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腫瘤范文

時間:2023-03-25 06:43:46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骨腫瘤,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骨腫瘤

篇1

1856年Luschka首次提出骶骨腫瘤的名稱,在其后的100多年中,西方醫學文獻僅報告400余例骶骨腫瘤,其中脊索瘤占3/4。國內于1932年首次報告骶骨腫瘤病例,徐萬鵬等報道的123例骶骨腫瘤中,脊索瘤50例占40.6%,骨巨細胞瘤29例占23.5%。骶骨腫瘤包括原發性腫瘤和轉移性腫瘤,也可以由周圍組織的腫瘤侵犯所致。在所有的骨腫瘤中,良性骶骨腫瘤發病率為1.16%,惡性骶骨腫瘤為3.92%,良性腫瘤包括神經源性腫瘤、神經根性囊腫、骨巨細胞瘤、骨母細胞瘤等[1]。惡性腫瘤包括脊索瘤、骨肉瘤、軟骨肉瘤、骨髓瘤和Ewing肉瘤等[2]。骶骨腫瘤因其發生部位特殊,位置較深,發展時間緩慢,早期癥狀多不典型,對其作出及時和正確的診斷有著很大的難度。患者在就診時往往腫瘤較大。在治療方面因其周圍解剖結構復雜,手術比較棘手,過去多采用放療、化療,近年由于影像學技術、外科技術和介入技術的發展,使得大多數骶骨腫瘤的手術切除成為可能, 目前趨向于以手術為主的綜合治療[3]。

1 組織學及解剖學特點

骶骨屬于軟骨內化骨,在發育過程中,骶骨椎體及附件成分的骨化中心一般于5~6個月出現,3~6歲閉合。因此在骶骨部位各種干細胞及破骨細胞生長活躍,成為骨源性腫瘤的好發部位。同時骶骨作為脊柱的一部分,發育過程中包繞脊索,因此它也是脊索瘤及神經源性腫瘤的好發部位。成年后的骶骨是一個四面體的“倒金字塔”形的松質骨塊,組成骨盆環的后壁,并為脊柱的支撐體。骶骨位于L5椎體下方和雙側髂骨之間的深部,解剖復雜,前方有髂總血管、骶前靜脈叢、直腸及輸尿管等,有5根重要的骶神經從骶管通過骶骨進入盆腔。骶神經叢除支配盆底肌肉外,尚支配下肢部分肌肉,S2~4神經是括約肌功能的主要支配者。骶骨周圍血運豐富,手術切除具有顯露困難、出血多、易損傷臟器和腫瘤不易徹底切除等缺點,術中易發生出血性休克,術后可發生切口延遲愈合、二便障礙等并發癥。

2 臨床表現

骶骨腫瘤的早期癥狀主要以下腰部或臀部酸脹痛和持續性疼痛為主,可有放射痛和括約肌功能障礙。局部可有腫脹和壓痛,皮溫升高,臀部及骶尾部偶可捫及彈性腫塊,壓之有乒乓球樣感覺,并有輕度壓痛,指診時可觸及直腸黏膜在腫瘤表面滑動,少部分病例可于下腹部捫及腫塊。一些高度惡性腫瘤者常有較嚴重的疼痛、壓痛,腫瘤生長迅速,而指診腫塊并不一定很大;部分病例因腫瘤侵及腰骶神經,可出現進行性加重的坐骨神經痛,同時伴有全身一般情況惡化等特點。因此,具備肛腸外科的診治理念對于骶骨腫瘤的鑒別診斷有一定的幫助。

3 影像學檢查

骶骨腫瘤具有局部侵襲性,它可以向頭端方向延伸到腰椎管中,也可以破壞骶骨向后延伸到鄰近的軟組織中,甚至可以通過骶髂關節的膜性部分向前方侵及髂骨,但因骶旁筋膜的屏障作用較少侵及直腸壁。骶尾部腫瘤的X線平片表現形態不一:骶骨脊索瘤先發生于骶尾部,逐漸向上發展,可破壞多個節段骶骨,甚至S1、L5骨質,幾乎均為中央破壞,伴有前方的軟組織腫塊,偶爾可見小的鈣化灶。骶骨巨細胞瘤常位于上位骶骨,表現為膨脹性破壞,偏離中央,病變周圍常有一薄層骨殼。骶骨神經纖維瘤表現為膨脹性破壞,邊緣清楚,擴大。骶骨轉移瘤表現為不規則的骨質破壞,邊緣不清,一般位于上位骶骨。骶骨出現大小不一的多發性病灶更提示為轉移性病變。常累及骶髂關節,且往往還有全身其他部位的骨破壞,骨ECT有助于診斷。標準X線片上骶骨常常顯露不清,CT掃描在評估腫瘤在骨內的范圍時有一定幫助,如要清晰顯示和評估骨質的破壞范圍、軟組織腫塊的位置時,可以選擇MRI成像檢查。在T2加權像上,脊索瘤與周圍軟組織可呈鮮明對比。根據臨床癥狀和體征及典型的影像學特征可以做出初步診斷。指診也有一定的幫助。骶骨腫瘤類型復雜,做出最后的診斷需要綜合考慮患者的臨床癥狀、體征、典型的影像學特征及病理學檢查[4]。

4 術中避免大量失血

骶骨腫瘤就診時往往腫塊巨大,與周圍血管、神經、盆腔臟器粘連,周圍血管復雜,血供豐富,術中出血量多。術前腫瘤血管栓塞配合手術治療骶骨腫瘤目的是避免剖腹結扎血管,以減少腫瘤的血供,減少術中出血、增加徹底切除的可能性和降低手術的危險性[5]。術前是否行腫瘤血管栓塞仍存在著爭議,郭衛等[6]認為,多數情況下栓塞后術中控制出血不滿意、且費用較高。楊述華等[7]首次在國內用明膠海綿顆粒對犬的雙側髂內動脈施行了栓塞試驗,發現髂內動脈栓塞后12 h內為手術最佳時機。骶骨腫瘤的動脈栓塞是一種較安全的方法,目前尚未見嚴重并發癥的報道。栓塞后最常見的并發癥是術后1周的發熱和栓塞區域的疼痛,一般無需特殊處理。較嚴重的并發癥是因坐骨神經缺血損傷所致的足下垂和足麻痹。熟悉骶骨的血管解剖和嫻熟的操作技能可有效地防止栓塞物逆流及并發癥的發生。如果病人經濟允許和醫院技術條件俱備,術前腫瘤血管栓塞還是一種很好的選擇。

骶骨腫瘤的手術失血較多,尤其是高位骶骨的次全切除或全切術,有關失血性休克的并發癥屢有報道。預防大出血的措施包括:(1)對巨大或高位的骶骨腫瘤患者采用控制性低血壓麻醉。(2)備好充足的血源,手術前開放2個以上的靜脈通路,詳細記錄出血量、尿量和各種液體的輸入量,及時調整輸血輸液,分塊切除腫瘤,游離神經時出血多則予快速輸血,出現休克時,用加壓輸血器快速加壓10 min即可以輸入1000 ml紅細胞懸液。(3)使用電刀、雙極電凝縮短手術時間。(4)先處理出血少的步驟,如游離腫瘤四周,后處理易出血多的步驟,如分塊切除。(5)若腫瘤較大或位置偏高,可考慮術中結扎雙側髂內動脈和骶中動脈,以減少出血,必要時可暫時阻斷髂總動脈或腹主動脈。(6)在施行高位骶骨腫瘤切除時,可在術前應用球囊導管腹主動脈阻斷技術,阻斷腫瘤近端大動脈,再行腫瘤切除術[8]。(7)術前收集患者的自體血術中回輸,但這項技術不能應用在惡性骶骨腫瘤的手術中[9]。

5 手術方式

手術入路有前方入路、后方入路和前后方聯合入路等。目前常用后方和前、后方的聯合入路。前方入路適用于S3以上高位腫瘤,且腫塊向骶前生長者,以經腹膜外途徑較為常用,此入路有利于經腹部在盆腔內將腫瘤切除;前、后方聯合入路手術可顯露骶骨的前側、后側及其周緣,有利于徹底切除瘤體,并可提高骶骨段截術的安全性。Simpson等采用可延伸的髂腹股溝和骶尾部聯合入路行高位骶骨切除術12例,經隨訪37個月,除1例術后死亡,1例復發外,其余10例均健康存活。Gitsch等采用經腹一會聯合入路將1例起源于骶骨遠端但卻占據整個盆腔的巨大骨巨細胞瘤連同乙狀結腸遠段完整切除,配合術后放療,隨訪42個月未見復發,因此建議遇到骶骨固定的巨大腫瘤時可考慮采用腹-會聯合入路手術。Conlon等將腹腔鏡技術應用于后路骶尾骨切除2例,認為該手術較安全、可靠,但對技術和設備要求較高。Marcove等通過腫瘤刮除或部分切除結合冷凍等方法治療骨巨細胞瘤7例,取得了較為滿意的療效。該方法具有保持骨盆和脊柱的連續性、手術簡便、出血少,對復發性腫瘤可反復應用等優點。但應用液氮冷凍治療,常并發4%~8%的皮膚壞死和病理性骨折。Althausen等[10]通過對1位29歲骶骨右側巨大骨巨細胞瘤患者采用腫瘤切除配合瘤腔壁氬氣冷凍治療,既保護了周圍直腸壁、骶神經又使臀肌免受損傷。

