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元素范文

時間:2023-03-25 22:50:47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自然元素,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自然元素

篇1

在展會上,羅伯特?考因向記者介紹了自己最新設計的鉑金設計作品:綻放的玫瑰、光芒四射的太陽、背殼上星星點點的甲殼蟲……受到大自然的啟發,他創作了這些作品。其中,綻放的玫瑰是巴塞爾鉑金設計比賽的參賽作品之一。這個大賽的主題是“自然”。

他說,當下,鉑金的流行元素是大自然。如何讓鉑金與時新的大自然主題融為一體?多年的創作生涯使羅伯特考因對鉑金氣質深有感受。“鉑金稀有,潔白,純凈,適合女人。”在設計中,針對鉑金的特殊氣質,他巧妙地加以運用。用鉑金的光澤表達太陽的光輝,映襯鉆石的閃亮,用鉑金表達女人內心的愉悅……

鉑金與生俱來的氣質配合設計師的創作,羅伯特?考因的鉑金作品吸引了眾多觀展人的駐足。

光芒四射――鉑金光澤映襯太陽的光輝

在一件胸飾中,羅伯特?考因用稍稍彎曲的鉑金制作了太陽的萬丈光芒。“中間的寶石是一顆黃色的水晶。為了讓水晶看上去像太陽,我們做了特殊的處理。”他翻過胸飾的背面,把水晶背面貼上的一層薄薄的切片展示給記者。他告訴記者,這是一層珍珠片,這樣黃水晶同時具備了珍珠的暈彩。作為‘太陽’的核心,這顆黃色的水晶不再只擁有單一的水晶光澤,而是像一個小火球一樣

在不同的角度反射出不同的光芒。

用什么來表達太陽的光芒呢?當然是鉑金。因為鉑金的顏色潔白

純凈,擁有天然的白色光澤。在光芒的根部,羅伯特-考因鑲上了多顆鉆石,作為細節處理。用閃爍的鉆石映襯鉑金的潔白,這是他在作品中常常使用的技巧。他說:“鉆石的光芒與鉑金很搭配”。在另一件男士袖扣作品中,他在鉑金上鑲嵌了擁有100個切面的鉆石。“這是我們品牌獨特的切工方法,一顆鉆石一共擁有100個切面。”擁有的切面多鉆石看上去更閃耀。他的目的是,讓灼灼閃耀的鉆石和潔白的鉑金交相輝應。

盛開的玫瑰――用鉑金表達女性內心的愉悅

在另一件以自然的為主題的擺件中,羅伯特?考因用鉑金表達女性內心的愉悅。他認為,鉑金珍貴獨特而且純凈,非常適合女人。

在這件名為“自然的勝利”的擺件中,鉑金和黑色的火山石做成底座。底座上,一朵朵由紫色琺瑯制作的玫瑰嬌艷欲滴的綻放。他說,這件擺件表達的是女士歡快的心情。“這是一個屬于女士的時代。她們有能力搭建未來的舞臺。這個世界需要她們的天賦。與過去的時代相比,她們的理解能力更強,更精通事故。”因此,羅伯特?考因樂于用鉑金制作首飾,表達女性的情感。

用首飾表達人們的情感,是羅伯特?考因成為一個著名設計師

成功企業家的法寶之一,在4月的巴塞爾展中,金融危機是全球珠寶商不能回避,反復議論的話題。記者在展會現場看到,一些珠寶公司的展位拜訪的客人稀少。一些多次參加巴塞爾展的業者告訴記者,就展會整體而言,與往年相比,珠寶館的人氣有所下降。“金融危機對珠寶首飾行業造成了一定的沖擊。部分公司的業務受到了彩響。”針對羅伯特?考因展覽期間的業務,業者和記者的評價相一致:“訪客眾多,門庭若市,看上去絲毫沒有受到危機的影響。”因為采訪過程中不時有客人來訪,記者的采訪不得不斷斷續續地進行。當有重要的商業伙伴來往時,羅伯特?考因表示歉意后離開;簡單會晤后,他又抱歉地讓商務伙伴在會談室等候,返回采訪區。

羅伯特?考因樂觀地認為,無論是金融危機中,還是未來,這些承載了美好情感的首飾都能擁有好的市場。“我們參與情感的瞬間,我們理解生活將通過歡樂與眾不同。這只是我個人的做法,但很多人都是這樣去征服消費者的心。”他將金融危機稱為“特殊時期”。“在這個特殊時期,人們可能會改變以往的生活態度。人們更多的享受美食,享受生活中快樂的細節更多地回憶童年。當夜幕降臨時,人們用各種活動愉悅自己,而不僅僅是進入夢鄉。”這種享受生活的人生態度也將使人們更多地去消費,包括購買那些表達內心愉悅的首飾。

他同時強調,成績同時歸功于自己身后的團隊。“我們擁有一個完美的團隊,制定了很多不同的戰略。團隊成員們擁有非凡的創造力。這一點看上去和經濟收益沒有直接的聯系,但他們密切相關到珠寶首飾的風格影響了首飾的價格。”

關于羅伯特?考因(Roberto coin)

篇2

1 人類對大自然的依賴和崇拜

自然元素的概述:在當代服裝設計中時常提及“設計中的自然元素”一詞,那么到底什么是設計中的自然,什么是設計中的元素呢?我們所說的自然是指大自然即狹義的自然界,它是與人類社會相區別的物質世界,它是自然科學所研究的無機界和有機界的總稱。自然界是客觀存在的,包括水、空氣、山脈、河流、微生物、植物、動物、地球、宇宙等等。而“元素”根據《辭海》中的解釋為普遍意義上了解的最初被應用于化學和數學領域中的抽象名詞,是指構成事物的基本物質的名稱。服裝設計中的“自然元素”概念則是借用了元素的化學及數學的概念,引申為服裝設計中以大自然為靈感源的服裝的具體細節的集合。包括色彩、造型、圖案、材質、裝飾手法等能夠傳達設計者設計理念的服裝構成。設計師千奇百怪的設計理念就通過元素符號這一媒介進行物化的表現,傳達流行和時尚的信息。而在這一設計過程中所體現的就是的就是人類對大自然的深深的依賴和崇拜。科學表明,人類的穿衣歷史至今已有 7 萬余年,從遠古時期人類茹毛飲血穿獸皮,蓋草葉的原始欲望和需求,到今日追求的社會地位的表達和個性的彰顯,服裝經歷了一個無意識設計到有意識設計的一個過程的轉變。但是無論是人類早期對自然元素的運用還是現代的服裝設計,統統是對自然元素無論是物質或形態的依賴。

2 自然元素在服裝設計中的運用

2.1 自然元素應用于服裝

服裝是一個社會政治、經濟、科技、文化的綜合體,體現著人的價值觀、倫理觀、審美觀、民族風貌和的時代精神。服裝不僅濃縮著人類發展史和文明史,更是反映社會現實的一面鏡子。自然元素就通過服裝這一面鏡子隨著時代的發展呈現出不同的面貌。古往今來,不分種族地域人類不停地從自然中汲取靈感從自然中汲取材料利用自然元素變換著服裝的色彩、圖案、和材料。

2.1.1 自然元素在服裝色彩中的運用

《天工開物》記載:“霄漢之間,云霞異色,閻浮之內,花葉殊形。天垂象而圣人則之,以五彩彰施于五色 ”大自然渾然天成的色彩就是設計最直接的靈感來源。一方面日出日落的瞬間的唯美,花卉綻放時的絢爛艷麗,海底生物在萬丈海底下的璀璨色澤都被人們運用到了服裝色彩美學中。在查羅•莫拉(Charon Mora)的書中,曾經對設計師阿萊格拉•希克斯提問:你的服裝系列的色彩靈感從何而來?設計師回答:對自然的細致入微的觀察。樹葉、昆蟲和貝殼都能激發我的靈感。設計師從豐富多彩的自然中提取元素,從生生不息的萬物中汲取色澤,大美的自然無時無刻不在散發著迷人的魅力。大自然的饋贈永遠都是慷慨的,神秘的黑色,艷麗的紅色,純潔的白色,傳奇的棕色。“色彩!時尚!我愛它!”湯姆•福特(TomFord)曾在 2003 年秋冬時裝會的后臺發表過這樣的感慨。汲取大自然中最濃烈奔放的色彩,為 YSL的成長史添上一筆極其重要的絢爛印記。另一方面對大自然的崇拜造就了自然元素在服裝色彩中的地位,也被人們賦予了更多的社會涵義。中國自古以來就尊崇黃色這也與對大自然的崇拜有關。黃色五行為土,按中國的陰陽學說這種“土”就是在宇宙中央的“中央土”,“土”為尊。此后這種思想又與儒家大一統思想揉合在一起,認為以漢族為主體的統一王朝就是這樣一個處于“中央土”的帝國,而有別于周邊的“四夷”,這樣“黃色”通過土就與“正統”、“尊崇”聯系起來。再加上古代又有“龍戰于野,其血玄黃”的說法,,黃色與君主就發生了更為直接的聯系。這樣,黃色就象征著君權神授,神圣不可侵犯。通過這種樸素的唯心主義觀,自然元素就這樣被廣大勞動人民賦予了更廣泛的含義。

