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柴王維范文
時間:2023-03-22 00:45:59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鹿柴王維,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教學設想】
《鹿柴》是一首描寫空山靜寂,景色幽深的古詩,學生能通過圖片聯系生活,理解古詩內容。本課的教學重點是有感情朗讀理解古詩,邊讀邊想,能用自己的話說說詩句的意思,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本課的難點是展開想象,體會這首詩所表達的意境。學生具備一定的詞語理解能力,對古詩也有積累,形成了一定的語感,他們能在已有的知識水平和生活經驗的基礎上讀懂一些淺顯的詩歌。
【教學過程】
一、誦讀舊詩,激發興趣
同學們,讓我們伴隨著音樂讀一讀這首古詩。(出示一首古詩)
二、匯報資料,進入情境
1.今天我們再來學習一首古詩(板書課題)鹿柴,柴在這里讀作zhài,齊讀題目。
2.通過查閱資料,你對詩人王維有哪些了解?
生各抒己見,師補充介紹:王維九歲就能提筆寫文章,二十一歲中了進士,以后在朝廷當官,他的才能與他的刻苦是分不開的,這一點值得我們學習。
3.了解了詩人,下面請大家隨著老師一起走進鹿柴。(多媒體出示畫面,學生邊看畫面)在我國陜西,有一處風景優美的地方,那里群山環繞、山谷幽深,詩人王維游覽了這里,吟誦出了《鹿柴》。
三、學法指導,合作學習
1.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我們學文章也好,學詩也罷,都要多讀,讀可以分四步:點讀、朗讀、思讀、品讀。每一步我們都要怎樣讀?誰來說給大家聽。多媒體結合學生所說來一一出示。
點讀:讀準每個字的字音,整體感知全詩。
朗讀:了解詩中詞語的意思,用自己的話說說。
思讀:理解詩句的意思,提出不懂的問題。
品讀:感悟詩情,有感情地朗讀全詩。
2.請同學們點讀古詩,注意生字的讀音。
3.請同學們選擇自己喜歡的學法,可以查字典、看注釋、找資料,小組合作學習,解決詩中不懂的問題。
4.匯報:你們組解決了什么問題?讀懂什么就說什么。
5.下面請同學們進行品讀,指名讀。最后一生配樂讀:其他學生閉眼想象,你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讀得這么美,能不能把它快速背下來,試著背一背。學生配樂試背。
6.熟讀成誦。
在理解和會讀的基礎上,反復朗讀,熟讀成誦。
四、畫一畫,吟誦詩詞
1.王維詩的一大特點是“詩中有畫”,請同學們按照你心中所想的,畫出你心中的山水鹿柴。投影展示。
2.你還積累了哪些寫景的古詩,誦讀給大家聽。
五、小結
《鹿柴》這首詩描繪了山林的幽靜,寫出了詩人在山林深處,與大自然融為一體的美妙感覺。
板書設計
:
鹿柴
王維
空山
人語
返景
詩中有畫
深林
篇2
鹿 柴
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
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
鹿柴(zhài寨),又作鹿砦。柴,柵欄。鹿柴,王維輞川別業中的一個處所。這首詩是《輞川集》二十首之一。
全詩僅用了寥寥二十字,擇取空山密林的一隅,只描寫了傍晚時分林中之景的瞬息變化,卻給讀者展現了一幅深邃渺遠的深山靜景畫面,引起了讀者對生命意義的幡然驚悟。詩的前兩句以動襯靜,勾畫出山澗的空寂;后兩句則明、暗對照,借冷暖色調的反差來表現林的幽深,語淡而意遠。暮秋時節,落日最后的余暉,透過深林,化作一抹抹、一縷縷的光柱,呈現出一連串剎那的鮮艷和瞬間的美麗,最后,這時間意味上瞬間的鮮艷和空間意味上點點的美麗,融入和消失于色調無比豐富的晚霞般的霧靄之中,而這一切又將為夜幕那漫漶無邊的幽暗所籠罩……
這不正是佛家禪宗思想最完美、最詩意的體現嗎?這不正是意味無窮的禪趣嗎?
特別是《辛夷塢》一詩:
辛夷塢
木末芙蓉花,山中發紅萼。
澗戶寂無人,紛紛開且落。
一棵樹,生在深山之中,無人知曉。卻遺世獨立,花開燦爛,花落寥然,無人來管,更沒有人“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般地把自己的意念強加于它。是花?是木?是你?是我?花就是花,木就是木,無執念,無,自有一份圓融豐滿。王維用一棵樹,表現了自己的超然。
看起來很平淡的自然形象畫面里寄托了詩人那特定的宗教哲學的色空理念,其韻外之致、味外之旨卻讓人咀嚼不盡。在寫景上更為渺遠、靈動和沉寂,在表現禪理方面也更為巧妙、獨特。在他那幽靜恬淡的造境中我們往往可以發現一個高潔的形象。
如果說王維山水詩,尤其是五言絕句或五言律詩中的畫意,往往是在上述富于禪趣韻味的空靈的境界中呈現的話,那么以畫入詩,萬籟天成,則是以冷暖色調之間的韻律感、層次感和對比度,簡潔有序、空靈悠遠構圖,成為意蘊無限的詩的宇宙,畫的世界。
盛唐的殷在《河岳英靈集》中評價王維的詩曰:“在泉成珠,著壁成繪;一字一句,皆出常境?!北彼蔚奶K軾也曾說:“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這些評價都十分精當地指出了王維詩歌富有詩情畫意的特征。
如《輞川閑居贈裴秀才迪》:
寒山轉蒼翠,秋水日潺。
倚仗柴門外,臨風聽暮蟬。
渡頭余落日,墟里上孤煙。
復值接輿醉,狂歌五柳前。
此詩是王維酬贈裴迪之作。情景交融,不僅描寫了輞川附近山水田園的優美景色,還刻畫了詩人和裴迪兩個隱士的形象。使人物和景物相映成趣,表現了詩人的隱居生活的閑居之樂和詩人對友人的真摯感情,體現出王維閑居輞川這一精神家園時內心生活之豐富及其所達到的深度。
“寒山轉蒼翠,秋水日潺?!笔茁搶懙氖乔锾焐嚼锏木吧?,即是寒山,表明秋意已濃,而以一“轉”字到蒼翠,從而使靜態的山水畫在色彩上呈現出動態的變化,一個“日”字則賦予了水的永恒特征。僅僅十字,就勾勒出一幅動中有靜,靜中有動的日落山中之景。
“渡頭余落日,墟里上孤煙。”頸聯寫的是暮色中的原野、夕陽、炊煙,這是典型的日落黃昏時的田野鄉村景色,給人一種寧靜的感覺。首聯重點在動,此聯重點在突出靜,蘊含了樸素的辯證思想,極度強調了人與自然的和諧。
“倚杖柴門外,臨風聽暮蟬。”頷聯寫詩人自身的情態,倚仗柴門,見詩人神態之安閑,臨風聽蟬,可見詩人神情之專注。那專注的神情,安逸的神態,不就是《歸去來兮辭》里的陶淵明嗎?這難道不是表現出了一絲清修的禪意嗎?
“復值接輿醉,狂歌五柳前?!苯虞浭谴呵飼r代的楚國狂士,作者把裴迪比作沉醉狂歌的接輿,表達了對友人高尚品格的高度贊揚,也足以看出詩人認為裴迪絕非尋常之士。陶淵明,接輿,王維和裴迪,這四個處于不同時代,個性也不一樣的人,卻通過這首詩穿越時空而在這如此美景之中“相遇”――那超然物外的心跡卻是相近相親的。所以,“復值接輿醉”的“復”字,不僅表示又一次遇見裴迪,而且表示詩人情感的加倍和進層:既賞佳景,更遇良朋,輞川閑居之樂,至于此極??!
