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寫長江的詩詞范文
時間:2023-03-29 02:55:1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描寫長江的詩詞,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一、詩化地理語言
語言是教學思想的直接載體,是教師傳遞教學信息的最基本的工具;語言又是一門藝術,美的語言可以使學生感到輕松愉悅,生動有趣。在教學中融入一些帶有古詩詞的語言,可以使學生更好地融入到詩情畫意的地理課堂中,從而達到激發學習興趣和求知欲的目的。
1描述地理景觀
在講述“旅游景觀欣賞”時,我采用了利用古詩描述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的方法,有些學生則和我一起念那些美麗的詩詞。
在洞庭一湖,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殤殤,橫無際涯。(洞庭湖)
山如碧玉簪,江作青羅帶。(桂林山水)
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香山紅葉)
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長江)
至莫夜月明,獨與邁乘小舟,至絕壁下。大石側立千尺,如猛獸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棲鶻,聞人聲亦驚起,磔磔云霄間;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鸛鶴也。(石鐘山)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廬山)
水光瀲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西湖)
這樣描述地理景觀,提高了學生的興趣,而且畫面感強,學生仿佛走進了如詩如畫的景色中。
2描述地理現象
在“天氣與氣候”部分的學習中,我曾經布置過這樣的作業:“請同學們課下收集、整理有關描寫天氣現象的詩詞,課上以小組為單位加以展示。”待到課上,學生們興致極高地拿出了收集到的詩詞資料,踴躍而自豪地展示,這同樣收到了滿意的教學實效。例如,描寫雨的詩詞:“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亂入船”、“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描寫風的詩詞:“秋風蕭瑟,洪波涌起”、“二月春風似剪刀”、“吹面不寒楊柳風”……描寫雪的詩詞:“柴門聞犬吠,風雪夜歸人”、“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描寫天氣“陰晴”的詩詞:“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描寫“霜”的詩詞:“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描寫“晴”的詩詞:“晴空一鶴排云上,便引詩情到碧霄”……
通過資料的收集、整理,巧妙地把學生的學習范圍,由課內延伸到課外,將課堂延伸到網上、圖書館、閱覽室,增加了學生學習的廣度和深度,更培養了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
描述教學難點
在講“月相”時,學生總是記不住新月、殘月出現的時間,我就借用柳永的“楊柳岸曉風殘月”,一句話就勾畫出了詩情畫意般的景色,學生也能準確地記住各種月相出現的時間。
二、畫意地理課堂
知識的展示方式很多,文字、圖形、表格、聲音、影像等,特別是隨著現代教育技術的應用,使得知識的展示方式發生了革命性變化。所以教師在設計教學過程時尤其要注意這些方式的合理運用,運用多種教學手段,通過多種形式將知識呈現給學生。
1圖片替代語言
在講“世界氣候和對應的自然帶”時,很多學生也沒有見過,所以對于他們而言記憶是痛苦的,常常是教師描述半天學生也沒有抓住自然帶的特征。我從網上搜索一些相關的美圖,自己也拍一些植物或者動物在課堂上展示,很多學生都在積極地尋找和討論不同圖片中的特征,而在尋找和討論的過程中記憶的問題就迎刃而解了。
2板畫不能少
講到“長江洪水災害”時,為了讓學生體會長江洪水與長江水系特征的關系,我在黑板上徒手畫了一幅長江水系略圖,在繪圖過程中,講述在有些年份,長江流域普遍降水,將會造成南北支流和上游同時漲水,即形成特大洪峰。在習慣了幻燈片投影圖片后,突然間看到我用板圖教學,學生們覺得很新穎,同時也被老師的徒手繪圖能力所折服,在佩服的同時,學生們也主動拿起筆,自己畫起了長江水系圖,這為以后的學習打下了很好的基礎。
篇2
關鍵詞:詩歌;流水意象;含義
一、流水作為主要意象進入古典詩詞的原因分析
中國的古典詩詞中,帶有水的意象的句子比比皆是,有江水、河水、湖水、溪流,有春水、秋水、雨水、瀑布,有水波不興的水,有波浪滔天的水。有專門描寫水的詩句“春來江水綠如藍”。也有把水作為媒介來表達詩人情感的,如離別的水“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憂愁的水“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思念的水“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云”;還有兇惡的水“過江千尺浪,入竹萬竿斜”,也有表時間流逝的水“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更有無情的水“水流花謝兩無情,送盡東風過出城”……中國的詩人和詞人們對水有著不一樣的偏愛,可以用水來表達任何一種情感,這是由其原因的。
首先,這與水的社會地位離不開。水是一切生命的源泉,它在詩人的心目中有很高的地位。原始人類逐水草而居,而黃河更是孕育了整個中華文明。從原始人類的生于斯,長于斯,到現代人類的食于斯,飲于斯,水是人類文明的見證,同時也是與人類打交道最多的自然事物。人類對水熟悉,于是去描寫它,去歌頌它,這是一種文化本能。于是在中國早期的文學作品中就出現了水的意象。孔子曰“逝者如斯夫”,而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中也有許多以水為意象的句子,《關雎》中有“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薄遁筝纭分杏小拜筝缟n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倍对娊洝分兴囊庀筮€有很多。同樣的,我國現實主義詩歌源頭的《楚辭》中也有許多水的意象,《離騷》中有“忽吾行此流沙兮,遵赤水而容與?!薄断娣蛉恕分杏小盎暮鲑膺h望,觀流水兮潺。”等。而在此后的古典詩詞包括文學作品中,水的意象更被廣泛運用。
其次,與水的形態有關。水是自然界中形態最多的物象,因而可以作為不同形態的意象出現在詩詞中表達不同的情感。自然界中的水,有作為常態的即液態的水,也有固態的冰和雪,更有氣態的霧。當然,我們這里討論的水的意象只是液態的水而不是冰、雪或者是霧,但是這也不可否認水的多變性,因此它更能給引起文人的注意并為其提供素材。從另一個角度來說,水的這種多變性恰恰符合文人們情感的表達,它能滿足文人內心豐富多變的情感。水可剛可柔,能屈能伸,靜若處子,動如脫兔,正好滿足了文人們或高昂、或低沉、或悲傷、或激情、或積極、或消極的情感狀態。而其它的意象卻不如水豐富。
二、流水在古典詩詞中的意象內涵分析
古人在古典詩詞中喜用流水意象,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流水意象具有十分豐富的情感內涵,能夠從多方面、多層次的表達古人的情感訴求。那么流水意象有哪些內涵了:
(一)阻隔――流水較原始的意象內涵
流水是生命的起源,但同時,流水可以將此岸與彼岸進行阻隔,于是在較早的詩歌中流水意象有著阻隔的內涵。在最早的《詩經》中已經出現?!拜筝缟n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薄遁筝纭芬辉娭忻鑼懥诉@樣一一水阻隔的場景,露濃霜重,蘆葦沾滿晶瑩潔白的霜花,詩人在河邊翹首佇立,透過裊裊薄霧和青綠蒼茫的蘆葦叢,凝視著河對岸,那就是心中“伊人”之所在。而在《古詩十九首》中同樣有這樣的描寫,“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纖纖擢素手,札札弄機杼。終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許?盈盈一水間,默默不得語。”這同樣是一水之隔,卻永世難見。而在稍后的宋詞中流水也有很多阻隔內涵的運用。李之儀的《卜算子》中有“君住長江頭,我住長江尾,日日思君不見君,共飲長江水?!边@是整條河的阻隔。在古代,流水曾給人們的交通往來,造成很大的阻隔和困擾,它令近在眼前的事物,仿佛又遠在天邊,讓人可望而不可即。因為這一水相隔而難以跨越,所以水就自然而然地成了阻隔的象征,所以,在中國古代詩詞中水的意象就有著阻隔的內涵了。
(二)愁思――流水最廣泛的意象內涵
因為流水的形態特性,具有多變、柔弱、連綿的特點,經常被古人拿來表達連綿不絕的愁思,流水因此變成了抽象的愁的具體意象表達。李清照的《一剪梅》中“紅藕香殘玉簟秋,輕解羅裳獨上蘭舟。云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ㄗ燥h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閑愁。此情何處能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弊怨乓詠硪恢本镁玫卮騽幼x者的心扉,引起感情上的共鳴。而李白的 “仍憐故鄉水,千里送行舟”(《渡荊門送別》)“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贈汪倫》)“請君問取東流水,別意與之誰短長”(《金陵酒肆留別》)“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等送別名篇都借水來寫別思,河水、潭水、江水都是詩人來表達離愁別緒的一種意象。而李煜的“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保ā队菝廊恕罚└菍⒊顚懙木唧w可感,這全賴流水之功。
(三)光陰――以流水的逝去表達光陰一去不返
流動性是流水的一大屬性,具有奔流而去,一去不返的特點,這與光陰的逝去是一樣的,光陰總是不能回轉,于是詩人借最熟悉的流水來表達看不見摸不著的光陰,顯得形象而真實。 “百川東到海,何時復西歸?”(《樂府詩集?相和歌辭》),這是較早的用流水來表達年華逝去的詩歌。“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保ā秾⑦M酒》)李白用江水滾滾東流喻光陰易逝,抒發了詩人因時間流逝、既往的事物難再而生的強烈慨嘆。“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楊慎的(《臨江仙》)和辛棄疾的《南鄉子?登京口北固亭懷古》 “千古興亡王多少事,悠悠,不盡長江滾滾流?!倍加昧魉畞頃鴮懬甑臍v史光陰,讓人空留感嘆。
流水意象還有許多內涵,如表達溝通,表達生命,表達美丑……這些對我們進行文學創作和情感的表達具有極高的顯示意義,值得我們研究和學習。
【參考文獻】
[1]詩經[M].北京:中華書局,1986
[2]王國維.人間詞話[M].萬卷出版公司,2008
篇3
古典詩詞中的虛實手法如何辨認呢?
