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中藥范文

時間:2023-04-06 10:28:5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糖尿病中藥,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糖尿病中藥

篇1

方法:分析本街道社區280例糖尿病患者和200例高血壓患者的一般資料,將280例糖尿病患者和200例高血壓患者分別設定為高血壓組和糖尿病組,兩組患者經采用相對應的中醫中藥進行治療,治療一周為一個療程,兩組均治療四個療程。

結果:兩組患者在經過兩個療程的中醫中藥治療后,取得了良好的治療效果,與中醫中藥治療前相比,具有明顯的治療效果,P小于0.05。

結論:在街道社區采用中醫中藥治療高血壓和糖尿病均有明顯的治療效果,中醫中藥在臨床治療高血壓和糖尿病中具有臨床推廣的意義。

關鍵詞:高血壓 糖尿病 中醫中藥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3.08.480

【中圖分類號】R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8801(2013)08-0413-02

醫學界把人體內胰島素作用障礙導致血糖過高的代謝性疾病稱為糖尿病。長期代謝紊亂會導致以眼、腎、心血管和神經系統為主要組織器官的損害和功能的障礙和衰竭,嚴重者會導致酮癥酸中毒和嚴重昏迷[1]。高血壓是一種常見的慢性疾病,多發于中老年人身上,高血壓也是最容易引發心腦血管疾病的一個重要因素。近幾年來,高血壓和糖尿病患者逐年增高,有效的治療高血壓,控制糖尿病病癥能夠有效提高人們的生活質量。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回顧性分析本街道社區280例糖尿病患者和200例高血壓患者的臨床資料,在280例糖尿病患者中,男性患者195例,女性患者85例,患者的最小年齡是45歲,最大年齡是79歲,平均年齡是62歲,經過糖尿病的病理學診斷后,這280例患者均符合糖尿病病理特征。在200例高血壓患者中,男性患者108例,女性患者92例,患者的最小年齡是52歲,最大年齡是84歲,平均年齡是68歲,經過高血壓病理學診斷后,這200例患者均確診為患有高血壓病。

1.2 方法。

1.2.1 糖尿病中醫治療。中醫學上把糖尿病劃分成三種類型,分別是陰虛型,氣陰兩虛型和陰陽兩虛型。早期糖尿病患者杜威陰虛型,主要的中藥藥方是生地、沙參、枸杞子、麥冬、當歸、黃連和葛根。氣陰兩虛型糖尿病主要發生在糖尿病的中期,主要的中藥藥劑是生脈散加味中藥治療,生脈散加味的主要藥方是30克的太子參、生地、生黃芪、丹參、葛根,15克的麥冬和玄參,10克的五味子和蒼術。糖尿病病程較長的一般屬于陰陽兩虛型糖尿病,選用的中藥是金匱腎氣丸,金匱腎氣丸的主要中藥成分包括10克的肉桂、10克的附子、10克的生地、15克的茯苓、10克的山藥、30克的丹參和30克的葛根。進行為期四個療程的中藥治療,每一周為一個療程,在治療期間對患者進行隨訪。

1.2.2 高血壓中醫治療。高血壓疾病也有不同的臨床表現和分型,對于主要癥狀是頭暈、頭痛、頭脹、急躁易怒、口苦便秘的肝陽上亢型高血壓患者,采用的中藥藥方是龍膽草、黃芩、山梔、夏枯草、草決明等熬成湯藥治療。對于主要癥狀是頭暈嘔吐、耳鳴、食欲不振等患者,屬于脾腎陽虛型高血壓疾病,采用的中藥藥方是仙靈脾、天麻、清半夏、仙茅、白術等熬成中藥,其中氣虛患者增加黨參和黃芩兩味藥方。對于主要癥狀是眩暈、頭痛、腰酸、心悸、舌淡苔白的陰陽兩虛型高血壓患者,采用的中藥藥方是當歸、川芎、何首烏、杜仲、生牡蠣[2]。

社區在進行高血壓的中醫中藥治療時,需要先熟悉每例高血壓患者的主要證候,詳細了解具有降壓作用的中藥,再根據具體的癥候選擇正確的藥方,對癥下藥。進行為期四個療程的中藥治療,每一周為一個療程,在治療期間對患者進行隨訪。

1.3 療效判定。對患者的收縮壓、舒張壓、身高、體重、血壓和血糖進行檢測,對于高血壓患者的療效判定,患者的收縮壓小于140mmHg和舒張壓小于90mmHg的患者,判定為顯效;對于糖尿病患者,多飲、多尿、多食等臨床癥狀明顯改善,血糖和尿糖明顯下降的判定為顯效。

1.4 統計學分析。文章中所有的數據均采用SPSS13.5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并采用X2對文中所有的計數資料進行檢驗。統計學差異用p值表示,當p小于0.05時,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經過四個療程的治療后,與中醫中藥治療前相比,高血壓患者的血壓和糖尿病患者的血糖、尿糖等均有明顯的改善,兩組患者的病情癥狀在治療前后具有明顯的差異,治療前后的差異值P小于0.05,有統計學意義。具體的治療情況如表1所示。

3 討論

高血壓的發病率較高,尤其是在老年人身上,近幾年來,高血壓患者和糖尿病患者越來越多,糖尿病和高血壓的高發率嚴重影響了中老年人的身體健康和生活質量。高血壓疾病,作為一種慢性疾病,容易誘發心腦血管疾病,且高血壓疾病具有腦卒中、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和慢性腎臟病等并發癥。據有關的實踐和研究表明,高血壓是一種可以預防和控制的疾病,只要把患者的血壓控制的一定范圍內,能夠有效的降低心肌梗死、心力衰竭以及心臟病等,同時也能夠明顯的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3]。

糖尿病的主要臨床癥狀是高血糖,糖尿病屬于代謝性疾病,長期存在高血糖情況的糖尿病患者,容易導致眼、腎臟、血管等功能障礙。糖尿病屬于終生性疾病,目前沒有徹底根治糖尿病的方法,只能進行控制。

與西藥相比,中藥主治根,通過中藥治療高血壓和糖尿病,不僅能夠有效的控制好患者的病情,同時,受中藥特點的影響,在治療過程中,可以根據患者的具體癥候更改中藥藥方,更重要的是,采用中藥治療能夠減少患者的不良反應,降低并發癥的概率。在治療這兩種病時,患者的飲食治療和運動治療是重要的治療組成部分,只有患者遵循醫囑,積極配合治療,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4]。

參考文獻

[1] 王偉.中藥治療糖尿病視網膜病變33例臨床分析[J].中醫藥學報.2010,12(01):1-2

[2] 陳冰;曹亮;劉更.糖尿病胃輕癱的中醫藥治療進展[J].中國民族民間醫藥.2011,12(14):15-17

篇2

【關鍵詞】中醫藥;糖尿病腎??;研究概況

【中圖分類號】R5872【文獻標志碼】 A【文章編號】1007-8517(2017)10-0038-03

Overview of Chinese Medicine Treatment of Diabetic Nephropathy

LI NingSUN Xinyu*

Henan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Zhengzhou 450002,China

Abstract: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 the treatment of diabetic nephropathy in recent years to sort out the relevant literatur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 improving the clinical symptoms of patients, improve the quality of life has obvious advantages This article reviews the treatment of diabetic nephropathy from the etiology and pathogenesis,methods treatment, differentiation of symptoms and signs, treatment of prescription, external treat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other aspects

Keywords:TCM;Diabetic Nephropathy;Research Survey

糖尿病I?。―iabetic Nephropathy,DN),是糖尿病重要的微血管并發癥之一,也是糖尿病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和終末期腎衰竭的首要原因[1]。

1病因病機

曹和欣等[2]認為DN的病機是動態的演變過程,其早期以陰虛為本,日久耗傷氣陰,導致氣陰兩虛,后期陰陽俱損,陽虛致血行瘀滯,氣虛致運血乏力,久病入絡形成血瘀,所以瘀血既是糖尿病腎病的致病因素,又是其病理產物,瘀血始終貫穿糖尿病腎病整個疾病的發生、發展過程。倪青[3]認為氣陰兩虛是消渴的基本病機,同時也是糖尿病腎病的基本病機,其病位主要在腎,與肝、心、脾、肺等臟腑的功能密切相關,此病多由上焦實熱發展到下焦虛寒,氣陰兩虛發展為陰陽兩虛,最終致濁毒內阻。張永杰[4]認為,脾虛為糖尿病腎病的病機之本,病理產物為痰、瘀,因此認為應該注重辨證論治,從脾論治,結合辨證辨病,使糖尿病腎病發展進程得以延緩。程益春[5]認為,糖尿病腎病由于消渴日久,遷延不愈,致使臟腑氣血陰陽虛衰而發病。其病機為本虛標實,虛實夾雜,脾腎虧虛為本,瘀血、痰濕為標。

2治療

21辨證論治王志伏等[6]將糖尿病腎病分為肝腎陰虛型、腎陽衰微型、氣陰兩虛型與陰陽兩虛型。對于肝腎陰虛型,選用杞菊地黃湯加減治以滋補肝腎,育陰潛陽;腎陽衰微型選用參附湯加減以溫補命門;氣陰兩虛型選用參芪地黃湯加減以益氣養陰,清熱涼血;陰陽兩虛型選用金匱腎氣丸加減以益腎助陽、固澀化濁。王德祖[7]提出應將糖尿病腎病分為早期、中期、晚期,動態辨證,把握病機,分期論治。早期宜益氣健脾、活血化瘀;中期宜溫陽化濕、益氣活血;晚期宜溫腎利水、健脾活血;并認為益氣化瘀、健脾祛濕之法貫穿于疾病的全程。賈雙保[8]將糖尿病腎病分為肝腎氣陰兩虛、痰阻血瘀、脾腎氣陰兩虛、脾腎陽虛水泛、熱毒蘊結等5種證型。肝腎氣陰兩虛給選用滋補肝腎、益氣活血之方;痰阻血瘀治以化痰通絡、活血化瘀,選用二陳湯合桃紅四物湯加減;脾腎氣陰兩虛治以益氣養血、滋陰扶陽,選用活血通絡之方;脾腎陽虛水泛治以溫腎散寒、健脾利水,選用葶藶大棗瀉肺湯加減、真武湯合五苓散加減;熱毒蘊結治以清熱解毒之法,宜用五味消毒飲加減。李肇等[9]將糖尿病腎病分為腎虛血瘀型、肝腎氣陰兩虛型、脾腎陽虛型、陽虛水氣凌心型。腎虛血瘀型,治以補腎助陽,活血化瘀,方用桃紅四物湯合參芪地黃湯加減;肝腎氣陰兩虛型,治以滋補肝腎、益氣養陰,選用生脈散合杞菊地黃湯加減;脾腎陽虛型,治以溫陽健脾、補腎助陽,選用實脾飲合濟生腎氣丸加減;陽虛水氣凌心型,治以助陽利水,選用苓桂術甘湯和五苓散加減。

