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歷史復習資料范文

時間:2023-03-15 16:05:17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初一歷史復習資料,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初一歷史復習資料

篇1

第1課中國早期人類的代表——北京人

一、我國境內早期的人

1、中國是世界上發現古人類,會不會制造工具是人與動物的根本區別。2、元謀人——我國境內目前發現的最早的古人類。時間:距今170萬年地點:云南省元謀縣

地位:是我國境內已知最早人類。特點:能夠制作工具,知道用火。

二、北京人的發現

1、時間:至今70萬-20萬年發現時間:1921年和1929年主要發現者:裴文中

地點:北京西南周口店龍骨山地位:北京人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原始人類之一。2、中國境內主要古人類遺址主要分布在大河流域,其中長江流域、黃河流域是遠古人類遺址分布較多的區域。

三、北京人的特征

1、特征: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前額低平,眉骨粗大,顴骨突出,鼻骨扁平,嘴部前伸,腦容量小,上肢與現代人相似,下肢較長,能直立行走。

2、北京人生產生活情況

①工具:能夠制造和使用勞動工具,打制粗糙的石器,稱為打制石器,使用這種石器的時代稱為舊石器時代;

②生活組織形式:生存環境險惡,個人無法生活,北京人過群居生活,一起獲取食物;

③用火:學會使用火,能保存火種,從而改善生存條件,增強適應自然的能力,是人類進化的里程碑。四、山頂洞人:已掌握鉆孔技術和磨制技術,已經懂得使用磨制石器。穿孔骨針是在中國發現的最早的舊石器時代的縫紉工具。

第2課原始農耕生活

一、半坡居民的生活

1

1、時間:距今約6000年地點:陜西西安半坡村區域:黃河流域2、生產生活情況:①房屋:半地穴式圓形房屋

②生產工具:制作使用精美磨制石器,使用磨制石器的時代稱為新石器時代;③生產活動:開墾土地,種植粟和蔬菜,飼養豬狗等家畜,進行漁獵,采集野果;④生活用具:彩陶;⑤生活技術:半坡原始居民已會紡織、制衣。

二、河姆渡人的生活

1、時間:距今7000年左右地點:浙江余姚河姆渡區域:長江流域2、生產生活情況:①房屋:使用干欄式建筑,是中國最早的木構建筑,木結構水井是迄今發現最早的木構水井;②生產活動:農作物種植水稻,農業工具骨耜,家畜以豬、狗、水牛為主;

⑤生活技術:制作陶器和玉器,還有簡單的樂器骨哨,會運用雕刻技術和使用天然漆,會制作藝術品。

三、原始農業的發展

1、長江流域是世界最早栽培人工稻的起源地,黃河流域是栽培粟的最早起源地。2、原始農業起源于中國黃河、長江、淮河等流域。3、原始農業耕種方式:由“刀耕火種”到耒耜翻土。

4、原始農業的重要標志:農作物種植、家畜飼養、聚落、磨制工具發展。

第3課遠古的傳說

1、四五千年前,在黃河流域,黃帝與炎帝在阪泉交戰,炎帝戰敗,歸順黃帝。

后黃帝部落聯合炎帝部落在涿鹿大敗蚩尤,從此結成聯盟,經過長期發展,形成日后的華夏族。

后人尊崇炎帝和黃帝為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習慣把中華民族稱為“炎黃子孫”。

2、炎帝發明:①開墾耕種,種植五谷和蔬菜;②制作陶器,發明紡織,會制鹽;③制作樂器,學會天文和歷法知識。

3、黃帝發明①建宮室(房屋),制作衣裳,挖掘水井,制造船只,會煉銅,發明弓箭和指南車;

2

②他的妻子嫘祖擅長養蠶繅絲,他的屬下倉頡發明了文字,隸首發明算盤,伶倫制作音律。

4、禪讓制:將部落首領的位子傳給賢德之人(繼黃帝之后,用“禪讓制”推舉出的首領有堯、舜、禹。)

5、禹的高貴品質:無私奉獻、勇往直前、不畏艱難。主要事跡:三過家門而不入治理黃河。

第4課早期國家的產生和發展

1、夏、商、西周朝代更替

朝代建立者建立時間都城亡國之君夏禹公元前2070年陽城桀商湯公元前1600年亳紂西周周武王公元前1046年鎬京周幽王2、禹建立的夏朝是中國歷第一個國家,標志著早期國家的產生。3、禹的兒子啟在禹死后繼承了他的位置,從此世襲制代替了禪讓制。公天下變成了家天下

4、受戰亂和環境等因素影響,商朝多次遷都,到商王盤庚時遷到殷,都城才穩定下來。

5、周武王與商軍在牧野大戰,周軍占領都城,商朝滅亡。6、西周分封制:

(1)目的:穩定周初政治形勢,鞏固疆土。

(2)內容;①周王根據血緣關系遠近和功勞大小,將宗親和功臣等分封到各地,授予他們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權利,建立諸侯國。②諸侯國需要向周王進納貢物,并服從周王調兵。③受封者可以在自己的封地內進行再分封。

(3)作用——加強對地方控制,穩定政局,擴大統治。

3

(4)等級——天子、諸侯、卿大夫、士

第5課青銅器與甲骨文

1、青銅器的高超工藝

出現:原始社會后期,我國出現了銅器,如距今約4000多年的甘肅地區齊家文化出土了銅鏡。

用途:商朝以后,青銅器的數量增多,種類逐漸豐富,功能也由食器等發展到禮器,禮器的數量反映了權力的大小和嚴格的等級界限。

工藝:商周時期的青銅器的代表:司母戊鼎。2、甲骨文記事.

甲骨文是刻寫在龜甲和牛、羊等獸骨上的文字。1899年,清朝人王懿榮首次發現甲骨文。

甲骨文是中國已發現的古代文字中最早、體系較為完整的文字,對中國文字的形成與發展有深遠影響。我國有文字可考的歷史從商朝開始。(甲骨文)是中國已知發現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體系最完整的文字。3甲骨文的造字特點

甲骨文使用象形、指事、會意、形聲等多種造字方法。其中象形是最原始的造字方法。現代漢字很多都是形聲字。甲骨文已經具備漢字的基本結構,是漢字形成和發展的重要階段。

第6課動蕩的春秋時期

1春秋時期的經濟發展

農業:春秋時期,出現了鐵制農具和牛耕,促進了農業上的深耕細作,促進了生產力變革性的發展。

手工業:手工業的規模擴大,青銅業、冶鐵業、紡織業、煮鹽業以及漆器制作等都有所發展。

商業:商業活動十分活躍,很多城市開設了商品交換市場,金屬貨幣也越來越廣泛地流通。

4

2王室衰微

春秋時期的社會處于動蕩的狀態,分封制逐步遭到瓦解。周平王東遷后,周王室的統治勢力大減,所能直接管轄的地區僅在洛邑一帶。諸侯國不再聽從王命,各自為政。天子甚至要依賴諸侯國的經濟支持。

3諸侯爭霸

諸侯爭霸:春秋時期,一些強大的諸侯國為取得優勢,以“尊王攘夷”的名義進行征戰,爭奪霸主的地位。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秦穆公等先后稱霸中原,號令諸侯。春秋末期,長江下游的吳國和越國也先后北上爭霸。