一、古典詩詞中的虛實手法與繪畫中的空白藝術相通
空白手法是中國傳統繪畫藝術中一種常見的表現手法。如山人畫的魚,齊白石畫的蝦,紙上別無他物,但我們卻能感到滿眼碧波,畫面雖空靈卻有韻味。我國的古典詩詞中也有這種現象,如賈島的(尋隱者不遇),實寫作者和童子的對話,而詩人“問”的內容省去了,隱者是什么樣子也沒有介紹,但我們可以通過想象來補充。這種以實寫虛的手法,也可以稱之為詩歌中的空白藝術。
二、虛實與烘托
詩人在刻畫人物或描寫景物時,當難以正面表達或著意追求一種委婉含蓄之美時,常采取側面描寫的方法進行烘托或暗示,引發讀者想象,從而引起審美的體驗。如《陌上桑》,詩人通過對行者、少年、耕者、鋤者失常反應(實)的描寫來烘托羅敷的美貌無比(虛)。又如《琵琶行》,詩人三次寫江中的月亮來烘托人物的感情。景是實,而通過景物烘托出來的情則是虛。這與中國繪畫中的渲染烘托有異曲同工之妙。中國古典詩詞中的這兩種虛實手法與繪畫、戲曲等藝術形式中的虛實手法是相通的,但詩歌作為一種獨特的藝術形式,其虛和實的關系還有特殊的表現形式。
三、虛實與情景關系
李白《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中的“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這兩句詩字面上是寫景,但景中卻包含了詩人對朋友依依不舍的深情,是抒情。寫景是實,抒情是虛。這實際上是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的寫法。
四、虛實與比喻
比喻是一種修辭手法,也是古典詩詞中常用的一種表達技巧。詩人用這種方法對具體景物作生動形象的描寫,來表達自己的感情。如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庇靡槐扔鳎讯喽唤^的“愁”物化為一江東流的春水,形象地表達出來。又如賀鑄的《青玉案》:“試問閑愁多幾許,一川煙柳,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边@種用比喻來抒情的寫法,從虛實的角度看,是化虛為實,以實寫虛。
以上四種類型虛實結合的現象實際上與借景抒情、烘托、比喻、空白等藝術手法相通,因而難以有相對統一的答案,所以命題人不會屬意。值得重視的是以下幾種情況。
五、當前之景為實,已逝之景為虛
作者把已逝之景寫入詩詞中,大多是通過與當前的實景構成某種關系來表達內心的情懷。如李煜的《望江南》《多少恨,昨夜夢魂中》的“還似舊時游上苑,車如流水馬如龍。花月正春風”三句,極寫往昔的繁華生活,與詞人當時無限凄涼的處境形成了強烈對比,以虛襯實,以虛寫實,虛實結合,凸顯出夢醒后濃重的悲哀。這種通過寫已逝之景、虛實結合來表達感情的詩不少,特別是借古諷今的懷古詩大多運用這種寫法。如劉禹錫《西塞山懷古》、李白《越中覽古》、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辛棄疾《京口北固亭懷古》,都是通過今昔對比,表達對歷史與現實的思考。
六、當前之景為實,設想未來之景為虛
古典詩詞中有不少詩句是設想未來之境,詩人把它與當前之景當前之情進行對比或烘托,以虛襯實,來抒發心中的情懷。柳永《雨霖鈴》中“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是設想酒醒夢回所見到的景象。曉風拂弱柳,殘月掛枝頭,這是虛寫。詞人設想的這種凄清的景象,為面前與戀人分別的場景平添了一層惜別感傷之情。這類詩常見的還有李商隱《夜雨寄北》(君問歸期未有期)等。
七、從己方的角度寫為實,從對方的角度寫為虛
這種寫法與前一種似同實異。相同之處在于都是對對方進行設想,不同之處在于后一種設想是從對方的角度出發的,所以有人稱之為對寫法。如杜甫《月夜》的前四句:“今夜鄙州月,閨中只獨看。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贝嗽娛窃娙嗽诎彩分畞y時身陷長安時思念妻子兒女之作,原本是詩人思念妻子兒女,而詩人卻采用了“對寫法”,從對方落墨,想象妻子在月夜里如何對月思念自己。有評論家說,“公本思家,偏想家人思己”。這種寫法比說自己如何想念妻子兒女來得委婉,而且達到了雙向交流的效果,所以感情更加深沉,因而更加動人,藝術感染力更強。常見的運用“對寫法”的詩詞還有高適的《除夜》、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白居易的《邯鄲冬至夜思家》、歐陽修的《踏莎行》《寸寸柔腸,盈盈粉淚》。這樣虛實結合,溝通了雙方的情感,所以,有思念有愁苦有斷腸之痛,也有溫馨和慰藉。
八、客觀之景為實,夢境、仙境、誓愿為虛
篇4
一、抓住關鍵詞欣賞情感美
品讀詩詞,就是要通過關鍵的詩詞名句,去感受作者的內心,與先輩們的內心去碰撞,激起心靈的火花。教學中,我引導學生誦讀“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時,你看到的是錚錚鐵骨的易安居士,還是“人比黃花瘦”的李清照?通過這樣的對比,其人其情,立體地呈現了出來,答案就在詩中,老師沒有必要過多的講解,讓學生自己去體悟。
當我們吟唱“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時,想到了“富貴不能,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這是中華民族的的脊梁所在,民族魂所在,民族精神所在;當我們低吟“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時,看到的是一顆憂國憂民的拳拳之心;當我們吟唱“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青白在人間”時,看到的是一個矗立天地之間,偉岸而凜然不懼的一代名臣的形象,想到的是一個個頂天立地的漢子撐起的中華民族的不朽魂靈。每當讀到這些感人肺腑的詩詞名句的時候,豪邁之氣在胸中油然而生。我們要在反復的朗讀中,引領學生從這些詩詞中汲取精神營養,譜寫自己美好的人生篇章。
二、注重“送別詩”的情感意境
人人都送別過自己的親朋好友,心中會感慨千萬,這種情感在詩人的筆下就被巧妙的表達了出來。有人說“西出陽關無故人”,怎么會沒有朋友呢?不是說朋友遍天下嗎?經過一連串的思考追問,就明白作者的情義了?!昂却嬷?,天涯若比鄰”,這是生死與共心心相印的情誼!“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天底下都是你的朋友,像這種詩詞的感情就大度多了。一路上都是朋友,因此你是不會感到孤獨的。
同樣是送別朋友,有人只字不提送別的意思,只是描寫風景。“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送朋友走,但卻不和朋友說上幾句勉勵的話。只顧遠眺滾滾長江東逝水,哦!明白了,原來把這長江之水比作是你和朋友間的情誼??!太偉大了,流不盡的江水就是朋友之間的綿綿情誼啊!難怪你抽刀斷水呢!朋友間的情感能斬斷嗎?越斷越流的。所以,既然朋友走了,那你就在江邊停留一會兒吧,把對朋友的愁思,等到明月升起來了,讓月亮代表你的心吧,“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在教學中,老師要組織學生細細分析,詩詞里那一幅幅的情感畫面,美得難以數清。
三、對學生滲透愛國理想教育
詩詞的靈魂在于其中蘊含著詩人不屈的精神。雖然說人生旅途中遇到了風雨,但心是不死的,跳著的一顆心依然是鮮紅的,依然具有頑強的生命力的?!扒缈找机Q排云上,便引詩情到碧霄”。藍藍的天空,就那一只鶴在極力扶搖直上九萬里,其他的鶴呢?為什么這只鶴不惜生命的疲勞要孤獨的飛翔呢?哦!是詩人的情之所在啊!難道說詩人僅僅是想作詩嗎?我想肯定不是的,他是借助作詩來表達自強不息的信念,不管高空有多危險,我都要一飛沖天。這是一種舍生忘死的精神,其情其感令人肅然而敬。更有比這細膩動情的呢,“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就是死了也要去護花,這樣的人不值得我們敬重嗎?活著的時候為人民服務的信念是不滅的,就是化作泥土也要滋養萬物。話說于此,已經是完美無缺了,可歌可泣啊!