22專方驗方王鳳麗等[10]認為本病的基本病機為氣陰兩虛,消渴日久,纏綿難愈,耗傷氣陰,久病入腎絡,致使臟腑功能失調,氣血運行阻滯,產生痰、瘀、濕等病理產物,損傷腎絡,漸成Y積而發展為本病。自擬益氣養陰消Y通絡方,由黃芪、積雪草、丹參、茯苓、生地黃、地龍、水蛭、鱉甲、大黃、砂仁等藥物組成。治療早期糖尿病腎病78例,治療組37例,總有效率838%,對照組38例,有效率605%,結果顯示治療組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高菁等[11]認為糖尿病腎病早期的病機以氣陰兩虛兼有血瘀。病位根本在腎,常及肺、肝、脾、心,影響五臟臟腑功能。病性多為虛實夾雜。早期病機以氣陰兩虛為主,晚期陰陽氣血俱虛,導致痰、瘀、濕等病理產物蓄積,阻滯氣機,終至腎元衰微,五臟俱損。故采用益氣養陰、活血化瘀散結法,自擬湯劑由黃芪、生地黃、制大黃、夏枯草、三七、衛矛、山茱萸、枳殼組成,兼癥加減用藥:水腫明顯,加茯苓、豬苓、車前草;內熱明顯,加牛蒡子、連翹;泡沫尿多,加穿山龍、澤瀉。治療早期糖尿病腎病40例,治療12周后,總有效率8148%。張曉斌等[12]認為糖尿病腎病患者在臨床上多以濕熱困脾型及陰虛熱盛型同時存在,故自擬清化消腫方,由生大黃、山桅子、茵陳、生地、知母、茯苓、益母草、大腹皮組成,并聯合西藥降糖口服藥、胰島素。兼證加減用藥:氣陰兩傷者,加太子參;瘀血明顯者,加丹參;水腫明顯,加車前子;食欲不振者,加砂仁,治療糖尿病腎病70例,總有效率801%。

23中成藥及中藥注射液方敬愛等[13]經過實驗研究認為益腎膠囊在糖尿病腎病中可有效降低大鼠血壓、血尿素氮、24h尿蛋白定量、血肌酐,并可使腎功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進而減輕腎組織免疫病理的損傷。張明璽等[14]通過實驗驗證丹紅注射液在治療糖尿病腎病方面有較好療效。左致煌等[15-16]在臨床治療中應用黃芪注射液聯合西藥治療糖尿病腎病方面均證明有較好療效。王現秋等[17]通過臨床觀察認為腎衰寧膠囊能明顯減輕或消除患者的臨床癥狀,能有效地降低BUN和Scr水平,降低蛋白尿、改善腎功能,保護健存腎單位,延緩慢性腎衰竭的進展。王俊[18]通過臨床觀察認為蓯蓉益腎顆粒輔助常規療法治療早期糖尿病腎病患者能進一步改善患者的腎功能,降低患者的炎癥反應水平。王道周[19]通過臨床觀察認為海昆腎喜膠囊能有效吸收和排除體內代謝產生的廢物,修復受損的腎組織,改善腎損傷患者的營養狀況。趙金香[20]通過臨床觀察認為黃葵膠囊能使治療組炎癥因子IL-6、TNF-α、hs-CRP、WBC水平明顯降低,抗氧化物SOD、GSH-Px明顯升高,說明黃葵膠囊具有降低炎癥氧化應激的作用。

24中醫外治郭俊等[21]聯合西醫常規治療及以大黃為主的中藥灌腸方,灌腸藥物有大黃、煅牡蠣、蒲公英等,使用1個月療程,證明以大黃為主的中藥灌腸方在降低SCr、BUN、UTP方面有很大優勢,可改善腎功能,延緩糖尿病腎病的發展進程,提高糖尿病腎病患者的生活質量,且價格低廉,適合臨床推廣應用。吉學群等[22]選用針刺中脘、天樞、足三里、血海、地機、支溝、太溪、自環俞、腎俞、膏育俞、陰陵泉等穴,以補腎活血為根本,證明可以使糖尿病腎病患者的尿微量白蛋白得到降低。黃菊[23]通過臨床觀察,給予試驗組中藥足浴輔助加常規基礎治療,對照組僅用常規治療。結果證明治療后對照組的BUN、SCr、24h尿蛋白定量均高于試驗組,且試驗組證候積分明顯低于對照組,治療組總有效率為80%,優于對照組40 %。閥桃[24]設計實驗組常規口服中藥湯劑治療聯合中藥穴位貼敷,對照組接受常規口服中藥湯劑治療,結果證明實驗組腎功能明顯優于對照組。陳永斌等[25]給予對照組以西醫常規基礎治療,實驗組在西醫常規治療的基礎上聯合穴位埋線穴位埋線。結果表明,穴位埋線組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

3小結

中醫藥治療糖尿病腎病目前雖無統一的辨證分型及評定判斷標準,缺乏嚴格的循證醫學證據,但具有辨證施治,兼證靈活加減,安全性高,價格較低的優勢,可結合中醫外治如灌腸、針刺等方法,比較單純使用西藥治療,可使糖尿病得到更好的控制,可改善部分癥狀,延緩病程進展,遠期療效較好,還可減少副作用。筆者認為應在現有研究基礎上,建立中醫辨證的動物模型,深入研究中醫藥在治療本病的作用機理,精選客觀指標、重視辨證,使辨病辨證相結合,將實驗研究與臨床觀察相結合,才能更好地應用于臨床。

參考文獻

[1]張寶珍,李凱.中醫藥治療糖尿病腎病的臨床研究進展[J].世界中西醫結合雜志,2014 ,7(9) :793.

[2]曹和欣,何立群.糖腎寧對早期糖尿病腎病大鼠腎臟高過濾的影響[J].上海中醫藥雜志,2001(5) :19-21.

[3]倪青.著名中醫學家林蘭教授學術經驗之四,病機以氣陰兩虛為主,治療當益氣養陰為先―治療糖尿病腎病的經驗[J].遼寧中醫雜志,2007,27(4) :145-147.

[4]丘曉堂.永杰教授從脾論治糖尿病腎病[J].河南中醫,2005,25(4):26-27.

[5]尹義輝,牟淑敏.程益春治療糖尿病腎病的經驗 [J].山東中醫藥大學學報,2002,26(4):283.

[6]王志伏,張雅玲.糖尿病腎病的中醫辨證論治[J].遼寧中醫雜志,2007,34(6):791.

[7]彭建,林家坤.王德祖治療糖尿病腎病經驗[J].實用中西醫結合臨床,2011,11(2) :80-81.

[8]賈雙保.脾腎氣陰兩虛型糖尿病腎病的中醫辨治[J].時珍國醫國藥,2011,22(12):3029-3030.

[9]李肇,曲麗卿.糖尿病腎病的辨證論治[J].時珍國醫國藥,2006,17(3) :448.

[10]王鳳麗,陳志強.益氣養陰消Y通絡方治療早期糖尿病腎病臨床觀察[J].中國中西醫結合雜志,2012,32(1):37.

[11]高菁,李靖.益氣養陰、活血化瘀散結法治療2型糖尿病腎?、?、Ⅳ期氣陰兩虛夾瘀型40例臨床研究[J].世界中醫藥,2013,8(5):531-533.

[12]張曉斌,孔德坤.清化消腫方治療糖尿病腎病陰虛濕熱型的臨床研究[J].中國醫藥導報,2010,7(17):18-20.

[13]方敬愛,李玉光.益腎膠囊對糖尿病腎病大鼠足細胞損傷的影響[J].中國中西醫結合腎病雜志,2008,9(1):17.

[14]張明璽,崔凱.丹參注射液治療糖尿病腎病的系統評價[J].中國循證醫學雜志,2009,9(10):1087-1093.

[15]左致煌,吳雪艷,陳秋.654-2與黃茂治療早期糖尿病腎病[J].四川醫學,2012,33(1):22-23.

[16]劉興.黃茂注射液合丹參注射液治療糖尿病腎病30例分析[J].柳州醫學,2009,3(22):152-153.

[17]王現秋.腎衰寧膠囊治療糖尿病腎病的療效觀察[J].中國中西醫結合腎病雜志,2017,1(18) :56

[18]王俊.蓯蓉益腎顆粒輔助治療早期糖尿病腎病患者的效果及對血清炎癥因子的影響[J].中藥材,2017,1(40) :225.

[19]王道周.厄貝沙坦聯合海昆腎喜治療老年糖尿病腎病的臨床療效[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7,1(37) :615.

[20]趙金香.黃葵膠囊對糖尿病腎病血液透析患者微炎癥和氧化應激狀態的影響[J].中國中西醫信息雜志,2017,2(24) :24.

[21]郭俊,陳莉明,常寶成,等.大黃為主中藥灌腸治療2型糖尿病腎病的研究[J].臨床薈萃,2011,18(26):1595-1598.

[22]吉學群,薛莉,于頌華,等.補腎活血針刺法在糖尿病腎病中的應用[J].針灸臨床雜志,2005,21(1) :43-44.

[23]黃菊.中藥足浴輔助治療糖尿病腎病的療效觀察[J].中南醫學科學雜志,2013, 41(6) :647-649.

篇3

中圖分類號:R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2349(2011)08-0091-02

糖尿病腎?。―iabetic nephropathy,DN)是糖尿病最常見而又難治的慢性微血管并發癥之一,是慢性高血糖導致一系列生化代謝紊亂和血流動力學改變引發的腎小球硬化癥。以腎小球肥大,系膜基質增寬,甚至腎小球纖維化、硬化為病理特征,臨床癥狀早期以微量白蛋白尿為主,進一步發展可出現漸進性腎功能損害、高血壓、水腫,嚴重者可出現腎功能衰竭,是糖尿病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近年來隨著我國糖尿病的發病率急劇增高,糖尿病腎病的發病率也有逐漸升高的趨勢。報道表明:糖尿病腎病的發病率在1型糖尿病中為40%~50%,2型糖尿病中約為34.7%。在西方國家中,糖尿病腎病已成為終末期腎病的主要原因,也是糖尿病死亡率升高的主要原因。當前,如何針對早期糖尿病腎病進行有效的治療已成為目前醫學界亟待解決的問題。因而,診治早期糖尿病腎?。á笃冢┚惋@得至關重要,這與中醫經典《內經》中的“治未病”的觀點相吻合?,F將筆者對中醫藥治療糖尿病腎病的體會介紹如下。

1 病名

“糖尿病腎病”屬祖國醫學“尿濁”、“消渴”、“虛勞”、“水腫”等病的范疇。上溯到《黃帝內經》,《靈樞•本臟》云:“心脆則善病消癉熱中。”肺、脾、肝、腎“脆”則“善病消癉易傷”。指出“消癉”的發生與心、肝、脾、肺、腎的虛弱相關,是消渴病的進一步發展[1]。近代醫家呂仁和[2]提出其中醫病名為“消渴病腎病”。

2 病因病機

《靈樞•五變》云:“五臟皆柔弱者善病消癉”。說明五臟虛弱是內在條件,《素問•通評虛實論》“消癉……肥貴人,則膏粱之疾也。”說明后天失養是外在因素。因此,稟賦不足、飲食失節、勞欲過度、情志失調都是DN的基本病因。DN病位在腎,多發于消渴的中、后期,辨證多為虛實夾雜,基本病機是陰虛燥熱、氣陰兩虛及瘀阻腎絡,“虛”和“瘀”是對DN病機的高度概括,在此共識的基礎之上,各醫家認識又略有差異。呂仁和在整理古代文獻的基礎上,參照現代醫學相關認識,結合臨床實踐,提出DN微型瘕病理假說,認為DN的發生、發展實質是糖尿病治不得法,遷延不愈,耗陰傷氣,痰、郁、熱、瘀互相膠結,積聚于腎之絡脈,形成微型瘕[2~3]。劉玉寧等[4]認為虛、瘀、濕、濁是DN之基本病機,四者中虛是導致DN的始動因素,瘀是構成DN的病理基礎,而濕、濁、痰等是加重DN不可忽視的方面。時振聲認為DN以氣陰兩虛為主,臨床上常見的既有脾氣虧虛的癥狀,又有腎陰不足的癥狀,在氣陰兩虛的基礎上發展而來,久病必虛,久病必瘀[5]。

