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黃河的古詩句范文

時間:2023-03-28 20:53:3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關于黃河的古詩句,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關于黃河的古詩句

篇1

1、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2、黃河之水天上來,一去東流不復回。

3、黃河西來決昆侖,咆哮萬里觸龍門。

4、黃河落天走東海,萬里寫入胸懷間。

5、西岳崢嶸何壯哉,黃河如絲天際來。

6、黃河遠上白云間,一片孤城萬仞山。

關于黃河的俗語舉例:

1、說盡黃河只為水。

2、不到黃河心不死,不撞南墻不回頭。

3、是非吹入凡人耳,萬丈黃河洗不清。

4、黃河百害,惟富一套。

5、黃河富寧夏,最富是吳忠。

6、下黃河富寧夏。

7、不到黃河心不死,不見棺材淚不流。

篇2

關鍵詞:詩眼 意象 情懷

《聞官軍收河南河北》是唐代詩人杜甫在公元763年寫的“生平第一首快詩”。全詩字字表現了激動心,句句洋溢著喜悅情,讀后,無不被“喜欲狂”的情緒所感染。陸紅兵老師從貫穿全詩的主旋律――“喜欲狂”入手,激發學生在合作探究中,表現詩歌韻律,豐滿詩句意象,理解詩歌內涵,體會詩歌情感,演繹出古詩教學的別樣精彩。

一.緊扣詩眼,讀出“喜”之韻

師:看來我們在讀古文、讀古詩時要特別注意古今音或古今義的變化。

……

師:你覺得整首詩表達了詩人怎樣的心情?

生1:高興、興奮。

生2:這是杜甫寫下的一首快詩,全詩充滿著一種喜悅之情。(師板書:喜悅)

師:那我們能不能通過朗讀把這種喜悅表達出來?古詩是可以唱出來的,現在我們唱不了,但我們在讀的時候,在語義停頓上,如果最后一個字是第一聲或第二聲的時候,我們就適當地延長一點,比如說,“劍外/忽聞――傳/薊北”。誰來讀讀?

在引導學生小組合作對照注釋、讀懂詩意的基礎上,陸老師引導學生緊扣詩眼,讀出節奏和韻味,這是針對律詩形式的初步朗讀。

二.豐滿意象,體會“喜”之情

通過朗讀表達出詩人內心的喜悅后,陸老師讓學生先默讀古詩,圈出認為最能體現詩人喜悅之情的字詞,想象當時的情景。再小組交流并根據理解和想象,吟誦相關詩句。

師:你覺得詩歌的哪兒表達出這種喜悅?

生:我從“滿衣裳”看出喜悅。

師:為什么?解釋一下。在讀“滿衣裳”的時候,眼前是怎樣的情景?

生:我畫的是“涕淚滿衣裳”,杜甫第一次知道官軍收了河南河北,高興得眼淚都流了下來,所以眼淚滿了整個衣服。

師:他是怎么在那兒哭的?

生:我認為他很喜悅,眼淚都滿了,這就是他對家鄉的一種喜愛和思念之情。

師:不是偷偷在那兒哭,而是――(痛哭一場)

……

學生紛紛交流圈畫的意象。此環節,陸老師引導學生讀出詩句中的關鍵詞,想象詞語背后的生活情景,展現一幅幅生動的畫面,讀出詩象,體驗詩人為何會有如此“喜欲狂”的情感,表達這種無與倫比的喜悅,使杜甫“彼時彼刻”的情感叩擊學生“此時此刻”的心扉,讓學生在文本縫隙里尋找語用點,體驗意象疊加的語言魅力,真正達到“披文以入情”。

最后,分別出示《聞官軍收河南河北》的楷書、隸書、草書三幅書法作品,在朗讀中不僅讓學生感受到這首詩歌的經典,也欣賞到不同書體的美感,領略中華書法之神奇,熟讀成誦的目標自然水到渠成了。通過讓學生猜測:如果杜甫當時寫這首詩,會用哪一種書體,為什么?指向草書,以書體的選擇再次觸摸詩人“喜欲狂”的心境。

三.感悟情懷,探究“喜”之源

師:老師最近在讀《安史之亂》,有個章節專門介紹杜甫的(出示段落,轉引自彭麗華《安史之亂》人民出版社)。這當中紅色的都是當年杜甫經過的地方,從這些地方,你感受到什么?

生:我感受到詩人顛沛流離,到處漂泊。

師:那么現在,這種生活就快結束了,他當然高興。

那么這一路又是過著怎樣的生活呢,我也找了兩句杜甫的詩(出示《彭衙行》)他在彭衙這個地方用這樣幾句詩寫了當時的生活。自己讀一讀,妻子在愁什么?

……

師:(出示一組安史之亂圖片)其實這樣的情景何止是杜甫一家,整個黃河中下游地區在安史之亂之后,可以說是遭受了一場浩劫。而如今,勝利的消息已經傳來了,為什么這樣喜悅呢?杜甫為誰喜悅?

生:他在為國家而喜悅,在為千萬個流落他鄉的人民而喜悅。

……

文字、圖片及杜甫詩《彭衙行》的引入,使“安史之亂”給家庭、社會、國家造成的災難變得具體可感,學生在短短幾分鐘內了解了作者數年的生活,對杜甫生活境遇的感受和理解也就有了質的變化。

篇3

關鍵詞:小學教學;古詩詞;情感培養

中圖分類號:G620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2851(2011)06-0-01

古詩是古代文人墨客表達情感,志向所擅長的一種形式,由于古詩中所描寫人物、景物、事物及詩人的思想意識都與學生生活的年代有一定時間和距離上的差距,學生們并不能很好把握它的內涵。然而,古詩在語文教學中又占據著重要的地位,下面談一些自己對古詩教學淺顯的認識。

一、多種形式朗讀,陶冶情感

語言是說的語言,是讀出來的語言,現在語文教學倡導多讀,通過反復朗讀領悟作者的思想感情,從而陶冶情操,提高性情。馬克思說:“如果你想欣賞藝術,你就必須成為一個在藝術上有修養的人。”對于處在審美能力正在形成階段的少兒來說,短小精練、節奏優美、形象生動、內蘊幽遠的古詩正是積累審美經驗的絕佳材料。通過朗讀古詩可以提高學生的聯想、想象能力,進而增加其藝術修養。古詩是作者由生活到文字、由面到點的結晶物,而作為讀者則要通過馳騁想象,展開聯想,將“點”再次還原成“面”,甚至擴大,從而得到深刻的審美體驗。這種體驗在系統性的教學中通過有序、漸進的積累,就使學生的藝術修養得到逐步提高。如李商隱:《夜雨寄北》“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作者身在異鄉,面對著窗外秋夜的雨,思鄉之情油然而生,于是寫下了此詩。在學習這首詩時,學生需在老師的引導下,反復朗讀,才能深切體會到李商隱的傷感,思念親人,盼望回歸的思想感情。

