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用語論文范文

時間:2023-03-24 07:00:18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網絡用語論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網絡用語論文

篇1

隨著科學研究日益全球化,很多研究機構都將英文科技的質量和數量作為科研水平的重要評價指標。眾多高校也將提高英文學術論文寫作能力作為研究生英語教學的一項重要內容。但是,科技論文教學課程尚無法完全滿足研究生科研階段的需求,學生在科技論文撰寫過程中依然存在很多困難。

研究生科技論文寫作課堂教學與自主探究學習的結合是提高學生科技論文寫作水平的有效途徑[1]。針對高校英文科技論文寫作教學現狀和學生在論文寫作中的切實需求,提出將在線免費網絡語料庫資源作為學生科技論文寫作的輔助資源,提高學生在英文科技論文方面自主學習、主動探究的能力,積極探索提高英文論文寫作水平的新模式。

2 英文科技論文特點分析

不同于口語、小說、純文學類文體的文章,學術類文章的語言準確精煉,流暢易懂。其特點可以歸納為以下幾點。

專業性特點,科技論文中包含很多專業詞匯和與專業相關的表達。例如植物學方面論文中出現的諸如“self-compatible”(自花授粉)、“biennial”(兩年生植物)、“rosette stage”(蓮座期)等專業性很強的詞匯。

在詞匯層面,當代英語科技論文用詞力求簡潔、規范、準確。例如:“aim”和“objective”是一組近義詞,但是二者在語義上有差別,“objective”的用法是“目標”,在描述“研究目的”時,使用“aim”比“objective”更準確;表達數字“大約”時,使用proximity較about更規范[2];表達原因時,更傾向使用“because”而非“in view of the fact that”,因為這樣使文章表達更簡潔。

在語法層面,當代英語科技論文在詞法、時態、語態、標點符號等方面嚴格遵循約定俗成的語法規則,嚴謹規范。例如,在論文的材料和方法(materials and methods)部分和結果部分(result),描述材料準備、實驗過程及實驗結果時,通常使用第三人稱的被動語態,將動作執行者放在次要位置或忽略不寫,目的是突出實驗器材、步驟等客觀的東西而非作者本人。另外,由于實驗操作以及數據分析等工作是論文撰寫之前的工作,所以這些章節的表達中多使用過去時態。

在句法層面,英語科技論文也存在獨特的特征,如大量使用名詞化結構、分詞短語、介詞短語,而不習慣使用太多定語從句、狀語從句[3]。

在篇章層面,科技論文要求條理清楚,邏輯嚴密,所以,科技論文非常注重轉折詞和連接詞的使用。如similarly、furthermore等表示平行或遞進關系;thus、due to等詞表示因果關系。

時效性特點,英語科技論文通常能迅速反映出科技界最新學術動態與研究成果,在時效性方面往往走在學術專著、教材等其他英語科技文體的前面,有很強的時代感。

3 網絡語料庫應用到科技論文寫作中的可行性

網絡語料庫可以突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強調寫作過程與結果相結合,可以幫助學生解決在科技論文學習、撰寫以及修改過程中遇到的語言問題,提高自主學習能力。其可行性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免費使用在線語料庫。語料庫的建庫模式正在從一般語料庫向專門用途或學科專業語料庫發展[4]。但是國內專門的科技英語語料庫只有上海交通大學的科技英語語料庫(JDEST),大部分高校學生都不具備使用權限。幸而,互聯網有不少在線語料庫如BNC(英國國家語料庫)、COCA(美國當代英語語料庫)等可以通過申請注冊后免費使用。

2)根據學科分類的學術期刊子語料庫。不同學科領域對學術論文寫作要求有所不同,這種差異在文章結構、內容和語言運用方面都有所體現。這就要求學生根據自己的專業特點,發現各自學科領域論文寫作的規范,包括核心內容要素及語言特點[1]。上文提到的免費在線語料庫可以根據文章內容區分出不同專業的學術論文子庫。以美國當代英語語料庫COCA為例,它涵蓋了美國同一時期的口語、小說、流行雜志、報紙和學術期刊五大類型的語料,并且這五個類型方面呈均勻平衡分布[5]。使用者可以在全庫中查找,也可以將查詢范圍限定為特定類型(如學術期刊)。在學術期刊語料庫下,又細分出9個子語料庫,包括Education、Geog/SocSci、History、Humanities、Law/Polsci、Medicine、Misc、Phil/Rel、Sci/Tech,這就為不同研究方向的學生查找語料提供了方便。

3)語料庫可應用于學生日常的科技論文學習、撰寫以及修改。語料庫具有的同近義詞搜索、詞頻統計、相關度排列、詞性限定、詞性列表、上下文限定等一系列功能,可以在詞匯、句法模式、時態、語態、寫作規范、語篇邏輯等方面對學生的日常學習給予幫助。

另外,學生可以對查找的語料進行年代的限定,這有助于學生緊跟時展,學習科技界最新學術動態與研究成果。更重要的是,語料庫可以呈現包括本例句出現的年代、出版的信息、文章標題、作者信息和語料庫分類等詳細內容。因此,語料庫還可以為學生在相關論文查找和搜索方面提供便利。

4 網絡語料庫在英文科技論文寫作中的應用

基于英文科技論文的語言和結構特點,本文以美國當代語料庫(COCA)為例,從4個方面展示網絡語料庫在科技論文寫作中的應用。

通過語料庫發現與專業相關的搭配框架及表達模式 Marco發現某些普通詞匯對該專業語篇的搭配框架特別有選擇性,并且會拓展為專業性短語單位,還有一些半專業詞匯則通過這些搭配框架呈現出專業詞匯的使用模式,并且與該類語篇的具體話步或篇章功能直接掛鉤[6]。學生在語料庫中輸入關鍵詞,可以發現與專業相關的搭配框架及表達模式。例如,以動物作為實驗對象的醫學專業的文章,在論文的實驗材料和方法部分,通常需要交代“本實驗遵守了動物協會的相關規定(institutional animal care)”等內容,這些表達通常有固定的表達模式。如果在查詢框(WORD(S))中輸入“institutional animal care”,選定SECTIONS中的“ACADEMIC”,并選擇按照頻率排序,搜索結果如圖1所示,通過上下文功能即可找到相關表達模式作為參照。如圖1中所示:

1)Approvals from the Institutional Review Board and...were obtained.

2)This study was approved by the Institutional Animal Care and use committee.

通過詞頻統計排序查找符合科技論文風格的表達 同義詞之間除了有定性差異外,在使用頻率以及不同語域詞頻分布上都有較明顯的差異,這種差異可以幫助判斷應優先考慮哪個詞[7]。以“cause”和“give rise to”為例,這兩個詞在COCA語料庫各文體中的頻率及每百萬詞次的宏觀分布情況分別如圖2-a和圖2-b所示。

根據上圖所示的結果不難發現,在學術領域的文章中,“cause”出現12 962次,每百萬詞次的分布為142.34;而“give rise to”的出現次數僅為450次,每百萬詞次的分布為4.94。由此看見,在一般寫作中,考慮到用詞的多樣性和復雜性,學生可能會更傾向于使用give rise to,但是在科技論文寫作中,“cause”為更合適的選擇。

通過相關性分析和積累最相關搭配 語料庫語言學中搭配的概念不只是固定詞組,設計的搭配是一組開放的詞匯總和,而這些詞匯總和也不是任意的,是受語義制約的,它們之間是“互相期待”的[8]。以“effect”一詞為例,在查詢框(WORD(S))中輸入′effect.[n*]′,在(COLLOCATES)中輸入′*′,選定SECTIONS中的′ACADEMIC′,與其搭配的高頻詞匯列表如圖3所示。

由此看見,在科技論文中,“significant”是與“effect”搭配頻率最高的詞匯,接下來,還可查看兩個詞匯搭配的例句,搜索結果如圖4所示。

由以上的例句可以分析得出,“significant”多作為“effect”的定語使用,形如“significant effect”。

由此可見,學生可以通過語料庫尋找科技論文專業詞匯的固定搭配,積累高頻寫作詞匯。

通過語料庫進行驗證和修訂 在論文寫作過程中,學生可以通過語料庫確認語言使用是否得當,從而幫助學生強化正確的語言假設,錯誤的語言假設,發現符合科技論文慣有表達,寫出地道的學術文章。比如在使用問卷調查進行統計分析時,要表達“回收率”(a response rate of)時無法確定前面的介詞,有的誤以為是“in a response rate of”或者“with a response rate of”。這時可以在查詢框(WORD(S))中輸入′a response rate of′,在(COLLOCATES)中輸入′[i*]′,選定SECTIONS中的′ACADEMIC′,檢索其前置介詞的搭配情況,如圖5所示。

