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的詩詞范文
時間:2023-03-31 16:42:5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七夕的詩詞,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
纖纖摸素手,札札弄機杼。
終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許。
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
《七夕》 (五代·后唐)楊璞
未會牽牛意若何,須邀織女弄金梭。
年年乞與人間巧,不道人間巧已多。
《七夕》 (唐)權德輿
今日云駢渡鵲橋,應非脈脈與迢迢。
家人竟喜開妝鏡,月下穿針拜九宵。
《七夕》 (唐)徐凝
一道鵲橋橫渺渺,千聲玉佩過玲玲。
別離還有經年客,悵望不如河鼓星。
《鵲橋仙 》 (宋)秦觀
纖云弄巧,飛星傳恨,銀漢迢迢暗渡。
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
柔情似水,佳期如夢,忍顧鵲橋歸路!
兩情若是長久時,又豈在朝朝暮暮!
《七夕醉答君東》 (明)湯顯祖
玉名堂開春翠屏,
新詞傳唱《牡丹亭》。
傷心拍遍無人會,
自掐檀痕教小伶。
《韓莊閘舟中七夕》(清)姚燮
木蘭槳子藕花鄉,
唱罷廳紅晚氣涼。
煙外柳絲湖外水,
山眉澹碧月眉黃。
《牽牛織女》(唐)杜甫
牽牛出河西,
織女出其東。
萬古永相望,
七夕誰見同?
《七夕》 (唐)羅隱
絡角星河菡萏天,一家歡笑設紅筵。
應傾謝女珠璣篋,盡寫檀郎錦繡篇。
香帳簇成排窈窕,金針穿罷拜嬋娟。
銅壺漏報天將曉,惆悵佳期又一年。
《七夕》(唐)宋之問
傳道仙星媛,年年會水隅。
停梭借蟋蟀,留巧付蜘蛛。
去晝從云請,歸輪佇日輸。
莫言相見闊,天上日應殊。
《他鄉七夕》(唐)孟浩然
他鄉逢七夕,旅館益羈愁。
不見穿針婦,空懷故國樓。
緒風初減熱,新月始臨秋。
誰忍窺河漢,迢迢問斗牛。
《牽牛織女 七夕》(唐)白居易
煙霄微月淡長空,
銀漢秋期萬古同。
幾許歡情與離恨,
年年并在此霄中。
《辛未七夕》(唐) 李商隱
恐是仙家好離別,故教迢遞作佳期。
由來碧落銀河畔,可要金風玉露時。
清漏漸移相望久,微云未接歸來遲。
豈能無意酬烏鵲,惟與蜘蛛乞巧絲。
《鷓鴣天 七夕》(宋)晏幾道
當日佳期鵲誤傳,至今猶作斷腸仙。
橋成漢渚星波外,人在鸞歌鳳舞前。
歡盡夜,別經年,別多歡少奈何天。
情知此會無長計,咫尺涼蟾亦未圓。
《二郎神 七夕》(宋)柳永
炎光初謝,過暮雨芳塵輕灑。
乍露冷風清庭戶爽,天如水,玉鉤遙掛。
應是星娥嗟久阻,敘舊約飆輪欲駕。
極目處微云暗度,耿耿銀河高瀉。
閑雅!須知此景,古今無價。
運巧思穿針樓上女,抬粉面云鬢相亞。
鈿合金釵私語處,算誰在回廊影下?
愿天上人間,占得歡娛,年年今夜。
《七夕》祖詠
閨女求天女,
更闌意未闌。
玉庭開粉席,
羅袖捧金盤。
向日穿針易,
臨風整線難。
不知誰得巧,
明旦試相看
《鵲橋仙》(宋)范成大
雙星良夜,
耕慵織懶,
應被群仙相妒。
娟娟月姊滿眉顰,
更無奈風姨吹雨。
相逢草草,
爭如休見,
重攪別離心緒。
新歡不低舊愁多,
倒添了新愁歸去。
《七夕》 唐人
向月穿針易,
臨風整線難。
不知誰得巧,
明月試看看。
《乞巧歌 》
乞手巧,乞貌巧;
乞心通,乞顏容;
乞我爹娘千百歲;
乞我姊妹千萬年。
《情人廟廟聯》
真情無人見,
假情天有知。
《情人廟雞心石上刻小詩》
情人雙雙到廟來,
不求兒女不求財,
篇2
七夕節活動方案范本一一、活動目的:
七夕節又稱“乞巧節”,是中國傳統節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節日。相傳,每年農歷七月初七的夜晚,是天上“織女”和“牛郎”相會之時。“織女”是個美麗聰明、心靈手巧的仙女,凡間的婦女便在這天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藝,也少不了向她求賜美滿姻緣,因此七夕又稱之為“中國的情人節”。為了傳承這一珍貴的傳統文化,弘揚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構建幸福美滿家庭,建設和諧社會,學校開展下列活動
二、活動時間:
20xx年8月20日
三、活動主要內容:
1、調查了解七夕節的文化背景和節日特色。
2、和父母一起觀察天空,認識牛郎、織女星座。
3、搜集有關七夕的詩句及傳說故事。
4、了解巧果的做法,動手作巧果(巧花)。
5、游戲:和爸爸、媽媽比巧(穿針引線比賽)。
6、學唱《天仙配》。
7、制作心語卡片:寫上自己對爸爸、媽媽的祝福。
四、活動要求:
四年級每人根據七夕節的故事、詩句、等內容做一份有關七夕節內容的手抄報。
七夕節活動方案范本二七夕節(8月2日)是我國重要的民族傳統節日之一,為了保護和傳承好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充分發揮傳統節日在弘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和加強公民思想道德建設中的載體作用,教育和引導人民群眾樹立正確的愛情觀、婚戀觀,促進家庭和睦和社會和諧,分局決定于8月份開展“我們的節日、愛在七夕”主題活動,具體實施方案如下:
一、指導思想
深化“我們的節日”主題活動,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為根本,廣泛開展“我們的節日·七夕節”主題活動。通過開展一系列豐富多彩的活動,凸顯七夕節愛情忠貞、家庭幸福等文化內涵,引導人們認知傳統、尊重傳統、繼承傳統、弘揚傳統,促進現代家庭觀念的健康成長,在全社會形成奮發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團結和睦的精神紐帶。
二、活動主題
以“愛情忠貞、家庭幸福”為主題,引導人們追求愛情忠貞美滿、家庭和睦幸福的美好生活。
三、活動內容
1、開展“愛在七夕、中華經典誦讀”活動。分局組織開展愛情詩詞征集或誦讀活動,倡導忠貞的愛情觀;各科室組織開展吟誦經典愛情詩篇、傳誦美麗愛情故事等中華經典誦讀活動,引導人們感受傳統文化魅力,努力把主動的人生追求、高尚的情感境界、健康的生活情趣傳遞給干部群眾。
2、開展“愛在七夕”各類文化活動。分局將組織開展篝火情歌會活動,將中華忠貞愛情的傳統文明發揚光大,營造家庭美滿、社會和諧的氛圍,將“我們的節日·愛在七夕”主題活動推向。
四、活動要求
1、高度重視、精心組織。“我們的節日·七夕”是分局文明辦倡導開展的“我們的節日”主題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的重要載體,各科室要結合我局正在開展的文明單位創建活動,加強領導,精心組織,做到廣泛參與、形式多樣、豐富多彩、教育深刻。各科室要精心組織活動內容,把節日期間的中華經典誦讀引向深入。