齊桓公成為春秋時期的第一位霸主。

影響:春秋時期的爭霸戰爭,使一些大的諸侯國的疆域不斷擴展,同時,也出現了大規模的民族交融。

第7課戰國時期的社會變化

1戰國七雄

戰國七雄:戰國初年,晉國被韓、趙、魏三家大夫瓜分,齊國由大夫田氏取代。諸侯國中齊、楚、燕、韓、趙、魏、秦七國的勢力較強,史稱“戰國七雄”。

戰爭:戰國時期,諸侯國之間戰爭的規模很大,中國歷一些的戰役,如桂陵之戰、馬陵之戰、長平之戰等就發生在這一時期。

2商鞅變法

時間: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變法。

政治方面:建立縣制,由國君直接派官吏治理;廢除貴族的世襲特權;改革戶籍制度,加強對人民的管理;嚴明法度,禁止私斗。

經濟方面:廢除井田制,允許土地自由買賣;鼓勵耕織,生產糧食、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統一度量衡。

篇2

一、認真研讀《歷史課程標準》。樹立中考質量從七年級抓起的意識

教育部頒發的九年制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是國家為培養新一代公民的人文素養而制定的學科學習綱領性文件,是指導義務教育歷史學科教學實踐的基本指針,這就要求我們歷史教學工作者在學科教學實踐和教學質量檢測過程中需以《歷史課程標準》為依據,認真學習領會《課程標準》及其精神。我校的歷史備課組及教師在新課程實踐中作了以下工作:一是針對課堂教學實踐方面的問題。每周召開1次備課組會,認真解讀研討《歷史課程標準》,進行集體備課。每學期組內每人至少上一節校級公開課,大家進行觀摩評議。每學年參加學校舉行的一次新課程歷史課堂教學競賽,配合省市區優質課競賽活動,開展以課例為載體的《歷史課程標準》解讀研究活動。通過這些活動,引領教師們感悟課標,理解教材,較為準確地把握教學標高與教學手段、方法的選擇利用,增強新課程歷史課堂教學的針對性與實效性。二是關于教學質量檢測方面的問題。自新課程改革以來,我校每學期參加市區舉行的7-9年級全市或區統考、集中評卷、階段教學質量分析。我們針對我校各年級教學中存在的普遍問題,有針對性地提出教學意見與建議,指導全校各年級歷史學科教學工作的有序、有效實施。每期教學質量檢測前,我校備課組還根據《歷史課程標準》編訂各年級期末《歷史學科復習指導意見》,指導各年級認真復習迎考。通過以上工作,全校歷史教師基本樹立了中學教育教學質量從初一抓起的意識,緩解了初三畢業階段素質達標測試暨高中升學考試后期復習的難度。

二、教育教學,堅持“雙基”夯實不動搖,促進學生持續發展

所謂“雙基”指的就是學校教育教學要培養學生掌握學科基礎的知識,學會學習、生活的基本技能。學科基礎知識是學科學習內容的主干,是認識學科問題的途徑,是解決學科問題形成方法的基石,是學科基本技能的重要組成部分。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是實踐能力的基礎,是創新精神的前提。因此,新課程教學不管怎么“新”,必須強化“雙基”。要處理好培養學生探索能力和掌握“雙基”的關系,就要加強歷史概念的教學,特別是概念意義的理解。如氏族公社、禪讓制、世襲制、君主專制、君主立憲、民主革命、大革命、新民主主義、文藝復興、人文主義等等。要加強學生應用學科知識解決問題能力的指導和培養,注重學生學科思維的訓練,嚴格要求學生書寫、解題規范;培養學生閱讀理解歷史課本,歷史材料并準確表達歷史知識的語言表達能力。我校在新課程實驗之初,同樣出現了形式上過于追求課堂活躍,一味求新、求活、搭花架子,教學內容華而不實等現象,將新課程實驗與教學質量的提升嚴重割裂,導致了教學質量提升舉步危艱的尷尬格局。針對這種情況,近年來,歷史教研組、備課組曾召開專題進行討論,最終達成了“新課程教學,堅持雙基夯實不動搖”的共識,要求全體歷史教師認真研究課程標準,創造性地使用教材。一是要求做到教學活動化,就是讓學生在參與教學活動中增強體驗、感悟信心,在活動中學習和鞏固知識。二是要求做到教學生活化,告訴學生知識、真理的來源,創設學生熟悉的教學情境,聯系古今中外的時政熱點、進行講述分析,激發他們探求知識與真理的愿望。三是要求做到教學問題化、綱要化,尤其是初中畢業年級的后期復習教學更為重要。要求教師把課本知識提煉為學習綱要,或提煉為問題,將綱要與問題分層分類歸納,師生共同處理。四是要求做到教學系統化,引領學生對知識進行有效梳理,提煉基本知識綱要,逐漸形成系統知識,用“知識鏈”或“知識樹”來形成條理清楚的知識結構,幫助學生學習、鞏固知識,提升知識運用價值。

實踐操作中我們還采用各種行之有效的手段強化學生學習效果,如復習階段引導學生提升圈點、勾畫教材,強化記憶,觀察分析歷史圖片、歷史地圖,編制學習提綱,分析理解材料,善于運用語言文字進行表達等能力,提高復習質量和效果,及時檢測學生復習效果,采用教師當堂檢查,督促練習、聽寫等方式,提高復習課的效益。

加強對課型的研究,對歷史科新課,單元小結課、作業試卷講評課、復習課等課型召開備課組會進行專題課例分析,相對規范不同課型的操作要領,明確不同課型的目標要求,把握不同課型的教學標高,強化課堂教學效益,幫助學生提升能力。另外,在七、八、九年級的各個教學階段,我們都比較關注初中教材與高中教材的銜接研究,為學生進入高一級學業階段的學習奠定基礎,促進學生的可持續發展。

實際上,我們有部分教師就跨越初、高中教學,有較好條件進行實踐。

三、整合《歷史課程標準》、教材與《歷史考試說明》。提高畢業年級復習階段的質量效果

每年畢業年級來臨之際,我校歷史備課組都要專門開會研究,集中解決以下問題:一是討論該年度中考《考試說明》,研究尋找《考試說明》與《新課程標準》和教材的切合點及與時政熱點的結合點。達成共識,形成指導意見;二是分解任務,畢業年級各人分工解讀《新課程標準》和教材與《考試說明》,分冊編寫歷史學科復習資料,用于指導后期復習教學工作,同時,根據學科復習情況,按中考要求命制2-3套歷史學科中考模擬試題,用于學生臨場練兵,以增強學生們臨考的適應能力并積累臨考經驗。

