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脂手術范文

時間:2023-03-22 21:22:49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吸脂手術,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吸脂手術

篇1

雖然吸脂減肥是一種比較先進的美體減肥方法,但不是人人都適宜做,專家指出,對于那些體重相對正常,但局部堆積過多脂肪的女性和男性適宜做吸脂術,如頰部,下頜,頸部,上臂,背部,腹部和腰部,髖部和臀部,大腿內外側,膝內側和小腿,踝等部位。這些部位的脂肪堆積對減肥和體育鍛煉無明顯反應,吸脂術可能是惟一能消除它們的有效方法。只要你的皮膚有較好的彈性,吸脂術幾乎適用于任何年齡。

有三類人不宜做吸脂減肥。一是患有心臟病、高血壓、糖尿病及血液功能障礙的肥胖人群。二是由于內分泌過剩或某種疾病引發的病態型肥胖者。三是18歲以下的兒童,身體發育還沒有完善,體內脂肪數目還沒恒定,如果盲目吸脂,不僅容易反彈,還會破壞兒童的生長周期,危害健康。

此外,還應了解吸脂手術可能出現的并發癥等問題。

傷口感染:較大范圍的感染不常見,偶見切口部位局限性感染,其發生主要取決于醫院的無菌條件,醫生的操作,患者的身體狀況,術后恢復條件、是否合理地預防性應用抗菌藥物等諸因素。一旦發現感染,可拆除縫線,引流傷口膿液換藥,傷口可延期愈合。

皮膚壞死:多見于切口處,因抽吸管來回摩擦或進出時帶有負壓,可能導致損傷壞死,但面積一般不大。少數情況下皮下脂肪吸出過多,破壞了皮膚的血液循環,可能出現皮膚水泡甚至壞死,術后遺留瘢痕,影響外觀,在這一點上,醫生的技術水平非常重要。

術區皮瓣下積液:指術后手術區皮膚下積液,與深部組織不能愈合,需抽吸加壓包扎,可能需要反復抽吸,亦可能引起繼發感染,預防措施為術后有效的引流及適當的包扎。

傷口延遲愈合:吸脂傷口一般數毫米,愈合較為容易,但如有損傷過重、感染、積液等因素,可能出現延遲愈合,愈合后遺留的小瘢痕也較明顯。

皮膚麻木及異常感覺:吸脂術后,吸脂部位皮膚感覺出現不同程度的減退,出現麻木及異常感覺,如偶有針刺感、蟻行感等,大部分術后3個月左右逐漸恢復。

皮膚皺褶及凹凸不平:皮膚皺褶出現在少數皮膚彈性差的病例。凸凹不平是因為在抽吸過程中,皮瓣下所保留的脂肪厚度不均勻所致。此一點主要取決于醫生的技術,輕度的不均勻是必然的,術后穿彈力束衣,釋放按摩1~3個月后可逐漸好轉。可逐漸平整,重度的不平整如在術后1~6個月后仍不能恢復,則需再次吸脂修整。

篇2

資料與方法

本組患者15例,年齡25~37歲,剖宮產術后2~10年,瘢痕面積6.5cm×1.5cm~8cm×2.8cm,剖宮產手術切口常規縫合14例,皮內縫合4例,15例均為剖宮產后下腹脂肪堆積患者。

手術方法:①術前患者取站立位,畫線標記脂肪抽吸范圍,吸脂切口選擇瘢痕邊緣,沿瘢痕邊緣設計畫線。②麻醉選用局部腫脹麻醉,腫脹液配方:2%利多卡因40ml,腎上腺素1mg,5%碳酸氫鈉15ml,復方氯化鈉1000ml。腫脹液注射于吸脂區皮下脂肪層。使局部皮膚發白手感較硬。③選擇直經3mm吸脂管連接20ml注射器進行脂肪抽吸,邊緣平穩過度,皮下不留階梯,下腹部左右對稱,抽吸完畢,術區皮膚十分松弛,移動度大。④沿剖宮產瘢痕邊緣切除瘢痕,于切口兩側皮下分離和吸脂腔隙相通,拉攏切口兩側皮膚,若切口兩側皮膚仍較松弛,分別梭形切除兩側皮膚使切口兩側皮緣拉攏后能自然對合。擠壓清除皮下積液,低位放置引流條。5/0可吸收線間斷縫合皮下,6/0可吸收線間斷內翻縫合真皮層,使皮緣輕度外翻,皮膚不縫合,免縫膠帶粘貼。術區覆蓋無菌棉墊,加壓包扎2周,繼續穿彈力服壓迫術區3~6個月。

結 果

本組患者14例,傷口Ⅰ期愈合,1例因擔心術后再次肥胖,每天少量飲食,營養缺乏傷口下端裂開2cm,加強營養,傷口換藥15天愈合。無感染、血腫、血清腫并發癥。經10~15個月隨訪,下腹部塑形好,切口瘢痕較細,患者滿意。

討 論

剖宮產手術后患者腹壁較松弛,手術切口張力較大瘢痕易增寬,哺乳期營養豐富,活動量少,下腹易脂肪堆積膨隆,形體不佳。單純手術切除瘢痕,切口兩側張力較大,術后切口再次增寬,效果差。下腹部單純吸脂,因中間瘢痕把下腹一分為二,皮膚回縮有限,不易整體塑形,下腹中部仍留有較寬瘢痕,整體效果差。瘢痕切除聯合局部吸脂,二者結合相互增效,整體效果好。

手術先局部脂肪抽吸后切除瘢痕:①吸脂切口選擇在瘢痕邊緣,根據手術需要可作多個切口,利于手術操作,吸脂效果好。②吸脂后沿瘢痕邊緣切除瘢痕,范圍包括吸脂切口在內,可減少因吸脂切口增加新的手術瘢痕。③吸脂后切除瘢痕,切口兩側皮下潛行分離和吸脂腔隙相通兩側行成推進皮瓣向中間拉攏,若皮膚仍松弛也可切除兩側多余皮膚,收腹效果更佳,切口兩側皮緣在無張力下自然對合,更有效預防術后瘢痕增寬。④吸脂后切除瘢痕,切口兩側和吸脂腔隙相通利于引流,通過擠壓更好排除皮下積液,有效預防術后血腫,血清腫形成。⑤采用注射器吸脂,有助于淺表脂肪的抽吸,利于皮膚的回縮和彈性的恢復[1]。

切口分層縫合,切口兩側皮下脂肪層縫合在同一平面,和兩側吸脂區自然過渡,可避免術后切口和皮下粘連形成凹陷。真皮層用5/0可吸收線間斷內翻縫合,兩側皮緣輕度外翻,皮膚不縫合可免除縫合皮膚針眼處和縫線切割形成瘢痕[2]。皮膚用免縫膠帶粘帖3個月防止術后瘢痕增寬。術畢切口低位放置引流條引流防止血腫,血清腫。術區加壓包扎2周確保有一定壓力很重要,便于皮下積液引流,減少死腔形成,皮瓣較快和創面基底粘連,預防感染,兩周后繼續穿彈力服3~6個月,利于皮膚回縮,塑形效果更佳。

總之,剖宮產瘢痕手術切除聯合局部吸脂相得益彰,下腹塑形效果好,達到美體目的,手術1次完成,既縮短了治療時間,又節約費用。

參考文獻

篇3

[關鍵詞] 手末節指骨骨折;注射針頭內固定;克氏針內固定;指骨小夾板外固定

[中圖分類號] R68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4721(2013)01(b)-0032-02