6 骶神經根的保護

骶骨腫瘤切除后影響患者生活質量的一個重要問題就是行走困難及二便失禁。從骶骨穿出的S神經與L4、5的腰骶干構成骶叢,支配著盆腔臟器和雙下肢,脛神經和腓總神經由S2、3神經組成,膀胱與括約肌由S2~4神經發出的神經和骶部的交感、副交感神經共同支配。術后括約肌的功能與被保留的神經根數目是密切相關的。一般來講,S1神經保留可保持正常步態;僅保留雙側S1神經,患者將完全喪失括約肌功能,而無正常的腸道和膀胱功能;保留雙側S1、2神經,40%患者有正常的腸道功能,25%有正常的膀胱功能;保留雙側S1、2神經及單側S3神經的,有上述兩項功能者分別為67%和60%;保留雙側S1~3神經,有正常腸道功能和正常膀胱功能的分別達到100%和69%;保留單側S1~5神經,87%患者有正常腸道功能,89%有正常膀胱功能;單側S1~5神經切除后同側會感覺麻木,但不影響性功能。術中僅保留了單側骶神經根,而將對側L5~S5神經根連同半邊骶骨全部切除,術后隨訪發現,2位患者均存在正常的膀胱和直腸功能[11]。同時,神經根的保留與否還應考慮腫瘤的性質。在S1~3神經根被高位腫瘤所包圍情況下,對良性腫瘤而言,這些重要的骶神經根必須保留;對于交界性腫瘤,若術后可配合放療以殺死殘留的腫瘤細胞,則應將這些神經根保留;若系高度惡性腫瘤,則可將腫瘤連同受累神經根一塊切除。所以應根據具體情況,在不影響腫瘤徹底切除的條件下,盡可能保留雙側S1、2及至少一側S3神經根,或一側S1~3神經根,配合適當的功能鍛煉可以最大限度保留行走、二便及性功能。

7 骨盆的穩定性重建

骶骨不僅是骨盆環的重要構成部分,同時還有支撐腰椎的功能。因而,骶骨的缺如將對骨盆和脊柱的穩定性造成影響。Gunterberg等的實驗證明,如果經S1、2間截除,將致骨盆后弓承受力減弱30%。而經S1椎體截除,其骨盆承受力將喪失50%。但能夠滿足站立、負重和行走。Simpson等認為骶骨次全切除不影響骨盆和脊柱的穩定性,只要第1骶骨1~2節段保持完整則骨盆環可保持穩定。骶骨全切病人在未行脊柱骨盆重建的情況下,扶拐可行走小段距離,長距離行走則需要輪椅。對于全骶骨或次全骶骨切除后是否進行骶骨重建一直存在爭論。Eckardt等認為包括兩側髂骨翼部分的全骶骨切除可導致脊柱骨盆的垂直和旋轉不穩定,術后功能差,應重建骨盆環和脊柱骨盆的連接。Wuisman P等[12、13]認為是否行重建手術取決于髂骨翼的切除范圍及病人的患病情況,應避免出現嚴重并發癥,使病人能夠盡快康復。他還根據髂骨翼的切除范圍將全骶骨切除進行量化分4級,3~4級骶骨全切的病人應行重建手術,需要定制特定的假體。以往對大部分全骶骨或次全骶骨切除后的患者沒有進行骶骨重建,患者術后需要較長時間的臥床,依靠脊柱和骨盆之間的肌肉和瘢痕組織會逐漸形成懸吊帶限制脊柱的下沉。多數患者能夠直立行走,但至少要臥床8周,對脊柱的穩定性有一定的影響。近年來,脊柱內固定器械發展迅速,許多醫生對于全骶骨或次全骶骨切除后的患者進行了內固定手術,重建脊柱骶骨的穩定性[14]。重建的方法包括金屬架內固定加大量的自體或異體骨移植或骨水泥填充[15]。目前應用冷凍干燥異體骨加短哈氏棒重建骶骨切除后的骨盆環是一種較簡單、經濟、可靠的方法[16]。

8 綜合治療

骶骨腫瘤的綜合治療可視為在手術治療的基礎上,結合物理和化學藥物治療的一種新的方法。盡管過去認為多數骶骨腫瘤對放療及化療不甚敏感,但隨著現在光子和質子放射療法的發展及單克隆抗體療法的應用,已大大改善了手術治療效果不理想的患者及術后腫瘤復發患者的預后[17]。合理、有針對性、個性化地進行放、化療等輔助治療,對于控制腫瘤的發展,緩解癥狀,以及預防骶骨腫瘤的復發起到一定作用。

8.1 放療 放療對不能切除的骶骨腫瘤有止痛、控制腫瘤發展、甚至治愈骶骨腫瘤的作用。脊索瘤、骨巨細胞瘤等骶骨腫瘤目前部分已能夠手術切除,先行切除瘤體而后再行放療更為合適,術后小劑量放療有助于殺滅殘存的瘤細胞。對手術切除困難者及某些復發病例,也可選擇放療。近年來,不主張術前放療,因為許多腫瘤如脊索瘤,神經纖維瘤等對放療本身不敏感,不能達到根治的目的。放療后腫瘤組織骨化和軟組織瘢痕化,腫瘤雖然縮小纖維化,但包裹、粘連神經根更加緊密,不易分離,給手術增加難度,延長了手術時間,增加了失血量并影響傷口愈合。放療后骶神經耐受手術牽拉刺激的能力減弱,術后出現神經功能障礙者較多。

8.2 化療 近20年來,由于化療的開展及逐漸完善,惡性骨腫瘤的治療取得了很大進步。盡管骶骨骨巨細胞瘤易復發,但發生肺轉移的病例極少,故很少采用全身化療。Kirchen等研究提示,骶骨骨巨細胞瘤刮除術后,采用MTX+骨水泥充填,將有利于局部復發的控制。通過介入治療手段術前大劑量“浸泡”式化療可使局部藥物濃度較高(卡鉑2g/L,順鉑400~600 mg/L),即無全身中毒之憂,又可有效殺滅脊索瘤、骨巨細胞瘤及其他惡性腫瘤局部的腫瘤細胞[18]。應用術中局部化療的前提是在直視下把所見的腫瘤刮除干凈。對于化療敏感的骨肉瘤、尤文肉瘤和惡性淋巴瘤應先行化療,酌情考慮是否手術。

8.3 生物治療 美國麻省總醫院Kaban等曾報道了1例下頜骨巨細胞瘤,經3次手術切除再復發,在應用α干擾素(IFNα)治療后腫瘤完全消失,隨訪3年未再復發。該病例的治療成功,預示著IFNα等生物制劑也許能夠在治療手術難以徹底切除的脊柱(如骶骨)骨巨細胞瘤方面發揮一定作用。

9 小結

骶骨腫瘤鄰近部位解剖結構復雜,早期癥狀隱匿,容易誤診或漏診。患者往往在出現明顯神經壓迫癥狀,如腰腿痛、肛周麻木、大小便失禁時才就診,此時發現的腫瘤病灶往往較大,骶骨已破壞嚴重,因此手術切除范圍較大,給手術帶來困難。早期及時的診斷是徹底切除骶骨腫瘤的重要條件,外科治療是目前首選的治療方法。前路髂內動脈結扎,或術前DSA介入栓塞可避免過去剖腹阻斷髂內動脈,明顯減少術中出血,提高手術的安全性。術中盡可能保留S1~3神經,術后效果滿意率高。骶骨手術重建骨盆的穩定性,可使病人得到更快的康復。脊索瘤局部復發主要發生在術后3年內,而遠處轉移可能發生較晚,甚至可發生在手術9年后,女性患者發生局部復發或遠處較少。輔助應用放、化療可減少復發并提高療效、改善其預后。

參考文獻

[1] Luther N, Bilsky MH, HArtl R. Giant cell tumor of the spine[J]. Neurosurg Clin N Am,2008,19:49-55.

[2] Sciubba DM, Chi JH, Rhines kD, et al. Chordoma of the spinal column[J]. Neurosurg Clin N Am,2008,19:5-15.

[3] 李守強,徐微塵,李姝,等.術前動脈栓塞在骶骨腫瘤治療中的價值[J].中國矯形外科雜志,2004,12:977-979.

[4] Knoeller SM, Uhl M, Gahr N, et al. Differential diagnosis of primary malignant bone tumors in the spine and sacrum.The radiological and clinical spectrum minireview[J].Neoplasma, 2008,55:16-22.

[5] Lin PP, Guzel VB, Moura MF, et al. Long-term follow-up of patients with giant cell tumor of the sacrum treated with selective arterial emboIizdtion [J]. Cancer,2002,95:1317-1325.

[6] 郭衛,徐萬鵬,楊榮利,等.骶骨腫瘤的手術治療[J].中華外科雜志,2003,41:827-831.

[7] 楊述華,程福平,許偉華,等.髂內動脈栓塞后觀察側支循環重建的實驗研究[J].中華骨科雜志,2000,7:431-434.

[8] 米川,馬中泰,盧海霖,等.球囊導管阻斷動脈控制腫瘤術中出血的可行性研究[J].中華骨科雜志,2005,25:280-283.

[9] Nakai S, Yoshiza II, Kobayashi S, et al. Role of autologous blood transfusion in sacral tumor resection: patient selection and recovery after surgery and blood donation[J].J Orthop Sci, 2000,5:321-327.