2.1.2 自然元素在服裝圖案中的運用

圖案元素應用于服裝表現為以印染、刺繡、提花、綴等各種手段在服裝表面形成的各種抽象的或是具象的具有形式美感的裝飾符號。早在夏商周時期,勤勞的古代中國人民就學會從自然中汲取圖案應用于服飾的裝飾。秦漢時期有代表性的織物圖案就是人們學習自然利用自然的代表。馬王堆出土的對鳥菱紋綺的圖案組織,以雙菱紋為骨骼,在菱紋中交替填飾以雙鳥和圖案化的植物紋,圖案精巧而優美。相比較于 2011 年的國際時裝周頻繁出現的動物紋理印花,則是以另外一種方式在演繹大自然原始和自由的風貌,傳達著奔放的氣質。Louis Vuitton 的長頸鹿(圖 1)、熊貓,MiuMiu 的鵝、大雁和蛇,前者在乎存在感和寫實感,后者則強調神韻上的妖冶抽象,各有千秋。

2.1.3 自然元素在服裝材料中的運用

“織婦何太忙,蠶經三臥行欲老。 檐前裊裊游絲上,上有蜘蛛巧來往。”這是是唐代詩人元稹的代表作《織婦詞》。早在新石器時代, 中國就已發明絲織技術。1958 年在浙江吳興錢山漾遺址發現的公元前 2700 多年的絲織品(圖 2),是中國目前所知最早的絲織實物,而皮、革、棉、麻,這些傳統的有機材料早在商周時期就被人們發現并使用,歷經千年的歷史演變,它們依然是人類著衣材料的重要組成部分。一方面,人們不斷從自然中汲取元素創造更多的可穿面料,比如說近幾年來經過改良的天然纖維越來越受到人們的喜愛,如玉米纖維、竹纖維、牛奶纖維這些新興原料就是人類對大自然元素的進一步探索和發現。以牛奶纖維舉例,它的原料是液態牛奶的奶制品提煉殘渣——奶粕,經過一系列的工序后制成牛奶長絲或者牛奶短纖維。這種面料輕盈柔軟,具有特殊的生物保健功能。材料上的環保,資源上的節約這都是對自然元素在當今社會的全新應用。另一方面人們還在不斷的改良著傳統材料。隨著環保主義和復古主義思潮的泛濫,傳統面料經過改良同樣煥發了新的神采。設計師梁子與品牌“天意”的成功跟莨綢這種看似樸素的面料不無關系。大自然為莨綢提供了所有原料,從織布的蠶絲到染色的河泥無一不是大美自然的饋贈。梁子在取古存精的同時還不停的改良著莨綢的不足,比如說受傳統染色方法的限制,莨綢的顏色暗沉且可印染的花色圖案都相應有限,很難制做出淺色的面料。但是隨著科技的發展,越來越多的色彩各異的新型莨綢出現在“天意”的賣場里。這也是對自然元素的更進一步的改良。

2.2 自然元素在服裝款式設計中的運用

自然元素在服裝款式設計中的運用主要體現在對服裝廓形的影響。服裝的總體印象由外輪廓決定,是服裝款式設計的基礎。在大自然中,造型元素千變萬化,隨之人們可利用的元素也取之不盡。設計師自然不會錯過這些模仿的對象。宋代的展翅漆紗襥頭,即俗稱的烏紗帽(圖 3),此帽制出于北齊,是一種黑色羅紗做的軟胎帽,形為禽鳥展翅。制作者以自然中展翅高飛的禽鳥形象賦予帽子以新的型制。20 世紀 80 年代,蝙蝠衫(圖 4)成為風靡一時的時尚款式,髦青年視其為必備的時髦行頭。蝙蝠衫得名于它與眾不同出奇夸張的袖子,跟衣服側面連在一起,雙臂展開,形似蝙蝠。以自然中的生物外輪廓為設計元素的服裝還有諸如孔雀裙,喇叭褲,荷葉領,燈籠褲等造型。這些都是設計師利用自然元素在服裝中的不同演繹的結果。

3 自然元素在服裝上的發展和創新

篇3

天文影響

天文學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類文化的萌芽時代。在遠古時代,人類為了明確方向、確定時間和季節,從而對太陽、月亮和星星進行運行規律的觀察,確定它們的位置、找出它們變化運行的規律,并據此編制歷法,指導農作物的播種與收割。從這一點上來說,天文學是最古老的自然科學之一。

氣候因素

關中環線地區屬于大陸性季風氣候,春季溫暖濕潤、夏季炎熱多雨、秋季多雨涼爽、冬季干燥少雪,四季分明、氣候溫和。在氣候條件的影響下水資源豐富,形成了茂密的森林。氣候作為一個相對抽象的概念,在景觀設計中不同于其他的造景要素,不可以直觀使用某種符號的提取用于景觀設計中,但它與地域景觀的形成有著密切的聯系,并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在旅游景觀的設計初期,需要對重視氣候對地域景觀的重要性,充分考慮氣候氣候要素的影響力度,設計出具有地域特征的景觀環境。不同的氣候決定了不同的地域景觀,于是乎氣候也就成為了地域景觀的一部分。

地質構造

地質是表示地球質地狀況的一個總和范疇。地質遺跡是在地球地質演化的過程中經過內部和外部的相互作用力,不斷演變運動所形成的歷史悠久的、稀有的、不可再生的自然遺產。例如在地質構造旅游景區中的山水名勝、自然遺產和自然景觀,也包括利用地質環境,以及人類發展中地質與人之間的相互作用產生的地質災害遺跡和地質資源的表現形式。

在地域景觀設計的過程中,地質的構造往往會形成較大差異的旅游景觀,而這些差異直接導致了一定地域范圍內其風俗習慣、生活方式、地方飲食的不同,形成了不同的地域文化景觀。

地形地貌

關中環線所位于的關中地區的基本地貌是由黃土臺塬和河流階地所組成。平原地區地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是由長時間的河流沖積和黃土堆積所形成的,其中豐沛的水源是形成良好氣候資源條件的決定性因素,被譽為“八百里秦川”。由河水沖積出的階地平原是關中是土地最肥沃的地區。在進行地域文化旅游景觀設計時,地形是景觀設計最基本的場地特征,在構成景觀空間的諸多元素中,地形是其中最重要的要素之一。園路、植物、水體、鋪地等其他元素均位于地形之上,是其他元素的依托,是景觀空間的形態基礎。設計時要充分考慮到地形地貌對地域景觀形成中所產生的影響,如白鹿原的地形地貌所造就的農業景觀。

水體資源

人對水表現出的親水感是人的一種天性,水邊活動是旅游活動中重要的組成部分。不論在東方還是在西方,利用水體造景的歷史都源遠流長。早在中國古典園林設計中就有“無水不成園”的說法。文人墨客借水抒情,常在水畔曲水流觴,飲酒做賦,賦予水景以文化內涵。水體景觀可以增加動態景觀的情趣,拉近人與水的距離,當游客駐足觀景時,瀑布或流動的水景,可使人心動;當人在移步觀景時,靜態水面猶如一面鏡子,倒影的畫面,體現出詩情畫意的朦朧景觀。

旅游區景觀的水既有自然的,也有人工的;既是物質的,又是精神的。水對景區的生態系統是至關重要的,它的循環過程維持了景區內一切有生命的事物,人類是生活在為水所支配著的自然體系中的,并由此生存下來,同時得到了心靈的慰藉。所以說,水的效用往往表現出多層次性,人們無論是從精神上或是肉體上與作為基本生存條件的水都有著密切的關聯。

植物生境

植物,對人類和動物的生存是必要的存在,同時也是自然的象征,使用植物進行景觀設計是地域性文化景觀的必要條件,同時,植物也承擔了景觀中多方面的作用。植物屬于景觀設計中的軟景設計,在相關理論的指導下,結合藝術空間的處理手法,可創造出蘊含生命的景象。在我國,自古典園林建造伊始,植物就承擔著文化符號的角色,傳遞園林主人所寄予的思想和愿望,植物造景所包含的信息是古典園林中最有價值的內容。了解植物承載的文化含義,就可以進一步通過植物更深層次的了解景觀設計的寓意。文化內涵是景觀的神韻所在,而在景觀的文化性表達上,植物可以說是獨到而有效的工具。不同文化對植物有這不同的喜好,在進行植物設計時應盡力發掘植物在相應區域的歷史文化內涵,將植物自身的文化性與環境熔化為起來。在植物配置過程中,即要對當地自然植被分布特點有深入的了解,又要對歷史形成的地域性代表植物材料有充分的認識,配置出符合生態型、地域性、文化性特點的植物景觀。

材料

篇4

關鍵詞:云南 自然 人性 浮華

作為云南昭通作家群代表性人物之一,雷平陽本人及他創作的詩歌及散文越來越多地受到世人的關注和贊揚。不僅僅是他創作的文學作品榮獲了一系列重量級的國內文學大獎,更關鍵的是他的文學作品本身所體現出鄉土的地域元素和深厚的自然哲學。同時,文學作品那獨具魅力的藝術特色更是一大閃爍的亮點。

雷平陽是以成功的詩歌創作初登當時文壇的,相繼而出版了《云南黃昏的秩序》《我的云南血統》《雷平陽詩選》《云南記》《風中的群山》《普洱茶記》《像袋鼠一樣奔跑》等作品集。《浮華》是云南組詩《基諾山上的禱辭(外八首)》的一首詩作。

