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語言范文

時間:2023-03-17 07:55:46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世界語言,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世界語言

篇1

但最近幾年,在一些年輕的國內報道攝影師身上,我們看到情況正在發生變化。一方面,他們的受教育水平和媒介素養更高,中英文寫作能力相比前輩們明顯提高不少;另一方面,受惠于互聯網時代,他們普遍具有更廣闊的視野,也對如何操作個人報道攝影項目有了更多了解。

劉禹揚就是這樣一個年輕的報道攝影師。他1991年出生于四川,2014年畢業于華東師范大學歷史系。2012年還在上大學時便獲得了當年OFPIX基金的提名,并在同年獲得了馬格南基金會一項攝影獎學金。畢業后,他還獲得過Abigail Cohen紀實攝影獎、Ian Parry攝影獎學金、PDN年度新銳30(2017)等獎項,作品也見諸《時代》周刊、《紐約時報》、NPR、BBC、《衛報》、《星期天泰晤士》雜志、美國“中參館”網絡雜志(ChinaFile)等不少知名西方媒體,以及澎湃新聞、騰訊新聞、《財新》周刊等國內媒體。國際化起步

2013年,劉禹揚在麗水攝影節參加了任悅老師舉辦的手工書工作坊,其間為馬格南基金會緊急基金項目(Magnum Emergency Found)的負責人艾瑪?瑞恩斯(Emma Raynes)做中英文翻譯。瑞恩斯告訴他馬格南基金會的一項攝影獎學金正在開放申請,獲得者有機會在紐約學習5個星期。那時的劉禹揚已經決定畢業后從事與攝影有關的工作,并立志從事報道攝影,還獲得了當年OFPIX基金的提名。對于沒有接受過正式攝影教育的他,能去馬格南學習,真的是一次難得的機會。事后也證明,這次短期學習不僅讓他受益良多,對攝影的功用有了更深刻的認識,也成為后來他從事報道攝影工作的起點。這個起點,非常國際化。

和老一輩攝影師不一樣,90后的年輕攝影師大都擁有自己的個人網站和社交媒體賬戶,可以更方便讓媒體和商業客戶找到自己。打開劉禹揚的個人網站,你會發現,雖然他是一位中國攝影師,但英語卻是網站的主要語言。不論是自我介紹、拍攝項目介紹,還是獲獎和媒體報道信息,漢字都不多。這也很國際化。

另外,在剛工作三年的劉禹揚身上,我們還能看到另一個“國際化特征”,那就是他的“客戶”不少來自西方。到目前為止,他拍攝的個人長期報道攝影項目和大型委托報道攝影項目,在國外媒體刊發的比率要大于國內媒體,平日的短期委托拍攝工作中來自境外媒體的數量也頗多。而劉禹揚現在主要的商業機構客戶則是全球化的旅行房屋租賃社區平臺Airbnb(愛彼迎),他為Airbnb拍攝上海的待租房屋。

因馬格南獎學金打開國際視野,擅長英文書寫向全世界推廣自己,拍攝中國內容進行國際傳播,劉禹揚的職業生涯起步于“地球村”。用世界通用語言訴說現實

在劉禹揚的個人網站上,讀者可以看到一個叫做《成都七中》的拍攝項目,那是他最早的攝影實踐。這組照片是劉禹揚在上高中時拍攝的,而當時的他已經戀上攝影。

劉禹揚曾不只一次表示^,自己并不擅長用語言來表達自己的所思所感,照片更適合他流露情感。在他心中,攝影的魅力正在于:讓人能用一種“世界通用的語言”來講述你的想法和你看到的世界。

在《成都七中》這個項目中,我們可以強烈地感受到,雖然劉禹揚還沒有接受過專業訓練,但照片中屬于90后的那種“自我的情緒”無處不在。那些照片和前輩們在1980年代和1990年代拍攝的中學生影像相比,沒有刻意彰顯青春活力,沒有典型的“校園氣息”,不會讓觀眾升起緬懷“花季雨季”之心,就只是他在呈現自己看到的世界。

讓劉禹揚獲得馬格南獎學金的作品名為《吉物》,使用手機拍攝,但也具備《成都七中》照片中的氣質。他曾這樣形容這組作品:“每當我看到能讓我心里一震的場景時,我都情不自禁地掏出手機拍攝,這些來自生活中的影像,是我對于身邊事物的看法。”

自從羅伯特?弗蘭克的《美國人》面世后,帶有主觀視角的拍攝方式逐漸成為紀實攝影中的主流,而現在,攝影愈發成為訴說現實而不是記錄現實的工具。采訪中,劉禹揚說自己喜歡馬格南攝影師馬丁?帕爾,和國內另一名國內青年攝影師程新皓。雖然他們的拍攝方式都和劉禹揚不大一樣,但帕爾帶有諷刺腔調的英國社會紀實和程新皓代表作《對一條河流的命名》中地質學考察般的風景紀實,都有很明晰的拍攝觀念。

劉禹揚的照片也有較為強烈的個人視角,但是他對選題所抱有的拍攝觀念在照片中更加隱晦,現實的情況如何更加重要,因為他希望“我的照片能夠成為某種程度上的史料”。

拍有用的攝影

雖然劉禹揚的攝影帶有90后攝影師照片中大都具有的獨立自主的個性,但他對攝影功用的理解并不怎么新潮。雖然他“不想局限在某種傳統的報道方式”中,但從他如今的工作方式來看,就像他自己說的,是一個有點傳統的年輕人。

不過,從事報道攝影工作,或許本來就應該堅持已經被公認的傳統價值,比如紀實攝影必須真實,照片要在社會中發出自己的聲音、產生實際的效用。馬格南最出色的攝影師之一沃納?比肖夫(Werner Bischof)曾說:“我被某種信念推著去探索世界的真實,并不斷前行。”劉禹揚的理想也是如此。

劉禹揚曾在騰訊廣州站媒體擔任攝影編輯。某天,他收到來自廣東某縣城慢性病防治工作中心的一份宣傳稿件,內容是該中心如何幫助精神疾病患者。從這條新聞線索出發,他開始拍攝這個被隱沒的社會群體,最后有了《精神病患者家庭》這組照片。《精神病患者家庭》幫助劉禹揚獲得了Ian Parry攝影獎學金。

從那時起,精神健康、經濟援助等中國社會議題成為劉禹揚主要關注的拍攝領域,他也盡可能地從小的角度切入,去接近現實中國的種種真實。為了完成《維吾爾內地務工者》組照的拍攝,劉禹揚2015年6月底從新疆喀什乘坐4天火車,跟隨16位維吾爾青年從祖國的大西北到東南部的廣州,并一年中數十次去他們住的宿舍,了解維吾爾族打工者的人生際遇。

這些照片正在發出自己的聲音,因為它們所承載的是真實的當下社會,而且被用有效的傳播手段告訴了全世界。

篇2

(武漢商貿職業學院電商管理學院,武漢 430205)

(E-business Management School of Wuhan International Trade University,Wuhan 430205,China)

摘要: 可能世界語義學是誕生于20世紀50年代的一種內涵語義學,它產生的原因在于模態邏輯的發展遇到了一定的問題,迫切需要這樣一種內涵語義學。而正是在這種情況下,可能世界語義學的發展,很切合實際的彌補了經典語義學的一些弊端和缺陷。為模態邏輯的研究提供了十分適用的語義工具。但是,隨著模態邏輯的進一步發展,可能世界語義學的運用也出現了一些問題。

Abstract: Possible-world semantics is a kind of intensional semantics born in the 1950s. The causes of it lies in the development problems of modal logic, which urgently needs such a intensional semantics. And it is in this case, the development of possible-world semantics made up for some shortcomings and deficiencies of the classical semantics. It provides very applicable semantic tools for the research of modal logic. But with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modal logic, the use of possible-world semantics also appeared some problems.