[10]Althausen PL, Schneider PD, Bold RJ, et al.Multimodality management of a giant cell tumor arising in the proximal sacrum: case report[J].Spine, 2002,27:361-365.

[11]Todd LT, Yaszeruski MJ, Currier BL,et al. Bowel and bladder function after major sacral resection[J].Clin Orthop, 2002,397:36-39.

[12]Wuisman P, Lieshout O, Sugihara S,et al. Total sacrectomy and reconstruction:oncologic and function outcome[J].Clin Orthop, 2000,381:192-203.

[13]Wuisman P, Lieshout O, Van Dijk M,et al.Reconstruction after total enbloc sacrifice for osteosarcoma using a custommade prosthesisl[J]. Spine, 2001, 26:431-439.

[14]肖建如,賈連順,陳華江,等.高位骶骨腫瘤切除與重建方式探討[J].中華外科雜志,2003,41:575-577.

[15]Paul W, Olav L,Martijn D, et al. Reconstruction after total enbloc sacrectomy for osteosarcoma using a custom-made prosthesis [J]. Spine, 2001, 26:4337-4391.

[16]李眾利,王繼芳,王巖,等.異體骨重建骶骨腫瘤段切除后骨盆環[J].中國腫瘤臨床,2002,29:423-425.

篇2

惡性骨腫瘤分原發性和轉移性,是一種致殘率、復發率、病死率都很高的疾病。雖不是常見病,但在骨科領域占有重要地位。惡性骨腫瘤的治療,除外科手術外,常需要化療、放療等綜合治療。其治療持續時間長,對病人全身及局部損害都較大,常常造成病人外觀上的改變和遺留殘疾。腫瘤的發展和治療本身都可能造成生活自理能力下降,甚至完全喪失。晚期惡性骨腫瘤不僅疼痛劇烈、頑固,而且還常常表現出全身衰竭和惡病質,隨時有生命危險。絕大多數病人在明確診斷前憂心忡忡,在明確診斷后表現出焦慮、悲觀、自卑、內疚、絕望等。2002年6月至2006年11月,我院共收治惡性骨腫瘤患者52例,對其中42例實施針對性心理護理,獲得較好效果,現報告如下。

1臨床資料

本組52例,男37例,女15例。9~29歲21例,30~39歲16例,40歲15例,平均36.5歲。隨機將52例分為兩組,A組42例,B組10例。對A組實施心理護理,B組實施常規護理,A組患者平均住院28天,B組患者平均住院35天。

2心理分析

害怕、焦慮腫瘤晚期患者疼痛劇烈,恐懼手術治療,害怕肢體的缺失,擔心手術后殘疾,需依賴他人照顧,害怕被遺棄,以致患者常伴發焦慮、恐懼,尤其是復發或經久不愈的患者。焦慮使患者對生活和治療喪失信心,心理承受能力下降,焦慮對治療與康復十分不利,而且容易誘發其它癥狀,如疼痛加重,使治療更加困難。悲觀、絕望惡性骨腫瘤是一種難以治愈的疾病,病情發展快,人們對它的認識尚不夠深入,患了惡性骨腫瘤,心理上失去平衡,表現為精神高度緊張,失眠、悲觀、絕望,甚至產生輕生念頭。自卑、內疚患者認為自己患了絕癥,不能照顧家庭,要反復住院,又需花費醫療費用,造成家庭經濟拮據而感到自卑、內疚。

3護理

穩定情緒熱情接待患者,以愛心和誠心對待患者,經常與患者交談,溝通感情,理解和同情患者及家屬,幫助患者接受事實,認識疾病。有針對性地進行心理疏導,使患者保持最佳的心態,正確對待人生,積極配合治療與護理。

創造安靜舒適的休養環境病區環境對患者的精神狀態和身體的舒適度、治療的效果與康復等密切相關,因此,要為患者創造一個安靜、整潔、溫度、濕度適宜,通風良好,光線充足,安全舒適的休養環境。

爭取家屬、親友、同事的配合社會因素在疾病轉歸中起重要作用,特別是在病情關鍵時期,家屬、親友、同事的支持尤為重要。向家屬介紹治療的基本情況及患者目前的心理狀況,取得家屬協助,同時也要關注患者家屬可能出現的心理反應,患者家屬情緒可以影響患者的情緒,兩者互為因果,要爭取患者家屬盡快面對現實,積極配合做好患者的思想工作,使患者保持良好的心態。

消除顧慮配合醫師向患者及家屬介紹經手術、化療、放療、熱療、血管栓塞及生物治療等輔助治療,惡性骨腫瘤患者的5年生存率有了很大提高。讓治療成功的患者介紹自己治療和戰勝疾病的經驗,使患者及家屬對醫護人員產生信賴感。讓患者及家屬說出憂慮和擔心,醫護人員則應以通俗易懂的語言,向患者及家屬講解有關惡性腫瘤方面的知識,告訴患者肢體缺失可通過安裝義肢彌補,化療引起脫發是暫時的。對他們提出的問題要耐心解釋,設身處地為患者著想,建立良好護患關系。

鼓勵患者面對現實,增強患者的求生欲望和對治療康復的信心在做好基礎護理的同時,要經常與患者交流,用溫暖體貼的語言解除其心理上的障礙,鼓勵并主動接近他們,幫助他們樹立治療信心。同時鼓勵家屬、親友、同事探視,以消除患者孤獨感,增加生活信心。

篇3

【關鍵詞】 人工半骨盆置換; 骨盆惡性骨腫瘤; 手術護理

中圖分類號 R681.6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4-6805(2013)32-0111-02

目前在臨床上,應對骨盆惡性骨腫瘤的方式有半骨盆切除骨融合方法、骨移植方法、人工半骨盆置換等多種方法[1]。然而,由于人體的骨盆腔里有許多重要的臟器及相應的組織,在此處進行手術經常有并發癥發生,這給骨盆惡性骨腫瘤的治療及護理帶來一定的挑戰[2]。本次研究旨在對人工半骨盆置換治療骨盆惡性骨腫瘤手術護理的效果進行探究,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2年2月-2013年4月收治的45例進行人工半骨盆置換治療的骨盆惡性腫瘤患者,其中男21例,女24例,年齡19~69歲,平均38.5歲。患者疾病情況:軟骨肉瘤7例,尤文肉瘤14例,骨肉瘤9例,多發性骨髓瘤10例,惡性纖維組織細胞瘤3例,骨盆巨細胞瘤2例。

1.2 治療方法

(1)手術前,對各患者進行骨盆CT檢查、骨盆掃描、胸部X射線檢查,以對腫瘤的范圍和肺轉移的有無進行確定。(2)手術時,給予患者全身麻醉,在髂腹股溝處行T形切口[3],使患者的股骨上方、髖臼和坐骨神經等充分暴露,然后對腫瘤外緣的半骨盆進行切除。(3)將人工半骨盆和人體殘余骨盆進行連接固定。

1.3 護理方法

1.3.1 術前護理

1.3.1.1 心理護理 對于患者來說,疾病往往使他們產生焦躁、恐懼等消極的情緒。這種狀態不利于疾病的治愈,更不利于患者的身心健康。因此,相關醫護人員應多和患者及家屬進行溝通,向他們宣傳基本的疾病知識,并引導幫助樹立應對疾病的信心。這樣可以增強患者抵抗疾病的信心,提高治療的效果和水平。

1.3.1.2 腸道及會準備 (1)腸道準備:手術前,對患者進行灌腸處理,以將患者腸道內的糞便及其他廢物排凈,防止手術中發生不必要的臟器損傷,同時也可以將手術部位充分暴露;(2)會清理:術前3~4 d,使用濃度為0.1%的高錳酸鉀溶液對患者的會位進行清洗。

1.3.1.3 血液準備 人工半骨盆置換手術持續時間較長,在手術過程中患者可能發生大量出血,需在手術前準備好應急使用的血液。

1.3.2 術后護理

1.3.2.1 密切關注患者的生命體征 手術后待患者住進病房,利用心電監護儀對患者的各項生命體征進行密切地檢測;術后1 d,每30 min對患者的血壓情況、脈搏情況、護理順暢度、血氧飽和程度進行記錄,以后可根據患者的體征狀況對記錄情況進行調整。

1.3.2.2 術后及傷口護理 (1)術后護理:待手術結束后,對患者進行搬動需要對患肢一側進行固定,防止脫位的發生;臥床時,使患者取平臥位,并使患者的頭部偏向一側;對于舌頭后墜的患者,注意保持患者的呼吸道順暢,防止窒息情況的發生;(2)傷口護理:手術后,對傷口部位是否有紅腫、發熱、疼痛或滲液等情況進行觀察,并注意是否有發燒情況出現。

1.3.2.3 并發癥的預防或處理 術后,由于患者抵抗力有所下降,并且可能有咳嗽的發生,患者可能發生呼吸道或泌尿道等部位的感染。為了應對這種情況,醫護人員可以對患者進行上肢及肺部功能鍛煉的指導;同時,由于術中出血情況的發生,患者可能出現電解質和酸堿平衡的異常,相關醫護人員應囑患者進行一定的水量輸入,并注意對患者進行各項常規檢查。

1.3.2.4 術后鍛煉 術后,由于關節活動較少、肌肉的萎縮等,患者的身體功能受到一定的影響。因此,在術后,應安排相關工作人員給予患者術后鍛煉指導,以對膝關節和踝關節進行鍛煉,促進關節功能的恢復。

