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礎油范文
時間:2023-04-03 21:03:58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基礎油,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基礎油用于什么地方 基礎油可以用來按摩身體,洗完澡后摸在身上按摩有保濕的功效.
基礎油可以加玫瑰,茉莉這些單方精油比利是10毫升基礎油3滴單方油可以在潔膚后按摩臉部20分鐘后洗去,不要停留在臉上.
基礎油用什么油好 玫瑰果油
英文名:Rose HipOil
拉丁學名:Rosamosqueta
萃取部位:果實
成分:玫瑰果油
功效
極品玫瑰果油以修護美白功效聞名,有助改善色素沉著,明亮的膚色;并賦予受損、老化肌膚新生活力;柔軟、嫩滑、濕潤肌膚,積極改善干燥,淡化早年幼紋,令肌膚日漸豐盈飽滿、有彈性。
同時是絕佳的養發精品,有天然防護及潤發亮發之功效。
使用說明:可單獨按摩使用(直接涂抹肌膚);調和單方精油使用效果更佳。
適用范圍:多種肌膚適用,特別適合衰老、暗黃、受損、色斑肌膚。
注意事項:肌膚如有不適,請立即停止使用或在專業人士的指導下使用 [1] 。
小麥胚芽油
英文名:Wheat germOil
拉丁學名:Triticum vulgare
萃取部位:小麥胚芽
成分:小麥胚芽油
功效:
含豐富高單位維他命E,是著名的天然抗氧化劑,平皺保濕效果卓越;能穩定精油,與其他植物油混合使用,可防止混合油變質,延長調和油的保鮮期,使效果更加持久;同時蛋白質含量豐富,含人體必需的8種氨基酸,能保持皮膚彈性和光澤,最適合衰老、干燥、粗糙、色素沉著的女性護膚或美體使用。能由內而外改善肌膚。
使用:可單獨按摩使用(直接涂抹肌膚);調和單方精油使用效果更佳 [1] 。
葡萄籽油
英文名:Grape seedoil
拉丁學名:Vitis vinifera
萃取部位:葡萄籽
成分:葡萄籽油
功效:
滲透力強,適合細嫩敏弱、油性、面皰皮膚。含豐富維生素、礦物質、蛋白質,能增強肌膚的保濕效果,同時可潤澤、柔軟肌膚,質地清爽不油膩,易為皮膚吸收。
油脂較清爽,易吸收,為肌膚提供多種礦物質和維生素。親膚性強易于皮膚吸收,且有最佳的度及溫和性。多種肌膚甚至是嬰兒肌膚都適用。
由于其溫柔容易吸收,滲透力強,清爽不油膩等特性,是十分理想的全身用油。
適用范圍:多種肌膚適用。尤其是中性、混合性、油性、敏弱肌膚。
注意事項:用后肌膚如有不適,請暫停使用或在專業人士指導下使用 。
基礎油是什么油 基礎油是從植物的花朵、根莖、種子等部位萃取的油脂,基礎油一般用來稀釋純精油,避免純精油直接擦拭在皮膚上后對皮膚造成損害,基礎油營養物質豐富,能夠保持皮膚光澤,基礎油品質繁多,同時也有不同的效果。
基礎油和精油的區別 基礎油:基礎油是從植物種子、花、根莖或果實中提取的非揮發性油。基礎油能肌膚,可直接用于皮膚按摩。它也是稀釋精油的最佳基低油。常見的有荷荷巴油、甜杏仁油、葡萄籽油、玫瑰果油、橄欖油等,基礎油一般應用于護膚產品中。
篇2
關鍵詞:加氫基礎油;光纜填充油膏;復合應用
中圖分類號:TE626.9 文獻標識碼:A
The Complex Application of Hydrotreated Base Oils in Optical Fiber Cable Ointment
LI Li-jun, SHEN Jiang-bo, WANG Hai-yuan
(Kunshan Xinhuan Petrochemical Co.,Ltd, Kunshan 215333, China)
Abstract:Hydrotreated base oils are the main materials for optical fiber cable ointment. The quality of ointment will be greatly affected by the base oil. Hydrotreated naphthenic and paraffinic mineral base oils have their own features. Based on the quality of filling ointment in optical cable (optical fiber and cable ointments) produced from different base oils,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naphthenic and paraffinic base oils and their impacts on the optical fiber cable ointment were analyzed. And the complex application of these two kinds of base oils was put forwar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ointment products are cost-benefit and have excellent performances.
Key words:hydrotreated base oil; optical fiber cable ointment; complex application
0 引言
眾所周知,加氫基礎油是提高油質量的最有效手段,它不僅體現在工礦設備、車輛的使用上,而且作為一種填充材料在光纖、光纜油膏領域也得到了廣泛應用。大家都知道,光通信是靠光纜傳輸信息的,光纜的核心材料是光纖,光纖的保護神是纖膏和纜膏;光纖在水分、潮氣和應力的作用下,會產生應力腐蝕,在含氫環境中會產生氫損;光纖一但受到腐蝕和氫損將會大大降低光纜信息的傳輸性能,也就是說纖膏和纜膏的質量好壞,將直接影響到光纜的傳輸性能。光纜填充膏是光電纜中廣泛采用的阻水材料,在光電纜中起著密封、防水、隔潮和緩沖防護作用,性能優良的油膏能使光纜在各種嚴酷的自然環境和惡劣氣候下,特別是在海底隧道、潮濕地域等環境下更具阻水能力、抗凍性和耐高溫性,從而延長光纜的使用壽命。而加氫基礎油作為光纜填充膏的主要材料,其性能優劣對油膏質量影響很大。
加氫基礎油分為石蠟基與環烷基,其性能各有所長,各有不足,對填充材料來說其石蠟基油的優點是:粘溫性好、閃點高、密度小、生物降解好;其缺點是低溫性差(傾點高)、溶解性差、安定性差、分子結構不穩定、生物降體性好。而環烷基油的性能正好與石蠟基油相反。
本文通過我公司幾年來供應上海一家光通材料廠填充油膏的生產應用中,找出基礎油類型對填充油膏主要性能的影響。與大家一起討論,以提高光纖、光纜填充油膏的質量和性價比,促進光通信行業科學健康地發展。
1 光纖、光纜填充油膏的性能要求、基本組成、生產過程
1.1 光纖性能要求
(1)填充膏的分類
以使用功能來分可分為纖膏(直接同光纖接觸,適用于光纖松套管內或大束管內、帶狀光纜用。主要起保護光纖在管內柔軟與彎曲等特性)和纜膏(不直接同光纖接觸,適用于光纜、纜芯的間隙及涂覆在纜芯包裝外表面,用于阻止水滲入光纜內);從填充膏的觸變性上看又可分為觸變型和非觸變型;從組成上看又可分為礦物油膏、合成油膏和硅油膏(性能好但價格貴,所占比例較小)。
(2)填充膏的特性分析
光纜填充膏的特性是在寬的溫度范圍內不溶化,而且無相變或結構變化,在低的溫度時保持柔軟性,溫度升高時沒有滴流現象(-40~+80 ℃),油膏在纜芯不發生泡漲、有良好的兼容性。無毒性、不含易燃物質,對人體皮膚沒有過敏,可用肥皂或洗潔精洗凈,易擦拭干凈。光纜填充膏是一種可塑性的半流體,它具有固體和液體的雙重性質。從光纜使用的角度看,它有如下特點:
①光纜的理想緩沖材料,可使光纖免受外界帶來的應力損傷而導致的微彎損耗;
②粘度適中,觸變性強,可在常溫下填充;
③遇水膨脹阻水型:吸水速度快,吸水率高,阻水性能好;受熱膨脹阻水型:遇熱膨脹快,膨脹均勻,不硬不脆;
④優良的溫度性能,且具有長期穩定性;
⑤與光纜材料有良好的相容性,酸值小,耐氧化等;
⑥良好的工藝性及質量穩定性。
填充膏的特性對光纜性能的影響有很多,如:閃點過低則易燃;滴點過低則高溫下易滴流;析氫量過大會造成光損耗增加;與光纜元件(材料)相容性差,會使元件變形,強度和延伸率下降,影響光纜的使用壽命等等。填充膏的各種特性也有相關性,往往一種特性的改善會伴隨另一種特性的降低,如滴點的增高可能會使錐入度降低。因此,填充膏的特性是一個綜合優化的結果,不能只以某一個特性參數來衡量。
(3)填充膏的關鍵特性
填充膏的相容性事關光纜的壽命,是特別重要的特性。根據目前所涉及到的光纜材料,都要考慮與它們的相容性。這里不涉及以膏為準選擇其他材料,還是以其他光纜材料選擇膏的問題,只規定出相容性的界線。