關鍵詞 : 模態邏輯;可能世界語義學;發展;問題

Key words: modal logic;possible-world semantics;development;problem

中圖分類號:H31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5)06-0322-02

0 引言

模態邏輯自誕生之日發展到現在,已成為一個非常重要的邏輯分支。“可能世界”在模態邏輯中,有著非常重要的位置,它是模態邏輯的形式語義學,可能語義學的出現,使得模態邏輯的發展迎來了一個不同的時期。基于此,在學習模態邏輯的同時,有必要了解可能世界語義學的基本發展歷程。

1 可能世界的幾種含義

“可能世界”是模態邏輯里的一個概念,從直觀上來說,是指可能狀態的組合。這一概念最早由萊布尼茨提出,基于此,他闡發了一些重要思想。在對反事實條件句的專題研究中,劉易斯認為,“‘事物的可能存在方式’是實體的存在。”;在《命名與必然性》一書中,克里普克認為可能世界就是“現實世界的各種可能狀態”,即“現實世界的非真實情形”。從邏輯學的角度來看,卡爾納普認為可能世界是“解決命題真值的句子集,或描狀描述集”,即使一命題具有真值的可能狀況的組合。現代邏輯語義學認為,可能世界是使得一命題具有真值的對象或狀態,也就是在原本體論意義上加個邏輯真值。

2 可能世界語義學的內涵

20世紀50—60年代,鑒于模態邏輯發展的迫切需要,一批邏輯學家例如坎格爾(B. Kanger)、蒙太古(R. Montague)、普賴爾(A. N. Prior)、欣迪卡(J. Hintikka)和克里普克(S. Kripke)等人從萊布尼茨的上述思想出發,發展了一種模態語義理論即可能世界語義學,這就把模態邏輯的發展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度。它的發展,對于經典的語義學產生了如下幾個方面的影響。第一,它使命題的真假相對化。第二,它使必然性、可能性概念相對化。第三,它使可能世界之間具有一定的關系。

3 可能世界語義學理論的發展

50年代初,模態命題邏輯的代數語義學首先產生和發展起來。稍后,由美國邏輯學家拉索瓦和西柯爾斯基將代數語義學推廣到模態謂詞邏輯。50年代中后期到60年代初期,以美國邏輯學家克里普克為代表建立的可能世界語義學得到迅速發展,取得一批重要成果。60年代中期,美國邏輯學家萊蒙在命題邏輯的層次上建立了上述兩種語義學的轉換關系,并提出了在模態謂詞邏輯領域里建立兩種語義學轉換關系的設想。但該設想因萊蒙逝世未能實現,國外模態邏輯學界也未有人持續這一工作。

克里普克所表述的MPL的語義學從模型結構<G,K,R>入手,此處K是一世界集,以現實世界G為一元素,R則是一介于世界之間的關系。這種語義學澄清了疊置模態問題。多年來人們所構造的多種多樣模態命題邏輯的形式系統,根據這種語義學,可以看成是給R加上了補充限制。這只是一種很一般的模型論語義學。

中國科技大學研究生院高恒珊在60年代初開始研究模態邏輯,多年來取得許多成果。他在《科學通報》和《數學學報》發表的四篇論文:《量詞模態系統的代數語義與Kripke語義——關于S5*情形》、《量詞模態邏輯的代數語義學(Ⅰ)——關于S5*情形》、《量詞模態邏輯的代數語義學(Ⅱ)——關于含Barcan公式的正規模態邏輯系統的情形》、《量詞模態邏輯的代數語義學(Ⅲ)——關于不含Barcan公式的正規模態邏輯系統的情形》——這四篇論文是一個系列研究,其結果是在模態謂詞邏輯的領域里建立了Kripke語義到代數語義的轉化,完成了萊蒙的設想。

北京大學的周北海,在1994年的論文《嫁接框架與SI-完全性》和Gra fted frames and S1-Completeness, The Journal of Symbolic Logic(Volume 64 Number3 Sept. 1999)中,他第一次使用了這種“嫁接”模式,在此基礎上,構建了一套新型模態邏輯語義框架就是通常所說的“嫁接框架”。

4 情境語義學與可能世界理論

情境語義學(Situation Semantics)創立于上世紀80年代,其創始人是美國數理邏輯學家、人工智能學家巴威斯(Jon Barwise)和邏輯學家、語言學家佩里(John Perry)。從他們創立情景語義學的動機來看,主要是為了解決以往邏輯語義學在處理自然語言的豐富意義方面的缺陷和不足,因此,上述學者創立了情景語義學,通過這種模式,以更加合理的解釋自然語言在不同情境下的豐富涵義。

情境語義學產生的最根本原因與邏輯語義學相關。巴威斯認為,“可能世界方案對感知語義學(the semantics of perception)的處理根本就是錯誤的”。從人們在日常溝通交流過程中,使用的基本語句來看,它也只不過是觸及了世界的一小部分,在這種情況下,要想判斷其真假,只需要通過參考世界的部分片段即可。在這樣的形勢下,情境語義學應運而生,并且在后來的發展過程中,逐漸開始發揮重要作用。

情境語義學是一種新型語義理論,雖然它在意義和日常推理的哲學解釋上獲得極大成功,但在形式技術上還不夠成熟。模態邏輯的形式技術方面已經發展得相當成熟,但它的可能世界語義學在哲學解釋上卻存在諸多困難。可以說,對于哲學上的解釋,不是一朝一夕能夠完成的。

5 可能世界語義學理論存在的問題

從現階段來看,“可能世界”這個基本語義學概念仍然不夠清晰明確,在今后的發展過程中,需要學者們繼續完善。可能世界語義學同當前的社會價值觀比較接近,但是也并沒有對 “可及”(accessible)這一極其重要的概念給出明確的定義,此外,值得注意的一點就是,模態邏輯的核心概念“可能”和“必然”解釋的不夠清晰合理,在今后的理論發展中,應該注意二者的本質區別,及其各自的明確內涵。

6 結束語

通過上面的分析論述可知,可能世界語義學的發展,經歷了不同的時期和階段,在其剛出現時,由于其相對于經典傳統語義學存在的優勢,使得應用程度不斷提高,但是隨著語言文化和語義背景的變化和發展,這種世界語義學的使用,也開始出現一些弊端,不能夠明確清晰合理地解釋不同情境下的自然語言的豐富涵義,這就使得人們在運用過程中十分不方便,在此種情況下,情境語義學開始出現,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上世界語義學的些許不足。

參考文獻:

[1]陳波.邏輯哲學[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8.

[2]宋文堅.邏輯學的傳入與研究[M].福建人民出版社,2005.

[3]朱建平.確證邏輯:一種基于證據的認知邏輯[J].深圳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4(03).

[4]崔治忠.“中西文化交流”之意義及其個案研究——以金岳霖為例[J].西安建筑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02).

[5]王建芳.情境語義學對外延模型論和可能世界語義學的批判[J].晉陽學刊,2005,01.

篇3

關鍵詞: 世界英語變體 認知社會語言學 中國英語 中式英語

1.世界英語變體與認知社會語言學

現如今在以經濟全球化為特點的世界背景中,英語作為國際通用語正不斷地被世界各族人們學習和使用。由于每個國家都有其固有的客觀環境與主觀意識,當英語進入某個異域國家后,就會與當地的文化特征和風土人情進行融合,從而導致英語的全球化同本土化的兼容并蓄,就在此時,世界英語就生成了帶有地域特點的變體。因此,Kachru于1985年提出的語言變體模式因隨本土化現象的擴張而有所改變。Kachru將世界英語的所有變體進行了歸納,認為所有變體可以組成三個同心的圓圈,其中最內圈是母語使用國家,并且會將規范提供給別的學習英語的國家[1]。Yano對Kachru的同心圓進行修改和調整[2],其中最明顯的改動是將內圈與外圈的界線虛化。這種改變具有重要意義,否定了曾經被廣泛認可的內圈作為中心的理論,同時肯定了英語所有變體的同等重要性和協同發展性。基于此,以英式英語和美式英語做英語標準的規則將被打破,這樣英語的其他變體會以其獨立的狀態和標準而存在,與內圈英語再也不是完全依附的關系。正因為英語變體各有各的獨有屬性和特征,所以才使得英語的標準變得模糊起來。盡管英語本土化進程促使英語變體呈多樣性發展,但萬變不離其宗,每種英語變體都將包含內圈英語的核心內容,以達到成功交流的目的。