1.4 隨訪

術后對患者隨訪,隨訪時間為2~4年,平均隨訪時間為2.1年。

2 結果

2.1 術后效果

術后對患者進行2~4年的隨訪,發現45例患者中,有6例因腫瘤擴散發生死亡,另外39例存活,存活率86.7%。

2.2 并發癥

39例存活的患者中,有9例出現并發癥,其中3例全血細胞減少,2例腎毒性反應,4例胃腸道不適。經藥物治療一段時間后癥狀均有所緩解。

3 討論

骨盆惡性腫瘤和正常細胞的代謝較為相似,進行化療等方法對正常細胞也會產生較大的損害。目前在臨床上,對于骨盆惡性腫瘤進行治療的優選方法為人工半骨盆置換方法。這種方法可以避免異體骨移植的排異反應,也可以保障髖關節功能的完整性,因此,在臨床上的應用較為廣泛。然而,由于骨盆惡性腫瘤發生的位置特殊性,患者在術后發生并發癥的幾率也較高。因此,需要對患者進行一定的術后護理,以改善預后、提高治療的效果[4]。

本次研究旨在對人工半骨盆置換治療骨盆惡性骨腫瘤手術護理的效果進行探究,并給出體會。通過對醫院2012年2月-2013年4月收治的45例進行人工半骨盆置換治療的骨盆惡性腫瘤患者的臨床護理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并進行術后2~4年的隨訪。通過對人工半骨盆置換治療后的效果進行觀察及統計,可以發現,45例患者中,有6例患者因腫瘤擴散發生死亡,另外39例患者存活,且有9例出現不同程度的并發癥。可以認為,對人工半骨盆置換治療骨盆惡性骨腫瘤患者進行手術護理可以改善預后,提高治療的效果,有利于提高科室的軟實力,值得在臨床上加以推廣運用。

參考文獻

[1]劉潔珍,蘇為平,伍敏琦.人工半骨盆置換治療骨盆惡性骨腫瘤手術護理[J].國際護理學雜志,2006,25(6):455-457.

[2]劉曉平,于秀淳,周銀,等.惡性骨腫瘤保肢術并發癥的原因及治療[J].中國矯形外科雜志,2001,9(5):427-429.

[3]徐中和,王建煒,張光明.特制組合式人工半骨盆置換治療骨盆惡性骨腫瘤[J].中國骨腫瘤骨病,2004,3(3):140-143.

篇4

【摘要】目的:探討人工關節在骨腫瘤治療中的應用價值。方法:分析42例骨腫瘤患者進行人工關節里換術后的效果、生存情況、功能、并發癥及處理。結果:42例惡性骨腫瘤局部復發率為5%,生存率為15%,最終保肢率95%。結論:人工假體置換術可用于惡性及侵襲性骨腫瘤的保肢治療,早期有較好的臨床效果,合理選擇,及改進假體能降低并發癥,提高療效。

【關鍵詞】骨腫瘤 人工關節

隨著腫瘤分期的建立,手術重建方法的發展以及有效的化療逐步完善,應用人工關節置換填補因骨腫瘤截除術后所致大塊骨缺損,從而達到腫瘤治愈,保留肢體和功能重建的目的,在骨腫瘤治療中一個很重要的手段。我院骨腫瘤科在1995~2005年初,共施術42人次。保留假體總治愈率為84%,療效較為滿意。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 本組共42例。病變位于脛骨上端5例, 肱骨上段4例,股骨下端 例24例,股骨上端9例。所有診斷均經病理組織學證實,軟骨肉瘤和巨大骨瘤各3例,骨肉瘤12例, 骨巨細胞瘤10例,轉移癌8例,骨惡性纖維組織細胞6瘤例, 骨韌帶狀纖維瘤例。合并病理骨折4例。

1.2 手術方法

1.2.1 術前準備 (1)作好術前輔助檢查及病人的心理準備,要求術中、術后良好的配合,備血800~2000ml。(2)根據 X 線片顯示病灶破壞的范圍,確定截骨平面,測量髓腔粗細,髖臼及關節盂的大小,人工骨干的長度, 和廠家一起設計出假體,畫好示意圖, 訂做假體。(3)根據 CT 和MRI顯示病灶破壞的范圍,確定病灶所在的解剖間室,決定手術邊界,原則是在自然解剖間室以外手術。

1.2.2 麻醉 采用硬膜外麻醉、臂叢麻醉或全麻氣管插管。

1.2.3 手術操作 對各部位的腫瘤按設計方案選擇適當切口進行廣泛性切除,如腫瘤侵犯致術前擬定間隙以外,應擴大手術邊界,切除后的骨關節缺損與定制的人工假體的長短大小應相匹配;比試并試安裝人工假體、測試關節的活動度與穩定性,調整到最佳的位置;安裝人工假體,機械性固定加骨水泥固定;修復軟組織缺損,用軟組織覆蓋人工假體,并使創口無張力或張力不大的情況下關閉。如為惡性腫瘤則可將斷端髓腔用液氮冷凍。假體旁放置引流管,術后負壓引流,6d 拔出引流管,術后2周開始化療, 4~ 6周下地扶拐行走或適當活動。

2 結果

30例術后手術切口愈合好,2例感染,有1例負壓吸引5~ 7d 仍有較多的引流液,每天可達 60ml 以上,拔管后假體周圍積液,間斷穿刺抽液 3 次。平均隨訪4年,隨訪5年以上者6例,2例無瘤生存,5年生存率為15% ,局部復發率為5%,最終保肢率95%。2例骨肉瘤分別術后1.5、2年后局部復發,行截肢術,分別術后2、3年死亡。

3 討論

我們應用 Enneking等[1]提出骨骼肌肉系統腫瘤外科分期方法,進行篩選病例。該方法簡單、明確,使分期更趨于合理。第I期: IA: G1T1M0, IB: G1 T2 M0; 第II期:IIA:G2 T1M0, I IB: G2T2M0; 第 III期: IIIA: G1 ~ 2T1M1, II IB: G1~2T2M1。作者選擇IIA和IIB 期作為局部切除,保肢手術的適應證。禁忌證主要有重要的神經、血管侵犯、腫瘤晚期或大劑量放療后造成局部軟組織條件差以及局部感染,而病理骨折或有遠處轉移不是保肢手術的絕對禁忌證。

新輔助化療的開展為保肢治療創造了條件,因而術前化療是保肢手術的前題。術前化療能使腫瘤分界明顯,血管減少,壞死增加;臨床上可見腫瘤縮小,發熱減輕,鄰近關節活動增加;影像學檢查可見鈣化增多,腫瘤體積縮小及周圍水腫消退等。1980年以前,惡性骨腫瘤患者行保肢手術的不20%。保肢術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對原發腫瘤進行恰當的局部控制,但保肢性的切除必須確保局部復發率比截肢低,并且可產生良好的功能結果。在肢體惡性骨腫瘤切除后的重建方法中,腫瘤型人工假體置換具有最好的功能結果[2]。

對骨端潛在惡性或低度惡性腫瘤患者, 采用刮除植骨術,很難做到徹底刮除,且復發率較高。運用腫瘤節段切除、帶骨干的人工關節置換術治療可以徹底切除腫瘤組織大大降低了低度惡性或潛在惡性腫瘤刮除術后的復發率,同時也較好地保留了原有關節的功能,避免了關節融合術帶來的許多功能障礙[3,4]。對高齡良性骨腫瘤患者,骨端的良性腫瘤,如果受累范圍較廣,患者年齡較大(一般 60歲以上)者,用刮除植骨法治療,一則移植骨來源困難,二則移植骨填塞后骨吸收及爬行替代過程很長,易引起病理性骨折及關節面塌陷。這類患者采用帶骨干的人工關節置換術治療,患者可以最早在術后1周左右負重行走,腫瘤切除后不易復發,康復很快,行走正常或接近正常。對惡性腫瘤患者,不管是原發還是繼發的肢體的惡性腫瘤,一般的手術切除效果極差,單純采用截肢術也不理想。我們選用廣泛切除腫瘤加上帶骨干的人工關節置換術,明顯減輕原有的疼痛癥狀,保持了原有肢體的很大一部分功能;另一方面避免了截肢的并發癥即肢體的殘端痛,也減輕了精神上的痛苦。

采用截肢術,對患者臨床、體征、病理及相關輔助檢查資料充分分析評估,把握好手術適應癥,注重術后的康復訓練。采用定制型人工關節置換治療成人肱骨上斷骨腫瘤在不影響腫瘤治療效果的前提下[5],能夠解除疼痛,保持完整的形體病能恢復一定的關節功能,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質量,在輔助化療以及嚴格的圍手術期處理下是有效可行的。目前假體正在不斷改進材料的生物力學性能和采用新的固定方式如復合固定,這將有助于降低并發癥及提高療效。

參考文獻

[1] Enneking WF. Limb salvage in muscloskeletal oncology [M] . New York:Churc hill Livigs tone, 1987, 198

