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故事范文

時間:2023-03-26 03:03:24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教學故事,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教學故事

篇1

故事《咕咚》教學反思

故事是幼兒最愛的一種文學形式。通過故事教學,能培養(yǎng)幼兒良好的品德,幫助幼兒發(fā)展語言能力。“咕咚來了”這節(jié)課我切合了語言活動的特點,讓幼兒多說,培養(yǎng)他們的語言能力,為了讓幼兒對于語言學的更加生動有趣,于是我加上了一些表情和動作來豐富這節(jié)課的內(nèi)容,讓幼兒學的更快樂,所以,在目標中,我設計了“學說故事對話,并運用表情和動作大膽表演”這一個重要性的目標活動。面部表情,眼神和手勢隨著故事情節(jié)的發(fā)展而有所變化,這樣對于小班幼兒的語言表達起到了輔的作用。

在整個活動過程中,我以表情圖片的方式導入,為了引出故事主人公的表情,為了表達故事中,小動物們聽到“咕咚”聲,而引起的害怕情緒,也為了切合目標,所以,在分段講述中,我都會在學完對話的基礎上,進行表情動作的表演,使內(nèi)容更加豐富。在遇到長毛獅之后,我讓幼兒自己去想象它的表情,從而讓幼兒來感受故事想要表達的意思。讓幼兒通過表情來加深語言內(nèi)容的有趣性。

我感覺本次活動中,引導孩子猜測遇到長毛獅子時候,“長毛獅子也會與狐貍一樣跟著跑起來嗎?”我拋出這個問題后,孩子們從討論—以至于辯論起來了,場面很激烈。雙方各執(zhí)一詞,在老師的幫助下,學會一些通過對方理由的基礎上嘗試反駁。

篇2

故事-情景教學法

1故事情境教學法的理論基礎

1.1心理理論基礎

心理學家認為,人的心理過程主要包括認知過程和情意過程,人的情緒和情感能促進或阻止人的認知過程。在良好的情緒狀態(tài)下,人的認知過程所表現(xiàn)出來的特征是:思維敏捷,解決問題效率高又具有創(chuàng)造性,心境郁悶消極時,則思維凝阻遲緩。

故事情境教學法,正是在引導和創(chuàng)造良好的情境中,開發(fā)學生情感領域,從而形成一種相對穩(wěn)定的內(nèi)驅(qū)力,使學生在愉快的情緒中學習和鍛煉。

1.2生理學理論基礎

生理學研究認為:大腦皮層整合并完成情緒體驗,下丘腦促成情緒表現(xiàn)。當人的情緒體驗中積極的,愉快的時候,腦垂體就會使內(nèi)分泌系統(tǒng)積極活動,腎上腺加速分泌,血糖增加,新陳代謝過程加快,整個神經(jīng)系統(tǒng)的興奮水平增加,人的情緒處于積極情緒狀態(tài)時,反應靈敏,學習靈敏,學習和鍛煉的效果就好。

故事情境教學法,正是依據(jù)生理學理論提出來,這也充分體現(xiàn)了故事情境教學的教學功能和對神經(jīng)系統(tǒng)刺激后的積極作用。

1.3腦科學理論基礎

現(xiàn)代腦科學成果證明:人腦的左半球具有觀念,分析連續(xù)、計算等功能;而人的右半腦同知覺、空間有關,右半球具有音樂、繪圖、綜合、整體和幾何空間的鑒別功能。

腦科學告訴我們:在教育的過程中,如果只有抽象的概念式教育,而缺乏形象生動的情感教育,影響青少年右半腦的激發(fā)和興奮,損傷創(chuàng)造才能的發(fā)揮。

故事情境教學法,正是在體育教學過程中,通過看繪畫圖片、影視演示、聽音樂、歌舞等形式,向?qū)W生進行形象生動的情感教育,挖掘人的腦潛能,把著眼點放在開發(fā)“右半腦”上,這是潛能的開發(fā)和智慧啟迪的有效途徑。

1.4教育理論基礎

教育學的基本觀點是:教育要適應學生身心發(fā)展的規(guī)律,全面發(fā)展的教育目的;教學的科學規(guī)律和原理要遵循:在教學過程中掌握間接經(jīng)驗與直接經(jīng)驗的關系,掌握知識和發(fā)展的關系,治智力和非智力活動的關系,教師的主導作用與學生的主動學習的關系等。

故事情境教育法。正式在充分肯定學生的主體作用,引導學生在“學”的過程中生動活潑的獲取知識、技能、使身心得到發(fā)展的教育手段。

2故事情境教育法符合學生低年級的心理、生理特點

多年的體育教育實踐是我們懂得:要教育學生,必須熱愛學生,了解學生的特點,知道學生的喜怒哀樂,才能順其自然搞好教育和教學。在這里,學生的生理特點和心理特點是應該首先掌握的。

2.1生理特點的主要表現(xiàn)

身高在穩(wěn)定增長,但處在緩慢期;體重穩(wěn)步增長;脈搏頻率比成人高,心臟發(fā)育尚未成熟,但心輸出量比成人高;負氧債能力低于成人,骨軟而易變形,骨中有機物和無機物比例為1︰1,彈性較大;對簡單動作能夠協(xié)調(diào)控制,對復雜的動作控制力差。

2.2心理特點的主要表現(xiàn)

模仿力強是最主要的特點;對活動充滿欲望;活潑、好動是其天性;興趣廣泛,好奇心強;愛表現(xiàn)自己,好勝心強;愛聽事故,富于幻想;喜愛有節(jié)奏的舞蹈和角色游戲;以自我為中心,過分自信,但缺乏自控能力,堅持性差;喜歡和小動物交朋友;幼稚、任性、愛發(fā)脾氣、膽小;好新穎;注意力不能持久;對教師尊敬、崇拜。故事情境教學法,正是根據(jù)中學生的生理、心理特點,揚長避短發(fā)揮積極因素,有計劃、有目的的引導學生鍛煉身體,使其全面發(fā)展。

