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家作品題材變化及繪畫藝術研究
時間:2022-10-19 08:57:02
導語:畫家作品題材變化及繪畫藝術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chuàng)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威廉·布格羅(1825-1905年)是19世紀法國學院派畫家,他一生都專注于藝術創(chuàng)作,并創(chuàng)作了眾多造型嚴謹、體態(tài)唯美、細致入微的油畫作品,是法國新古典主義后期的代表人物。研究布格羅的繪畫藝術,不僅可以幫助我們加深對布格羅繪畫藝術的了解,還能深入了解布格羅生活的那個時代的藝術發(fā)展狀況。本文首先介紹布格羅的生平,然后對各個時期布格羅繪畫題材的變化進行簡要分析。
[關鍵詞]新古典主義;唯美;學院派;布格羅
一、布格羅的生平
威廉·布格羅1825年出生于法國西部瀕臨大西洋的一個名叫拉羅謝爾的古老海港,幼年時他被過繼給擔任牧師的叔父撫養(yǎng),因此熟讀古希臘神話和基督教圣經故事,這為他后來的藝術創(chuàng)作提供了豐富的創(chuàng)作資源。1838年,布格羅開始跟隨薩熱學習素描,正式接觸藝術。1844年,布格羅贏得了生平首個人物繪畫大獎,從此點燃了他想要成為一名畫家的雄心壯志。為了能去巴黎繼續(xù)學習深造,布格羅不得不為名人紳士畫肖像,以此賺取去巴黎的學費。在21歲時,他終于成功進入巴黎藝術學院的皮科工作室,開始了學院派風格的訓練。在這里,布格羅接受了扎實的繪畫訓練,因此他筆下的人物看上去永遠那么生動而鮮明。1850年,布格羅的《贊洛比亞女王在亞雷克斯河畔被牧羊人發(fā)現(xiàn)》獲得了“羅馬大獎”的頭獎,他因此獲得了前往意大利學習的機會。在接下來的四年里,他深入研究了意大利文藝復興時代和巴洛克時期許多大師的作品,意大利晴朗的陽光、美麗的戶外景色也吸引他畫了許多素描寫生,這些都為他后來的創(chuàng)作提供了素材。1854年,布格羅從意大利學成回到巴黎,從此便時常參加巴黎的沙龍展覽,甚至多次在萬國博覽會上展出自己的作品。1876年,布格羅成為法蘭西藝術研究院院士,這是法國藝術家至高無上的榮譽。布格羅在藝術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是家庭生活卻不那么美滿。1877年,布格羅的妻子瑪麗和8個月大的兒子威廉過世,人生的大起大落讓布格羅在現(xiàn)實中找不到心靈的慰藉,只好借顏料、畫布療傷止痛,將自己的情緒通過作品獻給去世的親人。他相繼創(chuàng)作了《圣殤》《圣母的慰藉》《帶往天堂的靈魂》等作品,以表達對逝去親人的哀思。在布格羅晚年時期,學界出版的《19世紀繪畫史》省去了布格羅、杰羅姆等學院派畫家,仿佛他們從未在畫壇出現(xiàn)過一樣。1905年布格羅去世,這位曾經紅遍整個歐洲的藝術大師也沒能得到一個客觀公正的評價。半個多世紀以后的1984年,巴黎大皇宮美術館為布格羅舉辦了一個回顧展,人們此時才重新認識這樣一位大師,明白他對藝術的執(zhí)著,對美的不懈追求。
二、布格羅各個時期的作品題材變化
布格羅的作品題材十分廣泛,早期主要描繪古代神話和寓言故事,后來逐漸轉向溫柔安靜的女人體和樸素唯美的鄉(xiāng)村人物。19世紀70年代以后,宗教題材在他的創(chuàng)作中開始頻繁出現(xiàn),或許他是想以此化解自己失去親人的痛苦。對于這些題材,布格羅都以無可挑剔的技法和造型手段使之傳達出一種永恒高貴之美。
(一)古代神話和寓言故事類題材
布格羅最早為世人所熟知的作品《贊諾比亞女王在亞雷克斯河畔被牧羊人發(fā)現(xiàn)》創(chuàng)作于1850年,這幅作品為他贏得了“羅馬大獎”。畫中講述了一個羅馬歷史故事:贊諾比亞女王和丈夫因屬臣發(fā)動政變被迫逃離家園,此時女王有孕在身,丈夫只能將女王刺傷丟入亞雷克斯河中,之后女王被善良的牧人發(fā)現(xiàn)并救下。畫中表現(xiàn)的正是牧人救下女王的一瞬間。畫面左邊兩個健壯的男子用力托起失去血色的女王,身后的一個牧人急切地前來探望女王的狀況,另一個背對觀眾的人正從后面取下同伴帶來的水壺準備送水給女王喝。整個畫面將人物動作刻畫得活靈活現(xiàn),極富戲劇性。在這幅早期作品中,每一個人物都被塑造得結實有力,可見布格羅已經完全掌握了人體的比例結構。這幅畫后來被收藏在巴黎藝術學院之中,成為學生學習的典范。
(二)溫柔安靜的女人體和樸素唯美的鄉(xiāng)村人物