認知語言學崛起于20世紀80年代,與此同時,對世界英語變體的研究緩步邁入學術殿堂。但是,世界英語變體研究與認知語言學的結合,一直到21世紀才開始進行,特別是在認知社會語言學建立之后,二者相輔相成。認知社會語言學主要研究第二語言變體[3]。作為一種客觀存在的中國英語,屬于世界英語變體之一。從認知社會語言學的角度分析中國英語,不僅對世界英語變體研究起到完善的作用,還對中國英語的研究有一定的幫助。

2.英語在中國的本土化

自18世紀到現在,英語在中國的本土化歷經了以下三個階段,它們分別是洋涇浜英語、中式英語和中國英語[4]。對于英語的中國本土化問題,很多學者進行了研究,并區分了中國英語和中式英語。李文中指出中國英語是把規范英語奉為圭臬,且不會受到母語影響,而中國式英語是使用者在受到了母語影響的情況下,產生的不合規范的畸形英語[5]。謝之君對此產生懷疑,他認為漢語語言和文化必定影響到了中國英語[6]。高超認為,在英語全球化和本土化的雙重作用下產生的一種合理規范的使用型英語變體,能夠反映中國文化特色[7]。陳新仁等認為在中國語境下本國人之間或本國人與外國人之間交流時,形成一種能夠被各英語使用者理解和接受,且包含中國特色文化或具有漢語典型特點的一些語句、語音、詞匯和語篇等英語變體,被稱為是中國英語[8],如:一些被賦予特殊意義的詞the Chinese Dream(中國夢),normal university(師范大學),以及根據中國特色政治文化a生的新詞Party Building(黨的建設),a moderately prosperous society(小康社會);還有一些被廣泛接受的類漢語構式句long time no see(好久不見),mountain people mountain sea(人山人海)。陳新仁等指出,中式英語不同于中國英語,是不成熟的英語學習者在學習使用英語過程中多由語用失誤而產生的一種不合理不規范的語言形式,如flowers and trees should be protected(愛護花草樹木),welcome you(歡迎你)[8]。以上區分將中式英語和中國英語完全區別開,強調二者的差異性,認為中式英語是一種非正確的形式,對于它的使用不普遍,并且易于產生歧義和誤解;中國英語被認為是可接受的具有中國特征的英語。本文認為,中國英語與中式英語一定程度上都受到漢語的影響,從認知社會語言學的世界英語變體研究中看,兩者相交卻相離,在一定條件下中式英語可以轉換成為中國英語。

3.通過認知社會語言學的視角來分析世界英語變體下的中國英語與中式英語

認知語言學認為人類普遍認知的結果創造了語言,認知具有體驗性,認知主體所處的客觀環境,認知會同時受到社會文化與物理環境的雙重影響,最后語言也會受到影響。不同文化語境下的群體形成的概念化方式有所不同,導致所形成的語言就有所差異。因此,毫不意外地產生英語變體。在世界英語變體蓬勃發展的今天,中國英語雖不能像印度英語、新加坡英語那樣成為一種國別變體,但不可能像以前那樣完全依附英美正統英語標準。那么如今的中國英語是應該強調其適應性還是其獨立性?

雖然目前國內學生差不多都是從小學或幼兒園就開始接觸和學習英語,但其生活環境仍然是漢語文化語境,所以漢語文化和漢語思維方式必定會影響英語學習。在學習英語過程中,學習者無意識地受到自身漢語文化和思維的影響,有意或無意地將漢語語言規則或文化習慣應用到英語編碼過程中,從而很容易產生一種英語語言和文化不相符的語言。李文忠、高超、陳新仁等將這種英語稱為中式英語。不可否認,中式英語體現著中式思維,或多或少包含著中國文化。長期以來,中式英語都不遵循標準英語的特征,并被認為是不規范英語,其表現主要有:重復累贅、省略不當、詞末未轉換、擬人有誤、搭配不當等。很多中式英語對其他英語使用國家來說是不可理解或不被接受的,但對國內英語學習者來說大部分是可以理解的。從認知社會語言學的角度分析,人類認知的軀體經驗基礎同一定的社會文化環境密切相連,身體經驗同社會文化相作用結果產生意義,社會文化環境屬于意義產生的語境。此外,文化群體共享知識信仰。因此,如把“你的身體很健康”譯成Your body is very healthy;借用漢語交際習慣在英語交際中使用Teacher Zhang(張老師)、Doctor Wang(王醫生)作為稱呼語;把Have you eaten up?(你吃過了嗎?)、Where are you going?(去哪啊?)作為打招呼用語等。雖然這種句式或用法不存在語法錯誤,卻因為不符合英語國家的語言習慣,所以不會被英語國家的人理解和接受,本國英語學習者可以理解,但一直以來受英美規范英語教學模式的影響,大部分中國人也不接受這種英語。世界語言變體研究表明,所有英語變體在展現自身獨特因素和特性的同時,都不可脫離內圈英語的核心內容,例如英語的音、形、語法等。認知語言學反對非母語語言文化入侵,堅持語言變異的文化適應性,他們認為變體使用者不會喪失自己母語文化概念[3]。因此,本文認為,諸如此類的中式英語具有世界英語變體共有特征(共核)如果被推廣和廣泛使用,很有可能轉變成穩定狀態,成為中國英語。

值得注意的是,中式英語并不一定都能轉換成為中國英語。從認知社會語言學研究來看,一種英語形式歸入中國英語,有其政治、經濟、歷史等多方面的原因。在語言形態方面,中文和英文屬于兩種完全不同的語言形式,中文屬于意合語類,而英語屬于形合語類,它們各成體系。在學習英語的過程中,許多語言基礎不好的學生往往會疏忽中英兩種語言之間的本質性差別,從而接受和創造出中式英語,如把“我很喜歡你”譯成I very like you;接受flowers and trees should be protected的譯文;或者是翻譯時忽視英語的基礎的語法結構等。語言是不斷發展的,人們c客觀世界互動過程中產生認知,認知不斷推動語言向前發展,是語言發展的動力之源。語言作為認知的產物,在動態社會中,只有不斷改變和完善自身,才能不斷滿足人類社會交往的需要。Frank也認為,在宏觀社會語言系統的制約下,個體系自身的個體方言,個體間相互影響不斷作用,從而使個體言語發生變異,個體語言集合構成社會語言,因此個體語言變異影響社會語言系統,反之,社會語言系統使得個體方言被反復更新、重建[9]。也就是說,我們所處的社會環境和認知水平不斷影響個體語言,個體語言的集合特征又體現出社會語言特征,從而使個人語言被反復更新和重建。比如把中國建設成為turn China into說成build China into,隨著認知的提升,我們會發現此種搭配是錯誤的,不符合英語習慣,將其改正。但在克林頓歡迎的講話中就用了build San Francisco into a thriving cosmopolitan city。可見英語也在吸收外來語,也在不斷發展。當然,并不能因此將中式英語同為中國英語。高超、文秋芳認為本土化英語(中國英語或中式英語)的接受度與個體的英語水平和文化語境有關。他們發現越易被理解的本土化英語越易被接受,但不一定全然接受[10]。所以,要更好地接受中國英語這一當代特色名詞,就要具有更高的英語水準及更全面的跨文化知識。但被理解了的中式英語可能不被接受,此時它就不可能轉化為中國英語。

在現實情況中,有一些不合乎常理的成分存在于中國英語之中,這是正常的現象。舉一例進行說明,國外友人在中國火車站常常會被“Take very good caution over pocket pickers.”(看好小偷)這樣一則標語搞糊涂,如果改成“Watch out for pickpockets”(小心小偷),那么就很容易被理解。從此例可以看出,一些被國人認為正確的中國英語也在不斷地被重建與更新。

4.結語

世界文化的相互滲透,世界英語變體同向發展的社會環境誘因,使得語言規范定義越來越模糊。受外在環境與內在主觀意識的影響,中式英語的產生是絕對的,但中國英語亦是客觀存在的。在中華民族不斷復興的同時,中國文化正被廣泛重視起來,并不斷往外輸出,中國制造的英語在不斷建立、更新、又建立。目前中國英語雖然還沒發展到國別變體的程度,但必定會成為世界英語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我們在強調其適應性的同時也應強調其獨立性。

參考文獻:

[1]Mesthrie,Rajend & Rakesh M.Bhatt. World Englishes:The Study of New Linguistic Varieties[J].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8.