二、吟詩唱詩,增加情感

全國著名教育專家戴建榮對古詩教學頗有研究,他說“教導學生適當的吟詩唱詩對于古詩教學是很有幫助的,對于培養學生情感,發揚我國的國學文化有很大的幫助。”他在教古詩的時候,會用各種形式吟詩唱詩,這樣學生投入積極,興趣很高,對詩詞的意境理解比較深刻。在教學唐代詩人孟郊《游子吟》:“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我們只需簡單疏通字詞,在反復吟詠之間即可體味到洋溢在字里行間的濃濃親情以及身為子女應該感念親恩,報答慈母的良好規勸。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王之渙的《登鸛雀樓》膾灸人口,頭兩句寫落日黃河,景象蒼茫闊大,絕無常人日薄西山的衰颯之氣,后兩句寫眼前實事,平易通俗,卻呈現出勃發的進取精神。通過大聲吟誦,學生便可領會精神。

三、入情入境,體驗情感

對古詩的教學,葉圣陶曾經說過:“詩歌的講授,重在陶冶性情,擴展志象。如果抓住精要之處,指導一二句話,也許就夠了,不一定需要繁復冗長的講話。”我國古代有許多優秀的詩歌都充滿了詩情畫意,它們就像一串燦爛的明珠,在世界藝術寶庫中放射著獨特的光輝。古詩的教學,一定要把握重點字眼將學生領入詩的意境,體驗詩人的感情,詩情畫意地教古詩,教出古詩的詩情畫意。

四、抓住關鍵,再現意境

詩歌的意境就是詩人內在的感受(情)與外界的景物(境)有機結合而創造出來的鮮明、生動、含義深刻的生活畫面。詩人往往依靠它蘊蓄豐富的內容,寄托強烈的感情,以啟發讀者展開聯想,去領會言外之意,并從中受到感染與熏陶。在教學古詩時,教師要引導學生通過詩句去分析其中豐富的內容,領會詩人強烈的感情,并從中發掘出詩中的深刻含義。要做到這一點,再現詩歌的意境是個關鍵。怎樣再現詩歌的意境呢?這應從分析景物入手,讓學生進入詩的意境。在頭腦中形成鮮明、完整的景象,再逐步引導學生去品味,感受意境中詩人所表達的感情。

五、日積月累,潛移默化

篇4

記得,我很小的時候,剛剛學會最簡單的拼音。媽媽為我購買了許多篇幅短小,易懂的童話書,是漢字上面帶有注音的那種。我自己一個字一個字去拼,很累,有時甚至抱怨媽媽,為什么不念給我聽?那個階段是最難的,直到很久以后,我才知道,這樣做提升了我的閱讀能力。

那時的我,相信世界是美好的,天下人互相關懷,和諧而溫馨,我的內心光明一片。

再長大些,我上了小學。那時,我喜歡上了歷史典故與情節,喜歡閱讀任何關于歷史方面的書籍。在我眼中看來,對各個朝代了如指掌的爺爺,成為了那時我最羨慕與敬愛的人。后來,通過閱讀和爺爺的講述,我知道了,人與人之間會有沖突;會存在勾心斗角;國家與國家之間有殘殺……

那時,我還相信,至少這個世界還有愛,這個世界還有光明存在的地方!

已不是孩童的時候,更愛古詩詞。喜歡李白那“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知道了“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學習中,執行儒家所教“敏而好學,不恥下問。”了解了曹操的:“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再到了內心悲涼時,吟上一句:“楊花落盡子規啼……”

古人寫得出如此美景,如此悲涼,如此有遠大抱負的詩句,更激起了我閱讀的興趣。

……

上了初中,老師的精心教導下,養成了閱讀與感悟的習慣,在感悟的過程中,慢慢的體味閱讀與人生。其實,我知道,人生中,閱讀是很重要的。難怪古人云:“書中自有黃金屋。”

篇5

關鍵詞 高中地理 生動有趣

古代著名教育家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樂之者。”學生只有對知識感興趣,才會愛學、樂學。理想的地理教學應該是智力因素與非智力因素同步發展的過程。在眾多的非智力因素中,興趣是學生接受教育的感情基礎,是非智力因素中最為活躍的一個,是入門的向導,是學生探求知識、促進思維發展的巨大動力。因此,在地理教學中應注重對興趣這個非智力因素的培養,想方設法培養學生的學習高中地理興趣,鼓勵他們熱愛它,主動學習它,才會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一、巧用趣味語言

地理教師教學能力強弱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語言水平的高低。在地理課堂教學中表達準確,精練通俗的語言固然重要,但如果再適當運用一些趣味語言,那么就可以使地理課堂教學妙趣橫生,滿堂生輝。如我講大陸性氣候時,我引用“早穿棉襖,午穿紗,圍著火爐吃西瓜”來說明大陸性氣候溫差大的特點,形象逼真、富有感染力。講鋒面雨時我用“一場春雨一場暖,一場秋雨一場寒”來描寫鋒面雨,這樣比枯燥地講授教材要好的多。在講"日界線"時,我這樣導入:"有一雙胞胎姐妹,妹妹卻比姐姐大一歲,這是為什么呢?"提出這種懸念、疑問,促使學生去思考和探尋答案,從而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達到了預期的教學目的。把古詩名句中優美的詩情畫意,結合地理知識的內容在課堂上講解,大有使人耳目一新,引人入勝之感,由此創設聽課的最佳境界,為順利完成教學任務打下良好的基礎.如我在講地形對氣候的影響時,我用“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來講述隨著地勢的升高,氣溫的下降,因而山上的氣候比山下的氣候遲了一個月。這些詩歌使學生回味無窮,也使地理課增添了一番風味,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二、巧用優美詩句

