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肝藥物范文

時間:2023-03-27 19:09:47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保肝藥物,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保肝藥物

篇1

1.聯苯雙酯

聯苯雙酯具有增強肝臟解毒功能、促進肝細胞再生、保護肝細胞、改善肝功能、緩解肝區疼痛、乏力、腹脹等癥狀的作用,適合遷延性肝炎患者及單項丙氨酸氨基轉移酶長期異常者使用。此藥的用法是:每天服3次,每次服25毫克。需要注意的是,個別患者在服用此藥后可出現輕度惡心的癥狀。另有報道稱,極少數肝病患者在服用此藥期間可出現黃疸和病情惡化的情況。

2.水飛薊素

水飛薊素具有明顯的保護和穩定肝細胞膜、抗腫瘤、修復由四氯化碳、硫代乙酰胺、鬼筆堿、豬屎豆堿等肝臟毒物引起的肝損傷、阻止由四氯化碳引起的丙氨酸氨基轉移酶水平升高等作用,適合慢性遷延性肝炎、慢性活動性肝炎、初期肝硬化、中毒性肝損傷患者使用。此藥的用法是,每天服3次,每次服2片。需要注意的是,個別患者在使用此藥后可出現頭暈、惡心、呃逆、輕度腹瀉等不良反應。

3.雙環醇

雙環醇具有顯著的清除自由基、保護肝細胞核的DNA、減少肝細胞凋亡等保肝作用,并具有一定的抗乙肝病毒活性。此藥適合有氨基轉移酶升高癥狀的慢性肝炎患者使用,其用法是:每天服3次,每次服25毫克(必要時可每次服50毫克),連續用藥6個月為1個療程,在停藥時應逐漸減量。此藥的不良反應很少。個別患者在使用此藥后可出現頭暈的癥狀,極個別患者使用此藥后可出現皮疹的癥狀。在用藥期間和用藥結束后的一段時間內,患者應定期去醫院進行檢查,若發現自己的臨床癥狀和肝功能發生變化應及時進行治療。出現膽紅素明顯升高、低蛋白血癥、肝硬化腹水、食管靜脈曲張出血、肝性腦病及肝腎綜合征等病癥的患者應慎用此藥。

4.甘草酸二銨

甘草酸二銨具有較強的抗炎、保護肝細胞、改善肝功能、降低谷丙轉氨酶的水平、抗過敏、抑制鈣離子內流及免疫調節的作用,適合有谷丙轉氨酶升高癥狀的慢性肝炎患者使用。此藥的用法是:每天服3次,每次服150毫克。需要注意的是,少數患者在使用此藥后可出現血壓升高、頭昏、頭痛、上腹部不適、腹脹、皮疹和發熱等不良反應。患者在使用此藥期間應定期檢測血壓和血清中鉀鈉的濃度,若出現高血壓、鈉潴留和低血鉀等病癥應及時停藥或適當減少用藥量。

5.甘草酸單胺半胱銨酸

甘草酸單胺半胱銨酸具有降低谷丙轉氨酶的水平、保護肝功能、預防肝壞死的作用,適合慢性遷延性肝炎、慢性活動性肝炎、急性肝炎、肝中毒和初期肝硬化患者使用。此藥的劑型為注射液,其用法是:每次取100~250毫升的此藥液進行靜脈滴注,滴注的速度宜緩慢,可每天用藥1次。需要注意的是,患者在使用此藥期間若出現了高血壓、水鈉潴留、低血鉀等情況應及時停藥或適當地減少用藥量。腎功能衰竭的患者應禁用此藥。

6.復方甘草酸苷

復方甘草酸苷是一種復方制劑,具有調節免疫力、改善肝功能、抑制病毒增殖及一定的滅活病毒作用,適合出現了肝功能異常的急慢性肝炎患者使用。復方甘草酸苷有片劑、注射液兩種劑型。此藥的片劑(即復方甘草酸苷片,也叫美能)中含有甘草酸單銨35毫克,甘氨酸、蛋氨酸各25毫克,其用法是:成人每天服3次,每次服2~3片。需要注意的是,少數患者在使用此藥后可出現食欲減退、惡心、嘔吐、腹脹、皮膚瘙癢、蕁麻疹、口干、浮腫、頭痛、頭暈、心悸及血壓升高等不良反應,但癥狀一般很輕。對此藥過敏者、醛固酮癥患者、肌病患者和低鉀血癥患者應禁用此藥。

篇2

1.1病歷資料1:李淑文,女,58歲,退休,主因周身乏力,目黃、尿黃、身黃三天,于2008年5月12日經門診以“藥物性肝損傷”收入院,病人五個月前自覺乏力,盜汗,發熱,體溫在37-38℃之間,在我院門診拍胸片確診為肺結核,給予異煙肼,復合利福平,乙胺丁醇等藥物抗結核治療,并口服護肝片,維生素等藥物保肝治療,病情穩定,乏力盜汗癥狀緩解,三天前自覺胃脘部不適,惡心無嘔吐,腹脹,目黃尿黃,噯氣食欲不振,經口服奧美拉唑無效,于5月12日檢查肝功能明顯異常,故入院治療。查體體溫36.6℃,發育正常,營養中等,言語流利,全身皮膚及鞏膜中度黃染,雙肺呼吸音粗無羅音。腹平軟,無壓痛及反跳痛,肝脾肋下未觸及,肝區叩擊痛(+),移動性濁音(-),雙下肢無浮腫,神經系統檢查,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實驗室檢查肝功能AST210U/L,ALT250U/L,TBIL147umol/L,DBIL46.5umol/,尿常規 BIL3+,KET3+,PRO2+,LEU1+,病原學檢查無病毒性肝炎,腹部B超示肝區光點回聲粗大密集分布粗,網絡清,肝門靜脈直徑1.0cm,脾不厚,膽囊內可見大量淤積的膽泥有強回聲光斑,臨床診斷藥物性肝炎,立即停用抗結核藥物,給予還原型谷胱甘肽1.2g日一次靜點,茵梔黃30ml日一次靜點,香丹注射液20ml日一次靜點,一周后病人癥狀緩解,一個月后病人肝功能基本恢復正常。

1.2病歷資料2:高福,男,84歲,主因發熱咳嗽咳痰一個月入院,病人一個月前出現發熱,體溫37-38℃,咳嗽咳痰,在我院拍胸片肺結核,在結核防治所給予復合利福平0.45日一次靜點,同時口服異煙肼,吡嗪酰胺,乙胺丁醇,護肝片,半個月后病人癥狀緩解,一個月后病人因著涼后出現發熱,故住院治療,查體:體溫37.4℃,右下肺聽診可聞及細小濕羅音,心率88次/分,腹平軟,無壓痛及反跳痛,肝脾肋下未觸及,移動性濁音(-),腸鳴音正常,雙下肢無浮腫,實驗室檢查血常規及肝功能正常,病原學檢查無病毒性肝炎,胸片右上肺結核,右下肺炎癥,繼續給予抗結核,抗炎及保肝治療,病人入院三天后出現上腹部疼痛,給予甲氰咪胍靜點無緩解,做鋇餐透視檢查胃下垂,入院第八天病人嘔吐一次,嘔吐物為胃內容物,同時病人自述尿黃,查體發現鞏膜輕度黃染,急檢肝功能AST148U/L,ALT128U/L,TBIL64,5umol/L,DBIL18.2umol/L,臨床診斷藥物型肝炎,立即停用抗結核藥物,給予還原型谷胱甘肽1.2g靜點,茵梔黃30ml日一次靜點,香丹注射液20ml,日一次靜點,一周后病人癥狀緩解。現病人仍在住院治療中。

2分析

藥物性肝病是由于或/及其代謝產物引起的肝臟損害,可以發生在以往沒有肝病史的健康者或原來就有嚴重疾病的病人,目前已報道有500-1000種藥物可以引起藥物性肝病,藥物性肝病占所有藥物反應的10%-15%,而在黃疸住院的病人中約5%為藥物引起,藥物性肝病的表現與急慢型肝炎,梗阻性黃膽相似,其中最常見的是抗結核藥物引起肝病,因此臨床上極易誤診。

