寡頭競爭范文
時間:2023-04-09 02:16:33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寡頭競爭,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混合寡頭;國企私有化;污染物排放;環境稅
中圖分類號:F276.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8-2670(2012)01-0059-06
收稿日期:2011-09-26
基金項目: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基金青年項目“中國頻繁遭遇反傾銷的政治經濟學研究”(11YJC790217);山東省自然科學基金項目“中國頻繁遭遇貿易摩擦與爭端的形成機理與對策研究”(ZR2011GQ005);中國人民大學新教師啟動金項目“中國遭遇國際貿易摩擦的新動向:特點、成因及應對”(10XNF062)
作者簡介:謝申祥(1978-),男,湖北荊州人,中國社會科學院數量經濟與技術經濟研究所博士后,山東財經大學國際經貿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國際貿易理論與政策;王孝松(1983-),男,天津人,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講師,經濟學博士,研究方向:國際貿易理論與政策;商龍燕(1976-),女,山東齊河人,中國重汽集團設計研究院會計師,研究方向:貿易與會計關系。
①根據歷年《中國統計年鑒》公布的數據計算而得。
②鳳凰網,“江西地稅官員稱正向國務院申請環境稅開征試點”, finance.省略/news/20100810/2493614.shtml。
一、引言
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建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GDP以年均近10%的速度快速增長。與此同時環境問題也日趨嚴重,1995年我國工業廢氣的排放量約為12萬億標立方米,而到了2008年,我國工業廢氣的排放總量超過40萬億標立方米①。協調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之間的矛盾就顯得尤為迫切。正因為如此,開征環境稅的呼聲日益高漲,根據媒體報道,江西省正向國家申請開征環境稅,而湖北、湖南、江西、甘肅四省則有望成為首批開征環境稅的試點地區②??梢灶A見,我國開征環境稅指日可待。
由于國有企業承載著部分政府的職能,許多國有企業經營效益較差,常被大眾所詬病。而以股份制改造為核心內容的國有企業經營目標轉換改革在中國正如火如荼地進行著,希望借助股份制改造,轉變國有企業的經營目標,進而提高經營效益。不過,國有企業股份制改革對環境質量的影響似乎很少引起人們的注意。本文試圖討論在一國開征環境稅的背景下,國有企業股份制改革進程對污染物排放和社會福利,以及環境稅可能造成的影響。因此,就我國而言,本文的研究既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又具有很強的現實性。
一般來說,企業在生產產品的過程中,會排出廢水,排放廢氣,同時還會產生固體污染物,生產的產品越多,排出的污染物也會越多。經典的產業組織理論認為,當國有企業從以社會福利為目標的取向轉向以企業自身利潤為目標的取向時,國有企業的產量將會下降,污染物的排放量也將降低,因而環境質量會得到改善。但是,這種情況可能只在一定條件下成立。Beladi和Chao[1]的研究表明了這種可能性的存在。在只有一個國有企業的經濟里,如果社會的需求函數很凸(需求曲線十分凹向原點),盡管開征的環境稅隨著國有企業私有化程度的提高而降低,但是較低的環境稅導致污染物的排放量增加量超過國有企業由產量降低而減少的污染物排放量,最終導致污染物排放量的增加。因此,文獻[1]從需求的角度論證了國有企業的私有化并不一定會導致環境質量的提升。
而Wang L和Wang J[2]則在一個混合雙寡頭模型下,引入產品差異因素,通過比較國有企業和私營企業競爭的兩種極端情況,即國有企業百分之百為國有時和私營企業的競爭以及國有企業百分之百私有化為私營企業時與私營企業的競爭,研究結果表明,當產品的差異化程度較高時,國有企業完全私有化時的環境污染會超出國有企業完全為國有時的環境污染。因此,文獻[2]的研究側重的是產品質量差異,同時也發現產品質量差異這一因素會導致國有企業私有化時污染物的排放增加。
國內學者就國有企業股份制改革與環境污染之間的關系研究似乎并不多見。徐有俊等[3]在一般均衡框架下,分析了發展中國家的國有工業企業在部分私有化后,政府征收環境稅對企業產量、勞動力就業以及社會福利水平的影響。其研究表明,當政府能夠決定環境稅稅率和國有控股比例的情況下,部分私有化和環境稅將通過資本租金和工資率的變化來影響企業的產出量。工業企業產量的變化會進一步引起城市就業水平的變化,從而對社會福利水平以及農業企業中工人工資水平的變化產生影響。
山東財政學院學報2012年
第1期謝申祥,王孝松,商龍燕:混合寡頭競爭、污染物排放與環境稅
本文沿襲文獻[2]的混合雙寡頭競爭框架,在相對更加現實的設定國有企業目標函數的基礎上,發現國有企業最初的私有化水平確定了污染物排放量和社會福利與國有企業私有化方向的關系。因為國有企業不僅關注自身的利潤,同時也關注社會中其它微觀經濟主體的經濟利益,因此國有企業最初的私有化程度影響了國有企業繼續私有化時的產量,進而影響污染物的排放量,同時政府為平衡微觀經濟主體的經濟利益和污染物排放量,致使其在國有企業私有化進程中降低環境稅。這樣環境稅的下降又會反過來對國有企業和私營企業的污染物排放產生影響,由于這些影響不是單調的,因此決定了國有企業的私有化對環境和社會福利的影響也不是單調的關系。因此,本文的研究從另一個視角論證了國有企業股份制改革并不一定導致環境質量的改善。這也正是本文的創新所在。
二、理論模型與分析結果
假定本國市場有兩個企業1和2,其中,企業1為國有企業(public firm),企業2為私營企業(private firm)。兩個企業生產同質產品。代表性消費者的效用函數為:
U(q1,q2)=(q1+q2)-12(q1+q2)2(1)
qi為企業i的產量。因而,消費者剩余可以表示為:CS=U-∑2i=1pqi,其中p表示產品的價格。由消費者剩余最大化的一階條件,我們得到市場的需求函數為:
p=1-q1-q2(2)
兩個企業的生產成本函數相同,均設定為:
C(qi)=F+cq2i
為分析和計算的簡便,不失一般性,我們限定F=0,c=1。需要說明的是企業成本函數通常設定為關于產量的線性或二次函數形式。盡管更為常見的是采用遞增的線性形式[4-7],然而為了與文獻[2]進行比較,我們將成本函數同樣設定為二次形式。
無論是國有企業還是私營企業,它們在生產過程中均排出污染物,假定其污染物的排放和產量之間的關系為ei=qi-ai,其中ai為企業自身的減排量,ei為企業的最終排放量。企業的減排成本為a2i/2。污染排放物對環境造成的損害和其排放量有關,按照通常的設定方式為:D(ei)=m•(∑iei)2/2,m為損害的技術參數,同樣為便于計算,我們設定m=1。另外,政府為保護環境,限制企業的污染物排放,特征收環境稅,其標準為每排放單位污染物征收t元稅。
因此,兩個企業的利潤表達式為:
πi=pqi-q2i-tei-a2i2, i=1,2(3)
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國有企業已具有高度自,其所要實現的目標已和計劃經濟時的國有企業發生了很大變化。盡管在許多方面仍會和國家保持高度一致,但是畢竟作為企業,它有追逐利潤的本性,同時對一些負的外部性問題不會像計劃經濟時試圖去內部化,典型的如企業的環境污染問題。根據2010年中國國家環境保護部公布的《關于限期完成上市環保核查整改承諾的通知》,寶山鋼鐵股份有限公司冷軋薄板廠因“周邊富浩小區居民對寶鋼薄板廠的異味問題仍投訴不斷,新的酸洗機組工程尚未建設完成,無組織排放擾民問題尚未徹底解決”,再次被要求限期整改。與此同時,還有大型的國有控股企業,諸如青島啤酒、中國石油、和江西銅業等業內知名企業騰訊網,“寶鋼陷排放門 環保部發通牒”,finance.省略/a/20100601/000631.htm。。正因為如此,我們參考文獻[1],將國有企業的目標函數設定為:
V=kπ1+(1-k)Wp(4)
其中:Wp=p1+p2+CS,表示國家所關注的微觀經濟主體利益,Beladi、Chao稱之為私人經濟部門利益(private welfare),k(0≤k≤1)表示國有企業被私人持有的份額。當k=0時,企業1為百分之百的國有企業,而當k=1時,企業1則為百分之百的私營企業,因而此時稱企業1仍為國有企業似乎不合適,不過,為了表述方便,我們仍然稱企業1為國有企業,只不過此時的份額全部為私人所用。
本國的社會福利表達式為:
W=π1+π2+CS+t(e1+e2)-(e1+e2)22(5)
本文的博弈時序如下:在博弈的第一階段,政府為控制污染物排放,特制定征收標準為t的環境稅率;在博弈的第二階段,國有企業和私營企業進行產量競爭,同時確定產量和污染物減排量。根據處理這類問題的常規做法,我們采取倒推法進行求解。
首先,我們分析產量競爭階段的情況。在這一階段,國有企業1和私營企業2共同決定各自的產量和污染物減排量。由國有企業目標函數的一階條件,我們有:
Vq1=1-2q1-kq2-t=0, Va1=t-a1=0(6)
由私營企業目標函數的一階條件,我們有:
π2q2=1-q1-3q2-t=0, π2a1=t-a2=0(7)
聯立(6)、(7),我們求得:
a1=a2=t, q1=2(1-t)5+3k, q2=(1+k)(1-t)5+3k(8)
由(8)可知,企業的邊際減排成本正好等于政府征收的環境稅率。
回到政府制定環境稅階段,在這一階段,政府根據社會福利最大化原則確定環境稅。將(8)代入(5),我們得到:
W=7+76t-233t2+k(14+56t-250t2)+k2(3+12t-69t2)2(5+3k)2(9)
由(9)的一階條件,容易求得:
t=38+28k+6k2233+250k+69k2(10)
進一步由(10),得到:
tk=-48(62+51k+9k2)(233+250k+69k2)2
命題1:在混合雙寡頭競爭條件下,政府的最優環境稅隨國有企業的私有化程度增加而減少。
命題1的直觀經濟學解釋是:因為隨著國有企業的私有化程度提高,國有企業關注企業的利潤程度增加,其產量相應降低,企業的減排量下降,邊際減排成本下降,因而環境稅率也相應降低。
將(10)代入(8)、(9),我們求得:
q1=78+42k233+250k+69k2, q2=3(1+k)(13+7k)233+250k+69k2(11)
進一步,可以求出:
π1=2(1882+5212k+4027k2+966k3+9k4)(233+250k+69k2)2
π2=6007+16168k+16954k+7896k3+1359k42(233+250k+69k2)2(12)
CS=9(39+34k+7k2)22(233+250k+69k2)2