結果顯示,“in a response rate of”和“with a response rate of”并不是慣用表達,而應該是“for a response rate of”。由此可見,通過使用語料庫,可以幫助學生在寫作過程中進行自我檢查,避免語法錯誤的發生,提高論文的準確性和專業性,寫出符合規范的科技論文。

5 結語

網絡語料庫應用于科技論文寫作可以幫助學生接觸更多的真實語料,查找更為精確的用法,歸納更多的專業詞匯和表達模式。它的使用不僅激發了學生的寫作興趣,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雖然理論和實踐都表明語料庫在科技論文寫作中起到促進作用,但是它并不能取代科技論文寫作課,而應該將其視為協助學好這一課程的工具。筆者確信,隨著語料庫的發展和更新,它將在英文科技論文學習和撰寫方面發揮更大的作用。

參考文獻

[1]孫藍,陳紀梁.研究生英語科技論文寫作探究式學習體系的思考與構建[J].中國外語,2009(7):66-71.

[2]賀萍.英文科技論文撰寫中的幾個用詞問題[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06(3):321-323.

[3]汪家樹.當代英語科技論文的文體特點及其表現形式[J].同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1999(3):15-19.

[4]何安平.語料庫的“教學加工”發展綜述[J].中國外語,

2010(7):47-51.

[5]汪興富,Davies M,劉國輝.美國當代英語語料庫(COCA):英語教學與研究的良好平臺[J].外語電化教學,

2008(5):72-82.

[6]Marcro M. Collocational frameworks in medical research papers: A genre-based study[J].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2000(19):63-86.

[7]潘璠,馮躍進.基于語料庫的同義詞差異性特征調查[J].山東外語教學,2000(4):8-12.

[8]衛乃興.詞語搭配的界定與研究體系[M].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02:28.

[9]方玲,汪興富.美國當代英語語料庫(COCA)的自主學習應用[J].中國外語,2010(11):79-84.

篇2

網絡數據庫課程是一般分為三大模塊:創建管理數據庫及數據表、數據庫記錄的增刪改查操作,創建管理數據庫對象。對于高職院校的學生來說,大量的知識點導致學生難以記憶、難以掌握,并且在實際操作中不能靈活運用。為了在教學組織過程中培養學生實踐能力,吸引學生學習興趣,在授課過程中將一個完整的案例拆分為若干具有鮮明特點的小案例,并從中分解出完成該案例所需要掌握的知識點,最后再以完整案例貫穿所學內容,最終使學生能夠靈活運用所學內容解決實際問題。在網絡數據庫中采用案例式教學具有以下優點:

1.1學習目的明確

在授課過程中通過一個或幾個獨特而又具有代表性的典型事件,讓學生在案例的閱讀、思考、分析、討論中,建立起一套適合自己的完整而又嚴密的邏輯思維方法和思考問題的方式,以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進而提高技能素質。在所有授課過程中,通過學生成績管理系統及圖書館管理系統數據庫設計及管理,講解數據庫理論知識,學生能夠學有所用,將所學知識靈活運用到實際項目中。

1.2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網絡數據庫中的案例來源于企業真實項目,通過分析討論,學生會主動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活躍了課堂氣氛。例如,我們在授課過程中引入東軟等公司真實項目員工管理系統數據庫設計及實現、網上購物系統數據庫設計及實現等。在案例教學實施過程中,學生的學習興趣被激發到較高的水平,有利于理論知識的學習和理解。同時,學生是主角,由過去被動接受知識變為主動接受并積極去探索,便于學生掌握案例中所揭示的相關問題,通過認真思考,提出解決辦法。

1.3較強的實踐性

案例式教學過程中所選的案例必須與學生的實際項目需求相結合,所學案例要具有準確性及代表性,這就要求授課教師對案例中所涉及的相關知識應有較深刻的認識,選擇適合教學需要的高質量案例。所選案例必須與學生的實踐項目相結合,通過案例教學,有利于提高學生實踐操作技能。具備一定難度的案例,激發學生進行深入仔細地調查研究和分析評價,便于對這些難點和重點問題的理解和掌握,從而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

2教學效果

案例教學法通過一個個典型案例,激發學生獨立思考和創新的意識,讓學生感受、理解知識產生和發展的過程,培養學生創新思維能力。學生在學習中能夠舉一反三,對案例進行完善和擴展,符合高職院校對學生能力培養要求。案例式教學實現了教學相長,即教師在教學中不僅是講授者和組織者,而且是討論中的一員,通過交流,產生思維共振和學術共鳴。學生的思維如果都活躍起來,他們在思考問題的深度和廣度上往往會超越教師,使教師和學生之間相互學習成為可能。合理運用案例教學法法,積極實行啟發式教學,對生活工作中遇到的問題,運用已有的能力解決它,為學生提供在“做”中“學”的學習機會,為以后更快更好地適應就業崗位打下良好的基礎。

3結論

篇3

    關鍵詞:網絡語言; 新聞報道; 時代特色

    1 網絡語言在新聞報道中的應用現狀

    網絡語言是漢語語言在網絡環境下的一種語言變體,是時展中一種特殊的語言現象,是一種時尚、前衛的交流符號,是網民在網絡中充分發揮想象力和創造性的最自由的空間,也是網民在聊天室特定環境中使用的語言。由于網絡在人們生活中普及,網絡語言在新聞報道中使用的頻率明顯增高,從而使網絡語言與新聞語言相互影響,出現了現今狀態的網絡語言。

    1.1 新聞報道中網絡語言的詞匯特色

    為了適應和滿足大眾的語言習慣,越來越多的新聞報道也經常使用一些網絡語言詞匯,并且取得了很好的傳播效果。網絡語言詞匯的結構復雜,表現形式豐富多彩,其語言的主要形式在新聞報道中則主要表現為:舊詞新義、仿擬詞、外來詞語和縮略語。

    1.1.1 舊詞新義

    舊詞新義,是指在網絡語境中對日常生活中已有的詞語,賦予其不同于常用意義的新理解、新意義,使其在使用過程中達到更好的效果。

    例子:2011年末大盤點,十大妖股令人驚嘆(《新疆都市報》2011年12月16日)。“盤點”這個詞的原意是“清點(存貨)”,當把這個詞放在新聞報道中的時候,其詞義則有了“計算、總結”的意思。

    1.1.2 仿擬詞

    仿擬詞是指在原有詞語的對比下,通過對其中語素的更換或諧音仿造出來的新詞。如由“帥哥”仿擬出“靚哥”“酷哥”,“大眾化”仿擬出“小眾化”,由“寒流”仿擬出“韓流”等。

    例子:新增中科院士九成是海歸(《羊城晚報》2011年12月10日)

    這里的“海歸”取了“海龜”的諧音,指留學海外回國的人。

    1.1.3 外來詞語

    外來詞語的使用形式多樣。外來詞語主要來源于意譯詞語和音譯詞語意譯形式如幽默(humor)、維生素(vitamin)、熱狗(hotdog)等。

    例子:昌吉交警“微博”征十大駕駛陋習

    參與行動的“粉絲”有資格被評為交通形象大使(《新疆都市報》2011年12月12日)

    “粉絲”是英語“fans”的音譯。其原本的詞義含有狂熱、熱愛的意思,后來又被引申為追星族,在現代西方國家,“fans”一詞還擴展出了“同志戀”、“同性戀”的意思。微博出現后許多網名更是對這個詞加以追捧,所謂的粉絲又變成了支持者。

    1.1.4 縮略語(引申為影迷、追星等意思)

    第一,英文縮略語,英語單詞或短語首字母或關鍵字母縮寫

    例子:NBA新賽季賽程出爐   990場常規賽激戰4個月(《都市消費晨報》2011年12月8日)

