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溉定額范文
時間:2023-04-11 16:11:58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灌溉定額,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灌溉是我國農業生產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國是農業大國,做好灌溉工作是保證農業發展的重要前提。隨著水資源的日益短缺,如何科學有效地利用水資源,已成農業灌溉工作的重要環節。
1農業灌溉用水定額模式
在農業灌溉用水定額過程中,相關人員要根據對當地氣候、降雨量、蒸發量等多方環境特點的掌握,并結合農作物從播種到收獲全過程的需水系數,得出最為科學的農作物全生育期需水量。在實際工作中,工作人員要對各項數據進行復核檢驗,以確保數據的準確性,為灌溉用水定額提供最為準確的數據支持。
1.1有效降雨量的扣除
對有效降雨量的扣除是確定灌溉用水定額的第一環節。實際工作中,工作人員要根據對灌區歷年來的降水資料的研究和分析,得出作物生長期當地的有效降雨量,然后根據灌溉工程的類型,來對灌區的有效降水量進行分析。在這一環節當中,相關人員需要對有效降水量予以扣除,以確保所定額灌溉用水的準確性,為灌區用水定額的準確性提供基礎支持。
1.2灌溉用水定額的確定
常見灌溉方式包括溝灌、微灌、噴灌、滴灌等,其選擇依據包括灌區的實際環境及農作物的灌溉需求。以作物全生育期的需水量基礎數據為例,根據我國《微灌工程技術規范》(SL103-95)中“不同作物濕潤比范圍”(見表1)中的要求,可以得出灌區作物灌溉方式及其基本灌溉用水量[1]。
1.3綜合灌溉定額
綜合灌溉定額是以灌區內不同作物用水定額為基礎,通過對用水定額的加權分析來得出結果。在實際工作中,工作人員需要對最近幾年灌區主要作物種植面積加權平均分析,來得出溝灌、噴灌、微灌等不同灌溉方式的灌溉定額。
1.4比較分析
比較分析是指通過對灌溉定額結果與灌區近幾年內的灌溉定額結果比較,來檢驗灌溉定額的準確性,通常灌區幾年內的灌溉用水定額相差不會特別大。但其必然會存在相對誤差率,做好比較分析能夠有效掌握相對誤差率,為灌區的灌溉用水定額分析帶來準確的數據支持。
2常見農業灌溉用水定額問題及其解決辦法
從當前的農業灌溉用水定額工作來看,用水定額與實際需求不符,用水定額難以有效落實等問題。為了解決農業灌溉方面的水資源問題,處理好灌溉用水定額問題刻不容緩。
2.1常見農業灌溉用水定額問題
一是用水定額編制與實際應用存在偏差,這一問題的出現在于用水定額編制方法不正確,導致灌溉用水定額可操作性不強;二是灌溉用水定額與實際需求偏差較大,這一問題的出現與灌區用水定額環節中沒有準確掌握灌區水文、氣候特點有關;三是配水監測缺失,計量設施不完善,灌溉用水無法按照定額計劃開展;四是水價機制不健全,節水激勵制度不完善,使得農戶缺乏節水灌溉觀念,繼而導致灌溉方法不科學,影響灌溉用水的定額效果。
2.2農業灌溉用水定額問題的解決辦法
通過對農業灌溉用水常見問題的分析,要想解決這些問題,需要從以下方面入手:①制定準確的灌溉用水定額模式,以《灌溉用水定額編制導則》(GB/T29404-2012)為基礎,對灌溉用水定額編制中的計算、核定、分析等各環節工作予以明確要求,以確保灌溉用水定額的準確性;②進一步落實節水技術發展,根據灌區實際用水需求予以調整,實現對用水定額編制與計劃用水關系的有效協調;③構建健全的用水監督體系,即通過設置專業監測部門、引進專業監測設備、聘用專業監測人員的方式,來為用水定額的執行過程予以監督;④建立起健全的灌溉用水定額保障體系,來實現對灌溉用水統計、監督、參與等行為的約束,調動起科學用水、合理用水、節約用水的積極性,從根本上保證用水定額的應用有效性,為進一步提升灌溉用水效率帶來支持。
3結語
做好農業灌溉用水定額分析是提高灌溉效率,促進水資源節約目標實現的重要措施。在實際工作中,工作人員為了確保定額的準確性,一定要做好對各項數據的調查,然后根據當地農作物的生長特點,來進行灌溉用水的定額,以確保灌溉用水既能夠滿足農作物的生長需求,又能夠避免水資源浪費,在為當地農業發展帶來支持的基礎上,為可持續發展目標的進一步實現打下基礎。
參考文獻
篇2
關鍵詞:灌溉用水;定額之淺見
一、灌溉用水定額的內涵
灌溉技術中原本就有定額的概念,即灌溉定額,且有凈灌溉定額和毛灌溉定額之分。灌溉用水定額和灌溉定額有密切聯系,但又有根本區別。凈灌溉定額是依據農作物需水量、有效降雨量、地下水利用量確定的,是滿足作物對補充土壤水分要求的科學依據,顯然它注重的是灌溉的科學性。
毛灌溉定額是以凈灌溉定額為基礎,考慮輸水損失和田間灌水損失后,折算到渠首的畝均灌溉需水量,顯然它還考慮了灌溉用水在輸送、分配過程中發生損失的規律。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灌溉定額更多的是注重灌溉本身的規律性、科學性,并不針對灌溉的合理性和先進性,往往也不具有廣泛、客觀的可比性。
灌溉用水定額和灌溉定額的另一個區別是,灌溉定額是規劃設計的依據,而灌溉用水定額是農業用水管理的考核指標。在灌溉系統的規劃設計中,為了考慮是否滿足作物需水要求,使用凈灌溉定額,為了進行渠首、泵站設計,需要毛灌溉定額,可見賦予灌溉定額的作用是為了滿足規劃設計的需要。但是凈灌溉定額無法直接測定,毛灌溉定額又無法用于一個一個灌溉單元的用水管理,從農業用水管理功能看灌溉定額的管理并不具有可操作性。灌溉用水定額是在規定考核位置上的單位用水指標,可以直接測定、可以客觀考核是對其基本要求之一。
二、灌溉用水定額的影響因素
灌溉用水量的影響因素很多,如果不加區分,針對每一種情況確定灌溉用水定額,盡管可以做到很科學、很合理,但不具備可比性,因而失去意義。灌溉用水量的影響因素區分為基本因素、硬影響因素以及軟影響因素。
1、基本因素
作物種類農產品是農業活動的產物,為了得到某種農產品人們進行某種特定的農業活動。農產品的這種客觀地位以及不同作物有不同作物需水量,決定了作物種類是制定灌溉用水定額的基本因素。盡管因為某種原因可以放棄種植某種作物而改種其他作物,但只要對這種作物的需求存在,就應該為它制訂灌溉用水定額。考慮到作物種類多,建議首先選擇播種面積大的作物制訂灌溉用水定額,其他作物可以參照執行。
地域是制定灌溉用水定額的另一個基本因素,但地域的情況較為復雜。一般而言,省的范圍太大,制訂的灌溉用水定額難以具有普遍性;用水農戶的生產規模又太小,為不同用水農戶制訂不同的灌溉用水定額是不現實的;筆者認為縣的范圍較為合適,盡管縣域內降水量、水資源基本條件仍有差異,但編制工作和監督工作可以依托水利局,較為理想。縣域內自然條件等差異過大時,也可以進一步細化地域因素。
2、硬影響因素水資源條件
水資源基本條件具有不可選擇的特點,但水資源利用條件又具有可以改善的一面,例如通過發展節水灌溉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水資源承載能力等。節水需要一定的投入,也有一定的經濟效益,不同地區、不同條件下的投入和效益是不同的。水資源緊缺但經濟條件較好地區可以采用較低的灌溉用水定額,以利于現狀農業用水適當轉移到用水效益高的行業和部門;相反,水資源豐富但經濟條件差的地區可以在一定時期內采用較高的灌溉用水定額,逐步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和利用效益,以減輕當前發展農業的經濟壓力。
