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基因食品范文

時間:2023-03-14 18:32:16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轉基因食品,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轉基因食品

篇1

【關鍵詞】轉基因食品

世界人口已經突破了70億大關,人類幾乎已經無法利用有限的耕地來滿足日益增長的糧食需求。隨著科技的飛速發展,轉基因食品出現了,但是,它帶來的到底是什么?

一、什么是轉基因食品

轉基因是利用現代分子生物技術,將某些生物的基因(即非同種外源基因)轉移嵌入到其他物種中去,改造生物的遺傳物質,使其在形狀、營養品質、消費品質等方面向人們所需要的目標轉變。以轉基因生物為直接食品或為原料加工生產的食品就是“轉基因食品”。

二、轉基因食品的特性

1.抗蟲性(轉Bt基因)

轉基因作物的抗蟲特性的實現是把一種土壤細菌“蘇云金芽孢桿菌”的一段基因轉入糧食種子中,使糧食作物在生長過程中產生一種有毒的Bt蛋白。蟲子吃了這種蛋白以后,腸道就會潰爛,從而替代殺蟲劑起到殺蟲的作用。

2.抗除草劑(轉Ht基因)

具有抗除草劑特性的轉Ht基因作物,把另一種特定土壤細菌“根癌農桿菌”中的一種合成酶的基因,轉到糧食作物里面,替代原有的能被草甘膦抑制的蛋白質合成酶,從而使這種作物對草甘膦除草劑產生抗性。

3.成熟期的縮短或食品貯藏期延長

把兩極地區深海魚類的基因轉入西紅柿中,能夠制造抗凍的轉基因西紅柿;或者向西紅柿中轉入抑制乙烯產生的反義基因,可以制造出耐儲存的轉基因西紅柿。

4.賦予作物新的營養成分

食品的營養成分影響著食品的營養價值,通過轉基因技術我們獲得了具備β-胡蘿卜素合成途徑的水稻、具有超高SOD酶的馬鈴薯等等。

5.改善食品的口感或外觀

食品的成分影響著食品的口感、外觀等性狀。為此,通過基因工程將一些基因導入馬鈴薯中,出現了淀粉含量發生改變的馬鈴薯;另外轉磷脂酶D反義基因的番茄顏色更加鮮亮,風味更好,且維生素C的含量也比傳統番茄高。

三、轉基因食品的發展現狀

到目前為止,全球80%以上的轉基因作物種植集中在美國、加拿大、巴西、阿根廷四個國家。轉基因作物的主要種類是:大豆、玉米、棉花、油菜、馬鈴薯;按其特性分為抗除草劑類占77%、抗蟲類占22%、其余占1%。我國的轉基因技術研究起步較晚,但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其中部分成果的獲得是構建在美國生物技術公司的研究專利基礎上。

四、轉基因食品的安全性

轉基因食品對人類做出了一定的貢獻,但是,我們也應該正視其對人類可能帶來的潛在危害。早在1998年,英國Rowett研究所世界著名科學家Pusztai教授就針對轉基因土豆進行了實驗,其研究結果表明,免疫系統確實把轉基因土豆當做異物排斥。2004年,瑞士聯邦技術研究院植物學研究所海爾比克教授發現,先正達研發的轉基因Bt-176玉米中,用來毒殺歐洲玉米螟的Bt毒素無法分解,最終毒死了奶牛。2007年,澤特克教授及其研究小組對孟山都公司研發的“轉基因抗除草劑玉米NK603和轉基因抗蟲玉米MON810的雜交品種”進行了實驗,在經過20周的觀察之后,發現影響了小鼠的生殖能力。同年,美國《紐約時報》等媒體報道,經過長期周密跟蹤觀察,發現有兩種轉基因玉米種植傷害了蝴蝶的生存,對生態環境安全的威脅程度已經超過了可接受的水平。2009年,法國科學家發表了新的研究結果并證實,孟山都公司出產的轉基因玉米對大鼠的肝臟和腎臟具有毒性。

從上段的記錄中我們不難看出,轉基因作物是轉基因食品的產生體,由于自身基因已非傳統意義上的品種,所以在使用中會產生一定程度上的影響和危害,具體表現在:1.可能含有有毒物質和過敏源;2.可能會改變或破壞傳統作物食品的營養成分;3.可能造成基因污染;4.導入基因可能會對非目標生物起作用。

轉基因作物和食品對我們會產生如此巨大的影響,但是在對轉基因食品的安全性進行評價的時候,卻采用了“實質等同性”原則。根據該原則,若一種生物工程食物或食物成分與其相應的傳統食物或食物成分基本相同,則可以認為具有相同的安全性。該原則引起了許多學者和專家的擔憂,他們認為,這種評價的原則是不充分和不徹底的,認為以自然存在的對應食品為基礎來評價轉基因食品的安全性,并不能完全預測轉基因食品是否需要動物性實質性毒性實驗。因此,實質等同性原則是非常有缺陷的,需要一種安全有效地生物技術臨床檢測和實驗手段來取代它。

五、轉基因食品管理相關法律法規

我國頒布的與轉基因食品管理有關的法律法規包括:《轉基因食品衛生管理辦法》《轉基因生物管理條例》《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評價管理辦法》等。從這些法律法規看來,我國對轉基因食品還是比較重視的,管理也是相當嚴格的。

由此,不管是從國家來看,還是從我們個人來說,轉基因食品還存在著太多的不確定性,我們在引進、開發或食用的時候必須慎之又慎。

【參考資料】

[1]朱世明. 轉基因食品安全性分析. 河北農業科學,2009.

[2]葛立群,呂杰. 消費者對轉基因食品的認知態度和購買意愿. 商業研究,2009.

[3]張旭,林立,劉冰,郭凱. 走近轉基因食代. 中國健康月刊,2010(04).

[4]班凌偉,王旗,崔玲玲,陳萍萍. 轉基因食品利與弊的思考. 醫學與哲學,2011.