古詩詞、成語中蘊藏地理知識還有很多,對地貌、地形、月相、地球運動、地殼運動、外力作用的描述等等,只要我們平時多積累,多思考它們與相關課本內容的聯系,上課就能應用得當。把古詩文中的優美的詩句,結合地理知識的內容在課堂上講解,使人耳目一新、引人入勝。水土流失是現在植被破壞地區一種常見的現象,它對環境的影響深遠,既導致土壤的肥力下降、涵養水源的能力減弱,還能淤塞河道、湖泊,加劇洪水的危害和少雨時干旱。水土流失最典型的地方莫于黃土高原。其實在古代的成語中就有了關于黃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描述―涇渭分明。講地形時用"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騰到海不復回","百川東到海,何時復西歸";講氣候垂直分布時用"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講梅雨時用"黃梅時節家家雨,青草池塘處處蛙";講森林有涵養水源保持水土時用"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講森林美化環境時用"綠樹村邊合,青山廓外斜";講內蒙古高原時用"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講丘陵時用"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廬山),這些詩猶如"味精"一般使地理課堂更增添了一番風味。涇渭分明有幾種解析,唐宋之前是渭河濁涇河清;唐宋時是涇河濁渭河清;到了清代又成了渭河濁涇河清。但不管是那種情況,都是有一條河流的泥沙含量要大很多,因為古代工業污染對環境幾乎沒什么影響,生活污水也很有限,所以只有水土流失導致河流的泥沙含量增加才產生河流之間明顯的水質不同。涇河和渭河的流域范圍都是在黃土高原地區的,它們在不同的朝代出現了水質的轉換,既反映了古代黃土高原出現了較嚴重的水土流失了,還出現過植被恢復了又被破壞的現象。這就是很好地理教學案例。為什么有時是渭河濁涇河清,有時是涇河濁渭河清,這就是植被對河流含沙和對水質影響的經典故事。也符合現代植樹造林對地理環境產生的影響,植被覆蓋率高,能保持水土,河流水就清澈;反之則河流水渾濁。

三、采用CAI教學,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篇6

一、多媒體教學利于創設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引導學生對語文的向往,具有良好的興趣和動機,在語文活動中獲得快樂和享受,無一不是語文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所追求的目標。然而興趣和動機并不是人生固有的,而是通過外界事物的新穎性、獨特性來滿足學生的探究心理的需要而引起的。而在課堂教學中媒體是教學信息的載體,是傳輸信息的工具和手段。它的作用不僅是用來傳遞教學內容,而且還會改變傳統的教學方法和學習方法,調節課堂氣氛,創設學習情境,激發學習興趣。如教學古詩《蜂》,導入新課時,筆者設計了一組“動畫”:“在平原、田野、崇山峻嶺中,凡是鮮花盛開的地方,都有蜜蜂忙碌身影。”此景,學生已有深刻的感性認識,隨后,筆者又在圖畫上方出示古詩,詩句和圖相對照,激起學生思維的層層漣漪。對于“采得百花成蜜后,為誰辛苦為誰甜?”學生立刻就理解了蜜蜂把辛苦歸自己,甜蜜屬別人。通過CAI課件,渲染氣氛,創造意境,有助于提高和鞏固學生學習興趣,激發求知欲,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加深對古詩的理解。

二、多媒體教學,增加了課堂容量

多媒體教學可以在極短的時間內將與課文有關的內容導入課堂,加大課堂的知識容量。如教學《探索月球奧秘》一課時,應向學生介紹有關月球的起源、地質構造、月貌、月食、潮汐等知識,它們涉及到地理、物理、文學……教師在互聯網上很容易找到這些知識,再通過制作課件能很直觀地展現給學生,讓學生能直觀了解所涉及到的各類知識。還可以讓學生自己查找關于月亮的神話傳說、文章詩賦、對聯等各種資料,從而拓寬學生的視野,增大學生的知識面,提高學生的素質。

三、運用多媒體,能更好地突破難點

課本中的科普作品,包含著豐富的科學知識和推理過程。讓學生參與科學家的推理過程,經過自己的智力活動,支配、運用已有知識,從中探求真理,發現真知是培養思維的重點,也是教學的難點。如講《黃河象》一文,即采用變序式教法,先講難點第四段(推測依據),再講第二段(故事過程)。設計制作投影片(剛發掘時象骨架圖),讓學生認真地觀察投影,動腦思考:(1)發掘時為什么先發現象牙?(2)骨架為什么斜斜地插入沙土里為?什么腳踩礫石?先讓學生分小組討論,大膽地假設推想,再讓小組推薦代表發言。各組代表各抒己見,互相補充修正,不斷完善。最后教師指導學生歸納成因及小結:先發現象牙是由于黃河象落水時曾抬頭呼救過;從“沙土”和“礫石”可以推測在很早很早以前,這里曾是一條河;從“腳踩礫石”可以想象黃河象失足落水那一瞬間的情境。在推測中,學生的頭腦進行了一番緊張的比較、分析、判斷的邏輯思維活動,直接突破了難點,加深了對課文內容的理解。

四、多媒體教學能活躍學生思維,啟發想象能力

知識是無限的,而想像力是知識進化的源泉。通過想象活動的展開,觀察的客體便會帶著主觀的想象,在兒童的眼前呈現出美麗鮮艷、生動形象的畫面,顯得特別豐富。想象參與了觀察,就強化了主觀感受性。教學時,合理運用“形、聲、色”的多媒體教學手段,化靜為動,化無聲為有聲,充分調動學生的各種感觀,有效地誘發學生的想像力因子,開拓思維,培養學生的想像力。

如在《秋天的樹葉》的作文教學中,筆者運用了多媒體幫助學生寫作:教學中,筆者在屏幕上出示許多植物的圖片,它們的葉片形態各異,各有各的特色。筆者引導學生按順序進行觀察,由整體――局部,為了能讓學生觀察清楚,抓住各部分的特點,筆者利用投影將各部分層層放大,使學生做到了有順序有重點的觀察。頓時,課堂氣氛活躍了,學生的思維被激發了。同學們話如泉涌,一個比一個寫得形象,一個比一個寫得精彩。

五、借助多媒體,讓語文成為真實的語文

語文與生活的關系是最為密切的,用語言表達和交流是人類的基本生活需要。而傳統的語文教學卻常常進行架空的技巧訓練,學生缺少表達和交流的欲望。在網絡教學環境下,學生必須通過語言來表達、交流自己的思想,在語言運用中去學習語文,讓語文成為真實的語文,這才是信息技術與語文課程整合最重要的意義。

篇7

關鍵詞:李白;詩歌;意象;特征

中圖分類號:I22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5)28-0260-02

唐代詩歌是中國文學史上的一朵不朽的奇葩,而唐代詩人李白則是中國最富盛名的詩人之一。李白素有“詩仙”之名,他的詩歌飄逸瀟灑,極具浪漫主義的創作色彩。李白的詩歌是唐代詩歌的典范,在他的詩歌中不僅意象豐富,而且寓意深遠。可以說,內斂而平靜的意境是李白詩歌創作風格的一項重要特點。在研究李白詩歌意象特征的時候,我們不僅要注重李白詩歌浪漫、激越、奔放的特點,還應該研究李白詩歌意象中的含蓄之美,應全面而深入地研究李白詩歌。

