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炎手術范文
時間:2023-03-17 03:48:45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鼻炎手術,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2 貴州省雷山縣人民醫院 貴州 雷山 557100)
【摘要】慢性肥厚性鼻炎是一個常見病、多發病、藥物治療一般效果不佳。多數依靠手術治療,傳統手術方法簡單,但不足之處也非常明顯。改良手術即功能性手術充分發揮了新設備優勢,術野照明好,切除位精確,損傷小,出血少,達到微創手術要求。術中術后患者痛苦輕、愈合好。同時因為保留了正常的組織結構,保留了止常的鼻腔生理功能,因而就避免了許多不良并發癥,如醫源性萎縮性鼻炎、干燥性鼻炎等。
【關鍵詞】鼻炎;肥厚性;手術改進
【中圖分類號】R142.19【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5-0515(2011)09-0354-01
慢性肥厚性鼻炎是一個常見病、多發病,近年有增多趨勢。該病是以鼻甲(主要是下鼻甲)粘膜、粘膜下層,甚至骨質的局限性或彌漫性增生肥厚為特點的慢性炎癥。
(1)其主要癥狀是鼻阻頭痛,流涕記憶力下降,咽干或伴咽鼓管阻塞癥狀。
(2)其病理主要是粘膜固有層內的動、靜脈擴張,靜脈及淋巴管周圍淋巴細胞與漿細胞浸潤,回流受阻,靜脈通透性增多,粘膜固有層水腫,繼而在血管周圍發生纖維組織增生,亦可水腫嚴重而發生息肉樣變,若病變向深發展,累及骨膜,產生成骨細胞而引起鼻甲骨增生肥大。
(3)病因常見有急性鼻炎反復發作,久治未愈,鼻腔結構異常,及鄰近感染灶影響到副鼻竇炎,腺樣體肥大等,全身及局部用藥不當,職業環境因素及不良生活習慣,許多全身慢性疾病如貧血、糖尿病、腎病、營養不良、內分泌疾病等,以及微量元素、維生素缺乏,免疫功能障礙。
(4)檢查發現鼻腔粘膜增生肥厚,呈暗紅色或蒼白色,尤以下鼻甲為甚,鼻甲骨可肥大常阻塞整個鼻腔嚴重時表面欠光滑或呈桑葚狀,甚至為息變組織,觸及下鼻甲有硬實感,以1%麻黃素液收斂鼻腔粘膜效果不顯,總鼻道或下鼻道可見炎性分泌物。
對于該病的治療,一般分為兩大類;一為藥物治療,主要針對早期,針對病因予以抗生素、激素、中成藥(通竅及活血化瘀),再輔以維生素,微量元素,它又可分為局部與全身治療,但大多數收效甚微。別一類則為手術治療,筆者又將其分為二類,前一類為傳統手術,后一類為功能性手術,手術適應癥相同,即肥厚性鼻炎,鼻阻嚴重影響睡眠、工作、學習,經保守治療無療效,有明顯耳咽管阻塞癥狀,有明顯壓迫性反射性頭痛,有下鼻甲粘膜息肉樣變或伴有典型變態反應性鼻炎,下鼻甲骨質增生肥大明顯者。手術禁忌癥亦基本相同,如鼻腔及鄰近組織器官急性炎癥期,有出血傾向者,有全身嚴重疾病如高血壓、心肺疾病、糖尿病、活動性結核。麻醉二者相同,即鼻腔表面麻醉加局部浸潤麻醉。該病手術療效優于藥物治療而傳統手術綜合療效又明顯差于功能性手術。本文重點在于研究該病的手術治療及改進方法。
對象與方法:對象,將60例符合慢性肥厚性鼻炎診斷標準的患者,女22例,男38例,年齡18―48歲,平均3 2歲,病程3―12年,全部患者均經CT,鼻及副鼻竇薄層掃描及鼻內鏡檢查證實確有下鼻甲肥大者,均有鼻阻頭痛等癥狀,經多方保守治療3月以上無良效。
方法自2008―2009年一年將60名患者隨機抽樣,分為二組,每組30例,一組為功能性手術組,二組為對照組采用傳統手術方法。對功能性手術組采用德國wolf公司生產的鼻內鏡手術系統及電動切割器。于麻醉成功后,在下鼻甲前作一縱行小切口,利用剝離子充分剝下鼻甲骨,拆斷遂一取出,若下鼻甲軟組織肥厚明顯者,則使用3mm切割刀頭,進入切口內,吸切肥厚之軟組織。整個手術注意保護下鼻甲表層粘膜完整。對于合并中鼻甲肥厚息變,慢性副鼻竇炎者,以電動切割器,鉤突刀、篩竇鉗等,切割息變之中鼻甲(但必須保留其標向作用),切除鉤突,開放篩泡或上頜竇等使鼻道竇口復合體引流通暢。術中注意止血,保持術野清晰,操作準確。全過程手術出血一般少于20ml。用凡士林沙條填塞下鼻甲內側。常規消炎止血、換藥。
對照組即第二組于局麻后,在鼻內窺鏡照引導下,采用傳統手術方法,以下鼻甲剪由前向后。視其肥厚病變情況(一般剪除1/3部分),切除部分下鼻甲游離緣,包括粘膜、粘膜下軟組織,部分骨質。要點是看清、準確、迅速。若有合并癥者,處理同前,術后緊填凡士林紗條,常規消炎、止血、換藥。整個手術出血一般多于30ml。
結果:
(1)手術組,手術后48小時全部抽出兩鼻填塞物,一般無出血或少出血。通氣尚可,次日后每日鼻內窺下換藥一次,并白用生理鹽水沖洗器沖洗雙鼻腔2―3次。粘膜輕度腫脹充血,少許結痂(予以清除),無鼻腔粘連。一周后無鼻阻、鼻腔干燥及其他不適,隨診2年情況良好。
(2)對照組:患者因術中出血一般較多,故術后凡士林紗條壓迫較緊,頭痛十分明顯,難以入睡,并伴口干、呼吸吞咽不暢等全身不適癥狀明顯。有4例術后當晚發生較大量出血(約200ml左右)而重新填塞,有一例出血約1000ml,發生嘔血、便血、出現失血性休克,而進行搶救。48小時后逐步抽出紗條,18例發生出血15―80m1,2例出血>200m1,許多患者又得重新填塞,患者十分痛苦。隨訪2年,患者兩鼻腔通氣雖好,但多數患者伴有雙鼻干燥不適,易結痂,時常伴有頭痛等。
討論:
傳統手術與本組手術相比較,其不足顯而易見,它出血多,痛苦重,并且影響了雙鼻的正常功能,經常鼻干燥、結痂、頭痛。而功能性手術組則充分利用了先進設備的優勢,在清晰、精確的基礎上,充分保護了鼻腔的正常結構,進而保護了鼻腔的生理功能,從而在切除病變部位改善通氣的基礎上保留了鼻腔粘膜加溫、加濕、過濾、纖毛運動以及呼吸、嗅覺、分泌免疫等功能。同時創傷小、出血少、痛苦少,基本上不會發生醫源性萎縮性鼻炎,干燥性鼻炎以及術中、術后大出血等并發癥,與傳統手術相比較具有療效好、安全性高,顯示了較高的先進性、優越性,因而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1] 復旦大學附屬眼耳鼻喉科醫院鼻內窺鏡外科學習班講義。
[2] 中山大學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耳鼻喉頭頸外科醫院,鼻內鏡外科進展學習班講義。
