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清明節的古詩詞范文
時間:2023-04-09 08:54:4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有關清明節的古詩詞,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一、由點到面:學會還原、學會拓展、學會聯系
古詩詞具有很強的凝練性,但是小學生的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有限,而且古詩詞又離現代生活很遠,所以我們必須由點到面,根據小學生的學習心理特點,用心設計教學方案,實現教學效率和效果的最大化。
以王維的《畫》為例。《畫》這篇課文包括一幅經過裝裱的山水畫和一首五言謎語詩。畫上有山、水、花、鳥,給人以山水相映、鳥語花香的美感。課文以“畫”這個謎底為中心,抓住山水畫的形象特征展開描述,圖文對應,妙趣橫生。在教學本課時,教師要引導學生通過誦讀古詩,展開想象,獲得初步的情感體驗,感受語言的優美。
教師要根據學生學習的情況調整教法,抓住具體的事物進行啟發和引導。例如“近聽水無聲”一句,教師先演示“水”的分解圖片,再講述生活中水的形象,并請一位同學上臺來聽流水的聲音。再由水流的聲音進行更廣闊的啟發,找同學來試著朗讀。
通過這些特定的點,教師合理運用分散的意象,引導學生把整首詩連成一個整體,再帶領學生用不同的語氣去朗讀,找不同的學生去讀,并讓學生猜出謎底:畫。之后讓學生欣賞一下這幅美麗的畫,配樂吟誦,還可請學生上臺來當小詩人表演這首詩,最后熟讀成誦。
二、由淺入深:逐步挖掘、全面分析、樹立問題意識
由淺入深地進行學習,就要樹立“問題意識”。“問題意識”是培養學生創新精神的切入點,學生學習方式變革的關鍵在于問題意識的培養。筆者在此提倡的古詩詞教學強調真正做到“以人為本”,一切從學生出發,在課堂上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感悟能力,使學生能在學習古詩詞的同時,從自身經驗體會出發,用心仔細揣摩,與古詩詞對話,與作者交流,將自身感情投射到古詩詞的學習中,從而在共鳴中使身心得到凈化。
以杜牧《清明》這首詩的教學為例。首先是這首詩中對于景色的描寫,“清明時節雨紛紛”。描寫春雨的詩有很多,教師此時就可以引導學生思考還知道哪些描寫春雨的詩句,而那些詩句里的春雨描寫和這首又有什么不同。學生們開始討論,教師要適當引導學生思考春雨描寫與詩人情感和心境的聯系,如“紛紛”兩字不僅描繪了春雨淅淅瀝瀝的情景,也映射了詩人杜牧淡淡的愁思。
接著是下面一句“路上行人欲斷魂”。此時語文教師便可以“清明節”為著眼點,讓學生們討論他們所知道的關于清明節的知識,并普及清明節的相關文學典故。
在引導學生弄清楚了清明這一民俗背后的文化深意后,便可過渡到對《清明》這首詩的教學。教師就此發問:誰能解答一下為什么在清明節里作者和行人都會充滿了愁緒?學生便能聯想到佳節孤身在外之人本就心緒紛繁,此時又趕上了下雨,心情會更不好。教師在此時點出,這正是中國古詩詞中情景交融的典型范例,并接著問學生還能想到哪些情景交融的詩句,例如“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等,從而加深學生對這一手法的認識和體會。
全詩寫到“牧童遙指杏花村”便戛然而止了,此時教師可以提問學生在得知了“酒家”的所在后,行人接著會怎么樣呢?在學生積極回答了自己的假想后,教師可以接著問,詩人為什么要選擇在這里打住,而不是繼續向讀者描述那位“行人”的具體取向呢?在學生回答出自己的想法后,教師便可以繼續引導學生理解詩歌留白的意蘊所在:留給讀者更多的想象空間才能使這首詩更回味無窮。
三、由此及彼:提高知識的對比、遷移和應用能力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教會學生由此及彼的知識應用能力也是相當重要的。在古詩詞教學中,不僅要使學生深刻感受到這首詩的情感、主題以及詩的意蘊、意境,還要賦予學生獨立欣賞詩歌之美的能力,培養學生對詩歌的欣賞和熱愛。中華文化寶庫中的優秀詩詞數不勝數,課本中的詩詞雖是經過精挑細選,具有極強的代表性,但是培養學生的獨立欣賞能力以品味課本之外的優秀古詩詞,也是教師的義務之一。
培養學生的獨立品詩能力,首先要引導學生體會古詩詞中語言文字的精髓。古詩詞最精妙之處便在于方寸之中蘊含著無限天地,往往一個字便包孕萬千,留給我們許多想象和思考的余地,語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引導學生學會品味這方寸之間的無限天地,教導學生學會尋找詩眼。例如“春風又綠江南岸”,一個“綠”字可謂是生意盎然,在教學的時候指引學生思考是否可以把這個“綠”字換成別的字,如“過”“吹”“拂”等等,使學生在不同字詞的對比分析中去思考“綠”字的精妙之處。
如范仲淹的《漁家傲》,“塞下秋來風景異”中的“異”是詩眼;引導學生思考這首詩中的“風景異”到底“異”在哪里,單這個“異”字就可以區分為“塞下”風景和別處風景的“異”,“秋”景和別的季節風景的“異”,“塞下秋景”和塞下別的季節風景的“異”,從而引發學生擴展思維,舉一反三地思考其他有關“秋景”的詩句描寫,有關“塞下風景”的描寫,從而更細致深入地體會《漁家傲》的別樣風采。
言語本身是抽象的,隱藏了什么,想要表達什么,更是需要教師引導學生進一步思考。古詩詞的教學不僅僅是要體會古詩詞中的語言文字之美,更是要和學生個人的知識以及實踐經驗結合起來,用自己已有的知識去豐富詩詞的形象和意蘊,把握詩詞的神韻,從而內化為學生的感悟以及文化素養。因此教師在課堂上除了要教會學生體會詩詞語言的精妙之處,還應引導學生體會詩詞的意境和文化韻味。
篇2
語文是一門包含了傳統文化和現代文化的學科,在語文古詩文教學中利用滲透教育,能起到潤物無聲的效果。在古詩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教育,可從以下兩方面著手:第一,背誦名詩名句。古詩文是傳統文化的精髓,背誦古詩文的過程,本身就是對古詩文的欣賞、感觸和理解的過程。古詩文的格調韻律,詩詞中的場景畫面,所呈現的人情事物,作者的喜憂感悟,都是很好的傳統文化教育。在背誦古詩文的無形之中,就滲透了傳統文化教育。第二,分析名詩名句。李白的“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令人產生無限遐想,王勃的“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令人聯想無限景象。許多古詩名句都包含著一些深刻的道理,反映一種博大的胸懷。在高中古詩文教學中,教師應盡力抓住古詩文的經典魅力之處,認真剖析包含的道理,感受古人的思想,努力折射傳統文化的倩影,通過耳濡目染,對學生滲透傳統文化教育。
