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寫燕子的詩句范文
時間:2023-03-26 20:26:43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描寫燕子的詩句,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2、細雨魚兒出,微風燕子斜。
3、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
4、燕子來時新社,梨花落后清明。
5、燕子不曾來,小院陰陰雨。
6、燕子樓頭燕子回,何年鶴去見歸來。
7、不知大廈許棲無,頻已銜泥到座隅。
8、燕來巢我檐,我屋非高大。
9、海燕何微眇,乘春亦暫來。
10、泥融飛燕子,沙暖睡鴛鴦。
11、莫巢孀婦家,孀婦怨孤坐。
12、塵生燕子空樓,拋殘弦索床頭。
13、何處飛來雙燕子,一時銜在畫梁西。
14、燕歸巢后即離群,吟倚東風恨日曛。
15、月兒初上鵝黃柳,燕子先歸翡翠樓。
16、燕子飛來窺畫棟,玉鉤垂下簾旌。
17、燕子與百勞,一西復一東。
18、雨燕翻新幕,風鵑繞舊枝。
19、畫檐春燕須同宿,蘭浦雙鴛肯獨飛。
篇2
鑒賞詩歌時,要依據具體詩句的描繪,調動起平時的生活積累,以達到準確理解詩句含意、參悟情感、乃至辨析技巧的目的。
需要說明的是,由于地域的不同、知識面的差異,詩句所表現的某一生活現象,對有些學生來說是曾經體驗過的直接生活現象,而對另外的學生來說可能就是間接的生活現象了。盡管如此,也總有這樣或那樣的直接與間接生活體驗之分。本文對生活現象直接、間接體驗的分類,只是為了說明調動生活積累時要注意不同的方面而已,不必在分類標準是否科學上刻意糾纏。
一.直接體驗的生活之態
詩句所表現的內容是我們經歷過的、所熟知的生活現象,它就在我們的身邊。這時就可以借助直接體驗的生活之態來準確解讀詩句的含意、情感。
如,閱讀下面的詩歌,完成后面問題。
早 興
白居易
晨光出照屋梁明,
初打開門鼓一聲。
犬上階眠知地濕,
鳥臨窗語報天晴。
半銷宿酒頭仍重,
新脫冬衣體乍輕。
睡覺心空思想盡,
近來鄉夢不多成。
【問題】詩人善于從細微處表現生活情趣,請從這一角度賞析畫線句。
【解析】從題干而知,該詩句就是表現生活情趣的。結合題目“早興”以及“犬上階眠知地濕”(春天到來時因解凍復蘇,大地潮氣會上升,敏感的犬兒會感知到),可知初春到來,隨著天氣轉暖,人們自然會脫下厚重的冬裝而換上相對輕薄的單衣,當然會感覺身體輕盈了許多。
這種直接的生活體驗,每個人都會有的,只要你調動你的直接生活體驗,就可以順利解答問題。
【答案】“新脫冬衣”以動作暗示季節更替;“體乍輕”寫出猛然間的輕松感受;“乍輕”呼應“新脫”,描寫入微,抒發了詩人切身感受到春天到來的喜悅之情。
二.間接體驗的生活之貌
由于生活范圍的局限,我們不可能對詩句所反映的生活都有直接的體驗。從書本、從他人的介紹中,也可以了解生活的真實之貌。在鑒賞詩句中,也要注意調動起這類間接的生活常識積累。
如,閱讀下面的詩歌,然后回答問題。
烏衣巷
劉禹錫
朱雀橋邊野草花,
烏衣巷口夕陽斜。
舊時王謝堂前燕,
飛入尋常百姓家。
【問題】詩句的后兩句,寄托了作者怎樣的情感?
【解析】該詩的后兩句包含了一個生活常識:燕子今年在某處筑巢,明年還會到此暫住,不會改變。在《烏衣巷》中,作者劉禹錫要表達的意思是:房舍是沒有變化的,變化的是該房舍的主人。即燕子所飛到的這個地方,舊時是王謝堂,而今是尋常百姓家。作者借助奇思妙想,來抒發對名門望族的煙消云散的深長嘆息。
如今,生活在城市的孩子,已經很少有人知道燕子了,更不用說燕子的生活習性了,他們看到詩句后,恐怕會怪罪燕子的朝三暮四(先飛王謝堂,后飛百姓家)吧!
【答案】作者借助奇思妙想,來抒發對名門望族的煙消云散的深長嘆息。
又如,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詩后的問題。
子夜吳歌·秋歌
李 白
長安一片月,
萬戶搗衣聲。
秋風吹不盡,
總是玉關情。
何日平胡虜,
良人罷遠征。
【問題】“搗衣”蘊含著怎樣的情感?
