圓 ,體積也小 ,在相同的動力下 ,比X運動快 ,但壽命短 ,尤其是對疲勞和酸的耐受力較差 ,X與之相反。因此改變授精環境的pH值可達到性別控制的目的。一般認為母體生殖道(甚至關系到食物、血液)中的酸堿度對子代性比有影響,pH值高時,子代偏雄,pH值低時,子代偏雌.據根道,Weir曾選育出了pH高低不同的 2個小鼠品系.高pH系的雄性后代比低pH系的要高10%.

中國農科院畜牧所黃美玉等用0.3%醋酸注入母兔生殖道后授精,使雌性仔兔比例達57.1%.

3.精氨酸的影響

頭部的主要結構是核以及一系列膜性結構。核的主要成分是核蛋白,在一般細胞中,核蛋白的主要成分是組蛋白、在,其核蛋白的主要成分是魚精蛋白而精氨酸正是魚精蛋白的主要成分期刊網。又有把游離氨基酸結合到自身蛋自中的機能,如頂體中含很多谷氨酸草酰乙酸轉氨酶,就可以與谷氨酸產生代謝活動、那么核中含著大量的精氨酸農業論文,外源性精氨酸是否也參與的代謝活動。其效應達60%左右.

4.葡萄糖,母體礦物質營養和光照對性別的影響

通過研究表明:增加食物的葡萄糖,鈣,鈉,鎂離子等,以及增加光照均能提高母畜產的子代為雌性的比率。

5.體質與胎兒性別的影響

受孕期間,男女體質的強弱,可以影響胎兒的性別。一般,男性的體質強則多男孩。反之相反。

四:問題思考(假想)

我認為:各種因素均是影響了卵子與兩種含XY性染色體的結合的幾率不一樣。就其本質原因是因為Y和X相比所少的那一節染色體導致它們在抗酸,運動性,穿過透明帶能力等的差異。即Y染色體上還存在另外一種基因在影響精卵結合幾率.

參考文獻:

1.李婉濤動物遺傳育種學中國農業大學出版社2000.9

2.陳元明哺乳動物的性別控制中國農業科技出版社,1994.10

3.梁學強體質對胎兒性別的影響----中國排壇宿將生育之迷初探中國性科學2000.3第9卷第一期

4.梁子安論哺乳動物性別控制高等函授學報(自然科學版)第13卷第5期2000年10月

5.李馨家畜性別控制研究現狀與展望內蒙古畜牧科學1997年第二期

6.趙宗勝精氨酸對綿羊性別調控的實驗報告黑龍江畜牧獸醫1998第四期

篇4

論文關鍵詞:財政支農;農村社會保障

農業財政政策是國家財政通過分配和再分配手段促進解決“三農”問題一系列政策的總和。通過運用農業財政政策,為我國“三農”發展提供了重要的財力支持。財政支農政策的存在不僅具有必要性更具有重要性以適應現階段我國農業的發展。而現行的財政支持“三農”政策體系存在一些比較突出的問題,應盡快建立完善的財政支農政策體系迫在眉睫。

一、我國財政支農政策的現狀分析

經過多年來的不斷調整、創新,一個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基本適應,以推動農村全面小康建設和促進農民增收為目標;以確保國家糧食安全、統籌城鄉發展、推進農村改革、加快新農村建設為主要內容的新型財政支持“三農”政策框架體系已經顯現,但該體系還存在比較突出的問題。

一是財政農業絕對兩周增加,相對量趨于下降。表現在我國財政支農支出的比重呈現出下降、徘徊和增長緩慢的趨勢。二是結構不合理。主要表現在兩個主要方面:1.財政支持對象不合理;2.農業內部支持結構不合理。三是財政農業投入體制不完善。政府對農業的投資渠道較多,不同渠道的投資在使用方面、實施范圍、建設內容、項目安排等方面有相當程度的重復和交叉,造成重復投入等問題,這種投入體制使整體目標不明確,有限的資金無法形成合力。四是財政支農力度小一些。這必然造成地區發展不平衡,農民收入差距日益擴大,影響到農業的均衡發展。

二、財政支農政策的完善

進一步完善財政支持“三農”政策,必須立足穩定增強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加快促進農民收入增加這兩個主要目標,不僅要保持必要的支出增長幅度,體現公共財政資源分配向農村傾斜;而且要合理確定支出重點,優化支出結構,有效配囂公共財政資源。

(一)完善財政支農政策的展望

1.切實加大國家財政對“三農”投入的傾斜力度。

加強政府對農村基礎設施的投資,建立公共財政與WTO框架相適應的農業支持政策體系,切實加大國家對農村社會事業發展的投入。

2.建立規范的支農資金管理機制。

積極推進支農資金的,積極創新財政支持和民辦公主的機制,規范和加強財政支農資金管理。

3.著力深化縣鄉財政管理體制改革。

擴大“省直管縣”、“鄉財縣管”財政體制和方式改革試點范圍,完善縣鄉財政收入體系,加強縣鄉財政管理。

4.逐步建立城鄉統一的現代稅收制度。

統一城鄉稅制的目標是:強化城鄉稅收協調,公平城鄉稅負,規范和統一城鄉稅收管理體制,徹底消除城鄉“二元”稅制結構,最終實現農業、農村、農民與工商業、城市居民適用稅制的完全統一。在稅收政策上體現對“三農”的扶持,為農業發展、農民增收、農村穩定創造良好的水質環境,為實現以工促農、以城帶鄉奠定良好的制度基礎。 投入。

(二)完善財政支農政策的具體措施

1.穩定農業投入政策,多渠道增加農業投入。

各級財政對農業的投人,必須建立在用法律、法規進行制約的基礎上,切實做到依法投資,真正落實。同時,各級對農業的投資總額、投資方向、資金匹配額都應制定具體標準和辦法,以分清責任,強化對農業的投入。要積極利用政策作用,引導集體、農民和其他有關渠道增加對農業的投入。

2.改革農業補貼政策。

要建立健全農業補貼的政策法規,使財政對農業補貼成為一項長期穩定的制度。要改變目前國家對農業補貼絕對額逐年減少、相對數明顯下降的狀況,逐步增加對農業的補貼額度。

3.利用好財政貼息政策。

財政貼息作為一種特殊的財政補貼方式,是財政政策與金融政策相配合的一種形式,它既能彌補財政資金的不足,又能發揮銀行信貸資金的優勢,它是在市場基礎上維持有效率的農業需要。目前,我國的財政貼息只要用于政策性銀行的貸款貼息。但因為政策性銀行的資金是有限的,遠遠不能滿足全部政策性貸款的需要,故還有必要對一部分商業銀行的農業貸款進行貼息。財政通過貼息政策引導社會資金更多地投資到農業上,以解決當前農業投資整體資金不夠的問題。但應注意的是,按照wI’o規則,財政貼息是屬于應予減讓的政策,這一數額不宜過大。

4.整合農業稅收政策。

要進一步推進農業稅費改革,建立新的農業稅制,然后做好新農業稅制試點的配套改革。

5.加強財政扶貧開發的力度。

首先以促進貧困地區勞動力轉移為目標,加強對貧困農民的教育和培訓,提高就業能力。然后支持貧困地區基礎設施建設,加大扶貧移民開發力度,支持貧困地區農產品加工、運銷和農業產業化的發展壯大,支持貧困人口教育和醫療衛生。

篇5

關鍵詞:黑土地,大豆,栽培模式,探究

 

我國黑土地地區主要分布于東北三省,大豆的種植以黑龍江省為主,素有北大倉之稱,屬于北溫帶大陸性氣候,寒冷,夏季較短,作物一年一熟,土地成分及氣候都適宜大豆的栽培,但是栽培的技術和栽培模式對作物的產量有很大的影響,占決定因素的三分之一多,因此重視栽培模式是提高大豆產量的重要環節。黑土地上也要根據土地的不同情況需要有不同的栽培模式。栽培措施主要包括耕作制、輪作制、施肥制的各種栽培技術,貫穿從播期、密度、播種方式、施肥(種類、數量、時期)、灌水、病蟲草鼠害防治等整個生產環節。大豆是世界上一種重要的經濟和糧食的雙重作物,營養價值豐富。因此,近年來對于大豆的高產方面的研究層出不窮,但是由于技術不成熟,沒有一定的針對性和實踐性,很多方法得不到廣泛應用和良好效果。本文主要針對適合于黑土地的大豆栽培模式的研究,將各種模式形成規模化、標準化,把大豆栽培這門綜合性、技術性很強的農業學科充分發揮它的生產潛力,提高我國大豆的產量。免費論文。以下就分析了幾種不同栽培模式及在各階段的技術重點:

1.三壟栽培模式

(1)三壟栽培比較適合低洼、易受澇的潮濕區域,是根據黑龍江省三江平原

地區的土耕地層較薄,無法深層施肥的特點而采取的一項栽培模式。當地由于作物分布不均勻,植株不連貫而斷壟的現象較多導致大豆的產量底下。三壟栽培提出在壟作基礎上,采用一種新研制的耕播機械,將農機和農藝相結合,實施三項技術措施。一是在耕作上以翻、旋、松相結合;二是栽培方式為壟作;三是施肥方式上為分層深施肥;四是改單條平播為壟上雙條精密點播;五是改一機單用為一機多用。

(2)技術要點。選種決定產量的有一個三分之一因素,因此在這種易受澇的潮濕區域要選用

稈徑有力、主莖發達、抗逆性強的品種,防止倒伏現象的發生,同時種子的成熟期穩定,以保證品種的優質高產。免費論文。耕地時要將土壤耕細、整平、深松起壟,壟向垂直,等距壟寬,同時深入施加底肥。根據黑龍江的氣候特點,一般在五月中上旬開始播種,采取多項作業一次完成的深松播種方法。播種深度以鎮壓后4~5 cm為宜,播種、 鎮壓連續作業。施肥利用大型耕播機壟底分層深施。

2.大豆行間覆膜栽培技術

(1)根據黑龍江省所處的緯度較高,春夏干旱、全年平均氣溫較低的特點,推行了適合大豆主產區的大豆行間覆膜技術,這是一種能夠有效的抗擊低溫、干旱是的綜合性高產技術。具體可以分為平播行間覆膜與大壟行間覆膜兩種技術模式。

(2)技術要點。平播行間覆在選種時以中晚熟選擇成熟期較晚、稈強、抗倒伏、有分枝、單株生產力高的品種;地膜要以拉力較強的厚膜為佳,避免地膜透氣性差帶來的洪澇。大豆行間覆膜播種機工作效率低,同時對除草劑的有嚴格的要求。大壟行間覆膜宜應該選擇在低濕地區且需要選地勢平整,排水較好的地方。

3.大豆窄行密植栽培模式

(1)大豆窄行密植栽培模式是在研究國外同一技術基礎上吸取三壟栽培技術點而創新形成的優質新型技術。這種技術以矮稈品種技術介入,包括“平播窄行密植”、“大壟窄行密植”和“小壟窄行密植”的三種栽培模式。通過調整行距和株距增加密度,改善大豆植株分布結構,利用合理空間增加綠色面積。免費論文。增加植株中下層的光合作用,提高水、肥、光、熱資源的利用率。在不同生態條件和不同生產力水平條件下推廣,可以達到增產20%。