手末節指骨骨折臨床較為常見,多發生于工廠普通生產工人,由于生產工作多由手操作完成,容易外傷導致發生手末節指骨骨折,給患者的正常生活、學習或者工作等造成極大不便,及時選擇合適的方式進行手術治療,并加快恢復,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臨床傳統非手術方法主要采用托板或指骨小夾板外固定,而克氏針內固定及注射針頭內固定是目前臨床更為常用的手術。本院對2009年1月~2012年6月收治的90例手指末節指骨骨折患者分別采用不同的手術方式進行治療,具體情況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2009年1月~2012年6月本院共收治90例手指末節指骨骨折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對照A組與對照B組,每組30例。其中,觀察組,男25例,女5例;共40指;年齡16~37歲,平均23.0歲。對照A組,男26例,女4例;共38指;年齡15~38歲,平均22.8歲。對照B組,男25例,女5例;共40指;年齡15~36歲,平均22.6歲。受傷原因:機器壓傷44例(56指);電鋸傷15例(19指);模具砸傷14例(18指);切割傷10例(15指);其他傷7例(10指)。左手骨折32例(40指);右手骨折58例,78指。指骨干骨折22例(26指);粗隆骨折68例(92指)。甲床均存在程度不同的破裂。3組患者性別、年齡、骨折部位、骨折程度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 0.05),具有可比性。

1.2手術方法

1.2.1術式選擇 觀察組采用注射針頭內固定方式;對照A組采用常規克氏針內固定方式;對照B組采用常規指骨小夾板外固定方式。

1.2.2觀察組手術方法 麻醉:所有患者均通過鞘管阻滯麻醉方式麻醉。嚴格執行無菌操作,先用0.9%NaCl溶液沖洗傷口,并消毒鋪巾,使用利多卡因進行麻醉。麻醉效果顯現后,先行止血處理,后使用0.9%NaCl溶液以及H2O2溶液對傷口進行沖洗,充分暴露骨折面,直視下確保骨折復位滿意,使用9號注射針頭,從距離指甲邊緣約2 mm的指端中點進針,順行逆入針頭,針尖經過指骨末端后,旋轉穿透皮質,經松質骨隧道,到達遠斷端,繼續旋轉后直至到達近斷端處的松質骨,并對骨折端牢固固定。根據患者骨折程度,如果1枚注射針頭固定不牢固,可增加注射針頭的數量。對于指甲脫落患者將指甲予以拔出,并對破裂的甲床進行修復。術后使用無菌紗布包扎傷口,使用凡士林覆蓋甲床[1]。

1.2.3對照A組手術方法 術前準備同觀察組,在充分暴露骨折面后,使用1 mm克氏針進行固定,逆行進針,從指尖出針,并直視下進行復位,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分別采用合適數量的克氏針;如出現指甲脫落等現象一并進行修復。

1.2.4對照B組手術方法 采用常規指骨小夾板外固定方式。選用合適的小夾板,對傷口清創后,敷藥并采用環形包扎方式,內層繃帶纏繞時避免過緊,放置小夾板于骨折部位,外層繃帶纏到夾板上,并與夾板之間留約1.5 cm的空隙。術畢后要避免患者骨折手活動幅度過大[2]。

1.3術后處理

術后使用抗生素預防感染發生,手術后12 d拆線,并于手術后1個月復查X線,骨折線模糊將注射針頭取出。

1.4評價指標

(1)根據術后手末節指骨骨折的整體愈合情況對手術效果按照優、良、差三個等級進行評定。優:骨折愈合情況良好,骨折部位外觀佳,指甲外觀恢復正常,關節活動自如。良:骨折基本愈合,骨折部位外觀可,指甲外觀基本恢復正常,關節靈活度逐步恢復。差:骨折愈合不佳,外觀情況一般,關節較為僵硬[3]。優良率=(優+良)/總例數×100%。(2)對術后出現的不良反應發生率進行統計評定。

1.5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5.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處理,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χ2檢驗,以P < 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3組手術效果比較

觀察組效果明顯優于對照A組與對照B組;其中,對照A組的整體手術效果優于對照B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 0.05)。見表1。

2.2 3組不良反應發生率

觀察組不良反應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A組與對照B組;對照A組不良反應又明顯少于對照B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 0.05)。見表2。

3 討論

篇4

關鍵詞:異位妊娠;保守治療;臨床分析

婦產科急腹癥類型很多,其中異位妊娠是較嚴重威脅婦女生命安全和健康的常見病,近30年來由于外部環境改變,人工流產和盆腔感染的增加,異位妊娠發生率也上升。隨著血HCG測定準確性的提高和B超技術的不斷改進以及臨床醫師對異位妊娠的鑒別能力不斷提高,95%異位妊娠能夠在破裂前來確診,這就為異位妊娠保守治療創造了有利條件。現就我醫院近5年來采用保守治療方法治療的64例異位妊娠患者的情況報告。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2010年1月~2014年1月我院收治的早期異位妊娠患者64例。患者的年齡為19~44歲、平均年齡29歲。64例異位妊娠患者中12例未產婦,其中5例患者為第1次妊娠、7例曾做過人工流產,52例為經產婦,其中46例生育1胎并有人工流產史,20例正在使用宮內節育器。

1.2臨床表現 64例患者都有停經史,停經時間為31~61 d,都曾有少量的不規則的陰道出血、持續時間3~12 d,52例患者伴下腹墜脹感,12例無腹痛,婦科檢查:陰道內可見明顯暗紅色血性分泌物,子宮較軟、較大,患側附件有時可觸摸到包塊、可捫及壓痛、無反跳痛或肌緊張。

1.3輔助檢查 64例血HCG均陽性(值為200~3500 U/L),B超結果均提示子宮腔內無孕囊、附件區有包塊、多數提示盆腔有少量積液。

1.4保守治療條件 ①無藥物治療禁忌證;②異位妊娠尚未發生破裂;③輸卵管內包塊直徑≤4 cm;④血HCG

1.5方法 ①米非司酮片口服共600 mg(24片),第1 d口服200mgQD,第2 d和第3d 100mg,每12 h口服1次;②殺胚消癥口服,1劑/d,分TID口服,連續服5 d為1療程;③甲氨蝶呤100 mg+50%葡萄糖注射液20 ml靜脈注射QD,并且需要靜脈補液治療,每日總液體量達3000 ml以上,以減輕甲氨蝶呤對各各臟器的毒副作用;④治療期間應臥床休息減少活動,進食清淡易消化食物,多食蔬菜水果,保持大便通暢,避免因活動量過大或腹壓突然增加導致異位妊娠流產或包塊破裂導致保守治療失敗而出現危險。治療期間,可在第4 d和第7 d監測血HCG,若治療期間,在4~7d HCG下降50%以上,即可改為只服用殺胚消癥中藥湯至少2個療程。當血HCG下降50%以上或降至100 U/L后可出院,可在門診口服殺胚消癥1~3個療程。

1.6監測指標 患者服藥期間,應密切觀察其生命體征的變化、是否有腹痛、陰道出血量及腹腔內有無出血的情況,在治療的第4 d和第7 d抽血查HCG,血常規,肝腎功能和凝血四項,以觀察包塊情況及藥物對肝腎的毒副反應,每3 d行B超檢查了解盆腔包塊大小、胎囊及盆腔積液情況,如患者突然出現腹痛或腹痛突然加劇伴墜脹,應立即行B超檢查,如出現子宮直腸陷凹積液,應行子宮后穹窿穿刺,若抽見血液,且為不凝血,可考慮轉行手術治療。

2 結果

2.1效果評定標準 ①血HCG下降至正常并每周復驗,連續3 w正常;②無腹痛腹墜、無陰道出血;③生命體征恢復正常;④B超結果可見盆腔包塊縮小或消失;⑤患者月經恢復正常。如上述5項標準都復合,則示為異妊娠保守治療成功,如未達到上述標準則為失敗。