3藥物對肝臟的毒性

肝臟常易受到藥物的損害,這不僅是肝細胞本身對化學物質特別敏感。更重要的是由于肝臟有豐富的血流和藥物代謝酶系。大多數藥物都要經過肝臟生物轉化,許多藥物或其代謝產物以直接作用或致敏反應引起肝損害。前者是可以預測的,與劑量有關,后者是不可預測,與劑量無關,僅在少數特異質病人發生,屬過敏反應。兒童,女性營養不良或同時應用影響藥酶的藥物,均可使肝臟對藥物的易感性增加。診斷可根據服藥史(一般服藥1-4周),臨床癥狀及體征血象尤其是末梢血嗜酸性細胞計數增高,肝功能試驗異常。①明確服抗結核藥物史;②有肝損害的表現如惡心,嘔吐,乏力,食欲減退,皮膚瘙癢,肝腫大,黃疸等;③肝功能檢查轉氨酶升高,膽紅素升高,白球蛋白比例倒置;④肝炎病毒血清學檢查;⑤影像學檢查;⑥除外病毒性肝炎,酒精中毒型肝炎脂肪肝,自身免疫性肝病。

4治療及預防

立即停用抗結核藥物,適當休息,加強營養,給予高蛋白飲食,應用還原型谷胱甘肽以補充肝內SH基因,有利于藥物的生物轉化,同時補充維生素,靜滴5%-10%葡萄糖溶液,給維生素B1、B2、B6,維生素C,有出血傾向者加用維生素K,維持水電解質平衡,有過敏,病情較重,黃疸較深可用腎上腺皮質激素,如潑尼松,成人每日15-30mg,分三次口服,兒童0.5-1mg/kg.d,一周后待病情改善后逐漸減量,可連用2-3周。

篇3

【摘要】 目的:建立復方五仁醇膠囊血清藥理學研究方法。方法:建立CCl4誘導的原代培養大鼠肝細胞損傷模型,大鼠為含藥血清供體,以含藥血清對損傷肝細胞增殖(MTT法)及丙氨酸氨基轉移酶(ALT)泄漏的影響兩個指標,結合含藥血清中五味子乙素的含量測定,分別采用單因素考察、多因素的正交試驗,優選含藥血清的制備方法,并確定體系中血清添加量。結果:每天以成人等效劑量10倍的甲醇提取物間隔8h分兩次給正常大鼠灌胃給藥,連續3天,末次給藥后2h采血制備含藥血清比較合理,體系中加入10%該條件下制備的含藥血清能明顯提高損傷肝細胞的增殖能力、降低細胞ALT泄漏。結論:適宜條件下制備的復方五仁醇膠囊含藥血清對肝細胞損傷具有明顯的保護作用,血清藥理學研究方法可以用于該制劑的藥效評價。

【關鍵詞】 復方五仁醇膠囊;保肝作用;含藥血清;血清藥理學

[Abstract] Objective:To establish a serum pharmacology testing method for compound wurenchun capsules (CWC). Methods:Model of CCl4-induced injury of primary culture hepatocyte was established and rat was used as the donor to prepare serum containing CWC. With hepatocyte increment(MTT), 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 in cell culture medium and the content of schisandrin in serum as indices, single-factor investigation and multiple-factor orthogonal experiment were carried out, using serum or plasma, and serum containing drug in culture system of different concentration on pharmacological effect and to screen of the preparative method of serum containing drug and its suitable concentration in culture system. Results:Normal rats as the donator of serum, using methanolic extract of CWC, 10 times equivalent dose for adults every day, intragastric administration twice a day of 8-hour interval, keeping on 3 days, hemospasia after 2 hours of the last administration was the better preparative method of the serum containing drug. Adding 10% of this serum to culture system could elevate hepatocyte increment and depress ALT in cell culture medium significantly. Conclusion:Serum containing CWC prepared by suitable method possesses an obvious protective effect on injured hepatocyte and serum pharmacology can be applied to evaluated the pharmacological effect of CWC.

[Key words] Compound wurenchun capsules (CWC); Liver protection; Serum containing drug; Serum pharmacology

中藥“血清藥理學”是指在動物經口服給藥一段時間后采血分離血清,用此含藥血清進行體外藥理實驗的一種實驗方法,該方法作為中藥研究的新思路和新方法而倍受推崇。復方五仁醇膠囊是我院研制的以五味子為君藥的治療慢性肝炎的科研制劑,我們對該制劑進行了“血清藥理學”研究的方法學探討。

1 材料與方法

1.1 材料

1.1.1 動物 SD大鼠,SPF級,體重230±19.8 g,雌雄不拘,由南通大學實驗動物中心提供。

1.1.2 試劑與試藥 羥乙基哌嗪乙磺酸(香港FARCO公司);乙二醇雙(2-氨基乙醚)四乙酸(美國AMRESCO公司分裝);膠原酶IV(美國Sigma公司分裝);胰蛋白酶(美國Sigma公司分裝);DMEM培養基(美國GIBCO公司);新西蘭新生小牛血清(美國HyClone公司);四氯化碳(宜興市第二化學試劑廠);溴化3-(4,5-二甲基噻唑)-2,5-二苯基四氮唑藍(MTT,AMRESCO公司);五味子乙素(中藥固體制劑制造技術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復方五仁醇膠囊(本院自制)。

1.1.3 儀器 HERA cell CO2培養箱(德國GmbH公司);BIO-TEK340酶標儀(美國Sigma公司);日立7170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日本日立公司);Agilent 1100 Series高效液相色譜儀(美國Agilent公司)。

1.2 方法

1.2.1 大鼠灌胃用藥物的處理 取復方五仁醇膠囊內容物,加0.5%CMC-Na制成混懸液。另取復方五仁醇膠囊內容物,甲醇回流提取,加0.5%CMC-Na制成混懸液。

1.2.2 肝細胞的分離與培養 按文獻[1]方法分離大鼠肝細胞,并以1×105/cm2接種于96孔及48孔培養板中,置CO2培養箱(5%CO2)37℃培養。

1.2.3 含藥血清制備方法考察Ⅰ 給藥形式及劑量考察取SD大鼠20只,隨機分成5組(制劑原形組,提取物小劑量、中劑量、大劑量組和空白組),每組4只,禁食12 h。制劑原組組每天按照成人臨床等效劑量的10倍分兩次灌胃制劑混懸液,提取物小劑量、中劑量和大劑量組同法分別灌胃5、10和20的提取物混懸液,連續給藥3天,末次給藥后1 h頸總動脈取血,4℃過夜,分離血清,空白組每天0.5%CMC-Na 灌胃,同法制備空白血清。

取培養24小時的肝細胞,吸棄上清液,隨機分成6組(正常對照組,模型對照組,制劑原形組,提取物小劑量、中劑量、大劑量組),每組設6個復孔。除正常對照組外,每孔加入含CCl4的DMEM及相應含藥血清(模型對照組為空白血清),CCl4和血清的終濃度分別為10 mmol/L和10%,正常組相應加入DMEM培養液和空白血清。作用24 h后,收集48孔板中培養上清液檢測ALT。96孔板中每孔加入5 mg/ml的MTT液20 μl,繼續孵育4h,每孔再加入DMSO 200 μl,振蕩后,用酶標儀于波長570 nm測吸光值A。

1.2.4 含藥血清制備方法考察Ⅱ 其他條件的正交試驗考察 以動物是否造模、給藥間隔時間、取血時間、取血成分為考察因素,每個因素設2個水平(見表1),選用L8(27)正交表安排試驗。取SD大鼠32只,隨機分成8組,每組4只,其中肝損傷模型大鼠給藥前24 h腹腔注射CCl4 1.0 ml/kg。各組每天按照成人臨床等效劑量的10倍分兩次灌胃提取物混懸液,末次頸總動脈取血,血漿組血液立即離心分離血漿,血清組血液4℃過夜,分離血清。

