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知道的事歌詞范文

時間:2023-04-11 10:27:25

導(dǎo)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你不知道的事歌詞,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wù)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如果有空的話,建議你們聽一聽,牽絲戲。要聽倒敘《西游記》版本的,如果你聽起來的時候有很大的感想,那么就應(yīng)該和我有志同道合之處啦。

我覺得聽到這首歌的時候,已經(jīng)好久沒有這樣的感受了。沖動,喜上心頭,就是感覺很想認識寫這首歌詞的人。我想他一定是個天才。

如果說的事情都在我們預(yù)料之中發(fā)生的那么現(xiàn)在我們又何必斤斤計較于這些細枝末節(jié)的小事情。假如從一開始你就能夠知道事情的結(jié)尾。那么現(xiàn)在即便是如此,也沒有什么抱怨。

篇2

原來我懷念的,是那個不顧一切天真的用力的去愛的自己

青春到底是什么。

你問自己這個問題,卻一直沒有得到答案。

七歲的那一年,抓住那只蟬,以為能抓住那個夏天。坐在院子里的臺階上,抬頭看天空,以為云層的上頭,有著一座很大的城堡。那個時候的夢想,就是坐著熱氣球,能夠到很高的地方。能夠環(huán)游全世界,那個時候你還不知道倫敦,悉尼,紐約這些城市,你只知道在你的家鄉(xiāng)外面,有著一個很大很大的世界。

十歲的那一年,那個時候的夏天啊,還沒有現(xiàn)在的夏天這么悶熱。那個時候的空調(diào),也沒有現(xiàn)在這么的普及。你跟爸媽坐在門前啃著西瓜,跟門前經(jīng)過的熟人打招呼。那個時候,好奇大人的世界到底是個怎樣的世界。那個時候覺得做警察會很威風,所以那個時候的夢想,就是做個警察吧。而蚊子是你這個夏天最討厭的東西,爸媽說蚊子只喜歡叮小孩子,所以你想要快快長大。對了,爸媽還經(jīng)常說啊,你是個從垃圾堆旁邊撿來的孩子。你為了這件事情心里偷偷郁悶了好幾天。

十二歲的那一年,小學六年級的課本里寫著一個又一個科學家的故事。就覺得做科學家一定很酷,所以那個時候的夢想,就是快快長大,當一個科學家。又或者是,這個時候你認識了一個當律師的阿姨,覺得當律師也一定很威風,所以你又想當一個律師。

那個時候天真地認為,長大以后,這些夢想都能夠?qū)崿F(xiàn)。

也是在這一年,電視臺里開始反復(fù)地放著灌籃高手。

就說我吧,對于那個時候的我來說,灌籃高手就意味著我的青春吧。

這一年,開始跟同學出去玩,有好幾次啊,一直到天黑也不愿意回家。

十三歲的那一年,迷上張衛(wèi)健的電視劇,喜歡上少年張三豐,喜歡上機靈小不懂。一部電視劇,一部動畫片,就能夠讓你津津有味地看上一天。

那個時候,看著這些,就覺得全世界都擁有。

十三歲的這一年,你第一次覺得自己開始長大了,這一年你還是希望自己快快長大,卻沒想到幾年后的你,會希望時間可以停住,會希望自己不要長大。

十七歲的那一年,被接踵而來的考試和作業(yè)弄得焦頭爛額,每天抱怨該死的學校抱怨十幾次,食堂里的伙食也顯得那么難吃。這一年,開始叛逆,以為自己已經(jīng)長大。

也是在這一年,在日記本里抄下倔強的歌詞,開始考慮起長大的含義,開始考慮起青春的含義,開始變得迷茫起來。可是這樣不多的迷茫,被淹沒在了緊張的學習生活中。

你開始接觸起虛偽這個詞,你突然發(fā)現(xiàn)生活中有著這樣的那樣的虛偽的人,你突然發(fā)現(xiàn)自己也開始變得有些虛偽。你明白了,這就叫長大。

這一年發(fā)生了太多事情。

你遇到了喜歡的那個她,上課的時候坐在角落里偷偷看著她用功讀書的樣子,下課的時候坐在座位上幻想將來在一起的情形,晚上回家也總是找著這樣那樣的借口想盡辦法跟她發(fā)短信。發(fā)給她短信,如果五分鐘沒有收到回信,你就會焦躁不安,會輾轉(zhuǎn)反側(cè)。