    National Basketball Association(全國籃球協會、美國男籃職業聯賽、美國籃球職業聯賽,簡稱NBA),直譯為美國籃球大聯盟,簡稱美職籃。

    第二,英、漢、數字混合縮略語,包括英文字母、數字混合型和英文字母、漢字混合型

    例子:專家來烏分析空氣污染狀況  PM2.5應可望又可即(《新疆都市報》2011年12月9日)

    PM2.5是指大氣中直徑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顆粒物,也稱為可入肺顆粒物。“PM”,英文全稱為particulate matter(顆粒物),PM2.5表示每立方米空氣中這種顆粒的含量,這個值越高,表明空氣污染越嚴重。

    1.2 新聞報道中網絡語言的網絡新短語

    1.2.1 新詞類組合

    網絡新詞類組合,是指在互聯網上出現的一些與傳統語言結構相違背,并被大多數網民接受和使用的詞類組合。

    例子:兩位“微博控”官員心聲

    伍能:我愿“被貶”到縣里

    廖新波:我無需借微博上位(《羊城晚報》2011年12月10日)

    控,出自日語“コン(con)”,取complex(情結)的前頭音,指極度喜歡某東西的人,喜歡的東西要冠在“控”字之前,在名詞后加上即成為“很喜歡某物”的意思。“微博控”就是對微博極度喜愛的人。

    1.2.2 新詞格式

    網絡新詞格式,是指以一個構詞能力很強的類詞綴為主要詞材料,從而形成一種新的短語形式。比如像XX男、X跑跑、零XX、XX控、XX熱等這一類詞類組合。這一類新詞格式的大量出現,豐富了人們的語言世界,滿足了人們求新求奇的心里,這種奇特的詞語用法為廣大受眾所喜聞樂見,因而在新聞報道中具有較強的生命力。

    例子1:印度“最佳醫院”“醫跑跑”震驚世界(《中國青年報》2011年12月12日)

    文中的“醫跑跑”是指醫生不顧病人安危,在危難關頭扔下病人自己逃走,“X跑跑”的格式就是用來指在危難喪失職業道德的人。

    1.2.3 新聞報道中的網絡新句式

    隨著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之間的競爭日益加劇,新聞報道在語言的使用上更注重新穎獨特,時尚趣味,親切通俗,所以具有這種特質的網絡新句式就被媒體與時俱進地運用到新聞報道中,以爭取更多的受眾。像“XX的不是XX,是寂寞”,“不要迷戀哥,哥只是個傳說”,“你媽媽喊你回家吃飯”等網絡新句式已經頻繁地出現在人們的視線當中。

    例子:“親,感謝您支持單位化管理哦”

    社區用“淘寶體”和居民“套近乎”(《烏魯木齊晚報》2011年12月12日)

    “淘寶體”是說話的一種方式,最初見于淘寶網賣家對商品的描述。淘寶體后因其親切、可愛的方式逐漸在網上走紅。其基本的句式是“親,XXXX哦”,“親”就是親愛的意思。

    2 新聞報道中如何使用網絡語言

    2.1 網絡語言在新聞報道中呈現的主要問題

    2.1.1 語言使用隨心所欲,缺乏規范

    中、英文夾雜使用過多、過濫。新聞語言的中、英文夾雜、歐化表述的現象已經非常嚴重,尤其在體育報道、娛樂報道、時尚報道中更為突出。比如“PK”一詞,“PK”是“Player Killing”的縮寫形式,原指在游戲中高等級玩家隨意殺害低等級玩家的行為,后引申發展為“對決”等含義,并且用法更加廣泛。傳統體育報道中的“對抗”、“對決”已經被英文縮略詞“PK”取而代之。

    2.1.2 語言過分追求通俗,卻難免流于低俗

    (1)語言暴力

    語言暴力是指所有企圖說服、控制和強迫別人接受你的觀點的語言策略,即在語言表達中記者把自己理解的信息強行加入到信息庫中,造成對他人情感、自尊、心靈侮辱等傷害。

    例子:下面是見證奇跡的時刻,林書豪最后0.5秒絕殺猛龍(《都市消費晨報》2011年12月16日)

    這里的“絕殺”是指一種游戲技能,一種特效武器能把怪物擊飛。體育競賽注重的是友誼團結、公平競爭,但有些媒體在報道中卻把語言的暴力融入其中,偏離了新聞報道的客觀公正的同時也帶來了消極影響。

    (2)過分媚俗性

    在新聞體制的改革和市場經濟的雙重沖擊下,各種媒體之間的競爭越來越激烈,為了贏得更多的受眾,新聞報道中的出現了語言過分媚俗性的現象。

    例1:2012,“房奴”將為三次利息買單(《都市消費晨報》2011年12月8日)

    例2:散打冠軍比賽受傷命懸一線各方推諉無人負責   誰為運動員生命安全埋單?(《新疆都市報》2011年12月9日)

    “埋單”和“買單”同義異形的流行語混用,給受眾的閱讀帶來了明顯的視覺上的困擾。

    2.2 新聞報道使用網絡語言的規范

    我國第一部有關語言文字的專門法律《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規定了普通話和規范漢字作為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的法律地位,并對國家機關、學校、新聞媒體和公共服務行業等使用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做出了明確規定。

篇4

測試工程師也可采用以下這種方案:從德克薩斯的辦公室上互聯網打開Web頁自制一個用于記錄結果的表格點擊指定的空白區域此時,位于井邊的儀器自動執行適當的測試并在表格上顯示文本或圖形數據,同樣,這種方式也可在無人情況下完成設備校準、故障清除等遠程服務。

模式變遷

根據測試方法,測試結構被劃分為兩種類型:線形分布式結構遠程分布式結構在線形分布式結構體系中,所有的測試工具和測試儀器——服務器、數據庫管理器、數據統計進程控制硬件和軟件等——都順次連接在一個局域網上。遠程分布式結構則假設儀器和控制機之間的地理距離在同一端,有關它們的進程控制則在另一端進行。這種方式包括遠程監測和遠程控制。

計算機通訊技術的發展使建立這種測試體系成為可能。目前,局域網技術已經得到廣泛應用,遠程儀器I/O標準也接收了TCP/IP協議,數據庫服務器已經可以升級為遠程數據服務器。這些都使各種類型的通訊成為可能。不管在一座樓內還是地球的兩端,測試工程師們現在都可以利用它們來協調生產進程。已經有一些標準協議和產品如超文本傳輸協議(http)等提供了基本構架。很多開發環境也允許開發無縫的分布式應用程序。然而,雖然像MicrosoftVisualBasic這類開發環境提供了網絡應用程序的開發功能,但它們缺乏測試方面所需的一些特殊要求.惠普公司開發的可視化工程環境(簡稱HPVEE)和美國國家儀器公司開發的LabView等一些圖形化的編程環境可用來解決這個問題。利用這些工具,測試工程師在構筑測試解決方案時只需知道域名或IP地址。再通過Netware或其它的互聯網瀏覽器連接遠程端點,簡化用于兩地通訊所需的軟件設計工作量。

圖形化編程

傳統的程序設計語言需要知道關鍵字并遵循復雜的語法規則才能產生出成百上千行代碼——這些代碼很容易出現語法問題以及邏輯錯誤。相比之下,圖形編程工具有效地利用了當今圖形用戶接口的點擊特性。編寫程序只包含以下的一些簡單步驟:用鼠標選擇儀器函數作為對象描述測試步驟和對象之間的關系建立初始條件運行結束后,環境會自動以圖形方式顯示測量結果。而用傳統的編程方法實現一些特定的工作如創建圖形顯示方式、支持鼠標和鍵盤控制、選擇輸入輸出顯示特性、增加程序的保密性等,可能需要幾天的時間。

這種更加直觀的方法可以降低80%以上的編程時間,更重要的是測試工程師認為圖形技術更加方便有趣,從而鼓勵他們在更多的場合應用這些工具。另外,此軟件還支持眾多廠家生產的儀器驅動器,包括遵循VXI即插即用標準的所有儀器模塊。它還用直接I/O方式控制如下類型的儀器:GPIBRS-232VXI基于局域網GPIO利用HPVEE、PC和工作站還可直接控制VXI的背板總線。