取培養24 h的肝細胞,吸棄上清液,隨機分成8組,分別用以上制得的含藥血清(血漿)按1.2.3相應方法處理,測定ALT及吸光值A。

按文獻方法[2]制備對照品及含藥血清(血漿)供試品溶液,注入液相色譜儀,測定五味子乙素含量。

1.2.5 體系中含藥血清添加量考察 取培養24h的肝細胞,棄上清液,隨機分成6組(正常對照組,模型對照組,5%、10%、20%、40%含藥血清組),每組設6個復孔。模型對照組和各含藥血清組更換為加入CCl4 10 mmol/L的DMEM培養液,正常對照組相應加入DMEM培養基,正常對照組和模型對照組加入終濃度為10%的空白血清,各含藥血清分別組加入按1.2.4中正交試驗1號方案制備的含藥血清,使終濃度分別為5%、10%、20%和40%。作用24 h后,按1.2.3相應方法處理,測定ALT及吸光值A。

轉貼于

1.2.6 統計學方法 使用Stata7.0統計軟件包進行數據處理。數據以x±s表示,用方差分析處理數據。

2 結

2.1 含藥血清制備方法考察Ⅰ:給藥形式及劑量考察 與正常對照組相比,模型對照組MTT值顯著下降(P

2.2 含藥血清制備方法考察Ⅱ:其他條件的正交試驗考察 將各試驗組3個指標的測定結果分別按百分制轉換成積分(MTT、五味子乙素以最高為100,ALT以倒數計算,最高為100),綜合加權評分(MTT、ALT、五味子乙素分別占35%、35%和30%)后進行統計分析。結果見表3。

方差分析結果顯示,C因素(取血時間)對結果有極顯著影響(P

因此,含藥血清制備方法可定為A1B1C1D1,即每天間隔8 h給正常大鼠灌胃給藥2次,連續3天,末次給藥后2 h取血分離血清。

2.3 體系中含藥血清添加量考察 與模型對照組比較,各濃度含藥血清組MTT值均明顯升高(P

3 討

目前含藥血清的制備多數采用藥效指標考察,少數考慮化學指標,且忽視了各影響因素的交互作用。本課題采用藥理和化學指標相結合加權評分的正交試驗,發現存在交互作用。

理論上講,宜采用病理狀態下的動物制備含藥血清[3],但是,本研究結果顯示,動物是否造模幾乎對結果沒有影響,與文獻報道一致[4]。

有學者提出“血漿藥理學”優于“血清藥理學”[5],本研究結果顯示,血漿與血清對結果的影響雖然沒有統計學差異,但直觀分析前者優于后者,與先期發現的血漿中藥效成分含量高于血清的結果[2]一致,后續研究應該注意。

研究結果顯示,含藥血清濃度超過一定范圍藥效反而降低,這可能是由于血清濃度過高會產生一定的細胞毒性[6]。

【參考文獻】

[1] 徐淑云. 藥理實驗方法學[M]. 第3版. 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2:581-583.

[2] 羅 琳,竇志華,丁安偉,等. 大鼠灌胃復方五仁醇膠囊后血清和血漿中五味子醇甲和五味子乙素的比較[J].中草藥,2006,37(10):1486-1489.

[3] 張聲鵬,施旭光,桂蜀華.關于中藥血清藥理學中血清供體動物是否造模的思考[J].中國中西醫結合雜志,2001,21(5):388-389.

[4] 陰赪宏,李蘭芳,金亞宏,等.當歸補血湯肝損傷小鼠含藥血清抑制肝組織LPO生成的作用[J].中國實驗方劑學雜志,2000,6(5):32-34.

篇4

銅綠假單胞菌是非發酵的革蘭氏陰性桿菌,是臨床常見的條件致病菌。由于細菌敏感性逐年下降,由此引起的院內感染日趨嚴重。對山西省朔州市第一人民醫院2001年1月至2006年12月間臨床分離的銅綠假單胞菌對抗生素的敏感性進行了探討和分析。

1 材料和方法

1.1 菌種來源 菌種來自2001年1月至2006年12月收集到的來本院就診患者的各類送檢標本,同一患者重復菌株除外,質控菌株為衛生部臨床檢驗中心提供的標準菌株銅綠假單胞菌(ATCC27853)。

1.2 抗菌藥敏感片 12種抗生素紙片為:亞胺培南,頭孢他啶,阿米卡星,頭孢哌酮,環丙沙星,左氧氟沙星,哌拉西林,氨曲南,慶大霉素,妥布霉素,頭孢塞肟,頭孢曲松,為杭州天和微生物試劑公司產品。

1.3 培養基 藥敏培養基選用杭州天和微生物試劑有限公司生產的M-H水解酪蛋白瓊脂。

1.4 菌種鑒定 所有分離的病原菌株按照操作說明,用杭州微生物試劑有限公司生產的非發酵菌生化編碼管進行鑒定。

1.5 藥敏試驗 采用Kirby-Baner瓊脂擴散法,按照《全國臨床檢驗操作規程》進行;在均勻涂布銅綠假單胞菌的M-H平皿上貼上藥敏紙片,35℃±1℃培養過夜。

2 結果

銅綠假單胞菌的敏感性和變化趨勢見表1。銅綠假單胞菌對這12種抗生素最敏感的為亞胺培南(總敏感率為83.1%),其次為頭孢他啶(總敏感率為75.6%),抗菌效果最差的抗生素為頭孢曲松(總敏感率為34.3%)。銅綠假單胞菌多抗生素的敏感性總體上呈逐年下降的變化趨勢。

3 討論

銅綠假單胞菌事醫院感染的重要病原菌,由表1可以看出,銅綠假單胞菌對12種抗生素的敏感率總體呈逐年下降趨勢。但對個別藥物(2004年的哌拉西林,2005年的阿米卡星)的敏感率當年出現上升,這兩種藥當年的臨床使用量都比前一年少(從本院藥劑科統計的數據資料中得知)。敏感率下降與銅綠假單胞菌復雜的耐藥機制有關,更重要的是與臨床大量濫用抗生素密不可分,由此可以看出控制抗菌藥物大劑量廣泛的使用,很可能是提高細菌敏感率的有效途徑。

哌拉西林到2006年其敏感率才48.7%,已失去了治療作用,環丙沙星和左氧氟沙星到2006年其敏感率分別為57.9%和51.3%,臨床應用價值已不大。亞胺培南雖然顯示了強大的抑菌活性,成為治療院內感染,多重耐藥菌感染的有效抗菌藥物,由于其在臨床上廣泛的使用,敏感率也在下降,6年內亞胺培南從90.5%下降到76.1%,應引起關注。阿米卡星的敏感率較高,但對耳朵和腎臟都有毒性作用,而銅綠假單胞菌又多見于老年人和有嚴重疾病的患者,只能在短期內使用,并最好與β-內酰胺類藥物聯合應用最佳。

本調查顯示,隨著銅綠假單胞菌對抗生素敏感率的下降與文獻相符,給臨床治療帶來很棘手的問題,同時也給患者帶來極度的痛苦和負擔。因此,及時了解院內感染病原菌的分布及藥敏情況,有助于針對性的治療,并采取針對性的措施對疾病的干預,嚴格控制使用抗生素,增強患者免疫力是關系到人民健康的重要手段和措施。

參 考 文 獻

篇5

[關鍵詞] 藥物洗脫支架;左主干;主要心臟事件

[中圖分類號] R65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7210(2008)06(a)-065-02

Clinical results of drug-eluting stent implantation in unprotected left main

LIU Li,LI Zhan-quan,YUAN Long,GUAN Ru-ming

(Department of Cardiology, People's Hospital of Liaoning Province,Shenyang 110016,China)

[Abstract] Objective:To evaluate the safety and efficacy of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with drug eluting stent(DES) in unprotected left main coronary arteries. Methods:From January 2004 to December 2006, 49 patients with unprotected left main stenosis were treated with drug eluting stents and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61 drug eluting stents were successfully implanted in 49 unprotected left main diseases. Directing stenting was performed in 10 patients(20.4%), pre-dilation in 39 patients (79.6%), bifurcation lesion with two stent-technique in 12 patients (24.5%).Results: There were 2 deaths during hospitalization. 44 patients(89.8%)had been clinically followed up in(14±6)months duration.Angiographic follow-up had been performed in 16(32.7%)patients.There were 3 deaths during follow-up,one died of stroke and 2 for suddend death.The major cardiac event rate during follow-up was 6.1%(3/49). Conclusion:Drug eluting stent is safe when selectively used in unprotected LMCA disease and can achieve optimal acute and long-term clinical results.