[3] 黃選兆、汪吉寶、孔維佳主編的實用耳鼻喉頭頸外科學(二版)50―59P。
[4] 王世勛、王燕棲主編《耳鼻咽喉手術學》一九七六年、天津人民出版社P282―283。
篇2
首先,慢性肥厚性鼻炎多由慢性單純性鼻炎發展而來,以鼻粘膜、粘膜下甚至骨質的局限性或彌漫性增生肥厚為特征。
其次,手術療法,一般治療無效,或粘膜顯著肥厚,或肥厚部分位于下鼻甲后端或下緣,可行下鼻甲部分切除術或中鼻甲部分切除術。下鼻甲切除不宜過多,原則上不超過下鼻甲的1/3,以免影響鼻粘膜功能或繼發萎縮性鼻炎。骨性肥大者,宜行下鼻甲粘-骨膜下切除術,既可改善鼻腔的通氣引流,又無損于鼻粘膜的生理功能。
最后,如果進行手術的話,具體的費用要根據病情的嚴重情況,以及醫院的收費標準來進行決定的。
(來源:文章屋網 )
篇3
【摘要】
目的 探討42例鼻中隔偏曲伴變應性鼻炎手術治療的臨床療效。方法 42例鼻中隔偏曲伴變應性鼻炎全部在常規下行鼻中隔黏骨膜下矯正術,28例伴中鼻甲和(或)下鼻甲息肉樣變,同時行中鼻甲部分切除,并全部下鼻甲骨折外移術。結果 全部病例術后短期內癥狀均停止發作,術后4周總有效率100%;術后1年總有效率87.5%。結論 鼻中隔矯正術可以通過去鼻黏膜的部分副交感神經支配及改善鼻腔通氣等,以治療鼻中隔偏曲伴變應性鼻炎,達到緩解臨床癥狀的目的。
【關鍵詞】 鼻中隔偏曲;變應性鼻炎;鼻中隔矯正術;息肉樣變;副交感神經
變態反應性鼻炎簡稱變應性鼻炎,是變態反應性疾病的一種,臨床上表現為陣發性噴嚏、水樣涕、鼻塞等癥狀。隨著人們對疾病的不斷認識,變應性鼻炎發病率有逐年增加趨勢。它嚴重影響患者的正常工作、學習和生活。變應性鼻炎一般采用藥物治療,停用藥物后癥狀往往重復出現。但臨床中作者發現對于合并有鼻中隔偏曲的變應性鼻炎患者通過手術矯正鼻中隔卻獲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現就我科近幾年對合并鼻中隔偏曲的變應性鼻炎患者,實行鼻中隔偏曲矯正術或合并雙側中、下鼻甲成形術的治療療效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對2004-2008年間以鼻塞、頻繁打噴嚏、流清水涕為主訴就診的患者,根據常年性變應性鼻炎的診斷標準[1]評分,癥狀體征得分在5分以上。本組42例患者均伴有鼻中隔偏曲,并同意接受手術治療。其中男29例,女13例,年齡18~51歲,平均35.7歲。
1.2 手術方法
患者接受常規鼻中隔黏骨膜下矯正術,術中將偏曲之軟骨及骨切除,28例伴中鼻甲息肉樣變或下鼻甲后端黏膜肥厚,電動切割吸引器切除;全部患者均行雙側下鼻甲骨折外移。術畢雙側鼻腔填塞膨脹海綿止血,術后第2天取出雙側鼻腔填塞物。
1.3 結果判定
術后第4周來院隨訪1次,以后每6個月左右隨訪1次。參照變應性鼻炎的療效評定標準[2],依據治療后患者打噴嚏、流清涕、鼻塞、鼻癢癥狀改變及鼻甲息肉樣變等幾項指標的改善情況評分,按照下列公式算出改善的百分率:(治療前總分-治療后總分)/治療前總分×%,51%為顯效,50%~21%為有效,≤20%為無效。
2 結果
全部病例隨訪1年以上。按變應性鼻炎療效評定標準,術后4周顯效38例,有效4例,總有效率為100%;術后1年顯效24例,有效13例,總有效率87.5%。
3 討論
變應性鼻炎是IgE介導的鼻黏膜炎性疾病,以連續噴嚏、鼻癢、大量水樣鼻涕和鼻塞為臨床特征。由于人們接觸到的變應原的數量和種類日益增多,大氣污染、空氣中SO2,濃度增高等各種環境因素得不到控制,故變應性鼻炎發病率有明顯增高的趨勢[3]。
鼻中隔偏曲是指鼻中隔偏離中線明顯向一側或雙側偏曲,或局部形成突起影響鼻腔生理功能或出現外周器官和全身癥狀者。孫樹巖等[4]研究證明,變應性鼻炎與副交感神經興奮性增高有關。篩前神經中含有副交感神經纖維,近年來研究發現下鼻甲黏膜內也存在副交感神經節。篩前神經在鼻腔前上部分為內側支和外側支,篩前神經的鼻內側支又分為供給鼻中隔的一支和供給鼻腔外側壁的一支。鼻中隔內的篩前神經副交感纖維有時可進入篩骨垂直板內,然后再穿出,供給鼻中隔前上部的大量漿液腺體。變應性鼻炎發作時,過敏原刺激這些部位的感覺神經末梢,副交感神經在局部釋放乙酰膽堿,二者協同作用,引起噴嚏、流涕等癥狀,因此,可以說變應性鼻炎的發生與鼻中隔偏曲也有一定的關系。
本組病例術后變應性鼻炎的癥狀緩解,可能有以下原因:(1)手術中廣泛剝離鼻中隔黏膜,術后鼻腔填塞物在一定程度上破壞了鼻中隔黏膜中分布的副交感神經末梢 ,破壞了部分分布在該區域的篩前神經副交感纖維感覺神經,使之形成瘢痕,阻斷神經反射使感覺神經功能降低,降低了黏膜反應性,對外界的物理、化學等不良刺激的敏感性降低,傳入刺激減弱,從而減輕血管擴張,降低腺體分泌,可消除打噴嚏、流清涕等癥狀達到治療變應性鼻炎的目的[5]。(2)矯正了鼻中隔偏曲,恢復了鼻腔的正常結構,減少了抗原物質的局部堆積,減輕了鼻腔的異常刺激。提高了變應性鼻炎發作的反應閾,所以也達到了一定的控制變應性鼻炎發作的目的。
傳統保守治療變應性鼻炎,采用單純藥物治療,部分患者不能堅持治療或治療效果不佳。對于本組鼻中隔偏曲伴有變應性鼻炎患者行鼻中隔矯正手術,首先患者深受變應性鼻炎之苦,愿意接受手術;其次因手術目的明確,盡量減少損傷,尤其是實施功能性鼻竇鏡手術,最大限度保護鼻腔黏膜,且盡量保留中隔軟骨及骨質,大部分四方軟骨于凹面劃痕減張,減少曲度,即可回置,只去除無法重塑成形的骨質和軟骨。切除鼻甲黏膜也較保守,以不與鼻中隔黏膜相貼為度,損傷小 ,恢復快,無明顯并發癥[6-7]。術后療效顯著,即使部分患者遠期療效欠佳,輔助藥物治療,也優于單純藥物治療,值得臨床推廣。
參考文獻
[1]黃選兆.實用耳鼻咽喉科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8:172-173.
[2]變應性鼻炎診斷標準及療效評定標準 [J].中華耳鼻咽喉科雜志,1998,33(3):134-135.
[3]韓德民.耳鼻咽喉頭頸科學[M].北京: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2004:223.
[4]孫樹巖,董震,卜國鉉,等. 篩前神經與常年性鼻炎的解剖學研究[J].中華耳鼻咽喉科雜志,1990,25(4):216-217.
[5]周劍勇,陳雅平,張蔚萍.變應性鼻炎合并鼻中隔偏曲的綜合治療[J].實用醫學雜志,2003,19(10):1152-1153.