兩個企業最終污染物的排放總量E:
E=e1+e2=41+46k+9k2233+250k+69k2(13)
對(13)求一階導數,有:
dEdk=-12(77k2+122k-39)(233+250k+69k2)2,也就是說當k0;當k>k*時,dEdk
命題2:在混合雙寡頭競爭條件下,社會的污染物排放量與國有企業的私有化程度呈倒U形關系。
直覺上企業的私有化程度越高,其產量越低,因而污染物的排放量越少,從而整個社會的污染物排放也將越少。然而命題2顯示,僅當國有企業的私有化程度達到一定水平以后,整個社會的污染物排放量方才隨企業的私有化程度上升而下降,相反,當國有企業在私有化程度很低時,整個社會污染物的排放量反而會隨企業的私有化程度增加而增加。
圖1E和k的關系圖
事實上,在雙寡頭市場結構下,盡管國有企業會隨其私有化程度的上升,產量會降低,因而自身的污染物排放量會下降,但是由于國有企業生產的產品和私營企業生產的產品間的替代關系,在國有企業產量下降的同時,私營企業的產量會上升①,因而私營企業的排放量會增加。當國有企業私有化程度很低時,國有企業的
①因為:dq2dk=6(705+734k+185k2)(233+250k+69k2)2>0
產量降低較小,而私營企業產量增加較多,因此,所引致的污染物的凈排放量反而增加,而當國有企業的私有化水平達到一定程度之后,隨著國有企業私有化程度的繼續提高,國有企業的產量將降低的較多,污染物排放量也將減少的較多,而私營企業污染物排放的增加幅度將低于國有企業的污染物排放的降低幅度,因而污染物的凈排放量將下降。
盡管Beladi和Chao在壟斷市場結構下,發現較凸的市場的需求函數會導致私有化的提高反而會增加污染物排放量的結論,不過,在雙寡頭市場結構下,由于國有企業初始的私有化程度較低,國有企業的進一步私有化也會導致污染物排放量反而增加的情形。
我們可以進一步求得本國的社會福利為:
W=3(41+46k+8k2)466+500k+138k2(14)
將(14)對k求一階導數,我們得到:
dWdk=-18(77k2+122k-39)(233+250k+69k2)2,同樣,我們發現當k0;當k>k*時,dWdk
于是,我們得到下述命題:
命題3:在混合雙寡頭競爭條件下,本國的社會福利與國有企業的私有化程度也呈倒U形關系。
本國的社會福利由五部分構成,即國有企業的利潤、私營企業的利潤、消費者剩余、環境稅收入以及環境損害,前四項對社會福利的影響為正,最后一項對社會福利的影響為負。因為國有企業的產量隨企業的私有化程度增加而降低,引致產品的價格增加,不過在國有企業的私有化程度不太高的情況下,國有企業的產量較高,市場對國有企業的產品需求彈性較低,因而國有企業的利潤反而隨企業的私有化程度增加而上升,而當國有企業的私有化程度較高時,國有企業的產量較低,此時,市場上國有企業的產品需求彈性較高,因而國有企業隨企業私有化程度的進一步提高,利潤反而下降。這樣從整體上看,國有企業的利潤隨企業的私有化程度提高而呈現倒U形。對于私營企業來說,由于價格提高和產量增加,私營企業的利潤增加。因為國有企業的產量在私有化進程中下降的幅度要超過私有企業產量增加的幅度,因而消費者剩余是逐步下降的。而就征收環境稅而形成的稅收而言,在國有企業私有化程度較低的情況下,盡管污染物排放量隨企業私有化程度的提高而增加,不過這種增加的幅度要遠遠低于環境稅率的下降幅度,因此,從整體看環境稅隨著國有企業的私有化程度是下降的。對于環境損害來說,因為污染物的排放量是先增加而后下降,因此環境損害也是隨國有企業的私有化程度提高而先增高后降低。上述五部分對社會福利的綜合影響就是隨國有企業私有化程度的提高而呈現倒U形。
從命題3我們很容易推知,一味地將國有企業私有化可能并不會提升一國的整體社會福利。
三、結論性評述
在文獻[2]的研究中,他們將國有企業的目標函數設定為國有企業的利潤和國有企業利潤與消費者剩余之和的加權函數,然而,由于國有企業作為代表政府的經濟行為主體,除了關注消費者的利益以及自身的利益以外,還會關注其他經濟主體的經濟利益,因此,將其他微觀經濟主體的利益排除在國有企業的目標函數之外,顯然并不能反應國有企業的本質。因此,盡管本文和文獻[2]研究所使用的理論框架基本一致,但是由于我們基于國有企業在各國經濟運行中所承載的作用,采取了更接近現實的設定,進而我們發現了私有化影響污染物排放的又一重要因素。
自巨變后,一些轉型經濟體紛紛掀起了國有企業的私有化浪潮。同時,環境問題的日益嚴峻使得我們更加清醒的意識到,在保持經濟健康發展的過程中,必須注重環境保護。經濟學的基本原理告訴我們國有企業的私有化會通過降低國有企業的產量,從而可能達到降低國有企業污染物排放的目的。
然而,本文的研究結果顯示,在多種所有制成分共存的經濟體中,國有企業的私有化可能會通過替代效應,致使私營企業的污染物排放增加,進而使得整個社會的污染物排放量上升,惡化環境。因此,借助將國有企業私有化的途徑達到控制污染排放的目的可能并不可行。同時,本文的研究也表明國有企業的私有化在一定條件下會惡化一國的社會福利,所以,我們必須更加審慎的對待期望借助將國有企業私有化以提高社會福利的策略。
參考文獻:
[1]BELADI H, CHAO C C.Does privatization improve the environment?[J].Economics Letters, 2006,93:343-347.
[2]WANG L,WANG J.Environmental taxes in a differentiated mixed duopoly[J].Economic Systems,2009,33:389-396.
[3]徐有俊,江旭,沈悅.發展中經濟部分私有化、環境稅及其影響[J].商業經濟與管理,2010(7):36-41.
[4]謝申祥,黃保亮.產業安全視角下的外資并購[J].統計與決策,2009(1):131-132.
[5]李長英,謝申祥,王孝松.異質產品、中間品貿易與最優研發政策[J].制度經濟學研究,2009(4):191-202.
[6]謝申祥,王孝松.技術外溢、國有企業并購與FDI[J].世界經濟研究,2009(4):63-69.
[7]KATO K.Can allowing to trade permits enhance welfare in mixed oligopoly?[J].Journal of Economics, 2006,88:263-283
.
Mixed Duopoly Competition, Pollutant Emission and Environmental Taxes
XIE Shenxiang1,2, WANG Xiaosong3, SHANG Longyan4
(1.Institute of Quantitative &Technical Economics, 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Beijing 100732, China;
2.Schoo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and Trade, Shandong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Jinan 250014, China;
3.School of Economics,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 Beijing 100872, China;
4.Institute of Design and Research, China National Heavy Duty Truck Group Corp. Ltd, Jinan 250100, China
)
篇2
關鍵詞:審計質量 寡頭競爭 合并
美國、英國、加拿大、日本、德國等證券市場和注冊會計師職業發達的國家,上市公司乃至眾多大型企業的審計業務都是由極少數大型會計師事務所控制的,即審計市場呈現出寡頭競爭形態。有資料顯示,1991年歐美十國審計市場的CR8指數平均已高達86.6%。1997年美國原“五大”會計師事務所則占據了美國上市公司審計市場87%的份額。根據我國上市公司審計市場相關資料的統計,2000年CR8指數值為44.70%,即使CR20指數值也只有64.24%。由此可見,我國上市公司審計市場的集中度遠低于發達國家的水平,沒有形成對審計市場具有影響力的寡頭型會計師事務所。為什么要培育寡頭型會計師事務所;決定會計師事務所規模的主要因素是什么;如何提高我國上市公司審計市場的集中度,培育寡頭型會計師事務所,本文運用新制度經濟學原理對此進行了分析,提出應該借助非市場力量推動會計師事務所的合并,以降低僅依靠市場力量實現這一目標所需耗費的社會成本。
一、培育寡頭競爭型審計市場的必要性分析
DaAngelo(1981)將審計質量定義為審計師發現客戶違約行為和披露該違約行為的聯合概率。Watts和Zimmerman(1986)進一步指出,審計師發現違約行為的概率取決于其專業勝任能力和在執行審計過程中實際投入的人力與物力;審計師報告違約行為的概率取決于其獨立性。影響審計師專業勝任能力、實際人力物力投入、獨立性的因素有很多,會計師事務所的規模是其中的重要因素。培育寡頭競爭型審計市場主要是寡頭型會計師事務所有能力、有動機從上述方面促進審計質量的提高。在專業勝任能力方面,如果能夠建立起暢通的交流平臺,寡頭型會計師事務所中的審計師就能夠擁有更廣闊的知識共享空間,審計師人數的增加代表著知識資源的豐富,而知識的交流共享則能迅速提高單個審計師的專業勝任能力。在實際的人力物力投入方面,寡頭型會計師事務所無疑比小規模會計師事務所更具有優勢。在獨立性方面,寡頭型會計師事務所的優勢更加明顯,首先,其擁有更多的客戶資源,對單一客戶的經濟依賴程度低;其次,注重自身聲譽對自身未來價值的影響,對大型會計師事務所而言,由于某個客戶解聘審計師而引起的“準租金”損失很可能小于不報告客戶欺詐行為對會計師事務所聲譽和未來審計收入造成的不利影響;再次,在寡頭競爭型的審計市場上,上市公司選擇會計事務所的余地小,不正當變更審計師的空間也小,從而有利于提高審計獨立性。
二、培育寡頭競爭型審計市場的主要方式
(一)新制度經濟學對企業邊界確定方式的分析新制度經濟學的代表人物科斯在《企業性質》一文中指出,在某種意義上,企業與市場是兩種可供選擇的資源配置手段,即企業是市場的替代或補充,企業實質上也是一種資源配置機制。與市場主要依靠價格機制發揮的作用不同,企業更多的依賴行政命令,更多的采用計劃手段。這兩種機制相互替代的標準是什么;企業的邊界在哪里;是什么決定了企業的規模。人們知道價格的發現過程會耗費成本,即市場交易成本,企業的組織管理過程也會耗費成本,即企業管理成本。這兩種成本是發生在不同時期中的不同性質的交易成本。隨著企業規模的擴大,市場交易成本逐步減少如(圖1a)所示,企業管理成本則逐步增加如(圖1b)所示。市場交易成本是企業規模的遞減函數,企業管理成本則是企業規模的遞增函數,這兩種成本之間存在著此消彼長的關系。因此,在產品生產成本確定的假設下,對企業規模的選擇實質上是從節約交易成本的角度出發,使市場交易成本與企業管理成本之和最小化的行為過程,即企業的規模將不斷擴大,直到通過市場交換進行交易的邊際成本等于在企業內部進行交易的邊際成本,兩種交易成本之和達到最低時為止如(圖1c)所示,其中實線表示兩種交易成本之和。換言之,在權衡外部市場的交易成本和內部管理的交易成本后,市場經濟活動主體會自主的選擇并確定企業的適當規模。