這個時候,你發(fā)現(xiàn)自己的好朋友也喜歡上了這個女孩。

于是跟自己的好友在晚自習的間隙坐在臺階上聊天,聊到兩個人都掉下眼淚來,聊到兩個人感慨萬千,連下一節(jié)晚自習也沒有去上。

只有在那個年紀,你們兩個會為了友情,放棄追求自己喜歡的那個女生。

也可能是,你喜歡的那個女生,也正好喜歡上你。

在青春的這個契機里啊,你們恰好悄悄對彼此動了心。

你為她輾轉(zhuǎn)反側(cè),為了給她發(fā)一條生日快樂,強迫自己熬到了十二點。

她為你心神不安,想著用怎樣的開場白來跟你說話,最后看到你在看的一本小說,走過來對你說這本小說我也喜歡,你說了一句這么巧,那借你看吧。

然后,這本書她一直放在書包里最重要的一個角落。

后來啊,她為了還你這本書,在寒風里等了你一個小時。

再然后啊,在一個晚上你鼓起勇氣對她表白,心情忐忑地等待回答。

你不知道的是,電話另外一旁的她,心情跟你一樣。

在操場上第一次牽手,在公園里第一次擁抱,在巷子里第一次親吻,你都記得很清楚。

你發(fā)現(xiàn)你依賴上眼前的這個女生了,你對自己說,她就是你的整個青春。

她對你說,就算全世界要你們發(fā)開,你們也不會分手。

十七歲的那一年,吻過她的臉,就以為和她能永遠。

然而更多的情況是,你喜歡的那個女生,到現(xiàn)在也沒能知道你曾經(jīng)喜歡過她。

她占據(jù)了你全部的心,你卻沒能得到她的,哪怕一絲關(guān)注。

你為了她苦練球技,你為了她拼命學習,可是啊,到最后她跟別人在一起了。

你苦笑,可是又能怪誰呢。你吃醋,可是又覺得自己根本沒有吃醋的資格。

后來啊,你發(fā)現(xiàn)你看到她開心,就覺得很開心了。

于是,你把感情放在了心底,對自己說,這樣就足夠了。

你對自己說,原來這么久,你的感情就好像是一場獨角戲,到最后感動的,不過是自己。

你還對自己說啊,這輩子,也不會忘記曾經(jīng)狠狠地暗戀過這樣一個人。

可是最后呢,可是那然后呢。

那個跟你喜歡上同一個女生的死黨,去了跟你很遠的一所大學,你們慢慢地疏遠了。

那對幸運地能夠在青春里遇到彼此在一起的情侶,那對說著全世界反對也要在一起的情侶,因為一次小小的爭執(zhí),因為一次小小的誤解,分手了。

她對你說,我們都不小了,應(yīng)該長大了。

你對她說,你太任性了,太孩子脾氣。

到最后分手了,你卻記不起那次爭吵的原因了。

原來你們是因為爭吵而爭吵。

那個你狠狠暗戀的人呢,畢業(yè)之后你再也沒能見到她。直到有一天不知道為什么,你突然想起來曾經(jīng)你的生命中出現(xiàn)過這樣的一個人,你才恍然大悟,原來已經(jīng)把這個人忘記這么久了。

原來啊,時間把一切都掩蓋了。

二十歲的那一年,越發(fā)的感嘆,青春已經(jīng)過去了。越發(fā)的感嘆,時間過得太快了。

那個聽著音樂追趕自由的年紀已經(jīng)遠去了,曾經(jīng)陪伴你的人也不知道去了哪里。

只有電腦里存著的灌籃高手,和MP3里播放的自己最喜歡的那些歌曲,提醒你,過去的青春不是一個幻覺。

這一年,你開始覺得夢想這個東西,仿佛是永遠不能實現(xiàn)了。

這一年,你開始覺得青春這個東西,仿佛是永遠不會重來了。

這一年,你開始覺得長大這個東西啊,是全世界最無奈最痛苦的事情。

這一年,聽到一首老歌的時候,還能想起以前那個跟你在一起的人,那個說好要永遠卻只陪你走過一段的那個人。

這一年,聽到五月天的《而我知道》,想到自己十七歲的時候,也曾經(jīng)轟轟烈烈不計回報地那么愛過。

這一年,接到了很久沒有聯(lián)系的好友的電話,他對你說他現(xiàn)在在倫敦,而那個地方,是你曾經(jīng)對他說,一定要去一次的那個地方。

到最后,站在那里的人,卻是你的好友,而不是你。

這一年,你重新開始看周星馳的那些電影,喜劇之王,大話西游。你終于看懂了里面的含義,你終于明白至尊寶和紫霞注定是個有緣無分的人,你終于明白了周星馳對張柏芝說出那句“我養(yǎng)你”之后,張柏芝痛哭的原因。