對用戶的透明度

遠程分布式結構體系之所以得到廣泛認可的原因應歸功于它大大降低了用戶和他訪問的信息以及信息本身之間存在的臣離所引起的問題。簡單地說,不管測試儀器在同一個房間.在其它建筑物內,在另一個州或在地球的另一端.軟件的操作方式都是一樣的。

假設分布在全球各地的地面監測站需要控制位于一個衛星上的儀器。操作者必須知道衛星運動的方式以及需要實時監測的功能。因此,每個操作者必須知道監測鏈上前一位操作者所做的工作。

惠普公司通過利用VXI技術設計了一種靈活的解決方案,它使操作者之間、操作者和衛星之間密切配合,代替了以往那種操作權轉移方式。這種技術還可以應用在一些危險環境中進行的測量過程,比如煉鋼廠或其它充滿高溫或腐蝕性空氣的環境,不適合工作人員在同一所房間內監測和控制儀器。另外一個應用是從一個大的測試單元檢查測試參數.比如一架天線或飛機的翅膀.這些都需要在不同地點設置多個VXI機箱來執行所需的測試,而網絡技術則允許在一個中心控制點來處理所有儀器。還有一個就是儀器共享問題。假設一個工作組中有若干個科學家.他們都需要用到位于指定地點的一個價格昂貴的儀器集。VXI技術和互聯網技術的結合使得他們可以在各自的實驗室使用這些儀器。

我們可以想象這樣一個過程:生產者將生產線上所有的測試點連接到指定服務器上,這臺服務器上有一個Oracle數據庫和所有結點需要的測試程序。這樣,生產線上的操作者在掃描粘貼在傳送帶設備單元上的條形碼并傳送給服務器后,由它來選擇合適的測試方案并通知相應的測試設備,并決定所要測量的部件和參數。操作者只需將設備單元安裝到固定的機架上,按下按鈕即可,測試結果會自動返回給服務器。

遠程診斷

測試工程師可以利用互聯網技術來排除遠在12000英里以外的設備故障,從而提高設備的利用率,并降低維修費用。例如,我們在服務器上設置了設備診斷、校準和自檢專家庫,為位于吉隆坡的測試點分配一個IP地址,這樣,遠在美國圣大菲的測試工程師就可以通過測試點提供的信息來運行設備的診斷和校準程序,當然,所有這些都需要通過專用軟件才能進行。

在不遠的將來,服務器將支持在一個測試點上運行多種傳輸協議。通過膝上型電腦,測試人員可以瀏覽各個測試點信息,并在相應測試設備上運行診斷系統。“熱鏈接”(超級鏈接)技術允許訪問駐留在第三方系統上的校正系統,測試點可直接下載而不需測試人員身臨其境。

擴展儀器功能

假設我們擁有一個Web頁,一個擁有自己的http服務器和html頁的儀器,將儀器的IP地址通過“熱鏈接”技術同Web頁連接起來。用鼠標點擊熱點“校準”就可以訪問到校準Web頁,它包含儀器的標準規范和校準程序。如果需要尋求儀器生產廠家的支持,第三方的超級鏈接可直接連接到提供此項服務的主頁上。它可以自動將我們使用的軟件或硬件升級到最新版本。

如果儀器在其內部有一個http服務器和Web頁,那么就很容易得到廠家的技術支持,用戶的操作也相應被簡化。儀器的Web頁應包含其基本的使用說明文檔,同時為了幫助那些身體殘疾的客戶,這種在線幫助系統甚至還可以使用視頻或音頻校準功能。當然,它還應支持硬拷貝和打印功能。在這種結構中,儀器就不需要連接到GPIB總線或VXI機架上,而只需象協調其動作的PC一樣,連接到局域網上即可。

創建一個解決方案

回過頭我們再看一下上面提到的有關衛星的那個例子。惠普公司最初的解決方案是利用疊架式儀器。它采用一個支持VXI組織TCP/INST協議的局域網/GPIB總線轉換器,即HPE2050來實現以上測試過程,這種系統通過HPE2050連接到局城網上,然后用GPIB母線和儀器連成一體。再把分布在世界各地的、駐留有測試儀器控制程序的測試點工作站組建一個測試廣域網,實現遠程分布式測試。

基于VXI的解決方案是把HPE2050轉換器連接到0槽控制器上,或把內嵌式控制器配置為一個支持TCP/INST協議的服務器,這樣控制器通過端口就可以和局域網連接起來。TCP/INST協議是HP實驗室的研究員在標準RPC機制的基礎上開發出來的一種局域網傳輸協議。隨后,VXI組織將其接納并作為分布式VISA的基礎。采用此協議的HPVISA可通過HPE2050訪問儀器或運行在服務器上并具有VXI、串口、GPIO接口的控制器,而所有這些只需知道HPE2050或控制器所屬的域名或IP地址。

需要解決的問題

雖然組建分布式測試體系的可能性已經存在,特別是一些計算機技術的出現為其注入了新的活力,然而它還達不到我們理想中的完美程度。這主要是因為互聯網上數據的傳輸率低且不受控制,其結果是從遠地通過不同路徑在電話線上傳輸的數據包不會按照正確的順序到達指定地點。這個瓶頸通常來自一些特殊的局域網,尤其是小公司組建的局域網。另外,在數據包橫跨美國大陸時,一些不可靠的傳輸協議會導致70%左右的內容丟失,其結果使數據的傳輸變得更加緩慢。另外,工業標準變動過快也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

這些因素都影響到了分布式測試程序的正常運行。因為在一個分布式解決方案中包含計算機間的通訊進程,所以應用程序內存駐留數據在網上傳輸和在另一個計算機進程的內存中等待所需要的時間都會影響到測試結果。傳輸率不僅和機器本身的速度有關,也和局域網上所運行的協議有關。例如,理論上,以太網的傳輸速率可達到10Mbps,但如果考慮到以上這些因素,實際上它只能達到1Mbps甚至更低,遠遠低于一些數據采集方案的要求。

在一些數傳速率要求不高的場合,可以考慮采用無錢解決方案,使遠程地點不再需要傳統的電話線才能通訊,從而降低費用。它只需要以下這些設備,如一臺PC、所需的儀器系統、移動電話調制解調器和太陽能電池板就可以組建一個完整的、自包容的且價格低廉的監測站,使分布式測量得到廣泛應用。

智能化體系

目前的分布式系統——包括遠程主機和遠程進程仍然采用一種主從式結構,它極大地限制了軟件對另一端的控制能力。對于測試過程和測試參數的監測,必須在智能化前端機進行的系統,這種結構由于互聯網的低數傳速率和不可控制等因素的存在,使其無法得到應用。

增加前端機測試軟件的功能,減少測試儀器到服務器的數據傳輸量也許可以解決這個問題。這種方案要求儀器在不需要遠程服務器干涉的情況下,本身就具有獨立采集數據和分析數據的能力。比如,每臺儀器擁有一個JAVA虛擬機,可以通過當前的Web協議下載JAVA進程。

篇5

人工神經網絡(AartificialNeuralNetwork,下簡稱ANN)是模擬生物神經元的結構而提出的一種信息處理方法。早在1943年,已由心理學家WarrenS.Mcculloch和數學家WalthH.Pitts提出神經元數學模型,后被冷落了一段時間,80年代又迅猛興起[1]。ANN之所以受到人們的普遍關注,是由于它具有本質的非線形特征、并行處理能力、強魯棒性以及自組織自學習的能力。其中研究得最為成熟的是誤差的反傳模型算法(BP算法,BackPropagation),它的網絡結構及算法直觀、簡單,在工業領域中應用較多。

經訓練的ANN適用于利用分析振動數據對機器進行監控和故障檢測,預測某些部件的疲勞壽命[2]。非線形神經網絡補償和魯棒控制綜合方法的應用(其魯棒控制利用了變結構控制或滑動模控制),在實時工業控制執行程序中較為有效[3]。人工神經網絡(ANN)和模糊邏輯(FuzzyLogic)的綜合,實現了電動機故障檢測的啟發式推理。對非線形問題,可通過ANN的BP算法學習正常運行例子調整內部權值來準確求解[4]。

因此,對于電力系統這個存在著大量非線性的復雜大系統來講,ANN理論在電力系統中的應用具有很大的潛力,目前已涉及到如暫態,動穩分析,負荷預報,機組最優組合,警報處理與故障診斷,配電網線損計算,發電規劃,經濟運行及電力系統控制等方面[5]。