2.2療效 64例住院患者62例保守治療成功,治療后隨診血HCG一般在7~22 d內恢復正常、大多數患者14 d左右恢復正常,盆腔包塊8~65 d可消失、大多數為14 d左右,月經2~3個月內可恢復正常。2例患者在治療期間未能嚴格臥床休息,分別于治療第3 d和治療第4 d上廁所時突然出現患側下腹疼痛劇烈伴下腹墜脹感,B超均示:盆腔積液,即刻行后穹窿穿刺,均抽見不凝血,遵醫囑即刻行患側輸卵管切除術,保守治療失敗。

2.3藥物毒副反應 64例患者均未出現血常規,凝血四項及肝腎功能異常或骨髓抑制現象,均未出現脫發或腹瀉癥狀。部分患者出現口腔潰瘍和惡心反應,持續3 d緩解。

3 討論

3.1發生率 近30年來,輸卵管妊娠的發生率正在逐漸升高,約占出生率的2%。所以,對輸卵管妊娠的早期診斷是預防腹腔內大出血的關鍵,并為保守治療創造更多時間,尤其對尚未生育的年青患者和有生育需求的患者是更重要的。

3.2病因 輸卵管炎癥是異位妊娠的常見病因,可分為輸卵管周圍炎和輸卵管粘膜炎。輸卵管粘膜炎較輕患者可使輸卵管粘膜皺褶粘連,管腔變窄或纖毛的游動功能受損,從而導致受精卵不能在輸卵管內正常運行而在該處著床;輸卵管周圍炎常造成輸卵管的粘連或扭曲,管腔狹窄,從而影響受精卵運行。不孕癥患者及有過異位妊娠史的患者發生異位妊娠的危險性增加。因此,我們強調人流術中嚴格無菌操作,熟練掌握操作技術,減少副損傷,術后抗炎治療,以減少異位妊娠發病率淋菌及沙眼衣原體所致的輸卵管炎常累及粘膜,而流產或分娩后感染往往引起輸卵管周圍炎,研究表明IUD本身并不增加異位妊娠發生率,但若IUD避孕失敗,發生異位妊娠的機會較大[1]。

3.3治療 中醫學中異位妊娠屬于血瘀少腹,不通而痛的實證,通過活血化瘀來治療。米非司酮是一種新型受體水平抗孕激素邀,通過競爭性與靶細胞漿中的孕激素受體從而拮抗孕酮的作用。當體內孕酮作用下降時,使著床的絨毛組織和蛻膜細胞變性壞死,核分裂減少,滋養細胞破壞。米非司酮的應用對異位妊娠的保守治療提供了一種給要方便、副反應小、療效確切的治療方法[2]。甲氨蝶呤為抗代謝類藥物,抑制DNA和RNA合成及復制,控制滋養細胞的不斷增生,使胚胎失去營養開源壞死、吸收。殺胚消癥,有止痛、活血化瘀、消癥殺胚的功效。其中蜈蚣、天花粉對殺胚作用最明顯,使血HCG下降,桃仁、丹參、山棱、莪術能提高患者血漿纖維蛋白溶解酶及血漿膠原酶的活性,促進腹腔淋巴管對血漿蛋白的吸收,使包塊周圍機化的瘀血塊及胚胎組織變軟,分離消散[3]。總之,米非司酮和甲氨蝶呤是殺死胚胎的P鍵,殺胚消癥與甲氨蝶呤不僅能殺死胚胎,還能促進包塊的減小和吸收,減輕輸卵管周圍粘連,提高異位妊娠保守治療的成功率,更好的保留生育功能,提高受孕機會,且患者易于接受,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郎景和.婦產科醫師案頭叢書[M].北京:中國協和醫科大學出版社,2001:274.

篇5

【關鍵詞】企業;銷售收入;指數;因素分析

銷售收入是企業銷售產品或者提供勞務所取得的貨幣收入,包括主營業務收入和其他業務收入兩個部分。企業的銷售收入主要用于補償生產經營的各種耗費,是維持企業正常運轉的前提;是加速資金周轉,提高資金利用效率的重要環節;同時也是獲得利潤、分配利潤的必要條件。

從財務管理和統計分析的角度看,影響企業銷售收入的最直接因素是銷售量和銷售價格。銷售量和銷售價格對銷售收入的影響可以從三個方面分析,即:銷售收入的絕對量、銷售收入的相對量和銷售收入的增長量。他們之間的關系有以下表現形式:

銷售收入 = 銷售量×銷售價格

銷售收入指數=銷售量指數 ×銷售價格指數

銷售收入增長量=由于銷售量變動而增加的銷售收入 + 由于銷售價格變動而增加的銷售收入

分析銷售收入變動的影響因素,有助于我們在生產經營過程中正確地把握銷售收入、銷售量和銷售價格之間的數量關系,在量價之間尋求最佳的結合點,制定合理的營銷策略。

銷售收入變動的因素分析法有很多,指數法是銷售收入因素分析中最科學的、最容易掌握并使用的方法。

一、指數因素分析法基本原理

(一)總指數等于若干因素指數的連乘積

一種復雜的社會經濟現象的總變動,總是多種因素共同影響的結果,這些總變動和影響因素之間的數量關系有些是表現為相加因素關系,有些表現為相乘因素關系。對于相加因素關系,現象變動是各個組成因素變動的總和,因素分析采用的是差額法和比重法;對于相乘因素關系,現象的變動是各個組成因素變動的乘積,因素分析應采用指數因素分析法,將總指數分解為各構成指數的連乘積,構建指數體系。在指數體系基礎上,正確選擇同度量因素,固定其他因素,測定其中一個影響因素影響程度。

(二)總指數所引起的絕對變動是各因素變動所引起的差額之和

從絕對數看,指數體系中各指數分子減去分母之差,也形成絕對值上的因果關系,即結果指數的分子分母之差等于各原因指數分子和分母之差的總和。具體到社會經濟現象本身,就是一種社會經濟現象的總變動量,是各個影響因素所引起的社會經濟現象變動量的總和。

(三)因素分析的順序和方法

因素分析的過程,是各個原因因素被分離并單獨分析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同度量因素是個媒介,正確選擇同度量因素之后,剩下的就是各原因因素的分析順序問題。指數因素分析法主張按照“數量指標在先,質量指標在后”,相鄰的兩個因素指標相乘或相除具有實際的經濟意義的順序和原則,采用連環替代法進行分析。

(四)指數的因素分析法基本原理

統計指數及綜合指數體系是指數因素分析法的理論基礎。在多元統計分析中,作為一種特殊的相對數,統計指數能夠綜合反映復雜現象(不能直接加總和對比的現象)的綜合變動狀態,包括變動的方向、變動程度和變動的絕對效果;更有意義的是統計指數及指數體系可以將復雜現象總變動的影響因素一個個分離開來,并在一定條件下單獨測定各因素的影響方向、影響程度和影響的絕對效果。

指數的因素分析法基本原理是:立足社會經濟現象的數量關系,建立指數體系,利用同度量因素的作用,將其他因素固定下來,分別分析各個影響因素影響的相對量和絕對量。指數法是一種重要的因素分析法。

二、企業銷售收入指數因素分析法的步驟

(一)分析研究對象,確定研究問題的結果因素和原因因素

根據社會經濟現象的內在聯系,確定結果因素和對它有直接影響的原因因素,建立函數關系式。這個關系式的建立,要保證結果因素與原因因素之間、原因因素之間要有正確的邏輯關系,原因因素排列原則是數量因素指標在前,質量因素指標在后,相鄰兩個因素指標相乘要有實際的經濟意義。

企業的銷售收入是我們分析的結果因素,它與銷售量和銷售價格之間的邏輯關系是:

商品銷售收入= 商品銷售量× 商品價格

(二)建立指數體系

企業銷售收入、銷售量和銷售價格之間的數量關系的相對數形式構成了一個相對獨立的指數體系:

商品銷售收入指數 = 商品銷售量指數×商品價格指數

(三)計算結果因素的變動程度(總量指標的變動程度)

商品銷售收入的相對量的變動:

絕對量的變動:

指數的因素分析就是要分析這個變動的各個影響因素各自的影響程度和效果。

(四)分析各原因因素的變動對結果因素的影響程度和結果

對以上結果因素的總變動的因素分析是通過編制綜合指數而進行的,編制綜合指數關鍵問題是選擇科學合理的同度量因素。一般原則是“編制數量指標指數采用基期質量指標為同度量因素;編制質量指標指數采用報告期數量指標為同度量因素”,以此形成指數體系進行因素分析。分析方法是:將其中一個因素固定下來,只觀察另一個因素變動,分析這兩個因素對結果因素變動的影響。

兩個因素的相對影響分別為:和

相應的絕對影響分別為:-和-

(五)構建各原因因素與結果因素的數量關系,并檢驗分析結果

即:

= (-)+ (-)

分析結果的檢驗,就是觀察數量關系的平衡狀況。

三、企業銷售收入的指數因素分析舉例

例: 某工業企業三種產品價格及銷售資料 :

根據上述資料,我們用指數因素分析法對該企業銷售收入的變動進行因素分析。

在這個問題中,原因因素分別是銷售量和銷售價格,他們對結果因素銷售收入的變動有著直接的影響。

銷售收入的總變動:

相對數(指數)=

銷售收入增加的絕對額:

853000-620000=233000(元)

在這個總的變化中,銷售量和銷售價格是共同作用的,其中:

銷售量的作用:

銷售量指數=

銷售量增加引起的銷售收入的增加額:

=49000(元)

銷售價格的作用:

銷售價格指數=

價格提高引起的總產值增加額:

-=853000-669000=184000(元)

綜合分析:報告期與基期相比較,由于該企業銷售量增加7.9%,從而使銷售收入增加49000元;又由于銷售價格提高27.5%,從而使產值增加184000元,二者共同作用的結果使產值增加37.58%,即增加233000元.它們的關系是:

107.9%×127.5%=137.58%

49000元+184000元=233000(元)

四、指數因素分析法的問題及使用中的注意事項

(一)指數因素分析法是建立在一定的假設基礎上的統計分析方法,數學過程的客觀性無法替代其推理環節的主觀性。

在分析企業銷售收入的各個影響因素時,指數的因素分析法的分析結果會因為指標的排列順序和計算的順序不同而有差別,這個差別在多因素分析時會更明顯;同時在因素分析過程中,主要的運算環節都存在主觀的選擇和判斷問題。這就說明指數的因素分析法計算是在某種假定前提下采用的分析方法,具體運用這種方法時,應注意力求使這種假定是合乎邏輯并具有實際經濟意義,這樣,計算結果的假定性就不會妨礙分析的有效性。

(二)指數的因素分析注重影響因素各自的作用,忽視了影響因素之間的相互影響。所以,分析結果的使用應與社會經濟發展的實際結合起來。

在直接影響銷售收入的同時,銷售價格變化又影響銷售量的變化,并通過銷售量的變化影響銷售收入。在分析企業銷售收入的時候,我們不能把兩個影響因素割裂開來。確保利潤比例的前提下 ,合理的價格和不斷增長的銷售量是實現銷售收入健康增長的基本途徑。價格又受到成本的制約,過低的定價影響利潤,過高的定價影響銷售量。在二者之間合理的取舍,尋找最佳的平衡點是營銷工作的關鍵。

(三)數量指標和質量指標的區分,同度量因素及其時期的確定等還有理論問題事物發展的影響因素有數量指標和質量指標,這個劃分是相對的,是在一定的經濟環境中通過比較來區分和鑒別的。

使用因素分析法的過程中,為了使分析結果更接近實際,我們一般有這樣的選擇:在觀察數量指標變動時,以基期的質量指標為同度量因素;在觀察質量指標變動時,以報告期的數量指標為同度量因素。但是,我們必須明白,選擇不同時期的數值作為同度量因素,計算結果是不同的,經濟意義也不相同。

篇6

【關鍵詞】 喉癌; 手術治療; 切除

doi:10.14033/ki.cfmr.2017.13.056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4-6805(2017)13-0109-02

喉癌是頭頸部的一種常見惡性腫瘤,早期的臨床癥狀為聲嘶、咽喉痛等,如果沒有及早診斷和治療就會損害患者喉部的功能,給患者帶來了極大的傷害,甚至會導致患者死亡[1-3]。隨著我國醫學技術的不斷發展,目前在臨床上治療喉癌的主要方法仍為手術治療,而手術治療中喉功能的保留才是手術中最關鍵的環節[4-6]。筆者所在醫院以56例喉癌手術患者為研究對象,進行手術治療,取得了滿意的效果,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2009年6月-2010年6月收治的56例喉癌手術患者中,男52例,女4例;年齡48~70歲,平均(60.3±2.1)歲。病程3個月~3年,平均(1.5±0.4)年;所有患者術前取材病檢均為鱗狀細胞癌。聲門上型10例,聲門型45例,跨聲門型10例。按UICC(2002年)TNM分類標準:T2NOMO 24例、T3NOMO 11例、T3N1MO 10例,T4N1MO 8例、T4N3MO 3例。所有患者均伴隨著不同程度的聲嘶、咽喉痛、咽喉異物感、痰中帶血等。

入選標準:病理診斷為喉臨床細胞癌、手術前未進行化療和放療、患者的病歷資料記錄完整、所有患者均為首發病例。

排除標準:喉癌術后復發患者、喉癌遠處轉移患者、拒絕手術治療的患者。

1.2 方法

56例患者均在全麻條件下進行手術治療,其中行全喉切除術12例,喉部分切除術44例,其中同時行頸淋巴結清掃術者26例。術后1個月行放射治療者15例。所有患者在術后保持呼吸道暢通,并給予抗生素預防感染治療,對所有患者有針對性進行發音和吞咽訓練。同時對所有的患者進行5年隨訪,隨訪的方式主要包括復診、電話隨訪、信件隨訪和計算機查詢戶口等方法。

2 結果

2.1 并發癥發生情況分析

56例喉癌手術患者中,術后出現切口感染4例,咽瘺患者3例,進食嗆咳患者3例,皮下氣腫5例,吸入性肺炎2例,并發癥發生率為30.4%(17/56)。切口感染患者經抗感染、支持治療后痊愈,咽瘺患者經局部加壓包扎、引流、支持治療后痊愈,進食嗆咳患者經進食訓練后痊愈,皮下氣腫患者7 d后均自行吸收,吸入性肺炎經抗感染、吸痰及支持治療痊愈。

2.2 生存情況分析

對56例喉癌手術患者隨訪5年,其中3年生存率為83.93%,5年生存率為69.64%,見表1。

3 討論

喉癌是一種常見的惡性腫瘤,在頭頸部的惡性腫瘤中發病率非常高,尤其是近年來,隨著人們生活方式的改變和環境的惡化,發病率在不斷升高[7]。喉癌在男性中的發病率高于女性,并且在中年人中具有較高的發病率。喉癌的病理類型非常多,主要包括鱗狀細胞癌、腺癌、淋巴肉瘤和基地細胞癌等。喉癌的發病機制尚不清楚,但是一般認為和人們的生活習慣有很大的關聯,例如飲酒、吸煙等,同時還和機體內微量元素的缺乏和性激素的改變等因素有關[8-9]。喉癌的臨床癥狀主要包括呼吸困難、聲音嘶啞、吞咽困難、異物感、刺激性咳嗽和咽痛等,嚴重影響了患者的正常生活和生存[10]。根據患者喉癌發病部位的不同,可以將喉癌分成聲門型、聲門下型和聲門上型,其中聲門下型比較少見,并且在臨床上的診斷不易發現,通過常規的喉鏡檢查很難檢查出來。對于聲門上型喉癌,在早期也無特異性的癥狀,但是腫瘤的發展非常快,在早期就已經發生頸部的淋巴結轉移,因此患者會出現咽喉異物感、咽痛及頸淋巴結腫大等癥狀,患者也常由于這些癥狀而就醫,因此一般能夠及時發現患者的病情[11]。對于聲門型喉癌,在發病早期患者就容易出現腫瘤增大、聲音嘶啞和呼吸困難等癥狀,因此也比較容易發現[12]。喉癌由于病變的位置在機體的較深的內部,所以在剛開始發生病變后常常不會引起人們的重視[2]。對喉癌患者進行喉鏡檢查可見有聲門或者聲門上型的黏膜會表現出粗糙、糜爛及潰瘍,還會影響聲門的活動,在臨床上可以對其進行進一步活檢來診斷喉癌[13]。