19世紀是社會變革的時代,也是工業(yè)革命時代。此時,機器大生產代替了手工制作,人們的思想觀念也發(fā)生了轉變,公眾對宗教的信仰度普遍下降,更多關心與自己生活息息相關的事。這一切導致人們的藝術觀念逐漸轉變,一些大型的宗教歷史畫很難在市場上賣出,偶爾只能賣給一些政府機構。布格羅敏銳地感覺到了時代審美興趣的變化,他的作品開始從較為嚴肅和憂郁的大型宗教歷史場面轉向輕松明亮的筆調,題材也從宗教歷史神話轉向對唯美的人體尤其是女性人體的描繪。1885年,在法國研究院的一次演講中,布格羅說:“古代的藝術揭露出大自然造物擁有千變萬化、無窮無盡的靈感來源。幾項相關的要素結合在一起,如頭、胸、手臂、軀干、腿、腹部等等,杰作就會一一被創(chuàng)作而出,又何必向外追尋其他的東西來畫畫或者雕塑?”由此可知,他認為藝術家只要描繪人體之美已經能夠完全滿足創(chuàng)作需求,根本不需要從其他事物上下功夫。《女精靈們》可以稱得上是一幅人體繪畫的杰作,在144.8cm×209.5cm的畫幅上,他精心描繪了大大小小13位女性人體。畫中的各個人物通過特定的姿勢相互聯(lián)系,構成了一個和諧統(tǒng)一的整體,這對我們學習構圖和處理畫面中各個人物之間的關系大有裨益。從這幅畫中我們也能看到古典傳統(tǒng)對布格羅的影響:首先,畫面采用的是倫勃朗式的傳統(tǒng)表現(xiàn)手法,即將主體人物置于暗色背景中,從畫面左上方打一束光照射在前面的人體上;其次,人體的姿勢隱約透露出洛可可藝術家的影子,即追求人體的律動之美,畫面最左邊的人物正舉起手臂撥弄她的頭發(fā),令人不禁聯(lián)想到安格爾在《泉》中的人物形象。除了傳統(tǒng)唯美的人體畫,布格羅還畫了許多表現(xiàn)法國農村女性的形象,她們大多是牧羊女。《年輕的牧羊女》《沉思》《牧羊女》《小牧羊女》等都是這一題材的代表性作品。隨著意大利歌劇戲曲進入法國皇家宮廷,穿著優(yōu)雅的牧羊人和牧羊女在羊欄和村莊水井旁尋找愛情的浪漫故事讓農村景致在法國上流社會十分受歡迎。《小牧羊女》這幅畫描繪的就是一個頭戴黃色頭巾、身穿連衣裙的農村小女孩。她將一根木棍雙手拄在臉旁,若有所思地看著觀眾,女孩光著腳,背景是一片廣闊無垠的草地,觀眾隱約能看到幾只羊。布格羅對畫面遠景的虛實處理得十分到位,他用背景的虛襯托前景人物的實,給觀眾留下了想象的空間。人們在看到布格羅的這些作品時,總能聯(lián)想到世外桃源般的生活方式,這種生活與當時巴黎城市中人們熟知的生活完全不同,令人陶醉和向往。我們如果去翻閱一些記載當時法國農村現(xiàn)狀的資料就會發(fā)現(xiàn),現(xiàn)實與藝術作品之間其實有著天壤之別,即使在科技高度發(fā)達的今天,農村生活從早到晚也都是勞碌的,絕不像布格羅畫的那樣寧靜、安逸。不過,藝術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布格羅在創(chuàng)作這些作品時不是想故意隱瞞事實,而是為了給人們帶來某種希望,讓人們在忙碌枯燥的現(xiàn)實生活中看到希望,尋得心靈的一絲慰藉。
(三)宗教題材的作品
19世紀70年代以后,布格羅創(chuàng)作了許多宗教題材作品,如《圣殤》《圣母的慰藉》《帶往天堂的靈魂》等。《圣殤》這幅畫中采用環(huán)形構圖,圣母懷抱基督,天使們圍成一圈,都表現(xiàn)出痛苦的表情,圣母用一種極其痛苦而憂郁的目光注視著觀眾,觀眾仿佛身處其中。在這一系列宗教題材中,布格羅用隱喻的手法將自己失去親人的痛苦傾注在作品中,令觀眾震撼不已。布格羅不用最直接的方法而是采用隱喻的方法表達自己的藝術理念,這引起了現(xiàn)實主義和印象派畫家的不滿,他們認為藝術不應該過分地美化生活,藝術家必須將自己最直接的感受表現(xiàn)在畫布上,不經過任何美化。除此之外,布格羅嚴謹?shù)墓P法和一絲不茍地刻畫出畫面上所有細節(jié)的做法也是印象派畫家不能認同的。也許正是因為他的畫面太過于完美,過于求其真實,反而導致畫面留給觀眾聯(lián)想的空間不夠。不可否認的是,布格羅的確稱得上是一位藝術大師,盡管之后的藝術風格越來越多樣,藝術也開始轉向對情感的表達,但他的作品對今天的創(chuàng)作者來說仍然有許多值得借鑒的地方。他那精確嚴謹?shù)脑煨汀?yōu)美和諧的畫面氛圍以及對待藝術的一顆赤誠之心對今天的藝術創(chuàng)作者來說永遠值得學習和銘記!
參考文獻:
[1]許家德.布格羅人物畫的風格特征研究[J].大舞臺,2014(10):25-26.
[2]王子明.繪畫史上的匆匆過客──布格羅[J].美術大觀,2013(3):6-13,3,161-162.
[3]王曉青.唯美靜謐──淺談布格羅作品中的憂郁感傷情調[J].文學界(理論版),2012(9):307.
作者:蔣代運 單位:福建師范大學
- 上一篇:高校繪畫藝術專業(yè)色彩教學方法
- 下一篇:供應鏈金融對核心企業(yè)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