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文學鑒賞論文范文
時間:2023-03-15 07:46:18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西方文學鑒賞論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論文摘要:本文通過分析學校體育傷害事故繃發的根本原因:一是無法可依,二是公眾教育法治觀念的淡薄,從法治的視角探討了知何有效的預防和減少學生傷害事故的發生。
1.問題的提出
近年來,學校體育傷害事故時有發生,侵害了學生的生命健康權,擾亂了學校正常的教學管理。因此,對學校體育傷害事故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目前我國理論界對學校體育傷害事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事故發生后,如何恰當處理的問題上。這些研究固然有助于事故的合理解決。但是,在殘酷的事實面前,無論責任由誰承擔,對于給學生、學校造成的負面影響,都是于事無補的。所以,對于學校體育傷害事故的研究,一定要把立足點放在事故的防范上,在研究如何處理的同時,更要注重研究如何預防,以期盡可能地減少此類事故的發生。
2關于學校體育傷害事故發生原因的實質分析
2.1國內理論界對學校體育傷害事故發生原因的研究現狀
要研究學校體育傷害事故的防范,就離不開尋求此類事故發生的原因。關于發生學校體育傷害事故的原因,國內理論界從不同的角度進行了分析。大致有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因學校的體育場地、設施、器械等不符合國家安全標準而導致的學生傷害事故。第二,由于體育教師的過失而造成的傷害事故。如教師責任心不強,上課過程中放羊式教學以及擅離職守。第三,因學生自身原因而導致的傷害事故。如學生不遵守紀律、不按動作規范要求練習等。第四,因學校的有關制度、措施不健全而導致的傷害事故。第五,意外事故。
現在對于學校體育傷害事故發生原因的分析是比較全面的,對預防此類事故的發生有一定的指導意義。但僅僅停留在簡,單的現象的羅列上,沒有從更深層次上尋找事故產生的根本原因。要從源頭上、根本上有效地預防事故的發生,就必須透過紛繁復雜的現象,認識事物的本質,發現造成事故的根本原因。
2.2學校體育傷害事故的發生原因
首先,學校體育傷害事故頻發,從根本上是因為無法可依。目前我國還沒有針對學校體育傷害事故進行單獨立法,從目前體育教學中可以作為規范的法律法規來看,可引以為據的僅有《學生傷害事故處理辦法》,但是,作為一個部門規章,《辦法》律層級低、效力不夠。其他相關法律又存在以下幾個問題:第一,現有的許多教育法律法規沒有明確具體的罰則。相當多的條文只注重行為模式而忽視法律后果,即法律只是規定了應該怎么做,而沒有說如果不這樣做,又會怎樣。由于沒有具體的罰則,缺乏強制性規定,難免會使有些行為模式的規定形同虛設,根本無法執行與落實,造成實踐中的有法不依,從而有損于法律的權威性。第二,在學校職責問題上,存在嚴重的法律規定泛化的現象,使學校在組織體育教育教學活動中,難以明確自.身的職責,不能明確保護學生安全的責任范圍,從而缺乏有針對性的預防措施。第三,教育領域存在大量法律調整的真空地帶。有關學校體育傷害事故的責任認定和責任追究法律就沒有明確制定。無法可依,使得學校體育的教育和管理應有的法律依據。
其次,學校體育傷害事故頻發的另一重要原因是我國學校體育的法制意識淡薄。其原因主要在于:第一,我國對學校體育傷害事故的相關法律知識的普及力度不夠,范圍不廣。根據對某一中型城市的某區中小學500多名教師的調查顯示,90%以上的接受調查的教師知道有《體育法》、《教育法》等相關法律,但卻僅有20%的教師讀過。而對于教育部門的《學生傷害處理辦法》則僅有不到40%的教師知道有這個部門規章,至于其內容知之甚少。可見教師普遍缺乏法律知識的學習,法制思想淡薄。因此,出現了政府機關、教育機構和學生等對各自職責認識模糊的現象。事實上造成了學校體育教育管理上的空檔,為體育傷害事故的發生埋下了隱患。第二,由于我國的教育法律法規存在的這樣或那樣的問題,盡管我國制定了多部法律,但在實踐中卻有法不依,違法不究。比如,我國相關的法律明文規定,學校應當按照國家規定的標準配置體育設施和器材,然而由于體育設施不符合國家規定的標準而導致學校體育傷害事故仍頻繁發生。由于法律的不執行或執行的“彈性”多于“剛性”,導致人們認為有關教育法律法規是“軟法”,不解決實際問題。
3關于學校體育傷害事故防范的法治化思考
要從根本上預防和減少學校體育傷害事故的發生,還是要依靠法治。以法律特有的強制性來規范學校體育的管理,即實現學校體育教育的法治化。
篇2
一、英美文學教學的重要性
(一)豐富學生的跨文化知識
文學本身屬于文化的范疇,它包含了文化的各種特征和因素。西方文學深深的扎根于西方文化的土壤之中,有深厚的文化底蘊。文學課堂作為一種教學手段,通過對作品內容的分析,在學生獲得文學知識、提高文學鑒賞力的同時,了解一個國家的文化傳統、風土人情、歷史發展和哲學思想等。一個學生如果意識不到所學語言國家文化因素在前其語言學習中的重要性的話,那么該生對該國語言的學習將無論如何大達不到精通的地步。因此,英語教學過程中強調語言學習與文化學習并用,并將文學作品作為綜合而集中地體現和傳遞文化的最好媒介,使學生在欣賞文學作品,獲得跨文化知識的同時又反過來深化語言的學習。
(二)英美文學的學習有助于學生了解西方習俗,加強文化交流
語言的根本目的在于交流。英美作品中包含著西方文化禮儀和思維方式,這為學生了解西方提供了大量鮮活的實例,學生在閱讀過程中便可漸漸學習到西方的風俗和交際習慣,學會如何與西方人士相處,如何理解英美人士的幽默,甚至如何與他們很好地交流溝通。
(三)文學對學生的品德修養、心理素質、文化素質和交際能力起著重要的作用
英美文學教學對于提高學生文化修養本文由收集整理、開闊視野、陶冶情操、塑造人格、培養文化鑒賞和跨文化能力都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在英美文學學習中,學生可以不受時空和地域的限制,盡情翱翔于歷史的海洋中,親身感受英美人民文明的進程。學生通過閱讀英美文學作品,可以體察到人類對平等自由、幸福生活的向往,以及為之而奮斗的艱苦歷程,也會領略到歷代戰爭和經濟危機給英美人民帶來的災難,可以感受到世界人民對和平的企盼,對帝國主義的嫉惡,對人類命運的迷惘和關切。在這萬花筒般的天地里,學生的價值觀和思想將會得到純凈升華,他們的價值取向和思辨將找到正確的航向,他們的英語語言基本功將得到驗證、鞏固和進一步的補充和發展。
二、英美文學課的現狀及面臨的問題
(一)內容多與課時少的矛盾
英美文學課涉及范圍廣, 時間跨度長, 包括英美兩國的眾多作家和作品, 可課時卻有限。英美文學課教學內容比較多, 既包括文學史, 又包括作品欣賞, 因而與課時少的矛盾比較突出。許多教師在處理英美文學教學內容時, 往往是面面俱到, 對教學內容詳略主次不能作到科學的把握合理的取舍。
(二)教學內容與方法的陳舊
教學方法陳舊、單一,大多數的教師仍然沿用傳統的教學方法,即那種注人式、滿堂灌的四段論教學方法或視文學課為泛讀課教學方法; 不用或很少采用現代教學手段。學生主體地位被忽略,教師主體性危機也在不斷的加劇,英美文學課堂改革的步伐極其的緩慢。崇高的社會理想讓位給個人理想, 而個人理想又表現為趨于實利的內涵這一現實使大多數學生對文學課的重要性認識不夠,更無法意識到文學課在其語言學習、語言溝通能力的培養和文化素養的提高等方面所發揮的特殊作用。此外,學習方法不當,自主能力不強,依賴心理嚴重都是現實存在的問題。
(三)國內教育考核制度的限制
“根據調查,目前超過50%教師仍然采用傳統的閉卷考試的形式。”一方面倡導開放性、對話性這一互動的教學模式,另一方面卻緊扣課本采用閉卷考試的形式來考察學生的文學鑒賞力。在高分的“威逼利誘”下,學生在課堂上一味地一字不差地記筆記,參與課堂活動的意識會被漸漸瓦解,他們也由積極地吸收知識變為消極地接受知識,更談不上提高學生的文學修養和文學鑒賞力。因此,考核制度不改革,英美文學課堂教學的改革就會毫無前途。
篇3
[關鍵詞]英美文學,三源泉,語料庫,文學教學。
1英美文學與古希臘羅馬神話和《圣經》
瑞士心理學家榮格認為,文學作品離不開原型,也可以說原型是文學作品的大語境。原型來自于人類的‘集體無意識’,是人類從祖先那里由遺傳得來并持續到現在[1]。而神話藝術是上古時代社會、文化系統諸因素綜合作用的產物,正因為神話參與建構原始人的思維模式和認識世界的方式,千百年來,它成為原型后深藏在人們的深層意識中。古希臘神話,作為希臘最早的意識形態,它是歐美民族的原始先民以特有的幻想和想象方式,對民族發韌期那艱難、悲壯的漫長歷程的藝術記載,是先民在上古嚴酷自然環境、社會環境中為生存而進行拼搏奮斗的藝術表現,這里孕育著人類的智慧,拋灑著人類苦難的淚水[2]。從中可以觸摸到希臘民族那豐滿而活潑的心靈特征,更為重要的是希臘神話作為人類的童年文化,為英美文學的發展提供了若干重要的母題,并由這些原型衍化、滋生出眾多的文學作品。神話所蘊含的內核,理性的光芒,躍動的火種,以集體無意識的形式積淀在歐美民族意識的深層,影響西方作家尤其是英美作家的思維模式和創作模式。希臘神話對歐洲文化有特別大的影響,古羅馬人在用武力征服了希臘后被希臘文化所征服并繼承了希臘神話,于是羅馬神話中的神與希臘神話中的神相混同,都被賦予了同樣的經歷和個性,只是在羅馬神話中諸神有了拉丁文名字,于是希臘、羅馬神話便融為一體,統稱希臘羅馬神話[3]。