篇3
關鍵詞:康熙;紋飾形式;色彩
康熙時期是我國瓷器發展史上輝煌燦爛的時代,特別是在裝飾基本型和裝飾技法上都有創新和進步,都取得了歷史性的突破。這與康熙時期社會穩定,人們生活富足的歷史背景是密不可分的。生活是藝術的源泉,社會經濟的發展,帶來了文學藝術的繁榮。他們在尊重生活的基礎上再加上藝術家的審美理性和主觀感受等因素,在瓷器上進行適當夸張,變形,增減,以豐富其藝術性,這樣的作品既傳神又真實。康熙時期瓷器紋飾藝術都是從生活中汲取到素材和靈感,然后經過主觀構思以及自身情感的揮發,所表現出一種具有生活情趣的藝術。
在這個時期,瓷器品種繁多,名品倍出、器形豐富,紋飾繁多,色彩艷麗。同時這個時期的瓷器造型普遍古拙,胎體比較厚重,同樣大小的器物,要比清朝其它時期的器物要重些。雖然很少用青花,但是這個時期的青花,青翠光艷,色調明亮,描繪精致。青花瓷以康熙時期顏色最青翠,有如藍寶石般瑩澈。同是青花卻有深淺濃淡多種層次,渲染生動,畫面逼真。
康熙五彩的主要顏色有紅、黃、紫、綠、藍、黑等,五彩尤為突出。五彩之外,又加以金、藍、黑等彩,光色映目。在這一時期,又發明了彩色濃厚強烈的硬彩,抹紅平勻。晚期又創成粉彩。繪料中摻以鉛粉,或在色料上涂鉛粉一層。色彩明艷,在填彩的方法上,突破了單線平涂的局限,出現渲染烘花的畫法,顯得格外精致。
康熙時期瓷繪在明代的基礎上有不少創新。由于康熙朝歷時較長,其瓷繪前后期的風格、畫法、用色等有很大的區別。康熙早期瓷器紋飾布局,無論青花與五彩都滿布器身,沒有層次。畫法為單線平涂,無陰陽向背之分,無凹凸立體感,大色塊現象較明顯。五彩則大紅大綠平涂,鮮艷奪目,色調鮮明強烈,玻璃質感很強。到了后期,滿布器身的紋飾演變為局部紋飾,圖案種類繁多,山水、人物題材大量涌現,繪畫藝術較早期有很大發展。在畫法上,由單線平涂發展到以渲染為主,因此層次分明,立體感增強,無論青花與五彩,同一種顏色均能表現出濃淡深淺多種不同的色調。
瓷器紋飾是瓷器表面的裝飾花紋或圖案,是瓷器構成的重要部分,也是美化瓷器的主要手段之一。它伴隨著瓷器的產生而產生,并伴隨著瓷器制造工藝的發展而發展。由于時代的不同,某一個時代審美觀點的不同,繪制方法的不同,民族及地域風俗的不同,瓷器紋飾的題材必然會趨于多樣化、復雜化。
在這一時期的紋飾更具有裝飾性。點、線、面三元素在康乾瓷器紋飾中,已經得到成熟運用。紋飾的構圖形式也比較成熟,很好地體現了條理與反復這樣一種圖案組成原則,利用條理把復雜的紋飾組成有規律性、條理性、裝飾性的紋樣,表現出整齊的審美趣味,從而給人以多種多樣的運動節奏,創立了一種非常濃厚的美學特色,成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和傳統藝術的寶貴財富。
從紋飾題材方面看,康熙時期與明代有很大的不同。明代瓷繪紋樣多取材于錦緞,康熙時期則大部分直接來源于生活,與當時的政治風氣、社會生活等有著密切的聯系。如這時出現的耕織圖、刀馬人、漁家樂、漁樵耕讀都反映了當時社會的部分現實。
康熙時期紋飾基型的復雜多樣性主要體現在種類繁多,包羅的物象豐富上。首先種類方面就有人物、動物、植物、景物及那些自然界中并不存在的、人為想象的圖形。而每一種類里又包含有諸多的基型,正是有如此豐富的基型,在經過藝術處理后,才使得康熙時期瓷器紋飾變得更加豐富多彩。
此時,戲中人物、文學作品人物也在瓷器上大量出現:有畫春秋戰國戰爭故事的,也有畫《三國演義》的。康熙時期的瓷器紋飾千奇百怪、千變萬化,無論山川日月,還是花卉魚蟲,凡是自然界及人類生活中的一切,可說是無所不包。現把它分為以下幾大類:
人物紋飾的基型有:高士、仕女、嬰戲、神話人物、歷史人物、山水人物、寓意人物、戲曲小說人物及異域人物等。康熙青花人物紋主要有耕織、漁家樂、攜琴訪友、空城計、西廂記、水滸人物、十八羅漢、八仙、嬰戲、夢幻人物、西洋人物圖等,其中又以源自現實和文學的紋飾最為突出。
植物紋飾的基型有:纏枝蓮、靈芝、牡丹、四季花卉、葡萄、首草、三果、蘭花、竹石芭蕉、竹、梅、菊、桃花、石榴、桃實、團花、皮球花、瓜果、荔枝、葫蘆、月季、玉蘭等。
動物紋飾的基型有:龍鳳、麒麟、瑞獸紋、海獸紋、獅紋、虎紋、松鹿紋、百鹿紋、鹿鶴同春紋、馬紋、牛紋、羊紋、猴紋、鴛鴦、孔雀、鷺鷺、喜鵲等。
人為制造的圖形的基型有:八寶、雜寶、寶柞、八卦、暗八仙、、輪花等。
康熙時期紋飾基型的復雜多樣性說到底還是一種特殊的文化現象在特定的歷史階段中的反映,所以造成紋飾基型復雜多樣性的原因也就應該從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等角度進行剖析。
這個時期瓷器紋飾最大的特點是民族心理的強烈表現。即大量應用寓意吉祥紋飾,以滿足和達到心理上的祝福平安的愿望。吉祥紋飾的許多造型都蘊含著較深刻的象征意義。魚象征富足有余,雞象征大吉大利,喜鵲象征喜慶事物,比如:室(石)上大吉(雞)―畫公雞立于石上;馬上封(蜂)侯(猴)―畫猴子、蜜蜂和馬;喜上眉(梅)梢―畫喜鵲站立梅樹枝頭;三羊(陽)開泰―畫三只羊和太陽;五福(蝠)捧壽―畫五只蝙蝠和蟠桃;形象與諧音音義巧妙應和,相得益彰,這種集體意識的創造物在老百姓的心目中逐漸固定為特定觀念的替代物,長期在民間流傳,在瓷器紋飾中運用不衰。這不僅表達了人們的審美情趣,而且充分反映了民族的信仰和追求。吉祥紋飾是歷史形成的民族傳統,它具有多種藝術形式。
康熙時期的磁繪藝術除了繼承明代的傳統畫法外,絕大部分為創新,其基本的畫法還是傳統的中國畫形式,盡管當時西洋畫已經傳入中國,但反映在瓷器上并不明顯。康熙時期在紋飾內容上,題材廣闊,包羅萬象。不但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經濟的某些側面,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這個時期文化的發達與文學藝術的繁榮。
這個時期的紋飾形成了一些帶有規律性的內容,康乾盛世時期瓷器紋飾具有滿、實、繁、密等特色。康乾盛世時期瓷器紋飾的整體構圖是比較飽滿、繁密的,且這種繁密復雜的結構里往往呈現曲線與直線,圓形與幾何形的組合方式。例如圓中有菱形或方形,三角形中又有方形或圓形的紋飾等等,其次是復線復輪廓層層疊疊地使用,這些因素都使整體結構看上去繁密而復雜、使空間比較緊密充實、幾乎不見空白、從而給人造成飽滿繁復的印象特征。滿、實、繁、密還取決于紋飾基本構造上單位紋飾骨架的緊密結構,以及表現在康乾盛世時期瓷器紋飾的線條中,線路鮮明清晰,線條飽滿而舒展,使基本框架突出而且強烈,這也是造成紋飾畫面看上去結實飽滿的一個很重要的因素。
康熙時期瓷器紋飾上取得的杰出成就與它所處的社會歷史背景緊密相連,是當時社會生活的提煉和反映,同時也是生產力發展的必然。人民安居樂業,促進了生產的發展和創作的熱情,保證了生產的條件,提高了產品的質量;分工的精細,決定了畫手思維的活躍,繪畫水平的提高;釉料的改變,技法的改進和創新,突破了傳統瓷繪的局限,使之猶如一幅生動的水墨畫。陶瓷既是史的產物,又是歷史的寫照,是人類歷史文明的傳承者。
作者簡介:
篇4
【關鍵詞】乞巧;古詩教學;語文教學