這一年,你看著天空,才發(fā)現(xiàn)從七歲起陪著你的那個天空,一直都在你的頭頂。

然后,你最后一次的想,會不會云層的上頭,真的有那一個城堡。卻又突然間覺得自己的這個想法很可笑。

這一年,你終于明白,原來生活比想象的艱難很多。

還是在這一年,你遇到了另外一個她,你們在一起了,你才明白兩個人在一起不一定是因為感情,也可能僅僅是因為你需要人陪。

還是在這一年,聽到灌籃高手的主題曲,突然懷念起這部經(jīng)典,你翻出來看,到最后竟然看到自己淚如雨下。

還是在這一年,你看著天空,才發(fā)現(xiàn),生活變了這么多,朋友變了這么多,自己變了這么多,唯一沒有變的,就是在頭頂?shù)哪莻€天空,那個被你一直忽略的天空。

你想到那個天空很高風很清澈的高中時代,你想起十二歲時一家子聚在一起過夏天的情形。

你嘆了一口氣,原來那些夏天已經(jīng)過去了。

你想到十七歲跟你在一起的她,覺得自己那個時候就像是個傻瓜。

可是卻又傻的很值得。

原來自己的青春,就在自己考慮什么是青春的日子里過去了。

原來還相信天長地久的那個年齡,已經(jīng)在不知不覺中過去了。

原來自己會有這么一天,這么懷念起那個被自己狠狠浪費過的夏天。

在這一天,你聽到了《而我知道》。

而我知道那真愛不一定能白頭到老,

而我知道有一天你可能就這么走掉,

而我知道我知道這一切我全都知道,

我就是受不了。

而我知道我們曾天真的一起哭和笑,

而我知道放開手但不知道怎么忘掉,

而我知道你走了以后的每一分一秒,

卻還是這么難熬。

你這才明白,原來在你心里,這一切你全都知道。

在這一年,你知道了。

其實真正愛過了,也就那幾年。

第二天的清晨喚醒了你。

你揉揉自己惺忪的睡眼。

看著窗外的風景,又想起了自己的十七歲。

突然間笑出聲來,原來自己的十七歲,原來那個糾結(jié)不安的十七歲,那個寡淡寂寞的青春,居然那么像是一個幻覺。

原來自己最懷念的,不是那個跟我在一起的你,

不是他媽的我付出了那么多都沒能挽回的感情,

篇3

師:同學們好!

生:老師,您好!

師:我們每個人啊,心中都有自己崇拜的人,用現(xiàn)在時髦的話說呢,都有自己心中的偶像。你心中的偶像是誰呢?夏昆,你心中的偶像是昆蟲嗎?

生:我心中的偶像是周杰倫。

師:周杰倫是他的偶像。歌

唱得那么好,還能自己作詞,自己作曲。

生:我的偶像是成龍。

師:成龍是他的偶像,武功高超。你是崇拜他的武功嗎?

生:我還崇拜他經(jīng)常給災(zāi)區(qū)捐款。

師:成龍不僅是功夫明星,還是慈善家,著名的慈善形象大使。德才兼?zhèn)涞某升埵撬呐枷瘛D愕呐枷衲兀?/p>

生:我心中的偶像是愛迪生。

師:為什么?你舉幾個例子說說,愛迪生發(fā)明過什么?

生:他發(fā)明過電燈。

師:電燈是愛迪生發(fā)明的。如果沒有愛迪生的發(fā)明,恐怕燈火輝煌的光明會推遲幾十年乃至上百年,我們就會仍然生活在黑暗當中。他崇拜偉大的發(fā)明家愛迪生。

生:我崇拜湖人隊的科比。

師:科比?我不了解,你介紹一下。

生:他是湖人隊的一名猛將,算是后衛(wèi)。

師:他是什么明星?

生:籃球明星。

師:他崇拜科比。同學們,你們有的崇拜歌星,有的崇拜功夫明星,有的崇拜發(fā)明家,有的崇拜球星。今天啊,孫老師推薦一位你們必須崇拜的人,誰呢?

二、談?wù)摽鬃樱劢谷宋?/p>

師:(板書:孔子)你了解孔子嗎?為什么要崇拜孔子呢?你不了解他怎么崇拜他呢?

生:因為孔子在55歲時周游列國,他的弟子有3000多人,最出名的有72人。

師:孔子,一生培養(yǎng)了3000多名弟子,72位賢人,為國家培養(yǎng)了許多棟梁之才,是偉大的教育家,我們要崇拜他。

生:孔子還是儒家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

師:孔子還是儒家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中華文化的核心文化是什么文化呢?是儒家文化。孔子是中華文化的奠基人。所以,我們要崇拜孔子。還有嗎?

