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暮鄉(xiāng)關(guān)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范文

時間:2023-03-19 22:04:21

導(dǎo)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日暮鄉(xiāng)關(guān)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wù)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1、原文: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fù)返,白云千載空悠悠。晴川歷歷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日暮鄉(xiāng)關(guān)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2、譯文:傳說中的仙人早乘黃鶴飛去,這地方只留下空蕩的黃鶴樓。飛去的黃鶴再也不能復(fù)返了,唯有悠悠白云徒然千載依舊。漢陽晴川閣的碧樹歷歷在目,鸚鵡洲的芳草長得密密稠稠,時至黃昏不知何處是我家鄉(xiāng)?面對煙波渺渺大江令人發(fā)愁!

(來源:文章屋網(wǎng) )

篇2

關(guān)鍵詞:崔顥 《黃鶴樓》 古代文學(xué)

引言

世間的絕代名勝大都以其極特有的神話傳說承載過去,又以其深厚的文化沉淀延續(xù)著未來。黃鶴樓是我國江南三大名樓之一,堪稱“天下江山第一樓”。古往今來,文人墨客紛紛登臨攬勝,留下了無數(shù)傳唱千古的不朽詩篇。在我們解讀了那個今古傳頌知音的地方后,值得我們后續(xù)好好解讀的當(dāng)然就是詩人崔顥的《黃鶴樓》。

《唐詩紀(jì)事》中說詩仙李白游黃鶴樓讀了此詩后大為佩服,稱“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宋代嚴(yán)羽《滄浪詩話》評價說:“唐人七言律詩,當(dāng)以崔顥《黃鶴樓》為第一”,定論了這首詩為唐七言律詩排行第一的文學(xué)地位,黃鶴樓也因這首詩揚名天下。

崔顥是盛唐“少而精”的詩人之一。存詩僅42首,卻各體均有佳構(gòu),其中七律《黃鶴樓》最享盛名。詩云: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

黃鶴一去不復(fù)返,白云千載空悠悠。

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

日暮鄉(xiāng)關(guān)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詩人登上高樓,放目遠眺,或佇倚雕欄,或把酒沉吟,從眼下的黃鶴樓的美景到萬里長空,從長江對岸“歷歷”可見的“漢陽樹”,到江中的“鸚鵡洲”,再到“日暮”時分的“煙波江上”,看了很久,當(dāng)然也想了很久,想得很多很深很沉,最后發(fā)出感慨。別人登上黃鶴樓,大概更容易流連于楚山楚水之間,對于黃鶴的傳說,雖然也會想到,卻往往不以為念:“黃鶴去則去矣,何足掛懷”。然而,崔顥則不然。從詩的前兩聯(lián)可以看出,他一登樓,便全身心地沉浸在“昔人”、“黃鶴”的神話氛圍之中,達到了如癡如迷的程度。

首聯(lián)和頷聯(lián):撫摸著眼前的黃鶴樓,想起乘黃鶴仙子的傳說。“白云千載空悠悠”,人去匆匆天地卻長在,時間從眼下推延到久遠的千年古代。向遠眺望,白云長空,空間從眼前的黃鶴樓延伸到遠方的無窮廣袤,空遠開闊,頓然產(chǎn)生空闊渺茫孤獨之感。正是唐代陳子昂《登幽州臺歌》:“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的感受。“勘破世事”是痛苦的,這是一種世人皆醉我獨醒的痛苦。黃鶴樓作為歷代登臨盛境,里面題壁詩文也不少,樓外又有浩浩長江,龜山、蛇山,氣象萬千,但詩人只看到“黃鶴一去不復(fù)返,白云千載空悠悠”。他仰望天空,想著當(dāng)年仙人乘鶴飛去是何等自在灑脫,甚至幻想著仙人黃鶴從天而降攜他而去。然而,這只能是幻想而已。前兩聯(lián)中重復(fù)出現(xiàn)的兩個“空”字,不正是詩人心中巨大的空寂感的表現(xiàn)嗎?而“悠悠”二字恰恰是詩人因夢幻無法實現(xiàn),心中生出悠遠綿長的惆悵和遺憾的真實寫照。李白在《夢游天姥吟留別》一詩中寫自己從游仙夢中驚醒,說“忽魂悸以魄動,忽驚起而長嗟,唯覺時之枕席,失向來之煙霞”,這當(dāng)中流露出來的遺憾與《黃鶴樓》是一脈相通的。仔細玩味《黃鶴樓》一詩的前兩聯(lián),不難看出,詩人因“勘破世事”的痛苦而消極厭世,甚至產(chǎn)生追仙慕道、試圖擺脫現(xiàn)實生活的渴望。