(二)自然狀態下會計事務所規模的演變方式理論上會計師事務所的規模也是在比較上述兩種成本后,由市場經濟主體自行選擇和決定的。但是審計服務產品的特有屬性,導致這種規模決定機制在審計市場上失效。因為,經濟主體在進行決策時,除了考慮交易成本還要考慮產品蘊含的勞動成本,總成本是做出最終決策的依據。審計報告是獨立審計的主要產品,不同的會計師事務所提供的審計報告在形式上不存在差異性,審計報告的質量在事前無法被測定,審計人員的勞動付出也無法被觀察。付出多少勞動才能出具一份審計報告,完全是由注冊會計師掌握的私人信息。因此,同樣一份審計報告,其產出所依賴的勞動成本具有很大的彈性,在法律責任約束不強的情況下,注冊會計師可以任意縮減審計過程中的勞動投人。這樣,即使在審計市場上會計師事務所承擔的市場交易成本很大,其仍然可以通過壓減勞動成本,將總成本控制在可贏利的范圍內,從而弱化了其通過擴大組織規模來降低外部市場交易成本,進而降低總成本的動機。“產品生產成本確定”的假設是企業邊界決定理論成立的關鍵,而審計成本具有的彈性特征則打破了這一假設,使得會計師事務所喪失了做大做強的內在的動力。但市場機制本身仍然會促使會計師事務所最終走上做大做強的道路,只是在這一過程中會耗費巨大的社會成本。審計行業的特殊性決定了進入該行業不存在過高的金融資本“壁壘”,需要的資源主要是人力資本,如果由經濟主體自主決定會計師事務所的規模,初期的審計市場上將充斥眾多小規模的會計師事務所。由于審計成本具有的彈性特征,僅依靠市場力量小型會計師事務所最初不會有做大做強的動機,相互之間的惡性價格競爭不是以利潤為代價,而是以審計質量為代價的。這種以審計質量為代價的競爭方式將導致審計行業的整體價值受到質疑,審計職業的生存將面臨嚴重的考驗,即以誠信為代價提供低質量審計服務的競爭行為,最終將摧毀審計市場。在付出高昂代價后人們在重建審計市場時,才會考慮通過擴大會計師事務所規模來強化審計服務供給方的談判能力,強化審計人員的獨立性,從而保證審計服務的質量。在這一演變過程中,社會成本耗費是巨大的。因此,不能等待經濟主體自發地做出擴大會計師事務所規模的選擇,而是要借助非市場力量,促使我國會計師事務所通過相互之間的并購,迅速做大做強。
(三)借助非市場力量推動會計師事務所合并借助非市場力量推動會計師事務所合并,是降低社會成本,培育寡頭競爭型的審計市場的有效方式。所謂借助非市場力量,并非意味著對審計市場進行強制性的直接行政干預,而是通過制定法律法規引導事務所擴大自身規模,培育寡頭競爭模式的審計市場。如提高設立會計師事務所的最低資本金要求,規定從業人員數量和素質要求,限定
從業人員年齡等??梢越梃b日本的經驗教訓,20世紀70年代前,日本的審計市場格局與我國的現狀一樣,眾多小型會計師事務所分散全國,即難以與國際大型會計師事務所競爭,也無法保證上市公司的審計質量。為從根本上扭轉這種局面,大藏省于1974年修訂了《公認會計士法》,規定設立審計法人并賦予其審計上市公司資格的要求。此舉促使小型會計師事務所通過并購形成十幾家大型會計師事務所,并逐步發展為會計師事務所控制上市公司審計的市場形態。當然在促進和推動我國會計師事務所走規?;l展道路的時候,必須堅持借助政府部門的權威和發揮市場機制作用相結合的原則,即在自愿、平等、協商的基礎上。保證會計師事務所擁有自主選擇并購重組對象的權利。并購后的會計師事務所要實現人事、財務、執業標準、質量控制系統乃至企業文化的融合,防止出現各自為政、做大做不強、更做不久的尷尬境地,以避免合并后的會計師事務所出現審計欺詐的事件再次發生。
三、寡頭競爭型審計市場對審計市場競爭的影響
篇3
關鍵詞:廣告競爭; 微分博弈; Lanchester模型
中圖分類號:F062.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1-6260(2009)04-0130-03
對廣告競爭的理論建模和實證研究一直發展緩慢。在動態條件下,微分博弈常被用于對廣告競爭進行建模。微分博弈框架下研究廣告競爭的優點,在于其博弈論觀點上的決策過程和連續動態博弈理論的應用。微分博弈的理論基礎允許決策過程包含對競爭對手決策的預期,其動態本質使得廣告策略的制定不僅要考慮當前的結果,還要考慮長遠意義。然而,微分博弈框架下的理論建模和實證研究只有幾十年的歷史,很多理論還處于探索階段(Erickson,1992)。本文運用微分博弈理論中的重要模型――Lanchester模型(Case,1979),研究雙寡頭市場的廣告競爭。
假定在市場份額的競爭中有兩個競爭者,且每個競爭者都尋求無限期內折現現金流最大化。對于競爭者1和2,分別有:
maxA1∫∞0 e-rt(g1M-A1)dt,maxA2∫∞0 e-rt[g2(1-M)-A2]dt(1)
式中:M為競爭者1的市場份額,參數g1和g2分別為競爭者1和2的市場份額所代表的經濟價值,r是折現率,且假定對二者相等。
Lanchester模型假定隨時間變化:
M•=β1A1α1(1-M)-β2Aα22M(2)
式中:α1,α2∈[0,1]是使廣告的邊際價值遞減的彈性參數;β1,β2∈[0,1]為廣告的效果參數。為了找到兩個競爭者隨時間變化的廣告水平A1和A2的納什(非合作)均衡解,下面研究開環納什解和閉環納什解。要獲取問題(1)-(2)的開環解,需要使下面的Hamilton函數最大化:
H1=g1M-A1+k1[β1Aα11(1-M)-β2Aα22M],
H2=g2(1-M)-A2+k2[β1Aα11(1-M)-β2Aα22M](3)
式中:k1和k2為主變量,其經濟意義是,市場份額M的變化分別為競爭者1和2帶來的邊際價值。主變量k1和k2服從下面的動態約束:
k•1=rk1-H1M=(r+β1Aα11+β2Aα22)k1-g1, k•2=rk2-H2M=(r+β1Aα11+β2Aα22)k2-g2(4)
令H1/A1=H2/A2=0, M•=0, A•1=A•2=0(穩定狀態),則有:
M=β1Aα11β1Aα11+β2Aα22,A1A2=g1α1g2α2(5)
這表明,穩定狀態下的相對廣告量直接依賴于市場份額的相對貢獻值g1/g2和廣告的相對彈性值α1/α2。為了尋求問題(1)-(2)的閉環解,利用完美均衡概念(Case,1979),即得到廣告策略A1(M)、A2(M)均為給定對方策略下的最優選擇。廣告水平被視為市場份額的函數,且根據市場份額的變化隨時間改變。
為了簡化運算,假定折現率r為零。廣告量和市場份額之間的關系可表述為:
g1M-A1+A1-α11α1β1(1-M)β1Aα11(1-M)-β2Aα22M=c1, g2(1-M)-A2-A1-α22α2β2Mβ1Aα11(1-M)-β2Aα22M=c2(6)
式(6)的解依賴于任意常數c1和c2。給定任意數對(c1,c2),任何滿足式(6)的解都是閉環解。由于市場份額和廣告之間的函數關系可能具有不同的形式,因此要獲取通解比較困難,目前還沒有很好的方法。為了更好地闡述解的動態性,下面用一個具體的例子對閉環和開環策略進行對比。
假定市場中的兩個寡頭競爭者處于對稱的情形下,各參數取值為:α1=α2=0.5, β1=β2=0.5,g1=g2=1, r=0, c1=c2=c。由于閉環策略會根據c的變化而變化,本文假定參數c1=c2=c并取不同的值。代入式(6),得到閉環解為:
A1=132(1-M-c)M2(1-M)2-(M-c)+2(M-c)2-(M-c)(1-M-c)M2(1-M)2+(1-M-c)2M4(1-M)4
A2=132(M-c)(1-M)2M2-(1-M-c)+2(1-M-c)2-(M-c)(1-M-c)(1-M)2M2+(M-c)2M4M4(7)
圖1給出了三個不同的c值下的閉環解。根據對稱性,A1(M)=A2(1-M),因此這里只給出A1的解。從圖1中可以看出,c=0.1時的解看起來有些異常,在需要以廣告吸引市場份額的低市場份額時期廣告量很小;而高市場份額時期的廣告量卻很大。c=0.3時的解在中間區域表現出廣告量和市場份額相似的變動趨勢;但二者的關系并非單調的,在M=0時廣告量較大,而在M=1時的廣告量為零。
c=0.5時的解比較特殊,因為此時競爭雙方都有相等的最大穩態利潤率。注意到M=0.5時,A1(=A2)=0,這也是唯一的穩態市場份額。這條曲線上有兩個完全不同的部分。在區間M=[0,0.5]里,A1的值從0.5減為0;而在M大于0.5的區間里,曲線在下降到0之前略有上升趨勢。這個解表明,如果某個競爭者的市場份額比較小,那么它將處于較高的廣告水平以吸引對手的市場份額。隨著市場份額不斷擴大并接近0.5,其廣告量將逐漸減為0。一旦市場份額相等,競爭雙方實現長期利潤最大化,市場中沒有廣告。
圖2描述了閉環均衡動態市場份額和廣告路徑。為了與后面的開環解進行對比,圖2給出了c≥0.25的三個取值水平。對于不同的c值,選取的市場份額初值均為0.25。從圖2可以看出,在c的三個取值水平下,市場份額都趨于唯一可能的穩態值0.5。而c=0.4和c=0.5時兩個競爭者的廣告路徑大致呈相反的趨勢。
作為對比,圖3給出了用迭代法求出的開環解的路徑。市場份額的初值設為0.25,從圖3a可以看出,市場份額收斂于0.5。競爭者1的廣告量水平在初始階段比競爭者2高,這使得競爭者1有可能吸引更多的市場份額并趨于穩定狀態的水平。因此,二者的廣告水平呈相反的變化趨勢――競爭者1的廣告量遞減而競爭者2的廣告量遞增――并趨于穩定狀態時相等的水平。這些結論對于初始市場份額低于0.5的值都成立,而對于初始市場份額高于0.5的值,兩個競爭者的情形相反。
從圖形上看,閉環解中c=0.4時的解與開環解最接近。而且,競爭者的廣告路徑都從不同的方向趨向于穩態值。但相比較而言,某些閉環解中的競爭者具有比開環解下更高的穩態利潤。這主要是因為閉環解的個數比較多,而開環均衡則是唯一的。
在Lanchester模型下,競爭者制定廣告策略時,主要考慮的是自己和對手的市場份額以及廣告支出水平,這種假定使得競爭雙方之間的博弈更接近“格斗”模型,雙方在對市場份額的爭奪中面臨“直接較量”,競爭局面非常激烈。開環策略的主要缺陷在于,一旦形成就被固定下來。雖然開環廣告水平可能也隨時間變化,但它的軌跡在博弈開始之后就無法改變。市場營銷人員可能并不愿意將廣告投放于這樣一種自動控制的程序中,而更希望能夠隨時監測市場狀態并在必要時改變廣告策略。因此,更合理的可能是閉環均衡策略。分析表明,與開環均衡策略相比,閉環均衡策略似乎能夠更好地反映廣告支出的動態變化。這主要是由于閉環均衡策略所依賴的參數更多,解的數量也更豐富。此外,在某些情況下,閉環均衡下的競爭者擁有比開環均衡更高的長期利潤。但閉環均衡策略中也可能存在與開環均衡策略相似的解,這表明二者之間存在一定的動態相似性。
參考文獻:
CASE J H. 1979. Economics and the competitive process [M]. New York: 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
ERICKSON G M. 1992. Empirical analysis of closedloop advertising strategies [J]. Management Science,38 (December):1732-1749.