【解析】在洗衣機盛行的年代,在衣料越來越柔軟的今天,搗衣的生活畫面恐怕只存在于人們遙遠的記憶里了。
“搗衣”就是洗衣過程中用棒槌敲打衣物之意。由于衣物比較厚重,浸水后更加難以揉搓,所以要借助棒槌的敲打,來除去衣服上的污漬。
“搗衣”是為了遠方征人能夠盡早換上干凈衣服,實則是表達思婦對征人之思念,對征戰之怨憤。“晚上搗衣”說明白天還有其他事情要做,晚上“搗衣”更見思婦生活之艱辛,亦可見思婦感情之強烈。
【答案】“搗衣”含蘊著思婦對征人的誠摯情意。
三.想象真實的生活之狀
如果沒有直接與間接的生活體驗,就要結合詩句的描繪,利用類似、相反的生活真實,試著想象生活中的事理,來達到準確鑒賞之目的。
如,閱讀下面一首唐詩,然后回答問題。
新晴野望
王 維
新晴原野曠,
極目無氛垢。
郭門臨渡頭,
村樹連溪口。
白水明田外,
碧峰出山后。
農月無閑人,
傾家事南畝。
【問題】該詩中間兩聯寫景,請簡要說明“頸聯”所用的寫景手法。
【解析】頸聯中的“碧峰出山后”就比較費解:碧峰如何從山后又出來了?這時就要想象真實的生活:雨后新晴,原來籠罩在碧峰中的雨霧漸漸散去,碧峰就隨之出現在前面山峰的后面了。“碧峰出山后”是一個動態的過程。所以,頸聯也就是描寫景物的動態。
想象真實的生活之狀,其實也要調動起曾經有過的類似的生活體驗。城市里的學生,對霧鎖高樓、霧開樓現的體驗肯定是有的,這時不妨相似聯想一下。
【答案】頸聯描繪動態景色:田野外邊,銀白色的河水閃動著粼粼的波光,重重青翠的峰巒突兀而出,峰巒疊現。與頷聯的景物描寫一起,構成了一幅明媚的雨后山水圖,表達了作者野望中的喜悅之情。
又如,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詩后的問題。
村 居
張舜民
水繞陂田竹繞籬,
榆錢落盡槿花稀。
夕陽牛背無人臥,
帶得寒鴉兩兩歸。
【問題】結合全詩所展示的畫面氛圍,簡要分析三、四兩句詩景物描寫的技巧?
【解析】三、四兩句詩描繪牛蹄聲打破了沉寂。夕陽西沉,暮色朦朧,老牛緩緩歸來。牛背上佇立著寒鴉,寒鴉之靜附于牛之動,牛之動涵容了寒鴉之靜,大小相襯,動靜相襯。
但是,相對于全詩的意境來講,牛、鴉動靜相襯的畫面是為了襯托出小村的寧靜氛圍,所以結合全詩看,三四句寫景技巧就是以動襯靜了。
而這寧靜氛圍就需要我們的想象。我們可以反向想象:怎樣的情況下寒鴉就要飛走了呢?那就是有了人的干擾。如此,畫面就不再是寧靜的,而是熱鬧的了。
篇3
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8-925X(2012)07-0269-02
什么是創造呢?我想,簡單來說就是在探索知識中,凡是新思想、新觀念、新意見能夠建立新理論的,凡是有新意圖、新方法、新設計,能夠做出新成績或造出新東西的都可稱為創造。創造力包括敏銳的觀察力、準確的記憶力、創造性思維和創造性想象等。小學生的創造力依靠老師的創造性教學來培養。創造性思維并不神秘,只有教師引導得法,創造性地教,學生才能創造性地學,從而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語文學科也是思維學科。語文教學在創造性教學中有許多得天獨厚的有利條件,在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方面有著不可低估的作用。下面我就自己的教學實際來簡述一下語文課中的創造性思維的點滴做法:
1鼓勵學生應用想象,增進創造新思維能力
有位哲人曾經這樣說過:"想象就是創造力"。想象是創造的翅膀,有了想象,才有創造。探索是創造的門戶,不去探索,何來創造。教師要創造機會,給學生一個想象思維自由馳騁的天地。我在教《盧溝橋的獅子》一課時,充分利用描寫盧溝橋的石獅子形態的“有的……”句式,讓學生進行發揮想象,說出你心目中石獅子的樣子。學生的想象五花八門,有對未來美好的憧憬,有對日本帝國主義憤慨,還有表現中國人不屈不撓的斗爭精神……既發揮了學生的聰明才智,開拓了學生的想象空間,又使學生對語文表達的思想感情有了深刻的認識。愛伊斯坦說過:“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著世界上的一切,推動著進步,并且是知識進步的源泉,”由此可見,培養學生的想象力發展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有著重要的作用。
2激發學生的興趣、愛好,引導學生表達和容忍不同的意見
教育的生命在于創新,學生成才在于創新。創新思維素質與能力的培養融入學習之中,時時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這是素質教育的應有之義。
在教學《燕子》一課時,為了讓學生感受春天的美好,感受小燕子的到來增添了春天的生機,學完描寫春天景物一段時,我手持“小燕子”(剪紙)引用最富有詩意的當代詩人金波的詩句:“風,搖綠了樹的枝條;水,漂白了鴨的羽毛;盼望了整整一個冬天,你看春天已經來到了!在微風中,在陽光中,燕子斜著身子……”在黑板畫的景物里“飛”來“飛”去,詩的意味美與課文的描述美結合,給學生帶入了美好的想象的境地。