3、軟影響因素
灌區運行管理、農藝措施、作物品種、田間水土管理、傳統灌溉習慣等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灌溉用水量,但是消除、控制這些影響一般不需要大的投入,同時也屬于生產、管理的正常工作,故制訂灌溉用水定額時要求把這些影響控制在統一且相對合理的范圍內,不再單獨考慮其影響。
三、關于編制灌溉用水定額方法的建議
制訂生活用水定額、工業用水定額都高度重視實際用水過程的調查,其原因并非這些領域的試驗資料不充分,理論分析方法不完備,而是基于用水定額是一個考核指標,只有符合當地的實際條件,才能順利執行。同樣原因,制訂灌溉用水定額也應該把灌溉用水普查和典型抽樣調查作為主要手段,并以當地現狀調查資料作為分析和確定灌溉用水定額的基點。1980年以來全國糧食、蔬菜、水果總產量大幅度增加,但農田灌溉用水總量并沒有增加。這個事實不但證實了節水灌溉技術的進步和普及,而且說明隨著農業技術的進步,作物需水量和水分生產函數發生了很大變化,因此基于過去的灌溉試驗資料分析計算灌溉用水定額,難免有很大的局限性。另一方面,隨著水資源的日益短缺,不少地區的實際凈灌溉水量已經明顯低于傳統的作物需水量,而且由于抗逆品種的推廣,提高了降水實際利用率,由于覆蓋技術的推廣以及不少地區減少灌水次數,降低了棵間蒸發等等,這些因素目前尚難以用普遍適用的定量關系描述。再者,全國符合《節水灌溉技術規范》要求的節水灌溉面積已達2.5億畝,占有效灌溉面積31%,這個比例在北方缺水省市更高些。其中不乏措施配套、管理科學、節水增產效益顯著的工程,它們提供的灌溉用水實踐符合科學、合理、先進的要求,不但應該學,而且學得了,具有可比性。總之,盡管灌溉用水有長期的試驗資料,有《節水灌溉技術規范》等作為計算依據,但仍應高度重視現狀用水情況調查,并把它作為制訂灌溉用水定額的出發點,否則難免脫離實際。
四、灌溉用水總量和用水定額的關系
灌溉用水總量控制的目的是實現水資源的優化配置、高效利用和有效管理。按照這個思路,首先應確定可分配水量控制指標,這個指標主要依據流域水資源承載能力以及分配水資源的原則。各縣依據這個指標,綜合考慮當地各種優勢,合理調整經濟結構,優化配置資源,按照經濟社會與人口、資源、環境協調發展的要求,合理確定生活、工業、農業用水指標。農業用水指標包括灌溉用水和其他農業生產用水,還應逐步細化到農業用水管理單元(例如鄉、鎮),作為考核、管理現有農業用水和審批新增農業用水的主要依據。在灌溉用水定額按照作物確定后,影響灌溉用水總量的主要因素是作物種植結構和灌溉規模。應該看到,農業結構調整的內在動力是追求比較效益的提高。種植結構調整的這種價值取向符合。
篇3
一、理論基礎
全面預算管理是通過預算這一主線對企業整體及各部門的各種財務及非財務資源進行控制、反映和考評的一系列活動的總稱,它通過對企業資金流、實物流、資源流和信息流的優化整合,以實現資源的合理配置、降低經營風險、有效節約成本、提升企業戰略管理能力。全面預算管理作為一種現代的全過程、全方位、全員參與的企業管理模式,它以目標利潤效益為目標、以資金流量為紐帶、以成本費用控制為重點、以責任報告信息為基礎,以經營、財務預算指標為依據,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
定額管理是指利用定額來合理安排和使用人力、物力、財力的一種管理方法。定額是企業生產經營活動中,對人力、物力、財力的配備、利用和消耗以及獲得的成果等方面所應遵守的標準或應達到的水平。通過定額標準的制定,可以為企業成本控制提供統一、規范的標準,為企業經營者的決策、全面預算的編制及內部控制提供科學的依據,為經營考評提供參考標準。制定科學、合理的定額標準,是企業降低成本,提高經濟效益的重要手段,是實施精細化管理、全面預算管理的基礎,是提升管理水平,完善管理體制的重要措施。
全面預算與定額的管理側重點不同,全面預算管理側重的是從企業總體的角度掌控資金的使用情況,以便于各部門之間進行協調,保證目標的實現。定額管理雖然也涵蓋企業經營管理的各個方面,但它側重于企業個體的單位消耗量和單位消耗金額。兩者比較而言,全面預算管理屬于宏觀層面的,定額管理屬于微觀層面的,相對于全面預算管理來說,定額管理從作業層面提出了更加精細化的管理要求,它可以精確到對某一個型號螺栓的消耗量和消耗金額的控制。由此可見,定額管理是全面預算管理的基礎,定額標準制定的質量高低直接影響著全面預算編制的準確性,通過制定高質量的定額標準,可以全面提升預算管理的有效性和控制力,為企業成本的控制奠定堅實的基礎。
二、煤炭企業全面預算管理存在的問題
隨著我國全面預算管理理論研究的不斷深入和發展,全面預算管理逐漸受到企業的認可和推廣,在各行各業得到廣泛應用,尤其是在大型的煤炭集團公司。但定額管理卻很少受到企業的重視,許多煤炭企業的全面預算管理體系中幾乎沒有定額標準體系,部分煤炭企業依然采用以產品為核算對象的傳統定額制定方法,而這種方法已經不再適用如今的煤炭企業。由于缺少定額管理,造成了全面預算管理在編制和應用過程中普遍存在以下問題:
(一)預算編制不充分 煤炭企業全面預算的編制模式分為自上而下、自下而上、上下結合三種,無論采用哪種模式,都需要對預算的目標進行分解和量化。由于煤炭企業經營環境和地質條件復雜多變,在沒有定額標準體系的全面預算管理編制過程中,許多數據的預算標準只能根據經驗估算和歷史數據,對總目標的分解、量化缺少客觀的依據,影響了預算編制的質量,進而導致了在經營環境和地質條件發生變化后無法有效執行已有的預算。
(二)預算評審缺乏依據 煤炭企業預算編制完成后,需要對預算的編制金額進行評審。但由于缺乏定額標準,只能對預算的總體金額的合理性進行評審,對采、掘、機、運、通等某個具體的作業環節的預算編制是否合理無法有效評審,進而影響預算的評審質量,為后期預算的有效執行帶來一定的影響。
(三)預算執行缺乏標準 在預算的執行過程中,需要調動各級責任人的積極性,強化責任意識,完成預算目標。但由于缺乏具體的定額參照標準,企業預算部門職能了解到預算的整體執行情況,無法具體了解具體部門甚至區隊的預算執行情況,不能對預算的執行進行深層次的分析。下屬各部門在預算的執行過程中,只有一個本部門預算總數的概念,不能將其有效的分解到各個具體環節,從而容易導致預算執行的超前或者滯后的現象發生。
(四)預算缺乏動態控制 目前,許多煤炭企業的預算主要以靜態預算為主,全年預算和月度預算一旦確定便不再更改。如果遇到生產技術條件的變化,按照該預算進行考核則會與實際情況產生很大的偏離,不利于安全生產的有效開展。如果能夠制定適用的定額標準并進行動態管理,當各作業環節出現特殊情況時,能夠及時調整預算,保證煤炭的安全生產。
三、煤炭企業定額標準體系構建與制定
(一)煤炭企業定額標準體系構建 近年來,隨著機械化開采水平的不斷提高,傳統的定額編制方法及標準已不能滿足現代化高產高效煤礦發展的要求。由于煤炭開采過程中地質構造多變,作業環境變化大,生產工藝復雜等諸多因素影響煤礦生產成本,傳統的定額制定并沒有與成本發生地點的空間特征、勞動組織和生產過程相聯系,故其計算的結果存在發生地點不詳、資源消耗用途不明、責任不清等問題,無法準確分析預算執行過程中存在的深層問題。鑒于此,本文根據現代化煤礦成本核算體系,遵循系統性、科學性和適用性等原則,對煤炭企業的各個關鍵環節采用恰當的編制方法,將定額標準與煤炭企業的全過程控制結合起來,為全面預算管理的有效實施提供科學的參考依據和標準。