[Key words] Drug eluting stent;Left main;Major cardiac event

無保護左主干(LMCA)病變長期以來被認為是冠狀動脈旁路移植術(CABG)的適應證[1]。近年來冠狀動脈金屬裸支架置入術越來越多地應用于無保護LMCA病變的治療,盡管有較理想的手術即刻成功率,但再狹窄仍然是一個重要問題,特別是在長病變、分叉病變病人中尤為突出[2]。藥物洗脫支架(DES)應用以來,再狹窄率明顯下降,加上強化抗血小板策略的建立,無保護左主干支架術再次受到極大關注。本研究探討應用藥物洗脫支架治療LMCA病變的臨床療效,適應證選擇上超越藥物洗脫支架的國際多中心臨床試驗的適應證范圍,為合理選擇藥物洗脫支架適應癥提供臨床依據。

1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2005年1月~2007年12月49例無保護LMCA病變[即左前降支(LAD)或回旋支(LCX)無通暢的旁路移植血管或側支循環保護的LMCA病變,冠狀動脈造影目測顯示直徑狹窄≥50%]置入藥物洗脫支架的臨床療效。其中,男性40例,女性9例,平均(58±12)歲。臨床特征情況見表1。

1.2 支架置入成功的標準

支架被充分擴張,術后管腔殘余狹窄<20%(目測法),血流TIMI 3級,且不伴有急性心肌梗死(AMI)、死亡或急診CABG。

1.3 伴隨治療

抗血小板治療參照國際臨床試驗用藥,患者入院后即給阿司匹林300 mg嚼服,氯吡格雷300~600 mg口服,PCI術后口服阿司匹林300 mg/d和氯吡格雷75 mg/d,共1個月。1個月后根據患者情況調整阿司匹林劑量為100~300 mg/d維持治療,氯吡格雷75 mg/d至術后6~12個月。其他藥物如他汀類、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β-受體阻滯劑根據病情常規方法使用。2例AMI患者于成功PCI術后1周接受自體外周血干細胞冠脈內輸注移植。

1.4 隨訪

平均臨床隨訪(14±6)個月,記錄主要心臟不良事件(MACE):指由心臟原因導致的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靶病變血管重建術(TLR),包括介入治療和CABG。冠狀動脈造影再狹窄的定義為隨訪時冠狀動脈管腔直徑狹窄≥50%(目測法)。

2 結果

2.1 患者臨床情況

共49例無保護LMCA病變置入藥物洗脫支架,冠狀動脈造影顯示孤立性LMCA病變10例(20.4%),合并其他血管病變39例(79.6%);左主干開口病變8例(16.3%),體部病變14例(28.6%),遠端分叉部位病變27例(55.1%)。原發病變49例,支架內再狹窄1例。造影目測法LMCA病變狹窄(76±14)%。不能耐受CABG或外科手術高危患者4例(8.2%)。

2.2 支架置入情況

49例無保護LMCA病變全部成功置入支架,共置入61枚藥物洗脫支架(表2),置入支架直徑(3.7±0.6) mm, 置入支架長度(14.7±7.6) mm,支架釋放壓力(16.5±7.6) atm;;直接支架置入術10例(20.4%),39例(79.6%)行球囊預擴張后置入支架;遠端分叉部位病變雙支架置入12例,其中,3例kissing技術,5例 crushing技術,4例“V”支架技術。13例在主動脈球囊反搏(IABP)支持下進行;術中合并急性左心衰或心衰加重5例。

2.3 隨訪結果

住院期間MACE發生情況:無支架內急性及亞急性血栓,無TLR,死亡2例(4.1%),1例為前壁AMI合并心原性休克,遠端分叉部位病變并LAD近段急性關閉,術后心衰未緩解合并腎功衰竭,術后3 d心室顫動死亡,另1例為前壁AMI合并室間隔穿孔及左心衰,左主干病變并LAD近段關閉(拒絕CABG),術后心衰進行性加重,第8天死亡。44例(89.8%)完成門診及電話隨訪,平均隨訪間期(14±6)月,術后6~12月完成冠脈造影隨訪16例(32.7%),其中4例為分叉部雙支架技術,未發現左主干支架內再狹窄。隨訪期間3例死亡(6.1%),1例死于腦卒中,2例心原性猝死,分別為術后7月及12月。4例患者因再發胸痛入院并再次接受冠脈介入治療,其中3例為非靶血管病變,1例經血管內超聲證實LMCA支架近端邊緣夾層。

3討論

盡管一直以來指南推薦CABG為左主干病變首選治療方法。但20世紀90年代中期始,支架置入術在真實世界已開始用于無保護LMCA病變的治療,顯著減少了單純球囊擴張術者對左主干嚴重撕裂和急性閉塞的擔憂,使左主干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PCI)的早期效果和安全性大大提高,而無保護LMCA病變支架術后的再狹窄可能表現為猝死,金屬裸支架較高的再狹窄率消弱了醫生對于無保護LMCA病變行支架置入術的熱情。藥物支架臨床應用以來,與金屬裸支架相比,再狹窄率明顯下降[3]。近期幾項DES左主干PCI研究顯示,同CABG比較,急性期效果良好, 中期MACE及中風與CABG相似。開口和中段病變的再狹窄率較低,而左主干遠段病變的再狹窄率仍較高,尤其是雙支架技術,左主干DES-PCI的再狹窄主要發生在遠端分叉處[4,5]。本研究回顧性分析真實世界藥物洗脫支架治療無保護LMCA病變的臨床療效,共61枚支架成功置入49例患者的左主干病變,其中12例患者因左主干遠端分叉部位病變采用較復雜的雙支架技術(3例kissing技術,5例 crushing技術,4例“V”支架技術)。不能耐受CABG或外科手術高危患者4例(8.2%)。平均隨訪(14±6)個月,結果顯示院內死亡率為4.1%(2/49),2例均為臨床高危患者,其中1例不能耐受CABG,姑息性PCI;術后1年死亡率為10.2%(5/49),5例患者均非孤立性左主干病變,4例病變累左主干遠端分叉部位,其中2例同時亦是CABG術高危患者,與既往左主干病變CABG研究結果[6~9]顯示的院內死亡率為1.7%~7.0%,術后1年死亡率為6%~14%相似,本研究結果提示應用藥物洗脫支架治療LMCA病變是安全可行的,特別是對于孤立性左主干病變,左主干開口或體部病變,有較理想的近期和遠期療效。

本研究的局限性為回顧性非隨機研究,造影隨訪率低,對于左主干病變,特別是遠端分叉部位病變,何種介入技術更優,有待于積累更多的病例證實。

[參考文獻]

[1]Eagle KA, Guyton RA, Davidoff R, et al. ACC/AHA 2004 Guidelines update for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 surgery[J].Circulation,2004,110: 1168-1176.

[2]Suarez de Lezo J, Medina A, Romero M, et al. Predictors of restenosis following unprotected left main coronary stenting[J]. Am J Cardiol, 2001, 88:308-310.

[3]Htay T, Liu MW.Drug-eluting stent: a review and update[J]. Vasc Health Risk Manag, 2005,1:263-276.

[4]Kupferwasser LI, Lee MS, Schapira JN, et al.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in unprotected left main disease: a status report[J]. Minerva Cardioangiol,2006,54(5):633-641.