二、營造傳統文化氛圍
傳統文化是一種熏陶,一種影響。通過高中語文古詩文教學進行文化教育,可以營造濃厚的課堂傳統文化氛圍。第一,營造課堂整體氣氛。一種傳統的文化氛圍,應是靜謐和嚴肅的。教師可以通過播放與教學內容相契合的配樂視頻畫面來烘托氣氛。在背景音樂和情境畫面中,讓學生有感情地朗讀,就能穿越時空,將學生帶入古代氛圍中。例如,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是一首非常大氣的宋詞,教師可以用《滾滾長江東逝水》作為背景音樂,用波濤洶涌的長江巨浪作為視頻畫面,讓學生朗讀,既能凸顯《赤壁懷古》的大氣與灑脫,又能烘托濃厚的課堂傳統文化氛圍。第二,營造傳統語言氣氛。在進行傳統文化教育時,教師可采用古香古色的課堂語言進行講解,交流內容應以古詩文為引,以詩文背后的傳統文化為主,將學生帶入到傳統文化的交流氛圍中,學習古詩文,了解中國傳統文化。
三、豐富課堂文化活動
語文教學應是開放靈活的課堂教學,在古詩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教育,教師要努力豐富課堂文化活動。第一,課堂辯論。教師確定主題,學生進行辯論,辯論時要求學生盡量使用古詩文作為例證,或者用古人的思想作為證詞。這樣的辯論方式,能讓學生在鞏固對古詩文學習的同時,加深對傳統文化的體驗。第二,學生講解。讓學生自行選取一個傳統文化主題,搜集與該主題相關的古詩文,然后在課堂上進行講解。例如,學生可選取“尊師重教”的傳統文化主題,搜集與之相關的古文如《師說》《呂氏春秋》《論語》等。這樣,學生就能主動地去學習、去領悟這些明文名著,從而使傳統文化教育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增加傳統文化拓展
篇3
中國古典詩歌是中華民族璀璨文明的象征,詩人往往僅用寥寥數字便勾勒出一幅活靈活現的意境。由于中文重意合,加之中國古詩受其自身格律的影響,一般將人稱代詞隱匿,而英語本身是形合性語言,句子當中人稱代詞頻繁可見。譯者要再現原詩的主旨和情趣,并且保證譯文結構合理、句式流暢、符合譯入語讀者的習慣,都必須在準確理解原詩意義的基礎上,結合語用預設分析,把握好翻譯過程中人稱指示語的運用。根據列文森(Levinson,1983)的歸納,目前語用學的研究主要包括指示語、會話含義、預設、言語行為和會話結構五個方面。本文將結合語用學中的人稱指示語和語用預設這兩個方面來分析不同《清明》英譯版本中的人稱指示語的用法。
一、Z用預設和人稱指示語
根據著名語用學者何自然教授的定義,語用預設,也稱“前提”(assumption),指那些對語境敏感的、與說話人(有時包括說話對象)的信念、態度、意圖有關的前提關系。預設同時也是一種語用推論,根據實際的語言結構意義,以邏輯概念、語義、語境等為基礎,從而推斷出話語的先決條件。由此可以表明,聽話人可能誤解說話人的意圖。翻譯的最終目的是實現跨文化交際,使目的語讀者和原語讀者能夠對文本達到大致相同的效果。在這個過程中,人們容易產生誤解,而在古詩詞的翻譯過程中,譯者更可能誤解原文作者。語用預設和翻譯關系密切,對原文預設的處理直接影響到翻譯的質量。
中國古代詩歌作為一種特殊的文學體裁,其語言特點、文化特征決定了詩歌的翻譯過程的難度可見一般。詩歌的翻譯是一個古代漢語到現代漢語,再到目的語的過程。這就更加要求譯者具備扎實的語言基礎,除了在邏輯語義上理解文字的含義,還要結合詩人話語的具體語境來把握全文,將其中隱含的語用預設再現。其中,人稱指示語的翻譯極為重要。作為語用學的一個重要內容,指示語在語言結構上反映了話語和語境之間的關系。人稱指示語,即談話雙方用話語傳達信息時的相互稱呼。語言系統中的代詞是典型的人稱指示語,但是人們不能簡單地將語法上的代詞概念等同于語用上的人稱指示語。何自然將人稱指示語分為三類:第一人稱指示,包括說話人;第二人稱指示,包括聽話人;第三人稱指示,既不包括說話人,也不包括聽話人。在中國古詩英譯過程中,準確的增添和運用人稱指示語尤為重要。
綜上所述,指示語的指示信息包括指示詞語在話語中的指稱和含義,它同語用預設有很大的關系。語用預設不是固定不變的,指示語的指稱和含義也就隨著不同的語用預設做出不同的判斷。所以就古詩翻譯而言,從語用學的角度來看,譯者能夠準確再現原詩的語用預設,處理好人稱指示語是十分關鍵的環節。這與讀者能否理解詩人所描繪的意境和情感息息相關。
二、《清明》英譯本中人稱指示語的對比分析
杜牧所作《清明》在中國可謂家喻戶曉,用詩的語言記錄了中國人代代實踐的清明風俗慣制。詩的原文如下: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此詩作者寓情于景,描述了一幅時間、地點、人物皆俱全的畫面。譯者在翻譯之前,首先要在語境中,將隱含的語用預設意義理解出來。筆者在此做出以下分析:首句“清明時節雨紛紛”道出了事件發生的時間:清明節;此時的天氣情況:細雨綿綿。次句“路上行人欲斷魂”寫詩中人物“行人”,在此譯者必須明白此處的預設信息,對此時詩人杜牧的情況有所了解。他本該家人團聚,上墳祭掃,卻在異鄉(池州)刺史任上,孑然一人,不免思鄉情切,心中凄苦。詩人是行人中的一員還是旁觀者?“斷魂”,指內心十分凄迷哀傷而并不外露的感情。第三句“借問酒家何處有”,指出詩人要在附近找個酒家,歇息、飲酒、消愁。借問酒家的動作發出者是誰呢?在翻譯時,譯者也要明白此處的預設信息,巧妙使用人稱指示語。最后一句中“牧童”回答了“行人”的問題,為其指明了方向,不遠處的村子里杏花簇簇,坐落著一家酒館。
這首詩歌現已有多種英譯版本,接下來筆者將就三個版本中的人稱指示語進行對比分析。筆者在此抄錄了譯本:
(一)楊憲益、戴乃迭英譯版本
It drizzlesendless during the rainy season in spring,
Travelers along the road look gloomy and miserable.
