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品不良反應范文

時間:2023-03-22 15:02:04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藥品不良反應,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藥品不良反應

篇1

【關鍵詞】藥品不良反應;統計;分析;合理用藥

資料與方法

1.1資料來源: 利用“全國藥品不良反應(ADR)監測網絡”數據庫檢索統計功能,以Excel電子表和手工篩選方法,和通過2006年~2010年8月國內公開發行的30余種醫藥學期刊,收集有關不良反應的病例報道,利用檢索到藥品不良反應126例。按照藥物不良反應判斷標準進行檢查,符合標準的118例。

1.2方法: 采用回顧性研究方法,分別對118例藥品不良反應患者的年齡、性別、給藥途徑、臨床表現、涉及藥品種類以及新的、嚴重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等進行調查,并對上述結果進行分類統計、分析和評價。

2結果

2.1一般情況: 118例藥品不良反應報告中男性患者62例(52.5%),女性患者56例(47.5%),患者年齡最小的10個月,最大的85歲,年齡以﹥60歲者居多占39.8%,其他為40~59占28%。詳見表1

 

3討論與分析

3.1性別、年齡對藥品不良反應的影響: 從表1的數據來看,年齡構成比顯示,118例藥品不良反應報表中患者年齡最小為10個月,最大為85歲,藥品不良反應報告中男性比例較女性高,60歲以上年齡組的構成比最高,占39.8% ,18歲以下年齡組占10.2%。老年人是一個特殊的用藥群體,人體器官功能隨著年齡的增長而衰退,腎臟的排泄功能、肝臟的代謝功能及血漿蛋白含量均降低,血漿蛋白與藥物的結合力下降,且一般都伴有多種慢性疾病,有合并多種用藥情況隨著人口老齡化的到來,對老年人的用藥監測將成為藥品不良反應重點,應盡可能做到個體化給藥。因此臨床用藥時需慎重評估老年患者的肝、腎功能,謹慎選擇藥物及用法用量。兒童處于生長發育過程,對藥物具有特殊的反應性和敏感性,稍有用藥不當就可能引發藥品不良反應。所以,醫生在治療時應考慮年齡因素對藥品不良反應的影響,選擇合適的劑型、劑量等,保證用藥安全。 提示中老年患者是藥品不良反應監測的重點對象之一。 發生藥品不良反應的機會和程度必然高于其它年齡段。因此,中老年患者用藥,應適當調整劑量,盡量減少合并用藥的數量,并在用藥過程中注意觀察可能出現的藥品不良反應,及時作出處理,減少藥品不良反應的危害性。

3.2給藥途徑與藥品不良反應: 從表2可看出,導致藥品不良反應的主要給藥途徑是靜脈給藥,118例藥品不良反應中,靜脈注射引起的有48例,占40.7%。靜脈給藥途徑相對其它途徑給藥,發生藥品不良反應的頻率最高。首先,這是由于靜脈滴注時藥物直接進入人體,無首過效應,作用及不良反應較口服迅速而強烈。其次,靜脈注射液的濃度,pH、滲透壓、微粒、內毒素等均可成為引發藥品不良反應的因素。同時,藥物配制、藥物的濃度、藥液放置時間、滴速等也是引發藥品不良反應的因素。臨床用藥應根據患者病情,遵循“能夠口服不肌注,能夠肌注不靜滴”的原則, 充分考慮患者年齡、體質、用藥史,盡量避免使用靜脈滴注給藥而給患者帶來不必要的痛苦,靜脈給藥時要密切觀察,一旦發生藥品不良反應應立即停藥,做好藥品不良反應的處理。盡可能減少靜脈給藥方式,減少藥品不良反應的發生。臨床使用注射劑時,應注意進行正確的操作,避免因藥液配伍不當、濃度高、配置的液體放置時間過長、滴速過快等引起不良反應。

3.3不良反應涉及的系統或器官及臨床表現: 藥品不良反應引起各系統器官癥狀,以皮膚及其附件損害最多,有49例次(41.5%),臨床表現以皮疹和皮膚瘙癢為主,其次是消化系統和神經系統,這可能由于皮膚損害的臨床表現易于觀察和診斷,而且不易與其它疾病相混淆;另外,各種藥疹主要為變態反應所致,目前臨床常用藥物有的為全抗原或半抗原,進入人體后較易引起變態反應。消化系統損害和神經系統損害也較多,分別為18例次(15.3%)、8例次(6.8%)。

3.4聯合用藥在本次調查中占58.5%. 各種藥物單獨作用于人體,可產生各自藥理效應。多種藥物聯合使用,可使藥效加強或副作用減輕,也可使藥效減弱或出現不應有的毒副作用,藥物相互作用是藥品不良反應發生的重要因素,用藥種類多,發生率越高,因此,必須重視藥物相互作用問題。[5]

4結論

臨床應嚴格掌握用藥指征,醫、藥、護三者密切配合,認真執行藥品不良反應報告制度,做到及時發現,及時治療,及時上報,通過加強藥品不良反應監測及評價分析,提高醫務工作者對藥品不良反應的警惕性,減少和預防嚴重藥品不良反應的發生,為藥物治療方案提供安全、有效的保障。

致謝:在撰寫論文過程中,得到原宿遷市藥檢所所長朱克榮老師、宿遷市人民醫院陳紅斗處長悉心指導,在此表示衷心感謝。參考文獻

[1]楊毓瑛,章古緒,曹克.臨床不合理用藥.上海:上海醫科大學出版社2000

[2]趙潔.抗生素臨床應用現狀分析.寧夏醫學雜志:2006,28(2):152.

[3]夏國俊.抗菌藥物臨床應用指導原則.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4.4.

篇2

一、我縣藥品不良反應監測工作的現狀

我局自建局以來,逐步加強ADR的報告和監測工作,學習貫徹《藥品不良反應報告和監測管理辦法》,結合工作實際建立了一系列的工作制度,各項工作進入規范化軌道。五年來多次組織轄區內涉藥單位進行藥品不良反應和監測工作培訓,上報ADR報告逐年遞增。從報告中分析,藥品不良反應發生率較高的藥品是:抗生素類藥品、激素類藥品、中藥制劑、心血管系統藥品、解熱鎮痛抗炎藥等。我縣現有不良反應監測點38家(其中縣級醫療機構6家,各鎮醫療機構12家,藥品批發企業2家,零售連鎖及城區單體藥店18家),已初步建立了覆蓋縣、鄉、村三級的藥品不良反應監測網絡。

二、存在的問題

(一)社會公眾對不良反應認識片面,了解不夠。藥品不良反應是指合格藥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現的與用藥目的無關的有害反應,主要包括副作用、毒性作用、后遺效應、過敏反應、繼發反應、特異性遺傳素質等,如服藥后出現皮疹、水腫、頭痛、頭暈、器官損害、致畸、致死等情況,使用醫療器械(例如配戴隱形眼鏡、使用用于人體內的支架、關節等)后出現的不良反應,也屬于監測的范疇。藥品不良反應既不包括用藥不當引起的有害反應,也不同于醫療事故以及因藥品質量問題(假藥、劣藥)而引起的有害反應。許多人認為藥品只是治病的,不會對人體造成危害,有的認為只有化學藥品有不良反應,中藥安全性高,沒有不良反應,甚至認為進口藥品、價格昂貴的藥品及非處方藥不良反應較少。實際上這些認識都是片面的,“是藥三分毒”,藥品猶如一把雙刃劍,既有有利的一面,又有其有害的一面,即在達到治療作用的同時,也會發生不良反應,從而對人體造成危害。人們在發生藥品不良反應時,常認為是藥品質量問題或認為是過敏體質,或是醫療事故,故主動報告情況少。

