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家和牧童教學反思范文
時間:2023-03-24 08:58:58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畫家和牧童教學反思,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沒想到看到第3頁就令我愛不釋手。陳大偉教授給我們講了一個每個人都熟悉的坐井觀天的故事,由此引發的思考卻深深地震撼著我。他讓我們認識到我們大家都像故事中的青蛙一樣,都在“井”里:我們所處有限的環境是一口“井”,我們過去狹隘的經驗、單一的教學模式也是一口“井”,書本、朋友、探索、自我反思資源是我們的“小鳥”,而無論我們怎么跳,最后也只是從一口“井”跳到一口更大的“井”中。我想我們每個人都想做自由飛翔的“小鳥”,“333”工程正是這樣的孵化器,而教學反思與改進猶如它有力的雙翅。
震撼一:我們不要“用一生的辛苦忙碌攀登到人生階梯盡頭時,發現梯子搭錯了墻頭”
我們的教學首先應該思考通過教學讓學生得到什么。陳教授以《畫家和牧童》教學為例:
《畫家和牧童》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人教版)二年級下冊的語文教材。
課文講的是唐朝畫家戴嵩畫牛受世人追捧,但一位牧童卻指出了他的錯誤的故事。
陳教授聽很多老師講這堂課大同小異。老師在寫課題時把“畫家”二字寫得大一些,“牧童”二字寫得小點,然后提問:“請同學們觀察,老師的板書有什么特點?”同學回答:“‘畫家’寫得大一些,‘牧童’寫得小了一些?!闭欣蠋熛聭选@蠋熃又f:“是的,這里的畫家是一個著名的畫家,牧童是一個十分普通的牧童,而且是一個小孩。我們就來讀一讀,這個著名畫家和一個普通牧童之間發生了什么樣的故事?”
接下來的教學活動是分析戴嵩畫畫的水平如何出神入化,一個如此著名的畫家在不絕于耳的贊美聲中,面對一個牧童的指正,在其他人感到是一聲炸雷時,戴嵩卻從善如流,既為自己的錯誤感到慚愧,又非常誠摯地向牧童道謝,虛心之美德令人感動,這種品德多么難得,多么值得我們學習。一個小小牧童,面對地位尊崇的大畫家出現的錯誤,竟然“擠”進贊嘆著的人群大喊“畫錯啦”,我們應該學習這種敢于挑戰權威的實事求是的精神。
在省級優質課競賽活動中,執教的老師獲得了一等獎。在區級公開課的議課活動上,陳教授讓大家討論:“我們應該學習的是謙虛這種品質,還是名人的謙虛品質?剛才,你請一位同學讀課文,這位同學讀得不理想,先后有三位同學直言不諱地提出他在朗讀中的問題,這位同學都虛心接受并感謝了幫助他的同學,這位同學虛心的品質是否寶貴?成就大了,人格是否就不平等了,我們還要用寫大一點和寫小一些來強化?我們是不是在從小就開始培養學生的‘名人崇拜’?”
陳教授觀課議課的目的并不只是提出問題,同時需要討論問題和解決問題。他的問題引起了人們的反思。最終大家認為,應當讓學生明白做人應該虛心,善于觀察,要實事求是,不迷信權威和大人,最終讓學生形成獨立的人格。
我讀到這里,也猶如“感到一聲炸雷”。
我的教學中何嘗不是這樣?我在上《大作家和小老師》、《愛因斯坦和小女孩》時不也是這樣設計的嗎?更令我汗顏的是,連板書都是一樣處理的。天哪,我過去自鳴得意的課堂都教給了學生什么!這不正是“梯子搭錯了墻頭”嗎?我現在才明白,當蕭伯納要小女孩回家告訴家長“今天碰到了英國大作家蕭伯納”時,小女孩反唇相譏“你別忘了今天你遇見了蘇聯小姑娘娜塔沙”的意義。當時我就事論事,只讓學生總結出了小姑娘的機智,沒有讓學生從小姑娘口中體會人人平等的深意,確切地說,我這個自以為是的老師的思想境界連一個小姑娘還不如。換句話說,我也是只見樹木不見森林,就如同井底之蛙。
再反思反思,我過去的課堂教學中,教給學生的都是學生所需要的嗎?細細想來,恐怕還是以知識為主,能力的培養是遠遠不夠的,創造性就更不要說了。天天喊以學生為本,課堂上真的以學生為主體了嗎?注意到那些只是機械參與的中等生和冷漠旁觀的后進生了嗎?也許只是偶爾吧!愈反思愈覺得自己是井底之蛙,但同時也愈激發對“大?!钡目释?。
震撼二:提問重要,但有了問題就要想辦法解決更為重要;自己的問題先自己想辦法
陳教授給我們講述了《蘋果落地》教學案例,他啟發我們學習本課,學生可以得到哪些東西?大多數人認為應讓學生意識到好奇心很重要,要敢于提問。而他卻認為,學生天生就有好奇心,重要的是如何進行保護,保護得好,就不用刻意激發,保護不好,以后激發困難重重。
陳教授的設計是讓學生從文中感受到提問重要,但有了問題就要想辦法解決更為重要;自己的問題先自己想辦法。再進一步滲透觀察、猜想、實驗等科學研究的方法。
看到這里,我不禁聯想到自己不也是常用愛因斯坦的觀點“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來激發學生大膽提問嗎?但我注意過保護學生的好奇心嗎?我強調過解決問題的重要嗎?我教給他們解決問題的方法了嗎?