四、培養學生的想象美
篇5
一、了解詩歌類別
詩歌按內容來分,可分為山水田園詩、詠物詩、邊塞詩、詠懷詩、詠史詩等。
1.山水田園詩
側重于歌詠自然景物中的山水田園,特點是“一切景語皆情語”。代表人物陶淵明、孟浩然、王維等。王維的《山居秋瞑》“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蓖ㄟ^對山間清幽美景、鄉間勤勞百姓的描述,表達了對目前隱居生活的滿意之情,充分體現了王維“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特點。
2.詠物詩
特點是托物言志。如王冕的《墨梅》“我家洗硯池邊樹,朵朵花開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顏色,只留清氣滿乾坤?!痹姴粌H反映了他所畫的梅花的風格,也反映了作者的高尚情趣和淡泊名利的胸襟,鮮明地表明了他不向世俗獻媚的堅貞、純潔的操守。
3.邊塞詩
特點在于從不同角度展現時代的風貌。盛唐時期的邊塞詩,豪邁奔放、一往無前,代表人物如高適、岑參;岑參《逢入京使》:“故園東望路漫漫,雙袖龍鐘淚不干。馬上相逢無紙筆,憑君傳語報平安?!狈从呈厡⑼了加H的心曲,事情雖小,情意卻深。
4.詠懷詩
特點是即事抒懷。作者往往因一事而有感,發而成詩,即為抒懷。李商隱《夜雨寄北》:“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詩歌前兩句闡發了孤寂的情懷和對妻子深深的懷念,是抒懷;后兩句設想來日重逢談心的歡悅,反襯今夜的孤寂,進一步抒懷。
5.詠史詩
多以特定意象融合作者對自然、社會、歷史的感觸,或喟嘆朝代興亡變化,或諷刺當政者荒,從而表現作者閱盡滄桑之后的沉思,蘊涵了深沉的懷古傷今的憂患意識。代表人物劉禹錫、杜牧、蘇軾等。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堪稱典范,詩人站在浩浩古戰場、滾滾長江邊,抒發了對歷史、人生的深沉感慨。時光不再,英雄易逝,而瀟灑儒雅、指揮若定的周郎,更激起詩人雙鬢染霜而功業未就的傷己之情。
二、了解詩人生平,把握詩人風格
掌握詩人的生平,有助于對其作品內容的理解和把握。杜甫一生窮困潦倒,終生郁郁,所以其詩歌多寫旅途漂泊,兩鬢先衰功業未就的悲嘆,風格沉郁頓挫。還有陶淵明的淡遠拙樸、李白的清新飄逸、李清照的清麗婉約等。但某一風格的詩人的特例也往往是高考命題點,如李清照長于婉約詞,但也有“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的慷慨悲歌。
三、了解詩人所處的時代特征
不同時期的詩詞作品對不同的社會時代特征有著直接或間接的反映。如唐代的詩歌有一個明顯的分水嶺,安史之亂前的詩歌剛健大氣,境界開闊,多寫麗山盛水,理想志向以及邊塞戰事。而安史之亂后的詩歌則多是一些寫戰爭之慘,征調之苦,離亂之愁,以及希望統治者勵精圖治,重振河山,卻又難以變為現實的文字。
四、了解詩歌意象
意象是詩歌中浸染了作者感情的東西。作者要通過意象來表達自己的內心感情,把握形象后面所蘊含的言外之意,這是鑒賞成功的重要因素。例如,如柳永《雨霖鈴》:“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中,通過“楊柳”“曉風”“殘月”等意象所傳達出來的傷別情懷。
五、了解詩歌意境,把握詩人所寄予的思想感情
意境,是詩的靈魂,體味意境要從詩歌描繪的生活圖景入手,進而體味詩歌表達的思想感情。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首先將曲中描繪的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瘦馬、夕陽,這些形象再現組合而成一幅深秋晚景圖;然后展開聯想和想象,體味圖景蘊含的情意,進而領悟詩歌表達的思想感情――羈旅行人的思鄉之情。
六、了解詩歌的表現手法
表現手法是詩人用以抒發感情的手段方法,主要有抒情、描寫、修辭三大類。其中描寫、抒情是考查的重點。描寫方式有動靜結合、虛實結合等;抒情方式有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等。修辭手法有:“對偶”“比喻”“擬人”“借代”“夸張”“排比”“反復”“象征”等。其他寫作技巧包括:賦比興、襯托、對比、渲染、欲揚先抑、聯想想象等。學生對這些手法都應了解,以便在鑒賞時得心應手。
篇6
關鍵詞:詩詞、鑒賞能力
詩詞的閱讀鑒賞能培養學生良好的文化涵養,但由于多數考生文化底蘊薄弱,詩歌鑒賞題的得分率一直偏低,怎樣才能在平時的語文教學中提高學生的詩歌鑒賞能力,在考場上圓滿完成詩歌鑒賞的答卷呢?根據多年來對詩歌教學的親身體會,我認為對詩歌鑒賞能力的培養和提高主要從以下幾方面切入: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古詩詞的教學情境,是與古詩詞的內容有關的課堂氣氛與情感體驗的總稱,是課堂教學獲得成功的必備因素之一。無論是一首音樂還是一段錄像片段,都能很好的創設出與古詩詞內容相吻合的情景氣氛,能夠迅速集中學生的注意力,調動學生的鑒賞興趣,盡快融入詩詞的意境。著名的心理學家羅杰斯曾說“創造良好的教學氛圍,是保證有效地進行教學的重要條件”。
例如講蘇軾的豪放詞《念奴嬌?赤壁懷古》,在講課之前用錄音機播放《三國演義》的主題曲“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讓學生體味詩人的豪放風格。再如講柳永的《雨霖鈴》,播放徐小鳳的歌曲《送別》,讓學生通過音樂感受離別的悲涼,進而達到鑒賞這首詞的離別意境的目的。用音樂語言來詮釋詩歌語言,使學生有了具體可感的認識,托爾斯泰曾經說過“音樂的魔力,足以使一個人對未能感受的事有所理解”。音樂消除了時空的隔膜,音樂與詩詞結合,引導學生融入古詩詞的意境,展開想象的翅膀,體驗詩歌的無窮魅力。
二、知人論世,加深理解。
了解作者,包括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創作道路、藝術風格等;了解寫作背景,包括了解作品產生的時代背景、作者寫作時的心境及同時代其他作者的同類作品等。會知人論世,才有可能讀透具體作品。比如學清照的詞,必須了解她的生活經歷,前后期作品的不同風格,然后再把《聲聲慢》《一剪梅》對比閱讀,效果相當好。再如講杜甫的詩歌之前,系統地講解杜甫的四個生活階段,讓學生了解杜甫的思想與感情,從而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詩歌的主旨以及杜甫沉郁頓挫的詩風。
三、分析意象,把握意境。
詩詞意象,指主觀情意和外在物象相融合的心象,即意中之象,就是詩中熔鑄了詩人思想情感的事物,是詩人運思而成的寓意深刻的形象,詩歌往往是借助于意象來表情達意的。在我國詩歌中,有些意象本身又具有特定的意義,如“歲寒三友”松竹梅、四君子“梅蘭竹菊”為高潔、不畏嚴寒的象征,桃花隱喻美人,牡丹是富貴吉祥的象征,柳為傷離別,流水隱喻凡事聽其自逝等等。通過篩選、分析詩中所用意象及詩中某些特定意象,自然會有助于我們解讀詩歌。晚唐詩人薛瑩《秋日湖上》:“落日五湖游,煙波處處愁。浮沉千古事,誰與問東流?!睗L滾東逝之水,加之以“落日”、“ 煙波”等意象,充分渲染一個“愁”字,懷古傷今之情溢于筆端。