《浮華》是一首自然與人性“和諧相融”的作品。這首詩靈躍地描繪一幅動感的云南花香風景圖。在云南大理蒼山,靠近玉局峰處。那兒有一座奇妙的山谷,谷中有一種叫喬木杜鵑的花。每年的春天,那美麗的喬木杜鵑花都會散發著濃烈的脂粉花香,在湛藍而寬廣的天空中,那花粉并沒有隨著和煦的春風灑落廣闊的云貴大地,或飄落異地他鄉,而是一點兒不剩地灑向了一座石頭懸崖。作者清楚地記得那是個為了白雪的春天,詩人本打算去欣賞潔白明亮的雪山,去領略和感受清爽暢快的大自然風光。可是,詩人恰巧路過那里,又恰巧遇見了這一幕,一座從里到外都被那美麗的喬木杜鵑花粉“滲紅”了的石頭懸崖,卻能散發著濃烈的脂粉香。也許,上天賜予雷平陽創作“自然人性”詩歌的一幕一景。然而,詩人并不想完全“獨吞”這一幕自然風景。奇妙而寧靜的自然屬于我們每一個人,同樣屬于自然界本身。我們是欣賞者,自然也是欣賞者。那一旁邊的溪水,里面則“埋伏”著一群清冽的“啞巴”,其實不斷流淌的溪水自然而然會發出清冽的流水聲,即啞巴,詩人其實并不是想以此說明,只是作者一個人看到此情此景,通過清冽的“啞巴溪水”,表明詩人觸景生情用無聲的語境表達勝似多語的深情感懷,其具有朦朧詩的豐富韻味。

在雷平陽筆下出現的詩作并不完全是詠物詩,也不是單純的風景詩,而更多類似意蘊深刻和內涵豐富的寓言詩,有著特別的話語味道,所描繪的自然景物,具有特殊的人情味道,并不是簡單語言的堆積和疊加,卻蘊含著無窮的人生體味與自然哲學,在雷平陽的詩歌中,云南的地域元素,猶如詩人一生寫作的文學底色。《浮華》一詩,所描繪了那片云南大理土地上的河流、山脈、花朵的神奇色彩,透過一些再尋常不過的景與物,深刻展示了自然與人類,景物與人性深處細微的不易察覺的瞬間聯想,他的思緒既已越過了眼前實實在在的景物,而陷入一種自然哲理化的幽深冥想。他捕捉了具有云南明顯的地域風貌的景物,用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感所受,用詩意般的輕柔味道,道出了大自然與現實世界的象征和隱喻。標題“浮華”既與美麗的自然之景,五彩繽紛的世界連接,又與“紅色的脂粉香味”有千絲萬縷的聯系。詩人把單調的自然之景巧妙地延伸到浮華的社會生活,可謂是聯想豐富,詩意超群,質樸深刻。在這片寧靜的自然山水畫中,也許是作者的善意到訪,打破了這里的靜謐祥和的一切,自然而然就有這種“怎么也不習慣”。也許詩人看到了這一幕,一座從里到外都被那美麗的喬木杜鵑花粉“滲紅”了的石頭懸崖,卻能散發著濃烈的脂粉香。美麗和諧的大自然,卻也被世間的萬事萬物所“浸染”,或者說那種寧靜也突然被浮華或者奢華的外物所“浸透”,油然而生那種失望和可惜。詩人借外物之景襯托出對當前浮華社會的譏諷和嘲笑,對這種寧靜祥和的萬物之景無限向往和期盼。詩人的故鄉,那里有詩人對自然之景的美好向往,無限追求,就在詩人平靜地漫步在大理蒼山的山山水水,傾聽自然的無限的旋律。雷平陽的詩歌作品,則是努力地把自我抒情深深地掩藏在平實的筆法和冷靜的敘述中,深刻地凸顯出一幅幅逼真的自然和社會本相。總之,雷平陽的詩歌以其獨特的視角和話語,深刻的歷史理性和人文關懷,完成了現代詩歌的轉型,開拓出了一片新的審美視野。

在細細咀嚼這首詩雷平陽《浮華》時,我個人認為此詩的“詩眼”就是這再平常不過的六個字,“怎么也不習慣”,統籌全詩的主旨內涵和詩人的情感世界,使整首詩前前后后照應,密不可分。以此句為界,前半部分,表現得柔和、平淡,通俗,通過這些濃郁地域色彩的意象,體現了詩人走近自然,貼近自然,表現了對大自然萬事萬物的喜愛和眷戀。“怎么也不習慣”之后,表現得怪誕、喜劇、濃烈、幽默,這種詩文的強烈感情反差正好表現出詩人對現實社會的憂慮和反思。即一座石頭懸崖,卻從里到外都能散發著濃烈的脂粉香;同時在旁邊的一泓溪水,里面則埋伏著一群清冽的啞巴。“滲紅”、“埋伏”、“一群”、“清冽”、“啞巴”,詩文上下字眼都能夠顯示出這種自然景觀影響了詩人的視覺沖擊和感情變化,這種自然景觀和心境復雜的反差,也許讓我們這些讀者也無法接受這種情景的詩人可能心情有很大的起伏。此時當詩人看到那種情景,希望這種情景只是自己一個人,不希望被那打破,讓那種景象繼續存在,其實在那清幽寂靜的山谷中,流淌著一條潺潺溪水,那溪水的自然之聲,是那樣清脆,那樣美妙,那樣靈動,不可能真正的“啞巴”,對于“清冽”與“啞巴”,看似自相矛盾,實則作者或許想表達自己當時的心境和想法。從這里,我們可以看出雷平陽眼中的自然世界就是一個復雜的矛盾體,自然界的萬事萬物相互都離不開,溪水里面到底是什么,估計作者無法知道,“埋伏”一詞感覺是大自然萬事萬物有目的偷窺這一自然景象,作者把無形的東西變得有形的意境和感覺。“一群”、“清冽”、“啞巴”、簡簡單單幾個詞,各個意象平鋪集中卻能傳達出詩人對于物是人非的自然變化的清醒認識和獨特感受。從人世間的浮華物象中,欣賞了物象的美感,看到了丑陋的自身,獲得了陶然沉醉的升華和享受。

所有讀者都能從這首詩這里感覺得到雷平陽詩歌中的那種平實、簡撲、決絕、穿透的魅力。此詩語言地域風格,平淡樸實,含蓄生動,童話色彩。全詩用語簡單自然,運用了象征、反襯、比喻藝術表現手法。詩作里有明顯的云南地域的風格,諸如“大理”、“蒼山”、“玉局峰”;而且,這些都并沒有被華麗辭藻所修飾和點綴,保持了那種清純的地域遐想。雷平陽的詩歌意象在語言上表現為通過對詞語的準確運用表現形象的場景,往下深究,可以理解為,一是作者對自然理解的深度,二是作者對語言的錘煉。他所極力表達的就是語言質樸和語言般的童話色彩其奇特的想象。它在用語上表現出詩歌的形象性。即不加雕飾的率真樸素,自然生動,韻味無窮,同時常常不是直接敘述,而是曲曲折折,婉婉約約的傾訴表達,選用確切的字眼,直接敘述,全用白描,不加修飾,顯得真切深刻,平易近人。最后,“一群清冽的啞巴”,特別讓人感覺具有童話般神奇的向往。這種返璞歸真的精神世界,這種個性化的質樸語言,體現了詩人詩歌創作的真功夫。

總之,真誠是藝術的生命。莊子曰: “真者,精誠之至也。不精不誠,不足以動人。”誠如錢谷融所說: “在藝術創作中, 決沒有純客觀的、未經心靈觀照過的真實; 也沒有獨立于客觀的描寫對象之外的真誠”。

第五屆“華語文學傳媒盛典”頒獎典禮上授予雷平陽“二00六年度詩人”的頒獎辭中說:“雷平陽的寫作簡明練達、質樸有力。他的語言,具有石頭和土地的光澤;他的感情,隱忍、細膩并保持著事物原生態的品質。他善于通過經驗與智慧、人心與自然的語言駁難,澄明自身對事物的愛、對世界的好奇,以及對土地的敬畏。這個深懷赤子之心的詩人,總能在粗礪而渺小的細節中發現生命的歡樂和悲愴,正如他的散文,以風塵仆仆的行旅風格,測量大地的胸懷和靈魂的重量。”

參考文獻:

[1]鄧清海.論雷平陽詩歌藝術的哲學底蘊[J].昭通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8,(2):44—48.