接著我請學生們到黑板前,手持“小燕子”用金波詩句,也可以自己描述或引用其他詩句來創造性地描述課文。學生們的思維踴躍起來,有的用自己的語言描述,有的引用宋代詩人葉紹翁的“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墻來”,讓小燕子不僅在“課文”中“飛”,還“飛”到人家的屋頂上,告訴人們:“春時耕種夏時耘,粒粒顆顆費力勤”,及早動手做自己想做的事;還“飛”到小朋友的肩膀上,讓小朋友去感受大自然的美……語文教學,尤其是閱讀教學,以其固有的特質能夠更有效地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的能力和意識,成為創新思維的生成陣地之一。
再比如教《白楊》一課時,老一輩的新疆建設者面對惡劣的環境、艱苦的條件,那堅強不屈、無私奉獻、扎根邊疆,“奉獻了青春獻終身,獻了青春獻子孫”的崇高精神,離學生生活的年代已經久遠,是當今學生理解的難點。那么,怎樣將這類思想內容比較強的文章講好呢?讓學生不脫離語言文字去感受新疆建設者的崇高精神呢?我想還是充分發揮學生的想象空間,把學生帶入到那種入情入理的境地里。我沒有按照正常的課文描寫順序進行教學,而是在黑板上畫了棵高大的白楊樹,讓學生直觀感受并說出白楊樹的特點。學生說的與課文描寫的并無差異,再讓學生感受一下作者是怎樣描寫白楊樹的特點的,然后把白楊樹“放”在荒涼的大戈壁里——學習描寫大戈壁的內容,通過對大戈壁環境惡劣的增補內容的介紹,讓學生說出當你面對這樣惡劣的環境你想說點什么?緊接著讓學生假設自己是白楊樹,當風沙肆虐地吹來時,你會怎樣?當雨雪下起時,當干旱來臨時,當洪水到來時…….學生在想象中理解了課文的內容,在語言文字的描寫中受到了思想教育。蘇霍姆林斯基說:“只有能夠激發學生去進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
3抓住契機,深入探究與交流
《語文課程標準》關于閱讀的教學建議: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
在教學《桃花心木》一課時,我是這樣引導學生學習的:先設計導語“同學們,當我讀完這篇課文后給我最大的感受是:作者是一個生活的有心人,生活的細心人,他能夠通過觀察種桃花心木的人種樹的過程,而總結出道理來,你們知道那個道理是什么嗎?”這樣直奔課文的重點和難點,學生找出后,不急于解答,在引領學生學習課文中種樹人怎樣種桃花心木的。由此,不僅作者產生了疑問,學生也產生了疑問,當在學習種樹人說的一番話時,我沒放松“種樹人笑了”這一細節描寫,讓學生設想一下,他笑時,在想什么?學生聯系上下文產生的疑問,回答出:“他在想作者對種樹的知識不了解;他在想你是不是認為我很懶……”連平時不愛發言的同學也站起來充分發表了自己的見解,并聯系實際深刻地談了感受,這樣難點教學以不攻自破。
《新課程標準》提出:“語文課程應培育學生熱愛祖國語文的思想感情,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語,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語文課也不再僅僅是遣詞造句能力的培養,而是有了更深層次的延伸,那就是孩子思維的發展,尤其是他們的創新思維。對于孩子創新思維的能力的培養,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完成的,而是要在課堂教學中磨礪而成的。語言是思維的反映,也是思維的結果,求異思維是創造性思維的靈魂。著名特級教師于漪老師說得好:“應該讓文章的思想感情伴隨著語言文字流淌到學生的心田。”語文課上對語言文字的理解和感悟,注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是培養學生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的有效途徑。
篇4
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南唐.李煜<<虞美人>>
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唐.李白<<宣州謝眺樓做官別校書叔云>>
十年一覺揚州夢,贏得青樓薄幸名------唐.杜牧<<遣懷>>
苦恨年年壓金線,為他人作嫁衣裳------唐.秦韜玉<<貧女>>
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唐.李商隱<<錦瑟>>
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唐.白居易<<長恨歌>>