這是一幅絕美的秋景圖,有冷色調,又有暖色調,既有靜景,亦有動景,所有的景象交織在一起,不就是一幅感悟人生的大畫卷嗎?作者的意象之廣,似乎已經引領著我們走進了一幅視野相當寬廣的秋景畫面,站在柴門外,觀翠山,看落日,聽暮蟬,賞孤煙,悟人生真諦。他所勾勒出的秋景,雖有些許清涼,卻讓我們感受到了自然之美的雄壯、萬物的和樂,這是一種理想中的世界。王維以詩人兼畫家的眼光來觀察世界,畫就多了層深意,詩就多了分美感,禪就多了些明凈。至此我們會驀然發現,原來種種禪意和人生哲理就蘊含在我們每天都面對的自然世界中,同樣蘊含在那些美的事物中。
篇3
教學目標 :
1.學習《鹿柴》這首詩,理解詩句內容,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2.根據詩句,展開想象,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3.正確背誦《鹿柴》這首詩。
教學重難點:
指導學生理解詩句的意思,領會情感,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
教學過程 :
一、導言激趣
古詩,是我國文化百花園中一朵絢麗的鮮花,它以和諧的韻律,敏銳的觀察,奇妙的聯想,精巧的構思,精練的語言,含蓄的表達,博得人們的喜愛。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一首描繪大自然美麗景色的古詩,齊讀課題。
二、復習學習古詩的方法。
以前,我們學過許多古詩,請同學們回憶一下,我們是怎樣學習的?
在學生回答問題的基礎上,教師出示投影,明確學習古詩的方法。
1.知詩人,解詩題。
2.解詞連句知大意。
3.展開想象悟詩情。
談話導入 :這節課,我們就運用上述學習古詩的方法,學習《鹿柴》這首古詩。
三、學習古詩《鹿柴》。
1.知詩人,解詩題。
1)這首詩是唐代詩人、畫家、音樂家王維所寫。
請學生補充介紹有關王維的資料。
2)解詩題。
“柴”,通“寨”,指導有籬落的鄉村別墅。
2.讀詩解意。
1)學生自讀全詩。要求:讀準字音,畫出不懂的詞語。
2)指名讀全詩,糾正以下字的讀音。
“鹿柴”的“柴:讀作“zhài”,不要讀作“chái”。
“返景”的“景”讀作“jǐng”,不要讀作“yǐng”。
“青苔”的“苔”讀作“tái”,不要讀作“tāi”。
3)自學詩中的生字。
“景”,不要多加“彡”。
“復”中間是“日”不是“目”。
3.解詞連句知大意。
1)根據書的注釋自學古詩,把不明白的字詞畫下來。逐一解釋。
青苔:深綠色的苔蘚植物,生長在潮濕的地面上。
2)自己試著把句子的意思說一說。
一、二句句意:在深邃幽靜的山林里,只聽見有人在說話,但看不見人。
三、四句句意:只有陽光透射過密密的叢林,照在青苔上。
4.展開想象,悟詩情。
1)自由練讀、背古詩,體會詩的意境。
2)請學生看書中插圖,結合詩句內容,思考:這首詩講的是詩人感受到的一種什么樣的景象。
(這首詩描寫了夕陽西下時空山深林中的幽靜景色。前兩句以人的話語聲來反襯空山的幽靜,著重從聽覺方面描寫環境的寂靜。后兩句以明亮的夕陽返光,反襯出山林深處的幽暗,是從視覺上來描寫環境的幽美。聽覺與視覺相結合,構成一幅空山人語、深林夕照的畫面。詩中寫返照的陽光、幽暗的樹林、深綠的青苔,色彩豐富、絢麗。空山中有“人語”,深林中有陽光,使描寫的環境有了生字。這樣描寫有聲有色,給讀者以美的享受。)
3)給點時間讓學生討論:
①在這首描繪的景象中,給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為什么會有這種感受?
②學生這首詩你還有哪些疑問?
(為什么前兩句明明寫“人語響”,我們卻說它寫空山的寂靜?后兩句寫“返景”“復照”,我們卻說它寫深林的幽暗?)
4)教師小結:
《鹿柴》這首詩描繪了山林的幽靜,寫出了詩人在山林深處,與大自然融為一體的美妙感覺。
5.練習朗讀,試背誦。
1)有感情地朗讀全詩,想象意境。讀時注意自然停頓,讀出韻味。
空山/不見人,
但聞/人語響。
返景/入深林,
復照/青苔上。
2)自己試背。
3)同桌互背。
4)集體背。
四、作業 :
背、默古詩;預習下一首古詩,查有關作者資料。
板書設計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
1.學習《江上漁者》這首詩,理解詩句內容,體會勞動成果的來之不易。
2.根據詩句,展開想象,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3.正確背誦《江上漁者》這首詩。
教學重難點:
指導學生理解詩句的意思,領會情感,培養學生想象力。
教學過程 :
一、檢查復習。
1.集體背誦《鹿柴》;請幾名同學背。
2.出示學習古詩的方法。
二、知詩人,解詩題。
1.介紹作者。
這首詩是宋代文學家范仲淹所寫。
學生補充介紹有關作者資料。
2.解詩題。
漁者——打魚的人。
這首題目的意思是:江上打魚的人。
三、讀詩解意。
1.指名讀全詩,注意讀準字音。
“出沒”的“沒”讀作“mò”,不要讀作“méi”。
“風波”的“波”讀作“bō”,不要讀作“pō”。
2.自學詩中的生字。
(1)區分“漁”“魚”。
(2)“君”字第二筆右邊要出頭。
3.齊讀《江上漁者》這首詩。
4.解詞連句知大意。
(1)根據書下注釋自學古詩,把不明的字詞畫下來。逐一解釋。
往來:來來往往。
但;只。
美:鮮美。
出沒:一會兒看得見,一會兒看不見。
風波:風浪。
(2)自己試著把詞意連起來說說句意。
一、二句:在這一帶來來往往的行人,只喜歡鱸魚的味道鮮美。
三、四句:你看江中那只小小的漁船,在風浪中中飄著,一會兒看得見,一會兒看不見,多么驚險啊!
(3)把四句話的意思連起來說一說。
四、展開想象,悟詩情。
1.請一名學生朗讀全詩,學生邊聽邊想象,打魚人那只像片樹葉的小船在風浪里飄蕩,時隱時現,場面驚險。
2.課堂討論:
(1)詩人在這首詩中講了幾種人?他們有什么不同?
(2)從哪兒看出打魚人的艱辛?
(3)這首詩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感情?
