顱內腫瘤范文

時間:2023-03-21 07:21:15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顱內腫瘤,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顱內腫瘤

篇1

頭痛 頭痛是臨床上常見的癥狀之一,很多人認為是小毛病。一般情況下,偶爾頭痛或改變而頭痛不會有太大的問題,如果長時間頭痛就應引起重視。長期頭痛或經常頭痛可能是重病的先兆。如果頭痛有持續性、陣發性加劇,清晨加重等特點時,應高度警惕。

精神異常 臨床上以情感淡漠、感覺遲鈍、記憶力下降為多見,有時表現為傻笑、語言錯亂、定向障礙、缺乏自制力。有些表現為情感障礙,如表情淡漠、反應遲鈍、少語,不知道或不認識自己的親人,有情感倒錯現象,記憶力特別是近記憶力下降明顯,甚至對家人姓名、年齡均遺忘。理解、計算、定向出現困難。有表現為動作和行為障礙的,無故摸索、強握、亂跑、隨地大小便,甚至出現幻覺和幻聽。

因此,老年人出現精神異常,除了患精神疾病之外,不能完全排除顱內腫瘤的存在,需進一步檢查。—般認為,腦內腫瘤發生在額、顳等部位者較多產生精神癥狀。

視力下降 很多老年人以為視力下降是老花眼造成的,實際上顱內腫瘤也能造成視力下降,且和老花眼不同。老花眼可以通過配老花鏡來矯正,而顱內腫瘤造成的視力下降不能通過配鏡來矯正。

篇2

1 出現精神障礙

顱內腫瘤常常會引起患者的精神異常。發生該癥狀的患者可占顱內腫瘤患者的25%~40%。顱內腫瘤引起的早期精神障礙主要表現為頭昏、頭痛、失眠、情感淡漠、精神遲鈍、記憶力差等。這些表現常被誤認為是神經官能癥造成的。當病情嚴重時,出現精神障礙的患者常表現為傻笑、語言錯亂、定向障礙、缺乏自制力、理解困難;有的還會出現動作障礙和行為障礙。因此,老年人若出現精神異常,除可能患有精神疾病之外,還有患顱內腫瘤的可能。

2 出現幻嗅

幻嗅是指一個人感覺自己嗅到了一種或幾種令人惡心的怪氣味,而實際上這些氣味并不存在。這是因為人的嗅覺中樞存在于大腦顳葉部的一個叫做海馬溝回的地方。當顱內長有腫瘤時,腫瘤對腦神經的壓迫會干擾到嗅覺中樞,使人出現幻嗅。因此,當老年人出現幻嗅時應考慮到有患顱內腫瘤的可能。

3 視力突然下降

顱內腫瘤會導致患者的視力突然下降。該癥狀在腫瘤出現的早期并不明顯,當瘤體逐漸增大,壓迫了視神經后,就可引起視神經萎縮,導致患者的視力突然下降甚至失明。另外,這類患者還經常伴有視野缺損,常常需要歪著頭斜視才能看清楚一個物體。因此當老年人出現此類癥狀時,應想到有患顱內腫瘤的可能。

4 突然發生癲癇

癲癇患者多為20歲以內的青少年,若老年人突然發生癲癇就有可能是顱內腫瘤引起的。據臨床研究表明,有1/3以上患顱內腫瘤的病人會出現癲癇癥狀。出現癲癇癥狀的這類病人會出現持續、頻繁的抽搐,在抽搐的間歇期神志不能恢復,如果不及時搶救,會有生命危險。一般來說,生長在大腦前半部、靠近大腦皮層的腫瘤易引發癲癇,這類腫瘤多為良性腫瘤或是程度不高的惡性腫瘤。對這些腫瘤如能早期作出診斷并及時進行手術,可取得滿意的療效。但這些顱內腫瘤的患者因為長期有癲癇癥狀,所以經常被誤認為是患了癲癇病,而延誤了治療。

5 清晨常常頭痛

這種頭痛常發生在早晨四五點鐘,患者往往在熟睡中被痛醒,起床活動后,到上午八九點鐘該癥狀會逐漸減輕以至消失。這是因為顱內腫瘤會使腦循環的脊髓液發生部分梗阻。人入睡后其腦脊液的流動變得緩慢,所以顱內腫瘤患者最容易在入睡后發生腦脊液梗阻,進而出現腦積水;到了清晨,由于腦積水的增多,患者便出現劇烈的頭痛。起床后患者腦脊液的循環會加快,這時其頭痛的癥狀可暫時得到緩解。因此,當老年人常常出現清晨頭痛的癥狀時就應考慮到有患顱內腫瘤的可能。

6 常出現噴射狀嘔吐

顱內腫瘤患者可出現嘔吐的癥狀。但這種嘔吐與胃腸道疾病患者出現的嘔吐相比有明顯的不同。腫瘤患者的嘔吐常不伴有胃脹、惡心、腹痛、腹瀉等癥狀,而是在一陣頭痛之后突然出現“噴射狀”的嘔吐,嘔吐物常可被噴出二三尺遠。這是顱內腫瘤的體積變大后使顱內壓升高的結果。因此,當老年人常出現“噴射狀”的嘔吐時應考慮到有患顱內腫瘤的可能。

7 單側眼球凸出

在顱內腫瘤形成的初期,可造成該病患者單側眼球向前凸出,嚴重時可導致其眼瞼閉合不全。因此,當老年人出現單側眼球向前突出或眼瞼閉合不全的癥狀時,應考慮到有患顱內腫瘤的可能。

8 單側耳聾

若老年人在未患中耳炎和未受到耳部外傷的情況下,卻出現了一側耳朵的聽力減退,就應考慮其顱內是否長有腫瘤。因為該癥狀有可能是顱內腫瘤壓迫了聽神經的結果。

9 感覺功能減退

若老年人出現了半側身體的感覺功能(包括疼痛、冷熱、觸碰、震動、形體辨別等)減退甚至喪失的癥狀時,應考慮到其大腦半球的中部長有腫瘤。因為感覺中樞位于大腦半球的中部,該癥狀有可能是腫瘤壓迫感覺中樞導致的結果。

10 半身不遂

篇3

通訊作者:趙紅梅

【摘要】 目的 總結顱內腫瘤圍術期的護理經驗。方法 對有記載的顱內腫瘤圍術期護理病例做回顧性分析。結果 術前嚴密觀察病情、防止肺部感染、良好的基礎護理及心理護理、術后采取正確的臥姿、預防術后并發癥等是確保患者渡過術后危險期、提高腦腫瘤手術成功率的關鍵。結論 顱內腫瘤圍手術期護理措施必須科學嚴謹。

【關鍵詞】 腦腫瘤; 圍術期; 護理

顱內腫瘤有原發性腫瘤和繼發性腫瘤兩大類。顱內腫瘤的臨床癥狀為顱內壓增高和腫瘤的定位癥狀[1]。手術是基本的治療方法。圍術期護理的目的在于提高患者對手術的耐受力,減少術后并發癥的發生,促進機體順利地康復。本院2008年5月~2011年5月共實施手術治療腦腫瘤患者41例,現將護理經驗總結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組41例,男20例,女21例;年齡14~73歲。其中膠質瘤25例,髓母細胞瘤4例,顱咽管瘤6例,腦膜瘤6例。臨床表現以頭痛、嘔吐、視水腫或萎縮多見。本組患者行腫瘤全切除25例,大部切除11例,部分切除5例。

1.2 護理方法 腦部腫瘤在明確診斷后,為解除顱內壓增高及保障生命安全,必須經過手術治療才能達到挽救患者生命的目的。要求護理人員做好每一項護理工作,保證患者安全渡過危險期。

1.2.1 術前護理 常規全身檢查和局部定位檢查,如腦CT、磁共振、腦電圖等,以及各項與疾病有關的特殊檢查。術前準備同常規手術。對有反復嘔吐、頸項強硬、強迫的患者及早采取緊急措施。病情許可先理發剃頭、鉆孔,安置腦室引流管以備急用。對突然呼吸停止的患者,立即進行眶側腦室穿刺減壓,挽救生命。

1.2.2 術后護理 患者手術結束后回重癥監護室觀察、護理。監護室內有專職人員護理,有齊全的搶救設備和物品、藥品,如搶救車、氧氣、吸引器、監護儀、人工呼吸器、氣管切開包、腦室引流包等,便于搶救工作的順利進行。

1.2.2.1 臥位 全麻者同全麻術后護理,待清醒后頭部抬高30°,以利于靜脈回流,減輕腦水腫;頭轉向健側,避免壓迫手術傷口、擠壓減壓窗,引起ICP的增高。后顱窩腦干及鄰近組織的腫瘤術后取健側臥位,嚴禁患側臥位,因手術切除腫瘤后,腦干附近留有空隙,患側臥位會引起腦干移位,造成腦干功能衰竭,危及生命。

1.2.2.2 嚴密觀察病情 包括意識、瞳孔、血壓、脈搏、呼吸及肢體運動,并按Clasgow昏迷分級標準評分并記錄[2]。術后24 h內注意血壓與脈搏的變化,預防低血容量性休克和顱內出現術后血腫的可能。尤其是腦膜瘤術后,由于腦膜瘤周圍血供豐富,易引起術后顱內血腫。