通過對定額管理理論的梳理,結合近年來參與煤炭企業定額標準的制定研究,可將煤炭企業定額標準體系分為消耗定額、勞動定額和費用定額,具體的定額標準體系如圖1所示:
消耗定額主要包括材料消耗定額、水消耗定額、電消耗定額,它是指在一定的生產、技術和管理條件下,完成單位工作量,合理消耗物資的數量標準。材料消耗主要包括配件、木材、油脂及乳化液、火工品、建工材料、專用工具、大型材料、支護材料、其它材料共九大類;水消耗主要包括采煤、掘進、運輸、通風等作業環節的用水;電消耗主要包括綜采面、掘進面、輔助生產的電力消耗等。
勞動定額是指為一定范圍工種的職工預先規定的,在一定生產技術組織條件下單位時間內完成合格勞動成果的數量標準,或為完成單位數量合格勞動成果所預先規定的勞動時間消耗標準,包括直接工、輔助工勞動定額。
費用定額主要包括營業費用定額、財務費用定額、管理費用定額三部分,制定方法是依據往年費用使用情況,結合生產經營實際,采用趨勢分析法,確定每年變化幅度,制定定額,或者采用統計分析法制定定額。
(二)定額標準的制定步驟 定額標準在制定的過程中要根據煤炭企業的生產工藝流程及特點,結合不同類別定額的特征,選用科學合理的方法分別制定相應的定額標準,其具備制定步驟如下:
(1)明確定額標準的制定對象。煤炭企業的產品主要以原煤為主,開采過程中所耗用的材料種類多達幾萬種,且不同環境和工藝下所采用的材料也有所不同,但消耗的材料并沒有構成產品的實體,因此在制定定額標準時,不能以產品作為對象,而要根據煤礦成本動因,把定額的制定深入到采煤、掘進、機電、運輸、通風等每一個作業環節,以作業為核心,分析作業,制定作業定額標準。
(2)選擇科學、合理的編制方法。科學、適用的定額編制方法的選擇是制定精確的定額標準的基礎保障,在方法的選擇過程中,應根據不同類別的定額選擇不同的制定方法。煤礦消耗定額的制定應引入作業的概念,分析煤礦各項作業的消耗,而不是單純分析最終煤炭的產量。具體步驟是:首先劃分煤礦的各項作業,然后根據資源動因確定定額的表現形式,最后選擇具體的定額制定方法。消耗定額的制定主要采用實際查定法、經驗估計法、統計分析法與技術測定法;勞動定額主要采用類推分析法、經驗估計法、統計分析法與技術測定法;費用定額主要采用趨勢分析法、統計分析法。
(3)實地調研,收集、處理數據。定額標準的制定需要大量的(不少于連續的三個會計年度)歷史數據作為依據,需要對各個作業環節、各個區段隊的作業消耗進行數據收集、處理。尤其對于消耗定額和勞動定額的制定,需要針對不同作業層面的生產工藝流程、支護方式、斷面等進行井上井下的實地調研,為后期定額的制定提供直觀的參考。
(4)制定各級部門的定額標準。通過調研及數據的收集、處理,采用相應的編制方法,結合礦井的生產工藝、技術條件等因素,初步制定各級部門的定額標準,與各部門負責人進行討論、根據實際情況對定額進行修正、完善,并確定最終的定額標準,使其能夠準確反映一定時期、一定條件下的正常消耗水平。
四、基于定額的全面預算管理建設
(一)建立健全定額管理機構與定額管理制度 煤炭企業可根據自身規模大小設置定額管理機構或者配備專職的定額管理人員,完善定額管理制度,對定額管理的職責、編制要求、編制方法、編制內容、評審程序、、執行控制、反饋分析、績效考核、調整修正等方面進行具體的規定,建立清晰的定額運作規程,明確各級負責人的職責,確保定額管理的順利實施,為全面預算管理的編制提供精確的基礎數據保障。
(二)充分利用定額管理開展預算執行分析 企業在定額的實施過程中,可通過設置定額指標,為生產經營管理提供指導。定額管理應根據“二八原則”,針對消耗量多、金額較大的指標進行重點管理、監控,突出重點,提高定額的應用效率。及時的將定額的執行情況與預算的執行情況進行對比分析,從總量和個體兩個層面深入分析全面預算在執行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并通過定額管理找出問題的原因,及時采取有效的措施解決問題,進一步提升全面預算管理水平。
(三)借助定額管理,審慎調整預算 由于煤炭企業地質條件、煤層賦存條件、支護方式等因素的不斷變化,都會對定額標準的制定帶來較大的影響,尤其是消耗定額和勞動定額。因此在定額的制定過程中,通過精細劃分煤礦生產的各個作業,分析各個作業的影響因素,確定與不同影響因素相對應的定額對象標準,制定作業定額,可以實現定額的動態化應用。隨著煤炭生產技術條件的不斷變化,預算在執行的過程中可能出現不適應企業發展的情況,甚至會產生反作用,阻礙安全生產。預算的編制是以定額標準為基礎,因此隨著定額標準的動態調整,預算管理部門應根據定額標準的變化及時發現問題,積極審慎的對預算進行修正和補充,充分發揮預算的作用。
參考文獻:
[1]張瑞、丁日佳:《基于作業的煤礦材料消耗定額制定研究》,《中國煤炭》2009年第7期。
篇4
關鍵詞:節水灌溉;潛力計算;簡易方法
Abstract: water saving irrigation is less as possible into the irrigation water, win as many crops to yield a irrigation mode. The water saving potential of water-saving irrigation in keeping the crop yield is not decrease, under the premise of project, technology and by the measures to make water fall irrigation water from water, water distribution and through water supply crops in the use process, may reduce the loss to the amount of water. The proposed regional development of water-saving irrigation water saving potential simple calculation method, is based on the national norm of irrigation water for "research results, and some parameters of the generalized processing, as long as the planning area with water water, take a mouth of water use coefficient before canal, different irrigation area is the most basic of the type of data, and can derive planning target years development of water-saving irrigation water saving potential.