篇2

轉基因食品:就在人們身邊

轉基因食品又稱基因改良食品,它是利用分子生物學的手段,將某些生物的基因轉移到其他生物物種中去。使其出現原物種不具有的性狀或產物。以轉基因生物為原料加工生產的食品就是轉基因食品。如將花生基因轉到大豆中,可以改良大豆的蛋白質成分;將抗蟲基因和抗除草劑基因分別導入水稻,可增強水稻的抗病蟲能力;將抗干旱植物的相關基因分離出來,注入小麥和玉米之中,可以改造出適應力極強的農作物。

世界上第一種基因移植作物誕生于1983年,它是一種含有抗生素類藥抗體的煙草。十幾年來,發達國家已試種的轉基因植物超過4500種,其中已批準商業化種植的近90種。目前常見的有玉米、大豆、西紅柿、土豆和油菜等。到1999年,全球轉基因植物的種植面積已達4000萬公頃,這就使得大量的轉基因農產品已被直接或間接地制成了食品。在已成為世界上最大的轉基因食品生產國和出口國的美國,已有43個轉基因品種獲得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的確認。到目前為止,美國的玉米和大豆分別有30%和50%是由基因技術改造后種植的,90%的牛肉內含轉基因生長激素,土豆、西紅柿之類的農作物至少有50%改變了基因結構,其銷售額達上百億美元,大型超市中大約有60%的零售食品中含有轉基因成分。如今,美國和加拿大人對經常食用的含有轉基因成分的軟飲料、啤酒、早餐麥片等早已習已為常。

今年3月15日,由國際消費者聯合會組織的專家,抽查了香港市面上105種食品,測試結果顯示,有些日常食品在不知不覺中已變為轉基因食品,如豆奶、罐頭等,5個樣本中就有一個樣本含有轉基因成分,但是,這些商品的包裝上卻無任何說明。

我國大陸市場上目前只有6種商品化的轉基因作物,而可食用的只有兩種番茄和一種甜椒。轉基因食品看上去似乎離我們很遙遠,但是,在全國各大城市的大型超市中,已有進口的水果、肉類、魚、巧克力、早餐麥片等食品在出售。它們全都沒有轉基因食品的提醒標識,也可能我們已在不知不覺食用轉基因食品了。

轉基因食品:一把“雙刃劍”

自70年代以來,轉基因技術得到了迅速的發展,它所擁有的潛力是難以估量的。如德國植物生理學家將酵母的蔗糖酶基因移入土豆,培育出轉基因土豆新品種,每個土豆塊莖的體積是原有品種的3倍。在西紅柿中轉入某種細菌的基因,可以使它在成熟的時候果體比較硬,有利于加工、儲存。英國一家醫藥公司在新西蘭培育了1萬只含有人體基因的轉基因羊,其所產的羊奶中含有多種能夠治療呼吸系統疾病、血友病、先天性發聲缺陷等疾病的人體蛋白質。轉基因食品的特點是成本低、產量高、營養豐富和抗病力強,這些優越性使它在發達國家中的農業生產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我國對轉基因食品的研究正處于追趕發達國家的階段,并且發展迅速。北京已投人數十億美元在進行糧食、蔬菜、動物和人類基因的改造技術,并取得初步成果。

面對轉基因食品,持反對態度的人認為,目前對基因的活動方式了解的還不夠透徹,人類并沒有十足的把握控制基因調整后的結果。如科學家們已發現一種抗蟲害的轉基因玉米的花粉中含有毒素,而且這些毒素可以從玉米的根系滲入土壤,它的毒性雖說可以殺害土壤中的害蟲,但也可能傷及無辜的益蟲或使害蟲產生抗藥性。在耐除草劑的大豆成分中發現,可以預防癌癥的異黃酮減少了12%以上。一種轉基因鱸魚因為生長得特別快,10年之內,導致湖中生長的400多種魚類絕跡。由于一種食品中存在著另外一種動物或植物的基因。人體對其中添加的基因可能會產生過敏反應,嚴重時會危害生命。另外有些被移植的激素會對人體生長產生不良影響,特別是對正在發育的青少年極為不利。有科學家擔心,這種用先進技術創造出來的新型遺傳基因,可能會影響人體健康,并有可能對生態環境造成難以清除的遺傳基因污染,最終禍害人類自身。

轉基因食品:是否應緩行?

目前,美國和加拿大等國的大多數消費者欣然接受了轉基因食品,僅有27%的消費者認為其可能會對健康造成影響。而在西方,絕大多數消費者堅決反對生產轉基因食品,他們認為,高科技與食品是水火難容的,79%的英國公眾反對試種基因改良作物,北美多家著名的食品公司都已決定放棄使用基因改造產品,歐洲相當一部分國家抵制基因改造產品的進口,并已暫停轉基因作物的種植和銷售,少數自愿試種的農場主遭到了人們的抗議和抵制。

我國有部分專家認為,轉基因食品對健康的影響需要較長時間的觀察才能下結論,而且各種不同基因組合對健康各有其不同的影響,要分別對待,不能一概而論。因此,為了我國科學技術的發展,對轉基因食品我們應該抓緊研究,但為了人民大眾的利益,轉基因食品的市場化是否應緩行?因為我國的生態平衡本來已很脆弱,絕對負擔不起可能出現的大規模的生態災難。試想一下,如果轉基因稻米于數年間全面取代傳統稻米,如果一旦出現事故,或者全國出現怪病,那么后果將不堪設想。

轉基因食品:應貼上醒目標簽

2000年3月2日,世界轉基因食品安全大會在英國倫敦舉行,包括中國生物工程專家在內的400多名各國代表參加了會議。全會代表一致認為,盡管目前尚無證據表明轉基因食品不安全,但有必要就這類食品對健康和環境等可能造成的負面影響做進一步研究,還應就轉基因食品的安全性展開更公開、更透明的討論,并在討論中充分讓消費者參與,使轉基因技術更易于被公眾理解。代表們強調,為了對消費者負責,轉基因食品應該貼上醒目的標簽。

目前,我國對轉基因大豆的檢測已達到先進水平。只要大豆中含有0.1%的轉基因成分就能被檢出。今年2月以來,江蘇省出入境檢驗局分別從8批進口大豆樣品中,檢出6批含有轉基因成分的大豆。這一結果提醒了我們,在國外尚存爭議的轉基因食品實際上已經“長驅直入”我國國門,上了我們的餐桌。

篇3

在中國,類似轉基因之類的一些涉及科學常識及食品安全問題總存一些閃爍其詞和宣傳模糊之處。例如,有影響力的學者、科學家和一些專業與權威部門的言論、解讀往往“南轅北轍”,在這種矛盾之下,使得公眾更多地懷疑后者,進而轉向相信前者。

盡管在理性上人們會更相信農業部表示要“積極穩妥推進轉基因生物技術”的說法,但是,在權威性遠不及下屬一個幼兒園的網上言論影響下,公眾反而懷疑農業部,更相信幼兒園,這實在是有些諷刺意味。

還是以轉基因為例,2010年舉行上海世博會時,國家科技部網站公開的“世博科技專項行動”文章稱,為把2010年世博會辦成成功、精彩、難忘的世博會,上海市政府成立科技領導小組,在安全健康方面開發出多種食品安全檢測產品,能夠對“食品中病原體、有毒有害物質、轉基因成分等快速現場檢測”。這似乎是在提醒人們,轉基因食品和成分現在屬于或類似于“有毒有害物質”。那么,公眾該信誰的?