8.別有幽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唐.白居易<<琵琶行>>
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宋.陸游<<書憤>>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唐.王之煥<<涼州詞>>
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宋.李清照<<醉花陰>>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宋.李清照<<聲聲慢>>
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宋.李清照<<一剪梅>>
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宋.辛棄疾<<丑奴兒.書博山道中壁>>
人到愁來無處會,不關情處總傷心------宋.黃庭堅<<和陳君儀讀太真外傳>>
白發三千丈,緣愁似個長。 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描寫心情不好的句子
天若有情天易老,人若有情死得早
心情不好的詩句 形容心情不好的詩句 表達心情不好的詩句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父對愁眠。
移舟泊煙渚,日暮客愁新。
5.薄霧濃云愁永晝,瑞腦消金獸。
只恐雙溪蚱蜢舟,載不動許多愁。
一生惆悵情多少,月不常圓,春*易為老。
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
別有幽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
咫尺愁風雨,匡廬不可登。
落日五湖游,煙波處處愁。
三杯和萬事,一醉解千愁。
百年愁里過,萬感醉中來。
不是春來偏愛酒,應須得酒遣春愁。
愁絕桑陰春欲暮,一痕濃綠上眉端。
風力掀天浪打頭,只須一笑不須愁。
佳節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
.酒力不能久,愁恨無可醫。
老去漸知時態薄,愁來惟愿酒杯深。
情多最恨花無語,愁破方知酒有權。
人言柳葉似愁眉,更有愁腸似柳絲。
暝色入高樓,有人樓上愁。
撩亂邊愁聽不盡,高高秋月照長城。
海畔尖山似劍芒,秋來處處割愁腸。
橫岡下瞰大江流,浮遠堂前萬里愁。
.階下青苔與紅樹,雨中寥落月中愁。
淡極始知花更艷,愁多焉得玉無痕。
.檻菊愁煙蘭泣露,羅幕輕寒,燕子雙飛去。
.芭蕉不展丁香結,同向春風各自愁。
少年不知愁滋味,為填新賦強說愁。
.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別有一般滋味在心頭。
綠楊芳草幾時休?淚眼愁腸先已斷。
愁腸已斷無由醉。酒未到,先成淚。
離愁漸行漸無窮,迢迢不斷如春水。
是他春帶愁來,春歸何處,卻不解帶將愁去。
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
算空有并刀,難剪離愁千縷。
是落紅帶愁流處,記當日門掩梨花,剪燈深夜語。
愁損翠黛雙眉,日日花闌獨憑。
春日釀成愁日雨,念疇昔風流,暗傷如許。
憶從前,一點東風,風隔著垂簾,眉兒愁苦。
江水添將愁更滿,茫茫直與長天遠。
.動愁吟,碧落黃泉,兩處誰尋。
何處合成愁?離人心上秋。
獨自凄涼還自遣,自制離愁。
一片春愁,漸吹漸起,恰似春云。
篇5
關鍵詞:杜甫 成都詩 夔州詩 氣候描寫
一、引言
在偉大詩人杜甫一生創作的1458首詩中,按地域分類有長安詩、秦州詩、同谷詩、梓州詩、閬州詩、成都詩、云安詩、夔州詩、湖湘詩等,其中成都詩和夔州詩的總數為707首,占他詩作總數量近一半。學界對杜甫的成都詩和夔州詩的研究大多集中在作品的思想內容、藝術風格、藝術形式、地域特色、深遠影響等方面,但是對兩個地域的有關氣候描寫的詩歌進行比較研究的還比較少。本文即從兩地氣候描寫這個角度對杜甫成都詩和夔州詩的差異進行比較,以求對杜詩的這一側面有更加細致深入的了解。
總體來說,成都詩寫“春”出色,夔州詩寫“秋”最佳。究其原因,杜甫在成都實際生活了三年零九個月,正如《去蜀》一詩中所說:“五載客蜀郡,一年居梓州。”這讓他有足夠多的機會和時間來感受成都溫潤的春天。此外,還因為他在成都生活時心境比較平和安然。在他漂泊西南十一年的歲月里,成都時期可以說是他唯一一段衣食無憂、有朋友家人相伴的安定溫馨的歲月。心態淡然和樂,自然詩興也比較濃厚,于是他把對成都獨特的氣候環境的真切感觸融入詩歌細膩的描寫里。但是夔州時期的杜甫,已經五十五歲,身體狀況逐漸變壞,被肺病、風痹、眼暗、瘧疾、消渴等疾病纏身,身體十分虛弱,所以他面對靜默流逝的光陰和秋日光景,面對國破家亡亂世動蕩的時局,心情異常地沉重悲涼,加上他“孤舟一系故園心”的深沉的憶舊懷鄉之情和“江湖滿地一漁翁”的拂之不去的孤獨落寞,他眼里的秋景就更能撩動他的思緒,給予他寫詩的靈感,激起他的詩興。所以成都詩中寫春是一大特點,而夔州詩中寫秋是一大特色。