篇4
【關鍵詞】
兩種;手術;鼻炎;療效
目前環境因素所致各種粉塵化學物質及刺激性氣體逐漸增多及環境中溫度和濕度的急劇變化,造成鼻炎患者也逐漸增多[1]。很多患者由于治療不當使急性鼻炎轉變成慢性病變,往往以慢性肥厚性鼻炎最為嚴重[2]。鼻腔黏膜、黏膜下層、甚至骨質的局限性或彌漫性增生的炎癥肥厚為本病特點[3],傳統治療方法是下鼻甲部分切除術給患者帶來巨大痛苦,而且效果欠佳[4],因此有效治療方法的選擇成為廣大醫生的研究熱點,本研究應用與鼻內鏡下等離子射頻技術治療此病癥取得良好效果,現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收集2010年2月至2012年1月本院五官科收治的慢性肥厚性鼻炎患者100例按照手術方式隨機分為對照組50例(下鼻甲部分切除術)、觀察組50例(鼻內鏡下等離子射頻技術),男65例,女35例、年齡22~45歲,平均(25.2±2)歲,其中合并鼻中隔偏曲30例,過敏性鼻炎45例,慢性鼻竇炎25例,全部臨床資料完整,均經鼻鏡檢查確診,所有入組患者均手術治療,入組患者要求術前未經任何治療,排除貧血、結核、糖尿病、風濕病、急性傳染病后及慢性心、肝、腎疾病、營養不良,內分泌失調患者,兩組患者年齡、性別、患病程度等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兩組患者術前修剪鼻毛,清潔鼻腔,應用1%麻黃素噴涂下鼻甲黏膜,1%丁卡因表面麻醉,并在下鼻甲黏膜下注射含1%腎上腺素的1%普魯卡因2ml。對照組采用下鼻甲部分切除術,患者取半臥位或坐位,按照黏膜肥厚程度應用鼻甲剪將下鼻甲前端的肥厚黏膜剪開,然后用圈套器套住肥厚的下鼻甲后端,連同已剪開的部分一并切除。然后用腎上腺素棉球壓迫止血滿意后,以凡士林紗條堵塞鼻腔。注意下鼻甲切除不要過多,如效果欠佳,可行二次手術。術后24h內鼻腔滴石蠟油,48h取出鼻腔填紗條,此后每日滴1%麻黃素溶液4~5次,術后常規應用抗生素。觀察組采用鼻內鏡下等離子射頻技術,患者半臥頭高位,使用德國西門子等離子射頻消融治療系統,首先將等離子手術系統能量設定為6級、射頻功率調至8~10W,將鼻內鏡置入鼻腔充分暴露鼻甲找到肥厚部分后,由導針孔將下鼻甲射頻消融探針插入下鼻甲肥厚部位平行進針至黏膜下,將下鼻甲后端、前緣進行消融約3~5孔,使肥厚組織凝聚收縮,發白后通氣功能即刻改善后即停,術后給予抗生素治療,2~3d清洗鼻腔。
1.3療效判定標準視覺模擬評分(VAS),在10cm的量尺上對鼻塞癥狀進行評價,0代表沒有任何鼻塞癥狀感覺,10代表最大程度的鼻塞癥狀和不適。痊愈:鼻腔通氣完全正常;有效:鼻腔通氣好;顯效:鼻腔通氣良好;無效:鼻腔通氣差。
1.4統計學方法
3討論
慢性肥厚型鼻炎的治療分為藥物保守治療與手術治療,但是往往因藥物治療效果欠佳,大部分患者采取手術治療,主要手術方式為下鼻甲部分切除術,該手術治療目的是切除部分下鼻甲,降低鼻腔阻力,改善鼻腔通氣[5]。由于該手術區域有豐富血管及海綿體,所以出血量較大,加上術后鼻腔填塞使患者十分痛苦,且切除范圍大小的不可控引起較多不良反應。因此廣大臨床醫生開始尋找一種不僅能改善鼻腔的通氣,術中出血量少,術后不需鼻腔堵塞的手術方式成為研究熱點[6]。本研究針對于此進行鼻內鏡下等離子射頻技術治療取得良好效果,結果顯示兩組患者手術時間、出血量、痊愈時間、視覺模擬評分(VAS)比較觀察組為(79±10)min、(65±10)ml、(6±1)d、(2.12±0.33)分,均優于對照組P
參考文獻
[1]許庚,揚欹泰,徐睿,等.對下鼻甲手術的評價.耳鼻咽喉頭頸外科,2011,10(4):197-198.
[2]賀建橋,唐紅旗,陳一飛,等.等離子射額消融術在鼻咽痰病中的應用.中國耳鼻咽喉顱底外科雜志,2009,11(6):420.
[3]SkonerDP.Allergicrhinlds.definition,epidemiology,pathophysiology,deteetiort,anddiagnosis.AllergyClinlmmunol,2001,108(supp1):2-8.
[4]黃選兆,汪吉寶.實用耳鼻咽喉科學.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166-175.
[5]周成勇,劉達根.離子射頻消融治療鼻塞療效評價.中國耳鼻咽喉頭頸外科,2005,12(3):159-161.
[6]肖軍,黃進.下鼻甲低溫等離子射頻消融術治療慢性肥厚性鼻炎80例效果觀察叨.交通醫學,2010,24(6):700-701.
[7]鐘貞,肖水芳,王惠麗,等.等離子下鼻甲部分消融術與吸切鉆下鼻甲部分切除術.中國耳鼻咽喉頭頸外科,2006,13(5):317-321.
[8]秦曉艷.鼻內窺鏡下低溫等離子消融術治療慢性肥厚性鼻炎50例.中國實用醫刊,2010,10(37):67-68.
篇5
【關鍵詞】慢性鼻竇炎;鼻內鏡手術;微創
【中圖分類號】R765.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7484(2014)02-0986-01
慢性鼻竇炎的病因非常復雜,傳統的觀念認為以呼吸道感染、呼吸道變態反應、鼻腔鼻竇解割學異常為三大主要因素[1],鼻腔解剖結構的異常,可使鼻腔鼻竇的生理功能紊亂,引起鼻腔鼻竇的慢性炎癥性疾病,這一觀點為鼻科學工作者所共認,且其病理改變是長期而不可逆的,傳統的治療方法效果較差。本文回顧性分析我科2012年1-12月來采用鼻內鏡下微創手術治療慢性鼻竇炎的治療效果。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2012年1月~2012年12月于我院住院手術治療的53例慢性鼻竇炎患者。其中男性31例、女性22例;年齡:23―65歲,病程0.5―20年。臨床表現:持續鏈或間歇性鼻堵,黃涕伴有頭痛、嗅覺障礙等癥狀。鼻內鏡示中鼻道或(和)嗅裂有膿性分泌物,CT檢查鼻竇低密度影。
1.2 手術方法
術前常規CT水平位和冠位掃描、鼻內鏡檢查。53例病人,全部全身麻醉,術中由麻醉科配合采用控制性降壓。其中有4例有前期手術史。手術在奧林巴斯的耳鼻咽喉冷光動力攝像系統下進行。鼻腔鼻竇微創手術:按Makellin術式進行手術。中鼻甲處理:泡性中鼻甲只切除其外側部分,保留內側,息肉樣變切除息肉樣變部分,反常曲線者予骨質移位或切除下緣部分。對鉤突予完整切除。篩泡肥大或息肉樣變者予篩泡切除、開放篩竇、切除息肉及病變組織,正常之篩房應予保留。對上頜竇、額竇、蝶竇病變者疏通竇口,清理病變組織,對竇腔內膿塊,用生理鹽水沖洗干凈,上頜竇口擴大到1.5-2cm。手術結束前鼻內鏡下常規窺視判斷整個鼻腔通氣情況,不滿意者,對其相應結構進行適當的微處理,以保證竇腔引流通暢。術后常規用膨脹海綿填塞, 48 h后取出,常規靜脈滴注抗生素及止血劑,抗生素應用4-5d。鼻腔填塞物取出后,1-2天出院,出院前清理鼻腔1次,出院后1、2周復查清理鼻腔1次,以后10―15 天復查1次,一月后15天復查一次。隨訪0.5―1.0年,期間對鼻腔黏膜水腫組織者應用長效激素鼻腔局部噴用,較重患在鼻內鏡下清理。
1.3 療效評定
根據鼻內鏡手術(endoscopic sinus surgery,ESs)海口標準(1997) [2]及患者主觀感覺癥狀及體癥,將療效分為3類:治愈:鼻腔通氣良好,無鼻涕或少涕,頭痛及頭昏等癥狀消失,術腔完全上皮化。好轉:有輕度或間歇性鼻塞,涕減少,臨床癥狀改善,鼻內鏡檢查術腔基本上皮化。無效:鼻塞癥狀改善不明顯,有流鼻涕,頭痛頭脹等,術腔有粘連、竇口閉塞或息肉復發。有效:為治愈例數加好轉例數。