相容性是考察油膏長期與光纜中的其他物質相接觸時,是否對其他材料產生溶脹而降低性能,是否對其他材料造成腐蝕。雖然相容性與被考察的兩種材料的化學結構和化學成分都有關,但由于油膏的成分相對光纜中的其他材料而言更復雜;而且有一定的流動性,可與其他材料充分接觸,所以在考慮光纜中材料的相容性時,油膏是相當關鍵的。表1為油膏與其他光纜材料的相容性試驗。是將其他材料浸在油膏中,在一定高溫下保持相當的時間達到加速老化,然后測試材料的溶脹程度和其他性能的變化,如機械性能等。
保證油膏與其他材料的相容性,除了大量的試驗外,保證油膏的配方合理和材料穩定以及生產過程的嚴格控制是很關鍵的,也是決定成本和價格的關鍵。如纖膏一般都使用石蠟基加氫油作為基礎油,且大多采用進口原料(性能穩定)。纜膏則采用國產環烷-中間基加氫油為基礎油(價格較低)。
(4)主要性能分析
①錐入度
通常只是一個靜態物理量,本身既不能表征填充膏流變性能,也不能表明其觸變性,但在某些時候可以用來判定它軟硬的程度,尤其對光纖填充膏,在-40~+80 ℃溫度范圍內希望膏的錐入度曲線越平坦越好,使得光纖在纜內有最大余度的伸縮性,不會產生微彎損耗,保證光纜的可靠傳輸。因此錐入度指標在光纖油膏中是非常重要的,所以說光纖填充膏必須具有一定的錐入度和低溫性能。既要保證光纜在冬季和惡劣氣溫下順利填充,又要保證光纖在低溫環境下的使用性能。
②閃點、滴點
閃點體現填充膏在空氣中自燃的可能性,應保證在光纜試驗和使用的整個溫度范圍內不自燃。滴點是反映在一定的條件下,填充膏在試驗過程中達到一定流動性的溫度。滴點的高低可直接影響到光纜的使用溫度,為使通信光電纜在較高溫度下安裝鋪設或運行過程中填充膏不流失和滴落,因此要求填充膏的滴點越高越好。現國家行業標準規定,纖膏滴點≥200 ℃、纜膏滴點≥150 ℃。
③油分離
油分離是考核在一定溫度下油從填充膏中分離出來的數量。若油分離過大,則在使用過程中油易從纜芯中分離滴落,將導致油膏變硬,從而對纜芯產生應力,影響光纜的傳輸質量;填充膏的油分離量隨溫度升高而增加,理論上講油分離越小越好,但規定的太小將會給制造帶來困難,從性價比上看也是值得考慮的。油分離量直接影響到相容性和光纜滴流特性。
④粘度特性
對于環境應用而言,填充膏必須具有粘度,這樣就可以與生產同步把填充膏填入擠塑管或纜芯中。對于冷填充膏,其應具有剪切稀化功能,即填充膏的粘度隨剪切速度上升而下降,變成一種在環境溫度下注入的流性液體,其原因在于粒狀鍵的斷裂及其分子取向的變化。因此光纜填充膏應具有觸變性能。當它受到剪切作用時,隨剪切率的增加粘度下降。而在一定剪速下,隨著時間的延長,剪切應力下降,粘度降低。當達到一定時間后,剪切力不再變化,當停止剪切后粘度又開始緩慢上升,這種過程不完全可逆。因此選擇合適的粘度,在纜膏加工過程和長期使用中是非常重要的。一般來講:粘度既不能過小也不能過大,因為光纜在加工過程中希望粘度小些,便于填入纜芯,但粘度太小則加工時填充膏易流失,在纜芯受力時起不到緩沖的作用;而若粘度過大,影響纜芯的自由伸縮,易產生應力集中,造成微彎和大彎損耗。
⑤析氫、酸值和氧化誘導期(OIT)
眾多資料表明,填充膏的析氫是影響光纜傳輸衰減的重要因素之一,因填充膏中有油和觸變劑,它的表面存在-OH基團,當其長期使用時可產生氫氣,氫氣滲入光纖時腐蝕玻璃纖維,導致光纖強度下降,損耗增加。同時由于填充膏的組成中有油和添加劑,這就包含了許多酸性組分,若酸性過大則對周圍材料產生影響(如氧化、腐蝕等),還可能在水的作用下產生H+或OH-離子作用于光纖表面,對光纜的傳輸性能造成不良影響,因此對填充膏而言,應嚴格控制其析氫和酸值。酸值可預測填充膏的腐蝕性,并反映對析氫的影響,但影響有多大,有待進一步研究;氧化誘導期即反映產品的氧化安定性,它表明填充膏的抗氧化能力,這對填充膏的使用和貯存都很有意義。表2為填充膏在同一溫度不同時間老化后的析氫量和氧化誘導期,從表2中可以看出填充膏在連續高溫條件下,析氫量會逐漸增加,氧化性能變差。
1.2 基本組成
(1)基礎油
填充油膏的主體部分,一般占油膏約 70%~90%,填充油膏的性能大多取決于基礎油的類型和組成。
(2)稠化劑
約占油膏的5%~15%。一般使用鋰皂、鈣皂、復合鋰皂,它的主要作用是能在基礎油中分散和形成結構骨架,并使基礎油被吸附和固定在結構骨架中,從而形成具有塑性的半流體狀油膏。稠化劑為油膏這種膠體結構分散體系的分散相,而基礎油為體系的分散介質。
(3)添加劑
用量不超過5%,主要有抗氧劑和增粘劑。用于改善油膏的氧化安定性及提高調整稠度。
1.3 生產過程
(1)光纖填充膏工藝流程(見圖1)
(2)光纜填充油膏工藝流程(見圖2)
皂化法工藝過程是一種化學過程。從光纜填充膏的組成、生產過程看,它與工業用脂極為相似,可以說它是一種特殊的脂。
2 光纜填充油膏基礎油的主要類型及其作用機理
與工業脂相仿,用于填充膏的基礎油主要有礦物油(加氫基礎油)、合成油與植物油等,因價格及性能方面的限制后兩類應用較少,所以我們以礦物類加氫基礎油來闡述。加氫基礎油具有飽和烴含量高、低硫、低氮、低芳烴含量,優良的熱氧化安定性,較低的揮發度、良好的粘溫性能等優點。一般分子的碳原子數在C20~C40,包括含有不同烴類的組分,表3列出了基礎油的組成與其重要理化特性的關系,表4列出了基礎油中各組分的氧化性能與對抗氧劑的感受性。
石蠟基加氫油一般含烷烴(主要為異構)超過50%,粘度指數高、傾點高、密度小、膠質含量低;而環烷基油環烷烴含量超過50%(多為雙環或三環烷基衍生物),其性能恰恰與石蠟基油相反。一個好的基礎油其組成應有一適當的范圍,它取決于各種性能的綜合平衡,并與原油的類別、加工工藝有關。由于基礎油中烷烴、環烷烴具有不同特性,因而對填充油膏的錐入度、閃點、滴點、油分離、析氫量、酸值和氧化誘導期的影響各不相同,有利有弊。從膠體化學的角度來看,填充油膏是一個稠化劑為分散相和一個非極性(基礎油)液體為分散介質的兩相結構的膠體分散體系。所謂分散體系,是指一種物質以微粒狀態分散到另一種物質內形成的一種穩定體系。這兩種組分既不是簡單的溶解,也不是簡單的混合,其安定性取決于分散相的表面和分散介質的吸引力。填充油膏和稠化劑分子或分子聚結體在基礎油中形成三維的結構骨架,基礎油就被維系在這種結構的骨架的空隙里,如同一塊海綿體浸滿了液體一樣。
3 兩類加氫基礎油及復合使用制得的光纜油膏性能比較
光纖、光纜油膏的質量從原材料來講主要取決于基礎油的性能。為了考察不同類型加氫基礎油對油膏質量的影響,我們分別以加氫石蠟基油、加氫環烷基油生產的纖膏、纜膏的典型數據以及用兩種油復合使用生產的纖膏、纜膏的數據進行了比較。
(1)表5是分別以加氫石蠟基油和加氫環烷基油為基礎油生產的光纖填充膏典型技術數據;
(2)表6是分別以加氫石蠟基油和加氫環烷基油為基礎油生產的光纜填充膏典型技術數據;
(3)表7是以兩種加氫基礎油(1∶1)復合使用生產的光纖填充膏典型技術數據;
(4)表8是以兩種加氫基礎油(1∶1)復合使用生產的光纜填充膏典型技術數據。
從表5~表8評價結果可以看出以下幾點:
(1)在合理配方和工藝條件下,以加氫石蠟基、環烷基和兩者復合使用為基礎油生產的纖膏和纜膏產品皆能達到國家通信行業標YD/T 839.3-2000規定的質量指標,在目前國內市場上均能占有一席之地。
(2)以加氫石蠟基為基礎油生產的纖膏和纜膏優勢在于:滴點高,密度小,閃點高;粘溫性能較環烷基優;氧化安定性較環烷基良。弱點在于:膠體安定性差;低溫差,析油與蒸發量偏大。
(3)以加氫環烷基為基礎油生產的纖膏和纜膏優勢在于:低溫好,膠體安定性優良;析油與蒸發量小;與光纜材料相容性良。弱點在于:粘溫性能差;密度大,閃點低。
(4)以兩種(加氫石蠟基油和加氫環烷基油,混合比為1∶1)復合使用為基礎油生產的光纖光纜填充油膏產品的質量優勢在于:
①具有優良的膠體安定性,膠體結構穩定,不收縮,體系不分油。
②具有優良的氧化安定性,油膏體系酸值小,蒸發量也較小,這與復合基礎油的化學組成(烷烴、環烷烴)有很大關系。
③根據試驗數據得知,復合后的纖膏與纜膏,在與所有光纜材料相容性和腐蝕性試驗中,都較其他兩種(石蠟基和環烷基)纖膏和纜膏好。
④復合型(石蠟基和環烷基)所制得的纖膏和纜膏綜合了石蠟基與環烷基油膏的性能優勢,兼具兩類油膏產品的優點,相對掩蓋了兩類油膏的缺點,故該產品具有優良的膠體安定性,氧化安定性和滿意的相容性。
4 討論
(1)用復合型基礎油生產的纖膏和纜膏,其質量和性能皆符合國家通信行業標準YD/T 839.3-2000(通信電纜、光纜用填充和涂覆復合物)的要求,但由于體系屬性、構型有別,產品性能各有特色,用戶可根據需要,選擇符合自己使用要求的光纖光纜填充油膏產品。
(2)為不斷提高纖膏與纜膏產品的質量和性能,用心研究各類基礎油的特性、結構以及在纖膏、纜膏中的作用機理;研究纖膏纜膏的組成、配方和制備工藝對油膏結構與性能的關系,只有這樣,油膏生產廠才能從根本上處理好產品配方工藝與質量、性能之間的關系,有的放矢地實現產品成本與質量、性能的有機統一。
(3)復合型纖膏、纜膏其產品質量水平達到并優于國外同類產品的先進水平,對于提高我國光通信產業的整體水平有著十分重要的積極作用,也為加氫基礎油開辟了新的應用領域。
參考文獻:
[1] 王丙申.石油產品應用指南[M]. 北京:石油工業出版社,2002: 74-84.