二、成都詩中的氣候描寫
關于成都的氣候,杜詩是這樣描繪的:一是春季多雨濕潤。這是杜甫成都詩氣候描寫中最濃墨重彩的一筆。且不說“細雨魚兒出,微風燕子斜”(《水檻遣心二首》其一),“衰年催釀黍,細雨更移橙”(《遣意二首》其一),單是那一首《春夜喜雨》,便道盡了成都春雨的絕美。詩曰:“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野徑云俱黑,江船火獨明,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這詩不知被多少人解讀了多少遍,然而膾炙人口、沁人心脾的好詩總是讓人常讀常新:這是描寫春雨夜景,表現喜悅心情的名作。開篇就用“好”字贊美雨,這是很值得玩味的。我們說好人好事,而用“好”字形容雨,足見詩人對雨的喜愛,并且賦予了雨以人的思想和感情,似乎雨知道春天是萬物萌生的時節,它就適時地來了。頷聯進一步解釋為什么是“好雨”,因為它“潤物細無聲”,這一聯的“潛”字和“細”字用得極妙,形象地表現了春雨悄然而至的柔情和細膩,真可謂神來之筆。接下來一聯的描寫給人以視覺上的享受和刺激:“野徑”上云“黑”,“江船”上火“明”,并且用“俱”和“獨”形成對比,反差強烈;尾聯的“紅”字瞬間把鮮明的畫面感描寫出來,而“濕”和“重”字卻立刻提高了畫面的可感性,尤其是“重”字,體現了老杜極高的煉字功力,真所謂“語不驚人死不休”,任何一字均不可替換。正如《杜臆》中說:“‘重’字妙,他人不能下。”[1]浦起龍說:“寫雨切夜易,切春難。”[2]有學人研究說,這首《春夜喜雨》,不僅切夜、切春,而且寫出了典型春雨也就是“好雨”的高尚品格。題為“喜雨”,詩中卻無一“喜”字,但“喜”意都從罅縫里迸透。[3]寥寥四十字,就準確、細致、形象地描繪出了成都地區春雨的特征,也表現出了詩人對成都春雨的獨特感悟和喜愛之情。成都詩中不僅寫春雨寫得甚美,寫春日其他光景也寫得甚好。在《絕句漫興九首》和《江畔獨步尋花七絕句》中,前九絕是寫桃花、春鶯、春燕、柳絮、荷葉、鳧雛、柔桑、細麥,在春光中各自滋長變化,以誡人生不應虛度、辜負春光。有詩句云:“莫思身外無窮事,且盡生前有限杯”和“人生幾何春已夏,不放香醪如蜜甜”,這應是九絕的主旨;后七絕寫作者愛花惜花由江濱起一路尋去,到黃四娘家止:“留連戲蝶時時舞,自在嬌鶯恰恰啼。”俗話說:“醉酒見真情。”春風沉醉詩興顛狂,這兩組絕句,在夢幻般的春景和藝術折光中泄露了詩人靈魂深處的真情,也讓我們看到了唐朝成都美不勝收的春色。此外,《遣意二首》愉快地描寫了草堂春日里的春花、春水,春夜里的宿鷺、弦月:“一徑野花落,孤村春水生”“野船明細火,宿鷺起圓沙”“云掩初弦月,香傳小樹花”。《絕句二首》其一也是杜詩中描寫春色的名篇:“遲日江山麗,春風花草香。泥融飛燕子,沙暖睡鴛鴦。”唐代成都的春日溫暖,并沒有如今的“倒春寒”現象,有詩為證:“坦腹江亭暖,長吟野望時。”(《江亭》)杜甫竟然在春日坦腹江亭,曬陽取暖,足見春天的溫暖和生活的愜意。
二是成都的夏季多雨,已有梅雨天氣:“南京犀浦道,四月熟黃梅。湛湛長江去,冥冥細雨來。”(《梅雨》)因著夏季多雨和氣溫升高,岷山雪水融化,隨之而來的便是江河泛濫的現象。杜甫的《江漲》形象地描述了成都夏季的這一特色景象:“江漲柴門外,兒童報急流。下床高數尺,倚杖沒中洲。細動迎風燕,輕搖逐浪鷗。漁人縈小楫,容易拔船頭。”
篇6
《歸園田居》詩,直承詩經、楚辭、漢魏樂府的現實主義傳統,在內容題材上一反玄言詩的空洞說教,在藝術手法上一反綺麗的形式主義詩風,創造了自然清新的新詩風。當我們讀到“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的詩句時,不只覺得作者的身心復得返自然,而且覺得詩歌這種藝術形式從思想內容到藝術技巧上也都復得返自然了。
直抒胸臆的抒情是形成陶詩自然美的第一個原因。這在陶詩中是很突出的,如“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脫口而出,不粉飾,不做作,有什么說什么,把坦蕩蕩的胸懷和盤托出。完全是久別重逢的老友于深夜促膝談心的口氣,不像道學家的談玄說理、莫測高深,也不像那腐儒講學的掉書袋,更不像形式主義詩歌的賣弄才華。難怪歷代不少評論家都說陶公非寫詩,直抒胸臆而已。