從總體上看,李白的創作變化多端,他打破了傳統詩歌創作的固有格式,達到了豐富多姿的神奇境界。李白詩歌創作的內容主要集中在對祖國山河和美麗大自然的贊美,其風格兼顧俊逸清新和雄偉壯闊。除此之外,李白的詩歌還常常使用想象、擬人、夸張、比喻等修辭手法,這些修辭手法的運用搭配李白慣用的意象,往往能夠描繪出詩歌里獨特的意境,讓人回味無窮。李白的詩歌從數量上和質量上都遠遠超過同時代的絕大多數詩人,對后世文學的創作也產生了不可忽視的重要影響,無論是韓愈、李賀還是蘇軾、陸游無一不對李白的詩歌創作交口稱贊。

一、詩歌意象及其作用

(一)什么是意象

意象是詩歌中描繪的具體形象,是融入了作者思想情感的物象,創造意象并借助意象抒發思想感情是詩歌創作的一種重要方法。無論是中國的傳統詩歌還是現代詩歌,對于意象與意境都是十分重視的。在《現代漢語詞典》中,意象即是意境。當然,我們現在認為,在詩歌當中兩者還是有著十分顯著的區別的,尤其是在現代詩歌中。現代詩歌的創作通常要借助一定的形象,這些出現在詩歌中的形象也就是意象。詩人對于意象的使用往往能夠有效地烘托出詩歌的意境,表現出詩人的主觀意識與情感。由此可見,對于詩歌而言,意象其實處于詩歌中美學的范疇,詩人通過意象的塑造讓讀者與自己產生共鳴,甚至通過意象來表達出自己豐富的內心世界,進而以此來豐富詩歌的內涵。由此可見,我們在閱讀詩歌的時候,需要找到詩歌中所描繪出來的意象,并充分把握其表現出來的特征,才能體會詩人蘊含在其中的獨特思想情感,更好地進入詩人所描繪的獨特精神世界。

(二)詩歌意象的特征

我國古代詩歌中的意象是表現詩歌內涵和表達詩人情感的重要載體,主要具有以下幾方面的特征:首先,詩歌意象具有情感性特征。意象本身就具有固定的情感傾向,又兼具了詩人特定的情感。詩歌中的意象往往蘊含著詩人更深層次的情感,他們將自己的情感隱藏在意象之中,既能夠符合古典詩歌含蘊的表達方式,又能夠利用意象更好地抒發自己的情感。其次,意象具有含蓄性特征。古詩中的意象往往言在此而意在彼,具有含蓄、暗示的特質。中國古代封建時期對于文化的禁忌還是很多的,尤其是涉及到皇家,因此在長久的封建統治時期,詩人約定俗成地使用了一些意象來含蓄的表達某種情感,既能夠讓人理解,又不容易犯了忌諱而招惹是非。因此,借意象抒情,融情于意象之中,從而達到情景交融的藝術效果,是歷代詩人的一致追求。第三,意象具有豐富性特征。詩人的感受往往會受到特定環境的影響,因此同一個意象在不同的時間、不同的環境、不同詩人的筆下所蘊含的思想情感往往也是不盡相同的。

二、李白詩歌意象探析

(一)李白詩歌意象的分類

李白詩歌中意象的分類大多數還是與中國古代傳統詩歌中的意象分類相一致的,主要有以下幾個類別:一是草木類。草木類中的代表意象有梅、蘭、竹、菊、青草、楊柳、松柏、梧桐等。草木類的意象主要經常用來表現人物的人品或者性格,例如松柏表示剛正不阿、梅花代表高潔不屈等。李白詩句中有“桃花流水杳然去,別有天地非人間。”這里用桃花表現的就是與世無爭,其樂融融的境界,桃花是春天的象征,是理想桃源的象征。二是動物類。動物類中代表意象的有大鵬、大雁、蟬、杜鵑等。李白詩歌中典型的意象是大鵬。代表詩句有“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里。”另外“云垂大鵬翻,波動巨鰲沒”詩中的大鵬是作者李白的自我外化,詩人將大鵬視為理想與抱負的寄托,賦予大鵬氣貫長虹、直沖霄漢的人格力量,是詩人慕自由、尚灑脫的獨特思想意蘊的體現。三是器物類。器物類中代表意象的有酒、酒杯、劍、船、鏡子等。酒和劍是我國古典詩歌中比較典型的兩個意象,男詩人用的概率更大,而且在描寫戰爭的時候,劍這個意象出現的比較頻繁。關于酒的詩句,最出名的詩句之一就是李白的那句“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雖然詩人在詩句中并沒有直接寫到酒這個字,但是詩人卻用“莫使金樽空對月”描寫出了一幅豪邁喝酒的場景,顯得十分具有英雄氣概。四是氣象景物類。氣象景物類代表意象的有夕陽、雨雪、流水、白云、藍天、青山等。這類意象通常都是抒情意味比較明顯,在浪漫主義詩歌中出現的相對較多。如《獨坐敬亭山》中的“眾鳥高飛盡,孤云獨去閑”詩句中的“孤云”是失意落魄的自我形象,又如《贈從弟南平太守之遙二首其一》中的“蘭生谷底人不鋤,云在高山空卷舒”中的“云”是作者李白個性自由的精神寫照。

(二)李白詩歌意象的特點

在李白的詩歌創作中,詩歌意象表現出了十分明顯的個性特征,主要突出在以下幾方面。

首先,李白詩歌中的意象組合豐富,變化多端。例如在《行路難》中,詩人寫到“子青自棄昊江上,屈原終投湘水濱。”兩個非同時、同地發生的事情,詩人把它們并列在一起,成為互相映襯的意象,揭示出正直之士的不幸命運,給人壯闊悲涼的藝術感受。

其次,李白善于利用意象表現其象征性,而這種象征大部分表現了詩人本身的仙風道骨及俠士風采。例如《將進酒》中的“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眾所周知,黃河之水不可能從天上來,但是李白卻用這樣狂野的意象描繪了黃河的壯闊,讓人身臨其境。