篇5

關鍵詞: 中國古代詩歌 自然科學元素 自然科學

在人類的童年時期,人類憑直覺認識到自己來源于神秘的自然,由于自身力量弱小,處處依賴自然,敬畏自然的巨大力量,對一些不能解釋的自然現象產生驚悚和恐懼,從而對自然產生崇敬和膜拜。這些情感在中國古代的一些神話傳說當中有很明顯的反映,《詩經·十月之交》也有:“燁燁震電,不寧不令。百川沸騰,山冢崒崩。高岸為谷,深谷為陵。”不少文化學者對此也有比較深入的研究,比如袁珂先生的《中國古代神話》、《中國神話史》,何新先生《諸神的起源》,朱狄先生的《原始文化研究》,等等。

隨著人類自身力量的不斷強大,對一些問題的不斷質疑,對一些自然現象認識的不斷深入,人類逐步認識到一些自然現象原來是自然事物運動的結果,是有其規律的,可以把握,甚至可以運用,于是人類不再害怕,逐步從一些自然現象中獲得啟發,領悟人生、社會的一些道理。

中國古代詩歌是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之一,反映了古代社會生活的諸多方面:除傳遞人文情懷、描繪歷史景觀、刻畫社會風俗,還有不少自然科學元素。中國古代詩歌不但含有眾多的自然科學元素,還包含了自然科學的方方面面:氣象學、天文學、地理學、農學、植物學、動物學,甚至建筑學等。

(一)中國古代詩歌涉及氣象物候的內容特別豐富。

《詩經》的《豳風·七月》被認為是一首物候詩。其中一些詩句反映了各個月份的物候現象和農事活動。比如:二月份,“春日載陽,有鳴倉庚”;三月份,“蠶月條桑,取彼斧斨,以伐遠楊”;四月份,“四月秀葽”;五月份,“五月鳴蜩”,“五月斯螽動股”;六月份,“六月莎雞振羽”,“六月食郁及薁”;七月份,“七月流火”,“七月鳴鸚”,“七月亨葵及菽”;八月份,“八月萑葦”,“八月載績,載玄載黃”,“八月其獲”,“八月剝棗”,“八月斷壺”;九月份,“九月授衣”,“九月叔苴,采荼薪樗”,“九月筑場圃”,“九月肅霜”;十月份,“十月隕籜”,“十月蟋蟀入我床下”,“十月獲稻”,“十月納禾稼,黍稷重穋,禾麻菽麥”,“十月滌場”,等等。

在唐宋詩詞中,既有大量關于四時物候及天象的客觀揭示,更有對雨雪風霜現象繪聲繪色的生動描述。例如,唐代詩人白居易《大林寺桃花》詩云:“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長恨春歸無覓處,不知轉入此中來。”我們不能不承認,這首藝術性極高的詩同時又是一首典型的揭示物候現象的杰作。詩中第一二兩句“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點出了在四月(陰歷)的平原地區已是春季即將結束的“芳菲盡”時期,然而,在海拔約1400米高的廬山大林寺,卻是“山寺桃花始盛開”的另一番初春盛景。而詩中第三四兩句“長恨春歸無覓處,不知轉入此中來”則含蓄地表明了,春天并未結束,在海拔很高的廬山上,則剛剛開始。這正是現代氣候科學中早已揭示的氣候隨海拔高度而變化的自然氣候規律的生動寫照。現代氣候學研究表明,氣候受海拔高度的影響十分明顯,其中最敏感的氣候要素就是溫度。由于氣溫隨海拔高度的升高而降低,因而其相應的物候也隨海拔高度的升高而延遲。在氣候科學上這一規律往往又與氣候(指平地上)隨緯帶升高而趨向寒冷的分布規律相一致。通常人們將氣溫隨海拔高度升高而降低的速率稱之為“氣溫的垂直梯度”,它不僅因山脈海拔高度的不同而有所不同,還因不同季節而有所不同。

坡《有美堂暴雨》云:“游人腳底一聲雷,滿座頑云撥不開。天外黑風吹海立,浙東飛雨過江來。十分瀲滟金樽凸,千杖敲鏗羯鼓催。喚起謫仙泉灑面,倒傾鮫室瀉瓊瑰。”此詩概括而生動地描寫了暴雨來臨之際詩人正在浙江海邊的一所房舍“有美堂”中所見到的一幕幕“浙東飛雨”過江的天氣過程,真實寫出暴雨來臨前的一片天昏地暗的自然景象,十分傳神生動。

(二)地理學的知識也出現在許多詩歌作品中。

例如,《詩經》敘述的“谷風”有兩種,一是東風,是一種大中尺度的大氣環流,春夏之期,和潤的東風帶來雨水,有利于谷物生長,《邶風·谷風》描述的“習習谷風,以陰以雨。黽勉同心,不宜有怒”就是這種風。另一種是中小尺度的大氣環流,即山谷風,白天由山腳向山頂刮上山風,夜晚由山頂向山腳刮下山風,在一定的條件下,可造成強烈的區域性雷暴雨,《小雅·谷風》中描述的“習習谷風,維山崔嵬”就是這種風。

沈括在《夢溪筆談·雁蕩山》中說:“唐僧貫休為《諾矩羅贊》,有‘雁蕩經行云漠漠,龍湫宴坐雨蒙蒙’之句。”認為這首詩準確地揭示了雁蕩山的地理、天氣特點。

(三)植物學知識在中國古代詩歌中也大量出現,尤以《詩經》和《楚辭》為甚。

《詩經》里的植物學知識不勝枚舉,現僅略舉一二言之:《魯頌·泮水》:“思樂泮水,薄采其茆。”這里的“茆”是莼菜,莼菜為睡蓮科水生宿生草本植物,自古以來就被視為蔬菜中的珍品,嫩莖葉可食用,還是抗癌癥的佳品。

《周南·漢廣》:“翹翹錯薪,言刈其蔞;之子于歸,言秣其駒。”一位青年樵夫,鐘情一位美麗的姑娘,卻始終難遂心愿。情思纏繞,無以解脫,面對浩渺的江水,他唱出了這首動人的詩歌,傾吐了滿懷惆悵的愁緒。把高大的灌木做了柴草,把綠綠的蔞蒿割倒了聚攏起來,把馬兒用蔞蒿喂得飽飽的,以便能夠有機會去接時刻記掛的人。作為菊科的蔞蒿,歷來就是人們桌上的涼拌菜,蘇軾詩里云:“竹外桃花兩三枝,春江水暖鴨先知。蔞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河豚肉里有毒,而蔞蒿則是除蘆芽之外解河豚之毒的佳品。

涉及植物學知識堪與《詩經》媲美的是《楚辭》。《楚辭》,尤其是其中的《離騷》與植物學的關系,早就引起了人們的研究興趣。臺灣的潘富俊、呂勝由先生,“希望能在古典文學與植物科學間鑿開一條雙方溝通的管道”。他們將《楚辭》中的草木全部拍成照片,并配以專業性的植物學解說,編成《楚辭植物圖鑒》一書(該書2002年由臺灣貓頭鷹出版社出版)。據他們研究,《楚辭》中寫到大量的植物,按作品統計,《離騷》寫了28種,《招魂》寫了14種,《九歌》寫了40種,《九章》寫了17種,《天問》寫了9種。

與植物有關,自然也就會與中藥有關,據研究,現存的屈原詩中,與中藥相關的19首,其中植物類藥物多達50多種。對于《離騷》所述的中草藥,早在宋代就有學者作了專門研究,堪為代表的是宋人吳仁杰所撰的《離騷草木疏》,共分四卷,載有草木55種。

限于篇幅,中國古代詩歌中所反映的其他諸如天文學、建筑學等科學領域的現象不再舉例。

(一)自然科學知識是對客觀事物及其規律的描述,正確的描述來自對自然現象的細致觀察和大膽質疑,而質疑是科學的起點,不質疑,不去探索,科學就不能發展。

屈原是《詩經》以后中國第一位偉大詩人,其代表作是“逸響偉辭,卓絕一世”的《楚辭》,他在《楚辭·天問》中提出四個問題。一問宇宙的起源;二問天體的形成;三問日月的運行;四問物質的結構。這些問題,經屈原一問,實際上都成了自然科學問題。

詩仙李白在《日出入行》中就對神的存在產生了質疑:“日出東方隈,似從地底來,歷天又入海,六龍所舍安在哉?”他否定六龍的存在,認為太陽的運行,不是六條龍拉著在跑,那么作為龍的駕馭者羲和(太陽神)也就不存在了,“羲和,羲和,汝奚汩沒于荒之波?”在他看來,太陽“似”從地底下升起來。一個“似”字,用得十分精當。太陽“似”乎從地底來,而不是真正從地底下升起來。由此可見李白在這里已經脫離了天圓地方說,認識到宇宙間日、月、星辰一直在運動著,“其始與終古不息”。這一觀點在當時是難能可貴的。

(二)中國古代詩歌中大量的自然科學知識的出現,證明了中國古代詩人是一個熱愛觀察、熱愛思考、勇于質疑的群體。

因為畢竟是詩人,他們的觀照最終還是落腳在藝術、人生和社會上,所以,幾乎是不可避免的,中國古代詩人總喜歡從他們所觀察到的自然現象上聯想到藝術、人生和社會,悟出一些藝術和人生的道理,這就形成了中國古代詩歌史上“理趣詩”,尤以宋代詩歌為甚。

如家喻戶曉的“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野火暫時將繁盛的草燒光了,但是來年春風一吹,它們又綻出了綠色的小芽,并長成了一望無際的綠草地。詩人發現了真理,并形象地寫出了這個真理,是對小草頑強生命力的禮贊,是一首生命的頌歌,蘊涵有深刻的哲理。

南宋大理學家朱熹的《觀書有感》云:“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源頭活水是池塘清澈的根本原因,這是一條自然規律,但是詩人這里卻用“源頭活水”來比喻學習,只有不斷學習,才能取得日新月異的進步。它還給予我們更為深遠的啟示:源頭活則池水深,根本固則枝葉榮,無論做什么事,都要從根本源頭上解決問題。“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在這里,詩情和哲理達到了完美的結合。

像這樣的例子俯拾即是,許渾的“溪云初起日沉閣,山雨欲來風滿樓”;李商隱的“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坡的“月有陰晴圓缺,人有悲歡離合,此事古難全”“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王安石的“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無不在揭示自然科學原理的同時,參透人生和社會的某些哲理,而且渾然一體,了無穿鑿的痕跡。

中國是一個詩歌的國度,其實,她何嘗又不是一個科學的國度,我們在生活當中從來就沒有忽視科學的元素,然而事實是,中國近代以來在科學上確實落后于西方,其根本原因到底在哪里,還有待我們進行深入的研究。

參考文獻:

[1]袁珂.中國神話史.上海文藝出版社,1988.