本文介紹了一種基于人工神經網絡(ANN)理論的保護原理。

1、人工神經網絡理論概述

BP算法是一種監控學習技巧,它通過比較輸出單元的真實輸出和希望值之間的差別,調整網絡路徑的權值,以使下一次在相同的輸入下,網絡的輸出接近于希望值。

在神經網絡投運前,就應用大量的數據,包括正常運行的、不正常運行的,作為其訓練內容,以一定的輸入和期望的輸出通過BP算法去不斷修改網絡的權值。在投運后,還可根據現場的特定情況進行現場學習,以擴充ANN內存知識量。從算法原理看,并行處理能力和非線是BP算法的一大優點。

2、神經網絡型繼電保護

神經網絡理論的保護裝置,可判別更復雜的模式,其因果關系是更復雜的、非線性的、模糊的、動態的和非平穩隨機的。它是神經網絡(ANN)與專家系統(ES)融為一體的神經網絡專家系統,其中,ANN是數值的、聯想的、自組織的、仿生的方式,ES是認知的和啟發式的。

文獻[1]認為全波數據窗建立的神經網絡在準確性方面優于利用半波數據窗建立的神經網絡,因此保護應選用全波數據窗。

ANN保護裝置出廠后,還可以在投運單位如網調、省調實驗室內進行學習,學習內容針對該省的保護的特別要求進行(如反措)。到現場,還可根據該站的干擾情況進行反誤動、反拒動學習,特別是一些常出現波形間斷的變電站內的高頻保護。

3、結論

本文基于現代控制技術提出了人工神經網絡理論的保護構想。神經網絡軟件的反應速度比純數字計算軟件快幾十倍以上,這樣,在相同的動作時間下,可以大大提高保護運算次數,以實現在時間上即次數上提高冗余度。

一套完整的ANN保護是需要有很多輸入量的,如果對某套保護來說,區內、區外故障時其輸入信號幾乎相同,則很難以此作為訓練樣本訓練保護,而每套保護都增多輸入量,必然會使保護、二次接線復雜化。變電站綜合自動化也許是解決該問題的一個較好方法,各套保護通過總線聯網,交換信息,充分利用ANN的并行處理功能,每套保護均對其它線路信息進行加工,以此綜合得出動作判據。每套保護可把每次錄得的數據文件,加上對其動作正確性與否的判斷,作為本身的訓練內容,因為即使有時人工分析也不能區分哪些數據特征能使保護不正確動作,特別是高頻模擬量。

神經網絡的硬件芯片現在仍很昂貴,但技術成熟時,應利用硬件實現現在的軟件功能。另外,神經網絡的并行處理和信息分布存儲機制還不十分清楚,如何選擇的網絡結構還沒有充分的理論依據。所有這些都有待于對神經網絡基本理論進行深入的研究,以形成完善的理論體系,創造出更適合于實際應用的新型網絡及學習算法[5]。

參考文獻

1、陳炳華。采用模式識別(智能型)的保護裝置的設想。中國電機工程學會第五屆全國繼電保護學術會議,[會址不詳],1993

2、RobertE.Uhrig.ApplicationofArtificialNeuralNetworksinIndustrialTechnology.IEEETrans,1994,10(3)。(1):371~377

3、LeeTH,WangQC,TanWK.AFrameworkforRobustNeuralNetwork-BasedControlofNonlinearServomechannisms.IEEETrans,1993,3(2)。(3):190~197

篇6

網絡的出現,使語文作文教學更具有蓬勃的生命力。通過網絡閱讀引導學生關注社會現實、了解社會動態,不僅可以解決學生作文素材不足的問題,而且可以讓學生的作文內容更豐富、更充實、更有現實針對性。同時網絡資源信息泛濫,學生不能合理利用網絡信息會深受其害,合理整合和運用不僅讓作文受益無窮,而且可以實現學習行為方式的轉變。

【關鍵詞】 作文教學;網絡環境;資源整合

隨著我國教育信息化步伐的加快,互聯網作為傳播的新媒介,正悄然改變我們的工作、學習和生活,運用多媒體網絡進行作文教學的改革與實踐也就成為當前我國進行教育研究的重點。傳統的語文教學,特別是作文教學因其枯燥、低效、程式化而困擾教師與學生,而網絡環境下的作文教學,為語文教學開辟了新的途徑,使教學信息更形象化、趣味化、多樣化,使作文教學出現了新的“亮點”。在此我就“網絡環境下作文資源的整合與運用”這一課題談幾點設想。

1 建立作文教學專題網站

網絡作文教學實施的前提是專題學習網站的設計、開發、建設與管理。教師可事先把各種教學內容制作成網頁,組成網站,存放到Web服務器上。利用瀏覽器,學生可隨時在專題學習網站和因特網上獲得所需要的信息和進行網上交流。這是進行網絡教學的前提。

2 網絡作文教學實施過程

2.1 創設情境,激發熱情。 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寫作的興趣始于心靈的感染和視聽的沖擊,作文課上,教師若能先提出相關的問題,以引起學生的好奇與思考。然后充分利用多媒體技術和網絡資源,結合作文教學目標,為學生創設一個真實、生動、明了的作文情境。如展示震撼心靈的聲響和栩栩如生的畫面,讓學生感悟形象,得到心靈的觸動,他們表達的欲望自然就更加強烈。教師創設情境的方法很多,如借助音樂、電影片段、實物展示等,這些手段均能激發學生熱情。

2.2 搜索素材,整合資源。

學生的寫作欲望被激活了,再針對話題分組或獨立作相關信息的搜集,學生在網上搜索鍵入作文,屏幕上出現與文題有關的材料,內容涉及文化、科學、政治、經濟、歷史、人生、道德、情感、心理……如此廣博而鮮活的信息資源展示在眼前,琳瑯滿目,應接不暇,如拂面春風,學生汲取知識,甘之如飴。

在搜索中,有時找到的內容量極大,而閱讀時間有限,有時所需的資料又會很少。這時,需要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通過網絡進行各種形式的協作學習,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和想象能力,結合各自的特點,通過電子郵件、QQ,或到指定的論壇(如校園網論壇)進行討論。通過這些交流,學生們互通有無,共同解決碰到的問題。交流素材的目的就是改變“人人心中有,我卻眼前無”的遺憾與訓練學生視眼更為廣闊。這樣一來,學生就能愿意寫,自由寫,舒心寫了。

教學在這一環節需啟發學生互相交流啟發,同中求異,異中求高,高中求奇,做到“仁者見仁,智者見智”。鼓勵其盡情展示各自個性,堅持自己獨到見解,提倡自我欣賞、自我陶醉,杜絕“人云亦云”。指導學生選材的注意點:(1)注重思想內容豐富、突出,最能打動人、說服人的素材;(2)選擇能夠說明、突出、烘托、暗示主題的素材;(3)運用典型的、真實的、準確的素材。

2.3 自主構思,獨立成文。 學生整合素材資源后,就開始構思,根據自己的構思、所找的素材,思考成熟后,直接在電腦上寫作,并發送到教師規定的指定論壇的指定位置,并邀請其他同學評價、批改。如果學生在寫作過程中遇到困難,可通過網站提供的留言板、班級QQ群、博客網站進行交流,教師或其他同學可即時指導幫助,教師還可利用網絡控制軟件中的“個別輔導”功能進行個別指導。

篇7

一、網絡文化的蘊含與當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

網絡文化在現今社會是一個很“熱”的概念,對它沒有確切的定義,但不可否認的是它已經成為當代社會生活中的一種重要文化現象[2]117。網絡文化是信息社會的產物,是隨著互聯網技術不斷發展而發展的文化現象,主要包括網絡物質文化,例如網絡硬件產品,網絡系統等;網絡制度文化,例如上網規則,網絡流程等;網絡精神文化,例如網絡對人們思想觀念的改變等。毋庸置疑網絡精神文化的影響較為廣泛,而大學生正是這一文化的有力推廣者。作為新興技術的普遍消費者,他們的思想政治頗受網絡文化的影響。網絡文化為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廣袤的空間,新穎的材料,先進的思想。所以對于高等學校來說,不斷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大學生的思想政治素質是當務之急。而思想教育只有緊跟社會發展的步伐,時刻掌握大學生思想的發展變化才能永葆自己的生命力。眾所周知,20世紀以來互聯網的普遍使用,信息高速公路的形成都證明了網絡在逐步地影響著人類的社會生活。