(2)技術要點。要選用抗倒伏、主莖結莢為主的矮稈種子。耕作深松為主,播種時間要有一定的把握,小壟適宜早播,大壟和平播的播種密度在45萬~50萬株/hm2左右,施肥要實行深層施入,使用一定的化學方法來進行除草和調控。

4.保護性栽培模式

(1)它又稱大豆少耕免耕技術,是一種省工節本栽培模式新型旱地耕作法。主要包括免耕播種施肥、深松、控制雜草、秸稈及地表處理。

(2)技術要點。深松技術要切實貫徹,包括土地的局部深松和全部深松,增加水對土壤的滲入,減少蒸發量。在保護性模式中可采取秸稈的粉碎性和整體性覆蓋技術;免耕、少耕播種技術;控制雜草、防治病蟲害技術,對作物實施干預,人為保護。

5.結論

以上簡要概括了適合于黑土地的大豆栽培模式的具體操作方法術要點。無論哪種模式都有一定的適用條件和不同的技術要求,要因地制宜的選擇適合的模式進行操作。將科學的方法整合配套,標準化和機械化作業形成不同區域的優勢組合,大大提高黑土地上的大豆產量,更好的提高了經濟效益。

參考文獻:

[1]胡國華.我國大豆栽培學科發展展望[J].大豆通報,2008(3)

[2]劉忠堂.大豆窄行密植高產栽培技術的研究[J].大豆科學,2002,21(2)

[3]張代平,楊朝輝,宋曉慧.黑龍江墾區大豆綜合高產栽培技術模式選擇原則與技術要點[J].農業技術通訊,2008(8)

[4]孫義春,苑方武,郭有泉.高寒地區大豆行間覆膜栽培技術研究[J].物雜志,2006(2)

篇6

關鍵詞:推薦系統;云計算;數據挖掘;個性化

中圖分類號:TP393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003-6970.2013.03.001

本文著錄格式:[1]郭平,劉波,沈岳,農業云大數據自組織推送關鍵技術綜述[J].軟件,2013,34(3):1-6

0 引言

隨著物聯網、云計算、下一代互聯網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和信息內容的日益增長,“信息過載”問題愈來愈嚴重,推薦系統(recommender systems)被認為可以有效的緩解此難題,幫助用戶從海量數據中發現感興趣信息,滿足個性化需求。

近年來,我國在農業個性化知識服務服務領域從本體論、語義網、知識工程角度開展了廣泛的研究,成果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以搜索引擎為代表的知識檢索系統,需回答大量預設問題進行知識推理的專家系統,特定領域應用系統,它們在各自的場合都發揮了積極作用。然而知識檢索系統不能滿足用戶個性化需求,專家系統的應用很難普及,特定領域應用開發成本高和重用難度大。物聯網與數據挖掘云服務提供知識服務云實現物理世界的“感知控”,知識服務云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制造和圖書情報領域,云環境下的農業個性化知識服務的研究尚處于起步階段,主要集中在服務模式的構建與展望。

本文是對科技部科技支撐課題“農村農業信息化關鍵技術集成與示范”(2011BAD21803)與“農村物聯網綜合信息服務科技工程”(2012BAD35800)研究成果的總結,也是對農業云推薦系統研究的升華。

1 農業云大數據自組織區域推送的提出

1.1 農業信息資源特點

我國自“十一五”時期以來,農業農村信息化發展取得了顯著成效,主要表現在農業農村信息化基礎設施不斷完善、業務應用深入發展、物聯網技術在農業中逐步推廣應用等方面。從中央到省,市、縣建立了“三農”綜合信息服務平臺,涉農企業、組織和科研院所也積極搭建了各具特色的農業信息服務平臺,目前正向鄉鎮村發展。農村信息員隊伍及以農業綜合信息服務站和農業合作社為代表的農村信息服務機構發展迅速,“三電合一”、“農民信箱”、“農村熱線”等信息服務模式應用深入。云計算利用海量的存儲能力把農業信息資源形成高度集成和虛擬化的計算資源一“農業知識聚合云”,支持用戶在任意位置、使用各種終端方便獲取信息,但由于農業領域生態區域性和過程復雜性及農業區域發展不平衡和農民文化的多層次性也帶來了“信息過載”、“資源隱晦”“資源迷向”等問題。

1.2 農業云環境下大數據自組織區域推送

物聯網和云計算背后是大數據,在云計算模式下,用戶不確定的、智能的交互,個性化需求更加多元化,信息交互行為更加頻繁;在大量用戶通過社會標注達成共識的過程中,逐漸形成不同社區,涌現出群體智能,形成“農業用戶興趣社交云”。利用云的海量存儲、群體涌現智能、強大的計算能力和物聯網感知控優勢,可以提供面向用戶復雜分析計算,實現業務重點由面向應用和資源的傳統信息服務,轉變為基于對海量農業知識進行動態劃分,有目的、主動、定制、自組織推送給有需求的農業用戶,為農業用戶提供實時性、個性化知識服務,指導農業生產過程。

首先以Hadoop+MapReduce+HBaSe分布式框架為處理平臺,對“農業用戶興趣社交云”,融合用戶興趣偏好和社交網絡進行建模,將這些多元用戶信息充分融入推送系統會更好產生推薦結果;將推薦對象“農業知識聚合云”按農業知識高維性、多樣性、多層次性特征分類聚類為各種知識塊靜態和動態元數據;通過智能算法推薦和社會網絡推薦為用戶發現個性化內容;根據用戶的地理位置、用戶服務的評價以及云基礎服務提供商信息將預測值最高的服務推送給用戶實現與物理世界的互動(如圖1)。

從以上分析可知,農業云大數據自組織區域推送的關鍵技術有用戶興趣模型、推薦對象模型,推薦算法、數據挖掘四個部分,以下分別對這幾項技術進行論述。

1.2.1 用戶興趣模型

用戶興趣建模是個性化服務技術的基礎和核心,包括數據收集、模型表示、模型學習與模型更新。用戶興趣建模的方法有很多,常用的有向量空間模型、神經網絡、遺傳算法、用戶一項目評價矩陣、基于案例的表示、基于本體論的表示、基于加權關鍵詞的表示,基于社會網絡的表示等。幾乎每種表示形式都是以一種私有形式進行知識表示,此外一些表示技術還依賴于模型學習,如廣泛使用的基于向量空間模型的表示與TF-IDF學習技術聯系在一起。表示形式的私有性和對學習技術的依賴性阻礙了用戶模型在系統間的共享,這種共享對于減少用戶建模工作量,提高推薦算法啟動效率具有重要意義。因此開發獨立于模型學習技術的通用用戶模型表示技術是目前研究中熱點,基于語義網和社交網絡的用戶模型在這方面表現了優勢。

用戶的興趣或需求會隨時間、情景發生變化,結合長期和短期興趣及興趣的變化用戶興趣建模的重點,目前的更新機制很難及時跟蹤用戶興趣的變化,有更好的學習效率和動態變化適應能力的建模是未來的重要研究方向,國內外大量的文獻對此展開了研究,遺忘函數、時間窗、用戶興趣的漂移特性等被提出。

在湖南農業云中,基于呼叫中心、互聯網,手機報、手機短信,電視廣播等用戶在多應用系統中形成的興趣偏好和社交網絡特征,提出“農業用戶興趣社交云”建模思路:以圖論模型表示用戶“興趣圖”數據和“社交圖”數據,根據經典的局域世界演化理論,綜合考慮實際情況中用戶之間的多重關系和關系的強弱程度,以用戶之間相似度為節點連接概率因素,生成動態多維網絡,進行用戶數據的挖掘和更新;結合農業本體,在多維社交網絡的基礎上,將基于農業本體的區域用戶興趣融合在云計算平臺上進行處理。

1.2.2 推薦對象模型

推薦本質上是將推薦對象的特征與用戶的興趣偏好進行推薦計算,所以推薦對象的描述和用戶的描述密切相關。推薦系統應用不同領域,它推薦的對象也就各不相同,目前,湖南農業云主要是文本性數據;不同的對象,特征也不相同,目前沒有一個統一的標準來進行統一描述,主要有基于內容、分類、聚類的方法。

基于內容的方法是從對象本身抽取信息表示對象,常見的是向量空間模型,使用最廣泛的是加權關鍵詞矢量方法進行特征選取,使用TFIDF計算每個特征的權值。向量空間模型對模型中的特征詞進行權重估計(TF-IDF)過程中不考慮特征詞之間的相關性,直接用特征詞作為維度構建文檔向量,降低了文檔向量對文檔概念表達的準確性以及對不同類型文檔的區分能力。

基于分類的方法是把推薦對象放入不同類別,把同類文檔推薦給對該類文檔感興趣的用戶。主要有兩種,一種是基于知識工程的方法,使專家的類別知識直接編碼為分類規則,正確率和召回率高,但工作量大;近期研究最多的是另一種一機器學習,根據訓練樣本集建立分類器,方法有很多,常見的有概率分類、貝葉斯回歸分析、決策樹分類器、決策規則分類器、Rocchio分類器、神經網絡分類器、支持向量機(SVM)、分類器融合、Boosting分類器、k最近鄰方法(KNN)等。

研究文本聚類的最初目的是為了提高信息檢索的查全率和查準率,近年來,文本聚類用于自動產生文本的多層次的類,并利用這些新生成的類對新文本進行效率較好的歸類,已經提出了大量的文本聚類算法。傳統的聚類算法在處理高維和海量文本時效率不很理想。針對這樣的問題,將聚類分析與計算智能理論,并行計算、云計算等相結合,設計出高效的并行聚類算法,己經成為一個比較流行的研究思路。

在湖南農業知識云數據模型中,將能更好反映特征詞相關性的超圖模型引入,將文檔中提取的特征項表示為圖中節點,特征詞條之間的關系構成圖中邊,用邊上權值表示相關聯特征項之間共現程度。通過對文本圖模型K最近鄰劃分實現降維降噪的粗粒度數據切片;對切片后數據反映用戶興趣如地域、時間、訴求等多維度特征的智能聚類,實現細粒度的聚合與分割。

“農業知識聚合云”模型算法建立在基于MapReduce處理的大規模圖上,得到各種知識塊靜態和動態元數據。

1.2.3 推薦算法

推薦算法是整個推薦系統中核心部分,大量的論文和著作都關注了這個方面。目前,基本包括以下幾種:基于內容過濾推薦、協同過濾推薦、基于關聯推薦、基于知識推薦、基于效用推薦、基于網絡結構推薦、基于聚類推薦、基于社會網絡分析推薦、混合型推薦等。通過對眾多推薦算法進行比較分析,各種算法都有優缺點(如表1):