[2]胡曉瓊.全球化環境下“Global English”的發展趨勢及對中國英語教學的啟示[J].國外外語教學,2010(2):90-96.

[3]周紅英.世界英語變體:認知社會語言學研究述評[J].復旦外國語言文學論叢,2010(5):187-194.

[4]Wei,Y. & J. Fei. Using English in China[J].English Today,2003,19:42-47.

[5]李文中.中國英語與中國式英語[J].外語教學與研究,1993(4):18-24

[6]謝之君.中國英語:跨文化語言交際中的干擾性變體[J].現代外語,1995(4):7-11.

[7]高超.世界英語理論與中國英語研究綜述[J].國外外語教學,2006(4):55-60.

[8]陳新仁,王玉丹.關于全球化背景下通用語英語交際的思考――《語言學學刊》2011年3月“英語通用語”專刊評價[J].外國語文研究,2012(2):188-197.

篇4

舉個例子來說。兒子著迷周杰倫的音樂,認真搜集周杰倫的專輯、MV、海報,并且會唱他的每一首歌。對我來說,著迷周杰倫音樂當然不是壞事。不過情況持續下去,到了兒子言必稱周杰倫,全世界所有的音樂都比不上周杰倫時,我就有點擔心了。

我開始主動找了不同的樂手、曲風的CD給兒子聽。但我愈是丟不同的歌手的CD給他,兒子就愈堅持周杰倫才是世界上最厲害的歌手。

情況就這樣一直持續到了兒子念高中,認識了一個音樂素養很高、令他崇拜得五體投地的學長之后,事情才開始有了轉折。

他問我兒子:“你都聽什么音樂?”

兒子除了周杰倫之外,還是周杰倫。談到最后,學長聽不下去了,丟給他一句話:“你這樣未免太遜了吧!”

兒子不甘心,反問學長:“那你心目中,誰的音樂最厲害?”

學長說:“當然是神啊。”

兒子問:“誰是神?”

“吉他之神啊,”學長說,“Eric Clapton,你不認識啊?”

兒子被唬得一愣一愣的。回家問我:“你知道神是誰嗎?”

“哪個神?”

“吉他之神啊,Eric Clapton。”

“Eric Clapton?我當然知道這個人,你還聽過呢,你忘了嗎?”

“我聽過?”兒子抓了抓頭。

我把CD柜里當初找回來的專輯丟給他。我說:“神就在家里,你卻不認識。”

兒子把Eric Clapton的專輯拿去聽。聽了半天之后,頗有幾分陶醉地跑回來告訴我說:“其實還蠻好聽的哦,怎么以前我都不覺得?”

“當初Eric Clapton不好聽,”我問兒子,“為什么后來又覺得好聽了?”

“因為我不想聽,所以聽不見。”

“那后來為什么又聽得見了?”

“因為我的學長啊,他的刺激讓我從不想聽,變成想聽。”

換句話說,“視野”之所以比“眼界”更難,是因為除了必須讓自己接觸到不同的文化、背景外,我們必須更進一步開放心胸,愿意跳脫自己的看法和理所當然的慣性,用異于自己的心態、觀點去理解事情。

篇5

關鍵詞:хлеб 文學作品 文化含義

法國著名人類學家列維?斯特勞斯在《結構人類學》一書中指出,語言不僅是文化的產物,還是文化重要的組成部分,是文化賴以生存的條件,是一系列文化符號形成的因素。植根于語言并表現在言語中的民族文化特點是現代語言國情學研究的重要內容。文化語言學囊括了所有具有表現力的語言單位,其中包括詞語、成語熟語、文章等。

每一種語言都具有所謂的關鍵詞,用以表現所屬文化的核心價值以及精神特點。那么,俄語當然也不例外,“хлеб”一詞足以成為俄羅斯文化中的關鍵詞,它是相關概念的言語化體現,用它來展現俄羅斯民族文化及民族精神的特點非常具有現實意義。對待食物的態度(此處指面包)很好地體現了在社會語言集團中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在俄羅斯文化中,在民族精神中,在日常生活中“хлеб”不僅僅是生活富足的象征,更是代表著俄羅斯民族重視精神追求的生活方式。

俄羅斯民族生活方式中面包的文化元素在文學作品中有非常鮮明的體現。這首先表現在“хлеб”所具有的多重語義上:1)“хлеб”――谷物:“潘克拉特那時已修好了研磨機,正準備要將谷物(хлеб)磨成粉。”(《溫暖的面包》帕烏斯托夫斯基)“……劃歸到他名下的財產有一間房子、菜園、按量分發的糧食(хлеб)……”(《奧勃洛莫夫》,岡察洛夫)2)“хлеб”――用面粉烤的食物:“……科娃什尼婭在茶炊旁忙活,巴龍嚼著黑面包(хлеб),納斯佳正在讀舊書……”(《在底層》,高爾基)“……密探掰開一塊面包(хлеб),在上面撒了點鹽,便開始抽打馬匹……”(《溫暖的面包》,帕烏斯托夫斯基)“我吮吸著面包(хлеб)的氣味,一股濃郁的芳香。”(《科雷馬短篇小說集》,沙拉莫夫):“……它被烤得熱熱的,散發著濃郁的新出爐的面包(хлеб)香。”(《走投無路》,列斯科夫)3)“хлеб”――生活保障資料:“……而那個人說:‘我沒有什么給你吃,我自己的溫飽(хлеб)都滿足不了’……”(《科佩金大尉的故事》,果戈理)4)“хлеб”――小麥:“……廣闊的田野上金色的小麥(хлеб)隨風舞動……”(《革命軍事委員會》,阿?蓋達爾)“……白樺樹竊竊私語,稀疏的小麥(хлеб)簌簌作響……”(《陰天》,柯羅連科)

“хлеб”不僅在文學作品中角色繁多,在俄語固定短語中也隨處可見它的身影,特別是在民間口頭創作、諺語俗語以及訓誡中最多見。例如,“хлеб насущный”(糊口的糧食,必需之物),“хлеб всему голова”(面包是主食),“чужой хлеб горек”(靠別人生活),“есть чужой хлеб”(靠別人養活),“зарабатывать на хлеб”(養家糊口),“делить хлеб-соль”(關系密切),“ни корки хлеба”(飲食缺乏),“честный хлеб”(誠實過日子)。另外,在俄羅斯傳統生活中“хлеб”不僅所具有的語言文化意義最具代表性,稱名方式也是各式各樣:каравай(大圓面包), коврига(大圓面包), булка(白面包),просвира(白色圓形圣餅),кулебяка(長形大餡餅),блин(俄式發面煎餅),расстегай(露餡的餡餅), кулич(為復活節烤制的圓柱形大甜面包),пирог(大餡餅)。

上述例子在文學作品中很常見。“……奇奇科夫過去拿了一塊死面做的雞蛋餡餅(пирог),吃了不到一半,便贊不絕口……”“……奇奇科夫把三張煎餅(блин)卷在一起,在黃油中蘸了一下,放到嘴里……”(《死魂靈》,果戈理)“……他拿出一塊兒圓面包(каравай),把它切成小塊兒,在桌子上依次擺開……”(《母親》,高爾基)“……這段時間內他及時買到了茶、白糖和白面包(булка),并把它們拿到了最近的酒館……”(《神奇醫生》,庫普林)“……我們在教堂禮拜時習慣于用篩過的黑面粉烤制‘黑圣餅’(просвира)……”(《走投無路》,列斯科夫)“……復活節時他和廚娘柳德米拉、杰尼斯卡來到監獄,并帶來了復活節甜面包(кулич)、雞蛋、餡餅(пирог)和煎牛肉……”(《草原》,契訶夫)值得注意的是,俄語中用來指稱面粉做成的食物的名詞有時帶有明顯的反面意義。例如пирог一詞,俄語俗語“Пироги до того доведут, что и хлеба не дадут”(Пироги餡餅――浪費,濫用);“Хлеб с водою, да не пирог сл ихвою”(要勤儉,不要過分奢靡)。

此外, “хлеб”在俄語熟語中的運用也很廣泛。例如,“на чужой каравай рот не разевай”(不要渴望他人的利益,要自食其力);諺語“Не мерт, не мят, не будет калач”欲告誡人們困境使人更加睿智;“тёртый калач”意指閱歷豐富的人。

通過對“хлеб”在文學作品中的文化意義分析,我們可以得出一個簡單的結論。“хлеб”一詞可以作為俄語語言世界圖景的主要關鍵詞。在這個詞中不僅體現了俄羅斯民族歷史文化的獨特性,還表達了俄羅斯人把面包看做基本的生活和生存資料的特殊態度。

參考文獻

[1] 列維斯特勞斯.結構人類學[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

社,2009.