四、畢業年級歷史科后期復習存在的問題與困惑

通過近幾年的新課程實驗,在提高歷史學科教學質量方面,我們做了大量的工作,特別是對畢業年級后期復習教學工作的有效開展作了不懈的探索,但仍然存在著一些問題與困惑。一是歷史中考的《考試說明》劃定的歷史科考試范圍大而廣(增加了地方史的內容),復習時間短促,教師、學生迎考壓力大。二是復習資料選擇余地小,適合的資料要不到手,不適合的資料卻在“縫縫補補、增增減減”地使用,降低了使用的效率和成果。三是學校經費困難,要印制指導學生學習的提綱和練習題,如《單元檢測試卷》和《復習模考試卷》等,增加了學校負擔,學校感到財力有限,加大了歷史學科教學與后期復習的難度。不過,經過我們的不懈努力爭取,加上上級加大對教育的投入,從2010年開始這種情況有了較大程度的改觀。五是我校個別歷史教師素質與技能沒有做到與時俱進,導致備課組的共識、意圖有時得不到徹底貫徹落實,歷史科教學質量發展出現了不平衡現象。六是社會不良因素對學生的影響太大,留守學生比例較大。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不能實現有機結合,導致學困率得不到有效控制。七是部分學校領導觀念落后、陳舊,對學生可持續發展特別是人文素養的培養理解不到位,輕視、忽視歷史學科教學。這些問題與困惑解決好了,將成為我校歷史學科教學質量進一步提升的有力保障。

篇3

團結互助 同創輝煌

汲取傳統精華,才能擁有牢固根基;反映時代精神,才能引領時代風尚。“以團結互助為榮,以損人利己為恥” 這一社會主義榮辱觀既進一步闡述了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又高度概括了新時期社會主義社會中人際關系的基本特征和要求。

俗話說:“一個籬笆三個樁,一個好漢三個幫”,團結互助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我國歷代思想家、政治家,無不推崇團結互助的理念。歷史經驗也一再證明:有沒有團結互助的道德風尚,是判斷一個群體是否健康、一個社會是否和-諧的重要標志之一。

我們也常說:“團結就是力量”。 團結互助出凝聚力、戰斗力和創造力。一塊磚,只有堆砌在一起才能成就萬丈高樓,一滴水,只有匯入大海才能獲得永存!一個人,要成就事業需要團結;一個集體,要在競爭中獲勝也需要團結;一個國家,要繁榮富強更需要團結!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只有團結起來才能昌盛發達;一個家庭只有團結和睦,才能人丁興旺;一個校園,只有處處盛開團結互助之花,這個學校才能成為教師教書育人的家園,孩子健康成長的樂園。

周村實驗學校就是一個團結互助的集體。從學校領導,到普通教師,再到每個學生,人人都深深地認識到并真切地感受到了這個大家庭的溫暖。趙國宏老師是我們學校一位工作認真、勤奮上進的骨干教師、共-產-黨員。他才三十幾歲,風華正茂,正是為黨的教育事業努力工作的大好時機。可是不幸得了重病,生命垂危。學校領導聞訊后,非常關心,立即決定,全校教職工伸出團結友愛之手,為趙老師捐款。學校領導帶頭,教師積極響應,很快為趙老師捐款近萬元。對于昂貴的醫藥費來說,這些錢只是杯水車薪,但它代表了全校教職工團結互助之心,送去了全體教職工對趙老師深深的祝福。雖然最終病魔奪走了趙老師的生命,但是團結互助的種子卻深深地扎根在每一個實驗人的心中。

05年10月由學校黨委號召發起的“愛心助學基金會”正式成立,截至今年已累計接受教師捐款近萬元,幫扶品學兼優但家庭困難的學生十幾人。學校工會組織的教師幫扶貧困女學生活動真正為生活困難的女學生解決了燃眉之急。初二二班的馬惠同學家長雙雙下崗,加上家中姊妹三人都在上學,生活壓力巨大,面臨失學的困境。學校領導了解情況后主動為她減免了學費,校工會組織幾位教師對口幫助,給她交上了課本費,買了學習用品,使她繼圓求學之夢。

縱觀實驗學校的發展歷程,各級各類的獎牌多得可以掛滿幾堵墻;中考十五連冠的輝煌是每一個實驗人的驕傲。然而這些成績的取得,又是多少實驗人團結奮斗的結果。

“敢打硬仗,拿團體冠軍”是我們實驗學校多年來一直奉行的優良傳統。哪年的中考復習,不是所有教師齊上陣:集體備課、搜集資料、監考閱卷、總結分析……團結互助、群策群力,才能最后取得如此驕人的成績。李慶生主任、楊新盛老師作為去年送畢業班的老教師,雖然今年接手初一級部數學、語文的教學工作,并擔任班主任,但對初四老師們的請教、求助從來都是全力以赴:分析某一課教學的重點、難點;搜集整理復習資料;測驗考試出試卷、閱卷……有時忙到深夜,從無一句怨言。平時初四的月考、模擬考試,從監考到閱卷,不管初一級部還是初二、初三級部的老師都是齊上陣,保證了考試順利進行,試卷得以及時批閱,進行成績分析。

篇4

1

春天都是需要等的,但是我不明白為什么在一頁一頁的習題中秋天為什么會來得那么快。當紅的黃的斑點的純色的樹葉飄落下來的時候,我的手總是不由自主的握緊,然后不斷在每個實驗樓的階梯之間奔波,行色匆匆。然而我卻沒有把我的文字帶到這個缺少信仰支撐的年代,因為我仍然不習慣不在顯示屏面前敲敲打打的日子,我過不了那種只用稿紙寫作的單純生活。一沓一沓的紙張高高的摞起來,我很平靜地把它們嘩啦嘩啦的一次扔掉,然后淺淡的笑靨如同最澄澈的凋花,在周圍的空氣中緩緩緩緩,緩緩落下。

那時候在我身邊的是RICE,一個身體消瘦聲音沙啞的女孩子。我們每天形影不離的吃飯上課睡覺寫作業,十指的緊扣讓我感到安心。我卻從來沒有想過我其實是一個不安于現狀的人,內心深藏不露的倔強是我致命的弱點。大概是那片幾乎空白的日子里我開始懷疑自己的理智,但紊亂的思緒從來容不得我去考慮將來的事情。于是我很長一段時間都在懵懵懂懂的過偶爾有些寂寞或是自由的住校生活,聽窗外火車呼嘯而過或是飛機隆隆作響的聲音,一天以來的堅忍近乎殘酷的被擊碎。

期中考試前一切都很好。我似乎輕而易舉的就在班上取得了好學生的地位。開學兩個星期的時候老師站在講臺上手中揚起我的作業本說,看看人家周亦彤寫作業的態度,再看看你們。之后班里一片竊竊私語的聲音,周亦彤是誰?老師說你們知道田媛是誰左慶慶是誰怎么這樣該知道的你們不知道?可是我知道他們不認識是真的,那段時間我在班里沉默得不可思議。

如果期中考試我沒有以全班第一的成績讓他們驚嘆我相信我還會一直沉默下去,然后至少我變成了了好學生的代名詞。其實我沒有意思要怎樣,我仍然在女生圈里有很好的人緣,在男生眼里里陌生而不能靠近。我的小學生活從來沒有在同學面前提起,因為我害怕的只是那個遺失的過程,就如同我已經不在靠近我曾經居住了7年的院子,時間會把什么都沖淡的,我能等你。

2

我想就在那個充滿冬天氣息的十一月我的固執開始瘋狂的滋長。期中考試的第二天中午我看著我們宿舍一個我不再想提起的變態又是一腳把門踹開走了進來,我提高了聲音說,你別總是踢門行不行。我知道她當時心情極其的惡劣,然后她很符合我預料的說,我TM就踢怎么著了。我平靜的說那你可以滾了。于是我們兩個的任性開始不可避免的相互抵制,結果是她拿起一盒米飯扣了下來又拿一瓶冰綠茶灑了過來,我沒有還手,最后把自己關在廁所里哭得泣不成聲。