各種推薦方法都有各自的優缺點,在實際問題中采用多種策略進行混合推薦,主要有兩種混合思路:推薦結果混合和推薦算法混合。目前大部分的推薦算法都是混合推薦算法,主要還是以協同理論為核心,再配合其他算法的優點或交叉學科的理論來改善推薦的質量。另外基于社會網絡個性化推薦算法研究是一個趨勢,基于社會網絡的推薦是協同過濾的延伸,通過考察結點之間(用戶和用戶之間或產品之間)的相關性和結點之間的信任度可以獲得比一般協同推薦更高推薦效果,如文獻提出將社會網絡關系結合到推薦算法中。縱觀國內外在推薦算法上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基于用戶顯性評分數據的協同過濾算法上,對基于非顯性評分行為數據場景下的研究卻顯得有點不足。目前在擴展性問題上學術研究不是很具有針對性,主要集中在通過各種交叉學科中的方法來對用戶進行聚類或對行為數據進行降維、壓縮等縮短推薦的項目集或減少計算量,從而提升算法的性能;有關基于云平臺上的推薦算法研究目前主要集中于協同過濾算法MapReduce化。而實際應用中,己出現利用分布式集群解決算法擴展性方法,如Google News的推薦算法就是部署在分布式環境下,從而滿足海量數據下的推薦服務。

根據農業云大數據自組織區域推送實際情況將推薦結果和推薦算法混合,提出“三層推薦”策略:在豐富的知識塊云元數據基礎上,將知識塊屬性和用戶興趣行為基于頻繁模式的知識關聯撮合推薦;通過復雜網絡聚類算法識別一個用戶多個社區興趣,融合“興趣圖”和“社交圖”協同過濾推薦,突破算法推薦的局限性,讓用戶信任的朋友圈子為其發現和推薦內容,取得社交推薦的時效性和算法推薦的長尾性之間的互補,從而針對每個社區成員提供精準個性化推薦;根據基礎設施服務供應商、用戶所在的地理位置以及用戶對服務可用性評價值的相似性等,將大量用戶云終端聚類為一定數量的社區,提高云端推送服務的有效性,最終形成通過大眾參與,支持云間變換,集電信網、廣播電視網、互聯網合一的自組織區域推送,較有效地處理一般推薦算法中存在的稀疏性、冷啟動以及大規模實時計算的問題。

1.2.4 云計算下個性化數據挖掘

數據挖掘采用了多種領域中的思想,包括來自統計學的抽樣、估計、假設檢驗以及人工智能、模式識別和機器學習的搜索算法、建模技術和學習理論。隨著數據挖掘的不斷發展,也采用了包括最優化、進化計算、信息論、信號處理、可視化、信息檢索、云計算、并行計算等技術。與傳統的數據挖掘相比,云計算下的個性化數據挖掘的目標,就是通過云計算中心,向用戶提供針對其即時演化需求的數據挖掘SaaS(Software as aService,軟件即服務)服務,其基礎問題主要為:對于用戶不同的數據挖掘需求以及針對用戶特點進行個性推薦的建模和表征;數據挖掘算法適應云計算的并行分布式化;使數據挖掘的結果和算法能夠支持云間變換并形成一種面向用戶、即時組合的、變粒度的云服務,其中數據挖掘的云服務化是研究的難點。

(1)云計算下個性推薦的建模和表征

云下的個性推薦建模和表征與傳統上個性化推薦明顯的不同在于海量異構大數據和用戶間群體涌現的社交網絡,它們本質上形成了多個頂點的大規模圖。云計算可以為大規模個性化提供技術支撐,云服務本身也有大規模個性化定制應用需求,目前研究兩者結合的文獻還很少,張澤華從計算資源的角度基于復雜系統理論對云計算聯盟體系結構進行建模,并基于蟻群優化算法和復雜系統理論進行了負載均衡研究;郭昱就有效處理客戶需求信息該如何選擇與分布云計算平臺中的關鍵節點問題,提出了基于云計算的大規模定制客戶需求模型。趙東杰對復雜網絡、數據挖掘與群體智能有效結合進行了探索研究。農業云大數據自組織推送通過“農業知識聚合云”分解的靜態、動態知識元數據和“農業用戶興趣社交云”形成的興趣圖、社交圖基于用戶行為和知識元數據的關聯撮合,通過人工智能和社交圈子幫助用戶發現內容,實現搜索和推薦的無縫結合,為智能個性化推薦實現“內容找人”愿景。

(2)算法并行分布式與高性能計算

對于大規模數據的處理,典型系統結構大致分為三類:基于MapReduce模型的分布式并行處理系統、基于BSP模型的分布式并行處理系統和分布式圖數據庫系統。數據挖掘算法現在的發展趨勢是基于云計算的并行數據挖掘,它的同一個算法可以分布在多個節點上,多個算法之間是并行的,多個資源實行按需分配,而且分布式計算模型采用云計算模式,數據用DFS或者HBASE,編程模式采用MapReduce這種方式。Bhaduri等整理了一個十分詳盡的并行數據挖掘算法文獻目錄,包含了關聯規則學習、分類、聚類、流數據挖掘四大類分布式數據挖掘算法,同時還包括分布式系統、隱私保護等相關的研究工作。

2 基于云計算推薦系統研究的重點、難點與熱點

2.1 云環境下用戶偏好獲取安全與可信問題

推薦系統中,用戶數據集的數量和質量問題,影響用戶模型的精確度、可用性,導致問題的根本原因在于用戶對隱私和安全的考慮。而云環境下,數據的安全與隱私是用戶非常關心的問題。既能得到準確用戶信息而提高推薦系統性能,又能有效保護用戶信息同時檢測并能預防推薦攻擊(一些不法的用戶為了提高或降低某些對象的推薦概率,惡意捏造用戶評分數據而達到目的)將是未來推薦系統的一個重要研究方向。

2.2 模型過擬合問題

過擬合現象是指系統推薦給用戶的對象與用戶剛剛看過的不是太相似或者太不相關。過擬合(過學習)的問題本質上來自于數據的不完備性,這在實際應用中是無法完全避免的。在于興趣偏好獲取方式或隱私等原因使用戶沒有對足夠多類別的對象進行評價。目前解決的主要方法是引入隨機性,使推薦算法收斂到全局最優或者逼近全局最優,關于既要保證推薦的多樣性,又不能與用戶看過的對象重復或毫不相關這一問題的研究是推薦系統研究的一個難點和重點。

2.3 稀疏性與冷啟動問題

稀疏性和冷啟動問題困擾推薦系統很長時間了,前者的解決辦法主要過濾和降維。目前針對冷啟動問題提出了一些解決方法,主要分為兩大方面,一是直接利用傳統協同過濾的評分數據結合特定的方法進行解決,二是新用戶或新項目的內容屬性信息與傳統的協同過濾評分數據相結合的方法進行改善冷啟動問題。稀疏性與冷啟動問題一直是推薦系統研究的一個難點和重點。

2.4 數據挖掘的結果和算法智能服務化

將數據挖掘算法融入針對海量用戶的使用記錄和計算資源間協作進行優化組合,利用這些特性通過大眾參與的交互作用,提高云間服務的智能性、有效性將是大數據時代推薦系統研究的一個制高點。將數據挖掘任務及其實現算法服務化,通過SaaS方式向云計算中心索取所需的相應的數據挖掘,這可能是目前突破數據挖掘專用軟件使用門檻過高、普通大眾難以觸及、企業用戶使用成本太大、挖掘算法和結果難以實時得到評價和相應修改等問題的最有希望的解決方案之一,也是數據挖掘走向互聯網大眾、走向實用化的重要的一步。

2.5 大數據處理與增量計算問題

目前對大數據的研究仍處于一個非常初步的階段,半結構化和非結構化數據給傳統的數據分析帶來巨大挑戰,尤其算法如何快速高效地處理推薦系統海量和稀疏的數據成為迫在眉睫的問題。當產生新的數據時,算法的結果不需要在整個數據集上重新進行計算,而只需考慮增量部分,對原有的結果進行微調,快速得到準確的新結果,是增量計算的理想狀態。但一般而言,隨著信息量的增多,算法的誤差會累積變大,最終每過一段時間還是需要利用全局數據重新進行計算。一個特別困難的挑戰是如何設計一種能夠保證其誤差不會累積的算法,也就是說其結果與利用全部數據重新計算的結果之間的差異不會單調上升,要達到這種程度,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結束語:

隨著新一代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和信息內容的日益增長,搭載在云計算平臺的自組織區域推送具有它天然的優勢:云的海量存儲使得推薦系統能有效獲取訓練數據;云的分布式計算能力提供了較高的響應能力;海量用戶的使用記錄和計算資源問大眾參與的交互涌現,最終形成自組織優化組合的智能個性化云推送。因此,農業云自組織區域推送具有重要的研究意義和廣闊的應用前景,對云環境下其他領域的個性化推送應用具有借鑒意義,但目前存在大量問題需要進行深入細致的研究。

參考文獻

[1]孟祥武,胡勛,王立才,張玉潔,移動推薦系統及其應用[J],軟件學報,2013,24(1):91-108

[2]楊濤,基于本體的農業領域知識服務若干關鍵技術研究[D],上海:復旦大學計算機科學技術學院博士論文,2011,1-50

[3]楊曉蓉,分布式農業科技信息共享關鍵技術研究與應用[D],北京:中國農業科學院博士學位論文,2011,3-35

[4]趙春江,農業智能系統[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9,1-210,

[5]何清,物聯網與數據挖掘云服務[J],智能系統學報,2012,7(3):1-5,

[6]黃衛東,于瑞強,共享學習模式下知識服務云平臺的構建研究[J],電信科學,2011,12:6-11

[7]丁靜,楊善林,羅賀,丁帥,云計算環境下的數據挖掘服務模式[J],計算機科學,2012,39(6):217-219,237

[8]鄧仲華,錢劍紅,陸穎雋,國內圖書情報領域云計算研究分析[J],信息資源管理學報,2012,2:10-16

[9]胡安瑞,張霖,陶飛,羅永亮,基于知識的云制造資源服務管理[J]同濟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2,40(7):1093-1101

[10]程功勛,劉麗蘭,林智奇,俞濤,面向用戶偏好的智能云服務平臺研究[J],中國機械工程,2012,23(11):1318-1323,1336

[11]劉波,方逵,沈岳,可重構的農業知識服務模式研究[J]農機化研究,2011,36(11):66-70

[12]趙星,廖桂平,史曉慧,陳誠,李文圃,物聯網與云計算環境下的農業信息服務模式構建[J],農機化研究,2012,4:142-147

[13]郭永田,中國農業農村信息化發展成效與展望[J],電子政務,2012,02-03:99-106

[14]李道亮,中國農業農村信息化發展報告(2011)[M],北京:電子工業出版,2012,87-150

[15]錢平,鄭業魯,農業木體論研究與應用[M],北京:中國農業科學技術出版社,2006,1-100

[16]吳麗花,劉魯,個性化推薦系統用戶建模技術綜述[J],情報學報,2006,25(2):55-62

[17]李珊,個性化服務中用戶興趣建模與更新研究[J],情報學報,2010,29(1):67-71

[18]王國霞,劉賀平,個性化推薦系統綜述[J],計算機工程與應用,2012,48(7):66-76

[19]王巧容,趙海燕,曹健,個性化服務中的用戶建模技術[J],小型微型計算機系統,2011,32(1):39-46

軟件雜志歡迎推薦投稿:http:///

[20]張華清,動態多維社會網絡中個性化推薦方法研究[D],濟南:山東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2,16-31