英美文學作為英語語言和文化的重要載體,其中滲透著大量的希臘羅馬神話。自文藝復興運動開始,西方的文學家們就經常以希臘羅馬神話為素材進行創作。如在英國文學當中,莎士比亞曾多次運用希臘神話為題材進行創作,彌爾頓、濟慈、雪萊、蕭伯納等許多詩人和劇作家也多次在其作品中使用希臘羅馬神話中的人物和故事。神話中的神和英雄們以超人的力量和頑強的意志同不公的命運和邪惡勢力進行不屈不撓的斗爭的故事同樣啟迪、激勵了許多美國詩人和作家,如美國詩人朗費羅曾做詩謳歌為人類盜取天火而遭受天罰但仍頑強不屈的普羅米修斯,另外惠特曼、約翰巴斯和約翰厄普代克等都借古代希臘神話來表達自己的思想。
《圣經》是一部宗教經典,也是世界文學寶庫一顆璀璨的明珠,是世界尤其是在英美流傳最廣、影響最大的文學名著[4],它在世界文學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圣經》的故事和傳說等還是西方文化藝術的重要源泉,英美文學中很多偉大作品,包括詩歌、戲劇和小說都取材于《圣經》故事。英國詩人米爾頓的長詩《失樂園》和《復樂園》,拜倫的神秘劇《該隱》與王爾德的《莎樂美》,惠特曼的《草葉集》中的“亞當的子孫”,艾略特的《賢人朝圣記》等都取自《圣經》題材。有的文學作品連題目都出自《圣經》,有的文學作品更把《圣經》故事的寓意融匯到作品的情節和人物性格里,如美國戲劇家米勒表現現代人社會生存問題的名劇《墮落之后》,斯坦貝克的《伊甸園之東》等都寓意于人間并無樂園之說。海明威《太陽照常升起》的標題取自《舊約傳道書》。在英美文學作品中直接引用《圣經》中的詩行、布道、箴言等的情況更是比比皆是,不了解《圣經》故事背景的人在理解英美文學作品時難免流于表面和膚淺,甚至可以這樣說,不了解《圣經》就不能侈談英美文學。 綜上所述,自文藝復興以來,英美文學作家深受這三大源泉的影響,創作了許多不朽的文學作品。不了解古代希臘、羅馬神話和《圣經》文化,就很難理解英美文學的本質及其文化語境,目前國內還沒有關于這三大文學文化語境的系統資料,為此筆者構建了一個英美文學文化三源泉的語料庫。
2古代希臘、羅馬神話和《圣經》語料庫的構建
語料庫可以簡單地看作是用于語言分析的語言語料的集合。英國著名語言學家john sinclair認為語料庫是一個存儲于計算機的自然語言的集合(包括書面和口頭語言材料),用來反映語言的狀態和變化特征[5]。國內近年來建立了許多語料庫,但大部分是用于語言學研究、語法研究、詞典編纂、教材編寫或某一特定領域的研究等[6]。英美文學文化語境三源泉語料庫,與現有的其它語料庫有較大區別。構建語料庫時首先要考慮建庫目標,因為它決定語料庫的類型和規模,決定語料的選擇和整理,其次要考慮語料的來源,另外還要考慮檢索軟件的選用等方面。
三源泉語料庫的構建目標:本語料庫中要包括比較完整的古代希臘、羅馬神話和《圣經》知識的語料,提供比較全面的背景資料,它的構建不僅要為廣大英美文學教師、學者及英美文學專業的學生提供一個鑒賞、解讀英美名家名作的語料源,還要為英美文學鑒賞以及研究提供一個科學的平臺,并且還可以用來改進英美文學課的教學,以提高學生的英語水平、文學、語言修養和審美情趣,有助于英語專業學生達到《高校英語專業英語教學大綱》中所提出的“掌握文學評價的基礎知識和方法,開闊思維,拓展知識結構,促進學生語言基本功和人文素質的提高,增強學生對西方文學與文化環境的了解”[7]的目的。
語料庫的語料來源:本語料庫的語料來源多種多樣,有的來自國內外公開出版的有關希臘、羅馬神話和圣經典故的書刊、雜志,有的來自市場上公開出售的數據光盤,有的來自互聯網上的相關資源,有的來自國外大學圖書館,有的來自中國知網數據庫等。筆者按照建庫的目標和要求對語料進行了嚴格的篩選和整理,構建起較為完整的英美文學文化語境“三源泉”知識體系的語料庫。
語料庫的結構:構建的“三源泉”語料庫主要由以下部分組成:①希臘、羅馬神話語料庫,其中包括英文語料greek and roman ghost stories,myths and legends from greek and roman sources,old greek stories,stories from greek tragedians,roman stories等,漢語語料《古希臘羅馬神話與傳說》、《希臘羅馬神話》、《希臘羅馬神話故事》、《希臘神話》、《羅馬神話故事》;②《圣經》故事語料庫,其中包括英文語料bible stories and religious classics,the wonder book of bible stories,wee one's bible stories,the holy bible(king james version),bible stories from norton anthology of world masterpieces等,漢語語料《圣經的故事》、《圣經事典》、《圣經故事賞析》、《基督教與圣經》、《圣經文學》、《圣經全傳》等;③學術期刊語料庫,主要包括近幾年來國內專家學者發表的希臘、羅馬神話和《圣經》對西方文學,尤其是對英美文學影響的論文幾十篇,如“論希臘神話對英美文學的影響”、“希臘羅馬神話對西方文化的影響”、“希臘羅馬神話與歐美文化”、“圣經與西方文學”、“圣經:英美文學的創作母題”等;④網絡資源庫,本語料庫還利用internet網的優勢資源,建立與“三源泉”有關的文學背景、文學知識及文學評論的超級鏈接,這些鏈接除文字資料外,還提供一些圖片、音頻、視頻等有關資料,如online-mythology.com;greekmyt hology.com;blueletter bible.org;geocities.com/athens/delphi/8991/roman.html等網站上有豐富的網絡資源。“三源泉”語料庫的具體結構如圖1所示。
語料庫檢索軟件的選用:目前,功能強大、使用簡單的計算機檢索定位軟件可以從網上免費下載,如英國利物浦大學mike scott與tim jones聯合開發的microconcord軟件,可以支持多文件多關鍵詞的同時檢索,支持通配符檢索等,運行速度快,操作簡單。而wordsmith軟件功能更加強大,不但具有詞語檢索、共現上下文等常用功能,還可以計算出檢索詞語的統計值及統計分布規律,能識別文體中出現頻率較高的詞和詞組等,它們都是語料庫的常用檢索軟件。
“三源泉”語料庫的構建完成之后,啟動上述的定位檢索軟件就可以通過輸入關鍵詞進行檢索等獲得大量相關的文學語言實例和豐富的文化語境,同時發揮文本庫的功能,這種基于語料庫的操作方便、快捷、準確。
3英美文學“三源泉”語料庫的應用
該英美文學文化“三源泉”語料庫可以應用到以下方面:
1)“三源泉”背景知識查詢。由于本語料庫包括了與古代希臘神話、羅馬神話和《圣經》有關的大量文本、圖片、音頻、視頻資料、較為豐富的網絡資源鏈接和相關學術評論文章,英美文學專業學生和愛好者可以比較容易地查詢到他們在英美文學學習中遇到的與“三源泉”有關的文學文化背景知識,了解有關文學人物、原型、典故等的來源、背景和使用語境等。
2)文學課程教學。語料庫有助于提高學習者的語言意識和學習能力并有助于提高學習者的研究能力[8]。語料庫中除提供了英美文學文化語境三源泉的背景知識外,還包含一些圖片、音頻、視頻片斷,評論文章和鏈接網站等,可以為英美文學專業學生提供足夠豐富的學習和欣賞資料,大大豐富了文學課教學內容。比如,在講授英國著名劇作家蕭伯納的劇本《賣花女》時,許多教材上只有幾段節選。學生在讀完節選段落時,仍覺得意猶未盡,想了解得更多。利用該“三源泉”語料庫,學生不但可以觀看根據該劇本改編的電影片段,可以閱讀作品中的人物評論及相關的學術論文,還可以從語料庫中找到古希臘神話中皮格馬利翁(pygmalion) 原型的動人故事,從而進行拓展閱讀。這樣的文學語料庫在大大豐富教學內容的同時,還較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加深了學生對作品的理解。另外,學生還會根據語料庫中的介紹,進一步利用網絡鏈接搜索與教學內容相關的其它感興趣的文學文化知識,在拓展文學課教學內容的同時使學生的學習形式豐富多彩。學生在課堂學習和課外學習遇到困難時,可以方便地到語料庫中去尋找、探究答案,有助于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這種基于語料庫的文學教學不但能為語言、文學學習者提供豐富而真實的語言模式,并且計算機的多維性、集成性和交互性以及軟件的強大功能也更便于教師引導學生進行深層次的學習和進一步研究。
3)英美文學研究與分析。利用文學語言語料庫對文學語言進行定量與定性的分析是比較方便的。語料庫為文學研究提供定量分析的基礎,學生和研究者可以利用語料庫進行詞匯、語句、典故等統計,發現語言規律、特征,可以利用語料庫研究和分析一些典型的文學模式,提高學生對文學作品的鑒賞能力。學生和語料庫使用者可以到語料庫查詢,利用計算機特有的檢索和統計技術對相關資料進行檢索,對英美著名作家在其作品中使用希臘、羅馬神話、《圣經》典故、箴言的體裁(小說、詩歌、散文、劇本等)、人物(希臘神話、羅馬神話或者《圣經》中的神、英雄或普通人物等)、場合語境(具體的使用語境及與上下文的關系)和寓意(取自“三源泉”中的最初意義還是作家進行隱喻、引申、指代等)等進行具體統計和分析,以反映作家的寫作風格及其受“三源泉”的影響等,大大拓展了英美文學研究的視角和范圍。
在構建英美文學文化語境“三源泉”語料庫的過程中,將語料庫語言學知識、先進的計算機及信息技術運用到英美文學的研究和英美文學課程的教學中去,拓展了國內英美文學研究的視角和范圍,為英美文學愛好者和英語專業學生提供了有效的學習資源和研究平臺,能為層次較高的文學學習者提供豐富而真實的語言基本模式,體現多媒體技術的多維性、集成性和交互性[9]。但是,筆者構建的這一文學語料庫還有一些需要改進的地方,比如信息量及檢索手段尚須擴大與更新,要想使它成為一個比較成熟的教學工具和研究平臺,還需要做進一步的努力和不斷的探索,筆者會在今后的教學科研實踐中使之逐步豐富和完善。
參考文獻
1 jung c g.the archetypes and the collective unconscious[m].london:routledge,1968:119.