3 治療

辨證論治是糖尿病腎病治療的關鍵。臨床上將DN分為3期:即早期或臨床期,氮質血癥期,腎衰期或尿毒癥期。將證型分為4型。

3.1 肝腎氣陰兩虛 多見于早期或臨床期糖尿病腎病。癥見腰膝酸痛,神疲乏力,少氣懶言,五心煩熱,咽干口燥,雙目干澀,視物模糊,眩暈耳鳴,或兼見心悸自汗,大便秘結,舌體胖舌質黯,苔白或少苔,脈沉細澀。治宜滋補肝腎,益氣養陰,方用杞菊地黃丸合生脈飲加減。同時合用具有降蛋白尿的清熱解毒類中藥。

3.2 脾腎氣陽兩虛 多見于臨床期或腎衰氮質血癥期糖尿病腎病。癥見腰膝酸痛,神疲乏力,畏寒肢冷,面足浮腫,脘腹脹滿,納呆便溏,夜尿多,舌胖黯有齒印,脈沉細無力。治當溫腎健脾,益氣活血,方予二仙湯合五苓散加減。持續大量蛋白尿、浮腫、低蛋白血癥者重用黃芪,并加用活血藥物。標證:①挾水濕者,輕者可加大腹皮、牛膝、車前子、防己、豬苓等;重者宜溫陽利水,用實脾飲;或健脾利水,防己黃芪湯合防己茯苓湯;②挾痰濁者加黃連、竹茹、陳皮等;氮質血癥,加用大黃或煎湯保留灌腸,扶正泄濁;③挾瘀血者可加活血化瘀之品。

3.3 氣血陰陽俱虛 多見于腎衰期糖尿病腎病。癥見腰膝酸痛,少氣懶言,面色黑,唇甲色淡,面目浮腫,尿少中便閉,大便干或溏,口干不欲飲,惡寒惡熱,舌胖有裂紋,苔白,脈沉細無力。治則為調補陰陽,益氣活血,方選當歸補血湯合濟生腎氣丸。

3.4 水氣凌心射肺 可見于未期或尿毒癥期。癥見胸悶,短氣不足以息,煩躁不安,甚或有瀕死感,心悸怔忡,張口抬肩,不能平臥,口唇青紫,四肢厥冷,大汗淋漓,舌質紫黯,苔白,脈疾數無力或細小短促或無根或結代。治療上多瀉肺逐水,方用己椒藶黃丸加味。

此外,糖尿病腎病的治療還應注意臨床用藥的加減。如有蛋白尿宜加玉米須、益母草、山藥、白茅根、芡實、金櫻子等;血尿者加生側柏葉、生艾葉、地榆、旱蓮草等;血糖高者加翻白草、荔枝核;高血壓加天麻、龍骨、鉤藤、、石決明等;貧血者可加生熟地、當歸、黃芪、黃精等;胰島素抵抗者加黃連、仙靈脾、肉桂等。

糖尿病腎病的飲食,一般以新鮮蔬菜,精肉、蛋等品為宜,禁忌辛辣刺激之品。如《儒門事親》說:“不減滋味,不成嗜欲,不節喜怒,病已而復發”?!锻馀_秘要》說:“每間五六日空腹一食餅,以精羊肉及黃雌雞為,……宜食雞子馬肉,……牛乳暖如人體,湯即組組之,亦佳”。因此,保持情緒穩定,控制飲食,節制等措施,對預防合治療本病有其實際意義。水腫者要限制鈉的攝入;出現腎病綜合征要增加蛋白質的入量。早期治療,盡可能控制血糖,使患者的血糖維持在正常范圍,又是防止和延緩腎臟病變發生的最重要的措施。預防感冒,保持呼吸道通暢,防止合并感染。

參考文獻:

[1]封翠蕓.糖尿病腎病的中醫病名探討[J].國醫論壇,2007,22(2):22.

[2]呂仁和,趙進喜,王越.糖尿病腎病臨床研究述評[J].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1994,7(2):2.

[3]丁英鈞,肖永華,傅強,等.糖尿病腎病“微型瘕”病理假說解析[J].中華中醫藥雜志,2009,24(1):27~30.

[4]劉玉寧,陳以平.糖尿病腎病腎小球硬化癥的中醫病機探討[J].新中醫,2003,35(7):8~9.

篇4

【關鍵詞】中醫;糖尿??;用藥規律;用藥效果

目前并沒有能根治糖尿病的方法,但有研究發現,中醫對于治療糖尿病有良好的功效。我國中醫認為,糖尿病屬于“消渴”,主要是由于肺燥、腎虛、胃熱所導致的,因此要從清火潤肺、補氣養腎入手。為研究中藥對糖尿病的治療效果及用藥規律,故本院進行了此次試驗,現總結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取2014年3月至2015年11月在我院確診為糖尿病的患者102例,所有患者均符合WHO及國內糖尿病診斷標準。患者中有1型糖尿病17例,2型糖尿病85例,體質量指數為26.10~28.26kg/m2,合并高血壓42例,高血脂31例,冠心病29例。將患者隨機分成觀察組與對照組,觀察組有患者51例,男患者32例,女患者19例,年齡65~72歲,病程1~5年;對照組有患者51例,男患者37例,女患者14例,年齡66~80歲,病程1~6年。對比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病程等一般資料,結果(P>0.05)為差異無統計學意義。1.2方法:對照組給予西醫治療:給予患者服用格列美脲及雙胍類藥物,大于3年病程的患者需注射胰島素,用量據患者具體及醫師建議使用;注意日常飲食清淡,低鹽、低脂、低糖,進行體育鍛煉,注意勞逸結合[2]。觀察組給予中醫治療,給予患者中醫辨證治療,根據患者的具體病情,進行有針對性的治療,并根據患者的病情變化及醫師建議調整用藥與藥量;藥方如下:①上消方藥,以生津止渴、潤肺養胃為主:麥冬15g,地黃15g,知母20g,黃芪20g;②中消藥方,以增強體質,護腎養虛為主:地黃15g,茯苓20g,葛根20g,山萸肉110g,梔子15g;③下消藥方,以補氣養虛,清熱養肺為主:山藥15g,知母15g,黃芪10g,紅參10g,山茱萸10g。所有的藥方均以水煎服,每天1劑,分2次溫服。根據患者的病情變化可適當的對藥方進行調整。注意日常飲食,少油、少糖,控制對脂肪、碳水化合物、蛋白質及糖分的攝入,重視日常鍛煉,注意勞逸結合,始終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面對治療[3]。對比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及中醫的用藥規律。1.3統計學方法:應用SPSS16.0軟件分析,計量數據采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百分比表示,數據對比采取χ2校驗,P>0.05,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觀察組中患者顯效的31例(62.00%),有效的18例(35.29%),無效的2例(3.92%),總有效率為96.07%;對照組中顯效的27例(52.94%),有效的16例(31.37%),無效的7例(13.72%),總有效率為84.31%。兩組數據對比,結果(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2.2中醫的用藥規律:患者所用中醫藥物137種,用藥總次數為1774次。使用頻率最高的藥物是黃芪、茯苓、地黃、山藥、紅參、葛根、山萸肉、知母和麥冬。袪火清熱的藥物使用頻率最高,其次是補氣養虛的藥物。

3討論

無論是中醫還是西醫,都是采用對癥治療的方法。糖尿病主要是因為人體內部胰島素分泌不正常導致高血糖而引發的疾病。西醫通過藥物刺激人體胰島素分泌,或直接注射胰島素,以達到控制血糖的目的,但這種方式會引發患者出現頭暈、干咳、心悸等不良反應。而《醫學衷中參西錄》認為:“脺為脾至副臟,脺即為胰。”由此可以看出,中醫認為胰島素的分泌是與脾臟有關,脾虛,胰島素自然無法正常分泌,導致血糖升高[5]。因此在用藥時,還應注重對脾臟的治療,從而促進人體胰島素的正常分泌。茯苓,歸肝、胃、腎、脾經,具有利濕袪熱、健脾胃的功效;黃芪,歸肺、脾經,主治脾氣虛弱,氣血虧虛,現代醫學認為黃芪具有促進機體代謝和明顯的利尿作用,能降低患者的高血糖和血脂的水平;山藥,如肺經、脾經、腎經,主治脾胃虛弱、小便數多,具有良好的滋腎益精,益肺止咳、降低血糖的功效;血紅參,又名丹參,入心經、肝經,《本草正》認為血紅參是心、脾、肝、腎血分之藥,主治神昏煩躁、心悸失眠;葛根,歸肺經、胃經,具有解肌退熱,透疹,生津止渴,升陽止瀉,主治熱病口渴,陰虛消渴,熱瀉熱痢,脾虛泄瀉;山芋肉,又名山茱萸,歸肝經、腎經,《藥性論》中認為其具有補腎氣;興陽道,添精髓,療耳鳴等功效;知母,又名地參、水參,歸肺經、胃經和腎經,主治清熱瀉火,生津潤燥[6]。通過分析上述藥物的藥效,可以發現這些要多歸脾經、肺經、胃經和腎經,是符合中藥治療糖尿病的病理的。糖尿病的病程較長,并發癥較多,病情容易發生變化。而目前中醫辨證治療方法主要是通過在基礎藥方,在總結前人的用藥經驗的基礎上,結合自己的臨床用藥經驗與患者的具體病情對藥方進行調整。所以中醫治療糖尿病不能簡單的依靠清熱解毒、補氣養虛的方法,因此在治療過程中還要根據患者病情發展變化,辨證的進行治療。通過對實驗結果分析,中醫對糖尿病治療擁有良好的效果,能有效控制患者的血糖水平,無明顯不良反應。中藥治療糖尿病主要依循袪火清熱、補氣養虛的用藥原則,藥物多歸入肺經、胃經、脾經和腎經,較為常用的藥物有黃芪、茯苓、山藥、血紅參、葛根等。綜上所述,本院認為中醫對糖尿病具有良好的治療效果,中醫治療糖尿病可多用袪火清熱、補氣養虛的藥材,值的在糖尿病的治療中推廣及應用。

參考文獻

[1]關懌.糖尿病中醫用藥規律分析[J].河南中醫,2013,33(6):981-982.

[2]陳新.中醫治療糖尿病用藥規律總結性分析研究[J].糖尿病新世界,2015,5(12):57.

[3]吳燕.糖尿病中醫護理[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2015,15(2):222.

[4]劉福順.糖尿病中醫用藥規律分析[J].亞太傳統醫藥,2015,23(11):133.

[5]吳嘉瑞,王凱歡,紀凱,等.基于數據挖掘的中醫治療糖尿病處方用藥規律分析[J].中國實驗方劑學雜志,2015,22(21):214-217.