3故事情境教學法在課堂教學應用的例舉

引導學生在入境動情的快樂趣味中學習每一個教材,從而獲得知識、技能,體驗到學習的成功感,經(jīng)常回味體育課,渴望上體育課。

3.1教“站立式起跑”時,由做做趣味游戲開始

先讓學生身背貓、鼠圖片,做貓捉老鼠游戲;再做虎、狼、羊角色游戲,分三組做突發(fā)信號的起跑,起跑姿勢有12種,發(fā)令方式有8種,根據(jù)情況選擇進行。在趣味游戲中及時激勵學生,讓其在玩中學習,耍中鍛煉,煉中有苦,苦中有甜。

3.2教“高抬腿跑”時,有提問、看圖開始

教師:住樓房的同學回家上樓梯是如何抬腿跑走的?(找2——6人做,然后評價)。

教師:(看教師這幅圖)早鍛煉你們上山到小亭,如何走臺階?(也找2——6人做,做出評價)。

教師:我給大家做一個“高抬腿”走,請您跟我學。

(教師做兩次示范,讓學生看。第一次是“慢動作”,第二次是連續(xù)動作)。原地高抬腿練習有10種形式,行進高抬腿跑練習有9種形式,根據(jù)情況選擇幾種進行。

3.3教“后蹬跑”時,由回味意境開始

教師:請學生A回答,有人觀察過馬路過的蹄印,他發(fā)現(xiàn)馬的前蹄印深,后蹄印淺,這是為什么?

學生:回答(引導簡述作用力與反作用力的關系)

教師:請學生B回答,我做過實驗,某同學跑50米,第一次沒有穿跑鞋,第二次比第一次快,這是為什么?

學生:(因為穿針鞋跑能充分發(fā)揮后蹬力量)。

通過上述趣味性對話,使學生對后蹬的作用、原理要有了一個初步的了解,在這基礎上學習技術(shù)、技能就迎刃而解了。

4結(jié)論

篇3

[關鍵詞] 小學英語 故事教學 興趣 學生

如何激發(fā)和培養(yǎng)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培養(yǎng)他們的觀察、思維、想象能力和創(chuàng)新精神,是小學英語教學中一個重要的研究課題。通過多年的教學實踐,我認為,故事教學不失為一種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故事教學法是指在教學過程中,通過故事來完成教學和達到教學目標的一種教學方法,它具有一定的現(xiàn)實性與可行性,這種方法可以調(diào)動學生參與課堂教學的積極性,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從而有效提高教學效能。

一、故事教學的優(yōu)點

1.故事教學完全符合新課標的要求

故事教學能夠吸引學生興趣。捷克教育家夸美紐斯指出:“興趣是創(chuàng)造一條歡樂和光明的教學環(huán)境的主要途徑之一。學生的興趣在哪呢?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幾乎所有的小學生都是忠實的“故事迷”。為了聽懂故事、讀懂故事,孩子們會好奇地、有目的地去學,去聽。每當學生聽懂了、讀懂了就有成功感,滿足感,同時也就提高了孩子們學習英語的興趣。

2.故事教學能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學習語言是為了運用語言。人們?nèi)菀渍`解“學”與“用”的關系,認為只有先學會了然后才會運用。事實上,在兒童學習母語的過程中,學與用是綜合在一起的,“學”就是“用”,“用”也是“學”,難以分清彼此。而故事教學使學生進入某種角色,感到不是在學英語,而是在用英語與別人交際,因此,故事教學培養(yǎng)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例如,我在教學I have…這個句型時,要求學生自編謎語,要用I have…這個句型來說,然后讓其他同學去猜是什么動物,這在很大程度上激發(fā)了學生的想象力,他們有的說:“I have a long nose.I have two big ears.Guess,what am I?”有的說:“I have two long ears.Guess,what am I?”通過故事教學,讓孩子們在聽故事、講故事、表演故事的過程中,不知不覺地學會這個句型,運用這個句型。

3.故事教學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多元智能

根據(jù)故事教學的內(nèi)容,創(chuàng)設恰當?shù)那榫?通過表演并運用所學語言進行交際,促使學生的綜合能力逐步提高。如我在教學新標準英語第八冊Module4 Unit1 Dad played the erhu一課時,涉及到vilion, piano,flute,pipa等樂器單詞時,借助多媒體課件,我讓學生們?nèi)谌氲秸n文角色中,表演故事,演奏樂器,使原本抽象的課文生動了,學生的語言智能得到了極大的激發(fā),讓學生們設計演奏會,培養(yǎng)他們的音樂智能。

二、故事教學的實施

1.教學準備――教學環(huán)境的創(chuàng)設

故事教學前要準備好教具,如頭飾、圖片、課件,還要布置好教室,給學生創(chuàng)設一個故事學習的最佳環(huán)境,讓學生有親臨其境的感覺。以下我以英語故事《Old MacDonald had a farm》一課的教學為例,說明故事教學的操作方法:本課的教學目的是掌握好動物單詞:horse,hen,lamb,goat,sheep,cow,并且訓練學生的聽力、理解力及表演力。教學步驟如下:

(1)上課前,讓學生先唱一首英文歌Old MacDonald,既可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創(chuàng)設一定的英語學習氛圍,又可以自然的過渡到故事課的教學。