素描圖畫般的寫景是形成陶詩自然美的第二個原因。陶詩一反當時詩人的綺麗雕飾風格。“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榆柳蔭后檐,桃李羅堂前”,完全用的是白描手法,把自然景物有所選擇地羅列到讀者面前,這點很像杜詩“穿花蝶深深見,點水蜻蜓款款飛”那樣清新、自然而富有情趣。似大匠運斤,不留痕跡,若庖丁解牛,游刃有余,給人以負重若輕、事半功倍的感覺。他寫村落的遠景,沒有從具體的顏色、形狀、地勢、大小等方面去著筆,只用“曖曖”這個重疊詞加以修飾。寫墟里煙,也沒有狀其顏色,只是用重疊詞“依依”去描繪。這還沒有什么難以理解的地方,因為村落和墟煙的顏色原本就沒有什么出色之處。但是作者對桃李榆柳描寫卻似乎有點難以理解。桃紅柳綠是極鮮明的顏色,桃紅有“人面桃花相映紅”的美稱,柳樹有“客舍青青柳色新”的名句,這是比陶為晚的唐人名句,比陶為早的有《詩經》詩句“桃之夭夭,灼灼其華”,都從顏色著墨。陶詩卻沒有寫顏色,只是寫出了桃李榆柳的位置及其和房屋的關系,這不有點反常嗎?這是反常,也是獨創。比如一幅素描畫,沒有五顏六色,濃墨重彩,只有幾筆淡淡的素描線,但是由于畫工技藝高超,畫出了素描對象的神韻和生氣,這就使欣賞者受到感染和啟發,調動自己過去的感受經驗,從這無顏色的畫面中看出顏色來,從而加深了對畫面的了解,得到一種美的享受。我們讀上面幾句陶詩,眼前就浮起了比詩句字面所寫要廣泛得多的畫面,村落那遠離繁華的荒涼景象,背山傍溝的地勢,房屋墻院的顏色等都透過“曖曖”這昏暗的字眼,經過聯想而清晰地顯露出來。青藍色的墟煙徐徐上升,郁郁蒼蒼的榆柳,嬌艷嫵媚的桃李也都歷歷在目,甚至那濃郁的桃花的香氣也似乎聞到了。這猶如一幅好的素描畫,能夠引起欣賞者的再創造,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當我們回頭再看原詩句時,更覺得它是那么的自然樸素。
篇7
為了探討國學對青少年的影響以及如何幫助小朋友們更好地學習國學經典,我們到飽學詩書的黃益庸老爺爺家拜訪。
此次采訪是以“您是如何愛上詩歌并走上文學之路的?”這個最常見的話題開始的,不料想,黃老的一席回答卻讓我忍俊不禁……
黃老的家鄉在廣西玉林,那里有一種傳統小吃,叫“米粉肉丸”,非常美味。黃老小時候,經常有小商販隨街叫賣,兩個銅板一小碗。那時候黃老正是“齠髫垂發”的時候,當然對好吃的東西垂涎欲滴了。每次聽到叫賣聲黃老就纏著父親給他兩個銅板好去買米粉肉丸。父親倒也不小氣,可是給銅板是有條件的――每天讓他背詩。背好了,才能給兩個銅板。于是,黃老為了每天能獲得兩個銅板買好吃的,就認真地背詩。起初背誦的是比較短小的,如《千家詩》,后來漸漸地開始背誦如《燕詩示劉叟》《賣炭翁》等這樣篇幅長一些的。不知不覺中,隨著對這些描寫百姓疾苦、鞭撻社會黑暗、贊美祖國河山、抒發凌云壯志的古詩的理解,黃老沉湎其中,受到了良好的熏陶教育。上中學后,黃老有了理想抱負,就情不自禁地開始寫詩抒懷了。
黃老說:多學習、詠誦優秀的古詩詞,好處多多!俗話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學習優秀古詩詞最直接的好處就是幫助小讀者們提高文學修養。這些經典詩篇都是先賢智者們字斟句酌的文學精華,多讀多思,你就會出口成章,連說話都有文采!還有,學習優秀的古詩詞還可以陶冶小讀者們的道德情操。
篇8
描寫春天的對聯10副落花滿地春光晚;
芳草連云暮色深。
【賞析】北宋徽宗趙佶,在位時荒腐朽,卻又是頗負盛名的書畫家,書法“瘦金體”,自成一家;工花鳥,能詩詞,又善對聯。北宋靖康二年(1127年)初,徽宗被金人俘虜北去,在失去人身自由的情況下,仍然雅好賦詩做對聯。這副對聯的上聯就是徽宗所出,下聯是莘王趙植所對。
千條嫩柳垂青瑣;
百囀流鶯入建章。
【賞析】北京頤和園的宜蕓館對聯。這里“青瑣”“建章”都是借指宮殿。
芳堤十里新晴,春態苗條先到柳;
翠疊萬山如繡,點綴風流卻欠梅。
【賞析】此聯是明朝進士邵銳所題。上聯用細長柔美、婀娜多姿,最早變綠的柳絲,來描繪明媚宜人的春光。
下聯“翠疊萬山如繡”,更進一步美化了上聯描繪的錦繡般春光,同時又急轉,“點綴風流卻欠梅”,一下子便把意境推向了另一境界:指出春景雖美,但卻無梅。
燕入桃花,猶如鐵剪裁紅錦;
鶯穿柳樹,恰似金梭織翠絲。
【賞析】上聯以“鐵剪”比喻“燕子”,以“紅錦”比喻“桃花”;下聯以“金梭”比喻“黃鶯”,以“翠絲”比喻“柳樹”,生動貼切。
松下圍棋,松子每隨棋子落;
柳旁垂釣,柳絲常伴釣絲懸。
【賞析】解縉是明代大學士,這副對聯的上聯是解縉的朋友所出,下聯是解縉所對。聯語表達了清凈悠閑的情趣。
東風吹開花千樹;
占斷春光唯此花。
【賞析】這是著名的詠桃花對聯,下聯源自唐代白敏中寫桃花的詩句:“千朵秾芳綺樹斜,一枝枝綴亂云霞。憑君莫厭臨風看,占斷春光是此花。”
云淡枝頭春意鬧;
風輕墻外雜花紅。
【賞析】這是詠杏花的對聯。杏花有變色的特點,含苞時純紅色,開花后顏色逐漸變淡,所以說“雜花紅”;花落時變成純白色,所以說“云淡枝頭”。
綠樹青山,斜陽古道;
桃花流水,福地洞天。
【賞析】這是湖南桃源縣的桃花源對聯。桃源縣的桃花源相傳為陶淵明《桃花源記》里所記載的地方,也是我國最負盛名的桃花勝地,這里桃花滿山遍坡。
桃花飛綠水;
野竹占青霄。
【賞析】“青霄”指青天、天空。這是江蘇揚州瘦西湖的蒸霞堂對聯。揚州歷來都是江南繁華形勝之地,瘦西湖更是勝景中的勝境。在瘦西湖畔植有不少桃花。
水滴花溪,洗凈一窮二白;
篇9
關鍵詞: 古典詩歌 詩歌鑒賞 教學方法