篇5

中國是糖尿病的高發國家,據統計,到2025年,全球糖尿病患者將突破3億人。其中我國糖尿病患者總數將接近1億人,成為僅次于印度的第二糖尿病大國。糖尿病分為I型和Ⅱ型,其中I型糖尿病是體內胰島素分泌絕對不足,一般用胰島素替代治療,而Ⅱ型糖尿病是體內胰島素分泌的相對不足,多采用口服降糖藥治療。根據第五屆國際糖尿病聯盟西太區會議報告,目前全球確診的Ⅱ型糖尿病患者達1.3億人,其中我國超過4000萬人。糖尿病屬于中醫學“消渴”病的范疇,中醫中藥治療消渴病有著悠久的歷史,經過數千年的醫療實踐,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驗。本文對糖尿病的中藥治療現狀和進展作一綜述。

1 單味中藥治療糖尿病

1,1人參

人參作為消渴藥在中醫藥典籍中早有記載。研究證明,人參多糖是其主要降糖活性成分。有學者分離到21種人參多糖,即panaxanA-panaxanu。上述多糖以10、30和100mg/kg的劑量,腹腔注射給藥,對正常小鼠均有降血糖作用;含量較高的panaxanA、B、J、N、u、T、S、R、O對四氧嘧啶所致的高血糖小鼠均有明顯降血糖活性。

1,2黃芪

黃芪具有加強心肌收縮力、降壓、降血糖等多種藥理作用,其中由內蒙黃芪根分離出的一種多糖組分(Aps-G),具有雙向性調節血糖作用。腹腔注射給藥Aps-G250和500mg/kg連續給藥7d,對正常小鼠血糖含量無變化,但可使葡萄糖負荷后小鼠的血糖水平顯著下降,比對照組分別下降43.63%和90.88%,并能明顯對抗腎上腺素引起的小鼠血糖升高反應;給予Aps-G300mg/kg,對苯乙雙胍所致小鼠實驗性低血糖也有明顯對抗作用。臨床常與生地黃、玄參、麥冬等配合應用。

1,3黃精

其成分具有抗脂肪肝、降血糖、降壓、降血脂、防止動脈硬化的作用。黃精多糖對正常小鼠血糖水平無明顯影響,但可顯著降低腎上腺素模型小鼠血糖水平,同時降低腎上腺素模型小鼠肝臟中環磷酸腺苷(cAMP)的含量。

1,4枸杞

其多糖成分對糖尿病小鼠的胰島β細胞有保護作用,并對糖尿病模型小鼠有免疫調節治療效應。

1,5葛根

葛根中可能存在蛋白非酶糖基化抑制劑成分,對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有治療作用。

1,6黃連

臨床和實驗研究表明,黃連素具有顯著的降血糖效果,并能改善糖耐量,降低血清膽固醇,能夠顯著增強大鼠的胰島素敏感性。同時黃連素能升高胰島素抵抗大鼠的肝糖原含量。

1,7苦瓜

苦瓜醇提物有類似胰島素的作用,能增加正常小鼠的肝糖元含量,增強正常小鼠胰島β細胞的功能,改善糖耐量,降低四氧嘧啶糖尿病大鼠的血糖含量。

1,8高山紅景天

其多糖能降低腎上腺素和四氧嘧啶小鼠的血糖和血總脂,且1次皮下注射多糖的降血糖作用為胰島素的1/2。

中醫治療糖尿病常用的中草藥,有時藥理研究結果與臨床實驗并不完全相符,有些方藥對消渴病療效很好,但藥理試驗不能證實。這說明中藥的作用十分廣泛,傳統醫藥治療糖尿病的優勢不僅在于降低血糖,更重要的是通過辨證論治的方法整體調節以緩解患者臨床癥狀,防治多種慢性并發癥,延長糖尿病患者的壽命。綜觀古今,治療糖尿病的總則是以滋陰清熱、補腎健脾、益氣養陰、活血化瘀為主。常用藥物主要有以下幾類:1)滋陰藥:生地黃、麥冬、五味子和山萸肉等;2)清熱藥:葛根、黃連、連翹和生石膏等;3)補陽藥:鹿茸、肉桂、狗脊和益智仁;4)益氣藥:人參、黃芪和山藥等;5)健脾化濕藥:蒼術、茯苓和藿香等;6)理氣活血藥:柴胡、枳殼和當歸等。

2 中成藥治療糖尿病

2,1消渴丸

消渴丸是一種研究最早的復方中西藥制劑型口服降血糖的藥物。消渴丸是由黃芪、天花粉、生地、葛根、五味子和玉米須等中藥加入優降糖研制而成,中西藥之比為1000:1。通過動物實驗證明:1)消渴丸以中、西藥合用,可增強其降血糖的作用。2)具有調節胰島分泌功能和增加肝糖原含量的作用。3)有促進血清胰島素分泌的作用。4)有抑制胰高糖素的分泌。5)對于改善糖尿病患者胰島素分泌功能紊亂和避免優降糖的繼發性失效,具有積極的意義。近年來,關于消渴丸導致的低血糖反應引起了人們的注意。如《鐵道醫學》對“消渴丸致老年糖尿病患者持續性低血糖”9例作了報道,表明消渴丸所致的低血糖特別應該引起中老年人的注意。其原因可能是隨年齡的增加,腎、肝功能減退,使藥物在體內消除減慢,半衰期延長而導致藥物的蓄積,發生低血糖。加之老年人抗胰島素激素等分泌的反應障礙,必然影響血糖的恢復,導致了低血糖的持續與反復。優降糖每日僅2.5mg的劑量就可引起低血糖。而消渴丸常見服法最低劑量,內含優降糖為2.5-3.75mg,另外還有北芪、生地等降血糖藥的協同作用,已足能引起低血糖的發生。

2,2降糖安脈膠囊

有學者用1%鏈脲佐菌素(STZ)給予大鼠腹腔注射,造成糖尿病動物模型,觀察降糖安脈膠囊的治療作用。結果表明,該藥可顯著降低STZ模型大鼠的空腹血糖,改善坐骨神經傳導功能,顯著降低紅細胞山梨醇含量,改變血液流變性和坐骨神經內微循環狀態。提示降糖安脈膠囊可通過修復損傷的胰島β細胞,促進胰島素分泌,改善血液流變性和微循環,增加周圍神經組織的血液供應和營養,抑制醛糖還原酶活性,阻斷多元醇代謝通路等多種途徑,實現對II型糖尿病的治療作用。

2,3苦蕎麥復方

為觀察苦蕎麥復方對II型糖尿病大鼠胰島素抵抗(IR)及血瘀癥相關指標(TG、TCh)的影響,給予大鼠靜脈注射一定量STZ并配合高熱量飲食造成II型糖尿病模型。實驗結果,苦蕎麥復方在減輕癥狀、防止肥胖、降低血糖及提高胰島素敏感性、改善血瘀癥相關指標等方面效果優于或接近優降糖;且對糖尿病慢性并發癥發生、發展有防治作用。未發現有任何不良反應。

2,4復方丹參注射液

為探討復方丹參注射液對II型糖尿病患者的臨床治療意義,觀察加用與未用復方丹參注射液治療II型糖尿病患者各26例,觀察治療前后患者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0D)和丙二醛(MDA)含量的變化,并分別與20名健康人作比較。II型糖尿病患者SOD明顯低于健康人,MDA明顯高于健康人。加用復方丹參注射液治療后均接近于正常,未用復方丹參注射液雖有SOD升高與MDA下降,但與健康人比較仍有顯著差異。前者抗脂質過氧化損傷總有效率為90%,明顯高于后者60%的總有效率??傊琁I型糖尿病患者存在脂質過氧化損傷,復方丹參注射液能有效對抗這種損傷因而對控制糖尿病并發癥具有重要意義。

其他中藥復方還有降糖舒:成分為人參、生地黃、

熟地黃、黃芪、黃精和丹參等,能益氣養陰,生津止渴。對改善口干、乏力等臨床癥狀及降糖有一定作用。六味地黃丸:具有對抗腎上腺素等的升血糖作用,改善血液流動,滋陰補腎。降糖甲片:成分為黃芪、黃精、太子參、生地黃和天花粉等,可益氣養陰,生津止渴。金芪降糖片:成分為黃連、黃芪和金銀花等,可改善糖脂質代謝,恢復對胰島素的敏感性,促進肝糖元合成。此外,還有玉泉丸、甘露消渴膠囊、糖尿樂膠囊等中成對藥治療糖尿病也有一定療效。

3 復方制劑治療糖尿病

復方制劑治療糖尿病的探索很多,作用機制多種多樣,效果也參差不齊,多集中在治療糖尿病合并心血管病變或高脂血癥方面,其他方面的報道較少。

3,1防治糖尿病心腦血管并發癥的藥物

這類報道很多,較有代表性的如糖復康(主要由首烏、黃芪和黃連等組成),對TG,TC,LDL-C,VLDL-C,AI水平下降及HDL-C水平升高的改善幅度顯著優于達美康,并呈劑量依賴關系。可用于防治糖尿病及其血管并發癥。

3,2防治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藥物

糖絡寧(由黃芪、丹參、全蝎和牛膝等組成)對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治療效果優于對照組濟生腎氣丸,觀察指標包括空腹及餐后2h血糖、糖化血紅蛋白、血液流變學指標、紅細胞山梨醇、右腓總神經感覺傳導速度、左尺神經運動傳導速度等,在肢體麻木和疼痛、肌力減退等主要癥狀方面也優于對照組。

3,3具有新型降糖機制的藥物

糖尿寧(由生大黃、肉桂和黃連素組成)可改善糖尿病大鼠的胰島素抵抗,且具有調節血脂和抗氧化作用。三消治(由人參、黃芪和生地等組成)可使ALL糖尿病鼠胰腺β細胞的形態和數目有所改善,降低其血糖和病死率。具有對抗胰島素抵抗、促進β細胞的修復、增強胰島素生物活性的作用。糖渴清(由生地、知母和黃精等組成)可通過抑制胰高血糖素分泌、促進胰島素分泌而降低血糖??傊兴帍头降慕堤菣C制正在向多機制、全方位地深入研究的方向發展。

4 結語

篇6

中圖分類號:R259.87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04(2013)04-0074-02

糖尿病性周圍神經病變(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 DPN)是糖尿病最常見的慢性并發癥之一,多見于病程長及血糖控制差者,且部分患者神經系的癥狀先于糖尿病癥狀的發生,如能早期治療,可有效控制并發癥發展,并有望治愈。筆者采用本院自制中藥熏洗方(院協定處方)治療DPN療效滿意,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120例觀察病例為2009年1月-2012年5月本院內分泌科住院及門診的DPN患者,按隨機數字表法以2∶1比例隨機分為2組。其中,治療組80例,男59例,女21例;年齡27~70歲,平均(52.67±11.3)歲;糖尿病病程2.5~17.5年,平均(7.5±4.3)年;DPN病程1.5~5.5年,平均(3.5±2.3)年。對照組40例,男28例,女12例;年齡25~68歲,平均(51.58±10.7)歲;糖尿病病程2.4~15.9年,平均(7.3±5.1)年;DPN病程1.7~5.3年,平均(3.3±2.8)年。2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診斷標準

參照1999年世界衛生組織(WHO)診斷標準[1]擬定。①臨床表現:伴有肢體末端麻木、疼痛或發涼,感覺異常,肢體末端多呈襪套樣或手套樣分布;②神經系統檢查:肢體深淺感覺明顯減退,肌電圖提示神經傳導速度異常;③血液流變學檢查:血液流變學有不同程度的異常。