人教版小學語文教材把古詩編排到各冊的相關單元中,也與其他課文一樣有了相應的單元主題,如《獨坐敬亭山》、《望洞庭》、《憶江南》編在四下冊第一單元“走遍千山萬水”中,《詠柳》、《春日》編在三下冊第一單元“感受大自然的美好”中。古詩編排在相應的單元中,詮釋古詩詞內涵的角度也要與單元主題吻合,教學活動也要有所創新,要賦予它新的學習魅力。
一、巧妙地設計,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
《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第二學段(三四年級)“誦讀優秀詩文,注意在誦讀的過程中體驗情感,領悟內容。”《教師用書》上也提到這首詩的教學要“引導學生在朗讀的基礎上借助注釋,自己試著理解詩歌的意思,教師不必串講詩句。”因此設計教學活動的指導思想該是重視給學生一種閱讀古詩的方法,培養他們的自主閱讀能力。
1.巧妙地解題切入。
從讀題、解題、質疑開始,給學生一個釋題的方法:讀古詩也可從題目入手質疑,帶著疑問閱讀古詩是一種有效的學習方法。在讀題后,讓他們先查字典理解“乞”的意思為“向人討、乞求”后,猜想提問會“向誰討、討什么”。接著閱讀“資料袋”,了解“乞巧”是一個節日的名稱,這里的“巧”有“心靈手巧”的意思。在理解了題目的字義后,讓學生質疑――再讀題目,心中有什么疑問,學生會提問,“什么時候乞巧,誰乞巧,在什么地方乞巧,向誰乞巧,怎樣乞巧”?這樣就從題目入手,激發學習動機,而后教師順學而導,讓學生帶著問題,讀詩思考。
2.巧妙地引導自主感悟。
讀題質疑,帶著疑問讀詩,邊讀邊思。用“你從古詩中讀懂了什么”這樣的中心問題展開交流,邊讀邊悟,讀中想象,讀中品味,這樣的流程設計完全不同于以往“就詩論詩、解詩”的古詩教學了,而是類似于我們平常課文的閱讀教學。交流中,學生們能緊扣解題時質疑的“什么時候,誰在什么地方向誰乞巧,為什么?”等5個問題去讀詩,一一地交流自己從詩句中讀到的收獲。老師順學而導,引領學生讀詩句,想畫面,品情感,完成了了解民間故事“乞巧”,體會人們美好愿望的教學重難點。比如,交流時當學生談到了“我讀懂了‘什么時候乞巧’這個問題,是在‘七夕’乞巧。從‘七夕今宵看碧霄’這句詩知道的。”老師可以追問“讀著這句詩,你的腦海中有什么畫面?”,用這個問題引發學生思考,說出詩句描寫的畫面,其實就是說出自己的詩句意思的理解。理解意思的同時,相機進行感情朗讀訓練。
3.巧妙串講“畫面”,理解整首詩的意思。
《乞巧》的詩意理解只要學生們能大致理解即可,無需教師串講,所以在交流完四句詩的學習收獲后,引領學生們齊讀,想象畫面,說說“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引領學生說出一個個畫面,串講詩意。教學中,學生會把一個個畫面分開來講述,教師要引導“把這些畫面組合起來,想想是怎樣一個場面?然后把這個美麗的故事給大家講講。”
二、巧妙地拓展,豐富古詩內涵,促進理解感悟
古詩的理解,光憑想象理解,對大部分孩子來說有難度的,因此,教材編排時在課后編了“資料袋”,正是出于輔助學習的考慮。教學時,可以引導學生在相關學習環節,多次閱讀“資料袋”,獲取相關信息,幫助理解、感悟古詩內涵。第一次,可以通過閱讀“資料袋”理解課題的“巧”,學生知道了題目中的“巧”是“心靈手巧”的意思,知道了“乞巧”是一個節日。第二次,是在教學詩句“家鄉乞巧望秋月,穿盡紅絲幾萬條”時,感受“穿針乞巧”這個熱鬧的慶祝活動的場面時,學生通過閱讀“資料袋”,了解了“穿針乞巧”的民風民俗,還知道了“乞巧”的人物是古代的女子。
另外,讓學生利用課前搜集的資料,簡要說說“牛郎織女”的古詩,教學時,淡化處理“牛郎織女”的故事,是為了突顯故事“乞巧”。還可以結合閱讀民間《乞巧歌》,幫助理解古代女子在七夕乞巧的美好愿望。
再者,在結課時,拓展閱讀其他描寫“七夕”的古詩,如唐?祖詠寫的《七夕》、后唐?楊璞寫的《七夕》,讓學生更深入地理解“七夕乞巧”這民間故事,從而對“乞巧”這民間故事印象更深刻。
三、巧妙地聯系,深層探究整體,把握人文價值
一首古詩,一個故事,就蘊含著一定的人文價值取向。教學中,在理解詩意后,可以巧妙聯系整體,深層探究,正確把握人文價值取向。教學時,在最后環節,用問題“乞巧節,仿佛看到了家家戶戶的少女正對著秋月穿紅絲,她們穿盡紅絲又是為什么呢?”引發學生思考討論,他們會談到是為了“希望自己也能像織女那樣能干、那樣美麗、那樣有智慧;織女是織布的能手,要是自己有她那樣的本領,生活肯定會更好的的。”這時出示出示《乞巧歌》“乞手巧,乞容貌;乞心通,乞顏容;乞我爹娘千百歲,乞我姊妹千萬年。”進行拓展閱讀,加深對詩歌人文價值的認識。
篇5
關鍵詞:企業慈善;必要性;競爭;慈善法
一、引言
近日,國務院法制辦在蘇州組織召開了中英慈善立法研討會。新華社報道稱:我國慈善法草案已初步成形。主要在慈善組織、慈善募捐、慈善志愿服務、慈善信托、境外慈善組織在華活動的管理以及扶持與獎勵等方面進行了規定。幾乎就在同時,審計署的報告又引起了玉樹百億善款陷入匯繳爭議的事端。人們不得不提出質疑:我國的慈善事業究竟何時能夠規范有序地開展?由此引發了各種討論。企業作為慈善事業一個重要的參與者,其在慈善事業中究竟應該扮演什么角色,應該如何履行其慈善責任也備受關注。
二、我國企業慈善發展現狀
(一)企業慈善的含義
1924年英國學者歇爾頓(Oliver Sheldon)提出了企業社會責任的概念。卡羅爾(Carroll)把企業社會責任定義為:“企業社會責任意指某一特定時期社會對組織所寄托的經濟、法律、倫理和自由決定(慈善)的期望。”根據卡羅爾的定義,企業社會責任主要是由經濟責任、法律責任、倫理責任和慈善責任四個方面組成的。因此,企業慈善責任是企業社會責任的一部分。同時,卡羅爾認為,經濟責任是基礎也占最大比例,法律的、倫理的以及自行裁量(如慈善等)的責任依次向上遞減,呈金字塔型結構。按照卡羅爾的理解,企業慈善活動是非強制性、非法律要求的,它取決于企業從事這些社會活動的意愿。
(二)我國企業慈善的發展歷程及現狀
企業慈善在我國主要是慈善捐贈。我國的企業慈善捐贈事業起步較晚,但近年來發展速度極快。20世紀80年代國有企業改革開始之前,我國的企業慈善捐贈還幾乎是一片空白。但從20世紀90年代起,隨著我國企業經濟的不斷發展壯大以及“企業社會責任”理論、“企業公民”理論等在我國的廣泛傳播,我國企業慈善捐贈事業開始進入快速發展的時期。2005年,我國第一家企業慈善基金會――中遠慈善基金會成立。截至2007年底,我國已經成立了335個企業及個人設立的非公募基金會。這些慈善基金會在組織企業慈善捐贈、傳播慈善理念方面發揮了巨大的作用。2008年,我國企業慈善捐贈總額已經超過了300億元,占當年全社會慈善捐總額的近1/3。
2008年5?12汶川地震使我們看到了我國慈善的前進,特別是我國眾多企業的積極參與,全國甚至刮起了一陣支持督促企業捐款的熱潮,表現出了國人對于企業慈善的要求與期待。