[21]丹,面向跨系統個性化服務的用戶建模方法研究[J]_情報雜志,2012,31(6):156-161

[22]鄧夏瑋,基于社交網絡的用戶行為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2,4-43

[23]馬堯,基于多維用戶特征建模的個性化社交搜索引擎的設計與實現[D],廣州:華南理工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2,12-55

[24]陳恩紅,徐童,田繼雷,楊禹,移動情景感知的個性化推薦技術[J],中國計算機學會通訊,2013,9(3):19-24

[25]Jong Hwa Kima,b,,Hyun JoonLeeb,Extraction of user profile based on workflow and information flow[J],Expert Systems with Applications,2012,39(5):5478-5487

[26]南智敏,錢松榮,引入漂移特性的用戶興趣模型優化研究[J],微型電腦應用,2012,28(3):30-32

[27]郭新明,弋改珍,混合模型的用戶興趣漂移算法[J],智能系統學報,2010,5(2):181-184

[28]程顯毅,朱倩,文本挖掘原理[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0,9-45 [29]李濤,推薦系統中若干關鍵問題研究[D],南京: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9,31-80

[30]姜倫,模糊聚類算法及其在中文文本聚類中的研究與實現[D],哈爾濱:哈爾濱理工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0,18-48

[31]馮汝偉,謝強,丁秋林,基于文本聚類與分布式Lucene的知識檢索[J],計算機應用,2013,33(1):186-188

[32]陶紅,周永梅,高尚,一種基于語義相似度的群智能文本聚類的新方法[J]計算機應用研究,2012,29(2):482-532

[33]孟海東,劉小榮,基于聚類分析的圖模型文檔分類[J]計算機應用與軟件,2012,29(1):117-174,229

[34]饒君,張仁波,東呈曉,吳斌,基于MapReduce的大規模圖挖掘并行計算模型[J],應用科技,2012,39(3):56-60

[35]于戈,谷峪,鮑玉斌,王志剛,云計算環境下的大規模圖數據處理技術[J],計算機學報,2011,34(10):1753-1767

[36]呂善國,吳效葵,曹義親,基于網絡結構的推薦算法[J]_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2,31(7):278-280,368

[37]周佳,羅鐵堅,一種基于內容關聯的學術資源協同推薦算法[J],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2013,30(1):117-123

[38]唐曉波,張昭,基于混合圖的在線社交網絡個性化推薦系統研究[J]情報理論與實踐,2013,36(2):91-95

[39]王立才,孟祥武,張玉潔,上下文感知推薦系統[J],軟件學報,2012,23(1):1-20

[40]劉建國,周濤,汪秉宏,個性化推薦系統的研究進展[J],自然科學通報,2009,19(1):1-15

[41]許海玲,吳瀟,李曉東,閻保平,互聯網推薦系統比較研究[J]軟件學報,2009,20(2):350-362

[42]孫冬婷,何濤,張福海,推薦系統中的冷啟動問題研究綜述[J],計算機與現代化,2012,5:59-63

[43]張亮,基于聚類技術的推薦算法研究[D],成都:電子科技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2,7-18

[44]Liu, F.,Lee, H.J. Use of social network information to enhance collaborative filterinperformance.Expert[J] Systems with Applications. 2010, 37(7):4772-4778.

[45]Jiang, J., Lu, J., Zhang, G., Long, G. Scaling- Up Item-Based CollaborativeFiltering Recommendation Algorithm Based on Hadoop[C].2011 IEEE World Congress onServices.IEEE[A]. 2011, 490-497.

[46]周源,基于云計算的推薦算法研究[D],成都:電子科技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2,26-64

[47]呂雪驥,基于云計算平臺的智能推薦系統研究[D],合肥:安徽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2,25-43

[48]劉晨,改進的聚類挖掘算法對網絡自助出版“長尾”文本的推薦應用[D],上海:復旦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1,10-19

[49]陳桂生,張海粟,劉玉超,云計算下的個性化數據挖掘服務[EB/OL],[2011-2-28]中國人工智能學會通訊,http://www,/contents/50/119,html

[50]張澤華,云計算聯盟建模及實現的關鍵技術研究[D],昆明:云南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2,26-114

[51]郭昱,吳清烈,基于云計算的大規模定制客戶需求響應模型及其節點的選擇與分布[J],系統工程理論與實踐,2011,31(增刊2):1-6

[52]趙東杰,張海粟,韓言妮,楊海濤,何宇,基于網絡化數據挖掘的群體智能研究方法[C],Proceedings of 2010 The 3rd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ational Intelligence andIndustrial Application(Volume 9).IEEE[A].2010,239-243.

[53]AnandRajaraman,Jeffrey David Ullman著,王斌譯,互聯網大規模數據挖掘與分布式處理[M],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2012,1-253

[54]Bhaduri K, Das K, Liu Kun, et al. Distributed data mining bibliography[EB/OL]. [2011-01-03]. http:// cs. umbc. edu/~hillol/DDMBIB/

[55]楊健,汪海航,王劍,俞定國,云計算安全問題研究綜述[J],小型微型計算機系統,2012,33(3):472-479

篇7

關鍵詞:城市農用地;環境保護功能;多品種生產;與城市居民相關的農業活動;農業活動

中圖分類號:C912.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144(2012)-07-17(7)

1 緒論

在日本大城市的外緣部,隨處可見市區和農用地混雜在一起的區域。(圖1)。以前,針對存在于市區內的農用地,從城市規劃的學術與實用性角度的評價曾很低。為何如此,因為日本的城市規劃景觀,一直受歐美城市規劃的影響而構筑起來,市區和農用地的混雜,就與相關的主要概念(市區和農用地的明確區別)相對立起來。但是近年來,不僅學術與實用性的專家,連城市居民也高度關注起城市農業用地。具體而言,在學術上,主要的相關學術論文集就收錄了(如:《郊外的景觀~來自田園的再生》橫張·入江,2003)及《探索人口減少時代的城市和“農”》(大橋·阿部,2008)。在實用上,2006年制定的《住宅生活基本計劃》以及2008年制定的《第四次國土利用計劃》中,就明文記載了政府應該積極探索出利用城市農用地的條文,通過活用城市農用地推進“城鎮整形計劃”的機遇不斷高漲。而城市居民,也將在后文中述及,通過積極購買本地的農產品,以及對切身參與身邊土地上所產出的農產品,寄予耕地的關注也日益提高。基于此狀況,城市農用地今后會進一步提升價值,對活用城市農用地的城市規劃之需求也會不斷增加。

那么,為了應對這一需求,就應當事先討論構建城市規劃的必要事項。由此,在本論文中,將討論構建城市規劃上所不可或缺的事項,有以下兩點。第一,規劃所追求的目標。作為討論事項,首先要設定出目標,若目標尚未設定,就不能解釋設立規劃的理由(為何開展城市農用地的規劃)。制定規劃的基本條件,就是讓人明白制定規劃的必然性,換而言之,規劃的制定,若不能解釋設定規劃的理由,就得不到多數人的支持。第二,與城市農業用地息息相關的人或組織,即所謂的“主體”。農業用地,是由人或組織管理而成立的空間。即便城市規劃中制定出了明確的目標,但缺乏參與農用地的人或組織,那么再好的規劃也不過是紙上談兵罷了。

關于上述討論事項中的目標,本論文想從功能開始論述。所謂“功能”,也即“事物原本所具備的作用”。農用地對于可持續發展的城市環境而言有著不可或缺的功能。本論文就從這些農業用地所必需的理由以及所發揮的功能說起,闡述農用地混在市區所能達成的目標。關于“主體”,本論文說明的對象是對可持續發展的城市環境之形成有著密切關系的對象,基于相關的對象,闡述以往的管理主體農戶,以及作為新的管理主體的非農戶的活動現狀。

本文的上述內容,主要是基于著者過去的研究成果,首先說明城市農用地對可持續發展的城市環境之形成所起的作用。之后論證農戶和城市居民對于農用地管理的現狀。在此后探討今后可持續發展的城市環境之形成中,提出活用城市農用地能對城市規劃提供指導性意見。

2 農用地對可持續發展城市環境之形成所起的作用

2.1 安全、放心的食品供給

近年來,食品問題頗受人們關注的,為當中發生過各種各樣的事情威脅著農產品的安全。譬如說農藥殘留問題,就是眾多問題之一。特別是近來,進口食品的農藥殘留問題頗受關注。具體而言,就是用在遠途運輸中為保證新鮮度的保鮮農藥(收割后農藥)和中國產的冷凍菠菜,超過日本的食品安全基準的農藥殘留。關于這些問題,與進口國之間的協商,針對生鮮及加工食品等多種流通途徑,存在完善安檢體制等課題,全面規制極為困難。此外,與農產品食品安全問題相關的還有BSE(瘋牛病)、食物中毒、二惡英、內分泌干擾物質(環境激素)、鎘問題等。常言道,“醫學的進步,其貢獻與其說是為了醫治疾病,倒不如增加了疾病”。這句話也適用于農產品的安全性的問題。科學和社會的進步,盡管會增加農產品的安全性,但絕對不會消除農產品的食品安全隱患。

對于農產品的安全性問題,要想讓消費者信任,其解決對策之一就是公開農作物的相關信息。近年來,這些對策中備受關注的就是所謂的“Traceability”,直譯意思就是“可追溯性”。當發生農產品相關的事故時,依據“可追溯性”不僅容易追蹤事故原因,也容易回收問題食品,并追尋農產品是如何被生產、流通的,也很容易追溯農產品運輸流通的路線。但是,假設公開了正確的信息,但“消費者”和“農業”在不同的地方,消費和生產過程中又牽涉著眾多的人,由此究竟誰對所公開的信息負責一事并不明晰。由此可想,所公開的信息仍不值得相信。“要想取得消費者對“農業”的信任,就有必要拉近“消費者”和“農業”之間的距離。

為了構建“消費者”和“農業”的信任關系,縮小兩者之間的距離,以學術的觀點來解釋較為妥當。本論文運用社會心理學理論之一的“單純接觸效果(mere exposure effect)”(Zajonc,1968)來加以說明。 “單純接觸效果”,就是不停的與對方相會,一直看對方的話,就會對對方產生好感,即所謂的“日久生情”。而為了達到單純接觸效果,就要盡可能的增加與對方自然相遇的機會,通過物理性的拉