1.2.2.3 傷口置引流條的患者要觀察引流液的顏色和量。淡紅色為正常引流液,若引流液為新鮮的血樣液體提示有活動性出血,引流液為無色的液體而且量多可能是腦脊液引流過多。均應向醫生反映,及時處理。一般引流條24 h后拔除。觀察時要注意敷料是否干燥,如果潮濕說明有腦脊液漏,應及時請醫生處理,以防逆行感染。

1.2.2.4 術后3~7 d為術后反應期,此階段是關鍵時期,也是腦水腫高峰期。除嚴密觀察病情外,根據醫囑準確使用脫水治療,給予20%甘露醇250 ml靜滴與速尿40 mg每6 h一次交替使用,使用過程中觀察脫水治療的療效,以順利渡過此關[3]。另外此階段還可出現高熱,尤其是鞍上近下丘腦區域手術可出現持續高熱,要及時給予物理或化學降溫。中樞性高熱采用物理降溫法為宜。對體溫過低或體溫不升的患者采取保暖措施。術后體溫恢復正常后又出現發熱或持續高熱不退者應考慮有否繼發感染(顱內感染、肺部感染、尿路感染、頭皮下積液等),如懷疑顱內感染可通過腰穿留取腦脊液化驗來證實。

1.2.2.5 額、顳部位手術后患者可能有癲癇發作,注意防止墜床。對有精神癥狀的患者加以保護性約束,以免自傷或傷及他人。尿潴留患者及時給予導尿,以免引起繼發性ICP增高。

1.2.2.6 飲食護理 術后24 h,患者清醒,吞咽、咳嗽反射恢復、腸鳴音恢復可進流質飲食。以后視胃納情況可改為半流、正常飲食。飲食以高蛋白、高熱量、低脂肪、易消化為原則。

1.2.2.7 術后有腦室體外引流的患者按腦室引流常規護理。

1.2.2.8 手術后7~10 d傷口可酌情拆線[4]。對顱壓較高,頭皮有一定張力的傷口及體質虛弱的患者的傷口采取間斷拆線,拆線后觀察傷口有無腦脊液漏。

2 結果

本組患者共41例,行腫瘤全切除25例,大部切除11例,部分切除5例。21例治愈出院,19例癥狀改善,1例因繼發性顱內血腫等并發癥死亡,治愈率52.5%,有效率97.56%。

3 討論

顱內圍手術期患者病情重、危險性高,隨時有意外情況發生的可能而導致并發癥(出血、腦水腫、癲癇、腦積水、繼發性腦缺血等),而這些情況發現越早,治療效果越好。所以,嚴密的觀察非常重要,正如Schmidek所說:由有技能的護士持續觀察至關重要,由訓練有數和具有洞察力的護士觀察和評估患者比監護設備可靠得多,圍手術期血壓的穩定至關重要[5]。另外術前評估,充分的準備及心理護理是治療成功的基礎;術中醫護密切配合,加強監護是成功的關鍵;術后密切觀察病情變化,防止并發癥的發生能確保治療的良好效果。

參 考 文 獻

[1] 田貞.腦腫瘤手術的護理.河北醫學,2007,13(8):1000.

[2] 袁巧玲,甄云濤,管桂鳳.神經外科患者術后抗生素相關性腹瀉的觀察與護理.護理雜志,2006,23(10):79.

[3] 金錦華,尹香花.鞍區腫瘤切除術后并發癥的護理.現代護理,2006,12(24):2317-2318.

[4] 劉麗君,管驊.經單鼻子L蝶竇入路內鏡下切除垂體瘤圍手術期的護理.護士進修,2007,22(19):1767-1768.

篇4

【關鍵詞】 顱內腫瘤 手術 麻醉

中國分類號:R473.5文獻標識號:B 文章編號:1005-0515(2010)10-168-02

顱內腫瘤的確診率隨診療進步而升高.年發病率約為10/10萬人,手術是顱內腫瘤的首選治療方法。顱內腫瘤為神經外科的多發病。通常需全麻下手術治療。但手術和麻醉引起的應澈反應可加重顱內腫瘤所繼發的顱內壓(ICP)增高[1] 。如果麻醉和手術期間處理不當可進一步加重ICP的增高,引起腦灌注壓(CPP)的降低,從而導致腦缺血、缺氧,嚴重時甚至危及生命。為提高手術和麻醉的安全性和手術的治禽率,降低手術的死亡率[2].現將我院86例顱內腫瘤手術的圍麻醉期管理經驗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組顱內腫瘤摘除術86例病人.均經CT、MRI,結合臨床確診。男15例,女21例;年齡20~65歲.體重41~75 kg;ASA I~Ⅱ級病人32例(88%),Ⅲ級5例(12%)。

1.2 麻醉監測與方法術前用藥:阿托品0.5 mg、魯米那0.1 g肌注。入室后建立輸液通路,常規監測SBP、MAP、HR、DBP、ECG、SpO2 和觀察尿量。全部病例均采用靜吸復合麻醉。麻醉誘導:依次靜脈注入咪唑安定0.04~0.06 mg/kg,芬太尼2~4 ug/kg,維庫溴胺0.04 mg/kg.異丙酚2~2.5 mg/kg.琥珀酰膽堿2 mg/奴,維庫溴胺0.06~0.08 mg/kg,并以2%利多卡因2ml行咽喉噴霧氣管插管。置管后實施控制呼吸,設定呼吸參數:VT 8~12 mL/kg、I:E 1:2、f 12~14次/min、調控呼吸末二氧化碳分壓(PETC02 )。麻醉維持以異氟醚/安氟醚1% ~3%VOL吸人.間斷追加肌松劑維庫溴胺,鎮靜鎮痛劑異丙酚、氟哌啶、芬太尼。

1.3 手術部位與手術部位:幕上腫瘤切除22例.幕下腫瘤切除14例。手術:取仰臥/頭側臥位25例,側臥位11例。

1.4 術中液體及治療 切皮前常規輸注抗生素。術中輸液種類為甘露醇、乳酸鈉林格液、聚明膠肽或6%羥乙基淀粉、庫血。血壓高或有心肌缺血改變的患者以硝酸甘油滴注[(0.5~20 ug/(kg•min)]。部分預估手術失血量較多的病人,屆時使用控制性降壓術。

1.5 術后處理 手術結束前1 h,停止追加肌松劑及芬太尼。手術結束后視情況進行拮抗處置:以新斯的明1 mg、阿托品0.5 mg合劑分次拮抗。未清醒者應用佳蘇侖25~50 mg/次.氟馬西尼0.2~0.5 mg/次催醒。待病人咳嗽與吞咽反射恢復后拔出氣管導管,待其應答反應出現,自主呼吸,情況穩定,f>12次/min,VT>500 mL,SpO2>95%,送回病房。

1.6 統計分析 所有資料用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P

2 結果

全組資料中,手術時間平均4.16 h(2.30~7.35h).麻醉總時間3.20~8.25 h(平均增加麻醉時間53min)。顱內操作時SBP、DBP、MAP下降>10~20 mmHg 19例。HR變化在10~20次/min范圍內17例(50%)。手術層次關顱(縫硬腦膜,置引流管,縫帽狀腱膜,縫頭皮)時的生命體征較為平穩。ECG監測s―T段短期改變有4例,麻醉期間維持SpO2 >98%、PETC02 30~34 mmHg,手術期間無明顯體動,調控生命體征平穩。芬太尼平均總劑量5.3 ug/kg;維庫溴胺平均總劑量0.27 mg/kg;液體量8.26 mL/(kg•h),手術時間(4.16±3.24)h,呼吸恢復時間(6.03±3.47)min,清醒時間(10.23±5.19)min,18例(50%)病人術畢自然睜眼,18例(50%)病人手術結束進行拮抗處置,咳嗽與吞咽反射出現,自主呼吸恢復.能應答,拔出氣管導管送回病房,全組病例無麻醉死亡。

顱內壓的控制:在掀開顱骨骨瓣前,以給氧、實施過度通氣、加深麻醉、維持低PETCO2 為主。打開骨窗時觀察硬腦膜的張力狀態,評定以硬腦膜與骨窗平齊為正常,高于骨窗為腦膨出,低于骨窗為腦松弛的狀態。其中有8例病人術前有顱內壓增高癥狀,腦水腫明顯,入院即給予治療,切皮前應用甘露醇。有4例病人打開骨窗見腦膨出,采用降顱壓處理。術前合并顱內高壓的,術前即輸入20%甘露醇1~2 g/kg;掀開顱骨骨瓣后,骨窗硬膜張力大,有腦膨出情況,據情況應用呋噻米l0~20mg,地塞米松l0mg,并加深麻醉,或重復應用甘露醇。合并心肺或其他系統疾患,術前做相應處置,調控為最佳狀態。圍麻醉期進行相關處理。

3 討論

顱內手術圍麻醉期管理的特殊點在于所有處置圍繞控制顱內壓進行,麻醉中既要注意維持腦的灌注壓,又必須提供適宜的條件手術,控制強烈的應激反應,達到腦松弛[3]。顱內手術視野相對窄小;大多數病人頭部處于被動而持久固定的手術,特別是用顱腦定向儀顱內顯微操作,手術時間較長;顱內操作精細,不允許絲毫移動,包括咳嗆。因而麻醉特點是本著先深后淺,及時調整的原則。