頸聯(lián):上一句“晴川歷歷漢陽樹”,課文注釋為“陽光照耀著漢水平原,(對岸)漢陽鎮(zhèn)四周的樹木顯得格外分明”,那么,看到對岸漢陽鎮(zhèn)樹影歷歷在目,當(dāng)然也能看到漢陽鎮(zhèn)的村落房舍,這自然讓人產(chǎn)生看到“小橋流水人家”之感,自然勾起“斷腸人在天涯”的游子思鄉(xiāng)之情,頓生落泊飄零之感。

下一句“芳草萋萋鸚鵡洲”,主要的是“鸚鵡洲”三字的用典上。在古代,詩人寫詩很講究用典,以顯示自己文學(xué)素養(yǎng)、學(xué)問才華的高深,崔顥的時代,正是寫詩講究用典的時代。此句中“鸚鵡洲”三字,是全詩的關(guān)鍵,是最后兩句所抒感情的閘門。由“鸚鵡洲”想到《鸚鵡賦》,想到葬在鸚鵡洲上的《鸚鵡賦》,想到他與自己相似的才氣性格甚至名聲,想到他一生的命運,想到他遭人殺害的遭遇,對照自己當(dāng)時的命運處境,感到自己正和禰衡是“同病相憐”的同一類人,感到自己也許命不久矣,內(nèi)心愁苦憂憤。

這樣由禰衡到自己,想到了自己的人生歸宿,長期抑郁的憂憤之情陡然涌上心頭,不免發(fā)出“日暮鄉(xiāng)關(guān)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的慨嘆!這慨嘆是詩人從心底迸發(fā)的郁悶之氣!這慨嘆震撼人心!

《黃鶴樓》一詩的后兩聯(lián)與其說是思鄉(xiāng),倒不如說是思“歸”。“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詩人由對悠悠太空的仰望變?yōu)閷ρ矍熬拔锏母┮暋H欢娙艘蝈谙攵龅哪欠N惆悵情緒仍然縈繞在心頭,眼前美景非但沒有給詩人帶來慰藉,反而染上了憂郁的情緒色彩。其實,“思仙”也好,思鄉(xiāng)也罷,都不過是詩人痛苦心情的流露。崔顥七言詩《維揚送友人還蘇州》也是他思歸情緒的印證:“長安南下幾程途,得到邗溝吊綠蕪。渚畔鱸魚鉤上釣,羨君歸老向東吳。”詩中對友人歸去的羨慕之情可掬。

尾聯(lián):“日暮鄉(xiāng)關(guān)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表面上是寫詩人看到日落西山,放眼望長江,江上煙波縹緲,油然而生思念故鄉(xiāng)尋覓故鄉(xiāng)的感情,而實質(zhì)上卻是詩人面對蒼天大地對人生發(fā)出的慨嘆!這是身體疲憊的人的慨嘆,更是心靈疲憊的人的慨嘆!