(2)運用肢體語言、動作、不同的聲音、面部表情和圖片講故事,這樣更容易讓兒童明白故事內(nèi)容。

(3)把全班分成若干小組,每個小組給予一個角色,小組一起進行角色練習,這樣孩子們演起來會感到更自然,更安全,也為下一步個人表演打下基礎。

(4)分別邀請幾組同學到講臺前帶著頭飾進行表演,其余學生做評委,選出表演最佳的一組,并給予獎勵。在課堂教學中引進競爭機制,提高學生的學習動力。

2.故事教學

(1)學生整體感知。創(chuàng)設環(huán)境,在感知語篇意義的過程中,建立起外語的語感,教師可采用放錄音、錄像或口述等方式讓學生對整個故事有一個大概的了解。

(2)教師詳細講解。學生在整體感知故事之后,對故事有一個基本的輪廓。這時教師再詳細講述整個故事。在講述中,教師要采用各種方式方法,讓學生充分參與到學習活動之中,而不是教師一人講,學生被動的接受。可讓學生表演故事中角色的動作或模仿聲音,可在關鍵詞句出現(xiàn)的地方,停下來讓學生猜測詞義或句意。通過師生互動、生生互動、情感互動,讓學生全身心融入故事之中。

(3)學生表演故事。在學生對故事情節(jié)有一個比較詳細的了解之后,就可以讓他們進行角色表演了。教師把時間留給學生,讓每個學生都有機會練習說英語,以達到培養(yǎng)學生英語綜合運用能力的目的,更重要的是,通過表演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精神。

三、故事教學的思考

實施故事教學,筆者總結(jié)出幾個必須注意的問題:

1.選擇合適的故事進行故事教學時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1)選擇故事時,要多重考慮年齡、學英語時間的長短、單詞量的多少,還要考慮故事的情境是否合適孩子們學習新的詞句。

(2)選擇故事時,要注意故事中是否含有有趣的角色。

(3)故事中最好有多次重復的句子,方便學生掌握。

(4)要考慮故事內(nèi)容的長短,盡量不要太長。

(5)故事的語言水平要適合孩子們的水平,不要太難。

2.注意故事教學與其他教學法的融合

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根據(jù)學生實際,綜合運用各種教學方法,讓學生愉快地、主動地、積極地參與到故事活動中去。比如,在實施故事教學時,也采用游戲教學法、任務教學法、競賽法等。

3.運用故事進行教學對英語教師提出的要求

(1)不斷學習,豐富自身的知識,擴充知識的儲備量這是進行英語故事教學的必備條件。

(2)不斷收集、改編一些英語故事,匯編整理充實于教學。

篇4

在英語課堂教學中,我基于教材內(nèi)容創(chuàng)編生動有趣的故事,貫穿“以學定教”的思想,使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有了很大幅度的提高,學生的語言能力得以提升。

下面我就結(jié)合自己的教學實踐,談談在“以學定教”的指導思想下,運用“故事教學”,提高課堂效率的做法:

一、學生的年齡特征和學習基礎決定故事的內(nèi)容和難度。

(一)故事內(nèi)容的趣味性。

小學生的年齡特點決定了他們天生對聽故事、講故事比較感興趣,選擇設計生動有趣的故事內(nèi)容對提高課堂效率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選擇故事時,要注意故事是否包括有趣的角色,例如小動物、大野獸或者某個耳熟能詳?shù)目ㄍㄈ宋锏鹊龋犨@些故事孩子們會特別精神,特別起勁。在短時間內(nèi)有效地導入故事,喚起學生潛在的好奇心和迫切的求知欲。

(二)故事內(nèi)容的難易度。

同樣的故事內(nèi)容可以適用于不同年齡層的孩子,但在詞匯、句子結(jié)構(gòu)上是不同的,根據(jù)所教學生所掌握的詞匯、句型、語法知識,來決定句型和語法的難易程度;同時,故事的長短和故事內(nèi)容的水平要適中;故事中的詞句要適合孩子們的水平,不要太難,以使孩子們有成就感。

案例一:牛津英語1BM4U3 Read a story該單元主要講述的故事是大家耳熟能詳?shù)摹独莵砹恕返墓适拢蟛糠謱W生在上一年級之前都聽過這個故事,但是要用英語來表達絕非易事。一年級的學生接觸到的時態(tài)只有一般現(xiàn)在時,掌握的句型也僅限于I can…, I like…, It’s…, This is…等比較簡單的句型,因此考慮到一年級學生的實際水平,這個故事從頭至尾都是由簡單句型所構(gòu)成,大部分學生在學習的時候也能得心應手。同樣的故事在四年級的教學過程中,我作為拓展故事也進行了教學。但涉及到的詞匯、句型、語法知識卻要豐富得多。句型有There be…, I feel…, Where…,When…等句型,時態(tài)除了一般現(xiàn)在時,還包括現(xiàn)在進行時和一般過去式。同樣的故事內(nèi)容,在不同的年級段,就有不同的表現(xiàn)形式和教學內(nèi)容,這都是由學生的基礎知識水平和接受能力所決定的。

二、小學生思維特點決定了在教學過程中控制和開放相結(jié)合。

小學生的想象力非常豐富,在教師適當?shù)闹笇拢麄兡艹浞职l(fā)揮自己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為老師和同學展現(xiàn)一個比課文內(nèi)容更豐富的故事情節(jié)。在教學過程中,首先,給學生提供適當?shù)闹笇В梢允菃栴},或者關鍵詞句;其次,在學生作了跟教師預期的答案不同的回答時,不能簡單地否定,如果沒有錯誤,應該給予肯定,并作適當引導,把學生的思路引領到課文內(nèi)容上來。有了這樣的訓練過程,學生勇于表達自己的想法,同時又不受書本內(nèi)容或老師思維的限制。老師在這一過程中,思路也得到了開闊,為以后更好地教學提供了有力條件。