[2] 李金珠.俄式面包的文化底蘊[J].俄語學習,1999(6).

[3] 譚林.俄語語言國情學[M].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1992.

篇6

1、節約糧食是美德,浪費糧食是犯罪

2、一天省下一兩糧,十年要用倉來裝。

3、一星半星,聚兩成斤。

4、一天省一把,十年買匹馬。

5、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6、一頓省一口,一年省一斗。

7、從儉入奢易,從奢入儉難。

8、米飯粒粒念汗水,不惜糧食當自悔。

9、飽時省一口,餓時得一斗。

10、盤內一分鐘,廚內更多功。

篇7

大家好!

在這個碩果累累的九月,我們又迎來了一年一度的教師節!我有幸作為獲獎教師代表發言,心情非常激動!在此,我謹代表獲獎教師們向一直關心我們成長的各級領導及同事們表示衷心的感

謝和崇高的敬意!

xx年xx月,我從xx師范學校畢業,分配到中心小學。來到這里,我深深的被班里學生積極向上,渴求知識的精神所打動。從教以來,我一直告訴自己:“沒有對孩子的愛,就沒有教育”。關

心、愛護學生是教師的天職,愛為師德之本,無愛則無教育。植根于愛是處理好師生關系的關鍵所在,教師必須真心誠意地去關愛每一個學生,既當慈母又當嚴父,在學習上嚴格要求學生,

在生活上更要關心熱愛學生,做學生的良師益友,只有這樣,才能成為一個受到孩子們熱愛的優秀教師。學生一旦體會到這種愛,就會“親其師”,從而“信其道”,最終實現教育的目標。

帶著愛的教育,我踏上了培育學生的漫漫征程,我立足教學實際,積極轉變思想觀念,努力提高自身素質,精心研究適合小學教學的方式方法。功夫不負有心人,我班學生的考試成績每次都

名列全鎮前茅。

近年來,我們學校的教育事業蒸蒸日上,日新月異,今年更是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好成績,成績的取得歸功于學校領導的高瞻遠矚和英明決策,歸功于全體教師扎實工作,無私奉獻。這次表彰

會的成功召開,充分體現了各級領導對教學工作的重視,對教學質量的重視,讓我們如沐春風,如飲甘泉!我們親身感受到,正是學校領導的正確決策,我校的教育事業才會步步輝煌。知遇

之恩當畢生相報。

今天我們獲獎了,這只能作為對我們過去工作的肯定,更多的將帶給我們更高層次的挑戰。世上很少有像教師這樣的職業,與民族的興衰息息相關,我們的工作每時每刻不能有絲毫懈怠,責

任重于泰山;世上很少有像教師這樣的職業,承載著萬千家庭的希望和夢想。因此,我們在今后的教學工作中,要始終以“狠抓教學質量”為工作中心,為下一代負責,為廣大老百姓負責,

為千萬個家庭負責。我們要牢固樹立“認真就是能力、扎實就是水平、求實就是業績”的事業觀,不斷提高自己的業務素質和教學水平,努力使我校的教學成績再上一個新臺階。讓我們 以新

的努力去取得新的成功,以新的成功去開拓一片新的天空。

最后,祝愿在座的各位領導、各位老師,家庭美滿,合家幸福,萬事如意!祝愿我們的教育事業蒸蒸日上!

教師節標語

1、熱烈慶祝第27個教師節!

2、向全校教師和教育工作者致以節日的問候!

3、向光榮的人民教師致敬!

4、以德治教,以身立教,塑造師德風范!

5、樹立科學發展觀,辦人民滿意教育

6、教育為本 教育大計 教師為本

7、探索教育教學規律,提高教育教學質量

8、選擇了教師為終身職業,就是選擇平凡和偉大

9、教書育人 管理育人 服務育人

篇8

關鍵詞:試驗分析;生育性狀;產量

中圖分類號:S14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0432(2014)-04-23-1

1 試驗目的

通過玉米“3414”田間試驗,掌握各個施肥單元優化施肥量;產投比等基本參數;為構建和龍地區玉米施肥模型、施肥分區和施肥專家系統提供依據。

2 試驗材料

肥料品種:尿素(N46%)、過磷酸鈣(P2O512%)、硫酸鉀(K2O 50%)。

作物品種:先玉335。

前茬作物、品種、產量:大豆、長農18號、2500公斤/公頃。

3 試驗設計和方法

玉米理論最佳公頃施肥量:N-P2O5-K2O=180-75-75。

試驗設計:試驗采用三因素:氮、磷、鉀。四水平:0水平指不施肥、2水平指當地最佳施肥量、1水平為2水平×0.5、3水平為1水平×1.5 。

試驗方法:小區面積為20平方米,每小區5條壟,試驗所用肥料試驗前按小區所用壟數平均分配到各壟,全部的磷、氮、鉀肥作底肥,保證小區肥力的均勻一致,小區間設1.3米為隔離過道,共14個小區,小區隨機排列,設保護行,不設重復。

備注:當地最佳施肥量為玉米專用肥(20-13-7)300公斤/公頃,折合算出尿素130公斤/公頃,過磷酸鈣325公斤/公頃,硫酸鉀42公斤/公頃。

4 生育性狀結果與分析

4.1 玉米株高與N施用量之間的關系

6月20日至7月20日,通過生育性狀調查,處理11比2高6.3厘米;處理11和處理6、3、2依次相差1.2厘米、0.4厘米、6.3厘米,氮肥在促進生物量增加上有一定的作用。

4.2 玉米莖粗與N、P、K關系

通過生育性狀調查,玉米莖粗與N、P關系不明顯。K對莖粗的影響表現為隨著施K量的增加而增粗,表現鉀肥具有增粗莖稈功能,增強作物抗倒能力。

5 通過經濟效益分析計算,確定經濟效益、產投比等指標

產投比(D)=「Yp-Yk(或Yc)*Py-∑Fi*Pi

∑Fi*Pi

注:D,產投比;Yp,測土配方施肥的產量,公斤/畝;Yk,空白對照的產量,公斤/畝;Yc,常規施肥的產量,公斤/畝;Py,產品價格,元/公斤;Fi,肥料用量,公斤/畝;Pi,肥料價格,元/公斤。

6 不同處理對玉米產量和產投比的影響

通過玉米產量調查,得出平均實產最高的是處理3,10290.5公斤/公頃,其次是處理5為9836.5公斤/公頃。其余處理是7192.1~9436.5公斤/公頃。

玉米經濟效益分析表,可以看出產值最高的是處理3,為14406.7元/公頃,其次是處理6,為12984.44元/公頃。經濟效益最好的是處理3,為13757.7元/公頃,其次是處理5,為13128.6元/公頃。

與常規施肥對照產投比排序是,處理3(N1P2K2)、處理5(N2P1K2)、處理4(N2P1K2)、處理6(N2P2K2)、處理8(N2P2K0)、處理7(N2P3K2)、處理14(N2P1K1)、處理11(N3P2K2)、處理10(N2P2K3)、處理2(N0P2K2)、處理9(N2P2K1)、處理2(N0P2K2)、處理12(N1P1K2)、處理13(N1P2K1)。

7 結語

篇9

【關鍵詞】口語;書面語;媒介與形式

一、語言的傳播媒介(medium)與使用形式(mode)