(二)藥品不良反應監測發展不平衡。目前我縣藥品不良反應監測工作主要在藥品使用和經營環節開展,ADR報告85%來自醫療機構,15%來自藥品經營企業。

藥品經營企業和醫療機構上報意識比較薄弱,擔心提及不良反應,問及患者用藥情況,怕被患者認為是藥品質量問題或出現醫療事故,影響經濟效益,或引起不必要的糾紛,不敢或不愿積極主動地收集、上報藥品不良反應,還有的認為質量合格的藥品上市后不需要進行不良反應監測,對藥品不良反應不能有一個正確的認識。

(三)藥品不良反應報告質量不高。雖然我縣的ADR上報數量每年呈遞增趨勢,初步達到了上級部門要求的600份/年/百萬人口的數量,但ADR上報質量不高,新的、嚴重的不良反應病例較少。主要因為一方面是藥品生產經營企業、醫療機構從思想上未真正認識到ADR上報的重要性,對不良反應監測的積極性、主動性不高。二是藥師、藥品銷售人員學歷偏低,缺乏不良反應相關知識,對一些不良反應信息不能準確、科學的進行判斷,對患者提供的一些藥物不良反應容易忽視。三是不良反應監測報表填寫過于簡單、籠統。當出現不良反應時,不少監測人員只是簡單地填一些信息,對繼往病史或對原患疾病的影響未做記錄,對缺少的信息未能進行詳細的咨詢調查,難以保證報表內容的客觀性、真實性及科學性。

三、思考與建議

(一)加強藥品不良反應監測宣傳培訓工作,擴大培訓面,拓寬宣傳途徑。把藥品不良反應知識與《藥品不良反應報告與監測管理辦法》納入對涉藥單位培訓計劃,增強其法律意識和責任意識。充分利用電視、廣播、報刊等新聞媒體加強對社會與公眾的宣傳,使社會各界正確認識、科學對待藥品不良反應,引起全社會的關注,提高群眾的自我保護意識和參與意識,在全社會營造安全用藥、合理用藥的氛圍,進一步保障公眾用藥安全有效。

(二)進一步制定和完善配套制度措施,建立藥品不良反應從發現、報告、分析、確認到信息通報及突發事件快速反應處理機制等一系列工作體系。向社會公布投訴電話,暢通藥品不良反應報告渠道,鼓勵個人自愿報告藥品不良反應,使監測工作能夠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職責明確,信息通暢,反應迅速、處理果斷及時。

(三)建立健全藥品不良反應監測網絡,擴大監測覆蓋面。藥品不良反應監測工作的思路是“點、線、面相結合,最大程度廣覆蓋”。要加大對藥品經營企業和個體診所、農村衛生室藥品不良反應報告的引導和督促力度,采取以點帶面、全面推進的方法,使全縣監測覆蓋面橫向到邊、縱向到底。

篇3

【關鍵詞】 藥品不良反應;藥物監測;回顧性研究

【ABSTRACT】 Objective:To study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adverse drug reactions(ADR)occurred in Beijingyanhua hospital so as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rational clinical druguse.Methods:By retrospective study,adverse drug reaction reports on 133 case from Jan.2007 to July 2009 were analyzed statistically.Results:Among 133 ADR cases collected,females and patients aged over 40 years took the highest proportion,73 cases(54.89%)were caused by antiinfection drugs and 110 cases(82.7%)by injection treatment.Conclusion:The management of antiinfection drugs and the treatment by injection must be reinforced,the combined drug use should be reduced so as to lessen the incidence of ADR.

【KEY WORDS】 Adverse drug reaction,Drug monitoring,Retrospective studies

藥品不良反應(ADR)是指合格藥品在正常的用法用量下出現的與用藥目的無關的有害反應。這些反應不同程度的損害人體健康,甚至威脅生命。任何藥物都可能引起藥品不良反應,只是程度和出現的幾率不同。隨著藥品使用量和使用范圍的增大,藥品不良反應發生的幾率也隨之增加,因此積極開展藥品不良反應監測非常有意義。

1 資料來源

200701—200907月北京燕化醫院133例ADR病例。

2 方法

按照患者信息、藥品類別、ADR表現等方面進行統計分析。

3 結果

3.1 基本情況

ADR總共133例,男性61例,女性72例;外籍人員3人;年齡分布:60歲以上43人,18歲以下7人,18~60歲83人;年齡3~86歲,平均年齡49.6歲。注射給藥110例,占總數的82.7%,口服或其他方式給藥23例,占總數的17.3%。其中合并2種或2種以上藥物的101例,占總數的75.94%。抗微生物藥物或合并使用抗微生物藥物發生的藥物不良反應73例,占總數的54.89%。中藥或合并使用中藥發生的藥品不良反應13例,占總數的9.77%。發生時間

3.2 ADR涉及藥品種類及例數

按照《新編藥物學》第16版[1]的藥品分類方法,將我院涉及ADR病歷的藥品分為3類54個品種(表1)。

3.3 ADR類型及表現

ADR類型及表現以皮膚系統及全身性反應發生率最高(表2)。表1 引起ADR的藥品種類及比例

藥品類別品種數n藥物名稱及例數抗微生

物藥物1786左氧氟沙星注射液(22)甲磺酸左氧氟沙星片(1)阿奇霉素粉針(16)克林霉素粉針(8)注射用頭孢唑肟鈉(7)依替米星注射液(6)甲硝唑粉針(6)環丙沙星注射液(4)

頭孢西丁粉針(3)頭孢呋辛膠囊(1)頭孢呋辛粉針(2)頭孢唑啉粉針(2)頭孢曲松粉針(2)莫西沙星注射液(1)阿莫西林克拉維酸鉀粉針(1)美羅西林粉針(1)

頭孢替安粉針(1)頭孢地尼膠囊(1)利巴韋林注射液(1)含中藥

成份藥物1013雙黃連注射用粉針(3)川芎嗪粉針(2)小金膠囊(1)正心泰膠囊(1)天丹通絡膠囊(1)復方血栓通膠囊(1)培元通腦膠囊(1)銀黃顆粒(1)骨康膠囊(1)舒血寧注射液(1)其他藥物2740鹽酸氨溴索注射液(7)碘海醇注射液(3)1艾迪注射液(3)康萊特注射液(2)葛根素注射液(2)鴉膽子注射液(2)丹參酮IIA酸鈉注射液(1)甘露醇(1)還原型谷胱甘肽粉針(1)注射用卡培他濱(1)胺碘酮注射液(1)復方氨基酸注射液(17AA)(1)復方甘草酸苷注射液(1)蔗糖鐵注射液(1)注射用低分子肝素鈣(1)注射用胸腺五肽(1)維生素C注射液(1)酚磺乙胺注射液(1)脂肪乳注射液(1)西米替丁注射液(1)維生素E煙酸酯膠囊(1)左匹克隆片(1)氯雷他啶片(1)格列吡嗪片(1)琥珀酸亞鐵片(1)丙硫氧嘧啶片(1)鹽酸貝那普利片(1)合 計54139