RICE拿著床頭柜拿到廁所門前說,小彤你怎么了,快出來。當宿舍里的人幾次努力沒有結果后,RICE站在床頭柜上從廁所很高很高的窗戶上望見了我,說小彤你不要理她,咱們心里都清楚她早該滾了。我仍然不語。五分鐘后另一個宿舍的同學和RICE一起撞開了門把我拉了出來,下午還有兩科考試,第二天還有兩科,我卻在這樣的時間里坐在床頭邊瑟瑟發抖。然而當下午考試的時候我一如既往的沉著淡定,我知道如果被這件事情傷害到那就不是我了,于是我以漂亮的成績結束了下午的考試。

她被趕出我們宿舍是在所有人意料之中的事情。我們在很久以前就已經向老師提出過要求她離開我們的宿舍,因為太多的事情我們無法繼續容忍。當我以初一三班的代表站在年級大會的領獎臺上時,我并不難發現她在臺下的面無表情。我知道我們是無法相提并論的,我期中考試的7科成績要比她的高出200甚至300多分。

可是最終我還是失去了很多。我不知道到底變的是我還是RICE。另一場突如其來的決裂讓我明白原來自己身邊的人都像自己一樣的不可理喻。

音樂課總是可以讓我郁悶得昏昏欲睡,于是上音樂課的實驗樓里每次一到下課便會回響在整個樓層的那首馬路天使就會讓我格外興奮。我和RICE還是保持著肩并肩的距離下了樓梯,她說你記不記得剛才課上老師放的那首軍隊進行曲咱們軍訓的時候我特愛唱來著?我說不記的了。她說***,我說你罵你媽干嗎啊,就是你爸也不記的了啊。事情發展到這里還沒什么,問題是表妹,準確的說是RICE的表妹插了進來。我一向為了簡單直呼她表妹的,但她和RICE的關系并不好。表妹說,誰說的?她爸她媽都記得呢。我笑著說滾你丫的,你怎么也來幫腔?RICE一聽又起來反擊我,我說你們二對一不公平啊,然后就不重不輕的往RICE身上一推,結果她硬是筆直筆直的倒了下去,把我嚇壞了。我連忙把RICE扶了起來說你沒事吧沒事吧?RICE說你放開我,然后理都不理我就朝著同一個宿舍的曉茹走了過去。我知道她是生氣了,于是跟表妹做無奈狀,表妹說趕快回班道歉去不然什么都晚了。之后我就回班好說歹說RICE還是不正眼瞧我,不耐煩了拿起一本言情小說興高采烈地開始和同桌討論起里面的人物。上課鈴響了我轉身就走,心里想怎么著跟我耍脾氣?你還嫩了點兒。

下課以后是課間操。我抱著雷打不動的信念看都不看RICE一眼,做完以后拽著表妹就準備回去了。走到半路時在后面和RICE一起走的曉茹叫住了我,指著RICE說,跟表妹那么親熱干嗎?沒看人家這生氣呢嗎?RICE擺著手說我什么都沒說啊,我白了她一眼,一字一句的說,CAO NI MA,然后直徑就走了。我清楚我們身上都是那種孩子特有的固執,可這些都是當我和RICE已經可以像普通同學一樣擦肩而過引不起心中一點波瀾的時候我才想明白的。

于是我的難過就像冰冷的寒風一樣彌漫了這個格外陰郁的冬季,漫長的等待中春日開始變得無望。

3

接下來的半個學期我不知道是怎么度過的,我把很多事情都放了下來不愿意再去想。我的學習并不是那么努力但依然優秀,而我和RICE之間偶爾會彼此幫一些小忙,表情一如春日中清淡的和風。唯一不同的是蒼白的天幕中開始有雪花飄落,一大片的紛紛揚揚再也引不起我的任何感傷。圣誕節的氣氛開始濃郁,商店里X’MAS的字樣看得我眼花繚亂,而我送出去的卡片寫滿了我的期待我的張揚。A鋒,ANN,釋落,RICE,狒,乎,麗,表妹,CONNIE,晴空,維佳,菟絲,旋律,落雨,竹子,白鶴,素兒,龜,軌跡,韓旭,音,無香,天心,夏蘭,薇兒,檸檬干,我真的不想忘了你們。

4

我不知道是不是在我一夢一醒之后期末考試就穿過了如此短暫的時光。3天里我們要進行8科的考試。這樣的日子過得其實很舒坦。

臨考前幾天的晚自習中我桌面上攤著大批大批的復習資料,學累了便去想那些很久很久以前已經像被銹住了一樣的人物或畫面。之后我發現僅僅是一個初一的期末考試前我手里居然在捧著一本高考性質的小說,于是我改用很多時間來回憶和CONNIE在一起的夏天或者晴空旋律在秋思閣的情景。老師總是很寬容的從不說我什么,我想這大概就是做好學生的好處。我親眼看見我的同桌在晚自習時看的恐怖小說被老師毫不猶豫的撕掉,而我看的言情被老師拿過來指著封面說畫很漂亮啊。

我知道她們在美國在中國在法國但她們真的都走了。

我知道不會再有人和我拉著手跑到地下車庫去乘涼。

我知道不會再有人和我一起吃著冰淇淋然后出入街邊的音像店。

我知道不會再有人在我身邊說落落其實你真的很漂亮。

你說過你要還要來祭奠你的2004年。

你說過你會給我帶回來很多很多好吃的東西。

你說過你回來的時候一定會來北京見我。

你說過晴空回來的時候你就一定會回來。

5

2005年。1月12日。13日。14日。多么簡單的3天。

當我以為一切都可以結束的時候,我看到了手機中的短信。于是我認識了同在一個班的A鋒,從前我們行同陌路。我們的認識是一個很復雜的過程,首先他不知道我是誰我也不知道他是誰,可是他偏要說我給他發過短信,云云。于是我很婉轉的告訴他我是誰后,他說,你干什么呢?我一楞,然后說,我在睡覺。考試后是6天的休息時間,而我們在6天里的聯系方式是短信。

我們的相遇只是偶然。太多的故事我還無法理解。

我說我買不到張韶涵的歐若拉,他說你要正版的還是盜版的?