在Michael McCarthy 和 Ronald Carter的合著《作為語篇的語言對語言教學的啟示》中,作者提出了語言的傳播媒介(medium)與使用形式(mode)的概念區別。在日常生活中,人們總是想當然地認為口語就是口頭表達出來的語言,書面語就是書面文字印出來的語言。這樣的理解是片面的。Michael McCarthy 和 Ronald Carter將傳播媒介(medium)定義為”the overall distinction between linguistic messages transmitted to their receivers via phonic or graphic means,that is by sound or by writing,and is a basic practical division for the assembly of syllabuses and materials.”(傳播媒介是對信息的傳播途徑的劃分,是對信息靠語音傳播還是圖文傳播的劃分,這一劃分是制定教學大綱、安排教學材料的基本依據。)這就是人們通常理解的口語與書面語的劃分標準:媒介標準。

然而,作者進一步提出,語言除了有傳播媒介(medium)的區分,還有另一個重要的但是容易被人忽視的區分,即使用形式(mode)的區分。其定義為:”mode refers to choices that the sender makes as to whether features normally associated with speech or writing shall be included in the message,regardless of the medium in with it is to be transmitted.”(使用形式與傳播媒介無關,它是作者對語言特征的選擇,即選擇書面特征還是口語特征。)也就是說,同樣通過語音這個媒介(口頭表達),發言人既可以把語言說得口語化,也可以表達地正式而含有書面語的特征。

傳播媒介(medium)與使用形式(mode)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它們并不具有對立性。選擇了口語的medium,可以選擇書面語的mode。同樣道理,選擇了書面語的medium,也照樣可以選擇口語的mode。這完全取決于作者或發言人的需要。

二、媒介與形式的劃分對口語與書面語教學的啟示

在《作為語篇的語言對語言教學的啟示》中,作者針對以上兩者區分,對教學大綱或教材的選擇提出了一些建議。本文在借鑒這些建議的基礎之上,對教學的具體策略與方法提出如下建議:

(一)教師自身要明確區分媒介與形式的區別,并指導學生理解其區別。

很多教師自己在這兩者的區分上很模糊,導致在教學材料的選擇上凌亂而沒有系統性,學生學習效果也較差,知識的系統性欠缺。相反,若教師能夠明確區分medium與mode,在選材時充分地考慮到這兩點,系統地選取教學材料與內容,則能夠幫助學生掌握系統的知識。此外,若進一步指導學生理解這兩者的概念,就能夠培養學生在閱讀中對語言的深層理解能力,明確材料作者的寫作意圖。

(二)相同的語言形式,可以選擇不同的媒介進行教學,使教學方式多樣化。

對于相同的語言形式,教師可以通過不同的傳播媒介來幫助學生理解和記憶。例如在教授商業信函寫作時,教師既可以讓學生書面上進行寫作,然后對其進行修改、講解。也可以讓學生利用口頭表達的形式,將信函用口語的形式表達出來,例如模仿廣播的播音通知。通過不同的媒介對同一材料進行教學練習,可以幫助學生加深記憶的印象,更好地理解教材內容。

(三)文學作品教學中,可以將口語與書面語特征分開進行教學。

文學作品雖然是用書面的媒介來展示的,但其中的文字內容也包含人物之間的對話。而對話是具有口語特征的語言使用形式(mode)。因此,針對文學作品的教學,教師可以采用一分為二的方法。敘述部分用書面語的教學方法進行講解,而對話的內容則可以讓學生用話劇的形式來展出。這樣一來,不僅增加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加深了學生對作品內容的理解,也同時讓學生在口語表達方面得到了訓練。

(四)選取在口語、書面語特征選擇上有創新的教學材料,啟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眾所周知,報紙上的新聞內容往往具有典型的書面語特征。但也有些記者極具創意,在新聞中加入了一些口語的特征,幽默而富人情味。對于這些富有創意的語言表達,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去了解,適當地模仿,從而啟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三、結論

本文基于Michael McCarthy 和 Ronald Carter對于語言的媒介與形式的區分,探討了口語與書面語的區別,并將其概念區別應用于教學當中,提出了相應的教學策略與啟示。但由于篇幅有限,本文在教學方法上的探討還不夠具體明確,其真正的實踐性意義也需進一步的探討與實驗。

參考文獻:

篇10

關鍵詞: 產業結構;就業結構;勞動力轉移

中圖分類號:F062.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176X(2015)06-0026-06

一、問題的提出

產業部門是就業的直接載體,當生產要素從低效率部門向高效率部門流動時,會造成不同部門之間的此消彼長,處在動態變化之中,這種產業結構的變動必然導致勞動力在不同產業之間轉移流動,從而導致就業結構的變化。在這一互動過程中,產業結構與就業結構相互影響、相互制約,呈現出某種內在聯系。國民經濟的健康發展要求產業結構與就業結構相互適應、彼此協調,即產業結構的演進要有合理的就業結構與之相適應,否則產業結構的調整升級就會受到阻礙。因此,明確產業結構與就業結構的相互關系及演進規律,進而對兩者之間的變動進行預測,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應用價值。本文將對此進行深入研究。

二、文獻回顧

經濟學家對產業結構與就業結構變動的研究主要以經驗分析為主,并得到了一般規律。17世紀,配第發現部門之間相對收入差異是勞動力在產業部門之間流動的重要原因,隨后英國經濟學家克拉克在考察了眾多國家產業結構間勞動要素轉移的問題并得出結論,隨著人均國民收入的提高,勞動力首先由第一產業向第二產業轉移,當人均國民收入水平進一步提高時,勞動力便向第三產業轉移。配第與克拉克的發現被統稱為配第―克拉克定理[1]。Kuznets[2-3] 在對勞動投入、資本投入與經濟增長的關系進行了統計分析后認為,經濟結構不斷調整和轉變必然帶動就業結構的變化。Chenery[4] 、Chenery和Syrquin[5]在構建世界發展模型的基礎上,運用了大量的統計數據研究了工業化問題,認為工業化、城市化與勞動力轉移是結為一體的互動過程。

早期的研究成果為產業結構演進和勞動力轉移提供了重要理論的依據,此后學者的研究均以此為基礎。Fabio[6]通過建立結構改變和產業增長的演變模型,分析了兩者之間的決定因素,這種分析是建立在不同經濟部門異質性企業行為之上。Carolina[7]用偏離―份額方法評價了歐洲、美國和日本制造業和服務業相對權重的結構變化過程。Iwao[8]以1955―1968年日本經濟發展的經驗為基礎,研究了產業發展模式、就業結構和政府產業政策的相互關系。

在國內學者的研究中,李江帆和黃少軍[9]通過分析亞洲四小龍的產業結構演變,發現其演變過程符合產業結構演進規律,并得出經濟體制對產業結構有明顯影響的結論。張守一[10]指出,美國產業變遷遵循了產業演變的一般規律,其就業結構與產業結構的變化具有相同趨勢。景躍軍[11]以戰后美國經濟發展和產業結構關系為主線,研究了美國產業結構演變及經濟發展的趨勢,并預測了未來15年美國產業結構變動的趨勢。徐廣軍和張漢鵬[12]通過對第五長波中美國產業演進的態勢分析提出中國應采取的產業演進模式。王慶豐[13]研究了中國產業結構與就業結構的演進歷程并進行了預測,結果表明中國產業結構的工業化趨勢將進一步明顯,而就業結構在2011年演變為“三一二”格局。奉瑩[14]采用人工神經網絡的方法建立了就業結構模型,對1978年以來中國就業結構的演變過程及其影響因素進行了研究,并對就業結構以及就業的產業結構進行了仿真和預測。梁艷菊[15]通過對重慶歷年經濟數據的分析,研究了重慶產業結構和就業結構變動趨勢,發現重慶第三產業吸納勞動力的能力有逐漸下降并向第二產業流動的趨勢。胡華敏[16]論述了河南產業結構調整狀況,分析了河南就業結構非農化變動的特征,并預測了產業結構與勞動力就業結構轉移發展的趨勢。徐向東[17]和李艷[18] 分別對廣東和陜西的產業結構與就業結構演進進行了分析。從現有文獻可以看出,對產業結構和就業結構的預測多數以某一省份或城市為對象進行變動趨勢的分析,但從整體上預測中國產業結構和就業結構的研究并不多見。