注:由于有合并用藥所以總數大于133例,所列注射用藥物全部為靜脈給藥。表2 ADR類型及臨床表現注:有些ADR病歷同時涉及多個系統,所以總數大于133例。

3.4 ADR因果關系評價及轉歸

我院133例ADR經過分析后,根據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的ADR關聯性評價標準進行評價,肯定相關23例,很可能相關88例,可能相關22例。

停藥后經對癥治療,好轉29例,治愈82例。停藥后未經特殊處理,癥狀消失或好轉22例。

3.5 ADR程度及結果

參照《藥品不良反應報告的監測管理辦法》規定,嚴重1例,一般132例。

結果:好轉51例,治愈82例。

4 討論

4.1 性別、年齡與ADR的關系

133例ADR報告中,女性多于男性,這與多篇報道一致。筆者分析形成這一結果還可能與婦產科報告ADR有關,致使女性ADR多于男性ADR。老年人、兒童較易發生不良反應,這是由于未成年人身體處于生長發育階段,肝腎功能及一些酶系統尚未成熟,對藥物敏感性高;老年人各器官功能衰退,對藥物代謝及耐受能力降低。另外老年人一般患有多種疾病,長期聯合用藥,這些都是ADR發生率增高的原因。總結:應加強以下情況用藥監護(1)兒童、老年人用藥患者;(2)肝腎功能不全用藥患者;(3)慢性病長期用藥患者;(4)首次用藥患者。

4.2 給藥方式與ADR的關系

133例ADR中采取注射給藥(本次分析全部為靜脈給藥)的為110例,占82.7%。由此可以分析注射給藥比口服或其他方式給藥風險更高。應建議醫生根據患者病情合理選擇給藥方式,能口服給藥就不需采用注射給藥,這樣即降低了ADR 發生率,又降低了患者負擔,降低了醫療風險,提高了醫院聲譽,從長遠角度來講,是有利于醫院發展的。

4.3 合并用藥、抗微生物藥物使用與ADR的關系

133例ADR中,合并用藥101例,占75.94%。涉及抗微生物藥物的73例,占54.89%。聯合用藥往往產生藥物相互作用,合用的品種越多,ADR發生的幾率越大。合并用藥是導致ADR的重要原因,而且抗菌藥物與其它藥物合用時可以引發或加重藥品的不良反應[2]。因而建議臨床遵循能盡可能的減少治療所需藥物品種。抗生素、中藥、解熱鎮痛藥已成為引發藥物不良反應的“三大禍首”[3]。由于抗微生物藥物的廣泛使用而導致不良反應發生率較高,產生這一現象的原因,除了與抗微生物藥物品種多、使用頻率高有關外,臨床不合理使用甚至濫用也是不容忽視的因素。主要表現為:無指征的預防用藥、不必要的聯合用藥或重復用藥、用藥劑量過大、用藥時間不足或過長、無原則的使用新藥與價格昂貴的藥物等。臨床應嚴格按照《抗菌藥物臨床應用指導原則》使用抗菌藥物,醫院應加強對抗菌藥物的使用監測,實行分級管理,降低ADR的發生率。

4.4 中藥與ADR 的關系

133例ADR中,涉及中藥產品的13例,占總數的9.77%。中藥引發的ADR相對較少,筆者分析原因可能由于我國中藥制劑出現過幾次較有影響力的不良事件后,臨床減少了中藥尤其是中藥注射劑的使用,加之中藥口服制劑產生的ADR較少和中藥注射劑的質量可能有所提高,因而產生以上結果。

本次分析抗菌藥物ADR以變態反應最為常見,主要原因是藥品中可能存在雜質以及氧化、分解、聚合、降解產物在體內的作用,或患者自身的個體差異。發生過敏反應的患者多有變態反應疾病,少數為特異高敏體質[4],所以了解患者的過敏史尤為重要。133例ADR病歷中只有13例明確有過敏史或家族過敏史,大部分患者不清楚是否有過敏史,這就提示我們衛生機構需要在平時通過多種媒體加強ADR的宣傳,強化人們對自身健康情況掌握的意識,這樣我們認為可以在某種程度上降低醫療風險。

發生的藥品不良反應屬于未知不良反應的11例,占總數的8.27%。筆者認為這項比例較高,原因分析如下:①個別藥品說明書不良反應記錄可能不詳細,建議廠家進一步完善藥品說明書。②聯合用藥可能產生了超出藥品說明書所描述不良反應的范疇,由于聯合用藥組合變化較多,因此這方面的相互作用報道也不會很完全,這就進一步提醒我們盡可能減少聯合用藥。

根據我們統計證實ADR涉及的的藥品種類多,損害部位廣,說明了開展藥品不良反應監測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參考文獻

1 陳新謙,金有豫,湯光.新編藥物學[M].第16版 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7.1.

2 程悅.聯合用藥至變態反應探析[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04,13(13):1793.

篇4

如何安全、有效、合理的用藥已成為社會關注的熱點。近年來關于藥物不良反應(ADR)的報道和討論比較多,已引起了各方面的注意。臨床上對藥品的要求不僅僅局限于對疾病的作用,同時也要求在治療疾病的同時,所使用的藥品應當盡可能地少出現ADR。

下面結合臨床工作實踐,淺談一下臨床常見的藥品不良反應與安全用藥。

1 抗生素濫用,導致藥物的不良反應

藥物不良反應已成為危及人類健康的主要殺手,而抗生素的濫用現象在我國臨床中已非常普遍。有資料表明,我國三級醫院住院患者抗生素使用率約為70%,二級醫院為80%,一級醫院為90%。抗生素的濫用,不僅使藥物使用率過高,導致醫藥費用的急劇上漲,同時也給臨床治療上帶來了嚴重的后果。現在,很少有醫生對抗生素進行過系統、全面的了解,使用的盲目性很大,在選擇抗生素時不加思考,不重視病原學檢查,迷戀于“洋、新、貴”,盲目的大劑量使用廣譜抗生素,或幾種抗菌藥同時應用,致使大量耐藥菌產生,使難治性感染越來越多,醫療費用也越來越高。臨床上很多嚴重感染者死亡,多是因為耐藥感染使用抗生素無效引起的。ADR以抗生素位居首位。比如說上呼吸道感染,有90%以上是由病毒引起的,但臨床上使用抗生素的卻不在少數。濫用的后果是在宏觀上造成細菌的抗藥性增強,抗生素的效力降低甚至喪失,最終導致人類無藥可用;在微觀上會對患者的身體造成藥源性損害。由于人體內部有許多菌群,正常情況下它們相互制約,形成一種平衡,抗生素的濫用就可能對某些有益菌群造成破壞,使一些有害菌或病毒乘虛而入導致二重感染甚至死亡。另外,臨床分科過細,醫師缺乏正確的抗菌藥物知識;正確的藥品信息獲取困難;醫師缺乏全面的藥學知識等,也是導致用藥錯誤的重要原因。長時期以來,人們已經習慣把抗生素當作家庭的常備藥,稍微有些頭痛腦熱就服用;而有一些患者主動要求用好藥、貴藥,就更造成了資源浪費和細菌耐藥的發生。