2古斯塔夫施瓦布.希臘古典神話[m].曹乃云譯.南京:譯林出版社,1996.
3陶潔.希臘羅馬神話一百篇[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1989.
4劉叢如,吳向軍.《圣經》對英美文學的影響——以莎士比亞、海明威為例[j].中國宗教,2006,79(6):45-47.
5 john sinclair.corpus,concordance,collocation[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9.
6文渤燕.語料庫及其作用[j].國外外語教學,2001,94(2):32-35.
7高等學校外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英語組.高等學校英語專 業英語教學大綱[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0.
篇4
關鍵詞:英美文學教學 素質教育 人文素質
Abstract: With the social transformation and social demands of the comprehensive qualities upon college students, the teaching of English and American literature for English majors is facing increasing difficulties and challenges. It is imperative to carry out reformation, for the sake of ability-oriented education. The paper is intended to emphasize the significance of English and American literature teaching, analyze the teaching objective of ability-oriented education and make some tentative experiments in teaching conception, contents, pattern and means of teaching with the purpose of improving the cultural quality as well as the literary attainment.
Key Words:English and American literature teaching; ability-oriented education; cultural quality
在過去十多年間,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和經濟全球化的快速發展,我國高等教育的外部環境和內部結構也隨之發生了巨大變化。曾經是英語專業主要支柱課程的英美文學教學面臨著越來越大的挑戰。文學內容在不少高校英語專業大綱中所占比例越來越小,許多英語專業學生甚至在大學四年沒有上過一門文學課。文學似乎已成為用來點綴以市場經濟為主導的課程表的一件飾物,呈現在我們面前的則是:更多高校英語專業的課程設置和學生的學習熱情已轉向與市場關系更為密切,并且有助于就業的實用性課程,如:商務英語、法律英語、外貿英語、旅游英語等。文學課程受到冷落已經是不爭的事實。在這樣的社會大背景下,所有講授外國文學課的教師都有責任為英美文學課程大聲疾呼,強調英美文學教學的重要地位,準確把握其培養目標,針對存在的問題,提出切實可行的措施,使英美文學教學走出困境,并為培養具有綜合素質的外語人才發揮其應有的作用。
一、英美文學教育的價值和意義
在中國,文學教育自古就具有深厚的傳統,從孔子的“不學詩,無以言”的語言功能,到梁啟超的“熏、浸、刺、提”的社會功能,再到魯迅棄醫從文,療治國人的“劣根性”以圖國家的振興,文學可謂滲透到了人類歷史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并成為一代又一代優秀知識分子積極探索救國救民之路的重要武器。而對于生產力突飛猛進,物質文明不斷前進的現代社會,文學豐富的“內在價值”對于人類的精神世界則起著不可估量的作用。它不僅可以慰籍孤寂的心靈,陶冶高尚的情操,塑造偉大的人格,還可以抵御物質主義侵蝕,防止人的異化與物化,為人類開拓廣闊的精神空間和心靈世界,這是文學非功利性的一面,也正對于英語專業學生,乃至于全體大學生,接受系統的英美文學教育可以幫助他們深入了解西方文化,更加全面了解西方社會與西方人,借鑒西方人文精神的精華,反觀本國文化,進行對比研究,豐富自己的母語文化;更進一步深化英語語言的學習,提高跨文化交際的能力,在一個更廣闊的領域和更深刻的層次上進行學術、文化、教育、貿易等方面交流,以期達到吸收西方文化精髓和遠播中國文化精華的雙重目的。
二、改革英美文學教學以推進素質教育
為了擺脫英美文學教學目前的困境,達到英美文學教學的培養目標和對學生進行素質教育的要求,英美文學教學必須進行自身的改革,包括教學理念、教學內容、教學模式和教學手段諸方面。
1.轉變教學理念。從事英美文學教學和研究的教師應改變教學理念,拋棄過去那種認為文學教學就是課文分析、知識灌輸和教師“一言堂”的觀念。教師應不斷適應素質教育的要求,從過去的單純的灌輸知識,轉向重點培養學生賞析、思辨和創造的能力;教師應積極對學生進行引導,使他們改變應試教育背景下形成的學習觀念。同時,采取靈活的教學方法,引導學生真正參與到課堂教學中,成為課堂的主人。只有教師和學生從觀念上轉變了,才能綱舉目張,否則其他問題無從談起。
按照建構主義的學習理念,英美文學的學習不是一個被動的接受過程,而是一個主動的作品意義挖掘和實現過程,也是新意義的創造過程。讀者反映批評理論主張,要重視讀者對文本的閱讀體驗和再創造。在英美文學教學實踐中應該重視學生對作品的參與和理解,鼓勵學生發表自己的看法和見解,共同分享閱讀體驗。也只有這樣,才能使他們感受到文學思考和交流的樂趣,才能開拓他們的視野和思想,才能使他們的分析和審美能力得到不斷提高,才能使文學課程為啟迪思想、激發創見、開發潛能的人文素質課程。
2.更新教學內容。在實際的英美文學教學實踐過程中,存在著兩個制約英美文學教學效果提高的現象:
⑴長期以來英美文學教師在課堂上更多的是注重從思想內容、寫作特點與手法對作品進行“八股式”的分析和文學常識的單向灌輸,對于文學批評的理論和分析方法介紹偏少。學生缺少理論指導,不能科學和深入地對文學作品進行賞析,這勢必影響學生的分析、思辨和鑒賞能力的提高,以致影響其畢業論文的水平。
⑵大多數英美文學教材按照年代順序編排,教學從早期詩歌等古代作品開始,到20世紀初或20世紀中葉就結束了。這就給教學進程的安排造成兩個困難。一方面,早期作品難度較大,要么生詞太多,要么篇幅太長,要么背景遙遠,教師往往忙于講解語言難點和講述故事梗概,缺少對作品的審美解讀,也導致了課程進度緩慢,學生覺得索然無味。另一方面,教材對20世紀中葉以后及當代作品、思想和流派的介紹偏少,甚至缺失。加之,受授課學時所限,教師只能浮光掠影地對這一時期進行介紹,對這一思想和流派異彩紛呈的時期了解甚少,學生很少讀到更貼近我們現代人的生活和思想的作品,從而造成了學生文學史知識的斷裂和不完整,這也勢必影響到學生整體的文學素養和鑒賞能力的提高。
為此,筆者在英美文學教學實踐中做了如下嘗試,在教學中產生了明顯效果。
①對于古英語和中古英語時期,不占用太多的課時,做輪廓式的介紹。主要以史為綱,明晰其產生和發展背景,明確其在文學發展史上的地位;以各種體裁作品的藝術特點和語言難點為中心,指導和幫助學生課下自學其作品,提高其自主學習的能力。
②對于20世紀中葉以后的現當代時期,適當增加學時,在強調其歷史和社會背景的前提下,著重介紹在這一時期涌現的文學流派、代表作品、文藝思想和批評方法,并列出參考書目,布置數個有代表性研討題目作為作業,供學生在課下閱讀之后思考討論,并以書面作業的形式上交討論紀要和心得,一再監督和檢查其自學效果。這樣既解決了教學進度問題,又彌補了教材的不足,比較全面地涵蓋了英美文學的發展史,同時,有助于培養學生的鑒賞、思辨和分析能力,經過實踐,取得不錯的教學效果。
③為了更好地解決教學進度問題,在授課前與講授《英語國家概況》課程的教師溝通,了解其教學實施計劃和其授課重點,并隨時了解學生學習英美兩國歷史發展背景的具體情況,從而做到根據教學進度,對背景介紹做到有的放矢,減少教師的重復講解,高效地完成教學任務。
3.改革教學模式。教師應把原來以教師為主導的單向講解和灌輸,學生被動接受,轉變為學生積極參與,師生互動的,啟發式的和研討式的教學模式。
筆者在這方面做了一些探索和嘗試,并取得不錯的反響。在課堂上鼓勵學生踴躍發言和討論,加強師生的互動,使其成為提高學生人文素質的課堂。在教學中加大了文學作品賞析部分的比重,節選了一些對學生具有顯著啟發和教育意義的經典作品,進行課前預習性閱讀,并留出問題供他們思考。對于戲劇片斷和詩歌,則要求其在課堂上表演或吟誦,體會其含義和韻味,然后就提出的問題展開課堂討論,最后再由教師進行總結。開始,有些同學不愿或不敢發言,但隨著教師的引導和討論進入,熱烈的課堂氣氛和文學自身的魅力逐漸吸引著愈來愈多地學生參與進來,有時大家為一個問題爭論不休,課堂儼然成為了辯論課。盡管有些學生的觀點還不夠成熟,語言表達不夠流暢,但在教師的熱情鼓勵和正確引導下,他們愈來愈喜歡文學了。文學成為學生感悟人生哲理,啟迪智慧,提升人生境界的大課堂。