我說我體育不行啊,他說你自己選地方我陪你去練。

很快我們就熟悉了。可是我仍然在敏感的逃避他曾經兩次明確的對我說,我喜歡你。

6天過后是返校領取分數。我很早就對他說,不要為難我和你說話,我不習慣的。

他很聽話的一上午沒有讓我尷尬。中午我在宿舍給他發短信說,你看,我說到做到的。他說你生氣了嗎?我說沒有啊。別再理我了,對你不好。他說TMD讓他們說去,我不怕了。我說別啊會給你惹麻煩的,聽我的一次好嗎?他說,好,那就這樣吧。

下午是家長會。結束的時候我看到他很乖巧的站在數學老師和他媽媽身旁,我忍不住低頭輕輕的笑了起來。接下來我的媽媽開始和數學老師談話,他和他的媽媽準備離開,而我卻聽到他從我身邊掠過的時候用低沉的聲音留下幾個字。下學期幫我補習,謝謝了。

我開始第一次抬頭打量這個純粹的男孩子。

6

我想我可能忘說了我的成績。語文96,數學88,英語100,政治100,歷史100,生物100,地理95,信息88。數學砸掉了。總排名全班第二,年級第13。第一名比我高出3分,考試的時候作弊作得猶為猖狂。

篇5

關鍵詞: 作業設計 作業處理 作業評價 策略研究

一、問題的提出

1、英語作業處理觀念偏差

雖然實施新課程已有多年,但在英語作業設計與處理中,仍明顯地暴露許多問題:教育理念仍然與新課程目標脫節,一些老師設計作業思路單調;作業結構單一,內容脫離實際;著重于書面,缺乏啟發性和趣味性;題海戰術的影子依然清晰存在,明顯地與新教材所要求的新課程脫節。這雖然在短期內提高學生的英語成績可能有效,但從長遠來看,學生的主動學習積極性卻被大大地挫傷,乃至成為其人生發展中的一大硬傷。

2、英語教材作業的現狀

英語新課程教材作業與原來教材作業相比有了很大的改進,但對于我們所提倡的新課程的構建而言,仍然存在不足之處:練習冊的作業仍以幫助學生鞏固課本里所學習的詞匯、語法以及句型結構為目的,一些能激發學生興趣,與學生生活體驗相聯系,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時間能力的練習,雖有出現,但數量較少,內容不多,形式比較單調,能力的培養目的性不很明確。

3、新課程對作業實施的要求

新課程下,英語教學中對于作業設計,必須反映和符合英語作為語言――一種交際工具的特點。英語作業必須具有實踐性和群體性,因此我們須對學生手中的作業,進行精選,既保持基礎知識與基礎技能的訓練,刪去一些“瞎忙活”(busy work)而沒有意義的作業,還要根據自己和學生的教學實際,依據教學內容與目的設計補充一些拓展性的作業,以彌補教材作業的不足。并在實際中注重作業實施和操作的方法,發揮作業的實效性,豐富我們作業在新課程構建中的作用,演活它的角色。

二、新課程下作業設計與處理的依據

1.初中英語新課程構建的幾個要素

1)課堂教學內容充分凸現知識的體驗性和生成性特征

英語作為交際工具的教學,我們應首先關注學生學習的內在認知規律,這是課堂文化有效形成的關鍵問題。根據皮亞杰和奧舒貝爾的關于人的知識內在構建規律的觀點,語言學習的構建主要體現在激活(Stimulate) 輸入(Input) 內化(Intake) 輸出(Output)共四個環節。那么,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對知識內容文化的有效形成,必須處理以下三個層次的內容:第一個層次是教材中“無生命”的語言材料輸入教師腦中,與教師的個人閱歷和專業知識融合,教師應有選擇性提取“有生命”的、可理解的教學內容;第二個層次是這種“有生命”、可理解的教學內容,通過課堂上師生的交互,與學生的已有知識和生活經歷再次融合,生成為學生所接受的、融入學生生命活動的“活”的學習內容;第三個層次是在教師的主導作用下,學生把內化的語言知識與他們的生活相結合,形成有效的語言輸出,生成更有生命價值的知識和能力,達成語言實踐的目標。這個層次是我們作業設計與處理的最根本依據,而作業的完成則是學生知識體驗與生成的基本途徑。訓練學生語言技能與發展語言運用能力,是貫穿整個課堂文化的重心。

2)課堂教學過程互動性、多元性和協商性文化的特征

根據交際語言學習法(Communicative Approach)的觀點,語言學習的過程應該是互動(Interaction)、多元(Diversity)和協商(Negotiation)的。“互動性”指教學活動過程在“師生”、“生生”之間相互交流、相互影響下,不斷作用的狀態;“多元性”是指教學活動中多情境、多內容、多維度、多形式的同時存在和相互作用;“協商性”是指師生之間關系的民主、安全、平等、對話的語言學習氛圍。課堂學習應多一些輕松,少一些焦慮;學習過程是共享知識和經驗,體驗美好的人際關系,它是一個幸福體驗和交往的過程。

3)課堂教學評價與反饋中師生之間交往情意性和激勵性文化構建特征

由于課堂教學是師生雙方共同享受課堂生活的文化交往過程,因此教師鼓勵性的外在言語和暗示語言對學生的成長是非常重要的。尤其在對學生回答或作業的評價與反饋中,教師的每一句話,每一個動作、表情和眼神都是一種情感源,時刻對學生的知識、情感、意念三個方面進行塑造。因此,在英語課堂中,教師與學生的交流除了要充分利用"Good!""Very good!" "OK!" "You are clever!" "Don't worry. Try again!"等話語肯定和激勵學生之外,還要注意交流的情意性,真正與學生的感受融合在一起。例如,教師的聆聽態度、教師對學生奇思妙想問題或回答的態度,以及教師對學生語言錯誤糾正的態度和教師對學生的暗示效應等等,都將是構成師生關系是否和諧的要素,它們很大程度上影響著教師與學生是否真實享受課堂文化生活的幸福指標。

4)課堂教學中文化差異理解、尊重與融合的深層文化意識特征

英語作為一門語言,它也擁有自己的文化。在英語教學過程中,教師滲透個人對中西文化差異的理解和尊重,這是構建深層課堂文化的實質。英語新課程標準中“五級”考查考生“文化意識”的主要目標為:是否對說英語的各國的歷史地理、風土人情、傳統習俗、生活方式、文學藝術、行為規范、價值觀念等方面有初步了解,逐漸形成“英語地球村”的概念。培養學生對“中西文化差異”的理解與尊重,不但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了解英語國家的文化和社會風俗習慣,學好英語,同時可以擴大他們的視野,開闊胸懷,包容文化,拓寬思維,并為將來更好地傳播本民族文化。這是英語課堂教學過程中最高層次的精神文化生活享受。

2.我們進行新課程下作業設計的依據

新課程改革對教師教學過程和學生學習方式的要求,即是新課堂作業設計與處理的根本理論依據。語言學習的層次性發展的規律,學習過程的漸進性,中學生心理與心理發展的特征與規律,語言實踐過程的互動性、多向性、協商性與再生成性,是我們作業設計與處理操作的遵循原則。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要求,與學生的活動形成積極互動,共同發展;處理好傳授知識和培養學生能力的關系,注重培養學生的人格的培養,在教學和作業設計時要關注個體差異,滿足不同學生學習的需要,設計出學生主動參與的教學環境,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培養學生掌握知識的態度和運用知識的能力,使其知識、技能、情感等各方面能得到充分的發展。

學生個體的差異性是我們在新課程下作業設計和處理的現實基礎。一方面,學生學習的情感和方式不同。他們對于英語的學習有不同的目的和感受,這必然影響到他們對英語作業的態度,以及做英語作業的習慣和方式,進而影響到他們英語的學習成績和實際英語操作能力。另一方面,由于學生學習情感和程度的參差不齊,就要求我們,不管是作業的設計上還是處理上,都不可能實行一刀的做法。必須因人、因時、因材料不同,而采取不同的處理方式。