2 導致ADR的原因十分復雜,而且難以預測

2.1 藥品因素 (1)藥物本身的作用:如果一種藥有兩種以上作用時,其中一種作用可能成為副作用。(2)不良藥理作用:有些藥物本身對人體某些組織器官有傷害。(3)藥物的質量:生產過程中混入雜質或保管不當使藥物受污染,均可引起藥物的不良反應。(4)藥物的劑量:用藥量過大,可發生中毒反應,甚至死亡。(5)藥物的劑型:同一藥物的劑型不同,其在體內的吸收也不同,即生物利用度不同,如不掌握劑量也會引起不良反應。

2.2 患者自身的原因 (1)性別:藥物性皮炎男性比女性多,其比率約為3∶2;粒細胞減少癥則女性比男性多。(2)年齡:老年人、兒童對藥物反應與成年人不同,因老年人和兒童對藥物的代謝、排泄較慢,易發生不良反應;嬰幼兒的機體尚未成熟,對某些藥較敏感也易發生不良反應。(3)個體差異:不同人種對同一藥物的敏感性不同,而同一人種的不同個體對同一藥物的反應也不同。(4)疾病因素:肝、腎功能減退時,可增強和延長藥物作用,易引起不良反應。 2.3 其他因素 (1)不合理用藥:誤用、濫用、處方配伍不當等,均可發生不良反應。(2)長期用藥:極易發生不良反應,甚至發生蓄積作用而中毒。(3)合并用藥:兩種以上藥物合用,不良反應的發生率為3.5%,6種以上藥物合用,不良反應發生率為10%,15種以上藥物合用,不良反應發生率為80%。(4)減藥或停藥:減藥或停藥也可引起不良反應。例如嚴重皮疹,當停用糖皮質激素或減藥過速時,會產生反跳現象。

3 怎樣做到安全用藥

3.1不能輕信藥品廣告 有些藥品廣告夸張藥品的有效性,而對藥品的不良反應卻只字不提,容易造成誤導。

3.2不要盲目迷信新藥、貴藥、進口藥 有些患者認為,凡是新藥、貴藥、進口藥一定是好藥,到醫院里點名開藥或在不清楚自己病情的情況下就到藥店里自己買藥,都是不恰當的。

3.3嚴格按照規定的用法、用量服用藥物 用藥前應認真閱讀說明書,不能自行增加劑量,特別對于傳統藥,許多人認為多吃少吃沒關系,劑量越大越好,這是不合理用藥普遍存在的一個重要原因。

篇5

關鍵詞:藥品不良反應;檢測;監督

藥品不良反應(ADR)監測是藥品監督檢驗管理體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檢測一個國家文明與否的重要指標,由于藥物作用具有雙重性,即使是質量合格,用量用法正確也有可能導致藥品不良反應,嚴重者致殘、致畸甚至死亡[1-2],近幾年,關于藥品不良反應的報道也屢見不鮮,本文對藥品不良反應進行了詳細研究,具體內容如下。

1 資料和方法

1.1 臨床資料 回顧性分析本院2011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的128例藥品不良反應患者的臨床資料,其中男88例,女40例,年齡7~56歲,平均年齡(32.5±3.2),體重(53.7±7.6)kg,身高(158.2±4.9)cm。

1.2 方法 采用描述性研究方法,分別對128例患者的性別、年齡、過敏史、給藥次數

及劑量、發生不良反應的時間、引起ADR的臨床表現等項目進行統計分析。

1.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3.0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分析,采用x2檢驗,P

2 結果

2.1 128例引起ADR的藥品情況 128例ADR中,共涉及到60種藥品,單獨使用1種藥物的有89例,占69.5%,聯合用藥的有39例,占30.5%,其中二聯用藥的33例、三聯用藥的4例、四聯用藥的2例;通過靜脈途徑給藥的有112例,占87.5%,肌內注射途徑給藥的有5例,占3.9%,口服途徑給藥的有10例,占7.8%,其他途徑給藥的有1例,占0.8%,具體情況見表1。

2.2 ADR涉及的系統、器官及臨床表現 128例ADR中,反應類型最多的是皮膚反應41例,占32.0%,其次是全身性反應32例,占25.0%,結果具有統計學意義(P

2.3 ADR關聯性評價 根據Karch-Lasagna法對128例ADR進行評定,肯定的有82例,很可能的有36例,可能的有10例。

2.4 ADR對原患疾病的影響 128例ADR中,有115例對原患疾病無影響,13例使原患疾病康復時間推遲。

3 討論

近年來,媒體對藥品不良反應的報道層出不窮,ADR成為危及人類身體健康的潛在危險,為此,我國應該重視藥品不良反應的檢測工作[3-4],做到安全合理用藥。本報告128例藥品不良反應中,以25-50歲年齡段ADR的發生率最高,這可能與這部分人群受到的生活和工作壓力最大,身體易處于亞健康狀態,從而增加了用藥機會密切相關,由研究結果可知,引起ADR的藥品涉及60種,抗感染藥物引起的ADR最多,占39.8%,128例ADR中,反應類型最多的是皮膚反應41例,占32.0%,其次是全身性反應32例,占25.0%,結果具有統計學意義(P

總而言之,我國應該提高對ADR的認識,加大對《藥品管理法》、《藥品不良反應監測管理辦法》等法律法規的宣傳力度[5-6],對涉藥單位從業人員進行系統培訓,提高從業人員的法律意識和業務水平,優化全國檢測網絡,實現快速的信息傳遞和資源共享,規范ADR的報送流程,加強日常監督檢查,從而控制藥品風險,確保用藥安全。

參考文獻:

[1] 周筱青,周踐.我國開展ADR監測工作取得的成績、存在誤區和亟待解決的問題[J] .中國藥房,2009,15(3):134-135.

[2] 湯榕,李林貴 維紅,等.藥品不良反應報告常用信號檢測方法應用研究[J].中國藥房,2012,23(14):1309-1311.

[3] 任經天,王勝鋒,侯永芳,等.常用藥品不良反應信號檢測方法比較研究[J].中國藥物警戒,2011,8(6):356—359.

[4] 賀密會,周踐,周筱青.1534例ADR報告分析[J].藥物不良反應雜志,2009,6(3):189-190.