1.3 納入標準

①符合DPN的診斷標準;②除外其他因素(如遺傳、乙醇中毒、尿毒癥、甲狀腺功能減低癥、感染、營養不良、藥物或金屬中毒)引起的脊神經病變;③患者知情同意。

1.4 排除標準

①年齡在18歲以下、70歲以上者,妊娠期或哺乳期婦女,對本藥過敏者;②不合作者(指不配合飲食控制或不按規定用藥而影響療效者);③有嚴重的心、肝、腎等并發癥或合并其他嚴重原發性疾病及精神病患者;④未滿規定觀察期而中斷治療,無法判斷療效或資料不全者。

1.5 治療方法

2組患者均保持以往的飲食控制、運動鍛煉、口服降糖藥或注射胰島素等常規基礎治療。對照組在其基礎上加服彌可寶膠囊(沈陽衛材制藥有限公司生產,批號101203)500 ?g/次, 3次/d。治療組在對照組治療基礎上加用中藥熏洗方。方藥組成:大黃30 g,金銀花30 g,蘇木30 g,薄荷30 g,威靈仙50 g,黃芪60 g,牛膝40 g。加減:以疼痛為主加桃仁、紅花各20 g;以麻木為主加乳香、沒藥各30 g。藥物加水1 000 mL煎至600 mL左右,將藥液倒入ADA-23型電子按摩浴盆(北京千安達科貿有限公司)熏泡雙腳,20 min/次,再以清水洗腳。2次/d。2組均以8周為1個療程。

1.6 觀察指標與方法

①觀察治療后2組患者肢體疼痛、麻木、感覺障礙等癥狀的改善情況;②治療前后分別測定2組患者的神經肌肉傳導速度(NCV),包括運動神經傳導速度(MNCV)、腓腸神經傳導速度(SNCV)],以及血液流變學指標。

1.7 療效標準

參照文獻《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2]中有關標準。顯效:肢體疼痛、麻木、感覺障礙等自覺癥狀基本消失,NCV較治療前增加>5 m/s或恢復正常;有效:下肢麻木或疼痛范圍縮小,程度減輕,NCV較治療前增加

1.8 統計學方法

采用CS10.34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治療前后及組間比較用t檢驗;有效率的比較用χ2檢驗。P

2 結果(見表1~表3)

3 討論

DPN屬中醫“痹證”、“痿證”等范疇,為消渴繼發病癥。其病性以虛、熱為多,病位側重脾胃和腎。消渴病中后期以氣陰兩虛為病理基礎,繼而產生瘀血、濁毒,是后期發生并發癥的重要病理因素。筆者將痰濁邪毒、血瘀郁毒稱為“內生之毒”,并基于此,確立了以養筋活血祛毒為基本治則的中藥熏洗方。方中君藥:大黃,味苦,性寒,清熱解毒涼血,逐瘀通經,其性通泄,入血分,調血脈?!度杖A子本草》言其“通宣一切氣,調血脈”;金銀花,味甘,性寒,清熱解毒,不僅能解外感熱毒,更能清解血分毒熱壅滯,且有涼血養血活血之妙。《本草逢源》云:“金銀花,解毒去膿,瀉中有補……”臣藥:黃芪,味甘,性微溫,入肺、脾經,可補中益氣,補氣生血?!侗静莘暝础分^黃芪“性雖溫補,而能通調血脈,流行經絡,可無礙于壅滯也”;牛膝,味苦、酸、甘,性平,可活血通經,引血下行,并補肝腎、強筋骨。佐藥:蘇木,味甘、咸、辛,性平,味辛能散,咸入血分,故能活血散瘀、消腫止痛;威靈仙,味辛、咸,性溫,有祛風通絡止痛之效?!端幤坊x》謂:“靈仙,性猛急,蓋走而不守,宣通十二經絡,主治風、濕、痰壅滯經絡中,致成痛風走注,骨節疼痛、或腫、或麻木?!笔顾帲罕『桑『捎团c薄荷腦,有良好的透皮作用,可引領諸藥緩慢透入皮內而發揮功效。諸藥合用,共奏疏筋活血祛毒之功效而達到治療目的。

中藥熏洗療法是中醫學的傳統治療方法,具有疏筋通絡、疏導腠理、流通氣血之作用。其借助熱力,使藥力通過皮膚黏膜直接作用于局部,促進血管擴張及血液循環,改善局部及全身的組織營養、代謝,調節局部及全身神經、肌肉、器官的功能。

本觀察結果表明,在積極控制血糖基礎上,采用口服彌可保膠囊加用中藥熏洗方治療后患者臨床癥狀、NCV及血液流變學各指標的改善明顯優于單用彌可保治療。提示中藥熏洗方可通過加快血液流速、改善微循環的途徑提高受損神經傳導速度,從而改善臨床癥狀;同時也可以降低血液流變學相關指標值,改善周圍神經的缺血乏氧狀態,以修復受損的神經。

參考文獻:

[1] 世界衛生組織.關于糖尿病的新診斷標準及分型[J].中國糖尿病雜志, 2000,8(1):5-7.

篇7

關鍵詞:中藥多糖;糖尿病腎??;綜述

DOI:10.3969/j.issn.1005-5304.2017.05.032

中圖分類號:R259.872;R28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04(2017)05-0129-04

Research Progress in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Diabetic Nephropathy with TCM Polysaccharides WANG Yong-sheng1, ZHOU Si-tong2, YANG Li-xia1 (1. Gansu Provincial Institute of TCM, Lanzhou 730050; 2. Gansu Province Hospital of TCM, Lanzhou 730050)

Abstract: Diabetic nephropathy (DN)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microvascular complications of diabetes, which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causes of death in diabetic patients. Because of its high efficiency and few adverse reactions, TCM has been widely studied and used in the treatment of DN, with unique advantages. The recent research showed that a variety of TCM polysaccharides have the effects of reduce blood sugar and protect kidney. This article reviewed the research on TCM polysaccharides on th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DN, which can provide references for further study and application.

Key words: TCM polysaccharide; diabetic nephropathy; review

糖尿病腎?。―N)是糖尿病重要的微血管并發癥之一,其發病特征是腎小管基底膜增厚、腎小球肥大、腎小球和腎小管基底膜增厚和細胞外基質堆積,隨病情進展會出現慢性腎功能不全癥狀,病情遷延不愈發展至后期可導致終末期腎臟衰竭,是糖尿病患者致死的主要原因之一[1]。DN的發病機制相當復雜,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2]。目前,西藥治療DN尚無十分滿意的方法。研究表明,許多中藥對DN具有較好的治療和控制作用,主要是通過其中含有的多糖類化合物來發揮作用[3]。多糖類化合物表現出較強的降糖及改善DN中各項腎功能指說淖饔茫同時具有增強機體免疫功能、提高糖尿病患者對胰島素的敏感性、改善糖尿病患者物質代謝和腎臟組織結構等功效[4-5]。近年來,關于中藥中多糖類化合物用于DN的研究較多,本文現就中藥多糖類化合物對DN防治作用進行綜述,為進一步研究與臨床應用提供參考。

1 多糖類化合物的結構和概況

植物多糖是由許多相同或不同的單糖以α或β糖苷鍵所組成的化合物,糖的結構分類可分為一級、二級、三級和四級結構。根據多糖不同的相對分子量、糖基組成、糖基構型、糖基連接順序等方面來區分不同的多糖[6]。目前,治療DN中藥多糖類化合物主要包括黃芪多糖、紅芪多糖、地黃多糖、菊苣多糖、枸杞多糖、靈芝多糖、山藥多糖、丹皮多糖、桑葉多糖、平菇多糖等。研究表明,多糖類化合物具有提高機體免疫能力、抗腫瘤、降低血糖血脂、抗病毒等多種藥理作用[6]。

2 防治糖尿病腎病機制

中藥多糖類化合物具有多種藥理作用,不僅具有調節DN糖脂代謝的功能,而且在治療DN中對多種關鍵蛋白和基因引發的免疫和炎癥反應都具有調節作用,主要包括腎臟轉化生長因子-β(TGF-β)、腫瘤壞死因子(TNF)-α、蛋白激酶C(PKC)、血管內皮生長因子(VEGF)等。多糖類化合物防治DN的作用主要是通過調節機體內相關因子、提高機體免疫力來實現。

2.1 改善糖脂代謝

中藥多糖類化合物表現出較強的降糖作用,多種多糖類化合物的降糖效果比較明顯,同時還具有降低血脂的作用。鄧海鷗等[7]研究黃芪多糖對老年早期DN者TNF-α、白細胞介素-6(IL-6)和免疫功能的影響,黃芪多糖注射液可以降低患者血糖、早期活化T淋巴細胞、血胱抑素C、TNF-α、IL-6水平。祁雪艷等[8]研究紅芪多糖減緩DN小鼠病程進展的作用機制,結果表明,紅芪多糖可以顯著降低實驗組血糖和血脂水平??祩サ萚9]研究地黃多糖對DN大鼠模型的治療作用及對PPAR-γ信號通路的影響,研究發現地黃多糖對DN大鼠血糖具有降低調節作用。孟志卿等[10]研究發現,南瓜多糖可以顯著降低正常小鼠和四氧嘧啶誘導的糖尿病小鼠的血糖水平,升高外周血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含量,明顯改善糖尿病小鼠氧化應激效應。許建梅[11]研究中藥組分對DN大鼠腎功能保護作用的機理,結果表明,麥冬多糖可以降低血糖,改善胰島素抵抗,改善糖尿病血管并發癥。多糖類化合物降糖的機制主要是通過增強外周各組織器官對糖的循環利用、加快肝糖原的合成、促進降糖激素分泌增加和抑制升糖激素分泌的作用、抗胰島細胞氧化、調節糖代謝酶的表達等多種多樣的方式發揮其在降血糖方面的作用[7]。

2.2 調節轉化生長因子-β表達

TGF-β在體內具有多種生物學活性,是具有多項調節功能的細胞因子,目前研究認為TGF-β是導致腎小管間質纖維化、腎小球硬化和腎小管及腎小球基底膜增厚的關鍵因子,在DN的發病機制中發揮著重要作用[12-13]。TGF-β最重要的功能是調節細胞的增生、分化和胞外基質的產生。TGF-β可通過刺激細胞外基質中膠原、連接蛋白等多種成分合成來發揮作用;可抑制蛋白酶相關基因的表達,增加蛋白酶抑制物基因的過量表達來阻止細胞外基質降解,從而使細胞外基質堆積;可促進細胞外基質受體整合素基因的表達,使細胞外基質聚集性得到病理性的增強;可使成纖維細胞的增殖加快、上皮細胞的分化加劇,最終導致腎臟纖維化的發生;可抑制正常腎臟細胞的分化、增殖,使細胞直徑增大,促使腎小球肥大。在DN狀態下,高血糖、腎小球內高壓環境、糖基化終末產物聚集過多、PKC過量表達、血管緊張素Ⅱ升高等多種生化因素和其他細胞因子相互協同作用均可使TGF-β的表達增高[14]。康偉等[9]研究發現,地黃多糖能夠顯著降低DN大鼠血清中TGF-β的水平,表明地黃多糖具有治療DN的功效。彭曉珊[15]研究發現,黃芪多糖能下調TGF-β1蛋白的表達,對糖尿病大鼠腎臟表現出一定的保護作用。