[5]ChieffoA, MoriciN,MaisanoF, et al. Percutaneous Treatment With Drug-Eluting Stent Implantation Versus Bypass Surgery for Unprotected Left Main Stenosis[J]. Circulation, 2006,113:2542-2547.

[6]Beauford RB, Saunders CR, Lunceford TA,et al. Multivessel off-pump revascularization in patients with significant left main coronary artery stenosis: early and midterm outcome analysis[J].J Card Surg,2005,20: 112-118.

[7]d’Allonnes FR, Corbineau H, Le Breton H,et al. Isolated left main coronary artery stenosis: long term follow up in 106 patients after surgery[J]. Heart,2002,87:544-548.

[8]Holm F, Lubanda JC, Semrad M,et al.[Main clinical and surgical determinants of in-hospital mortality after surgical revascularization of left main coronary artery stenosis: 2 year retrospective study (19981999)][J].J Mal Vasc,2004,29:89-93.

[9]Lu JC, Grayson AD, Pullan DM. On-pump versus off-pump surgical revascularization for left main stem stenosis: risk adjusted outcomes[J]. Ann Thorac Surg,2005,80: 136-142.

篇6

關鍵詞:無人機;特點;應用;對策

一、無人機遙感技術的特點

響應快速。無人機簡單的操作方式和靈活的運輸系統能快速響應使用者的操作指令,可在短時間內完成升空準備,并且迅速到達環境監測的區域,快速獲取到遙感監測的結果,為環境保護工作者提供了便利、高效的使用體驗。

自主性強。無人機一般飛行高度在50米至4000米之間,可以按照既定航線完成自主飛行、拍攝、監測等任務,速度穩定,能保持平穩飛行,易于控制,受天氣環境影響小。

圖像高分辨率。無人機在空中拍攝時能保證獲取的圖像均有高分辨率,能夠搭載高精度數碼成像設備,繼而獲取精確的環境信息,適用于大比例尺遙感應用的需求。

自動診斷排障。無人機操作已經趨于自動化和智能化,因而飛行過程中出現遙控失靈或類似故障,無人機可自動診斷,返航到起飛點區域等待直至故障解除,地面控制人員可通過簡單的操作培訓來掌握無人機操控方法。

使用成本低。無人機可根據不同的需求配置不同的軟件處理模塊和遙感技術系統,不但能滿足各行業不同監測任務的需求,還能節省大量人工成本,并且其飛行操作更為簡便,使用人員可快速完成培訓,從而掌握使用方法。除此之外,無人機的存放和維護都非常簡便,可節省大量費用。

二、無人機遙感技術的在環境保護領域中的應用

(一)環境監測中的應用

傳統的地面定點環境監測方式往往具有局限性,只能片面反映某一區域的環境情況。使用無人機遙感技術則能充分發揮其連續性好、視線范圍大等特點,真實地反映整個區域的準確信息,并且從整體性和連續性等方面進行數據分析,構造完整的環境監測圖像。其次,無人機遙感技術的應用廣泛,例如陸地土壤環境植被覆蓋面積變化、土壤污染和地面水污染產生量估算、建筑工程選址、森林山火防護監測、海上原油溢出面積和溢出量估算、城市街道規劃以及垃圾回收站點設置、重大自然災害及次生災害緊急評估和偵察等,無人機遙感技術為生態系統的維護提供了重要的依據。同時,無人機遙感技術可以充分發揮其自主性強的特點,運用在高危地方,使用者不需要親自到危險地區就能采集環境信息完成監測任務,保證了人員的生命安全。

(二)環境應急中的應用

當緊急危險事故突發之時,如交通堵塞、地震災害等情況發生之時,救險人員難以及時獲取現場環境的實況信息,無人機遙感技術卻能夠第一時間對現場完成監測分析,檢查環境的變化規律,為救險人員緊急疏散群眾到安全區域提供了依據,降低了環境應急處理工作人員的工作難度,提高了效率,減少了財產生命安全等損失。例如,在汶川地震發生后,工作人員通過無人機及時獲取到了北川、汶川、映秀等受災嚴重的地區的航空影像,為救援人員的抗震救災工作開展提供了決策依據。

(三)生態保護中的應用

人類直接或間接地向環境排放大量地污染物或能量,已經超過了生態系統自身的凈化能力,長此以往,將會使環境質量降低,對人類的生存和發展造成嚴重影響。政府相關部門逐漸開始重視環境污染的問題,將未受到污染的自然區域劃分為特定的自然保護區,安排專業人員進行管理和監測,而自然保護區域往往空間范圍廣、交通通行不方便,采用有人駕駛飛機監察環境危險性高,而且采集的數據不精確,還耗費了大量人力和物資,因而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開展受到很大限制。在這樣的狀況下,環保部門可以利用無人機遙感技術采集可見光及紅外等信息,研究出可預測土壤濕度的模型,對江河、土壤、植被、空氣和地面水水質等進行宏觀觀測,實時分析和跟蹤突發環境污染事件的發展,以便及時采取有效措施來降低污染造成的損失。

三、無人機遙感技術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一)o人機的設計技術限制

盡管無人機的應用范圍廣泛,幾乎覆蓋整個生態系統,但是由于其體積小、質量輕,因而受工作區地形條件和天氣狀況限制。大風或暴雨天氣時,無人機的控制受影響大,無法進行必要的環境監測工作,特別是自然災害發生的緊急狀況,往往伴隨著惡劣的天氣狀況。

對策:針對這樣的惡劣環境,無人機的起降場地可以采用彈跳起飛、傘降、撞網回收等方式,無人機自身的設計也從其自身載重、作業環境、作業特點等方面著手,注重無人機的抗風性能設計和展開時間掌控,保持無人機軟硬件設計和成本費用之間的平衡,在技術上爭取革新,盡可能滿足實際需求,同時也要求其成本費用不可過高。

(二)遙感傳感器技術的限制

無人機時通過航空飛行完成拍攝工作的,因此保證其飛行姿態的穩定,是保證無人機完成旋偏角、俯仰、滾動等動作的前提,而實際工作中,傳感器采用的相機非專業拍攝使用,光敏度、像點位移、鏡頭成像畸變等系統誤差存在非常普遍。

對策:研究發明合適的多光譜傳感器糾正技術,提升無人機的系統作業效率和影像的清晰度,改善影像的質量。在此基礎上,利用糾正圖像鑲嵌技術對計算機視覺模型生成的點云數據進行分析,改善無人機遙感系統中的大小問題。除此之外,進一步對無人機遙感技術中的系統缺陷進行研究,諸如無法準確獲取參數以糾正影像、影像數量多、拼接任務重、預處理工作復雜、自動分類的精度低、過于依賴人工目視解譯等情況。

四、總結

無人機遙感技術在水環境質量檢測、大氣環境質量檢測、生態環境監測保護、廢棄物以及污染情況監測、緊急情況監測和風險防控等方面已經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其技術不斷成熟和完善,為環保工作者提供了全面、系統的數據支撐和技術支持,為環境保護領域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

篇7

[關鍵詞] 刺山柑;懸浮培養;聚集體;黃酮;直徑

[中圖分類號] R961[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7210(2008)07(c)-019-04

The research for the physico-chemical property of Capparis Spinosa L. suspension cell aggregation

LIU Wei1, LI Mao-teng1*, ZHU Yu-mei2, GAN Lu1, YU Long-jiang1

(1.College of Lif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uhan 430074,China; 2. Modern Education Center, Shandong Medical College, Linyi 276000,China)

[Abstract] 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s between flavone content and particle size, growth condition of different diameters of Capparis Spinosa L. cell aggregation and discuss the possible mechanism. Methods:According to the differences of cell diameter, we selected 3 different sizes of Capparis Spinosa L. cell aggregation and determined flavone content, correlated enzyme activities and recultivate curve. Results:The cell aggregations had differences in shape as well as size, flavone content, enzyme activities, growth speed and so forth. The flavone content of the smallest cell aggregation was approximately twice compared to the larger ones, and its malonaldehyde content, the phenylalanine ammonialyase and peroxide enzyme activities and recultivate curve presented the same change tendency.Conclusion:The flavone content has certain relations with particle size and growth condition of different cell aggregation. The small individual contacts fully with the oxygen and the nutrient of culture medium, which is benefit to cell growth and the secondary metabolite accumulation.