When I ask a shepherd boy where I can find a tavern,
He points at a distant hamlet nestling amidst apricot blossoms.
(二)蔡廷干英譯版本
The rain falls thick and fast on All Souls'Day,
The men and women sadly move along the way.
They ask where wineshops can be found or where to rest,
And there the herdboy's fingers Almond-Town suggest.
(三)許淵沖英譯版本
A drizzling rain falls like tears on theMourning Day,
The mourner's heart is going to break on his way.
Where can a wineshop be found to drown his sad hours?
A cowherd points to a cot'mid apricot flowers.
譯文(一)的意思是:在春天的雨季,細雨沒完沒了地下著,沿途的行人面露陰沉悲傷。我問牧童哪兒有酒館,他指著一個坐落在杏花之間遙遠的小村莊。第三句中譯者用“I”第一人稱來作為原文“借問酒家何處有”的主語,和第二句的“路上行人”對比,譯文將詩人也納入“路上行人”的一員,但是借問酒家何處有的時候,卻添加了人Q指示詞“我”,意在表明心中苦悶,要借酒消愁的人就只有詩人一個了。筆者認為原文中并未指明問酒家何處有的人是誰,可能是“路上行人”中的一人或者多人,也有可能是詩人自己。譯文直接使用第一人稱,這樣理解的話,原文情境的感染力便削弱了。
譯文(二)的意思是:在萬靈節這天,雨下得很大,路上行走的男男女女十分悲傷。他們問哪兒有酒家可以供他們歇息,有個牧童手指著杏花村,給他們建議。這是一個完全直譯的譯文,筆者在此不再贅述,只探討其中的人稱指示語的用法。第二句將“行人”譯為“men and women”,指的是男男女女,第三句中的“they”具有前指功能,指代前面的“men and women”。不難看出,用“men and women”來表示“行人”已是稍顯不妥,但第三句“they”這個人稱代詞一出,整個譯文便完全是以一種局外人的口吻來描述了。而原文當中,人們普遍認為“路上行人”也包括詩人自己在內。譯文的這種人稱代詞的處理方法,把詩人自身就排除在外了。這不免把讀者與詩人所描繪的細雨紛紛的清明時節,詩人獨處異鄉,觸景傷情的情境距離拉遠了。
譯文(三)的意思是:在清明節這天,毛毛細雨像眼淚珠子一樣不停地落下,路上的悼念者心痛難耐。哪兒有酒家可以讓他借酒消愁呢?一個牧童指向了掩在杏花中的小房子。譯文將“路上行人”譯作“mourner on his way”,首先“mourner”一詞更好地體現了清明節這天要上墳祭掃的這一習俗,其次“his”作為人稱物主代詞,與之前的“mourner”相呼應。妙處在于第三句“Where can a wineshop be found to drown his sad hours?”,將原文的“借問酒家何處有”這一動作性的描寫轉為了一個靜態的問題,“哪兒有酒家可以讓他借酒消愁呢?”前后兩句人稱指示語的用法完全相同,十分和諧。并且以不確定的第三人稱來譯,并未言明具體是誰,既可讓讀者容易設想詩人也是詩中凄苦和悲傷的行人的一員,也可以給整個意境增添幾分神秘和寂寥。
三、總結
篇4
關鍵詞 傳統文化 歷史課堂 傳承
中圖分類號:G41 文獻標識碼:A
傳統文化悠久,博大精深,豐富多彩,源遠流長。那么,何謂傳統文化呢?通俗的說就是包括有“仁、義、禮、智、信”的做人教養;有風、騷、賦、文及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有“文死諫,武死戰”,“不、不屈、不移”的民族骨氣和浩然正氣;有“修身治平”的人生理想,“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社會責任,“憂以天下,樂以天下”的濟世情懷……從這個意義上說,與中華文明同步發展的中國傳統文化是人類文明的瑰寶,是人民群眾集體智慧的結晶,是民族不朽的脊梁,是值得自豪的精神資源,是區別其它國家、民族的重要標志。應該把它輸入血液,融入生命中。如果把這些優秀的文化精髓拋棄掉,損失是不可估量的。為此,曾經令國人如此自豪的傳統文化必需得到很好的傳承。
在以往的歷史課堂教學中,有多少教師能真正的把歷史教學與傳統文化相結合起來?這都值得打個問號?因此,近幾年筆者刻意的把傳統文化融入課堂教學,在探究實踐結果表明:師生從中受益匪淺,既受到美的熏陶,感受中國古文化的美,又提升了情操,豐富了人歷史文素養和內涵。那么,如何將傳統文化融入歷史課堂教學呢?