2.3 調節腫瘤壞死因子-α表達

TNF-α又稱惡液質素,目前已證實其可導致腎小球微血管收縮,從而使腎小球血流量和腎小球濾過率下降,對腎臟具有導致腎組織纖維化、腎臟細胞分化等作用[16];更多的研究結果已經證實,TNF可以引起發熱,是一種內源性熱原質,它可以誘導肝細胞合成急性反應蛋白,包括C反應蛋白、肌酸激酶等,這些急性時相反應蛋白在DN病情發生發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TNF-α還具有抑制血管內皮依賴性舒張作用,從而使腎小球膜細胞出現時間和劑量依賴性的收縮,在DN病情進展中發揮作用[17]。多糖類化合物對DN大鼠等動物模型中的TNF-α具有調節作用。鄧海鷗等[7]研究黃芪多糖對老年早期DN患者TNF-α、IL-6和免疫功能的影響,發現黃芪多糖注射液可以降低患者TNF-α水平。李菁菁[17]研究枸杞多糖對DN兔腎臟組織炎癥損傷及其相關機制的影響,結果顯示枸杞多糖可以使大耳白兔腎皮質中單核細胞趨化蛋白-1、細胞間黏附分子-1、TGF-β和TNF-α蛋白表達水平不同程度降低。

2.4 調節蛋白激酶C表達

PKC是一組重要蛋白激酶,廣泛存在于人體中,包括細胞、組織和器官中都存在PKC[18]。PKC主要參與信號轉導、細胞增殖分化及凋亡[19]。研究表明,在鏈脲霉素誘導的糖尿病大鼠腎小球系膜細胞中PKC可磷酸化Na+-K+-ATP酶23位絲氨酸,從而影響血管滲透性、細胞黏附和Na+-H+交換,促進糖尿病腎小球病變的發生[20]。魏玉嬌等[21]研究紅芪多糖對DN模型db/db小鼠腎臟保護作用及其對腎組織PKC-α與VEGF表達的影響,發現紅芪多糖可以抑制PCK-α及其下游因子VEGF的過度表達,進而延緩DN的病程進展。趙蕊[22]研究枸杞多糖LBP-4a改善胰島素抵抗及治療DN作用,發現枸杞多糖LBP-4a能使DN模型大鼠腎組織細胞膜PKC活性顯著降低,從而使DN病情發展減緩。

2.5 調節血管內皮生長因子表達

VEGF在調節血管病變及糖尿病內皮功能紊亂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23]。DN發病的各項有關因素,如高血糖、缺氧、晚期糖基化終末產物、血管緊張素Ⅱ、PKC、各種生長因子和細胞因子均能刺激VEGF的合成及作用[24]。VEGF具有以下生物學特性:①對血管通透性的影響。VEGF可增強血管通透性,使腎小球蛋白濾過率增加[25]。②促進腎臟肥大的作用。VEGF可與系膜細胞表面的VEGF受體結合,活化細胞內MAPK信號轉導途徑,促使系膜細胞合成膠原增加,從而導致腎臟肥大[26]。③對病理性新生血管的生成與維持[27]。魏玉嬌[28]研究紅芪多糖對DN模型db/db小鼠腎組織VEGF與色素上皮衍生因子表達的影響,發現紅芪多糖能使VEGF在DN模型小鼠腎臟中的表達水平趨于平衡,從而抑制腎臟血管增生,延緩腎小球硬化和腎間質纖維化的進展,起到保護腎臟的作用。喬進等[29]研究靈芝多糖預防糖尿病大鼠主動脈病變及對VEGF表達的影響,結果表明,靈芝多糖對2型糖尿病大鼠主動脈VEGF的表達有下調作用,從而起到保護糖尿病大鼠主動脈的作用。

2.6 調節其他相關因子表達

除了上述DN相關因子,中藥多糖類化合物對DN一些其他相關因子也有調節作用。韓智學等[30]研究桑葉多糖對DN模型大鼠AdipoR1表達的影響,研究發現桑葉多糖能降低DN大鼠血糖、血脂水平,上調AdipoR1 mRNA的表達,提示桑葉多糖可能具有延緩DN發生和發展的作用。車光N等[31]研究菊苣多糖對鏈脲菌素DN模型大鼠糖基化的影響,實驗研究發現,菊苣多糖可通過對鏈脲菌素DN模型大鼠的抗過氧化作用,抑制其非酶糖基化,緩解DN模型大鼠的微血管病變的發展。

2.7 改善腎功能及細胞代謝

DN病理變化主要表現為腎小球肥大、腎小球和腎小管基底膜增厚、細胞外基|堆積等方面,這些變化主要是由于血糖水平升高所致,進行到晚期會出現慢性腎功能不全、終末期腎臟衰竭[32-33]。中藥多糖類化合物可通過改善腎功能、調節血糖使腎小球和腎小管病理變化趨于正常[34];也可使胰島細胞功能得到一定的改善,減輕腎臟中組織的損傷,可對防止病情進一步發展起到一定的作用[35]。

3 展望

綜上所述,中藥多糖類化合物具有多途徑、多靶點、多向性的藥理特點,在防治DN領域顯示出良好的應用前景,在治療DN上具有極大的潛力。由于DN病理機制復雜,其確切或其主要致病機制在現階段尚未完全明確。因此,具有多重藥理作用的多糖類化合物在DN防治中的地位才愈顯突出。故在后續針對多糖類化合物的研究中,應更加注重其作用機制的深入探討,充分利用中藥多糖類化合物的多種藥理作用,使其更有效地發揮臨床價值。

參考文獻:

[1] 朱辟疆,刁金囡.糖尿病腎病中西藥治療研究進展[J].中國中西醫結合腎病雜志,2013,14(3):189-194.

[2] NICHOLAS S B, LIU J, KIM J, et al. Critical role for osteopontin in diabetic nephropathy[J]. Kidney Int,2010,77(7):588-600.

[3] CHOW F Y, NIKOLIC-PATERSON D J, MA F Y, et al. Monocyte chemoattractant protein-1-induced tissue inflammation is critical for the development of renal injury but not type 2 diabetes in obese db/db mice[J]. Diabetologia,2007,50(2):471- 480.

[4] YAN X, SANO M, LU L, et al. Plasma concentrations of osteopontin, but not thrombin-cleaved osteopontin, are associated with the presence and severity of nephropathy and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in patients with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J]. Cardiovasc Diabetol, 2010,9(1):70.

[5] CALKIN A C, TONTONOZ P. Liver x receptor signaling pathways and atherosclerosis[J]. Arterioscler Thromb Vasc Biol,2010,30(8):1513-1518.

[6] x明勇,聶少平.天然產物活性多糖結構與功能研究進展[J].中國食品學報,2010,10(2):1-11.

[7] 鄧海鷗,林凱,黎映蘭,等.黃芪多糖對老年早期糖尿病腎病者TNF-α、IL-6和免疫功能的影響[J].中藥材,2014,37(4):713-716.

[8] 祁雪艷,金智生,關雁,等.紅芪多糖減緩糖尿病腎病小鼠病程進展的作用機制研究[J].中國臨床藥理學雜志,2015,31(7):526-529.

[9] 康偉,王肅.地黃多糖對糖尿病腎病大鼠模型的治療作用及對PPAR-γ信號通路的影響[J].中國生化藥物雜志,2015,35(9):30-33,37.

[10] 孟志卿,王玲.南瓜多糖對糖尿病小鼠血糖值、SOD、MDA的影響[J].信陽師范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0,23(1):75-78.

[11] 許建梅.中藥組分對糖尿病腎病大鼠腎功能保護作用的機理研究[D].北京:北京中醫藥大學,2015.

[12] LI C R, CAI F, YANG Y Q, et al. Tetrahydroxystilbene glucoside ameliorates diabetic nephropathy in rats:involvement of SIRT1 and TGF-β1 pathway[J]. Eur J Pharmacol,2010,649(1/3):382-389.

[13] HILLS C E, AL-RASHEED N, AL-RASHEED N, et al. C-peptide reverses TGF-β1 induced changes in renal proximal tubular cells:implications for treatment of diabetic nephropathy[J]. Am J Physiol Renal Physiol,2009,296(3):F614-F621.

[14] BARAKUMAR P, ARORA M K, GANTI S S, et al. Recent advances in pharmacotherapy for diabetic nephropathy:current perspectives and future directions[J]. Pharmacol Res,2009,60(1):24-32.

[15] 彭曉珊.黃芪多糖與三七總皂苷配伍對糖尿病大鼠腎臟保護作用的研究[D].長沙:湖南中醫藥大學,2015.

[16] 韓婷,井源,董硯虎.腫瘤壞死因子-α與糖尿病腎病[J].國際內科學雜志,2009,36(7):392-394,398.

[17] 李菁菁.枸杞多糖對DN兔腎臟組織炎癥損傷及其相關機制的影響[D].武漢:武漢大學,2014.

[18] 葉濤,葉湘漓,賀建華.植物多糖功能與作用機理的研究進展[J].農產品加工:學刊,2012(1):21-23,39.

[19] 公惠玲,李衛平,尹艷艷,等.黃精多糖對鏈脲酶素糖尿病大鼠降血糖作用及其機制探討[J].中國中藥雜志,2009,34(9):1149-1154.

[20] YAMAGISHI S, FUKAMI K, UEDA S, et al. Molecular mechanisms of diabetic nephropathy and its therapeutic intervention[J]. Curr Drug Targets,2007,8(8):952-959.

[21] 魏玉嬌,金智生,朱真靈,等.紅芪多糖對糖尿病腎病db/db小鼠腎臟保護作用及其對腎組織PKCα與VEGF表_的影響[J].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2014,37(2):116-120.

[22] 趙蕊.LBP-4a改善胰島素抵抗及治療糖尿病腎病作用的研究[D].秦皇島:燕山大學,2007.

[23] FAJE A T, LISA N, DEBORAH W, et al. Central diabetes insipidus:a previously unreported side effect of temozolomide[J]. The Journal of Clinical Endocrinology & Metabolism,2013,98(10):3926-3931.

[24] RAZ I, ELDOR R. Rational therapy for diabetes:early recognition of adverse effects and avoidance of disruptive false alarms[J]. Diabetes Metab Res Rev,2012,28(4):321-324.

[25] CHEN S, ZIYADEH F N.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and diabetic nephropathy[J]. Curr Diab Rep,2007,8(8):470-476.

[26] MAKUC J, PETROVI? D. A Review of oxidative stress related genes and new antioxidant therapy in diabetic nephropathy[J]. Cardiovasc Hematol Agents Med Chem,2011,9(4):253-261.

[27] MAEZAWA Y, TAKEMOTO M, YOKOTE K. Cell biology of diabetic nephropathy:Roles of endothelial cells, tubulointerstitial cells and podocytes[J]. J of Diabetes Investig,2015,6(1):3-15.

[28] 魏玉嬌.紅芪多糖對糖尿病腎病db/db小鼠腎組織VEGF與PEDF表達的影響[D].蘭州:甘肅中醫藥大學,2014.

[29] 喬進,竇志華,吳鋒,等.靈芝多糖聯合二甲雙胍預防糖尿病大鼠主動脈病變及對VEGF表達的影響[J].中國藥理學通報,2014,30(8):1079- 1084.

[30] 韓智學,薛繼婷,李齊,等.桑葉多糖對糖尿病腎病大鼠 AdipoR1表達的影響[J].中國食物與營養,2014,20(11):74-75.

[31] 車光N,劉曉舒,楊鑫,等.菊苣多糖對鏈脲菌素糖尿病腎病模型大鼠糖基化的影響[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3,33(3):605-606.

[32] CALDAS Y A, GIRAL H, CORT?ZAR M A, et al. Liver X receptor- activating ligands modulate renal and intestinal sodium- phosphate transporters[J]. Kidney Int,2011,80(5):535-544.