通過討論,使學生了解到詩中講了兩種人:吃魚人和打魚人。吃魚人只愛鱸魚的味道鮮美;打魚人捕魚十分艱險。
打魚人為了捕魚,每天要駕駛著小小的漁船,在風浪中飄蕩,隨時隨地都可能出現生命危險,自身無安全保障。他們的勞動成果是來之不易的。
詩人運用對比的手法來反映吃魚人不知打魚人的艱辛。表達了詩人對勞動人民的同情。
3.練習朗讀。
江上/往來/人,
但愛/鱸魚/美。
君看/一葉/舟,
出沒/風波/里。
4.匯報、評讀。
5.自己試著背誦,同桌互背。
6.作業 :
背默古詩《江上漁者》;預習下一首古詩,查找有關詩人資料。
板書設計
江上漁者
北宋:范仲淹
第三課時
教學目標 :
1.學習《逢雪宿芙蓉山主人》這首詩,理解詩句內容,體會出作者對勞動人民的同情。
2.培養學生的想象力。
3.背誦課文。
教學過程 :
一、檢查復習。
1.集體背誦《鹿柴》《江上漁者》。
2.請幾名同學背。
3.回顧古詩的學習方法。
二、知詩人,解詩題。
1.介紹作者。
這首詩是唐代詩人劉長卿所寫的。
學生補充有關詩人的資料。
2.解詩題。
出門遇上大雪,借宿在芙蓉山一農夫家里。
三、讀詩解意。
1.指名讀全詩,注意讀準字音。
“宿”讀作“sù”,不要讀作“shù”。
2.自學詩中的生字。
(1)區分“暮”“幕”“墓”。
(2)“貧”上下結構,上邊是個“分”,不要寫成“”。
“蓉”上中下結構,中間是個“”。
“吠”“大”字上面不要丟點。
3.齊讀《逢雪宿芙蓉山主人》這首詩。
4.解詞連句知大意。
(1)根據書下注釋自學古詩,把不明白的字詞畫下來,逐一解釋。
日暮:天色將晚。
柴門:樹枝做的門。
蒼山遠:蒼蒼茫茫的遠山,一直連向天邊。
貧:窮。
(2)自己試著把詞意連起來說說句子的意思。
1、2句:天色已晚,遠望蒼山,路途遙遠,得找個投宿的地方。我投宿的是一個貧窮的山村人家。
3、4句:忽然,從柴門邊傳來了狗叫聲,知道是主人冒著風雪回來了。
(3)用自己的話說說全詩的意思。
四、展開想象,悟詩情。
1.請一名同學有語氣地朗讀,其他同學邊聽邊體會意境。
2.看書中插圖,結合詩句內容,思考:這首詩描繪的是怎樣的一幅景色圖?表達了作者什么樣的思想感情?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描寫了一幅旅客暮夜投宿、山家風雪人歸的寒山夜宿圖。它通過旅客的所見所聞,生動地概括了山中人家的生活環境,表現了詩人對勞動人民清貧生活的同情。)
3.有感情地朗讀全詩,想象意境。
4.可根據詩的內容,試著畫一幅“風雪夜歸人”圖,進一步體會詩的意境。
5.練習背誦古詩。
(1)自己試著背。
(2)同桌互相背。
(3)集體背。
篇4
關鍵詞: 王維山水詩 禪意 藝術境界 審美情趣
禪與詩是兩種不同的意識形態,一屬宗教,一屬文學,它們的歸趣是不同的。然而,詩與禪都需要敏銳的內心體驗,都重在啟示和象喻,都追求言外之意。這就使它們有了互相溝通的可能。王維,不僅是詩人,而且是一個純正的佛教徒。他的詩較多地受到禪的感染,面貌更加豐富多彩。徐增《而庵詩話》說:“摩詰精大雄氏之學,篇章字句皆合圣教?!焙鷳搿对娝挕氛f:“太白五言絕,自是天仙口語,右丞卻入禪宗。”這些評論雖不十分恰當,但都注意到佛教信仰對王維詩歌創作的影響。王維作為最早以佛理禪趣入詩的詩人,他的詩歌,特別是他后期的山水田園詩意象空靈,境界清幽,呈現出一種閑淡冷寂、悠然自在的情趣,透著濃濃的禪意。
一、帶有禪意的生活情趣
與唐代其他談禪說教的詩人的詩作有所不同的是,王維表現禪宗哲理的山水詩作總能非常熟練地運用藝術創作描繪形象這一特殊手段,把佛教禪宗的一些抽象理念寓托在自然美的感性形式之中,借助于山水田園之物的自然形象,通過生動具體的形象畫面流露出詩人自己的思想傾向。王維在描繪山水風景的過程中,時常把自身的理念思維和審美體驗結合在一起,慣于塑造那種虛空不實、變幻無常的境界,并在自然美的藝術形象中寄托其為之執著的禪學思辨,從而把禪理有機地組合到詩情畫意中去。因此,王維的山水田園詩歌的一個突出特點是,特別喜歡刻畫清寂空靈的山林,表現光影明滅的薄暮、似有非有的霧靄和撲朔迷離的光影,以表現自然萬物的空寂。王維所極力追求的這種空寂的詩歌意境同他力圖在作品形象中表現禪的色空思想分不開。隨著對禪宗佛學認識的加深和執著,晚年的王維的山水詩創作不僅藝術上臻于成熟,而且在表現禪理方面更為巧妙、更為清晰,空寂的意境也最為幽遠,如他晚年所寫的《輞川集》中的詩歌大多具有這個特點:
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
――《鹿柴》
這里只用寥寥20字,擇取空山密林中的一隅,描寫傍晚時刻瞬息之間的感受,卻給讀者展現了一幀深山靜景。前兩句以動襯靜,勾畫出山澗的空寂,后兩句則以一抹夕陽與深林、青苔相對照,借冷暖色調的反差來表現深林的幽深,語淡而意遠。作者極為用心地在這幅看起來很平淡的自然形象畫面里寄托了他那特定的宗教哲學的色空理念。禪宗所持的色空觀念,總是把“寂滅”看成是一切事物現象的歸宿,即認為人們所感受的一切現象,都是不存在的、虛而不實的一種幻覺。因此,盡管這首詩中也寫到了一點看不見的“幽人”的講話聲音,并點綴上一片深林返景微淡的光彩,但這里對聲音和光彩的描寫,用意卻是在突出自然界的靜謐和空靈,從而觀照一開始就著眼描繪的“空”山的意境。正是為了說明自然界的空虛,作者才在寂靜的深林中添加一抹返照的回光,其目的是極力強調自然現象不過是瞬息即逝的幻覺而已。
與《鹿柴》相比,同樣寫黃昏景色,《木蘭柴》卻把深山幽林換成了廣闊的空間。
秋山斂余照,飛鳥逐前侶。彩翠時分明,夕嵐無處所。
――《木蘭柴》
詩人刻意用閃爍明滅的筆法,寫夕陽余暉在秋山上收斂了,天空中競相追逐著的飛鳥也消逝了,傍晚時分彩翠分明的山色煙霞、山嵐靄煙霎時變幻,時而清楚、時而模糊,似有非有、似在非在。在詩人王維看來,大自然所呈現的各種現象,都是隨生隨滅的,仿佛是感覺上倏忽的一閃,對人生來說自然就如同海市蜃樓,不過是變幻莫測的假象而已。一切美好的事物盡屬光影無常,就像夢幻泡影般虛而不實,自然萬象演變的結果也終歸寂滅。王維山水詩以極大的興致描寫和表現自然界空靈的意境,主要根源于禪宗教義上對世界空虛理論的論證。王維既是一個禪宗信徒,又是一個山水詩人,以山水詩表現禪理,以佛學禪宗的世界觀察自然表現自然則是順理成章的。到了晚年時期,王維越發將禪宗思想作為自己的精神支柱,他試圖到這套宗教觀念中尋找皈依的時候,所寫的那些有代表性的寫景詩,的確是處心積慮,處處借助于藝術形象來寓托禪學思辨。在描繪自然美的生動畫面中包含禪理意蘊,以表現自然虛空不實和變化無常。諸如《山居秋暝》、《終南別業》、《山中》等詩中所描繪的山野鄉村的景色氣氛是相當空寂、相當悠遠的,充分地表達了詩人游離于現世之外的悠閑情調和幽冷孤寂的心態,與《鹿柴》、《木蘭柴》具有相似的空寂意境。
王維山水詩的藝術形象中寓托的禪宗思想,主要是通過唯心主義的哲學思辨形式來顯現的,而且多是以自然景物為對象,顯示動、靜之趣,以寄托禪理。
木末芙蓉花,山中發紅萼。澗戶寂無人,紛紛開且落。
――《辛夷塢》