1以誦讀手段為契機,培養學生的語感、美感及人文素養內涵
俗話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的確是這樣的,用誦讀的方式學習和積累傳統文化是一套行之有效的好辦法,但值得注意的是需要歷史教師有計劃、有層次地對學生進行組織和引導。傳統經典可積累的內容很多,應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安排每一年段的誦讀內容。筆者常年進行的歷史教學,在教學中發現學生雖然識字量不少,但對一些古詩詞的理解卻不到位,語感也很欠缺。因此教學中,筆者刻意的把書中涉及到的內容讓學生背誦,并采取定期與不定期對學生的背誦進行檢查,督促孩子養成背誦的好習慣。此外,根據課標要求,利用業余時間開設古詩誦讀比賽,讓學生在誦讀比賽的過程中,培養了語感、積累了語言材料,感受中華民族祖先留下來古詩文的美妙,對學生潛移默化地進行民族精神教育。
2以創設情境氛圍為突破口,激發起學生學習興趣、熏陶學生民族情感
傳統文化中的有些東西,與我們今天的生活似乎是脫節或許在學生看來是格格不入的,而事實上又并非如此。這就需要我們老師創設一定情境,讓學生真正走進當時的那種情境中,學生才會體驗或理解前人的所作所為。例如在教學這些課時: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屈原石沉江中以及項羽江邊自刎等行為,由于所處時代不同,學生是很難理解的,他們甚至會認為這是一種愚蠢的行為,是呆子,為什么要死呢?不是有句話叫:留得青山在,還怕沒柴燒嗎?為此,老師的情境創設就顯得太有必要了。另外在教學《的危害》一課時,可先制作了(一些人吸食鴉片后的恐怖圖片)課件,然后再設計了一段臺詞,讓學生聲情并茂地朗讀,細心體會當今對人類危害的無奈和心酸。這樣,學生很快地置身于此情此境之中,接下來教學便如涓涓細流,水到渠成。此外,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征,時代的變遷要求我們在對誦讀內容稍稍講解、粗粗梳理的基礎上,要選擇部分精彩片斷內容進行一些解讀,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變“要我學”為“我要學”,這樣,傳統文化的民族精神等精髓就自然地熏陶了學生,潛移默化地走進學生的心靈。
3以故事為載體,將知識的詮釋化難為易,使學生領會傳統文化之妙,綻放傳統文化之魅力
傳統文化是厚重的,而學生是好奇的,厚重的文化在好奇的學生面前自然不能用厚重的方式去詮釋。如果我們能用系列講座的形式講一講歷史上的名人名家偉人的故事、文學典故、文學常識,特別是講一些與此有關的古今奇聞軼事,學生就會比較感興趣。如:我們為什么把咬文嚼字、反復斟酌叫“推敲”?“夢筆生花”講的是誰的故事?“江郎才盡”是哪個江郎?“胸有成竹”為什么不能解釋為“胸中有一根竹子”?等一系列解釋,我們就可搜集有關奇聞軼事為切入點以講故事的形式讓學生明白古代歷史和文學的妙處所在,從而起到牽一發而動全身的效果。教學中可以利用故事的形式學習古詩詞,例如,教學《》一課時,可以利用的詩詞《詩》作詮釋。此外,筆者特意引導學生,讓學生自己去找一些發生在我們身邊的故事,即故事中學古詩,并組織學生進行比賽,從而讓學生體會到講故事、學古詩的另一番滋味,感悟傳統文化的魅力,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
篇5
關鍵詞: 傳統文化 小學語文教學 滲透運用
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它是中華民族的瑰寶,是民族精神的精華,是現代文化的基石。為什么要學古詩詞,為什么要學國學,那些早就過了時的文字,它的價值在哪里?其中凝練著作者的思想、心境,融合了那個時代的特質,是智慧的結晶。其中蘊含之豐富,千百年后仍值得細細品味。
學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統一的特點決定了在語文教學中學生須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吸收民族傳統文化智慧。面對對傳統文化知之甚少,集體觀念淡薄,盲目崇拜洋文化,缺失民族自豪感的學生,在語文教學中強化傳統文化,將傳統文化與語文課堂有效高效結合,是我們面臨的一個重要問題。我認為在傳統文化已然回歸的社會大環境下,教師不僅要注重知識的傳授、運用,語感的培養,更要承擔起弘揚中華文化,厚植傳統精神的重任。
現在很多城市孩子學國學,小國學堂正悄然流行,這表明發揚傳統文化,要從小抓起。的確,小學生年齡小,最易在靈魂深處夯筑起民族傳統文化殿堂的基礎。語文是民族文化的基石,是中華民族的根,小學語文教師應倡導學生學習、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充分認識到傳統文化的重要性。那么,怎樣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進行傳統文化教育才更行之有效呢?
一、在氛圍中感受文化
傳統文化對于小學生來說,年代久遠,平時除了古詩詞外,其他內容接觸較少,理解起來確實存在不小的難度。而且內容不生動,缺乏趣味性和吸引力。部分學生單純為了應對考試而學古詩,一知半解,不置入情感。如果在實際教學中營造濃濃的學習傳統文化的氛圍,那么能否使學生從心理和思想上產生學習的愿望和激情呢?