在運用各種方法對產業結構與就業結構關系進行分析和預測的過程中,很多學者直接對產業結構和就業結構比例進行研究,而采用比例預測要克服定和等于1的約束限制,雖然學者們設計了各種映射方法對成分數據降維[13],但是由于采用的方法不同,導致預測結果也不盡相同。針對這一具體問題,本文運用灰色預測模型,對1978年以來中國產業結構和就業結構演進軌跡進行深入分析,對三大產業產值和各產業就業人數進行總體預測,并根據預測值計算出產業結構和就業結構比例,由此預測未來發展趨勢。由于產業結構最終是各產業產值的間接反映,不直接對產業結構及就業結構比例進行預測,避免了由于考慮約束條件導致的預測結果不準確。

三、1978―2013年中國產業結構與就業結構演進軌跡

根據歷年的《中國統計年鑒》的數據,1978年以前,由于中國長期實行計劃經濟體制下的重工業優先發展戰略,第二產業產值比重過高,三大產業結構嚴重扭曲。1978年至今,中國三大產業發生了巨大變化,其變動趨勢基本符合經濟發展的規律,因而本文對1978年以來的數據進行深入分析,從中總結規律并對未來發展進行預測。圖1按年份繪制了中國第一、第二和第三產業結構的變動趨勢。

從圖1中可以看出, 1978年至今,中國三大產業發生了巨大變化,其變動趨勢基本符合經濟發展規律,表現為:第一產業占GDP比重持續下降,由1978年的28.2%下降到2013年的10%,下降了18.2個百分點,第一產業占比減少了一半多;第二產業上下波動變化不大,由1978年的47.9%下降到2013年的43.9%,下降了4個百分點;第三產業除個別年份稍有下降外,基本保持上升趨勢,由1978年的23.9%上升到2013年的46.1%,上升了22.2個百分點,增長了近一倍。

同樣,本文對中國1978―2013年的就業結構數據進行分析,變化趨勢如圖2所示。

從圖2中可以看出,從1978年開始,由于工業化進程的推進,第二產業勞動力就業份額不斷上升,其就業比重由17.3%上升到30.1%,上升了12.8個百分點,但隨著工業化進程中技術含量的提高,第二產業對勞動力的需求相對減少,就業份額上升趨緩;這一時期也是中國農村勞動力快速轉移的時期,勞動力逐漸轉向第二和第三產業,第一產業就業份額大幅下降,從1978年的70.5%下降到2013年的31.4%,下降了39.1個百分點,平均每年下降超過1個百分點;第三產業勞動力就業份額明顯提高,由12.2%上升到38.5%,上升了26.3個百分點。1978年以來,勞動力從農業、制造業向服務業轉移,這也符合現代科技和社會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

總體來看,1978―2013年中國產業結構演進大致經歷了四個不同的階段,在這四個階段中,就業結構和產業結構相互作用、彼此制約,呈現鮮明的格局變化特征。

第一階段:1978―1984年。1978年后,中國在農村實行了和農產品價格體系兩大改革,使農業釋放出巨大的潛力,極大地推動了第一產業的發展,第一產業占GDP比重迅速上升,由28.2%上升到34.1%。同時,輕紡工業等消費品也得到了很大的發展,重工業比重有所下降,輕重工業的比重關系得到調整,第二產業產值比重由47.9%下降到43.1%。第三產業方興未艾,由23.9%上升到24.8%。此時,產業結構呈現“二一三”格局。

在此期間,由于的全面實施使得作為勞動力蓄水池的第一產業釋放了大量的剩余勞動力,第一產業就業比重由70.5%下降到64.0%,下降了6.5個百分點,而第二、第三產業分別上升了2.6個百分點和3.9個百分點。此時,就業結構呈現“一二三”格局。

第二階段:1985―1991年。隨著的實施,農業的生產力接近全面釋放,第一產業產值比重短暫上升后開始逐步下降,由28.4%下降到24.5%。第二產業比重小幅下降,由42.9%下降至41.8%。隨著中央出臺了一系列鼓勵和促進輕工業發展的政策與措施以及加大對第三產業的支持力度,第三產業迅猛發展,由28.7%上升至34.8%,特別是在1985年,第三產業產值比重超過第一產業。此時,產業結構呈現“二三一”格局。

而在勞動力方面,20世紀80年代中期,隨著改革力度加大,鄉鎮企業發展較快,城鎮國有企業和鄉鎮企業對農村剩余勞動力的吸納能力增強,因而在1978―1988年第一產業勞動就業份額下降了10.5%,但由于1989―1991年為治理整頓時期,第一產業就業份額基本上徘徊在60%左右,而第二、第三產業僅上升0.6%和3%。此時,就業結構仍呈現“一二三”格局。

第三階段:1992―2001年。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以及非公有制經濟的發展,個體經濟和私營經濟大量涌現并迅速發展,第三產業得到大力發展,10年間,第三產業產值比重由34.8%上升至40.5%,增加了5.7%。第一產業比重下降的趨勢沒有改變,由21.8%下降到14.4%,下降了7.4個百分點。第二產業比重在波動中小幅上升,由43.5%上升到45.2%,上升了1.7個百分點。此時,產業結構仍呈現“二三一”格局。

就業結構中,第一產業就業比重下降了8.5%,而從1998年開始,由于國有企業改革,大批職工面臨下崗,因而第二產業難以吸納由第一產業轉移出來的勞動力,在這10年間,第二產業就業比重僅上升0.6%,相對就業比重趨穩,而第三產業比重上升了7.9%,這表明從第一產業轉移出來的勞動力越過了第二產業,直接向第三產業轉移。特別是在1995年,第三產業就業比重超過第二產業。此時,就業結構呈現“一三二”格局。

第四階段:2002―2013年。從2002年開始,中國全面融入全球經濟體系,第一產業產值比重繼續下降,到2013年,第一產業產值比重僅占GDP的10%,第二產業比重在波動中小幅下降,下降了0.9%,第三產業比重繼續上升,由41.5%上升到46.1%,第二、第三產業比重差距越來越小。到2013年,第三產業產值比重首次超越第二產業,高出2.2個百分點。此時,產業結構呈現“三二一”格局。

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后,工業特別是加工制造業得到了迅速發展,中國逐漸成為“世界工廠”。12年間,第二產業就業比重由21.4%上升到30.1%,提高了8.7個百分點。同時,第三產業就業比重由28.6%提高到38.5%,提高了9.9個百分點。尤其在2011年,第三產業就業比重超過第一產業。此時,就業結構呈現“三一二”格局。

四、中國產業結構與就業結構演變預測

1.GM(1,1)灰色預測模型基本思想

灰色預測模型以GM(1,1)模型為基礎,GM(1,1)模型是一階單變量的微分方程動態模型,主要應用于時間序列預測。在建模前,本文先對原始數據進行預處理。設原始時間數列為 X(0)(t)=[x(0)(1),x(0)(2),…,x(0)(n)]。令X(1)(k)=[x(1)(1),x(1)(2),…,x(1)(n)]為X(0)(t)的一階累加生成,其中,x(1)(k)=∑kt=1x(0)(t),k=1,2,…,n。

通過累加生成削弱原始數據的隨機干擾,突出系統所蘊含的內在規律。對生成數據列X(1)建立一階微分方程:

dx(1)dt+ax(1)=u (1)

定義yn=[x(0)(2),x(0)(3),…,x(0)(n)]T。則x^(1)(k+1)可以通過下式求得:

x^(1)(k+1)=[x(0)(1)-ua]e-ak+ua(2)

進而,GM(1,1)模型的時間相應式的累減還原值可以通過下式求得:

x^(0)(k+1)=x^(1)(k+1)-x^(1)(k)(3)

當k≤n時,稱x^(0)(k)為模型模擬值;當k>n時,稱x^(0)(k)為模型預測值。

2.模型應用

(1)2014―2018年中國產業結構演變預測。灰色系統理論認為社會經濟系統屬于本征性灰色系統,其把在一定范圍、一定時間內經濟變量的變化隨機過程看作是灰色過程。本文分別利用1978―2013年三大產業產值擬合成產值變化曲線,根據預測總產值得到2014―2018年三大產業結構的預測結果。擬合曲線如圖3―圖5所示。