所謂意境,是文藝作品中所描繪的客觀圖景與所表現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種藝術境界。具有虛實相生、意與境諧、深邃幽遠的審美特征,能使讀者產生想像和聯想,如身臨其境,在思想感情上受到感染。意境由意象構成,意象包括在意境之中。因此,分析意境自然也就離不開意象?!叭胀斫贤保f飛盡水悠悠?!蹦呵铩ⅫS昏、寒鴉點點、悠悠江水,所有這一切都渲染出孤獨、寂靜、空虛的意境,可謂辭盡意不盡。“氣蒸云夢澤,波撼岳陽城?!保虾迫弧锻赐ズ洀堌┫唷罚皻庹簟薄安ê场睆暮暮崎熍c聲勢兩個方面給人以雄闊的意境美?!按竽聼熤?,長河落日圓?!保ㄍ蹙S《使至塞上》)大漠、孤煙、長河、落日,組成了塞外奇特壯麗的風光,畫面開闊,意境雄渾。
借助于意象、意境有助于讀者更好地理解詩歌。“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保ǘ鸥Α妒裣唷罚氨滩荽荷薄?黃鸝好音”春光無限也。然這“自”、“ 空”二字,一片詩心盡在“庭草自春,新鶯空囀”的寂寞、荒涼意境之中,自然無跡地過渡到下面的正文,“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庇⑿壅吆稳艘??當是包括詩人在內的志在匡國的千古仁人志士,此所謂“所懷者大,所感者深”。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薄扒健?、“ 萬徑”,置漁翁于廣大寥廓的背景之中,又加一“絕”與一“滅”字,又使幽靜、沉寂的畫面浮動起來、活躍起來,再加之“寒江”、“ 雪”刻畫出在這幽僻、蒼茫的意境之中的清高而孤傲的漁翁形象,以此寄托自己在政治上失意的郁悶苦惱。
四、寫作技巧,表現手法。
詩歌的形象性與抒情性要借助各種藝術手法來表現,我們要了解一些常見的藝術手法。詩詞中主要運用敘述、描寫、議論、 抒情四種表達方式,這其中描寫、抒情是考查的重點。描寫方式有動靜結合、虛實結合等的不同;抒情方式有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等的分別。詩歌的結構形式,常見的首尾照應,層層深入,先總后分,先景后情,過渡、鋪墊、伏筆等。 主要的修辭手法有:“對偶” “比喻”“ 擬人” “借代”“ 夸張” “排比”“ 反復” “象征”等,其他寫作技巧包括:賦比興、襯托、對比、渲染、卒章顯志、欲揚先抑、聯想想象、語序倒置等。學生對這些手法都應了解,以便在鑒賞時得心應手。
?????? ?以上是我多年來在實際教學中的一些親身體會,詩歌鑒賞能力的培養和提高不可能一蹴而成,詩歌閱讀鑒賞能力的培養和提高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必須經過刻苦的努力,必須具備孜孜不倦的求學精神,只有厚積才能薄發。
參考文獻:
[1]羅 艷 語文教學如何提高詩歌鑒賞能力
篇7
【關鍵詞】小學語文 ;古詩教學
小學教材中所選的古詩是經過專家學者在浩瀚的詩詞海洋中千挑萬選出來的,是適合當代兒童學習的精品。大都是聲情俱佳的動人圖畫,具有意境美、圖畫美、動感等特點,是陶冶性情,培養想象力的好教材。作為一名小學語文教師,如何在新課程理念指導下培養學生的詩學素養,探索出古詩教學的新思路、新方法?筆者將結合多年的教學實踐,談談這方面的認識和嘗試。
一、重視古詩“背景”的價值,讓學生更好地體會詩境
學習古詩,首先要讓學生了解古詩的寫作背景,知道詩人當時的處境和心態,然后再去理解詩意、體會詩境和感情。如《春夜喜雨》一詩,詩人杜甫在創作此詩時,因陜西旱災嚴重來到四川成都定居已有兩年。他親自耕作,種菜養花,與農民交往,因而對春雨之情很濃,寫下了這首描寫春夜降雨,潤澤萬物的美景,抒發了詩人的喜悅之情。這樣,學生了解了詩的寫作背景,再去理解古詩,就會水到渠成。
二、加強朗讀教學,培養學生語感
古人云:“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古詩教學中要采取范讀、齊讀、獨自朗讀、加手勢吟誦等多種形式,讓學生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首先指導確定感情基調,然后指導處理重音與節奏。如杜甫的《聞官軍收河南河北》是首抒情詩。全詩充滿了喜悅、激動之情。起句與七、八句節奏要急促,第五、六句要舒緩;“忽傳”“喜欲狂”“即從”“便下”讀重音。這樣朗讀抑揚頓挫,學生的感情自然與作者的感情產生共鳴,也便于學生熟記背誦。
三、嚼字品詞,加深理解
字、詞是古詩的組成單元,詩中的一字一詞都經過詩人的千錘百煉,因此,抓住重點字、詞分析理解詩意是古詩教學中的重點。如《梅花》一詩,學生通過對“凌寒”“獨自”“唯”“遙知”“暗香”這幾個詞的理解,很快就會知道這首詩是在贊美梅花,因為它不畏嚴寒,散發著芳香。如果我們咬文嚼字,認真推敲,就能體會詩人煉字遣詞的技巧。歷來受人贊嘆的《泊船瓜洲》里“春風又綠江南岸”中的“綠”字,在教學時要求學生將“綠”換成另一個字,是否更好?在學生得出自己的答案后,再告訴學生作者曾試用“來”“到”“入”“過”“滿”等字,使學生領悟到這些字都不如“綠”字有形有色,“綠”字寫出了春風的能動性,立刻可以染綠江南,給人一種鮮明的形象感。
四、多元教學,尊重個性化理解,大膽創造
(一)講詩??梢岳谩罢n前三分鐘講話”的時間讓學生交流、介紹課外所讀的古詩,通過查閱圖書、上網查詢等方式解讀詩句內容,幫助自己“胸有成竹”,從而得以上臺表達出對詩句含義的理解,達到“自圓其說”。這樣,不僅可以充分發揮學生學習古詩的自主性,而且延伸拓展,加大閱讀量,真正把我們民族優秀文化的精華深植于兒童的腦海,日積月累,聚沙成塔,使他們在輕松愉悅的古詩教學中,不斷提高語文素養和閱讀寫作的能力。
(二)改詩。小學階段的古詩,大多是寫景敘事之作,只要稍稍想象,都可以將其改寫,或景物片段,或故事小品,如教學李白的《早發白帝城》時可以讓學生將彩云、江流、船行的變化以及猿猴在山上的生動情景加以描寫,將一幅長江三峽的美景躍然紙上,《贈汪倫》、《望廬山瀑布》等都可以這樣做,這實際上是由讀到寫的轉換,這對習作能力的提高有著現實意義。
(三)畫詩。小學階段的孩子對畫畫特別有興趣。我們在教學之后讓學生把自己所想用具體的圖畫表現出來,能讓學生充分感受古詩的意境。如《登鸛雀樓》,讓學生通過群山、大河、落日、高樓、色彩的對比在畫面的鋪陳,感受畫面的壯闊雄渾,心曠神怡,這也比簡單的讀寫更能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四)演詩。古詩詞語言凝練,其中故事情節強、人物形象豐富的古詩特別適合表演。如《憫農》,教師完全可以讓學生通過扮演農民耕種的情形,促進學生對詩歌的理解,也容易加深了內心體驗。