2 結果
本組病例術后無嚴重并發癥發生。根據術后隨訪及鼻內鏡復查情況,按ESS海口標準,本組53病例中,治愈49例,占92.45%,好轉3例,占5.66%,無效1例,占1.89%,總有效率占98.11%。
3 討論
鼻腔是一個較為復雜的腔隙,每一結構對維持鼻腔的生理功能都有一定的作用,尤其竇口鼻道復合體。這一解剖部位包括中鼻甲、鉤突、半月裂、前篩房、篩泡、額隱窩、上頜竇自然開口和鼻囟區,因其解剖部位的特異性,易受到鼻、鼻道疾病的侵犯,造成此區的通氣、引流障礙,導致周圍解剖結構受累,而引起感染性疾病的發生[3]。鼻內結構的畸形可能是多種鼻及鼻竇疾病的發病基礎[4],鼻腔結構異常,可出現鼻腔空氣動力學的改變[5],引起鼻腔的通氣引流功能障礙,分泌物潴留,損害黏膜上皮,破壞黏液毯功能,出現結構異常性鼻竇炎的一系列臨床表現。長期鼻塞、流鼻涕、頭痛、頭昏、頭脹、記憶力減退、嗅覺障礙等,采用傳統的治療方法效果較差。在鼻內鏡下微創手術,進行多結構的合理矯正,徹底清除病灶,盡可能保留正常的黏膜和組織,以恢復鼻腔鼻竇的生理功能。術前應用鼻內鏡進行檢查、CT掃描,全面了解鼻腔鼻竇的正常或異常情況,對異常結構性鼻竇炎的診斷尤其重要,可避免誤診誤治。竇口鼻道復合體病變處理:泡性中鼻甲只切除中鼻甲外側,保留內側部分,反向偏曲者,行骨折移位或切除前下緣部分,有息肉樣變者切除息肉樣變部分,行中鼻甲成形。鉤突無論正常與否完整切除。對肥大的篩泡或息肉樣變,切除篩泡及病變篩房,清理病變組織,保留正常的篩房。額竇、上頜竇、蝶竇病變,給予疏通竇口,清理竇腔內病變組織,上頜竇口以通暢為度,不應過度擴大,竇腔內膿塊,可自竇口用生理鹽水沖洗干凈。影響鼻腔和鼻竇通氣與引流的因素很多,鼻腔和鼻竇的通氣是―個整體,鼻竇的通氣建立在鼻腔通氣的基礎上,在手術改善鼻竇癥狀的同時,必須注意鼻腔通氣的改善,因此手術結束前,在鼻內鏡下檢查鼻腔,對整體透氣功能及鼻竇通氣引流進行評估,有鼻腔通氣暢通程度不滿意,則對相關結構進行微處理,達到滿意為止。建立嚴格的定期復查隨訪制度,定期清理鼻腔,對不可逆的早期病變,盡早在鼻內鏡下予以清理,促使術腔完全上皮化,防止復發,是手術成功的關鍵之一。鼻內鏡鼻竇手術治療慢性鼻寞炎鼻息肉療效顯著,但是療效仍然受到諸多因素的制約,本組32例鼻內鏡下多結構微創手術治療結構異常性鼻竇炎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總有效率達到100%。在進行功能性鼻內鏡鼻竇手術時對鼻腔異常結構的合理處理,不僅改善了鼻腔通氣功能,同時解決鼻道、鼻竇、嗅裂的通暢,對提高鼻竇炎、鼻息肉的治愈率,降低粘連,改善通氣引流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鼻內鏡下微創手術是治療鼻竇炎的有效方法。
參考文獻:
[1] 孔維佳.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64.
[2] 中華醫學會耳鼻咽喉科學分會,中華耳鼻咽喉科雜志編輯委員會.慢性鼻竇炎鼻息肉臨床分型分期及內窺鏡鼻竇手術療效評定標準(1997年,海口)[J].中華耳鼻咽喉科雜態,1998,33(6):134_135.
[3] 韓德民,周兵.鼻內窺鏡外科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2001:8.
篇6
【關鍵詞】 慢性鼻竇炎鼻息肉;鼻竇內窺鏡;外科手術
1 術前相關準備
1.1 術前討論 術前須由科主任組織術前討論。討論前要詳詢病史、體查、診療目的及要求、有關化驗檢查如血常規則,凝血四項,組織學檢查或影像檢查資料。討論的主要內容為:治療的適應證及禁忌證、治療方式、風險及療效估計、手術人員的組成等。對重大、疑難手術須制定預手術方案。
1.2 手術人員要求 所有技術人員必須是取得執業資格,經衛生行政部門注冊的在編或正式聘用人員。
1.2.1 手術醫生 具有耳鼻喉科專業主治或主治醫師以上專業技術職務,并有3年以上耳鼻喉科專業臨床診療工作經驗;通過省級以上醫院進修培訓并在上級醫師指導下實施一定病例數方能承擔本職工作。
1.2.2 手術護士 2名以上技術熟練、經耳鼻咽喉科專業知識培訓的手術護士。
1.2.3 麻醉人員 2名以上熟悉耳鼻咽喉醫生組成的手術麻醉組,其中主治醫師職稱1名。
1.3 告知 簽署內鏡診療知情同意書。要告知當今消化道息肉治療的方法及其比較;要特別告知息肉治療可能產生的并發癥(主要是出血,穿孔,一次不能徹底根除需多次內鏡下治療,復發,術前相關癥狀有些不是息肉引起的不可能消除甚至會因內鏡治療后短期加重,治療費用等);要告知醫務人員為減少或防止并發癥所采取的措施(需住院觀察,需嚴格按醫囑治療,如發生相應并發癥需手術等)。醫務人員對病人及家屬所提出的問題與疑慮應耐心解釋,直至完全同意并在告知書上簽字后方可進行內鏡下息肉切除手術。
1.4 做好充分的術前準備,如備血,相關檢查,甚至外科手術準備。
2 治療方法
所有患者給予先鋒霉素抗生素加地塞米松10mg靜滴,先鋒霉素過敏者改用克林霉素,鼻腔局部噴丙酸倍氯米松噴鼻劑,治療3-5天后手術。全部病例均采用局部麻醉,1%丁卡因加0.1%腎上腺素2ml浸濕的棉片作鼻腔黏膜表面麻醉,1%利多卡因加1:100000腎上腺素混合液作鉤突前及蝶腭神經局部浸潤麻醉。手術方法彩用Messerkinger術式,視病變程度切除鉤突,中鼻甲肥大者切除肥大部分中鼻甲,鼻息肉大者以電動切割器先將息肉切除,開放篩竇,擴大上頜竇開口,根據病情酌情開放額竇及擴大蝶竇自然開口,盡量保存竇腔內正常的黏膜。其中6例同期行鼻中隔偏曲矯正術,2例為局限性鼻中隔嵴突黏膜下切除。9例同時行下鼻甲部分切除術。術后凡士林紗條填塞鼻腔,常規抗感染、抗炎治療5-7天,24-72小時抽出凡士林紗條,抽出后1-2天開始沖洗鼻腔,每日一次,根據鼻腔黏膜水腫反應的不同程度選用血管收縮劑、激素類、抗組胺類或抗生素配成的鼻腔清洗液進行鼻腔清洗,鼻內應用丙酸倍氯米松噴鼻劑,每日一次。術后1-5天鼻內鏡下清理術腔,清除血凝塊、血痂、纖維膜,及時分離粘連部位,住院1周出院。出院后每周清理術腔1次,共4次,術后2個月每2周清理1次,共2次,以后1個月復查一次,隨診半年至一年,所有患者出院后常規口服抗生素,鼻內噴丙酸倍氯米松,治療15-30天。
紙樣板損傷的相關病例10例,包括眶周血腫8例,眶周氣腫2例。8例眶周血腫術后第一天發現,給予取出部分填塞物,局部熱敷;2例眶下氣腫術后的查房發現,早期取出填塞物,給予填塞少許可吸收明膠海綿和凝血酶保護創面,術后應用激素加強抗感染,局部也用藥,術后10天癥狀完全消失,未發生后遺癥,痊愈出院,術后1個月隨訪效果良好。
發生凝腦脊液鼻漏1例,行鼻息肉切除術,全篩竇切除術,術中順利術后2d抽取紗條未見腦脊液鼻漏,術后3d早晨出現連續打噴嚏(患者有過敏性鼻炎史),給予局部應用雷諾考特噴鼻劑,下午出現清亮液體從右側前鼻孔間斷流出約0.5-1ml/h;疑視腦脊液鼻漏,給予抗生素類藥物及抗過敏藥物治療,流量減少術10d無清亮液體流出。術后15d出院再無清亮液體流出,出院1個月隨訪未發生后遺癥。術后發生鼻腔粘連10例,10例患者均為術后清理換藥不及時發生術腔粘連、閉鎖,10例患者均為農村患者,術后3d要求出院,不能及時做術后鼻腔清洗。患者術后半月或1個月再次來院,以發生鼻腔粘連,給術后清理帶來難度及加重患者痛苦,這些患者1%麻黃素與地卡因棉片收縮麻醉鼻腔粘膜后,在鼻內窺鏡檢查,分離粘連,吸引器吸出分泌物,每日用生理鹽水沖洗鼻腔,1%氯麻液和雷諾考特的療程為3個月,1個月隨訪,效果明顯,無粘連再發生。