三、學生的學習差異決定了在故事教學中要實施“分層教學”。

每一位學生的基礎水平都不一樣,因此做到因人而異是非常必要的,要讓學生面對適度的困難,才能保持積極狀態(tài),進而促進學習的成功。對于“分層教學”,我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時這樣做的:

(一)分層提問

利用問題引出故事內(nèi)容是比較常見的教學手法,問題有一般疑問句、選擇疑問句、特殊疑問句等。對于基礎中下水平的學生而言,他們能夠回答也樂于回答簡單的Yes或No;而對于學習基礎良好的學生而言,特殊疑問句的回答更能體現(xiàn)他們的水平,滿足他們的表現(xiàn)欲。

(二)分層反饋

故事教學中,最后反饋環(huán)節(jié)采用比較多的方法是故事表演。表演故事是幫助學生內(nèi)化并產(chǎn)出新內(nèi)容的過程。根據(jù)學生的不同層次,教師要提供多種方式讓學生選擇,每一種選擇都可得到相應的激勵。

案例二:牛津英語4B M3U2 Time Period 2 Kitty’s morning課文內(nèi)容為:

-Get up, Kitty.

-What time is it?

-It’s a quarter past seven.

-It’s half past seven. What are you doing?

-I’m brushing my teeth. …

在語言輸出階段,我采用了以下幾種分層方法:

1、有感情地朗讀故事。對于學習有困難的學生來說,能夠做到有感情地朗讀故事,就能得到教師的鼓勵。

2、背誦并表演故事。表演最基本的要求是:學生能夠比較準確地反映故事內(nèi)容,較為細膩地刻畫人物,在表演的同時配上相應的動作表情。學習能力強的學生一般會選擇這一項內(nèi)容。在表演Kitty’s morning時,學生們把媽媽早上叫凱蒂起床的語氣,凱蒂睡眼惺忪的表情都表演得很到位,使故事內(nèi)容生動地呈現(xiàn)在大家面前。

3、改編并表演故事。許多學生不滿足于僅僅背誦或表演故事,他們希望根據(jù)自己的想法和學過的知識去改編故事。同樣是表演Kitty’s morning,部分學生能夠在課文內(nèi)容的基礎上加上自己的語句和想法,對故事內(nèi)容作適當?shù)臄U充和拓展。原課文內(nèi)容僅僅局限于凱蒂和媽媽討論凱蒂在早上正在做的事情,部分學生擴充為討論爸爸或者其他家庭成員正在做的事情,并能使用How cool/super! I like it.等句對每個人正在做的事情作評價,體現(xiàn)了學生的發(fā)散性思維和綜合運用所學知識的能力。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可以給予學生適當?shù)奶崾荆⒐膭钏麄儼l(fā)揮自己的想象力,突破老師以及課本的思維。

4、編寫一個新故事

篇5

關鍵詞:課程改革 美術(shù) 興趣

2009年9月開始,根據(jù)教育部普通高中課程改革推進計劃,我們學校和河北省其它普通高中學校一樣,全面開設了所有學科,以前美術(shù)被束之高閣,不被提及,現(xiàn)在隨著改革的一聲號角,我們學校也加入了新課改的行列。我成為新課改幸運老師中的一名。我作為全校唯一的一名美術(shù)老師,全力接下了這個艱巨而又神圣的任務。

從新高一開始開設"美術(shù)鑒賞"必修課,這是我國美術(shù)教育歷史上的一件大事,它填補了長期以來我國高中不開藝術(shù)課的空白。在高中開設美術(shù)課,是為有機地銜接義務教育階段的美術(shù)教育,主要的任務是為激活廣大學生形象思維的能力,培養(yǎng)他們健康向上的審美情趣和鮮明獨立的創(chuàng)造個性,以促進學生形成全面發(fā)展的優(yōu)秀人格和品質(zhì)。

自09年接手高中美術(shù)鑒賞課以來已有將近3個春秋,不管是自己上課,還是聽兄弟學校其他老師上美術(shù)欣賞課,感受頗多。

我是一名鄉(xiāng)鎮(zhèn)普通高中的美術(shù)教師。對于當今的現(xiàn)狀可以說了如指掌,學生們既喜歡上美術(shù)課,又不喜歡。估計這矛盾的說法只有我們農(nóng)村美術(shù)教師才領會其中的含義。學生們喜歡上美術(shù)課是因為他們厭煩了每天沒完沒了的其它文化課的輪番轟炸,有的學生甚至一上課就打蔫,即使是在早上也同樣。開設美術(shù)課讓他們眼前一亮。很多學生在小學就渴望好好的上美術(shù)課。因為美術(shù)課可以讓他們能充分的發(fā)揮自己的想象,隨心所欲的一起和朋友們畫畫,毫無拘束的做自己喜歡的事。這可是他們在一直盼望著的美事啊。這種奢望好像有點可遇而不可求。如今要開設美術(shù)課了。他們興奮的躍躍欲試,歡欣鼓舞。

第一節(jié)美術(shù)課學生們十分興奮的上了高中階段的第一節(jié)美術(shù)欣賞課,因為以前他們從來沒這樣近距離的直觀的看到這么多美麗的震撼心靈的圖片,并且通過我細致的講解了解了藝術(shù)大師們創(chuàng)作作品的藝術(shù)背景和他們在其它書上很難知道的藝術(shù)家的思想和人格魅力。學生在欣賞美的同時同樣接受了思想教育。要知道一件偉大的藝術(shù)品能屹立不倒,不僅僅只有外表的形式美,而更重要的是對社會產(chǎn)生的影響。

前幾節(jié)課可以說學生們的聽的興趣濃厚。然而接下來的一節(jié)課學生們卻是沒那么投入的進入美術(shù)課的狀態(tài)。因為他們不喜歡那種“講賞”性質(zhì)的美術(shù)課了!!!那些“講賞”不足以吸引他們了,換言之他們需要了解和參與的更多。