3.1 有效控制應激反應全麻誘導插管期:置人喉鏡,顯露聲門可引起反射性血壓升高和心率加速;繼后擺設手術.置頭架頭釘、過淺的麻醉都可能導致嗆咳;手術切皮,剝離骨膜,鉆孔,掀骨瓣等這些最強烈的刺激,需要給以充分的麻醉性鎮痛藥,以達到完善的肌松,調控生命體征平穩,防止顱內壓升高。但進行顱內操作時,操作刺激較小,則須減淺或維持麻醉。手術后期,層次關顱縫合,結束手術操作,以及術畢拔管,吸痰,過淺的麻醉、肢動、嗆咳都可使血壓進一步上升,從而影響顱內壓,應當防范。在本組資料中,我們有意維持一定的麻醉深度,手術一開始,鎮痛、肌松藥要足夠,以保證病人沒有反射和體動,隨著手術的進程而調控麻醉用藥,使生命體征平穩。手術結束,頭部敷料包扎完畢,肌松劑的拮抗藥方予應用,從而減輕麻醉過淺的心血管反應,防止術后咳嗆導致的顱內壓升高。

3.2 通過骨窗觀察硬膜張力,判斷顱內壓情況鑒于我院現有的人力、物力條件,我們沒有常規進行顱內壓的有創監測,但在手術麻醉前,查閱病人的CT或(和)MRI片,常規仔細詢問病史,了解病人術前顱內壓的情況及據情給以的治療,部分病人術前進行腰穿,放置導管及銜接測壓裝置進行連續顱內壓監測以便圍麻醉期處理。顱內腫瘤及其周圍水腫對毗鄰的顱內結構,包括正常腦組織、腦膜、血管和腦室產生壓力。在硬膜打開前,這種張力可定義為顱內壓;在硬膜打開后,被定義為“腦突出壓”[4]。當有顱內順應性降低和顱內壓有不同程度的增高的情況時,麻醉需要采用有力的措施來控制顱內壓,減少腦容積,使腦松弛。以利于手術暴露。掀開骨瓣,可通過骨窗觀察硬膜張力。當顱內壓高于正常水平,腦內容物趨向于突出,壓迫硬膜突出骨窗。打開硬膜將導致皮質疝,造成腦組織損傷。此外,腦組織疝嵌入骨窗,不損傷皮質無法進行手術。相比之下,開顱后腦組織向內塌陷被稱為腦松弛,此時手術易于進行而牽開器壓最小。

在硬膜打開前,若手術醫生覺得硬膜太緊,手術條件不理想,估計顱內壓在1.3 kPa(10 mmHg)以上[4],我們在此期間,往往追加肌松劑,加深麻醉,加強過度通氣,或應用脫水措施。本組資料以掀開骨瓣,通過骨窗觀察硬膜張力,控制在硬膜打開前,腦內容物無突出,硬膜不緊繃,創造“腦松弛”的手術條件。如果有阻塞性腦積水,先行腦室腹腔分流,改善顱內壓,以保證滿意的腦松弛,減少打開硬膜后的皮質疝造成的腦組織損傷。

3.3 手術的特殊性,要求進行細致的麻醉管理 顱腦手術據腫瘤部位而多變,有平臥位、側位、坐位和俯臥位。手術醫師在頭部操作,麻醉管理遠離頭部,因而多選擇氣管插管全身麻醉。多變的頭位,需保證氣道的暢通,應應用帶金屬絲的彈簧導管,防止變異的頭位致導管的折疊,影響通氣和氧合。麻醉期間細致的氣道管理至關重要,低氧和高CO2會導致腦血管舒張,應盡量避免。施行過度通氣使PaCO2 在3.33~4.0 kPa(25~30 mmHg),可使腦血管收縮,對顱內壓增高的治療是有益的。圍繞控制顱內壓,加強細致的圍麻醉期管理是做好神經外科手術麻醉的根本。

3.4 注意術中輸液量和質的選擇 由于術前脫水治療、限制輸液、術中失血、脫水以及對血管擴張作用的影響,病人往往呈現低血容量狀態,故術中應維持血容量的平衡,注意維持腦的灌注壓。在動態監測下.要分析考慮,根據血腦屏障和水、電解質的跨膜移動特點,選擇應用液體,既要減輕或不加重腦水腫,又要保證有效循環血量和組織灌注。顱內手術第三間隙丟失的液體量很小,因此可以忽略不計。因術前禁飲、禁食可喪失液體量(按8~10 mL/kg),此量可于進人手術室后開始補給。術中可輸用乳酸鈉林格液,按4~6 mL/(kg•h)維持嘲。我們圍手術期輸液以基本的血壓維持作評測,液體量以能維持住血壓即可。急性出血要補充膠體及全血。采用“晶膠”結合,晶體以乳酸鈉林格液為主,膠體多是聚明膠肽或6%羥乙基淀粉、庫血 血壓高或有心肌缺血改變的患者以硝酸甘油滴注[0.5~20g/(kg•min)],術中根據實際病情給予處理。部分預估手術失血量較多的病人。使用控制性降壓術。

3.5 加深麻醉同時應用硝酸甘油控制性降壓顱內腫瘤摘除患者在麻醉手術期間可能發生大量出血,尤其是腦膜瘤病人,一旦出血則較為兇猛。使用控制性降壓術,可使術野清晰,減少對神經血管的誤傷,降低血管內的張力,有利于手術操作,提高手術精確性,縮短手術時間。硝酸甘油降壓時,初始劑量為1.0 ug/(kg•min),根據血壓,調整輸注速率,通常3~6 ug/(kg•min),血壓即可降至理想水平,輸注速率一般不超過10ug/(kg•min)。部分病人降壓困難可并用吸入加深麻醉。此外硝酸甘油降壓時可伴顱內壓升高,手術時控制性降壓應在腦膜切開后實施 。

保護腦功能是圍麻醉期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理想的麻醉要求麻醉過程迅速平穩,術中鎮靜鎮痛好,無知曉.不增加顱內壓和腦代謝,無神經系統副作用,停藥后清醒迅速而無興奮及精神癥狀,無呼吸抑制及殘余藥物作用。因而擬定麻醉方案所選麻醉用藥要周詳,盡可能保護腦的功能,防止麻醉加重腦的損害。圍手術期應力求麻醉平穩,減少應激狀態,防止顱壓升高、血壓波動,盡可能在術終提供一個清醒、已拔管的病人。以便進行神經系統的評估。防治并發癥,促進患才者的康復。

參考文獻

[1] 盧寶順,李吝萍,楊紅等。腦內腫瘤手術麻醉期間顱內壓和腦脊液pH的臨床研究[J]。中華麻醉學雜志,2000, 20(6):347

[2] 盧寶順于志剛高中清。顱內腫瘤手術的麻醉處理[J]。 吉林醫學,,2000年12月第21卷第6期:326

[1] 周文科,周國勝,王劍新等。顱咽管瘤的顯微外科手術 [J]。實用醫學雜志,2005,21(8):837―838

[2] 張敬泉,陳堅。顳下人路的顯微解剖及I臨床應用[J]。實用醫學雜志,2006,22(8):906―908.

[3] 龍舟,葉敏,李勁松等。超早期小骨窗開顱顯微手術治療重癥高血壓腦出血[J]。實用醫學雜志,2005,21(12):1328―1329.

[4] 杭燕南,莊心良,蔣豪等。當代麻醉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2:684.

[5] 莊心良,曾因明,陳伯鑾。麻醉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3:1116.

篇5

關鍵詞 關鍵詞 顱腦腫瘤 圍手術期 焦慮心理 護理干預

患者得知患有顱腦腫瘤時就會產生恐懼、焦慮、緊張等心理反應,有的甚至產生輕生的念頭,對生活失去信心。焦慮和恐懼作為一種嚴重的心理應激,對患者的神經內分泌和循環系統產生不利影響,并通過心理上的恐懼和生理上的創傷直接影響患者的正常心理活動,不利于疾病的治療和術后康復。現通過對顱腦腫瘤圍術期患者的心理狀態進行一系統的護理干預,確有助于緩解其焦慮、抑郁心理[1]。總結報告如下。

資料與方法

一般資料:收治擬行顱內腫瘤手術,即無心血管精神神經疾病,內分泌紊亂的30例患者,男15例,女15例,年齡23~60歲,既往有手術麻醉者5例。隨機分為兩組,兩組患者均入院后在醫護人員指導下填寫焦慮自評量表(SAS)和抑郁自評量表(SDS),干預組經心理護理干預后,與對照組分別于術前下午行SAS、SDS及血壓、心率評估,以觀察心理護理干預效果。

心理學調查方法:采用焦慮自評量表和抑郁自評量表進行心理學調查。自評結束后分別將SAS、SDS中的20個項目分數相加即得到粗分,再通過公式轉換以粗分乘以1.25后取其整數為標準分。