[2]何新.諸神的起源.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86.

[3]朱狄.原始文化研究.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88.

[4]余冠英.詩經選.人民文學出版社,2003.

篇6

Wu Wen'gang

(Hebe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angshan Branch,Tangshan 063000,China)

摘要: 本論文通過對城市軌道交通站引入自然環境元素可能性的探索,打破這種簡單的物質空間劃分理念,通過創造多元化、多層次、相融合的空間,來滿足人們全方位的身心需求,探索真正的“以人為本”的設計理念,創造和諧、舒適的生活環境。

Abstract: This paper elaborates on the possibility of introducing natural environmental elements to the railed traffic stations. It breaks with the simple concept of dividing space physically, and explores a real "people-oriented" design idea aimed at creating coordinated and comfortable living environment for people. This idea focuses on an all-round satisfaction of human being by means of creating spaces of diversity, multi-level and integration.

關鍵詞: 城市軌道交通 自然環境元素 灰空間

Key words: urban rail transport;natural environment element;grey space

中圖分類號:U417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4311(2011)29-0325-02

0引言

隨著經濟的迅速發展,僅靠公共汽車這單一交通系統已無法承受公共交通需求增長的巨大壓力。國家提出大城市應把發展軌道交通列為城市公共交通發展的重點。所以,健全和完善城市軌道交通系統的設施建設,創造舒適方便的交通空間,已經成為發展城市經濟、改善居民生活質量、建設小康社會的緊要任務。

1城市軌道交通站概論

1.1 城市軌道交通系統在當今社會中的地位城市軌道交通的誕生和發展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但被重視和大規模修建城市軌道交通系統則是在上世紀七十年代以后。

北京地面交通擁堵情況日益嚴重,已成為阻礙其經濟發展,影響城市形象的主要因素之一,發展快速軌道交通是解決北京交通矛盾的當務之急。城市軌道交通系統可以建在地上、地下或高架在空中,具有客運量大、投資省、污染小、建設周期短、有利于環境景觀等優點,另外,其準點、快捷、安全舒適,人均占地道路少的特點是解決我國大城市人口密度高、人流高峰對交通壓力大、城市污染嚴重等問題的理想方式。能大大緩解大城市內交通壓力、分解地區之間的通勤客流量、提高居民生活質量,被稱之為“城市交通的主動脈”。

1.2 目前城市軌道交通站現狀20世紀下半葉以來,伴隨著我國的城市區域不斷擴大,城市經濟日益發展,人口逐漸上升。由于流動人口及汽車猛增,城市交通量急增。道路的相對有限性與汽車生產的相對無限性產生了尖銳的矛盾。汽車帶來了交通堵塞、事故頻繁、能源過度消耗、尾氣與噪聲污染等一系列社會問題。另一方面,現有地鐵站內設施建設滯后、設備老化、維護困難,材料使用不當,設計上的生搬硬套,照明系統不盡合理,標識混亂不清等等,導致人們在使用時加劇了生理或心理的負擔。這里有資金和管理的問題,也有不少是設計上的問題。為了滿足社會需求,大力加強城軌系統建設,完善軌道交通軟硬環境,是我國大中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的重點。而完善城市軌道交通環境設計,為市民提供舒適的乘用空間,也成為建設和諧社會的重要一環。

2自然環境與人類社會

2.1 人類對自然環境的破壞人是自然的一部分,自然環境是人類生存、活動并表現自己的基本條件,幾個世紀前,人類對自然心存敬畏,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人類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不斷加強,現代工業社會空前繁榮,使人類錯誤的認為已經凌駕于自然之上,無節制的資源開采,對環境生態的破壞,對自然規律的熟視無睹,這一切的后果是大自然對人類的報復:厄爾尼諾顯現、全球變暖、氣候異常,物種加速滅絕……,人類也已為此付出沉重代價。據聯合國環境計劃署在新德里召開的氣候變化公約締約方會議報道,每年世界范圍內的干旱、洪水及其他環境災害,使人們付出約700億美元的代價。

2.2 人類環保意識的回歸隨著環境保護意識的增長,長時間生活在城市環境中的人們向往回歸自然,享受充足的陽光,清新的空氣,使人們有機會從沉重的生活和工作中解脫出來,親近自然,放松身心。人類有責任、有義務保護自然環境。麥克哈格在他的《設計結合自然》一書中強調了人類對大自然的責任,他的設計有兩個目的:生存與成功,也就是健康的城市環境。麥克哈格認為,大多數的規劃技術都是用來征服自然的,然而,自然是各種因素平衡的結果,因此,自然環境的破壞將對生態體系造成干擾。他認為設計應該與自然相結合而不是與自然相對抗。

國際生態環保設計流派興起,在公共環境中創造田園似的舒適氣氛,強調自然色彩和天然材料的應用,或采用許多民間藝術手法和風格;公眾生活提倡環保,崇尚自然;在此基礎上設計師們不斷在“回歸自然”上下功夫,師法自然,創造新的機理效果、運用具象的和抽象的設計手法使人們聯想自然,這都證明人們環保意識的回歸。

2.3 自然環境對人類的重要意義人的自然屬性決定了人類對自然環境存在心理需求和精神依存,在提倡環保、崇尚自然的今天,人們愈來愈重視生活質量,愈來愈向往親近自然的生活方式。促進人類社會與自然環境融合,加強生態環保意識,強化人們對自然生態環境的重視和依賴這個過程反過來可以進一步促進優質生態環境體系塑造和保持。通過這個良性循環,實現“以人為本”和“保護環境”的一體化目標。

3城市軌道交通站引入自然環境元素

3.1 城市軌道交通站引入自然環境元素的方式

篇7

關鍵詞:漿果;色素;開發現狀;存在問題;應用前景

中圖分類號:S-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432(2011)-05-0319-2

長白山漿果資源也是極其豐富,味道獨特、甜美。例如,軟(狗)棗子、山葡萄、北五味子、山里紅、糖李子、刺玫瑰、臭李子、耗子巴巴、紅姑娘、藍靛果等,它們在各種相應季節成熟、結果,很小的時候我便與它們相識,它們是長白山區孩童口中的零食,也是鄉親們眼中的良藥。

漿果中色素種類含量豐富,花紅素,原花青素等。多數人完全束縛了天然色素應用范圍,其實除了用于快速消費品著色等簡單用途外,漿果中色素還有醫藥、保健的功效。

我國目前年產天然色素1萬t以上,但是野生漿果色素的提取量很少。因此,合理開發和利用長白山區的食用紅色素資源,開發品質天然色素,將有利于改善人民健康狀況,促進我國食品工業整體水平提升,同時也有利于長白山資源的開發和利用,變資源優勢為經濟優勢。

為此,本文以長白山漿果為主線,研究、概括出長白山漿果色素應用現狀、存在問題以及應用前景和開發保護措施,為長白山漿果色素研究提供理論基礎。

1 長白山漿果資源及色素種類

長白山主要漿果包括:托盤、軟(狗)棗子、山葡萄、北五味子、山里紅、糖李子、刺玫瑰、臭李子、耗子巴巴、紅姑娘、藍靛果等。下面依次概述漿果屬性以及主要色素種類。

1.1托盤

學名樹莓,又名覆盆子、馬林果,是嗇薇科懸鉤子歸半灌木性果樹。一個托盤的形狀與拇指蓋差不多,由多個小粒聚集而成,血紅顏色。外形像草莓,但中間和底部是空心的,形狀也類似窩窩頭。它有特別的香氣,酸甜可口。除生食外,也可加工成果汁果醬。托盤主要生長于森林邊緣、田周路旁,它的枝權有尖硬的刺。主要色素為花紅素。

1.2軟(狗)棗子

學稱獼猴桃,落葉藤本植物果實。果實顏色青綠。軟棗子和狗棗子實際上是兩個不同屬的野生獼猴桃,它們的外觀特別相似,口感也差不多少。狗棗子的個頭比軟棗子大些,口味稍差一點。軟(狗)棗子果實美甜。果肉營養豐富,含多樣維生素、氨基酸,以及脂肪、蛋白、鈣、磷、鐵、鎂等很多種微量元素和果膠等營養成分,被譽為水果之王。它含有的獼猴桃堿,對胃癌、食道癌、風濕、黃疸有預防和治療的作用。主要色素為花青素。

1.3山葡萄

山葡萄是最常見的野生漿果,它能適應較艱難的生活環境,只要有相應合適的縫隙就會有它的枝蔓生長。從林地周邊到山林深處,都可以看到它的蹤影。它屬于葡萄科,是落葉藤本植物果實。果實汁大都酸多糖少,富含多種對人體有益元素,適合釀造酒類和飲料。著名的長白山野生山葡萄酒就是以此山葡萄為原料釀制而成。長期飲用可用于軟化血管,降低血壓,防止心血管疾病。主要色素包括葡萄皮紅色素、葡萄園花色素等。

1.4北五味子

又名山花椒,為落葉木質藤本果實。果實成熟后呈血紅色,果實成串,晶瑩剔透,在秋天的森林里獨具一格,很遠就能看到它的串串紅意。近代醫學研究,北五味子具有益智、安神、益氣、滋。腎、生津、收汗等功效。可以完善腦力工作效率,增加、提高神經思維的靈活性,提高大腦皮層的調節作用,對高、低血壓有調節作用,可以增強。腎上腺皮質分泌功能。五味子色素通常不太穩定,主要以糖苷等形式存在,即花色素苷。