[2] 郭衛,姬濤,楊毅等. 腫瘤型人工關節重建下肢骨肉瘤切除后的骨缺損, 中國修復重建外科雜志[J], 2006,20(10):971

[3] 馮傳漢,周磊,孫德春等. 骨巨細胞瘤一些概念的發展與更新[J]. 中華骨科雜志, 1991, 11( 3) : 165~ 168

[4] 張天澤,徐光瑋主編. 腫瘤學[M] . 天津: 科技出版社, 1996, 2138

[5] 馮陽陽,杜勝利等. 定制型人工關節置換治療成人肱骨上端骨腫瘤的臨床效果,齊齊哈爾醫學院學報[J],2010,31(23):3737

篇5

【關鍵詞】CT診斷;骨腫瘤患者;診斷準確性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10.782文章編號:1004-7484(2013-10-6216-02

骨腫瘤是一種出現在骨骼、骨髓或者神經上的疾病,骨腫瘤有兩種類型,一種為良性骨腫瘤,能夠成功治愈,一種為惡性腫瘤,該種腫瘤的治療較為困難,會出現較高的死亡率[1]。對于這種疾病如果能夠及時的發現可以進行較好的治療,因此對該種疾病的檢查診斷就顯得較為重要,隨著相關技術的發展,影像學的檢查準確性得到了較大的提高,尤其是CT診斷,在近年來得到了較大進步,能夠較為準確的診斷骨腫瘤患者的病情,對我院在2012年6月――2013年1月收治的79例骨腫瘤患者進行CT診斷,現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對我院在2012年6月――2013年1月收治的79例骨腫瘤患者進行CT診斷,其中,有43例患者為男性,36例患者為女性,年齡范圍:17-66歲,平均年齡48.2歲,有21例在股骨出現腫瘤,19例在肱骨出現腫瘤,17例在脛骨出現腫瘤,15例出現腓骨腫瘤,7例在脊柱出現腫瘤,患者在年齡、性別和腫瘤出現的位置上差異較小,無統計學意義,有可比性。

1.2方法對所用患者采用CT機進行相關的檢查,對橫斷面進行掃描將層間距設置在4mm左右,對于四肢出現病變的患者采用兩側進行同時掃描的方法,對患者按照相關的操作規則進行依次的檢查。

1.3統計學分析對本文出現的所有數據均采用SPSS10.0軟件進行分析,對于計數資料使用X2進行檢驗,對于計量資料使用t進行相關檢驗,若P0.05,則無統計學意義;若P0.05,則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通過對患者進行CT診斷,有28例患者為良性腫瘤,其中有19例患者為骨軟骨瘤,有9例患者為骨巨細胞瘤,有51例患者為惡性腫瘤,有23例患者為骨肉瘤,有16例患者為軟骨肉瘤,有7例患者為淋巴肉瘤,有5例患者為脊索瘤。對患者進行手術后得出的結果為28例良性腫瘤,有19例患者為骨軟骨瘤,有9例患者為骨巨細胞瘤,在51例惡性腫瘤中有19例骨肉瘤,18例軟骨肉瘤,8例淋巴肉瘤,4例脊索瘤。得出采用CT診斷的準確率為89.9%,準確率較高,見表1。

3討論

骨腫瘤患者在臨床治療中,并不常見,但是惡性腫瘤對患者的身體損傷較大,如果得不到及時的發現和有效的治療,有較高的死亡率,因此對這類患者進行準確的診斷是較為重要的。現在對患者的影像檢查多使用CT診斷,它可以將患者體內的情況具體的拍攝下來醫生會根據片子上不同部位和不同種類的腫瘤,判斷患者出現的是惡性腫瘤還是良性腫瘤,并指出腫瘤的類型,但優勢不同的腫瘤可能會在CT影像下呈現相似的情況,所以醫生在進行判斷時會出現失誤的情況[2]。但由于使用CT診斷的方式,還是能夠較為準確的顯示顯示腫瘤的位置和類型,使醫生在對患者進行手術前就可以了解到患者腫瘤的一些具體情況,能夠及時的進行相關的診斷,避免患者延誤了是治療的時間。對患者進行CT檢查,由于CT檢查的分辨率較高,所以能夠看出早期的骨腫瘤患者的骨皮質和髓腔是否出現了侵蝕的現象,如果出現了還可以看到具體破壞的程度以及相關軟組織的表現形態,可以對患者進行更深一步的了解[3]。對于惡性腫瘤,在CT診斷的影像顯示中會在骨腫瘤的邊緣位置硬度較大,而且破壞形態為篩孔狀的損害,破壞的程度也呈現為碎片狀或者出現大塊的缺損,所以通過CT診斷,能夠較為準確的發現患者出現的是良性腫瘤還是惡性腫瘤,在本文的試驗中,CT診斷判斷腫瘤良性和惡性的準確率為100%。

但由于CT診斷在某些方法的局限性造成檢查的結果還是會出現一定的失誤。所以醫生在對患者進行疾病的診斷時,不能僅參考CT診斷的結果,還要根據患者的臨床表現以及病理的相關檢查,對患者進行綜合的判斷,通過這種綜合判斷的方式,有效的減少醫生出現誤診或者漏診現象的出現,總之,只有較好的提高對骨腫瘤患者診斷的準確性,才能對患者進行更為科學的手術方法的準備,從而提高患者手術治療的成功率。在對患者診斷出骨腫瘤后,患者會出現較大的恐懼和焦慮的心理,護理人員要對患者進行心理方面的疏導,保持較好的態度,護理人員可以為患者介紹一些治療成功的案例,使患者樹立戰勝病魔的信心[4]。

綜上所述,對于骨腫瘤的患者進行CT的診斷,能夠較為有效的診斷出腫瘤的性質以及類型,但還是會出現一些失誤的情況,所以在對患者進行診斷的時候不僅要參考CT診斷的結果,還要根據患者的臨床癥狀進行綜合的判斷,提高對患者診斷的準確性。

參考文獻

[1]葉曉波.CT灌注成像在良惡性骨腫瘤診斷中的臨床應用[J].中外醫療,2012,14(03:45-46.

[2]劉帥,趙衛東,陳鵬,張紅宇,蔡琳.R全身彌散掃描在多發性骨腫瘤性病變中的應用研究[J].中國臨床醫學影像雜志,2012,13(11:74-75.

篇6

【關鍵詞】圖像處理;骨腫瘤;體層攝影術;X線計算機

【中圖分類號】R730.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6455(2010)11-0246-02

骨腫瘤比其他系統的腫瘤發病率低,約占全身腫瘤的2%~3%。但無論良性骨腫瘤,還是原發性惡性骨腫瘤均好發于青少年,近年來發病率有上升的趨勢[1]。以往對骨腫瘤的影像診斷主要是采用常規X線攝片檢查,但是常規X線攝片由于層次多而重疊不能確定骨腫瘤的范圍及腫瘤對周圍組織的侵犯情況。MSCT掃描速度快且具有強大的后處理技術,能夠準確判斷腫瘤的部位、范圍、骨質破壞、骨膜反應的類型和周圍組織受侵的情況,極大提高了診斷的準確率。現回顧性分析37例骨腫瘤患者的MSCT資料,對其歸納總結,旨在探討16排MSCT后處理技術在骨腫瘤診斷中的價值。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搜集我院2007年8月至2010年8月經手術病理證實的骨腫瘤患者37例,其中男28例,女9例,年齡3歲~69歲,平均年齡39歲。病理類型為骨髓瘤2例,骨瘤3例,骨軟骨瘤8例,骨肉瘤6例,骨纖維異常增殖癥惡變2例,滑膜肉瘤3例,骨巨細胞瘤4例,尤文氏肉瘤4例,轉移瘤5例。全部病例均行16排MSCT平掃及后處理。

1.2掃描方法:采用GE公司Lightspeed 16排MSCT行常規平掃。掃描范圍:根據病變的部位及類型;掃描方式:層厚5mm,螺距1.375mm,電壓120kV,電流200mA。

1.3重建方法:掃描完成后將原始數據薄層至0.625或1.25mm在ADW4.2工作站以MPR和VR方式重建,以顯示所需觀察部位為目的,可任意角度旋轉觀察病變情況。

2結果

37例骨腫瘤患者圖像重建后腫瘤均能清晰顯示,病變情況在MPR和VR的表現分別如下:(1)MPR結合窗寬窗位調整能顯示所有患者腫瘤范圍及細微結構,從冠狀位、矢狀位、斜位顯示骨質破壞、骨膜反應、腫瘤病變的范圍、對周圍組織的侵犯情況及解剖關系。(2)VR技術可以立體顯示骨腫瘤全貌,并可任意角度旋轉,為手術提供直觀的信息。因此,將2種后處理圖像結合橫斷面圖像能準確、全面地顯示腫瘤的范圍、骨改變、骨膜反應的形態及腫瘤對周圍組織的侵犯,可對骨腫瘤作出準確的影像診斷。

3討論

篇7

骨腫瘤是骨組織或其附屬組織的新生物,有原發性和轉移性之分.按其惡性程度又分良性,惡性以及介于良性和惡性之間的骨巨細胞瘤[1]。對于惡性骨腫瘤目前主要的治療方法為截肢,截肢后給予安全、規范、足量、全程化療,以殺滅瘤細胞,最大限度的挽救患者生命。化療是惡性骨腫瘤治療環節中非常重要的一個階段,及時有效的化療,在提高病人的生存率、預防臟器轉移、挽救患者生命過程中有巨大的積極作用。我科在醫護人員的互相配合下,對58例惡性骨腫瘤患者化療并精心護理,取得滿意效果,現將護理體會報告如下。