近距離而達到良好的效果(接近性 (proximity))。此外,與對方的物理距離變近,就需要減少相遇時所必要的成本(時間、費用、勞力)。換言之,據此理論,為了以低成本構建“消費者”和“農業”之間的信任關系,最理想的情形是拉近兩者間的物理距離。據此觀點,城市農用地正因為和消費者所居住的住宅區的物理距離很近,就有可能以低成本構筑信任關系。城市農用地,即可供給安全、放心的食品,也可促進城市環境可持續發展。

“物理距離較近的地域內消費所收獲的產品及其加工品”被稱為“地產地消”。“地域食品自給運動”是重新審視農戶生活的原點,也早于“地產地消”的體制(荷見他 1986)。而“地產地消”一詞,在1990年代末期開始在一些文獻中用到,數年后普及至全國,最終成為固定詞匯(櫻井,2004)。那么,所謂“地產地消”型農業,究竟是什么樣的農業呢?據《國民生活中心》報告書(1991)(東京都農業會議,2002)得知,“地產地消”型農業的模型可謂直銷或者與消費者直接交流的產地直送組織,所交易的蔬菜品種數,半數以上都超過30種,由此,開展“地產地消”型的農業,為了滿足消費者的多種需求,有必要經營多種蔬菜。

那么,城市農用地是否具備能夠生產多品種蔬菜的條件呢?限制農業生產的主要是自然條件(氣象、土壤等)。農用地是否適宜種植多種農產品,由此筆者嘗試去評價作為重要自然條件之一的土壤(廣原等 2000)。圖2是建筑用地的比例和適合種植多種農作物的土壤的比例關系。從該圖可得知,越靠近城市中心地區的車站,沃土的分布比例越高。也即是曾經是沃土的地方有人居住,開始了農業生產,由此人越聚越多,最終形成城市。從城市形成的過程來考慮的話,也不難得出上述的結論。

2.2 有機廢棄物的還原

前面章節中所提到的活用食物生產功能的城市農用地所生產的農產品中的一部分,作為生活垃圾被排出。這些城市生活垃圾占所有城市垃圾的比重很高,但目前生活垃圾的回收利用率不過0.3%。正如2000年出臺的《可循環型社會形成推進基本法》所明確規定的那樣,構建循環型社會成為重要的政策課題。在此社會情勢下,有必要促進生活垃圾的回收利用。

生活垃圾的回收方法主要有四種,即:

1)堆肥化(利用發酵菌分解,或者通過加熱分解,生產出堆肥);2)沼氣化(利用甲烷菌分解,產生沼氣和二氧化碳)3)飼料化(在加熱·發酵之后,作為家畜的飼料而利用。4)碳化(通過加熱碳化使之體積減小(1/30~1/100),作為土壤改良材料、脫臭劑、除濕劑利用)(佐藤,2002)。而堆肥化,自古以來就已使用化,可謂比較容易推行的方法。實際上,據1996年地域交流中心舉行的調查結果得知,全國地方自治體中,約有84%的自治體已將堆肥容器作為對象進行政策扶持。城市生活垃圾的堆肥化,也將在今后的城市生活垃圾回收政策中起著主導作用。

堆肥化的城市生活垃圾施用于城市農用地,不僅僅是城市生活垃圾的重新利用,也減少了農業資材的運輸距離,在降低環境負荷上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在城市農用地上種植農產品,不僅解決了前面章節中的安全、安心等農產品食品問題,還通過供給周邊的城市居民,將堆肥化的城市生活垃圾通過農作物為媒介達成了物質循環。從這些觀點看來,生活垃圾的堆肥化,結合農產品為媒介的城市農用地的這種小規模物質循環體系,具備可實現循環型社會的功能。

那么,以城市農用地為中介,為了構建小規模的物質循環圈,需要考慮多大的區域范圍較好呢?此外,區域圈內的城市居民根據農用地里產出的農作物,相對于生活所需是否能產出所必要的

產量?針對這些疑問,筆者設定了虛擬的小規模物質循環圈,嘗試加以模擬探討(廣原等人,2002)。

本論文所模擬的虛擬小規模物質循環圈,由農用地及相鄰接的住宅區而構成。具體而言,可以處理城市居民帶進來的生活垃圾的堆肥設施,放置在各農用地的一角。還有利用堆肥生產出的農產品,又被拿來做堆肥的城市居民所消費。

模擬的結果,1)農用地小規模范圍分布的情形下(小規模分散型農用地),可以滿足僅需要生活垃圾堆肥所必要的堆肥量。而當農用地為大規模范圍的情形下(大規模集塊型農用地),僅靠生活垃圾不能滿足所需要的堆肥量。2)小規模分散型農用地的情形下,農用地與住宅區之間的距離很短,而大規模集塊型農用地的情形下,農用地與住宅區之間的距離變得長。具體而言,小規模分散型農用地與住宅區之間的距離平均約20m,大規模集塊型農用地與住宅區之間的距離平均約120m。

3)循環圈內的農產品供給量超過總需求量,而所生產的農產品,有白菜、洋白菜、菠菜、黃瓜、西紅柿、茄子、蘿卜、馬鈴薯等,顯而易見可滿足循環圈內農產品的需求。

基于上述的評價結果,以生活垃圾堆肥和農產品組成的城市農用地的小規模物質循環系統,到底應該由什么構建起來最好呢?圖3所示的是基于上述評價結果而假定的系統之對應關系。

小規模分散型農用地,僅需來自近鄰市區的生活垃圾即可滿足必要的堆肥量。而作為實現物質循環的系統,應該不需要依賴外部的堆肥,即可和近鄰的市區聯合構成循環系統。作為此系統參考事例,有東京都武藏野市的公團櫻堤住宅區的生活垃圾資源堆肥事業21(東京都武藏野市,1999),還有東京都世田谷區“嫩葉會”,該協會的每一戶農家與近鄰的城市居民之間達成有機農作物生產和直銷的業務關系。

大規模集塊型農業用地,僅靠來自鄰近市區的生活垃圾堆肥并不能滿足必要的堆肥量。因此,為實現物質循環系統,有必要構建依靠自治體統一收集、統一處理型的系統。為何如此,因為構建該系統,通過聯合物質循環圈外的住宅區,以補足堆肥不足的部分。作為導入系統的具體事例,有山形縣長井市的“彩虹計劃”等。該縣的計劃里,在從市內收集到的生活垃圾里,混入家畜的糞尿、稻皮以便生成堆肥。這些堆肥通過農業協會賣給農戶和普通市民。用堆肥生產的農產品,通過“彩虹計劃農產品”認證后,可在市內的零售店銷售,供給當地居民。

3 農用地對可持續發展城市環境的形成之管理

3.1 與城市居民相關的農戶

本論文至此解釋的城市農用地,在安全、安心的食品供給和有機廢棄物的還原這一點上,對于可持續發展的城市環境之形成而言,顯然是一重要的空間。由此一來,發揮著城市農用地之功能的農家,真的存在嗎?

與此相關的如圖4所示,存在著城市農用地的東京都西部的自治團體(東京都練馬區)1987年和2001年農戶銷售點的比較圖。從該圖可得知,市場出貨大幅減少(45.3%25.8%),但相對而言大幅增加的是自家內銷售點或設置銷售站臺進行銷售的自宅銷售、無人銷售站臺(26.4%61.8%),還有幾戶農家共同設置的店鋪進行銷售的共同直銷所(1.1%15.1%),以耕地的區劃為單位,與城市居民簽約,將收獲的農產品銷售給簽約后城市居民(2.3%4.9%)。這種所謂直銷的形式,是農戶對城市居民進行直接銷售,該形式之所以增加其主要原因是因隨著老齡化和經營規模的縮小,市場出貨不能進行的同時,城市居民對安全、安心的食品的關心日益高漲,近鄰的城市居民之需求也日益高漲。這些現象,也正可以說明上述農戶的存在,才使得可生產多品種農產品的城市農用地發揮著功能。

與城市居民之間的這種關系,并不局限于農產品的銷售。譬如說,城市居民在進行農業生產的空間上,不僅為市民提供菜園用地,也使城市居民接納所謂“援農”的幫助活動,為當地學校食堂提供食材,作為學校教育的一環讓學童體驗農業勞動,還是接收由有機廢棄物還原而成的堆肥之使用之所。這樣一來,農戶和城市居民,既有直接關系,又存在間接聯系,在各種場合下相互關聯著。

我們將這些活動命名為“與城市居民相關的農業活動”,并以東京都的農戶為對象了解其實施狀況(渡邊·橫張·松澤,2003)。圖5顯示的即為與東京都城市居民有關的農業活動實施狀況。“直銷”在近半數的農戶(41.9%)中實施。

“有機廢棄物堆肥,盡管比直銷少,但和6.1%的農戶相關。總體而言,開展了除直銷之外的活動的農戶比例約在10%左右”(市民菜園(12.8%),“學校供食(8.3%)”,“學童農業勞動體驗(5.8%)”)。如上述所言,除直銷之外的活動之所以少,主要原因是源于城市居民的需求少或者組織相關活動難以展開。與直銷相比,盡管參與有機廢棄物的接收場所的農戶比例較少,但因其確實存在,因此,這些農戶介于生活垃圾的堆肥和農作物之間,寄予城市農用地的小規模物質循環系統現實中可以成立的可能性。

3.2 與農業相關的城市居民

前一章節中已經闡明,眾多的農戶對城市農用地的可持續發展的城市環境之形成起著重要作用,也給予了實現這一功能在管理上的可能性。盡管城市中存在著這些農戶,但也和其他地區一樣,由于老齡化和沒有繼承者造成農業勞動力不足。為了解決勞動力不足問題,就有必要保證替代的勞動力。其中頗為明顯的動向,就是新的勞動力與城市居民的農用地有了新的聯系。

以前,城市居民與農用地接觸的機會,僅限于市民菜園中的農產品栽培。城市居民與農產品栽培相關的機會之所以受局限,是因為所謂的城市居民農作物栽培,不過是業余活動的一種,而并非是一種務必進行的工作。但是,近來城市居民在自家附近的農家開展輔農業勞動,或者租借別家的農地栽植農產品等,呈現出一種并不局限于業余活動的新的活動形態。這種活動,是由地方自治體組織開展起來,以促進城市居民對農業關注度和參與度。本論文以東京都西部的自治體(東京都國分寺市)為一例,說明其組織體系。

在東京都國分寺市,自1992年開始且現在也仍持續的“市民農業大學”,為城市居民補助農戶開展農作物栽培提供了契機。該市設立市民農業大學,與1980年末其土地價格異常飆升有著密切的關系。換言之,因為土地價格高漲,為了解決城市居民和其他區域的農戶對城市農業的非議,農業委員會提出了“有關國分寺市農業行政對策的建議”。該建議指出,為了加強市民對城市農業之存在意義的理解,應當促進市民接觸農業,并提出了具體的政策,相關的農業體驗講座即為市民農業大學的原型。

在市民農業大學里,從4月的開學到11月約8個月中,向當地農戶傳授施肥、耕種等各種農產品的栽培方法。希望農戶的農作物栽培補助者,可以登錄“援農志愿者人才庫”,可接收自主研修。所謂自主研修,即不用指導員的指導,僅以城市居民進行農產品栽培。修完自主研修者,即可登陸入援農志愿者人才庫,和農戶面談并達成意見一致后,即可補助農戶。