1.5糖李子

學名山荊子,別名山丁子,是喬林種屬果實。多生長于荒山坡、林地邊緣雜木叢林中。果實大致陽歷9月份成熟,呈深紅色或黃色。刺玫瑰:別名玫瑰、紅根。薔薇科落葉灌木果實,多生于林緣、山路旁、山坡灌木叢中以及柞樹林中。果實球形或橢圓形,陽歷8到9月間成熟,成熟的果實呈紅色,甜味。果實內中空,有絨毛質籽實,吃時要把這些東西除掉。主要色素為花青素和花紅素。

1.6耗子巴巴

生長在沼澤灌木上的一種果實,果實顏色呈紫色或深粉紅色,味道酸甜可口。主要色素包括花青素、花紅素等。

1.7刺五加

別名五加皮、刺拐棒。莖密生細長倒刺,漿果狀核果近球形或卵形,花期6~7月,果期7~9月。生于山地林下及林周,主要成分含有刺五加甙A、B、C、D、E,味辛、微苦,素有“小人參”之稱。刺五加還具有抗衰老、益氣健脾。針對脾。腎陽虛、體虛乏力、食欲不振、腰膝酸痛、都有一定功效。主要色素包括花青素、花紅素。

1.8藍靛果

藍靛果,學名藍靛果忍冬,又名羊、黑瞎子果、藍果,屬忍冬科忍冬屬多年生落葉小灌木,果實為漿果,果汁為鮮艷的深紅色。

漿果味酸甜,果實含有7種氨基酸及多種糖類、有機酸、維生素、礦物質和微量元素等。既可生食,又可以作為色素的原料,還可釀制酒、制作飲料和果醬等,產品具有極高的營養保健價值。藍靛果的花、果實、嫩枝皆可入藥,具有清熱解毒的功效。藍靛果花是蜜源。因其名貴、風味獨特、污染少,具有滋補和藥用療效,所以深受國內外消費者歡迎,具有“第三代水果”之稱。將藍靛果果汁合理調配,可提供給人體生長所需的多種維生素、氨基酸和微量元素:配合使用合適的甜味劑,既可滿足消費者口味上的需求,也可滿足糖尿病人、肥胖病人等特殊人群飲用標準。主要色素有花青素等。

1.9紅姑娘

別名酸漿,掛金燈,茄科草本植物果實。開花后膨脹成圓錐形氣囊狀,有一層外表皮包裹果實,果實為球形漿果,果實生長期呈鮮綠色,成熟后變成粉紅色,大多成片生長在田間地頭、森林叢緣、路旁。果味酸甜而略苦。果實、果皮均可入藥,有瀉火解毒、鎮咳之功效。主要色素包括花青素、花紅素。

2 長白山野生漿果天然色素開發利用現狀以及存在的問題

2.1長白山野生漿果天然色素開發利用現狀

我國天然色素的研究起步較晚,基本是從20世紀70年代后期開始的。長白山野生天然色素的開發就要更晚,有資料顯示大概開始于90年代初期。隨著食品天然化趨勢的發展,天然色素的研制與應用日益增多,許多高等院校、科研單位開始進入相關領域。經過幾十年的開發研究,目前已有50多品種介入國家食品添加劑衛生標準,研究的品種則更多。

起初長白山天然色素的生產方法主要是采用傳統的有機抽提法,生產廠家規模小,工藝落后,生產水平低,產品質量較差,缺乏核心競爭力。但是近年來,一些科研、生產單位開始嘗試采用較新的方法,將較現代化的工程技術應用于天然色素的制取過程,這些技術較大程度的提升了長白山天然色素的科研生產水平,使產品質量、穩定性都有了較大的提高。但是長白山漿果

色素生產水平相比于發達國家還有相當的差距。色素生產廠家還應采用新技術,新設備,改進生產工藝,提高技術生產水平。

2.2長白山野生漿果天然色素在開發中存在的問題

長白山區漿果色素資源植物種類繁多,漿果色素植物資源蘊藏量豐富。吉林省農業區劃委員會曾組織了有關單位根據《野生經濟動植物資源調查暫行技術規程》,共同進行了長白山區野生經濟植物資源的調查。結果是長白山區儲量較大的色素資源植物有山葡萄約3.5萬噸、藍靛果約1.2萬噸、五味子約2.5萬噸、篤斯越橘約0.5萬噸、野草莓約0.2萬噸、刺五加約1.5萬噸等。

面對如此得天獨厚的漿果資源,為什么長白山漿果色素產量較低,質量不穩定?歸結有如下兩點主要原因:

2.2.1天然色素生產規模簡單,工業化生產種類較少,生產品種單一目前,對大部分漿果色素的研究、生產仍停留在實驗室研究或小規模生產的階段。而真正進行大規模生產的企業不多而且色素種類相對單一。目前已得到開發利用的長白山野生漿果天然食用色素生產的主要有:越橘紅、藍靛果紅、山葡萄紅等,產品主要有浸膏和粉末等,應用單一,主要用于飲料、酒中。

2.2.2天然色素開發工藝、設備落后,質量不穩定目前,長白山漿果色素生產的設備相對簡單,生產工藝相對落后,多采用簡單的浸提法。浸提所得物經過粗濾、濃縮等一系列加工工業程序制得浸膏,或加入一些麥芽糊精進行噴霧干燥生產出色素干粉。優質的原料在這樣既簡單又粗糙的生產工藝流程中,有效成分被大大流失,沒有得到充分的利用,并且所得天然色素純度不高,質量也不穩定,致使其在食品加工應用時帶來諸多不利因素,削弱了其市場核心競爭力。

3 長白山野生漿果色素資源開發利用的前景和措施

3.1長白山主要野生漿果色素植物資源開發利用的前景

隨著人們對回歸自然的呼聲日益高昂以及科學研究對天然食用色素生理活性的逐步發展,天然食用色素的食用必將成為色素應用的主流,特別是漿果天然食用色素,因其來源天然、安全、并且大都有醫療功能,更成為天然食用色素的發展大方向。近些年來,天然食用色素在國際市場上銷售額年增長率一直高于10%。天然食用色素的市場需求量巨大,并且逐年上升,各國競相開發生產。但目前長白山漿果食用色素的開發生產數量及質量還遠不能滿足現代工業發展的需要。我國長白山漿果資源豐厚,品種多樣,味道獨特鮮美,為我國天然食用色素的開發提供了豐富的原料。

我國應抓住機遇,立足于國內市場,努力開拓國際市場,充分利用長白山漿果資源優勢,利用較新科技開發天然漿果色素:積極引導鼓舞企業采用當前先進技術,并且不斷升級工業設備,提高產品產量、質量、生產技術與產品的核心生產力,長白山漿果食用色素的開發必將有著十分廣闊的發展前景。

3.2長白山主要野生天然食用色素植物資源開發利用措施

長白山雖然蘊含著豐富的漿果天然色素植物資源,但在進行開發和生產的過程中要從基本工作做起,重點做好以下幾方面工作。

3.2.1把色素植物資源情況經過詳細普查后分類20世紀80年代的普查沒將色素植物單獨列出,如刺五加多歸為中藥類,是利用其皮及根部,而刺五加色素存在部位則主要是在果實。首先應對色素植物資源情況盡享更為詳細的普查分類。

3.2.2加大野生漿果色素資源的引種栽培力度,選育、培育出優良漿果品種目前長白山栽培面積較大的有山葡萄,以釀酒、榨汁、素色原料為主,面積大約200hm2,品種主要有左山1等;五味子墾復園80余hm2,并已選出了適于當地條件的優株;篤斯越橘約50hm2,并選育了美國品種如美登、斯衛克等;紅樹莓30余hm2,并已選出豐滿紅等優良品種。

3.2.3建立并努力完善野生漿果保護性開發的標準化體系、法規體系以及良好的生產運行機制通過設立法律等途徑設置資源保護區,保護那些稀有的漿果資源,通過改善、提高栽培技術及承包荒山林地等有效政策,使野生植物的開采、利用逐步走向標準化,避免野蠻采收等不良措施造成資源浪費,通過各部門的協調合作,使野生漿果資源的開發利用步入良性發展的軌道。

3.2.4努力提高對色素提取、加工的科研水平,改善相關生產工藝,提高質量,盡力節省生產成本限制消費者對天然色素廣泛應用的主要因素是價格較高,純度較低,穩定性差。這些因素往往與不完善的制取工藝以及不發達的生產設備有關。為改善這種局面,我們應加大力度對色素提取、加工的科研工作,改善其加工工藝。天然原料成分復雜,提取的濃縮干燥產品中含有大量的糖類、脂肪、無機鹽、金屬離子等成分,因此只是初級產品。若直接使用會嚴重影響色素的著色性能。