心理干預手段:根據個體差異有針對性進行心理護理,如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創造舒適的治療環境,加強健康宣教,給予心理支持,放松訓練,讓術后恢復好的患者現身說法,取得家屬、親友的配合等,以解除術前患者的焦慮抑郁負性情緒影響。

結 果

兩組患者年齡、性別、手術種類無明顯差異,兩組入院后SAS、SDS標準記分無明顯差異。而心理干預組術前SAS、SDS標準記分明顯減少,對照組明顯增高。兩組入院后血壓心率不存在明顯差異,而手術日護理干預組血壓降低10~30mmHg,心率減慢10~20次/分,對照組血壓增高10~30mmHg,心率增快20~30次/分。

護理措施

術前:①術前宣教:有研究表明,術前對患者進行充分的術前教育,包括疾病的診斷、預后以及術后可能出現的問題及解決方法等,可以減輕焦慮和恐懼的心情,緩解術后疼痛,使患者更好地配合治療,加速術后恢復。在施行快速康復外科時,一些圍手術期的處理措施與傳統的方法有很大的不同,如術前2小時口服碳水化合物、不再常規留置胃管和尿管、早期口服進食及下床活動、出院時間可能提前等,因此,這些均須向患者及家屬介紹并取得配合。②術前功能訓練:術前的鍛煉能增強心肺功能,緩解患者的緊張情緒,增強對手術的耐受,減少手術應激反應。如術前指導患者進行縮唇呼吸,垂體瘤的患者練習用嘴呼吸,髓內腫瘤的患者練習床上排便、軸位翻身,膀胱功能訓練等。

術中:優化麻醉方案,快速康復外科要求的麻醉不僅僅只是加速患者在手術期間,還包括優化術前用藥、提供最好的術中條件、加快麻醉后恢復、避免術后的不良反應及早期并發癥、降低術后應激反應、充分止痛消除不適、加速術后功能重建等。研究結果顯示,局麻和硬膜外麻醉比全身麻醉更能減少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而快速康復。在全麻時使用起效快、作用時間短的麻醉劑(如地氟醚、七氟醚、芬太尼等),可使患者快速復蘇,盡早進食及下床活動。大手術時采用全麻加硬膜外麻醉可減少全身物的使用,術后還可作持續硬膜外給藥止痛,以減少阿片類藥物的使用,能減少術后相關的并發癥,促進快速康復[2~3]。因此優化麻醉方法是快速康復外科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

術后:①術后充分止痛:充分止痛是快速康復計劃中一個重要環節,國內臨床最常采用的鎮痛方法是使用鎮痛泵。但此類藥物本身可以引起惡心、嘔吐等消化道癥狀,增加患者的不舒適感。近些年來,術后持續硬膜外阻滯更受推崇,維持使用至術后48小時,同時持續硬膜外阻滯既可以達到緩解疼痛的目的,又可以通過阻滯神經傳導降低手術創傷引起的應激反應,減少術后腸發生,有利于患者的早期進食和早期活動。②早期進食和活動:國外的最新研究證明術后早期進食可以促進切口愈合,增加內臟血流量,刺激腸道蠕動,減少腸管瘀張,減輕患者疲勞感。許多國外的醫生認為術后早期進食不但不會產生腹脹、嘔吐等不適,而且會促進腸道功能的恢復,有利于術后患者的康復。因此,一般的手術麻醉清醒后即可進食一定量的流食,如果沒有腹脹、惡心、嘔吐等不適,可以在術后24小時后恢復正常飲食。鼓勵患者術后早期活動,可以促進腸道功能的恢復,減少肺部及凝血系統并發癥的發生,防止肌肉萎縮,有利于患者康復。一般的腫瘤切除術后1天開始床上抬臀運動,導管拔出后即可下床活動。如肢體活動障礙,也應由健側帶動患側或在家屬的幫助下,在床上早期活動。

參考文獻

1 劉紅日.護理干預對顱腦腫瘤圍術期患者心理狀態影響的臨床研究[J].當代護士:學術版,2005(9):43-45.

篇6

1 超聲吸引器的原理及適用范圍

1.1 超聲吸引器的原理

超聲吸引器(cavitron ultrasonic surgical aspirator,CUSA)為外科手術的常用儀器。該儀器具有振動切割、灌注、吸引三種功能。儀器運行后,鈦管可隨之縱向產生振動。接觸腫瘤組織后,會立即將其搗碎,并將細胞分離。此時,采用生理鹽水沖洗,并將粉碎后的腫瘤組織負壓吸出,既可完成手術。手術過程中,用于沖洗的生理鹽水,可經超聲吸引器探頭周圍不斷溢出。與腫瘤組織結合后,可實現乳化。因此,吸出腫瘤組織的過程,將更加簡單。

賈鋒[1]在研究中指出,顱內腫瘤開放性手術,具有兇險性強、并發癥發生率高的特征。手術過程中,一旦觸及周圍神經血管,或周圍健康的腦組織,極容易對患者的預后造成影響。由于無醫療器械的輔助,開放性手術過程中,術者的視野往往較差。因此手術效率一般較高,術中出血量較大。顯微外科手術的出現,有效解決了上述問題。而將超聲吸引器應用到顯微外科手術過程中,將能夠進一步提高手術效率。超聲吸引器,具有較強的組織選擇效應,安全性更強。與激光治療相比,該儀器作用范圍更加精確,手術效果更好。可見,該儀器在顱內腫瘤顯微外科手術中,具有較高的應用價值。

1.2 超聲吸引器的適用范圍

超聲吸引器在普外科、整形外科、神經外科手術中,均具有一定的適用性。王宇等[2]在研究中,選取肝葉切除術患者作為樣本,對超聲吸引器在原發性肝癌治療中的應用效果進行了觀察。指出,超聲吸引器的應用,可有效提高肝內各級脈管結構的清晰度。采用超聲吸引器斷肝,無須阻斷肝血流,既可完成手術操作。因此,手術效率更高,且血管與膽道保護效果更好。除此之外,由于超聲吸引器本身無止血作用。因此,將其與Tissue-link結合,共同用于手術,將能夠進一步縮短手術時間。

曹軍[3]在“超聲引導下微創手術治療顱內腫瘤的臨床研究”中指出,于超聲引導下,行顱內腫瘤顯微外科手術。有助于尋找到腫瘤切除的最佳入路,提高切除范圍的精確度。但手術期間,部分操作容易導致病灶周圍區域血管產生損傷。為解決上述問題,可將超聲吸引器,應用到治療過程中。利用吸引器,精確地將腫瘤組織吸出,使手術治療效果得以改善。通過隨訪觀察發現,采用超聲吸引器手術的30例患者,僅1例患者疾病于1年內復發。其余患者,均未見明顯異常。上述研究成果,證實了超聲吸引器在手術中的應用價值。

2 超聲吸引器(CUSA)在顱內腫瘤顯微外科手術中的應用方法

2.1 術前準備

2.1.1 儀器連接 尚亞軍[4]在研究中,對術中超聲聯合神經導航輔助顯微手術,切除顱內腫瘤的療效,進行了觀察。指出,將超聲吸引器,應用到顱內腫瘤顯微外科手術過程中,有助于提高手術效率及安全性。但如未做好術前準備,臨床療效將大打折扣。超聲吸引器的術前連接方法如下:(1)連接電源線、腳踏開關,將吸引瓶掛好。(2)準備沖洗鹽水,將其掛好。(3)將真空軟管,與吸引瓶及機器相互連接,確保吸引器的吸引功能能夠有效發揮。(4)對手柄進行滅菌,一次性吸引及沖洗管路。上述準備完成后,術者需視超聲吸引器的型號,對其連接情況進行進一步的評估。如發現連接錯誤,應立即給予調整。如發現儀器連接后,仍無法運行。則表明超聲吸引器,可能存在故障。需注意的是,為提高手術的安全性,降低術中感染率。術前,對超聲吸引器進行嚴格消毒較為關鍵。

2.1.2 儀器調試 劉潔[5]在研究中,對圍手術期護理對超聲引導下顱內腫瘤切除術患者預后的影響,進行了觀察。Aleksandrova等[6]指出,術前準備是否妥善,是影響顱內腫瘤切除術患者預后的主要因素。為提高手術治療的安全性,降低并發癥發生率。術前使用超聲吸引器時,應注意以下問題:(1)儀器連接完成后,應將其開啟,并進行調試,觀察儀器是否能夠正常運行。(2)準備蒸餾水1 500 ml,使之成為冷卻水。準備生理鹽水1 000 ml,將其作為沖洗鹽水,對粉碎的腫瘤組織進行沖洗。(3)可將高壓蒸汽滅菌方法,應用到儀器滅菌過程中,提高儀器滅菌的嚴格性。(4)開機后,如“Temp”紅色指示燈熄滅,則應對儀器吸引裝置的連接情況進行檢查。正確連接后,指示燈既可亮起。(5)調節振幅按鈕,觀察振幅是否存在異常。