然而,據中國社會科學院的2009年《企業公民藍皮書》指出:我國企業慈善發展嚴重滯后,在目前我國逾1000萬家企業中,履行慈善義務、有過捐贈記錄的,尚未達到10萬家。慈善事業的立法不足,導致企業慈善無法可依。慈善機構的建設水平低下,公信力不足,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企業的慈善行為。同時,很多企業的慈善意識淡薄,慈善理念不成熟,阻礙了我國企業慈善的發展。
三、企業履行慈善責任的必要性
如果說企業的經濟責任、法律責任和倫理責任是必須承擔的話,從企業的經濟效益出發,面對需要自愿出讓部分企業資源才能付諸實施的慈善責任,企業自然應當避而遠之才是。然而事實卻是越來越多的跨國公司和我國本土企業正在從事慈善事業。可見越來越多的企業正在探尋適合自己的方式,使得企業慈善既具有良好的社會效益又具有經濟效益。
開展慈善捐贈等公益事業對企業來說是優化配置資源,獲取社會資本的一種新理念、新戰略、新經營藝術。企業雖然沒有從慈善活動中獲取有形的、清晰的交換價值,但是慈善和其他社會責任行為將為企業帶來諸多無形的戰略性資產。企業進行慈善是為企業配置道德、信譽和形象等社會無形資產,而這些無形資產正是企業在市場競爭中制勝的法寶。
(一)提升企業形象,促進產品銷售
這一方法即是善因營銷。該營銷活動的特征是企業為某一特定事件提供一定的捐贈,同時消費者也參與這種能為企業產生收入的活動,從而同時滿足企業和公眾的利益。菲利普?科特勒(PhilipKotler)將善因營銷界定為:企業承諾基于產品的銷售來為某項特定的公益事業捐款,或者捐出一定比例的營業收入。比較具有代表性的是農夫山泉推出的“一分錢”活動。2001年農夫山泉推出了一項頗有創意的活動,每售出一瓶農夫山泉,就從中提取一分錢捐給申奧,“一分錢一個心愿,一分錢一份力量”,以代表消費者支持北京申奧。雖然這其中不排除有商業運作的因素,但它的社會意義不可否認。2004年開始,農夫山泉提出了“一瓶水,一分錢”,每買一瓶農夫山泉就有一分錢用于幫助水源地的貧困孩子。農夫山泉“一分錢”公益活動的口號是:再小的力量也是一種支持。這一口號感動了眾多國人,盡管最近農夫山泉一分錢活動遭到質疑,但不得不說,之前這個活動極大地提升了公司形象,也擴大了其產品的市場占有率。
(二)建立企業文化,增強凝聚力
隨著企業競爭的日趨激烈,現代企業的競爭已不僅僅是資本的競爭、人才的競爭,還有企業文化、形象等無形資產的競爭。積極參與慈善的企業,相對其他企業而言,更容易獲得人們的好感,同時也會激發員工組織身份認同感和工作熱情,改善員工的技能培訓,提高整體生產能力,減少員工離職率,從而降低人力資源成本。
企業慈善在客觀上對企業的社會形象、員工的歸屬感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從這個角度來說,慈善捐助已經成為一種情結,它在慢慢地融入企業,逐漸變成為企業文化的一部分,同時又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每一個員工。
(三)改善競爭環境,獲得競爭優勢
競爭環境導向型慈善行為是由著名學者邁克爾?E.波特(MichaelE.Porter)所倡導的。強調慈善行為改善企業競爭環境的功能,即慈善行為應該對企業競爭環境相互關聯的四個要素:生產要素、需求情況、戰略和競爭情況以及相關和支持性產業產生積極影響。
首先,對生產要素將產生三方面的重要影響:一是改善教育和培訓狀況,為企業提供大量高素質的勞動力儲備;二是改善企業所在地居民生活水平,從而對專門人才形成強大的吸引力;三是提升所在地研發水平、行政機構的工作效率、基礎設施質量及自然資源生產率。
其次,從需求情況看,策略性慈善行為不僅可以影響市場規模,還可以有效改善市場質量再者,從企業戰略和競爭角度看,策略性慈善行為對于創建更有效率和公開透明的競爭環境至關重要,如60余家歐美企業共同支持國際透明化組織(TransparencyInternational)反對國際商業賄賂,這不僅有利于當地居民,同時為推動這種活動的企業提供了進入市場的更便捷途徑。
再次,從相關和支持性產業角度看,策略性慈善行為可以推動集群和支持性產業的進一步發展,如美國運通公司資助旅游等支持性產業,也因更具競爭實力的旅游企業集群而獲益。
(四)樹立良好的社會形象,建立和維持與其他機構的良好關系
企業捐助可以在公眾中樹立起良好的企業形象,博得廣大消費者的好感和偏愛,從長遠看可以節省營銷成本,在參與捐助活動的同時,企業也能收到宣傳自身的效果,這相當于另一種形式的廣告。慈善行為能為企業帶來品牌效益,可以補償其付出的成本,這在王老吉品牌上得到了印證。王老吉罐裝涼茶飲料企業在抗震救災募捐晚會上捐出一個億,立刻引起億萬網民廣泛的反響。網友評論:“一個賣涼茶的企業捐一個億太難得了,這才是真正的民族企業。”可見,王老吉的這一次義舉,產生的社會效益和廣告效益是不可限量的。所以,捐贈是企業與社會互動的方式之一。
除此之外,具有良好聲譽的企業往往引起社會各界的關注,獲得包括企業供應商、政府、其他企業、金融機構、科研機構及行業協會的青睞。
四、對促進我國企業慈善事業發展的政策建議
(一)加快慈善事業立法進程,調動企業參與慈善事業的積極性
建立和健全慈善事業有關法律,借鑒國際通行的作法和經驗,使慈善事業的發展有法可依,是促進慈善事業和企業慈善發展的必然選擇。盡管目前慈善法已初步成形,但法律究竟何時出臺,尚無明確的時間。除了進行慈善立法外,也應該盡快完善慈善財稅制度,包括統一慈善的稅收標準、規范慈善組織的免稅權利等,為了調動企業參與慈善事業的積極性,也應當建立慈善稅收激勵機制。
(二)完善慈善機構建設,增強企業參與慈善的信心
公信力是慈善的生命。與其他組織相比,慈善組織的最大優勢就是具有更強的公信力。目前我國慈善機構的組織建設亟待極高,慈善組織的運行需要透明化,透明化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使慈善機構從政府機構中獨立出來,回歸民間;定期公布接受的捐贈及其去向以及使用效果;接受輿論的監督。慈善機構和企業一起把企業參與慈善、回報社會的愿望完成。
(三)提高企業慈善意識,使其成為企業文化的一部分
我國企業需要學習跨國公司的成功理念,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企業慈善文化,使企業慈善成為企業自主、自覺的社會道德行為,并且將企業捐贈與企業發展戰略、市場開發策略相結合,形成可持續的制度化運作機制。從而使企業在發展慈善事業的同時也獲得利益。
此外,還需要加強與媒體的協助與配合,發揮其宣傳、監督和引導作用。
五、結束語
發展企業慈善事業需要政府、企業和媒體的多方配合。政府應當為企業參與慈善事業創造良好的政策和法律環境,引導企業積極參與慈善。企業作為參與的主體,需要將企業慈善與企業的發展戰略聯系起來,從而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雙贏。媒體則需要創造營造良好的輿論環境,對企業慈善進行宣傳和普及。隨著慈善立法腳步的加快,我國慈善事業和企業慈善的發展將步入一個新的階段。
參考文獻:
1、邁克爾?波特.企業慈善事業的競爭優勢[J].哈佛商業評論,2003(2).