公眾的懷疑甚至恐慌不僅僅緣于政府和權威部門的語焉不詳和遮遮掩掩,也緣于有關專家和研究人員對社會和公眾的科學解讀甚少。一些人甚至認為不屑于向公眾解釋,自認為是掌握真理的人,他們研究出了什么,公眾和社會就得接受什么,轉基因食品的現象就是如此。

篇4

關鍵詞:轉基因食品 利弊發展現狀發展前景

一、轉基因食品的定義

轉基因食品(Genetically Modified Foods,GMF)是利用現代分子生物技術,將某些生物的基因轉移到其他物種中去,改造生物的遺傳物質,使其在形狀、營養品質、消費品質等方面向人們所需要的目標轉變。以轉基因生物為直接食品或為原料加工生產的食品就是“轉基因食品”。

二、轉基因食品的優點

(一)傳統的育種只能是進行品種雜交,不能進行不同物種的雜交。而轉基因技術不但可以把不同植物的基因進行組合,而且還可以把動物的基因,甚至人的基因組合到植物里去。

(二) 通過轉基因技術可培育高產、優質、抗病毒、抗蟲、抗寒、抗旱、抗澇、抗鹽堿、抗除草劑等特性的作物新品種,以減少對農藥化肥和水的依賴,降低農業成本,大幅度地提高單位面積的產量,改善食品的質量,緩解世界糧食短缺的矛盾。

(三)利用轉基因技術生產有利于健康和抗疾病的食品。杜邦和孟山都公司即將推出多種可榨取有益心臟的食用油的大豆。兩大公司還將聯手推出味道更鮮美且更容易消化的強化大豆新品種。歐洲科學家新培育出了米粒中富含維生素A和鐵的轉基因稻,這一成果有可能幫助降低全球范圍內、特別是以稻米為主食的發展中國家缺鐵性貧血和維生素A缺乏癥的發病率。

(四)轉基因食品可以擺脫季節、氣候的影響,讓人們一年四季都可吃到新鮮的瓜菜。同時,人們還發現轉基因作物結出的果實,無論外形還是味道都別具風味。

(五)利用轉基因技術,把生長素基因、多產基因、促卵素基因、高泌乳量基因、瘦肉型基因、角蛋白基因、抗寄生蟲基因、抗病毒基因等外源基因導入動物的、卵細胞或受精卵,可培育出生長周期短、產仔多、生蛋多、泌乳量高,生產的肉類、皮毛品質與加工性能好,并具有抗病性的動物,目前已在牛、羊、豬、雞、魚等家養動物中取得一定成果。

三、轉基因食品的弊端

任何一項新的科學技術的應用都有它的兩面性。核能的開發利用,在為人類提供了巨大的核能同時也造出了對人類具有巨大破壞性的核武器;農藥的應用對于防治農作物害蟲發揮了巨大的作用,使農作物大幅度的增產,但同時也對人畜和環境造成極大的危害;工業革命為人類社會帶來了巨大的財富,同時也為人類帶來了災難性的環境污染和生態平衡的破壞。

轉基因食品也同樣具有兩面性。

1.科學家研究發現,有些轉基因生物產品可能含有有毒物質和過敏源,會對人體健康產生不利影響,嚴重的甚至可以致癌或導致某些遺傳疾病。盡管到目前為止還沒有有說服力的研究報告表明這些改良品種有毒,但一些研究學者認為,對于基因的人工提煉和添加,可能在達到某些人們想達到的效果的同時,也增加和積聚了食物中原有的微量毒素。這種毒素的積累是個相當長的過程,但它確實可能正在進行中,因此目前誰也不能確保這些改良品種沒有毒。其次是過敏反應問題,對于1種食物過敏的人有時還會對1種以前他們不過敏的食物產生過敏,原因就在于這種食品中含有了導致過敏的蛋白質。例如科學家將玉米的某一段基因加入到核桃、小麥和貝類動物的基因中,那么,以前吃玉米過敏的人就可能對核桃、小麥和貝類食品過敏。

2.有研究者認為外來基因會以一種人們目前還不甚了解的方式破壞食物中的營養成分。美國倫理和毒性中心的實驗報告則說,與一般大豆相比,耐除草劑的轉基因大豆中,防癌的成分異黃酮減少了。

3.大量的轉基因生物進入自然界后很可能會與野生物種雜交,造成基因污染,從而影響到生物多樣性的保護和持續利用,轉基因作物的親緣野生種成為雜草或超級雜草。

4.有些作物插入抗蟲或抗真菌的基因可能對其它非目標生物起到作用,從而殺死了環境中有益的昆蟲和真菌。

四、轉基因食品發展現狀

近十余年來,現代生物技術的發展在農業上顯示出強大的潛力,并逐步發展成為能夠產生巨大社會效益和經濟利益的產業。1999年,全世界有12個國家種植了轉基因植物,面積已達3990萬公頃。其中美國是種植大戶,占全球種植面積的72%。世界很多國家紛紛將現代生物技術列為國家優先發展的重點領域,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扶持生物技術的發展。但是,轉基因食品在世界各個國家和地區之間的發展是不均衡的。

近年來,我國現代生物技術的研究開發已經取得了很多成果。我國的轉基因食品技術僅次于美國與加拿大。歐洲國家的轉基因食品技術并不是非常的發達,這是因為他們明白轉基因食品危害十分大,并通過立法來達到防止轉基因食品的過分播種,甚至有些國家完全禁止轉基因食品的播種與生產,歐洲各國民眾也紛紛抵制,發生過很多起民眾破壞轉基因實驗田的事件,所以我們也要認識到轉基因食品所存在的潛在危害,而不能把利益放在民眾健康的前面。

轉基因食品是新的科技產物,現在還存在這樣或那樣的問題,但隨著科技的發展,它的所有利弊都會徹底展現在世人面前。只有按照嚴格的不對人與環境有害的立法規定去做,我國生物技術的發展會是健康、有序的,我們的生活也會因生物技術帶來的轉基因食品而變得更加豐富精彩。