Keywords: water saving irrigation; Potential computing; Simple method
中圖分類號:S274.3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一、節水灌溉概念的內涵
節水灌溉是用盡可能少的灌溉水投入,取得盡可能多的農作物產出的一種灌溉模式。節水灌溉必須依據作物生長發育的需水規律,進行適時灌溉,而又在灌溉的過程中使灌溉水損失降低到最小限度進行適量灌溉。因此,本文在這里研究和討論的節水灌溉是節約灌溉用水的灌溉問題。灌溉用水是人類通過采用工程和技術措施,對水資源進行開發利用取得的。在對水資源進行開發利用形成灌溉水的過程中,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對灌溉水的浪費就意味著直接的經濟損失。由此可見,節水灌溉的實質是經濟灌溉,也可稱為節水高效灌溉。
二、對節水灌溉的節水潛力定位
當前國內對節水灌溉的涵義、節水灌溉的節水潛力有不同的看法,這方面的研究成果也很多。本文基于上述給出的節水灌溉概念的內涵,把節水灌溉的節水潛力定位為:在保持農作物產量不降低的前提下,通過采用工程、技術和措施使從水源取用的灌溉水通過輸水、配水和灌水供給作物利用的過程中,可能減少的損失水量。也即是同時期灌溉水利用系數提高值與從取水口取用灌溉水量的乘積。根據灌溉水利用系數的定義可知,灌溉系統的灌溉水利用系數是灌溉系統的凈灌溉定額與毛灌溉定額的比值,因此,節水灌溉反映的節水潛力是體現在毛灌溉定額的減少值與系統灌溉面積的乘積上。由此可見,節水灌溉的節水潛力是在分析期內,采用可能的工程、技術和措施,從水源少取用灌溉水的能力。這種能力雖然是用數值來計量,但節約出來的水能否直接利用或轉移到別的部門利用,取決的因素很多,不能一概而論。一般來說,節約下來的水有70%左右可以轉移到供別的部門用水或用于發展新的灌溉面積,其他部分只能用于提高原來灌溉面積上的灌溉保證率或改善區域的生態環境。
三、區域節水灌溉的節水潛力簡易計算方法提出
對于節水灌溉的節水潛力分析計算方法國內己進行過諸多研究,多數研究都力求盡量準確地計算出節水的潛力,為此建立了不少的數學模型,這些對從微觀上分析計算節水灌溉的節水潛力都是很有必要的。但是,因區域節水灌溉的節水潛力問題涉及到灌水技術、作物、土壤、水文地質、灌區規模、水源類型、管理水平、政策導向等諸多因素,而且有一些是難以定量的因素,因此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問題。如果要精確計算,則要花費大量的人力、物力開展周密的灌溉試驗和有關參數的測定,并需進行區域的調查驗證分析,在現階段由于各方面的條件有限,特別是基層的水利部門很難做到。一般來說,分析計算區域節水灌溉的節水潛力,主要是供制定節水灌溉區劃或規劃時作為宏觀決策的依據或為政府主管部門提供灌溉信息。如果能尋求一種比較簡易的分析計算方法,提供給基層的技術人員使用,在計算數值成果上也有足夠的可靠性,則具有較好的現實意義。
四、區域節水灌溉節水潛力簡易計算方法的依據
由中國灌溉排水發展中心、水利部農田灌溉研究所等單位在2005年完成的《全國灌溉用水定額編制》研究工作中,通過典型縣的現場調查取得了主要作物單位面積平均用水量數據4535組。樣本覆蓋了渠道防滲、管道輸水、噴灌、微灌、傳統地面灌等5種灌溉工程類型;渠灌、井灌、井渠結合灌3種水源類型;大型、中型、小型3種不同灌區規模。其中,傳統地面灌樣本數為2114組,占工程類型樣本總數的47%;渠灌樣本數2722組,占水源類型樣本總數的60%;小型工程規模樣本數2296組,占灌區規模樣本總數的51%。對這些樣本數經數據處理和進行回歸分析后得出了“作物灌溉用水參照定額”和“主要作物灌溉用水定額調節系數”,為分析不同因素對作物灌溉用水定額提供了比較充分的依據。
五、區域節水灌溉的節水潛力簡易計算方法
對于一個較大尺度的區域來說,如縣域,其區域內作物種類盡管很多,種植結構也很復雜,但主要作物在種植面積和灌溉用水量上均占主導地位,而且在不同的水源類型和灌區規模中的種植比例基本相同。因此,可以依據上述《全國灌溉用水定額編制》研究得出的與該區域相對應的斗口(井口)主要作物灌溉用水定額調節系數研究成果,根據該區域灌溉設計保證率條件下,可從水源取用灌溉水的資料數據,規劃現狀基準年斗口以上渠系水利用系數,不同工程類型、水源類型和灌區規模的灌溉面積,推求出該區域灌溉面積斗口(井口)的“綜合參照定額”。然后再根據灌溉用水定額調節系數、斗口以上渠系水利用系數,推求出各種灌溉工程水源取水口(渠首或井口)的綜合毛灌溉定額。土渠傳統地面灌的綜合毛灌溉定額與節水灌溉工程的綜合毛灌溉定額之差值即為修建節水灌溉工程后的節水能力。各種節水灌溉工程的節水能力與該區域規劃目標年發展的各種節水灌溉工程面積乘積之和即為該區域發展節水灌溉后的節水潛力。
六、結語
篇5
春小麥是甘肅河西走廊農業區主要的糧食作物,常年播種面積13.33萬hm2,該區蒸發強度高,降水稀少且時空分布不均[1]。在甘肅河西灌區,每年約有1/3的水資源用于儲水灌溉[3],且灌水定額較高[4],是對該區有限水資源的巨大浪費[5]。進行全膜覆土穴播栽培條件下的儲水灌溉定額和覆膜時期研究,為完善河西灌區春小麥全膜覆蓋穴播節水灌溉制度和栽培技術提供依據,對推動該區節水農業發展和春小麥生產意義重大。試驗采用隨機區組設計,共設7個處理,不同處理具體情況見表1。覆膜及膜面覆土是指進行全地面地膜覆蓋,并在膜面均勻覆蓋2cm 厚細土。儲水灌溉在2009年11月26日進行。春小麥生育期灌溉定額3 000m3/hm2,灌水3次,分別于三葉、抽穗、抽穗后20d進行,灌水定額依次為900、1 200和900m3/hm2。各處理施肥量統一,分別為純 N 180kg/hm2,P2O5135kg/hm2,全部磷肥及50%氮肥于儲水灌溉前施入,其余50%氮肥于春小麥頭水前結合灌水追施。各處理播 種 密 度均 為 500 萬 粒/hm2。CK人工手鋤開溝、撒播,行距20cm ,其他處理人工穴播,行距20cm,株距10cm,每穴10粒。小區面積5m×5m,重復3次。灌水量用水表計量。供試品種為隴春26號,種子發芽率97.42%。播種后用曲桿地溫計對不同處理5、10、15、20和25cm 土層的地溫進行觀測,觀測時間為每天08:00、14:00和20:00。在儲水灌溉前、春小麥播種期、出苗期、三葉期和六葉期各測定1次土壤水分,以對角線法確定每小區測點位置,土鉆取土,用烘干法進行測定。測定深度為120cm,測定層次分別為0~10、10~20、20~30、30~40、40~60、60~80、80~100、100~120cm。0~120cm測定值加權平均。基本苗在春小麥三葉期每小區隨機確定樣方進行統計。