[2] 朱廷彬.脂技術大全[M]. 北京:中國石化出版社,2005:26-35.
[3] 程麗華,吳金林.石油產品基礎知識[M]. 北京:中國石化出版社,2006:1-10.
篇3
關鍵詞:油;基礎油;糠醛精制;白土精制;分液漏斗間歇模擬法
中圖分類號:TE624.512 文獻標識碼:A
Study on the Solvent Refining Technique to Produce HVI Lubricating Base Oil
LI Shao-ping1, CHEN Shu-qun1, DAI Qing-xin1, ZHAO Liang2, CHEN Ying2
(1.Petroleum Processing Research Center, East China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hanghai 200237, China; 2.SINOPEC Shanghai Gaoqiao Petrochemical Corporation, Shanghai 200137, China)
Abstract:Enhancing the production efficiency by optimizing the processes being used for lubricant base oil is currently one of the major challenges which refineries are facing with due to today′s high crude oil prices. A laboratory evaluation method was established for the lube solvent refining. No.3 and No.4 fraction dewaxed oils produced from Xijiang and Daniel mixed oil at the ratio of 1∶1 were processed by solvent refining and clay finishing to produced HVI lube base oil. The data obtained in the processes are necessary for industrial production and transformation. The intermittent simulation method was used as lubricating solvent refining method. The group composition and other 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 were employed to determine the theoretical level. It has been obtained that the theoretical level in furfural refining unit is three. Experimental data showed that three counter-current extraction experiments can simulate the furfural refining process in the industrial production.
Key words:lubricating oil; base oil; furfural refining; clay refining; separating funnel intermittent simulation method
0 前言
油基礎油是四大石油產品之一,基礎油品質關系到石化企業整體實力和經濟效益,開展生產油基礎油的工藝及相關技術研究是及其重要的[2]。石油大學譚均權對勝利原油350~510 ℃餾分每40 ℃切割一種餾分進行糠醛精制,考察了實驗室條件下不同溫度、不同醛油比條件下精制對提余油質量和收率的影響。采用醛油比為3,抽提溫度在70~95 ℃,可使精制餾分油粘度指數提高10~27個單位,精制油收率高于70%[3]。因此優化工藝具有良好的技術經濟效益和開發運用前景。
為配合高橋石化煉廠多品種原料生產油生產需要,本研究工作對其中西江和尼爾(混合比為1∶1)減三線、減四線脫蠟油生產HVI基礎油進行了溶劑精制和白土補充精制工藝條件的系統考察和研究,為工業生產和改造提供必要的數據支持,從而增加高質量油基礎油的產量,以滿足市場的需求。
1 實驗方法及原料
1.1 試驗原料性質及試劑
本次試驗采用了西江和尼爾1∶1減三線、減四線脫蠟油作為實驗室溶劑精制原料,各原料性質如表1所示。
糠醛由上海新亨化學試劑廠生產,使用前經減壓蒸餾凈化,分析所用的試劑均為分析純。
1.2 油精制試驗流程
油精制試驗流程如圖1所示。
脫蠟油先進行糠醛精制工藝,精制油再進行白土精制得到基礎油。
本實驗采用實驗室三級萃取試驗(分液漏斗間歇模擬法[1])是模擬車間萃取塔的逆流方式:溶劑從塔頂進入,自塔底流出;原料從塔底進入,自塔頂出來。進入塔底的新鮮原料首先接觸的是已與原料接觸過兩級的溶劑,其次接觸的是已與原料接觸過一級的溶劑,再次接觸的是新鮮溶劑,成品自塔頂流出。實驗室試驗就是按照這個原理:新鮮原料先與已反應過兩次的溶劑反應,其次與反應過一次的溶劑反應,最后與新鮮溶劑反應至成品出來。實驗室三級萃取試驗過程如圖2所示,四級萃取試驗過程如圖3所示,其中精制溫度是為塔頂溫度和塔底溫度的平均值,溶劑比及為工業生產的容積比。圖2以三理論級為例說明了假逆流模擬萃取試驗的操作順序。圖中每個圓圈表示一次萃取操作,圈中數字n(1,2,3……)表示第n組實驗。一般說,當n為理論級數的3倍時,各串級內兩平衡相基本達到穩定,精油可作為樣品采集。每次萃取操作,我們在實驗中發現,如經過10 min預熱,10 min攪拌和10 min分層,就完全能夠實現恒溫、傳質與分相。
1.2.1 標定糠醛精制裝置的理論級數
油糠醛精制其實質為逆流微分接觸式萃取,其萃取效果一般用理論級數來表示。N個理論級數的萃取效果相當于N個級效率為100%的級式萃取的萃取總效果。由于實際生產中不能通過測試或分析直接得到理論級數,因而,一般都要通過實驗室標定來確定。
由于油體系的復雜性,至今仍不能用簡單而準確的解析法或圖解法計算油溶劑精制的理論級數。我們采用分液漏斗間歇模擬法作為實驗室標定方法。選用油品族組成、油品理化性能等質量狀況類數據來確定糠醛精制裝置的理論級數。
整個標定工作與生產裝置的聯系如圖4所示。
采用酮苯脫蠟油進行分液漏斗間歇模擬法模擬糠醛精制試驗,然后進行白土精制,最后選用基礎油油品族組成、油品理化性能等質量數據和生產實際數據進行對比,從而確定模擬萃取試驗的理論級。萃取原料及糠醛溶劑均采自生產裝置。溶濟比與裝置生產一致,萃取溫度取裝置塔頂溫度與塔底溫度的算術平均值。標定試驗具體條件見表2。
根據以往經驗,我們按表2條件做了三、四兩個相鄰理論級的假逆流模擬萃取試驗,得到三理論級精油和四理論級精油,并與車間精油一起進行分析,結果見表3和表4。
由表3我們可以看到,車間精制油其粘度指數、殘炭、中和值、堿氮、色度等指標與三理論級精制油相近,S、N則略高,說明車間萃取的理論級數接近三理論級而不到三理論級。表4為一段萃取得到的精制油族組成結果。
由表4我們可以看到,車間精制油與三理論級精制油相比,族組成基本相當,相對來說,車間精制油飽和烴含量略低,而膠質含量略高,我們認為萃取的萃取效果相當于三個理論級略低的水平。
1.2.2 白土精制
白土精制在實驗中操作程序如下:先將溶劑精制油倒入三口燒瓶,然后通過油浴加熱并攪拌,期間往三口燒瓶中通氮氣以避免油品的氧化。待油溫升至控制溫度后,按比例加入白土反應30 min后抽濾收集成品。實驗室裝置簡圖見圖5。
2 溶劑精制及白土精制工藝條件優選結果與討論
按照高橋石化的要求,本次試驗的目的主要是對西江和尼爾1∶1減三線、減四線脫蠟油生產HVI基礎油進行工藝研究,以確定溶劑精制的工藝條件及白土精制的工藝條件。其中減三線脫蠟油生產HVI250型號油,減四線生產HVI500型號油。在使油基礎油的粘度、粘度指數、凝點、閃點、色度達到要求時使生產油基礎油的綜合收率最大。中國石化對HVI250、HVI500油基礎油的協議標準如表5所示。
2.1 減三線生產油基礎油加工工藝的研究
圖6是減三線臨界溶解溫度曲線,由圖6可觀察到臨界溶解溫度隨溶劑比先增后減,因而臨界溶解溫度有最高值。