篇6

關鍵詞:藥物不良反應;報告;分析

為提高醫療服務水平,使臨床用藥更加安全,確保患者的用藥可靠性,本院積極的對ADR進行監控,筆者作為一家三甲醫院的臨床藥師,現對我院收集的120例藥品不良反應報告,結合本醫院用藥特點進行分析、評價,旨在探索我院ADR發生特點,分析其原因,為臨床合理用藥及藥物安全性評價提供參考。

1 資料與方法

收集本院2011年1月~2014年1月170例不良反應報告。分別按患者性別與年齡、給藥途徑與用藥時間、ADR的類別、引起不良反應的藥物種類等方面進行統計、分析。

2 結果

2.1 ADR與患者年齡性別的關系 在所統計的120例ADR報告中,男性出現了65例(60.75%),女性出現了42例(39.25%),男性高于女性,患者年齡18歲~86歲。發生ADR的患者年齡分布,見表1。

2.2 ADR與給藥途徑、用藥時間的關系 在120例ADR報告中,首次用藥最易發生ADR80例(47.1%),用藥1~3d20例(11.8%),用藥4~10d40例(23.5%),用藥〉11d30例(17.6%);靜脈給藥130例(76.5%),口服給藥40(23.5%),靜脈給藥遠高于其他給藥方式。見表2。

2.3 ADR的類別、臨床表現、產生不良反應的藥物關系 我院上報124例ADR涉及6個器官或系統,其中以全身性損害80例(47%)、皮膚及附件器官損害50例(29.4%)反應多見,也涉及泌尿、神經、胃腸、心血管等系統,各均為10例(5.9%)。見表3。

2.4 ADR與藥物種類的關系 124例ADR共涉及藥物類別6大類,其中抗菌藥物最易引起ADR,為5例(29.4%);其次為中成藥,水、電解質、酸堿平衡藥均為4例(23.5%),見表4。

3 討論

3.1 從表1可知,我院發生的170例ADR男性略高于女性,與國內劉煜帆等[1]報道相符。在年齡分布方面, 60歲以上的老年人ADR比例最高,為70.6% (120/170), 主要是因為老年患者各項身體機能較年輕人低下有關,容易患上慢性疾病,且有營養不良的傾向,對藥物劑量個體差異大,藥效閾值變窄,易發生藥物蓄積,致使不良反應發生率提高[2,3]。此外,由于許多老年患者常患有多種疾病,臨床上多種藥物聯合較為常見,藥物相互作用也是老年患者發生ADR的主要原因,說明開展ADR對老年患者的ADR監測應成為ADR研究領域的重點內容,應重視老年患者用藥安全,提高對老年患者的監控力度,針對老年患者的身體特征,制訂科學的用藥方案,并盡量減少藥品使用量,避免多種藥物混合用藥,以免增加老年患者藥品不良反應發生率。

3.2 從表2可知, ADR的發生與給藥途徑有很大的關系,其中以靜脈給藥發生率最高,這個結果與既往的文獻報道結果相一致。靜脈給藥藥物直接進入血液,同時,靜脈給藥的PH、滲透壓、微粒、內毒素等多種因素可能誘發ADR,尤其是靜脈應用抗菌藥物及中藥注射劑過程中常易引起ADR。建議臨床醫師應根據患者病情合理選擇給藥途徑,在保證療效的前提下遵循"能夠口服不肌注,能夠肌注不靜脈,能小劑量分次給藥的,不以大劑量一次給藥"的用藥原則, 從而減少不必要的ADR發生。首次用藥也是不良反應發生率高的時間段,建議臨床醫師及護士密切關注患者服藥后自述各種不適感,并作出及時的應對處理。

3.3 從表3可知, ADR臨床表現中以全身性損害最多,發生率為47%,主要表現為寒戰、高熱、水腫、過敏;皮膚及附件器官損害同樣多見,發生率為29.4%,主要表現為皮疹、瘙癢。這可能與上述癥狀容易觀察和感受到有關,而一些慢性的不良反應和隱匿的不良反應較難發現,有較高的漏報率,而正是這些隱蔽性較強的ADR對人體的危害更大,提示醫務工作者應更加重視。

3.4 從表4可知,從引發 ADR 的藥品種類來看,抗感染藥物引起的ADR50例,在整個ADR中占的比例最高 (29.4%) ,這與我院使用抗感染藥品頻率較高有關,但這與既往的報道相比較[4~6],抗感染藥品所引發的 ADR 比例有一定的下降,這可能是由于近年來衛生部加強了對抗菌藥物的使用管理,臨床上抗菌藥物的使用減少和避免了無指征用藥、預防用藥、聯合用藥、頻繁換藥、用藥劑量過大或過小、療程過長等問題,較以前更為合理,但仍然存在抗菌藥物使用不合理的情況。

3.5目前我院ADR的上報率較低,分析其原因如下

3.5.1部分病區醫護人員曾經懷疑有ADR發生但未報告。關于對懷疑而未報告的原因的調查結果顯示,大部分情況下是因為不能明確判斷患者是否由所用藥物引起。根據藥品不良反應定義,藥品不良反應是指合格藥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現的與用藥目的無關的或意外的有害反應。對于醫院而言,引發疑似藥品不良反應的原因多種多樣:如醫療環境、護士操作、用藥方法、用藥劑量、患者原患疾病嚴重程度、藥品質量、藥品配伍等。以上原因經常無法排除,因而導致疑似不良反應未上報的情況。

3.5.2醫務人員平時業務繁忙,無專職病區ADR反應負責人員,多數醫務人員認為上報處理ADR的過程太繁瑣,導致疑似藥品不良反應上報數量較少。

3.5.3大部分醫護人員不了解監測期新藥的ADR應給予特別關注。《藥品不良反應報告和監測管理辦法》十五條規定,新藥監測期內的藥品應報告該藥品發生的所有不良反應。因此,醫療機構從業人員應特別關注新藥監測期內的藥品。

3.5.4大部分醫療機構醫務人員在學校期間未接受過ADR報告方面的培訓。他們認為自己需要接受ADR報告方面的培訓。

3.6建議 為做好ADR上報工作,提升醫院藥品不良反應上報水平,建議采取下面相應的措施是:

3.6.1增加對ADR的宣傳教育與培訓,不僅要有ADR的專業知識與法律法規,還要有對ADR上報系統及ADR上報方法的介紹。有計劃進行監管和宣傳教育,加大宣傳和培訓的力度,使廣大醫務人員熟悉ADR相關法律法規與專業知識,轉變觀念,劃清ADR與醫療事故的界限,把上報ADR報告作為醫務人員的職責,自覺報告。

3.6.2建議醫院領導重視ADR上報工作,層層負責,抓落實,建立和健全獎懲制度,醫務科要把該項工作像上報傳染病卡一樣列入科室綜合考評的內容,鼓勵廣大醫護人員積極參與;推動臨床藥師主動深入臨床,加強用藥過程的監護,做好ADR的上報工作;臨床醫生和護士要主動學習新藥的相關知識,發現 ADR及時上報;醫院內,在不同情況下,藥品不良反應的第一發現者不同。對于配藥帶回的患者,若發生藥品不良反應,患者自己缺少藥品不良反應相關知識,只有當患者來醫院退藥時才可能由藥師發現。因此,建議藥師在門診藥品窗口對退藥的患者應詢問原因,從而了解是否是由于ADR而退藥,收集ADR的資料。

3.6.3建議醫療機構內藥劑科和醫生、護士加強業務和信息交流,注意了解及時將ADR信息反饋給醫生和護士。醫療機構要作好ADR監測報告工作,必須有領導的支持,醫師、護師和臨床藥師的積極參與。為此,應使醫、護、師全面了解ADR的含義,ADR的危害性和ADR監測的意義,消除對報告ADR的種種疑慮,特別是關于ADR就是醫療事故的誤解,以提高醫護人員報告ADR的自覺性,減少漏報和不報。 醫療機構充分發揮其在ADR報告工作中的作用將有助于使藥品不良反應報告制度落實到實處,為保障公眾用藥安全做出貢獻。

參考文獻:

[1] 劉煜帆,魏 玲,劉建平,曹俊達. 某院107例藥品不良反應分析報告[J].中國醫藥指南,

2011,9(25):280-282.