1.教師的潛移默化
我們要讓學生對傳統文化感興趣,首先自己必須感興趣。教師應該熱愛傳統文化,并有一定傳統文化知識積淀,用自己的知識和自己對傳統文化的喜愛,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
傳統文化除了是一門知識外,它能成為中華文化的精髓而響徹中外,更多的是它的文化內涵對人行為的影響。教師不僅要對傳統文化教學進行有效的推動,而且要通過自己的言行舉止,對學生形成潛移默化的影響,成為學生學習傳統文化的榜樣和動力。
2.利用班級文化布置
充分利用班級文化布置。平日,我在班級大力弘揚傳統文化,極力將其設定為我班的特色教育。例如,定期讓學生合作制作傳統文化知識小報,將自己所學到的、所了解到的傳統知識加以整合、內化。可以通過文字,也可以通過圖畫的形式。然后我將他們的勞動成果張貼上墻,作為班級文化布置。學生就被班級濃濃的傳統文化氣息縈繞。
二、在課堂中回歸文化
《小學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在語文學習過程中,要培養愛國主義感情、社會主義道德品質,逐步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和正確的價值觀,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關心當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樣文化,吸取人類優秀文化的營養。
教科書并不回避對小學生進行傳統文化知識的“輸血”和激發小學生探索古文化的現實。可能因為傳統文化知識和學生的距離感太遠,學生缺乏新鮮感,所以不是很感興趣。如何在教學過程中滲透傳統文化的精華,如何將傳統文化知識上得生動有趣,培養學生對我國古文化的好奇和責任感呢?
案例一:以我所教的二年級學生為例,在平日的教學中,我有意引導孩子積累了一定的古詩文和名言警句。發現這樣的問題,孩子記住了,但每天搖頭晃腦讀的時候,不知所云。他們只是機械性地了解,卻沒有從內心深處產生興趣。長此以往,學生很快就會沒有興趣。
教學生字,尤其是形聲字時,可以滲透傳統文化。漢字的博大精深在于它有獨特的文化內涵。我在語文教學中注意將傳統文化教育逐步滲入實際教學中。
例如在教學“孝”字時,可以從分析字形入手:“孝”是一個會意字,是一個“老”字加一個兒子的“子”字,合在一起就成了“孝”字。老是指上一代,子是指下一代,上一代跟下一代融成一體就叫“孝”。它告訴我們一個道理就是代代相傳。上一代總是想著培養好下一代,而下一應承擔奉養父母的責任,孝順父母,讓父母更快樂,生活更幸福。這樣不僅讓學生高效地學習了生字,還得到了德的培養。
案例二:在蘇教版第四冊語文識字一中,涉及中國的傳統節日。學生對傳統節日知之甚少,更不要提了解傳統節日的風俗習慣了。反觀“洋節日”學生說得頭頭是道,意猶未盡,我在感到悲哀之余更敲響了警鐘。
中國傳統節日眾多,許多詩詞歌賦中均有反映我國民俗節日的來歷及有關情景。適逢民俗節日,可向學生介紹有關詩詞,吟詠背誦,借以了解民俗節日的情況,增長知識,開闊視野。春節前,可向學生介紹春節的由來,抄錄王安石的《元日》;清明節可以讓學生摘錄杜牧的《清明》,感受詩人的情感;五月初五端午節向學生介紹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九月九日重陽節,向學生介紹重陽節的來歷及有關習俗:登高、賞菊、飲酒、插茱萸等,吟誦王維的詩《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等。請學生帶著問題請教長輩或查閱書籍,有條件的學生更可以借助網絡進行查找。
這樣教學,學生受益匪淺,學生對知識的學習不僅僅停留在朗讀和背誦的層面,而是幫助學生挖掘內涵,培養自主、探究的學習方式和意識。同時,學生對民族傳統文化也產生了一定的興趣。
案例三:詩歌是小學階段學生接觸最多的一種文學經典形式。其實詩歌中所涉及的傳統文化知識非常廣泛。挖掘傳統,激起學生的好奇心,可以使他們對傳統文化更有興趣。
例如教學王安石的《元日》時,除了傳授語言文字知識外,還要認真分析探究古詩中的傳統文化內涵,讓學生真正認識和理解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我介紹了從“桃符”到“春聯”的演變,學生聽得津津有味,也對中華民族幾千年來傳承下來的習俗好奇不已。課下,他們都主動地查找資料,了解中國古代其他節日的民俗風情。這樣,在不知不覺中,學生對傳統文化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有了自覺學習傳統文化的愿望。
三、在生活中內化文化
有人會質疑,傳統文化中的很多內容在現今社會還有多少可行性,或者還存在多少價值。的確,在這個充斥強烈的競爭,文化多元的社會中,似乎傳統文化已經微不足道了。但如果我們放棄自己的傳統文化,而一味讓“洋文化”恣意橫行,就辱沒了自己的民族精神。
在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是為了讓學生通過學習傳統文化,在生活中內化其中涵蓋的仁義道德,處世之法。因為它是民族文化的基石。
篇6
一、把握契機,經典誦讀要有度
前段時間,在各中小學刮起了經典誦讀之風,而且愈刮愈烈,大有“山雨欲來風滿樓”之勢。對此,教育專家提出了質疑,我也有所疑問。國學教育不是擺場子,走形式,而是要扎扎實實以求教育實效,那種傳統文化滿天飛的做法,只能水過地皮濕。教育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灌輸不是方法。國學教育要找準契機,循序漸進,方能潤物無聲。具體來說,教師應做到以下幾點。
1.引導學生對詩詞進行分類誦讀。比如,春天來了,搜集并背誦描寫春天的詩句;學習了有關母愛的課文以后,開展“偉大的母愛”詩詞誦讀活動;進行了感恩教育后,趁熱打鐵讓學生從《三字經》中選背有關“孝道、感恩”的語句;下雪了,給學生推薦有關雪景的詩詞佳句;借“中秋節”“清明節”等傳統節日開展主題經典誦讀活動等。聾生知識面窄,理解能力差,因此誦讀國學經典不應是盲目的、泛濫的,而應有情景、有主題,這樣對培養學生語感以及理解詩詞內容有很好的效果,從而能真正起到弘揚傳統文化,提高人文素養的作用。
2.以傳統美德故事美化學生心靈。在經典誦讀的基礎上,教師可利用走廊壁畫、樓梯空間、校園文化墻等平臺,采取班會、德育課、隊會等多種形式宣講一些通俗易懂的傳統美德故事,如“香九齡,能溫席”“融四歲,能讓梨”“匡衡鑿壁借光”“車胤囊螢苦學”等。這樣可以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基本道德素質和行為習慣, 使學生了解源遠流長的中華傳統文化所蘊含的豐富內容,培養學生的氣度和涵養。