根據鼻竇內窺鏡術后療效判定標準(1997年海口會議標準),治愈:癥狀消失,內窺鏡檢查竇口開放良好,竇腔黏膜上皮化,無膿性分泌物。好轉:癥狀明顯改善,內窺鏡檢查見竇腔黏膜部分區域水腫,肥厚或肉芽組織形成,有少量膿性分泌物。無效:癥狀無改善,內窺鏡檢查見術腔粘連,竇口狹窄或閉鎖,息肉形成。
3 術中術后質量控制
3.1 明確主要手術者與助手(1-2名)的分工與職責,互相配合,各盡其職。
3.2 嚴格按醫療常規進行操作,不斷提高操作技能,盡可能地減少并發癥。如術中如發生“意外”情況,應迅速請上級醫師及科主任到場指導,協助處理。
3.3 治療結束后,檢查治療效果以及有否出血、穿孔等并發癥。
3.4 對高危人群,做心電圖、脈搏、血壓及血氧飽和度監護。
3.5 術后書寫規范的內鏡報告。嚴密觀察有否出血、穿孔、感染等并發癥。作病理檢查者,須見到病理報告后再出院。
參考文獻
[1] 高順華,鞠善德.鼻內窺鏡外科技術治療慢性鼻竇炎、鼻息肉387例臨床分析[J].吉林醫學,2005(12).
[2] 符士楠,莫宋平.313例鼻竇炎鼻息肉經鼻竇內窺鏡手術的療效分析[J].廣州醫藥,2001(05).
[3] 介華,唐照麗,郭國平.青少年慢性鼻竇炎鼻息肉內窺鏡手術療效觀察[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04(06).
篇7
[關鍵詞] 鼻內鏡;鼻竇炎;鼻息肉;臨床治療
[中圖分類號] R856.7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0742(2016)10(b)-0108-03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sis the nasal endoscopic surgery is applied to the clinical curative effect in the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sinusitis and nasal polyps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Methods Random selected objects during September 2014 - September 2015, 98 patients with sinusitis and nasal polyps were received,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group A and group B, all the 49 cases, A group of patients with non-surgical treatment in the form of group B patients treated with nasal endoscopic surgery, observe the clinical therapeutic effect of two groups of patients after treatment and complications. Results After treatment, the clinical total effective rate of group B patients, and complications were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that of group A(P
[Key words] The nasal endoscopy; Sinusitis; Nasal polyps. Clinical treatment
鼻竇炎、鼻息肉是臨床上比較常見的一種鼻病,主要是指患者受到病毒與細菌感染后引起的鼻粘膜損傷,是臨床耳鼻喉科非常常見,且多疾病,主要的臨床癥狀為鼻塞、嗅覺喪失、流涕以及頭痛等,對患者的正常生活造成嚴重的影響[1]。鼻內鏡技術是微創醫學領域中一個非常重要的分支,其延伸了醫生的手術視野, 擴大其手術范圍,可有效促進和鼻內鏡手術有關的鼻腔鼻竇解剖學進一步發展提高使鼻內鏡手術治療的安全性與手術效果[2]。該文隨機選取 2014年9月―2015年9月期間,該院接收的98例鼻竇炎、鼻息肉患者,隨機分為A組與B組,各49例,分組討論了鼻內鏡手術應用于鼻竇炎、鼻息肉患者治療效果極其應用的因素,總結如下。
1 研究對象以及方法
1.1 研究對象
隨機選取該院接收的98例鼻竇炎、鼻息肉患者,隨機分為A組與B組,各49例,A組男性患者29例,女性患者20例,年齡在22~56歲,平均年齡是(36.2±2.8)歲;最短病程為1年,病程最長為10年,平均病程是(4.8±1.3)年,其中17例I型,14例II型,18例III型,A組患者以非手術方式進行治療。B組男性患者24例,女性患者25例,年齡為23~57歲之間,平均年齡為(38.2±3.3)歲;最短病程為1.5年,最長病程為12年,平均病程是(5.2±1.6)年;其中其中21例I型,15例II型,13例III型,B組患者以鼻內鏡手術方式進行治療。上述所有患者都已經排除了心肝腎功能不全者,伴隨高血壓或者糖尿病等全身性疾病者,對于阿司匹林藥物有過敏反應的患者。同時觀察2組入選對象臨床資料,其對照結果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可進行比對。
1.2 治療的方法
A組患者通過激光、藥物等方式進行治療,而B組患者則是使用比內鏡的手術進行治療,詳情如下:
1.2.1 術前 手術前依據患者具本的臨床癥狀與鼻竇CT掃描的結果,制定出完整、可行的鼻內鏡手術方案,如果于手術前檢查病人鼻腔的解剖結構有沒有變異的情況,若存在變異的情況,在手術的方案制定時,需要先對患者鼻腔的解剖結構進行矯正,一些鼻甲鼻甲肥大的患者,首先要切除患者部分或者是全部的鼻甲,通常指保留患者中鼻甲,且進行中鼻甲成形術即可。
1.2.2 術中 患者取仰臥位,可選擇實施全身麻醉或者是在鼻內鏡下對鼻腔的表面進行麻醉,浸潤鼻甲的后端與蝶腭神經,成功麻醉以后,進行鼻內鏡的Messer-klinger手術,在在鼻內鏡直視下,降增生的息肉徹底切除,切除或是剝離構突,將頜竇開口上鉤突尾端的組織徹底切除,開放頜竇的開口,若是手術中竇口粘膜有粘連或是水腫,需要擴大竇口。同時要對篩泡隱窩進行清理,切除病變的組織,開發蝶竇、額竇與篩竇,并保留篩竇粘膜與篩竇間隔。
1.2.3 術后 手術結束后,給予患者常規的抗感染治療,并及時清理其鼻腔內的殘留物;選用凡士林海綿或者紗條填塞入患者鼻腔進行止血, 依據患者的實際情況在填塞1~2 d之后取出,也可使選用類固醇激素進行局部滴鼻,每天使用生理鹽水對患者的鼻腔進行沖洗與清理,以免發生鼻腔粘連情況,如果發生粘連應該及采取對應的措施將其分離,確保患者的鼻腔引流始終處于通暢狀態,術后要求患者定期入院復查。
1.3 療效評定