[2] 潘太花.2005~2009 年我院 87 例藥品不良反應報告分析[J].中國當代醫藥,2011,12(02):124-125.

[3] 楊延音,董 志,夏永鵬.《藥品不良反應報告和監測管理辦法》下藥品生產企業不良反應監測工作模式探討[J]. 中國中藥雜志,2012,37( 21) : 3329 -3333.

[4] 朱發偉,王金明. 浙江臺州市椒江區 726 例藥品不良反應報告分析[J]. 中國藥房,2011,22( 2) : 171 -173.

篇7

1.1資料

來源于國家中心對我省16個地市級監測機構2013年調研問卷和文獻檢索。

1.2方法

依據各地市監測機構性質、機構設置情況、經費來源情況、機構隊伍建設情況、基礎設施建設情況等利用統計學的方法,進行系統的分析,全面了解我省各地市監測機構建設情況,并提出合理建設。

2結果

2.1各地市級藥品不良反應監測機構的運作現狀

2002年,安徽省藥品不良反應監測中心正式成立,掛靠原省藥品檢驗所。隨后各地市藥品不良反應監測工作相繼開展,但多數只是確立了監測職能,監測工作由所在市藥品檢驗所承擔,處于無正式工作人員和專項經費的狀態,藥品不良反應監測工作進展緩慢。2010年起,各市相繼由當地編辦批準建立了獨立的監測機構或把監測工作加掛在市藥品檢驗所,辦公場所、人員、經費等問題得到統籌解決。2011年5月,安徽省藥品不良反應監測中心經省編辦批準,正式成立獨立法人機構,為全額撥款事業單位,履行安徽省藥品、醫療器械、藥物濫用等監測與評價三項工作職能,隸屬安徽省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至此,我省藥品不良反應監測工作進入快速發展階段。但隨著監測工作的深入開展和監測工作的發展需要,以掛靠為主的監測機構現狀難以適應新時期發展的需要,監測機構定位模糊、人員短缺等現實問題亟需得到解決。

2.2地市級監測機構建設基本情況

2.2.1機構性質全省16個地市級監測機構中,明確機構性質的調查問卷共計16份,機構性質均為普通事業單位。

2.2.2機構設置目前安徽省16個地市均經當地編辦批復成立藥品不良反應監測機構,其中阜陽、池州、銅陵、蕪湖、安慶5市經當地編辦批準成立了獨立的監測機構,配備了編制,為財政全額撥款事業單位;其他11個地市均掛靠在當地藥檢所,工作人員由藥檢所協調安排。

2.2.3經費來源

全省16個地市級監測機構經費來源主要靠上級監測部門撥付,只有6個市本級人民政府地方財政部門給予辦公經費及部分專項工作經費,占總數的37.5%。

2.3各地市級監測機構隊伍建設情況

2.3.1崗位情況

藥品不良反應監測是一項專業性很強的工作,工作人員需要專業基礎扎實的人員來承擔,而且需要在工作實踐中不斷積累經驗和更新知識,要求工作人員相對穩定。從2013年調研問卷我省地市監測機構人員配置情況來看,擁有2名專職人員的比例不到50%,其中一部分專職人員屬于管理人員;另外均為兼職人員。反映大多數基層監測機構領導對此項工作不夠重視,將藥品不良反應監測工作當作一般事務性工作,隨著監測工作廣度和深度的增加,這樣的人員現狀將難以完成這一使命。

2.3.2學歷情況

地市級監測機構的現有人員以本科學歷為主,共計37人,占75.5%。

2.3.3專業背景

全省16個地市級監測機構現有人員主要以藥學為主,占總人數的61.2%;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臨床醫學等,僅占比例的8.2%和6.1%。其他專業占14.3%。從中可以看出我省監測人員專業相對單一,醫學人員所占比例偏小。2.3.4專業技術職稱全省16個地市級監測機構中,現有專業技術人員50名,其中高級專業技術職稱10名,占全部專業技術人員的20%;中級專業技術職稱20名,占40%;初級專業技術職稱10名,占20%;暫無職稱6名,占12%;其他占8%。

2.4各地市級監測機構基礎建設情況

2.4.1辦公場所

全省16個地市級監測機構中,有2機構有獨立的辦公場所,占12.5%,其余均與同級藥品檢驗所和食品藥品監管局合署辦公,占87.5%。

2.4.2監測裝備

全省16個地市級監測機構監測裝備配置統計顯示,大部分機構監測裝備配置還不能滿足現有工作需要。

2.52014年機構改革情況

2014年,由于各級食藥監部門進行了新一輪的機構改革,省中心對16個地市機構建設情況進行了重新調查,結果表明我省各市級監測機構性質均沒有發生變化;16個市中只有黃山市中心增加了藥物濫用和化妝品監測職能;其他事項均沒有太大變化。

2.6我省地市級監測體系存在的主要問題

我省各地市雖都經當地編辦批準成立了藥品不良反應監測機構,但大多地市仍以掛靠為主,即使是獨立的監測機構編制依然沒有到位,從而形成了編制短缺,人員以兼職為主,專業技術人才偏少,專業素質不高,監測工作的延續性和穩定性差,監測技術力量較薄弱的現狀;由于政策保障不到位,缺乏經費支持,監測設備落后,信息化建設亟需加強。這些都制約了監測工作的長期穩定持續發展。

3討論

藥品不良反應監測工作逐漸成為藥品安全監管、促進公眾合理用藥、藥品更新、保護公眾安全的重要技術保障。隨著監測工作由最初的信息收集向分析評價、科學預警方向的發展,藥品不良反應監測工作的內涵和外延不斷擴大,職能和任務不斷增加,對監測機構的專職化、專業化要求越來越高。地市級藥品不良反應監測機構的作用越來越加重要。承擔著引導報告單位關注新的和嚴重的不良反應;全面審核報告表,提高報告質量;發揮報告表的分析、評價、信息反饋作用;開展新的和嚴重、死亡病例或突發性群體不良事件的現場調查及加強與報告單位的交流與溝通等工作[2]。完善地市級監測機構建設,建立獨立的監測機構,增加人員編制和監測經費,是藥品不良反應監測體系建設的必然趨勢。《藥品不良反應報告和監測管理辦法》明確要求,地市級監測機構要負責本行政區域內藥品不良反應報告和監測資料的收集、核實、評價、反饋和上報;開展本行政區域內嚴重藥品不良反應的調查和評價;協助有關部門開展藥品群體不良事件的調查;承擔藥品不良反應報告和監測的宣傳、培訓等工作。法規體系的不斷完善,為地市級藥品不良反應監測組織體系建設提供了依據。從我省原有監測機構建設情況來看,機構建設完善的地市級監測機構,監測工作開展成效明顯。這些都為我省探索地市級監測體系建設奠定了良好的實踐基礎。