(五)寫詩。古詩詞語言高度凝練,而且是一種十分優美的語言,教師也可嘗試讓學生將古詩改寫成意境優美的現代文。如《贈汪倫》,有個學生就是這樣改寫的:春暖花開的長江兩岸,彩蝶翩翩起舞,百花散發著芬芳,滾滾的波浪向東流去,一葉扁舟在長江渡口將要遠行。突然岸上傳來了嘹亮的歌聲,詩人走出船一看,原來是汪倫一路踏歌而來。他們四目相對,無限深情。船即將遠行,船頭的詩人怎么也不肯進艙,一次次抱拳施禮,岸邊的送行人更是依依不舍,舉起手臂不知揮動了多長時間。這樣美妙的想象融入了學生對美的理解。
(六)用詩。教學之后,教師可積極引導學生細細品味詩文中的絕妙佳句。創設恰當的語境,合理地運用詩句,化消極積累為積極積累。如:“明日復明日,明日何其多?!笔前。嘧尤チ擞性賮淼臅r候,楊柳枯了有再青的時候。我們的日子呢,卻是一去不復返。不留住今天,永遠期盼著明天,幸運會向你招手嗎?又如在春雨時,我們吟: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在冬雪時,我們吟: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
篇8
這說明,如果沒有對作品的透徹領悟,便不可能有真正的鑒賞?!敖涷炟S富的人讀書用兩只眼睛,一只眼睛看到紙面上的話,另一只眼睛看到紙的背面?!备璧碌拿砸徽Z道破了古詩詞鑒賞的真諦。
■
從宏觀來講,古詩詞專題的考查,可能會從以下幾個方向命題:
1.對于唐、宋、元三代作品的考查,要引起重視。就文學水平而言,在唐、宋、元三代期間,古詩詞達到了一個頂峰,也創造了后人無法企及的成就,其中的典型作品,代表性的作家,雖然經歷了千考萬考的淘漉,但依然要引起我們大家的重視。
2.對于“非頂級詩人”以及他們的作品,要引起重視。所謂“頂級詩人”與“非頂級詩人”是相對而言的。一般而言,它是相對于出現在學生閱讀視野中的頻率以及學生對他們的熟悉程度而言的。
從微觀上來講,還要重視以下幾個方面:
1.對關鍵詞語的考查。對關鍵詞語的考查又稱為“煉字”題,有兩種考查形式,一是指定分析某個句子中的某個詞,要求分析其表達作用。二是要求考生指出某個句子中哪個詞最具表現力,并對其作用進行賞析。從考查形式上看,單純考查對關鍵詞的語義理解的題目很少,它一般是與表達手法、表達技巧、思想情感等結合在一起綜合考查的,這就要求我們具有借助一字(詞)領悟全篇的能力,具有透過一字(詞)弄清作者所采用的表現手法、表達技巧、所要表達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2.對意象賞析的考查。意象是組成作品的重要元素,詩歌正是通過意象來表達作者的人生志趣、價值情感和思想取向的,所以只有把握作者選取某意象的意圖,弄清楚作者在某一意象上的寄寓,才能清晰地看到意象的價值,進而能夠準確地領悟作品的意境,領會整首詩的價值。
3.對景情關系的考查。對寫景詩而言,景情關系是最為重要的關系。作者通過狀寫景物傳達情感,景物色調的晦與明、陰與暗,景物狀態的動與靜,景物現狀的宏大與纖細,景物距離上的遠與近等,都與詩人的情感取向有著直接的關聯。因此,在古詩詞鑒賞中,歷來重視對景情關系的考查,或著眼于整體設題,或立足于局部設題,或從意趣方面設題,或從寫景特點上設題,靈活有致,給人以新穎的感覺。
4.對思想情感的考查。作者寫作的最終目的是表達自己的思想情感,閱讀鑒賞正是要通過作者筆下的景物看作者究竟要表達什么,并從中獲得情感上的體驗與審美上的愉悅??荚嚸}極為重視這樣的題目,千變萬化,不離其宗,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5.對手法及語言的考查。作者寫景、敘事、狀物需要借助一定的表現手法,仔細品味這樣的手法同樣能讓鑒賞者獲得美的享受。手法技巧、思想情感等離不開語言,對語言的賞析,在藝術層面上考察詩歌,能夠檢驗出學生感悟語言的能力。
■
我們應當從三個方面加強自己的古詩詞鑒賞能力:
1.多讀。劉勰說得好:“觀千劍而后識器,操千曲而后曉聲。”鑒賞古詩詞需要具備多方面的知識,如語言文字知識、古詩詞技巧知識、作家作品知識以及必備的社會科學知識等。所有這些,只有靠廣泛閱讀才能獲得。古人也說:“好詩不厭百回讀”“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這些都強調了多讀的重要性。
2.多賞。要多看名家賞析的文章,或優秀的鑒賞名篇。只要帶著分析、批判的眼光去看,對提高自己的古詩詞鑒賞能力是有很大幫助的。
3.多練。清代的唐彪曾經說過:“讀書而無評注,即偶能窺其微妙,日后終至茫然,故評注不可以已也?!币虼耍看伍喿x古詩詞時,若能自己堅持寫一些眉批、夾批和總評之類的評語,對于訓練思維,提高鑒賞能力是大有裨益的。
一、考查語言
易:解說語言的表層含義
難:分析語言的深層含義
1.煉字型
一般提問:這首詩中最生動傳神的是哪個字?為什么?
變式提問:某字歷來為人稱道,你認為它好在哪里?
答題步驟:指出該字,解釋該字的含義(表層、深層),描述該字所在詩句的景象,揭示作者傳達的深層情感,評價其表達效果(突出了……作用)。
答題套路:某字在詩中的意思是( ),生動形象地寫出了( )的情景,淋漓盡致地表達了作者( )的情感。
2.一詞統領全詩型
一般提問:某詞是全詩的關鍵,為什么?
答題步驟:該詞對表達感情、突出主旨的作用(內容上);該詞在結構上、表達效果上的作用(形式上)。
3.分析語言特色
一般提問:這首詩在語言上有何特色?
變式提問:請分析這首詩的語言風格(談談此詩的語言藝術)。
答題步驟:點明語言特色(明確、簡練);結合相關詩句分析(具體);分析表現了作者怎樣的情感(具體)。
答題套路:這首詩的語言特點是( ),如( ),這種風格很好地表達了作者( )的情感。
小結:檢測語言時,先解說表層含義,即從字面意義入手,描述該字所在詩句表現的景象;再分析深層含義,即揭示作者傳達的深層情感,突出主旨;最后評價以上形式所具有的作用,也就是表達效果。答題時依序答出,避免遺漏;依據詩作具體情況適當減少項目,不牽強附會,強加于“詩”。
二、考查意象
易:確認意象的特點
難:分析意象的寓意(分析意境型)
一般提問:這首詩營造了一種怎樣的意境?
變式提問:這首詩描繪了一幅怎樣的畫面?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情感?
答題步驟:描繪詩中的畫面,概括氛圍特點(準確),分析思想感情(具體)。
答題套路:這首詩描繪了一幅( )的畫面,營造了一種( )的氛圍,從而表達了作者( )的情感(心情,心境)。
三、考查內容和情感
易:檢測層次內容
一般提問:這首詩寫了幾個層次?請簡要分析。
答題步驟:指出具體是幾個層次;分別解析層次內容。
難:檢測中心意思(分析全詩情感)
一般提問:這首詩體現了作者什么樣的思想感情?
變式提問:有人這樣認為,有人那樣認為,你覺得呢?請說出理由。
答題步驟:表述自己的觀點(明確),用原詩句證明此觀點(具體)。
答題套路:我認為( ),原因是( )(從原詩中找到理由并分條陳述)。
四、考查表達手法
易:識斷表達手法
難:識斷并分析表達技巧
一般提問:這首詩用了怎樣的表現手法?
變式提問:請分析這首詩的表現技巧。(或作者是如何抒發自己情感的?有何效果?)