溶劑精制的抽提過程在抽提塔內進行,其中的過程是連續逆流抽提過程,塔頂溫度高,塔底溫度低,其間有一溫度梯度。塔底溫度較高,溶解度高,可以保證提余油的質量;塔底溫度較低,溶解度低,可以使理想組分從提取相中分離出來,保證提余油的收率。通常把臨界溶解溫度減去30 ℃作為塔頂溫度,塔底溫度按高橋石化的要求(減三線塔底溫度為55~65 ℃),實驗室精制溫度取為塔底溫度與塔頂溫度平均值。
白土精制條件如表7所示。
根據以上操作條件進行實驗,得到西江和尼爾1∶1減三線基礎油性質結果如表8所示。
表8列出了這些精制油的粘度、收率和性質,從表8的數據可以看出,精制工藝大幅度提高了減三線餾分油的飽和烴含量,降低了油餾分中非理想組分以及酸值的含量,有效地提高了餾分的粘度指數,改善了油品的色度,且隨著糠醛溶劑比的增加和糠醛精制溫度的提高這種趨勢更加明顯。我們可以看到精制前的脫蠟油凝點-14 ℃,精制后的油的凝點回升了2~4 ℃,這表明按先脫蠟后精制加工工藝存在凝點回升的問題。
對表8數據進行分析處理,并參考表5中的標準,得出在精制溫度90 ℃,溶劑比為3的條件下所得到的精制油粘度指數和凝點等物性都達到要求,其收率為64.8%,粘度指數為102.8,達到油HVI250基礎油的性質要求。本實驗糠醛精制選擇的最佳條件為:溶劑比為3,精制溫度為90 ℃;白土精制條件:白土用量4%,精制溫度155 ℃,精制時間30 min。
2.2 減四線生產油基礎油加工工藝的研究
圖7是減四線臨界溶解溫度曲線,由圖7可觀察到臨界溶解溫度也是隨溶劑比先增加后減小,因而臨界溶解溫度也有最高值。
我們把臨界溶解溫度減去30 ℃作為塔頂溫度,塔底溫度按高橋石化的要求(減四線塔底溫度為60~70 ℃ ),精制溫度為塔底溫度與塔頂溫度平均值。
綜上所述,本次實驗選擇的精制溫度:85 ℃、90 ℃、95 ℃、100 ℃,選擇的溶劑比 :2、2.5、3、3.5,并且除去一些邊緣的條件,本實驗選取了10個條件進行實驗,具體見表9。
白土精制條件如表10所示。
根據以上操作條件進行實驗得到西江和尼爾1∶1減四線基礎油性質分析結果如表11。
表11列出了減四線精制油的粘度、收率和性質,從表11的數據可以看出,在加工工藝中,精制工藝大幅度降低了油餾分中非理想組分以及堿性氮的含量,有效地提高了餾分的粘度指數,改善了油品的色度;且隨著糠醛溶劑比的增加和糠醛精制溫度的提高這種趨勢更加明顯。將精制前后的凝點進行對比,我們可以看到精制前的脫蠟油凝點-11 ℃,糠醛精制后的油凝點回升了3~5℃,這表明按先脫蠟后精制加工工藝存在凝點回升的問題。
對表11數據進行分析處理,并參考表5中的標準,得出在精制溫度85 ℃,溶劑比2.5的條件下所得到的精制油收率和粘度指數都很高,其收率為80.7%,粘度指數為92.5,并且它的性質除了酸值都能夠達到油HVI500基礎油的性質要求。本實驗精制選擇的最佳條件為:糠醛精制溶劑比為2.5,精制溫度為85 ℃;白土精制條件:白土用量4%,精制溫度165 ℃,精制時間30 min。
3 結論
(1)本研究采用分液漏斗間歇模擬法作為實驗室油糠醛精制評定方法,由油品族組成、油品理化性能等質量數據確定糠醛精制裝置二段萃取的第一段的理論級數為三級;用三級逆流萃取可以實驗模擬生產中的糠醛精制過程。
(2) 精制工藝大幅度提高了減三線餾分油的飽和烴含量,降低了油餾分中非理想組分以及酸值、堿性氮的含量,有效地提高了餾分的粘度指數,改善了油品的色度,且隨著糠醛溶劑比的增加和糠醛精制溫度的提高這種趨勢更加明顯。
(3)西江和尼爾(混合比為1∶1)減三線脫蠟油推薦采用的糠醛精制條件為溶劑比3、精制溫度90 ℃,白土精制條件:白土加入量4%、白土精制溫度155 ℃、白土精制時間30 min,在此條件能夠生產符合HVI250標準的基礎油。
(4)西江和尼爾(混合比為1∶1)減四線脫蠟油推薦采用糠醛精制條件:溶劑比2.5、精制溫度85 ℃,白土精制條件:白土加入量4%、白土精制溫度165 ℃、白土精制時間30 min,除了酸值達不到要求基本能夠生產符合HVI500標準的基礎油:粘度指數92.5,凝點-6 ℃,酸值0.179 mgKOH/g。
(5)脫蠟油采用較高精制深度條件的精制以后,脫蠟油的粘度指數可以提高20以上;中和值可以降低80%以上。但過高的精制深度將會造成凝點更大的回升。
參考文獻:
[1] 鄧修,吳俊生. 化工分離工程[M]. 北京:科學出版社,2000:199-205.
[2] 楊道勝.世界基礎油的進展[J].油, 2003,18(3):6-8.
[3] 譚均權,張秀英,李俊嶺,等.勝利原油350~510 ℃餾分糠醛精制的研究[J].煉油設計, 2002,32(4):28-30.
[4] 楊秋新,焦麗菲.高粘度指數油生產工藝探討[J].油, 2006,21(3):16-20.
[5] 劉彥峰,王莆村,吳顯軍,等.加氫裂化尾油異構脫蠟生產高粘度指數油基礎油的研究[J]. 化工科技市場, 2007, 30(1):45-47.
[6] 裘峰.提高油基礎油質量的工藝研究[J]. 高橋石化, 2008,23(1):20-23.
[7] Khan H U, Nautiyal S P, Anwar M, et al. Studies of Lubricating Oil Base Stock: Characterization and Composition[J].Wiley InterScience, 2006,12:57-65.
[8] Santos J C O, Lima L N, Santos Ieda M G, et al. Spectroscopic and Rheological Study of Mineral Base Lubricating Oils[J]. Journal of Thermal Analysis and Calorimetry, 2007,87(3):639-643.
篇4
關鍵詞:粘度指數;蒸發損失;模擬蒸餾;化學族組成
中圖分類號:TE624.43,TE626.3 文獻標識碼:A
0 前言
現代油的許多使用特性是由不同配方的添加劑賦予的,而基本的、共同的一些性能則是由基礎油提供的,諸如粘溫性能、揮發性、熱安定性、氧化安定性、色度、流動性以及對添加劑的感受性等。這些基本性能是與基礎油的烴類組成相關聯的。油基礎油中的烷烴、環烷烴和芳烴,它們在密度、凝點、粘度、粘度指數、沸點(同粘度下)、揮發性等方面表現著不同的傾向,提供著不同的貢獻[1-2]。
基礎油組成和性能的基礎理論研究已日益受到重視,但相關研究工作仍然不夠充分。關于基礎油組成與氧化安定性、添加劑感受性的研究工作多集中在加氫異構和溶劑精制基礎油之間的對比[3-4]。目前基于模擬蒸餾和化學族組成對不同加氫異構基礎油內在質量差異的研究報道尚不多見。隨著Ⅱ、Ⅲ類基礎油的使用逐漸廣泛,研究國內外加氫基礎油的性質差異顯得尤為重要。
在研制內燃機油配方時發現,國外加氫基礎油在平衡高低溫粘度、蒸發損失、剪切穩定性、高溫高剪切粘度等方面較國內加氫基礎油更具優勢。這種性質上的優勢必然能夠反應在內在質量的差異上。研究國內外加氫基礎油的性質差異,對配方研制中基礎油的選擇和平衡以及基礎油生產工藝上的控制和改進都具有重大意義。
1 實驗原料和方法
1.1 實驗原料
由于國內外加氫基礎油的牌號分級存在差異,試驗原料選擇國內2#和5#加氫基礎油各兩批、國外4#和6#加氫基礎油各兩批,共8個樣品。
1.2 餾程與組成分析方法
基礎油模擬蒸餾分析方法采用ASTM D2887,儀器為GC6890(配有7683B自動進樣器),使用Agilent DB-2887毛細柱。
化學族組成測定利用四極桿GC/MS等效采用ASTM D2786和D3239測定基礎油的烴類組成。儀器為Agilent 6890GC/5973MS,操作條件:進樣量0.1 μL,分流比150∶1,色譜柱30 m×0.25 mm空毛細管柱,電離方式EI,電離電壓70 eV。
2 實驗結果與討論
2.1 加氫基礎油主要理化分析結果與討論
主要理化項目分析結果如表1所示。
2.1.1 粘度指數
從表1可見,該國外加氫基礎油的粘度指數在125~136之間,而國內的粘度指數在101~130之間。可見國外基礎油在粘溫性能上比國內基礎油更具優勢。
內燃機油配方研制中可以通過在基礎油中加入粘度指數改進劑(OCP等)來平衡高、低溫粘度。但是粘度指數改進劑在改善油品粘溫性能的同時,增加了油品的低溫動力粘度,使低溫性能變差。同時相關實驗表明,它對油品的其他性能也造成一定的影響,如高溫清凈性變差等。在滿足油品高低溫流[CM(81.4mm]變性的要求下,應盡量減少OCP的用量,既可降低成本,又可提高油品綜合性能。而且粘度指數改進劑用量的減少有利于調制的多級油具有較好的抗機械剪切性能[5]。