4.改進教學手段。首先,筆者在課下精心制作了英美文學教學課件,利用多媒體資源授課。在課件中適時地加入了圖片、圖表、音頻和視頻資料,并根據教學需要,充實了古希臘羅馬文化、圣經和歐洲文學等輔知識,營造了立體式的文學欣賞環境。這樣不但增加了授課的直觀性、生動性,使其很快進入課堂角色,還便于知識的識記,有助于其學習興趣的提高,更重要的是,由于不必忙于作筆記,學生的注意力更加專一,為其積極思辨和課堂互動提供了條件。同時,每次課都留下相應的思考題,在下次課上進行討論,并對其發言情況進行記錄。另外,每學期撰寫不限題目的小論文,以作為平時成績的參考依據,這樣就加強了對其課下自主學習的監控和學習效果的檢驗。
三、結語
高等教育的本質和目標是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除了專業素質以外,還應包括道德素質、科學素質和人文素質。英美文學教育可以在提高大學生人文素質方面發揮不可估量的作用,它為大學生(尤其是英語專業的大學生)實現素質拓展提供了最有力的文學素養和文化背景支持,這是別的學科與科目無法取代的優勢。面對新形勢的挑戰和困境,每一位英美文學教師和研究人員,都有責任肩負起素質教育的重擔和使命,不斷探索,勇于嘗試和創新,勤奮工作,為培養具有綜合素質的外語人才做出更大的貢獻。
參考文獻:
[1]范誼、芮渝萍:《英美文學教學的目標內涵與層次定位》,《外國文學研究》,2005.3。
[2]高等學校外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英語組:《高等學校英語專業教學大綱》,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0。
[3]林燕平、董俊峰:《英美文學教育研究》,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6。
[4]羅益民:《閱讀經典與英國文學教學》,《外國文學研究》,2004.2。
[5]史慧風:《關于英美文學改革的思考》,《綏化師專學報》,2002.3。
篇5
高中語文教學改革、制訂新的教學大綱的指導思想是:
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貫徹國家的教育方針,面向全體高中學生;使學生具有適應21世紀社會生活的語文基礎知識、基本能力和智力,具有較高的語文素質;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和創造能力,發展個性;提高教學質量,為培養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人才服務。
據此,應確立如下基本原則:
(一)確立適應21世紀社會生活的語文教育目的任務和教學內容,加強基礎知識的教學和基本能力的訓練,加強語文應用的實踐,發展智力,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和創造能力。
(二)在讀寫聽說的語文教學中,進行思想品質教育,使學生熱愛祖國的語言文字,熱愛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培養學生的高尚的道德情操、愛國主義精神和熱愛社會主義的思想感情。
(三)加強語文素質教學,適應多樣的需要,發展學生的個性。優化課程結構,必修課保證高中畢業生的基本要求,選修課和活動課適應分流學生的分流要求。
(四)構建現代化、民族化的語文學科高中階段的教學體系。要吸收現代先進的教學內容和方法,要弘揚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繼承漢語文教學的優良傳統。
(五)與九年義務教育初中語文教學大綱相銜接,力求比較明確體現高中階段的提高要求。
立足現實,面向21世紀現代化社會,高中語文教學的任務可以作如下規定:
高中階段的語文教學,要在初中語文教學的基礎上,指導學生進一步學好語文知識,進行嚴格的語言訓練,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使他們具有適應實際需要的較強的現代文閱讀、寫作能力和口語交際能力,具有較強的語感,具有一定的文學鑒賞能力,具有閱讀淺易文言文的能力,具有獨立自學語文的能力,養成學習和運用語文的良好習慣。在教學過程中,開拓學生的視野,發展學生的智力,激發學生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熱愛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感情,培養聯系實際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健康高尚的審美觀念和一定的審美能力,培養社會主義思想品質和愛國主義精神。
根據高中語文教學的任務,對高中生提出基本要求和分流要求。
基本要求,即各類高中畢業生應達到的共同要求:
養成學習和運用語言文字的良好習慣,熱愛祖國的語言文字;具有比較熟練的閱讀一般現代實用文的能力、鑒賞文學作品的初步能力和借助工具書閱讀淺易文言文的初步能力,具有寫作一般現代實用文的能力,具有適應一般交際的聽說能力;具有一定的民族文化素質。
分流要求,即不同流向的高中畢業生的導向要求:
A.準備升入文科高等院校的畢業生:在達到基本要求的基礎上,具有語言、文學的較高修養,掌握寫作實用文的規律和較高的寫作能力,具有基本的民族文化素質。
B.準備升入理工科高等院校的畢業生:在達到基本要求的基礎上,具有閱讀一般科技著作的能力和寫作科技小論文的能力。
C.準備就業的畢業生:在達到基本要求的基礎上,具有較高的口語交際能力和寫作一般職業應用文的能力。
二立足現實,面向21世紀社會
1978年以來,中學語文教學取得了很大的成績,為當前高中語文教學改革和制訂新教學大綱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當前,全國實施的中學語文教學大綱主要有兩個,一個是1992年制訂的《九年義務教育全日制初級中學語文教學大綱》(試用),一個是1990年《全日制中學語文教學大綱》(修訂本),后一個大綱初中、高中的內容合在一起。
1992年初中語文教學大綱是個新大綱。新大綱規定初中語文的教學目的是:
在小學語文教學的基礎上,指導學生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使他們具有基本的閱讀、寫作、聽話、說話的能力,養成學習語文的良好習慣。在教學過程中,開拓學生的視野,發展學生的智力,激發學生熱愛祖國語文的情感,培養健康高尚的審美情趣,培養社會主義思想品質和愛國主義精神。
新大綱以上述教學目的為基礎,以讀寫聽說、基礎知識的教學要求和課文、48項能力訓練、20項基礎知識的教學內容為框架,來構建初中語文教學體系。這個初中語文教學的新體系分列讀、寫、聽、說的教學要求,分解讀、寫、聽、說的訓練點(能力和技能),有科學性和創造性。
然而,新大綱還是一個“試用”大綱,有待修改、完善。例如,加強語文素質教學,發展學生的健康個性;知識分類分點,能力分類分層;教學要求同能力訓練、基礎知識的教學內容相協調;課程結構同教學目的相配合等,這些方面還需要進一步完善。
1990年的初中、高中合冊的語文教學大綱,是1986年《全日制中學語文教學大綱》的修訂本;1986年本又是1978年《全日制十年制學校中學語文教學大綱》(試行草案)的修訂本。而1978年本又是以1963年的《全日制中學語文教學大綱》(草案)為藍本的。這四個大綱之間的關系是繼承多于創造,共性強于個性。
1963年教學大綱規定:“中學語文教學的目的,是教學生能夠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使他們具有現代語文的閱讀能力和寫作能力,具有初步閱讀文言文的能力。”1978年教學大綱撥亂反正,規定的教育目的同1963年的基本相同,也是提高使用語言文字和三種能力(讀、寫能力和初步閱讀文言文的能力)。1986年教學大綱,增加了聽說能力,“發展學生的智力”,高中增加“初步具有鑒賞文學作品的能力”。1990年教學大綱修訂的原則是“加強思想政治教育”和“降低難度、減輕負擔”,其中引人注目的是降低寫作教學要求,改為:初中“能寫簡單的記敘文、說明文、議論文和一般的應用文”,高中“能寫一般的記敘文、說明文、議論文和常用的應用文”;初中文言文教學只提“能順暢的朗讀文言課文,理解基本內容”。此外,1986年和1990年大綱都列出“各年級語文基本能力和基礎知識教學要求”與“基本課文篇目”。可見,以上四個中學語文教學大綱(從1963年到1990年)都以聽說讀寫四種能力和相關的部分基礎知識為框架,來構建中學語文教學體系。看來,共同存在的問題是:1.中學語文教學的核心任務不突出,2.語文知識和能力的分類分層不清楚,3.語文素質的內容不完整,4.高中和初中的教學內容大量重復,初中、高中的教學要求特別是高中的“提高”要求不具體,5.課程結構不合理。這些問題,制約了中學語文教學質量的提高。
必須看到,現代社會對語文學科提出了新的要求。現代信息社會,要求人們具有語言交際能力,具有語言知識及其運用能力。現代社會開放態勢要求快速而又準確的聽說讀寫能力,具有語文的實用能力。現代社會文化交流要求具有民族文化素質,具有文學欣賞的能力,以利于吸收外國優秀文化的營養,發展民族文化。而現代語言學、文學等的發展,又對語文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高中語文教學改革,制訂新教學大綱,就要面向21世紀現代化社會,為培養適應21世紀現代化社會的人才服務。