二、情境體驗,詩詞教學要得法
如何擺脫枯燥、晦澀的學習方式,讓聾生也能領略國學的精華呢?我認為,對于聽障學生而言,莫過于情境體驗。情境體驗教學是指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創設形象、生動的教學情境以及生活、社會中的情境,讓學生融入到教學內容中去感悟生活。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必須給國學元素注入現代教育技術和手段。如借助多媒體輔助教學以圖文并茂的形式解讀詩情畫意,讓學生在逼真的環境里追思古人,陶冶性情。
例如,在《江上漁者》的教學中,教師用“波濤洶涌的大海上一葉扁舟若隱若現”來幫助聾生理解“江上一葉舟,出沒風波里”這句話,從而使學生體味到漁人的艱辛。又如,在學習了《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望天門山》之后,教師可讓學生根據詩句內容完成畫文同步作業,這樣畫中有詩,詩中有畫,極大提高了學生學習詩詞的興趣。再如,每逢春節,家家戶戶都要精選大紅春聯貼于門上。春聯它以工整、對偶、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時代背景,抒發美好愿望,是中國的傳統文化典范。同時,它的歷史淵源也是很好的教育素材。于是,每接一個新班,我都要布置一份特殊的實踐性作業:搜集春聯。學生搜集回來的成果清晰地告訴我他們有多么喜歡這份作業,而且展示交流春聯成了國學教育主題班會的“保留節目”。
三、筑就“中國夢”,國學弘揚要有責
1.“中國夢”與國學精髓息息相關。人都會做夢,百余年來,中國人做了無數的夢,其中有一個夢就叫做國學夢。中國夢與中國文化緊密相連,正如范曾老先生對于“中國夢”意義的闡釋:“中國夢”是“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 之夢,是“講信修睦” 之夢,是“和而不同”之夢。實現中國夢,必須弘揚國學精神,汲取國學力量,充分挖掘和汲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寶貴資源。“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精神,“先天下之憂而憂”的憂患意識,“民為貴,君為輕”的民本思想,“仁者愛人”“為政以德”的仁政文化,“出污泥而不染”的高潔品質等國學精華無不閃爍著“中國夢”正能量的熠熠光輝。
2.國學教育與學科教學密不可分。國學教育不是語文教師的專利,它是每一位學科教師的共同責任。例如,有位物理教師把國學經典搬進了課堂,從古詩詞中挖掘物理知識。在教學中,他將《早發白帝城》引入了課堂,并挖掘了詩中的物理知識。如“千里江陵一日還”一句中,我們可以知道舟行的路程為“千里”,即s= 500km,用的時間為“一日”,即t=24h,這樣就可以求出舟行速度。又如,“兩岸猿聲啼不住”一句中涉及了“聲音的發生和傳播”的物理知識,即猿的聲帶振動產生猿聲,再通過空氣傳到人的耳朵中。再如,“輕舟已過萬重山”這句詩描繪出舟中人相對于高山位置不斷變化,以高山為參照物,山是靜止的,舟是運動的。
總之,弘揚國學是一項艱巨的任務,傳統美德教育是個系統工程,人格的養成和情操的陶冶需要學校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全力參與,共同營造濃厚的人文氛圍,使受教育者感受到親切永恒的人文關懷。對教師而言,其言行首先要具有傳統美德修養,然后才能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去引導、啟迪、感染學生,正所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參考文獻:
[1]戴慧.加強中學生德育教育的途徑[J].統計教育,2006(9).
[2]陳燕紅.淺論國學與教育現代化的若干問題[J].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07(S1).
篇7
關鍵詞:語文教學;民俗文化;探討
中圖分類號:C45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2.03.006
文章編號:1672-0407(2012)03-018-02 收稿日期:2012-02-15
現代著名學者錢穆曾說:“風俗為文化奠深基,茍非能形成為風俗,則文化理想僅如空中樓閣,終將煙消云散。”民俗文化作為人類優秀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凝聚一個民族感情和行動的文化核心點。自2008年起,清明、端午、中秋三大傳統節日被列入國家法定節假日,社會對此反響熱烈,民眾以空前的熱情、豐富的活動賦予了傳統節日新的生命力。作為民俗文化重要組成部分的傳統節日得到了國家的高度重視,可見弘揚民俗文化的重要性。中學語文教材主要通過詩歌、小說、散文等文學作品,向我們展示各時期不同民俗所表現的特殊的社會歷史發展形態。民俗文化教育是傳統文化教育和人類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培養一個民族文化意識的重要途徑。因此,在語文教學中弘揚民俗文化,可以讓學生了解、吸納中華民族文化中的精華,成為一代有文化有素養之人,成為一代心存文化之“根”的人。
一、民俗文化的定義和內涵
民俗文化是溝通民眾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反映民間社區的和集體的人群意愿,并主要通過人作為載體進行世代相習和傳承的生生不息的文化現象。(仲富蘭《民俗與文化雜談》) 民俗文化是一種非物質的文化,它的內涵非常豐富,主要包括四大類:衣食住行、婚姻家庭、節日娛樂、禁忌習俗。
二、中學語文教學弘揚民俗文化的原因與可行性分析
(一)原因