2.1.2 蒸發損失
從表1可見,國外6#基礎油的蒸發損失為9.55%、7.64%,國內5#的蒸發損失為12.33%、10.17%。國外6#基礎油的蒸發損失相對較小,但是國外6#基礎油的粘度也略大,所以對它們的揮發性不能簡單地下結論。
2.1.3 氧化安定性
從表1可見,對加入0.8%的T501的油樣進行氧化安定性測試(150 ℃),國內外加氫基礎油的氧化安定性都比較優秀,均在250 min以上,甚至可以達到411 min。
2.1.4 傾點
從表1可見,國內加氫基礎油的傾點在-21~-34 ℃之間,國外加氫基礎油的傾點在-11~-23 ℃之間。因此,國內加氫基礎油與國外加氫基礎油相比具有更低的傾點。
2.2 加氫基礎油模擬蒸餾分析結果與討論
就分離工程而言,所謂油料的窄餾分分割,是為獲取沸點范圍較窄的餾分油料,對分餾精確度要求較高的分離過程。石油混合物分餾精確度是由所得餾分的組分純度、餾程寬窄度以及被分離餾分對潛含量的拔出率來表征的。
節能型內燃機油要求在使用過程的高溫環境下不易揮發變稠,因此對所用基礎油的揮發損失有一定要求。當一定粘度的輕油料的餾程在某一范圍內,方能獲得揮發合格的基礎油。
應用氣相色譜法ASTM D2887測定基礎油的模擬餾程。對應的色譜圖,從餾出時間可以直觀地反應出基礎油餾分的輕重;從起始、終了時間可以直觀地反應餾程的寬窄;從譜圖的對稱性可以直觀地反應餾分中輕重組分的分配。
由圖1可見,國外4#基礎油與國內5#基礎油相比組分相對要輕;餾程相對要窄;圖形相對要對稱。國外加氫基礎油餾分輕重組分的分布比國內加氫基礎油的更均勻。
對相同粘度等級的基礎油來說,餾程相對窄的蒸發損失要小;輕重組分分布均勻的蒸發損失要小。
國外加氫基礎油的餾程特點是,餾程范圍更窄以及輕重組分分布均勻。這樣的餾程特點有助于蒸發損失的降低。
2.3 加氫基礎油化學族組成的分析結果與討論
油加氫處理的主要作用是用來改善油基礎油的粘溫性能。即采用化學轉化過程,在催化劑及氫的作用下,通過選擇性加氫裂化反應,將非理想組分轉化為理想組分,以提高基礎油的粘度指數。期望發生的反應包括:稠環芳烴加氫生成稠環環烷烴的反應;稠環環烷烴部分加氫開環,生成帶長側鏈的單環環烷烴或單環芳烴的反應;正構烷烴或分支程度低的異構烷烴臨氫異構化成為分支程度高的異構烷烴的反應[6]。
將所選加氫異構化基礎油的族組成分析結果列于表2。由表2可見,國內外加氫基礎油都不含有芳烴(相對鏈烷烴和環烷烴的含量可忽略不計),僅由鏈烷烴和環烷烴構成。國外加氫基礎油的鏈烷烴含量比國內的高,環烷烴含量比國內的低。相同碳數烷烴的粘度指數比環烷烴的要高,粘溫性能好。所以,組成特點決定了國外加氫基礎油的粘度指數比國內的基礎油的粘度指數要高,粘溫性能要好。
而在環烷烴的環數分布上可見,一環環烷烴含量所選國內外加氫基礎油相仿,但從二環到六環環烷烴的含量,國外加氫基礎油的都相對國內的小。也就是說它的環烷烴大部分是由一環和二環環烷烴構成,稠環環烷烴的含量很低。可見,該國外加氫基礎油的稠環環烷烴在加氫工藝中很好地加氫開環。也即該國外加氫基礎油的組成主要有:半數以上的鏈烷烴以及帶烷基側鏈的單環環烷烴和二環環烷烴構成。
因此,該國外加氫基礎油在化學族組成上的特點表現在:鏈烷烴含量相對更高,環烷烴含量相對更低,且大部分環烷烴組分集中在單環和二環環烷烴。
因為烴類本身性質差異具有這樣的一般規律:相同碳數下的粘度指數,烷烴>具有烷烴側鏈的單環烷烴>具有烷烴側鏈的雙環烷烴;同等粘度下的蒸發損失,環烷烴>烷烴;相同碳數下的傾點,正構烷烴>異構烷烴>環烷烴。可見,基礎油中的烴類對各項主要性能的影響往往是多重的,甚至是相互矛盾的。所以該國外基礎油的組成特點在有助于得到較高的粘度指數和較小的蒸發損失的同時,在傾點的指標上有所犧牲。
2.4 國內5#加氫基礎油切割所得4#樣品和國外4#加氫基礎油的性質比較
利用小型減壓蒸餾裝置從國內5#加氫基礎油中切割出4#基礎油樣品,以進一步在相近粘度下研究族組成、餾程等內在質量對基礎油的蒸發損失、低溫動力粘度等性質的影響。國內4#樣品和國外4#加氫基礎油的性質分析對比列于表3。
2.4.1 蒸發損失
從表3可見,切割4#樣品和國外4#基礎油的蒸發損失分別為21.07%和17.95%;環烷烴含量分別為49.1%和37.7%。族組成上環烷烴含量高,同等粘度下環烷烴比鏈烷烴更易揮發,這與相同粘度下切割4#樣品蒸發損失更大是吻合的。
2.4.2 低溫動力粘度
0W/30、5W/30級別的內燃機油對基礎油的低溫性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一般調制SAE 0W/30油要求基礎油的-30 ℃低溫動力粘度≯1500 mPa•s;調制SAE 5W/30油要求基礎油的-25 ℃低溫動力粘度≯1500 mPa•s。
由表3可見,國內5#基礎油-30 ℃低溫動力粘度為3460 mPa•s,無法滿足調制SAE 0W/30油的要求。而切割4#樣品和國外4#基礎油-30 ℃低溫動力粘度分別為1370 mPa•s和1270 mPa•s,均滿足調制SAE 0W/30油的要求,國外4#基礎油的低溫動力粘度略小。
研究中發現,該國外基礎油的傾點較高,但是低溫動力粘度卻相對略小。分析認為基礎油輕重組分均勻,餾程和分子量分布相對窄,則低溫下蠟晶形成的空間網狀結構易于破碎,有助于低溫動力粘度的降低;而分布不均勻,相同粘度下必然導致餾程增寬,分子量分布增寬,大分子烷烴的存在使得蠟晶形成的空間網狀結構更牢固,對低溫動力粘度的降低不利。
3 所選國內外加氫基礎油在內燃機油和工業用油中應用性能評價
3.1 加氫基礎油在內燃機油中部分應用性能評價
選擇同一復合劑,[JP2]選用國內5#加氫基礎油、國外4#加氫基礎油調制SAE 5W/40等級內燃機油,對100 ℃運動粘度和-30 ℃低溫動力粘度的評價如表4。
SAE 5W/40等級內燃機油對-30 ℃的低溫動力粘度CCS的要求是≯6600 mPa•s,可見上述配比只有該國外加氫基礎油能調制合格的SAE 5W/40等級內燃機油。該國外4#加氫基礎油比國內5#加氫基礎油在平衡高低溫粘度上更具優勢。
3.2 加氫基礎油在工業用油中部分應用性能評價
工業用油添加劑加量小,且有些性能靠添加劑是不能解決的,即使能夠暫時解決也不同程度地影響其使用性能,如:抗乳化度、抗泡和空氣釋放值等性能,因此工業用油在某種程度上更依賴基礎油的性質。選擇同一復合劑,利用國內5#和國外6#加氫基礎油調制粘度等級32的液壓油,進行實驗室模擬評價。調油方案見表5,模擬評價結果見表6。
由表6可見,所選國內外加氫基礎油在利用RHY 5014調制32粘度等級的液壓油時,均能很好地滿足各項技術要求,國外加氫基礎油的表現稍好。
4 結論
(1)就粘度指數而言,所選國外加氫基礎油比國內加氫基礎油表現得好;就氧化安定性而言,該國外加氫基礎油和國內加氫基礎油都表現優異;就傾點而言,國內加氫基礎油比國外加氫基礎油表現得好。
(2)從模擬餾程上看,該國外加氫基礎油的餾程更窄,輕重組分的分布更均勻。這樣的餾程特點有助于蒸發損失的降低。
(3)從化學族組成上看,該國內外加氫基礎油均由鏈烷烴和環烷烴兩部分構成。比較而言,國外基礎油的鏈烷烴含量高;環烷烴含量低,且大部分組分集中在一環、二環環烷烴。國外基礎油的組成特點有助于得到較高的粘度指數和較小的蒸發損失,但同時在傾點指標上有所犧牲。
(4)切割的4#基礎油和國外4#加氫基礎油均滿足調制SAE 0W/30油的要求,國外4#加氫基礎油的低溫動力粘度略小。在調制SAE 5W/40等級內燃機油時,該國外4#加氫基礎油比國內5#加氫基礎油在平衡高低溫粘度上更具優勢。所選國內外加氫基礎油在利用RHY 5014調制32粘度等級的液壓油時,均能很好地滿足各項技術要求,國外加氫基礎油的表現稍好。
建議通過改進生產工藝適當生產100 ℃粘度在4 mm2/s上下的國內4#基礎油以生產5W和0W的多級油;在綜合平衡燃料油、基礎油及副產物收率的前提下,盡可能適度引入加氫裂化工序,降低加氫基礎油中環烷烴含量,增加鏈烷烴含量。
參考文獻:
[1] 侯祥麟.中國煉油技術[M].北京:中國石化出版社,1991:12.
[2] 水天德.現代油生產工藝[M]. 北京:中國石化出版社,1997:36-55.
[3] 張崢,許惠.不同加工工藝基礎油的結構特征對其性能的影響―飽和烴結構對其性能的影響[J].與密封,2002(6):35-40.
[4] 夏青虹,武志強.基礎油組成對油品清凈的研究[J].與密封,2005(2):50-54.