詩歌是各種文學樣式中最早出現的一種,它以豐富的感情和想象使人心潮起伏,以鮮明的節奏和美妙的韻律使人吟詠回味,以高度的凝練和含蓄使人回味無窮,是人們喜聞樂見的文學形式。不論是哪個時期的詩歌都可以提高學生的文學修修養和審美能力。但是由于生活的時代不同,因此學生對古典的詩歌理解比較困難,再加上中國傳統的教學模式是教師根據教參字字解釋,每句翻譯,缺少對詩歌意象、意境的整體理解,因此學生對學習古典詩詞感到枯燥無味,如何讓學生品味到古詩詞的博大內涵、優美的意境,感受到古詩詞帶給我們的扣人心扉的美感,是語文教師的主要任務,以下是我就自身的教學經驗對古典詩歌欣賞的幾點看法。
一、了解作者生平和寫作背景
要想全面正確把握某首詩歌的主題和意境,需要理解作者的生平,如:作者生活的時代特征、家庭出身與成長經歷、政治抱負與理想追求等,以及理解詩歌是在什么情況下寫的,是因何寫這首詩歌的,這些對鑒賞古典詩歌很大的作用。
二、讀準詩歌的節奏和韻律
在古代詩歌是用來吟唱的,雖然如今大部分曲調已遺失,可是作為歌詞,其節奏韻律還有所保留。因此,教學時可以通過誦讀來讓學生感受詩歌的韻律美、理解詩歌的情感美。此處說的誦讀不是隨意而為的讀,也不是限于讀準字音的機械重復,而是要讀準節奏,讀出韻律,進而達到體悟感情讀準節奏的目的。讀準節奏的前提是教學生劃分節奏,通過語速來感知詩情畫意。節奏的劃分,一般視作者的情感而定,即表現喜悅、高昂、歡快或憤怒、緊張、驚懼的情緒時,朗讀的節奏較快;表現深思、痛苦、想念等情緒時,朗讀的節奏就比較慢;一般的敘述、描寫、交代,朗讀時保持中等的速度。
三、感受形象,體味意境
所謂意境,就是詩人要表達的思想感情與詩歌中所描繪的景物有機融合而形成的耐人尋味的藝術境界,也就是意與像完美統一。“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這就為我們描繪出個漂流天涯,孤獨、哀傷、凄涼的游子形象。這就要求我們記住在詩歌中常用的一些體現豐富傳統文化內涵的景物,譬如松柏、翠竹、冬梅、、白云等,多用于描寫性情孤傲,與世異流的高潔隱士;杜鵑古道、落日、沙漠、邊關等往往讓人聯想到思鄉的愁緒。芭蕉、梧桐、秋雨等往往讓人聯想到凄風和苦雨;溪流、細雨、微草、燕子等常用來描寫春天的美景。
四、分析詩歌表達的思想感情,把握詩歌的情調
典型的優秀的作品總是通過藝術的美的形象,表達作者的人生理想、思想感情。要么借景抒情,要么融情于景,我們要分析并感悟出來,讓學生受到啟迪,產生共鳴,從而獲得精神上的享受。對其思想上的局限,也要加以鑒別,避免學生受到消極的影響。
古典詩歌作品無不滲透著作者的人生觀、價值觀、審美觀和思想感情等,而這些與作者的生活時代、階級地位、階級立場、個人經歷、道德情操等分不開的,因此作品的格調就有高雅與庸俗、豪邁與頹廢之分。因此我們應引導和提倡學生閱讀和欣賞那些健康向上、格調高雅、催人奮進的優秀作品。
五、鑒賞詩歌的表達技巧
1.抒情方法
(1)直接抒情,也叫直抒胸臆,即以景生情,是作者面對有關的人物、事件和現象等所表露的、愛憎分明的態度,如杜甫的“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也足”。
(2)間接抒情,又一分為二。一種是借景或借物抒情,即托物言志;另一種植寓情于景、寓情于物、情景相生。作者對某種現象或可觀事物有所感觸時,把自己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寄寓在此情此景中,這種抒情方式叫借景或借物抒情。
2.表現手法
(1)渲染襯托。指從側面著意描寫與主題相關的情景,以便使所要表達的事物更加鮮明突出。
(2)用典。在詩歌中引援事實,這樣既可以使詩歌語言精練,寓意深刻,說理透辟,增添作品的生動性和含蓄性,增強作品的表現力和感染力。例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的“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比鄰”二字為用典,《周禮、大司徒》載:“五家為比。”《周禮、遂人》載:“五家為鄰。”
(3)虛實結合。這也是古人詩歌寫作中常用的表現手法,好處是可以使作品結構緊湊,形象更加鮮明,并使作品增加容量。
(4)象征。用具體的事物來表現某種特定的意義,使抽象的情理想象化,使所要表達的思想更加含蓄和深刻。
(5)列錦。是指詩歌句子不用動詞,都用含義雋永的名詞羅列。
(6)換位。即換位思考,撇開自己,從對方入手,想象親人思念自己。如李白的《關上月》中的“戍客望邊邑,思歸多苦顏,高樓當此夜,嘆息未應閑”中的最后兩句。
篇10
一、我詩中的春天
(課件播放一組優美的《春之聲》美景圖,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激起他們的交際表達欲望)
師:春回大地,萬物復蘇,鶯歌燕舞,柳綠花紅。到處生機勃勃。本單元我們學習了幾篇描寫春天的兒歌、古詩。除此之外,你還知道哪些贊美春天的詩句和兒歌,能說給大家聽嗎?