4建議

4.1設立獨立的地市級藥品不良反應監測中心

地市級監測機構應按照本級藥品監督管理部門直屬專職技術機構建設,設置藥品不良反應報告和監測工作機構,配置人員和辦公場所。接受省級藥品不良反應監測機構技術指導,負責本轄區內藥品不良反應監測工作,既要承擔本轄區內的具體監測工作,又要指導好轄區內縣區監測機構開展監測工作,為藥品安全監管提供有效的技術支撐作用。市級藥品不良反應監測機構還應與市局相關科室在不良反應監測的職能上,形成很好的承接。使藥品不良反應監測工作既有組織者,又有承辦者;既有監管者,又有技術指導者,相輔相成,形成比較完善的監測體系[3]。

4.2建立健全有關法律條款,提高監測工作可持續性

篇8

【關鍵詞】兒童 藥品不良反應 監測 分析

ABSTRACT OBJECTIVE:To provide the basis of rational and safety using drugs for children. METHODS: 393 cases of ADR reports in our hospital from 2009 to 2011 was analyized by a retrospective survey method,according to patient’s age,gender,route of administration,the organs and systems involved in ADR, new and serious ADR,the reporting person occupation. RESULTS: Childrens from 1 to 2 years occurred more ADR,there were 102 cases. Intravenous drug delivery caused the largest number of ADR, there were 385 cases . β-lactam antibiotics casued the majority of ADR, there were 338 cases . organs and systems involved in ADR were skin and its appendants, there were 377 cases. CONCLUSION: The high incidence of ADR of children ,especially casused by the excessive and non-standard use of antibiotics seriously threat to the health of children . So a more proactive monitoring system of ADR for children should be set up to strengthen the supervision of irrational drug use.

【KEY WORDS】 Children Adverse drug reactions Monitoring Analysis

2 0 1 0 年在北京召開的兒童安全用藥國際論壇,來自美國、英國和全國近百位兒科臨床專家、兒科藥學專家、國家藥監局藥品安全相關負責人認為兒童用藥安全已經成為全球關注的問題。藥品不良反應是引起傷殘和死亡的主要原因,在西方國家列于死亡原因的第五位,而兒童更是深受其害,在西方國家住院兒童不良反應發生率是16.6%,其中嚴重的不良反應占30%[1,2]。根據國家藥品不良反應監測的兒童醫院報告,中國兒童服藥不良反應率達到12.9%,新生兒更高達24.4%,而成人只有6.9%,中國每年死于不良用藥者的1/3都是兒童。為掌握兒童藥物不良反應發生的特點與規律,筆者對我院2009~2011年ADR報告中的393例兒童樣本進行回顧性調查分析,為兒童臨床安全用藥提供參考。

1 資料與方法

資料來源于2009~2011年我院新生兒科、兒科門診和兒科病房上報的ADR報告,共計393例,按其發生性別、年齡、引發ADR的藥物類別、ADR涉及的器官系統、新的嚴重病例比例、并用藥品的種類、給藥途徑、ADR發生后的處理方式、關聯性評價上報的分布情況,采用描述性方法進行統計分析。

2 結果

2.1 一般情況

393例發生ADR患者中男241例(61.32%),女152例(38. 68%);年齡最小為1天,最大的為10歲;393例ADR報表中,有家族藥品不良反應史的10例(6.76%),有既往藥品不良反應的14例(9.46%),無藥品過敏史的369例(83.78%);各年齡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及構成比見表1,表1(續)。

表1-1:393例ADR中年齡分布比例:

2.2 引發ADR的藥物種類、例數及構成比(% )

393例藥物種類中,β—內酰胺類抗生素引起的ADR最多(表2)。

表2:393例引起ADR的藥物種類、例數及構成比(% )

2.4 新的、嚴重病例比例(%)

因為我院有健全的抗菌藥物管理制度,建立了抗菌藥物分級使用管理制度,定期對醫師進行考核;同時加強對醫護人員的關于合理用藥的培訓,嚴格把握適應癥,杜絕超范圍、超劑量用藥;加強對預警藥品的監控,根據臨床情況提出合理化建議。所以新嚴病例較少。

表4:393例ADR新的、嚴重比例:

2.7 ADR發生后的處理方式(%)

由于新生兒免疫功能尚不成熟,對抗原的免疫應答能力較低,因而各種變態反應性疾病包括抗生素過敏反應的可能性較少,而且遠離過敏原后,反應慢慢就可以減輕,所以新生兒發生的輕微藥物不良反應可以不用抗過敏藥物處理;兒科病房與門診所發生的藥物不良反應,相對情況較復雜,首先懷疑所用藥品的可能性,其次所處環境的可能性等,所以一般門診患者發生藥品不良反應后大多數使用相應抗過敏藥物。

ADR發生后,臨床醫師依據ADR可能的發生原因和嚴重程度,采用不同的處理方式(表7)。

表7 393例ADR發生后的處理方式比例(%) 2.8 關聯性評價

根據國家ADR監測中心制定的ADR判斷標準評價結果:393例ADR中肯定的為172例(43.77%),很可能的為221例(56.23%),無可能無關、無法評價病例。

3 討論

表1統計結果顯示,1~2歲患兒的ADR構成比最高(25.95%),其次為新生兒≤1月(17.05%),1歲之前7~8月(10.43%)有一高峰,從構成比來分析這一現象可能與嬰兒的生長發育和母乳喂養有關,因為母乳中前六個月有免疫球蛋白,以后逐漸減少,一歲之后嬰兒斷奶或使用母乳代用品和輔食,嬰兒又面臨新的適應期,其主要原因是與幼兒機體免疫力的發展、臟器功能發育有關,同時這可能與我院患者年齡分布有關,我院兒科為小兒內科,所以患者年齡相對較小。本院的新生兒和兒童的不良反應發生率是否與國家藥品不良反應監測中心的結果一致有待進一步統計分析。

從表2中可看出,β—內酰胺類抗生素發生ADR的比例居于首位,這與我院患兒的病種有關,大部分患兒的病情為呼吸系統疾病,呼吸系統常見細菌病原體為肺炎鏈球菌、流感嗜血桿菌、軍團菌、衣原體和卡他莫拉菌,對此類細菌敏感的抗生素主要為β—內酰胺類、青霉素類、大環內酯類,同時這幾種抗生素對兒童用藥來說相對更安全。當然,不可避免存在經驗性用藥判斷失誤,導致抗生素過度應用,且以β—內酰胺類抗生素為主有關;對兒童應用抗生素不良反應的發生率和嚴重性了解很少有關[3]。進行這方面的研究是比較困難的,國外有一研究[4]指出,在美國兒童使用抗生素皮疹的發生率是7.3%;另一研究指出[5]與抗生素有關腹瀉的發生率兩歲以下兒童為18%,15歲以下兒童為11%;最近丹麥的研究[6]發現2歲以下兒童全身性應用抗生素和疫苗不良反應的發生率達2/3。關于兒童全身性使用抗生素發生新的和嚴重不良反應至今沒有系統性評價,本院新的和嚴重不良反的報告率也很低。很明顯,兒童藥品不良反應的調查分析需加強,尤其是使用頻率最高和用量最大的抗生素。