2 結果與分析
2.1 儲水灌溉定額和覆膜時期對田間土壤貯水量的影響
儲水灌溉可增加田間土壤貯水量,儲水灌溉前(2009年11月24日)土壤含水率為15.66%,與灌溉前相比,不同處理播種期(2010年3月26日)0~120cm 土層土壤貯水量增加55.32~106.92mm(表2)。其中,CK 增加量最大,為106.92mm,AMF處理增加量最小,為55.32mm。相同時期覆膜的處理,儲水灌溉定額高的0~120cm土層貯水量增加也較多。土壤水分的垂直分布與儲水灌溉前相比,不同處理播種期0~80cm土層土壤含水率明顯增加,80cm 以下土層土壤含水率增減不一。播種期 CK 處理0~20cm 土層貯水量分別比AMF和BPF處理高0.31mm 和1.54mm,但比其他覆膜處理低1.73~12.87mm,40~100cm 土層貯水量比覆膜處理高16.33~34.51mm,前者表明地膜覆蓋具有保墑作用,對表層土壤的水分保持尤為明顯,而后者主要是由于CK儲水灌溉定額較高所致。BWS和BWF處理0~20cm 土層土壤含水率高于其他處理,由此可以看出,儲水灌溉前覆膜,有利于提高播種期表層土壤含水率。
2.2 不同處理播種期及出苗期田間土壤水分變化
0~10cm 土層含水率狀況與種子發芽和出苗密切相關,若該土層土壤水分偏低,將直接影響種子的發芽和出苗。播種前各處理0~10cm土層土壤含水率差異顯著(表3),其中 BWS和BWF高于其他處理,分別比CK提高7.50%和7.36%,BPF處理最低,比CK降低0.24%,但差異不顯著。其余處理分別比CK增加0.88%~3.64%,差異也不顯著。從以上結果可以看出:灌溉定額相同的條件下,儲水灌溉前覆膜有利于提高0~10cm 土層土壤含水率。與 CK 相比,覆膜后儲水灌溉定額降低450~900 m2/hm2,對播種前0~10cm 土層土壤含水率無顯著影響。在出苗期,不同處理0~10cm土層土壤含水率均有所下降,其中對照處理下降幅度最大,與播種期相比下降6.30%,其余處理0~10cm 土層土壤含水率均高于對照 CK,從高到低依次為:BWS>BWF>AMS>AMF>BPS>BPF>CK,其變化規律與播種期相似,灌溉定額高或儲水灌溉前覆膜,都表現出較好的保墑效果,0~10cm土層土壤含水率處于相對較高水平。
2.3 不同處理頭水期田間土壤水分變化
頭水在春小麥三葉期進行,三葉期春小麥根系主要集中在0~40cm 土層,因此,該土層含水率狀況對春小麥的生長具有較大影響。頭水前不同處理0~40cm土層土壤含水率變化趨勢為BWS>BWF>AMS>AMF>BPS>CK>BPF(表4),從以上變化趨勢可以看出:覆膜有利于提高0~40cm 土層土壤含水率,覆膜處理除BPF比CK略低(0.92%),其余處理含水率均高于 CK。覆膜時期對此時0~40cm土層土壤含水率影響較為明顯,覆膜時期越早,含水率越高,儲水灌溉前覆膜的保墑效果好于頂凌覆膜和播種前覆膜,0~40cm土層土壤含水率分別比CK增加4.18%和2.78%。同一時期覆膜的處理,儲水灌溉定額高的土壤含水率也高,但差異不顯著。比較頭水后15d(春小麥六葉期)不同處理0~80cm土層土壤含水率可以看出,不同處理土壤含水率在21.16%~23.56%范圍內變化,但相互之間差異不顯著。表明生育期灌溉對儲水灌溉具有一定的補償效應,在春小麥生育期灌溉開始以后,儲水灌溉定額及覆膜時期對田間土壤水分的影響不再明顯。
2.4 儲水灌溉定額及覆膜時期對出苗的影響
春小麥三葉期不同處理田間調查結果表明,BWF處理基本苗最多(表5),為475萬株/hm2,顯著高于處理BWS、AMS、BPS和CK,比CK增加26.34萬株/hm2,其次為處理 AMF和 BPF,與處理 AMS和 CK之間的差異顯著,比CK分別增加20.33萬株/hm2和16.67萬株/hm2,處理BWS和 AMS基本苗數均低于CK,與CK相比分別減少9.67萬株/hm2和3.00萬株/hm2,但與CK之間的差異不顯著。不同處理出苗率變化趨勢與基本苗相同(表5),抵消種子發芽率的影響,各處理出苗率在90.12%~97.56%范圍內變化,BWF、BPF、AMF和 BPS四個處理的出苗率均高于CK,其中BWF和BPF與CK之間的差異顯著,出苗率比CK分別提高5.44%和4.18%,BWS和 AMS出苗率比 CK分別降低2.00%和0.59%,差異不顯著。上述結果表明,春小麥出苗受儲水灌溉定額的影響較大,覆膜后適度降低儲水灌溉定額,基本苗增多,出苗率提高,盡管覆膜時期對春小麥出苗影響不明顯,但儲水灌溉前覆膜有利于提高播種期0~10cm 土層含水率。因此,春小麥全膜覆土栽培后適宜的儲水灌溉定額應為600m3/hm2,覆膜應在儲水灌溉前進行。
2.5 不同處理的地溫變化
播種后至頭水前連續33d對不同處理5cm 土層地溫分析表明(圖1(a)),覆膜處理均高于對照 CK,其中處理BWF最高,比CK增加1.88℃,比其他覆膜處理增加0.40~1.59 ℃,其次為 BWS、AMF、BPF和AMS,比對照分別增加1.47、1.32、0.82和0.63℃,BPS處理地溫相對較低,僅比對照增加0.23 ℃。在同一儲水灌溉定額水平,儲水灌溉前覆膜增溫效果最好,其次為頂凌覆膜,播種前覆膜增溫效果最弱;同一時期覆膜的處理,表現出儲水灌溉定額低地溫高的變化趨勢。各處理5~25cm 土層平均地溫從高到低依次為BWF>BWS>AMF>AMS>BPF>BPS>CK(圖1(b)),變化趨勢與5cm 土層地溫相同,但與CK之間的溫差加大,比CK增加1.60~2.91℃,受儲水灌溉定額及覆膜時期的影響弱化,不同覆膜處理之間的溫差在79~1.31℃范圍內變化。
篇6
我國旱區的灌溉水源主要是河川徑流和地下水,部分地區靠高山積雪融化后匯集而成的河流。也有少部分地區有地下潛流可資利用,如吐魯番、哈密一帶的坎兒井。
我國旱區的特點是降雨量少和水源不足,擴大灌溉面積和增加灌溉量有極大困難。有些地區的地貌多樣,地形復雜,水土流失嚴重,難以發展灌溉。水的問題使我國北方旱區的農業生產潛力開發得很不夠,要開發我國旱區農業的潛力,突出的問題是水。在水源不足的情況下,必須注意節水灌溉和發展徑流農業(雨養農業)以提高灌溉水和自然降水的利用率。
一、節水灌溉
1985年我國有灌溉面積7.4億畝,占16億畝耕地中的45%。目前所采用的灌溉技術主要是地面灌溉,,占灌溉面積99%。還有少數噴灌、微灌(以滴灌為主,霧灌、微噴灌極少)和地下灌溉。噴灌面積占灌溉面積的0.94%,微灌面積僅占灌溉面積的0.03%.