篇5
一、怎樣讓牛奶變熱
下午的加餐是盒裝牛奶,天氣變冷了,牛奶盒摸上去涼涼的,我對孩子們說:“小朋友們,喝了涼牛奶,肚子會舒服嗎?”孩子們都說:“不舒服!”我說:“那我們想個辦法,把它變熱吧!”一個孩子用兩只小手緊緊地捂住牛奶盒,我向他伸出大拇指說:“不錯!”很多孩子也模仿他捂住牛奶盒。我問道:“誰還有別的方法嗎?”有的孩子把牛奶盒貼在臉上,有的把牛奶盒抱在懷里,還有的把牛奶盒放進衣兜里……這時一個孩子大聲說:“老師!你看我!”原來他把牛奶盒放在外套里面捂著呢!我問他:“你怎么想到了這個方法呀?”他說:“冬天手冷的時候我就是把手放進外套里面,一會兒手就不冷了,所以我把牛奶盒放進衣服里,肯定能捂熱!”我對大家說:“同學們,他的辦法與眾不同,是經過認真思考的!我們辦什么事情要勤動腦,想辦法解決問題!”
二、怎樣打開牛奶盒
看著拿著牛奶的孩子們,我突然又有了一個主意:“小朋友們,你們可以喝牛奶了,但是這個盒子的蓋子,你們得自己想辦法打開!”有孩子說:“老師!你的力氣大,你幫我們打開!”我微笑著說:“這也算是個主意,但是今天你們要靠自己想辦法打開它。”孩子們拿著奶盒,有的擰、有的拔,有的兩個小朋友合作,一個握、一個拔,還有的干脆用牙齒咬著瓶蓋扭……過了一會兒,終于有人成功了:“老師,我擰開了。”“老師,我也擰開了。”孩子們都喝上了自己打開的牛奶,并且眉飛色舞地向旁邊的伙伴講述自己是如何打開牛奶盒的,開心極了。
三、神奇的塑料片
一個孩子坐在柜子旁邊,手老在一邊摸著什么。我走過去說:“在摸什么呀?”他舉起手中的東西,原來是個塑料片,但他卻說:“這是一片花瓣!”這時,旁邊的一個孩子接口道:“這是一個滑板!”順著他們的思路往下走,我問道:“還像什么呢?”孩子們又七嘴八舌地說了起來,我又說:“小朋友說了這么多它像什么,說明你們都特別愛動腦,那我們能用它做什么呢?”一個孩子馬上走過來,拿起那個塑料片,兩個手指放在后面,露出兩個手指尖說:“可以變成兔子!”還有個孩子拿起塑料片在前面露出一截彎彎的手指說:“看!我可以把它變成一只大象!”孩子們紛紛展示著自己的創意,這個塑料片在孩子們的手里變成了娃娃、大象、小船……我不禁思考:假如我發現這個孩子玩塑料片后,不是耐心地傾聽他的想法,而是簡單地斥責他,讓他停下來,那將是什么樣的結果?或許,孩子們正要展開的想象的翅膀,就折毀在我的輕率之中。
類似上述三件事的教育契機還有許多,我認為,及時發現、捕捉和把握教育契機,需要教師具備以下幾方面的能力:
1.善觀察,具備敏銳地發現教育契機的能力;
2.會應變,具備掌控教育契機的能力;
3.會引導,有把孩子引向正確軌道的耐心和智慧;
篇6
科技之光50周年
《油與燃料》征稿簡則
我國轎車行業發展及其對油的性能要求
煙炱對柴油機油規格的影響及解決策略
油評定臺架PRISM自動控制系統
混合動力汽車的發展和對的要求
燃油稀釋對耐久性試驗中油的性能影響
核磁共振研究齒輪油中磷系添加劑的耗解規律
亞洲引領金屬加工液的增長
SK創新公司與JX日本石油能源公司在韓國建Ⅲ類基礎油裝置
Oronite公司擴大新加坡油添加劑裝置產能
2010全球脂產量同比增加13%
雅寶公司為阿米瑞斯和科贊公司合資企業生產可再生基礎油
阿米瑞斯公司推出可再生資源合成工業油的EvoShield生產線
巴西國家石油公司2016年新增Ⅱ類基礎油
福斯在俄羅斯建調和廠
哈薩克斯坦將生產Ⅲ類基礎油
GEO將收購前CognisPAG工廠
Sovkomflot選用俄羅斯船用油
《油與燃料》征稿簡則
烷基萘基礎油的性能及應用研究現狀
航空油規格發展
3號噴氣燃料運輸過程中電導率變化研究
加氫異構基礎油的氧化安定性研究
兩種羧酸鈣金屬清凈劑性能研究
初論溫度對脂錐入度的影響
紅外光譜技術在分析不同種類油無灰分散劑中的應用
基礎油將繼續從Ⅰ類油向高檔次轉變
GTL為高質量油市場帶來機遇
新一代生物燃料正在加速開發
專利檢索
2010年度《油與燃料》目次總索引
卷首語
《油與燃料》征稿簡則
我國油生產存在的問題及發展戰略
硫代氨基甲酸金屬鹽用作添加劑的研究進展
水溶性多功能添加劑的現狀及發展趨勢
有機金屬油添加劑研究進展
節能型75W/90轎車手動變速箱油研制
昆侖鋼廠專用工業齒輪油的應用
昆侖KG/S100合成型工業齒輪油在青海鹽湖鉀肥的應用
有機鉬化合物在脂中的抗磨性能研究
癸二酸與冰乙酸在復合鋰-鈣基脂中的應用效果研究
EP脂的研制
未來環烷基油的需求將超過供應
亞洲Ⅱ/Ⅲ類基礎油需求將增長
Ⅱ類基礎油在許多應用中可挑戰Ⅲ類基礎油
中國金屬切削液需求不斷增長
美洲Ⅰ類基礎油生產能力分析
道達爾拓展美國油市場
德國Puralube擴增Ⅱ類基礎油能力
美國推出新型全合成車軸劑
《油與燃料》讀者意見調查
《油與燃料》征稿簡則
汽油組成以及汽油清凈劑對燃燒室沉積物的影響
水泥行業設備及
世界柴油機排放標準發展及柴油轎車發動機油規格發展
篇7
踏板摩托車有很多種,不同品牌型號的踏板車放油螺絲的位置、尺寸等也不相同,常見的踏板車放油方式,分別在發動機右側底部有一個帶濾網的大螺塞和發動機左側有一個放油螺絲,從這兩個地方放機油都可以。
發動機是汽車的心臟,發動機內有許多相互摩擦運動的金屬表面,這些部件運動速度快、環境差,工作溫度可達400C至600C,全新PurePlus技術可將天然氣制成水晶般純凈的全合成基礎油,在此基礎上添加獨有的動力清潔技術,從而創造出具有超強清潔保護性能的油。
在這樣惡劣的工況下面,只有合格的油才可降低發動機零件的磨損,延長使用壽命。市場上的機油因其基礎油不同可簡分為礦物油及合成油兩種(植物油因產量稀少故不計),合成油中又分為:全合成及半合成。油基礎油主要分礦物基礎油及合成基礎油兩大類。礦物基礎油應用廣泛,用量很大約95%以上),但有些應用場合則必須使用合成基礎油調配的產品。
(來源:文章屋網 )
篇8
關鍵詞:加氫裂化尾油;酮苯脫蠟:脫蠟油;脫油蠟
中圖分類號:TE624.53 文獻標識碼:A
Analysis on the Effect of Hydrocracked Tail Oil on Ketone-Benzol Dewaxing Production
LIU Shu-hua, WANG Xin-hua
(PetroChina Dlian Petrochemical Company, Dalian 116032, China)
Abstract:The hydrocracked tail oil from hydrocracker in PetroChina Dalian Petrochemical Company was tested with ketone-benzol dewaxing technology. The feasibility of producing premium base oil and wax from the hydrocracked tail oil was investigated. The test result showed that the premium dewaxing oil and deoiling wax can be obtained under proper process adjustment, and the dewaxing oil can be used as the excellent blending component of lubricating base oil.