篇8

關鍵詞:園林景觀;自然要素;和諧發展

1現代園林景觀中的自然要素

既然要分析園林景觀中的自然要素,我們必須首先知道自然要素的概念,自然要素都包括哪些內容,以及自然要素的特征。自然要素的全稱是自然環境要素,是指一切非人為的直接的和間接的影響到人類的生活和生產的環境的彼此相互獨立的、性質不同的而又有著總體的演化規律的基本物質組分,包括以下內容:水、生物、大氣、陽光、土壤、巖石等、自然環境的各個要素之間是相互制約和相互影響的。它們之間之所以保持著密切的聯系是通過物質的轉換和能量傳遞兩種方式實現的。影響范圍涉及巖石圈的表層和大氣圈下部的對流層之間的部分、以及全部水圈和生物圈。現代園林景觀中的自然要素自然地包含了以上內容,但是設計技巧和設計內容上有所改變。我們追求的是與時俱進的設計理念。

2 園林景觀的設計的構思原則

2.1 人們的生產生活需要

為人們提供閑暇時所需要的優美、優質的環境,滿足全體人民的需要。園林景觀具有的藝術作用有利于人的身心健康,正如面對著藝術作品,人們在其欣賞,靜思,審視,和暇想的過程中放松勞累的心靈,拓展自己的視野,開闊胸心,洗滌心靈上的塵埃,自然中所蘊藏的藝術美感不知不覺起到了鼓舞人的作用,我們把滿心的敬佩付之于它,把滿肚子的委屈傾訴與它。它不失為一個好的聽眾。

2.2自然與環境的效益

公園規劃時應盡可能的反應自然面貌,社會公共設施要融于自然之中。假山、游樂場所、人工湖的設置必須盡可能的還原自然原生態帶給人的美感。

2.3管理和交通方便的要求

這些原則在許多公園的實施中得到了體現。公園里的建筑數量明顯減少。植被種類繁多,水體也是富有自然情趣。而且主題清晰,藝術設計體現審美的情趣,提倡低碳環保,科學設計并且有效控制成本,節水灌溉,而這與過去傳統的園林景觀設計大不相同,原先往往是層次單一,品種單調,追求眼前利益,人為傾向濃厚,缺乏自然美感的園林設計理念大不相同。

3園林景觀中自然要素運用的建議

園林景觀中充滿了有益于人們身心健康的要素,給人以啟迪,賦予人以力量。從而保證了人的身心健康,更好的投入到工作和學習當中。因此我們要把這一作用最大化。為此我們從以下幾點來探討對園林中的自然要素的運用。

3.1布局以突出文化的內涵

因為園林景觀的自然要素因不同地區、不同文化背景呈現出不同的地域特征,所以我們要結合自己的地域特色合理布局園林中的自然要素,做到共性中有個性,突出當地的文化內涵,以我國為例,南方和北方也有區別,南方以水為美,北方以山為美,每個民族之間亦有區別。為此,我們不得不說,這些特色正是促使我國園林文化豐富多彩的源泉和動力。這為我國的園林景觀設計提供了很廣闊的發展前景。

3.2園林景觀的感官作用

色彩對人類的生活以及健康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據現代科學揭示,人們對色彩的感覺有著復雜且微妙的心理以及生理、化學和物理的過程,色彩能夠引起人們多樣的感情以及心理效應。起到調節、改善、安慰和緩解人的精神狀態的作用。尤其是在園林景觀中充滿著各種各樣的色彩。研究表明,當人的眼睛長時間的注視著某一種顏色的時候,不同色彩給視覺造成的疲勞的程度最輕微的有以下幾種顏色:淡綠色、翠綠色、天藍色、淺藍色以及白色。因此,園林能夠讓人們產生寧靜和舒暢的心理感受。

3.3科學的設計與規劃,有效地控制成本

對園林的規劃,園林設計師承擔著舉足輕重的責任,由其規劃的設計方案,將直接決定在園林的建設和維護過程中能否對資源有效及合理的利用。因此,園林的設計師們應結合著園林的特點和建設的需求進行合理的科學的規劃和設計。充分考慮維護以及養護的問題。一方面,我們要使綠化園林具有一定的景觀特色;另一方面,要處處做到提高資源的利用率、性價比。

4結語

總之,充分利用自然要素,發揮自然要素的各自特點,為人類營造良好的環境氛圍,從而提高人們的生活質量,保障人們的身體健康,這也升華了人們的審美感,緩解了由于日趨加快的節奏帶給人們的生活壓力。結合當地特色,選材和用材,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創造一個可持續發展的社會是我們每個人的責任,愿我們的共同努力,給我們不一樣的收獲,那就是實現園林景觀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 金柏仁.園林景觀中自然要素的分析[J].2011 (17)

篇9

[關鍵詞] 基層醫院;自然分娩;未使用抗生素

[中圖分類號] R978.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4-4721(2014)11(a)-0174-03

自然臨產陰道分娩過程中常出現會陰自然裂傷或行會陰切開術,因此在分娩后需要對會陰切口或裂傷口進行縫合。由于女性外陰結構的特殊性會存在傷口感染、愈合不良或傷口不愈合的情況[1-2],因此臨床上經常常規使用抗生素以期預防傷口感染,但是近年來由于抗生素濫用情況比較嚴重,臨床抗生素的合理應用已經引起各級醫院的重視。本研究對本院2012年1月~2013年12月自然臨產陰道分娩者作為研究對象,產后實施臨床路徑處理,未使用抗生素,旨在為基層醫院婦產科抗生素的合理使用提供參考。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2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的486例自然臨產陰道分娩住院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第一診斷必須符合ICD-10:080.0伴Z37孕足月頭位自然臨產編碼,無陰道分娩禁忌癥。排除可能發生感染的高危因素:妊娠合并全身其他疾病者(如血液病、高血壓病、糖尿病、肝病等需要延長住院時間者),臨產前合并感染性疾病(如陰道炎、發熱)者,胎兒、胎盤異常,早產,胎膜早破等。

所有入選產婦隨機分為兩組,試驗組245例按臨床路徑處理,但產后未使用抗生素,產婦平均年齡為(26.3±2.4)歲;孕周為37+3~41+4周,平均孕周39+2周;胎兒平均體重為(3450±120) g;平均總產程為(12.8±1.2) h;會陰Ⅰ~Ⅱ度裂傷80例;會陰切開165例。對照組241產后常規應用抗生素預防感染,產婦平均年齡為(25.5±3.1)歲;孕周37+2~41+4周,平均孕周為38+6周;胎兒平均體重為(3380±106)g;平均總產程為(13.2±0.8) h;會陰Ⅰ~Ⅱ度裂傷78例;會陰切開163例。兩組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臨床處理路徑

參考相關文獻,總結治療經驗,參照原衛生部的臨床路徑表單,制訂本院自然臨產陰道分娩臨床路徑表,具體見表1。

1.3 方法

試驗組自入院開始按臨床路徑實施診療工作,對不存在高危因素的會陰Ⅰ~Ⅱ度裂傷或實施會陰切開術的產婦產后不使用抗生素。產婦入院后每次做陰道檢查或肛查前常規碘伏消毒外陰2次,分娩時按分娩消毒要求碘伏消毒外陰、、,胎盤娩出后,檢查軟產道裂傷情況,明確裂傷程度,先行縫合陰道壁傷口(可吸收線間斷縫合),在縫合會陰傷口前使用碘伏消毒傷口及傷口緣,按解剖結構用1號絲線依次間斷縫合會陰,對皮。產后保持會陰清潔,每天早晚用1/(5000~10000)高錳酸鉀溶液抹洗外陰1次,如解大便后再加洗1次。常規產后4~5 d拆線,產后10~15 d電話回訪產婦會陰傷口有無腫痛、流液、裂開等情況。

對照組則在產后常規預防性使用抗生素,在傷口縫合后口服阿莫西林2粒,3次/d,連續4~5 d,或靜脈滴注頭孢類抗生素2~3 d,對青霉素或頭孢類藥物過敏者使用阿奇霉素口服或靜滴,其余處理同試驗組。

1.4觀察指標

①傷口感染:傷口周圍紅腫,疼痛加劇,傷口滲液或流膿,體溫升高,分泌物培養陽性。②傷口愈合標準:甲級愈合為傷口對合整齊,炎癥反應極輕,瘢痕小;乙級愈合為傷口炎癥反應,愈合時間延長,局部紅腫,瘢痕較大;丙級愈合為傷口出現化膿性感染或裂開。③產褥病:分娩24 h以后的10 d內每天測腋溫4次,每次間隔4 h,有2次>38℃[3]。④統計兩組的平均分娩費用。

1.5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8.0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用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以P

2 結果

兩組產婦產后均未出現會陰傷口感染情況,兩組產婦會陰傷口甲級愈合率均在85%以上,且兩組傷口愈合情況、產褥病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試驗組的平均分娩費用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表1 兩組產后傷口愈合情況、產褥病發生率及分娩費用比較

3 討論

自然分娩過程中常會發生軟產道撕裂,且大多數有會陰裂傷,或由于會陰彈性欠佳陰道口較緊,為了避免會陰Ⅲ度裂傷及縮短第二產程,臨床常實施會陰切開術[4]。由于會陰的解剖特殊性,會陰傷口容易被大小便及陰道分泌物如惡露等污染,特別是有陰道炎、內科合并癥等高危因素的產婦,發生產后感染的概率明顯上升[5-6]。以往為控制產后感染,對有軟產道裂傷或會陰切開的產婦產后常規使用抗生素預防感染,甚至濫用抗生素,尤其是一些基層醫院總擔心自己醫院醫療條件差,會導致感染機會增加[7]。