治療后,B組兩組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與并發癥發生情況。經過治療,患者的臨床癥狀全部消失,經內窺鏡檢查后竇口開放較好,并且竇腔黏膜呈現出上皮化,沒有膿性的分泌物是顯效;臨床癥狀改善情況比較明顯,經內窺鏡檢查后,竇腔的黏膜有部分發生肥厚與水腫,并且逐漸形成了肉芽的組織,有少量膿性的分泌物是有效;臨床癥狀未得到任何改善,經內窺鏡檢查后出現竇口狹窄或者閉鎖,有息肉形成,存在大量的膿性分泌物為效。
1.4 統計方法
該次研究所得的數據都通過SPSS 18.0統計學軟件進行分析與統計,應用均數±的標準差(x±s)來表示計量資料,然后使用t進行檢驗。通過[n(%)]來表示計數資料,使用χ2進行檢驗,P
2 結果
2.1 對比分析兩組患者臨床治療的效果
B組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顯著優于A組(P
2.2 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后的并發癥的發生率
治療后, B組患者治療后的并發癥發生率顯著低于A組(P
3 討論
鼻竇炎與鼻息肉發病機制主要為患者的鼻黏膜上皮因為部分慢性炎癥受到刺激,導致鼻粘膜的增生,在患者鼻粘膜的表面形成一些凸起的新生物,繼而導致患者鼻腔受阻,造成患兒鼻腔通氣不順暢[3]。鼻息肉與鼻竇炎患者患者最主要的臨床表現為鼻塞、頭痛、流涕以及嗅覺持續減退甚至消失等,病發后如果得不到及時有效的治療,會嚴重影響到患者工作、生活與學習,為患者身心帶來了巨大負擔[4]。過去在鼻息肉與鼻竇炎的治療中,主要包含手術與藥物兩種治療方式,然而,兩種方法均無法對該疾病進行徹底根治,治療后疾病出現并發癥和復發幾率均比較,臨床治療效果一直不理想[5]。
近幾年來,隨著現代醫療技術水平的不斷提高,鼻內鏡手術在鼻竇炎、鼻息肉患者臨床治療中應用的報道日益增多。鼻內鏡手術的分辨率相對較高,在其直視下對患者鼻內病灶進行清除,視野非常清楚,且創傷性較小,可以最大限度的保留患者的鼻黏膜的結構與鼻腔有的生理功能[6]。由于鼻竇炎、鼻息肉患者的基底膜厚度增加后,會受到大量的炎性細胞浸潤,因此,該疾病治療的關鍵在將鼻腔內的病灶徹底清除,而其治療的效果和疾病的臨床分型有著直接的關系。相關的臨床研究顯示[7],I型與II型鼻竇炎、鼻息肉患者采用鼻內鏡手術治療后的臨床治療效果明顯優于III型患者,有學者認為,這主要是因為III型患者的手術對其鼻黏膜損傷較大,導致其術后恢復速度變慢。此外,相關人員對單因素對鼻內鏡手術治療鼻竇炎鼻息肉的影響進行分析后,發現患者有前期鼻塞手術史、長時使用鼻減充血劑、有變應性鼻炎史以及術后是否堅持綜合治療等因素均會對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造成影響,因此,臨床上應用鼻內鏡手術對鼻竇炎鼻息肉患者進行治療時,于術前詳細了解患者的病史、全面掌握手術的適應癥、患者接受綜合治療等至關重要[8]。該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B組患者并發癥發生情況均顯著優于A組(P
綜上所述,鼻內鏡手術在鼻竇炎、鼻息肉患者的臨床治療中效果確切,但需要對各類可能會對手術效果造成影響的因素進行全面分析,并依據患者的病情制定合理的治療方案,才能有效提高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降低并發癥的發生率。
[參考文獻]
[1] 肖二彬,畢朝煜,趙寶建.鼻內鏡手術在鼻竇炎、鼻息肉治療中的臨床療效分析及影響因素研究[J].現代預防醫學,2013(7):1390-1391.
[2] 王麗娟,王黌遒,冀麗彬.鼻內鏡手術治療慢性鼻竇炎鼻息肉的臨床療效[J].中國實用醫藥,2014(15):94-95.
[3] 姚志源.鼻內鏡手術治療慢性鼻竇炎鼻息肉的234例臨床療效觀察[J].右江民族醫學院學報,2014,36(3):422-423.
[4] 易慶川,梁國慶,周永彬,等.鼻內鏡手術治療鼻竇炎、鼻息肉療效及影響因素分析[J].中國衛生產業,2014(29):176-177.
[5] 楊海剛.鼻內鏡手術治療慢性鼻竇炎伴鼻息肉的臨床療效及對生活質量的影響[J].四川醫學,2015(6):884-886.
[6] 常尚揆,亞力坤?亞生,李玉華.鼻內鏡手術治療慢性鼻竇炎鼻息肉的療效及相關影響因素[J].臨床醫藥文獻電子雜志,2015(22):4585.
[7] 王云松.鼻內鏡手術治療慢性鼻竇炎與鼻息肉的臨床療效[J].醫療裝備,2015(18):126-127.
篇8
自貢市第四人民醫院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四川自貢 643000
[摘要] 目的 分析鼻內鏡手術治療鼻竇炎、鼻息肉療效及影響因素。方法 選取在我院就診的102例鼻竇炎、鼻息肉患者,所有患者均接受鼻內鏡手術治療,根據患病程度進行分期分型,比較不同分期分型疾病治愈率和影響因素比較。結果 臨床Ⅰ型的治愈率高于Ⅱ型、Ⅲ型;臨床治療效果與患者本身治療前的有無手術史和并發癥因素有關,與治療后的不良影響因素有關,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鼻內鏡手術治療鼻竇炎、鼻息肉的臨床效果與疾病分期分型有關,臨床效果受術前患者身體情況和術后不良因素影響。
[
關鍵詞 ] 鼻竇炎;鼻息肉;鼻內鏡手術;治療療效
[中圖分類號] R765.21[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2-5654(2014)10(b)-0176-02
鼻內鏡手術是現在臨床上較為常用的治療手段,具有創傷小、療效高、恢復快等特點,對于治療鼻竇炎、鼻息有顯著效果[1-2]。現選在我院就診的102例鼻竇炎、鼻息肉患者進行臨床分析,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3年4月—2014年6月在我院就診的102例鼻竇炎、鼻息肉患者,均采用鼻內鏡手術治療。其中男52例,女50例,年齡7~76歲,平均年齡(43.67±14.55)歲,病程9個月~27年,平均病程(13.34±4.78)年。主要臨床表現為流鼻涕、鼻塞、頭暈、頭昏、記憶力下降、嗅覺出現問題等。部分患者伴有其他并發癥如哮喘、鼻炎等,還有存在前期鼻部手術史。
1.2治療方法
鼻內鏡手術的主要過程:首先對患者進行鼻竇X線或鼻竇CT檢查,對患者的病變的部位和范圍進行全面了解;術前患者均服用抗菌素等治療藥物,患者均需要進行全麻醉,在麻醉前進行術前檢查,包括心電圖、胸透、肝腎功能和血尿常規等;對患者進行仰臥取位,并對患者鼻毛進行修剪處理和常規消毒;用腎上腺素進行鼻腔粘膜收縮,采用WOLF鼻內鏡系統和Messerk-linger技術進行息肉切除,對于Ⅰ型患者開放上頜竇、額隱窩,切除鉤突;Ⅱ型患者開放全篩、上頜竇、額隱窩,切除息肉;Ⅲ型患者進行全鼻竇開放,切除病灶;在術后進行鼻腔臟物清理并用生理鹽水進行清理,采用鼻部噴霧劑進行后期修復;每隔2周到醫院進行復查和鼻內異物清除,定期進行隨訪。
1.3評價標準
治愈:臨床表現完全消失,鼻內無分泌物,竇口正常開放、黏膜完全上皮化;好轉:臨床表現部分改善,鼻內有微量分泌物,竇口部分正常開放、黏膜局部出現肉芽組織、水腫等不良癥狀;無效:臨床表現無顯著變化,鼻內有大膿狀分泌物,竇口出現縮小、鼻腔黏膜粘黏形成息肉。通過內鏡檢測分析術后影響因素[3]。
1.4統計學處理