在這一聯(lián)中,詩人運用了雙關(guān)的手法,“日暮”字表寫的是“天色將暮”,實質(zhì)說的是“自己也許所剩不多的時日”;“鄉(xiāng)關(guān)”字表寫的是“家鄉(xiāng)”、“故鄉(xiāng)”,實質(zhì)指的是“自己的人生歸宿”;“煙波江”字表說的是“煙霧波濤彌漫著的長江”,而實質(zhì)道的是“自己無法預(yù)知的漫漫人生之路”。

總體看來,詩的開篇羨慕仙人長生,哀嘆凡人生命的短暫;桓溫見樹而傷心典故的暗用,透露出詩人對生命流逝太快的憂慮;禰衡早逝而鸚鵡洲上芳草仍年年茂盛成長,透露出詩人對生命短暫的沉思。學(xué)者沈德潛在《唐詩別裁》中的詩評中言:“(黃鶴樓)意得象先,神行語外,縱筆寫去,遂擅千古之奇。”理解到這里,讀者仿佛看到了詩人百感交集哽咽哭泣之狀,這首詩深深震撼人心的力量就顯示出來了,稱得上是“壓卷”之作!雖然,在中國古典文學(xué)中,表現(xiàn)這類情緒的詩歌數(shù)不勝數(shù),但像《黃鶴樓》這樣不囿于一時一事的功利得失,且能把感傷的情緒放在一個浩淼悠遠的意境中來表現(xiàn),而又表現(xiàn)得那樣深切感人的確實少見。難怪嚴(yán)羽將其推為唐人七律第一。這首詩與陳子昂的《登幽州臺歌》異曲同工,但本詩所抒發(fā)的感情更豐富,也正因如此,崔顥的《黃鶴樓》被稱作唐七言律詩的“壓卷之作”。語

參考文獻

篇3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lián)P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2、《登黃鶴樓》唐代·崔顥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

黃鶴一去不復(fù)返,白云千載空悠悠。

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

日暮鄉(xiāng)關(guān)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3、《與史郎中欽聽黃鶴樓上吹笛》唐代·李白

一為遷客去長沙,西望長安不見家。

黃鶴樓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4、《送康太守》唐代·王維

城下滄江水,江邊黃鶴樓。

朱闌將粉堞,江水映悠悠。

鐃吹發(fā)夏口,使君居上頭。

篇4

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能不憶江南?

——白居易

日出,金色的陽光灑下,映得江面如火一般紅。悠閑地乘一葉扁舟,俯視,江水綠如藍。

落著纏綿細雨的幽深的小巷,繁華的河岸邊鱗次櫛比的商鋪,打著油傘的姑娘,構(gòu)成了,你所迷戀的江南。

沐著天街小雨,迎著江邊柔風(fēng)。同樣的雨,同樣的風(fēng),可你,卻不在同樣的地方。

你的思情化作細雨,它代你將思緒灑滿江南。

(二)

鄉(xiāng)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

——王灣

正午,你邁著緩慢的步伐在園中散布,給家鄉(xiāng)洛陽寄去的信,何時才能到呢?仰視,一只大雁飛過。

秀麗華貴的天香牡丹,車水馬龍的熱鬧的及時,繁榮復(fù)興人聲鼎沸的皇都,組成了,你所惦念的洛陽。

被陽光所罩,踏著松軟的泥土。同樣的陽光,同樣的土地,可你,卻不在同樣的地方。

你的思情融入金陽之中,它代你將思緒撒到洛陽。

(三)

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日暮鄉(xiāng)關(guān)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崔顥

夕陽,你坐在樹下,飲一杯美酒。家鄉(xiāng)開封的景象仍然使人癡迷嗎?