2.2 術中連接

2.2.1 連接方式 楊紅等[7]選取顱內腫瘤患者作為樣本,對比了術中超聲與神經導航在顱內腫瘤性病變切除術中的應用價值。該學者指出,將術中超聲,與超聲吸引器,共同應用到腫瘤的切除過程中,可有效提高腫瘤切除術的安全性。術中連接方法如下:(1)將管路吸引裝置以及沖洗探頭,與手機連接。(2)將連線前端,與手機連接。(3)采用術前準備的沖洗鹽水,與沖洗管后端連接。連接前,需檢查管路是否暢通,以免術中無法及時沖洗。(4)沖洗管硅膠部分,應夾好蠕動泵。(5)將吸引管路的一端,與吸引瓶連接。上述連接建立后,如管路已確定暢通,既可隨之開始手術。為避免因操作問題,對病灶周圍健康組織造成損傷。臨床需謹慎操作,提高手術的安全性。

2.2.2 操作步驟 肖宗宇等[8]學者對超聲吸引器在腦膜瘤手術切除中的應用方法進行了分析。指出,超聲吸引器,具有振蕩、粉碎、乳化及吸引等多種功能。手術過程中,儀器可首先將腫瘤組織搗碎。在此基礎上,采用沖洗鹽水給予沖洗,使腫瘤組織乳化。最后通過吸引裝置,將組織吸出。進而使腫瘤能夠被清除,抑制病情進展。術中使用超聲吸引器時,間歇期間,應將輸液管上的手輪關閉,避免沖洗鹽水流出。另外,為避免吸引瓶內容物流出,對真空負壓系統造成影響。臨床還需將內容物量,控制在瓶容積的1/2及1/3左右,避免容物量過大,避免導致手術中斷。嚴格控制吸引瓶內容物量具有重要性,且內容物溢出對手術安全性具有負面影響,臨床需對此予以重視[9]。

2.3 注意事項及異常處理

2.3.1 注意事項 孫麗軍[10]在研究神經外科鎖孔手術治療顱內腫瘤臨床效果的過程中指出,在顱內腫瘤治療過程中,超聲吸引器的應用,能夠有效提高手術效率。但超聲吸引器使用期間,一旦操作不慎,手術安全性同樣會有所降低。因此,如需將超聲吸引器,應用到顱內腫瘤的顯微外科治療中,必須注意以下問題:(1)術中如停止使用,吸引泵不會立即停止運行。在吸引泵持續運行的30 s內,術者需持續吸引生理鹽水,避免管路堵塞,導致手術中斷。(2)術后,術者應采用高壓水槍,或注射器,對管路予以沖洗,確保管路暢通。生長激素與顱內腫瘤的復發顯著相關。將超聲吸引器,應用到腫瘤顯微外科手術中,能夠有效清除腫瘤細胞,降低復發率。而確保術中沖洗管路暢通,則是達到上述目的的關鍵[11]。

2.3.2 異常處理 有研究對Smith-Lemli-Opitz綜合征顱內未分化惡性神經膠質細胞瘤患者的臨床特征,以及疾病治療效果,進行了總結與分析[12]。指出采用超聲吸引器治療該疾病后,患者的腫瘤清除效果較好。腫瘤組織粉碎后,全部被吸除。且術中未見沖洗管路堵塞、健康組織損傷,以及周圍血管損傷問題。上述研究成果,證實了超聲吸引器在提高顱內腫瘤切除術安全性方面的應用價值。該學者同樣指出,超聲吸引器應用期間,可能出現一定的異常。如未給予處理,極容易對治療效果造成影響。術中無吸引、無滴水,為超聲吸引器的常見異常現象。以術中無吸引為例,發生該異常時,術者應首先觀察吸引量。發現吸引量異常,應逐一排除吸引泵、吸引瓶故障。兩種故障,與吸引管均存在一定的聯系。調整吸引管的連接后,故障既可解除。

3 超聲吸引器(CUSA)在顱內腫瘤顯微外科手術中的應用效果

3.1 減少并發癥

蘆東根等[13]學者,對應用神經內鏡輔助鈥激光療法與立體定向放射療法,治療顱內腫瘤的臨床效果進行了觀察。同時,評估了超聲吸引器在顱內腫瘤顯微外科手術中的應用效果。研究結果顯示,將神經內鏡輔助鈥激光療法,與超聲吸引器聯合應用到腫瘤的治療中后。患者治療有效率為92.5%。進一步觀察發現,本組患者共2例發生了感染,1例發生了神經功能缺損,1例可見病灶周圍水腫,并發癥發生率,僅10%。反之,采用常規方法手術治療者,有效率為72.5%,患者并發癥發生率,則為27.5%。發生并發癥者,4例表現為癲癇,2例表現為感染,3例表現為神經功能缺損,3例表現為水腫。上述研究成果,證實了超聲吸引器在減少顱內腫瘤顯微外科手術患者并發癥方面的臨床應用價值。

有學者觀察了常規MR三維顯示顱內腫瘤皮質表面及血管的情況,并利用MR,觀察了超聲吸引器在治療疾病方面的應用效果[14]。并指出,治療前,采用MR觀察顱內腫瘤皮質表面及血管情況,可見明顯異常。采用超聲吸引器,將腫瘤吸除后。再次采用MR觀察,可見病灶已消失。通過對病灶周圍區域的血管及組織損傷情況的觀察可以發現,超聲吸引器的應用,術中損傷較小,安全性較強。在減少術后并發癥方面,可起到較大的推動作用。在研究過程中,通過CT血管造影,觀察治療前后顱內腫瘤患者的病灶及其周圍組織損傷情況發現,采用超聲吸引器切除腫瘤后,病灶周圍組織未見任何損傷,證實了超聲吸引器在降低并發癥發生率方面的有效性[15]。

3.2 減少出血量

劉正清等[16]學者指出,顱內腫瘤切除術后顱內感染,與術中操作不慎有關。將超聲吸引器,應用到顱內腫瘤顯微外科手術過程中,能夠在一定程度上預防感染,且可減少術中出血量。該學著選取35例顱內腫瘤患者作為樣本,將其分為了兩組。一組采用超聲吸引器清除腫瘤,一組采用常規方法將腫瘤切除。通過對兩組輸血量與輸液量的觀察發現。應用超聲吸引器的患者,輸液量為(2 136.92±716.13)ml、輸血量為(538.46±374.25)ml。

進一步觀察發現,采用常規方法手術,患者術中輸液量為(2 190.00±546.00)ml、輸血量為(619.23±430.83)ml。對比發現,與常規手術方法相比,超聲吸引器的應用,有效減少了術中出血量。對患者預后的改善,以及住院時間的縮短,起到了一定的促進作用。

有學者觀察了超聲吸引器在治療顱內腫瘤中的應用價值。指出,超聲吸引器的縱向振動幅度,一般為0.1~0.3 mm,對病灶周圍健康組織的影響,基本可以忽略不計[17]。在術者操作無失誤的情況下,與常規吸引器,或瘤鉗相比,超聲吸引器不會對病灶周圍結構造成損傷。將其應用到顱內腫瘤顯微外科手術過程中,還可在顯微鏡的指導下,進一步提高腫瘤切除的精確度,進而使術中出血量,得到更大程度的減少。文獻[18]指出超聲吸引器在減少顱內腫瘤切除術患者術中出血量方面的效果,強調了超聲吸引器的應用優勢。文獻[19]指出,將MRI應用到顱內腫瘤顯微外科手術中,可清晰的顯示患者的腫瘤變化情況。通過對超聲吸引器應用前后,患者MRI圖像的觀察,可證實超聲吸引器的應用價值。

3.3 保護神經血管

鐘偉偉等[20]學者,觀察了超聲吸引器在顱內腫瘤顯微外科手術中的應用效果,對其血管保護價值,進行了評估。結果顯示,采用超聲吸引器切除膠質瘤,當腫瘤體積為100 mm3時,切瘤時間平均為10.0 min,患者死亡率為0。采用超聲吸引器切除腦垂體瘤,當腫瘤體積為15 mm3時,切瘤時間平均為

5.2 min,患者死亡率為0。除上述顱內腫瘤外,采用超聲吸引器,將神經瘤及腦膜瘤切除,同樣未見死亡現象發生,切瘤時間同樣較短。術后,通過對患者血管神經損傷情況的觀察發現,患者均無任何損傷。上述研究成果,證實了超聲吸引器相對于常規顱內腫瘤切除術的應用優勢,證實了超聲吸引器,在顱內腫瘤顯微外科手術中的應用價值。

有學者指出,在切除顱內腫瘤過程中,超聲吸引器之所以能夠發揮保護神經血管的功效,得益于其手術原理。手術過程中,術者可采用超聲吸引器,將腫瘤組織粉碎[21]。在此基礎上,經乳化后,將腫瘤組織吸除。在振蕩強度<50%的情況下,上述手術方式,可有效保留直徑>1 mm的血管。因此術后,患者往往不會出現過于嚴重的神經血管損傷癥狀。患者的住院時間,同樣會因此縮短。文獻[22]的研究成果,與前述研究一致,同樣強調了超聲吸引器在保護病灶周圍神經血管方面的功效,為分析超聲吸引器的應用,對患者預后的影響,該學者同樣對患者的住院時間,進行了觀察與記錄;其結果顯示,采用超聲吸引器手術者,手術時間為(221.54±64.54)min、住院時間(8.49±0.88)d。