教學活動的多情境、多內容、多維度、多形式的同時存在和相互作用,也使得我們的作業布置和完成必須具備如此的特點,這樣才會保持整個教學過程的連貫性與一致性。

三、新課程下作業設計的理性思考

新課程下作業設計的基本原則: 英語教學新課標強調,中學英語教學是學生聽、說、讀、寫能力的培養。所以我們在設計作業時要要遵循以下幾條原則:圍繞教材,使課堂內外的學習相結合;作業類型多樣化,注意新舊知識體系的相互聯系;設計知識復現時,即要注意聽說讀寫的全面涉及,又要有所側重;在作業設計時盡量為學生創造一種能激起他們欲望的情景,給學生留下充分發揮與創造的空間。

根據新課程的理念,作業設計與處理的指導思想和具體依據,新課堂作業的設計著重體現以下的特點:對于那些比較枯燥的語法類練習,我們多采用趣味性作業類的設計,盡量采用一些活躍性的、思維范圍比較廣泛事例、方式,采取逆向思維、甚至非常人思維的方式。要的是一種喜劇性效果,超常思維的沖擊和感受,以便于在同學記憶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對于那些注重基礎語言知識點,或是對課文語言點復習類的作業,我們多采用分層作業的設計與處理;對于需要與實踐或合作性才可以完成的作業,我們必須用合作性作業的設計處理方式;至于那些體現英語語言實踐及社會際性的作業,要用與社會、家庭生活相結合的方式,讓學生學會把作業與實際社會生活聯系,在實踐中,體會完成作業中的任務,真正體現新課程下,語言學習的生命性和社會性特征;探究性作業的方式,適應那些看似簡單的事實現象下,卻蘊涵著某種深刻生動道理的揭示類型的課題。這種作業也必須有一種進行分層的設計處理,對于不同層次的同學,有不同的作業要求與處理,使每一位同學均有事情做。并且是滿懷熱情地參與。

1、興趣型作業的設計與運用

學生對單調枯燥作業的厭煩與拖沓,使得作業完成質量、學習效果差,其根本原因就是這種作業無法激起學生的興趣。

捷克教育雪茄夸美紐斯說:興趣是創造一個歡樂而光明的教學環境的主要途徑之一。作業設計時,我們不僅要考慮教學的需要,還要考慮學生本身好奇、求新、求趣的心里特征和需要。尤其在進行語法類作業的安排處理時,必須善于挖掘英語教學中的“趣”提高作業設計中的趣味性,以煥發學生內在強烈的學習需要,牽動學生的注意力,當學生對作業產生強烈的興趣時,編繪積極主動的完成,知識也便掌握地更加牢固,迅速。

例如在go for it 九年級unit 4 What would you do if?中用if 引導的虛擬條件句型,是在實際生活中運用得十分廣泛,但是這個知識點是教材中的難點,卻不是重點。如何處理本單元的作業,是需要一點耐心與技巧。既不能太難,又要使同學弄懂,掌握;這需要在結合隨堂練習的基礎上,更進一步與我們學生的實際生活相結合。在處理這一問題時,我首先讓同學假想自己是另外一個同學,會怎樣做。先口頭說再寫下來。然后在進一步結合書本作業與實際,要他們表達,If you won 5 million yuan sport lottery, What would you do ?先同桌之間商量溫習,所用的句型,主要詞語,然后讓同學表述,7分鐘后,同學發言相當踴躍,熱烈。我后來把這個要求作為家庭書面表達作業,有相當部分同學寫出了相當漂亮的文章。甚至同學寫出如下有靈氣、頑皮的段落:If I won 5 million yuan by sport lottery, I would buy a big and beautiful house for my parents; if they get the house from me, they would be very happy; if they were very happy, they would not ask me to do something I won't; if I could do anything I want, I would marry early; if I married now, I would be the first married school student in our country !他們思維開闊,寫動生動有趣。在這樣頑皮過程中學習掌握的知識,印象一定深刻、持久,也為課堂增添活潑的氣氛。

2、層次性作業的運用

作業的設計與處理應該和教學過程一樣,必須面向全體學生,使每個同學能有所感,有所得。作業設計時得根據學生的學習動機、學習基礎、學習能力的不同,盡量做到分層設計。真正體現新課程下,學習與作業的有效性。

例如,根據作業的實際作用,可把它們分為選做和必做兩個部分,學生根據自己的情況盡力完成。也可以根據學生的基礎情況,對學生分層,C級的同學,著重雙基的鞏固與練習,B層的同學應該在老師的啟發下,獨立完成作業;點撥A層的學生進一步發揮創造的潛能。課后作業也分層布置,C級的同學有余力的可以做B級的作業, B級的同學有余力的可以做A級的作業。例如在go for it 七年級上冊 unit 11 What time do you go to school? 中,第二課時的作業,我這樣來設計:C層的同學,根據所給 out lines 完成page 67短文,以鞏固掌握日常行為動詞以及時間表達方式的運用,口頭復述完成即可;B級的同學應該完成該段落的背誦與默寫,完成Scott本人一天活動的整體經過。A層的同學應該在背誦默寫的基礎上,寫出表達自己一天的活動流程。分層作業,針對學生個別差異,使不同層次的同學各得其所,在不同程度的基礎上有所提高。還定期根據學生進、退步情況由老師、班長、學習委員或學習者個人提出“升層”或“降層”,以充分調動學生的內在積極性,適當進行鼓勵或鞭策。

3、合作性作業的組織和處理

一般的書面作業,要求學生自己獨立完成。但對于英語作為語言學科而言,必須有語言交流的過程和情景的設置。而這些交流過程,要求他們必須合作才能順利完成。比如,編寫對話,采訪均必須小組合作才能達到最好效果。小組合作能最好的體現語言交流的多向性,易于相互傳遞和接受信息,易于激勵參與意識,并發揮各自的專長,達到小組知識共享,能力共進。

例如在go for it 九年級 unit 1,How do you learn for a test?在課文中主要介紹一些英語的學習方法,提出: Which subject do you like best? How do you learn it? 課后讓他們以小組為單位,準備一份調查報告,各小組成員之間分工合作。連英語成績比較差,不敢發言的同學,因為其他學科的優勢,也積極的準備,發言。英語成績優秀的同學則積極幫他們選單詞,改句子,糾語法。第二天各組都給出了精彩的報告。小組內部合作,小組間競爭,相互啟發。學科之間也彼此互融。學生也體會到思維、交往、互助、成功的學習過程。也使他們在廣泛獲得知識的同時,提高與人合作、交流、共享以及管理的能力。在此過程中,使學生體會到英語學習多元性的樂趣、成功的喜悅。提高他們在英語課上的愉悅感。

4、實踐性作業的運用

語言學習具有很強的實踐性,只有通過大量的實踐,語言運用能力才能提高。英語的課程作業設計,必須結合學生的年齡特點和生活實際,創設豐富的交際活動情景,增強語言實踐的真實感,鼓勵他們經濟地參與語言的活動和創造性地使用語言的嘗試,使學生獲得不同的語言實際體驗,提高綜合運用英語的能力。新教材中有大量的實踐性作業的素材,如對話表演、調查討論、課本劇表演、英語電話、發送 e-mail等,我們在實際中應充分、靈活地利用這些材料。