在市民農業大學修完課程的城市居民中,有人直接和農戶協議租借農用地進行農產品的栽培,也即實施自主耕作。所謂自主耕作,多以集團式開展,從耕作計劃到收獲,都是主體性開展。在國分寺市,從市民農業大學畢業的學生中得知,已明確的就有3個團體。在本論文中,以“GREEN EIGHT”為例說明其詳細活動。“GREEN EIGHT”團體是于1999年在市民農業大學由第八屆的有志學生組成。該團體2000年和農戶A氏協商 ,租借了6400m2的農地。之所以能夠成功租借6400m2的農地,主要因為失去丈夫的A氏年事已高,無法管理6400m2的農地。親身看過“GREEN EIGHT”團體栽種農產品的A氏,對“GREEN EIGHT”團體種植農產品的技術極為信任。其結果促成A氏將2005年以后的耕作計劃委托給“GREEN EIGHT”團體。現如今,這塊土地上栽種著約70種蔬菜和花卉。這塊土地的生產活動活用了農用地的多品種生產的適宜性。這塊土地上收獲的農產品,在向居民配送之余,還在土地的入口如設置直銷所加以銷售(圖6)。銷售額也完全可以滿足農用地的日常經營以及“GREEN EIGHT”團體的活動經費(圖7)。

由上述可知,城市居民開展的農產品栽培及其自主耕作,發揮著城市農用地的功能,可以說某種程度上在解決了農戶勞動力不足以在減少荒地上發揮了作用。在可持續發展的城市環境在形成之際,城市居民活用了農地,和農戶都是重要的管理主體。

4 結語:展望有“農業”的城市之形成

根據本論文至此的說明,城市農用地,在安全、放心的食品供給以及生活垃圾等有機廢棄物的還原這一觀點上,寄予可持續發展的城市環境之形成以空間上的可能性。此外,實現此種空間的管理主體,顯然也存在于農戶或城市居民之中。

富有活力的生產活動,支撐著曾經處于增長期的日本社會。所謂當時的社會規范,比之于今日,更注重追求物質豐富的明日。而與此相對,現代日本社會進入人口減少、高齡化階段,支撐起這一社會的不再是當時活躍的生產活動,而是逐漸演變成依賴消耗過去生產的庫存。既然支撐社會的因素已然不同,那么就有必要演化出一種替代物,以代替社會規范中從生產活動中所得到的物質性富裕。而城市農用地,可謂源自過去生產活動中所形成的庫存之一,其具備可持續發展的城市環境之形成的功能,此外在此之中的管理活動,一直以來的“工作對業余”這種生活的二分法并不能解釋城市農用地。因此,城市農用地顯然可作為一種新的社會空間,期待著被更加積極的活用。

參考文獻:

[1] 大橋南海子·阿部伸太·竹內智子·湯淺將憲(2008):特集 人口減少時代の都市と「農を考える:都市計畫 57(4),4-64 .

[2] 國民生活センター (1987):消費者集団による提攜運動 -有機農産物流通の多様化に関する研究(Ⅲ)-:國民生活センター,281pp.

[3] 櫻井清一(2004):地産地消:農村計畫學會誌23(1),84-85.

[4] 佐藤和憲(2002):都市·農村の資源循環システムと地域農業:農業経営研究39(4),17-25.

[5] 杉谷隆·荻原隆子(2001):山形県長井市の家庭生ゴミ堆肥化事業と有機農業:駒澤大學地域學研究14,69-79.

[6] 東京都農業會議(2002):共同農産物直売所等に関する調査結果:東京都農業會議,299pp.

[7] 東京都武蔵野市(1999):循環型社會の実現に向けた一つの試み-大規模集合住宅の生ゴミコンポスト化 -:産業と環 28(11),73-77.

[8] 並木亮·橫張真·星勤·渡辺貴史·雨宮護(2006):市街化區域內農地における都市住民による農作物栽培の実態解明:農村計畫學會誌25巻論文特集號,269–274.

[9] 広原隆·橫張真·加藤好武·渡辺貴史(2000):多品目生産適性からみた都市農業適地の評価とその分布形態の解明:農村計畫論文集2,25-30.

[10] 広原隆·橫張真·加藤好武·渡辺貴史(2002):農住混在地域における小規模物質循環圏構築に関する基礎的研究:ランドスケープ研究65(5),889-892 .

[11] 橫張真·入江彰昭(2003):特集郊外のランドスケープ-田園からの再生-:ランドスケープ研究66(4),261-293.

[12] 橫張真·栗田英治·清水章之(2009):都市が取り込む農,農が取り込む都市環境保全·食料自給を視座に據えた持続的な都市形成に向けて: Bio City,41,60-65 .

篇8

科技論文作為科技活動產出的重要形式之一,從側面反映國家的基礎研究、應用研究等方面的水平[1]。通過文獻計量學研究,可以為學科影響力分析提供依據,在評價科技發展水平、趨勢預測等方面均有重要意義[2]。

文獻計量學就是基于定量數據,用數學和統計學方法,從宏觀的層面上研究社會的科學能力、科學前沿等,對宏觀科技政策的制定有一定的參考作用[3]。文獻計量學的原理及方法已在國內外科研影響力分析中廣泛應用[4]。

本文通過文獻計量學方法,分析2006年-2015年勞動衛生與環境衛生學相關領域的發文量變化、研究力分布并通過繪制科學知識圖譜從側面揭示該學科的研究動態。

1 研究內容與方法

本文以科學引文檢索擴展版(Web of Science Expended)為數據來源,對近十年國內勞動衛生與環境衛生學的發展態勢進行分析。發文量、期刊分布等使用數據分析工具TDA;機構、關鍵詞等共現網絡分析,主要采用社會網絡分析軟件UCINET及其內嵌的可視化軟件NetDraw。

2 研究結果

2.1 論文年度分布

本研究檢索到2006-2015年國內勞動衛生與環境衛生學SCI數據6995條①。由圖1可以看出,近十年來,該學科SCI論文發文量持續增長,年平均增長率高達13.95%,與該學科同時段全球SCI發文量增速(5.86%)相比,增幅顯著。

2.2 論文機構分布

國內勞動衛生與環境衛生學科SCI發文量排名前10的研究機構包括香港大學、中國CDC、復旦大學和北京大學等。這10所研究機構共發表SCI論文3373篇,占2006年-2015年國內勞環學科SCI發文總量的48.22%(3373/6995)。從地區分布來看,上述10個機構中,香港研究機構2家,北京4家,上海2家,湖北和浙江各1家。

為進一步展示國內勞動衛生與環境衛生學的研究機構合作現狀,選擇發文量≥50的機構共46家,根據SCI文獻的機構分布情況構建論文合著網絡(圖3),并使用UCINET 軟件將之可視化。為使圖譜呈現的更為清晰,在進行可視化時,將節點間的鏈接數量(links)下限設置為5,節點的點度中心度(degree)下限設置為5。

繪制科學知識圖譜(圖2)顯示,香港中文大學和北京大學、華中科技大學和浙江大學、香港中文大學和香港大學、清華大學和上海市腫瘤研究所及美國范德比爾特大學等幾個合作關系較密切的研究機構。

2.3 學科主題分析

論文的關鍵詞是其研究內容的直接體現,本部分將文獻的高頻關鍵詞作為分析單元,從更小的粒度上分析該學科的研究熱點,圖3表明,國內該學科研究方向主要包含以下幾點:

1)職業暴露人群的健康或疾病特征和現狀

圍繞各種職業或環境暴露展開流行病學調查,分析與職業暴露相關的疾病在不同人群、時間和空間的分布規律。

2)特高發疾病與營養研究

通過對人群的運動、飲食以及生活習慣等行為、BMI指數、等因素的研究,開展高血壓、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方面研究,分析環境、飲食等環境因素對健康或疾病的影響及其防治。

3)特殊人群的健康問題

針對特殊人群或者人群的特殊階段,如少年兒童、孕婦和老齡人口等,研究生命不同時期保護健康和預防疾病等問題。

4)重金屬污染與健康

環境中接觸的重金屬污染主要包括鉛、汞、錳、鎘、鉻、砷和硒等。其在環境中難以降解,并通過食物鏈富集從多種途徑進入體內,長期存在,危害人體健康。

5)大氣污染與疾病的關系

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導致大氣污染日益嚴重,公眾更加關注大氣中的顆粒物和污染化學物對人體健康的危害[5]。如大氣污染與心血管疾病、呼吸系統疾病以及腫瘤等關聯研究。

6)職業緊張與倦怠

通過評估社會地位、經濟狀況、工作壓力等職業暴露,開展與職業緊張相關的生活質量、心血管疾病、腫瘤發生率的研究。

3 討論

通過分析2006年-2015年國內勞動衛生與環境衛生領域公開發表的SCI論文,可以看出近十年來國內勞動衛生與環境衛生學的發展狀況及國際影響力,但我國目前的研究內容和機構規模與國際整體水平仍有差距。然而,我國的人群特點和現場優勢并沒有被充分發掘,從而使中國勞動衛生和環境衛生學乃至整個公共衛生學獨有其潛在的發展契機[5]。同時,從國內科研成果的機構分布分析中可以清楚地看出科學研究中的“馬太效應”[6]。因此,加強經濟欠發達地區、科研能力較弱的研究機構與國內外其他高校或科研機構的交流與合作,才能提高科研團隊的整體實力。

【參考文獻】

[1]雷會珠.基于期刊論文產出科學計量分析[J].農業圖書情報學刊,2007(07): 159-161.

[2]邱均平,段宇鋒,陳敬全,等.我國文獻計量學發展的回顧與展望[J].科學學研究,2003(02):143-148.

[3]戴維民.20世紀圖書館情報學[M].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2.

[4]王煜.我國部分高校2008-2012年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學科科技論文統計與分析[D].2014.

[5]鄭玉新.公共衛生、環境衛生與職業衛生領域研究進展[J].科學觀察,2015(05):39-43.