三建立現代化和民族化相結合的語文教學體系
語文不是一般的工具,而是人們交流思想感情、獨自思考的交際工具和思維工具,也是文化載體,飽含民族文化。
民族的根是民族文化素質,民族文化素質的根是語文素質,所以語文素質理應是“民族的根之根”。
語文學科要構建現代化和民族化相結合的中學語文教學體系,要以“語言知識和能力—聽說讀寫能力—語文素質”為框架,構成既綜合而又分析、既自足而又開放的教學體系。中學語文教學體系框架三要素具體內容如下。
(一)語言知識和能力——核心任務自1963年以來的歷次中學語文教學大綱,都提出“使學生能夠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的教學任務,但是地位不突出,知識和能力的系列不完整。
在語文教學中,傳授語言知識、培養語言能力,是核心任務,是語文的“牛鼻子”。中學語文教學中的語言教學,一是語言本身的知識和能力教學,包括語音、漢字、語匯、語法、修辭以及相關的語言文化,要精要、好懂、有用。二是在文章、文學等教學中的語言教學。可以專門開設“語言應用”或“語言表達”課,來完成語言教學任務——培養語言能力和科學地認識母語。
(二)聽說讀寫能力——主要任務培養聽說讀寫能力是語文教學的主要任務,也是語文學科實用價值之所在。當然,語言教學也培養聽說讀寫能力,這是一條途徑;另一條更重要的途徑是通過文章和文學作品教學,來培養聽說讀寫能力。可以專門開設“現代文讀寫”“文學欣賞”“聽說訓練”課,來完成語文的主要任務。
(三)語文素質——基礎任務語文素質,除了理所當然包括語言、現代文讀寫、文學欣賞等知識和能力外,這里主要指同語文相關的民族文化素質:民族當代文化的素質,民族文化傳統的素質,民族審美情趣的素質,民族精神的素質。語文是民族性最強的學科,不加強民族文化素質教學,語文就失去了文化基礎,失去了“民族的根之根”的特性。可以開設“中國文學名著選讀”“中國文化名著選讀”“中國文化史話”課,來完成語文的基礎任務。
中學語文教學體系框架“語言知識和能力—聽說讀寫能力—語文素質”三要素,決定了語文的“一語四文”的教學內容。
語言:要具有適應實際需要的理解和使用語言文字的知識能力,具有較強的語感,具有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強烈感情,對母語有初步的科學認識。
文章:要具有較強的閱讀和寫作現代文的知識和能力。聽話、閱讀要準確、快速,說話、寫作要通暢、得體。
文言文:要背誦一定數量的詩文的段或篇,掌握一定數量的常用實詞、虛詞和句式,要具有初步閱讀淺易文言文的能力。
文學欣賞:要具有一定的形象思維的知識能力,能夠分析、理解藝術形象和語言藝術,具有一定的審美觀念和審美能力。
文化修養:要了解和熱愛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要了解和熱愛中華民族的精神,要了解東西方文化的一般情況。
四課程結構有利于學生分流和發展個性
要優化課程結構,使課程有利于學生發展個性,適應不同流向、不同程度、不同辦學模式的學生和學校。
語文學科課程結構如下:
必修課──各類高中畢業生的基本要求
│學科課程┤必選課—文科選先修
│││
語文學科┤選修課──┤理工科生選修
│││
│任選課──┤
││
│就業生選修
│
│校內課外活動課——專題講座、課外閱讀、課外口語
││交際等
活動課程┤
社會實踐活動課—社會語文實踐調查和服務等
必修課,確保各類高中畢業生的基本要求,確保高中生的基本文化素質。
選修課和活動課確保分流學生的分流要求,發展個性。
必修課、選修課、活動課都分成若干科目,供學生分年級分層次必修和選修。選修課分必選課和任選課。
必修課科目可以開設(各類學生必須學習):
高一:“語言運用”“文章讀寫”(寫作行為、章法訓練)
高二:“文學鑒賞”“文章讀寫”(實用文體訓練);
高三:“中外文學名著鑒賞”“文章讀寫”(綜合訓練)
必選課科目可以開設(文科學生必選二三種):
“語言表達”“實用語法修辭”“文學評論”“文言文選讀”
“中國文學簡史”“中外文學名著選讀”
任選課可以開設(各類學生任意選學):
“口語交際”“應用文寫作”“文秘初步”“實用美學”
篇6
九十年代以來,大陸文學批評界經歷了短暫幾年的表面繁榮。各種"后現代"的批評理論紛紛登場,文學批評家則紛紛變成了文化批評家,批評文本脫離了文學文本,不再拘泥于對作品的闡釋,而成為形形政治、文化理論的揚聲器。文學創作則流派林立,文壇新秀努力尋找新的西方話語理論為自己的創作貼上合法性的標簽,而不顧及他們的創作是否真正構成對艾略特所說的"文學秩序"的變革。"文學性"再一次受到冷落。令人尷尬的是,閱讀當代文學作品的人似乎越來越少,詩人比讀詩的人卻還要多。
面對這種令人困惑的狀況,一些學者發出了憂慮和警告:我們的批評患上了"失語癥"。所謂"失語",是指當今文學批評在西方話語霸權面前喪失自我話語的權力。在文學批評現代轉型和建構的過程中,在相當一段時間里,我們肯定離不開對西方話語的借鑒吸納,而這又必須有一個從"生硬學舌"到"雜語共說",然后再到"化合創新"從而建立新話語的過程。然而當下文學批評最緊迫的問題,在于我們的批評面對當今的生活現實和文學現實,作不出應有的切實負責的價值評判。文學批評就其本質而言,恰恰在于價值判斷和意義分析。當今的文學批評,卻愈來愈"個人化"、"私語化",變成一種智力寫作、技術寫作或文本游戲。一些文學批評似乎過于追求個人趣味而拒絕社會責任,過于注重自我表現而摒棄價值判斷,過于講究話語風格和表達技巧上的個性化與創造性,而愈來愈疏離批評的本來意義,使文學批評的"失語"現象愈來愈嚴重。因此我們的文學批評應該回到現實語境中來,面對我們的社會現實和文學現實發言,作出價值判斷和理性分析。這不僅是不斷提高廣大人民群眾文學素質和趣味的需要,也是促進創作的真正繁榮、產生文學精品的有力保證。在這個現實的意義上,重新發掘和審視新批評合理的內涵,運用其行之有效的方法論,積極展開對當下具體文學作品的描述和評價,我認為對矯正時弊有重要的作用和意義。雷奈·韋勒克曾經撰文指出:新批評在捍衛"文學標準"和"批評標準"兩方面進行過"英勇的戰斗"。面臨當今價值失范的文壇,我象他一樣期望著,"這種戰斗將來不得不再進行一次"(19)。
一九九九年四月
主要參考書志和論文篇目:
《文學理論》(雷·韋勒克、奧·沃倫著,劉象愚等譯,三聯書店1984年11月初版)《英國現代詩選》(查良錚譯,湖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5月初版)《小說鑒賞》(克林斯·布魯克斯、羅伯特·潘·沃倫著,主萬等譯,中國青年出版社1986年6月初版)《新批評--一種獨特的形式主義文論》(趙毅衡著,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6年8月初版)
《當代西方文學理論導引》(羅里·賴安、蘇珊·范·齊爾著,李敏儒等譯,四川文藝出版社1986年11月初版)《"新批評"文集》(趙毅衡編選,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8年4月初版)《新批評》(史亮編,四川文藝出版社1989年5月初版)《唐詩的魅力》([美]高友工、梅祖麟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初版)《艾略特詩學文集》(王恩衷編,國際文化出版公司1989年12月初版)《文學批評原理》(瑞恰慈著,百花洲文藝出版社1992年2月初版)《朦朧的七種類型》([英]威廉·燕卜遜著,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1996年10月初版)
楊揚:《先鋒的遁逸》(載香港中文大學《二十一世紀》一九九五年六月號·第二十九期)藍樺:《布魯姆的新著》(同上)劉擎:《后現代主義的困境--蘇卡爾事件的思考》(同上,一九九八年六月號·第四十七期)許紀霖:《啟蒙的命運--二十年來的中國思想界》(同上,一九九八年十二月號·第五十期)
James R.Bennett ,After and beyond `New Criticism'.Style,Winter92,Vol.26Issue 4.
James Gollin ,Cleanth Brooks remembered.American Scholar,Spring95,Vol.64Issue 2.
Leonard F.Dean ,A remarkable man ,a worthy biography.Sewanee Review,Spring97,Vol.105Issue2.
John L.Idol,Cleanth Brooks:Teacher,new critic,Faulknerian.Southern Literary Journal,Spring97,Vol.29Issue 2.
Joseph Blotner,Remembering Cleanth Brooks.Southern Review,Summer97,Vol.33Issue 3.
Louise Cowan,Brooks and Warren:Understanding poetry in the new age.Southern Review,Autumn97,Vol.33Issue 4.
James Justus,Undestanding Brooks and Warren.Southern Review,Summer98,Vol.34Issue 3.