例如在go for it 九年級 unit 3 Teenagers should be allowed to choose their own clothes.主要是關于日常規則及被動語態的運用。在整個單元結束后,要求他們完成如下的家庭作業:對自己家庭規定進行調查總結,與家長一起修改,遵守,C層的同學,只要能寫出家庭的rules即可,在班級中讀出,大家聽懂了,就是Great;B層的同學,要流利地講出自己家中的一些約定,大體上沒有語法錯誤即可;A層的同學,除了講清自己家庭的規則外,還要給出書面報告以及作出簡單的評價。由于和他們家庭實際生活相結合,每一個都十分重視。報告的完成也非常漂亮。一些家長也打電話說:“我們兒子英語,都是這些日常規定呀!我們還真不知道對他們英語的學習產生如此的影響呢!”這項作業,既培養了學生自我動手能力,也使英語具體運用于實踐之中,同時又使英語的學習,有效地走上與家庭教育、社會教育等實踐相結合的路子。

5探究性作業的布置與實施

新課程的核心,就是學生探究性學習習慣的培養。讓學生在自主、獨立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獲得知識技能,發展情感和學習態度,尤其是探索精神和創新能力以及發展的學習方式和潛在能力。我們在作業的設計時,宜善于挖掘教材中所所蘊涵的創造性因素與材料。通過設疑,創設情景,讓學生積極運用所學知識,主動探索求異,大膽進行發散性創造。

例如在go for it 七年級下 unit 12 Don't eat in class 中除了要求他們掌握school rules 外這樣設問:Do you agree on eating in our class? Why? 學生就頓時分成兩大派:經過兩派的討論與總結,形成如下的報告。A) No, we don't agree on eating in class. At first, if we do that, we will break our class rules, and we won't be able to hear what the teacher speak clearly, it also lets others not concentrate themselves on subjects. Secondly, eating odd-food or too much junk food is bad for our health, just because we couldn't get good eating habit! B) Yes, we agree on eating in class. Just because we are hungry, so we must eat something at once, or we couldn't stand it, surely we can't concentrate ourselves on study, and if we are hungry for a long time, we'll be weak in health. We hope school could change this rule!

經過他們的討論后,在我們所任課的班級內改變了一律禁止吃零食的做法。允許他們在課間保持教室衛生和安靜的情況下,吃點零食,以補充能量。

像這樣探究性或研討性的作業,即符合學生的興趣,又能激發他們的思維,給學生一個充分發揮的廣闊天地,從而培養他們自主探究,實踐創新的能力。有些可以借鑒的提議,被采納后,更使他們有一種語言學習過程中的成就感。也更加激發他們學習英語,并思考現實的熱情。

四、新課程氛圍下提高作業效果的幾個策略

教師布置作業時應注意的幾個問題

老師在布置作業時要注意各類作業的相互搭配,有機結合。口頭與書面聯系,課內課外呼應相通,鞏固型和研究型彼此滲透。

作業要適量、盡可能做到少而精:過量的作業,往往造成學生的過度疲勞和大腦皮層的壓抑,導致他們的學習技能退化,興趣不斷衰減,并因此而產生厭學的心理。教師在選用或設計作業時一定要精選、適量,難度適中。具有典型代表的作業,在學生充足時間下,從容不迫,積極探求、思考之后,給學生知識的啟發與能力感知遠大于題海戰術。難度太大容易挫傷他們的信心,太易又不能充分激活學生的思維,從而,無法激發其斗志。對應不同層次學生,布置不同層次的作業,使其分別得到恰當的訓練,獲得成功感。作業的設計力求有典型性、代表性,重難點突出,而且充滿趣味性。

作業的要求要明確:明確的要求是作業有效的保證,忽視了作業要求的明確性,就容易導致學生作業不規范,出現不應有的錯誤。因此,必須向學生說明書寫的格式、完成時間等具體要求,限定時間。對復雜的作業及難題型,要仔細耐心地解釋。力求全部同學對作業的要求明白無誤。

具體到在作業的設計和處理的過程中,我們注重以下幾個策略

1.作業方法的指導策略

要求學生形成良好的作業習慣:拿到作業時,要仔細審題,看清要求,積極思考;做作業時專心致志,一絲不茍;作完后及時反思總結,汲取經驗、查檢不足。在我們日常生活的學習中,學生通常以下面的三種形式來做作業:

1) 邊查書,邊做,只是把書本上的東西轉抄到作業本上;這是最低效的作業形式;

2) 先復習學過的東西,然后在做作業。這種方法要比第一種效果好些。這種方法一般是學習在中等或是偏上一些同學經常使用的方法。他們認為,先把書上的道理弄懂以后,在再做作業,思路清晰,效率高。這種方法雖也可行,但是缺少對課堂知識的反饋、再理解的過程,且缺乏自我思維的激發,易局限于課本知識的解決與思路。

3)先根據老師上課所講解的知識思路和解決問題的技巧,獨立完成作業,然后在解決在作業中所出現的困難。若再有問題,就再看書,查看是不是理解的偏差。這種方式多存在于自我學習程度高的學生中。也是我們應該對于優秀同學的作業中,大力提倡和要求的方法。因為,先做后看書,一方面有利于學生將所學知識獨立運用與實際中,加強知識的掌握與鞏固,另一方面,能發揮學生獨立思考,積極檢查學習效果。遇到難題,也會引起他們解疑的迫切需要,是他們有針對性的看書,一旦通過這種方式得到的經驗和知識,可能成為他們終身的技巧。

我們應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引導他們采取與自己實際情況相適應的作業方法,使他們養成獨立完成大部分書面作業,認真檢查作業的習慣。老師和學生可以根據學生“糾錯率”的比較或變化,提高對作業檢查的重視。也可以讓學生自己根據“糾錯率”來進行自我評價。

對于非書面作業,學生應根據教師的具體要求與自己的實際水平選擇不同的方式:如對于聽磁帶朗讀課文這項作業,就可以有三種不同層次的完成方式。C層的同學,可以聽磁帶一句,看課文一句,然后在跟讀。以模仿其語音語調。這類同學,若條件允許,建議多跟復讀機進行反復訓練;B層的同學可以先自己讀課文一句或一段,在聽磁帶,以尋找不足之處。進行對比更正,以檢測提高自己的口語水平; A層的同學可以聽上三五句話或一個小段落,然后口頭復述,。從而,檢測自己對課文的理解程度,鍛煉自己的聽力,口語、和記憶力。

2.作業的批改、檢查以及反饋策略

作業是學生對所學知識掌握情況的及時反饋,批改和檢查作業,是老師與家長,對孩子學習態度及學習成果做出正確的評價和反饋。一方面能使學生產生愉快或不愉快的體驗,再認識、證實原有的知識技能,或糾正以前的錯誤;另一方面,也是檢查教師教學效果、發現問題、改進教學的重要手段。新的課堂文化下,更強調作業評價、批改、反饋中對學生學習過程、探索體會、情感獲得的評價,盡量發揮作業評價的激勵與啟發作用。

1)書面作業:及時認真批改,及時反饋。其方法常有:全部批改、重點批改、輪流批改、當面批改;師生共批、學生互批等。因全部批改占用老師大量的時間,影響備課的質量。所以,多采取多種方式相結合的方式。無論何種方式,我們都應注意學生錯誤的性質與數量,一邊學生自我訂正,一邊教師仔細分析錯誤的原因,便于以后教學中,有針對性的加以改革。我們現在應該避免采用過去那種呵斥,責罵的處理作業方式,多用委婉,激勵性的語言。如:Much better; Well done ; Excellent ; Not good enough ; I think you can do better等,對于作業優秀,或進步比較大的作業,應予以大力表揚,或全班展覽傳閱,以資相互學習和激勵。