生:我還知道,孔子是個

思想家,他是全球十大思想家

之一。

師:孔子是偉大的思想家。什么樣的人可以稱為思想家呢?就是他產(chǎn)生出來的想法和思想能影響一個民族,影響人類的發(fā)展進程。他的思想影響著幾千年后人的行為。

師:正因為孔子是偉大的教育家、偉大的思想家,中國文化的奠基人和創(chuàng)始者,所以作為一個中國人一定要了解孔子,崇拜孔子。從哪些渠道了解孔子呢?你們知道嗎?孔子離我們那么遙遠了,我們從什么渠道了解孔子呢?你說。

生:我們是從《論語》這本書里了解孔子的。

師:真好。《論語》這本書(手指屏幕)是孔子去世之后,他的弟子們整理出來的。把孔子生前和弟子們交流的語言記錄下來,記錄了孔子的語言,就是記錄了他的思想。2005年,我到英國去考察,住在旅館里面,發(fā)現(xiàn)旅館床頭柜上有本厚厚的書,一看是《圣經(jīng)》。問服務(wù)員,服務(wù)員說這本《圣經(jīng)》是送給每一位住店的旅客的。西方人幾乎每個人都讀《圣經(jīng)》。西方有《圣經(jīng)》,我們中國有沒有自己的“圣經(jīng)”呀?有!我告訴你們,《論語》就是中國的“圣經(jīng)”。作為一個中國人,一定要讀我們自己的“圣經(jīng)”。今天這堂課,孫校長就和同學一起走進我們中國的“圣經(jīng)”――《論語》。

三、創(chuàng)設(shè)情境,學習“開學

典禮”

師:當當當,孔子學院的鐘聲響了,四面八方的弟子匯聚在孔子學院的杏樹下,靜靜地等待他們的老師――孔子,來給他們做開學典禮的講話。只見高大的孔子穩(wěn)步走上講臺,看著來自四面八方的弟子們,向他們講了三句話:“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孔子講完這三句話,用眼睛看了看下面的弟子。有的弟子朝著孔子微微點頭,臉上露出笑意;有的弟子眉頭緊鎖,不理解老師講的三句話是什么意思。孔子看到大家不同的表情,微微一笑轉(zhuǎn)身走下講臺,走回他的書房。弟子們等孔子走了,就紛紛議論起來。一個叫子禽的弟子問子貢:“子貢呀,老師開學典禮講的三句話是什么意思呀?”子貢也問他的同學顏回:“顏回啊,老師為什么在開學典禮上只講這三句話呢?”我們今天就來學習孔子在開學典禮上講的這三句話。跟老師讀這三句話。子曰:“學而時習之……”起。(課件出示這三句話)

生:(齊)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師:請男同學讀一遍,子

曰,起。

(男生齊讀)

師:這三句話的意思,你們懂嗎?不懂的和同桌討論討論。這三句話是什么意思呢?

(生相互討論)

師:交流一下,你是怎么理解這三句話的?誰來交流?

生:“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我覺得是,學習以后溫習,是件很快樂的事。

師:第一句,這是他的理解。第二句呢?

生:“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有志同道合的朋友從遠方來,不也是件很快樂的事情嗎?

師:“志同道合”這個詞說得真好!第三句呢?你來。

生:“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別人不知道我,我不生氣,這不是君子的做法嗎?

師:說得真好!三句話理解得很好。我們再讀一遍,好好體會一下,子曰,起。

(生齊聲朗讀)

師:古代的“學”字和我們今天的“學”字是有區(qū)別的,區(qū)別在哪里呢?我們看看古代的“學”字怎么寫。(板書:■)這是一只手,這是另一只手,這兩個叉代表知識和智慧。一個長長的東西把下面遮住了,遮住的是什么呢?你們看看,下面像什么?

生:像一個在讀書的人。

師:像一個兒童。孩子的頭呀都是大大的,告訴我們什么呢?小孩子生下來,是有東西把他蓋住了,蒙蔽住了,所以我們講小時候的兒童叫蒙童,小學教育叫啟蒙教育。要教孩子們學什么呢?要教孩子們一只手伸出來去接受知識、智慧和做人的道理,一只手學著把蓋著的東西掀掉。這就是古人之“學”。(一邊指著板書做手勢,一邊講解。)古人把學哪些東西都稱為“學”呢?你猜猜看。

生:古人不僅學知識,不管什么事,只要是你不知道的,都是學。

師:生下來,學吃飯是學,學走路是學,學做人是學,學騎車是學,學游泳是學,不僅僅是我們今天的學語文,學數(shù)學,對不對呀?所以這個“學”,是廣義的學。我們讀一讀。

生:(齊)“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師:他的弟子子禽不贊同老師的觀點,他急急忙忙跑到孔子書房和孔子探討起來了:“老師,我不同意你的觀點,你說‘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說明學習是很快樂很喜悅的。可我認為,‘學而時習之,不亦苦乎?’”子禽認為,經(jīng)常學習、經(jīng)常溫習是非常苦的事,非常枯燥的事,非常辛苦的事。你同意孔子的觀點還是同意子禽的觀點呢?你們討論討論,看誰能說服誰。

(生相互交流)