篇7
【論文摘要】鑒于當前英語專業英美文學課教學存在課時少、內容多、教學方法落后等問題,為了提高教學效果,教師在教學中應該努力轉變教學觀念和教學模式,改進教學方法。筆者從文史結合、文論結合、講讀結合、中英結合四個角度,闡析了英美文學課教學策略。
高校英語專業除了培養學生的英文基本功之外,應當把提高學生基本的人文素質放在首位,以此為基礎發展專業技能。因此,文學課程的設置,不管是中國文學還是英美文學,在教學大綱中都處于必修課程的首選。但是,在當前經濟大潮的沖擊下,許多英語專業的學生在高年級選擇專業方向的時候,大多對實用性較強的翻譯或商務英語情有獨鐘,而對立身之本的英美文學敬而遠之。英語專業的學生步入社會,居然會屢屢出現被問及英美文學代表人物而不知所云的尷尬場景。
我們首先探求英語專業學生的學習心態。是什么使得他們對文學課程不屑一顧呢?一方面,商業社會下的“文學無用論”造成部分學生心態浮躁。另一方面,文學本身的深奧枯燥也使部分學生望而卻步。學生普遍認為文學課沒意思而且脫離實際,就這樣,英美文學課逐漸被丟棄在一個無人問津的角落里。
究其根本,還是我們文學課程的教學出了問題。在英語專業英美文學的教學中歷來存在著兩種傾向,一種主張以史為主,認為讓學生了解文學史的發生、發展是文學課的宗旨,零散文本的閱讀不利于學生對系統知識的掌握;另一種則認為文學貴在文本的分析和欣賞,提倡側重具體的作品選讀。就這樣,第一種傾向造成一種局面,一學期下來,學生只知有史,未知有文;第二種則相當于給學生多開了一門高級閱讀,結果就是只見樹木,不見森林。就這樣,兩種傾向導致了兩個極端。
而在教學過程中,教學方法的恰當與否也同樣影響著教學效果。傳統的教學方法過于老套,難以引起學生學習的興趣;改革后的多媒體教學極大提高了學生的活躍氣氛,但卻轉移了文學課教學的根本。如何才能獲取二者的平衡,成功地進行英美文學課的教學成為教師們應該深思的問題。
1文史結合
2000年頒發的《高等學校英語專業教學大綱》強調了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并且指出“文學課程的目的在于培養學生閱讀、欣賞、理解英語文學原著的能力,掌握文學批評的基本知識和方法。通過閱讀和分析英美文學作品,促進學生語言基本功和人文素質的提高,增強學生對西方文學及文化的了解”(26)。英美文學課的目的不僅僅是讓學生獲得必要的文學知識,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的文學鑒賞力和審美能力,以及對生活的敏銳感受能力和認知能力。
在教學過程中,對文學基本知識的介紹和個別作品的獨立分析都是不可缺少的。以史為主的文學教師大多是中國教師,在課堂講授中往往拿起一個作品便將作者的社會背景、生活經歷甚至一些與作品毫無關聯的逸事旁征博引。以文為主的文學教師則大都是外籍教師,他們更多注重的是作品本身傳達信息的分析。在課堂教學中,他們大多隨心所欲,或根據歷史順序,或完全拋開歷史,憑個人喜好選擇作品布置學生課下閱讀,然后進行課堂討論。兩者皆有利弊。歷史背景個人經歷對作品的創作固然有很大影響,然而拋開作品本身談背景則毫無意義;作品分析雖是文學研究必需的過程,但歷史背景的缺乏也勢必會對文本分析帶來一些負面影響。
筆者認為,鑒于英美文學課的獨特性,教學中應該首先使學生從宏觀上了解和把握文學經緯。在理清了文學史的線索,獲得一個整體的文學發展觀念和整體態勢后,再加以文學精品的賞析,通過細讀的方法加強對學生的文學鑒賞、審美能力和批判性思維能力的培養,從而使他們更加透徹地理解和欣賞每一部文學作品。
2文論結合
要深入理解英美文學作品,必須了解一些基本的文學批評理論,包括一些哲學理論和心理學觀點。如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和意識流。沒有基本文學理論的支持,簡單的文本分析就會流于膚淺,難以深刻揭示人物性格、角色沖突、社會矛盾,進而更深層次的了解作品內涵。而由于弗洛伊德心理分析理論影響了勞倫斯和喬伊斯等許多作家。在教學中如果不介紹這些心理學家和哲學家的理論,學生就不能更好的了解原文和分析作品。
但是,英語專業本科教學作為文學研究的初級階段,絕不能把文學理論凌駕于文本之上而去作專門研究,畢竟文學理論的根本還是用來分析文學作品。這就要求我們在教學過程中要處理好文與論的關系。畢竟本科生處在學習語言的階段,英美文學的教學目的依然還是語言教學,文學研究和文學批評只應處在一個初步的啟蒙時期。
3講讀結合
英美文學教學課堂上,傳統的教師主講學生記筆記的方法早已落伍。文學作品浩如煙海而文學課的課時卻少之又少。在有限的時間內,就算是想講完課本上的選讀材料亦不可能。教師除了講授文學史料和作品創作背景外,還要充分傳達對于文學閱讀、欣賞和分析的各方面的技巧,文學、哲學和美學的基本常識以及初步的文學批評理論,引導學生進行主動思考和課后閱讀。
學生自主進行課外閱讀并非毫無組織。教師除了指定一些必讀書目,定期檢查之外,每堂課還要請幾名學生介紹自己一周來的讀書心得體會,通過互相交流以起到互相促進的效果。指導,閱讀實踐,討論相結合,形成一個良好的學習氛圍。
4中英結合
文學和語言一樣是相通的,不分國界。學習英美文學首先要求我們具備基本的文學素質和修養,而這些基本則是我們的中文基本功。如果連本國的文學都一無所知,沒有任何文學底蘊,又如何去學習其他國家的文學呢?
我們要積極幫助英美文學專業的學生樹立重視本國文學的意識,引導他們去了解并熱愛中國文學。在教學過程中不妨采用中英結合和對比,生動的教學方式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通過中英結合的學習方法,學生會對英美文學作品本身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從而實現以培養學生語言能力提高文學修養為出發點的根本目的,真正提高英美文學課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程愛民等.關于我國高校英美文學教學現狀的調查報告(ii)[j].外語研究,2002,(6):12—14.
[2]高等學校英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英語組.高等學校英語專業英語教學大綱 [z].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0.
篇8
論文摘要:在外國文學中,英美文學文化占有著重要的一席之地。本文通過透視《圣經》剖析英美文學的來源及文化背景,研究英語文學和英語語言,以期提高欣賞外國文學的能力.更好地掌握英語語言。
要了解外國文學,我們就不得不談到《圣經》,中世紀的文學很多地方都搬照了圣經故事,如《亞伯拉罕潘祭獻子》搬照了亞伯拉罕祭獻以撒的故事,《挪亞及其兒子們》搬演了洪水方舟故事。它們主要演繹圣經故事,宣傳教義,間或也穿插了世俗生活的內容。彌爾頓三大詩作《失樂園》、《復樂園》和《力士三孫》的主體材料都得自圣經,其中《失樂園》的題材主要取自伊甸園神話,《復樂園》的題材取自《馬太福音》和《路加福音》等。對讀者來說了解這些成果無疑是一件大有稗益的事情,本文重點就國外文學中的英美文學談談與《圣經》之間的聯系。
一、英美文學與《圣經》的聯系
中國研究圣經與西方文學關系的先驅朱維之先生曾指出:“許多歐美第一流的作品,無論是詩歌,小說,戲劇,散文,其中密密地交織著圣經的引句和典故,我們讀者若沒有一些關于圣經的知識,便不能了解并欣賞這些杰作。”的確,西方不管是中世紀、古典主義、浪漫主義、現實主義還是現代主義、后現代主義文學,都與圣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
英語語言的形成與完善和《圣經》有很大的直接聯系,宗教改革以后,為了順應時代形勢,西方各國都開始用自己的本民族語言來翻譯《圣經》,《圣經》的翻譯促進了英語語言的發展。用英文譯成的《圣經》有許多版本,其中revisedversion是標準的英語范本。它的詞句、章法對應用的形成和發展起到一種潛移默化的規范作用。在基督教宣傳其教義的過程中,以及在《圣經》的一些故事中,出現了一些宗教術語,大大豐富了英語詞匯。現在有些宗教名詞已民俗化,運用到全民語言中。比如,god , devil , heaven , hell , christ , jesus ,date n這些基督教中的術語,已被人們運用到日常生活中。
(一)英美文學大多源于《圣經》
《圣經》是基督教的經典著作,基督教起源于希伯來人創立的世界上最早的神教—猶太教,產生于公元一世紀中期,基督教徒們把記載基督教的傳播、發展等文字,起名為《新約》。《新約》和猶太教經典《舊約》合二為一,就成為現在的《圣經》。《圣經》對英語語言也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成為英美語言的一大源泉。所以要研究英美文化、習俗、語言等兒方面,有必要談到基督教及《圣經》與英美文化之間的關系。《圣經》作為一種文化現象,賦予英美兩國人們的世俗生活一種神圣色彩,它以獨特的象征意義顯示出它在世俗生活中所具有的獨特功能。
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時期的著名詩人彌爾頓的三部偉大史詩《失樂園},k復樂園》以及《力士三孫》都直接取材于《圣經》。除《復樂園》以《新約》為基礎外,《失樂園》和《力士三孫》都以《舊約》為基礎。拜倫的詩劇也是根據《圣經》中該隱毅弟的故事寫成,只是其側重點不同罷了。美國作家梅爾唯爾的成名作《白鯨》的主人公艾哈伯就是以《舊約·列王記》中的以色列國王亞哈為原型去探索人與宇宙的關系以及人能否把握自己命運的問題。亞哈一意孤行、剛傻自用的形象和《白鯨》的主人公艾哈伯不謀而合、如出一轍。更重要的是,該小說的敘述者,唯一生還的水手的名字和《圣經》人物伊希梅爾完全一樣。另一美國著名詩人朗費羅在其短短的抒情小詩《人生頌》中,就直接引用了“你本是塵土,仍要回歸塵土”這句原話,“上帝”的字眼也經常提到。
(二)英美文學大多取材于《圣經》
英美文學是英美人對自己人生體驗的文化表現的一種形式,閱讀英美文學作品,可以促進人們了解西方文化,了解到西方文化思想觀點、價值評判、西方人看待世界的認知態度。英美文學是對時代和生活的審美表現,是英國人民和美國人民創造性使用英語語言的產物。英語表意功能強,文體風格變化多樣,其豐富的表現力和獨特的魅力在英美作家的作品里得到了淋漓盡致的發揮。閱讀優秀的英美文學作品,可以感受到英語富有樂律性的語調和豐富多彩的語匯語言運用方法。開展外國文學研究,有助于我們開闊眼界,了解外國文化,豐富我們的知識,啟迪我們的智慧,繁榮我們國家的文學創作和方法。
《呼嘯山莊》是英國19世紀著名小說家兼詩人艾米莉·勃朗特的成名作,馬喬里·伯恩斯教授曾評價說:“在這部小說中,伊甸園本身并未被直接提及。但是,通過純潔與和諧、誘惑與墮落的重現,使得這一令人喜愛的與世隔絕之境的意象得以體現。”