這首小詩寫山澗一隅,花開花落,幽淡至極。乍看起來詩人是在寫自然的“動”景,但如果細心品味全詩的意境,就不難發現這首詩其實并沒有真正揭示自然界運動變化所展示的蓬勃生機,它所展示的“動”,不過是詩人自己所感受的那種“空虛”的聚散生滅。詩人只是把它當作一種感覺上孤立的片段的映象,并把它和自己虛空淡泊的思想情感融為一體展現在作品寧靜的整體意境之中,詩人描“動景”的目的,并不是承認“動”的真實,而是為了表示自己不受這種紛籍現象的塵染,借以烘托渲染他所認識的自然界,從而說明自然界的起初面貌應該是“畢竟空寂”的。如果說《辛夷塢》重在渲染視覺所看到的生滅現象的空虛,那么王維的另一首著名的寫景小詩《鳥鳴澗》則是從聽覺感受方面極力表現自然界的聲息音響都是虛幻和不真實的。
獨坐幽篁里,彈琴復長嘯。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
――《竹里館》
詩人在這里有意寫深林的寂靜,但他卻沒有片面地突出寂靜,而是以琴聲和嘯聲來襯托山的空寂,以映證自己的禪悟之樂。詩人沒有渲染月人相親的情趣,卻是以“月照”之幽來映證自己的歸寂之態,與“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一樣,另有一番情味。明代胡應麟在談及王維詩時,將其《辛夷塢》、《鳥鳴澗》兩首詩稱為“入禪”之作,聲稱“讀之身世兩忘,萬念皆寂”。由王維的《鳥鳴澗》,我們會很自然地聯想到南朝詩人王籍“蟬噪林愈靜,鳥鳴山更幽”的著名詩句,通過描寫蟬噪和鳥鳴進一步反襯出密林幽靜的氣氛。王維的《鳥鳴澗》在描寫“動”與“靜”的關系上,與王籍的這兩句詩的格局是一致的,他們在詩歌的形象中曲折地反映了共同的思想基礎,都是唯心主義動靜觀。王維其它的一些詩作,在描繪一種特定的自然現象時,也都極力地刻畫過類似的意境,如“野花叢發好,谷鳥一聲幽”(《過感化寺曇興上人山院》),“谷靜惟松響,山深無鳥聲”(《游感化寺》),“雨中山果落,燈下草蟲鳴”(《秋夜獨坐》),以及最為讀者熟悉的《山居秋暝》,等等。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王維山水詩中確有相當精彩、細致入微的動、靜景物描繪,而且這種描寫十分生動和形象,給人以美的感受和體驗,達到了“動中有靜、靜中有動、亦動亦靜”的詩境神韻效果。然而王維詩歌中的“動”與“靜”描寫深深地寓托著佛教禪宗的理性哲學思辨,也就是說,王維將其篤信的佛教禪宗義理巧妙地寓含在其山水詩歌的景物形象中,通過對自然界各種自然景物的動態描繪,來表現世界萬物“靜止”和“寂滅”的禪理。
二、恬淡情緒風格
王維詩恬淡的風格,還常常以外冷內熱、外靜內動、外佛內儒的姿態出現。表面看是“靜者”“愚者”,“住處名愚谷,何煩向是非”(《田家》),“晚年惟好靜,萬事不關心”(《酬張少府》),“我心素以閑,清川淡如此”(《清溪》),仿佛真的超塵出世,立地成佛了。然而“一生幾許傷心事,不向空門何處銷”(《嘆白發》),“寂寞掩柴扉”(《山居即事》)。在《輞川閑居》中自比“寂寞于陵子,桔槔方灌園”正說明他實際上內心煩惱甚多,既不得閑,也不得靜,對世事不能忘情。
詩人在《輞川閑居贈裴秀才迪》中這樣寫道:
寒山轉蒼翠,秋水日潺爰。
倚杖柴門外,臨風聽暮蟬。
渡頭余落日,墟里上孤煙。
復值接輿醉,狂歌五柳前。
秋日,寒山山色越來越深,日日慢慢流淌的秋水,使人感到自然始終如一的守恒。柴門之外,倚杖臨風,聽晚樹蟬鳴、寒山泉水,看渡口落日、墟里孤煙,那安逸的神態,瀟灑的閑情,無拘無束的沉醉狂歌,這幅恬淡的景色,不正是禪佛真正追求的境界嗎?王維政治理想破滅后,寄情于山水之間,在清風、細雨、落花、流水、山巒、青松、霧藹中尋找到了知音,詩人的心靈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慰籍,他找到了靈魂的依托,縱情于永恒的自然,“松風吹解衣,山月照彈琴”(《酬張少府》),迎著松林吹來的清風,解帶敞懷,在山間明月的伴照下,獨坐彈琴,自由自在,悠然自得,身世俱忘,灑脫閑適,這是多么令人舒心愜意啊。人與萬物皆自然,無憂無慮,無羈無系,好一片悠然的心境。
三、“空”“靜”“閑”之意境
佛教的基本宗旨是解脫人世間的煩惱,證悟所達到的最高境界是寂然界。所以佛家稱離煩惱曰“寂”,絕苦患曰“靜”,說什么“觀寂靜法,滅諸癡聞”,“一切諸法皆是寂靜門”。禪宗也不例外,所謂坐禪、禪定都為了達到這一境界。不過,禪宗以心法相傳,證悟也以心的寂靜為旨歸。一方面是“心以靜寂”,躲進與世隔絕的深山,求得心靈的安靜,一方面是“境因心寂”,心如止水,雖“結廬在人境”,卻能做到“而無車馬喧”,所以,便寄興于空山寂林,到大自然中去尋求不生不滅、坦然寂靜的境界。他寫道:“朝梵林未曙,夜禪山更寂?!薄耙棺樟旨?松風直似秋?!薄凹拍耖T人不到,空林獨與白云期?!?/p>
空、靜、閑三字簡直成了他詩中的口頭禪。例如:
獨坐幽篁里,彈琴復長嘯。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
――《竹里館》
詩人獨坐在幽深的竹林里彈琴長嘯,沒人知道他的存在,只有明月為伴,沉浸在寂的快樂中。詩人在這里有意寫深林的寂靜,卻沒有片面地突出寂靜,而是以琴聲和嘯聲來襯托山的空寂,以映證自己的禪悟之樂。詩人沒有渲染月人相親的情趣,卻是以“月照”之幽來映證自己的歸寂之態,與“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一樣,另有一番情味。
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
――《鳥鳴澗》
這首詩,詩人極度地強調了整個意境的空寂之后,轉而寫到了山澗的鳥鳴,似乎也寫了點“動”,然而詩人之所以描寫這種聲音,同樣不是想表明自己承認它們是客觀事物運動變化的結果,從而肯定這種聲音是真實的存在,而是將這種“山澗響聲”視作幻覺,放在詩中來反面映襯“靜”的意境。從這首詩的藝術處理來看,前兩句渲染了夜靜山空的環境:桂花悠悠飄落,著地悄無聲息;而“月出驚山鳥”一句,進而微妙地點綴出春夜山谷萬籟無聲,連月亮的升起也會把山鳥驚醒,最后的結句描寫山鳥的驚啼,精心地襯托出廣大空間的無比沉寂,從而愈發加強了全詩表現“靜”的效果。
總之,作為我國古代田園山水詩的代表詩人,王維所創作的山水詩具有獨特的藝術境界和審美情趣,而這種境界和情趣又緣于王維生活中與佛教禪宗思想的密切相關。因此可以說,禪宗義理不僅使王維的生活與藝術充滿了濃郁的佛禪意味,而且使王維的山水詩表現出超凡脫俗的獨特的審美境界和禪趣。王維的一生不僅是對禪宗義理的社會化實踐,他的創作也是對禪宗義理的藝術化實踐。
參考文獻:
[1]趙殿成.王右丞集箋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61.
[2]王維詩選注.中州古籍出版社,1985.
[3]牟鐘鑒,張踐.中國宗教通史.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7.