An Investigation of Advertising Strategies Based
on Lanchester Model in a Dynamic Duopoly Market
CAI Xijie1WANG Yidan2
(1.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Tongji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92;
2.School of Public Economics Administration, Shanghai Finance University, Shanghai 201209)
篇4
關鍵詞:失眠癥;頭皮針;刮痧;膀胱經第一側線
失眠癥是最常見的睡眠障礙之一,是一種以患者主觀睡眠體驗差,失眠者對睡眠時間或睡眠質量不滿意、睡眠后存在未恢復感,影響日間功能為主要表現的一種疾病[1]。失眠癥大多原因未明,現在西醫針對失眠癥的治療大多采用以非苯二氮卓類藥物鎮靜催眠為主,但此類藥大多具有成癮性、依賴性、戒斷性反應、抑制呼吸、影響晝間覺醒質量、行為和容易出現操作性事故等不良反應,也同樣成為嚴重的醫療、社會問題[2-4]。中醫將失眠癥歸屬于“不寐”,是因為陽不入陰而致心神失養、心神不安、陰不斂陽的一類病癥,可遵循補虛瀉實,調整營衛陰陽,佐以寧心安神的治療原則[5]。本文回顧性分析2015年6月~2016年5月我院睡眠康復中心采用頭皮針配合膀胱經第一側線刮痧療法治療失眠癥患者資料,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共治療44例均為十堰市太和醫院睡眠障礙康復中心收治失眠癥患者,男22例,女28例,年齡19~65歲,平均40歲;病程2個月~7年,平均18個月。隨機分為治療組及對照組各22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診斷標準 參照《美國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第五版)》[6]中失眠癥的診斷標準:①幾乎以失眠為唯一的癥狀,包括入睡困難、睡眠淺、多夢易醒、或醒后不易再睡,次日精神疲乏,或白天困倦,或軀體不適等;②具有失眠和極度關注失眠結果的優勢觀念,活動能力下降,社會功能受損;③至少每周發生3次,并至少已持續1個月;④排除軀體疾病或精神障礙癥狀導致的繼發性失眠。
1.3納入標準 ①符合1.2中診斷標準;②中醫辨證為心脾兩虛、陰虛火旺、心膽氣虛、痰熱內擾、肝郁化火、胃腑不和;③患者依從性好,知情同意,配合治療;④患者病后未行治療,或近1w以上未服用鎮靜催眠類藥物。
1.4排除標準 ①其它精神疾病或軀體不適所繼發失眠;②酗酒或精神類藥物所致失眠;③經期、圍絕經期、懷孕、或準備懷孕婦女;④因皮膚問題不適合刮痧治療患者。
1.5方法
1.5.1治療組 頭皮針配合膀胱經第一側線刮痧療法 患者仰臥,以傳統頭皮針刺法取百會穴、四神聰,采用一次性毫針,百會穴直刺,四神聰朝百會方向斜刺,進針深度0.5寸,留針30 min。每隔10 min行針1次,行針手法以平補平瀉為主,1次/d,6次為一療程。針刺結束后,患者俯臥,充分暴露背部,涂少許刮痧油,用刮痧板以45°角沿膀胱經第一側線單向輕刮5 min,用力均勻,找出痧疹較密集的部位,即疹點,再在疹點處加大力度重點刮,以出現紫紅色痧疹為度。心脾兩虛者,重點刮心俞、脾俞;心膽氣虛者,重點刮心俞、膽俞;痰熱內擾者,重點刮脾俞、肝俞;陰虛火旺者,重點刮腎俞、心俞;肝郁化火,重點刮肝俞,1次/3d,2次為一療程。每療程間休息1d,治療3個療程統計療效。
1.5.2對照組 采用單純頭皮針刺法,方法及療程同治療M。
1.6療效標準[7] 匹茲堡睡眠質量指數療效判定標準:①痊愈: 匹茲堡睡眠質量指數治療指數≥85%;②顯效:50%≤匹茲堡睡眠質量指數治療指數
2 結果
見表1。
3 討論
失眠中醫稱之為“不寐”、“不得臥”、“不睡”,現代醫學歸屬于睡眠障礙范疇。中醫認為本病多因心脾兩虛,生化之源不足;或數傷于陰,陰虛火旺;或心膽氣虛;或宿食停滯化熱,食熱擾胃;或肝火擾神,均使心神不安,心血不靜,陰陽失調,營衛失和,陽不入陰而發為本病。不寐的主要病機在于臟腑功能失調,營衛不和,衛陽不能入于陰[8-9]?!鹅`樞?邪客》篇:“厥氣客于五臟六腑,則衛氣獨衛其外,行于陽,不得入于陰。行于陽則陽氣盛,陽氣盛則陽蹺陷,不得入于陰,陰虛,故目不瞑?!彼宕苍健吨T病源候論》述:“夫衛氣晝行于陽,夜行于陰。陰主夜,夜主臥,謂陽氣盡,陰氣盛,則目瞑矣。”[10]故治療宜遵循“補其不足,瀉其有余,調其虛實,或寧心安神”的原則。調整臟腑氣血陰陽的平衡,以使氣血調暢,陰平陽秘,臟腑功能恢復正常[11]。本次納入患者均表現為入睡困難,睡眠時間短,多夢易醒,否認其他繼發因素所致失眠,中醫辯證為六中常見失眠癥型,應用頭皮針配合膀胱經第一側線刮痧療法治療符合寧心安神、補虛瀉實這一治療原則。
百會穴為督脈要穴,是人體的最高位,《針灸資生經》用: 百會“百病皆主”“人身有四穴最急應,四百四病皆能治之,百會蓋其一也”來描繪百會穴[12]。督脈,循行于后背正中,入腦絡,有統攝全身陽脈經氣的作用,故稱“陽脈之?!保澳X為元神之府”[13],結合經脈所過,主治所及,及腧穴局部治療作用,針刺百會穴,可有效調攝患者精神情志,調理諸身陽氣;四神聰在百會穴前后左右各一寸,現代針灸學記載該穴有鎮靜安神、清頭明目、醒腦開竅的功用,可治療頭痛、眩暈、癲狂、癇癥、失眠、健忘、中風、震顫麻痹、腦炎后遺癥、內耳眩暈癥等疾病[14]。針刺百會、四神聰在中醫療法治療失眠中發揮重要作用,賈瑩梅[15]通過針刺百會、四神聰,探討失眠患者血清氨基酸類神經遞質釋放,最終得出針刺該組穴位可促進腦絡疏通,保證血漿中氨基酸類神經遞質的正常合成與分泌,緩解因精神緊張與情緒波動誘發加重的中樞神經興奮,從而延長睡眠時間、提高睡眠質量。本研究所有患者均采用百會加四神聰頭皮針刺法,符合中醫整體與局部的辯證論治觀念,遵從疾病治療原則,減少患者頭針針刺數量,減少患者痛苦,提高患者依從性。常規頭針取穴治療失眠癥[16-17],雖然也療效確切,但頭部血管神經分布豐富,針刺治療常痛感明顯,患者常因緊張而停止治療,與本研究相比,百會加四神聰取穴,可有效避免患者緊張情緒,提高患者依從性,通過臨床觀察發現,對于失眠癥患者,本組取穴結合膀胱經第一側線刮痧療法同樣可以達到治愈效果。
刮痧這一中醫傳統治療方法,具有清熱瀉火、舒經通絡、祛邪排毒、調理臟腑、調整陰陽的作用,廣泛應用于內、外、婦、兒臨床各科常見病和多發病,且療效比較顯著,臨床中可配合針灸、拔罐、按摩、刺絡放血等方法使用[18]?!鞍螂鬃汴栔},起于目內眥,上額,交巔…從巔入絡腦…夾脊抵腰中”,是“陽中之陽”,是十二經脈中循行路徑最長、聯系臟腑組織最多的經脈。背俞穴位于膀胱經背腰部第一側線,為臟腑之氣疏注之處,具有反映臟腑功能狀態、調節臟腑氣血、治療臟腑疾病的作用[19]。根據《內經》相關篇章的論述,營衛二氣的晝夜運行節律,對人體睡眠起著重要的調節作用。營衛之氣主要循經脈而行,足太陽膀胱經處在由陰出陽的關鍵位置:“太陽之氣又從營衛之氣出入于內外也”[20-21],選取足太陽膀胱經第一側線作為刮治部位,既可發揮刮痧的作用,又可發揮膀胱經的治療作用,最終達到外調營衛,內調臟腑的治療目的,同時,失眠癥的發病常為多因素的共同作用,本研究先整體刮膀胱經第一側線,整體調攝,體現了中醫整體觀念,再針對不同癥型,重點點刮相應背俞穴,施以虛實補瀉手法,實現對因治療的局部治療觀念,達到陰平陽秘、臟腑調和。
本次研究中采用頭皮針配合膀胱經第一側線刮痧療法治療22例失眠癥患者,總有效率為95.5%,對照組總有效率為81.8%,治療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患者睡眠時間及睡眠質量明顯提高,因失眠所致軀體不適,也大有改善。
筆者認為頭皮針配合膀胱經第一側線刮痧療法治療失眠癥方法簡便,療效滿意,值得臨床應用。在治療期間,患者應注意飲食調攝、規律作息、暢情志,適度體育鍛煉,避免因飲食、精神、情志等影響睡眠質量。頭皮針刺法和刮痧雖為一種簡便有效的治療方法,但對于其作用機制,現代醫學研究很少,嚴重阻礙了這種方法的普及和發展;目前為止刮痧療法尚缺乏規范化、標準化的操作,對其療效評價也缺乏統一評判標準,有待進一步研究。
參考文獻:
[1]張鵬,趙忠新.《中國成人失眠診斷與治療指南》解讀[J].中國現代神經疾病雜志,2013,13(5):363-367.
[2]張斌.國際睡眠障礙(ICSD-3)分類及其睡眠驗室監測[A]廣東省精神衛生中心、中國睡眠研究會南方培訓中心.國際注冊多導睡眠技師認證(RPSGT)課程培訓班講義.廣東省精神衛生中心、中國睡眠研究會南方培訓中心.2015:12.
[3]中醫中醫科學院失眠癥中醫臨床實踐指南課題組.失眠癥中醫臨床實踐指南(WHO/WPO)[J].世界睡眠醫學雜志,2016,3(1):8-25.
[4]趙忠新,張紅菊,黃流清,等.失眠的治療藥物及其使用方法研究進展[J].中國新藥與臨床雜志,2007,26(11):851-856.
[5]高克斌,梁亞紅,薛淼,等.中醫藥治療失眠的研究[J].醫學信息(上旬刊),2011,04:2172-2173.
[6]Kocsis R N.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 Fifth Edition(DSM-V)[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ffender Therapy& Comparative Criminology,2013,57(12):1546-1548.
[7]趙慧敏.刮痧療法治療失眠臨床觀察[J].湖北中醫雜志,2014,12:63.
[8]馬捷,李峰,宋月晗,等.失眠中醫病因病機研究進展[J].中國中醫藥信息雜志,2012,19(5):106-108.
[9]鐘海平,張光霽.失眠的病因與發病機制[J].浙江中醫藥大學學報,2009,33(3):307-308.
[10]凌燕,冼紹祥,劉樹林,等.古代醫家對失眠病因病機的認識[J].長春中醫藥大學學報,2014,30(1):169-172.
[11]季文博,高家榮,姜輝,等.失眠的中醫病機及治療策略[J].中醫藥臨床雜志,2012,24(8):804-807.
[12]洪文學,樊鳳杰,宋佳霖,等.百會穴研究概況[J].上海針灸雜志,2006,25(2):42-45.
[13]曹奕.督脈在中醫腦病治療中的地位和作用[J].中醫藥臨床雜志,2012,24(11):1035-1038.
[14]姜愛平.四神聰穴的臨床應用[J].中國中醫藥信息雜志,2007,14(7):78-79.
[15]賈瑩梅.針刺四神聰、百會穴對失眠患者血清氨基酸類神經遞質影響研究[J].中國醫藥導刊,2016,06:567-568,571.
[16]馮有亮,王歡歡,胡煜,等.八卦頭針配合火龍藥灸治療原發性失眠60例臨床觀察[J].湖南中醫雜志,2014,30(8):100-102.
[17]黃琳娜,安軍明,董虹凌,等.頭針治療原發性失眠癥療效觀察[J]. 上海針灸雜志,2011,09:596-597.
[18]王瑩瑩,楊金生.刮痧療法臨床治療病種研究與展望[J].中國針灸,2009,29(2):167-171.
[19]張偉,陳明人.失眠從膀胱經論治[J].江西中醫學院學報,2011,23(4):4-6.
篇5
[關鍵詞]
國際貿易理論;市場選擇;差異產品;同質產品
國際貿易理論的演變從古典國際貿易理論到現代國際貿易理論再到新貿易理論,市場類型從完全競爭走向了不完全競爭,古典國際貿易理論和現代國際貿易理論我們統稱為傳統國際貿易理論,都假設市場是完全競爭的。到新貿易理論我們假設市場是不完全競爭的即壟斷競爭和寡頭壟斷的市場類型。這種市場選擇的變化與國際貿易理論的演變之間是什么樣的邏輯關系呢?一國要在國際貿易中獲勝需要符合市場的什么要素呢?