許多模仿伊甸園故事或參照天堂與煉獄而設計的情節在《呼嘯山莊》中并存著。第六章中,當人們第一次透過艾米莉再現的窗戶看到畫眉田莊時,它看上去就像一個令人安享舒適的世界,簡直就像是到了伊甸園。在田莊里尋求快樂的埃德加和伊莎貝拉即是這座“伊甸園”中的居民。相反地,回顧第一章中對呼嘯山莊的描述,人們可以輕而易舉地發現那座“可怕的房子”所具有的地獄般的特征:“呼嘯”是一個意味深長的內地形容詞,形容這地方一年到頭的風暴天氣;房屋盡頭有幾棵矮小的極樹過度傾斜,還有那一排瘦削的荊棘都向著一個方向伸展枝條,仿佛在向太陽乞討溫暖;在正門的附近,上面雕刻著許多殘破的怪獸。山莊里的凱瑟琳與希刺克厲夫,兩個備受責罵、不被寵愛的野孩子就是撒旦的化身。他們闖進畫眉田莊這個圣地,打破阻礙,攪亂了這座“伊甸園”中的平靜氛圍。在這4個角仁之間發生的一系列關于愛情與復仇的糾紛之后,畫眉田莊這座“伊甸園”又重歸平靜,由小哈里頓和小凱瑟琳這一對新生代的“亞當’與“夏娃”所掌管。
通過此書,艾米莉把一個多元的伊甸園展現在人們面前,即危機四伏的伊甸園、失落的伊甸園以及重新構建的伊甸園。在此,她再一次讓我們感受到,無論是粗暴的反叛者還是激烈的騷亂最終都將臣服于上帝的榮光。
另外,20世紀美國文學還常常借用基督受難的形象作為無辜的人為眾人受苦的象征手段。海明威的《老人與海》結尾處老人肩背桅桿的形象就是借用了耶酥被釘在十字架的故事。顯然,耶酥這一形象表明圣地亞哥像耶酥一樣受苦,但他有超人的毅力,將不惜千辛萬苦去實現所追求的目標。福克納把《八月之光》的主人公取名裘·克里斯默斯,使他名字的首字母與耶酥的相同,并使他在耶酥受難日星期五被殺害,借以說明,即使耶酥生在現世,仍然不能見容于世人,仍將遭到世人的殺害。還有,許多現代英美作家的作品標題均直接取自《圣經》。美國戲劇家米勒表現現代人的社會生存問題的《墮落之后》,斯坦貝克的《伊甸園之東》都寓意于人間并無樂園之說。海明威的著名戰爭小說《太陽照樣升起》其標題就直接取自《圣經·舊約·傳道書》第一章。
二、透視(圣經》剖析國外文學特點
現代主義、后現代主義文學,都與圣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由于中西方文化差異與文化和文學的隔膜,中國讀者往往并不了解文學作品中所包含的圣經典故。對圣經的盲視使讀者付出很大的代價。現在,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了解圣經對理解文學的重要性,并積極投人到圣經與文學關系的研究中,撥開迷霧,進人到我們過去理解的黑暗的角落中去。
首先,讀者無從體驗作者的用心,從而造成作品意義和美感的大量流失及閱讀體驗的缺失。其次,讀者會對那些與圣經關系極為密切或隱晦的作品感到茫然,根本無法深人進去。再次,讀者可能會因此而誤解或歪曲作品的意義,并影響對作家的評價。此外,它還可能影響到我們對東西方文學史的理解和認識。實際上,我們長期以來對圣經和基督教的集體無知已經為歐美及俄羅斯文學的研究和評價積累下了很多錯誤的認識和偏見,而這些“成果”也已經成為許多讀者的前理解,引導新的錯誤的偏頗的閱讀。
語典是指引用或化用圣經中的語言,這在西方文學作品中十分常見。西方許多國家的語言文學都是在圣經翻譯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那時圣經閱讀和宗教活動就是人們的日常文化生活。因而文學作品的語言中到處滲透著圣經的因素,小到一個詞,大到一個句子,一段話,甚至是整個篇章。作者或作品中的人物以各種方式援引圣經中的語言來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往往能收到特殊的效果。比如,簡·愛被舅媽送到勞涅德學校后,雖然生活條件惡劣,但卻贏得了自尊和自信,于是感嘆道:“吃素菜,彼此相愛,強如吃肥牛,彼此相恨。”在和羅切斯特深深相愛時,她說自己是丈夫的“骨中之骨,肉中之肉”。當得知羅切斯特已經結婚時,她描述自己的心境就像《出埃及記》中埃及一夜之間家家被殺盡第一胎男嬰的一片哀號。這些語句都恰當地表現出了簡·愛的感受,而語句背后的圣經背景更強化了它們的表現力。
篇9
關鍵詞:語言 文學 文化
針對大學英語改革及英語自主式教學模式的教研探討,文學選讀課旨在提高學生英語學習的興趣,轉變學習觀念,由階段學習轉向長效學習,提高語言應用能力并培養人文素養,幫助學生樹立在全球化語境下互動交流的多元文化意識。講授內容分幾個部分:西方文化源流,英詩欣賞,英國小說。學生普遍增強了西方文化及英國文學發展簡史的知識,并對文學原著的閱讀掌握了一定的賞析方法,達到了提高語言能力與加強人文素養的教學目的。
一、文學教學在語言教學中的重要性
顯而易見,無論語言教學還是文學教學,在大學的英語教學中,我們都應該抱有提高學生的語言建構意識這一共同目的。語言知識有兩個層面:“運用(USE)”和“用法(USAGE)”。“用法(USAGE)”涉及的是語法規則的知識,而“運用(USE)”指的是如何把這些規則運用于有效的交際。文學文本能否有助于其中之一呢?大多數文學性文本可以為拓展語言用法(USAGE)提供基礎。更進一步,詞匯的擴展也可以通過文學性文本來實現,現代英語中的許多詞匯、用法等來源于文學作品就是一個例證。Povey在總結ESL課堂中利用作品的目的時指出“文學會增進所有語言技能,因為文學可以通過提供廣泛細微的詞匯用法實例、復雜精確的句法從而擴展語言知識”①。文學被用于開發語言的運用的好處在于文學在背景參數和角色關系的言語(DISCOURSE)中來展現語言。表現某一特殊標記或方言的語言包含在某種社會環境中,這樣,就為判斷某一特殊語言形式提供了基礎。因此,文學是培養語言運用意識的理想工具。其次,文學學習要求學生去閱讀文本,大量地閱讀文學文本能夠很好地幫助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這就能夠達到提高成績和就業的目的。閱讀在學習外語的過程中一直就被高度關注,“閱讀也不僅僅是對文本簡單的反應,而是作者與讀者之間通過文本進行的互動的過程。這種互動的過程發生在兩個層面上:語言的;觀念的①。通過解讀文本,學生能夠在語言環境里去適應復雜的句法結構,從而形成英語的思維觀念。而將閱讀視為互動的前提是學生愿意對文本做出反應。正是在這里,閱讀過程中的動機因素變得至關重要。最后,有些批評家認為文學文本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某一特殊文化視角,這對ESL學生來說是困難的。但是文學文本里的特殊文化視角是否會給我們帶來一些好處呢?盛寧曾說,一種文學‘典律’(canon)實際上是一個民族文化傳統的集中體現,是這個民族一代又一代的知識精英對世界、對自己的認識和把握的集中體現”文學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認識世界,分析世界,增強學生對事物的判斷能力,辨析能力,以及想象創造能力。
二、語言教學中進行文學教學的教法
由于首次針對非英語專業學生開設文學閱讀課,在積極聽取師生的建議和意見基礎上,在語言教學中進行文學教學的試行方法如下:
1. 教學目標:我們可以借鑒英語專業教學大綱。大綱規定:“文學課的目的在于培養學生閱讀、欣賞、理解英語文學原著的能力掌握文學批評的基本知識和方法。通過閱讀和分析文學作品,促進學生語言基本功和人文素質的提高增強學生對西方文化的了解。”在大學英語中其教學目標也應基本如此,但更傾向于學生語言能力的培養。通過英美文學課程應達到的首要目標是擴大英語詞匯量;提高閱讀能力;培養英語思維方式及了解西方文化。其次,掌握英文寫作技巧;掌握文學評論的基本知識和方法;了解英美文學發展史。再次,培養文學鑒賞能力,陶冶個人情操。
2. 教材選編:大學英語英美文學教材應有別于英語專業教材,因為我們應該承認專業英語學習者和非專業英語學習者之間英語水平的差距。認為大學英語教材的選編應遵循以下幾個要求:其一:可讀性強。以近現代作品為佳,語言規范,可模仿性強。難度適中,避免晦澀難懂的作品以免學生望而生畏。其二:代表性強。應盡量選取代表各個時期各個流派的名家名篇。通過有限作品的閱讀盡可能讓學生了解不同風格和不同歷史文化背景的文學作品。其三:趣味性強。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趣味性強的作品學生自然喜歡,從而能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
3. 講授及學習方式:學生為主教師為輔。應延伸課堂教學,要求學生在課外完成原著閱讀及總結歸納等任務。泛讀為主精讀為輔。文學作品大多冗長復雜,不宜當精讀看待,了解大意欣賞作品為要。所以應以泛讀為主。但一些要求學生能準確理解而又超出學生理解范圍的關鍵所在,自然應如精讀視之。針對大學英語課時少的情況目前比較現實可行的辦法一是采用專題講座的形式挑選一些中國學生耳熟能詳的英美作家如莎士比亞、雪萊、狄更斯、海明威等人的作品進行分析、講解、討論如開設《西方名著賞析》;也可專講某一文學專題如《浪漫主義文學》、《圣經文學》、《希臘神話》等;二是把英美文學教學融入西方文化的教學中如開設《英美文化》等;三是采用課外作業的形式,增加學生英美文學的閱讀量。在此學期教學過程中,采用多媒體教學輔助課文閱讀,提高了學生的興趣。
文學教學不是適用于所有的文本的,比如說詩歌、散文、實用性文章等就很少在語言教學中使用。但情節性(plot)很強的敘事文學文本大都可以運用。從而,教師應該有目的、有計劃、有方法地選擇適當的文本對學生進行文學教學。那么,采用何種方法才能使學生在語言學習的同時又能結合文學的學習呢?下面舉出幾種常用的有助于理解或欣賞文學文本的教學策略。學生在學習語言知識的同時,可利用這些方法逐漸提高閱讀文學作品的技能,最終提高語言的運用能力。
(1)預測故事(prediction of stories)
大多數敘事文本按照情節的發展都會出現很多的懸念――接下去將會發生什么呢?對文本地預測可以激發學生對文本的極大的興趣。教師在講課時,在關鍵的地方暫停,引導學生預測故事將如何發展,可以讓學生提高他們的想象能力和培養英語的思維習慣。
(2)詞匯和意群的完形(cloze of words and meanings)
正如許多教師所了解的,這也是一種預測,重點放在個別詞匯或詞序而不是文本的延伸。其實,在一些故事敘事中對細節的關注也會使學生在學習語言的同時加強文學學習,提高閱讀水平和能力。
“It is a truth universally acknowledged,that a single man in possession of a good fortune,must be in want of a wife. However little known the feelings or views of such a man may be on his first entering a neighborhood,this truth is so well fixed in the minds of the surrounding families,that he is considered as the rightful property of some one or other of their daughters.”