答題步驟:指出用了何種手法;結合具體詩句,加以闡釋;分析表達效果。
答題套路:首詩用了( )的表現手法(藝術手法,修辭手法),如( ),從而突出了(強調了,更有效地表達了……)作者( )的情感(心情,心境)。
五、特別注意:以對比鑒賞的形式考查
易:有明確提示的比較
難:無明確提示的比較
一般提問:對兩首詩或詞進行內容與主題、方法等方面的對比;或者與學過的課文詩句的對比。
變式提問:請說出兩首詩詞在某方面的相同點或不同點。
答題步驟:確認問題的角度或找出相關的比較點;結合原詩中具體語句分別進行分析,分條做答。
■
菩薩蠻
韋 莊
人人盡說江南好,游人只合①江南老。春水碧于天,畫船聽雨眠。
壚邊②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未老莫還鄉,還鄉須斷腸。
[注]①合:該。②壚(lú)邊:指酒家。壚,舊時酒店前放酒甕的土臺子。
賞析
這首詞直寫江南之美,曲寫對家鄉的思戀。首句說“人人盡說江南好”,“我”呢?沒說。這一點只要與白居易的《憶江南》中的“江南好,風景舊曾諳”一比較,就很容易察覺韋莊的內心之思。這江南的美是印在白居易的內心深處的,而韋莊只是聽他人說的罷了。次句“游人只合江南老”,這游人是誰呢?當然包含作者在內了?!爸缓稀焙袩o限凄愴,意謂天下喪亂,游人漂泊,雖有鄉不得還,雖有家不得歸,唯有羈滯江南,以待終老。以下幾句,直接夸贊江南之美?!按核逃谔臁睒O寫江南的景色之美;“畫船聽雨眠”寫江南生活之美;“壚邊人似月,皓腕凝霜雪”寫江南人之美。不過,江南是美,可那畢竟不是我的家鄉啊。結尾兩句“未老莫還鄉,還鄉須斷腸。”急轉直下,哀傷之情,感人肺腑。江南縱然美好,那不是“我”的久留之地,“我”的心依然屬于故鄉。然而,現在是有家不能歸,即便回家,那離亂的慘景,也會讓人柔腸寸斷。
就表達技巧方面說,這首詩運用了白描的手法。如寫江南之美的“春水碧于天,畫船聽雨眠”,運用了襯托的手法,如正面極力贊頌江南之美,實則襯托了作者滯留他鄉內心之苦及對家鄉的思念,還有對家鄉遭受戰亂后荒涼慘狀的哀傷。在修辭方面有比喻,如“壚邊人似月,皓腕凝霜雪?!睆娜宋镄蜗竺鑼懛矫嬲f,有兩個比喻,一是江南的美女,二是作者。
孤 桐
王安石
天質自森森,孤高幾百尋。
凌霄不屈己,得地本虛心。
歲老根彌壯,陽驕葉更陰。
明時思解慍①,愿斫五弦琴②。
[注]①明時:政治清明的時代。慍,疾苦、怨憤。②桐木是造琴的上好材料。據《孔子家語》記載:帝舜曾一面彈著五弦琴,一面唱“南風之薰(溫暖)兮,可以解吾民之慍兮”。另據《后漢書·蔡邕傳》記載,吳地人用桐木燒火做飯,蔡邕從火里搶出一根桐木,用它做了一把琴,因琴尾部的木材被燒焦,故稱焦尾琴,琴聲特別優美。
賞析
這是一首典型的托物言志詩。作者通過對根深葉茂、孤高挺直的孤桐的贊頌,表現了自己正直不屈、磨難越多斗志越堅的品格,也表達了報效明主的決心和獻身精神。
首聯描寫了孤桐的茂密和孤高。這種特質雖是外在的,但它是與生俱來的,是不可改變的。為頷聯和頸聯的描寫打下了基礎。
頷聯由外在的描寫過渡到對其內在品質的揭示,突出了孤桐巋然屹立,偉岸不屈,虛心汲取的品性。“虛心”一語雙關,既是孤桐內心空通的真實寫照,也是自我品性的表白。
頸聯繼續刻畫孤桐的本性,老當益壯,無所畏懼。歲月的磨煉更能彰顯它的堅強,驕陽的烤灼更能表現它頑強與旺盛的生命力。
尾聯卒章顯志,借用典故表達心愿:即愿在清明之世,盡自己所能,甚至不惜粉身碎骨,也要通過變法革新,幫助皇帝消除民眾的不滿情緒,創造一個和諧安定的社會。
整首詩運用擬人手法描寫孤桐,借孤桐來表達自己的心愿。作者對孤桐的描寫,既是寫實,也是自比。
題破山寺后禪院
常 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竹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
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
萬籟此俱寂,但余鐘磬音。
賞析
這首詩描寫了禪院幽靜、空寂、和悅的美妙境界,委婉含蓄地表達了作者寄情山水,向往佛門,厭世嫉俗的情懷。
首聯使用白描的手法。一個“照”字,不但描寫了光照大地的自然之景,也暗示了作者在光照山林的景象中所蘊涵的對廟宇的贊美之情。
頷聯描寫通向寺后禪院幽深的小路,禪房所處環境幽靜迷人,這樣美妙的意境,給人以純凈愉悅之感,喚起身臨其境者的深切回味,讓人驚嘆、陶醉、忘卻塵緣俗情。
頸聯精煉扼要,含意深切動人?!皭偂弊滞怀隽诵忝赖纳缴锅B的性情為之歡愉,“空”字突出了潭水的清澈,臨潭顧影,使人心中的俗念消除凈盡。這兩個字精煉傳神,表現了環境的幽靜,寫出了人的心情與水光山色相應的純凈怡悅。寓意深長,發人深思。
尾聯以動襯靜,以鐘磬之聲襯托破山寺后禪院環境的幽雅、清靜。這悠揚而洪亮的佛音引導人們進入超凡脫俗的境界。顯然,作者欣賞這禪院幽美絕世的居處,領略這空門忘情塵俗的意境,寄托著自己遁世無門的情懷。
這首詩語言風格淳樸淡雅,構思精妙,寓情于景,意境幽遠純凈,讀來真的是“心也可以清”了。
■
一、閱讀下面的詩歌,回答后面的問題。
宿云夢館[注]
歐陽修
北雁來時歲欲昏,私書歸夢杳難分。
井桐葉落池荷盡,一夜西窗雨不聞。
[注]歐陽修曾因“朋黨”之罪出放外任,這首詩是他外放時途經云夢驛館之作。
1.這首詩抒發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情感?結合第一、二句詩做簡要分析。
答:
2.這首詩的第四句化用了哪位作者的名句,這樣寫有何作用?
答:
二、閱讀下面的詩歌,回答后面的問題。
宿建德江
孟浩然
移舟泊煙渚,日暮客愁新。
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
請簡析本詩所營造的意境。
答:
三、閱讀下面的詩歌,回答后面的問題。
夜 雪
白居易
已訝衾枕冷,復見窗戶明。
夜深知雪重,時聞折竹聲。
作者是如何表現“夜雪”這一主題的。
答:
四、閱讀下面的詩歌,回答后面的問題。
待儲光羲不至
王 維
重門朝已啟,起坐聽車聲。
要欲①聞清佩,方將出戶迎。
晚鐘鳴上苑,疏雨過春城。
了自②不相顧,臨堂空復情③。
[注]①要欲:好像。②了自:已經明了。③空復情:自多情。
1.作者根據什么判斷友人儲光羲不會再來看望自己?請結合作品簡要分析。
答:
2.全詩表達了一種什么樣的感情?作者是通過哪些具體細節來表達的?
答:
五、閱讀下面的詩歌,回答后面的問題。
送別杜審言
宋之問
臥病人事絕,嗟君萬里行。
河橋不相送,江樹遠含情。
別路追孫楚,維舟吊屈平。
可惜龍泉劍,流落在豐城。
1.請對首聯中的“嗟”字進行賞析。
答:
2.后四句用典,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答:
六、閱讀下面的詩歌,回答后面的問題。
西 樓
曾 鞏
海浪如云去卻回,北風吹起數聲雷。
朱樓四面鉤疏箔,臥看千山急雨來。
1.詩的前兩句描寫了怎樣的畫面,各從什么角度描寫?
答:
2.詩的三、四句,表達了作者怎樣的內心世界?請簡要分析。
答:
七、閱讀下面的詩歌,回答后面的問題。
白 梅
王 冕
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塵。
忽然一夜清香發,散作乾坤萬里春。
1.在這首詩中,作者塑造的主要形象是什么?突出了它的哪些特征?
答:
2.作者主要運用了哪些寫作手法?作者借此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感情?
答:
八、閱讀下面的詩歌,回答后面的問題。
訴衷情
陸 游
當年萬里覓封侯,匹馬戍梁州。關河夢斷何處,塵暗舊貂裘。
胡未滅,鬢先秋,淚空流。此生誰料,心在天山,身老滄洲[注]。
[注]滄洲,水邊,古時隱者所居之地。陸游晚年居于紹興鏡湖邊的三山。
請簡析本詞的人物形象。
答:
九、閱讀下面的詩歌,回答后面的問題。
富春至嚴陵山水甚佳
紀 昀
濃似春云淡似煙,參差綠到大江邊。
斜陽流水推篷坐,翠色隨人欲上船。
1.本詩運用了 和 的手法寫出了山水翠綠的情趣。
2.本詩有“斜陽流水推篷坐,翠色隨人欲上船”,王維有“坐看蒼苔色,欲上人衣來”(《書事》)。兩位作者都寫出了對山水的新奇獨特感受。你喜歡哪一句?為什么?