統計分析時采用SPPS 17.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用(x±s)表示計量資料,用檢驗計數資料用t檢驗比較組間計量數據,P<0.05為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不同分型分期患者的臨床療效比較
臨床Ⅰ型的治愈率高于Ⅱ型、Ⅲ型,且Ⅰ型的治愈率(92.50%)顯著高于Ⅲ型的治愈率(61.53%),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情見表1。
2.2臨床治療效果影響因素分析
臨床治療效果與患者本身治療前的有無手術史和并發癥因素有關,與治療后的不良影響因素有關,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情見表2。
3討論
鼻竇炎、鼻息肉是現在臨床鼻咽喉科常見疾病,前者是由于傷風感冒造成抵抗力低下,易于化膿性球菌感染鼻竇粘膜引起炎癥發生,后者是由于鼻粘膜長期處于炎癥組織環境引發的水腫,與全身疾病有關[4]。鼻內鏡手術的治療效果與疾病的分型分期存在相關關系。研究顯示,臨床Ⅰ型的治愈率高于Ⅱ型、Ⅲ型,且Ⅰ型的治愈率(92.50%)顯著高于Ⅲ型的治愈率(61.53%),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鼻內鏡手術的治療目的是改善鼻竇黏膜的狀態和功能,保證鼻腔內炎癥完全清除可以順暢吸呼氣,恢復正常的生理功能,從根本上解決致病原因,避免疾病復發。與傳統治療鼻竇炎、鼻息肉方法相比,鼻內鏡手術將治療和恢復功能集于一身,治療時根據患者的基本情況確定手術方法,術后必要的藥物治療和護理,這些不僅促進了患者的康復進程,降低不良現象的發生。臨床治療效果與疾病分期分型有關,同時與其他因素有關。研究顯示,臨床治療效果與患者本身治療前的有無手術史和并發癥因素有關,與治療后的不良影響因素有關,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在手術時不當的醫療操作或者術后的護理措施和治療都會造成疾病的復發,造成疾病不能得到完全的治愈,對患者造成二次傷害,規范手術治療、藥物使用、護理方式有利于改善治療效果[5]。
綜上所述,鼻內鏡手術對于治療鼻竇炎、鼻息有重要臨床價值,臨床效果與疾病分期分型有關,同時也受術前患者身體情況和術后不良因素影響。
[
參考文獻]
[1]祁雪萍,安云芳,趙長青.鼻內鏡手術治療鼻竇炎合并支氣管哮喘的療效[J].中國眼耳鼻喉科雜志,2012,12(4):209-211.
[2]王志強.鼻內鏡手術治療慢性鼻竇炎鼻息肉療效觀察[J].臨床合理用藥雜志,2010,3(6):71-72.
[3]張紅良,肖彬.鼻內鏡手術治療鼻竇炎鼻息肉術后鼻腔沖洗的臨床觀察[J].臨床醫學工程,2013,20(2):201-202.
[4]張煒,范崇盛,薛柯凡,等.復發性慢性鼻竇炎鼻息肉的鼻內鏡手術治療的臨床療效分析[J].現代預防醫學,2012,39(13):3435-3437.
篇9
【關鍵詞】 內鏡手術治療; 慢性鼻竇炎鼻息肉; 臨床療效
作者單位:471900 河南省偃師市人民醫院耳鼻喉科 慢性鼻竇炎鼻息肉是臨床上耳鼻喉科的常見病和多發病[1]。發病率高、癥狀明顯。較難根治。容易復發,給患者帶來了極大的不便和痛苦[2]。目前,臨床上治療慢性鼻竇炎鼻息肉的主要方法包括藥物治療、針灸治療、微波治療以及激光治療等[3]。隨著鼻內鏡技術的不斷發展,手術整體治療慢性鼻竇炎鼻息肉取得了較為滿意的治療效果[4]。為探討和分析應用內鏡手術整體治療慢性鼻竇炎鼻息肉的臨床療效,本文通過回顧性分析具有完整臨床資料的2009年10月至2011年10月來我院就診的慢性鼻竇炎鼻息肉患者,采用鼻內鏡手術治療取得了較為滿意的治療效果,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2009年10月至2011年10月來我院就診的慢性鼻竇炎鼻息肉患者100例,其中,男60例,女40例。年齡25~65歲,平均40歲。病程2~10年,平均病程5年。其中,伴有頭痛的患者有10例,鼻塞的患者有10例,膿性鼻涕的患者有10例,嗅覺減退的患者有10例。Ⅰ型患者有40例,Ⅱ型患者有40例,Ⅲ型的患者有20例。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兩組。每組患者有50例,50例對照組患者男30例,女20例。年齡25~64歲,平均39歲。病程2~10年,平均病程5年。其中,伴有頭痛的患者有5例,鼻塞的患者有5例,膿性鼻涕的患者有5例,嗅覺減退的患者有5例。Ⅰ型患者有20例,Ⅱ型患者有20例,Ⅲ型的患者有10例。50例觀察組患者男30例,女20例。年齡27~65歲,平均年齡41歲。病程2~10年,平均病程5年。其中,伴有頭痛的患者有5例,鼻塞的患者有5例,膿性鼻涕的患者有5例,嗅覺減退的患者有5例。Ⅰ型患者有20例,Ⅱ型患者有20例,Ⅲ型的患者有10例。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疾病類型等方面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患者采用傳統的治療方法,主要包括藥物治療、激光治療以及微波治療。其中20例Ⅰ型患者采用鼻炎康、鼻速通等藥物治療,20例Ⅱ型患者采用微波治療,10例Ⅲ型患者采用激光治療。觀察組患者均采用鼻內鏡整體手術治療。術前均全身麻醉,手術完成后第7天采用生理鹽水沖洗鼻腔,清除淤血等。保持腔道通暢。觀察和比較兩組不同治療方法對慢性鼻竇炎、鼻息肉的臨床治療效果。
13 療效評價標準 按以下制定的標準評價治療慢性鼻竇炎、鼻息肉的臨床療效。治愈:臨床癥狀消失,內鏡檢查可見竇口開放良好,竇腔黏膜上皮化,無膿性分泌物出現。顯效:臨床癥狀顯著改善,內鏡檢查可見竇口開放較好,竇腔黏膜上皮化,無膿性分泌物出現。有效:臨床癥狀改善,內鏡檢查可見手術局部區域出現水腫,有少量膿性分泌物出現。無效:臨床癥狀無改善甚至惡化。
14 統計學方法 對統計學數據錄入SPSS 120進行統計數據,并對統計數據進行χ2檢驗,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2 結果
按制定的標準評價治療慢性鼻竇炎鼻息肉的臨床療效,觀察組治愈10例,顯效15例,有效20例,無效5例,總有效率為9000%,對照組治愈5例,顯效12例,有效18例,無效15例,總有效率為7000%。經χ2檢驗,兩組患者的療效具有顯著性差異(P
表1 兩組不同治療方法治療慢性鼻竇炎鼻息肉的臨床療效表(例,%)
3 討論
采用鼻內鏡下進行行鼻竇炎鼻息肉手術治療視野清晰,組織創傷小,能徹底切除病變而不損傷鼻腔及鼻竇正常的解剖結構,從而盡可能最大限度的保存了鼻腔和鼻竇的基本功能[5]。在手術操作過程中,術中出血是影響手術療效的關鍵。常見的出血主要是因為既往手術后骨質增生、解剖標志不清晰,形成瘢痕血管[6]。術前及時應用抗菌藥物,黏液促排劑,可減輕局部炎癥,可減少術中出血。隨著鼻內鏡的應用和推廣,以及手術醫師對鼻竇解剖的更多了解,手術過程中能夠做到精細操作,能明顯較少手術的并發癥的出現。具有較好的臨床療效,值得臨床借鑒和推廣。
參 考 文 獻
[1] 佟義霞.經鼻內鏡手術治療慢性鼻竇炎鼻息肉120例療效觀察.中國社區醫師醫學專業,2011,25:143.
[2] 郟雪峰.鼻內鏡手術與傳統治療方法治療鼻炎的160例療效分析.中國醫藥導報,2011,20(8):6465.