[Key words] Capparis Spinosa L.; Suspension culture; Aggregation; Flavone; Diameter

細胞聚集體是液體懸浮培養的植物細胞特有存在方式[1,2]。在研究中,往往將細胞培養物當作均勻的細胞或細胞聚集體而忽略了不同細胞聚集體的異質性。由于無性變異、通氣量、搖瓶轉速、培養基組成及成分等多方面復雜的影響,細胞培養中的聚集體無論在物理性質、生長程度、次生代謝產物產量等方面都存在著一定的差異,這些差異可能是造成次生代謝物產量波動的原因[2-5],如Xu等[1]發現圓球形、質地致密、表現出一定分化水平的自固定化東北紅豆杉細胞中紫杉醇的合成能力較強。刺山柑為白花菜科山柑屬植物,在我國主要分布于新疆、甘肅、等地[6]。刺山柑含有揮發油、生物堿類、類黃酮類及萜類等物質,具有抗菌、抗炎、抗氧化、抗高血壓及治療痛風和風濕等功效[7-9],其中所含有的類黃酮類物質是其抗菌抗炎等藥效的主要成分。由于刺山柑生長環境特殊、生長周期較長、野生資源不斷遭到破壞,因此細胞培養成為最為重要的積累其有效次生代謝物的方法。目前,我們已經實現了刺山柑愈傷組織的誘導[10,11]。對已經誘導出的刺山柑愈傷組織細胞,發現其呈現出大小不同的聚集體形態。在本實驗的研究中,把刺山柑細胞聚集體的直徑作為一個指標,分揀出三種大小不同的細胞聚集體,以闡明刺山柑懸浮培養中的聚集體理化性質及黃酮含量與細胞大小的關系。

1 材料與方法

1.1 實驗材料

刺山柑愈傷組織由葉誘導而來,其材料為華中科技大學實驗田種植的刺山柑植株。

1.2 培養條件

采用MS培養基作為基本培養基,內含1 mg/L 2,4-D、1.5 mg/L 6-BA, 蔗糖30 g/L,pH 5.8~6.0。高溫121℃下滅菌20 min。光照培養的培養條件:光照強度2 000 Lux;光周期14 h光/10 h暗;溫度(25±1)℃。暗培養的培養條件:光照強度

1.3 細胞聚集體的分揀

使用刻度尺進行測定,將顏色、狀態相似且長勢較好的刺山柑愈傷組織細胞按直徑不同分揀為0~2、2.1~5、5.1~8 mm三種梯度,進行重培養及各指標的檢測。

1.4 實驗方法

1.4.1 黃酮含量的測定依照文獻[12,13]的方法修改,取烘干的甘草細胞,磨成粉末后,過100目篩,取0.05 g細胞粉末至3 ml離心管中,加入75%乙醇 3 ml,超聲處理1 h后,8 000轉/min離心6 min。取上清夜1 ml,加3 ml 95%乙醇,8 000轉/min離心6 min。取兩管(1個實驗管,1個對照管)各加上清夜1 ml,實驗管中加1 ml甲醇,再加0.5 ml KOH,顯色5 min后補足甲醇至5 ml;對照管直接加甲醇補足到5 ml。在410 nm下測其OD值。

1.4.2 過氧化物酶的測定采用愈創木酚法測定過氧化物酶活性[14]。取0.5 g愈傷組織細胞加入磷酸緩沖液,研磨成勻漿,離心,取上清。依次加入以下反應液,2.9 ml 0.05 mol/L磷酸緩沖液液、1.0 ml 2% H2O2 及1.0 ml 0.05 mol/L愈創木酚。以加熱煮沸5 min的酶液為對照。反應體系加入酶液后于37℃水浴中保溫3 min,470 nm波長下比色,每隔1 min記錄一次吸光值,共計5次。然后以每分鐘A470變化0.01為1個酶活單位。

1.4.3 丙二醛含量的測定采用硫代巴比妥酸分光光度法[15]。取0.5 g愈傷組織細胞,加入5% TCA 5 ml研磨成勻漿,由3 000轉/min離心10 min,上清液即為丙二醛提取液;吸取2 ml上清液,加入0.67% TBA 2 ml混合后于沸水浴上加熱30 min,冷卻后再離心1次。分別測定上清液在450,532和600 nm處的吸光度值,并按公式C(μmol/L)=6.45(A532-A600)-0.56A450 算出MDA濃度。

1.4.4 苯丙氨酸解氨酶的測定參閱文獻[16]略做修改。取愈傷組織0.5 g, 加7 ml含5 mmol/L巰基乙醇的硼酸緩沖液冰浴中研磨, 10 000轉/min離心15 min, 取上清液。酶液適當稀釋。1 ml酶液加1 ml 0.02 mmol/L 苯丙氨酸、2 ml蒸餾水。對照不加底物,多加1 ml蒸餾水,30℃中保溫0.5 h后置于冰浴。用紫外分光光度計在290 nm處進行吸收測定。

1.5 不同大小細胞聚集體的再培養

將分得的三種直徑不同的細胞聚集體收集于培養基中重新培養。取54個50 ml的三角瓶,每瓶分裝20 ml MS培養基,并接種0.8 g鮮細胞,每種直徑的細胞設3組對照,置于22℃光照條件下搖床培養。每隔4 d稱取細胞鮮重,1個生長周期后繪制細胞聚集體再生長曲線。

2 結果與分析

2.1 不同大小細胞聚集體的黃酮含量變化

實驗結果表明,直徑為0~2 mm的刺山柑細胞聚集體中黃酮的含量最高(0.68 mg/L),約為后兩種黃酮含量的兩倍,說明其合成次生代謝物能力最強。隨著細胞直徑的增大,黃酮含量呈下降趨勢但無顯著性差異(P>0.05)。同時發現直徑較大的細胞聚集體形狀趨于不規則球狀,質地較硬,不易分散為較小的細胞團塊。在懸浮培養的條件下,植物細胞較容易聚集在一起,在聚集的細胞團塊中,位于表面和中央的細胞處于不同的分化狀態,從而常常表現出與游離細胞不同的次生合成能力[3]。這可能是由于后兩種細胞聚集體成團塊程度超過正常大小,細胞內部成分與氧氣、營養物質等接觸障礙,正常生理活動受到影響,導致黃酮類物質的正常積累受阻。且隨細胞團塊增大,黃酮含量降低但不顯著(圖1)。

2.2 不同大小細胞聚集體的丙二醛含量變化

我們測定了細胞聚集體的丙二醛含量。結果表明,顆粒最小的細胞聚集體丙二醛含量最高,隨著細胞直徑的增大,丙二醛含量依次呈下降趨勢且差異顯著(P

2.3不同大小細胞聚集體的POD酶活性變化

實驗結果顯示,個體最小的細胞聚集體其POD酶活性明顯高于后兩種,直徑較大的兩種細胞聚集體POD酶活性無顯著性差異(P>0.05)。由于直徑較小的細胞團產生的氧自由基較多,導致POD酶活性迅速提高,清除多余的自由基以減少對植物體的損傷,同時引起次生代謝物黃酮的大量積累。直徑較大的兩種細胞聚集體質地硬不易分散,與養分氧氣接觸不充分,氧自由基產生較少,POD活性相對較低。這與丙二醛及黃酮含量的變化趨勢相一致(圖1)。

2.4 不同大小細胞聚集體的苯丙氨酸解氨酶活性變化

PAL的活性測定結果表明,個體最小的細胞聚集體中PAL活性明顯高于另外兩種,直徑較大的兩種愈傷組織聚集體PAL活性無顯著性差異(P>0.05)。這與上述各指標的變化趨勢相一致。在新陳代謝較為旺盛的小顆粒細胞聚集體中,PAL參與細胞生長的多種代謝途徑,酶活較高;同時丙二醛含量的升高,氧自由基的增多也會使PAL活性有一定程度的提高,刺激植保素黃酮的積累。直徑較大的兩種細胞聚集體,新陳代謝水平與丙二醛含量均低于第一類細胞,PAL活性有一定程度的下降,黃酮含量也穩定在較低水平(圖1)。