答:
十、閱讀下面的詩歌,回答后面的問題。
如夢令
嚴 蕊
道是梨花不是;道是杏花不是。白白與紅紅,別是東風情味。
曾記,曾記,人在武陵微醉。
昭君怨
鄭 域
道是春來花未,道是雪來香異。竹外一枝斜,野人家。
冷落竹籬茅舍,富貴正堂瓊榭。兩地不同栽,一般開。
1.按照字數的多少分類,這兩首詞均屬于
。《如夢令》和《昭君怨》分別是這兩首詞的 。
2.仔細品讀這兩首詞,試分析嚴蕊的詞和鄭域的詞抒寫的各是什么事物?并簡要說說理由。
答:
3.請分別就這兩首詞表達的感情和運用的寫法談談你的看法。
答:
十一、閱讀下面的詩歌,回答后面的問題。
賦得暮雨送李曹
韋應物
楚江微雨里,建業暮鐘時。
漠漠①帆來重,冥冥②鳥去遲。
海門③深不見,浦樹遠含滋。
相送情無限,沾襟比散絲④。
[注]①漠漠:水氣迷茫的樣子。②冥冥:天色昏暗的樣子。③海門:長江入海處,在今江蘇省海門市。④散絲:指細雨,這里喻流淚。
1.詩的題目為《賦得暮雨送李曹》,請結合首聯簡要分析作者是如何切題的?
答:
2.請簡要分析頸聯、尾聯如何給我們營造出一幅富有情意的畫面?
答:
十二、閱讀下面的詩歌,回答后面的問題。
野 步
趙 翼
峭寒催換木棉裘,倚杖郊原作近游。
最是秋風管閑事,紅他楓葉白人頭。
1.本詩塑造了怎樣的野步者的形象?
答:
篇9
一、展開想象,化言為畫
古詩詞是一幅無聲的畫,一幅精美的畫。在古詩詞教學中,想象畫面是幫助學生入情入境,深入體會詩意詩情的有效策略。
如特級教師管建剛在《四時田園雜興》教學中,請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自由選擇“晝出耘田”“夜績麻”“學種瓜”三幅畫中的任意一幅,展開想象用自己的文字把當時的畫面寫下來。管老師巧妙地找到了讀與寫的結合點,引導學生用天真活潑的語言文字再現詩中優美的意境。學生在初步感悟詩意的基礎上,通過合理的想象用自己的語言將喜歡的畫面用語言文字描繪出來,一方面能更好地體會古詩文的情感美、意境美,加深對詩文的理解,另一方面也給了學生以充分的心靈自由去理解和運用語言文字,促進了學生語文綜合素養的提高。又如李清照《如夢令》以尋常語繪精美圖,展現了“溪亭日暮”“藕花深處”“一灘鷗鷺”三個極有情致的生活圖景。學生通過對這三個畫面的描寫,體會詞人把移動的風景和怡然的心情融合在一起,用心感受、化言為畫,進入詞境。學詞的過程猶如人在畫中游,詩情畫意,樂在其中。
二、拓展延伸,借景抒情
情景交融是詩歌創作的重要方法。如李白的《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明里寫景,暗里將詩人的情感蘊含在其中。老朋友在這個春光明媚、花團錦簇的美好時節,舟行長江,看著一路的旖旎風光,前往繁華之地揚州,李白是贊賞的,甚至可以說是羨慕的。在黃鶴樓為孟浩然送行,一直目睹著朋友乘坐的船掛上風帆,漸行漸遠,越來越小,帆影最終消失在藍天碧水的盡頭。然而李白仍在風中佇立良久,眺望著那水天相接的地方,似乎滾滾東流的長江水滿載著他的祝福和深情,伴隨著友人直達廣陵。詩中沒有一字提及離別的傷感和痛苦,學生從字面上幾乎看不出來。此時教師就要引導學生透過景物,揣摩背后的情感,感受到詩人將深厚的友情融匯在筆下雄渾壯闊的自然景色之中,真正達到情與景的高度統一。朋友的小船已經消失在視線里,按常理詩人可以回去了,可是他回去了嗎?從哪里看得出來?他不回去,而是佇立江邊,在想什么呢?教師引導學生對景物感悟琢磨,把李白送別時的真情實感化為文字。李白在長江邊送別友人,心里除了戀戀不舍,除了悲涼,還有羨慕之情,他內心其實也很想去揚州看看。
同樣是送別詩,《送元二使安西》“莫愁前路無知已,天下誰人不識君”是寫出了詩人的一份惆悵,對將要去荒涼之地的友人深深的依戀和牽掛;《贈汪倫》“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反映出了詩人的一種豁達,同時也寫出兩人之間不拘形跡的友誼;《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詩人把離別這件事看得很超脫,唱出了豪邁的歌聲。同樣的送別,不一樣的情感。詩人在送別時是怎樣的心情?會想些什么呢?請學生練習寫片段,將自己相關的體驗調動起來,與之對接。這樣能讓學生走近古人,甚至走進古人的心靈,就能體會到雖然古人離我們很遙遠,但是他們的情感卻與我們相同、相通。
三、填補空白,升華立意
古詩詞中,立意的高下、深淺決定著詩歌思想性的深刻程度。往往同一題材、甚至同一事物,由于作者藝術修養不同,以及所處的時代不同、生活不同、閱歷不同,或者由于作者世界觀不同,其結果,寫出的詩就有不同的思想境界和藝術效果。
如清代袁枚的《所見》一詩有聲音、有動作;有寫景,有敘事;有從容,有緊張,人物刻畫得活靈活現。特別是第三句詩結束,立馬把讀者推到全詩的:忽然閉口立!給讀者充分自由的想象空間。讓學生拿起手中的筆,寫出牧童閉口立此刻后的種種情景,學生的思維也一下打開了:也許,牧童一下子就捉住了同樣在放歌的蟬,蟬兒在他的小手里拼命掙扎;也許,牧童突然良心發現,對于柔弱的蟬兒心生不忍而悄然離去;也許,機靈的蟬兒察覺到了有點不對勁,吱地一聲振翅高飛,留下牧童傻傻地望著……通過學生的交流再出示補充材料,讓學生了解到蟬是一種有德行的蟲子,雖出身于污穢的泥土,卻能夠通過蛻殼而獲得重生,從此處高枝飲晨露。補充材料的介入,為我們探明《所見》一詩的真實命意指明方向,了解到袁枚就是像蟬一樣的高潔之士。明白我們在考慮問題時也要透過社會生活和事物的現象揭示本質,使作文的立意升華。
四、披文入理,領會內涵
古詩詞中有許多飽含哲理的詩詞。這種詩內容深沉渾厚、含蓄、雋永,多將哲學的抽象哲理含蘊于鮮明的藝術形象之中。如陸游的《冬夜讀書示子聿》中“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是作者最想告訴我們的感悟。讀著讀著你還想到哪些和實踐有關的名言、歷史故事?你能試著也用一句話表達自己對實踐的認識嗎?再如朱熹的《觀書有感》,詩人把方塘比作人的心智,把源源不斷的活水比作新鮮的知識,只有源源不斷地活水才能使方塘如此清澈;同樣只有不斷讀書,不斷地汲取新的知識,才能使人心智更聰明。最后讓學生寫寫從古詩中懂得的道理。
哲理詩中結合寫話的訓練,幫助學生了解詩中之理是什么,作者是如何表達出來的,對讀者有何啟發,讓學生在充滿情趣的學習過程中,披文入理,深刻領會詩的內涵、意蘊。
五、改編古詩,還原情境
如特級教師李偉平《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教學中告訴學生寫詩不是詩人的專利。介紹詩人顧城《一代人》,“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卻用它尋找光明。”讓學生知道寫詩并不難,只要愿意,每個人都能寫出優美的詩。同時鼓勵學生將《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以現代詩的形式,用自己的話寫下來。長短不限,想怎么寫就怎么寫。學生們的詩雖稚嫩,但卻是感情最真摯的。學生憑著自己的理解和體會,用自己的語言寫出了自己的詩,不僅強化了對古詩文內容和意境的理解與領悟,而且有助于把古詩文與充滿個人感彩的解讀融合在一起,化詩人的詩為我的詩,既豐富和細化了詩詞的內涵,又提升了古詩文的教學價值。
又如賈島的《尋隱者不遇》,詩中主要的對話是賈島與童子的三問三答。在理解古詩時如果只是擴展對話,那么古詩的意蘊就會沖淡。如果把這首古詩改編成課本劇,讓學生穿越到唐朝,還原到隱者居住的高山茅廬旁,把隱者的生活環境還原成舞臺背景,對話人物的內心變化轉換成舞臺說明。學生們興致極高,通過有層次的描繪并加上自己的創意。隱者的生活環境、人物形象通過文字真實地展現在眼前。賈島跋山涉水,終于找到隱者居所的心情是怎樣的?當他得知隱者不在家的心情又是怎樣的?當他聽說隱者就在眼前山中的心情……讓學生們換位移情,與賈島同喜共憂。學生通過劇本編寫,通過對《尋隱者不遇》中環境、人物肖像、神態動作、心理活動和人物語言的描寫,體會到古詩雖只有短短的二十字,卻給我們營造了一個無比美妙的意境。
將古詩詞教學與寫作巧妙結合的方法,既可以達到傳統教學的目的,又可以解決語言培養的目標。古詩教學中只要我們努力找尋讀與寫的結合點,踏實地進行訓練,學生的作文水平和語文素養都會有很大的提高。
(指導教師:王菊艷)
(基金項目:本文系“常熟理工學院大學生實踐創新項目”,[項目編號:2015082]。)
參考文獻:
[1]何明.寫作教學論[M].長春: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
[2]葉圣陶.怎樣寫作[M].北京:中華書局,2007.