二、網絡文化特征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義

自網絡文化形成以來,中外不少專家學者對這一文化現象進行研究,并對其特征進行了探討。首先,網絡文化具有虛擬性和自由性。網絡上的時空和環境都具有虛擬性,人們甚至可以脫離現實的環境條件去體驗某種經驗,例如網絡上各種社區的出現。而且,對于網民來說,在網絡的運用方面上具有相當大的自由權,他們能隨時隨地上網,在網絡交往上可以采用匿名等,最大程度上保證了網民的自由權。其次,網絡文化具有象征性和交互性。從歷史上可以發現,一定時代的有代表性的社會生產力,往往成為該時代文化的標志或象征,比如石器時代以石斧等石頭制成的工具為標志[3]122。因此,信息時代的標志可以說是網絡。作為時代的產物,它傳播的重要形式就是網絡信息的溝通和互動,網民可以自由的選擇圖、文、音等形式與外界進行溝通和交流。最后,網絡文化還具有平等性和透明性。在網絡世界里,沒有窮富的界限,沒有學歷的審查,沒有等級的懸殊等等,每個人都可以發表自己的意見,同時網絡可以用最快的速度把信息向全球傳播。

網絡作為一個大平臺,它所提供的信息良莠復雜,真偽難辨,高校正是各種有害思想滲透的主要對象,校園網絡成為重要之地,這就意味著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依舊要堅持的指導地位,在思想交流頻繁突出的背景下,在增強大學生的憂患意識,引導大學生積極健康的成長。

三、網絡文化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作用。

(一)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發展研究的重要載體,是現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應用領域,對當今大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起著引導作用。

網絡文化自產生以來,以其獨特的方式影響著大學生的思想意識,價值觀念甚至是道德品質的發展方向,它不僅大大地拓展了大學生的視野,使他們通過網絡來了解不同國家的文化形態,不同地區的民俗風情,不同時代的聯系和發展,而且可以幫助大學生從這些信息里吸取精華,找出規律,進而形成自己的新觀念,新思想。但是從另一方面講,大量的未經過濾的信息充斥著網絡,其中夾雜的一些個人言論或者是不好的信息同樣也會帶給大學生消極的影響。因此我們要積極把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特點,確立開放式的教育觀念,充分的把握住網絡所帶來的機遇,引導大學生正確的思想觀念的形成。

(二)網絡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大學生思想狀況的變化,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加強和改進。

近年來,大學生的思想觀念變化很明顯,他們早已不再以“死讀圣賢書”為宗旨,而是逐漸轉變為重視學以致用,積極創新的觀念。因此有學者總結道:大學生思想變化的根本性原因在于大學生成長環境的變化以及育人環境的發展[4]157。這種新的育人環境便是一個校園現實空間與網絡虛擬空間密切聯系的環境,是一種新型的人際交往和文化溝通的環境。面對一個全新的境況,大學生在接受信息的方式,個性,心理和行為等方面都出現了新情況和新規律,所以說網絡文化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目標和方向,以便教育者及時調整方案,緊跟時代步伐。

篇8

豐富的館藏和良好的整理基礎是開展用戶服務的前提。筆者在調查中發現,一般而言,服務出色的圖書館在口述歷史資源采集與積累方面的工作也較出色。美國圖書館口述歷史數據庫不僅充實了豐富的口述歷史資源,同時為了便于網上查閱開辟了多樣化的檢索方式和詳盡的資源描述。以美國國會圖書館的退伍軍人口述歷史項目數據庫為例,該數據庫的資源不僅有大量口述歷史的抄本,還收錄有口述歷史錄音或錄像。數據庫中的口述歷史錄音或錄像會有“訪問數字采集”標識,可供用戶在線觀看。其檢索方式有記錄格式檢索、日期檢索、區域檢索、口述人檢索等諸多類型,其資源的元數據描述也十分詳細,囊括了題名、館藏地址、采集者或捐贈者(組織)、口述者、訪談日期等。此外,為了避免網上瀏覽的不便,實現對頁數較多的抄本快速定位查閱,杜魯門圖書館對幾百頁甚至上千頁的抄本做了必要的加工,制作了內容目錄,提高了利用的效率。目前,我國圖書館的口述歷史工作還在初始階段,很多圖書館的口述歷史采集工作剛剛啟動,采集的口述歷史資源還比較單薄,建立起來的口述歷史數據庫需要不斷的積累和充實。除了個別口述歷史工作較好的圖書館外,很多圖書館即使建立了數據庫等,也缺乏對資源的梳理和必要加工,只是將口述歷史資料簡單地放進數據庫,并且數據庫的功能較為單一,數據資源的描述不能充分揭示數據的內容和特征。長此以往,這種狀況將會阻礙圖書館口述歷史服務的持續開展。美國圖書館口述歷史服務工作的開展,尤其注重資源的積累和整理加工,啟示我們要做好前期的口述歷史訪談工作,注重口述歷史資料的采集和整理加工,加強數據庫和網絡平臺的建設,為后續的用戶服務提供基礎。

2 探索多元化的服務方式

從調查中可以發現,網絡環境下美國圖書館口述歷史用戶服務的路徑并不是單一固化的,而是包括了網絡數據庫檢索、網絡展覽、網絡商店、網絡社交媒體、網上課堂等多種形式。例如,美國班克羅夫特圖書館不僅建有“特色口述歷史項目”數據庫、網上博物館展覽,還在圖書館網站上公布自己出版的圖書目錄和提供網上售書服務,開辟了別具特色的“批判式利用”。美國總統圖書館在數據庫建設的基礎上,還開辟了網上商店和網上課堂。一方面,這些多元化的服務路徑是數字網絡時展的產物,另一方面,則體現了美國圖書館口述歷史界為用戶提供優質服務的積極態度和所做的努力。目前,我國圖書館口述歷史服務的路徑主要是建設口述歷史資源數據庫,提供網絡檢索服務和網上展覽,服務方式還較為單一。據了解,一些用戶對口述歷史較為感興趣,但苦于沒有合適的獲取口述歷史服務的路徑,制約了他們對口述歷史的利用。因此,筆者認為,我國圖書館應在現實條件的基礎上,主動出擊、積極作為,對美國圖書館多元化的服務路徑進行思考和合理借鑒,研究開辟適合不同用戶群體的多元化的服務路徑,這或許能夠成為提升圖書館口述歷史用戶服務水平的突破點。

3 注重口述歷史著作權保護

口述歷史作為口述者的回憶,是對口述者過去經歷的原始記錄,涉及了口述者及相關人士的過去甚至隱私。口述者理應作為口述歷史的著作權主體之一,享有對口述歷史的各種權益。圖書館在提供口述歷史利用服務時,有責任對口述者的著作權和隱私權進行保護。隨著因特網和網絡技術的發展,針對口述歷史工作者遇到的新的法律問題和法規事務,在1998年的美國口述歷史協會年會上,學者們專門研討了網絡環境下口述歷史利用服務的著作權保護問題。當前,美國圖書館在口述歷史服務中通常的做法是通過協議和技術等方式來保護口述歷史著作權。例如,約翰遜總統圖書館不僅收藏了大量的口述歷史資料,而且通過網絡為用戶提供抄本,并且用戶可以任意下載和到館租借口述歷史的訪談錄音磁帶,不過考慮到今后可能產生的著作權問題,這種服務是以簽汀法律許可協議為前提的。為了發揮口述歷史著作權協議的作用,美國馬里蘭州波托馬克的圣安德魯主教派教會學校專門制定了各種標準的協議書。此外,為了保護著作權,美國國會圖書館則對網絡下的口述歷史利用做出了詳細規定:“口述歷史資料的所有參與者(包括采訪者與受訪者)對資料擁有版權,用戶在用于出版和傳播之前需要獲取他們的許可。如果用戶將獲取的口述歷史資料用于出版或展覽,圖書館必須收到受訪者的書面許可,否則該使用僅限于個人研究等。這些許可對于保護受訪者的版權是必須的。有的圖書館為了避免敏感內容被公開,通過技術手段對口述歷史資料進行處理,既保護了敏感的內容,又確保了用戶可以利用公開部分的權利。實踐證明,美國圖書館的以上做法,在保護口述歷史著作權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在我國圖書館口述歷史研究領域,著作權保護問題已經引起了學者們的關注,同時在實踐工作中也暴露了著作權保護存在的短板,因著作權糾紛而對簿公堂的案件不斷發生。因此,我國圖書館應該借鑒美國圖書館的做法,在開展口述歷史用戶服務中注重著作權保護,通過簽汀著作權協議和采取相關技術措施來保護口述歷史著作權。