1 臨床資料

2004年1月~2009年5月我科收治骨腫瘤病人58例,男39例,女19例,年齡15~43歲,其中骨肉瘤23例,尤文氏瘤14例,惡性巨細胞瘤13例,骨纖維肉瘤8例。患者入院時均表現為局部的巨大腫塊,伴有疼痛52例,不伴疼痛6例,各項檢查回報臟器功能未見明顯異常,無臟器轉移。術后病理回報確診為惡性骨腫瘤,給予常規、足量、準確、階段性化療治療。隨訪5個月~5年,均存活,無臟器轉移。

2 化療前準備

惡性骨腫瘤化療前準備工作非常重要,包括測量生命體征,由于化療藥物大多是按體重計算的,應嚴格準確的測量體重,向患者和家屬說明化療中可能出現的毒性反應,如胃腸道反應、口腔潰瘍、脫發、白細胞減少等。這些都是化療過程中可能出現的情況,化療停止后癥狀會消失,減輕患者和家屬的擔憂,并協助醫生簽化療同意書。

3 化療中主要護理

3. 1 飲食護理 化療前設法加強患者飲食,給予高蛋白、高熱量、高維生素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勿食用甜膩及油炸食品,多食蔬菜水果、瘦肉。提高機體抵抗力,必要時輸血漿,提高耐受性,保證化療順利進行。每日飲水量在3000ml以上,可減少腎毒性,預防膀胱炎。

3.2 心理護理 (1)心理疏導。通過掌握患者的年齡、文化水平、家庭情況等進行分析。選擇適合的交談方式,講解疾病的相關知識,介紹成功治療病例,消除患者的悲觀情緒,解除思想負擔,面對現實,積極配合醫護人員的治療。(2)滿足患者的合理需求。腫瘤患者心理比較脆弱,應經常巡視患者,多關心鼓勵患者。耐心聽取患者的訴說,與患者友好交談,詢問患者感受和需要,允許家屬陪護以便安慰患者,重視患者愿望,是對病人最好的心理支持,做各項操作和說話時注意保護患者的隱私和尊嚴。患者出現絕望或者輕生念頭時,應給予關心,防止意外發生。(3)爭取患者親人的配合。腫瘤患者截肢術后都害怕被家人遺棄,希望得到家人、親友的愛護和安慰,應向患者家屬介紹治療的方法和目的,以及患者的心理情況,取得他們的配合。

3. 3 穿刺部位的護理 化療藥物均有較強的刺激性,若從血管滲出,可引起局部紅腫、壓痛,嚴重時可引起局部壞死和潰爛,應采取相應的預防措施:(1)護理人員應有熟練的穿刺技術,對血管較差患者,安排有經驗的護士進行穿刺,按時巡視病房,觀察穿刺部位,及時發現問題并處理。(2)有計劃的保護好患者血管,選擇血管彈性好,易固定,較粗、直的靜脈。更換穿刺部位,避免同一部位反復進針。(3)先用生理鹽水開通靜脈通道后再滴注化療藥物,化療結束后滴注20~30ml生理鹽水后再拔針,以免化療藥物外滲損傷血管。(4)使用兩瓶以上化療藥物中間應用其它液體隔開,以保護血管,減少病人的不良反應。(5)靜脈化療藥物使用過程中,若發現藥物滲漏或局部有燒灼感時,應立即停藥,保留針頭,嚴格無菌操作下接20ml空針回抽后拔針,并局部冰敷24h,減少藥物外滲數量和擴散。使局部血管收縮。局部明顯腫脹,皮膚發紅者在24h內用0. 25%普魯卡因封閉處理。

3. 4 輸入化療藥物時觀察和護理 輸液過程中對極度消瘦、衰弱、心肺功能差的病人行心電監護,必要時給予低流量氧氣吸入,并根據藥物使用注意事項和病人情況調整輸液速度。30滴/分左右為宜,嚴密觀察生命體征變化,發現異常及時處理。

4 不良反應和并發癥的觀察處理

4. 1 預防胃腸道反應 化療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胃腸道反應,我科在化療前30min和化療后30min靜推昂丹司瓊8mg,止吐效果滿意,飲食應清淡,少食多餐。半臥位進食,教會患者深呼吸訓練和分散惡心反應的方法,如聽音樂、看電視等。

4. 2 出入量的觀察 化療期間記錄患者的出入量,觀察嘔吐物的顏色、量,尿量保持在3000ml/d以上,保持出入量平衡,預防電解質紊亂。

4. 3 粘膜、皮膚反應 化療藥物常引起病人不同程度的口腔潰瘍,如果病人口內有齲齒、假牙或吃剩的食物殘存物,很容易戳穿粘膜引起感染,形成口腔潰瘍,因此應加強口腔衛生,刷牙要徹底,動作要輕柔,每日早晚及飯后刷牙、漱口,每2h呋喃西林漱口,對已發生口腔潰瘍的患者,可在潰瘍處涂冰硼散類藥物,有滿意效果。

4.4 血象觀察 化療藥物會抑制血細胞,白細胞和血小板減少很多見,故應隔日抽血查血常規一次,嚴格無菌操作。白細胞

4.5 脫發的護理 告知患者脫發的原因,毛囊上皮生長迅速,停藥后會長出新的頭發,這樣可以減輕患者的精神壓力。給患者多吃瘦肉、雞、蛋、魚、新鮮水果等,有助于保護皮膚。化療前將冰袋用治療巾包裹后置于病人枕部5~10min,化療結束后繼續冰敷15~30min,可降低頭部器官對化療藥的敏感度,減少藥物的吸收和降低組織細胞代謝,可減少脫發。我科患者經過上述方法護理后,只有輕微脫發,效果較滿意。

篇8

【關鍵詞】 骨腫瘤;X線攝片;良惡性鑒別;診斷價值

DOI:10.14163/ki.11-5547/r.2016.16.074

骨腫瘤是指發生于骨骼或其附屬組織的腫瘤, 在全身腫瘤中的發病率約 2%, 但近年來隨著腫瘤總體發病率的增加, 其發病率也呈現上升趨勢, 越來越受到醫學界的關注[1, 2]。對骨腫瘤的早期鑒別診斷是明確治療方案、提高治療效果、改善預后的關鍵, 而影像學檢查是骨腫瘤診斷的最重要方式之一。X線作為臨床診斷骨腫瘤中最常見、最基本的影像學檢查, 能夠全面觀察并反映病灶的基本特征, 特別適用于基層醫院對病變組織的初步篩查[3]。本研究對本院收治的67例骨腫瘤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了回顧性分析, 旨在評價 X線檢查在骨腫瘤良惡性鑒別中的應用效果, 為臨床診斷提供可靠的參考依據。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 2012年 3月 ~2015年 6月本院收治的骨腫瘤患者 67例, 均符合骨腫瘤臨床診斷標準, 且經組織病理學檢查明確診斷;其中男 38例, 女 29例;年齡 21~69歲, 平均年齡 (47.83±10.54)歲;腫瘤部位:股骨 14例, 肱骨 12例, 脛骨10例, 腓骨10例, 脊柱7例, 骨盆6例, 髕骨4例, 髂骨 3例, 指骨 1例。

1. 2 方法 所有患者入院后均給予 X線片檢查。檢查時嚴格按照操作規范進行, 行常規正側位攝片, 必要時補加斜位、切線位攝片;對于解剖結構復雜、有重疊現象、骨硬化遮蓋者通過放大攝影的方法進行檢查;圖像結果由2名資深影像學醫生共同判讀。X線片檢查檢查后, 對所有患者進行組織病理學檢查, 以明確骨腫瘤性質及分類。

1. 3 觀察指標 觀察分析不同性質骨腫瘤的 X線片特點, 并以病理診斷結果為金標準, 計算 X線檢查對骨腫瘤的診斷準確率。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 SPSS19.0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數資料以率 (%)表示, 采用χ2檢驗。P

2 結果

2. 1 活檢或術后病理診斷結果 病理診斷證實:67例骨腫瘤患者中, 良性 31例, 占 46.27%(31/67), 其中骨軟骨瘤20例(29.85%), 骨巨細胞瘤11例(16.42%);惡性骨腫瘤36例, 占53.73%(36/67), 其中骨肉瘤20例(29.85%), 軟骨肉瘤12例(17.91%), 淋巴肉瘤 3例(4.48%), 脊索瘤 1例(1.49%)。

2. 2 X線檢查與病理診斷對骨腫瘤的一致性比較 X線檢查結果顯示:67例骨腫瘤患者中, 良性病變 33例, 占 49.25%(33/67), 其中骨軟骨瘤 16例(23.88%), 骨巨細胞瘤17例(25.37%);惡性骨腫瘤 34例, 占 50.75%(34/67), 其中骨肉瘤 18例 (26.87%), 軟骨肉瘤 13例 (19.40%), 淋巴肉瘤 2例 (2.99%), 脊索瘤 1例(1.49%)。與病理結果比較, X線檢查的診斷準確率為 79.10%(53/67), 診斷結果與病理學檢查之間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χ2=15.63, P

2. 3 不同性質骨腫瘤的 X線表現

2. 3. 1 良性骨腫瘤 本組 31例良性骨腫瘤的 X線表現特點為病灶輪廓清晰, 邊緣銳利, 無周圍組織浸潤, 多數骨殼完整;無骨膜反應, 少數患者的骨囊腫因病理骨折而引起骨膜增生, 但骨膜仍光滑、完整, 未見骨膜三角;常無軟組織腫塊。