生:我覺得孔子說得對。因為學習完了就復(fù)習,這樣考試的成績就能提高,自己能夠扎實地學到知識。

生:我的觀點是孔子說得對,我們學習后按時溫習,長大了就能做一個對國家有用的人。

生:我的觀點是孔子說得對。我們可以聯(lián)系到一句話就是“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溫故之后,你就懂得第二層的意思。所以我認為,學習之后的復(fù)習是件快樂的事情。

師:哎呀!(臉上略帶笑意)這真是個小孔子。他把這句話和后面一句話聯(lián)系起來了,為什么學習經(jīng)常溫習很快樂呢?因為溫故而知新,能夠知道新的東西,能夠做老師了,就是很快樂的。快樂在哪里呢?我們接下去看第二句。

生:“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師:為什么有朋友從遠方趕來,就感到特別快樂呢?說給我們聽聽。

生:有朋友從遠方來,有共同話題,就可以共同討論、共同交流,這是很快樂的事。

師:志同道合的朋友從遠方來,會跟你交流什么呢?

生:交流一些自己生活上的問題,學習上的事情。

生:既然是志同道合的朋友,那么他們兩人的習慣是一樣的,他們交流的是同一個話題。

師:志同道合的朋友不是說習慣一樣,是什么一樣?

生:有相同的興趣愛好。

生:性格比較相同。

師:還有什么相同?最重要的相同是什么相同?

生:他們的志向相同。

師:等你有了學問之后,你就有了志同道合的朋友,你有了志同道合的朋友從那么遠的遠方趕來和你交流。如果你沒有理想,沒有志向,沒有追求,你的人生就不會有志同道合的朋友。我們再把這句讀一讀。

(生齊聲朗讀)

師:要學習啊!學習是快樂的,他會給你帶來朋友。第三句,女同學齊讀。

(女生齊讀)

師:這里有一個關(guān)鍵詞是比較難理解的,是什么?

生:慍。

師:“慍”是什么意思?這個字比較難懂。

生:我覺得“慍”是生氣的

意思。

生:我覺得“慍”是怨恨的

意思。

師:那“不慍”呢?

生:“不慍”是不生氣。

師:心中生氣,心中怨恨。所以它是什么偏旁?(板書:慍)

生:豎心旁。

師:溫習的“溫”,三點水改為豎心旁。跟人的心情有關(guān)系,心中生氣,心中怨恨別人,叫“慍”。前一句中的“說”,同今天的“悅”,(板書:悅)“喜悅”的“悅”一樣,也是豎心旁。學習是個人的事,心中喜悅,都是反映人的心情的,所以是豎心旁。

師:哎呀!子禽又去問孔子了。“老師,你整天叫我們學呀學呀,我們學得有本事了,學了一身的學問了,可是人家不用我們。你游歷了多少個國家,哪個國家的君主都不用你,都不懂你,都不理解你,你還叫我們心中不生氣,不怨恨人家,我做不到。人家不了解我,人家不重用我,我就要生氣。”你同意誰的

觀點?

生:我同意孔子的觀點。

師:說說理由。

生:最后一句“不亦君子

乎”,意思是“不也是君子的做法嗎”。這句話的意思是,別人不了解你,你不生氣就是君子的做法。

師:如果生氣呢?

生:如果生氣了就不是君

子了。

師:如果生氣的話,就還沒達到君子的境界。一個君子,當別人不了解自己,不重用自己,仍然保持一種快樂的心境,不生氣,不怨恨,這是君子的境界。很高很高的,一般人都做不到。“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這是人生的崇高境界。我們要向往之,追求之。我們一起把第三句讀一讀。

(生齊聲朗讀)

師:看到了嗎?孔子在開學典禮上講了三句話,“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內(nèi)心喜悅。“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不生氣,也是要內(nèi)心平靜。“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要快樂。(板書:樂)這三句話都是教我們要做一個什么樣的人啊?

生:這三句話是教我們做一個快樂的人。

師:說得好!

生:我覺得這三句話是教我們做一個有道德有修養(yǎng)的君子。

生:我覺得是教我們做一個樂觀向上的人。

生:教我們做一個正直的人。

師:正直的、快樂的、樂觀的人。孔子作為一個教育家,開學典禮講的三句話,要教我們學習做人。他沒有講語文,沒有講數(shù)學,他講要做人。做一個什么樣的人呢?做一個快樂的人,做一個快樂的君子,做一個有修養(yǎng)的人,這才是儒家文化最根本之所在。大家背一背,好好體會體會。

(生放開聲各自背誦并齊聲背誦)

師:我們今天是語文課,我們不僅講要做怎樣的人。你看孔子的語言有什么特點呢?我看誰有發(fā)現(xiàn)的眼睛。孔子的這三句話的語言有什么特點?