節水灌溉中的最大問題,是地面灌溉灌水技術粗放,盲目追求單位面積高產,頻繁澆水和超定額灌溉。其中除了局部地區引起土壤次生鹽漬化、澇害以外,多數地區的嚴重問題是大大地耗費了有限的水資源,而且得不償失,貽害后代。在北方旱區,河水資源本來不足,由于浪費嚴重,廣大地區的河流早已干涸。更值得注意的是,由于該地區地表徑流資源缺乏,因此,地下水資源儲備非常珍貴,但因對地下水的大量超采利用,地下水位已大幅度下降。
由于工農業和人口的發展,不得不過量汲取貯備水,在這種前提下,節水更為重要。為了在節水方面做出努力,減少掠取水資源,節水灌溉勢在必行。特別是在我國北方旱區,結合當前實際情況,采取逐步改善的辦法,節水灌溉可以從改進地面灌溉的灌水技術和大力推廣節水灌溉的灌水新技術兩方面入手。
(一)改進地面灌溉的灌水技術
篇7
兵團成立于1954年,下轄14個師,185個團[2]。兵團現有灌溉面積1•267×107hm2,其中21個大型灌區(兵團獨立灌區13個,兵地共建灌區8個)灌溉面積8•173×106hm2,占兵團總灌溉面積的65%。年供水量1•2389×1010m3,渠系水利用系數0•7,灌溉水利用率0•56,2006年綜合平均凈灌溉定額9•566×103m3/hm2。2007年兵團已建現代化高新節水灌溉面積5•533×105hm2,單方水產值翻了一番[3]。
2兵團各師灌溉用水與水價的關系
2.1農業灌溉需水量影響因素處理原則
兵團所在區域屬于干旱綠洲區,對干旱綠洲區而言,除灌溉水價外,灌溉方式、種植結構是影響農業灌溉用水量的2個最主要因素。因為干旱綠洲區降水量稀少,而蒸發量卻很大,荒漠綠洲是兵團的主要地域特征,農業生產完全依靠灌溉,降雨對農業種植影響較小,因此,可以將降雨量與其他一些變化不大、無法定量化以及缺乏統計資料的因素歸并到隨機變量中[4]。
2•1•1種植結構對農業灌溉需水量影響處理原則
雖然兵團種植結構每年各不相同,逐年調整,但從兵團實際情況來看,2000~2006年種植結構的變化并不明顯,因此,可以將種植結構對灌溉用水量的影響歸并到隨機變量中。
2•1•2灌溉方式對農業灌溉需水量影響處理原則
兵團統計資料顯示,2000~2006年兵團節水灌溉水平逐年提高。因此,灌溉方式對灌溉用水量的影響不容忽視,是必須考慮的重要因素,否則,將無法反映灌溉水價與農業灌溉用水量之間的真實關系。處理原則是:將兵團各師2000~2006年實際節水量平均分配到當年的實際灌溉面積上,求出每單位面積平均節水量,加上原實際毛灌定額,得到傳統灌溉方式的毛灌定額。這樣可以將不同年份的實際毛灌溉用水量還原為同一比較基礎上的虛擬灌溉用水量,為研究灌溉水價對農業灌溉用水需求的影響奠定基礎。兵團各師2000~2006年毛灌溉定額和調整后毛灌溉定額如表1所示。
2.2兵團各師灌溉用水與水價定量關系模型
應用Mathe軟件,采用對數線性需求函數模型,確定兵團各師灌溉用水與水價的定量關系。該模型的特點是參數具有明確的經濟意義,在需求曲線上任何一點的彈性系數都是相同的[5]。由于只有在同一物價水平上的水價與灌溉用水量的關系才具有可比性,因此對灌溉水價用農村商品零售物價指數進行折算,這樣可以將不同年份的灌溉水價還原為同一比較基礎上的虛擬灌溉水價,為研究水價對農業灌溉用水需求的影響奠定基礎。調整后的灌溉水價如表2所示(2000年農業生產資料價格指數為100)。利用調整后的兵團各師灌溉水價、調整后的每公頃平均毛灌溉定額,分別建立兵團各師農業灌溉水價與每公頃平均用水量的定量關系模型。
2.3模型檢驗
上述農業灌溉用水價格彈性的符號和大小符合經濟意義,即農業灌溉用水量隨著灌溉水價格的增長而降低,且兵團農業灌溉需求價格彈性除農四師、農十師以外,其余均在-0•487~-0•119之間,低于國外發達國家-0•5~-1•4的水平[6]。由于我國屬發展中國家,現狀灌溉水價較低,表現出需求價格彈性也相對較低,這與國外普遍認可的研究結論基本一致。應用F檢驗,說明各回歸方程效果顯著。上述檢驗說明,筆者建立的兵團各師農業灌溉水價與灌溉用水量的定量關系模型符合要求的,水價與用水量之間存在顯著的相關關系。
3灌溉水價變動對農業經濟發展的影響
3.1兵團各師灌溉水價變動節水效果測算
2000~2006年,兵團多次調整灌溉水價,從單位面積平均毛灌溉定額變化來看,隨著灌溉水價標準的提高,用水量呈下降趨勢,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了調整灌溉水價作為一種經濟管理手段,確實能夠有效抑制農戶對灌溉用水的需求,對兵團經濟發展起著重要作用。根據有關資料,兵團目前農業灌溉水價沒有達到供水成本,離當地水資源實際價值更是相去甚遠,暫定為供水成本的80%。因此,隨著兵團農戶對灌溉水價承受能力的提高,農業灌溉水價仍然有較大的調價空間。根據以上對兵團灌溉水價與用水量關系的定量分析,在假定實際灌溉面積、蒸發量、降雨量、灌溉方式不變的條件下,如果按照成本水價供水,測算兵團2000~2006年單位面積用水量節約效果。
3.2灌溉水價變動對農業經濟的貢獻率
根據預測兵團各師2000~2006年農業灌溉節水量以及各年實際灌溉水量農林牧業產值,測算兵團各師2000~2006年農業灌溉水價對農業經濟的貢獻率,如表5所示。
篇8
關鍵詞: 水價改革水權落實灌溉農業
中圖分類號:TV文獻標識碼: A
一 概況
民勤縣地處甘肅河西走廊東北部,石羊河流域下游,東、西、北三面被騰格里沙漠和巴丹吉林沙漠包圍,全縣人口31.5萬人,國土面積1.6萬Km2,其中荒漠化面積占土地面積的94%(2012年)。民勤常年干旱少雨,年均降水量110mm,蒸發量高達2644mm,風大沙多,生態十分脆弱,是全國最干旱、荒漠化危害最嚴重的地區之一。20世紀90年代以來,人們大面積開荒種地,打井取水,地下取水量已達7億m3,導致地下水位快速下降,土地荒漠化更加嚴重,生態迅速惡化,嚴重影響著人們的生產和生活。
自2006年石羊河流域重點治理實施以來,民勤縣從保護生態資源入手,嚴禁打井開荒、嚴禁超采地下水。按照《石羊河流域重點治理規劃》確定的目標,結合土地利用現狀和區域分布特點,科學規劃地下水禁采區和限采區,以各類農林場、移民遷出區、風沙沿線和農區內部二輪延包土地以外的耕地為重點,民勤縣制定了《2006年―2010年關閉機井規劃》和《2006-2010年耕地壓減規劃》,分年度推進實施。民勤縣相繼完成關閉機井3023眼,壓減配水面積2.93萬hm2,安裝地下水智能化計量設施7429套,到2013年全縣地下水用水總量控制為1.1552億m3。