壯麗雄大的橋梁,清明上河圖的藍本,幽香凄涼的,營造成,你所思念的開封。

篇5

所以喜歡薔薇的,是一群愛做夢的孩子。

春天走了,為什么不留下腳印?去問黃雀,但百囀千聲有誰懂呢?然而只一回頭,趕在春天才開放的薔薇,卻已開遍了。的確,春天以經(jīng)走了!我的心也跟隨著走了,與三毛的心一樣。只是她的心落在了撒哈拉一望無際的大沙漠,我的心卻永遠留在記憶的花田中了。

我叫暮煙。

暮:落日煙:孤獨彌漫暮煙:孤獨在余暉

----日暮鄉(xiāng)關(guān)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月:夜晚影:寂寞陪伴月影:寂寞在午夜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等待在寂寞中成熟,心也被時間追過,再回頭,一切已成往事。

月影的話:記藍天落雨--想念

記:懷想記念

藍天:晴朗的無云天空

落雨:近似人流淚的天空心情

記藍天落雨:懷記晴空飄雨的心情

想念:對曾發(fā)生過的事不是懷想的記念

暮煙----

曾經(jīng),我們相遇在花盛的三月,春風(fēng)輕拂我們的臉,相識被那青云見證------------風(fēng)淡云清的過往

曾經(jīng),我們相知在荷開的仲夏,涼風(fēng)飄揚我們的發(fā),友情被那靜夜見證------------澄清無濁的心靈

曾經(jīng),我們相約在葉落的九月,秋風(fēng)吹落我們的淚,誓言被那野菊見證------------思念如風(fēng)的季節(jié)

曾經(jīng),我們相別在雪飛的寒冬,寒風(fēng)冰凍我們的心,離別被那梅花見證------------永不相往的年齡

月影:就這樣走過-我們的友情。

暮煙的話:為什么?

又是一個薔薇花開的時節(jié)

你曾說薔薇花留在秋天里的雪白的印跡是我們友情的證明

而如今印記--證明

依然在花開花落中沉浮

站守候的還只是一個孤單的身影在花前

篇6

我喜歡聽音樂,在音樂中釋放自己,于是在那一刻,我懂得了感悟,感悟身邊的美——

夏夜的繁星高高地掛在一望無際的天空中。它們快樂地向人們訴說著一個又一個古老而又美麗的傳說。寧靜的夜里,有星星陪伴,任何煩惱、孤獨便都銷聲匿跡了。

星空,真美!

秋日的余暉投下了一個個俏麗的影兒,樹葉兒便像一枚小舟,在空中翩然起舞,時而盤旋,時而上下紛飛,在生命的最后一刻盡情地演繹自己的美麗,給自己的生命樂章譜寫最動人的一曲!

落葉,真美!

冬天的黃昏也毫無保留地展示出絢麗的光彩。那一抹夕陽,悠悠地流露出離愁的憂傷。游子們也會在這一刻留下美麗的惆悵。“夕陽西下,段腸人在天涯。”“日暮鄉(xiāng)關(guān)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乍看這夕陽中不時地坦露出淡淡的離愁,但也掩飾不住它們永恒的美好。

夕陽,真美!

人生短暫,美麗轉(zhuǎn)瞬即逝,但只要我們用心去感受,美便俯拾皆是。失落時的一個微笑、孤獨時的一聲祝福、憂傷時的一份慰籍,都會給人以美的享受。

人生美麗,從生命的開端到結(jié)束,孕育著無盡的美。——心靈,在美麗中晃動;希望,在美麗中萌芽;生命,在美麗中充實。讓我們傾注所有的激情,所有的心智,去感悟人生,感受美好。

篇7

我喜歡聽音樂,在音樂中釋放自己,于是在那一刻,我懂得了感悟,感悟身邊的美

夏夜的繁星高高地掛在一望無際的天空中。它們快樂地向人們訴說著一個又一個古老而又美麗的傳說。寧靜的夜里,有星星陪伴,任何煩惱、孤獨便都銷聲匿跡了。

星空,真美!

秋日的余暉投下了一個個俏麗的影兒,樹葉兒便像一枚小舟,在空中翩然起舞,時而盤旋,時而上下紛飛,在生命的最后一刻盡情地演繹自己的美麗,給自己的生命樂章譜寫最動人的一曲!

落葉,真美!