1.中國是一個歷史悠久、文化資源豐富的國家,幾千年的歷史積淀了豐厚的民俗文化,語文是民族文化的載體,語文教材的字里行間始終流淌著鮮活的民俗文化的血液。引導學生學習語文,就是讓學生穿越時空,和圣者、智者對話,和先驅者、跋涉者交流,感受偉大的心靈、深邃的思想、超凡的智慧和創造力量。學生在學習語文過程中,既能感受、體驗到語言意的表現力、生命力,又能受到優秀文化的熏陶,有利于開闊視野,提高審美情趣和精神品格,形成奮發向上的人生態度。我們認為,語文教學對于民俗文化的復興,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2.中國社會在向現代化轉型的過程中,許多優秀的民俗文化正在消失。而且隨著外來文化的滲透,越來越多的中學生熱衷于外來文化:他們吃洋快餐,看日本動畫片,很少了解自己國家的民俗文化,甚至對祖國的民俗文化產生了冷漠感。調查發現,青年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認識存在較大的差異。民俗文化目前只是以“成語”“引語”一類的破碎形式殘存于人們話語里,有的學生連起碼的常識都缺乏,不少人不知道元宵節在正月,也不知道端午吃粽子是為紀念愛國詩人屈原的;傳統節日春節、元宵節、端午節、中秋節不敵國外的情人節、圣誕節,導致用方塊字傳承的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文化史正面臨斷鏈的危險。因此,作為一名語文教師,學習并傳播中華文化經典,是當仁不讓的使命,我們要深入挖掘教材的文化內涵,讓學生在語文學習中受到祖國優秀文化的熏陶。
(二)可行性
1.中學生的特點為實施民俗文化教育的提供了可能。
首先,中學生正處于青春年少之時,人生觀、價值觀等都未真正形成,學習新知識、接受新事物的能力非常強。語文教材中許多課文內容大都包含著中華民族傳統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教師在授課時若能有所側重的加以引導,在啟發學生去思考感悟人的內心世界、思想情感、人性的真善美等方面,就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其次,中學生在學習新知識時,求知欲、好奇心、新鮮感都很強。他們往往更喜歡學習趣味性的知識,更喜歡多姿多彩的課堂,對教師照本宣科地講解和枯燥無味的知識傳授不感興趣。而豐富多彩的民俗文化知識恰能夠豐富課堂教學,這些知識在教學中往往能滿足學生的更多需求。教師在授課時若能用一些有趣的民間傳說故事等作為新課的導入,就可以有效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2.語文課程有利于在教學中弘揚民俗文化。
新課標對教材的編寫提出了新的建議:教材編寫“應體現時代特點和現代意識”“理解和尊重多元文化”“開闊學生視野”。語文教材的這些特點也體現在它所包含的民俗文化方面。在人教版初中語文教材中,涉及民俗文化的課文有汪曾祺的《端午的鴨蛋》,魯迅的《社戲》《故鄉》和《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及朱自清的《背影》等。中學生在學習這些課文時,既提高了語言文字表達能力,又受到了民俗文化的熏陶。
三、中學語文教學弘揚民俗文化的途徑和方法。
(一)利用古詩與文言文教學弘揚民俗文化
中學課本中的古詩文,幾乎遍涉歷代經典。從先秦諸子到明清散文,從《詩經》到唐詩宋詞元曲等。巧妙利用這些古詩詞,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民俗文化意識。在平時教學中,采用多種方式如自由誦讀、開朗誦會、演講等,讓學生咀嚼體悟,自然就會潤養身心,化育靈魂,鑄造人格的支柱,民俗文化中的思想精髓在無形中自然會得以傳承。
(二)利用傳統節日進行民俗文化的弘揚
中國的傳統節日具有悠久的歷史文化內涵,是我們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它是一個民族或國家的歷史文化長期積淀凝聚的過程。我們可以利用春節、元宵節、清明、端午、中秋等傳統佳節進行民俗文化教育。
(三)在課堂上加強祖國經典著作的推薦和引導 古代文化經典著作,是一座巨大的蘊涵著知識寶庫,她的朦朧、她的深厚正等待廣大中學生去摸索。然而中學生卻很少有時間去讀。但每天若能抽出一點兒時間讀一讀,對文化的熏陶有很大的幫助。教師在課堂上不失時機地把祖國經典著作推薦給學生,是對民俗文化弘揚的最好途徑。
(四)通過在語文教學中的寫作訓練來弘揚民俗文化。
民俗經過歷史的積淀,蘊含著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如祭祖掃墓的清明節、包粽子祭屈原的端午節等,都表達出美好的民族情感。在教學期間,教師如果能夠緊扣不同的時令節日,對中學生進行相關的作文訓練,可以使學生在寫作過程中受到民俗文化的熏陶。
(五)通過在語文教學中的思想品德教育來弘揚民俗文化
在對中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時,教師如果能夠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有關民俗內容,使學生在受到思想品德教育的同時培養他們對傳統文化的熱愛。如“待到重陽日,還來就”教給學生珍視真摯的友情, “孔雀東南飛,五里一徘徊”教給學生對愛情要忠貞不渝……這些都反映了勞動人民健康的生活心態、美好理想,歷經千年成為一種美的風范、善的追求。在教材中若涉及相關的民俗知識時,教師可充分利用這些民俗材料,對學生進行潛移默化地思想教育。
(六)通過在語文教學中的課外實踐活動來弘揚民俗文化
隨著素質教育的深入開展,在語文教學中,教師可以適當安排一些有關民俗內容的課外活動,讓學生親身感受民俗風情,受到積極的熏陶和感染。還可以開展有關民俗風情的研究性學習,開展有益的民俗活動等。這樣在課堂學習外,以多彩的生活激發學生的民俗文化知識的興趣,以健康樸素的民俗文化強化學生的知識人格。
在知識經濟全球化、一體化的時代,中國民俗文化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強烈沖擊,許多民俗文化正逐漸被淡忘。語文教學作為傳承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主要方式與手段,對民俗文化的傳承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語文教師應提高自己的文化修養,感悟中國民俗文化的博大精深,努力營造語文課堂的民俗文化氣氛,通過民俗文化來培養青少年對中華民族的熱愛之情,引導青少年在學習民俗文化時承擔起文化傳承的重要責任。
參考文獻
[1]鄭偉榮.民俗――歷史文化深厚積淀[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2003(8):118~119.
[2]李桂芳.中學語文教學與民俗文化承傳.語文教學研究[J].2004(4):33.