Key words:hydrocracked tail oil; ketone-benzol dewaxing; dewaxing oil; deoiling wax
0 前言
大連石化分公司1000萬t/a蒸餾裝置及后序裝置投產運行后,加氫裂化裝置的處理能力為360萬t,由于加氫裂化轉化率通常為60%左右,尚有40%左右的未轉化產物――加氫裂化尾油,由于加氫尾油經過了加氫裂化、加氫飽和、加氫異構及環化等反應后,加氫尾油具有飽和烴和蠟含量較高,芳烴、膠質以及硫、氮等極性化合物含量低等特點,經過脫蠟后脫蠟油具有良好的粘溫性能和氧化安定性能,是生產油基礎油理想的原料。
加氫裂化尾油的綜合利用,國內外很多廠家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開發出了許多技術,也取得了較好的經濟效益。國外一般利用加氫裂化尾油大部分采用加氫降凝工藝生產油基礎油的,同時也有部分采用傳統的“老三套”工藝生產油基礎油和石蠟產品。國內廠家采用加氫降凝工藝或傳統工藝或兩者結合方法利用加氫裂化尾油,金陵石化公司南京煉油廠采用加氫降凝―加氫精制串聯的方法生產出了VHVI75和VHVI100基礎油,收率達到55%~58%,粘度指數大于100[1];茂名煉油廠采用溶劑脫蠟―白土精制工藝生產變壓器油、汽輪機油、液壓油以及多級內燃機油使用的基礎油[2];另外的企業采用尿素脫蠟工藝生產變壓器油和重液體石蠟[3]。
大連石化分公司作為中國石油的油基礎油生產企業,為充分利用企業內部的有限資源,提高加氫尾油的經濟附加值,滿足市場需求,開展了加氫裂化尾油為酮苯脫蠟生產油基礎油和石蠟的試生產,考察了加氫裂化尾油采用酮苯脫蠟工藝生產高品質油基礎油和石蠟的可行性。
1 實驗室研究
1.1 加氫裂化尾油性質
委托中國石油大連油研發中心于2008年8月15日和2008年8月22日,采集了大連石化分公司的加氫裂化尾油樣1及加氫裂化尾油2(以下簡稱加氫尾油),對兩個加氫尾油樣品在試驗室中進行酮苯脫蠟試驗,并對試驗得到的油基礎油進行性質分析,試驗結果見表1。由表1可見,試驗所選樣品硫含量均低于5.0 μg/g,蠟含量均高于15.0%,由于加氫裂化裝置操作轉化率不同及分餾塔操作條件不同,在粘度、蠟含量和凝點等方面略有不同。
1.2 工藝條件
結合酮苯脫蠟裝置、糠醛精制裝置和白土補充精制裝置的工藝條件,根據大連石化分公司加氫尾油的性質,參考國內利用加氫尾油生產油基礎油的主要工藝條件,模擬實際生產工況,確定了本次加氫尾油生產油基礎油的工藝條件。
1.2.1 酮苯脫蠟試驗工藝條件
甲苯∶丁酮=40∶60(v/v);劑油比∶3.5∶1.0(v/v) ; 一次溶劑比:0.5∶1.0(v/v)。
二次溶劑比:1.3∶1.0(v/v);三次溶劑比:1.7∶1.0(v/v);過濾溫度:-20 ℃。
1.2.2 糠醛精制試驗工藝條件
劑油比:2.0∶1.0(v/v);新鮮溶劑1次萃取;精制溫度:95~100 ℃;精制時間:30 min。
1.2.3 白土補充精制試驗工藝條件
白土與基礎油混合溫度為:80~90 ℃;精制溫度為(100±5) ℃;精制時間為:30 min;白土加入量為3.0%。
1.3 實驗結果討論
在上述工藝條件下,以加氫尾油為原料,依次進行了酮苯脫蠟試驗、糠醛精制試驗和白土補充精制試驗,試驗結果見表2,基礎油API分類見表3,從表2可見,加氫尾油1生產的基礎油粘度指數為109,飽和烴含量大于90%,旋轉氧彈為337 min,硫含量小于5 μg/g,可以滿足APIⅡ類基礎油的要求;加氫尾油2生產的基礎油的粘度指數為128、飽和烴含量大于90%、硫含量小于5 μg/g,滿足APIⅢ類基礎油的要求。但是在傾點、蒸發損失和旋轉氧彈等方面同油基礎油指標有一定的差距,需要在加氫裂化裝置工藝條件控制,酮苯脫蠟、糠醛精制和白土補充精制工藝條件優化等方面繼續開展工作。
2 工業試生產
參考大連油研發中心實驗結果,2008年于10月22日開始加氫裂化尾油試生產油試煉工作。試煉工作共進行兩次。
第一次工業試生產加氫裂化尾油編號為生產1,第二次工業試生產加氫裂化尾油編號為生產2,其性質見表4,從表4加氫裂化尾油分析數據來看,第一次工業試生產的原料2%~97%餾程范圍較寬為148 ℃,原料蠟含量較高為43.52%,從粘度和餾分看,相當于減一線到減三線的混合油。第二次工業試生產原料餾分2%~97%溫度在128 ℃,比第一次工業試生產的原料餾分窄20 ℃左右,原料中含蠟量減少25.69個百分點。在經過了試生產的必要準備后,開始了兩次工業試生產,工藝條件見表5,各餾分油收率見表6。
3 試煉總結分析
3.1 原料性質
(1)由于兩次加工的原料是全餾分油未經過切割。原料餾分2%~97%溫度范圍寬(在123~148 ℃),餾分寬造成蠟結晶顆粒小、蠟餅粘、易堵塞濾布、過濾速度減慢、濾機失效快、蠟表面油豆多的不利影響。
(2)實際蠟收率在6%~11%,蠟中低凝蠟較多,造成蠟收率低、蠟回收負荷小。增加酮比,過濾速度相對提高,但油收率下降。
(3)從表4原料成績看,生產2與生產1加氫裂化尾油相比,運動粘度(100 ℃)變小、密度(20 ℃)變小、蠟含量17.69%比上次43.52%下降25.69個百分點,2%~97%餾程范圍比試生產1窄20 ℃。因為原料性質發生變化,尤其是蠟量減少可降低冷凍負荷和過濾機負荷,餾分變窄了對蠟結晶有利,油豆明顯減少,提高了過濾速度,提高了油收率,可見原料性質對生產的影響較大。
3.2 產品加工量和收率
生產1和生產2加工量和收率對比,見下圖1~圖3。
從圖1看出生產2由于原料性質好,加工量達到700 t/d以上。如果增開冷凍機,加工量可提高4~5 m3/h。
生產2的去蠟油收率提高很大,平均去蠟油收率60.55%,比首次49.63%提高了10.92個百分點。 原因是原料性質的變化,較重組分減少。生產2的濾機蠟膏含油量比生產1下降,說明油的拔出率比生產1提高。如果能改善蠟的結晶狀況,油收率有提高的潛力。
生產2平均蠟收率為10.84%,比生產1提高了2.01百分點,蠟收率提高原因是原料性質變化重組分減少。從蠟的熔點看, 生產2料蠟熔點在60~61 ℃之間比生產1料熔點降低了,說明高熔點蠟減少,相對蠟收率提高。其次生產2將脫蠟濾機進料溫度降低了3~5 ℃,有利于提高蠟收率。
3.3 產品質量
3.3.1 脫蠟油產品質量
生產1、生產2脫蠟油成品罐性質見表7。
由表7酮苯脫蠟油性質可以看出,脫蠟油的凝點合格,生產1粘度指數128;生產2粘度指數132,飽和烴含量96%,達到了APIⅢ類基礎油的要求。
3.3.2 脫油蠟產品質量
生產1、生產2蠟罐性質見表8。
生產1的蠟含油量1.27%,熔點63.5 ℃,生產2的蠟含油量0.98%,熔點60.20 ℃,由于是原料性質發生的變化,生產2料蠟含油、熔點均下降。以加氫裂化尾油為原料經過溶劑脫蠟工藝,生產的蠟料質量完全符合要求,酮苯裝置有能力加工加氫裂化尾油。
3.4 加氫裂化尾油與餾分油比較情況及裝置生產中的經濟指標對比
3.4.1 原料性質對比
加氫裂化尾油與大慶餾分油原料性質比較分析,見表9。
從表9看加氫裂化尾油的粘度與150SN接近,2%餾分是100SN和150SN之間,密度比100SN輕,97%餾分比150SN高,餾程范圍比150SN寬71 ℃。
從加氫裂化尾油原料性質看與減一、二線料接近,下面是加氫裂化尾油與近期同樣是連續生產周期為四天的減一、二線料的各項參數對比比較。
3.4.2 油蠟收率對比分析
100SN和150SN的油蠟綜合收率與加氫裂化尾油作比較,見圖4、圖5。
從圖4、圖5看加氫裂化尾油的油收率平均在60.55%,比150SN高3~4個百分點,但受原料性質影響,生產1的油收率平均在50.2%。減一線和減二線的蠟收率接近,加氫裂化尾油的蠟收率低,原因是蠟中低凝蠟較多。
3.4.3 過濾速度(見圖6)
從圖6可以看出加氫裂化尾油過濾速度較慢,只是加工減二線時過濾速度(開三臺濾機,無液面狀態下)和加工減一線時過濾速度(開兩臺濾機滿負荷狀態下)的1/2和1/3。由于過濾速度的制約,所以生產加氫裂化尾油時,加工量要比生產減一線和減二線時少。在下次試生產中,嘗試添加助濾劑,提高過濾速度。
3.4.4 能耗對比(見圖7、圖8)
生產1蒸汽單耗比100SN高0.15 t/t;生產2蒸汽單耗比100SN高0.2 t/t,蒸汽單耗高原因是生產加氫裂化尾油時需將濾液循環溶劑停用,加入新溶劑,溶劑比高。
3.4.5 產品質量
加氫裂化尾油經酮苯脫蠟脫油和糠醛精制的產品性質列入表10(編號為HVIHB),同表列出減一線、減二線餾分油經酮苯脫蠟脫油和糠醛精制的精制油性質。
從表10看出減一線、減二線餾分油經酮苯脫蠟脫油后脫蠟油粘度指數一般在100左右,達到APIⅡ類基礎油的要求, HVIHB基礎油飽和烴含量高、硫含量低、粘度指數高,達到133屬于APIⅢ類基礎油,比減一、二線糠醛精制油粘度指數高30。但蒸發損失和紫外吸收值高。可以通過加氫裂化工藝調整:提高初餾點溫度減少輕組分或者通過蒸餾分餾切割來減少蒸發損失。可以通過增加糠醛和白土比工藝參數的調整,減少紫外吸收值。
加氫裂化尾油生產的蠟產品列入表11,由表11可見,尾油蠟的熔點62.10 ℃,含油0.84%達到半精煉蠟質量標準。
3.4.6 加工量處理能力
生產加氫裂化尾油受脫蠟濾機過濾速度影響,加工量在700 t/d,裝置負荷率在77.8%左右。裝置在滿負荷工況下生產減一、二線料加工量在950 t/d,比生產加氫裂化尾油處理能力高26%左右。
4 結論
(1)加氫裂化尾油能夠使用酮苯脫蠟裝置生產粘溫性能優異的APIⅢ類基礎油和專用蠟產品;
(2)加氫裂化尾油餾分范圍能控制在90 ℃以下,2%溫度控制在370 ℃以上,對操作生產更加有利,提高油蠟收率;
(3)加氫裂化尾油酮苯脫蠟過程中過濾速度慢,可以嘗試采用添加脫蠟助濾劑,提高過濾速度;
(4)蠟收率低,蠟回收系統負荷小;
(5)汽單耗高,比100SNA料高0.2 t/t,合單位能耗15.2千克標油/噸;
(6)HVIHB基礎油蒸發損失高可以通過加氫裂化工藝調整解決;
(7)HVIHB基礎油紫外吸收值高通過糠醛、白土精制工藝參調整來解決;
(8)如果將加氫裂化尾油進行餾分切割,酮苯脫蠟脫油可處理加氫裂化尾油28萬t/a,可生產出APIⅢ~Ⅳ類基礎油16萬t/a左右。
參考文獻:
[1] 楊建軍,陳錫功,朱蠟.燕化煉油廠加氫裂化尾油的綜合利用[J].石化技術,1996,3(3):173-180.