帶著美好的愿望預測未來,我們再也不會擔心農藥的危害,我們吃的食品都是新鮮的,我們的食品不會短缺……也許糖尿病人只需每天喝一杯特殊的牛奶就可以補充胰島素,也許我們會見到多種水果擺在藥店里出售,補鈣的、補鐵的、治感冒的、抗病毒的……很有可能,轉基因食品會讓我們的明天燦爛無比。但在我們為了解轉基因食品之前,還是不要過分樂觀,因為轉基因食品畢竟不是自然植物,已經存在一些轉基因植物打斷了亂生物鏈。

五、轉基因食品的發展前景

轉基因技術是人類的一道曙光,無論帶來怎樣的后果,轉基因技術的出現都是科學技術發展的必然,其勢不可阻擋。就像人類發現并利用原子能一樣,可以和平利用,造福人類,亦可制成殺人武器,致禍世界。墨西哥國家科學院院長指出:“各種技術都有被濫用的可能,就像用一把切肉的刀去殺人。我們難道因此就禁止用刀嗎?”。

轉基因技術帶來的好處也是顯而易見的,第一,通過此項技術可以改良品種。例如,培養對地力消耗較少又抗倒伏的矮稈作物和抗干旱、耐鹽堿、抗重金屬且產量高的品種,從而在有限的耕地上生產出更多的糧食,以舒緩因人口不斷膨脹所造成的食物短缺問題;第二,可以延長食品保存時間及增加營養成分。例如瑞士科學家培育出的一種富含胡蘿卜素的水稻新品種――“黃金水稻”,可望結束發展中國家人口維生素A攝入量不足的狀況;第三,通過給作物加入防蟲防菌基因,使作物本身產生抵抗病蟲害侵襲的能力,因而可減少農藥的使用量,有利于環境保護。第四,轉基因技術及基因食物目前正向醫療藥用方面擴展。例如,目前的抗痢疾治療成本高,科學家已開始研究將有關因子植入香蕉內,制成口服疫苗。如此等等。

對于轉基因技術及轉基因食品。只要理性對待,興利除弊,它的前景是十分光明的。

參考文獻:

【1】 蘇虎,淺談轉基因食品,食品研究與開發,2004。

篇5

關于轉基因食品的安全性問題,單就我自己而言,無論各種媒介形態,還是各種表達形式,都已經說得太多太久了,其間,我也深刻感受到,耐心的說服和澄清,是可以爭取許多對轉基因問題因種種看似有道理的謠言而產生疑慮并渴望得到科學解答的人們。

從科學角度來說,轉基因食品安全性的研究,研究毒理學的科學家,以及全球各層次的監管機構,都認為無論從分子生物學和毒理學角度,都沒有必要進行超過90天的所謂長期毒理學實驗。當然出于保護一些消費者的弱者心態,擔心監管者和生產者沆瀣一氣,擔心科學家不能有獨立精神,如果要作轉基因產品的90天以上的安全性研究,僅只是起到安撫公眾的心理安慰作用,但并非是遵循科學本身的理性和規范。

轉基因安全性強調的是實質等同原則,從邏輯上表述,就是對于某種具體的轉基因食品,如果沒有明顯證據證明其有害,就可以認為其安全。對于科學來說,是沒有必要且也不可能完全證明任何食品是完全安全的,因為所謂絕對安全的食品是不存在的。

篇6

關鍵詞:轉基因食品;標識制度;政府規制

一、轉基因食品潛在風險

顧名思義,轉基因食品即是以轉基因作物為主要原料加工而成的食品。轉基因作物的出現不可避免地采用了一些發展時間并不長的科技手段,將某些生物的基因進行了轉移,從而改變了原產物的某些性質。[1]從日常生活的角度來看,轉基因食品往往更具有優越性。例如,我們平時在市場上見到的轉基因玉米,就比普通玉米顆粒更為飽滿,保存時間也更長,更進一步來講,轉基因玉米在種植過程中抗病性也較普通玉米更強。由于轉基因技術人為地改變了生物的穩定基因結構,因此仍存在一些不確定因素。轉基因食品與一般食品相比,具有較大的不同,它主要有以下特征:

(一)危害的不明確性。針對一般食品來說,由于發展時間足夠長,相關研究也十分充分,所以一般食品安全產生的危害往往能更早更明確的被預見。即使發生了具體的危害結果,也能基于過往經驗,更有效的應對。因此,一般食品在食品安全角度對人類的影響更小。反觀轉基因食品,由于人類對轉基因技術的把握尚不充分,轉基因食品安全的危害將是潛在的、不確定的。

(二)可能發生的危害后果嚴重。由于轉基因食品往往改變了原作物的基因組成,一旦發生損害結果,其危害往往是不可逆的。不僅僅會重挫區域生態環境,更會對人類的生存產生不良影響。

(三)法律保障的特殊性?;谏鲜鎏卣鳎D基因食品安全的法律保障要區別于一般食品安全,要更加注重風險預防。因此,更應確立嚴格的法律制度。其中,轉基因食品標識制度不可忽視。

二、我國轉基因食品標識制度存在的問題

近期曾引發較大關注的關于轉基因食品標識的法規是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2009年修訂的《食品標識管理規定》,該規定明確凡是屬于轉基因食品或者食品中含法定轉基因原料的,都必須依規定標注中文說明在其標識上。不少公眾誤以為我國對轉基因食品標識的規制近年才開始,而事實上我國對轉基因標識的規制早在2001年便已開始,對轉基因食品的研究和規制則可以追溯到更前。對轉基因食品標識制度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法律是2006年11月1日起實施的《農產品質量安全法》。這是第一次明確在我國現行法律體系中出現了轉基因生物食品的標識制度的提法;此后,對轉基因食品標識的規制進入更細致清晰的階段。從立法層面而言,毫無疑問,我國已經明確建立了轉基因食品標識制度。但是,由于轉基因食品的特性和轉基因食品市場的不斷發展,當前對轉基因食品標識的規制制度仍存在不小進步空間,許多重要問題亟待解決:

1、標識內容混亂

衛生部第28號令僅僅規定了“應當使用規范的中文漢字標注”,沒有詳細要求,其他法律法規也未對轉基因標識作更細致詳盡的要求。當前,我國對轉基因食品的標識內容要求還比較簡單與粗糙,許多關于轉基因食品中具體成分的信息沒有要求標明。比如對轉基因食品中的轉基因成分比例、轉基因原料具體情況以及對新的營養和功效等基本情況的說明。這種管理上的缺陷容易導致信息不對稱,難以保障消費者的知情權和選擇權。

2、法規的調整范圍有待擴展

根據2002年頒布管理辦法的規定,我國目前僅有五類十七種產品被納入到轉基因食品標識管理的生物目錄中,許多常見品類的產品不在此范圍內。這個轉基因食品標識目錄的覆蓋范圍相較于龐大的轉基因食品市場而言明顯是不夠的,無法實現規制目標。例如,我國現行法律法規規定大豆種子、大豆、大豆油、豆粕需要標識,但對許多大豆制品如豆漿、腐乳、醬油等沒有要求,這就會造成管理上的漏洞。

3、消費者認知度低

很多人對轉基因食品究竟是否安全很困惑。轉基因產品對人體健康的短期、直接危害并不明顯,但間接效應仍不確定。作為風險承擔者的公眾,對轉基因食品的態度較為保守。不少調查表明,消費者對轉基因技術及轉基因食品缺乏了解,對轉基因食品的接受度受到很大影響。部分公眾對轉基因產品產生的不信任心理正是公眾參與不足的后果。

4、相關管理制度缺位

從法律上而言,我國已經初步建立了轉基因食品標識規制的管理框架,也已經對轉基因食品標識規制的重要性有所提及。但遺憾的是,轉基因食品標識的規制還沒有較為清晰明了的管理原則。管理原則的缺失導致我國目前轉基因標識管理目標不明確。此外,無目標的管理也造成管理成效評估上的困難,盡管已有某些轉基因食品標識的管理制度,但這些制度的實際運行效果如何難以得出定論。除此之外,轉基因食品的研究在我國本就起步較晚,對轉基因食品標識的規制就更加缺乏經驗。因此,一些已在國際上推行時間較長且有較顯著效果的管理制度還未能在我國推行并發揮積極作用。這也影響了我國轉基因標識規制制度的整體運行效果。

三、外國轉基因食品標識的規制

轉基因標識規制的一個難點在于,轉基因技術出現的時間不長,技術上仍存在不少不成熟之處。而且轉基因技術的推廣時間也較為短暫,即使是在科學界,對轉基因食品的爭論都不曾休止。關于轉基因食品對人體是否會造成危害,以及這種危害究竟在何種條件下、什么時間可能出現都不確定?;谶@種科學技術上的不確定性,以及轉基因技術發展程度的差異性,各國都會綜合考慮本國國情和法律法規現狀,采取不同的管理模式。目前世界上對轉基因的管理大致可分為三種類型:

篇7

[關鍵詞]轉基因;食品安全

中圖分類號:TS201.6;X82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14X(2014)29-0275-01

一、轉基因食品的含義

轉基因是指利用分子生物學手段,將某些生物的基因轉移到其他生物物種上使原物種出現新的性狀,這種具有新性狀的生物叫轉基因生物。以轉基因生物為原料加工生產的食品就是轉基因食品。按生物種類的不同,在食品領域中具有實用價值的基因工程技術可以分為:植物性食物、動物性食品和微生物。

理論上,轉基因食品的主要營養構成與非轉基因食品沒有什么區別,都是由蛋白質、碳水化合物和脂肪酸等物質構成。但如果從營養成分的基因改良角度考慮,則會使食品中的氨基酸、碳水化合物、脂肪酸以及其他微量元素的種類及構成高分子物質的排列順序有所變化,這些變化并不會影響人類的飲食結構,也不會對人體健康產生負面影響。然而,轉基因技術和對其安全管理制度的不完善,使轉基因食品存在對人類健康形成威脅的可能。如:外源基因插入具有隨機性,其插入位置的準確性影響其性狀的表達;引入外源基因是否會在受體內產生毒素,在轉基因過程中用來大量復制的DNA的微生物是否對人體有害等都需要經一步驗證。因此,轉基因技術的發展在帶來誘人的前景的同時,也帶來了新的挑戰。

二、國內外轉基因食品的研究、發展概況

1953年,DNA雙螺旋結構被鑒定出來,生物技術領域迅速發展。生物性狀是由特定基因決定的理論基礎的奠定,使生物改良基因工程技術應運而生;1983年,世界上第一株基因植物,一種對抗生素產生抗體的煙草出現;1990年第一例轉基因棉花種植試驗成功;1994年,一種可以抵抗番茄環斑病毒的西紅柿被美國食品與藥物管理局(FDA)批準在美國上市;1996年,美國人又將部分轉基因食品推上商業化的進程。目前,美國共有43種動物、植物轉基因產品通過FDA的認證,世界上眾多國家也都緊隨美國之后開始對轉基因食品進行研究并使得部分研究成果進行商業化運作并正在形成可觀的產業規模。

目前,我國轉基因食品的研究與開發居世界中等水平,1993年3月中國水稻研究所研制的屬世界首創的“轉基因雜交水稻”研究成果通過專家鑒定。1999年9月,華中農業大學三項轉基因水稻成果通過專家鑒定;1998年5月,我國農業部生物工程安全委員會批準6個準許商業化的許可證,其中3個直接涉及食品。目前,我國批準中間試驗轉基因植物48項,涉及食品植物9項,批準環境釋放的轉基因作物7種。

三、關于轉基因食品安全性的爭議

自轉基因技術問世以來,關于轉基因食品是否安全,亦即用轉基因食品對人類健康是否有不良影響,轉基因技術對環境、物種的進化是否有影響等一直就爭論不休。不但普通消費者對基因食品安全與否看法差異很大,而且生物工程科學家對此也存在不少觀點,有關爭議如下:(1)轉基因作物對生態環境可能造成一定的影響;(2)標記基因的傳遞可能引起的抗生素耐心;(3)轉基因食品引起食物過敏的可能性;(4)其他:包括毒性、倫理方面和微生物安全等方面。

四、發達國家對轉基因技術和食品的有關政策

世界各國對轉基因食品的認識和政策各不相同。一般來說,農產品輸出國如美國、阿根廷和巴西持比較開的態度,而農產品進口國如日本、歐洲各國則持相當慎重的態度。以美國為例:

美國是轉基因技術的發祥地,也是轉基因技術最為先進、應用最為廣泛的國家。據報道,美國大豆生產中的30%以上,玉米20%以上都應用了轉基因技術,而且5年后這些產品中的90%以上可能都是轉基因的。由于美國是世界上最主要的農產品輸出國,因此對轉基因產品及其國際貿易采取積極推動的政策。從科學家試圖開發一種具有市場潛力的轉基因植物產品開始至產品最終上市,美國的管理程序和管理機構分工為:(1)提交資料前的研討;(2)大田試驗許可;(3)向USDA請求撤銷管制;(4)FDA對作物抗有害性狀的管理;(5)FDA審查食品和飼料的安全性。為使消費者的到有關產品信息,按照現行的有關法律,FDA將在網上信息和結論,當然,如果某種產品上市后引起公眾疑慮,FDA也有權立即從市場上撤出任何表明不安全的產品。

五、我們該如何對待轉基因食品

在我國,有關轉基因生物安全的基本對策有:加強生物安全立法、加強轉基因生物及其產品的安全性評估、防范因各國的標準和認證系統的差別而導致的貿易障礙、重視有關安全信息情報工作,特別是轉基因生物有關信息的傳播?;谝陨显瓌t,國務院于2001年6月了《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條例》。由此可見,國家明顯加強了對轉基因生物安全的管理力度。盡管有關轉基因安全性的爭議不曾平息過,但生物工程技術仍在不斷進步,基于我國現在的國情,可以肯定的說,未來我國城鄉居民,特別是城市居民所消費的農產品中轉基因成分的含量將明顯上升。轉基因食物對人類到底會不會造成影響呢?任何一種新技術都會帶來一定的不確定性和風險,但目前為止的證據表明,與轉基因技術所創造的利益相比,它的不確定性和風險性是相對較小的并且可以人為管理和控制。因為與大量帶有毒性的化學農藥對環境的嚴重污染相比,轉基因這種取自物種的方法無疑是先進的。

因此,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農業的生產技術水平較低,農產品以勞動密集型和資源資源消耗性為主,我國應進一步加大對農業的科技研究與開發的投入,特別是要加強對基因工程技術的開發,加快研究成果向實際應用的步伐。在積極采取主動措施的同時,又要時刻保持清醒的頭腦,為我國的農業生產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做出貢獻。

參考文獻

[1]殷麗君,孫瑾,李再貴.轉基因食品[M].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02.

[2]曾北危.轉基因生物安全[M].第一版.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04.

[3]劉長喜.轉基因食品的安全以及我國的對策[J].生物谷,2011.8.26.

篇8

這一問題未被中國媒體注意,更不為普通中國人所知,但卻吸引了不少中國生物科技界和科普界人士的高度關注。原因很簡單,在中國,相對聲勢浩大的反轉基因宣傳,支持轉基因的聲音微弱到幾乎聽不見,尤其是越來越多中國公眾開始相信“烏有之鄉”之類網站聲稱轉基因是美國用來滅絕中國人武器的說法。但反轉基因宣傳有個無法自圓其說的事實:美國是全世界轉基因作物最大的生產和消費市場,它素以重視食品安全著稱,從沒像歐洲出現過瘋牛病、二惡英污染等食品安全事故,從未對轉基因食品有過任何區別性對待的規定。

如果美國加州通過《37號提案》,對支持轉基因的人士來說,無疑是巨大的壞消息。公投四周前,超過2/3的選民表示會投票支持該提案,但最終結果卻令中國生物科技界和科普界的人士長舒一口氣,誰都沒有想到,很短時間內,公眾意見發生戲劇性扭轉,提案最終被以53%對47%遭否決,加州的轉基因食品仍然無需標注和區別性對待。

急劇變化的民意轉變背后,是場昂貴而嘈雜的宣傳戰。

轉基因在美國

從轉基因作物播種面積占可耕種土地面積的比例看,阿根廷以高達74%居世界第一,而美國轉基因作物只占可耕種土地的43%,但按播種面積算,美國以6900萬公頃高居世界第一,稱美國是世界最大的轉基因作物生產國并不為過。同時,美國玉米出口只占其產量的14.6%,作為使用油料主要來源的轉基因油菜出口比例更低,大豆出口量雖大,但也只占43%(以上均為2011年數據),所以,美國也是世界最大轉基因作物消費國。

當然,反轉基因人士會強調,轉基因食物并未真正端上美國人的餐桌,因為美國人真正的主糧是小麥,小麥并未使用轉基因技術;同時,90%的玉米是作為飼料消耗掉的。

這個說法并不準確,首先,玉米是使用最廣泛的食品添加劑,它廣泛使用在飲料、奶酪、調味品、糖果、主食以及各種包裝食品中,美國公共電視臺PBS關于美國食品加工工業的電視片中提到,每個美國人.平均每年要消耗200磅玉米(它們當中絕大多數是轉基因玉米),至于肉牛、肉雞則完全是靠玉米飼料喂養的。也就是說,美國人想不吃到轉基因食品幾乎不可能。

而小麥沒有被轉基因污染則源于兩個因素:一是市場因素,美國小麥的主要出口市場歐洲是反轉基因聲音最大的地方,糧商不敢冒失去歐洲、日本市場的風險;二是技術因素,小麥是糧食作物中遺傳轉化最難的作物,譬如培養雜交小麥的技術難度遠高于雜交水稻;同時,對棉花、水稻等作物有巨大經濟價值的抗除草劑和抗蟲轉基因技術,應用于小麥卻價值低微,目前幾乎沒有值得推廣的小麥轉基因技術。

轉基因作物在美國播種面積的迅速增加,最大的動力來自農民對轉基因作物兩大好處的直觀認識:環保――減少農藥或化肥的使用量;經濟――減少勞動強度或利潤增加。農民天然是轉基因技術的擁護者。

美國社會對轉基因“聽之任之”的態度,也和主流社會的看法有關,從老布什到奧巴馬的歷任美國總統都是轉基因農業的支持者。不過在美國,抵制今天一切現代科技,拒絕使用電燈電話汽車之類的人尚為數不少,對轉基因這種“改變自然”的技術,將信將疑乃至反對的人,也同樣占相當比例。對轉基因技術最大的抵制來自它不“自然”,這與美國社會―直存在的反全球化、反現代化、反市場化的聲音邏輯一致。而近些年興起的拒絕使用農藥、化肥的“有機農業”,則逐漸成為轉基因技術的最大反對者。

美國與中國反對轉基因的差別之處在于,美國少有人相信吃了轉基因會導致不孕不育、得各種奇怪的癌癥,更不會有人相信,美國人自己生產消費轉基因農產品,是為了消滅本國人口。因為這種聲音無法被主流媒體傳播。對轉基因的態度,在美國更關乎生活態度而非科學問題。

所以,美國的轉基因宣傳戰,焦點不在到底轉基因是否有害,而在于是否值得這么做。

4600萬美元能做什么?