[33] 李志杰,張悅,劉煜敏,等.黃芪多糖對早期糖尿病腎病大鼠足細胞nephrin和podocin表達的影響[J].中國病理生理雜志,2011,27(9):1772-1776.

篇8

關鍵詞:基因芯片技術;糖尿病;中醫藥

中圖分類號:B255,4;B2-0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7717(2007)11-2218-03

糖尿病(Diabetes mellltus,DM)是一種常見的內分泌代謝疾病,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們生活方式的改變及人口老齡化,糖尿病的發病率在全球范圍內呈逐年增高趨勢,已成為繼心血管和腫瘤之后,嚴重威脅人們健康和生命的疾病。糖尿病的病因和發病機制復雜,多年來從分子水平探索糖尿病的發病機制及治療靶點一直是人們研究的熱點。傳統的研究方法大多費時、費力且收效微。近年來出現的基因芯片技術,對醫學界產生了具有深遠意義的影響。中醫藥防治糖尿病及并發癥,運用辨證論治,指導臨床用藥,有一定的優勢和療效。本文對基因芯片技術在中醫藥診治糖尿病研究中的應用作一探討。

1 基因芯片技術

1.1 基因芯片產生的背景及原理近年來,隨著人類基因組計劃(human genomic projects,HGP)研究的逐步深入,數以萬計的基因序列和表達序列標簽(expreessed sequencetags,ESTs)得到測定,GeneBank數據庫中已含有300萬個序列。研究重點將由發現新的基因轉向研究基因的功能和探索疾病與基因表達問的關系,即由基因組時代轉入后基因組時代。傳統的研究方法諸如Northern雜交、斑點雜交、RNA酶保護實驗、sI核酸酶分析等顯然無法勝任如此浩繁的工作,迫切需要一種新的研究方法能以大規模、高通量的方式進行成千上萬個基因在各種生理和病理狀態下表達狀況的研究以及分析大量的生物信息。基因芯片技術就是在這種背景下誕生的?;蛐酒?gene chip),又稱DNA微矩陣(DNA mlcroarray),是指將許多特定的寡核苷酸片段或基因片段有序地、高密度地排列固定于支持物上,待測的樣品核酸分子經過標記,與固定在載體上的DNA陣列中的點按堿基配對原理同時進行雜交。雜交形式屬于固一液雜交,與膜雜交相似。通過激光共聚焦熒光檢測系統等對芯片進行掃描,檢測雜交信號強度而獲取樣品分子的數量和序列信息,用計算機軟件進行數據的比較和分析,從而對基因序列及功能進行大規模、高通量的研究。

1.2 基因芯片分類和優點 由于基因芯片的制備方法和應用范圍的不同,可以將基因芯片依據不同的標準分為不同的種類。以載體材料區分,可以分為玻璃芯片、膜芯片、硅芯片和陶瓷芯片等。以制作方法區分,可分為原位合成芯片、直接點樣芯片等。最根本的是依據載體上的基因種類區分,分為寡核苷酸芯片(oligonucleotide microarray)、cD-NA芯片(complementary DNA mlcroarray)。cDNA芯片的探針來源于cDNA文庫、采集到的克隆或PCR產物,采用噴印法或點樣法固定到玻璃或尼龍膜上。探針斑一般為直徑100~300μm大小,等間距排列,一個標準尺寸的芯片表面目前最多可點3×105個cDNA克??;寡核苷酸芯片采用原位合成的方法將不同的序列直接合成固定于玻璃表面,可實現高密度集成。基因芯片具有無可比擬的優點:①信息量高。一張1cm2左右大小的芯片一次可同時研究1~2萬不同的已知或未知的靶基因片段,通過對比兩種不同樣品的雜交信號,可獲得幾十甚至上百個被誘導出現或消失的基因及被上調或下調的差異表達基因,而Southern、Northern或斑點雜交等均只能對某一個或幾個已知的感興趣基因分別進行研究。mRNA差異顯示技術雖然也有很大的改進,可同時有多個差異條帶顯示。但與基因芯片相比要少得多。②透明性強。由于靶基因在載體上的分布是事先由操作者設計好的,故可直接得到不同的基因序列或序列片段,而不像mRNA差異顯示技術等需要對表達差異的片段進一步克隆、測序等分析后才能知道其確切序列。③準確性高?;趬A基互補的原理,芯片技術不僅特異性強,而且沒有差異顯示技術假陽性率高的缺點。④自動化程度高。使用程序化操作只需1-2天就可以完成全部過程。

2 基因芯片技術在中醫藥診治糖尿病及其并發癥中的應用

中醫學的整體觀念認為人是一個有機的整體,構成人體的各個部分之間,結構上是相互聯系的,功能上是相互協調和相互為用的,在病理上又是相互影響的,人體與自然環境有著密切的關系。中醫藥治療糖尿病是從整體觀出發,實施辨證論治,強調整體陰陽平衡,采取綜合調節的措施。基因芯片技術研究是從整個基因組的層次來闡明所有基因在染色體上的位置、結構、基因產物的功能以及基因與基因之間的關系,具有鮮明的整體性。揭示糖尿病疾病復雜的分子機制是一項極為繁瑣龐大的工程,已知糖尿病存在多種多樣的基因表達改變,它們單獨作用或是與轉錄調節因子或信號轉導分子、收縮蛋白等共同作用,交織成復雜的網絡,利用傳統的方法和手段研究受到極大的限制,而利用基因芯片技術可以大規模進行糖尿病相關基因表達譜的分析,這將推動糖尿病的研究。中醫藥治療糖尿病歷史悠久,無論是在減輕臨床癥狀、體征或提高患者的生存質量,或改善某些實驗室的指標,都有明顯的療效和優勢。

基因芯片技術問世后不久,在糖尿病中的研究就受到廣泛的關注。糖尿病的致病機制復雜,涉及多個方面,包括遺傳和環境因素。以往的研究工作大多從一個或幾個基因蛋白質人手,分散、孤立地分析其與糖尿病病變的關系,難以從基因的整體表達譜全面地觀察糖尿病發病時基因的反應模式,因而研究工作費時、費力。但收斂甚微,基因芯片技術,以其快速、高效、高通量及平行性等特點為糖尿病的研究提供了先進的研究手段。李彭灝等用基因芯片技術研究糖腎平膠囊作用于糖尿病小鼠后基因表達的變化,建立了糖腎平的藥理基因表達差異譜。基因芯片技術將中醫藥與現代基因組學的疾病相關基因表達和現代藥物學的化學物質作用在功能上統一起來,為中醫藥和基因表達之間架起一座橋梁,在基因表達水平上解釋中藥理論和中藥的作用機制。高黝等用基因芯片技術研究1個糖尿病家系中的與腎虛(陰陽兩虛)一血瘀相關聯的基因表達譜,對糖尿病家系中的3例腎陰陽兩虛一血瘀證一糖尿病患者與同一家系中的2例正常人進行檢測。發現差異基因446條,其中上調基因8條,下調基因438條,說明糖尿病虛證與基因下調有密切聯系。利用基因芯片技術的證候一基因組學將宏觀的中醫證候與微觀的基因功能相聯系,在中醫藥診治糖尿病的的現代化研究上提出了新的探索途徑。

3 基因芯片技術在中醫藥診治糖尿病及其并發癥研究中的應用前景

3.1 從微觀上探討糖尿病及其并發癥的體質本質 中醫體質學說是以中醫理論為主導,研究各種體質與體質類型的生理病理特點,并以此分析疾病的研究狀況、病變性質及發展趨勢。體質是由先天遺傳和后天獲得所形成的形態結構、機能活動方面固有的、相對穩定的個體特性?;蛐酒夹g可以檢測出不同體質類型相關的基因及其表達,研究基因組與糖尿病及其并發癥的的相關性。糖尿病病因復雜,具有遺傳異質性,是在遺傳易感基礎上加環境因素誘發而發病。由于遺傳的因素,機體存在對某些疾病易感的基因異常,利用芯片技術的測序功能可高效、準確地檢測基因突變和進行基因多態性分析。另一方面在環境因素的作用下,這些具有疾病易感性的基因可不表達或高表達,從而發生或不發生疾病,從基因水平探討糖尿病及其并發癥的體質本質。中醫藥治療糖尿病及其并發癥,重點在發揚機體的抗病能力,調整機體的功能狀態,影響基因的調控表達,特別是表達產物的標識方面從整體上調整體質。運用基因芯片技術可以從微觀上揭示糖尿病及其并發癥體質本質。

3.2 基因芯片技術應用于糖尿病及其并發癥的證候客觀化的研究在糖尿病及其并發癥的診治中,中醫藥體現了一定的優勢,辨證論治是中醫藥的一大特征,中醫“證”的研究是中醫藥臨床治療糖尿病及其并發癥的核心,但是“證”的本質研究一直難以有重大進展。傳統研究基因功能一般從基因的差異表達著手,一次是對一個基因或幾個基因進行研究,這種研究手段效率低下,無法滿足功能基因組研究的需要,更無法全面弄清楚“證”的實質。糖尿病具有很強的異質性,利用基因芯片技術可以從微觀分子水平來揭示中醫證候的本質。

3.3 基因芯片技術用于篩選有效藥物和治療效果的評價

糖尿病目前尚無根治方法,故選擇合適的藥物來控制疾病的發展是至關重要的。通過長期臨床實踐證明,中醫藥治療糖尿病的療效是肯定的。中藥的藥理作用具有多途徑、多靶點的特點,所以利用基因芯片技術建立中藥研究的技術平臺,進行中藥治療糖尿病的療效評價、篩選中藥新藥及代謝與毒副作用的評價方面具有重要的意義。

篇9

關鍵詞 早期糖尿病腎病 中西醫結合療法

資料與方法

2002年5月~2007年10月收治早期DN患者90例,均符合1999年WHO糖尿病分類及診斷標準,確診為2型糖尿病。糖尿病腎病診斷及分期標準參照中華醫學會糖尿病分會2003年《中國糖尿病防治指南》判定為早期糖尿病腎病,并除外急、慢性腎炎、腎病綜合征、尿路感染、酮癥酸中毒以及心功能不全、惡性高血壓、糖尿病腎病臨床期、腎功能衰竭期者。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治療組48例,其中男30例,女18例;年齡34~68歲,平均48.3歲;病程3~20年,平均6.2年。對照組42例,其中男26例,女16例;年齡32~68歲,平均48.4歲;病程3~21年,平均6.8年。兩組一般資料差異無顯著性(P>0.05)。

治療方法:對照組接受糖尿病常規治療,包括飲食控制、運動療法和降糖藥物治療(包括胰島素治療),將血糖控制在良好水平,伴有高血壓者運用ACEI類降壓藥物,將血壓控制到滿意水平。治療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加服中藥湯劑:熟地20g,山藥10g,山萸肉10g,茯苓8g,澤瀉8g,丹皮8g,桂枝5g,制附子5g,生黃芪30g,當歸10g,丹參20g,水蛭10g,紅花8g。潮熱口干者加知母、地骨皮各10g;目糊頭暈者加枸杞子10g,杭白芍10g;四肢麻木者加桑枝10g。1個月為1療程。

觀察指標:療程結束后進行臨床癥狀、空腹血糖、腎功能、24小時尿白蛋白定量、血脂、血流變等項目觀察。

療效判定標準:①顯效:治療后臨床癥狀明顯改善或消失,24小時尿白蛋白定量下降≥70%者;②有效:治療后臨床癥狀改善,24小時尿白蛋白定量下降30%~70%;③無效:治療后臨床癥狀無改善,24小時尿白蛋白定量下降<