民勤縣2013年水資源分配方案配水總量為3.5912億m3,農田灌溉2.6934億m3,占配水總量的75%,管理好灌溉農業節水對于民勤節水型社會建設具有決定性的意義。近年來民勤縣認真貫徹落實總理重要批示指示和視察民勤講話精神,以水權水價制度改革為核心,堅持依法管水、科學配水和節約用水相結合,深入推進節水型社會建設,取得了顯著成效。自2006年開始,民勤灌溉農業地下水管理從“無序開采”階段轉為“管理許可,地下水資源費開征,水權水價改革啟動”階段,民勤縣大力推行水權水價制度改革,對水權落實實施“總量控制、定額管理、限額配水、超量加價、政府調控、市場引導、公眾參與”的基本管理制度,民勤縣生態系統開始得到了一定的修復。
二 水價改革分四個階段
灌溉農業節水的實現一是靠農業節水技術,二是靠政策措施。農業節水技術是基礎,政策措施是主要推動力,如果沒有相關政策措施的配套,則在產量變化不大的前提下,要想讓農戶自愿接受農業節水生產方式,難度是很大的。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合理的農業節水政策措施應該以水價為政策中心,利用價格杠桿作用,調節農戶的灌溉行為,促進農業節水的實現。民勤縣近年來的水價改革大致分為四個階段:
2.12004-2007年水價“管理許可”階段
鑒于民勤縣地下水嚴重超采,是影響石羊河流域生態環境的突出問題。為充分發揮價格杠桿對水資源的節約保護作用,進一步限制地下水超采,促進石羊河流域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根據《取水許可和水資源費征收管理條例》(國務院第460號令)和《甘肅省水資源費征收管理辦法》(省政府2003年第4號令),從2004年1月1日起,民勤縣征收灌溉農業地下水水資源費0.01元/ m3。
2.2 2008-2010年水價改革啟動階段
為達到節水目的,從2008年7月1日起民勤縣灌溉農業地下水水資源費標準由0.01元/ m3調整為0.02元/ m3;2009年地表水水價由0.151元/ m3提高到0.208元/ m3, 2010年地表水水價由0.208元/ m3調整為0.225元/ m3。這是民勤縣在石羊河流域重點治理中,充分發揮價格杠桿作用,促進農業節約用水的重要舉措。
2.32011-2013年7月水價改革創新階段
2011年5月,民勤縣制定出臺了《民勤縣農業用水價格管理辦法(試行)〉〉,在農業灌溉用水方面實行兩部制水價,即基本水價+計量水價。每年基本水價2.00元/667 m2,計量水價分純井灌區、井河混灌區、河水灌區三種情況:地下水6.00元÷地下水667 m2配水定額,井河混灌區地下水5.00元÷地下水667 m2配水定額,河水灌區按m3計算,地表水0.225元/ m3; 2011年計量水價為:壩區灌區為0.038元/ m3,泉山灌區為0.043元/ m3,湖區灌區為0.1元/ m3,昌寧灌區為0.013元/ m3,環河灌區為0.018元/ m3,南湖灌區為0.013元/ m3,地表水0.225元/ m3。同時根據作物實際用水量的不同,實行差別水價制度。凡用水在配水定額以內的,發展日光溫室和特色林果業可以享受優惠水價;實際用水量超過配水定額的,實行累進加價征收水費。本方案的實行,充分發揮了水價經濟杠桿的調節作用,促進種植業結構調整和水資源的優化配置。
2.4 2013年7月水價改革深化階段
《民勤縣深化水價改革實施意見》已經于2013年第十六次縣政府常務討論通過,從之日起(2013年7月15日)執行,農業灌溉用水價格改革的主要內容如下:
2.4.1一是地表水水價,計量水價由0.225元/ m3調整為0.24元/ m3,較2013年上半年以前的水價提高了0.015元/ m3。二是地下水水價,實行兩部制水價,即,基本水價+計量水價,每年基本水價按標準為2.00元/667 m2.;計量水價按m3征收,在定額內用水的,每667 m2計量水費為20.00元;地下水按m3計算計量水價為:壩區灌區0.154元/ m3(130 m3/667 m2),泉山灌區0.174元/ m3(115 m3/667 m2),湖區灌區0.4元/ m3(50 m3/667 m2),昌寧灌區0.062元/ m3(325 m3/667 m2),環河灌區0.056元/ m3(355 m3/667 m2),南湖灌區0.062元/ m3(325m3/667 m2)。三是地下水資源費,維持原標準不變,標準為0.02元/ m3
2.4.2農業灌溉用水差別水價標準分為三類 : 第一類,對于設施農業和實施滴灌的大田節水作物,在配水定額內用水的,除地下水免征水資源費外,地表水水價優惠30%,地下水水價優惠50%;第二類,對于特色林果業和生態用水,在配水定額內的,地表水水價優惠30%,地下水水價優惠50%;第三類,對于傳統方式種植的高耗水低效益作物(小麥、大麥、洋蔥、平種玉米),在配水定額內,地表水水價上浮30%,地下水水價上浮50%。
篇9
“供水到戶+農民用水戶協會”節水管理模式,是新疆灌區將“供水到戶”管理與灌區農民用水戶協會有機結合的一種創新的節水管理模式,是新疆“十五”農業節水管理的研究推廣成果。這種方式是把灌區農民以用水戶協會形式組織起來,讓灌區廣大用水戶參與灌區灌溉節水和工程管理工作,并實施“量水、配水、收費、建帳”的“供水到戶”管理,充分調動和發揮灌區農牧民節水灌溉的積極性和創造性[1]。
“供水到戶+農民用水戶協會”節水管理模式,解決了新疆灌區長期以來用水管理制度混亂、喝“大鍋水”、“搭車收費”、用水不透明不公開、末級水利工程管理長期缺位、水價執行渠道不暢、水價經濟杠桿作用難以發揮等問題,提高灌區農民節水意識,為灌區新農村“一事一議”政策實施、末級水利工程管理奠定了基礎。
2加大水價改革力度,充分發揮水價在農業節水中的經濟杠桿作用