2、蔡勤禹,張家惠.我國企業慈善發展現狀與前瞻[J].社會保障制度,2008(9).
3、李駿.中國企業慈善的發展現狀[J].社會觀察,2005(9).
4、江沿.全球化視角下的企業核心競爭力和核心價值觀[J].企業活力,2008(9).
5、唐更華,許卓云.西方策略性企業慈善行為理論、實踐與方法評介[J].外國經濟與管理,2005(9).
6、田利華.企業策略性捐贈行為研究:慈善投入的視角[J].中央財經大學學報,2007(2).
篇6
在不知不覺中,七夕,這個不尋常的日子,已悄悄來到,牛郎織女,這對有情人,終于能在鵲橋上相見一面。人們也忙忙碌碌,一是為了慶祝牛郎織女,一是為了能和自己的牛郎織女共度這美好的時光,或是能借此機會找到屬于自己的牛郎織女。
紅輪低墜,玉鏡將明。此時的西湖,廣場,以至于大街上,來來往往,一時之間不知從哪兒冒出這么多牛郎織女,都一副副親密無比的樣子,好像他們才是真正的牛郎織女。不久便一輪明月掛青天,幾點疏星明碧漢,涼風襲來,不知是高興,是凄涼,還是傷感,都已說不清了,正像孟庭葦唱的那樣,這是一個沒有情人的情人節。
行走之間,眼珠子一轉,一個念頭涌上心頭,誰說沒有情人,家中不知有多少。于是,又轉了幾個彎,便回了家,走到書桌前,看到書架上放的那一本本“情人”,興奮至極,一時不知該和那本“情人”共度這“春宵一刻值千金”的良夜。腦子想著,眼光在書架上搜索,突然,眼睛一亮,《人生若只如初見》,不錯,書名聽起來有一股溫馨的感覺,就它了,便坐在書桌前,看了起來。
看著看著,一首熟悉的詩詞映入眼簾:
纖云弄巧,飛星傳恨,銀漢迢迢暗度。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柔情似水,佳期如夢,忍顧鵲橋歸路。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
不錯,正是少游的《鵲橋仙》,寫得又正好是牛郎織女,不過這樣一個傖俗的故事,到詞人面前,竟變成了“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臨水照花似的驚艷無語,“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這一句,也許只有這一句,含蓄的安撫了這對有情人。
呵,誰說這是沒有情人的情人節,邂逅一個人,眼波流轉,微笑蔓延,黯然心動,但邂逅一首好詞,如同在春之暮野。
又想到書前面說的那句話:若,人生若只如初見,多好,他仍是他的曠世明主,她仍做她的絕代佳人,江山美人兩不相侵,沒有開始,就沒有結束。
是啊,人生若只如初見,多好,她仍做她的仙女,他仍是他的窮小子,天上人間兩不相侵,不過,如果沒有那次邂逅,就不會流傳后世,形成一句句膾炙人口的佳話,也不會有七夕,這美好的節日。
想著想著,思緒飛上了天,看見了鵲橋,看見了牛郎織女,看見了織女依偎在牛郎的胸前,喃喃地說著什么 ……
篇7
論文摘 要:隱喻在認知語言學中占據重要位置。隱喻是源模式與目標模式的一種結構的隱射。在隱喻的過程中,源域的結構被系統地轉移到目標域中。通過隱喻這種方式,抽象,無可捉摸的經驗能以人們熟悉,具體的方式來概念化。學生們能通過隱喻,抓住詞的具體意義和抽象意義之間的相似性,從而增大詞匯量。
對隱喻的研究在認知領域中占據重要的地位。在這個領域內的重要的里程碑是Lackoff和Johnson于1980年出版的Metaphors We LiveBy(我們賴以生存的隱喻)(Taylor,2001,P130)。為了知道隱喻是什么,了解隱喻的特征或重要的東西對我們大有裨益。
Lakoff認為我們平常想和做所依賴的概念系統,從本質上說是隱喻的,他也認為抽象的程度越大,隱喻的更多層次需要被表述出來。因為種種的原因,人們有時并沒有注意到隱喻。Lakoff認為有多種原因,一個原因是有些隱喻變成了常規隱喻,因此人們不再注意它的起源。在Lakoff看來,思維的發展是發展更好的隱喻的過程。在一種領域應用的是另一種領域的知識,因此它給我們提供了一種新的感知能力和理解力。下面,我們來講一個經典的例子。
Lifeisajourney.