篇8
一、態度上:堅持批判繼承、轉化、發展的原則
中華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內容十分豐富。無論過去、現在、還是將來,傳統文化都是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中國傳統文化具有鮮明的兩重性,一方面有積極進步的一面,也有消極保守落后一面,精華與糟粕相互結合。因此,在利用傳統文化提升大學生人文精神時,必須堅持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和方法,全面、科學、準確地把握傳統文化。結合時代和社會發展要求,大學生所處的時代背景、成長的社會環境、知識結構、理想追求等,取其精華、棄其糟粕。繼承、轉化、發展是我們利用傳統文化提高大學生人文精神的三種方法。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在長期的生產生活實踐過程中所形成的,是建立在一定的經濟基礎和社會結構之上的,有其形成和發展特定的歷史環境。因此有些傳統文化帶有明顯的階級性和時代性。批判的繼承是我們對待傳統道德最基本的態度與方法。“繼承,就是經過批判分析之后,取其正確的、積極的、有價值的東西,拋棄那些錯誤的、消極的、沒有價值的東西。”[1]轉化是賦予傳統文化現代價值的必然途徑。中國傳統文化是建立在小農經濟基礎之上,為整個封建社會服務,維護封建君主專制制度的。但不能因此否定傳統文化所具有的當代社會價值。傳統文化中有些內容需要我們根據時代和社會的發展要求進行轉化,發揮傳統文化的當代價值,使之為提高大學生人文精神服務。發展是傳統道德適應現代社會發展的必然結果。“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影響現實的同時,也在新時代氛圍中發生蛻變,實現轉型,獲得新生。”[2]在利用傳統文化提高大學生人文精神時,既要體現繼承優秀傳統文化的要求,又要體現出與時俱進、不斷創新的要求,只有在不斷的發展創新中才能體現出傳統文化的價值,才能提高人文精神教育的實效性。
二、內容上:堅持先進性、貼近性、現實性的原則
“中國傳統文化既以有關的物化的經典文獻、文化物品等客體形式存在和延續,又廣泛地以民族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倫理道德、性格特征、審美趣味、知識結構、行為規范、風尚習俗等主體形式存在和延續。”[3]“優秀傳統文化卷帙浩瀚、博大精深,其特點之一就是具有豐富的美學內涵,無論是經史子集還是詩詞歌賦,其內容之深奧,形式之華美,情感之充沛,表現之多樣,令人嘆為觀止。”[4]只有正確的把握傳統文化的內容,才能在提高大學生人文精神時體現出它的價值和作用。我們利用傳統文化資源強化大學生的人文精神的最終目的是為了提高人的綜合素質,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因此,在利用傳統文化時,所選擇的內容一定是符合時代和社會發展要求,符合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建設要求,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求,有助于大學生身心健康成長的。例如“仁愛”價值觀、“重義”道德觀、“和為貴”和諧觀、“重勤儉、講孝道”家庭美德、“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精神、“民為邦本”“貴民”“重民”精神。對于傳統文化中的等級觀念、家長制、小農意識、消極保守、固步自封、重利輕義等消極的思想和觀念,我們要加以否定、加以排斥。同時,在內容選擇上,我們必須充分考慮到當代大學生生活學習的時代背景、社會環境、專業背景等,堅持“貼近實際、貼近學習、貼近生活”的原則。只有把傳統文化與大學生的學習生活聯系起來,只有傳統文化能夠解決大學生思想上的困惑和疑慮,只有傳統文化成為大學生成長中的精神動力,才能在學習過程中體會到傳統文化的魅力和價值,才能增強傳統文化的親和力、感染力和影響力,拉近傳統與現實的距離,最終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三、方式上:堅持多樣性與靈活性相結合的原則
對于大多數工科院校而言,沒有開設與傳統文化相關的專業課程,從而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工科院校學生對傳統文化認識上的缺失。在此背景下,“兩課”的課堂成為工科院校學生了解傳統文化教育的一個重要平臺。作為工科院校的“兩課”教師,一方面要承擔“兩課”教學任務,另一方面無形中也要承擔起傳承傳統文化的重任。“要增強教學實效性,就需要通過各種方式激發學生自主自愿地對所學知識從認識理解到情感認同,然后升華為理想信念,最后轉化為行動指南。”[5]首先,要在思想上高度重視傳統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自覺地學習傳統文化,增強傳統文化自覺意識。教師可以根據具體任課課程、教學章節適時的講授傳統文化。將傳統文化融入到“兩課”教學過程中,使優秀傳統文化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以此增強學生學習傳統文化的自覺性、主動性、積極性。其次,可以充分利用多媒體、視頻、網絡等現代化教學手段配合課堂教學。特別是制作內容豐富,富有吸引力的多媒體課件,通過圖文并茂的課件講解激發起學生學習傳統文化的熱情。再次,積極探索、改進教學方法,讓案例教學法、討論教學法、啟發式教學法等多樣化的教學方法走進課堂。在教學過程中,改變單一的由教師講解,學生被動聽的傳統教學方式,通過課前布置熱點問題,課中討論、演講等手段讓學生參與到課堂教學活動中,通過角色的轉變,讓學生在參與中學習理論,學習知識,增長實際才干。最后,充分利用網絡平臺引導學生開展關于傳統文化的交流討論,以此深化課堂教學的內容。通過網絡平臺及時了解學生思想動態,解決學生思想困惑。將課堂教學與網絡教學結合起來,進而提高教學效果。“兩課”教學是強化工科院校學生傳統文化教育的重要途徑,但同時也要發揮其他渠道的作用。作為高校的領導要在思想形成統一的認識,高度重視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人文精神的培養。加強校園先進文化建設,為傳統文化的傳播提供條件。充分利用校園廣播、宣傳欄、校報、BBS、微博等多種形式積極開展傳統文化教育,學校可以舉行關于傳統文化的國學講壇、專題講座、征文、辯論比賽、演講比賽,可以開設《古詩詞鑒賞》《古典文學》《中國傳統倫理道德》等與傳統文化相關的選修課,在全校形成繼承和發展傳統文化的良好氛圍。通過多種傳播手段,讓學生在日常的學習和生活中了解傳統文化,增強對傳統文化的認同感、自豪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