這段文本本身就包含了許多個語言學習者要學習的語言點,學習者可以獲得諸如強調句型和acknowledge,in want of等語言知識點。但是如果能夠把文本延伸開來,回到18世紀末19世紀初期,我們可以認識到作者Jane Austen對那個時代金錢社會的鄙視和對美好愛情的向往,針砭了社會,弘揚了真愛。換句話說,如果我們能夠在語言的教學過程中,同時分析語言的意境、作品的主題、風格、背景、甚至音律等,然后讓學生在體會這種內在的審美情趣的同時去模仿運用這種語言用法,我們的教學效果會更好的。
(3)概括總結:文章的大意(summarize)
另一個使學生關注故事發展的方法是對文章進行概括總結。總結時要避免落入釋義(paraphrase)的俗套。要注意這種概括大意不同于釋義而僅僅是對文本所述事情的描述。在這項活動中,教師為學生規定出字數是十分必要的。理由有兩點:第一,對字數限制使這種練習成為語言性的練習,因為學生要面臨許多句法重建、省略、詞匯再造等,教師以此可培養學生的語言及文學概括能力。第二,對字數的限制就要求學生認真考慮文本內容,全面、正確、精練地表達出故事內容。學生因此了解到概要在一定意義上也是一個解讀原文并對它進行再創造的行為。
小結
總之,在大學英語中加強文學閱讀,使學生能夠了解故事情節的在敘事作品中的作用,也更好地幫助了解英語國家作者的思維過程,這樣也可以進一步提高學生的閱讀及寫作水平。當然在實際教學過程中,還有很多更有效的方法有待于發現和研究。比如有些教師專門為英語非專業學生開設英語文學欣賞課,或選用一些與所學教材相關的文學作品進行專門閱讀欣賞。這些方法都對大學英語教學起了很大的推動作用。
注釋:
①Mckay,Sandra. Literature in the School Foreign Language Course 2000,P207.
參考文獻:
[1]Brumfit,C.J. Reading Skills and the Study of Literature in a Foreign Language[A].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0.
[2]Mckay,Sandra. Literature in the School Foreign Language Course[A]. Literature and Language Teaching[C].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0.
[3]Yan,Jinlan. Culture:What to teach and How to Teach It in an EFL Class[J]. 中國外語教學,2001,(12).
[4]顧嘉祖.語言與文化[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2.
[5]何云波,彭亞靜.中西文化導論[M].中國鐵道出版社,2000.
篇10
目前,大多文學教材采用“時代背景作家生平作品節選”的三段式套路,因其“史”和“編”的特點,長期以來在學術理念上形成了誤區:教材定位的非學術化,文學史知識的純客觀化,操作方式上的集體化。于是,教材忽視了文學自身規律和特性,重點不夠突出,缺乏創新性和學術價值。實踐證明,教學內容的選擇應反映文學發展的基本規律和時代特性:
第一,從縱向上,根據“厚今薄古”的原則調整課程內容體系。整個西方文學的內容大致可分為:中世紀文學,文藝復興時期文學,17-18世紀的古典主義和啟蒙文學,19世紀的浪漫主義和現實主義文學,20世紀的現代主義文學,以及20世紀中期出現的后現代主義文學。傳統的文學教材及教學內容往往側重于19世紀及以前的經典文學,對于20世紀尤其是20世紀中期以后的現代主義文學則無暇顧及或只是匆匆帶過。于是便形成了這樣的弊端:知識陳舊,即時性差,信息獲取滯后于當代重要研究成果及前沿動態。因此,在教學中對課堂教學內容應做適當調整“,本著詳近略遠原則,把重點從古代移到現代”,尤其是20世紀后的現代主義文學,體現文明成果的發展和知識的更新轉換,使學生了解現當代重要的研究成果、文學思潮、批評方法。
第二,從橫向上,壓縮文學史教學,開展專題教學。在以往的文學教學中,我們多采用“古代、近代、現當代”的分段式教學模式。這種文學史教學內容涉及的范圍寬,作家作品多,文學現象紛繁復雜,面面俱到,給教學增加了不少困難,容易影響教學效果。此外,基礎課程占用的時間過長,既不利于教師的科研探索和學生的自學研討,也影響課程體系的建設。所以,在保留外國文學史教學中必要的基礎知識的同時可對其大力壓縮,并推出一系列專題選修課,比如:英美文學經典、西方文學思潮、現代主義文學、西方小說敘事研究、西方詩歌藝術研究、西方悲劇藝術研究、比較文學研究、二十世紀西方文學理論專題研究、西方文化概論等。這樣改革,極大豐富了本學科的教學內容,使課程體系趨于完善,尤其是為我們的研討式教學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更有利于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選擇、鉆研和思考,完成文學的創造性閱讀和闡釋。
第三,重視文學理論在教材中的作用。文學理論是用于詮釋文本的普遍理論,原是對文學創作經驗的總結,但反過來又影響和指導創作。具有歷史重要性的文學理論學派包括有:新批評、形式主義、、心理分析批評、結構主義、解構主義、女性主義等。學生掌握了不同的文學理論,便有可能采用多種文學批評方法從新的角度和層面對作品進行分析和闡釋。現代文學教育正是要形成多元化的闡釋格局,培養學生的主體性和創造性閱讀。總之,在編訂外國文學教材時,我們應堅持“以史為經,以論為緯,以作品研究為中心”的原則,編寫出有主有次,主次分明,具有大學特點的外國文學教材。
二.采用主體性研討式教學模式
大學的教學任務,不僅僅是為了替學生解惑答疑,更重要的是通過教學傳授給學生基本的學習和研究方法,培養學生獨立研究和實際工作的能力。為此,外國文學課堂應采用“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的主體性教學模式,培養學生的創造性閱讀和闡釋能力。
第一,更新觀念,建立“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的主體性教學模式。依據當代詩學闡釋學思想,“作品包括文本和讀者理解兩部分,那么學生的閱讀和理解才是文本自身意義得以實現的唯一途徑”。所以文學教學應當徹底改變以往以老師講解為主的課堂教學模式,采用以學生為主體的研討式教學方式。在主體性教學模式中,教師由原來的知識的傳授者、灌輸者轉變為學生主動學習的組織者、指導者。教師在學生主動性的基礎上充分發揮“引導”主體的作用,使教學活動具有發展學生主體性的功能。為此,在教學中,我們應當堅持“精講、少講、不講”的原則,即重點、難點的地方精講;參考資料多的內容少講;簡單易解的部分不講,盡量把時間留給學生,最大限度地調動和激發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和創造性。這一教學模式使學生從單一的專業知識學習中解脫出來,達到“一課多能”的教學目標。學生既能掌握專業知識,提高文學鑒賞、文學批評的能力,又能在思維方法、學習態度、表達技巧等方面得到綜合訓練。
第二,提倡獨立思考、大膽創新的“沙龍式”研討。長期以來,我們的文學教學多采用單一的社會學歷史學批評方法,以是否“真實地反映了現實生活”作為衡量作家成敗、作品優劣的重要標準。然而一部經典作品,無論在文化容量還是美學內涵上,都是博大精深的,因此我們應注重從文化、哲學、宗教、社會心理及科學等諸多方面進行探討,通過多角度、多層面、多方法的闡釋,構建多元化的闡釋格局。“在教學中將語言的輸入和文化的導入”,就可以使學生體會和接受不同民族文化間的生活方式、社會習俗、價值觀的空缺和不同,在沙龍式的研討中更好的實現文化的交流和融合。為此,我們應鼓勵學生自主學習、大膽探索、勇于創造。對于一個問題的認識,不給標準答案;對于不同的觀點,也不作統一結論。學生依據不同的文學理論、批評方法和個人經驗可以讀出不同的意義。比如弗吉尼亞•伍爾夫的短篇小說《邱園記事》,有人說它暗示了人與人之間的淡漠和隔膜;有人說它反映了一戰給人們帶來的悲觀和彷徨;也有人說它表現了人們對生死的不同看法;更有人分析了其中的生態主義思想。這種“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研討模式容易營造自由活潑的課堂氣氛,培養學生活躍敏捷的主動思維。于是,學生在各抒己見中得出了不同而又深刻的個人感受,甚至不放過作品中的一個詞一句話,文中出現的一些細節場景(花、蝸牛、機器轟鳴等),都作了細致而深入的探討和推敲。
第三,論文寫作是課堂討論的結果。經過閱讀準備、教師引導、全員參與和互動的課堂討論,每一位學生對作家作品的把握都達到了比較全面的程度,能夠確定一個自己最感興趣的話題。在這種情況下,教師應該提倡學生深入探索、大膽創新,啟發和引導學生查找資料,運用新的批評方法,從不同的角度、層面對作家作品進行新的解讀。通過論文寫作,學生的綜合能力得到了鍛煉,成就感和滿足感自然而來,學習的積極性也就得到了極大的提高。當然,這種主體性教學模式對老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必須具備淵博的專業知識,及時了解最新科研成果和學術動態,深諳教材的同時還要熟悉學生,在討論時才能夠做到有的放矢,有備而來。
三.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