第三,李白善于利用意象在自己的詩歌中營造一種奇突之美。中國古代的詩歌創作是有一定固有模式的,一般詩歌的意象都蘊含了自己固定代表的寓意。但是李白在使用這些意象的時候往往與其他詩人大相徑庭,表現出自己的獨到之處。例如在《贈汪倫》中,李白感嘆“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水”這個意象在古代詩歌中大多數表現的是時光荏苒、歲月變遷,但是李白偏偏在這首詩歌中用潭水來表現與汪倫之間深厚的情誼,不僅讓人有新奇之意,而且借助“千尺深”的潭水,讓我們也輕而易舉地體會到了詩人與汪倫之間情誼的深厚。

(三)李白詩歌中典型意象的分析

李白的詩歌中出現的意象數不勝數,但是仔細分析李白詩歌我們也不難發現,雖然意象的數量很多,但是李白卻對一些意象更為偏愛,所表達出的情感與思想也更為深厚,下面我們就著重分析幾個李白詩歌中幾個比較典型的意象,這也是李白詩歌中出現頻率較高的幾個意象。

1.李白詩歌意象之“流水”。水無形無態,水又千姿百態。水最輕柔,軟如絲綿;水最剛強,滴水穿石。水最有藝術的可塑性,水是李白詩歌中十分重要的一個意象,據相關統計我們可以知道,在李白流傳下來的九百多首詩歌中,出現了將近四百次有關流水的意象。其中比較熟悉的詩句有“流水無情去,征帆逐吹開”、“流水如有情,幽哀從此分”、“好風吹落日,流水引長吟”等。李白格外鐘情于流水這個意象,在詩歌中頻繁使用,說明它與李白的思想情感緊密相聯。筆者認為,李白詩歌中的流水意象其實是詩人比較隱秘的一種表現生命意識的情感。李白詩歌中的流水意象絕大多數并不是作者單純的對自然景物進行描寫,有的時候流水表達了時間內涵,而這一內涵正是折射出了詩人強烈的生命意識。用流水這一意象表達對生命的敬畏并非是李白獨創的,事實上流水這一意象經過中國數代文人的反復錘煉已經沉淀為中華文化中一個十分特殊的文化符號:和而不同,兼容并蓄。

2.李白詩歌意象之“劍”。李白不僅是一名浪漫的詩人,還是一名武功高強的俠客,因此在他的詩歌中頻繁的出現“劍”這個意象,就顯得十分自然。劍是我國最古老的兵器之一,代表的是力量與權威。在全唐詩中,李白筆下一共出現了一百零七次“劍”這個意象,由此可見他對“劍”這一意象的鐘情。李白從小就學習劍術,對劍有著深厚的感情,甚至他在自己的詩歌中把自己的妻子也比作了“拙妻莫邪劍”。李白生活在我國古代最強盛的時代之一,唐代民風開化,國威遠揚,因此李白的個人理想能夠得到充分的發揮,他在詩歌中頻繁的使用“劍”這個意象,也表現了他想要建功立業的博懷。“劍”這一意象不僅寄托了詩人對于自由的渴望,還表現了詩人一生都想追求的報效國家的情懷。

篇8

一、《詠柳》唐 賀知章

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

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

1、關于作者:賀知章 字季真,號四明狂客,主要擅長寫絕句。另外一首《回鄉偶書》也廣為流傳。

2、這首《詠柳》是一首詠物的詩,通過對于柳樹的描寫,贊美了春天給大地帶來的勃勃生機。

3、相關考題

(1)本詩中妝的意思是_________(打扮),絲絳________(用絲編成的繩帶)

(2)本詩中運用了(擬人,比喻,設問)的修辭方法。

(3)詩人把(春風)比作一把剪刀,形象,富有美感。又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方法。

二、《古朗月行》 唐 李白

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又疑瑤臺鏡,飛在青云端。

仙人垂兩足,桂樹何團團。白兔搗藥成,問言與誰餐?

1、《古朗月行》:朗月行是一個樂府古題。李白用了這個題目所以叫“古朗月行”,但李白并沒有襲舊,而是自成以風格。尤其是前四句,通過簡單的文字寫出了兒童對于月亮懵懂的認識。

2、李白是我國歷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這首詩同樣通過豐富的想象和神話傳說的巧妙結合,表現了一個神奇而又合乎情理的藝術意境。

3、相關考題。

(1) “又疑瑤臺鏡”中的“疑”和“疑是地上霜”的“疑”都是(懷疑)的意思,這兩句詩分別出自李白寫的(古朗月行)和(靜夜思)

(2)李白的這首小詩寫得是他小時候對月亮的看法,詩人把月亮比作(白玉盤)和(瑤臺鏡),十分幼稚而可愛,語言質樸,比喻有趣。

(3)詩中(又疑瑤臺鏡)這一句借助神話傳說,表現了李白詩歌的浪漫主義特點。

三、《鋤禾》 唐 李紳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1、這首詩又叫《憫農》,作者唐代詩人李紳。《憫農》共兩首,這是其一。詩的重點是寫農民的辛苦,并告誡人們要愛惜糧食。

2、相關考題

(1)這首詩當中的名句(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告誡人們要(珍惜糧食,不要浪費)。

(2)詩的開頭描寫了烈日當頭(農民)的辛苦,提醒人們(珍惜農民的勞動成果),詩歌表達了對農民(敬重與同情),詩人范仲淹《江上漁者》中也有兩句詩寫出了勞動人民的饑苦,這兩句詩是(君看一葉舟,出沒風波里。)

(3)請說說你讀完這首詩的感受。

四、《憫農》其二 唐 李紳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

四海無閑田,農夫猶餓死。

1、譯文:春天中下一粒種子,秋季能收萬顆糧食,全國都沒有閑置的土地,但仍然有農民餓死。

很多學生,直譯這首詩是沒有問題的。但農民為什么會有這樣的遭遇呢?既然收了那么多糧食,為什么還會有農民餓死呢?這實際上是封建社會的剝削制度造成的悲劇。

2、相關考題

(1)《憫農》二比《憫農》一更加深刻,對農民的辛勞及悲慘命運做了真實的描寫,你有什么感想請說一說。

(2)詩中第(1)句寫春種,第(2)句寫秋收。春華秋實概括了(農民)生產糧食的(辛苦)。“一粒粟” 和“萬顆子”形成鮮明對比,表現了農民勞動(創造的巨大財富)。

五、《登鸛雀樓》 唐 王之渙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1、作者:王之渙 字季凌。是盛唐時期的詩人。

2、重點詞語解釋:

(1)鸛雀樓:是在現在山西省永濟市西南,因為經常有一種叫鸛雀的鳥在上面棲息而得名。

(2)依:傍著 盡:消失 窮:達到極點 更:再。

3、相關考題。

篇9

一、感悟教學法的定義:

感悟教學法強調的即是“自悟,頓悟”。我們從現代心理學角度推之。所謂的“感悟”,就是“感受,領悟”。“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讀就是感受的過程,它就是“領悟”。自覺、靈感等的產生都在領悟中突發,這種突發的領悟就是“頓悟”也可說是一種創造性思維。所以在語文教學過程中運用感悟式教學法,意義是重大的。

二、感悟教學法的基本原則:

感悟教學法的基本定義強調的是“自悟,頓悟”,于是需要考慮的第二個問題則是“感悟教學法的基本原則”。“自悟”,即告訴我們“悟”的主體是“自我”,即學生自我閱讀,自我感悟。所以基本原則是要尊重學生的“自悟”。在此我們強調學生在閱讀中的“自悟”,但并不排斥教師的引導。教師的引導是非常重要的。能讀懂的課文,學生并不能讀懂其深刻含義。教師在這種情況下,則應激勵學生仔細揣摩,激發學生深入思考,獲得更加深刻的領悟。孔子云“導而弗牽。”說的也是這個道理。例如教學郁達夫寫的《故都的秋》。我考慮的是要根據閱讀材料的主體情趣,提供條件和環境,讓學生把自己的最先感知,最深感受表達出來。但在設想教程時,我覺得有難度。《故都的秋》的作者,在作品中所表達的心境是二十年代人物的心境。作為現在的年青人要去體會那時人物的心情,恐怕很難產生共鳴。于是我作三步嘗試:(1)引導學生把握全文的主體情趣即“清、靜、悲、涼”。(2)引導學生感"語"悟情。如文中有這樣一段描寫:“皇城人海中一椽破屋,清晨起來,泡一碗濃茶,向院里一坐,仰頭看見的是那很高很高碧綠的天地;耳邊是飛鴿的飛聲,低頭細數著槐樹底一絲漏下的月光和破壁腰中藍色牽牛花加上那疏落尖細且長的秋草的陪襯。”讓學生品味選段中的“破屋”“破壁”“疏落”“秋草”,悲涼秋意早上心頭。特別是文中一段"掃街的在樹影下一陣掃后,灰土上留下來的一條條掃帚的絲紋,看上去即覺得細膩,又覺得清閑。學生體味眼前所描繪的景物,引發心中皆有的感情,他們便心領神會,覺得無比真切,無比自然。(3)引導學生感文悟情。“文”即作品的整體。感“語”是作品的局部閱讀,但更應注重的是整體閱讀。格式塔心理學派的研究表明:感覺并不是各種感覺要素的復合,所謂知覺并不是先感知到各種成分再注意到整體,而是先感知到整體的現象而后才注意到構成整體的諸成分。再以《故都的秋》為例。引導學生理解此作品可以從表現手法、結構、表達方式等方面入手,但都離不開內容。任何孤立的理解都沒多大的意義。前面我談到的利用《故都的秋》的語言悟情,但離開作品的整體,所悟的情則顯得淡然。如果把文中的議論抒情一段與借景抒情一段綜合起來理解,使學生感悟更深刻。因為作者在議論抒情一段中強調不同時代,不同國別,不同階層,不同境遇的古今中外文學人士,尤其是詩人都有著共同的感受即“深沉、幽遠、嚴厲、蕭索的感觸來。”作者將自己的主觀情思作縱向考察和橫向比較,強調秋給人的悲涼感受。學生讀之,仿佛自己的某些感觸也得到恰到好處的表現,從而更深層次地感悟郁達夫先生創設的“清、靜、悲、涼”的意境,理解作者特有的苦悶、陰郁、落寞的心情。

三、感悟教學法的策略:

實施感悟教學法,教師是關鍵。首先教師要改變原有的教學觀念,大膽發現,大膽創設情境,把學生導入“思考的境地”,讓學生“知情”“知美”“明理”。確定了這一前提,那么,談的便是策略問題。

策略(一)引發想象。想象對于文學作品的審美感受的重要性在于"有了它才能提供感受的廣闊天地。文學是語言的藝術,必須以作品的語言為根據去充分發揮想象力。它才會以具體、生動的面貌呈現于頭腦中。而只有當在頭腦中或多或少地有了形象在浮動,才有體驗和感受。引發想象可利用幻燈、畫片,實景等情景教學手段。例如我收集古詩詞中關于月的吟頌的詩句,把這些詩句分成四類主題(1)望月思鄉,這是人類詠月的永恒的主題。(2)望月懷人,包含有情人之間的懷念之情,征戍之人對親人的懷念。(3)月的陰睛圓缺變換的規律。(4)月的多種意象。如“月明如鏡”“殘月”“朦朧月”“松月”“水月”“煙月”“霜月”。從其形狀特征中領悟人生百相。根據這例主題,用電腦制作出各種“月”的畫面,再配上詩句,使學生有深刻的感悟。例如對月圓缺變換的規律,學生悟出“陰”與“睛”,“圓”與“缺”是辯證的統一,不能分割。“陰”與“缺”是“睛”與“圓”的基礎,而“睛”與“圓”又是“陰”與“缺”最終目的和必然趨勢。堅定認識到這一點,學生能站在歷史的高度審時度勢地踏上人生之路,對未來充滿信心。

策略(二)引發聯想。感悟離不開聯想。例如縱橫交錯的聯想,從視、聽、味、聞、觸等知覺上激起反響,給人以深刻感悟。有的聯想具有深遠感,給人崇高和壯美。如讓學生讀王之渙的《登鸛鶴樓》詩:“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杜甫詩中的名句“星垂平野闊,月滴大江流。”王維詩中的名句“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都是收放得宜的聯想,從中感悟其深遠、壯大、崇高的美感。

篇10

摘要 穆木天作為中國早期象征派詩人,他的詩歌創作深受法國象征派的影響,而一直以來,他的早期作品集《旅心》也被評論家看成是穆木天象征主義詩歌的代表作。但究其細讀不難看出,《旅心》在象征主義的潮流下還有一條糾結了中國傳統詩學主張、傳統詩歌的審美追求和表現題材的暗流在涌動,即在穆木天早期詩歌創作中的“暗示”,其實是中西詩學創作手法的共同追求;“情化自然”意境的營造和傳統懷鄉情懷的表現,共同構成了穆木天早期詩歌創作中的傳統因素,形成了他象征主義詩歌的特點。