篇10
【關鍵詞】文學語言詩文歌謠謎語美稱
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中,文學語言是其中的一支艷麗奇葩,包括有被喻為“人類文學寶庫奇珍”的詩歌,有通俗易懂的諺語,還有言簡意賅的成語等。將其中富含旅游地理知識的文學語言巧妙運用于旅游地理教學中,將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作為“人類靈魂工程師”的教師應在運用有聲語言配合無聲語言教學時,使學生從中獲得藝術美感。中職學校旅游地理教師可以充分挖掘漢語言文學中豐富的地理知識。并將其恰當運用于旅游地理教學之中。從而起到活躍課堂氣氛,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進而愛學,最終達到學會。
1.古詩文在旅游地理教學中的運用
在我國有許許多多流芳不朽的詩篇,其中對地理事物的描寫不僅豐富而且全面。雖然不少描寫是服務于文學創作的需要,并非自覺的地理行為,但其中能清晰準確、形象生動地表達地理科學內涵的詩作不勝枚舉,另外部分詩作還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地理規律,反映了當時社會地理科學的發展水平,具有很高的地理科學價值。
中職學校旅游地理教材中《華東旅游區》一章的教學內容,就詩文的巧妙引用,加以舉例: 本區內的杭州西湖,自古以來一直為人們所歌頌的對象,蘇軾將西湖比喻成美人西施。詩中這樣寫到: “水光瀲滟晴方好,山色空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雖然寥寥數語,卻讓學生在詩人描繪的西湖中得到了一種美的享受。再如,在給學生介紹長江這一黃金旅游線時,開篇可用宋代王安石的《泊船瓜州》中的詩句“京口瓜洲一水間,鐘山只隔數重山”來引入。
在講授江西風景名山廬山時,不妨把大詩人白居易在游大林寺時所作的《大林寺桃花》加以巧用: “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常恨春歸無覓處,不知轉入此中來”,這其中學生很容易就了解了廬山的垂直自然帶。當給學生介紹廬山瀑布時,我們不妨和學生一起吟誦李白的《望廬山瀑布》:“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弊寣W生在吟誦中感受到了瀑布的壯觀。
此外,在旅游地理課堂上給學生介紹到我國的季風氣候這一知識時,學生往往感到很抽象,但在課堂中通過引用他們都較熟悉的王之渙的《涼州詞》中的“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這樣學生理解起來就容易得多了。
在我國的北方地區,冬季常有風雪降落,可以用岑參在《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中的“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來描述。也可引入在《沁園春?雪》中的描繪:“北國風光,千里冰封,萬里雪飄。
我國古代詩詞的作者絕大多數是當時的士人、學者、僧道、從整體看他們是具有社會最高水平的知識群體。他們因為赴任、征戰、遷徙、游歷或流放等原因,足跡遍及海內,所以對自然地理、社會人文地理事物有了較多的觀察、了解或研究。因此,在旅游地理教學中適時適地的恰當引用詩句,即可增進教學效果,又陶冶了學生的情操。
2.歌謠在旅游地理教學中的運用歌謠是一種人們喜聞樂見的文學語言藝術形式。眾所周知,旅游地理知識包羅萬象,要想使學生掌握這么既多又雜的知識點,使用歌謠法在旅游地理教學課堂中,不失為一種好的教學方法,實踐證明也是如此?,F就旅游地理教學內容,試舉幾例加以說明:為便于學生掌握我國的十大旅游勝地。教師可將內容編成如下歌謠教給學生:“故宮長城避暑莊,兵馬鏖戰三峽上。蘇州園林映西湖,黃山日月好風光。桂林山水甲天下,十大勝地美名揚?!?/p>
要完全掌握我國的34個省級行政區劃的名稱,是學生記憶的一個難點。但是,如果將其編成歌謠教給學生,記憶起來就容易得多了。運用歌謠如下:
“兩湖兩廣兩河山,五江(疆)云貴福吉安,四西二寧青甘陜,渝蒙海臺北上天,港澳早已把家還?!?/p>
再如講到我國寶島――臺灣,將其富饒的特產編成如下順口溜教給學生記憶起來就容易得多了: “森林山中富,蓋世推樟樹。稻蔗蕉菠菜,盛產在西部。山區金銅硫,西部煤石油。 淺海石油氣,漁場鹽倉著”。實踐表明,歌謠法在旅游地理教學的使用過程中,不僅受到學生歡迎,而且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3.謎語在旅游地理教學中的運用
人們常說謎語是文學語言中的一種文字游戲,但當我們在游戲之余細細品味時,就會發現謎語在啟迪人們智慧的同時,又培養和鍛煉了人們的創新思維。所以,如果將其運用于旅游地理課堂教學,起到調節學生學習情緒,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的作用,并達到寓教于樂,樂而不嬉的妙處。同時又利于學生對個別知識的記憶,現舉如下幾例:我國的一些地名,可猜成如下謎語:
船出長江口---上海 風平浪靜---寧波 太陽落山―
圓規畫蛋-----太原 銀河渡口------- 天津 海上綠洲 ----青島 等等
4.美稱在旅游地理教學中的運用
美稱是長期以來人們對某些事物的特定稱法,其表達的特征顯著而豐富。通過在旅游地理教學的實踐運用中結果表明,學生不僅樂于接受,而且有利用對知識的準確掌握?,F舉一些常見的例子:森林被喻為“地球之肺”,濕地被稱為“地球之腎”,江河被喻為“地球的血脈”等等。
又如中國有許多旅游名城,它們有著生動的別稱,我們不妨這樣總結給學生:哈爾濱被稱為“冰城”;齊齊哈爾稱為“鶴城”、廣州被稱為“羊城”、蘇州被稱為“園林之城”和“水城”、昆明以“春城”著稱、而“泉城”早已成了濟南的代名詞,拉薩也是眾所周知的“日光城”等等。學生得此啟發,紛紛上網查找、收集古今中外的地名樂此不疲,引發了濃厚的學習興趣。
對于教師而言,具備良好的語言素質是成為一名合格中職教師的基本條件。旅游地理是中職學校旅游專業的核心課程,為了豐富旅游地理的教學內容,使教學語言更加形象化和藝術化,教學手段更加新穎和多樣化。旅游地理教師巧妙使用文學語言,從而改變以往“一支粉筆一本教科書”的沉悶旅游地理教學模式。在課堂上適時的引用學生所熟的詩文、歌謠、美雅稱等漢語言知識,既激發他們的學習熱情,在祖國名勝美的熏陶中又全面提升了中職學生的綜合文化素質。此舉,不愧為打造魅力旅游地理課堂的有效手段。
參考文獻
[1]胡新天.試談唐宋詩詞的地理價值[J].《地理教學參考》,1987,(1):25-26
[2]胡新天. 試談唐宋詩詞的地理價值[J].《地理教學參考》,1987,(2):2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