生1:我家客廳里掛著一幅畫,我記住了上面寫的一句詩:“滿園春色關不住,一枝紅杏出墻來。”
生2:我在自讀課本上讀會了一首兒歌:“春天的花,香噴噴,春天的苗,綠油油,春天的山上鳥兒飛,春天的水里魚兒游……”
師:從小朋友們收集的古詩和兒歌中,我們聞到了春天的花香,聽到了春天的鳥叫,還記得我們學過的描寫春天的古詩嗎?
生齊背《春曉》。
在優美的樂曲聲中,在輕松的學習氛圍中,以一組優美的韻文為導語,喚起學生的記憶,讓他們把平時積累的知識充分地展示出來,讓他們有話可說,有話愿說。
二、我歌中的春天
師:春天多么美好,剛才同學們所讀詩中的情景真讓人流連忘返,如此美景中我多么想放聲歌唱。只是老師不知道哪首歌能贊美春天。你能用美妙的歌喉唱唱春天嗎?
生1:老師,我唱《小雨沙沙》行嗎?(全班鼓掌)
生2:我為大家獻上一首《小燕子》,希望大家喜歡。
生3:我唱一曲《布谷鳥》。
師:聽了大家的歌聲,我也有點忍不住了。給老師一次機會,為大家唱一曲《春雨漾漾下》。(師生同拍手,生小聲跟唱)
師生是學習過程中的合作伙伴,在學生的思維和表達暫時受阻時,教師適時地給予引導示范,為學生搭建一個敢于上臺階的扶梯,讓學生在欣賞自己的歌聲中,體會到語文知識無處不在,語文學習方式各式各樣,同時,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夠發揮各自所長。
三、我眼中的春天
師:在小朋友們的歌聲中,我們領略到了春天的生機,愿不愿意做個小小解說員,說說自己看到的春天?
1.提示:(1)可仿照歌曲《嘀哩嘀哩》的格式,加進自己想說的內容。(2)也可介紹自己收集到的圖片、資料。
2.學生自由練說,然后小組內互聽互改,老師參與學習,幫助學生梳理語言。
3.展示交流,爭做“金話筒解說員”。
生1:春天在哪里呀,春天在哪里?春天在小朋友的心窩里,裝著紅的花,裝著綠的草,還有一只會唱歌的小燕子。
生2:春天來到校園里,小朋友們換上了漂亮的毛衣,草坪里小草鉆出來了,它在聽我們讀書呢!
生3:我收集了一張圖片,上面畫著:春天到了,柳樹綠了,兩只小鳥在歌唱,我還會背圖片上的一首詩一《詠柳》。
口語交際是學生運用語言和發展語言的渠道,從仿到說,逐步深化,引導學生把自己的所思所想所獲有信心地表達出來,并初步培養學生搜集信息的能力。
四、我畫中的春天
師:我們班有這么多金嗓子歌唱家,金話筒解說員,還有許多神畫筆小畫家呢,拿出你的畫,向大家介紹一下你畫中的春天。
1.要求:(1)說清楚自己畫了什么?(2)小組內評一評誰畫得好,誰講得好。(3)說的同學盡量把話說清楚,聽的同學認真聽,聽完后再提出修改意見,不要隨意打斷別人的發言。
2.小組內互講互評,教師參與學習,互相指導。
3.小組推選代表,向大家展示介紹自己的畫。
生1:我畫了一張畫:春天來了,小草綠了,樹枝發芽了,小燕子從南方飛來了。
生2:我在這幅圖上畫了:春天來了,小鳥在樹枝上叫,小朋友在綠油油的草地上放風箏。他們玩得真高興。
生3:老師,杜明星同學的這幅畫和我讀過的古詩《村居》有些像,我來背背這首詩,“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大家鼓掌)
4.評一評誰畫得好,誰說得好。
5.給優勝者發給“快樂春天小天使”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