篇5
陶淵明的詩作主要以田園生活為主題,代表作有《歸園田居》五首、《飲酒》、《歸去來兮辭》等,其中詩句“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是膾炙人口、千古流傳的田園詩佳句。
謝靈運代表作有《石壁精舍還湖中作》、《登池上樓》、《初去郡》等。
2、唐朝時期的山水田園派詩人眾多,有王維、孟浩然、柳宗元、常建等。
王維,唐代詩人,被稱為“詩佛”,宋代蘇軾評價王維的田園詩是“詩中有畫,畫中有詩”。他的詩歌主要描寫田園隱逸生活和自然風光,代表作有《鳥鳴澗》、《積雨輞川莊作》、《山居秋暝》、《鹿柴》等。
孟浩然,是唐代第一個大量寫作山水田園詩的詩人。他的詩歌以山水詩居多,如《宿建德江》、《臨洞庭湖贈張丞相》、《江上思歸》等。他的田園詩主要是寫隱居生活的高雅情懷和閑情逸致。如《過故人莊》、《游精思觀回王白云在后》等。
柳宗元的山水田園詩,善于表現孤峭高潔的境界,寄托精神上深刻的痛苦,在藝術上很有特色,如《溪居》《江雪》。
常建,詩作以田園、山水為主要題材,風格接近王、孟一派,代表作有《題破山寺后禪院》,著名詩句“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
3、兩宋時期著名的山水田園詩派詩人主要是楊萬里和范成大。
楊萬里對自然景物有著特別的敏感,獨具眼光和心胸,觀察細致,領會深刻,描寫別有生趣,蘊含哲理。代表作有《過松源晨炊漆公店》、《暮行田間》等。
篇6
關鍵詞: 王維詩 互補融合 協調共生 生態審美 理想樂土
一
從生態學上看,生態環境中每一個生物都是通過復雜的聯系而融于生態系統的整體網絡之中。莊子云:“物物者與物無際。”“中國生態美學所推許的‘和’的審美原則,首先就體現為宇宙自然本身的和諧渾融。在中國生態美學看來,宇宙間存在的自然萬物是和諧統一的?!盵1]“萬物同宇而異體”(《荀子·富國》),“萬物各得其和以生”(《荀子·天論》),宇宙天地間存在的自然萬物是豐富的、開放與活躍的,而不是單一的、保守和僵化的。世界萬物呈現出多樣性的統一,正如《淮南子·精神訓》指出的:“夫天地運而相通,萬物總而為一。”而“和”則是萬物得以生成的憑依,是宇宙間諸種存在的整一和諧性的生動顯現。鄭國的史伯說:“和實生物,同則不繼。”(《國語·鄭語》)紛紜繁復、氣象萬千的自然萬物既是一個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的系統,又都受美的生命本體“氣”、“道”的作用,從而呈現出作為審美對象的宇宙間存在的多樣與和諧、獨特與一致、鮮明而生動的整體和諧的審美特性。這種審美特性,在中國生態美學看來,就是“和”。
在宗教上,盛唐儒道佛三教并行。三家美學中,儒家美學偏重個體與社會間的和諧,道家美學偏重于個體與自然間的和諧,禪宗美學偏重于個體與自我的和諧;“儒家注重現實的人倫之和(人和),道家崇尚心靈的‘天和’之境,禪家追求心性的自足圓成(心和);在藝術追求上,儒家以中正仁和為至境(和境),道家以妙造自然為至境(妙境),禪家以心物相圓為至境(圓境)?!盵2]儒家美學是一種倫理美學,道家美學是一種自然美學,而禪宗美學則是一種心性美學,雖然各有側重點,但都是以和諧為基本特征的生態美學。
二
在道家的思想世界里,和諧的自然界是組成完美自然生態系統并使之富有生命力的重要元素。道家把自然之“道”看做萬事萬物的本源,認為自然生態系統是“道”的運行結果。高山大川、花鳥魚蟲、飛禽走獸等都是大自然的一部分,充滿靈氣、蘊藉旨趣、雄偉壯美、令人神往;自生、自長、自榮、自滅,各得其所、各安其性、各運其行,勃勃生機,和諧秀美。它們的有序組合,奏響了自然、和諧、優美動聽的樂章。這種生態意識和互補融合的生態審美理想在王維的詩歌中體現得淋漓盡致。如《木蘭柴》一詩:
秋山斂余照,飛鳥逐前侶。
彩翠時分明,夕嵐無處所。
先看詩中“秋山”與“飛鳥”、“夕嵐”三種意象的組合。在詩中,“秋”是一種意境,看不見摸不著卻又無處不在,因為秋高氣爽、視野開闊,所以將“秋”字加在“山”上,可以使人產生山形開闊、天地高遠的感覺。宋代顧樂《唐人萬首絕句》評論此詩“令人心目俱遠”,一半緣由來自于“秋山”二字。另外,“飛鳥”來往于秋山之間,拓寬了視野,增強了景物的動感。總體看來,“秋山”隱于“夕嵐”之中,“嵐氣”散于“余照”之下,“飛鳥”棲于“彩翠”之間,而“彩翠”又隨“夕嵐”、“余照”產生不盡的變化——山、木、鳥、日、嵐之間形成了一種和諧共存的關系。[3]
由于王維精通音律,因此,他詩中的音響和聲息都是和諧而融洽的。如《鳥鳴澗》:
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
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
詩人用清新的情致和勻潤的色調描繪了一幅幽靜的春山月夜圖。桂花雖然細小,卻能見其絲絲飄落的形態;桂花落地本是悄然無聲,但在萬籟俱寂的夜里,卻能聞其極其微弱的聲響。這兩句本寫靜態,卻通過特定情景中的音響和動態表現出來。三四兩句,明寫動態,實寫幽靜。月光射進鳥巢,由于光線的突然出現,致使入睡的鳥兒受驚而醒,在春澗中不時鳴叫,青山翠谷,隨之報以回音,我們還似乎看到了鳥兒飛翔的形態,這一切都烘托出春山月夜的幽靜和空靈。正因為詩人通過“花落”、“月出”和“鳥鳴”這三個富有特征動態和音響的描寫,動中有靜、寂出有聲,暗處有光,動靜虛實,對立統一,相映成趣。畫面生動而和諧。
此外,如“萬壑樹參天,千山響杜鵑。”(《送梓州李使君》),有感人肺腑的小夜曲“雨中山果落,燈下草蟲鳴。”(《秋夜獨坐》),有動靜相間的意趣“聲喧亂石中,色靜松聲里?!保ā肚嘞罚幸詣訉戩o的妙筆“野花叢發好,谷鳥一聲幽。”(《過感化寺曇興上人山院》。)在他筆下,各種音響的描摹互相結合,如一首首悅耳動聽的交響樂。
王維作為一個畫家,其以畫入詩的特征非常明顯,尤其是在色彩的運用上。雖然有人強調,畫家所繪的圖畫要“成為一個色彩的交響樂”,但絕不是畫面表現的色彩越多越好,越艷越美,這樣住往使人眼花繚亂。王維詩歌畫面色彩的確定和表現都是獨具慧眼和十分精當的,呈現出美麗生動而又和諧完美的自然界。如:“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后山?!保ā缎虑缫巴罚┰娙饲擅畹鼐x了明暗交替的四層色調:初夏,新雨過后,原野更顯寬闊,萬物格外清新,眼前呈現出一派迷人的田園風光。近處,稻田里秧苗碧綠;田外,溪水環流,銀光閃閃;水外,山色蒼翠,如屏似障;而山之外,又有碧綠的群峰,靜穆肅立。四種景物,四種色調,相映相襯,儼然一幅優美的風景畫。另一首著名的邊塞詩《使至塞上》:
單車欲問邊,屬國過居延。征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蕭關逢候騎,都護在燕然。
詩歌以寫景杰出而成為千古名篇,這里的景與其筆下閑淡幽靜的山水田園之景完全不同,而是以塞外的大漠和秋天為背景,以長河、孤煙、歸雁和征蓬為實景,將各種景物組合在一起,一掃孤煙落日的荒涼之感,將直煙與圓日置于廣闊的沙漠和渺遠的長河,形成一種特殊的幾何圖形似的視覺效果,一幅簡潔明朗又雄渾粗獷的塞外風光圖躍然紙上,生動而和諧。