關鍵詞:暗示 象征 情化自然 意境 懷鄉情懷

中圖分類號:I226 文獻標識碼:A

周作人在《〈揚鞭集〉序》中指出早期的新詩:“一切作品都像玻璃球,晶瑩剔透的太厲害了,沒有一點朦朧,因此也似乎缺少了一種余香與回味。正當的道路恐怕還是浪漫主義,――凡詩差不多無不是浪漫主義的,而象征實在是精意。”這種在周作人看來充滿“余香與回味”的詩歌正是早期象征派詩人穆木天所追求的,作為一個深吸“異國熏香”的年輕詩人,他在日本的異國土地上舉起象征主義的“精意”的大旗,致力營造詩歌的含蓄和朦朧之美,故郁達夫在評價其詩集《旅心》時認為“頗具一種特別的風韻”。一直以來《旅心》被評論家看成是穆木天象征主義詩歌的代表作,并且作家本人也認為“就是在象征派詩歌的氛圍中,我作了我那本《旅心》”。但究其細讀不難看出,穆木天的《旅心》在象征主義的潮流之下還有一條糾結了中國傳統詩學主張、傳統詩歌的審美追求和表現題材的暗流在涌動。

一 “暗示”、“象征”是中西詩學共同的追求

穆木天在《譚詩――寄沫若的一封信》中提到“詩的世界是潛在意識的世界。詩要有大的暗示能。詩的世界固在平常的生活中,但在平常生活的深處。詩是要暗示出人的內在生命的深秘。詩是要暗示的,詩是最忌說明的。”穆木天在這里強調的詩歌的“暗示能”,正是西方象征派詩歌的理論重點。馬拉美認為:“與直接表現對象相反,我認為必須去暗示。……指出對象無異是把詩的樂趣四去其三。詩寫出來原來就是叫人一點一點地去猜想,這就是暗示,即夢幻。這就是這種神秘性的完美的應用,象征就是由這種神秘性構成的:一點一點把對象暗示出來,用以表現一種心靈狀態。”

當然這種象征理論并非就是舶來品,它與中國傳統文論也有著某種暗合。它首先根植于中國文化獨特的認識方式,早在中國古典文獻《系辭》中,就有:“圣人立象以盡意”。《易》設八卦和六十四爻為符號,象征天地萬物,所以,卦象的就有了象征意味。而借“象”來象征的手法,也是詩歌的一種重要表現方法。《詩經》中的“關關雎鳩,在河之洲”雖為起興之句,卻也可以理解為在河畔啼叫的雎鳩象征為戀愛的男女的幸福場面;《離騷》中屈原更是用那些香草美人來自比,用這些高潔的東西來象征了自己的追求;到了晚唐的溫庭筠和李商隱,他們更運用象征來創作詩歌,他們在詩歌中所運用的大量的獨特的意象,無論是“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還是“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玉暖日生煙”,都給人留下了更多的想象空間,在晦澀難懂中形成了另外一種美學風格。到了“五四”時期,雖然新文化的先驅者,以訣別的態度和中國古典詩歌劃清界限,倡導新詩寫作,以借鑒外國的現代技巧來創作。但是作為中國文學的傳統根基卻不是那么容易被抹殺的,它被形勢逼迫到了創造主流的底層,卻以沉潛的方式影響著中國新詩的發展。當作為最激進的白話詩創作者的身份出現,卻在他的《談新詩》中指出了對意象的討論,這不能不說是對象征的一種延續,盡管主觀上認為是受到龐德等人的影響。這種對象征在詩歌上的運用可以說是中西方詩學的共同追求,故錢鐘書在《談藝錄》中把法國象征派諸家詩觀與中國古典詩論做了比較后,得出結論:“蓋弘綱細節,不約而同,亦中西文學之奇緣佳遇也哉。”周作人也認為象征“是外國的新潮流,同時也是中國的舊手法;新詩如往這一路去,融合便可成功,真正的中國新詩也就可以產生出來了”。所以當穆木天以暗示的象征主義手法來創造新詩時,與其說是“橫的移植”,不如說他是在西方象征派詩歌的誘發下,找到了中西詩歌創作方法上的契合點,用意象來構建起“象征的森林”。所以不管他在《朝之埠頭》中用了“油灰的濃煙”,“灰色的天空”,“寂鳥”,“檣桅”和比櫛如細線的“樓房”作為其詩歌的“象”,來盡顯詩人煩悶和壓抑之意;還是用“落花”象征人生的孤寂漂泊,亦或是用“纖纖的條條的雨絲”來暗示那種朦朧的情調,他的詩句無疑都在證明了象征作為中西詩學的共同追求在一個詩人身上的融合。可以說穆木天無論從理論還是詩歌創作的實踐上,讓中西象征主義做了一次深度的交流。

二 “情化自然”審美意境

象征主義詩派反映的是世界末的頹廢情調,是人在工業革命中受到異化的一種絕望人生的表現。他們的詩歌里透露出來是一種徹底的頹廢情感,具有明顯的審丑意識。而在穆木天這里,也深吸了“異國熏香”,“也談到到腐水朽城,Decadent的情調”,但較之審丑的象征詩派,卻營造出一種“情化自然”的審美意境。穆木天散文《秋日風景畫》說過“美化人生,情化自然”是他經常談論的話題。在詩人的眼中,就算是憂郁也是美的,也要把這種憂傷的調子融于“夜色朦朧”的詩意心地里,以“情化自然”來開辟“一片詩意”的境界。正如朱自清所言:“穆木天氏托情于幽微遠渺之中”。

這種“情化自然”的意境是西方象征主義不能觸及的地方,但卻在中國古典詩學中找到了存在的合法性,龍泉明在《中國新詩的現代性》中指出“意象意境化,則被中國古典詩學視為詩歌意象的最高品格和詩歌審美的最高境界。在中國古典詩學這里,詩歌表現的意境不管怎樣朦朧,它都是建構在人與自然和諧圓融基礎之上的。”在穆木天的詩歌中,這種“意象意境化”的審美追求比比皆是,他力求在自然的意象中營造起特有的意境。如《與旅人――在武藏野的道上》的詩句:

“奔遙遙的天邊/奔渺渺的一線/奔雜雜亂亂 灰綠的樹叢/奔霧瘴瘴的若聚若散的野煙/旅人呀 踏破了走不盡頭的淡黃的小路/問遍了點點的村莊 青青的菜圃 滿目的農田/旅人呀 前進 望茫茫的無限/旅人呀不要問哪里是歡樂而哪里是哀愁/旅人呀 哪里是你的家鄉 哪里是我的故園……”