一、市場類型與國際貿易各主體的福利水平
在國際貿易理論的分析中,我們研究的主體是國家,即國際貿易理論之下制定的政策是以一國是否福利增加作為最主要的衡量標準,國家福利的增加是各主體福利的加總,國家只有所有主體福利加總起來凈福利大于零,制定政策才是可行的。
(一)完全競爭市場與國際貿易各主體的福利變化
完全競爭市場的主要特點是:產品是無差別的;每個生產者和每個消費者都是市場價格的被動接受者,價格在一定時間內保持不變;生產者進入和退出這個行業很容易,成本很低,即存在利潤時有生產者不斷加入直到利潤消失,存在虧損時不斷有生產者退出直到虧損消失,所以是一個盈虧平衡的市場類型;信息是完全的。
通常我們會認為消費者在完全競爭市場實現效用最大化,我們知道消費者的福利增加主要取決于在收入不變的情況下,消費者購買產品的數量增加,這取決于價格是否降低。同時消費者的偏好各異,就要求市場提供不同類型的產品,增加消費者的選擇。而完全競爭的市場無法滿足消費者福利增加的兩個途徑,產品的無差別和價格的不變讓消費者無法提高其效用。
對于生產者來說,要實現利益最大化一方面盡可能減少競爭對手獲取規模經濟的好處,另一方面為了在競爭中獲取優勢,力求產品有所差別,減少替代的可能性。這兩個方面在完全競爭市場上都無法實現。
最后我們看一下國家的福利變化,國家從長期來看追求持續穩定的經濟增長,經濟增長的主要推動因素是技術進步,在完全競爭市場上,生產者無法獲得更多的利潤,也不可能實現資本的積累用于技術創新,從產品生命周期理論我們知道不同類型國家之間的差距一定程度上是技術創新能力的強弱決定的。
完全競爭市場上國際貿易各主體都無法實現福利改進,因而市場的最終選擇不會是完全競爭市場。
(二)壟斷競爭市場與國際貿易各主體的福利變化
在壟斷競爭市場上,產品的差異性可能是主觀的,也可能是客觀的,這種有差別的同種產品相互之間具有較高的替代性;消費者的效用取決于產品的價格和多樣性;廠商在提供多樣性產品和實現規模經濟之間尋求平衡;大量廠商的存在,市場是競爭的,單個廠商在單個品種上又區別于其他廠商的其他品種,所以又是壟斷的。
壟斷競爭市場上消費者最大的滿足來源于多樣化的產品選擇,壟斷競爭市場有很多的生產者,每個生產者(包括國內和國外的生產者)提供的產品既有差別又相互可以部分替代,消費者在壟斷競爭市場中可以通過多種選擇實現個性化的偏好的滿足。就這點來說,消費者更愿意選擇壟斷競爭的市場結構。但消費者同時也希望消費的產品價格可以不斷降低,增加消費的數量組合從而增加效用,但壟斷競爭的市場因為每個生產者生產數量有限,難以實現最大程度的規模經濟,價格因產品的特性高低不一,所以消費者效用的增加有部分受限。
對于生產者來說,力求在規模經濟和提供多樣性產品之間尋求平衡點,國際貿易解決了國內市場規模有限的問題,讓生產者可以追求一定程度的規模經濟,隨著市場份額不斷擴大,生產者全球擴張的同時也意味著各生產者擁有的市場份額有了明顯差距,少數生產者逐漸在競爭中擁有了產品優勢和市場優勢,這樣壟斷競爭的市場格局下少數生產者追求走向寡頭壟斷的市場格局,所以長期動態來看,成熟產品成熟市場壟斷競爭的市場格局不是生產者的最終選擇。
國家在壟斷競爭市場中向消費者提供了豐富多樣的產品選擇,讓更多生產者在市場中擁有各自的生產空間和少量的市場份額,提供了更多的就業崗位,市場呈現一定的活力,這是國家提高福利水平可以選擇的市場。只是在國家層面競爭中,這樣的市場規模和競爭力無法轉變成競爭優勢,國際貿易更需要規模大,競爭力強,具備多種因素(比如邁克爾?波特的國家競爭優勢的六因素)的產業才能成為一國的支柱產業,而支柱產業的主體是少數幾個寡頭企業的支撐。
(三)寡頭壟斷市場與國際貿易各主體的變化
寡頭壟斷市場的主要特點:少數生產者控制著市場的絕大部分,每個寡頭進行決策時都要考慮其他寡頭可能做出的反應,不管是產量的變化和價格的調整都會引起其他的寡頭的反應,從而給作出決策一方又帶來新的變化;生產者提供的產品差別較小,技術條件相同,更多的差別來源于外觀設計方面。
消費者在寡頭壟斷市場上可以消費相對信息公開透明的產品,因為寡頭企業比中小企業的信息披露更多,寡頭企業更注重品牌的良好塑造,寡頭的規模經濟讓產品價格不斷降低,讓消費者可以消費更多的產品從而提高福利水平,但寡頭企業對市場的壟斷也讓消費者的選擇減少,減少部分福利水平。
活躍的市場應該有新的生產者不斷加入,不斷有生產者被淘汰。但在寡頭壟斷市場上幾個寡頭會形成一定時間的均衡壟斷,幾個寡頭擁有市場份額的絕大部分,其他生產者很難在同一平臺形成競爭的壓力,所以對寡頭來說他們獲取了規模經濟的好處,但一定程度上減弱了市場的競爭。
對國家而言,重大革新帶來的經濟增長和社會進步基本是在公司層面完成的,這些公司是具有一定壟斷能力的跨國公司,國家與國家在國際貿易的競爭其實就是公司與公司的競爭,所以國家在國際貿易格局中依托這些寡頭企業獲取競爭優勢,國家出臺的保護貿易政策會更大程度地有利于寡頭企業的利益。戰略性貿易政策可以說明寡頭企業如何得到政府的補貼等等。
寡頭壟斷市場一方面有利于少數幾個生產者獲取最大程度的規模經濟,通過資金積累不斷技術創新,推動社會進步和經濟增長,也為國家在國際貿易競爭中把產品優勢、產業優勢轉化為國家層面的競爭優勢,但另一方面寡頭壟斷的市場格局對其他生產者形成不利的競爭格局,新的生產者和規模小的生產者很難在競爭中得到良好的發展空間,同時消費者的選擇也有所限制。
二、新貿易理論下的壟斷競爭和寡頭壟斷市場
新貿易理論研究市場類型從完全競爭市場演變為壟斷競爭和寡頭壟斷市場,綜上分析,完全競爭市場各福利主體的總和是最小的,而針對不同的國際貿易主體在壟斷競爭市場和寡頭壟斷市場的福利總和因產品特性和市場格局不盡相同,兩種市場的同時存在產生了差異產品產業內貿易和同質產品產業內貿易。
(一)壟斷競爭:差異產品產業內貿易
不完全競爭的市場包括壟斷競爭的市場、寡頭壟斷的市場、完全壟斷的市場,由于完全壟斷市場的固有特點,其效率的低下和各國反壟斷法的限制,我們排除在外,那么新貿易理論就剩下了壟斷競爭市場和寡頭壟斷市場。前面我們已經提到,差異產品的產業內貿易更接近壟斷競爭市場類型。
壟斷競爭形成的關鍵是產品差別。這種差別不是指不同產品之間形成的差別,而是指同類產品之間存在的某些差別。這種來源于同類產品的差別可能是主觀的,也可能是客觀的。主觀差別主要來源于生產者內在品質即生產工藝和產品質量等方面??陀^差別主要來源于營銷手段比如廣告產生的影響、企業倡導的文化氛圍、產地的不同等方面給消費者帶來感覺的差別。現實當中我們很難準確簽定產品差別是主觀還是客觀的。比如寶沽推出的洗發水包括海飛絲、沙宣、潘婷、伊卡璐和聯合利華的力士、旁氏等之間的區別那些是客觀的,那些是主觀的。它們在功能、包裝、服務、外觀、營銷手段、配方上都存在差別。
我們知道,假如產品是同質的,產品相互之間的替代性是很強的,接近完全可以替代的關系。如果替代彈性介于零與無窮大之間,證明產品已不能完全替代只是部分替代,產品就不再屬于同質產品。
下面我們分析一下壟斷競爭市場差異產品產業內貿易的格局
現在我們假設兩個國家的所有廠商技術條件相同、需求條件相同、每個廠商只生產4-品種,即廠商數目與品種數目是一樣的,該行業投入要素的總量保持不變,市場總需求完全無彈性,即與價格無關。兩國消費者偏好相同。
在國際貿易之前,兩國國內的市場規模是有差異的。在MR=MC時,形成均衡的條件下,廠商數目和每個廠商的產量固定下來。假設用M表示市場規模,q表示每個廠商即每個品種的產量,所有廠商均分市場份額,n表示品種,那么市場規模M=q×n。市場規模越大的國家,擁有的品種越多,每個品種的產量越高,市場規模小的國家,擁有的品種少,每個品種的產量也少。
現在兩國開展國際貿易,假設A國是小國,B國是大國,A國需要九個品種,每個品種需要188件,市場規模就是1692件,B國需要22個品種,每個品種需要3116件,市場規模就是68552件?,F在我們通過圖形1來進行分析。
假設A、B兩國的RE曲線完全相同,從圖1中A國的市場規模我們假設是1692件,B國的是68552件,在國際貿易之前,A國的消費者只能消費來自本國廠商的9個品種,每個廠商只能生產188件,B國的消費者消費來自本國的22個品種,每個生產者可以生產3116件,國際貿易之后,兩個國家變成一個大的市場,市場規模擴大,如圖的w點決定新的市場規模是qW×nW,對A、B兩國來說,每個國家的消費者可以消費來自本國生產者提供的產品,也可以消費來自外國生產者提供的產品。同時,兩國之間會存在部分商品的重疊,兩國重新布局生產,品種將在22個(至少要多于大國的品種,否則大國消費者減少了品種的選擇,不符合國際貿易增加效用的假設)和31個(兩國品種之和)之間確定,假設品種可以相互完全替代的有3個,A國生產者國際貿易之后只生產6個品種,B生產者國際貿易之后只生產19個品種,兩國生產者都減少了品種,從而每個品種的產量都可以增加,同時兩國消費者消費品種的數量A國從9個品種變成25個,B國從22個變成25個,很顯然,國際貿易使小國增加的福利更明顯。
通過分析我們發現無論大國還是小國,因為進行差異產品的產業內貿易,兩國消費者都增加對產品的更多選擇,同時因為各自減少廠商(品種)數量,更容易獲取規模經濟,從而帶來成本即價格的降低,生產者和消費者各自實現了均衡和福利的增加。小國因為國內市場規模的小,國際貿易更有利于充分利用國際市場的容量,通過減少品種而實現在少數品種上的規模經濟。
(二)寡頭壟斷:同質產品產業內貿易
下面我們分析一下寡頭壟斷市場上同質產品產業內貿易的市場格局。
現在我們把西方經濟學中的古諾模型的分析運用于兩個國家之間如何開展國際貿易的。假設世界上只有兩個國家A、B,兩個廠商H、F,H是A國廠商,F是B國廠商。在國際貿易之前,A國的某一行業被廠商H完全壟斷,B國的相同行業同樣被F廠商完全壟斷,現在開展國際貿易,兩個廠商擁有相同的技術水平即生產的產品沒有品質差異,兩國的需求條件也完全相同。
篇6
中國的寡頭形象由模糊而清晰,由清晰而巨大,像一個令人驚恐但卻在加速逼近我們的“利維坦”
確山,是莫斯科一處風景宜人的避暑地。從1994年開始,一群俄羅斯新貴經常在這里的一個山頂別墅中聚會。這個由霍多爾科夫斯基、別列佐夫斯基、波塔寧等人們耳熟能詳的商業巨頭所組成的“確山俱樂部”,后來被外界形象地稱之為轉軌時期的俄羅斯寡頭。
對絕大多數中國公眾而言,寡頭僅僅是屬于俄羅斯的,但他們并沒有意識到,寡頭,也同樣是屬于中國的。就在俄羅斯寡頭即將灰飛煙滅的20世紀90年代末期,中國的寡頭卻開始悄悄地進入了他們的黃金時代。顯然,這是一個鮮為人知的中國故事,是寡頭的一個中國版本。
20世紀90年代末期以降,一批脫胎于傳統國有企業的行政壟斷集團,在國企改革”抓大放小”的政策背景下,借助于一種含蓄但卻強大的政治動力,開始進入他們的全盛時期。經過多年的橫向和縱向整合,這批行政壟斷集團的資產急速膨脹,并以令人瞠目結舌的速度奠定了他們在中國的寡頭地位。2004年的一組統計數據強有力地呈現了中國經濟中的這種寡頭格局。據中國國資委統計,截至2004年10月,中國央企(即所謂直接隸屬于國家國資委的中央企業)累計實現銷售收入44678.1億元,增長29.2%;累計實現利潤4188.9億元,增長率更是達到53.2%。尤其讓人刮目的是,在累計實現的4188億元利潤中,中石油、中國移動、中石化、中國電信、中海油、寶鋼、中遠集團等七大集團占據了其中的66%。在中國國有企業數量大幅度減少的同時,中央企業卻出現驚人的跳躍式發展勢頭。這個事實只能說明,無論是從行業還是從整個經濟來看,中國企業的銷售額和利潤都在急劇向極少數中央企業集中,中國經濟的集中度正在顯著提升。換言之,中國經濟的寡頭格局已經大致抵定。