2. 3. 2 惡性骨腫瘤 36例惡性腫瘤中均表現為病灶輪廓模糊, 斑片或篩孔狀骨質破壞, 形狀不規則, 與周圍組織浸潤, 局部骨小梁、骨皮質消失, 可見大范圍低密度影;部分軟組織及骨內可見瘤骨或瘤軟骨。

3 討論

骨腫瘤是骨科較常見的疾病之一, 有良性和惡性之分, 良性骨腫瘤可根治且預后良好, 而一旦發展為惡性骨腫瘤, 則因缺乏有效的治療措施而危及患者的生命健康[3]。骨腫瘤的發病因素復雜, 目前尚沒有確切的病因, 而大量研究報道顯示, 早期鑒別骨腫瘤的良惡性, 在指導治療方案的制定、提高治愈率及延長患者生存時間等方面均具有非常重要的臨床價值[4]。近年來, 隨著影像學技術的不斷發展完善, 骨腫瘤的診斷準確性也不斷提高, 為其早期診治提供了有利的平臺。在各種影像學手段中, 傳統X線片檢查是臨床應用最為廣泛的方法, 也是骨腫瘤影像學檢查的首選方法。

X線片檢查是最基礎、最常見的影像學檢查之一, 以操作簡便、費用低廉、信息量大等優勢成為骨腫瘤診斷的首選方式, 該方法可準確反映病灶的發生部位、范圍、病灶生長方式及其與周圍組織的關系等;還可顯示病變程度及類型, 指導臨床醫生對病灶性質、復發與否或轉移情況等作出準確判斷, 從而制定出適當的治療方案, 提高治療效果。例如:在腫瘤的生長情況上, 良性腫瘤表現為生長緩慢, 不會侵入到鄰近組織, 但是會出現壓迫移位, 無轉移;而惡性腫瘤則表現為生長速度快, 容易侵入到鄰近組織, 器官可有轉移。在局部骨質變化上, 兩種腫瘤表現為膨脹性骨質破壞, 與正常骨的界限分明, 邊緣銳利, 骨皮質明顯變薄、膨脹, 但是保持其連續性特點;而惡性腫瘤則表現為浸潤性骨破壞, 病變區域與正常骨的界限非常模糊, 邊緣不整。在骨膜增生方面, 良性腫瘤一般無骨膜增生, 病理骨折后會出現少量的骨膜增生, 而骨膜新生骨不被破壞;惡性腫瘤則表現為不同形式的骨膜增生, 且增生的骨膜多不成熟, 可被腫瘤侵犯破壞。在周圍軟組織方面, 良性腫瘤無腫脹或是腫塊影, 若有腫塊, 則邊緣清晰;惡性腫瘤長入軟組織形成腫塊, 與周圍的組織沒有明顯清晰的界限。但是此方法獲得的影像圖存在一定程度的重疊現象, 會對部分組織和結構的判讀造成影響[5]。如:在X線片檢查中, 若惡性骨腫瘤對鄰近軟組織的病變未出現明顯的體積變化, 就不會有明顯的變化, 只有當病變達到密度的輕度變化、局部輕度體積改變時, X線片檢查才會出現明顯的征象[6]。所以說, X線片檢查雖然對于鑒別骨腫瘤良惡性具有重要價值, 但是其也存在一定缺陷。

X線片檢查對骨腫瘤的定位價值遠高于其定量價值。本研究結果顯示, X線檢查的診斷準確率為 79.10%(53/67), 診斷結果與病理學檢查之間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P

綜上所述, X線片檢查空間分辨率高、定位準確, 可反映病灶的全貌及骨質破壞情況, 但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如對脊柱等深在部位骨腫瘤的顯示不佳, 無法顯示脊髓病變、病變與相鄰結構之間的空間關系, 在觀察軟骨、肌腱韌帶、關節囊、軟組織等的改變方面依靠X線片較為困難, 但是在基層醫院, 初診中應用X線片進行骨腫瘤的良惡性鑒別診斷價值確切, 分辨率高, 可在基層醫院中大量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李驚喜, 王宇, 王林森, 等 . CT灌注成像對單發骨轉移瘤與原發惡性骨腫瘤的鑒別 .實用放射學雜志, 2012, 28(5):729-732.

[2] Flanagan AM, Delaney D, O’Donnell P. Benefits of molecular pathology in the diagnosis of musculoskeletal disease : Part II of a two-part review: bone tumors and metabolic disorders. Skeletal Radiology, 2010, 39(39):105-115.

[3] 王聯營, 張博 . X線和 CT在骨腫瘤患者診斷中應用價值探討. 臨床和實驗醫學雜志, 2012, 11(20):1651-1652.

[4] 王強修 . 骨腫瘤診斷與治療 .北京 :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 2010:69-76.

[5] 張一秋, 石洪成, 陳曙光, 等 . SPECT/CT聯合三相骨顯像對骨骼良惡性病變鑒別診斷的增益價值 .中華核醫學與分子影像雜志, 2012, 32(5):363-367.

篇9

鄭州市骨科醫CT&MRI室,河南鄭州 450052

[摘要] 目的 研究分析CT和MRI影像學檢查方法對于惡性骨腫瘤軟組織腫塊的特征性表現和臨床診斷效果。方法 選擇該院2012年6月—2014年6月收治的惡性骨腫瘤并軟組織腫塊患者50例作為研究對象,將所有患者首先進行CT檢查,再進行MRI檢查,對比觀察兩種檢查方法對于腫瘤的惡性診斷符合率和良性診斷符合率,并且分析惡性骨腫瘤軟組織腫塊的MRI表現情況。 結果 CT診斷的惡性腫瘤診斷符合率為76%(38/50),良性腫瘤診斷符合率為84%(42/50);而MRI的惡性腫瘤診斷符合率為94%(47/50),良性腫瘤診斷符合率為96%(58/50),兩者之間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良性軟組織腫塊與惡性軟組織腫塊組在腫塊范圍、邊緣以及信號均勻性情況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良性軟組織腫塊與惡性軟組織腫塊在水腫、侵襲性情況之間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結論 對于惡性骨腫瘤患者采用CT和MRI檢查均具有較好診斷效果,CT能夠很好的顯示腫瘤的范圍,而MRI能夠更為準確的發現腫塊和病變侵入的范圍,其對于軟組織腫塊的診斷價值更具有臨床意義。

關鍵詞 CT;MRI;惡性骨腫瘤;軟組織腫塊;特征分析

[中圖分類號] R4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0742(2015)01(c)-0166-02

[作者簡介] 郭喬閣(1977.10-),女,河南鄭州人,本科,主治醫師,研究方向:骨與關節方面診斷。

惡性骨腫瘤非常多,其組織學、生物學以及影像學都不相同且預后有很大的差別,因此手術前對患者進行定位、定性以及定量診斷非常關鍵[1]。惡性骨腫瘤的影像學表現有很多種,主要有骨質破壞、骨膜反應、瘤軟骨鈣化、軟組織腫塊和病變與鄰近組織間的關系等[2]。而在上述軟組織腫塊和病變與鄰近組織間的關系的影像學在X線表現的并不是很清晰,而采用CT和MRI能夠有效避免上述情況[3]。CT能夠具有較高的密度分辨率,能夠有效發現軟組織腫塊內細小鈣化。MRI無骨性偽影,能夠整體觀察軟組織的形態[4]。為了進一步探究采用CT和MRI對于惡性骨腫瘤軟組織腫塊患者的臨床診斷效果和特征表現,在該次研究中選擇該院2012年6月—2013年6月收治的惡性骨腫瘤軟組織腫塊患者50例,對比分析CT和MRI的診斷效果,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該院收治的惡性骨腫瘤并軟組織腫塊患者50例作為研究對象。其中男性患者31例,女性患者19例,患者年齡為21~65歲,平均年齡為(38.5±4.7)歲。惡心骨腫瘤患者類型情況如下:溶骨性骨肉瘤16例,骨惡性纖維組織細胞瘤10例,Ewing肉瘤10例,軟骨肉瘤9例,骨原發性性淋巴瘤5例。患者的主要臨床癥狀為局部間接性疼痛,并且在一段時間之后轉為持續性疼痛。

1.2 方法

所有患者首先采用CT進行檢查,CT掃描采用日本東芝16排螺旋CT進行掃描。球管電壓120~140 kV,球管電流為140~280 mA,層厚3~5 mm、間隔為0.5 mm,常規軟組織窗,骨窗重建。CT掃描主要有常規平掃、CT增強掃描,MRI采用Philips Intera Achieva 1.5T 磁共振儀進行掃描,行軸、矢、冠狀位方向成像,層厚3~5 mm,間隔0~5 mm,矩陣為512×512。

1.3 觀察指標

對比觀察采用CT和MRI檢查惡性骨腫瘤診斷符合率和良性骨腫瘤符合率,并且觀察MRI檢查惡性骨腫瘤軟組織腫塊的范圍、邊緣、信號均勻性、水腫以及侵襲性[5]。

1.4 統計方法

采用SPPS18.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計量資料用采用(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

2 結果

2.1 兩種檢查方法對于病理性診斷結果情況比較

CT檢查的惡性診斷符合率為76%(38/50),良性符合率為84%(42/50);而MRI的惡性診斷符合率94%(47/50),良性診斷符合率為96%(58/50),兩者之間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惡性骨腫瘤軟組織腫塊的MRI的診斷表現