[2] 賀產鴻.加氫裂化未轉化油研制中高檔油[J].茂名石油化工,1996(1):16-24.
[3] 戴逸云.淺談加氫裂化柴油的綜合利用[J].金陵石油化工,1996(2):31-33.
[4] 水天德.現代油生產工藝[M].北京:中國石化出版社,1997:279-283.
篇9
今后,太和縣將堅持問題導向、市場導向、生態循環導向,通過實施“五調、七轉、六促”的發展方略,進一步提升現代農業發展水平。
調出農業競爭優勢
調整思維。堅持跳出糧食生產與農業結構調整非此即彼的思維定式,把穩定糧食產量作為前提,提升糧食產能和品質作為根本。
調整理念。堅持大生態、大循環、大食物、大市場、大農業、大科技理念,以新理念引領農業向廣度、深度進軍。
調整重點。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重點培育主導產品、支柱產業和特色品牌,優先發展比較優勢突出的產業或產品。
調整導向。堅持消費導向、市場導向和特色導向生產,做到數量與質量、總量與結構、成本與效益、生產與環境并重。
調整結構。突出太和特色,防止盲目跟風,避免產業同構、同質競爭,將比較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產品優勢、競爭優勢。
轉出農業發展新空間
轉變糧食生產方式,突出糧食生產專用化。走控肥、控藥、控水等節本增效環保之路;圍繞“太和板面”專用面粉、特需人群專用食品,構建糧食全產業鏈,打造全國、全省糧食綠色增產的先行區。
轉變產業布局模式,彰顯結構調整特色化。突出發展“一鄉一業、一村一品”,資源配置向優勢產區、優勢產業集中。因地制宜,宜種則種、宜養則養、宜林則林、宜游則游。大力發展中藥材產業,大力發展瓜果蔬菜產業,大力發展花卉苗木產業,大力發展特色農業產業,大力發展休閑觀光農業。促進優勢“點、片、線”轉化升級,聚點成片,集片成區,擴線成帶,形成一批規模產區。
轉變傳統營銷形式,促進農業經營品牌化。實施“龍頭帶動”和“品牌強企”戰略,大力開展農產品精深加工。通過招商引資、兼并重組、參股聯合、支持上市等方式,打造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甲級隊員”和“聯合體”,組建現代生態農業產業化“俱樂部”。培育區域公共品牌和企業知名品牌。
轉變科技推廣路徑,推動技術應用集成化。開展“院企聯合”,建立科學研究試驗、核心技術推廣、職業農民培訓、生態農業模式和農業決策參考“五大示范基地”,打造育繁推一體化“瑞泰種業”;建設完善大學生就業園、返鄉農民創業園;推進農藝、農機、農信深度融合;建設節水灌溉、病蟲綠色防控示范區和農場式現代農機服務示范區;打造農產品質量安全可追溯平臺和農業物聯網綜合服務平臺,培育一批農產品電子商務示范經營主體。
轉變常態配置思維,推進農業裝備現代化。本著“集中投資、多年受益”的原則,切塊治理、分年實施,建設生態高標準農田,配套與之相適應的種子加工、深耕深松、秸稈還田、種肥同播、高效節水、綠色植保、機械烘干、倉儲物流等現代農業設施裝備。
轉變農業服務方式,實現農業服務多元化。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建立工商企業租賃農戶承包地的資格審查、項目審核、風險防控制度;培育農村土地流轉市場,建立農村土地流轉平臺和各類農業資產價值評估機制,開展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抵押貸款試點。
轉變增收渠道,形成農民收入多元化。積極穩妥推進農村土地有序流轉,鼓勵農民以土地等生產要素參股經營,努力增加群眾財產性收入。
篇10
轟轟烈烈的2009年已經過去,2010年的油行業形勢會如何?從目前的業界分析來看,今年的汽車行業將會繼續增長20%,那么按照最通常的思維,如果不出意外的話,作為汽車行業附屬產業的油行業,也將獲得整體20%以上的增幅。但是話又說回來,假如我們的分析僅僅滿足于此的話,那這種預測水平無疑也太小兒科了。
其實,根據筆者的判斷,油行業真正值得關注、并且可以說是令人興奮的一大趨勢,是兩年之后,民營、外資油企業將全面獲得與“石化雙雄”平起平坐的資格——世界是平的! 低碳經濟與油升級
為什么這么說呢?這就要從最近的一個熱門話題——“低碳經濟”說起。
我們知道,低碳經濟之所以近來在我國備受關注,一方面是因為我國確實已經成為了世界級的污染大國,清華大學國情研究中心主任胡鞍鋼在去年年底指出,中國的二氧化硫排放量占世界總量的32.9%;氮氧化物排放量占世界的20.7%,顆粒物排放量占世界總量的33.5%,都是世界第一位;另一方面,發達國家自去年以來也不斷地拿中國的污染排放“說事”,歐盟、美國都已經威脅即將開征“碳關稅”,碳關稅一旦開征,對已經是世界第一出口大國的中國來說,短期內無疑將帶來相當不利的影響。
那么,如何從根本上應對環境污染、貿易壁壘等多方面的挑戰,從根本上打造健康、宜居的“低碳經濟”?最有效的辦法就是通過技術革新與相關法規、標準的門檻不斷提高,來控制與減少整體的溫室氣體排放量。中國政府已經承諾,到2020年,單位國內生產總值溫室氣體排放要比2005年下降40%—45%。按照這一目標,作為溫室氣體排放的主要來源之一,機動車尾氣的排放將在今后受到更為嚴格的控制——繼兩年前的國Ⅲ排放標準之后,國Ⅳ排放標準預計將會從2011年或2012年開始全面實施,而這一標準的實施,將會給整個油行業帶來一次“大震蕩”,最終把“石化雙雄”拉到和民營、外資企業同樣的起跑線上。
“人人平等”的國Ⅳ時代
為什么這么說呢?我們知道,在油行業內,相對于眾多的民營企業而言,“石化雙雄”的最大優勢是其擁有價格相對低廉的Ⅰ類基礎油,而且內部實施的補貼政策和內部價格結算機制,因此在低端油成品的價格上能夠做得比所有油品牌更低。而且,為了控制對民營品牌的基礎油供應,他們的基礎油煉油設備常年只保持70%左右的開工率,可謂是“殫心竭慮”。但是一旦“國Ⅳ時代”來臨之后,這種優勢將不復再現:實行國Ⅳ排放標準之后,柴油車必須使用CI-4、CJ-4等級的柴機油、轎車必須使用SM等級的汽機油,而這些高檔的油產品,所使用的基礎油都必須是Ⅱ、Ⅲ類的基礎油。
而“石化雙雄”目前的Ⅱ、Ⅲ類基礎油產量有多少呢?僅僅占其基礎油總產量的10%。如此之低的產量,是不可能支撐大規模的高檔油生產需求的。而且,即使“雙雄”從現在開始“奮起直追”,力圖加大Ⅱ、Ⅲ類基礎油的產量,最終的收效也會非常有限,這是由于時間、技術、原料、體制、場地等原因限制造成的;內部價格結算機制這種典型的計劃經濟運作模式也是不能持久的。“雙雄”的低價格、消耗資源的做法不可持續。而且,大量的I類基礎油產能和資源,將會從扼殺民營油企業發展的利器,變成他們的累贅。甚至為了消耗這些資源,不得不做低端產品,導致品牌低端化。
由此可見,其未來的唯一選擇便是從國外進口Ⅱ、Ⅲ類基礎油資源,用于進行高檔油的生產。而這正是民營油企業近年來的通行做法。也就是說,隨著CI-4、CJ-4、SM這些產品在一到兩年之后成為油消費的主流,“石化雙雄”將不得不大幅度提高基礎油進口的比例,從而在價格成本上回到與民營、外資油企業“平起平坐”的地位。
民營油企的天賜良機
相關期刊
精品范文
10基礎工程施工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