篇6

一、挖掘故事教學中潛在的情感教育價值

平日里我們通過觀察發(fā)現(xiàn),如果以故事的形式進行教育教學工作,更易促進幼兒情感的發(fā)展。也正驗證了心理學家的研究發(fā)現(xiàn):即嬰幼兒階段的孩子最易接受的事就是故事。但在具體實施方面需遵循以下幾點:

1、內(nèi)容的選擇要與幼兒的年齡特征相吻合。

眾所周知,孩子的認知水平是與他們的年齡特點相一致的。所以,我們要根據(jù)自己所面臨的不同年齡段的孩子選擇適合他們的故事,從而符合該年齡段孩子情感發(fā)展的特點。如把符合小班幼兒接受能力的故事分別講給小、中大班的幼兒聽,效果明顯會不一樣。再者,就是幼兒的情感處于不穩(wěn)定時期,我們務必要通過適當?shù)墓适陆虒W將幼兒的消極情緒轉(zhuǎn)化為積極情感。

2、善于運用故事教學,隨機滲透情感教育。

幼兒的情感教育并不是單一出現(xiàn)在某一個活動課的故事教學中,而應滲透在幼兒的一日活動中,并在各環(huán)節(jié)中要時時把握好教育的契機,使一日活動與情感教育更好地結(jié)合為有效的教育。在幼兒的一日活動中,要充分發(fā)揮教育的最大潛能,這要求我們教師不但要增強教育的機智,而且也要有敏銳的觀察力和判斷力。同時,也對我們提出了進一步的要求,如果平時不注重知識與經(jīng)驗的積累,教育的效果會大打折扣。故事教學時機的選擇,對幼兒情感教育的作用也是很重要的,而且通過優(yōu)化情感教育的情境,易激發(fā)幼兒的感受,以便幼兒良好情感素質(zhì)的形成。

二、通過多形式、多渠道地開展豐富多彩的故事教學活動,對幼兒進行情感教育

故事不能只由教師來講,要充分調(diào)動幼兒在活動中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才能確保幼兒的情感得到進一步的強化。平時,我們努力做到了以下幾個方面:1、充分創(chuàng)造條件進行故事教學,讓幼兒學會聽、講、編故事。這一形式在培養(yǎng)幼兒多種能力的同時,對幼兒各種情感的萌發(fā)和培養(yǎng)奠定了基礎,而且通過這一系列活動的開展更有助于幼兒在道德、社會交往等方面情感的發(fā)展。如,我們經(jīng)常利用午餐前的準備時間或區(qū)域游戲時間,請幼兒輪流講故事,并一起分析故事內(nèi)容,幫助幼兒進一步感受其中的教育意義。另外,我們也會經(jīng)常請幼兒猜猜故事的結(jié)尾,不僅增強了參與性和想像力,而且通過這種雙向的情感交流,起到了一定的教育效果。2、故事教學中教師要以身示范,感情激勵。孩子是大人的一面鏡子,他們好模仿成人的言行舉止,特別是教師的一句話、一個動作、一個眼神都會對幼兒產(chǎn)生積極或消極的作用,而且對教師的關注特別敏感。因此,教師的行為一定要注意保持良好的形象,要起到較好的示范帶頭作用。故事教學中教師親切的教育態(tài)度是誘發(fā)幼兒良好情緒和情感的紐帶,還要通過自身的愉快情緒去引導幼兒感受故事,努力把自己積極的情感傳導給幼兒,達到了以情育情的效果。3、故事教學中為幼兒創(chuàng)設表達情感的有效條件。讓孩子學會表達自己的情感,調(diào)節(jié)自己的情緒,會有助于他們良好個性的形成。故事教學中,我經(jīng)常鼓勵幼兒積極表達自己的內(nèi)心感受,并組織幼兒通過一定的情境嘗試分角色表演,增強了幼兒切身的情感體驗與感受。4、故事教學中鼓勵幼兒多維交往,培養(yǎng)社會感情。幼兒的有效交往是其獲取知識,發(fā)展技能的重要途徑。平時,我常帶領幼兒和同伴一起嘗試交流故事中所習得的經(jīng)驗與感受,增進了相互間的交流特別是情感交流的水平。5、“情” “行”相結(jié)合,保持幼兒健康的發(fā)展方向。

三、家園攜手,創(chuàng)設富有情感色彩的生活空間

1、利用節(jié)日小故事對幼兒情感教育。各個節(jié)日都有不同傳說和風俗,我們可以搜集相關的傳說或者感人的故事,讓幼兒對節(jié)日的認識情感從不同方面作進一步的提高。如,端午節(jié)有“屈原”的故事、春節(jié)有“年”的故事、清明節(jié)有“革命烈士”的故事等。如本學期恰逢“重陽節(jié)”,我們把爺爺奶奶請進幼兒園,給孩子們講講重陽節(jié)的故事,使孩子對爺爺奶奶的過去產(chǎn)生了興趣,也進一步增進了對爺爺奶奶的情感,豐富幼兒的情感體驗,強化了幼兒的情感。2、利用身邊發(fā)生的故事對幼兒進行情感教育。利用身邊發(fā)生的故事挖掘情感教育的資源,對幼兒進行情感教育,這是最有說服力的好教材。3、利用優(yōu)秀的文藝作品中的故事對幼兒進行情感教育。生動、形象的文藝作品能很好地對孩子進行多方面的情感教育,我們積極倡導家長嘗方式的采用來豐富幼兒的情感體驗。如我班周欣悅小朋友有一套“學會感恩”的系列故事書,我就建議家長把它帶到班級里來與大家一起分享。通過此活動的開展,強化了幼兒多方面的情感。另外,班上大部分幼兒在家利用休息時間適當觀看了巧虎系列動畫片,增強了幼兒在認識、道德、關心他人及關注周圍事物等方面的情感。