[3] 張柏金.鼻內鏡手術治療鼻竇炎、鼻息肉60例.中國民族民間醫藥,2011,7:93.
[4] 鄭所林,林尤津.鼻內鏡手術治療慢性鼻竇炎鼻息肉86例療效分析.吉林醫學,2011,28(32):59035904.
篇10
文章編號:1003-1383(2010)06-0737-02 中圖分類號:R 765.406.1文獻標識碼:B
doi:10.3969/j.issn.1003-1383.2010.06.046
鼻咽癌放療后繼發性鼻竇炎與鼻腔粘連是鼻咽癌治療過程中常見的并發癥,長期以來由于該群體患者得不到足夠的關懷,這些疾病得不到很好的治療,使患者心身受到很大的傷害。本科自2007~2009年共收治患者27例,在鼻內窺鏡下行功能性鼻竇手術及鼻粘連分離術,術后收到較好療效,現報道如下。
資料與方法
1.臨床資料 27例患者中,男16 例,女11例,年齡34~69歲,平均年齡45歲,放療后時間3~10年。腫瘤病理:低分化鱗癌 22例,高分化鱗癌 3 例,未分化癌 2 例。患有鼻塞、鼻流膿涕伴有頭痛、鼻道有膿性分泌物、鼻黏膜水腫 27 例。中鼻甲與鼻中隔或外側壁粘連18例,下鼻甲與鼻中隔粘連5例,后鼻孔閉鎖或大部分閉鎖8例。鼻竇CT:27例患者均有鼻竇積液或密度增高影,或鼻道閉鎖。平時間斷口服抗生素及局部用藥 23例,有上頜竇沖洗術史 16例。
2.方法 ①圍手術期用藥:術前靜脈或口服抗生素一周,局部噴類固醇鼻噴劑,每天生理鹽水清洗鼻腔2次。
②鼻竇功能性內鏡手術:常規鼻黏膜用含0.1%腎上腺素的1%地卡因棉片表麻,用0.1%腎上腺素的1%利多卡因局部阻滯麻醉下,切除鉤突,開放篩竇,擴大上頜竇自然口,沖洗上頜竇腔。若有額竇及蝶竇炎,則開放額竇及蝶竇。術后松松地置入止血海綿或凡士林紗條。
③鼻粘連的處理:
同上麻醉后,分離中鼻甲、下鼻甲與鼻中隔的粘連,或中鼻甲與中鼻道的粘連,必要時可稍修整中鼻甲,中、下鼻甲與各壁間用明膠海綿片相隔開。后鼻孔閉鎖側局麻后,用吸引切割器切除,自上往下,再往周邊吸切,直至后鼻孔形態接近正常為止,若術中出血,可電凝止血,再置入膨脹止血海棉一根。
④術后處理:
鼻竇術后按常規定期清理術腔,局部用皮質類固醇噴劑噴鼻。中鼻甲、下鼻甲粘連分離術后第7天,清理原填塞物及分泌物后,可再次置入明膠海綿,將創面隔開,不必過密換藥,可一個星期再復查,必要時再置入明膠海綿。后鼻孔閉鎖分離后已置入的膨脹止血海綿,一周后拔除,必要時再置入比原先稍小些的膨脹海綿,或用明膠海綿置入,保持創面相隔。
結果
術后6~12個月復診,鼻內鏡下檢查,按慢性鼻竇炎療效標準[1](海口標準)判斷療效,治愈18 例,有效 8 例,無效1例,總有效率為96%。鼻粘連成功分離25例,再粘連2例,治愈率為93%。
討論
鼻咽癌放療后繼發性鼻竇炎及鼻粘連是放療過程中常見的并發癥。因為鼻咽癌放療后,電鏡下可見纖毛稀疏,脫落或成束,上皮細胞壞死等[2]。放射性的損傷,導致鼻黏膜水腫,鼻竇通氣引流障礙,同時鼻黏膜受損后,鼻黏膜纖毛功能下降,鼻竇黏膜輸送黏液障礙。放射性損傷可引起局部血管及淋巴管的損傷,出現血液回流及淋巴液引流障礙進而出現局部水腫、腫脹,所以鼻竇炎的出現是難以避免的。放射性鼻竇炎的藥物治療比一般的鼻竇炎要難治,可能與放療后鼻腔不可逆的組織損傷有關,故藥物保守治療或局部穿刺沖洗,其療效較差。鼻腔粘連多出現中、下鼻甲粘連和后鼻孔閉鎖。中鼻甲常與相應部位的鼻中隔和中鼻道外側壁、中鼻道粘連,也出現復合體各結構粘連。至于粘連的原因,可能是放射直接導致黏膜糜爛、組織壞死,黏膜損傷恢復過程中引起粘連。同時可能出現肉芽組織生長。后鼻孔閉鎖除與放療損傷有關外,加用鼻咽腔內照射增加鼻粘連的發生,這可能與治療過程中操作不當有關。長期過量使用鼻血管收縮劑,使黏膜纖毛的破壞加重了鼻放療后鼻黏膜的損傷。隨著時間推移,鼻腔組織纖維化狹窄,更加重了后鼻孔的閉鎖。
鼻咽癌放療后,近期內鼻腔水腫多為嚴重,至半年后有可能出現鼻腔不同程度粘連及狹窄,但病情還是相對的不穩定。NPC放療后鼻竇炎應保守治療6~12個月,未愈再考慮手術治療[3]。李軍政等[4]認為,手術時機選擇一般在放療半年后。筆者體會是在放療后2~3年,組織水腫基本消退,病情相對穩定,是鼻內鏡下處理鼻部并發癥的較佳時間,經圍手術期用藥及術前沖洗竇腔,鼻腔的充血、水腫能控制到最低程度。常規表麻和局麻下行鼻竇內窺鏡手術,其出血少,損傷小,能達到微創手術目的。放射性鼻竇炎一般無鼻息肉。鼻甲粘連可在術中進行分離,如有鼻甲結構異常可行中鼻甲成形術,術中及術后一段時間要保持創面分隔,為此在創面間置入可溶性海綿或明膠海綿,但不宜過緊,松松即可,以免影響創面上皮的生長。
后鼻孔閉鎖需作吸引切割處理,由于纖維組織較堅韌,手術較困難。術前鼻竇CT檢查,可以幫助了解閉鎖情況。
不完全閉鎖者,可先于此間隙開始切割,完全閉鎖可先從最薄弱處切開,再向周圍吸引切割。術中出血可熱凝止血,后鼻孔基本完全打開后,該選用何種支撐物,筆者選用膨脹止血海綿,其既能起支撐分隔作用,又不至于對創面造成過大壓迫,不影響上皮生長,并可置留7天,不會出現明顯局部感染,取出后可再置入明膠海綿。總之,在定期術腔清理過程中,密切觀察創面愈合情況,如有粘連可在表麻下再次分離及分隔,經2~3周分隔后,上皮組織基本覆蓋創面。一般情況下粘連分離都能成功。鼻腔粘連分離后置放硅膠管,其支撐效果好,但對鼻腔壁及創面壓迫較大,不利于創面的觀察、處理和創面上皮生長。鼻粘連分離術后的觀察和清理是個繁雜的工作,只有不斷地清理、分隔,創面才順利愈合。
參考文獻
[1]韓德民,許 庚,李 源,等.FESS~95廣州標準(慢性鼻竇炎、鼻息肉臨床分型及內窺鏡鼻竇手術療效評定標準)[J].臨床耳鼻咽喉科雜志,1997,11(1):46.
[2]司勇鋒,韋海明,黃 波,等.鼻咽癌放療后鼻粘膜組織形態學的研究[J].臨床耳鼻咽喉頭頸外科雜志,2008,22(12):536-539.
[3]蒙荻航,黎柱楊,梁錦輝,等.鼻內窺鏡手術治療鼻咽癌放療后鼻竇炎[J].中國眼耳鼻咽喉科雜志,2009,9(4):236-237.
精品范文
1鼻炎手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