[6]莫頓.科學社會學[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

篇9

關鍵詞:鉆井廢棄泥漿 生物處理 微生物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高速增長,對石油的依賴和需求也逐年上升,勘探開發的石油井數量也逐年增加,隨之產生大量的鉆井廢棄液帶來的污染問題越來越受到世界各國的重視.如不加以處理就直接排放,必然會對自然生態環境造成一定的破壞。

一、鉆井廢棄泥漿的污染物組成及危害

廢棄鉆井泥漿成分復雜大多呈堿性,pH值在8-12之間,甚至達到13以上,且色度大,外觀呈粘稠流體或半流體狀,具有顆粒細小,含水率高,不易脫水,粘度大等特點,由于鉆井泥漿中含有多種有機和無機類化學處理劑,個別污染指標甚至超出國家允許排放濃度的數百倍,其中的主要污染物有:(1)懸浮物(2)酸堿物(3)有機質及其分解產物(4)油類(5)重金屬(6)鹽類(7)其他化學添加劑。

由于廢棄鉆井液成份比較復雜,鉆井廢棄泥漿對環境的影響也是多方面的,表現為:(1)污染地表水和地下水資源(2)各種重金屬滯留于土壤影響植物的生長和微生物的繁殖(3)過高的pH、高濃度的可溶性鹽及石油類造成土壤板結,危害動植物的生長(4)廢物中的有機處理劑使水體的COD、BOD增高,影響水生生物的正常生長。

二、鉆進廢棄泥漿的主要處理方法

目前國內外對鉆井廢液的處理方法主要有固化、注入地層、處理后直接排放、回注、焚燒、填埋等化學和物理方法。化學固化法被固化后的有害物質不再向環境擴散和遷移,但固化處理需一定的成本,一次性處理量大;回注法是廢棄泥漿經化學絮凝等方法處理后應用于配制泥漿或將其注入井中,但是優良的絮凝劑較少;焚燒法處理成本高,而且會給空氣造成二次污染;填埋法易對地表及地層水產生污染。這些方法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對鉆井廢泥漿進行了處理,但是鉆井廢泥漿中的有機污染物并未分解,依然對環境可能造成污染。

三、鉆進廢棄泥漿的生物處理方法概述

廣義的生物處理技術指一切以利用生物為主體的環境污染治理技術,包括利用動物、植物和微生物吸收,降解,轉化土壤或水體中的污染物,使污染物的濃度降低到可以接受的水平,或將有毒有害污染物轉化為無害的物質,也包括將污染物穩定化,以減少其向周邊環境擴散。目前鉆井廢棄泥漿的生物處理技術已成為國內外石油天然氣勘探開發作業技術中的研究熱點,根據生物處理技術所利用的生物種類,可分為動物處理、植物處理、微生物處理以及微生物——植物聯合處理技術。目前,以微生物處理技術研究和利用的最為廣泛,并取得了可喜的研究成果。

四、微生物法處理鉆進廢棄泥漿的研究進展

微生物處理技術是在人為優化的條件下,利用自然環境中生息的微生物或人為投加的特效微生物的生命代謝活動來分解污染物,微生物對物質進行各種轉化作用的生理學基礎是其新陳代謝活動,即分解代謝和合成代謝,可用于生物處理的微生物有很多,包括細菌,真菌等。

1.微生物法處理鉆井廢棄泥漿的影響因素

人們對微生物處理廢棄鉆井泥漿的研究較多。主要是從廢棄鉆井泥漿中篩選出高效降解微生物,然后將其投加到廢棄鉆井泥漿中,調整微生物作用環境,如溫度,營養元素,pH值,鹽度等。部分地區受環境因素的影響,生物降解速率慢,通過提高溫度,施加營養元素,接種專性細菌等方法促進生物降解。

2.微生物法的室內研究

崔靖園等利用從平湖油田鉆井廢棄液中分離的一株菌株對廢棄液進行處理,使COD和TOC的降解率達到50%以上;樊琳從石油污染土壤中分離出一株假絲酵母菌株Y2,通過正交實驗確定最佳培養溫度、pH值、營養因子構成,使廢棄泥漿中的石油烴降解率達到91%;廖玲通過色度和CODcr去除率的高低從四川井場中篩選出六株高效降解菌種,并對其中五個菌株做了16srDNA分析,構建了系統發育圖。

3.微生物法的現場應用

通過向廢棄泥漿池投入菌劑以及必要的營養物質,達到使廢棄物降解和富集的過程。陜西省科學院酶工程研究所生產的復合菌劑在長慶油田應用,陳立等利用目標泥漿池篩選優化的復合菌劑,處理陜北地區58個油氣田的廢棄泥漿,經30-60天的微生物處理,治理效果完全達到國家標準。高磊等從廢棄泥漿池中篩選出四個優勢菌種,利用正交試驗確定菌種最佳配比及培養最佳條件,在目標泥漿池投入菌劑,經四十天處理后,廢棄泥漿完全固化,殘余烴含量明顯降低,龜裂度較高,pH值由堿性恢復中性。

五、展望

目前低污染低成本的微生物處理技術處理效果好,生化處理后污染物殘留量低,對環境影響小,對人體無害。但是目前的微生物處理技術還不完善,還需要開展進一步研究。

1.如今多數降解菌是從污染物中直接分離出的,廣譜性不強,具有降解多種污染物的基因工程菌的研究還比較少。

2.研究微生物,動物植物聯合降解廢棄物,充分發揮各自的優勢,并相互協同,從而達到高效降解有害物的目的。

3.微生物處理廢棄物的時間較長,如何提高菌種的降解速率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

4.建立已有降解菌的數據庫,研究每一分支的降解機理,建立廢棄泥漿組成的數據庫,研發二者相關聯的應用軟件,以便為目的廢棄泥漿快速選擇相應的降解菌。

參考文獻

[1]崔靖園,李輝,牟伯中.生物法處理鉆井廢液的研究.[J]石油煉制與化工,2011.41(12):56-60.

[2]黃漢仁,楊坤鵬,羅平亞.泥漿工藝原理[M].北京:石油工業出版社,1984.

[3]丁克強等.石油污染土壤的生物降解研究[J].生態學雜志,2001,20(4):16-18.

[4]陳立.陜北地區油氣田鉆井混合廢棄物的微生物原位修復技術研究[學位論文].西安:西北大學,2009.

[5]廖玲.鉆井廢棄泥漿降解菌的分離及特性研究:[學位論文].成都:四川農業大學,2010.

[6]徐同臺,王奎才,門廉魁.我國石油鉆井泥漿發展狀況與趨勢[J].油田化學,1995;12(1):74-83.

篇10

一、保險業的現狀

五十多年來,特別是改革開放20年來,伴隨著中國的持續和人民生活水平的穩步提高,中國的保險業有了飛速的發展。

到2000年底,中國的保險業務收入已達到1595.9億元,同比增長14.5%;截止2000年底,保險公司總資產達到3373.9億元,比年初增加649.5億元。從1980年恢復辦理國內保險業務以來,我國的保險業務收入以年均近30%的速度增長,遠遠高于同期國內生產總值9.41%的年均增長速度。2000年的保險深度即保費收入占國內生產總值之比為1.79%,保險密度即按全國人口人均交納保費約為130元,都比上一年有所提高。

在中國保險市場上,截至2000年底,共有31家保險公司,其中國有獨資保險公司4家,股份制保險公司9家,中外合資保險公司6家,外資保險分公司12家。保險中介機構從無到有,已成立保險經紀公司3家。另有30多家專業保險公司、5家保險經紀公司、3家保險公估公司獲準籌建。此外,還有重新批準的兼業保險機構約6萬家。約200家外資保險公司的代表機構在中國一些大中城市建立。

中國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于1999年11月18日在北京成立后,一年多來已先后在31個中心城市設立了派出機構,擴展了保險監管的覆蓋面,加強了保險監管的力度。

中國保險行業協會于2000年11月正式成立,對加強全國的保險行業自律,維護公平競爭的保險市場秩序將發揮重要的作用。

經過20多年的努力,到上一個世紀末,中國在構造一個成熟的、健康的、規范的保險市場方面取得了顯著的成績:以國有獨資和股份制公司為主體,中國和外資公司并存,多家公司相互競爭;保險法規逐步健全,保險監管日益加強;保險公司內部經營機制漸趨完善,管理水平不斷提高;一大批優秀的保險專業人才脫穎而出;保險業同業其他部門的合作已經啟動;中國保險市場向著國際化的目標前進。所有這一切都為新世紀中國保險業的更大發展奠定了扎實的基礎。

二、2000年中國保險業取得的成就

回首2000年,我們高興地看到,這一年是中國主義改革開放和化建設進程中具有標志意義的一年。我國國民經濟繼續保持較快的發展勢頭,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順利部署實施。西部大開發取得良好開端。我國勝利完成了第九個五年計劃。我國繼續實行對外開放政策,逐步擴大對外開放的領域,加速了about我國入世的對外談判進程,取得了顯著的成果。

2000年我國經濟建設取得了輝煌成績,而保險業作為的穩定器和經濟建設的催化劑,發揮了它應有的作用,正如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2000年4月10日為《保險知識讀本》的出版所作的重要批語中指出:“金融是現代經濟的核心。保險是金融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對促進改革、保障經濟、穩定、造福人民具有重要的作用。”主席“希望各級領導干部帶頭保險的基本知識,努力和掌握保險工作的特點和,加強對保險事業的領導和管理,促進我國保險事業更好地為改革開放和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

遵照主席的重要批語,適應我國改革開放和經濟建設的需要,2000年我國的保險監管部門和保險業界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在培育保險市場、維護保險市場秩序、發展保險業務、加強經營管理、提高服務質量、贏得經濟效益和效益方面取得的成績是有目共睹的。

我國保險業在2000年所做的大量工作中,應當特別提到的有以下幾項:

(一)加強保險監管,健全保險法規。

如上所述,保監會設立了31個派出機構,在全國范圍內從從組織機構上加強了監管力量。在原有的保險法規的基礎上,這一年保險監管部門又頒布實施了《保險公司管理規定》、《保險公估管理規定(試行)》、《財產保險條款曲率管理智行辦法》、《機功車輛保險費率規章》和《機動車輛保險條款》等規章制度,對進一步規范經營行為、維護保險市場的公平競爭發揮了有力的作用。

(二)構建保險中介人市場,完善保險市場因素。

和我國其他行業一樣,保險中介入長期以來基本上處于缺位狀態,不利于為客戶提供方便周到的服務。在已經實行的財產保險兼業人制度和1992年之后實行的個人壽險人制度的基礎上,2000年保險監管部門批準了—批保險經紀公司、保險專業公司和公估行,其中有些已經建成營業,還有一部分正在積極籌建當中。保險中介機構的增加,對于完善保險市場結構,活躍保險市場交易,為保險各方當事人提供服務,都有重要的意義。

(三)國有獨資保險公司的改革有了良好的開端。

眾所周知,國有改革是中國政府三年以前提出的三項改革工作中的重中之重。令人可喜的是,同有企業改革已經達到了預期的目標。而國有獨資的保險機構,經過1996年以后的幾次重組,機構的調整和重新設置也已經塵埃落定。從2000年年初開始,中國最大的兩家國有獨資保險公司即中國人民保險公司和中國人壽保險公司先后邁出了改革的歲伐,改革的總的思路和目標是:根據市場競爭的要求,調整公司的組織結構,增強市場應變能力和競爭實力;把市場機制引入人事制度中去,進一步體現勞動差別和人才價值;明確各部門、各崗位的工作職責和工作標準,提高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應當說、改革只是初步的,也是有成效的,但與既定的目標相比還有很大的距離、改革有待于進一步深化。

《展望世紀之交的中國保險業》論文范文由一世教育收集于網絡,版權歸作者所有,只可觀摩不可抄襲,因抄襲展望世紀之交的中國保險業引起的版權糾紛本站概不負責,若本站對于該文的展示侵犯了您的權利,請通知我們刪除。