生:我覺得這三句話都很

精練。

師:精練!這是孔子語言的一大特點。你真了不起,你能看出精練,我能看出你內(nèi)心思想精辟,精練!真棒!一句話頂一百句,這就是孔子的語言。

生:孔子的語言很押韻。

師:呀?你從哪里能看出

押韻?

生:“不亦說乎,不亦樂乎,不亦君子乎。”

師:你真了不起呀!“說乎、樂乎、君子乎”,最后一個字都是押韻的,你的樂感特好,你讀給大家聽聽,把這個韻讀出來。

(生聲情并茂地朗讀)

師:多好啊,有音樂感!孔子的語言還有什么特點?

生:孔子的語言對仗,朗朗上口,很容易記住。

師:從哪里能看出對仗呢?

生:“學而時習之,有朋自遠方來,人不知而不慍”以及他的結(jié)尾“不亦說乎,不亦樂乎,不亦君子乎”。

師:這三句話都有一個共同的句式:“不亦……乎,不亦……乎,不亦……乎”,這是孔子語言的特點。(板書:不亦……乎)“不亦……乎”,不也是很高興的事嗎?不也是很快樂的事嗎?不也是君子嗎?都是什么句式?反問的句式,排比的句式,語言多么富有文采,讀起來特別容易記住。你發(fā)現(xiàn)還有什么特點?

生:孔子的語言結(jié)尾常常加上“乎”“也”等字。

師:古人的話有“之乎者也”。“之乎者也”就是我們今天的語氣詞,所以講話時,用上一個語氣詞,能加重你的情感。《論語》是孔子和弟子對話的語言,是口語化的。口語化的語言很有生命力哦!我們再一起讀讀,把孔子的語言一起讀出來。

(生齊聲朗讀)

四、對話交流,體悟“學習

之道”

師:是呀,孔子的開學典禮雖然只講了三句話,可這三句話流傳了2500多年。這三句話影響了世世代代中國人,這三句話影響了全球人,這樣的語言就叫經(jīng)典。所以說《論語》是中國的“圣經(jīng)”!

師:當當當,孔子學院的鐘聲又響起來了,新學期的第一課開始了,學生安安靜靜地坐在教室里等孔子來給他們上課。高大的孔子穩(wěn)步走入教室,走到講臺前,轉(zhuǎn)身在黑板上寫下四個大字――學習之道。(板書:學習之道)“你們從四面八方投奔到我的門下都是來干嗎的呢?都是來向我求學問的,向我求道德的。怎么學習呢?今天第一堂課就和你們講學習的道理、學問的

道理。”孔子在黑板上出示了五句話。

(課件出示: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伞衿渖普叨鴱闹洳簧普叨闹!?/p>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師:這五句話都是圍繞著“學習的道理”來講的。你對哪一句話特別有體會?

生:我對“子曰:‘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伞衿渖普叨鴱闹洳簧普叨闹!庇欣斫狻C總€人都是我的老師,我們班有49個學生,48個同學都是我的老師,他們各有各的優(yōu)點,我要吸取他們的優(yōu)點,改掉自身的

缺點。

師:你真了不起!把你的名字告訴大家。

生:我叫趙潤瀾。

師:潤瀾,潤瀾,當代的孔子,小孔子。(請三位學生到講臺前)這叫三人行。潤瀾,他叫什么名字?(指著其中一生問)

生:他叫查博誠。

師:他身上有什么優(yōu)點可以讓他做你的老師?

生:他很聰明也很機靈,還有幽默感。

師:他很聰明也很機靈,還有幽默感。“擇其善者而從之”,對不對呀?

生:是的。

師:他叫什么名字?(又指著另一生問)

生:他叫繆景昊。他的奧數(shù)學得非常好,有一股鉆研的

精神。

師:奧數(shù)好,有股鉆研精神,這一點可以做你的老師?

生:是的。

師:他們是不是十全十美的呢?有沒有“不善者”值得你反省和改正的呢?

生:我覺得繆景昊有一點調(diào)皮,我有時也調(diào)皮。

師:這一點要“其不善者而改之”。查博誠呢?

生:查博誠有時候粗心大意,我有時候也會。

師:她從別人身上看到了優(yōu)點和缺點,這叫“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伞衿渖普叨鴱闹洳簧普叨闹薄#ò鍟簱瘢櫈懀敶男】鬃樱坡曀徒o他們。(師生齊鼓掌)

師:真好!對孔子的語言領(lǐng)會得那么深刻。我們把潤瀾有體會的這句話讀一讀。

生:(齊)“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伞衿渖普叨鴱闹洳簧普叨闹!?/p>

師:潤瀾對這句話有感受,你對哪句話有感受呢?

生:我對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有感受。

師:談?wù)勀愕母惺堋?/p>

生:學習了不思考那我不就危險了嗎?思考了不學習,腦袋也危險了。

師:“罔”是什么意思?