隱喻不僅僅是通過語言來表達思想的一種方式,而且還是思考事物的一種方式(Lakoff&Johnson,1980,P7)。隱喻是源領域中的組成成分與目標領域中的組成成分系統的對應。目標概念中的許多成分來自源領域,而這些成分在之前經常都是不存在的。Lakoff等人避免了“tenor”(本體),“vehicle(喻體)”“focus”(焦點)這樣一些容易與單個的詞語聯系起來的概念,而是采用了”domain”(領域)這一術語,隱含著單個隱喻后面所澀及的巨大的意義網絡。他們進一步采用“source domain”(源領域)和“target domain”(目標領域)來說明兩個領域互動關系的方向性。同時,他們把兩個領域之間的這種具有方向性的互動稱為“映射”(mapping)。
在上面這個隱喻中,源域是journey(旅行),目標域是life(生命)。源域具有的顯著結構特征包括:一:旅行者;二:旅行有開始,旅途和結束等結構;三:旅行過程中可能發生的各種情況。在理解過程中,journey的各種顯著結構特征,就被系統地映射到了life這一領域。因此,life與journey一樣,有始也有終。人生旅途中,有時可能一帆風順,有時可能充滿艱辛。因此,根據Lakoff等人的觀點,隱喻的意義取決于源域的意義和結構特征。在隱喻理解過程中,源域的結構被大規模地,系統地轉移到目標域中,并成為目標域結構的一部分,所以前者決定了后者的意義。概念喻,是人們概念系統中的本體或隱喻,由于隱喻所涉及的一方是人們相對熟悉的事物,如空間概念,身體及其功能,它們本身具備一定的結構和意義,而另一方則是本身不具備自己獨有的結構和意義,因此后者完全借鑒了前者的結構,成為認識該事物的唯一的方式。(束定芳,2008,P163~165)。
從Lakoff和Johnson看來,隱喻在人們每天的生活中無處不在,不僅僅在語言中,也在思維和行為中存在。我們平常思考和行為所依賴的概念系統,從本質上來說是隱喻的,控制我們思維的概念不僅僅是智力的問題,它同時控制我們每天的官能,下至平淡無奇的瑣事。比如我們所感知的概念結構,我們怎樣與其他人聯系。因此我們的概念系統在每天的現實生活中扮演中心角色。
隱喻的工作機制就是通過另一個事物去理解一個事物,兩者之間的相似點被強調了。Lynne Cameron和Graham在他們的著作Researching and Applying Metaphor(《隱喻的研究和應用》)中認為:一個隱喻能被看成是一座橋,從詞源學上,它從一端連接著另一端。它連接著已知的和未知的事物,有形的和無形的,熟悉的和新的事物。所以,隱喻是一座橋,使學者能通過一種東西去理解和感受另一種東西。
隱喻理論對英語詞匯教學大有幫助。比如說,通過源域和目標域的相似點,教師能夠找到一種好的方式去教英語詞匯,能夠引導學生通過熟悉的事物去記憶新的事物。
而且,對于一個詞匯來說,它一定不只一層意思。有一些是具體的意思,而另一些是抽象的意思。因此,學生們對于這么多不同的意思,要記住自然會遇到很多困難,然而,如果有了隱喻的思維方式,記單詞的問題應該容易克服。因為,從隱喻的角度來看,在它的具體意義和抽象意義之間一定會有一些相似性。既然單詞的抽象意義是一個詞的隱喻意義,那么學生們花更多的注意力記單詞的具體意義是可以接受的。因為相似性,那么隱喻意義或者說抽象意義能夠推導出來是沒有問題的。
而且,在隱喻的幫助下,我們能用已經存在的詞去描述那些與它們在形狀上或功能上一模一樣的詞。比如說,“老鼠”這種動物,指的是有突出的鼻子,長長的身體和細長的尾巴的嚙齒目動物,它也可以用來指計算機的鼠標,鼠標是一種小的手動裝置,它可以控制計算機顯示的光標移動。當這些語義的延伸被所有語言使用者承認之后,就變得流行起來,這種詞當然會被賦予新的意義。
總的來說,在隱喻的幫助下,學生們在記詞匯各種意思時就沒有那么困難了。因為他們能夠通過隱喻抓住一個詞的具體意義和抽象意義之間的緊密聯系。通過這種方式,每個詞都被賦予了生動有趣的內涵意義,單調乏味的詞匯記憶被減弱了。在隱喻的幫助下,學生們的詞匯量增大了,閱讀能力也提高了。
參考文獻
[1] Taylor,John.2001.‘Some Pedagogical Implications of Cognitive Grammar’[A].In:GeigerandRudzka-Ostyn[C](1993)
[2] Hoffman,R.R1985.Some Implications ofMetaphor for Philosophy and Psychology Science[A].In:Paprotte and Dirven[C].
[3] Lakoff,G&Johnson,M.1980.MetaphorsWeLiveBy[M].Chicago:ChicagoUniversityPress.
篇8
關鍵詞: 原型理論 一詞多義 詞匯習得
1.引言
一詞多義是指一個詞有兩個或兩個以上密切相關的意義(Richards,2000:353)。傳統上認為一詞多義現象是詞義的概括性和詞義演變的結果。由于詞義的高度概括性,在詞義的演變過程中原來的詞義可能出現分化,形成新的詞義。傳統方法多是從語境或是社會歷史的角度來討論多義詞,而忽略了人類的認知手段、生活體驗等對詞義發展的作用。近年來,認知語言學的興起和發展為解釋一詞多義現象提供了新的視角。本文試利用原型理論對一詞多義現象進行解釋,并通過分析說明其對詞匯習得的啟示。
2.原型理論的形成及其主要觀點
傳統的范疇理論以亞里士多德為代表,認為范疇是在必要和充分條件的基礎上定義的,范疇有明顯的界限,其所有的成員具有同等的地位。20世紀50年代,Wittgenstein在對“游戲”的研究中發現,各游戲間很難找到共有的特征,各游戲間只是相互類似,是AB、BC、CD、DE式的家族相似性。為此,他論述了范疇邊界的不確定性,中心與邊緣的區別,以及隸屬度,提出了著名的家族相似性理論。
對原型的研究始于對顏色范疇的研究。人們曾一度認為顏色的切分是任意的,因為在不同的語言中表示顏色的詞匯是不同的,但Berlin與Kay在1969年所進行的對98種語言的調查中發現,在不同文化中,語言對顏色詞匯的選擇并非是任意的。他們從98種語言中找出了11種基本顏色,它們構成了一個蘊含序列,黑、白紅綠、藍、黃棕紫、粉紅、橙、灰,即如果在一種語言中有箭頭右邊的詞語,則必定有箭頭左邊的詞語(熊學亮,2002)。他們還發現了核心顏色(focal colour),即某一顏色范疇中的最具代表性的顏色。對不同語言使用者的測試表明,雖然他們使用的語言各不相同,但當要求受試者指出基本范疇內最典型的顏色時,使用不同語言的受試者作出的選擇卻是相同的(梁曉波、李勇忠,2006)。類似的研究逐漸擴展至對其他物體的研究,Labov的試驗進一步說明了原型的存在。Labov讓受試者辨認一組大小高矮各不相同的杯子,并允許他們選擇不同的名稱,如杯子、碗、缸子等,試驗結果表明對杯子的原型的認同率為100%,對離原型越遠的成員認同率越低,同時對其他范疇的認同率開始上升(趙艷芳,2001:62)。此外,Rosch對形狀和對其他物體的試驗證明了原型的普遍性,并將Berlin和Kay所提出的核心說法改稱為原型。