冬天的黃昏也毫無保留地展示出絢麗的光彩。那一抹夕陽,悠悠地流露出離愁的憂傷。游子們也會在這一刻留下美麗的惆悵。“夕陽西下,段腸人在天涯。”“日暮鄉(xiāng)關(guān)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乍看這夕陽中不時地坦露出淡淡的離愁,但也掩飾不住它們永恒的美好。

夕陽,真美!

篇8

李白很豪放,他由“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而進入仕途;他用烈酒和著盛唐香艷的脂粉,把佛道心境融進歌舞聲色,描繪出一幅幅天上人間的景致;他用浪漫的胸懷,以詩歌開路,闖進了大唐圣殿。在不得志的時候,他吼著“安能摧眉折腰事權(quán)貴,使我不得開心顏”走進江湖。

李白很瀟灑,一直是要“年輕輕,仗劍去國,辭親遠游”,他每走到一處,可以說“蘭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來琥珀光。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處是他鄉(xiāng)”,李白從來不會問,“日暮鄉(xiāng)關(guān)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他想去旅游,可以說“狂風(fēng)吹我心,西掛咸陽樹”,他如果想上天,就說“太白與我語,為我開天關(guān)”,他要高興,說“人生飄忽百年內(nèi),且須酣暢萬古情”,他要是發(fā)愁,說“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這是一個悲也千古,樂也千古的人。李白也狂,狂得天真可愛,不矯情、不造作、不無病、不故作深沉,愛就磊磊落落地愛,恨就不加掩飾地恨,他熱情地擁抱自然、擁抱生活。

李白不但善于跳舞,還善于唱歌,《月下獨酌》有“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等句子,記載他邊歌邊舞的生活。

酒是李白生命中最重要的東西,沒有酒就沒有李白那華麗的詩篇;劍是李白的隨身之物,更是他濟蒼生、安天下的理想象征,“愿將腰下劍,直為斬樓蘭”。月是李白浪漫主義的代表,李白有不下幾百首詩都提到了“月”,“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fēng)直到夜郎西”、“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都是膾炙人口的名句。

李白給人的印象永遠是英姿勃發(fā)仗劍而歌笑傲江湖。

李白沒有暮年,而杜甫沒有青年,因為苦難加深了他臉上的皺紋。

提起杜甫,就會在人們的腦海中閃出一個畫面:一個消瘦、雙眉緊蹙、憂心忡忡,但又昂首向天、堅韌不拔的老人,拄著拐杖從溪畔、從茅屋蹣跚走來。杜甫是苦難歷史的見證人,他一生將自己與國家的命運聯(lián)系在一起,深切地同情人民的苦難。

苦難使他過早地衰老。

杜甫未老先衰,作為當(dāng)時的一個大知識分子,面對那樣一個社會環(huán)境,他不得不用他沉重的肉身和悲痛的詞句來承擔(dān)整個社會的悲哀。當(dāng)然,這是非他所能承擔(dān)得了的,但是他義無返顧。也許正是他的沉重,令后人感覺到他內(nèi)心的蒼老,所以每次吟唱他的詩歌,總是將他想象得那么老,雖然那首詩歌或許是他年輕時作的。

他在《茅屋為秋風(fēng)所破歌》中寫道“南村群童欺我老無力……唇焦口燥呼不得,歸來倚杖自嘆息”,他在《江村小景》中寫道“老妻畫紙為棋局,稚子敲針作釣鉤”,儼然一個真正的老年人了,可當(dāng)時他的實際年齡只有40多歲。

篇9

從讀初中開始,就一直住校,之后就很少在家,剛開始的時候,一做夢便是兒時的老家。隨著老房子的拆除。時間的推移,我的夢境里不知什么時候開始不再出現(xiàn)兒時的家鄉(xiāng),大約這時我也就沒有了鄉(xiāng)愁。