接著陳教授又舉了第二個例子。當你的孩子問你蝴蝶飛舞為什么沒有聲音,而蜜蜂卻有,你也許會很負責地告訴他是因為翅膀振動快慢的原因??此茲M足了孩子的求知欲,實質上是切斷了孩子自主探究的途徑,形成了知識的依賴,喪失了動腦的機遇。那我們應當怎么做呢?陳教授提醒我們,要通過實踐培養孩子觀察問題、思考問題、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形成自主探究的習慣。
正如第斯多惠說過:“一個壞的教師奉送真理,一個好的教師則教人發現真理?!蔽沂且粋€好教師還是一個壞教師?我的學生也喜歡提問題,就是一個“小問號”,我不是常常充當百科全書的角色嗎?不是常常為之而自鳴得意嗎?
震撼三:勤快的老師包辦出懶學生,勤快的老師帶出被喂大、什么也不會做的學生
在教學中有很多這樣的現象,一個老師處處包辦代替,面面俱到,有些老師唯恐學生不懂,課堂上總是不厭其煩地講;擔心學生這也不行那也不懂,不敢放手讓學生去做。老師的過分“勤勞”換來的是學生的過分依賴,培養出的只能是不善思考、不具個性、不思創新、因循守舊的學生。
我今年接手四年級的一個班,第一次寫課堂作業,我讓學生拿出《補充習題》,好多學生呆呆地望著我不動筆,我開玩笑地說:“我臉上又沒有題目,看什么?”一個膽大的學生說:“以前老師都是把答案抄在黑板上的!”這可把我給雷倒了。更雷人的還有,作文課上,有的學生掏出作文選就要照抄,有的盯著我。這次我有經驗了,我問:“不是還要抄在黑板上吧?”我了解一下,以前有的班的確是這樣的。我真佩服他們從前的勤快老師太有才了,把學生都變成了需人喂養的雛鳥。難怪上課很少有人回答問題,需要深思的難題,舉手者更是寥寥無幾。
好在從陳教授這里學到了許多應對的方法。首先是“斷奶”,斬斷他們對老師的過分依賴,讓他們自己去思考問題。其次是教給思考解決問題的方法,設計一些有梯度和廣度的問題,讓他們學會深入地、從不同角度出發考慮問題。第三是用追問法,多問問為什么。第四是用腦力碰撞法,在思維碰撞中產生智慧的火花,激發他們思考的興趣。
震撼四:要摒棄單一模式,提倡多元模式教學。無論哪種模式,都要圍繞學生學會、會學、越學越聰明來設計
陳大偉教授引用崔巒在全國第六屆青年教師閱讀教學觀摩活動上的總結發言的內容,向我闡述了多元模式的精髓。
我們所知的模式主要有常用的凱洛夫五步教學法,葉圣陶的預習―報告和討論―練習模式,學、導、練模式,目前流行的初讀課文―整體感知―抓住重點深入領悟―品讀賞讀、揣摩寫法―積累語言、嘗試運用“整分整”模式。本學年,連云港市也在強力推進“三案六環節”模式,阻力重重,原因很多,比如大家對三案模式還沒有清晰的概念―― 一線老師水平有限,需要形象的模式而不是深奧的理論;更有人們的習慣思維,當初凱洛夫的五步教學法流入中國的時候,當時的人們一笑置之,后來不是在我國流行了幾十年嗎?今天要改變它,人們又像當年一樣的態度,慣性使然。
當然,不管是過去的模式,還是現在的三案模式,我想它們要想有生命力,就必須具備崔巒所說的“圍繞學生學會、會學、越學越聰明來設計”,而其本身的步驟環節并不重要,適合本班學生和老師的才是最好的。
篇2
在2010年11月23日,因了美好的機緣,現場化課題和新苑學校的老師們有了一個美妙的接觸。而這一次,因為空間的貼近,使得我有更多的時間去學校,聆聽老師們的教學,并與她們互動、切磋。在教研會上,大家真誠交流,積極展望,極大地改變了以往教研活動的刻板和僵化。
在課堂現場化所設定的四個大程序(走近學生、開放學生、課堂有序化、課堂師生共建)里,我們強調抓手,沒有著落感的不去嘗試;同時不施壓、不給包袱,從最簡單易行的地方開始,注重讓細節說話。
我們從三人互動小組開始,一步步走近和走進學生,了解、關心和幫助他們,并有意識地將家庭和學校聯結在一起,努力去解決好一個個課堂問題;課堂問題解決不了的,再延伸到社會和家庭,嘗試去做好一件件可以做好的事。并強調小步走,不高舉高打,不虛浮伸張,使課題活動不知不覺、扎扎實實地走進了教學之中。同時我們還強調相信自己,從心出發,聽從良知的指引,每個教師一定要結合自己的體會,運用自己的方式去做,而不必刻意仿套。
但具體到課堂展示時,我們還是作了細密的安排,讓錢娟老師引領在前,教學較優教師其次,年輕教師個個不落下。而經驗豐富的老教師像季老師等,則著重于發揮經驗優勢。沒有想到,很快地,很多年輕的老師都躍躍而試。我注意到一個細節,就是在下一節課堂上,不少年輕老師總是有意識嘗試并凸顯上一個教研會感知到的一些新經驗。漸漸地,有不少老師齊然而“冒”,令學校的課堂嶄然一新。啊,這真是一場場足以令人長時間難以忘懷的溫馨場景!