篇9

【論文摘要】 網絡時代的信息資源的開放性、娛樂性以及傳播的迅捷性使得中學師生獲得更多教學資源,開闊學生視野的同時,也在許多方面對中學語文教學產生了消極影響,異化的網絡語文的沖擊使得學生難以掌握規范的語言文字表達、庸俗化的網絡語文使得學生喪失對格調高雅的語文的學習興趣、未經正式確認語文作品干擾正常語文教學秩序等是主要表現。

網絡時代是當今時代的重要特征,網絡語文則是網絡文化的重要載體,隨著信息技術在人們生活中扮演著愈加重要的角色,網絡語文不可避免的“外溢”到現實生活中,也就不可避免地影響到了人們說話及行文方式,而也就不可避免地對語文教學產生著重大影響。作為語文教學的重要階段,中學語文教學不僅僅承擔著傳授語言文字及其運用知識的重要功能,還是情感教育、審美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平臺,將在很大程度上奠定這一個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網絡作為信息龐雜的載體,蘊含著大量對教學有促進意義的語文資源的同時,也夾雜著許多不利于語文教學的信息,本文將就網絡對中學語文的影響做些初步探討。

1 網絡對中學語文教學的積極影響

第一,資源豐富的網絡,為中學語文教學提供了極大便利。網絡的開放性使得互聯網成為一個巨大的知識寶庫,語文便是其中重要組成部分。在沒有互聯網的時代,我們學習語文,主要通過書籍、報刊等介質以及電視、收音機等傳媒,囿于容量限制,這些資源使用起來十分不便,而在互聯網普及的今天,要查一個字的意義,查一個詞才出處,查一首詩的作者,由于有了互聯網,這對于語文學習來說,效率大大提高。

第二,開放性的網絡,為開闊師生視野,更好運用語文提供了重要平臺。在相對自由開放的網絡世界中,老師和學生都可以接受到更為豐富的語文及其運用,這相對于局限在校園中、課本上學習語文來說,意義重大。網絡平臺通過多媒體等形式可以讓語文更為鮮活起來,有利于啟發教師的授課及學生的認知。

第三,網絡有利于促進語文的審美、德育功能的實現。隨著網絡對民主、人文關懷的不斷深化,網絡在促進傳統語文的審美教育、德育功能上具有傳統媒介所不具有的優勢。網絡傳播的廣泛性和迅捷性將主流意識通過各種各類群體所易于接受的方式傳播。

2 網絡對中學語文教學的消極影響

事物具有兩面性,包羅萬有的網絡在給中學語文教學提供了更為豐富的可自取用的教學資源的同時,也正是由于其包容性、開放性的特征給中學語文教學帶來了眾多消極影響。

首先,資源過于豐富給中學語文教學帶來困惑。當下,人們對網絡的依賴程度加大,有疑問就“百度”,是許多人的首選。網絡百科便是其中的重要的查詢方式,而從網絡百科的編纂過程來看,嚴謹程度遠遠低于傳統語文媒介的編輯出版過程。如百度百科,如果要發詞條,只要內容不違反法律法規,不長的時間內便可以在網上出現,如果其中的語文行文有誤,便可廣泛流傳。如近期一則“高中生文章被當成古詩詞入選中考試題”的新聞,正是明顯例證,一高中生將習作發在百度“詩詞賦吧”“請大家指點”,7年后被黑龍江省佳木斯列入大考模擬試卷中。今人習作都有可能被誤認為故人作品,更遑論錯別字眾多的詩詞版本謬種流傳了。

其次,網絡流行語沖擊規范語文。網絡流行語是網絡時代的重要特征,網絡流行語具有濃重的網絡和時代特征。網絡流行語由于貼近實際貼近生活,且依靠網絡這一傳播平臺,不斷外溢到實際生活中。由于中學生處于叛逆時期,對新鮮事物的追捧使網絡流行語極易在這類人群中獲得青睞,但是中學生心智處于成長時期,過分的“暴露”在網絡流行語氛圍下,將會導致中學生喪失對規范語文的學習興趣,甚至會影響到他們對規范語文的使用能力。有語言專家就認為,“在社會轉型因素和互聯網的推波助瀾下,眼下我國正進入漢語創造力空前爆發、全民參與‘造詞造句’的語言狂歡階段,許多潮詞潮語可能都是曇花一現、過眼浮云。”[1]與成年人不同,這些曇花一現的詞句對中學生的影響可能不僅僅是過眼浮云,而會影響其日常的遣詞造句,使得中學語文教學的效果大打折扣。與“神馬都是浮云”等網絡流行語相對應的還有“淘寶體”(以“親”開頭以“哦”結尾,起源于購物平臺淘寶網)和“咆哮體”(帶許多感嘆號的字、詞或者句子,多以“有木有”結尾)以及各種網絡文體的流行。這些網絡流行句式大多有固定的模式,生存能力強者不多。如果中學生過分接受這些語句,將會極大影響其實用規范語文的能力。

第三,網絡使得中學語文審美、德育功能退化。駁雜的網絡是一個巨大的知識寶庫的同時,也是藏污納垢之地。這一方面與網絡文化中的市場運作有極大關系,在市場化條件下,凡是有利可圖,凡是能滿足吸引眼球,都是網絡傳播的重點內容,而不以美丑論之,網絡世界中的各種“嘔像”現象及網絡中的各種“門”事件的熱炒正是重要體現。“惡搞”流行將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中學語文的教學質量,如對一些古詩的改編等等。另外,一些不文明的用語披上網絡流行語的外衣加以橫行,(如“尼瑪”)這些都對規范中學生語文產生了負面影響。

從以上看來,網絡對中學語文教學的消極影響是值得引起足夠重視的,而要應對網絡對中學語文產生的消極影響,應該做到:科學合理使用網絡資源,教師和家長在自身使用及引導學生使用語文網絡資源時,應注意選擇權威網站并保證其規范;日常學習生活中注意規范學生行文用語。

參考文獻

[1] 潘衍習,趙展慧,任艷.新版《現代漢語詞典》:熱詞“轉正”標準存爭議[n].人民日報海外版,2012年07月21日

[2] 李祭友.不可忽視的媒介變革對鄉村中學語文教學的影響[j].雅安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9(2).

篇10

論文關鍵詞:對外漢語教學,課外,環境,留學生

 

一、引言

近十年來,隨著我國國際地位的提高,“漢語熱”也逐步升溫,作為我們民族事業的漢語國際推廣事業得到了迅速發展。然而,機遇與挑戰總是并存的。在當下,唯有高效地提高對外漢語教學的質量才能使我們這項事業得到更好的發展。跟其他教學工作一樣,影響對外漢語教學質量提高的因素也是多方面的,主要有教材、教學方法、教學環境等,筆者在此嘗試從課外環境與教學的關系來做探討,提出幾點拙見,供同行考議。

所謂課外環境,即課堂教學以外的條件和情況。相對于課堂上人為刻意營造的小環境而言,它是比較復雜多變的大環境了,這里的語言材料鮮活、實用等特點,是培養學生學習和鍛煉交際能力的大好場所,因此對外漢語教學,在留學生的漢語教學中,我們可以利用這一有利因素,適當地加以引導和強化,使他們學更好更快地習漢語。開外的環境主要包括:課外活動、社會實踐以及其它有助于漢語學習的業余生活條件,如果以合適的方式將這些學生體驗過的鮮活語言素材和他們的課堂學習摘要充分利用這些課外環境、力爭做到揚長避短。然而,在對外漢語研究中,這一方面的研究還比較薄弱,還有待進一步認識中國知網論文數據庫。在對外漢語教學中,究竟哪些課外因素我們可以利用?如何利用?哪些又應該避免呢?下面,我們來分析認識。