表6顯示,在393例ADR報告中有385例是由靜脈滴注引起的,所占比重很大,這一方面是由于靜脈滴注給藥方式藥物直接進入血液循環作用于靶點,容易引起ADR;另一方面是由于靜脈滴注給藥方式已成為5歲以下兒童用藥的首要方式,在兒童5歲之前免疫系統發育不健全的情況下,不良反應的發生率高是再所難免的。這應該引起醫生和家長的注意,在病情允許的情況下,首先采用口服給藥方式,尤其是抗生素,避免影響兒童免疫系統的發育。

存在的問題主要是漏報,知道是藥品不良反應但不報告,這主要是由自發呈報系統的被動性所決定的。不報告的理由可能是害怕發生醫患糾紛,尤其是兒童患者;錯誤認為上市的藥品都是安全的,既使發生不良反應也是常見的,無需報告;患者多,工作忙,工作壓力大等。因此需要探索和建立新的藥品不良反應監測方式,如加拿大2005年建立的加拿大藥品安全基因監測網(CPNDS)[7,8],是一個服務于加拿大75%的兒童,積極主動地監測網絡,應用了新技術,取得了可喜的成績。

4 結論

我們應該對兒童的安全用藥建立全面的、積極的、主動的藥品不良反應監測系統,為兒童臨床用藥提供更多的安全數據,改善 “用藥不當”——“三素一湯”(抗生素、激素、維生素和輸液)濫用導致的兒童藥源性疾病的狀況。

參考文獻

[1] Gonzalez-Martin G,Caroca CM, Paris E. Adverse drug reactions (ADRs) in hospitalized pediatric patients. A prospective stud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linical Pharmacology and Therapeutics 1998 Oct; 36(10):

530-3

[2] Martinez-Mir I, Garcia-Lopez M, Palop V,Ferrer JM, Rubio E, Morales-

Olivas FJ. Aprospective study of adverse drug reactions in hospitalized children. British Journal of Clinical Pharmacology 1999 Jun;47(6):681-8.

[3] Aagaard L, Christensen A, Hansen EH. Information about adverse drug reactions reported in children: a qualitative review of studies. Br J Clin Pharmacol 2010 Oct;70(4):481-91

[4]Ibia EO, Schwartz RH, Wiedermann BL. Antibiotic rashes in children: a survey in a private practice setting. Arch Dermatol 2000 Jul ; 136(7): 849–54

[5] Turck D, Bernet JP, Marx J, et al. Incidence and risk factors of oral antibiotic-associated diarrhea in an outpatient pediatric population. J Pediatr Gastroenterol Nutr 2003 Jul; 37(1): 22–6

[6] Aagaard L,Weber CB, Hansen EH. Adverse drug reactions reported for children in Denmark from 1998–2007. Drug Saf 2010 Apr; 33(4): 327–39.

篇9

從年齡分布來看,31-40歲年齡段所占比例最高,共發生449例,占報告總數的23.4%;比例分別為:60以上200例,占報告總數的10.4%;51-60歲243例,占報告總數的12.7%;41-50歲311例,占報告總數的16.2%;21-30歲315例,占報告總數的16.4%;11-20歲172例,占報告總數的9.0%;10歲以下225例,占報告總數的11.7%。

從上報途徑看,與去年同期相比,藥品生產企業上報數量有所提高,使用單位上報所占比例有大幅度提升。但在發達國家,藥品生產企業的報告應占到總報告量的80%~90%,從我縣的報告來看,藥品生產企業還應該加強認識,繼續提高adr報告的數量和質量。

抗菌藥物引起的不良反應報告占總數的51.05%,涉及藥品品種112種,占總數的32%,其產生不良反應的原因主要是由于抗菌藥物種類繁多,臨床應用范圍廣,使用頻率高造成的。由于細菌耐藥性的增加,臨床使用抗菌藥品的劑量增大,使用指征被放寬,相對忽略了藥品的其他藥理作用,從而增加了不良反應的發生率。因此,臨床必需嚴格按照《抗菌藥物臨床應用指導原則》使用抗菌藥品,減少或避免無明顯指征用藥、預防用藥、聯合用藥、用藥劑量過大等情況出現。

篇10

    藥品不良反應(ADR)是指為了預防、診斷、治療疾病或改變人體的生理功能,人在正常用法用量下服用藥品所出現的不期望的有害效應。它已日益受到人們的關注。本文通過對我院2006年1月至2009年8月收集到的106例ADR進行回顧性分析,了解我院藥品不良反應發生的特點及規律,為臨床合理用藥提供參考,促進臨床合理用藥。

    1  資料與方法

    我院2006年1月至2009年8月期間,共收集到106例ADR報告,按患者性別、年齡、藥品種類、給藥途徑、ADR累及器官及臨床表現等進行統計、分析。

    2  結果

    2.1 ADR在不同年齡及性別的統計 。

    2.2 發生ADR的用藥途徑  對106例ADR進行統計分析,靜脈滴注用藥為101例,占總例數的95.28%,肌肉注射3例,占2.83%,口服給藥2例,占1.89%。

    2.3 發生ADR的藥品種類統計 。

    2.4 發生ADR的抗菌藥物類別統計 。

    2.5 發生ADR累及的器官或系統及臨床表現統計 。

    3  討論

    3.1 106例ADR中,男性41例,女性65例,男女比例為1:1.58,女性ADR的發生率高于男性,可能由于女性的激素水平、基礎代謝率、胃腸蠕動、分泌能力等生理方面的因素對ADR存在影響。≤18歲的比例占16.98%,≥60歲的占22.64%,而19~59歲的卻占了60.38%。這可能與19~59歲年齡段的患者免疫應答能力較強有關。

    3.2 對106例ADR的用藥途徑進行分析,靜脈滴注用藥的不良發生率明顯高于其他途徑,說明靜脈用藥比非靜脈用藥更易引發ADR,但也有可能靜脈用藥是在醫院內進行,便于醫務人員觀察。應加強注射劑的使用管理,能口服用藥的盡量不要注射用藥,能肌肉注射的盡量不要靜脈滴注。

    3.3 抗菌藥引起的不良反應最多,占ADR總例數的50%。這與抗菌藥應用范圍廣、使用頻率高以及未能嚴格掌握適應癥、劑量、療程等有關。由此可見,應嚴格加強抗菌藥物的合理使用與管理,嚴格執行抗菌藥物的三級管理制度,降低因抗菌藥物引起的ADR的發生率。

    3.4 中藥注射劑引發的ADR有4個品種19例,占總例數的15.38%。中藥注射劑因為化學成分多、藥理作用廣泛、生產工藝和質量控制指標不夠完善等原因,產品質量存在一定的問題。因此,中藥注射劑引起的ADR較為普遍。臨床應用中藥注射劑必須嚴格掌握適應癥及用量,還應注意配伍禁忌、滴注速度、避光情況等。

    4  結語

    綜合以上ADR報表分析,我院ADR的監測力度不夠,臨床科室醫護人員填報較少,應加強ADR的監測工作。同時,臨床醫師在診治過程中應嚴格掌握適應癥,合理選用藥物,特別是抗菌藥,盡可能減少ADR的發生,促進安全合理用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