所謂寡頭,是指少數幾家廠商控制整個市場產品的生產和銷售的市場組織。90年代末期以來直到今天的中國經濟史,大概是對這個定義最為貼切的詮釋之一。中國經濟的寡頭格局,不僅在具有自然壟斷的性質的通信、電力、金融等行業清晰可見,在競爭性的鋼鐵等行業表現得也同樣明晰。與90年代炙手可熱的俄羅斯寡頭相比,中國的新型寡頭雖然默默無聞,也不像俄羅斯寡頭那樣具有鮮明的人格化特征,但其對經濟的影響和控制力則可能遠甚前者。
誠如許多外部觀察家所評論的那樣,從1992年到現在,激烈乃至殘酷的市場競爭一直是中國經濟的一個顯著特征。這似乎是在暗示,中國并不存在寡頭形成的土壤。然而,商品市場上的激烈競爭景象只是中國經濟的一個面相。在這背后,中國經濟還有另外一種面目,那就是:要素及資源的高度壟斷。正是這個潛隱于市場競爭表象之下的基礎架構,為中國經濟的寡頭格局埋下了伏筆。
90年代中期之后,國企脫困成為中國各級決策者的一項重要政治任務。在具體的實踐中,這個任務被分解成兩個主要內容:一是中小國有企業被迅速的私有化,各級政府借此甩掉了沉重的財政負擔,這就是在90年代中期之后在中國蔚為風潮的“改制”運動。按照既定的國企改革戰略,這是所謂“放小”。而在另外一個方面,則是通過各種行政性手段將資源迅速向一部分壟斷國有企業(主要是那些具有戰略地位和重要影響力的國有企業)進行集中配置,即所謂“抓大”。在中國的決策層眼中,只要抓住了這些具有全局控制力的“關鍵少數”,行政力量才能在未來的經濟控制中為自己保留重要的一席。實際上,中國今天已經赫然成型的寡頭,就是中國在國企改革中長期奉行“抓大”戰略所收獲的歷史成果。
回顧不久前發生的中國改革史,我們可以清晰看到中國寡頭的成長軌跡。概而言之,中國的寡頭主要是通過對要素資源的政治性配置,輔之以各種市場化手段催生出來的。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自90年代晚近,通過債轉股、通過各種財政優惠、通過強行壓低資金供應價格、通過一次又一次的銀行壞賬剝離、通過各種潛在和公開的準入制度、通過兼并重組手段,中國經濟資源實際上經歷了一次迅速的聚集過程。無疑,其對象明白無誤地指向了大型壟斷企業尤其是中央企業。
如果將范圍縮小到中國新興的資本市場,這部潛在的歷史就會呈現出更加清晰的路線圖。中國資本市場在初起之時,主要是為了當時處于邊緣地位的城市集體企業以及鄉鎮企業服務的,但到了90年代中期,中國資本市場開始逐漸淪為各類國有企業尤其是地方國有企業的解困場所,而到了90年代晚期之后,中國資本市場則進一步成為特大型壟斷企業尤其是中央企業的融資場所。依恃一系列的政策傾斜和本來就設有的準入制度,在進入新世紀之后,中央企業已經成為中國資本市場的絕對主流和最大的受益者。在短短的十多年歷史中,中國資本市場清晰地呈現出了一條“為邊緣性企業服務――再到為國有企業服務――再到為央企(包括其他特大型壟斷企業)服務”的完整路線圖。這種格局,并非是中國資本市場自然演進的結果,而是資本市場不斷適應政治需要的一個邏輯后果。
放眼于資本市場之外的更加廣闊的領域,這種情況也同樣彰彰明甚。當大部分資源通過金融、財政甚至政治工具向極少數企業聚集的時候,寡頭的速成就絲毫也不值得大驚小怪了。有足夠的證據可以判斷,發軔于20世紀末期的中國寡頭,并非是市場競爭的后果,而是政府戰略性干預的成就。中國國資委的一位負責人在接受媒體采訪的時候,曾經頗為興奮地談到了國企改革的這種成就,他引用數據說, “國有企業1998年全年利潤才525億元,但去年(2004年)僅國有工業企業就已達到5312億元,其中中央企業實現利潤4785億元”。如此跳躍式的發展,這位負責人當然應該引以為傲。不過,從另外一種眼光看,這恐怕就不再是國企改革的勝利,而是寡頭的勝利。
中國前26年改革給外界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一直是:中國經歷了一個廣泛而深刻的私營化運動。但絕大多數人并沒有注意到,在90年代晚期,中國也發生了一場同樣激進而影響可能更加深遠的“國有化”運動――資源向極少數國有壟斷企業的迅速聚集。作為這場激進運動的一個歷史后果,中國的寡頭形象由模糊而清晰,由清晰而巨大,像一個令人驚恐但卻在加速逼近我們的“利維坦”。以現有的證據,我們顯然還無法對這個歷史現象做出“禍”與“福”的判斷,但無論如何,它已經是我們正在面臨的歷史大環境。
寡頭的力量
如果嫁接在政府和市場之間的中國寡頭真的形成某種政府替代,那么,對政府和市場兩方面都可能造成嚴重損害
1996年,年邁的葉利欽再次披掛上陣,準備競選俄羅斯總統。但此一時彼一時,此時葉利欽已經不復是往日的葉利欽。民意測驗顯示,從前具有英雄魅力的葉利欽已經岌岌可危。在這個關鍵時刻,別列佐夫斯基等俄羅斯寡頭運用旗下的媒體力挽狂瀾,為葉利欽的連任立下了汗馬功勞。事后,俄羅斯寡頭們毫不掩飾地宣稱:我們拯救了葉利欽。
這是一個發生在俄羅斯寡頭身上的故事。在這個故事中,俄羅斯寡頭不經意之間就展現了他們驚人的實力。那么,中國的寡頭將如何作為?
與俄羅斯的寡頭同行們不同,中國的寡頭并不是那種依靠盜竊國家資產起家的強盜資本家,而是與體制完全融為一體的國有企業。換句話說,他們是合法體制的一部分。不過,這種特殊出身一點也不會削弱中國寡頭的影響力,相反,正因為他們是合法體制的一部分,中國的寡頭們可能更容易假借公共利益之名,行壟斷集團的既得利益之實。也因此,我們才更應該對中國寡頭們的特殊性格加以仔細辨析。
中國的寡頭雖然脫胎于舊式的國有企業,但他們的智慧和能力顯然已經今非昔比。這首先表現在寡頭們對市場經濟的熟悉程度。如果說計劃經濟時代的大型企業集團基本上屬于行政機構而對市場經濟完全陌生的話,那么,今天的中國寡頭顯然已經完全洞悉了市場的秘密。經過20多年的錘煉,中國今天的寡頭集團的市場智慧已經不在任何私營企業之下。如果加上其本身具有的資本以及由此帶來的人力資源優勢,只要寡頭企業愿意,他們就完全可以鞏固并進一步擴展他們的市場壟斷優勢。
事實上,無論是在國內的所謂整合、重組,還是在近年來愈演愈烈的海外并購案例中,我們都可以看到寡頭們對現代金融技巧的嫻熟運用。如果僅僅如此,我們可能還無需對中國寡頭格局過分憂慮,但問題在于,寡頭們不僅僅是市場動物,也是政治動物,不僅僅具備政治意愿,而且也具備強大的政治行動能力。這種憑借行政權力擴充壟斷利益的政治性格,在中國寡頭一路形成的過程中已經表現得相當明確。在著名的陜北油田爭奪戰中,中石油就有透過游說行政管理部門并以文件方式強化自己壟斷地位的“前科”。撇開具體的對錯不談,僅就運用行政資源介入商業爭議這一點而言,中國寡頭的政治權力顯然已經侵蝕了市場本身的公平和正義。由此我們也可以發現,寡頭的壯大多少是以不公平地犧牲其他經濟成分尤其是民營企業為代價的。
不過,陜北油田案例可能遠遠不足以展現中國寡頭的政治行動能力。隨著經濟資源和利潤進一步向寡頭企業聚集,寡頭在中國未來的政治權重也將越來越舉足輕重。2004年,僅中石油一家的利潤就達到1029.27億元,占整個央企利潤的1/5強。如此大的權重,寡頭企業的超級政治游說能力已經呼之欲出。所以,當2005年3月16日中石油在香港驕傲地宣布驚人業績的時候,許多人的心頭也同時掠過了一絲陰影。
篇7
關鍵詞:論特易購 如何改善 利潤表現
市場結構分析
在市場中,大型零售商往往被定義為寡頭企業。不論是已經存在于市場中的零售商或剛剛進入市場的新企業,他們的共同特征都是擁有龐大的企業規模,高效的生產力,強大的資本實力等。埃里克森.P指出,由于小型零售商受到商品豐富程度和價位的限制,無法在物流配送等方面和巨頭企業競爭。巨頭零售企業的經濟規模就造就了自然的市場進入壁壘。因此,能夠進入零售市場并參與競爭的企業就非常少。根據英國衛報(2014)的報道,在特易購的事件中,寡頭企業是英國市場中的德國阿爾迪,利德爾,英國塞恩斯伯里,莫里森等零售企業。因此,特易購面對的市場結構是微觀經濟學中典型的寡頭市場。
在微觀經濟學中,寡頭市場模型有很多種結構。特易購則屬于,非同質化企業的納什古諾模型。羅杰和麥克卡爾洛奇(2014) 年的分析指出,2014年更正的最新英國反壟斷法中,卡特爾和串謀行為依然是不合法的。由于零售巨頭是不能串謀結為卡特爾組織,所以這些企業應該被首先定義為非合作性寡頭模型。但非合作性寡頭模型也有幾個類型,非合作寡頭模型的選擇取決于企業的行動類型和次序。在特易購的例子中,寡頭企業可以相互之間自由競爭,各大零售商并非序貫行動,市場不存在領導企業先行選擇產量,因此非同質化企業中的斯塔克伯格競爭將不會發生。與此同時,伯納德模型也不適合。原因是零售企業所提供的產品差異性非常小,服務也是同質化且完美替代的,因而不能各自獨立設定價格而不考慮其它寡頭的行為。
(見Graph 1)然而,納什古諾模型則是解釋特易購和其它零售企業的非合作寡頭競爭的完美模型。佩羅夫指出,當一個市場中企業生產同質化產品的時候,企業更有可能決定的是產量而不是價格。因為產品和服務是相同的,市場的整體產量是所有企業產量的總和。每一個寡頭都在擁有關于競爭對手的產量的不完全信息的基礎同時決定自身的產量。任何企業的產量都會直接影響其它所有寡頭企業的利潤。因此特易購所處的寡頭競爭市場應該被定義為納什古諾模型。但是標準的納什古諾模型是是建立在競爭企業的成本相同的基礎上的。然而在真實的世界當中,即便是相同行業內不同企業的邊際成本也是不同的。而非同質化企業的納什古諾模型允許所分析的寡頭企業擁有不同的邊際成本。
戰略對比
麥克德莫特.K (2013)指出特易購現在的邊際成本比起其它零售商來說偏高。特易購在古諾模型中有兩種戰略可以與競爭對手博弈。特易購可以選擇在當前情況下提升產量進而提升自身的市場份額,或降低自身的邊際成本取得更多的競爭優勢。如果特易購增加自身的產量,則在短期中市場中的整體產量將會提升,這也將帶動著市場價格水平將會下降。這個戰略可能會降低所有寡頭企業的凈利潤,但是對消費者則是有益的。然而其它寡頭不會默許特易購單方面的增加市場勢力,它們也會采用相同的策略。市場的價格水平會由于市場產品總量的持續提升而不斷降低。一場直接的價格競爭也將無可避免地產生。然而由于特易購的邊際成本是在其它寡頭企業的邊際成本之上的。在長期中,市場價格水平會逐漸降低并趨近于特易購的邊際成本。最終特易購會被自己的競爭戰略率先驅逐出英國市場,因為相對于其它競爭對手,特易購的利潤空間會被首先壓縮至不可容忍的范圍。當然,特易購決不允許這樣的事情發生。特易購會降低產量,迫使價格回到合理的水平。但即便價格戰因此停止,特易購的市場份額和市場勢力比起價格戰前都在一定程度上縮水了。因此直接由產量戰略引發價格戰的策略對特易購是行不通的。 (圖表 Graph 2)
佩羅夫(2011)年指出,打破非同質企業的納什古諾模型平衡點的唯一方法就是降低自身的邊際成本。在寡頭競爭中,更低的企業邊際成本帶來的是更高的市場競爭力。在古諾模型中,分析起始于最初的納什古諾均衡點。這意味著沒有企業能夠單方面的提升自身利潤。在特易購的例子中,由于我們假設其他零售商的自身情況沒有改變,因此他們的最優反應曲線始終保持著原有水平。但如果特易購的邊際成本改變,,原有競爭條件的基礎就會被改變,原有的納什古諾模型也會被打破。現在,對競爭對手任何的特定產量水平,特易購的最有戰略都是在原有水平下增加產量。相對于其它寡頭企業,在新均衡點里更低成本的企業將更占優勢。結果就是,高產量導致的更低的市場價格水平不僅沒有降低特易購的利潤空間,而且讓特易購取得了更多的利潤。其它的寡頭企業可以以較少的市場份額與特易購并存在英國市場,或選擇離開??偟膩碚f,那是非同質化企業的古諾模型為分析特易購如何提升市場勢力,改善利潤表現提供了微觀經濟學的理論基礎。
(圖表 Graph 3 and 4)
利潤的組成