30%。

結 果

結合組顯效18例,有效24例,無效6例,總有效率87.92%;對照組顯效12例,有效18例,無效10例,總有效率71.43%。

討 論

選方以金匱腎氣丸為基礎方,功效溫補腎陽,加益氣活血化瘀通脈藥物治療早期糖尿病腎病。方中地黃滋陰補腎,山萸肉、山藥補益肝脾,茯苓、澤瀉、丹皮協調肝脾,附子、桂枝溫陽暖腎,意在微微生火,以鼓舞腎氣,取“少火生氣”之意,諸藥合用有溫補腎陽之效。既往研究證實其中的六味地黃丸有降低血糖、血脂、血壓,改善腎功能,調整機體免疫功能、保護腎臟等作用,并有減少蛋白漏出、降低尿蛋白的作用;桂枝、附子溫補腎陽、化氣利水;現代研究表明溫補腎陽可調節腎上腺皮質功能,化氣利水可調節尿液排泄。脾為后天之本,脾虛不能為胃行其津液,不能輸布水谷濡養全身,而出現消渴,重用黃芪健脾益氣;現代研究表明,黃芪不但可降血糖,還可增強機體的免疫力,減輕免疫復合物對腎小球基底膜的損害,改善微循環,增加腎血流量,顯著改善患者尿白蛋白的排泄,提高腎小球的濾過率。黃芪、當歸即當歸補血湯,氣血足則水谷精微得到正常輸布;丹參、紅花、水蛭活血化瘀通脈;半夏、砂仁和胃溫中,保護胃黏膜,減少活血藥物(尤其是水蛭)對胃黏膜的刺激。全方共奏溫補腎陽、補氣、活血化瘀通脈之功效。

在糖尿病腎病早期,中西醫結合治療不僅能改善糖尿病腎病患者的臨床癥狀,還能保護腎功能、有效降低尿微量白蛋白,有效防止和延緩糖尿病腎病的發生和發展。

參考文獻

篇10

糖尿病足又稱為糖尿病性肢端壞疽,是由糖尿病神經血管病變引起的下肢病變的總稱,可歸屬于中醫學“脫疽”等病的范疇。中醫學認為,糖尿病足為消渴的一個變證,多由消渴日久,氣血生化乏源,久則傷及脾腎之陽,最終腎陽虛衰所致,屬中醫學陰疽、腳疽、脫疽范疇。它是糖尿病嚴重的并發癥之一,也是糖尿病患者致殘致死的重要原因,糖尿病患者的截肢率是非糖尿病患者的15倍。據報道,國內糖尿病足占住院糖尿病患者的12.4%,截肢率為7.3%[1],造成巨大的經濟和社會負擔,因此對本病的預防和治療極為重要。近年來的臨床實踐表明,中醫藥防治糖尿病足有較大的優勢,越來越成為不可或缺的一環。

1 發病機制

中醫對本病發病機制的認識從古至今不斷發展,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力求更深入、更全面。糖尿病足屬于中醫學“脫疽”等范疇。其本在肝腎陰虛、營衛不足,其標在血瘀、熱毒、痰濕。鄧鐵濤[2]認為糖尿病足是在心、脾、腎功能虛衰的基礎上,因不同外來傷害致氣滯、血瘀、痰阻、熱毒積聚而形成。陳亮光[3]認為腎虛、內熱是本病的主要內因,外感濕熱是其主要外因,臟腑失調、陰虛內熱、血氣壅澀、營衛不行、濕熱壅盛是其主要病機。呂維名等[4]認為糖尿病足主要是氣陰兩虛、血脈瘀塞、肢端失養所致,屬本虛標實之證,以氣陰兩虛為本,瘀血、熱毒為標,以氣虛血瘀、陽氣不達為病機關鍵。程益春[5]則認為本病是在消渴病基礎上,復感寒邪、濕毒、火熱及外傷等因素,進一步導致氣陰虧耗,血脈凝滯,邪毒內侵,致使皮膚筋肉潰腐而成本病。其中元氣虛弱、瘀阻脈絡是病機關鍵。唐漢鈞[6]強調脾虛失運、濕熱內生是糖尿病足的重要病機之一。脾的運化功能失司,水濕不化,濕濁內蘊,久而釀生熱濁,阻于肌腠,發為潰瘍;濕為陰邪,粘滯重濁,其性趨下,潰瘍多發于下肢,纏綿難愈。李應東教授在此方面做了深入系統的研究并結合臨床經驗、綜合各家之見,認為氣陰兩虛、痰濁濕熱、瘀血痹阻脈絡乃是其病機關鍵。

2 糖尿病足的中醫藥治療

2.1 辨證論治

李老師認為本病主要病機為氣陰兩虛、痰濁濕熱、脾胃虛弱,瘀血阻絡。氣陰兩虛為本,瘀血、熱毒、痰濕為標。治病必須求本,在治療過程中,必須緊緊抓住健脾,益氣,養陰,活血,然后針對不同病因、癥狀進行辨證施治,才能奏效。

2.1.1 氣虛血痹型 癥見肢體麻木不仁,肢涼刺痛,以下肢為著,入夜疼痛加劇, 得溫痛減,遇寒加重,面色恍白,自汗氣短,神疲倦怠。舌淡苔白,脈虛細無力。治則:益氣養血,溫經通絡。方用黃芪桂枝五物湯加減,藥用生黃芪、桂枝、赤芍、白芍、當歸、丹參、甘草、大棗、生姜等。

2.1.2 脾虛痰阻型 癥見胸悶納呆,肢體困重,麻木不仁,或如蟻行,乏力倦怠, 兼頭暈目眩,頭重如裹,胸脅作痛,腹脹便溏。舌質淡、舌體胖、苔白膩,脈濡滑。治則:益氣健脾,化痰通痹。方用指迷茯苓丸合補中益氣丸加減,藥用茯苓、半夏、枳實、陳皮、黨參、白術、大腹皮、當歸等。

2.1.3 寒濕阻滯型 癥見患肢發涼,觸之皮溫降低,畏涼喜暖,皮膚蒼白,遇冷則痛,得熱則舒,午后患肢腫脹,且有沉重感,呈襪套樣分布,趺陽脈搏動微弱, 趾間及足底部潰爛流膿血,或見周圍有小水泡,可見間歇性跛行,口渴欲熱飲, 小溲清長量多,體倦乏力消瘦。舌淡、苔白膩,脈沉細而遲。治則:溫經通絡, 散寒 除濕。方用獨活寄生湯合六味地黃丸加減,藥用川 烏、桂枝、獨活、桑寄生、紅花、牛膝、川斷、生地、山藥、茯苓、澤瀉、當歸、赤芍、熟地、山萸肉等。

2.1.4 瘀血阻絡型 癥見患肢發涼,麻木不仁,酸楚疼痛,痛有定處,間歇性跛行,足部 皮膚黯紅或青紫,舌質黯、有瘀斑、苔薄白, 脈沉細或澀。治宜益氣通絡,活血散瘀。方用血府逐瘀湯合丹參飲加減,藥用:枳殼、白芍藥、水蛭、蜈蚣、柴胡、生地黃、川芎、當歸、桔梗、牛膝、青皮等。

2.1.5 濕熱內蘊型 癥見肢端壞疽,潰爛,流膿,膿液黃稠,疼痛劇烈,舌質黯紅、苔黃 膩,脈數。治宜滋陰清熱,化瘀排毒。方用龍膽瀉肝湯合仙方活命飲加減,藥用:龍膽草、澤蘭、車前子、梔子、生地黃、柴胡、赤芍藥、天花粉、皂刺、牛膝等。

2.2 糖尿病足外治法

《醫學源流》有“外科之法,最重外治”之說,對于輕淺之瘡瘍可專用外治收功。近幾年亦有研究外治法治療糖尿病足,可采用外洗劑、濕敷劑、膏劑、散劑及酊劑等。外治之理同內治之理,在辨證論治的基礎上,根據患者的臨床表現有無破潰流膿及患者的虛實寒熱,適當地選擇外用藥物進行熏洗或者外敷,配合內服中藥取效較好。于秀辰等[7]強調局部治療可根據局部情況選擇藥物:熱毒熾盛,局部紅腫,以金黃膏箍圍,以利炎癥局限,膿液形成;濕熱癥明顯,可以二妙散調敷;未破潰者亦可以生大黃30g、土茯苓15g、野15g、煎水泡洗;創面干燥時,可用生肌玉紅膏外敷瘡面。趙氏[8]以生附子、桂枝、生黃芪、丹參、忍冬藤、乳香、沒藥等制成洗劑,具有養陰清熱,化瘀通絡、消腫生肌等作用。李老師則吸取各家之長,并結合臨床經驗常用血竭6g、防風、桂枝、桃仁各10g,蘇葉、白芷、艾葉、當歸各15g,敗醬草、薏苡仁各20g,金銀花、芒硝各30g等,煎湯外洗, 療效顯著。

2.3 應用中藥制劑治療

如采用葛根素注射液,脈絡寧注射液(由中藥玄參、牛膝等藥物制成的復方注射液),川芎嗪(中藥川芎提取物),丹參注射液靜脈滴注。常用藥物還有燈盞花注射液,血栓通注射液等都是通過活血化瘀通絡,降低血小板聚集和血液粘稠度,防止微血栓形成,改善微循環而發揮作用。

2.4 預防為主

糖尿病足是糖尿病嚴重的合并癥,也是糖尿病人致殘、致死的重要原因。在積極治療的同時,做好預防工作也是非常重要的,能減緩糖尿病足的發生、發展,包括:積極控制血糖、避免外傷、注意足部衛生、不用過熱的水燙洗,如有雞眼、胼胝、大皰、腳癬應積極治療,不能自行剪割、處理,定期到專科檢查。

綜上所述,中醫認識其病因病機多認為是氣陰兩虛、瘀血痰濁痹阻脈絡,又感受濕熱邪毒而發。臨床上多以辨證論治為原則,益氣養陰,活血化瘀通絡為法,化瘀亦可蕩滌痰濁,在治療的同時不忘本病是氣血陰陽虧虛,日久而致脈絡壅滯而發,故須標本兼顧,切忌不顧因虛致瘀,一味破血祛瘀。既要充分發揮中醫藥優勢內外同治,亦不可忽視全面、綜合、基礎治療,應系統深入地將本病理論與臨床療效推上一個新的高度,并要加強糖尿病知識的宣教,提高醫患對本病的認識,加強本病的預防。

【參考文獻】

[1] 《中國糖尿病防治指南》編寫組.中國糖尿病防治指南[M].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2004:148.

[2] 賈曉林,蔡文就,劉晨輝.鄧鐵濤教授論治糖尿病足經驗[J].廣州中醫藥大學學報,2005,22(3).

[3] 陳亮光.糖尿病足的病因病機[J].中國中西醫結合雜志,2000,20(6):406.

[4] 呂維名,鐘國連.中西醫結合治療糖尿病足的臨床觀察[J].中國中西醫結合雜志,2003,23(12):913.

[5] 程益春.糖尿病足的中西醫結合治療[M]//林蘭.中西醫結合糖尿病研究進展.北京:海洋出版社,2000:375.

[6] 秦海.唐漢鈞教授中西結合治療糖尿病足潰瘍經驗[J].陜西中醫,2003,24(9):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