現實世界是由無數不同材質、不同性質、不同形狀、不同顏色的事物組成的,人們要認識客觀世界,首先就要對它們進行有效的分類,即對事物進行范疇化。原型范疇是一種模糊集合,沒有哪一個特性是所有成員共有的,也就是說,同一范疇的成員不是由共同特性決定的,而是由家族相似性決定的。同時,既然各成員具有的共同特性不等,就可以根據其享有的共同特性來決定其成員的身份。與其他成員享有更多共性的成員為該范疇的典型成員,即原型成員,其他成員為非典型成員,或稱為邊緣成員。
原型范疇理論將范疇化看作人腦的一種認知能力,認為客觀事物的分類是其本身的屬性和人類身體經驗等主客觀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Ungerer & Schmid,引自周啟強、白解紅,2004)。在分類的過程中,原型是心理表征,是一種認知參照點。范疇則圍繞一個原型而構成。具有典型特征的原型是人們認識世界事物的切入點,人們的認知是從具有典型意義的層面開始的。原型范疇理論比古典范疇理論更為科學地概括了人腦對客觀事物和人類思維本身的分類,并獲得了一系列心理實驗的支持,已成為認知科學最重要的基本理論之一。
3.原型理論對一詞多義現象的解釋
根據原型理論的觀點,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解釋一詞多義現象。
第一,原型理論認為,范疇不是建立在共享特征之上,被歸入同一范疇不是由各成員的共同特性決定的,而是由家族相似性決定的,也就是說同一范疇各成員并不是完全相同的,它們只是具有部分共同屬性。一詞多義也表現出家族相似性結構。Austin在《詞的意義》中指出,一個詞的各種意義構成一個范疇,各意義之間不是具有相同的特征,而是以某種方式發生關系(引自趙艷芳,2001:21)。以face一詞為例,它有“臉,面孔”、“臉色,面部表情”、“物體的表面”、“面子,尊嚴”、“面對”等義項,各義項并不是毫無關聯的,而是具有一定的聯系,只是聯系的密切程度不一而已,這些有聯系的詞義構成了該詞的語義范疇。
第二,在一個詞的語義范疇中,各義項的地位并不是等同的。原型理論認為范疇中的各成員具有的共同特性是不等的,與其他成員享有更多共性的成員為該范疇的典型成員,即原型成員,其它成員為非典型成員或邊緣成員。一個詞的所有義項有中心義項和邊緣義項之分,在一個詞語的相關義項中,詞語的原型意義往往是使用最平凡、最典型、最能代表此語義范疇的核心意義(梁曉波、李勇忠,2006)。在face一詞的各義項中,“臉,面孔”即為它的原型義項。原型義項往往是人們想到的該詞的第一詞義,也是兒童較早習得的詞義。其它義項由于與基本義項有著某種關聯(隱喻或轉喻關系),而成為同一詞的邊緣義項(趙艷芳,2001:118)。
第三,原型是心理表征,是一種認知參照點,范疇是圍繞一個原型而構成的。詞的多個義項是由其原型決定的,其它詞義都是在其基礎上進一步延伸出來的,是原型義項向邊緣義項的擴展。認知科學發現人們是從基本等級范疇層面開始認識事物的,在認知基本等級范疇的基礎上,產生或習得基本概念詞語。在這一認知過程中,人們賦予這些基本范疇詞的義項一般為原型義項。客觀世界是不斷變化發展的,人們對世界的認識也在不斷加深,但語言中表達客觀事物的詞匯相對有限,多義化是滿足人們進一步認知世界的簡便而有效的途徑,于是,這些詞就在原型義項的基礎上產生其他義項,用來表達與之有關的其它一些事物。
4.原型理論對詞匯習得的啟示
按照原型理論的觀點,具有典型特征的原型是人們認識世界事物的切入點,人們的認知是從具有典型意義的層面開始的。認知語言學的研究表明,知識在人腦中是以網絡形式存在的。有些知識位于網絡的中心,而有些則位于邊緣位置,原型是位于中心位置的知識,它們更易于被提取和記憶(吳世雄,1996)。鑒于以上對一詞多義現象的分析,我們可以發現,從語義原型入手,在掌握其原型義項之后再向其它詞義擴展是詞匯習得的有效途徑之一。
人們在學習語言時,不需要也不可能學習詞匯的每一個含義。但在習得了原型義項之后,學習者能夠按照認知的規律思維方式并結合語境推導出該詞的確切含義。因此,學習者在詞匯習得過程中,應關注詞語的原型義項。相應的,對于教師而言,當某個多義詞在語境中是以非原型義項出現時,可以試著將該詞的原型意義作為提示,讓學生猜測該詞的意思。趙群和羅煒東(2005)的研究結果也表明,給學習者提供詞的核心意義作為提示能使學習者更有效地推測出目標詞的衍射意義,并能促進詞匯的長時記憶。同時,對那些以邊緣意義出現的詞匯有必要補充其原型義項,因為某一單詞的原型義項最好地體現最常用的意義,是首先要習得的意義。應當重點講解原型義項,并幫助學生了解其演變機制,找出它們潛在的共同點,理解各義項之間的深層關系,即各義項間是如何聯系起來的,這可以幫助學生在各義項之間建立起一個鏈接,減輕詞匯學習的負擔,提高學習的效率。
5.結語
原型理論對一詞多義現象有較強的解釋力,同時也為詞匯習得提供了一定的指導。在詞匯的教與學中,我們應關注詞的原型義項,進而習得其它義項,這符合人的認知特點,有利于學習者深入和全面的習得詞義,提高詞匯學習效果。
參考文獻:
[1]Richards,Jack C.etal.Longman Dictionary of Language Teaching & Applied Linguistics[Z].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
[2]敖世翠.原型范疇理論對一詞多義現象的解釋[J].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4):508-510.
[3]姜雪.一詞多義現象的認知研究[J].河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2):82-84轉92.
[4]梁曉波.認知語言學對英語詞匯教學的啟示[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2,(2):35-39.
[5]梁曉波,李勇忠.原型理論對外語教學的啟示[J].外語教學,2006,(4):67-74.
[6]熊學亮.認知語言學和外語教學[J].國外外語教學,2002,(4):33-42.
[7]吳世雄.認知心理學關于記憶的研究對英語詞匯教學的啟迪[J].外語教學,1996,(3):35-39.