圖1 不同大小細胞聚集體幾種生理指標的含量

Fig.1 The content of several physiological factors in different size of cell aggregation

2.5 不同大小細胞聚集體的再培養

把不同直徑的刺山柑細胞聚集體重新培養,發現其生長情況也有所不同。懸浮細胞生長趨勢呈“S”型分布,個體較小的細胞聚集體延遲期較短,生長較迅速;直徑較大的兩類細胞聚集體生長緩慢且差異不顯著。圖2是三種直徑細胞聚集體再培養生長曲線,充分反映了上述情況。

圖2 不同直徑細胞聚集體再培養生長曲線

Fig.2 Kinetic curve of cell growth of different diameter of cell aggregation

3 討論

根據直徑大小,使用刻度尺將培養物進行區分是最容易的一種用來分揀聚集體的方法。實際操作中,我們發現,刺山柑愈傷組織聚集體形狀較規則,培養物無黏液,利于使用這種方法進行分揀,從而獲得不同狀態的細胞聚集體。需要注意的是,分揀時要盡量挑選狀態正常、長勢較好且時期一致的細胞聚集體,把個體差異作為唯一變量。

次生代謝是植物細胞及組織發育、分化到一定階段的生理活動,在細胞生長階段也有一定程度的積累。黃酮類物質作為刺山柑的有效成分,具有抑菌、抗真菌、抗腫瘤、抗誘變、抗病毒、抗氧化、保肝等廣泛的藥理作用[17-19]。本實驗以不同大小的刺山柑細胞聚集體為材料,研究了黃酮含量的變化趨勢,并發現其與丙二醛含量、POD及PAL的活性變化相一致。植物組織中的丙二醛是膜脂過氧化作用后產生的化合物[20]。它是指植物膜中的不飽和脂肪酸在自由基誘發下發生的過氧化反應,導致膜中的不飽和脂肪酸含量降低。涂三思等[21]研究表明,高溫脅迫下黃姜葉片丙二醛含量升高,這表明其體內存在相當數量的氧自由基,從而導致細胞質膜發生過氧化代謝而分解形成MDA。齊曼?尤努斯等[22]研究發現,在NaCl脅迫下,大果沙棗葉片中MDA的含量明顯高于對照。植物體內多余的氧自由基由其保護酶系統主要成員過氧化物酶(POD)清除,POD存在于細胞壁或質外體部分[23],與質膜表面結合緊密,能夠產生超氧化物氧化使自由基氧化,避免其在植物體內的積累。王倡憲等[24]研究表明,在對黃瓜幼苗接種尖孢鐮刀菌后,其根系中POD活性上升,導致黃酮和總酚含量高于對照。本實驗中,個體最小的細胞聚集體,與培養基中的氧氣及營養物質接觸充分,新陳代謝旺盛,生理活動正常,產生的氧自由基較多,未參與細胞正常代謝活動的自由基使質膜過氧化導致丙二醛含量上升,引起POD含量的升高及次生代謝物黃酮的積累。個體較大的細胞聚集體形狀趨于不規則球狀,質地較硬,不易分散為較小的細胞團塊。不易與養分充分接觸,正常生理代謝下降,黃酮積累受阻。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是植物體內次生代謝的關鍵酶和限速酶,在植物細胞生長發育、輸導組織形成、花色素代謝、以及植物抗逆和抗病等生理代謝中起非常重要的作用[25],并參與木質素、香豆素、類黃酮、羥基肉桂酸脂以及異類黃酮衍生物等在內的植物抗毒素的合成[26],本實驗中,PAL活性的提高直接導致次生代謝物黃酮含量的積累,這和先前指標的變化趨勢相一致。

本實驗所分揀出的三種細胞聚集體,顆粒最小的各指標均高于另外兩種,而直徑較大的兩種則差異不顯著。其再培養生長曲線也得到相同的結果。此結果對我們以后進行大規模培養刺山柑細胞,保證其生長速度及次生代謝物產量具有理論指導意義。此外,在進行次生代謝物合成相關酶活性分析、基因表達差異分析、細胞分化及凋亡研究中,具不同狀態級次生代謝物含量的差異細胞的獲取至關重要[5]。本實驗所使用的方法及結果,具有一定的參考意義。

[參考文獻]

[1]Xu JF, Yin PQ, Wei XG. Self-immobilized aggregate culture of Taxus cuspidata for improved taxol production-callus culture for taxol preparation used as a cytostatic agent[J]. Biotechnol Tech, 1998, 12(3): 241-244.

[2]Yukimune H, Matsubara K, Hara Y. Producing taxane-type diterpense e.g. taxol, useful as therapeutic agents in cancer treatmen[P]. Europe Patent: 1999, EP99-047885 / 05.

[3]張泓. 植物培養細胞的形態分化與次生代謝產物的生產[J]. 植物學通報, 1994, 11(4): 12-19.

[4]Ketchum REM, Gibson DM, Croteau RB, et al. The Kinetics of taxol ccumulation in cell suspension cultures of Taxus following elicitation with methyl jasmonate[J]. Biotech Bioeng, 1999, 62(1): 97-105.

[5]臧新, 梅興國, 周忠強, 等. 中國紅豆杉懸浮培養細胞聚集體異質性的初步研究[J]. 生命科學研究, 2002, 3(6): 60-63.

[6]張立運, 楊春. 保護風蝕地的刺山柑[J]. 植物雜志, 2004, 34(1): 3-4.

[7]Jouad H, Haloui M, Rhiouani H, et al. Ethnophar-macological survey of medicinal plants used or the treatment of disbetes,cardiac and renal diseases in the north centre region of Morocco(Fez-Boulemane)[J]. Journal of Ethnopharmacology, 2001, 77: 175-182.

[8]Ali M, Ramachandram R, Rafiullah MR, et al. Prevention of carbon tetrachloride-induced hepatotoxicity by the ethanol extract of Capparis moonii fruits in rats[J]. Pharmaceutical Biology, 2004, 42: 286-288.

[9]Eddouks M, Lemhadri A, Michel JB. Hypolipidemic activity of aqueous extract of Capparis spinosa L.in normal and diabetic rats[J]. Journal of Ethnopharmacology, 2005, 98: 345-350.

[10]栗茂騰, 王艷婷, 甘露, 等. 藥用植物刺山柑快繁再生體系的建立[J]. 華中農業大學學報, 2007, 2(26): 25-29.

[11]王艷婷, 甘露, 劉薇, 等. 藥用植物刺山柑愈傷組織的誘導及細胞代謝特征研究[J]. 現代生物醫學進展, 2007, 7(12): 1779-1783.

[12]伍蔚萍, 孫文基, 閻宏濤, 等. 分光光度法測定甘草中總黃酮的含量[J]. 藥物分析雜志, 2005, 25(4):469-472.

[13]王冰, 李宏濤, 繆銘, 等. 甘草總黃酮提取工藝的研究[J]. 鄭州工程學院學報, 2004, 25(3): 61-63.

[14]梁迎暖, 郭巧生, 張重義, 等. 懷期次生代謝物含量及同功酶活性動態變化研究[J]. 中國中藥雜志, 2007, 2(32): 199-202.

[15]李合生. 植物生理生化實驗原理和技術[M]. 第2版.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16]馬春紅, 李運朝, 董文琦, 等. 低濃度玉米小斑病菌T毒素對玉米葉片苯丙氨酸解氨酶活性的誘導研究[J]. 華北農學報, 2007, 22(1): 40-43.

[17]邢國秀, 李楠, 王童,等. 甘草中黃酮類化學成分的研究進展[J]. 中國中藥雜志, 2003, 28(7): 593-597.