王維不只每一首詩中各意象構成一個和諧的整體,而且他的許多詩營造了一個共同的意境,它們共同構成了一個優美恬靜的世界,以他的《輞川集》為例:寫到“深林”的地方有兩處,一首是《鹿柴》,另一首是《竹里館》,從《鹿柴》中我們看到的是夕陽映照下的“深林”,光影斑駁,青苔累累。只聞其聲,不見其人。在《竹里館》中,我們看到的是明月下的“深林”,琴嘯相和,風篁成韻,人月有情。這兩首詩分別描繪不同光線、不同聲響、不同時段下的“深林”,不同側面共同構成了一個更加豐富的“深林”形象。另如對“山”的刻畫也是如此,《木蘭柴》寫的是夕陽飛鳥下的群山,是對山的外在形象的刻畫,而《鹿柴》則是作者在山中的見聞,是對山的內部特征的描摹。另外,《辛夷塢》之“木末芙蓉花,山中發紅萼,澗戶寂無人,紛紛開且落”,以及《茱萸泮》中的“結實紅且綠,復如花更開。山中倘留客,置此芙蓉杯”同樣寫花開,又給“山”增添了生機。由此,我們更加全面地感受到了詩人筆下“山”的美好。王維對輞川之“水”的刻畫亦是如此,通過“檀欒映空曲,青翠漾漣漪”(《斤竹嶺》),我們看到的是青翠蜿蜒的小河。當川水流過欹湖之時,又給人呈現出“湖上一回首,山青卷白云”(《欹湖》)的明朗秀麗。如臨湖飲酒,則可感受到“當軒對樽酒,四面芙蓉開”(《臨湖亭》)的愉悅。如沿水而下,又可看見“分行皆綺樹,倒影入清漪”(《柳浪》)的幽景。[4]由此,我們又對輞川之水有了一個比較完整的印象?;ú菟郑瑓f調共生,一切都是那么和諧,一個幽美恬靜的輞川世界便呈現在我們面前。
三
“他的那些充沛著虛靜空靈精神的詩歌,成為民族趣尚最為典型而傳神的反映,與中國農業文化背景合天人合一哲學思想高度融洽,且互為表里,……代表了以‘和’為最高境界的中國哲學內蘊?!盵5]聞一多先生也說過這樣的話:詩人對詩的貢獻是次要的,重要的是使人的精神有所寄托。在日常的現實生活中,嚴重的生態破壞、環境的肆意污染、經濟發達下的人文精神的貧乏等,導致人們對生存的自然環境和社會不滿,對生活詩意化的向往和渴求越強烈,就轉而尋求像王維山水詩的那種純凈的、空靈的、充滿詩情畫意的理想樂土。
在審美理想上,人與自然順應與契合,“天之道,不爭而善勝”。(《老子》七十三章)和諧之美是生態美的最高表現形式。在充分肯定個別事物的生態價值的同時,更強調自然生命在相互協調中的整體關系,真正達到“天人合一”的最佳狀態,而人與自然的和諧與共生也是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最基本的特征之一。因此,王維在詩中表現的對自然生命的感悟及個體生命審美存在的方式,對后人有恒久的魅力,充滿無窮的啟迪。
參考文獻:
[1]李天道.和:中國傳統生態美學之境域構成論[J].貴州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1.
[2]黃念然.中國古典和諧論美學的生態智慧及現實意義[J].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4.
篇7
1.根據拼音和工具書,讀熟10首古詩詞。
2.根據注釋和其他工具書,大致了解10首古詩詞的意思。
3.背誦古詩詞。
二、交流展示
1.同桌或小組展示背誦成果,可用比賽的方式,也可用考試的方式(比如:看圖吟相應的詩詞)。
2.全班交流10首古詩詞的大意。
教師相機檢查學生對下面句子或詞的理解:
①“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是什么意思?“豆”喻誰?“萁”喻誰?
②“鳥鳴澗”是什么意思?詩里寫的是什么時候的景色?
③“一片冰心在玉壺”是什么意思?“冰心”“玉壺”象征著什么?“孤”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④“時時舞”“恰恰啼”是怎樣的景象?
⑤“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明是說石灰,實際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⑥《竹石》中贊美的是竹子,哪句話表明了作者的人生態度?
⑦“白日”“青春”“妻子”各是什么意思?哪些詞與現代意思不同?帶有“白日”的詩還有哪首?
⑧《已亥雜詩》中表達作者愿望的詩句是哪句?表達了什么愿望?
⑨”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休將白發唱黃雞?!笔鞘裁匆馑迹磕隳芘e出與這句詩意思相反的詩句嗎?
⑩《卜算子》一詞中,“才始送春歸,又送君歸去”一句,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你還能背誦一首《卜算子》嗎?
三、講述關于10首古詩詞的逸聞或故事。
如:曹植的故事,于謙的故事,鄭燮的故事等。
四、有機聯系,拓展讀《江畔獨步尋花(黃獅塔前江水東)》《春望》
第二板塊
一、根據10首古詩詞進行超聯想,分類復習古詩詞
送別詩──
《芙蓉樓送辛漸》《卜算子·送鮑浩然之浙東》
聯想到:
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輕塵)王維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故人西辭黃鶴樓)李白
賦得古原草送別(離離原上草)白居易
贈汪倫(李白乘舟將欲行)李白
別董大(千里黃云白日曛)高適
……
詠物言志詩──
《石灰吟》《竹石》
聯想到:
詠鵝(鵝鵝鵝)駱賓王
風(解落三秋葉)李嶠
詠柳(碧玉妝成一樹高)賀知章
蜂(不論平地與山尖)羅隱
墨梅(我家洗硯池頭樹)王冕
寫景詩──
《鳥鳴澗》《江畔獨步尋花》
聯想到:
江南(江南可采蓮)漢樂府
敕勒歌(敕勒川)北朝民歌
登鸛雀樓(白日依山盡)王之渙
春曉(春眠不覺曉)孟浩然
鹿柴(空山不見人)王維
古朗月行(小時不識月)李白
望廬山瀑布(日照香爐生紫煙)李白
早發白帝城(朝辭白帝彩云間)李白
絕句(兩個黃鵬鳴翠柳)杜甫
望天門山(天門中斷楚江開)李白
春夜喜雨(好雨知時節)杜甫
絕句(遲日江山麗)杜甫
江畔獨步尋花(黃師塔前江水東)杜甫
江雪(千山鳥飛絕)柳宗元
漁歌子(西塞山前白鷺飛)張志和
望洞庭(湖光秋月兩相和)劉禹錫
浪淘沙(九曲黃河萬里沙)劉禹錫
憶江南(江南好)白居易
山行(遠上寒山石徑斜)杜牧
江南春(千里鶯啼綠映紅)杜牧
書湖陰先生壁(茅檐長掃凈無苔)王安石
飲湖上初晴后雨(水光瀲滟晴方好)蘇軾
惠崇春江曉景(竹外桃花三兩枝)蘇軾
小池(泉眼無聲惜細流)楊萬里
游園不值(應憐屐齒印蒼苔)葉紹翁
鄉村四月(綠遍山原白滿川)翁卷
篇8
關鍵詞:王維;孟浩然;山水田園詩
王孟二人作為山水田園詩派的奇葩,由于審美趣味上的部分共振,以及陶潛崇拜等原因,王孟詩歌在題材上,以山水田園風光、Ⅲ園生活作為審美觀照對象,樂山樂水。風格上也有一定的交集,清淡自然,并且有同屬于“澄澹精致派”的性質?!额佒茉娫挕氛f:“孟浩然、王摩詰自李杜而下,當為第一?!钡矫鞔^后,王孟并稱已經成為詩評家的共語。王孟為“忘形之交”,二人都以山水田園詩著稱,其風格都是清淡自然并甯柯真意。
一、題材上的相同之處
作為盛唐山水田園詩派的代表人,王維孟浩然這兩位大家都愛以山水入詩,田園入歌。把山水田園、或田園生活、隱居生活作為審美對象,以一種“澄懷味象”的審美心胸觀照自然與生活,傾注了各自的非凡熱情,謳歌山水,享受田園之樂。
王維的“北宅湖水北,雜樹映朱欄,透色南川水,陽火青林端”(《北宅》),偶露的一曲朱欄與山水一體,渾然相融?!肮拍緹o處境,深山何處鐘。泉聲咽危石,月色冷輕松”(《過香積寺》),深幽的山烘托香積寺的空寂。而“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返最入深林,復照青苔上”(《鹿柴》),則是淋漓盡致地表現出詩中的三種境界:空寂、靈動、無情有性。除了大量的山水之作,王維還有部分田園之作。“寒山轉蒼翠,秋水日潺緩。依仗柴門前,臨風聽暮蟬。渡頭余落日,墟里上孤煙。夏值接輿醉,狂歌五柳前?!?《輞川閑居贈裴秀才》)。這是何等的心境,寥寥幾筆,田園生活的畫面躍然紙上,徜徉于田園生活之中的姿態,在簡約的語言中流露。