[8]趙群,羅煒東.關注詞匯的核心義項――多義詞習得的有效途徑[J].外語教學,2005,(6):50-53
篇9
關鍵詞:課本資源;媒體資源;親情資源;傳統節日資源
一、創造性地處理課本資源,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打開學生學習思維
在語文教育教學中,我們常常按照課本的先后順序來組織教學,但愛好學習的學生早就自學過,再來學習就缺乏“味道”了,筆者在教學中就有意識地避開這種現象,對編者的意圖進行創造性地改編,果真收到了很好的效果。當然也可把改編教材的權利交給學生,讓他們自主探究。七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綜合性學習的內容是《黃河,母親河》,有同學說:“黃河我們沒見過,隔我們太遠了,能不能把內容換一下?”我一聽這不正好可以讓同學們自己去探究嗎?便爽快地答應了學生,結果學生的創造性被激發,科代表和班干部把一套精心編排的節目《長江之歌》搬上了講臺,臺上學生妙語連珠,臺下學生熱情高漲,他們自己利用地域特征對長江進行了充分的了解,把“長江之歌”的旋律久久地回響在班級的上空,課后還主動地寫下了很多與河流相關的日記。這樣同樣的內容范圍,不同的學生,不同的思考,不同的文體,激發了學生表達的欲望。
二、充分利用多媒體教學,吸引學生學習注意力,充實學生的學習源泉
現代社會,變化多端,學生感受頗深的雖說是自己的親身體驗,但是各種網絡、書籍、電視等媒體同樣對他們的學習生活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平時,筆者就喜歡借助多媒體輔助教學,還記得前面學習的《大道之行也》,這篇課文是要求背誦的,很多學生難以完成,筆者就想起《還珠格格》里邊穿插的歌曲正好是這篇課文,學生最喜歡看,于是就把這段相關的材料收集起來,在恰當的時機穿插出來,真還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讓他們在這堂課上,能輕松愉快地學到知識。現代網絡得到了廣泛的普及,同時也為學生的學習提供了源泉,只要能合理地利用,就會收到很好的效果。
三、留心大自然,關注社會發展,開展有意義的活動,豐富學生學習的源泉
語文教學源于生活,把學生帶入大自然中,學生可以陶冶情操,可以磨煉毅力,與大自然融為一體。本學年所學習的很多課文就是把學生帶入大自然中,如《三峽》《短文兩篇》等,結合課文內容,讓他們親自聆聽大自然,感受大自然,把學生帶出教室,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積累學習的源泉,學生有了生活的真實體驗,在寫作過程中,他們會把自己的真情實感表露出來。
四、課堂教學中滲透濃濃的親情,感悟生活真諦
家庭生活是學生寫作的素材庫,家里的生活是豐富的,也是感情的載體,但學生常常是提筆寫不出來,即便是寫出來了,也缺乏真情實感。筆者平時喜歡給學生布置一些古詩詞的情感體驗,讓學生相互交流。如李白的《贈汪倫》中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表達了詩人與汪倫之間純樸而深厚的感情,說明古人一向重視朋友的交情。王維的《送元二使安西》中的“勸君更進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表達了朋友之間的深情厚誼。在平時的教學中,筆者建議學生經常寫日記,把他們在家里、學校的有趣事、開心事、有意義的事等用真情實感寫出來;每學期要求學生看幾本名著、好書,如《鋼鐵是怎樣煉成》《駱駝祥子》;把一些自己認為寫得好的句子積累在本子上,有必要的可以適當地記憶下來,在寫作中可以適當地運用。因此,我們在平時的教學中,一定要學會把家庭與生活聯系在一起,教會學生要經常和父母溝通交流,懂得親情的可貴,感悟生活的真諦。
五、借助眾多的傳統節日,讓學生輕松感受優秀的傳統文化
中國的傳統文化與中國的傳統節日有很深的淵源,通過傳統節日傳遞了許多優美的詩詞。比如:春節的詩“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清明節的詩“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七夕節源自牛郎織女的傳說,人們常用“兩情若在長久時,又豈在朝朝暮暮”。中秋節的詩“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在課堂教學中我把這些傳統節日的詩句穿去,既調動了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又加強了學生對傳統文化的印象。在傳統的節日期間,用相應的古詩詞表達出來,既加強了學生對古詩詞的理解,又強化了我們本民族傳統文化的教育。
篇10
【關鍵詞】二語 詞匯附帶習得 啟示
一、 引言
英語詞匯的學習是二語語言學習的重要組成部分。詞匯分為兩種,一種是積極詞匯,另一種是消極詞匯。積極詞匯是指學生在獲得輸入知識的時候如在聽和讀英語的過程能夠知道單詞的意思,而且在輸出知識的時候如在說和寫英語的過程中能夠自如地使用已經掌握的英語單詞。消極詞匯是指學生在聽和讀英語的過程中知道單詞的意思,卻不能在說和寫中自如地應用英語單詞。顯然,對絕大多數英語學習者而言,他們掌握的詞匯以消極單詞居多,提高學生掌握的積極詞匯數量能夠相應地提高學生的聽說讀寫譯能力。所以,如何提高英語學習者掌握英語詞匯水平是外語界要研究的課題。研究發現,英語學習者在完成其他任務的同時能夠附帶地習得詞匯。本文從在閱讀中附帶習得詞匯的角度對國內的詞匯附帶習得研究進行綜述,分析詞匯附帶習得對外語教學的啟示。
二、 國內詞匯附帶習得研究現狀
“附帶習得”這一術語最早出現在20世紀初的實驗心理學研究文獻中,之后Nagy, Herman和Anderson(1985)在研究兒童母語詞匯習得的基礎上提出了附帶詞匯學習假說。詞匯習得是二語習得研究的一部分,學生在進行聽說讀寫譯等技能訓練的同時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附帶地習得詞匯。詞匯附帶習得是相對于“刻意詞匯學習”而提出來的。“刻意詞匯學習”是指通過死記硬背詞匯表或者單純做詞匯練習等方法來直接學習詞匯。
目前國內的二語詞匯附帶習得的研究處于起步階段,研究的內容大多是介紹國外對詞匯附帶習得的研究現狀。如蓋淑華(2003)、石志亮(2003)、梁端俊(2005)均從不同角度對國外詞匯附帶習得的研究作為比較系統的介紹。國內也有一些學者對英語專業學生的詞匯附帶習得情況作了實證研究,國內學者段士平、嚴辰松(2004)針對多項選擇注釋對英語詞匯附帶習得的作用進行了實證研究。國內也有一些文章對詞匯附帶習得的實證研究的優點與不足進行了分析。蓋淑華(2004)《詞匯附帶習得實證研究的質量評估》分析了詞匯附帶習得實證研究的不足。賀雙鳳(2004)《評蓋淑華
通過分析國內學者對詞匯附帶習得的研究現狀,筆者對國內詞匯附帶習得的研究現狀進行了歸納,將國內對詞匯附帶習得的研究主題歸納為以下四個方面:(1)基礎理論類研究,檢驗二語詞匯附帶習得的相關理論假設,如檢驗“詞匯附帶習得假說”和“投入量假說”;(2)影響詞匯附帶習得的相關因素研究,此研究考察了影響詞匯附帶習得的各種因素,比如學習者因素、閱讀目的和閱讀任務等;(3)對詞匯附帶習得的實證研究,實證研究的研究對象包括英語專業學生、非英語專業學生、藝術院校學生和少數民族雙語大學生等。(4)對詞匯附帶習得的回顧類研究,對詞匯附帶習得的研究狀況進行綜述并評析二語詞匯附帶習得的研究成果。
三、 二語詞匯附帶習得的研究對英語教學的啟示
閱讀能夠有效擴大學生的詞匯量,讓學生鞏固和掌握英語單詞。因此閱讀材料的選擇很重要。大學英語教師在選擇閱讀材料時要根據學生的英語水平的實際情況進行選擇,要選擇與學生英語水平程度相符且領域接近的閱讀材料供學生閱讀。在閱讀過程中如果生詞量過多或者文章過于簡單都不利于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習得詞匯。
如果學生在閱讀過程中遇到生詞,通過上下文的語境的提示,學生大概能猜出這些單詞的詞義。要培養學生通過上下文語境猜測單詞意義的能力,這樣可以提高學生的閱讀速度,提高通過閱讀附帶習得詞匯的效果。
要注重培養學生的閱讀技巧和閱讀能力。學習者因素對英語學習的成效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學習者本人的因素在詞匯附帶習得方面主要體現在學習者的基本閱讀技能、猜詞能力和語感等。英語教師在平時的大學英語教學中要注重學生這些能力的培養。英語教師在平時的英語教學中,可以教學生一些英語構詞法方面的系統知識,讓學生了解英語單詞的構詞法,可以提高學生猜測單詞的能力。
四、 結語
本文回顧并且分析總結了過去十年國內刊物對二語詞匯附帶習得的研究成果,分析了二語詞匯附帶習得的研究對英語教學的啟示。詞匯附帶習得理論對于促進大學英語詞匯教學具有重要的理論指導意義和實際意義,有助于英語教師更好地了解英語詞匯學習規律,推動英語教學的發展。教師應當給予學生合理的指導,創造更多的英語學習環境,有效促進學生通過閱讀附帶地習得英語詞匯。同時也希望廣大英語教師在詞匯教學當中,因材施教,采用適合學生的方法提高學生的詞匯課堂教學成效,讓學生掌握更多的積極詞匯,擴大學生的詞匯量。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