臨床上對于喉癌的治療方法主要包括反射治療、手術切除和化療治療等,其中手術治療是最常見的一種方法,主要將腫瘤完全切除,并且盡可能的保留患者的喉功能或者重建患者的喉功能。臨床上采用手術治療的方式治療喉癌患者,不僅要求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同時還要求盡可能的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14]。喉癌的手術方式主要包括喉部分切除術和喉全切除術,其中對于喉部分切除術能夠更好的保留患者的喉功能。臨床上喉部分手術切除術主要包括喉垂直部分切除術、顯微支撐喉鏡下CO2激光喉切除術、喉擴大垂直部分切除術、喉額側部分切除術、喉次全切除術和喉水平垂直部分切除術等,形式非常多樣,在實際的手術過程中,應該根據患者的實際腫瘤范圍及腫瘤發生的部位合理選擇手術方式[15-16]。喉癌由于發病部位的特殊性所以給手術治療帶來了一定的困難,喉癌手術是將患者的癌腫組織徹底切除的一種手術治療方式,在徹底切除腫瘤的同時需要保留患者發音、呼吸等功能,但是由于手術涉及氣管、口腔、食管等,在術后容易受到分泌物的感染,所以手術后容易發生各種并發癥,尤其容易發生感染[17]。所以在手術切除時應該提高手術操作技巧,術后合理選擇抗生素治療。除了要保證患者的生存率之外,還應該保留患者的喉功能,根據喉癌發生部位的不同在徹底切除癌腫組織的基礎上選擇保留喉功能的各種部分喉切除術,在提高患者生存率的同時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18]。患者進行喉全切除術后,同時也失去了發音的功能,因此在心理上和身體上都需要承受較大的壓力,給患者帶來了巨大的痛苦。近年恚隨著醫學技術的不斷發展,人工喉、電子喉、食管氣管造瘺術及食管發音法等重建發音的方法運用到了喉全切除術患者中,在提高患者生存率的同時,還提高了患者的發音功能,得到了臨床和患者的認可[19]。

近年來,隨著腫瘤免疫學、細胞生物學及分子生物學的不斷發展,對于腫瘤治療,也可采用生物治療的方式,對于喉癌患者,也可通過基因治療和生物反應調節等生物治療方式進行治療,可以大大提高癌癥的治療效果,不會對患者造成損傷[20]。

本研究結果顯示,56例患者中術后發生切口感染、咽瘺、進食嗆咳、皮下氣腫及吸入性肺炎共有17例,并發癥發生率為30.4%,所有并發癥經對癥治療后均痊愈;對56例喉癌手術患者進行隨訪,其中隨訪3年共有47例患者存活,生存率為83.93%,隨訪5年共有39例患者存活,生存率為69.64%,UICC分類腫瘤范和擴展程度小的患者的存活率越高。這一結果與劉貴等[21]關于喉癌168例手術治療的相關研究報道數據一致,說明早期診斷、早期治療可以有效提高患者的治療效果,提高患者的生存率。患者在術后容易發生多種并發癥,但是采取針對性治療可以使并發癥及早痊愈,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

綜上所述,患者在術后容易發生多種并發癥,但是采取針對性治療可以提高治療效果,在手術徹底切除癌腫的前提下應保留患者的喉功能,可以提高患者的生存質量,及早診斷及早治療可以有效提高患者的存活率。

參考文獻

[1]于健,王立冬,韓國鈞,等.不同年齡喉癌患者對手術承受能力的差異[J].中國耳鼻咽喉顱底外科雜志,2012,13(5):365-372.

[2]董頻,王杰,金斌,等.205例喉癌的手術方式與遠期療效分析[J].中華耳鼻咽喉頭頸外科雜志,2012,40(8):591-596.

[3]王少波.喉癌患者喉部分切除術預后療效的影響因素分析[J].中國醫藥指南,2014,7(19):123-124.

[4]李家喜,李星儒,孫高,等.保留喉功能喉咽癌手術治療的臨床資料分析[J].臨床耳鼻咽喉頭頸外科雜志,2011,23(21):973-977.

[5]吳嬌嬌,黃志剛.CO2激光手術治療喉癌的并發癥[J].中華耳鼻咽喉頭頸外科雜志,2011,46(2):274-277.

[6]盧仲明,張思毅,宋新漢,等.喉癌手術治療后復發的相關因素分析[J].實用醫學雜志,2012,28(23):3942-3944.

[7]古慶家,奚玲,馮勇,等.CO2激光喉顯微手術治療早期聲門型喉癌療效觀察及相關因素分析[J].中國耳鼻咽喉顱底外科雜志,2013,19(4):334-337.

[8]呂凌,周本忠,謝樓勝,等.高齡喉癌患者手術治療療效的相關因素分析[J].實用癌癥雜志,2014,14(2):115-116.

[9]翁國慶,彭娟,謝寒冰,等.喉癌38例手術治療分析[J].廣西醫學,2010,32(10):1248-1249.

[10]黃世凡,鄧云,舒建滿,等.喉癌52例手術治療臨床療效分析[J].中外醫療,2011,30(34):12-13.

[11]張軍華,田浩,謝飛,等.老年喉癌患者手術治療效果及其影響因素分析[J].中國腫瘤臨床與康復,2013,14(11):1243-1245.

[12]溫延輝,劉爽.手術治療喉癌89例臨床分析[J].中國醫藥導報,2010,7(12):210.

[13]伍立德,譚學君,溫曉霞,等.老年喉癌患者手術治療效果及其影響因素分析[J].臨床和實驗醫學雜志,2016,15(1):54-56.

[14]周梁,吳海濤,陳小玲,等.經口激光喉顯微手術治療早期聲門型喉癌的療效分析[J].中國眼耳鼻喉科雜志,2016,14(4):58-59.

[15]黃家軍,周小柳,李智群,等.外科手術治療老年喉癌效果的影響因素分析[J].中國煤炭工業醫學雜志,2015,18(9):1518-1521.

[16]劉爽,封福新.CO2激光手術治療聲門型喉癌臨床分析[J].中外醫療,2016,35(10):115-116.

[17]張良.喉癌72例手術治療臨床分析[J].中國保健營養旬刊,2014,24(7):114-115.

[18]張海生,魏巍,周尚清,等.微創手術治療聲門型早期喉癌及癌前病變50例臨床分析[J].世界臨床醫學,2015,9(12):93-94.

[19]何卿琳,賀永法,王星亮.喉癌患者手術治療效果及影響因素研究[J].中國醫師雜志,2013,15(11):1508-1510.

[20]朱穎,龔正鵬,于明.CO2 激光手術與傳統手術在治療早期聲門型喉癌中的比較分析[J].醫藥衛生:文摘版,2016,8(3):104-105.