篇7

關鍵字:英語教學 故事教學

"故事是兒童的第一大需要",生動、有趣的故事最能喚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教師如果不想方設法使學生產(chǎn)生情緒高昂和智力振奮的內(nèi)心狀態(tài),而只是不動感情的腦力勞動,就會帶來疲倦。"筆者發(fā)現(xiàn)在小學的英語教學中,以故事為載體,進行生動活潑的英語教學,不僅能調(diào)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同時,對學生學習英語知識有很大的幫助。詞在句子中教,句子在篇章中教,篇章圍繞故事寫,故事圍繞興趣選,興趣以理解為前提,最終達到靈活運用英語知識的目的。

(一)運用故事,激活單詞。

小學英語課堂教學中,最常用的生詞呈現(xiàn)形式是"實物呈現(xiàn)"和"圖片呈現(xiàn)"。這些直白的生詞呈現(xiàn)方法,比較單調(diào)機械,不利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僅僅停留于單詞之中。例如,我在教學方位詞時,就創(chuàng)設了這樣一個故事:貓抓老鼠。首先,我用簡筆畫在黑板上畫了一間house。在房間里畫上些學生學過的物品,有table, sofa, chair, box,flower, TV等物品,一只小貓在抓老鼠的情形。老鼠在房間里四處躲藏,一會兒躲在table后面,露出一個小尾巴,讓學生說:behind the table, the mouse is behind the table;一會兒老鼠跑到沙發(fā)上,讓學生說:The mouse is on the sofa.老鼠鉆進盒子里,學生們會說:The mouse is in the box...通過表述老鼠的位置,學生非常興奮,在不知不覺的敘述過程中,學生對新單詞已掌握得非常好了。

例如,我在教學hamburger、noodles、cake、hot dog等單詞的時候,精心設計了這樣一個故事:半夜,兩只老鼠從洞里跑出來偷東西吃,看到桌子上放著許多食物,便搶奪起來--"I want the cake/hamburger/...!",搶到最后一樣食物時爭奪不下--"I want!""I want!",這時突然跳出一只大貓,老鼠們嚇得不敢動彈,大貓便把食物一樣樣地奪回,邊惡狠狠地說:"Give me back my...!",最后老鼠只好兩手空空地逃回洞里。我還準備了色彩鮮艷的圖片和道具,在講故事的時候盡量采用簡單的語言,多次在語音語調(diào)上強調(diào)新授單詞,輔以稍為夸張的表情和動作,要求學生模仿跟讀,就這樣,學生們對英語產(chǎn)生了濃厚的興趣。

(二)運用故事,激趣句型。

例如在低年級教學There is a...的句型,若讓學生看圖陳述,由于他們年齡太小,必定有一定的難度,況且也缺少一個較真實的情景。因此,我設計了一個There is a bee on me.的故事。故事由一只小蜜蜂停在了一只鴨子的身上,鴨子就說There is a bee on me. 接著,鴨子一心急就跳到了母雞身上,母雞說There is a duck on me. 母雞一心急就跳到了豬身上,最后,大家跳到了牛身上,全部小動物都摔了下來,小蜜蜂飛走了。把句子放在生動有趣的故事中教學,讓學生學得輕松,而且也深刻地記住了句子的含義,并且能在其他情境自如地運用了。

比如,在呈現(xiàn)句型"What time is it?"時,如果按平時的教學方法,手拿時鐘,對學生重復"What time is it?It's...",學生對教師不斷重復的話語很難保持注意力,有的學生雖然在讀但很快就忘記了。所以,我在教學時,把這個句型以及一些重要的時刻表示法編成一個生動的故事。對學生說:"有個關口,一只獅子在把守,每到整點就要吃一只小動物。因此,每只過關的動物都要回答它的提問:What time is it?這一天,小鴨、小雞、小兔都順利過關。小狗過關時正巧是11點整。當獅子睡眼迷糊地問他時,他撒謊說是10點半。小狗剛剛順利過了關,獅子一看手表,哇,11點!它一躍而起,大叫著去追小狗..."結(jié)合幻燈片進行講述,學生在整個呈現(xiàn)過程中保持了精神的高度集中,一邊小聲地學著教師用夸張的語調(diào)念"What time is it?",一邊思考句子的意思,這樣,即使是學習困難的學生也能理解新句型并牢牢記住讀音。

(三) 妙用故事,樂學對話。

對話教學需要教師創(chuàng)設一定的情境,然而,要設計接近生活的情境并不簡單,而且情境不夠多樣。但故事則不然,由于它本身就是一個的想象的情境,因此,它更豐富,有助于對話的新授。例如,我教對話How do you go to ...? I go to...by ...句型時,設計了一個杭州小老鼠去北京的故事。先在黑板上大致畫一下中國地圖,從杭州到北京畫出一條線路,中間幾個城市,像嘉興啊,上海啊,南京啊,濟南啊等等,小老鼠到了北京,見到了北京的動物,他們奇怪了,那么遠的路,小老鼠是怎么過來的呀?小老鼠就開始緩緩道來, I go to....小動物們根據(jù)地名,一個個問,Mouse ,mouse ,how do you go to Jiaxing? 小老鼠回答:I go to Jiaxing by car.然后一個個地名用這樣的句型對話下來,等說到北京,兩個句型已經(jīng)滾瓜爛熟了。

(四) 巧用故事,貫穿課堂。

故事教學不僅可以用在單獨的一個教學內(nèi)容中,而且它還可以應用于整節(jié)英語課,起到貫穿整堂課的作用。如教學《牛津小學英語》1A Unit4 時,教師將教學內(nèi)容設計成一個關于小鴨duck和他的新朋友的故事。首先,教師用多媒體課件播放鴨子的叫聲(Quack,Quack...),并讓學生猜測Listen!What's this?學生們爭先恐后地答It's a duck.接著,多媒體呈現(xiàn)一只可愛的卡通鴨。一扇關閉的大門,隨著咚咚的敲門聲,一個新朋友即將出現(xiàn),學生們猜測A Cow? A Pig? A Horse?一只胖胖的卡通豬邊招手,邊向小朋友們打招呼:"Hello,My name is Pig."緊接著,Cow ,Horse也以不同的方式出現(xiàn),復現(xiàn)句型"Hello,My name is ..."