(四)保險創新開始浮出水面。

創新是保險業發展的動力和源泉,特別是在知識經濟蓬勃發展的今天,尤其如此。2000年,我國保險業界已經注意保險創新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并見諸于行動。

產品創新:在我國通貨緊縮、利率下調、證券市場日趨規范、投資渠道增多,擴大消費信貸、刺激內需,以及進行保障制度、醫療制度和住房制度改革的情況下,保險業如果仍然固守舊有的保險產品,經營將難以為繼。因此,實行保險產品的創新勢在必行。這一年,各家人壽保險公司先后推出了具有保障和投資雙重功能的投資連結保險和分紅保險(應當指出,這些產品在國外已經推行多年)。有的財產保險公司推出了理財型的家庭財產綜合保險。有些財產保險公司還陸續推出在國外實行多年的職業責任保險等等。新產品的競相推出,拓寬了保險公司的經營之路,繁榮了保險市場,適應了客戶需要。

服務的創新:有些公司在全國范圍內開通24小時的服務熱線,提供險種咨詢、保單查核、預約投保、投訴舉報等多方位的服務。各家人壽保險公司都設有“客戶服務中心”、“客戶服務之家”,急客戶之所急,想客戶之所想,把服務工作提升到一個新的水平。

服務手段的創新:除了傳統的直銷、人和經紀人銷售外,網上保險也漸露頭角,不少保險公司通過互聯網進行宣傳、咨詢、投保和理賠服務。

(五)保險業同銀行業、證券業的合作順應了金融一體化的潮流。

2000年這一年被我國保險業界人士視為銀保合作年,這是恰如其份的。從報刊等新聞媒體的報道可以看到,國內眾多的保險公司先后同國有商業銀行和股份制銀行簽署了銀行和保險合作的協議,形成了強強聯合、信息共享、共同發展的“雙贏”格局。繼1999年11月中國保監會批準保險資金間接入市,即購買證券投資基金后,2000年保監會又幾次提高了各家保險公司購買證券投資基金的投資金額占總資產比例的上限(其中最高的可達15%)。這一舉措不只增加了證券市場上作為機構投資者保險公司的投資額,活躍了證券市場,而且也有利于保險資金的保值增值。

以上都是在國際金融一體化的趨勢下出現的我國金融業各部門相互合作、相互滲透的新的苗頭,對我國整個金融業的發展將產生積極的。

(六)外資參股開始進入中國的保險領域。

新華人壽和泰康人壽于2000年先后成功募集外資股,此舉的意義不僅在于增加了兩家中國保險機構的資本,壯大了經濟實力,而且也說明外資看中了中國保險業的廣闊發展前景,他們不僅以合資方式,而且通過參股的渠道進入中國保險市場。這對吸引更多的外國人來華投資,盡快實現我國保險行業發展的國際化,都具有現實和深遠意義。

三、努力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保險市場框架

中國人民以主義經濟建設和改革開放的輝煌成績,送走了二十世紀,并滿懷信心地迎來了新世紀的曙光。

根據我國第十個五年計劃期間(2001—2005年)經濟和發展的主要目標,我國保險監管部門對我國未來五年保險業發展的整本定位是,大體形成一個經營主體多元化、運營機制市場化、經營方式集約化、政府監管法制化、從業人員專業化、行業發展國際化的具有中國特色的保險市場框架。同時,根據專家預測,二十一世紀最初幾年我國保險業將以12%的年均增長速度發展。到2005年末,中國保險費總收入預計可達到2800億元左右,保險費收入將占國內生產總值的2.3%,全國人口平均人交保費為230元。

根據我國和的總體規劃,考慮到我國即將加入世界貿易組織這一新的情況,要實現二十一世紀最初幾年的保險業發展計劃,除繼續實行那些行之有效的保險發展產業政策、法規、監管原則和經營管理方式以外。我認為還應當和解決好以下幾個:

(—)培育和發展多元化的保險經營主體。

,我國的一些商業保險公司承擔了經營政策性保險業務的任務,這不利于政策性業務的開展,也不符合商業保險公司的利潤最大化的經營方針。應當將政策性保險從商業保險公司中剝離出來,成立政策性的保險機構,如出口信用保險公司、農業保險公司等等,以明確劃分商業保險和政策性保險的界限。

按照《保險法》和有關規定,我國保險公司的組織形式只有國有獨資保險公司和股份制保險公司兩種:中資以外的保險公司的組織形式只有外資保險公司的分公司和中外合資保險公司。

借鑒國際保險市場的經驗,應當培育多種形式的保險機構,除已有的組織形式外,可在適當的時候設立相互保險公司、保險合作社乃至自保公司。據專家論證,相互制保險公司把政府、農民和保險公司三者利益集于一身,更適合于經營農業保險業務。至于外資保險機構,也可不僅限于中外合資和外資分公司兩種,可鼓勵更多的外商參股中資保險機構,也可設立外資保險公司在華注冊的全資子公司。根據國外的經驗,外資子公司既有利于其本身自主經營業務,也有利于當地保險監督部門的監管。

保險市場主體多元化,還包括設立足夠數量的保險中介機構(人、經紀人和公估人)和為保險業服務的律師事務所、師事務所、評級公司等。

《展望世紀之交的中國保險業》論文范文由一世教育收集于網絡,版權歸作者所有,只可觀摩不可抄襲,因抄襲展望世紀之交的中國保險業引起的版權糾紛本站概不負責,若本站對于該文的展示侵犯了您的權利,請通知我們刪除。

(四)保險創新開始浮出水面。

創新是保險業發展的動力和源泉,特別是在知識經濟蓬勃發展的今天,尤其如此。2000年,我國保險業界已經注意保險創新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并見諸于行動。

產品創新:在我國通貨緊縮、利率下調、證券市場日趨規范、投資渠道增多,擴大消費信貸、刺激內需,以及進行保障制度、醫療制度和住房制度改革的情況下,保險業如果仍然固守舊有的保險產品,經營將難以為繼。因此,實行保險產品的創新勢在必行。這一年,各家人壽保險公司先后推出了具有保障和投資雙重功能的投資連結保險和分紅保險(應當指出,這些產品在國外已經推行多年)。有的財產保險公司推出了理財型的家庭財產綜合保險。有些財產保險公司還陸續推出在國外實行多年的職業責任保險等等。新產品的競相推出,拓寬了保險公司的經營之路,繁榮了保險市場,適應了客戶需要。

服務的創新:有些公司在全國范圍內開通24小時的服務熱線,提供險種咨詢、保單查核、預約投保、投訴舉報等多方位的服務。各家人壽保險公司都設有“客戶服務中心”、“客戶服務之家”,急客戶之所急,想客戶之所想,把服務工作提升到一個新的水平。

服務手段的創新:除了傳統的直銷、人和經紀人銷售外,網上保險也漸露頭角,不少保險公司通過互聯網進行宣傳、咨詢、投保和理賠服務。

(五)保險業同銀行業、證券業的合作順應了金融一體化的潮流。

2000年這一年被我國保險業界人士視為銀保合作年,這是恰如其份的。從報刊等新聞媒體的報道可以看到,國內眾多的保險公司先后同國有商業銀行和股份制銀行簽署了銀行和保險合作的協議,形成了強強聯合、信息共享、共同發展的“雙贏”格局。繼1999年11月中國保監會批準保險資金間接入市,即購買證券投資基金后,2000年保監會又幾次提高了各家保險公司購買證券投資基金的投資金額占總資產比例的上限(其中最高的可達15%)。這一舉措不只增加了證券市場上作為機構投資者保險公司的投資額,活躍了證券市場,而且也有利于保險資金的保值增值。

以上都是在國際金融一體化的趨勢下出現的我國金融業各部門相互合作、相互滲透的新的苗頭,對我國整個金融業的發展將產生積極的。

(六)外資參股開始進入中國的保險領域。

新華人壽和泰康人壽于2000年先后成功募集外資股,此舉的意義不僅在于增加了兩家中國保險機構的資本,壯大了經濟實力,而且也說明外資看中了中國保險業的廣闊發展前景,他們不僅以合資方式,而且通過參股的渠道進入中國保險市場。這對吸引更多的外國人來華投資,盡快實現我國保險行業發展的國際化,都具有現實和深遠意義。

三、努力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保險市場框架

中國人民以主義經濟建設和改革開放的輝煌成績,送走了二十世紀,并滿懷信心地迎來了新世紀的曙光。

根據我國第十個五年計劃期間(2001—2005年)經濟和發展的主要目標,我國保險監管部門對我國未來五年保險業發展的整本定位是,大體形成一個經營主體多元化、運營機制市場化、經營方式集約化、政府監管法制化、從業人員專業化、行業發展國際化的具有中國特色的保險市場框架。同時,根據專家預測,二十一世紀最初幾年我國保險業將以12%的年均增長速度發展。到2005年末,中國保險費總收入預計可達到2800億元左右,保險費收入將占國內生產總值的2.3%,全國人口平均人交保費為230元。

根據我國和的總體規劃,考慮到我國即將加入世界貿易組織這一新的情況,要實現二十一世紀最初幾年的保險業發展計劃,除繼續實行那些行之有效的保險發展產業政策、法規、監管原則和經營管理方式以外。我認為還應當和解決好以下幾個:

(—)培育和發展多元化的保險經營主體。

,我國的一些商業保險公司承擔了經營政策性保險業務的任務,這不利于政策性業務的開展,也不符合商業保險公司的利潤最大化的經營方針。應當將政策性保險從商業保險公司中剝離出來,成立政策性的保險機構,如出口信用保險公司、農業保險公司等等,以明確劃分商業保險和政策性保險的界限。

按照《保險法》和有關規定,我國保險公司的組織形式只有國有獨資保險公司和股份制保險公司兩種:中資以外的保險公司的組織形式只有外資保險公司的分公司和中外合資保險公司。

借鑒國際保險市場的經驗,應當培育多種形式的保險機構,除已有的組織形式外,可在適當的時候設立相互保險公司、保險合作社乃至自保公司。據專家論證,相互制保險公司把政府、農民和保險公司三者利益集于一身,更適合于經營農業保險業務。至于外資保險機構,也可不僅限于中外合資和外資分公司兩種,可鼓勵更多的外商參股中資保險機構,也可設立外資保險公司在華注冊的全資子公司。根據國外的經驗,外資子公司既有利于其本身自主經營業務,也有利于當地保險監督部門的監管。

保險市場主體多元化,還包括設立足夠數量的保險中介機構(人、經紀人和公估人)和為保險業服務的律師事務所、師事務所、評級公司等。

展望世紀之交的中國保險業》論文范文由一世教育收集于網絡,版權歸作者所有,只可觀摩不可抄襲,因抄襲展望世紀之交的中國保險業引起的版權糾紛本站概不負責,若本站對于該文的展示侵犯了您的權利,請通知我們刪除。

保險創新除了組織結構的創新、制度創新、營銷手段的創新、技術和產品的創新,我們還應當看到在國際保險業現在已經出現的服務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