篇7

【關鍵詞】 膝關節鏡手術;優質護理;臨床療效

DOI:10.14163/ki.11-5547/r.2015.19.147

Application analysis of operating room high quality nursing for arthroscopic knee surgery GU Xiu-qing, LIN Qing. Operating Room, Guangdong the Third Affiliated Hospital of Sun Yat-Sen University/Yuedong Hospital, Meizhou 5140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application effect of operating room high quality nursing for arthroscopic knee surgery. Methods A total of 60 patient receiving arthroscopic knee surgery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observa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with 30 cases in each group. The control group received conventional operating room nursing, while the observation group received operating room high quality nursing. Operation times, hospital stays, incidences of complications and curative effects of the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 after operation for analysis. Results The observation group had much lower operation time, hospital stay, and incidence of complications than the control group, while its total satisfaction degree was obviously high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had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

【Key words】 Arthroscopic knee surgery; High quality nursing; Clinical effect

隨著醫療科技水平的不斷提高, 膝關節鏡手術已經成為治療膝關節疾病的常用方法之一[1]。雖然相比于傳統手術方法, 膝關節鏡手術創口小、術后恢復快, 但是膝關節內部受手術的影響仍然會出現結構性損傷等, 進而影響了患者早期恢復, 甚至會造成關節腔積血血腫等問題[2]。研究指出, 手術室護理與配合的好壞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膝關節鏡手術的治療效果。因此為了解優質手術室護理在膝關節鏡手術患者中的具體應用效果, 本文結合本院工作實例展開詳細研究。具體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2013年1月~2014年1月在本院接受膝關節鏡手術治療的60例患者為研究對象, 隨機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 每組30例。觀察組中男16例, 女14例, 年齡32~73歲, 平均年齡(52.7±12.8)歲, 其中膝骨性關節炎患者14例, 交叉韌帶損傷患者9例, 半月板損傷患者7例;對照組中男15例, 女15例, 年齡31~71歲, 平均年齡(53.4±11.9)歲, 其中膝骨性關節炎患者15例, 交叉韌帶損傷患者7例, 半月板損傷患者8例。兩組患者年齡、性別、病情、手術方式等一般資料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兩組患者接受相同的手術治療方法, 給予對照組患者常規手術室護理, 給予觀察組患者優質手術室護理。具體如下。

1. 2. 1 術前健康教育 向患者及其家屬講解相關疾病的知識以及手術方法、禁忌等, 消除患者及其家屬心中疑惑。同時, 護理人員還要向患者介紹主治醫生、麻醉醫師等相關醫務人員的基本資料, 并結合以往成功手術案例給予患者鼓勵, 從而消除患者對手術的恐懼心理, 提高手術治療的依從性[3]。

1. 2. 2 術前心理指導 護士要密切關注患者的心理及情緒變化, 主動與患者進行溝通交流, 加強與患者的溝通, 多傾聽患者的內心感受, 與患者建立良好關系。同時, 護理人員需訓練患者掌握自我情緒調節方法, 從而確保患者在圍術期始終保持良好的心態, 進而提高手術成功幾率。

1. 2. 3 手術室準備 對將要進行手術的手術室進行層流凈化消毒, 并定期對手術時空氣進行細菌培養以檢驗空氣質量是否符合手術標準。手術前需調整手術室溫度與濕度, 一般使溫度保持在22~25℃左右, 濕度保持在50%~60%左右[4]。同時, 進行手術時只允許與手術有關的醫務人員進入手術室, 且在手術進行過程中要持續進行層流消毒。

1. 2. 4 器械準備 手術前護理人員需準備好必要手術器械, 包括:膝關節鏡頭、電動刨削器以及纖維導光束等。并且, 在手術前器械護士需要對以上器械進行等離子滅菌處理。同時, 護士還要對以上各手術器械儀器等進行檢查, 以確保其能夠正常使用, 檢查無誤后將器械按施術者位置進行安裝擺放。另外, 護士還要準備無菌敷料包、足夠生理鹽水、止血帶、繃帶等醫療物品。

1. 2. 5 術中配合 手術進行時, 巡回護士為患者建立靜脈通道, 并幫助麻醉醫師進行麻醉;根據手術需要調整患者, 以確保手術的順利進行;術中根據醫囑滴注抗生素以預防切口感染;協助醫生對手術處皮膚進行消毒;對膝關節鏡等儀器進行調試以滿足手術需要。器械護士在手術過程中需及時準確傳遞各醫療器械, 以保證手術持續進行。

1. 2. 6 術后處理 手術結束后, 護士要將患者送入病房觀察, 同時器械護士與巡回護士要對手術室器械、儀器等進行清點檢查, 并對清點結果進行記錄, 以免發生手術器械丟失等現象。同時, 護士還需要對膝關節鏡等儀器進行保養, 以延長儀器的使用壽命。

1. 3 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患者的手術時間、住院時間、并發癥發生率以及治療效果。

1. 4 療效判定標準 滿意:患者對術前訪視、術中護理、術后隨訪等工作均為感覺滿意;一般:患者對以上三種工作中的任意一種感覺不滿意;不滿意:對以上兩種或三種工作均感覺不滿意。總滿意度=(滿意+一般)/總例數×100%。

1. 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8.0統計學軟件對研究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

2 結果

2. 1 兩組患者手術時間、住院時間、并發癥發生率比較 觀察組的手術時間、住院時間以及并發癥發生率均明顯小于對照組, 兩組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2. 2 兩組患者治療效果比較 觀察組患者對治療的總滿意度為96.7%, 對照組患者對治療的總滿意度為80.0%;觀察組明顯高于對照組, 兩組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隨著醫療科技水平的發展, 膝關節鏡手術成為治療膝關節疾病的首選手術方法。然而與其他外科手術相同, 膝關節鏡手術過程中醫生和護士的配合是決定手術能否成功的關鍵[5]。近年來, 越來越多的有關手術室護理的研究表明, 優質的手術室護理能夠明顯提高手術治療效果, 降低術后并發癥發生, 從而加快患者術后恢復[6]。

本研究發現接受優質手術室護理干預的觀察組的手術時間、住院時間要明顯短于對照組, 可以看出優質手術室護理能提高手術效率;同時, 觀察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僅為3.33%, 而對照組高達20.0%, 可以看出優質護理更有利于患者術后恢復;另外, 觀察組對治療的總滿意度為96.7%, 對照組為80.0%, 可以看出優質手術護理能夠提高患者術后生活質量。

綜上所述, 膝關節鏡手術中給予患者優質手術室護理能夠明顯提高手術治療效果, 降低術后并發癥發生幾率, 加快患者術后關節功能恢復, 提高患者生活質量, 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曾慶嵐.循證護理在膝關節鏡手術配合中的應用.當代護士(學術版), 2011, 21(6):33-35.

[2] 李霞, 江小紅.膝關節鏡手術的護理配合.求醫問藥(下半月), 2011, 40(11):404.

[3] 高曄.膝關節鏡手術循證護理的應用觀察.當代護士(下旬刊), 2013, 9(6):90-92.

[4] 韋雪云. 27例膝關節鏡手術的護理配合.贛南醫學院學報, 2013, 4(3):463.

[5] 邵祖婷.膝關節鏡手術的護理配合要點.中國民康醫學, 2013, 24(16):74-75.