山水田園詩在孟浩然的創作中也隨處可見?!肮嗜司唠u黍,邀我至田家。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開軒場而圃,把酒話桑麻。待到重陽日,還來就?!碧耢o優美的田園風光和淳樸的農村生活,贊美淳樸真摯的友情之意寄予在這短短的小詩中?!八厍噌趾希贫删G陰溪。坐聽閑猿嘯,彌清塵外心?!?《武陵泛舟》)勾勒出深幽空遠的詩境。
二、風格上的異曲同工之處
王維孟浩然履行了當時山水叫園詩的三大審美追求:巧言切狀,雅重景真情真;講究理趣,于有限中追求無限;創造了氣象空靈,余韻無窮的意境美。兩人以山水為媒介,在各自的詩歌世界蹈舞,進一步認識宇宙與自我。世界萬物經過詩人心靈的滌蕩,化為審美意象,花是花,花非花,樹是樹,樹非樹,萬物在詩人的審美觀照下變得和諧,人與自然的界線消失。在詩中創造了自然禪機靜境。如王維筆下的“古水無人徑,深山何處鐘”(《過香積寺》)
孟浩然筆下的“松月生夜涼,風泉滿清聽”(《宿業師山房期丁大不至》),詩人的冥想與深思自然地游離在詩句之間,用虛靜澄明的心去關照大千世界,物我兩忘,富有禪意。王維的“行到水窮處,坐有云起時?!?《終南山別業》)孟浩然的“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宿建德江》),淡遠含蘊,耐人尋味,詩意無窮。王孟之詩這種詩中有禪機的靜境恰恰契合了中國古代“澄澹精致派”的藝術風格。
三、審美趣味與陶潛崇拜的影響
審美趣味在詩人的創作過程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審美趣味影響著詩人的審美觀照方向,價值取向,因此這也是審美物象形成的動機。一方面出于對事物的純粹喜愛,另一方面由于詩人的心理的“移情”,不同生活經歷的王孟,不約而同地選擇了山水、叫園寫作為自身言志抒情、表現審美趣味的載體。棲心山林,終日沉溺存雖然清寂但卻不失高雅的隱逸情趣的品味之中。詩人找到了自身與宇宙的交叉點,怡然自得,其中的情趣真意,非為凡人所解?!靶械剿F處,坐有云起時”,“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是詩人審美趣味的寫照,王維孟浩然審美趣味有著交集,藝術創作上某些共同點也便油然而生。
再者,盛唐時期,學習陶淵明已蔚然成風,王維對陶淵明的歸隱表示了贊美:“酌醴賦歸去,其知陶令賢。”(《奉送六舅歸陸渾》),“陶潛任天真,其性頗耽酒,自從棄官來,家貧不能有。”(《偶然作六首》其四),剔除華飾,平淡自然,有蘊含是陶詩給予王維最大的影響。孟浩然一生仰慕陶淵明,“我愛陶家趣,園林無俗情”(《李氏園林臥疾》),并且孟浩然早年經歷似陶淵明,因而和陶在志趣追求上相契合,有意向陶淵明學習,并且努力地體悟,發揮陶詩的精髓。同樣受到陶潛的影響,仰慕崇拜陶,又使得王孟在詩歌創作上難免有交叉點。
參考文獻:
[1]楊蔭深著,《王維與孟浩然》,上海:商務印書館,1936
篇9
一、拓展同一詩人的詩歌
小學教材中所選古詩,多是著名詩人的作品,這些作品都具有一定的風格和特點,如浪漫主義詩人李白的雄奇奔放,現實主義詩人杜甫的真實、生動,田園詩人王維筆下恬靜的田園風光,愛國詩人陸游詩中的愛國情懷……教學中,教師可抓住這些特點進行拓展。如教王維的《鹿柴》,可引入《鳥鳴澗》、《山居秋暝》;教陸游的《示兒》,可引入《秋夜將至出籬門迎涼有感》;教白居易的《憶江南》,可引入《暮江吟》、《大林寺桃花》;教韓愈的《早春》,可引入《晚春》……這樣拓展,作者相同、內容相關、風格相似,學生學起來輕松、有趣。課堂上學生學得多,學得活,學得主動,大大地提高了教學效率。
二、拓展同一主題的詩歌
在小學語文教材中,每一組古詩雖然作者不同,背景不同,但表達的主題卻是相近的。教學時將同一主題的多首詩進行有效組合,注重其內在聯系,相輔相成,主次適當,可達到舉一反三,融類旁通的效果。筆者上過一堂“送別組詩”,課堂上引導學生學白的《贈汪倫》、《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高適的《別董大》,王維的《送元二使安西》。重點引導學習《贈汪倫》,讓學生在“自主質疑——自讀釋疑——角色扮演——感情吟誦”的過程中讀懂詩歌,領悟詩歌“以歌相送”的表達方式。在此基礎上,出示《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和《別董大》鼓勵學生運用學習《贈汪倫》一詩的方法自學這兩首詩,學生理解詩意后很快歸納出《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中詩人是“以目相送”;《別董大》中詩人是“以話相送”。學完這三首詩后,又讓學生根據譯文自學《送元二使安西》,學生進一步歸納出詩人是“以酒相送”。最后,學生總結得出詩人是“以心相送,以情相送”,情真意切。
整合主題相近的古詩,還可以是作者的對比、景物的對比、語言的對比、情感的對比、表現手法的對比等。采用“精讀一首,帶讀一組”的教學方式,讓學生融會貫通,達到整體優化的效果。
三、拓展詩歌的空白處
詩歌是言志抒情的藝術,它獨特的藝術形式,使詩人或有意或無意給讀者留下了廣闊的聯想和想象的空間,教師必須借助這個空間,引導學生展開聯想和想象,獲得詩歌空白處的完整意象,受到熏陶、感染和啟迪,享受審美樂趣,培養創造性閱讀能力。下面是我教《泊船瓜洲》中的片段。
師:明月何時照我還,照我還故鄉。故鄉的生活是多么美好啊。此時此刻,也許詩人又想起了在家鄉度過的美好時光。同學們,詩人在家鄉度過怎樣美好的時光呢?請你想象一下,拿起筆,用三五句話寫一個小小的場景。
(學生開始寫,寫好后指名學生發言。)
教師小結:也許那是一個春暖花開的日子,他帶著全家去郊游……也許那是一個風和日麗的日子,他扶著老母親去看花……也許那是一個日暖風輕的日子,他和老朋友一塊兒談天……
我啟發學生在詩的“空白”處展開豐富的想象,打開了學生思維的大門,引領學生聯想詩人在家鄉度過的美好時光,為孩子們體驗詩人思鄉的愁緒做了很好的鋪墊。當平面的詩句通過學生的想象生成一幅幅鮮活的畫面、一段段感人的旋律、一幕幕立體的場景時,學生已投身其中,想詩人所想,感詩人所感。
此外,還可以采用吟誦詩歌、唱詩、詩句接龍、詩配畫、題詩書簽贈送等方式對古詩的空白處進行拓展,以此豐富詩歌的內涵。
在古詩拓展教學中,我巧妙地依據詩歌的體裁特點、內容特點,結合“課標”推薦篇目,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及知識結構特點,不就詩教詩,而是把課堂的觸角伸向更為廣闊的天地,精讀一首,帶讀幾首,用古詩引古詩,借古詩悟古詩,增加閱讀容量,倡導學生多誦讀,有利于積累、體驗、培養語感。
篇10
摘要:王維前期的詩秉承盛唐詩歌的一般主題,多表現對游俠生活的向往和對建功立業的強烈渴望,還有對黑暗政治的抨擊。這些詩內容深沉充實,氣魄宏偉奔放,筆力剛健蒼勁,有一種浩氣之風骨。其山水田園詩清新流暢,渾成自然,追求在自然境界中發現自我又忘掉自我的超然境界,是一種逸懷的風骨美。
關鍵詞:王維;風骨;逸懷浩氣
以前評論王維詩歌作品,多以他的山水田園詩為主,從王維詩的全體入手的不多,更少有人論及王維詩的風骨。那么,王維的詩到底有沒有“風骨”?是怎樣的“風骨”呢?