此詩中所傳達出來旅人的孤獨和飄零的濃濃的感傷情懷是寄予在那些灰綠的樹叢,野煙,村莊和菜圃的,這些自然景物都印上了詩人的情緒,是詩人主觀情緒下的產物,以一種寥寂的意境與旅人的感傷相契合,透射出一種淡淡的哀愁,幽怨而綿長。又如《蒼白的鐘聲》中詩人所描繪的鐘聲都帶上了個人的主觀情感,這里的鐘聲是“蒼白的 ”,“衰腐”的、“荒唐”的、“殘朽”的、“敗廢”的,這些鐘聲都是情化了的聲音,這些衰草、白楊、風聲、月影也都是承載了詩人對灰暗故鄉、祖國沉重的哀思的自然景物,使得整首詩歌呈現出渺遠而又深沉的意境。同樣在《薄暮的鄉村》中,詩人不僅以清淡的筆調寓情于景,情化自然,而且以這樣的詩句宣告了他與古典詩歌的親和,與象征主義的隔離。其詩句為:

“渺渺的冥蒙/輕輕的/罩住了浮動的村莊/茅葺的草舍/白土的院墻/軟軟的房上的余煙/三三五五 微飄飄的 寂立的白楊/白土的院墻/樹前/村后/村邊的道上/播散著朦朧的 朦朧的 夢幻的/寂靜的沉香/和應著梭似的渡過了的空虛的翅膀/漫漫在虛線般的空間的蜿蜒的徑上/編柳的柵扉/掩住了安息的牛羊/牧童坐在石上微微的低吟/犬臥在門旁/稚氣的老嫗噓噓的吸著葉煙……”

詩人運用了白描的藝術手法,意象的組接,給我們描繪一幅恬淡和諧寧靜又悠遠的鄉村風景圖,營造了與陶淵明《歸田園居》中那種“榆柳蔭后檐,桃李羅堂前。暖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相似的意境。在這里可以看得出穆木天是對古典詩歌藝術的一種繼承,其清新明朗的風格是與象征派的艱深晦澀的訣別。

《旅心》中詩人將對人生、對故鄉、對祖國的那種飄零和寂寞落魄的朦朧感情都幻化在了自然之景中,營造了人與自然和諧圓融的意境,使得穆木天的詩歌呈現了偏離象征主義的傾向,有著中國傳統意境的特征。

三 “東北大野”兒子的懷鄉情懷

懷鄉是中國詩歌的一個重要的題材,無論是《古詩十九首》,還是《天凈沙?秋思》中旅人漂泊孤獨之感,都是歷代文人永遠化不去的情思。在穆木天的象征詩歌里,仍可以發現這個經典母題作為傳統情緒的一個表現。穆木天這個來自“東北大野的兒子”漂泊異鄉,身處世紀的滄桑幻滅,又適逢東西方文化的大碰撞時期,作為弱國子民而倍受歧視和壓抑的敏感的心,很容易激發起思鄉戀國之情。

這種獨特的情感的抒發要求一氣呵成或娓娓道來,而不能拘泥于象征主義暗示中,抒情性成了這類詩歌的主要特征。如《心響》中詩人以李白似的浪漫主義情懷,直抒胸臆呼喊出對故鄉的熱戀:“幾時能看見九曲黃河/盤旋天際/滾滾白浪/幾時能看見萬里浮沙/無邊荒涼/滿目蒼茫”,他為祖國的災難而心痛“我對你為什么現出了異國的情腸”,并熱烈地期待地心潛在猛火的燃騰,癡情地渴望祖國能夠出現一個怒放的春光。這里我們看到詩人并沒有將他的愛國情懷寄予在“象征的森林”,而是稟著滿腔的熱情,在奔放的詩句彰顯萬般愁腸。故孫玉石評價到:“這首愛國詩篇從情調到方法上都不是象征主作品,而接近浪漫主義的歌唱。”

再如《北山坡上》詩人呼喊出“不要忘了這草茵月影那音波色浪――啊,心欲的家鄉”;不要忘記那“銀灰色的淡淡的薄冥的天光”,“青青的北山的麓”,“銅錢幫底的松花江頭已圓圓的滾出了橙黃的玉般的月亮”,這種呼喊是一個游子對故鄉最真摯的愛的一種表達,在這里對于故鄉的歌唱,是內心的律動的需要,并沒有與象征主義有任何的糾結,整體上呈現出中國傳統的懷鄉情緒。

所以穆木天的懷鄉情緒使他的詩歌呈現出了非象征主義詩歌的特點,融合了浪漫主義和現實主義的詩句,被統籌于真性情的抒發中,在詩歌創作手法上和精神追求上都與傳統詩歌有著某種暗合。

穆木天的象征主義詩歌所承載的內容是豐富的,《旅心》呈現在我們面前的不僅是那些令中國新詩人耳目一新的象征主義的洪流,因為在這些新鮮的泉流之下,仍可以看見那些傳統的因素不時從底部冒出的水泡,可以說他的《旅心》并非是真正意義上的象征主義詩歌,是一種糅合中國傳統詩歌因素的象征主義詩歌。學者陳方競這樣評論穆木天和他的《旅心》:“我不認為穆木天創作出了成熟的中國象征詩,也不認為《旅心》中的這些詩歌可以像中國古代優秀詩歌那樣家喻戶曉流傳下去,我把這些詩作為一種‘發展中的詩’來認識,這是一種‘未完成的詩’……”。但這樣“未完成的詩”卻有著重要的意義,它在象征主義詩派同中國傳統主義情緒中做了一次嘗試性的溝通,為后來的戴望舒的現代派詩歌和中國古典詩歌的有機結合做了一次有利的鋪墊。

參考文獻:

[1] 周作人:《〈揚鞭集〉序》,《談龍集》,岳麓書社,1989年。

[2] 郁達夫:《創造月刊》(第一卷,第一期“編后記”),1926年。

[3] 穆木天:《〈旅心〉附記》,《創造月刊》,1926年3月第一卷第一期。

[4] 穆木天:《譚詩――寄沫若的一封信》,王彬主編:《旅心》,中國文聯出版社,1998年。

[5] 馬拉美:《關于文學的發展》,任蠡甫、蔣孔陽、秘燕生:《西方文論選下》,上海譯文出版社,1979年。

[6] 錢鐘書:《談藝錄之八》,中華書局,1984年。

[7] 朱自清:《〈中國新文學大系〉詩集導言》,趙家璧:《中國現代文學史資料叢書》(乙種),《中國新文學大系?詩集》,上海文藝出版社,1981年。

[8] 龍全明:《中國新詩的現代性》,武漢大學出版社,2005年。

[9] 孫玉石:《中國初期象征派詩歌研究》,北京大學出版社,198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