[1]

二 課外環境與對外漢語教學

在課堂外,學生的活動環境是復雜多樣的,對于我們探討研究帶來了一定的困難。若我們將這些學生的課外生活環境進行合理歸類,在尊重和互助的前提下,有針對性地開展教學引導工作,這是可能的,對輔助教學也是很有幫助的。加強這一環節的工作,可以讓學生在課內和課外都能學習漢語,更能體味到學以致用、用以促學的快樂,這對快速掌握漢語將無疑是很有幫助的。下面我們來看具體如何利用課外的環境因素,來幫助留學生更有效地學習漢語。

(一)給留學生營造一個積極良好的校內活動環境,對他們學習漢語是十分有益的。在課外,很多學生會組織或參加一些感興趣的活動。因此,我們可以以合適的方式為他們提供一個良好的漢語學習、交流的活動平臺,如:漢語角、漢語橋等。在這類活動中,最好能有教師或者漢語基礎較好的中國學生輔助協調,促進大家積極參與交流和學習。老師主要是引導大家積極參與,對于一些突出問題做出相應地指導。在這其中,要注意營造寬松積極的氛圍,鼓勵大家不要怕犯錯誤,勇敢地交流,并肯定和鼓勵進步者。對于那些不影響交際理解的語言問題,要抱以寬容的態度,不要過多地干涉對外漢語教學,讓學生在自然交際中自覺發現并糾正自己失誤,這樣才能更有效地糾錯。

在這類活動中,我們可以充分利用學生之間競爭意識進行積極引導。比如:東方的日韓留學生與西方英美等國留學生在性格和思維上差異較大,各有優長,可以讓善于積極表現的英美學生去鼓勵和刺激那些不愛參與活動的學生,增進他們的漢語學習信心和動力,同時也能增進友誼,達到共同進步的目的。像這樣的活動,具有生活的真實素材,更有利于學生的口語交際訓練。

(二)兒童學習語言時,一個好的語言環境是很重要的,由此我們可以看出,一個人周圍的語言交際環境對于他的語言面貌是有很大的影響的。留學生的韓語學習也是如此中國知網論文數據庫。在課外,很多外國留學生也會結交中國朋友,一起去旅游,購物、閑談等,這樣較自由靈活的漢語交際環境也是學習和提升漢語水平的好機會。在這過程中,如果利用周邊良好漢語交際環境的方法適當、對留學生的漢語學習也會產生非常大的促進作用的。

曾經有一個來北京學漢語的北美留學生,他利用課余時間,主動去轉北京的大小胡同,體驗真實的百姓語言生活,他很快就學到一口地道的北京話。這樣的漢語學習體驗方式體現了交際環境的必要,增進了學習的動力。當然,漢語學習不是都有北京這樣的條件的,但這種課外交際環境可從中國朋友那里獲得,可以結交一些性格開朗,普通話較好,善于交際的中國人,這會對他們的漢語學習生活帶來很多幫助的,在這樣的交流生活中,他們會知道自己需要學習生什么有用(如購物用語、打的用語等),差距在哪里(如量詞誤用、語氣失誤等),這對課堂教學也是正面的回應對外漢語教學,讓他們明白學以致用的重要性,更加有利于學習提高。除此之外,在這種環境中,也可以幫助他們培養運用漢語的語感,還可以學習到很多的交際技巧和文化知識,對于完善他們的口語交際技能是十分有幫助的。

(三)營造一個良好的居室氛圍,提供適宜的飲食安排,這對留學生的學習也有很大的促進作用的,留學生初來中國,肯定想念家鄉,在飲食、氣候、住宿條件等諸多方面都有些不適應的反應,甚至產生負面的心理負擔。加之漢語可能與其本族語言甚為不同,也會產生對漢語學習焦慮感,我們可以從留學生的身心入手,在飲食生活及居室條件為他們的學習著想,盡量提供方便,使之能專心與學習。

在留學生的住宿和飲食安排中,在尊重其民族習俗和特色之外,我們也可以增添一些適宜的中國元素與之搭配,讓他們能在自己的生活小居室中就能感受到兩種語言和文化的熏陶與交融,從中找到一些共鳴點和興趣點,逐步適應漢語的學習生活,消除焦慮、思鄉等負面因素的影響。在他們生活的居室環境和其他接觸較多的環境中多予以人文關懷,如:來自同一國家的學生安排在一起,鼓勵用自己喜歡的中國元素裝飾寢室,適時組織寢室活動等。另外,在一些細小的環節,如中西方裝飾品的選擇,色澤的搭配等也是需要注意的,有了這些人文化的后勤工作,并做好思想引導工作,讓他們在較舒適的環境中全心學習漢語

(四)加強對留學生網絡漢語學習的引導也是很有必要的。隨著網絡的普及應用,人們利用網絡平臺進行學習、工作和交流等已十分頻繁對外漢語教學,留學生的漢語學習生活也不例外,除了在課堂上有時利用多媒體網絡每題進行教學之外,在他們的課余生活中也會用到網絡這種現代工具,他們可以自己通過網絡來了解新聞、時尚,或用它來了解中國文化和交朋友等。正因為網絡世界資源豐富性,所以,如何做好這一領域的漢語學習指導也是十分有必要的。

利用網絡學習漢語現在也已經是一種新型的學習方式,這就需要我們開發更多更好的漢語學習網絡資源,華東師范大學專門建設網絡漢語課程,取得了不少的成果,對于我們引導學生在課外利用網絡學習漢語提供了很多有益的資源。漢語教師在教學之余業應做一些引導,可以給他們提供一些網上學習漢語和了解漢文化的途徑和技巧,甚至可以留一些這方面的課外作業。是當地引導他們建立一個網絡學習交流的平臺,充分利用這一資源平臺,積極向課外的網絡拓展漢語學習空間,增加漢語學習的容量和途徑。

(五)在引導留學生利用課外環境學習漢語時,要充分調動他們的主觀能動性,體現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原則,使之體會到因需求學,學以致用的快樂和益處,中國知網論文數據庫。將所學漢語知識最終轉化為具體環境中的交際應用能力,,會用才是目標,靈活運用是最高最高目標。如:學習了漢字,可讓學生到大街小巷去認識街名、店鋪名字等,看是否有些寫法不一樣,不妨天天都可以作一點這方面的作業。此外,還可以鼓勵他們聽廣播、看報刊,拓展學習漢語的渠道,在這些語言的實際運用中,遇到了問題,在學習中才會針對性地學習,并嘗試自己解決生活中遇到的語言問題對外漢語教學,這樣,便可以促使主動多渠道地學習,也能讓他們養成勤問多查的語言學習好習慣。但也要注意一些不規范用語的糾正,特別是一些廣告語中的用語用字,要盡可能避免這一負面影響的發生。這樣才有好效果。

三、結語

我們在探索課外環境因素對對外漢語教學的效果影響時,一定要把握各個環節的尺度,意識到課外環境因素對漢語教學重要性后,還須知教學的各個環節是相互聯系的,要處理好課內與課外兩個環節的關系,使二者密切配合,才能更有效地為教學服務。因此,這些細心周到的工作都要為提高教學質量服務。這些工作還有待于我們更進一步地探索認識,以助于我們的教學工作順利高效地開展。

正如前面所說,影響對外漢語教學質量提高的因素很多,筆者知識從頭課外環境這一角度作了一點探索,筆者認為,我們在針對性地解決問題時,要有學科系統全局觀念,要從長遠考慮,這樣我們的事業才能永葆生機,不斷前進。

【參考文獻】

[1]呂必松:漢語和漢語作為第二語言教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

[2]汪培光:語言和語言能力[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

[3]趙金銘:對外漢語教學概論[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

[4]楊惠元:課堂教學理論與實踐[M],北京,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2007;

[5]李泉:對外漢語教學理論研究[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

[6]周小兵:對外漢語教學入門[M] 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09;

[7]李純.對外漢語漢字教學模式研究現狀分析[J]. 史教資料2008;

[8]吳小雪.關于對外漢字教學的幾點思考[J].語文教學與研究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