有不少老師甚至很主動要求阮校長約我去聽課;而每一次教研活動,以及交流總結會上,她們所言頗能切中肯綮,而及達教育某一側面及細節之精微。后來,隨著課題的不斷深入,新苑老師們在理解教育、理解學生的生命意識上,已經有了很大的變化,不少人動情甚至是噙著淚水講述著與班上孩子的故事;而她們對教育的無數細節,對于教育即時性發生的一切,都有了更細膩更深刻的認識。
能夠溫享日常教育生活片段和耐心于日常生活的期待,這就是真的教育。真的教育一定是和風細雨,而絕非雷鳴電閃。特別是愈至實驗的后期,因為關注的深入,很多老師盡管并非班主任,但一樣都多了關注學生的敏銳而溫仁的心靈。
再次,我還想重溫“現場化”的一些要點。正如以前在學校櫥窗里所展示的,有一個宗旨(“生命的在場”),兩個界說(“課堂重在現場的即時運作”“教師是學生學習的促進者、幫助者”),一個起點(“由生活喚起體驗”)和一個要求(“關注學生的細節,由活動推進教學”)。
重溫這些要領,意在說明“行動”永遠是教育里的第一要著。實施現場化困難很多,但無論如何,認識了學生,傾注了情愛,才可以真正開始談及教育。所以,在新苑的“現場化”,就是從觀察學生開始,讓三名老師自愿組合,或主講或觀察,課后交流討論。幾個循環下來,這個模式效應就顯現出來了。當感受到了不一樣的學生后,特別是開放學生感受到了更多活力場后,我們即強調教師對生活的理解。法國著名學者埃德加·莫蘭說,“必須把信息和資料放置在它們的背景中,以使它們獲得意義”。教育最不堪的,就是使學生的背景與意義網破碎并碎片化。
當然,走向生活,會使教育更加繁復、而具有不確定性。在這方面,我大體上有這樣的感受,即有一定生活經驗的老師,理解起現場化,要好于剛參加工作的年輕老師。我提出老師要有溫和的理想主義,要有對庸常而瑣碎生活溫情的體驗與靜享,當然,它還應另具一份對于生活現象細膩而敏銳的觀察力與判斷力。這個過程是緩慢而奇特的,有一些老師已品嘗到了這生活發酵的酒的美妙。
而與此同時,作為一種理念,“現場化”雖然經歷了從理念到操作層的轉化,但仍然需要依賴于更為復雜而繁復的技術支撐,在追求完美課堂的路途上,需要不斷地積累技術與經驗。而且,新的未來的元素需要一點點地培育,需要一點點地還原到課堂上的孩子感到安全舒適的狀態,這就是教師非常辛苦的地方。而這個節點上,技術性的保證也比以往任何時候都顯得重要。另外,還含有這樣的一種訴求,一切技術性運用,都旨在教育培育的“順天致性”。它一定是人性的,人道的,非破壞性的。而要這樣做,就是一個非常小心、耐心的慢活了。我記得在去年的教研會上,剖析了一些全國知名教師的課堂,他們注定都難逃教育倫理的過濾。在我看來,教育雖然難以徹底改變某些人性,但不能刻意地制造一個問題。而《論語·述而》謂“子不語怪力亂神”,應視為教育的一個基本信條。
復次,再回到凝聚集體心力和智慧的課堂上。
做教育切片,進行課例剖析,反思自己的課堂,以及凝思課題和心得體會,無論是聽課評課上的靜靜的思悟,還是教研交流會上的放膽心得暢談,以及正式登臺授課上勇敢的展示,招招式式,都力求具體而精到,新穎而別致。錢娟老師的一年級識字課上,孩子們爭先恐后,稚嫩的發言竟然活力四射。而在何燕老師的《畫家和牧童》課,我們一同剖析了文本所缺乏的當代平等與尊重的意識。而在胡琴老師《一面紅旗》教研會上,我們又分析了特定情境下面包的價值,以及自近代以來我族心靈深處的傷痕……當然,我更感興趣的是,老師們漸漸放開了自己,竟至于愈至后期,愈益抑揚頓挫,起承轉合,聲情并茂地講述起自己的“教育經”了。她們談看法,切實而講成效,新穎而有獨到之體會,因而毫不夸張地說,這次課題實驗以及其教研的文集,無疑又可以作為一所學校,或一個地區扎實有效地推進教育的成功的范例。