從另一方面來說,單純的市場結構分析不足以給特易購改善利潤表現的戰略提供完整分析。在微觀經濟學領域,利潤的定義是指總盈利與總成本的差額。而古諾模型并沒有具體的方法和技術指出企業改善利潤表現和降低成本或提升銷量的具體方法。事實是,原本的均衡點不會自發地移動到新的均衡點。盡管成本是可以隨著企業戰略自主調整的內生變量,但銷量卻是難以自發提升的外生變量。原因是產量不僅取決于企業自身的管理,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取決于消費者的偏好和市場環境等諸多因素。因此根據古諾模型和經濟學中關于利潤的組成的定義,特易購改善利潤表現的解決方法應該被分為兩部分。特易購應該根據自己當前的情況首先降低成本,然后努力增加銷量。新的納什古諾均衡就會被實現,而且利潤表現會逐步改善。
降低成本
威特曼.D (2013)的報告指出,特易購是世界上第三大零售商。而它的全球企業規模是由英國企業規模和海外規模的加和。所以降低成本的解決方案應該被區分為海外市場和英國本土市場兩部分。
CBS(2013)的報告指出,特易購在美國的旗下品牌Fresh & Easy 和在中國市場均遭受失敗。并沒有證據顯示特易購在美國和中國市場的運營狀況將會得到改善。眾所周知,和英國相比中國和美國有著完全不同的市場環境。相比于在這些國家已經存在的零售寡頭而言,特易購明顯處于劣勢。而且特易購海外過大的市場規模導致管理團隊變得低效,特易購應對市場變化的反應速度也過于緩慢。對海外市場的持續投資會降低資本的整體回報率,進而降低特易購的盈利能力。佩羅夫(2011)指出機會成本應該被考慮進運營中來,而且沉沒成本在企業制定戰略的過程中應該被忽略。特易購的機會成本是在進行全球擴張的時候失去了進一步在英國降低邊際成本和提升市場勢力的能力。特易購在海外擁有的土地和廠房在短期是固定成本。但是這些因素可以考慮入長期戰略中來。在長期中,固定資產可以被折算變賣。所以固定成本是可以被部分避免的,進而降低整體成本??偟膩碚f,特易購應該變賣中國和美國市場的固定資產,進而降低企業規模和沉沒成本。(圖表Graph 5 and 6)
薩拉.S (2011)指出,因為網絡購物已經被逐步接受,消費者不再傾向在郊區超級市場進行一周一次的采購了。換言之,網絡購物和小型超市對大型超級市場有明顯沖擊。從另一方面來說,消費者現在越來越喜歡方便的社區小型超市。已經改變的消費者偏好直接導致了郊區大型超級市場的逐步失敗。沒有證據指出郊區大型超級市場將會被消費者再度青睞。一些郊區大型超級市場成為了增加盈利的沉重負擔。因此為了降低固定成本,特易購一些虧損嚴重的郊區超市應該被變賣。
總的來說,提升利潤表現的第一步應該是降低任何可避免的成本,降低企業的負擔。特易購應該變賣掉自己在海外的資產和本土虧損嚴重的郊區大型超市。
增加收益
LeapTomorrow(2015)的報告指出,由于消費者的偏好和市場環境已經改變,傳統的零售模式遭遇全新消費模式的嚴峻挑戰。銷量是外生變量,它極大的取決于外部的市場。因此銷量不會在降低成本后自發的增長。由于消費者的習慣已經改變,再加上新的競爭對手的加入,特易購在英國市場的經濟規模從恒定規模收益變為增加的規模收益。相比于新的競爭對手而言,特易購目前的生產效率是偏低的。根據最新的市場情況來看,特易購的運營戰略導致資本回報率過低。因此,增加生產科技,管理團隊和消費體驗方面的投資可以將特易購在英國本土的經濟規模從遞增的規模收益推回恒定規模收益水平。特易購的競爭力也會因此得到增強。(圖表 Graph 7)
從另一方面來說,不論消費者偏好大型或小型超市,消費者的整體消費能力是沒有改變的。所以消費總量依然維持在相同水平。只要特易購適應了消費者最新的習慣和偏好,消費者的抽逃將會被控制到最低水平。因此特易購應該建立更多的社區小型超市,然后提升線上購物的體驗水平。
(圖表 Graph 8)
總結
總的來說,特易購應該縮減其全球市場規模,回收在全球市場和大型郊區超市的投入,將資本更多部署在英國本土市場。通過增加對生產和管理部門的資本投入,邊際成本會因此得到降低。通過合理的市場戰略,銷量也會提升。特易購應該重振品牌形象,重塑消費者信心。最終特易購的利潤表現就會逐步提升。
參考文獻:
1. Skynews (2014) Tesco Shares Plunge 15% On Profit Warning [Online] Available from:
news.sky.com/story/1388408/tesco-shares-plunge-15-percent-on-profit-warning [Accessed: 09 Sep 2014]
2. Ellickson, P. (2011) Supermarkets as a Natural Oligopoly [Online] Available from: paulellickson.com/SupermarketsAsNO.pdf [Accessed: Aug 2011]
3. Theguardian (2014) How Aldi’s price plan shook up Tesco, Morrison’s, Asda and Sainsbury’s [Online] Avilable from: theguardian.com/business/2014/sep/29/how-aldi-price-plan-shook-up-tesco-morrisons-asda-sainsburys [29 Sep 2014]
索引
1. 特爾:多個寡頭企業的結合或聯盟,未得到壟斷的市場勢力。
篇8
寡頭時代已然來臨。
在普遍通漲的壓迫下,競爭的加劇將使中國企業進入一個寡頭時代,在完全競爭領域,這種情況更為明顯。
最為典型的要數連鎖經營行業。早在幾年前,家電連鎖業即從群雄并立時代過渡到了霸主時代,而隨著去年國美收購永樂,今年也風傳蘇寧即將收購大中,未來家電連鎖行業將形成雙雄對立甚至是一家獨大的局面。
在空調行業,早在幾年前就出現過一種預言:未來10年內,激烈的競爭將使只有大約5個品牌可以生存。如今,預言已經部分實現:在過去的5年中,行業品牌從數百個銳減至目前的不到100個,格力、美的、海爾3家占領了整個行業超過50%的市場份額,如果加上其余如志高、奧克斯等幾個次強勢品牌,不到10個品牌即擁有整個行業9/10的市場。
在持續一年多的原材料漲價風潮中,好幾大巨頭已經開始出現潰敗跡象,而出口退稅政策的改變和人民幣升值的壓力,更是給予以出口為主的格蘭仕等品牌沉重一擊??梢灶A見,未來幾年中,品牌的集中度將更為加強,只有寡頭級的品牌才能夠繼續生存。
在飲料行業,多年的競爭,也已如大浪淘沙,可口可樂、百事可樂兩個國際巨頭牢牢占據領導地位,而農夫與娃哈哈的絞殺,更使眾多國內品牌失去立足之地;在乳品行業,蒙牛、伊利兩業巨頭占據了過半江山。而在酒類市場,五糧液、茅臺兩大家在高端白酒領域占據著50%的份額,張裕、中糧、王朝三大家則控制了中國葡萄酒47%的市場。
縱使是在所謂的分眾領域,也逐步出現了“分眾不分”的局面,分眾自收購聚眾以后,已經明顯成為壟斷性巨頭,詩人出身的江南春的抱負還遠不止于此,他宣稱只要有可能,分眾可以完成任何并購和擴張,大有一統天下的氣概。
完全競爭的到來,不僅使開放性行業加劇集中、催生出各個寡頭以外,對于目前的半開放行業,如汽車、石油、鋼鐵等也將造成巨大的沖擊,乃至改變行業架構。
目前,汽車行業基本是合資品牌的天下,其本質,就是國外巨頭與上汽、一汽等國字號聯手壟斷大部分市場,吉利、奇瑞等民營汽車企業只能在夾縫中求生存。
寡頭時代意味著競爭的更加白熱化,但這對民營企業而言并非壞事。表面上,國企擁有大量的軟性和硬性資源,但事實上,長期制約這些企業發展的體制性痼疾并沒有得到真正的改善,企業的競爭力一方面取決于對資源的把握能力,更多還要依靠對資源的綜合運作能力,而這點是民企顯著的優勢所在。
隨著國民收入的提高和消費時代的升級,猛然增加的市場將吸引更多的民營資本進入,也給了吉利、奇瑞做大的機會。
吉利等民營企業在汽車行業的破局,具有非同尋常的意義,標志著在很多政府管制和半管制行業,民營企業一樣可以做大,一樣可以成為市場的主體,而非目前的既得利益集團所說的只能由國營壟斷企業控制,所謂“中國經濟不能完全放開”只是一個偽命題,這對于建立更寬松的宏觀商業環境,將有著莫大的示范意義,中國也將迎來一個更為開放的國內市場。
篇9
由上可見:隨著行業的發展,行業整合是發展趨勢,市場必然由散點市場向三分天下的塊狀同質化市場轉移,而求的企業的發展,企業要么成就行業寡頭,要么就只有在市場細分的基礎上獨樹一幟。下面是市場競爭的三個階段描述:
如果市場競爭態勢處于散點市場向塊狀同質化市場過度過程中,市場上必然出現并購現象風行,或者在激烈的競爭之下,弱小的企業紛紛倒閉等。那作為地方上長期堅守的企業應該如何應對被吞并或者被市場淘汰之風險呢?根據筆者多年的企業實操經驗和咨詢服務經驗,特將如下的經驗之道提供給大家,以便為區域品牌如何應對市場競爭提供參考和指導。
第一章:營銷環境反包圍,爭取區域強勢先機
A企業,是生產巴士奶的企業,幾十年的耕作和積累,在生產技術上在國內行業內處于領導的地位,銷售業績在省內處于壟斷地位。但因為其領導者對融資的觀念比較落后,所以資本的積累一直是自我逐步積累,產能始終處于一定的水平,耕作的市場也一直沒有發展到省外去,但其總體的銷售量和盈利率在國內行業內卻是可圈可點的。巨大的市場利益吸引了國內某寡頭企業,該企業在資金和銷售規模上比該企業大了不止10倍,為在該省取得不錯的銷售業績,并且快速的取得。該寡頭在并購談判沒有成功的情況下,采用的策略是直接在該企業所在地直營建設生產工廠,由此來進行對該企業從資源(主要是原奶供應)上將該企業扼殺在供應鏈的短缺上,另在市場上進行的是中心開花,欲憑借自己龐大的資金資源再市場競爭中將該企業進行釜底抽薪。面對如此的洪流,該地方企業冷靜地探查時勢,通過一系列的公關活動,反而將該寡頭的陰謀扼殺在了搖籃之中。
我們都知道,企業的發展成功都是和外圍市場環境的發展是分不開的。娃哈哈的成功離不開消費者對食品飲料安全的需求發展,康師傅等方便面的成功離不開消費者對食品需求方便性的需求發展,等等。企業的生存更是和地方上的關系等因素是分不開的,這些因素主要包括人口、經濟、文化、科技、政治、人文等,A 企業為避免真刀真槍的競爭,確保自己立于不敗之地,從戰略的角度上對自己的企業進行了全面的分析和出路的研究。
A企業的SWOT 分析:
S:1、在原料的供應上,和當地奶牛養殖戶約5萬家簽訂了長期的供應合同,在當地處于資源的壟斷地位;
2、是當地政府的納稅大戶,執政關系非常融洽,法人代表本身為省政協人員;
3、企業的生產技術在國內屬于領先水平;
4、品牌為地方老品牌,品牌名又和省城的別稱相同;
5、企業為當地企業,人員也都非常熟悉當地的人文環境。
總之,A企業占據了天時、地利和人和的商戰因素。
W:1、資金不如此寡頭,此寡頭可以為此進行大資本的運作;
2、人力資源素質上不如此寡頭;
3、品牌力度上此寡頭為全國知名品牌,在其他的奶制品上可以說家喻戶曉。
此寡頭和A企業比起來可以說是大象和螞蟻的對決。
O:壟斷供應鏈資源,增加寡頭進入壁壘
T:該寡頭不惜資金在自建產能的基礎上再自建奶牛場
該寡頭利用和上層的政治關系挾天子以令諸侯,破壞A在地方上的關系。
為此,A企業成立了戰略管理小組,首要的職責是進行公關活動和供應鏈的建設問題,具體實施了如下的公關活動和供應鏈的整合:
1、消費者公關:
首先A 對該寡頭企業即將進入本市進行巴士奶見長的信息進行傳播,并且和消費者及各界人士共同探討如何保護地方品牌的問題,喚起了消費者對A企業品牌的關注,以消費者和各界人士的地方情結作為突破口,激起大家對A 企業出謀劃策。A企業對提供有價值意義的消費者進行物質等方面的獎勵,通過消費者的街頭巷尾的議論,A企業的知名度進一步提升。