抗生素的濫用可使機體發生菌群失調、微生態環境改變,導致正常菌群定植力和抵抗力下降,使病原菌耐藥,進而細菌侵入引起感染[8],同時抗生素可通過分泌到乳汁中,新生兒在吸吮乳汁的同時也吸入抗生素到腸道。孫敬等[9]對母乳中抗生素對新生兒腸道正常菌群建立的影響進行研究,結果顯示,132例使用了頭孢類及青霉素類的母乳中,116例檢出含有抗生素,提示母乳中抗生素可破壞新生兒腸道正常菌群的建立,這可能是導致部分新生兒長期遷延性腹瀉的原因,故自然分娩產后是否使用抗生素預防感染值得產科醫生斟酌。

本研究產婦實施臨床路徑處理,試驗組產婦在臨床路徑處理的基礎上不給予抗生素治療,但產時應嚴格無菌操作,用碘伏消毒,產后用1/(5000~10000)高錳酸鉀溶液擦洗外陰,2~3次/d。高錳酸鉀是一種強氧化劑,對多種致病菌、真菌、病毒等都有殺滅作用,常用作消毒藥物。在婦科方面,1/(5000~10000)的高錳酸鉀溶液外洗,有助于控制感染,收斂止痛、止癢,促進傷口愈合[10-11]。本研究結果顯示,試驗組產褥病發生率、傷口愈合率、傷口感染率與對照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而平均分娩費用兩組之間有顯著性差異(P

綜上所述,基層醫院對無高危因素產婦實施臨床路徑處理即可,產后不需常規使用抗生素預防感染,這樣可降低醫療費用,同時對母嬰均有好處。對自然分娩的產婦,應以預防感染及控制感染為主;對感染可能存在高危因素采取綜合措施,產程過程中嚴格無菌操作,正確估計會陰單性及胎兒大小,把握會陰切開時機,避免會陰Ⅲ度裂傷;胎盤娩出后應仔細檢查軟產道有無撕裂,如有則應盡快縫合傷口,縫合時按解剖結構對合好,不留死腔,局部有效止血,產后加強會陰護理[12-13]。

[參考文獻]

[1] 繆亞紅.會陰側切術切口感染危險因素的病例對照研究[J].現代預防醫學,2011,38(3):480-481.

[2] 謝蓉.會陰切口愈合不良臨床分析與預防護理[J].臨床合理用藥雜志,2010,3(14):109-109.

[3] 王美林.產褥感染的相關因素及護理對策[J].吉林醫學,2012,33(24):5329.

[4] 李曉紅,李紹楠,劉錦玉,等.陰道分娩產婦會陰裂傷相關因素分析[J].國際護理學雜志,2010,29(9):1309-1312.

[5] 李瓊.稀釋碘伏沖洗會陰在預防產后感染護理中的意義[J].臨床醫藥實踐,2012,21(11):855-857.

[6] 郝廣英.中藥會陰沖洗對預防產后感染的療效觀察[J].北京中醫藥,2011,30(4):300-301.

[7] 孫福成.基層醫院應用抗生素的誤區與對策[J].中外健康文摘,2007,4(2):143-145.

[8] 那.產科圍手術期抗生素合理使用臨床分析[J].現代診斷與治療,2010,21(1):41-42.

[9] 孫敬,陳會,鄧林強,等.母乳中抗生素對新生兒腸道正常菌群建立的影響[J].江西醫學檢驗,2007,25(2):116-118.

[10] 杜才珍.高錳酸鉀溶液處理會陰傷口的臨床觀察[J].中國醫藥導報,2008,5(4):143.

[11] 劉向蓮,李翠珍,魏淑玲.高錳酸鉀溶液坐浴治療會陰側切口愈合不良40例臨床觀察[J].齊齊哈爾醫學院學報,2010,31(1):55.

[12] 哈斯圖亞.會陰側切術切口感染圍術期危險因素探討及對策[J].中國醫藥指南,2009,7(7):119-120.

篇10

新課程改革的目標之一,就是要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加強課程內容與學生生活、現代社會、科技發展的聯系。《生物學課程標準》中明確提出,“要廣泛利用學校周圍的自然環境資源,自然環境資源是生物課程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廣闊的自然界更是生物學教學的天然實驗室,依靠自然界可以開展許多科學探究活動。”為了落實這些目標,教師應該創造性地開發和利用各種有效的課程資源。這樣,有利于學生參與教學活動并提高教學效果,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如探究式學習),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培養他們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增強他們的社會責任感。現在,結合本校的實際情況,談一談筆者對某些社區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情況。

本校地處農村,自然環境資源豐富,教師可帶領學生到一些地方進行調查。調查前要明確調查的對象、內容、步驟和方法,特別強調要做好記錄并注意安全。

1農田

1.1時間

玉米開花傳粉時。

1.2對象

玉米。

1.3用具

記錄本、放大鏡、照相機等。

1.4內容

(1) 它的葉脈是網狀脈還是平行脈,進而判斷它是雙子葉植物還是單子葉植物;

(2)它的莖能不斷加粗嗎?為什么?

(3)它的根系如何?直根系還是須根系?

(4)它的花是單性花還是兩性花?是雌雄同株還是雌雄異株?上方是雄花還是雌花?它是花序還是單生花?什么花序?

(5)它的花艷麗嗎?是蟲媒花還是風媒花?是自花傳粉還是異花傳粉?

(6)經常下雨為什么要及時排澇、松土?影響傳粉嗎?應怎樣彌補傳粉不足?

(7)農田里還有哪些生物?組成怎樣的食物鏈和食物網?各種生物之間是什么關系?體現了生物與環境之間什么關系?

(8)用照相機拍下玉米的雄花、雌花、葉片、花柱等圖片(見圖1)。

1.5延伸

(1)玉米萌發需要哪些條件?萌發需要陽光嗎(讓學生聯想:種子埋在土里,見不到陽光)?兩塊地,一塊肥沃,一塊貧瘠,同時播種,萌發的時間如何(讓學生聯想:種子里面有胚乳,可提供營養)?

(2)玉米收獲后種小麥前,為什么要深耕?

(3)繪制“玉米的一生”圖表,表述種子萌發、生長發育、開花結果的過程(見圖2)。

(4)爸爸媽媽在農村種地十分辛苦,供你們上學,你們應該怎么做報答他們呢?

2山上

2.1時間

春暖花開時。

2.2對象

生物及生活環境。

2.3用具

記錄本、枝剪、小鏟、標本夾、標簽、采集箱、昆蟲網、昆蟲盒、展翅板、放大鏡、照相機、小藥箱等。

2.4內容

(1)采集多種植物標本(有苔蘚植物——葫蘆蘚、裸子植物——側柏、被子植物——各種花草),通過觀察比較它們的

形態結構進行簡單分類(見表1)。

(2)采集多種動物標本(有節肢動物——蝴蝶、蜜蜂、

螞蟻、蜘蛛、蜈蚣、蝎子等,爬行類——蜥蜴、蛇等,鳥類——

麻雀,山雞等、哺乳類——野兔等),通過觀察比較它們的

形態結構進行簡單分類(見表2)。

(3)了解各種生物的生活環境、生活習性。

(4)用照相機拍下生物的精美圖片(見圖1)。

2.5延伸

(1)回來后,把一些生物做成永久標本。

(2)分別對植物動物標本做進一步觀察了解,分門別類,并做生物名片,展示在玻璃櫥里,上課備用。

(3)撰寫調查報告,明確生物依賴環境、適應環境、影響環境的觀點。

3河邊

3.1時間

夏季。

3.2對象

生物及生活環境。

3.3用具

漁網、魚箱、標本夾、標簽、放大鏡、照相機、塑料瓶等。

3.4內容

(1)采集一些植物標本(有浮萍、水草、蓮、蘆葦、水綿等),通過觀察比較它們的形態結構進行簡單分類(見表1)。

(2)捕撈一些魚放到魚箱中,觀察它在水中游泳的情景,了解魚鰭和側線的作用;觀察魚呼吸的情景,理解鰓的作用。

(3)撫摸魚體,了解黏液、魚鱗的作用。

(4)捕撈蝌蚪和青蛙放到魚箱中,區分它們的不同點,知道呼吸器官的改變(鰓肺、皮膚),觀察青蛙的卵及雌雄抱對現象,理解青蛙生殖發育的特點(體外受精、變態發育)。

(5)了解青蛙(兩棲類)在動物中的分類,比較分析各種動物的特點及進化關系(見表2)。

(6)用照相機拍下生物的精美圖片(見圖2)。

3.5延伸

(1)把大多數青蛙和魚放歸河里,養成保護生物的習慣。

(2)回來后,把一些生物做成永久標本。

(3)分別對植物動物標本做進一步觀察了解,分門別類,并做生物名片,展示在玻璃櫥里,上課備用。

(4)回到實驗室解剖魚,找到脊柱、鰓,知道魚類是最低等的脊椎動物。

(5)撰寫小論文——《青蛙的一生》,加深理解青蛙的生殖發育特點(參考圖3)。

當然,本校的社區課程資源除自然環境資源外,還有高村的鴨子養殖場(通過觀察了解鳥的形態結構、生殖發育、鳥卵的結構等)、防疫站(通過打疫苗知道抗體的作用、理解消毒隔離等預防傳染

病的措施)、醫院(通過檢查身體學會識別檢驗報告單、知道血液各成分的功能及相關疾病、理解近視眼的形成原因及預防措施等)、鎮文化站(通過借閱書籍、上網查詢了解生物學的最新動態,補充生物學知識等)等。這里,筆者只列出部分操作要點及內容,不再一一論述。

4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