隨著農業經濟結構調整、節水灌溉工程規模的擴大以及國家對糧食等作物實施的鼓勵政策等新情況的出現,加快水價改革步伐,建立合理的水價形成機制和有效的水費計收方式勢在必行。一是要修訂和完善水價法規和政策。根據水資源不足及水污染嚴重的現實,著力完善水價的確定原則。明確水價是由資源水價、工程水價和環境水價三部分組成,圍繞水價的3個組成部分制訂和完善水價的法規和政策。二是完善水價的確定程序,充分體現用水戶參與管理的原則。在水價的確定過程中,充分聽取供水單位、用水戶及有關方面的意見,完善聽證會制度。三是調整水價的決策機制。隨著水價改革的不斷深化,水價的確定要逐步走上政府宏觀調控、各方民主協商、水市場調節三者有機結合的路子。根據水價改革的進展情況及經濟發展狀況,初步建立合理的水價形成機制[2]。
3以水權管理推進灌區農業節水
近年來,水權、水價、水市場交易等水權管理問題,已在新疆灌區得到應用和實踐,并顯示出顯著的節水效果,初始水權、水市場、水權轉讓是水權管理制度的基本內容,需針對灌區內部二次性水資源節水配置,即對水利工程所供水權再分配管理制度和激勵機制等問題進行認真研究分析。
(1)摸清家底,開展灌區水工程、用水戶、灌溉土地、灌溉面積、作物分布等基本情況調查,為灌區水權管理提供基本資料。
(2)明確用水定額,分析確定水資源的宏觀控制和微觀定額2套指標,開展“總量控制,定額管理”在灌區的測驗和試驗分析工作,研究制訂相關管理制度和必要的灌溉量水技術設施。有了科學合理的量化標準,就可以實行指標、定額管理。用水超過指標,定額就要遭受懲罰,實行強制性節水。
(3)初始水權分配根據灌區歷史和今后的初始水權分配問題,研究分析新條件下的灌區用水供求關系,為實施灌區水權轉讓提供基礎條件。灌區供求關系的一個重要方面,是根據水資源的優化配置原則,研究確定水資源的分配方案,制訂供水比例方案既要尊重歷史,更要重視現實問題,這是研究制訂灌區水權管理的一項重要的基礎工作。
(4)研究制訂水權轉讓制度。為健全水權轉讓的政策法規,促進水資源的高效利用和優化配置,落實科學發展觀,實現水資源可持續利用,進一步推進水權制度建設,規范水權轉讓行為,水利部于2005年1月出臺了《關于水權轉讓的若干意見》,明確了水權轉讓中若干問題,灌區應在這方面加強制度建設工作。
(5)逐步建立和完善農業灌溉節水市場。盡快搭建水商品市場要素構件,讓水利工程所供的水按經濟價值規律進行交易,以市場經濟行為達到水資源的最優利用和配置,創造更好的社會效益、經濟效益、生態效益[3]。
4綜合節水管理措施
4.1加強春灌用水的組織管理
春季干旱、夏季洪旱交替是新疆農業水情和灌溉的基本特征,尤其是3—6月的春灌期,全區灌溉水量缺口12億~15億m3,而且在各灌區分布不平衡。因此,切實加強春灌的供水和用水的組織、協調和指導,做好抗旱預案制訂和落實非常重要。
4.2強化定額供水管理
隨著水資源的日益緊缺和農業生產發展用水需求的增加,計劃用水、量水工作的重要性日益凸顯,“灌溉計量,按方收費”已成為灌區用水管理工作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內容。因此,強化灌區定額供水管理,完善計量設施,提高量水精度,是促進農業節水灌溉計量工作的基本保障。各地應加強灌區量水設施的配套建設與管理工作,普及先進的經濟實用的量測水技術,為灌區實施節水灌溉管理和水資源的合理配置提供技術支持[4]。
4.3做好灌區節水管理
加強供水的統一管理和科學調度,優化配置水資源,制訂合理的灌溉用水計劃,實行灌溉用水的總量控制和定額管理制度。在做好灌區供水管理和加快灌區節水改造工程建設的同時,注重溝畦灌、膜上灌等常規灌溉節水,提高灌溉進度和灌水質量,盡力減輕春灌壓力;大力推廣應用各種實用的節水灌溉技術,杜絕大水漫灌和浪費用水的現象,提高灌溉水利用效率和效益,使有限的水資源發揮最大效益;著重實施灌區農民用水戶協會參與灌溉管理的灌區基層管理體制改革工作,充分發揮用水戶協會組織在灌區用水管理和工程管理方面的作用,努力提高灌區農民節水增產效益。
4.4抓緊做好水庫運行調度管理工作
加強水庫工程安全運行是一個基本原則,但是水庫的運行調度一定要科學合理,汛期莫要以“泄”為主,應為無水期防旱做好準備。因此,認真研究蓄水、防洪、灌溉三者利益關系,切實做好水庫工程的引、蓄、排、供等調度方案,切實做好水庫供水計劃審批工作,研究制訂兼顧防洪與興利,合理調度水量的應急預案。適時調節水庫引蓄水量,最大限度地發揮水庫工程的灌溉效益。
5參考文獻
[1] 孫杰,張立民,池建軍.吉林省節水管理評價指標體系構建研究[J].東北水利水電,2011(12):33-34,44.
[2] 劉云.農業管理節水技術應用分析[J].現代園藝,2011(11X):32.
篇10
縣上分配我們鄉農田灌溉用水量909萬方,基本生態用水59萬方,農村生活及畜禽用水58萬方,合計井口配水量1027萬方。
二、水量分配原則
1、堅持總量控制、定額管理、人均公平享有水資源份額的原則,全鄉用水總量控制以井口計量為準,村、社水量分配以井口計量為準。
2、堅持逐級分配的原則。由鄉政府先分配給各用水者協會,再由各用水者協會將水權分配到各農戶、機井和輪次。
三、水量分配方案
1、農田灌溉用水量分配
人均農田灌溉配水面積2.5畝,配水定額為367立方米/畝。
2、基本生態用水量分配
依據農村人口配水,人均基本生態配水面積0.375畝,配水定額160立方米/畝。
3、生活及畜禽用水量分配
依據《縣行業用水定額》和《縣水資源配置方案》確定城鄉生活和畜禽用水定額,農村居民按實有人口計,50升/人·天;畜禽用水按農村生活定額的2倍配置。
四、保障措施
1、深入宣傳發動,增強節水意識。全面貫徹落實《省石羊河流域水資源管理條例》,使全鄉的水資源管理工作逐步走向法制化、規范化和制度化的軌道,全面抓好群眾的宣傳教育和正確引導工作,通過耐心細致的宣傳教育不斷增強群眾的節水意識和憂患意識,進一步認清形勢,加大節水力度,確保年度配水計劃的落實。
2、實行智能化管理,規范水票運行。地下水取水計量嚴格按智能化控制器和水表計量為準,凡沒有安裝智能化控制設備的機井堅決不予供電取水。水管單位要加強智能化控制設備的運行管理和技術服務,及時解決出現的技術問題,提高服務質量。同時要加大執法力度,及時查處破壞智能化設備的案件,確保設備的安全運行。在水權的管理和使用過程中,要嚴格水票運行程序,憑票刷卡,憑票供電,憑票取水。
3、規范用水程序,加強水電共管。電管站和水管所要加強適時監控,及時掌握輪次水量的使用情況,對不按規定程序取水的村社和農林場,電管站要及時采取拉閘限電等強硬措施進行制止,加以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