讓20%的選民倒戈的,是公投前反對者陣營為電視廣告砸出的4600萬美元。著名的生物技術公司孟山都一家就拿出了800多萬美元,杜邦也捐了500多萬,金主還包括各大食品公司:百事可樂、可口可樂、雀巢、亨氏、聯合利華等等。

在這樣的對手面前,提案支持者籌得的940萬美元捐款以及一些過氣明星的零星支持顯得就有些寒酸。公投失敗后,美國消費者聯盟只好無奈地指責“反對消費者知情權的特殊利益集團”用金錢欺騙了選民、《37號提案》的反對者不希望消費者在轉基因食品面前做出知情的選擇?!?/p>

不過,提案反對者鋪天蓋地的宣傳中,《37號提案》被指為一個“極具欺騙性的、錯漏百出的計劃”。有趣的是,反對者也將《37號提案》描繪成特殊利益集團的陰謀:該提案允許一些例外,比如果汁、豆奶和帶肉的狗糧雖然被要求標記轉基因與否,但果酒、牛奶和生肉卻不在其監管行列;同樣的轉基因食物,在超市售出時就要有明確標記,在餐廳售出時卻可以不必知會消費者。這個缺乏邏輯一致性的規定,不但被反對者視作是提案起草者為特殊利益團體大開方便之門,它對提案效力的削弱也遭到了包括《時代》雜志在內大量主流媒體的質疑。

此外,包括《洛杉磯時報》在內的媒體都指出,《37號提案》把可能未完全貫徹《37號提案》的農民和商店主置于危險境地,因為任何人都可以他們,但卻無需證明實際造成的傷害――這當然對律師是好事。因此,反對者不忘在反《37號提案》的網站中指認站在《37號提案》背后影影綽綽的律師們,稱《37號提案》為“律師的盛宴”。

當然,這一切可能都不如告訴消費者《37號提案》將花費他們多少錢來得有效。在電視廣告中,反對者告誡消費者,《37號提案》如果通過,為了重新包裝和重新制作食品,最終會對食品行業造成超過10億美元的損失,而每個普通家庭每年會為此付出400美元的代價。

公投過后,反對陣營的發言人說:“選民了解到的越多,他們就越不喜歡37號提案。”

顯然,4600萬比940萬能讓選民了解到的更多。

爭端還將持續

轉基因之爭不是新話題,《37號提案》不是爭端的開始,當然更不是結束。

全世界已有61個國家有類似《37號提案》的規定,要求轉基因食品應在外包裝上被標示出來。美國沒有任何一個州對轉基因食品有類似規定,因而《37號提案》格外受到支持或反對轉基因食品的人士的關注。

篇9

中科院遺傳與發育研究所生物學研究中心高級工程師姜韜表示,轉基因主要通過重組DNA的技術,將人們所需要的基因安排到合適的地方,而這個基因必須是科學家已經研究透徹的基因。他表示,人們無須對遺傳改變充滿恐懼,因為即使是目前農業中常用的雜交育種,其從分子的角度看,實際上也是遺傳改變,即通過分子大規模的橫向轉移,雜交后使得原來根本沒有機會在自然界形成后代的作物形成雜交的后代,“所以遺傳改變是很正常的,基因組本來就是一個動態的結構”。

他表示,雜交作物的特點是不可控的,因為人們并不知道雜交作物的后代是什么樣的,但相比之下,基因的轉移都是在人們的控制之下的,目前所轉移的基因科學界都非常清楚,所轉的基因都是透明的。

姜韜表示,目前,在農作物上,大規模的基因轉移,目的是為了引入抗逆、抗蟲、抗真菌,改善營養或口感、形狀等目的。轉基因農作物的實踐已經進行了30年,商業化也花了17年時間,到目前為止沒有1例出現食用安全問題。據統計,轉基因種植面積占全球耕地面積只有十分之一左右,其中不少是用于飼料和加工原料。

我國轉基因作物有哪些?

【回應】已批準安全證書的有轉基因棉花、轉基因水稻、轉基因玉米和轉基因番木瓜。其中,只有轉基因棉花、轉基因番木瓜已批準商業化種植。

“截至目前,我國批準了轉基因生產應用安全證書并在有效期內的作物有棉花、水稻、玉米和番木瓜?!敝袊r科院植保所副研究員謝家建介紹,“證書的發放是根據研發人的申請和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委員會的評審,經部級聯席會議討論通過后批準的。證書的批準信息已經在農業部相關網站上公布(http:///ztzl/zjyqwgz/),各批次的批準情況都可以查詢?!?/p>

取得了轉基因生產應用安全證書,并不能馬上進行商業化種植。謝家建介紹,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種子法》的要求,轉基因作物還需要取得品種審定證書、生產許可證和經營許可證,才能進入商業化種植。

根據《主要農作物品種審定辦法》,申請品種審定證書應當具備下列條件:人工選育或發現并經過改良,與現有品種有明顯區別,遺傳性狀穩定,形態特征與生物學特性一致,具有符合《農業植物品種命名規定》的名稱。生產許可證審批、經營許可證審批都需經企業注冊所在地省級農業行政主管部門提出審查意見。

“目前,轉基因水稻和轉基因玉米尚未完成種子法規定的審批,沒有商業化種植?!敝x家建表示,“我國已經進行商業化種植的轉基因作物只有棉花和番木瓜?!?/p>

我國批準進口用作加工原料的轉基因作物有大豆、玉米、油菜、棉花和甜菜。這些食品必須獲得我國的安全證書。

據了解,我國制定了《農業轉基因生物進口安全管理辦法》、《農業轉基因生物加工審批辦法》、《進出境轉基因產品檢驗檢疫管理辦法》和《農業轉基因生物標識管理辦法》等,規定縣級以上地方政府農業部門負責轉基因生物標識的監督管理,國家質檢總局負責進口農業轉基因生物在口岸的標識檢查驗證。據介紹,這些管理制度得到了較好的貫徹落實,標識做到了應標盡標。

與傳統食品不同就是轉基因?