教學實踐表明,學生非常喜歡這種故事教學的學習方式,學生們喜歡投入到故事學習中,創(chuàng)造性地運用學過的內(nèi)容,從他們自如的運用中可以看出,學習,已經(jīng)成為一種需要,一種展現(xiàn)自我的需要。

參考文獻:

[1]包天仁.中國小學英語教學的現(xiàn)狀與反思[J].英語教育教學研究

篇8

它也要求教師根據(jù)不同的學生的生理和心理特點及他們生活閱歷的不同、掌握語言的能力不同,教會他們不同的閱讀的學習策略。閱讀學習策略作為一個完整的概念,是在美國認知心理學家布魯納(1956)提出“認知策略”以后出現(xiàn)的。O’Malley和Chamot(1990)將學習策略分為元認知策略、認知策略和社會/情感策略。

其中,“元認知策略”是學習者對自己的學習過程實施管理時采取的種種方法,主要與外語學習的過程有關,涉及學習目標的制訂、學習進程的規(guī)劃、學習時間的安排、具體策略的選擇、學習狀況的評估以及根據(jù)檢查與評估所進行的調(diào)整;“認知策略”直接作用于學習的具體任務,用于對語言材料的分析、歸納和轉(zhuǎn)換,通常稱為語言學習策略;“社會/情意策略”即運用所學的語言與人交往,這也是一種學習,而且是更有效的學習方式。教師可根據(jù)不同年齡段的學生特點及不同風格的作品采取不同的教學策略。

1、師生互動型策略。這種策略有助于激發(fā)學生閱讀的興趣,活躍課堂氣氛,利于師生共同參與。它的過程是:教師導入學生意知、精讀教師講解鞏固操練,最后學生內(nèi)化語言。操作過程:

(1)教師可以通過自己繪生繪色地講述故事、運用實物、播放錄音、多媒體展示等多種手段引出閱讀材料,使學生初步感知,并產(chǎn)生要閱讀的興趣。

(2)讓學生帶著問題閱讀,在學生的交流、老師的講解下理解一些單詞、詞組的含義與用法。還可以設計一些YesNoquestions或簡單的Choice。這一步要求學生反復閱讀,仔細體會。

(3)根據(jù)閱讀材料的特點進行表演、復述等憑借互動共振的效應,促進語言材料的內(nèi)化。

2、主動參與型策略。它的基點是“學生是學習的主體”,特點是:自讀理解交流討論小結(jié)鞏固。這種教學策略比較適合與中高年級,一般選擇的閱讀材料語言難度不大,接近他們PEP教材中所學的內(nèi)容,并盡量貼近學生的實際生活或者符合他們的年齡特點。

以上兩種皆運用在課堂教學中,第三種則適用于課外閱讀。

篇9

關鍵詞:故事教學法 英語教學 意義 運用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4)02(c)-0036-01

在英語教學中,很多同學會感到枯燥乏味,對英語學習提不起興趣,再加上很多教師運用“滿堂灌”的教學方式,導致教學效率低下。在英語教學中運用故事教學法可以有效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與好奇心,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與積極性,使學生在趣味盎然的故事中增長英語知識,提高英語知識水平和學習效率。

1 故事教學法的意義與作用

在新一輪的課程改革中,英語教學強調(diào)培養(yǎng)學生的情感態(tài)度,不斷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與學習動機,使學生能夠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英語學習中來,提高課堂教學的效果。在小學英語的教學中,教師可以根據(jù)小學生好奇心、求知欲強的特點,并結(jié)合具體的學習內(nèi)容,充分運用故事教學法,提高英語教學的效率與效果。通俗易懂、趣味盎然的故事可以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與好奇心,使學生能夠積極思考,既可以提高學生的英語知識水平,又可以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與英語口語表達能力。此外,故事教學法可以使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得到同步提高,在教師講述故事的過程中,學生可以鍛煉自己的英語聽力;在聽完故事之后讓學生用英語表達自己的見解,從而鍛煉了學生的英語口語表達能力;可以采取學生講學生聽的方式,鍛煉了學生讀的能力;可以讓學生在聽完故事之后寫出自己的感受或自己創(chuàng)編故事,提高了學生寫的能力與思維能力。因此,在英語教學中運用故事教學法可以提高教學的效率與水平,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 故事教學法在英語教學中的運用

2.1 在字母教學中的運用

在小學英語的字母教學中,需要讓學生綜合培養(yǎng)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由于小學生獨特的年齡特點與心理特點,在字母教學中難免會遇到一些問題。例如,在字母寫法的教學中,很多學生不會利用四線格進行書寫,沒有掌握正確的書寫方式,不清楚字母的具體結(jié)構(gòu),也不知道字母在四線格中的書寫位置。在英語教學中就可以引導學生將四線格想象成為“樓層”,使學生能夠形象地記憶字母的書寫位置,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如在講授F、f的書寫格式時,我們可以通過故事對學生進行引導:F像一面旗子一樣立在二樓上面,隨風招展,屹立不倒;f上連著天、下接著地,是一個大高個,身子有些傾斜,腰里還有一把寶劍,非常的高大帥氣、威武勇猛。在這樣故事情境的描述下,學生就能被深深吸引到故事的情節(jié)里,充分發(fā)揮自己的好奇心與求知欲,學生對學習字母產(chǎn)生了濃厚的興趣,學習效果也比較好。