采用常規方法手術者,手術時間為(236.15±48.53)min、

住院時間(15.95±1.42)d。兩者對比,進一步證實了超聲吸引器的臨床應用價值[23-24]。

篇7

【P鍵詞】 γ刀;分次;立體定向放射外科;顱內腫瘤

DOI:10.14163/ki.11-5547/r.2017.12.033

立體定向放射外科(SRS)是指對顱內某一具有局限性的病灶靶區應用大劑量高能射線聚集后使其損毀, 而病灶靶區外鄰近正常組織則不受累及, 與外科手術治療效果類似, 不僅能減少患者顱腦外科手術帶來的創傷及不良并發癥發生風險, 而且在顱內腫瘤治療方面應用范圍越來越廣泛[1], 良惡性顱腦占位性病變局可使用。目前, 臨床上對于立體放療中應用的γ刀治療精度、應用劑量及最佳使用范圍爭議較多, 需醫師在掌握患者臨床表現, 結合病情需求等相關情況綜合判斷后選擇合適的治療手段[2, 3]。本次研究選擇2011年4月~

2016年3月在本院接受治療的284例顱內腫瘤患者, γ刀分次立體定向放射外科手段進行治療, 取得一定治療效果, 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本次研究選擇2011年4月~2016年1月在本院接受治療的284例顱內腫瘤患者, 男189例(66.55%), 女95例(33.45%), 年齡35~77歲, 平均年齡(50.51±10.68)歲, 腫瘤病灶大小10~45 mm, 卡氏(KPS)評分55~90分;膠質瘤Ⅰ級26例(9.15%), 膠質瘤Ⅱ級35例(12.32%), 膠質瘤Ⅲ級40例(14.08%), 膠質瘤Ⅳ級32例(11.27%), 垂體瘤40例(14.08%), 腦膜瘤35例(12.32%), 松果體區腫瘤33例(11.62%), 聽神經瘤27例(9.51%), 其他腫瘤16例(5.63%)。

1. 2 方法 患者均采用γ刀進行分次立體定向放射外科治療, 以60Co作為放射源, 由深圳市一體醫療科技有限公司生產, ET-Luna-260月亮神全身伽瑪刀, 60Co放射源42個, 呈扇形放射性排列, 選擇合適的準直器孔徑, 用CRW定位頭架, 個體性設計制作的頭模及牙模, 保證定位頭架與患者頭部重復定位次數不變形至少30次, 經三維放射治療方案設計、制定及驗證后方可治療:膠質瘤Ⅰ~Ⅱ級分次3~6次, 6~10 Gy/次,

邊緣計量曲線為75%~90%, 膠質瘤Ⅲ~Ⅳ級分次6~12次, 3~6 Gy/次, 邊緣計量曲線為65%~85%, 垂體瘤分次3~8次, 5~8 Gy/次, 邊緣計量曲線為65%~90%, 腦膜瘤分次3~8次, 5~8 Gy/次, 邊緣計量曲線為75%~95%, 松果體區腫瘤分次6~12次, 3~6 Gy/次, 邊緣計量曲線為70%~85%, 聽神經瘤分次3~8次, 5~8 Gy/次, 邊緣計量曲線為75%~90%, 其他腫瘤分次6~10次, 5~7 Gy/次, 邊緣計量曲線為65%~85%[4]。

1. 3 觀察指標及療效判定標準 觀察患者臨床療效及并發癥發生情況。臨床療效判斷標準參考相關文獻[5, 6]進行判定。將臨床療效分為完全緩解(CR)、部分緩解(PR)、無明顯變化(NC)、疾病進展(PD)。總有效率=(CR+PR)/總例數×100%。并發癥包括放射性腦水腫及放射性腦組織壞死、放射性顱神經障礙或器質性損傷。

2 結果

所有受試者隨訪1~5年, 平均隨訪(2.55±0.82)年。284例患者中治療總有效237例(83.45%)。膠質瘤Ⅰ級26例, CR者14例(53.85%), PR者9例(24.62%), NC者3例(11.54%), PD者0例, 1年生存率100.00%(26/26);膠質瘤Ⅱ級35例, CR者20例(57.14%), PR者11例(31.43%), NC者4例(11.43%), PD者0例, 1年生存率100.00%(35/35);膠質瘤Ⅲ級40例, CR者16例(40.00%), PR者15例(37.50%), NC者5例(12.50%), PD者4例(10.00%), 1年生存率77.50%(31/40);膠質瘤Ⅳ 級32例, CR者4例(12.50%), PR者20例(62.50%), NC者5例(15.63%), PD者3例(9.38%), 1年生存率75.00%(24/32);垂體瘤40例, CR者13例(32.50%), PR者23例(57.50%), NC者4例(10.00%), PD者0例, 1年生存率100.00%(40/40);腦膜瘤35例, CR者4例(11.43%), PR者25例(71.43%), NC者4例(11.43%), PD者2例(5.71%), 1年生存率82.86%(29/35);松果體區腫瘤33例, CR者19例(57.58%), PR者9例(27.27%),

NC者5例(15.15%), PD者0例, 1年生存率84.85%(28/33);聽神經瘤27例, CR者6例(22.22%), PR者16例(59.26%), NC者5例(18.52%), PD者0例, 1年生存率92.59%(25/27);其他腫瘤16例, CR者4例(25.00%), PR者9例(56.25%), NC者3例(18.75%), PD者0例, 1年生存率81.25%(13/16)。

所有患者經治療后出現放射性腦水腫75例(26.41%), 其中Ⅰ度31例(41.33%)、Ⅱ度25例(33.33%)、Ⅲ度19例(25.33%);放射性顱神經功能障礙16例(5.63%);放射性腦組織壞死13例(4.58%)。

3 討論

立體定向放射外科最初由國外神經外科專家提出, 是指針對顱腦占位性病變將大量放射線聚集后一次或分次放出, 可使靶區出現大分子化合物結構與細胞結構被破壞, 從而因此細胞核酸、DNA以及白等被破壞, 從最大程度上殺滅腫瘤細胞, 并且使靶區中心與邊緣處存在明顯劑量剃度變化, 從而保護靶區邊緣緊鄰正常組織[5]。經過幾十年的臨床實踐, γ刀治療效果已經得到醫護人員及患者的肯定。60Co源(γ刀)應用率越來越高, 通過微創立體定位框架或個體性設計制作的頭模及牙模, 保證定位頭架與患者頭部定位, 將患者頭部進行固定, 定位精度良好, 多經單次照射治療, 中心精度甚至達到0.1 mm, 具有半封閉治療空間[7-9]。據文獻報道[10-13], 頭部γ刀最初應用于臨床時, 僅用于治療頭部占位性病變, 目前在臨床上γ刀治療頭部最適合直徑

總之, γ刀分次立體定向放射外科治療顱內腫瘤的臨床療效較好。

參考文獻

[1] 劉力華, 王軒, 夏廷毅. 螺旋斷層放療治療成人腦干膠質瘤近期療效觀察. 山東醫藥, 2013, 53(43):48-49.

[2] 吳建珩, 李曉輝, 單嶠, 等. 放射性腦病的臨床與MRI研究. 中國現代醫學雜志, 2014, 24(22):75-77.

[3] 吳高峰, 雷進, 吳娜娜, 等. 伽瑪刀治療顱內轉移瘤978例臨床分析. 四川醫學, 2016, 37(5):542-544.

[4] 趙東亮. 伽馬刀治療顱內腫瘤的30例臨床分析. 中國農村衛生, 2013(2Z):215-216.

[5] 余少雄, 尹勇, 劉澤. 依達拉奉在顱內腫瘤γ-刀術后腦水腫患者中的臨床效果觀察. 中醫臨床研究, 2015, 7(36):130-132.

[6] 李春田, 菅青, 馬明, 等. 伽馬刀治療腦干腫瘤的療效分析. 養生保健指南, 2016(23):116.

[7] 黃潤生, 錢偉, 房景玉, 等. 伽瑪刀分次治療膠質瘤的臨床療效分析. 立體定向和功能性神經外科雜志, 2005, 18(6):358-359.

[8] 張倩, 胡力宏, 宋旭旭, 等. 全腦放療聯合γ-刀局部加量治療腦轉移瘤的臨床療效. 醫療衛生裝備, 2016, 37(7):87-89.

[9] 翁卿吉, 吳世勇, 李建一. 顱內腫瘤伽馬刀治療術后放射性腦水腫的磁共振特點. 實用醫學雜志, 2010, 26(18):3454.

[10] 劉守勛, 李文濤, 孟喜軍, 等. 顱內腫瘤的伽瑪刀治療. 陜西醫學雜志, 2001, 30(8):451-453.

[11] 趙明媚, 寧, 劉伯晨. 立體定向內放療并γ-刀治療顱內囊實性轉移瘤的效果. 齊魯醫學雜志, 2014(6):500-501.

[12] 劉才興, 楊衛忠, 陳建樂. 伽瑪刀治療松果體區腫瘤的療效分析. 福建醫科大學學報, 2011, 45(1):65-66.

[13] 高永軍, 馮忠堂, 孫亮, 等. 腦腫瘤的γ-刀治療. 昆明醫科大學學報, 2002, 23(3):100-103.