篇8

關鍵詞:多發性肋骨骨折;手術治療;保守治療

在臨床上治療多發性肋骨骨折還存在一定爭議。通常臨床表現較為嚴重的多發性肋骨骨折多主張經手術治療。對無嚴重合并癥多發性肋骨骨折治療方式還存在較大爭議[1]。本組研究回顧性分析了近些年我院收治的42例多發性肋骨骨折患者臨床資料。現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42例多發性肋骨骨折患者中,男30例,女12例,年齡為20~82歲,平均年齡為(52±10.2)歲。肋骨骨折為3~15根,平均為(6±1.7)根,住院時間為1~92d,平均時間為(28±7.2)d。其中25例交通事故致傷,7例為摔傷,10例為墜落傷或重物砸傷。將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兩組患者在一般資料上無統計學差異,P>0.05。

1.2方法

1.2.1保守治療 首先進行彈性胸圍外固定,給予非甾體類抗炎鎮痛藥物。部分患者進行持續硬膜外與肋神經阻滯鎮痛,活血化瘀止痛,預防發生并發癥。

1.2.2手術治療 待患者生命體征穩定后,進行手術內固定,首先應進行氣管插管全麻,保持側臥位,進行常規消毒、鋪巾。再按照肋骨骨折部位選擇切口,即對胸廓起到支撐作用的骨折肋骨進行固定,沿肋骨斜方向講胸壁的各層組織切開,將暴露骨折區域進行分離,對骨折肋骨在復位后,按照骨折處肋骨弧度、寬度選擇小于肋骨外徑10%的鎳鈦合金環抱器,將其浸泡在無菌冰生理鹽水中4min左右,待環抱臂張開后,迅速將其穩妥安放在骨折端,后經40℃~45℃的溫生理鹽水紗布行濕敷。使得環抱器緊縮,緊緊環抱住骨折端。通常情況下固定3~4根肋骨即可支撐胸廓塌陷處,消除反常呼吸作用。在固定背肋時最多可達到第4肋。可放置多個鎳鈦合金環抱器,方法如前。若未能正確安放鎳鈦合金環抱器,可經冰水紗布冷敷,將其取出,重新調整位置。之后逐層縫合組織,根據病情進行引流,通常手術時間為30min,術后應給予常規吸氧,3~5d抗生素治療,術后鼓勵患者咳嗽,盡早下床活動。

1.3觀察指標 觀察并記錄患者住院時間、疼痛持續時間、康復時間、患者滿意度等。

1.4統計學方法 經SPSS 13.0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經t檢驗。P

2結果

在住院時間、疼痛持續時間、康復時間以及患者滿意度上,觀察組均優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3討論

在臨床外科多發性肋骨骨折是較為常見疾病。由于對肋骨骨折重視程度的差異,在選擇治療方式上還存在很多爭議。一般治療方式只可做到胸圍固定、止痛等,對大多單純較為穩定的肋骨骨折療效顯著。多發性肋骨骨折的骨折肋骨較多,在骨折斷處穩定性較差,且該病癥還會伴有嚴重并發癥,會嚴重影響患者的呼吸功能,骨折折斷端發生移位后還會損傷內臟器官。且多發性肋骨骨折患者經保守治療疼痛持續時間與康復時間都比較長,會誘發各種并發癥,死亡率提高,在臨床上得到廣泛重視[3]。本組中觀察組中8例患者并發血氣胸,經鎳鈦合金環抱器固定肋骨后,其并發癥也得到了良好控制,縮短治療時間。行肋骨骨折固定術可有效穩住骨折端,穩定胸壁,減輕反常呼吸,消除骨折誘發的異常活動刺。臨床治療過程中應鼓勵患者進行深呼吸與有效咳嗽,促進排出呼吸道分泌物,以防感染[4]。應用鎳鈦記憶合金環抱器固定肋骨骨折的優點包括:①手術操作簡單,可在局麻下進行,疼痛較輕時不可輕易移位,術后無需取出,以免二次手術痛苦。②鎳鈦合金環抱器具有低分子蛻變性、較強抗腐蝕性以及記憶功能。溫度較低時可變型延展,在體溫下即可恢復原狀,產生形狀恢復功能。③鎳鈦合金環抱器具有良好組織相容性,不易發生電解與人骨相接近,對骨應力遮擋作用較小。術中不應將過多骨膜進行剝離,以免損傷髓內血管,無需使用鋼絲螺釘等材料,以免損傷骨內膜,延遲骨折愈合。④環抱壁可持續適當對碎骨塊加壓,維持骨折塊的應力,促進骨折愈合[5]。

本組研究中,觀察組在住院時間、疼痛持續時間、康復時間以及患者滿意度上均優于對照組。因此可得出,經過鎳鈦合金環抱器內固定治療多發性肋骨骨折,可保障胸廓完整性,減輕反常呼吸,促進肺組織良好膨脹,改善通氣狀態,操作簡單方便,住院時間短,術后并發癥少,值得在臨床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鄧軒賡,熊小明,萬躉,等.多發性肋骨骨折手術與非手術治療對照研究[J].創傷外科雜志,2011,13(2):127 -130.

[2]王向東,郝福軍,吳明君,等.鎳鈦記憶合金環抱器手術治療多發性肋骨骨折的療效分析[J].臨床外科雜志,2011,10(19):713 -714.

[3]李峰,俞力超,蔣志華,等,記憶合金環抱器治療多發性肋骨骨折[J].山東醫藥,2010,50(28):82 -83.

[4]劉晉梁,李克耀,何建寧. 可吸收肋骨釘在多發性肋骨折內固定中的應用[J].中國修復重建外科雜志,2011,25(1):100 -103.

[5]Mayberry J. Early stabilization of flail chest with locked plate fixation[J].J Orthop Trauma,2011,25 (11):647 -648.

篇9

【關鍵詞】鼻竇炎/外科學;鼻息肉/外科學;內窺鏡檢查

【中圖分類號】R765.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6455(2012)01-0391-02

鼻竇炎鼻息肉是臨床常見病和多發病。傳統的手術方式對病變切除往往不夠干凈,病情易復發[1]。我們在鼻內窺鏡下對82例慢性鼻竇炎、鼻息肉患者進行了手術治療,經觀察療效滿意,現報道如下。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本組82例,男51例、女31例,年齡18~71歲。主要癥狀有鼻塞、流膿涕或抽吸性膿痰、頭痛及嗅覺減退等,均行鼻內鏡檢查及鼻竇CT掃描確診。術前均給予廣譜抗生素約1周,局部應用血管收縮劑,對于鼻息肉較多、鼻腔內炎癥反應較重,而又無糖皮質激素禁忌證的患者,使用強地松1周,外用糖皮質激素噴鼻1周。

1.2 手術方法:麻醉完成后,再次認真檢查、核對病變、分清解剖關系,有鼻中隔偏曲者,先在鼻內鏡下行鼻中隔黏膜下矯正術,然后采用Messerklinger術式,于中鼻甲前端的鼻腔外側壁自前上向后下呈弧形切開黏骨膜,暴露并切除鉤突,用鼻中隔剝離子沿切口分離中鼻道黏膜暴露篩泡,用直鉗輕壓或咬開篩泡,手術應于中鼻甲附著處外側進行,清理篩頂時應格外仔細、小心,避免篩頂操作引起腦脊液鼻漏。徹底清除前組篩房的病變,清理后組篩房時可用吸引器吸除術腔中的血液。開放并探查額竇,于額隱窩與前篩頂之間尋找骨隆突,在前方探查擴大額竇開口,清理其內膿性分泌物,開放探查上頜竇,有篩竇炎的患者常常合并有上頜竇自然開口不同程度的狹窄或梗阻,應給予充分的擴大、清理。術后觀察患者鼻塞、頭痛、鼻腔分泌物、嗅覺的改善等臨床癥狀,內鏡觀察術腔上皮化情況和是否有病變組織存在并按標準判定手術療效。

1.3 療效評定[2]:治愈:癥狀消失,鼻內鏡檢查,竇口開放良好,竇腔黏膜上皮化,無膿性分泌物。好轉:癥狀明顯改善,鼻內鏡檢查,竇腔黏膜部分水腫,肥厚肉芽組織形成,有少量膿性分泌物。無效:鼻內鏡檢查見術腔粘連,竇口狹窄或閉鎖,息肉形成,有膿性分泌物。

2 結果

本組手術均順利成功,治愈68例(82.9%),好轉10例(12.2%),無效4例(4.9%),總有效率95.1%。發生術中出血2例,術后鼻腔粘連1例,眶周淤血l例,未見嚴重并發癥。