2)非書面作業:口頭或活動型的作業,是在新的課程文化背景下,產生的作業類型,它們是根據英語作為語言的特點作為基礎而衍生出來的,以學生語言在實踐中的運用作為生存環境的。因此,對于這類作業,我們可以在以下幾個方面進行落實和反饋。

a) 家庭協助:一般布置作業是在家進行復習、預習等,如聽磁帶、讀課文、背誦、做預習筆記等。這時,家長應該成為最好的監督員。從初一開始,就把《在家英語學習調查表》傳給家長,把具體要求想家長表達明確,請其每天或每周記載孩子在家學習的情況,每周上交一次。老師對這些紀錄進行反饋,并進行必要的處理。

b) 小組長的監督落實:對于背誦、復述、編對話等個人或雙人作業,指定或自由選出四個人為一組的小組長,利用早自修、課余時間對其他小組進行檢查或指點,組長又有其他組員檢查。,若是以小組為單位的作業抽檢,以兩個小組見的抽查交流為主,再由對方組長根據情況,給每一個表現良好的同學以"Good"。若經常達不到good 的同學,要由老師監督一段時間,,以促使他們能跟上全班的步伐。

c)全班抽查:若長期實行小組制,而老師不進行親自審核,常會使小組長工作怠慢,與小組成員之間形成包庇、作弊等現象,而且有些同學會因為才能無機會在全班展示而削弱積極性。因此,老師也需不定期的進行抽測,點將主考,鞭策后進,鼓勵先行。根據同學的基礎,認真程度等具體情況給予適當的評價。并紀錄每位同學抽查分數,記入期末口試成績或總評。

3、作業訂正與講評策略

在新的課堂文化背景下,作業的講評和訂正與傳統有明顯的區別。那么,我們如何進行作業的訂正與點評呢?

1) 非書面作業:其一是,口語類作業的點評與訂正:要把握關鍵點:句子通順流利,思維流暢,條理清晰就是上優的作品。實際上,口語的運用,就是日常交際環境中語言運用的微型版。對于微小的語法錯誤,可以忽略不計。對于我們中國的中學生而言,最害怕在他們發言時,被老師打斷,然后被指點錯誤。首先,他們語言的思維順序被打斷,邏輯被切斷,而且會嚴重的影響他們的自尊心。所以這類作業,最好是請同學參照老師評判的標準后,進行比較評判。這也是在學生發言完成以后進行。老師主要是激勵性為主的評價,委婉的指出不足即可。其二,是非口語類合作性任務類的作業:此類作業,一方面有口語的要求,另一方面任務完成的條理性與完整性,這方面對學生的語言以及操作能力要求都比較高,可以以小組競賽的方式進行,老師最主要的任務是協助與鼓勵。

2)書面作業:對書面作業中所出現的較嚴重的語病,要求學生要認真分析其原因,然后仔細訂正。從初中一年級開始,就要求他們形成良好的訂正作業的習慣。要求每個人必須具有“糾錯本”,將每次作業上出現的錯誤,記錄分析,并訂正在案。每星期進行上交一次,檢查比較。一方面看學生在作業中出現的普遍錯誤,以備階段性復習回顧的檢查彌補。另一方面,讓他們完成并系統地“編著”最適合自己的復習資料。應該說,這種自我性的反饋效果相當明顯。教師對作業的點評,不求面面俱到,做到突出重點,有的放矢。在課堂上深刻分析,切實做到“點撥”。先“點”就題論題,解疑釋難。再“撥”,借題發揮,由此及彼。舉一反三,充分展示思維過程,教會學生學習方法。

3)充分發揮學生的先進示范與激勵作用。我認為,新課程背景下,課堂文化的重要構成因素就是充分發揮學生的各種能動性。我們在時間中常采用以下做法:對于某一單元或課時的作業,先對幾個學習能力強,成績突出的同學,進行簡單指點,并讓他們提前進行準備。然后,讓他們自己登上講臺做“老師”,負責一節課作業的評講與解決。老師自己做“學生”,聽“新老師”的講評。從初二開始,我們就開始這樣的嘗試,效果相當積極。學生課堂激情高漲,“老師”的知識,能力也要經受同學的考驗。許多問題和思路在這樣的課堂中,激發出來。課后,老師對于所存在問題點評,矯正。也可以根據他們的上課表現,發現他們在學習等方面存在的問題與缺陷。現在有相當幾個同學,能夠勝任這種任務,甚至要求上正課。其他中等水平的同學,也被激發,積極爭取登臺機會。我們在實際操作中,基本每兩周,均抽出一節課,來進行“學生老師”的作業評講。姚錦燕、俞蓮等幾個學生特別感興趣,并表示說:“將來,我也要做英語老師!”

4、作業評價的策略

新課程背景下的作業的評價,以《英語新課程標準》為依據原則。在終結性評價的基礎上,強調形成性評價,兩者并重。重結果,更強調過程。

1)、對學生在作業中的思維,以及完成過程中的行為進行分析。我們在作業的評價過程中,著重對學生的思維和行為進行分析。

比如,在go for it 九年級Unit 4 Teenagers should be allowed to choose their clothes 的作業中,關于passive infinitive( 被動語態)的用法中,對他們所犯的錯誤,進行有針對的分析,與評價。主要看他們思想過程,是理解的偏差,還是習慣的粗心。

2)、學生作業的評價,及時向學生本人和家長反饋。使他們及時了解在學習過程中所取得的成績與進步。同時了解不足,以求不斷的改進。這個過程,本身就形成性評價的過程。

3)、學生階段性地對自我作業狀況進行評價,或是學生之間的互評。我們在進行評價的過程中,多采取分數與等級相結合的方式。C等的同學采用A、B、C的等級評價,且更多的注重他們的學習態度與情感的評價,以最大限度的保護他們的自尊心;B層與A層的同學,態度情感和知識獲得并重。通過學生之間通過相互觀察、交流,可以使他們對自己書面或非書面作業的課內外學習行為、態度,參與度、合作精神等做出綜合性的評價與反饋。老師也階段性的將學生的評價進行總結、整理,評價結果占學生總評一定的比例。

五、結語與反思

在新課程下作業的設計和處理的操作,是一項系統且難度較大的任務。在本文中,所涉及的作業的設計及處理,也僅是我們在新課程教學中,在作業方面的一些探索。本文在總結與整理上存在很多疏漏與不足。比如,只是對于某一類型,或幾種類型的作業設計和處理,進行嘗試與摸索,還談不上真正的系統方法指導。由此可見,新課程的構建已經深入到教學的每個環節,向每位教師提出了嚴峻的挑戰,也提供了我們發展提高的機遇和環境。新型的教育要求教師成為新型的老師: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學生發展的促進者,課程的開發研究者。因此,我們要與時俱進,不斷更新教育教學觀念,加強現代教育意識,開闊文化視野,積極參與社會實踐,努力完善自我,在對課堂新文化構建的探索中,不斷前進。

參考文獻

1、《中學教師應關注的熱點問題》 約翰?貝克(John Beck) 王璐

瑪麗?厄爾 (Mary Earl) 著 王向旭 譯 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7年7月版

2、《教學理論》 施良云 崔允郭 東北大學出版社1998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