[14] 鄒躍, 張加望, 馬敏, 等. 超級伽馬刀治療兒童腦干腫瘤36例臨床觀察. 醫學信息(旬刊), 2011, 24(10):6862.

[15] 利, 鄧印輝, 梁舜堯. 伽瑪刀治療聽神經瘤療效分析. 中國臨床醫生, 2003, 31(2):42-43.

篇8

[關鍵詞] 右美托咪定;利多卡因;顱內腫瘤切除術;麻醉誘導期;血流動力學

[中圖分類號] R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0742(2017)05(c)-0153-04

[Abstract] Objective To compare the effect of dexmedetomidine and lidocaine on the hemodynamics of patients with excision of intracranial tumor during the induction period of general anesthesia. Methods Convenient selection 60 cases of patients with selective excision of intracranial tumor in our hospital(ASAⅠ-Ⅱ) from January 2016 to December 2016 were selected and divided into three groups with 20 cases in each, respectively Dexmedetomidine group(D group), lidocaine group (L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C group), and the basic values at admission(T0)and changes of MAP and HR before induction (T1), at intubation (T2), in 1 min (T3), 3 min (T4) and 5 min (T5)after intubation were respectively recorded. Results The differences in the MAP at T1, T2 and T3 between the group D, group L and group C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70.1±2.8), (75.3±2.4), (72.9±2.40) vs (74.4±2.9), (81±2.9), (78.1±2.3) vs (95.7±2.6), (103±3.1), (89.3±2.9)](P

[Key words] Dexmedetomidine; Lidocaine; Excision of intracranial tumor; During the induction period of general anesthesia; Hemodynamics

顱內腫瘤一般都伴有顱內壓增高,進而引起血壓增高,容易出現嚴重的心臟和或腦的并發癥。全麻氣管插管時易出現血壓升高,心率增快等不良反應,因此對于顱內腫瘤切除術患者的全麻插管期間更易導致血流動力學的巨大變化而引起嚴重的并發癥。該實驗通過對2016年1―12月期間行擇期顱內腫瘤切除術的60例患者的研究,比較右美托咪定和利多卡因對于顱內腫瘤切除術患者全麻插管期血流動力學的影響,為右美托咪定和利多卡因在顱內腫瘤患者的應用提供臨床參考,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方便選擇擇期行顱內腫瘤切除術患者60例,年齡45~72 歲,體重50~70 kg,ASAⅠ~Ⅱ,所有患者無心血管病史,無肝腎功能異常,麻醉誘導前未使用任何鎮靜鎮痛藥物。 隨機分為右美托咪定組、利多卡因組和對照組,每組20例,3組患者的年齡、體重、性別、ASA評估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該研究經該院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均簽署麻醉知情同意書。

1.2 研究方法

兩組患者術前常規禁食水,入室后常規建立靜脈通道,監y患者的收縮壓(SBP)、舒張壓(DBP)、平均動脈壓(MAP)、心率(HR)、血樣飽和度(SpO2)和心電圖(ECG)。D組在麻醉誘導前15 min,給予鹽酸右美托咪定0.5 μg/kg,靜脈泵注15 min;L組在麻醉誘導前給予鹽酸利多卡因1.5 mg/kg,靜脈推注時間為3 min;C組給予10 mL生理鹽水靜脈推注。麻醉誘導:咪達唑侖2 mg,舒芬太尼0.3 μg/kg,依托咪脂0.3 mg/kg,苯磺順阿曲庫銨0.15 mg/kg,3 min后由同一人經口可視喉鏡氣管插管,行機械通氣,潮氣量6~8 ml/kg,呼吸13次/min。麻醉維持:術中微量泵輸注瑞芬太尼0.1~0.2 μg/( kg?min)和丙泊酚4~6 mg/(kg?h)維持,每30 min追加苯磺順阿曲庫銨。使用藥品和儀器:麻醉呼吸機:Datex-ohmeda(7100);監護儀:Philips MP3;鹽酸右美托咪定:產品批號(15043032),規格:2 mL∶200 μg;鹽酸利多卡因:產品批號(1603J03),規格:20 mL∶400 mg,咪達唑侖注射液:產品批號(20160303),規格:2 mL∶10 mg,枸櫞酸酸舒芬太尼注射液:產品批號(1161013),規格:1 mL∶50 μg,依托咪脂乳化注射液:產品批號(20160703),規格:10 mL∶20 mg,注射用苯磺順阿曲庫銨:產品批號(16100922),規格:10 mg;注射用鹽酸瑞芬太尼:產品批號(6160911),規格:1 mg;丙泊酚芬注射液:產品批號(1609251),規格:20 mL∶200 mg。

1.3 觀察指標

分別記錄3組入室時基礎值(T0),誘導前(T1),氣管插管即刻(T2),插管后1 min(T3)、3 min(T4)、5 min(T5)各時點平均動脈壓(MAP)及心率(HR)的變化。

1.4 統計方法

采用SPSS 16.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采用重復測量設計的方差分析,組間兩兩比較采用t檢驗,P

2 結果

2.1 3組一般狀況

3組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3組在T1、T2、T3各時點MAP和HR比較

3組在T1、T2、T3各時點MAP和HR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顱內腫瘤是一種比較常見的神經外科疾病,其主要癥狀就是顱內壓增高而引起的,為防止進一步使顱內壓增高,引起更加嚴重的并發癥(腦疝等),要求圍手術麻醉平穩,嚴格控制血壓,降低顱內壓,尤其是全麻誘導插管期。全麻氣管插管刺激可引起血漿去甲腎上腺素的突增,臨床表現為心率加快,血壓升高或心律失常等血流動力學的變化[1]。生理情況下, MAP在一定范圍內(上限 100~130 mmHg;下限 50~80 mmHg)對腦血流影響極小[2]。但顱內腫瘤患者的腦血流自主調節功能下降,血流動力學的急劇變化容易引起顱內壓增高。因此,預防和控制顱內腫瘤患者圍術期血流動力學穩定對于治療尤為重要。

右美托嘧啶作為高選擇性α2腎上腺素受體激動劑,其具有劑量依賴性的鎮靜、鎮痛、抗焦慮和催眠作用,且沒有呼吸抑制[3]。研究表明[4-5],神經外科手術麻醉誘導前靜脈給予右美托咪定,能有效抑制氣管插管和拔管的應激反應。吳青華等[6]研究發現,麻醉誘導時靜脈注射右美托咪定0.5 μg/kg和1 μg/kg,可有效減緩因氣管插管引起的心血管反應,使血流動力學更穩定,相比右美托咪定0.5 μg/kg,右美托咪定1 μg/kg的副作用更多,因此該文選擇右美托咪定0.5 μg/kg。

利多卡因是一種酰胺類局麻藥,靜脈給藥后能夠通過抑制鈉通道、興奮脊髓及腦干中的甘氨酸受體,以及抑制G蛋白耦聯受體、N-甲基-D天冬氨酸受體,減少組織缺血引起的炎癥應答反應等產生鎮靜、鎮痛作用[7]。有文獻報道靜脈注射利多卡因1.5mg/kg可以降低麻醉誘導期間和氣管拔管期間的咳嗽反射,控制血壓波動和心率變化[8-10]。

該實驗通過對顱內腫瘤切除術的患者在麻醉誘導前分別靜脈注射右美托嘧啶0.5 μg/kg,利多卡因1.5 mg/kg和10 mL生理鹽水,以觀察比較右美托嘧啶和利多卡因對其氣管插管引起的心血管反應的影響。結果顯示,MAP在D組的T1(70.1±2.8)、T2(75.3±2.4)T3(72.9±2.40)與L組的T1(74.4±2.9)、T2(81±2.9)、T3(78.1±2.3)以及C組的T1(95.7±2.6)、T2(103±3.1)、T3(89.3±2.9)3個時點相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綜上所述,右美托咪定和利多卡因都可有效抑制氣管插管反應,有利于維持血流動力學穩定,降低麻醉風險,可安全用于顱內腫瘤手術患者的麻醉誘導;相比利多卡因,右美托咪定的效果更好。

[參考文獻]

[1] Sener EB,Ustun E,Ustun B.Hemodynamic responses and upper airway morbidity following tracheal intubation in patients with hypertension:conventional laryngoscopy versus an intubationg laryngeal mask airway[J].Clinics(Sao Paulo),2012,67(1):49-54.

[2] 郭曲練等.臨床麻醉學[M].4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6:261.

[3] 陳輝,許嵐. α2腎上腺素受體與痛覺調制[J].中國疼痛醫學雜志,2013,19(8):490-494.

[4] 李姍,董鐵立. 不同┝坑頤勞羞潿ㄓ糜諫窬外科手術的麻醉效果[J].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14,17(6):65-68.

[5] 劉曉峰,王額爾敦,鄭永順,等.右美托嘧啶對顱內動脈瘤5.7栓塞術患者全麻誘導期血流動力學的影響[J].實用醫藥雜志,2015,32(8):704-706.

[6] 吳青華,王玲,楊珊,等.不同負荷劑量Dex預注對麻醉誘導氣管插管時心血管反應的影響[J].西南國防醫藥,2016, 26(7):734-736.