三年風雨兼程,在克服了資金不足以及其他諸多辦學困難之后,校長阮紅旗女士和她的班子、全校老師們,已經將學校的教育內涵煥新。由于別具會心的教育睿智,在教育管理上,她又大大地拓展了我的“現場化”的施用范圍,令我感動和感謝。我想,這在她可能是一個自然而然的工作風格,因為她的眼光始終是開放的。德高望重的朱永新老師在微博里有一段話非常好,他說:“教育這個東西我們不能僅僅局限在學校里、課堂中,教育真的是非常開放的,是和人的社會生活緊密相連的事件,如果我們打開這個眼光再來看教育,我們也許真的能看到更多的生機。”
的確,這個課題之所以做得低調、扎實而深入,還與教育者的教育心是相關聯的。課題初始時,我們沒有如臨大敵,而是帶著輕松游戲的心態去嘗試。我深知,尤其在小學,孩子才剛剛成長的環境里,任何的做法與嘗試都要慎之又慎。而老師的心態則直接關系到在教室里的孩子的心情。孩子們的學習如果缺少了安全與保障,以及興趣和引導,就基本與痛苦及難耐相伴隨了?!八姓n堂的起始,都應當從剛生產出嬰孩的媽媽那里去學習經驗。”正是帶著這個最本初的想法,或者說正因為有了這樣的原始的“保證”,教師的愛心傾注更多了,孩子在教室里的表現就更為主動而積極了。我有多少次走在課間的校園內,孩子們的喧鬧聲甚至可以用“沸反盈天”來形容,但讓人更喜歡了。而且,我還有幸在六年級魯老師的班上,嘗試地上了一節小語課(后來整理成《既要棲居于古代又要活在今天——〈兩小兒辯日〉課堂實錄》)。我從來都沒有想過,有一天,我可以在小學的課堂上一節課,而且還是古文課。啊,既是幸運又是冒險,不過一切很好。
另外,課題值得稱道的地方,就是老師們都學會沉思和反思。沉思不一定使思想深入到何處,卻可以使人因為臨事而沉靜起來,以免于種種浮躁、蠱惑與沖動。習慣的力量,非良性環境的力量,都常常在我們的身上打下印記,而反思在過濾,會濾掉我們身上所習染的種種“毒素”。同時,大家對于一般流行了多年的公開課也有了一些警惕——學會用一些教育倫理來審視自己的課堂,盡量順乎教學的自然流程,而不作過多的課堂控制術的使用。使用課控術,肯定會制造出一些驚人的效應,是毋庸置疑的;然而以此作為誘因并以此衡量授課的策略選擇,都有可能走進“育”人的陷阱,最后可能是修辭浮夸,“吹”風熾烈,讓學生陷入另一種隱性的被宰制的境地。買櫝而還珠,幾乎是一種屢試而不爽的“效應”。
但因為呵護,出于熱愛,知道嘗試與創新之可貴,很多老師都敢于暴露自身的問題,而大膽是會出新、出彩的。正因為如此,她們作為維護課堂生命的人,使課堂常換常新。我感到,每一次的課堂上,每個老師都結合自己的特點與優勢,不斷地嘗試著,努力著,這正說明我們沒有放棄對課堂的恒久而永新的信念與追求。這一點,再回顧課堂錄音、視頻,或是看看文集中老師的課堂實錄,以及一些精到的聽評課點評與心得體會,就可以知道。而這些,包括共寫教育敘事,注重實踐和體驗的身心成長在內,都使教育不再是異于己身的存在。而每一次努力地求新求變,都是對優質資源的積極理解與吸納,從而豐富心靈并提升了精神。我想,經過了這樣一個扎扎實實的實驗過程,特別在一個個感人的細節與思考里,我們對教育,對幼兒教育,較之以前自然有了不一樣的體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