其次,A企業對消費者進行了連篇的軟文報道,報道的內容主要有介紹企業和企業的產品,對消費者進行一定的產品知識教育,使大家更加堅信企業能夠滿足消費者的需求,而且憑借產品企業也能夠很好的生存,從而培養了消費者的忠誠度。
再者,A 企業定期召集消費者到生產廠進行參觀,展開與消費者的互動,利用消費者的口碑傳播,進一步增強消費者的信心。
2、政府公關:
A企業根據對市場的調研,提出為進一步擴大經營效益,為地方政府增加更多的利稅,需要進行擴大產能、進行生產技術改進的項目計劃書,為此,召開了由政府人員、媒體、行業協會,甚至銀行人員參加的關于地方乳業發展的戰略研討會。在會上,A企業作了關于如何進行產業鏈整合、如何進行技術改造、如何進行營銷拓展等的工作報告,取得了與會人員的認同。政府部門的領導直接表態,要給與A企業以政策上的幫扶,如果需要資金支持,也愿意協調銀行給與一定的貸款支持。
在會上,A企業也得到了政府的承諾,愿意幫助企業協調當地鄉鎮政府進行企業供應鏈的改造。
3、供應鏈的整合:
A企業在得到政府部門的支持和承諾后,即召開了由鄉鎮政府人員、各村干部參加的動員會,在會上,A企業進行了企業發展規劃的介紹,并將和養牛戶新的合作方式等內容進行了詳細的介紹和探討。由于在新的合作方法中從過去的按照市場價格進行分時期交易改為了保底供應的方式,并對各村按照收購量給與一定的提留,全然改變了過去的做法,所以各村干部非常贊賞。
由于過去按照市場價格進行收購,有許多養牛戶對價格更改時有意見,所以大家的養牛激情也不時非常高,加上村干部參與企業的收購管理,又從養牛戶處予以一定的提留以支付相關人員的費用,所以村民關系也不是非常融洽,現在變成了保底收購使養牛戶認為有了保障,村的提留變成了企業給與,村不需要從養牛戶處提取,參與收購管理的村和養牛戶都得到了實惠,所以各村的干部均樂意去說服奶農簽訂壟斷性收購協議,而養牛戶也非常的樂意支持家鄉的企業。
在壟斷性協議簽訂后,A企業又聘請養牛技術人員對養牛戶進行一定的培訓,使奶牛的產奶量有了一定的增長,得到了廣大奶農和村的支持。
后續結果:
由于A 企業和廣大的養奶戶簽訂了壟斷性供應關系,而且形成了一體化的經營與發展體系,所以在此寡頭即將施工前,再次對市場進行充分論證的時候,必須將原先的奶源供應部分由原先的散奶收購調整為自建奶牛場,因為投資需要各股東的審議,所以項目不得不暫時擱淺。
篇10
關鍵詞:保險市場 結構特征 寡頭壟斷 壟斷競爭 政策建議
在強勁的經濟一體化、金融自由化的國際趨勢影響下,我國保險業的發展環境正發生著巨大變化,保險市場結構處在激烈演變過程之中。在此迅速變化的國際國內背景下,通過政策引導,構建我國適應市場經濟和國際競爭需要的保險市場體系,是當務之急。
我國保險市場的發展現狀及結構類型
1980年,我國恢復試辦國內保險業務時,全國只有1家保險公司,保費收入幾千萬元。2003年,我國經營保險業務的公司已經有61家,其中內外資分別為24家、37家,壽險公司31家,產險公司30家。至2004年底,我國已開業和正在籌備的保險公司數量已超過了80家,2004年全國保險費收入4138億元。25年來,我國保險市場結構發展大致經過了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1988年以前):中國人民保險公司完全壟斷階段。1986年以前整個中國只有中國人民保險公司一家獨自經營財產、人身保險業務,1986年成立了地區性的新疆兵團保險公司,但這并沒有對中國人民保險公司構成任何威脅。
第二階段(1988-2000年):三足鼎立的寡頭壟斷階段。1988年、1991年中國平安和中國太平洋兩家全國性綜合型保險公司的先后成立,才真正打破了我國保險市場獨家壟斷的局面。1998年中國人民保險公司改組,產、壽險分離,后來中國平安和中國太平洋也實行了分業經營,于是在中國大部分城市地區的產壽險市場上分別形成了三家壽(或產)險公司之間的相互競爭。
第三階段(2001年入世以來):寡頭壟斷向壟斷競爭型市場演變的市場分化階段。在2001年底正式加入世貿組織后,保險市場對外開放的步伐迅速加快,外資、合資公司異軍突起,內資新興公司迅速成長。中國人保、中國人壽所占的市場份額逐步下降,平安和太平洋飛速發展;處于第二陣營的泰康人壽、新華人壽、中華聯合產險、天安保險等成長勢頭迅猛。在上海、廣州等保險業開放較早的城市中,友邦、信誠等外資、合資保險公司憑借其品牌效應和較高的客戶忠誠度異軍突起,產壽險市場競爭十分激烈。
盡管我國保險市場的總體發展速度很快,但地區間發展的不平衡性十分突出。在少數保險開放早的大城市如上海、廣州,保險公司數量達到30家以上,市場競爭相當激烈,已經屬于壟斷競爭型市場模式,但在其它大部分城市地區,無論產壽險市場都只有3-5家公司經營業務,屬于寡頭壟斷型市場模式,而在大部分農村地區(特別是中西部農村),甚至還是屬于雙頭壟斷市場模式,只有人保和國壽在分別經營財產、人身保險業務??傮w來看,中國目前的保險市場仍然屬于寡頭壟斷型模式,在保險市場中僅有的少數幾家公司即保險寡頭瓜分壟斷了絕大部分保險業務,這可以用產業經濟學的市場競爭理論加以佐證。
產業經濟學通常采用市場集中度和市場平均度兩個指標來比較分析一國市場的競爭程度。其中市場集中度,一般選用前五大保險公司的市場份額來表示,是反映一個產業市場集中程度的重要指標;市場平均度是市場集中度的補充指標,是指平均每家保險公司的保費收入(總的保費收入/保險公司數量),反映了產業市場的穩定程度和風險分散程度。
2004年我國實際經營壽險、產險業務的公司分別為28家、26家,但是,壽、產險市場保費收入超過市場份額5%的公司分別只有5家和4家公司,60%以上的保險公司市場份額不到1%。我國壽險、產險市場的集中度指標(將前五大壽險和產險公司的市場份額分別相加)分別為88.69%、90.26%,這與10年前(1994年)的99.2%、98.7%的集中度相比,有明顯下降。但是,與歐美國家大都在20%-40%之間的市場集中度相比(見表1),仍然明顯太高;甚至,我國的保險市場集中度比高度壟斷的日本(68%)、韓國(61%)市場也要高出許多。
保險市場平均度,是指平均每家保險公司的保費規模。結合市場集中度指標,它可以反映出一國保險產業的市場風險分散程度和市場結構穩定程度。如果一國保險市場集中度指標很高,同時,市場平均度指標也很高,說明該國保險業務高度集中于少數幾家公司手中,市場風險過于集中,這時一旦有一、兩家公司經營出現危機,整個保險市場結構將趨于不穩定,即孕育著潛在的保險市場危機。反之,市場結構就會趨于相對穩定。在世界前10大保險市場中,大部分國家市場平均度指標都在1-3億美元之間。在全球第一大保險市場的美國,這一指標僅為l.9億美元,日本的市場平均度最高,為38億美元,高出歐美國家二、三十倍,日本高度集中的保險市場結構必然隱藏著巨大的危機,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以來,日本相繼出現了日產生命、東邦生命、第一百生命和千代田生命等5家保險公司破產,嚴重影響和制約了日本保險市場和整個國民經濟的復蘇和發展。韓國的保險市場平均度為11.08億美元,也存在著類似日本的市場風險過于集中的危險。我國的保險市場平均度為6.8億美元,僅低于日本和韓國,遠高于美國、英國、法國和德國等西方國家。從市場集中度和市場平均度兩個指標分析判斷,中國當前的整體保險市場仍處于與日本和韓國相類似的寡頭壟斷的市場結構狀態。
我國保險市場結構模式的發展和建議
我國保險業市場結構寡頭壟斷格局的形成,并不是市場自身發展的結果,主要是計劃經濟下行政手段干預資源配置導致的。寡頭壟斷市場模式下的高市場集中度隱含著潛在的金融危機,很容易導致保險市場結構的不穩定,進而可能引發整個金融市場的動蕩。同時,寡頭壟斷市場模式也易導致整體的市場低效率。
從世界范圍考察,各國的保險市場結構模式按照市場競爭程度由強到弱大致可劃分為完全競爭、壟斷競爭、寡頭壟斷和完全壟斷四種基本類型。在未來經濟一體化、金融自由化的國際大背景下,我國的保險市場結構應該采用壟斷競爭市場模式。要促使我國寡頭壟斷市場向壟斷競爭型市場體系的成功轉換,必須在保險市場結構的各個環節全面引入競爭機制,盡可能降低保險市場的集中度和平均度。
培育多元化的保險市場競爭主體,優化保險市場結構
要提高保險市場的競爭程度,適量的競爭主體是首要條件。那么,我國是不是也要像美國一樣引入數千家保險公司呢?美國的保險市場總量比中國大得多,2002年的保費收入是中國的27倍,我國不可能也象美國一樣需要5000多家保險公司,但按照比例推算,同時考慮到我國保險市場的高速成長性,我國保險市場應需要150-200家公司,當前的80家顯然太少。另外,在培育更多的市場競爭主體時,還必須注意優化市場主體結構:在增加公司總數量的同時,要注重培育規模公司,促進更多保險集團、金融集團形式的公司成立;在擴大對外開放的同時,加大對內開放的力度,大力發展新興民族保險公司;強化市場細分,大力發展專業保險公司,鼓勵設立更多的養老保險、健康保險、汽車保險、貨運保險、農業保險等專營公司,促進優化保險資源配置,增強中資公司專業競爭能力;嘗試設立相互保險公司、保險合作社和專屬自保公司,增強保險供給主體組織形式的多樣化。 逐步放松保險管制,提供寬松的市場環境
傳統的計劃經濟體制下,我國存在嚴重的“保險抑制”。目前,我國對不同保險公司的經營仍存在著眾多的不同限制,例如在產品定價、資金運用、經營地域、經營范圍等方面。隨著中國保險市場逐步走向成熟和“國內市場競爭國際化”的趨勢,應逐步放松保險管制,提高民族保險公司自身的經營彈性和自主性:在保證金融安全的前提下,逐步下放保險價格的厘定權,實行保險合同條款制定的自由化;逐步打破中外資保險公司在經營地域、經營范圍、稅收和投資等方面的不同待遇;逐步消除大型保險公司和新興保險公司之間在經營地域、資本規模、產品拓展等方面的競爭壁壘,使得不同性質的保險公司都可以自主決定其競爭戰略。從長期來看,放松地域及業務管制后,眾多大小保險公司在廣泛的空間地域范圍和業務范圍內同臺競技;同時,由于保險價格的逐步放開、保險合同條款的自由化,保險投資限制的放松,擁有獨立決策權的各保險公司在政府有效監管的環境下,可以充分利用市場機制展開競爭,根據自身的特點制定發展戰略和競爭策略,其結果是促進保險公司行為市場化和經營高效化。
以市場為中心健全監管體系,為促進有序競爭提供制度保障
首先,要全面建立以償付能力為核心的監管制度。對保險公司的監管要逐步轉向以償付能力的考核為中心,減少對經營行為的直接干預,為企業管理及技術創新創造寬松環境。其次,在保證金融安全的前提下,逐步實行市場化的保險費率管理體制。根據我國實際,實行市場化的費率制度,應該是逐步放松費率管制:先可考慮將所有商業性險種費率的制訂權完全下放給保險公司,同時在當前費率事先審批制中,逐步實施事實上的寬松監管,即較少使用否決權和修改權,然后再逐步向費率管理事先備案制、事后備案制過渡。第三,逐步放松分業管制,鼓勵跨行業的經營競爭?;鞓I經營已成為當今全球金融業發展的一大趨勢,但我國當前實行的還是銀行、證券、保險分業經營、分業監管。面對全球經濟一體化和金融混業經營的趨勢,我國保監會應加強與人民銀行、銀監會和證監會的政策協調與溝通,逐步取消分業經營的限制,促進保險業參與廣義金融領域的競爭,降低保險市場的集中度,在更廣闊的范圍內分散保險市場風險。
參考文獻:
1.江生忠,郭穎,邵全權.回顧2004年中國保險市場[J].中國商業保險,2004
2.李鋼,胡坤.論建立競爭性的保險市場體系[J].保險研究,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