[7] 羅興均,簡道林.靜脈注射利多卡因鎮痛的作用機制[J].實用醫學雜志,2010,26(15):2848.

[8] 張潔茹,婁望,閆歡歡,等.利多卡因不同給藥方式對老年高血壓患者全麻拔管應激反應的影響[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5, 35(9):5233-5234.

[9] Sun L, Guo R, Sun L. The impact of prophylactic intravenous lidocaine on opioid-induced cough: a meta-analysis of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J].J Anesth,2014,28(3):325-333.

[10] 朱磊,姜鳳鳴,金立民,等.利多卡因靜脈注射用于減輕全麻氣管拔管時心血管應激反應的臨床研究[J].中國實驗診斷學,2013,17(4):731-732.

篇9

關鍵詞:顱內鞍區腫瘤;經翼點入路顯微方法;手術治療;臨床效果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intracranial tumor in sellar region by clinical curative effect via the pterional approach surgery method.Methods A total of 20 cases of patients with intracranial tumors in sellar region by via pterional approach of the surgical treatment were observed the clinical effect of the treatment.Results In 4 cases,grade I,grade 12,grade 3,grade,grade,1 cases of grade IV,total resection,15 cases,subtotal removal in 4 cases,partial resection in 1 cases,no nerve injury and good recovery in 13 cases,mild disability in 6 cases and death in 1 cases.Conclusion intracranial tumors in sellar region by treated by pterional approach for microsurgical operation method has a significant clinical effect,can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quality of life of patients.

Key words:Intracranial tumors of the saddle area;By microsurgery through pterional approach method;Surgical treatment;Clinical effect

顱內腫瘤是臨床上一種常見的神經外科疾病,鞍區是其好發部位。目前,臨床上多采用手術治療顱內鞍區腫瘤,效果顯著。本研究為了進一步探討顱內鞍區腫瘤采用經翼點入路顯微方法手術治療的臨床效果,選取了我院于2014年6月~2015年6月接收并治療的20例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現在將結果總結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收治的顱內鞍區腫瘤患者20例作為研究對象,對其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所有患者均經臨床病理及影像學等檢查確診,均有不同程度的頭暈、嘔吐、抽搐等癥狀。其中男11例,女9例;年齡為25~72歲,平均年齡為(46.3±8.0)歲;病程為2個月~5年,平均病程為(2.2±0.3)年;視力下降13例,內分泌紊亂10例,記憶力下降6例,精神異常5例,甲狀腺功能低下2例;垂體腺瘤12例、顱咽管瘤3例、蝶骨嵴腦膜瘤3例、鞍結節腦膜瘤2例。

1.2方法 所有患者均采用經翼點入路顯微方法手術治療:于全麻下手術,患者取仰臥位,頭架固定頭位,頭部略抬高約20°,偏向對側約30°,讓額骨顴突處于最頂點。按Yasargil翼點入路或改良翼點入路開顱,于耳屏前上方顴弓上緣至中線發際旁作切口,游離頭皮與帽狀腱膜,顳肌向前翻起,切開骨膜,暴露額骨顴突、額顳頂顱骨;顱骨鉆孔,清理顱骨骨瓣,咬除蝶骨嵴。切開硬腦膜并懸掛,于顯微鏡下開放外側裂池、頸內動脈池、視交叉池、終池板,腦脊液者釋放腦脊液,松解蛛網膜聯系,抬高額葉進入鞍區,切斷橋靜脈,牽開顳葉,暴露血管神經與解剖間隙,分離腫瘤,切開腫瘤行囊內取瘤。用生理鹽水清洗術野,清理殘存腫瘤碎屑,關顱。

1.3觀察指標 觀察患者術中腫瘤的暴露情況、腫瘤切除程度與治療效果。

2 結果

2.1腫瘤暴露情況 根據暴露程度評價腫瘤的暴露情況,20例患者中,Ⅰ級4例,Ⅱ級12例,Ⅲ級3例,IV級1例,見表1。

2.2腫瘤切除程度 根據腫瘤切除的程度分為全切、大部分切除(>60%),部分切除(≤60%)。20例患者中,全切15例,大部分切除4例,部分切除1例,見表2。

2.3治療效果 術后未遺留任何神經損傷且恢復良好者13例,輕殘6例,死亡1例。存活者,視力下降、內分泌紊亂等癥狀均有所改善。

3 討論

在顱底顯微神經外科技術不斷成熟的過程中,顱內鞍區腫瘤的全切率也有較大提升,術后的致殘率與死亡率較優明顯下降。經翼點入路顯微方法手術治療顱內鞍區腫瘤,可以獲得最大的視野角度,且對腦的牽拉與損傷較小,為鞍區腫瘤的手術操作創造了較大的空間,最大程度地保護了神經功能,有效降低了并發癥的發生率。

總之,顱內鞍區腫瘤采用經翼點入路顯微方法手術治療的臨床效果顯著,能有效提升患者的生存質量,值得推廣與應用。

參考文獻:

[1]袁中順.經翼點入路顯微方法手術治療顱內鞍區腫瘤療效觀察[J].中國社區醫師:醫學專業,2011,32:32-32.

篇10

[關鍵詞] 頸內動脈;假性動脈瘤;顱內血腫;腦室出血;外傷性

[中圖分類號] R739.41 [文獻標識碼] B[文章編號] 1674-4721(2010)11(a)-133-01

頸內動脈假性動脈瘤多因外傷所致,臨床少見。該病發病多隱匿,且病情兇險,近年本院僅發現此1例,報道如下:

1 臨床資料

病例:患者男,20歲。因車禍傷后意識不清,左側肢體活動不能1 h入院。患者因車禍致傷頭部,當即昏迷,伴左側肢體活動不能,在外未治,急來診。既往史無特殊。查體:昏迷狀態,右額見頭皮裂傷,雙瞳孔不等大,右側直徑約4 mm,直接間接光反應均無,左側直徑約3 mm,直接間接光反應均存在。鼻腔見少量血性液流出,雙眼球無外突,未聞及顱內血管雜音。左側肢體偏癱,雙巴氏征陽性。凝血系統檢查正常。診斷:腦挫裂傷,外傷性蛛網膜下腔出血,腦室少量積血,顱前窩骨折,原發性動眼神經損傷,肺挫傷。給予降顱壓補液抗感染治療,病情漸好轉,復查CT示蛛網膜下腔及腦室出血已吸收。于第14天患者抽搐1次,復查頭部CT示腦室積血,予行右側側腦室外引流術,引流5 d積血消失,順利拔管。第24天常規復查頭部CT示腦室內再次出血,量少,輕度腦積水,予暫觀察,此時CT片即可見鞍上池右上方有一類圓形高密度影,當作普通顱內血腫,未在意。第28天患者再次出現抽搐,昏迷加深,復查CT示右顳顱內血腫并破入腦室,腦室積血量大,合并急性梗阻性腦積水,予再次急癥行雙側側腦室引流術。因患者反復出血,經討論高度懷疑頸內動脈假性動脈瘤破裂,為明確診斷及治療,行腦CTA及DSA檢查示:右頸內動脈假性動脈瘤(虹吸段見圖1,圖2)。限期行右翼點入路開顱血腫清除及右頸內動脈假性動脈瘤孤立術,術后積極對癥治療,患者顱內未有再出血發生。患者術后呈植物生存狀態。

2討論

外傷性頸內動脈假性動脈瘤為臨床少見的病情兇險的疾病,且病情多為隱匿性,一旦動脈瘤破裂可迅速危及生命。早期診斷,及時處理正確,可挽救生命。此病多以額顳部外傷,引起顱中窩前部骨折所致。頸內動脈的巖骨段及海綿竇段最多見,也見于床突上段頸內動脈[1]。蝶骨骨折后,頸內動脈管壁受到損傷,可形成假性動脈瘤,多表現為出血、凝血、再出血、再凝血,順序進行,或發生難以控制的鼻出血,患者多因一次大出血休克或顱內血腫致腦疝而死亡。外傷性頸內動脈假性動脈瘤多在傷后2~3周破裂,傷后立即診斷動脈瘤者少見。頭部外傷史,視力下降,鼻腔出血,動眼神經麻痹及顱內血管雜音是本病重要的診斷依據,但極少患者會出現以上所有癥狀,腦血管造影可明確診斷和定位。外傷性頸內動脈假性動脈瘤自愈的可能性極小,一旦確診應盡早治療[2]。外傷性頸內動脈假性動脈瘤的治療包括手術治療和血管內栓塞治療[3],可脫球囊仍是血管腔內治療CCF及頸動脈假性動脈瘤的首選方法[4]。該患者合并顱內較大血腫,故行開顱血腫清除術及頸內動脈假性動脈瘤孤立術。

[參考文獻]

[1]王忠誠.王忠誠神經外科學[M].武漢:湖北科技出版社,2005:798.

[2]樂建新,孔維佳,楊成章,等.外傷性蝶竇內頸內動脈假性動脈瘤的診斷及治療探討(附6例報告)[J].臨床耳鼻咽喉頭頸外科雜志,2009,23(18):845.

[3]秦尚振.頸內動脈假性動脈瘤[J].中國臨床神經外科雜志,2001,6(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