圖3描述了第一產業在1978―2013年的真實值波動狀態,這種波動在2000年前后變化較為劇烈,而其他年份相對較為平坦。基于灰色預測模型的方法,可以將上述第一產業產值數據擬合成為一條近似拋物線曲線,該曲線總體呈上揚趨勢。圖4描述了第二產業產值擬合曲線及對應的真實值。從數據中可以看出,在20世紀80年代初和90年代中期這個時間段,預測值曲線和真實值曲線能夠較好吻合,在2000年以后預測值曲線有偏離真實值曲線的趨勢,這主要因為灰色模型建立的是生成數據模型而不是原始數據模型,因而可以從雜亂的數據表面尋找到規律。而在總體上,擬合曲線呈上揚趨勢。圖5描述了第三產業產值的擬合曲線與真實值曲線的對比情況。與第二產業預測曲線類似,第三產業的擬合曲線在2000年后也呈現出偏離真實值曲線的趨勢,而且這種偏離趨勢更加顯著。綜合比較上述三大產業的上揚趨勢,可以看出第三產業產值擬合曲線變化在2000年后變化曲率更大,反映了第三產業在這一時期內的迅速發展態勢。

綜合以上分析,本文根據各產業產值擬合曲線進一步推測出中國2014―2018年產業結構預測值,預測結果如表1所示。需要注意的是,預測的數值采用各產業在總體經濟中所占的百分比形式,而非具體產業的產值。

表1預測結果顯示,就產業結構而言,2014―2018年第一產業比重持續迅速下降,下降了2個百分點;第二產業比重緩慢下降,下降了0.2個百分點,說明隨著經濟的發展,工業化趨勢將呈減弱趨勢,但這種減弱趨勢具有一定限度;第三產業比重迅速上升了2.3個百分點,表明第三產業將繼續迅速發展,主導地位不會改變。可以看出,在未來一段時期內,產業結構將保持“三二一”的高級化趨勢發展格局,這與王慶豐得出的預測趨勢一致[13]。

(2)2014―2018年中國就業結構演變預測。

本文利用1978―2013年三大產業就業人數擬合成三大產業就業的變化曲線,然后根據此擬合曲線預測就業人數變化,進而得到2014―2018年三大產業就業結構的預測結果。擬合曲線如圖6―圖8所示。

圖6描述了1978―2011年第一產業就業人數的真實值曲線及預測值曲線,可以看出,第一產業就業人數真實值曲線在1990年發生了較大幅度波動,而從20世紀90年代以后,總體呈現下降趨勢,這與1990年的中國經濟政策導致就業人數急劇變化有關。而灰色預測模型擬合出的曲線在1979年發生了波動,而1979年以后預測值曲線總體呈穩定的下降趨勢。圖7描述了第二產業就業人數的真實值與預測值曲線,可以看出,真實值曲線圍繞預測值曲線呈對稱狀態分布,預測值曲線在1979年出現明顯躍升后,基本保持持續增長狀態,而增長變化速度基本保持穩定,這也反映出中國第二產業在改革開放以來的持續性投入下,一直處于并長期保持持續平穩增長狀態。圖8描述了第三產業就業人數的真實值曲線與預測值曲線,從真實值曲線來看,第三產業就業人數逐年增加,總體上升趨勢明顯,預測值曲線對真實值曲線的擬合度較前兩者準確性高。以上數據結果表明,相對產業結構,就業結構的變化較為劇烈,但通過灰色預測模型方法仍可以尋找出其變化規律。

根據以上分析,根據三大產業就業人數擬合曲線,可以推測出2014―2018年就業結構預測值。預測結果如表2 所示。

就業結構預測結果顯示,2014―2018年第一產業就業比重緩慢下降,5年間下降6.4個百分點;第二產業就業比重穩中略降,5年間僅下降0.5個百分點;第三產業就業比重持續上升,5年間上升6.9個百分點。可見在未來的一段時期內,第三產業仍是吸納勞動力的主渠道。到2015年底,第二產業就業比重將超過第一產業,第三、第二和第一產業就業結構比例將演變為43.1∶29.1∶27.8,呈現“三二一”格局,產業結構與就業結構將呈現一致的高級化格局結構。

五、結 論

在經濟發展過程中,產業結構與就業結構相互影響、相互制約,呈現出某種內在互動關系,而經濟的健康運行要求產業結構與就業結構相互適應、協調發展。本文通過對1978―2013年中國的具體數據進行分析,并采用數值擬合的方法繪制出中國產業結構與就業結構變動趨勢曲線。考慮到灰色理論的可以通過少量的、不完全的信息對未來狀態進行預測的特征,因此,利用灰色預測模型方法對2014―2018年產業結構和就業結構在總體經濟中所占的百分比進行預測,在此基礎上得到如下主要結論:

第一,產業結構與就業結構具有趨同效應,即在格局分布上會逐漸趨于一致。經濟的有序發展要求國民經濟的產業結構和就業結構相互適應,一方面產業結構的調整升級將會影響就業結構的變動;另一方面就業結構調整也是產業結構演進變化的重要內容,合理的就業結構能夠有效促進產業結構的優化。以上研究表明,截至2013年年底,中國三大產業結構呈現“三二一”格局,而就業結構為“三一二”格局,雖然兩者之間不具有匹配性,但是本文預測到2015年年底,就業結構與產業結構將均呈現一致化的“三二一”格局,即兩者隨著時間的推進,將具有趨同效應。

第二,就業結構結構呈現“三二一”格局的時間滯后于產業結構。滯后是一個時間概念,主要指就業結構在時間維度上落后于產業結構的程度,是產業結構與就業結構關系的另一種體現形式。就業結構滯后時間過長將會造成嚴重的失業,不利于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升級,而關于滯后時間的測算目前尚無準確有效的方法。本文利用灰色預測模型的方法對滯后時間進行研究,結果表明:中國產業結構在2013年呈現出“三二一”格局,而就業結構將在2015年底才會呈現這一格局,就業結構的“三二一”格局相對與產業結構滯后兩年實現。這一預測方法為解決滯后時間測算問題提供了一種思路。

第三,相對于產業結構變化曲線,就業結構的真實值與預測值變化曲線表現得更為劇烈。這主要是由于就業人員受產業結構影響的同時,還受戶籍制度和土地制度等的制約,勞動力在城鄉之間無法自由流動。此外經濟體制轉軌所引發的產業運行格局的不確定性以及勞動者就業的不穩定性,均可影響就業人員在三大產業結構中的分布。因此,從整體的就業結構與產業結構變動趨勢來看,就業結構的變化幅度明顯高于產業結構。

參考文獻:

[1] Fisher,A.G.Primary, Secondary and Tertiary Production[J]. Economic Record, 1939, 52(15):24-38.

[2] Kuznets,S. Economic Growth of Nations[M].Boston: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71.161-182.

[3] Kuznets,S. Modern Economic Growth: Findings and Reflections[J].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73,69(12):247-258.

[4] Chenery,H. Patterns of Industrial Growth[J].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60,175(50):624-654.

[5] Chenery,H.,Syrquin,M.Patterns of Development:1950-1970[M]. 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75.152-153.

[6] Fabio,M. An Evolutionary Model of Industrial Growth and Structural Change[J]. Structural Change and Economic Dynamic, 2002,78(13):387-414.

[7] Carolina,C. The Relative Weight of Manufacturing and Services in Europe: An Innovation Perspective[J]. Technological Forecasting and Social Change, 2000,259(76):709-722.

[8] Iwao, O.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Employment:The Experiences in Japanese Economic Development,1955-68[J]. The Developing Economics,1976,14(4):341-365.

[9] 李江帆,黃少軍.世界第三產業與產業結構演變規律的分析[J].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2001,(2):31-33.

[10] 張守一.美國產業與就業結構變化[J].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1989,(7):14-16.

[11] 景躍軍.戰后美國產業結構演變研究[D].長春:吉林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4.28-121.

[12] 徐廣軍,張漢鵬.美國產業演進模式與中國產業結構升級[J].經濟與管理研究,2010,(7):65-68.

[13] 王慶豐.中國產業結構與就業結構協調研究[D].南京: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0.45-76.

[14] 奉瑩.中國就業結構演變及就業的產業結構發展趨勢研究――基于人工神經網絡的定量分析[D].成都:西南財經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