【回應】目前市售圣女果、彩椒、小南瓜、小黃瓜都不是轉基因食品。

網上流傳一份轉基因食品名單,包括“圣女果、大個兒彩椒、小南瓜、小黃瓜”。對此專家并不認同。

中國農科院生物所研究員王志興說,小番茄也叫圣女果、櫻桃番茄,是自古就有的番茄品種,只是因為個頭小、采摘不便、產量低,最早僅作為觀賞用,后來發現食用方便,口味經過改良后逐漸流行。個頭小是天生的基因差異,不是轉基因的結果。

中國農科院油料所副研究員吳剛表示,圣女果更接近人工馴化前的野生狀態,其實野生的板栗、核桃、蘋果等也都遠小于常規栽培品種。人類馴化野生植物一般是為了提高產量,主要做法是增大果實,但隨著人們對食品要求的多樣化,出現了很多小型化的瓜果蔬菜,如早春紅玉西瓜等。這些小型化品種都來源于帶著祖先原始基因的種質資源,與轉基因無關。

關于大個兒彩椒,吳剛表示,大個兒彩椒含有不同類型的花青素,表現為更豐富的顏色?;ㄇ嗨氐淖儺愒谥参镏泻艹R?,像鮮花同一個品種就有不同的顏色,蘿卜也有紅蘿卜、綠蘿卜、白蘿卜等。“我國曾經批準過抗病毒甜椒的商業化種植,但與常規甜椒相比,轉基因甜椒并沒有明顯優勢,因此被市場自然淘汰?!?/p>

吳剛說,在有些品種中,突變產生的顏色甚至取代了野生的顏色,成為栽培品種的主流,如原始的胡蘿卜以紫色居多,現在最常見的橙色胡蘿卜是荷蘭育種家根據荷蘭國旗顏色選育出來的。因此,目前市場上在銷售的果蔬,其顏色跟轉基因沒有什么關系。

王志興解釋,棉花、辣椒、玉米、水稻等有不同顏色,是天然存在的遺傳基因差異,并非轉基因的結果。比如彩色棉花從古就有,但由于彩色棉花纖維短、強度差,過去很少種植,而現在因為不染色吸引了部分消費者,農民就開始種植了。彩色辣椒也是天然存在的,只是過去未大面積種植,普通消費者很少見到。

吳剛表示,以上這些瓜果蔬菜都是常規育種手段非常容易做到的,用轉基因反而是不經濟的做法?!俺R幱N主要通過選育獲得具有新性狀的新品種。這里面很重要的一個工作就是‘選’。自然發生的基因變異,往往也是隨機發生的。”吳剛解釋說,“無論大小、顏色,在自然界的自然突變體中,都可以找到。育種家做的工作僅僅是將這些突變體找到,并和其他好的性狀聚合到一起,成為品種?!?/p>

吳剛介紹,番茄、甜椒、南瓜、黃瓜在國內外都曾有轉基因研究并獲得轉基因植株,其中僅有番茄與甜椒獲得過世界范圍內商業化種植的批準。商業化種植過轉基因番茄的國家有美國(6種)、墨西哥(3種)、日本(1種)、中國(1種,“華番一號”)等。

篇10

1 轉基因食品技術恐懼的成因

1.1 技術發展的階段性 轉基因食品技術的發展由于技術的不成熟會產生一些無法預料的結果,但是當這些結果一次一次的出現在人們面前時,人們就會在問題積累的過程中積淀對該技術的恐懼與敏感心理,會擔心該技術發展的不確定性還可能會給自身或者社會帶來更大的危害。

1.2 社會意識的滯后與防范 由于社會大眾的認知能力與經驗范圍與科學技術的發展存在一定的差異,當轉基因食品技術隨著科技的進步迅速延伸到人們的日常生活中時,人們會因為技術的發展與自己的認知以及經驗不符,而感到生疏和不安,對其產生一定的懷疑和警惕。并且當發現該技術會對人們的生活以及社會環境產生消極的影響時,就加劇了對其懷疑和警惕,最終發展到對其恐懼的心理狀態。

1.3 食品安全的影響 近年來,由于各種原因導致食品安全問題頻出,使人們對于與食品相關的任何事物都會比較敏感和警惕。而轉基因食品技術恰好與食品有很大的關聯,而且由于技術的高端性,一般人對其了解非常有限,很容易在一些人的偏見影響之下對其產生誤解,進而不相信轉基因食品技術。

1.4 社會輿論與媒體的影響 隨著媒體力量不斷增強,食品安全問題頻發。人們所了解到的信息存在不真實的情況或者所使用的語句誘導性過強,例如“黃金大米”事件,從而影響人們的判斷。

2 轉基因食品技術恐懼的弱化措施

2.1 提升公眾對轉基因食品技術發展歷程的認識 技術研發人員、食品監管機構以及政府部門應該加強為公眾進行轉基因食品技術發展歷程的宣傳與講解,讓公眾在理解該技術的同時逐漸的去接受、認同該技術。

2.2 引導社會輿論的正確導向 政府部門應該對社會輿論的發展方向進行正確的引導,以免其病態發展,造成各種各樣的社會問題。同時,對社會輿論中所涉及的轉基因食品技術的言論要加強管理與監督,避免出現虛假性的輿論傳播,引起人們對轉基因食品技術及其產品的質疑,更不能放任社會輿論對轉基因食品技術的極端、缺乏科學依據的攻擊,增加人們對轉基因食品技術的恐懼,而應該多給科研工作者機會讓其在公眾平臺上為轉基因食品技術多做正面的宣傳和講解。

2.3 提高技術研發中公眾的參與度 隨著現代社會文明程度的不斷提高,公眾的知情權受到極大的重視,轉基因食品技術的研發工作在讓公眾了解熟悉發展歷程以及研發進展的同時,要給予公眾一定的機會與空間讓其參與到研發當中來,為技術的研究與發展提供好的建議,促進技術發展。

2.4 建立轉基因食品技術研發及其產品生產的風險責任 科研工作者以及生物技術研發企業在轉基因食品技術的研發過程中要弱化自身的利益追求,以人民大眾的需求為重,使研發的轉基因食品技術能夠更大程度的為人民群眾帶來益處。建立轉基因食品技術研發及其產品生產的風險責任,有利于科研工作者以及生育技術研發企業增強自身的責任意識,端正工作態度,增強工作的科學性與嚴謹性,督促其不斷提高自身的專業素養,及時準確地預測所研發的技術在運用過程中會產生的結果,進而更好地促進其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