生:迷惘。

師:迷惘,糊涂,學習了但你不思考,那不就稀里糊涂嗎?只思考不學習,你的腦子變得怎么樣了?

生:變得危險。

師:為什么只思考不學習就變得危險呢?

生:我們會容易受騙。

師:整天在家想啊,翻過來想這個天掉下來怎么辦呢?轉(zhuǎn)過去也在想這個天掉下來怎么辦呢?整天在思考天掉下來怎么辦?你們說天會掉下來嗎?

生:(齊)不會。

師:這叫杞人憂天。為什么他會擔心天會掉下來呢?因為他沒有知識,他不學習,對不對?所以只思考不學習就會變得危險了,就會杞人憂天。學和思要結(jié)合,缺一不可。(板書:思)

生:我對最后一句話有感受。“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師:子貢問老師,您怎么知道這么多呢?您是天才嗎?孔子說:“非也,非也。”不是,不是。“我非生而知之者。”我不是生下來就知道的。“好古”是什么意思?

生:喜歡古代的文化。

師:“敏以求之”呢?

生:敏捷而勤奮地學習。

師:子貢懂了,原來他的老師“好古”,(板書:好古)喜歡古代的文化,所以才那么有文化思想。你是“好古“還是“好今”呢?(板書:今)

生:我認為兩個都要喜歡。

師:請講理由。

生:要了解古代的也要適應(yīng)現(xiàn)代的。

師:他和孔子一樣的經(jīng)典、精辟。要了解古代,也要喜歡

現(xiàn)代。

生:要“好古”,古代文化是傳承下來的,是經(jīng)歷過歷史風霜的,是不朽的東西,所以要“好古”。

師:古代的文化是大浪淘

沙,留下來的全是精華,經(jīng)歷了世世代代的考驗,怎能不“好古”呢?你是“好古”派的小孔子。

生:我“好今”,但也“好古”。“好古”是因為古代的中國是禮儀之邦,現(xiàn)代有些人沒禮貌。我“好今”,就是要學習當今的科學技術(shù),做一個既有禮儀又有知識的現(xiàn)代人。

生:我們通過古代的文學,了解許多古人的經(jīng)驗;也要“好今”,我們要與時俱進。

師:你還喜歡哪句呢?

生:“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這句話的意思是,學到知識要溫習一下,才能學到新的知識,這樣的人可以當老

師了。

師:你能舉一個“溫故而知新”的例子嗎?

生:考試的時候,必須要好好復(fù)習,一邊復(fù)習,一邊還要理解老師沒有講解到的知識。

師:學完一個單元自己復(fù)習,在復(fù)習的過程中掌握老師沒有講到的知識可以領(lǐng)略新知識。舉一反三,溫故知新,這樣的人就可以做老師了,你也可以做老師了。

師:以前我們也學過《論語》,今天我們再學叫“溫故”。小的時候我們學過的知識,到了大學之后再去學,這叫“溫故而知新”。這樣,你就可以做我的老師了。(板書:溫)把剩下的最后一句讀一下。

生:(齊)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

師:你們嘗試一下“不恥下問”。

生:“是以謂之文也”的“謂”是什么意思?

師:“謂”是稱呼的意思。

生:“恥”是什么意思?

生:恥辱的意思。

生:“敏”是什么意思?

生:聰明好學的意思。

師:“是以謂之文也”,“文”是什么意思?

生:是有文化的人。

生:“文”是一個人的稱號,那個人叫孔文子,是孔子的學生。

師:(臉上略帶欣喜)喲,你懂得不少。有一個故事,魏國有一個大官,叫孔圉,他去世之后,后人給了他一個稱號,稱他為“文”。向不如自己的人請教叫“下問”。(板書:問)你有過“不恥下問”,向別人請教過嗎?

生:在體育課上我們學習跳遠,男生比女生跳得好,女生向男生請教怎樣能跳得遠,有什么技巧可以告訴我們。

師:這叫“不恥下問”?還有沒有?

生:四年級時,有一道數(shù)學題,別的同學都懂了,而我不懂。我問了楊宇凡同學,楊宇凡仔

細解答我的問題。這叫“不恥

下問”。

師:向同學問是“不恥下問”嗎?也不是。向誰問是“不恥下問”呢?