3 討論

慢性鼻竇炎鼻息肉的臨床表現以局部癥狀為主,常見膿鼻涕、鼻塞、頭痛,有的伴隨嗅覺減退甚至消失,有的還影響到患者的視覺功能,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鼻內窺鏡手術將傳統根治性大部或全部刮除竇內黏膜的破壞性手術,變為根據病變的程度,在徹底清除病變的基礎上,盡可能保留鼻腔、鼻竇的正常黏膜和結構,形成良好的通氣和引流,促使鼻腔鼻竇黏膜的形態和生理功能恢復的功能性手術[3]。做好充分的術前準備是手術成功的基礎。術前應詳細詢問病史并進行體檢,對有高血壓、哮喘、凝血功能障礙等疾病患者應慎重選擇,術前、術中、術后應充分治療。術前應行副鼻竇冠狀位、水平位CT掃描及鼻內窺鏡檢查以確定病變范圍及了解解剖結構,以便選擇適當的手術方式。在手術時要根據鼻腔、鼻竇的解剖學改變、病變的范圍以及程度,對病變組織或結構進行清除,盡可能的保留正常組織或者黏膜,重新恢復通氣引流并建立正常黏膜的清潔作用[4]。竇口鼻道復合體病變的清除及開放引流是手術的關鍵,術中常規切除鉤突、開放篩泡,尤其中鼻甲和上頜竇自然口的處理是術中的重點。對于中鼻甲氣化或息肉樣變可使用環形鉗將其鉗夾后,使體積縮小,充分暴露中鼻道和嗅裂,游離緣處下垂多余的黏膜可剪除。盡量維護和保留完整的中鼻甲黏膜,對于保護鼻腔生理功能,促進術腔創面的恢復,防止鼻腔干燥等具有重要作用。在處理上頜竇口時,應重點清理阻塞竇口引流的肥厚性黏膜、肉芽組織、息肉、變性的中鼻甲等做膜性擴大。骨性擴大應向下向后擴大,避免損傷鼻淚管,充分解決竇口的引流不暢。術后及時的處理、換藥及隨訪對于提高療效、減少并發癥具有重要作用。應根據患者出血情況,術后24~48小時取出鼻腔填塞物。之后1周內每日清理鼻腔1次,用吸引器清吸分泌物及凝血塊,開放各竇口;第2~3周每周清理2次;第4周后每周清理1次;2個月后每月復查1次。鼻腔填塞物取出后,給予1%麻黃素滴鼻液和1:4000慶大霉素滴鼻液每日3次滴鼻。第5天沖洗鼻竇腔,并向內注入慶大霉素、地塞米松、糜蛋白酶的混合溶液。之后將負壓沖洗球交給患者,每日自行用生理鹽水沖洗鼻腔,以保證鼻腔清潔通暢,盡量減少分泌物及結痂的形成。本組手術均順利成功,治愈68例(82.9%),好轉10例(12.2%),無效4例(4.9%),總有效率95.1%,未見嚴重并發癥,療效滿意。

總之,鼻內鏡手術治療鼻竇炎鼻息有直視、準確、安全、療效顯著等特點,嚴格掌握手術適應證,熟練手術操作,術后定期隨訪可提高治愈率,減少并發癥的發生。

參考文獻:

[1] 葉任高,陸再英.內科學[M].第6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420—422.

[2] 韓德民,周兵.鼻內窺鏡外科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2,33—132.

篇10

關鍵詞:細節護理;手術室護理;手術治療

手術室是所有醫院為廣大患者提供疾病救治和檢查等醫療服務的一個非常重要場所,該場所的醫療工作主要具有工作節奏快、技術水平要求高、各環節配合的緊密性強等幾大特點,手術室護理質量會對手術進行的順利與否及效果產生直接影響[1]。本次研究對接受手術治療的患者應用細節護理模式實施手術室護理的效果進行研究。現匯報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擇2010年1月~2014年1月我院收治的100例接受手術治療的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平均每組50例。對照組中男性26例,女性24例;患者年齡7~60歲,平均年齡(34.9±1.6)歲;患病時間1~8年,平均患病時間(2.0±0.4)年;患者體重38~76kg,平均體重(52.8±1.5)kg;觀察組中男性24例,女性26例;患者年齡5~59歲,平均年齡(34.7±1.5)歲;患病時間1-9年,平均患病時間(2.2±0.3)年;患者體重36~78kg,平均體重(52.9±1.4)kg。上述四項自然指標兩組研究對象組間無顯著差異(P>0.05),可以進行比較分析。

1.2方法 采用常規手術室護理模式對對照組患者在手術期間實施護理;采用細節護理模式對觀察組患者在手術期間實施護理,主要內容包括:①術前:術前訪視期間要求所有護理人員著標準職業裝,儀表大方,與患者溝通時,應該將身體放低,保持溫和態度,介紹術中知識。盡可能多的使用激勵性語言,避免敏感話題。談話時間一般應該控制在15min左右。②術中:入室前護士要準備好相關物品和儀器,保證其處于可正常工作狀態。用親切的態度迎接患者,并對家屬進行適當安撫。在手術操作進行的進程中,護理人員應該陪伴在患者的身邊,告知其如何配合麻醉。在麻醉操作時握緊患者的手,給予其必要的心理支持,與其交流感興趣的話題,分散注意力。麻醉操作完全后,調整,遮擋手術不需暴露部位。安慰局麻患者,不談論無關話題,談話的音量要盡量降低。對處于清醒狀態的患者,可將手術的進程向其進行介紹,給予其必要的鼓勵和安慰。手術操作完成后幫助患者擦拭身體,并蓋好被褥,對其隱私進行保護。③術后:到病房巡視患者情況,主要包括麻醉后疼痛感、切口狀態等,并安慰和鼓勵患者,使其切身感受到被關懷,能主動配合治療。征求其對護理工作的意見,虛心采納。根據反饋,對工作進行調整[2,3]。

1.3觀察指標 選擇兩組患者手術平均操作時間、術后恢復治療時間、對手術室護理服務滿意度等指標進行對比。

1.4手術室護理服務滿意度評價方法 在術后病房回訪過程中,通過問卷調查的形式對患者對手術室護理服務工作的滿意程度進行調差,問卷采取打分制,滿分為100分,分為非常滿意、基本滿意、不滿意三個等級。非常滿意:得分超過80分;基本滿意:得分超過60分,但沒有達到80分;不滿意:得分沒有達到60分[4]。

1.5數據處理 用SPSS18.0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用均數加減標準差(x±s)形式表示,實施t檢驗,計數資料實施x2檢驗,P

2結果

2.1手術室護理服務滿意度情況 見表1。

2.2手術平均操作時間和術后恢復治療時間 對照組手術操作共計實施(94.82±18.69)min,術后共計住院接受治療(9.86±1.55)d;觀察組手術操作共計實施(60.91±16.53)min,術后共計住院接受治療(6.10±1.73)d。兩項觀察指標組間各數據比較差異顯著(P

3討論

在手術室護理服務工作中實施細節護理,要求相關護理工作人員在為患者提供護理服務的過程中,每一個環節都要保證做到全面、體貼、細致、用心、專心,在與醫師進行密切配合的同時,應該盡可能多的為廣大手術患者提供舒適,、提高患者對手術室護理服務滿意度,保證手術順利進行并達到預期效果的目的。本次研究結果顯示,在手術治療期間接受手術室細節護理的觀察組患者對護理服務的滿意度達到98.0%,明顯高于對照組的82.0%;且觀察組的手術操作時間和術后住院接受治療的時間明顯短于后者。幾項觀察指標各組間數據比較差異有顯著統計學意義(P

參考文獻:

[1]楊琰.手術室護理中細節護理的應用價值分析[J].中國社區醫師(醫學專業),2012,14(33):257-258.

[2]邢琳琳.對細節護理在手術室護理中應用效果的分析[J].求醫問藥(下半月),2011,9(10):113-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