或許是“飄”習(xí)慣了,也就麻木了。潛意識里家的感覺不知道去了哪里。也就是我現(xiàn)在時常迷惑;我的家在哪里?期間過年也常回家,老家住址變了一點,就一點點遠,可再也覺得那不是我的家,就像時下很多人的逃離北上廣,復(fù)又逃往北上廣。是和之前的環(huán)境,人文,圈子不再融合?還是原本的環(huán)境已經(jīng)變的陌生?還是自身的變化讓原本的記憶中的家和自己已經(jīng)格格不入。究竟是你變了,還是世界變了?也就出現(xiàn)了很多人剛離家時總想回家到了后來就慢慢淡化。

可我們每年關(guān)還總是回家,我也疑惑這究竟是什么一種力量的驅(qū)使?如山一般婉約而又沉重的鄉(xiāng)愁?還是家的記憶父母的期盼?詩人北島說。我的鄉(xiāng)愁變得沒有指向性,這就是我們眼下處境和答案么?

從古至今,鄉(xiāng)愁相關(guān)的詩句層出不窮,李白的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 三歲小孩就能背誦,各朝代各名句舉例起來比比皆是。“獨在異鄉(xiāng)為異客,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少小離家老大回,鄉(xiāng)音無改鬢毛衰。日暮鄉(xiāng)關(guān)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 ”思念之切,也便有了許多千古絕唱的句子。只要是背井的游子,就有著自己切身的感受。總帶著一種心酸而又兼?zhèn)湟环N堅強。

古代的文人游子離鄉(xiāng)背井大都是為官被貶,戍守邊疆,百姓逃難,總之一切都是為了逃避迫害而為之的無奈之舉。可眼下我們?yōu)榱耸裁炊x家?生計還是異地人文的吸引?汪國真說“凡是遙遠的地方,對我們都有一種誘惑,不是誘惑于美麗,就是誘惑于傳說,即使遠方的風(fēng)景,并不盡如人意,我們也無需在乎,因為這實在是一個迷人的錯。“這就是我們不歸家的詮釋?再回首卻發(fā)現(xiàn)我們已經(jīng)有了回不去的躑躅。每次回家,近村開始碰到熟悉的各種面孔,一個笑容,一句寒暄你就能體會“近鄉(xiāng)情更怯,不敢問來人。”是怎么一回事,說不出笑容和面孔是似曾相識還是似曾陌生……

篇10

江西南昌的滕王閣。“初唐四杰”之一王勃寫下《滕王閣詩序》,詩與序均文采飛揚,“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兩句叫人激賞嘆服。

山西永濟的鸛雀樓。唐朝詩人王之渙寫下《登鸛雀樓》:“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說明站得高,才能看得遠,此哲理足以啟人心智。

湖北武昌的黃鶴樓。唐朝詩人崔顥寫下《黃鶴樓》:“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fù)返,白云千載空悠悠。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日暮鄉(xiāng)關(guān)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傳說李白登此樓睹此詩,大為折服,說:“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南宋評論大家嚴(yán)羽論唐人七律,以此詩為第一。李白的《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也膾炙人口:“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lián)P州。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黃鶴樓別,依依不舍,情景感人。

湖南的岳陽樓。唐朝詩人孟浩然《望洞庭湖贈張丞相》詩道:“八月湖水平,涵虛混太清。氣蒸云夢澤,波撼岳陽城。欲濟無舟楫,端居恥圣明。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氣蒸云夢澤,波撼岳陽城”,這兩句寫得景象壯觀,氣勢宏大。杜甫《登岳陽樓》詩道:“昔聞洞庭水,今上岳陽樓。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馬關(guān)山北,憑軒涕泗流。”憂國憂民之情溢于登樓覽勝之際。北宋文學(xué)家范仲淹寫下《岳陽樓記》,“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兩句表達了以國家和民族的利益為先,為國分愁、為民謀福的崇高思想。一“先”一“后”對比鮮明,發(fā)人深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