生:平時我喜歡拼航模,我比弟弟拼得好,但是其中有一部分怎么都沒弟弟拼得好,于是我向他請教。

師:向弟弟問,向幼兒園小朋友問,向不如自己的人請教,這樣的請教一點都不感到難為情,一點都不感到羞恥,這樣才叫“不恥下問”。這才是有學問的人,有品行的人。所以我也經(jīng)常向同學們請教,因為你們“溫故知新”,因為你們“三人行”中也有我的老師。孔子的語言真的要好好品味呀。

五、背誦吟唱,品味升華

師:孔子的語言、孔子的思想代代相傳,他的語言化成了名言警句,“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孔子的語言變成了成

語,“三人行,必有我?guī)煛薄安粣u下問”“敏而好學”“溫故知新”。具有思想魅力的語言,具有文采的語言,才能穿越時空,代代相傳,這樣的語言就叫――經(jīng)典。我相信,只要我們?nèi)祟愌永m(xù)下去,孔子的話將會世世代代傳下去。這樣經(jīng)典的語言不要讀嗎?不要誦嗎?大家來背一背,誦一誦。

(生先各自背誦,師生再以一問一答的形式背誦。)

師:今天學習了“學習之道”。學習要喜‘好’,要有選‘擇’地學,學習要有‘思’考地學,學習要經(jīng)常‘溫’習,要不恥下‘問’,要快‘樂’地學習,這才是――學習之道。(邊說邊手指板書)孔子的語言穿越時空,孔子的語言溫暖著我們,孔子的語言不僅要吟誦還要傳唱。讓我們在美妙的《論語》歌聲中結(jié)束今天的課,讓我們世世代代誦《論語》、唱《論語》吧。給大家聽首歌。(課件出示歌詞)

(生跟著音樂一起哼唱,第二段生拍手跟著音樂唱。)

師:我們?nèi)蛉硕家隹鬃拥姆劢z,我們每個小朋友都要崇拜孔子,學習孔子。做一個真正的中國人。下課。

【教后所思】

我在課前曾絞盡腦汁地想小學生的《論語》怎么上,踱過來踱過去地想――難!為什么?因為孔子和弟子的交流是只言片語,沒有情節(jié),沒有故事,深奧、久遠。讓孩子們學,孩子們覺得枯燥,覺得你在講大道理。我也不可能像于丹那樣站在講臺上講《論語》故事,講一個小時,兩個小時,三個小時,那是成人學的,我不可能讓孩子坐在下面聽我講40分鐘,所以我教兒童學《論語》有這樣幾個理念:

1.教學一定要有情境。把孩子們帶到遠古的孔子學校情境當中去,所以我就創(chuàng)設(shè)了課堂上的“當當當”的鐘聲,創(chuàng)設(shè)了“開學典禮的情境”,創(chuàng)設(shè)了“孔子第一堂課――學習之道的情境”。把孩子們帶到情境當中,孩子們就不覺得枯燥了。

2.要讓孩子和孔子對話,和《論語》對話。教育專家崔蘭老師說,新課標當中有個理念就是“對話”理念,文本對話就像是和《論語》對話,和孔子對話。所以要讓孩子們向老師提問、探討、辯論。對話過程中是“好古”還是“好今”呀?有“三人行”上臺表演的對話,還有問題式的對話,這種對話有生生對話、師生對話,多種形式的對話,讓他們和孔子對起話來,這樣的教學他們才感興趣。

3.語文課要上得像語文課,《論語》課不能上得像講大道理的課。語文的因素在哪里呢?語言文字上的推敲和品味。例如:“不亦說乎?”“說”和“樂”的區(qū)別在哪里呢?“說”是內(nèi)心的喜悅,“樂”是由內(nèi)而外的快樂。有朋友來了,臉上要表現(xiàn)出快樂的神情,老朋友來了,握手,擁抱,請到我家里做客,要快樂。“慍”是什么呢?“慍”是內(nèi)心的怨氣、內(nèi)心的怨恨,一個君子,不僅內(nèi)心沒有怨恨,外在的也沒有怨恨,這才是君子。孔子的語言“不亦說乎,不亦樂乎,不亦君子乎”中這種“不亦……不亦……不亦……”是口語化,就像和孔子面對面對話一般。《論語》是把孔子的對話記錄下來,把孔子精練、經(jīng)典的口語化語言記錄下來。

為什么我要上《論語》課?現(xiàn)在我們說的詞匯是誰給我們的?我們的先人――孔子。“溫故知新”“不恥下問”“敏而好學”“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伞薄皩W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都是孔子給我們的語言,我們可不能忘記我們的祖宗啊!不能忘記中國文化的源頭啊!源頭在哪里?在《論語》,在《道德經(jīng)》,在孔子、老子。

中央電視臺有一檔欄目叫《清明》,什么叫“清明”?天明地清叫“清明”,標題叫“慎終追源,熱愛生命”。前年,中央電視臺還有一檔節(jié)目是用老子的《道德經(jīng)》來貫穿中國文化的魅力,只要有人存在,老子、孔子的語言將代代相傳。我們今天不僅要“好今”也要“好古”,回到語言的源頭,學習那么經(jīng)典、那么美妙、那么溫暖的語言。

語文教師的文化使命是什么?是把我們中華文明中源遠流長的經(jīng)典文化一代又一代地傳遞下去,從《論語》傳起,從孔子傳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