殷璠在《河岳英靈集》中選了15首王維的詩。他是這樣評價王維詩的:“詞秀調雅,意新理愜,在泉為珠,著壁成繪,一句一字,皆出常境”。 “秀”是“隱秀”,針對藝術意象中的象而言。“所謂‘秀’,不是要作家堆砌辭藻,雕章琢句,而是要善于把一些難以描寫的景象,十分生動,十分逼真,十分自然地再現出來,使人有如耳聞目睹、親臨其境一般”?!霸~秀”指語言要秀美。“雅”指詩風雅正,清雅?!罢{雅”指詩風高雅?!霸~秀調雅”主要針對詩的藝術而言,即“風”。而“意新理愜”主要針對詩的內容而言,即“骨”。蘇軾在《東坡志林》中說:“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王維的山水田園詩境界高雅:“落日山水好,漾舟信歸風;又澗芳襲人衣,山月映石壁;天寒遠山凈,日暮長河急;日暮沙漠陲,戰聲煙塵里。” “一句一字,皆出常境”。其意與坡說的“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內涵相同,也是一種“風骨”。殷璠認為王維詩中有這種“風骨”。
王維在《別綦毋潛》詩中說:“盛得江左風,彌工建安體?!彼f的“江左風”指東晉以來的俊逸清新的詩風,而“建安體”則指志深筆長,梗概多氣的風骨。可見王維主觀上也是追求風骨的。
一、 安史之亂前王維詩歌的風骨特色
王維前期的詩秉承盛唐詩歌的一般主題,多表現對游俠生活的向往和對建功立業的強烈渴望,還有對黑暗政治的抨擊。這些詩內容深沉充實,氣魄宏偉奔放,筆力剛健蒼勁,有一種浩氣之風骨。
在安史之亂前,王維的詩歌在風骨特色上主要表現為一種豪氣干云、揮斥方遒的意象。他寫的有關邊塞,游俠等詩歌,寄托了“濟蒼生,憂社稷”,渴望建功立業的理想,表現了英雄氣概和愛國熱忱,顯現了積極、樂觀、剛健的民族精神,字句鏗鏘有力,氣勢洶涌澎湃。如《少年行》,富有狹義精神的英雄少年慷慨磊落的風度和行為躍然紙上;又如《夷門歌》,詩人在詩篇中歌頌了“屠肆鼓刀人”和“夷門抱關者”的慷慨,表現了他對國家的忠心耿耿;再如《燕支行》、《從軍行》和《隴西行》等,寫出了將士的奮身殺敵,報效國家,氣魄雄壯。他把渴望建功立業的激動心情,憂國憂民的憂患意識都寄托于詩中,詩風豪邁,這就是浩氣之風骨。
二、王維山水田園詩中的風骨特征
王維后期詩主要以山水田園詩為主。雖然今人對王維后期的生活評價,大多持否定態度。但我認為他這一時期的詩作仍蘊涵著“風骨”,那是一種逸懷的美。
王維的山水田園詩清新流暢,渾成自然,追求在自然境界中發現自我又忘掉自我的超然境界。王維用他獨特的視角,把自然寫得“詩中有畫”,把自己的感情寄托在它們身上,賦予其頑強、高潔的生命力,“一字一句,皆出常境”。表現了詩人極高的藝術修養和對自然對生活的熱愛,其間并無頹廢怯懦之意。他把自己的苦悶心情和理想寄情于大自然中,賦予了山水田園靈氣,平添了生命的活力和向上的精神。
他寫的寄情山水的詩看似平淡,卻內涵豐富。有體現頑強生命力的,如《辛夷塢》,在詩人筆下,辛夷花是無限美好的,生在深山幽澗之中,隨著春天的來臨綻開了秀美的花朵,可是沒有人欣賞它的顏色,甚至根本沒有人知道他的存在,它春來自開,春去自落,盡管如此,它仍有頑強的生命力,不求賞識,遺世獨立;又如《鳥鳴澗》,在這幽靜的夜里,人們似乎連細小的桂花從樹上落下都能察覺,蔥郁幽深的春山,萬籟俱寂,這時,月亮升起來了,月光是那樣皎潔明亮,以至休息的鳥兒以為破曉,在這寂靜的山谷里發生清脆的鳴叫聲,從詩中能感受到生命的節奏和韻律。有歌詠和平、美好、幸福、自由生活的。如《山居秋暝》,詩中將秋天傍晚雨后的山村景色完美的融合,給“新雨后”的“空山”增添了活力;又如《春中田園作》詩中描寫了一幅春日欣欣向榮的景象,充滿了青春活力;還有《鹿柴》、《渭川田家》、《新晴野望》等,這些詩中有一種充滿生命力的蓬勃生機,對人生的深切體悟,超越心靈的體悟。
王維有極高的音樂和美術修養,在他詩歌中,往往能看到自然界美妙的景色和聽到神奇的音樂。無論是大漠綺麗的風光,還是山澗幽美的景色;無論是戰場上的喧囂聲,還是山澗清澈的泉水聲,樹林里鳥兒的鳴叫聲,在王維詩中都表現得“皆出常境”。
王維山水詩字字平淡,“在泉為珠,著壁成繪”,清淡中見深意。他把情感理想寄托于自然山水中,給山水賦予了活力,在自然界中表現自我,忘掉自我,達到了一種超然物外的境界,體現了其純樸高潔的品質。這種境界就是一種逸懷的風骨美。
總之,王維的詩為時為事,堅實剛健,抑揚頓挫,思想感情或跌宕起伏,或超然物外,既有一種浩氣的美,又有一種逸懷的美,有一種逸懷浩氣的風骨。
參考文獻:
[1]陸耀東.唐代詩學[M].湖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11月
[2]王運熙,顧易生.中國文學批評史新編(上冊)[M].復旦大學出版社,2001年11月
[3](唐)元結,殷璠等.唐人選唐詩[M].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9月
[4]張少康.中國文學理論批評史教程[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11月
[5]全唐詩(第四冊)[M].中華書局出版,1960年4月
[6]沈德潛.唐詩別裁集[M]. 岳麓書院出版,1998年2月
[7](唐) 王維著,(清) 趙殿成 箋注.王右丞集箋注[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