2.2 在詞匯教學中的運用

在詞匯教學中運用故事教學法可以將一些無意義的單詞串聯(lián)成為生動有趣的故事,使學生的記憶更加深刻,從而使學生感受到詞匯學習的趣味性,提高學習效率。例如,在詞匯教學中講授walking,jumping,running,swimming,flying這幾個單詞時,如果簡單地從拼寫、讀音、意思等幾個方面進行講述的話,學生難免感到枯燥乏味。這時我們可以將這些單詞變?yōu)楣适轮械氖挛铮霉适陆虒W法,提高學生的記憶效果,使學生能夠更深刻地掌握這些單詞的意思與用法。教師可以這樣向?qū)W生講述:一只小狗在一條小路上玩耍,這時候天氣非常晴朗,小狗的心情非常愉悅,它高興地向前走著,大聲說道:“walking,walking,I’m walking.”接著它又在路上跳繩,說:“Jumping,jumping,I’m jumping.”這時候,突然有一只老虎向他跑來,小狗嚇得掉頭就跑,并且大聲喊道:“Running,running,I’m running.”老虎也在后面緊緊追趕,并說道:“He’s running.I’m running too.”小狗跑著跑著前面出現(xiàn)了一條小河,它趕緊跳了下去,在河里Swimming,swimming,I’m swimming.它沒想到老虎也緊跟著游了過來He’s swimming,I’m swimming too.眼看著小狗就要被老虎追上了,這時候出現(xiàn)了一個小仙女讓小狗張出了一對翅膀,然后小狗飛了起來,它高興地喊道Flying,flying,I’m flying.這時候,老虎只能眼巴巴地看著小狗飛走,無可奈何了。通過將這些單詞串連成故事,就能夠充分調(diào)動學生學習的興趣,課堂氣氛也會活躍起來,學生在積極主動的學習過程中一邊聽一邊唱,既能夠活躍課堂氣氛,也能夠使學生深刻地理解這些單詞的意義及用法,提高了教學效果。

2.3 在句型教學中的運用

在句型教學中運用故事教學法,教師可以利用生活中的場景或?qū)⒄n文中的情境再現(xiàn)出來,讓學生在較為“真實”的教學情境中,將句型的知識靈活運用,使學生理解并掌握句型的結(jié)構(gòu)及用法,也活躍了課堂氣氛。例如,在講授“What would you like”這一句型的用法時,可以為學生們營造一個“Li ming請客”的故事,在故事的講述中利用剛學的“What would you like”句型,可以由老師扮演Li ming,老師手捧托盤,用已學過的句型和單詞說道:What would you like for lunch?這樣學生就會被這一教學情境深深吸引,進而激發(fā)學習的興趣與動力,提高句型教學的效率。

2.4 在語篇教學中的運用

在語篇教學中,英語教師可以通過講述一些故事,利用剛學習過的語篇知識,引導學生用英語表述自己的想法和觀點。運用故事教學法,語篇教學還可以和單詞教學、句型教學相結(jié)合,通過講述一個生動有趣的故事,讓學生在聽完故事之后,用已經(jīng)學過的單詞填充故事的框架,或者讓學生用英語完善故事。此外,還可以利用故事教學法鍛煉學生的聽力,充分利用聽、說、讀、寫相結(jié)合的方法,真正使學生理解并掌握英語知識。

3 結(jié)語

總而言之,故事教學法可以通過扣人心弦的故事,調(diào)動學生學習的興趣,讓學生在聽故事、講故事中掌握英語字母、詞匯、句型,并能夠讓學生在故事的講授中完成語篇教學,使學生在生動活潑的學習氛圍中理解并掌握英語知識,增強學生的感受,提高記憶效果,有效提升學生的英語水平。

參考文獻

篇10

故事是幼兒的成長中不可缺少的東西,因為幼兒的心智還不成熟,對一些理性地概念性的東西不是能完全理解,但是對于有聲有色的故事,幼兒是很喜歡并且能很樂意接受的。同時故事也是文明的傳承,是社會文明在幼兒中得以傳承的重要手段。

很多幼兒園,將故事引入教學中,這不僅有利于幼兒教學創(chuàng)新力度的增加,而且有利于幼兒想象力的激發(fā),又能培養(yǎng)幼兒思維擴展的能力,所以說,故事教學法對于幼兒是非常有益的。

在教學中,教師為幼兒講故事,對幼兒的信息獲取與處理能力進行培養(yǎng),教師在講故事的時候,最好以一個故事陳述者的身份,讓自己也融入故事之中,從自己的理解出發(fā),對故事的主要情節(jié)進行強調(diào)突出,讓幼兒對故事有個整體的認識,老師還可以和幼兒進行互動,而不是自己講,幼兒就一直處于沉默狀態(tài)的,老師和幼兒互動,可以進行有效的溝通,還有利于建立良好的課堂氛圍,使兒童喜歡上故事課。

一堂課或者整個故事課而言,不光是讓老師,老師還可以讓幼兒來講。大部分幼兒具有一定的圖文閱讀能力,或者在日常生活中,家長都會給幼兒講故事,幼兒是會記住的,這時候,讓幼兒自己來講故事,這樣不但可以提高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還能使幼兒充滿信心,并在課后積極的準備自己的故事。能增加幼兒的閱讀能力。

在幼兒故事課堂中,作為老師,不能讓一節(jié)課只停留在故事的層面,要對故事進行引深,講完故事后,要告訴幼兒這個故事所講的道理,并引用在日常生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