良性骨腫瘤軟組織腫塊與惡性腫塊在腫塊范圍、腫塊邊緣以及信號均勻性情況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良性腫塊與惡性腫塊組在水腫、侵襲性情況之間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 討論

CT能夠準確顯示出骨腫瘤患者的骨質改變和病灶的邊界,對于隱匿于患者脊柱、顱底以及骨盆等結構比較復雜的小腫瘤也能夠顯示的比較清晰[6-7]。CT橫斷面成像能夠解決某些結構或器官的干擾,并且能夠在早期發現脊柱內比較細小的骨破壞,此外還能夠準確的發現軟組織腫塊內的細小鈣化,因此大部分CT能夠精確的顯示出軟組織腫塊影。MRI相比于CT其對于骨髓異常的顯示具有顯著的優越性[8]。但是因為骨腫瘤的MRI信號復雜,以及操作者對MRI表現認識的不足會導致在臨床上出現誤診情況[9]。相關研究表明,MRI雖然能夠有效顯示腫塊內部分組織的成分,但是對于良惡性腫塊的信號特征具有不小的重疊性,因此不能夠僅僅根據MRI來鑒別診斷出骨腫瘤的良惡性[10]。在該次研究中良性腫塊與惡性腫塊的診斷在信號均勻性情況無顯著差異。但是MRI在水腫、侵襲性情況能夠有效區分良惡性情況。

近年來隨著醫療技術的不斷提高,MRI技術的不斷改進,目前已經被逐漸運用于骨腫瘤的臨床診斷。MRI不僅能夠非常清晰的顯示出腫瘤與領近組織器官的關系,還能夠有效提高軟組織腫塊的顯示度,其相比于CT檢查具有顯著優勢。在該次研究中CT檢查的惡性診斷符合率為76%(38/50),良性診斷符合率為84%(42/50);而MRI的惡性診斷符合率為94%(47/50),良性診斷符合率為96%(58/50),兩者之間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良性腫塊與惡性腫塊組在腫塊范圍、腫塊邊緣以及信號均勻性情況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良性腫塊與惡性腫塊組在水腫、侵襲性情況之間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可見MRI在骨腫瘤良惡性腫瘤的診斷價值相對具有優越性,診斷的準確率較高。且MRI能夠很好的鑒別良性軟組織腫塊與惡性腫塊在水腫、侵襲性。

綜上所述,對于惡性骨腫瘤患者采用CT和MRI均具有較好診斷效果,CT能夠很好的顯示腫瘤的范圍,而MRI能夠更為準確的發現腫塊和病變侵入的范圍,其對于軟組織腫塊的診斷更具有臨床意義。

參考文獻

[1] 盧超,周旭峰,高志翔,等.骨膜骨肉瘤的影像學診斷與病理學分析[J].中國中西醫結合影像學雜志,2014,12(4):358-359,365.

[2] 董寶瑜,吳立國.CT掃描聯合超聲檢查對惡性骨腫瘤的診斷價值探討[J].中國基層醫藥,2013,20(12):1761-1762.

[3] 董寶瑜,吳立國.CT灌注掃描在惡性骨腫瘤中的診斷意義[J].中國基層醫藥,2013,10(7):1082-1983.

[4] 楊強,李建民,楊志平,等.關節外全膝關節切除術的解剖學觀察和臨床應用[J].中華骨科雜志,2012,32(11):1060-1065.

[5] Kwee TC, Takahara T, Ochiai R, et a.l Diffusion-weighted whole-body imagingwith background body signal suppression(DWIBS): features and potential applications in oncology[J].Eur Radio,l 2010,18(9):1937-1952.

[6] 革軍,王臻,劉鵬,等.具有雙屈伸運動人工半膝關節假體運動參數分析及實驗性臨床研究[J].中華骨科雜志,2012,32(5):482-488.

[7] 尹知訓,白波,余楠生,等.個性化假體三維設計及其在惡性骨腫瘤初次置換與翻修術中的應用[J].中華關節外科雜志(電子版),2012,5(6):751-755.

[8] 吳智鋼,付軍,郭征,等.數字化骨庫的建立及在骨腫瘤切除異體骨關節個體化重建中的應用[J].中華關節外科雜志:電子版,2012,6(3):60-63.

[9] G Ozyigit,M Cengi,P Hurmuz et al.Robotic stereotactic radiosurgery in patients with nasal cavity and paranasal sinus tumors[J].Technology in cancer research & treatment,2014,13(5): 409-413.

篇10

[關鍵詞]骶骨腫瘤;手術;栓塞

[中圖分類號]R738.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7210(2009)02(c)-026-02

骶骨腫瘤占脊柱腫瘤的1%-7%,病理類型多樣,早期癥狀隱匿。外科手術是治療骶骨腫瘤的有效方法之一,但由于骶骨局部解剖關系復雜、血供豐富,所以往往因術中顯露困難、出血甚多而不易完全切除腫瘤,并且造成術中、術后并發癥多,死亡率高。骶骨腫瘤術前動脈栓塞為外科醫生解決這一難題提供了一種有價值的新方法目。近年來我院采用球囊導管經股動脈置入一過性阻斷腹主動脈血流條件下施行骶骨腫瘤手術,控制手術出血,獲得了滿意療效。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隨機抽取2000年4月-2008年4月本院共有34例骶骨腫瘤患者應用腹主動脈球囊阻斷技術控制術中出血。其中,男15例,女19例,年齡18-71歲,平均40歲。通過手術記錄及手術室護理記錄單統計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1995年4月-2008年4月,行骶骨腫瘤切除術36例,均采用傳統的術前血管栓塞技術(對照組),男16例,女20例,年齡17-82歲,平均51歲。通過手術記錄及手術室護理記錄單統計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

1.2方法

1.2.1腹主動脈球囊置入組

1.2.1.1球囊導管置入:會備皮,常規消毒鋪巾,穿刺部位局部浸潤麻醉。經右股動脈人路,采用Seldinger技術穿刺股動脈成功后,引入8F動脈鞘。先行腹主動脈造影,測量腹主動脈內經,了解腎動脈開口的位置,確定球囊放置的部位,計算阻斷部位腹主動脈的直徑。選取直徑大于測量值1N2 mm的雙腔球囊導管,在導絲引導下通過鞘管進入腹主動脈。將球囊置于腎動脈遠端及腹主動脈之間。以含有部分造影劑的生理鹽水充盈球囊后,再次經球囊導管行腹主動脈造影。若顯示無造影劑流向球囊遠端,則表明動脈被阻斷。抽空充盈球囊的含造影劑生理鹽水并準確記錄其劑量,體外縫線固定球囊導管并在球囊導管與皮膚交界處做醒目標記。

1.2.1.2術中球囊阻斷:患者轉至手術室行骨科手術,術中根據骨科手術醫師的需要隨時開始充盈球囊。充盈時,在骨科手術C形臂的透視下,準確地在預定部位以原來記錄劑量的含造影劑生理鹽水充盈球囊并再次動脈造影證實動脈被阻斷,同時觸摸患者雙側股動脈、足背動脈搏動消失。每次動脈阻斷時間最多不超過60 min,需要多次阻斷時,若前次阻斷時間不足40 min,則隨后的間歇時間至少為10 min,若前次阻斷時間超過40 min,則隨后的間歇時間至少為15 min。使手術操作在腹主動脈血流暫時中斷的情況下進行,術畢,拔除導管,使腹股溝區加壓包扎24 h。

1.2.2對照組應用傳統的術前血管栓塞:常規消毒,采用Seldinger技術穿刺股動脈成功后送入4-5 Fr Cobra管選擇髂內動脈,骶正中動脈照影,了解腫瘤供血動脈,再逐支選擇插管置入所需栓塞的腫瘤供血動脈,經導管推注1mm×1mm×1 mm的明膠海綿顆粒,再用1mm×1 mm×10mm的明膠海綿條行主干栓塞,待供血動脈血流基本或完全消失,行動脈照影證實栓塞成功。在栓塞后24 h內行手術切除。

1.3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3,0軟件包進行統計分析,采用X2檢驗和t檢驗進行統計學處理。

2 結果

2.1研究組與對照組出血量的比較(表1)

2.2研究組與對照組復發率的比較

研究組有2例骶神經損傷,隨訪2年復發率為14,7%。對照組有5例骶神經損傷,4例出現局部皮膚缺血性疼痛。隨訪2年復發率為41.7%。兩組中并發癥及2年復發率的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傳統的骶骨腫瘤切除手術常因解剖復雜、瘤體巨大、術中出血較多,造成手術視野不清,盲目操作可能加重損傷,且無法完整切除腫瘤,延長手術時間,增加并發癥。因此,如何減少術中出血是提高手術成功率的關鍵。

經股動脈穿刺行髂內動脈栓塞,大大減少術中出血,提高手術安全性。但栓塞需行多條供血動脈栓塞,此方法費時、費力。且可能會導致許多并發癥的發生,如脊髓或周圍神經損傷、下肢缺血性損傷、局部缺血性疼痛、障礙等。明膠海綿栓塞在腫瘤周邊區以近的較粗血管,顆粒大。常呈點狀栓塞,易使栓塞后血管再通,對較大的腫瘤及血供豐富的腫瘤效果均不明顯,同時動脈的誤栓也帶來了一定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