[18]敖明章, 高瑩瑩, 余龍江. 刺山柑化學成分及其藥理活性研究進展[J]. 中草藥, 2003, 3(38): 463-467.

[19]張麗, 常金華, 羅耀武. 不同高粱基因型感蚜蟲前后POD、PPO、PAL酶活性變化分析[J]. 農業生物技術科學,2005, 7(21): 40-42.

[20]方旭燕, 俞慧娜, 劉鵬, 等. Fe2+對大豆幼苗生理特性的影響[J]. 生態環境, 2006, 15(2): 341-344.

[21]涂三思, 秦天才. 高溫脅迫對黃姜葉片脯氨酸、可溶性糖和丙二醛含量的影響[J]. 湖北農業科學, 2004, 4: 98-100.

[22]齊曼?尤努斯, 李秀霞, 李陽, 等. 鹽脅迫對大果沙棗膜脂過氧化和保護酶活性的影響[J]. 干旱區研究, 2005, 12(22): 503-507.

[23]彭蘭華, 高甜慧. 青變菌毒素對黑松松針可溶性Pr、POD酶和PPO酶活性的影響[J]. 河南林業科技, 2004, 6(24): 4-5.

[24]王倡憲, 秦嶺, 馮固, 等. 叢枝菌根真菌對接種尖孢鐮刀菌后黃瓜根系次生代謝物的影響[J]. 植物保護學報, 2005, 32(2): 148-152.

[25]賀立紅, 張進標, 賓金華. 苯丙氨酸解氨酶的研究進展[J]. 食品科技, 2006, 7:31-34.

[26]Lisker N, Cohen L, Chalutz E, et al. Fungal infections suppress ethylene-induced phenylalanine ammonialyase activity in grapefruits[J]. Physiol, Plant Pathol, 1983, 22: 331-338.

篇8

[關鍵詞]直腸癌藥敏性檢測 化療藥物檢測

[Abstract][Objective]This is an empirical study which examines the chemosensitivity in clinical chemotherapy area, aiming at providing empirical analysis regarding clinical chemotherapy for rectum cancer. [Method]With the MTT method, 76 patients who suffered carcinoma of rectum were introduced into the empirical study. All the data and results was carefully recorded, in doing so the chemosensitivity analysis in clinical chemotherapy. [Result]According to the examination, 46 cases of carcinoma of rectum shows the different chemosenstivity with the order following: adriblastine, hydroxyeamptotheeine,5-Huorouraeil,cisplatin,mitomycin, which shows different results compared with the previous studies. Again, drug combination for carcinoma of rectum treatment shows an advantage effect compared with that of single medicine treatment. [Concision]The assay results provides the effects of different drug combination, in doing so a important indicator as well as the guidance for future carcinoma of rectum chemotherapy.

[Key words]Carcinoma of rectum; chemotherapy; chemosensitivity assay;

手術切除是目前治療結腸癌的主要手段,但是作為最為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直腸癌及易出現復發和轉移。因此,醫生大多根據經驗使用化療方案作為治療結腸癌的重要手段。但是,由于腫瘤具備異質性的特點,傳統的單藥或者聯合化療方法很難滿足不同患者的個體需求。為了研究直腸癌細胞對不同化療藥物的敏感性差異,提高術后化療治療效果,我們使用MTT方法對76例直腸癌細胞標本對不同單藥和聯合化療藥物的敏感性進行觀察研究,并對試驗結果進行統計分析,為以后的直腸癌臨床尤其是不同個體的治療方案提供實踐依據,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1 資料和方法

1.1 資料

本組病例來源于1/2009-12/2009本院的直腸患者,(手術前,手術均未使用化療),其中男46例,女30例。平均年齡62歲。我們分析的病例學的類型如下:分化型腺癌31例,管狀腺癌30例,腺鱗癌7例,小細胞癌5例,黏液性腺癌3例。

1.2 試驗儀器設備

(1)CO2 細胞培養箱(shedon company); (2)倒置熒光相差顯微鏡(Olympus);(3)自動酶標儀(美國318-Microplate Reader 公司); (4)超凈工作臺(上海精密儀器廠); (5)恒溫水浴箱(江蘇太倉HWS-20);(6)微量振蕩器(蘇州安泰儀器廠); (7)低速離心機(北京醫用離心機廠LDZ5-2);(8)96孔細胞培養板. 實驗藥物及試劑:(1)10 %小牛血清(杭州四季青); (2)MTT(美國FLUKA公司); (3)二甲亞砜(DMSO); (4)RPMI-1640(GIBCO); (5)抗癌藥物:5-氟脲嘧啶(5-FLuorouracil,上海旭東海普藥業)絲裂酶素(MMC)羥基喜樹堿(HCPT)阿霉素(ADM)順鉑(CDDP).

1.3 試驗方法

制備腫瘤但細胞懸液:在手術切除直腸后,我們在白直腸癌腫瘤生長旺盛的邊緣處切除大約1.3cm的腫瘤組織,放入含有青霉素和鏈霉素的雙抗液中。用常規的方法修剪除去腫瘤周圍壞死組織及非腫瘤組織,剪碎腫瘤組織,并且用不銹鋼濾網300目制作成腫瘤但細胞懸液,將其離心后棄上清液(1000rpm/m, 10min, 下同),用小牛血清液100ml/l調整細胞濃度為4*10(4)-5*10(5),以每孔200ul的體積,在培養板上以96孔種植。

在96孔培養板上,在第一列的平行的8個孔加入10%小牛血清液200ul進行實驗試劑對照,試劑對實驗的影響在在判斷結果時排出;在第二列的平行的8個空中,加入200ul未加抗癌藥物的腫瘤但細胞懸液,進行腫瘤細胞陰性對照,各種抗癌藥物實驗組,每中藥物有3個平行孔,沒孔加藥量為20ul,終濃度為各抗癌藥物濃度的0.1。在37攝氏度,100ml/二氧化碳及飽和濕度的細胞培養箱中放置培養板,培養68h,其后,取出離心,然后棄上清液,每孔加入不完全培養液200ul,5mg/ml,繼續培養4h,取出,再離心上清液,每空加入DMSO 200UL,用微量振蕩器振蕩5MIN,在578nm波長自動梅標儀上進行讀數和比色,測出每孔吸光度值。

藥物對腫瘤細胞的抑制率是對其判斷的重要標準2。細胞抑制率大于70%,我們稱其為敏感,在50%-70%之間,我們稱其為中度敏感,小于50%我們稱其為不敏感。其中敏感率百分比為陽性病例于改組病例相除的百分率。

在進行瘤體手術切除后1年到1年半無復發征狀的瘤體患者,我們將其視為臨床用藥有效。手術沒有進行瘤體切除的患者,我們按照WHO統一標準進行評價3。其中CR(完全緩解)+PR(部分緩解)為有效。

1.4統計學處理

我們根據對每組藥業的復孔D值進行測定,計算藥物對癌細胞標本的平均抑制率(IR),以抑制率大于50%為敏感性,介于30%至50%定為中敏感,小于30%為不敏感4。并且采用國際通用的SAS統計軟件對實驗組進行方差分析和χ2檢驗。

2.結果

試驗結果見表1,標本癌細胞對單藥的敏感性順序如下:ADM > HCPT > MMC > CDDP >5-FU . 其中,癌細胞對奧沙利鉑最敏感,χ2 =39.23 P =0.003,因此實驗組內個體有顯著差異性。同時,癌細胞對聯合用藥的敏感性較單藥高,其中以5-FU+CDDP最高,而敏感性最低的是CDDP+MMC,僅為(21.09±3.13)%, 單用MMC和聯合HCPT藥物比較,χ2=7.13,p=0.023,實驗組內個體有顯著性差異。

3.討論

MTT方法可以快速檢測癌細胞對各種單藥及聯合藥物的敏感性,且對臨床治療有很好的指導性。在試驗中,我們在對39例結腸癌病患制定聯合藥物方案中,參考MTT方法得出的藥敏性報告占37例,比例為94.08%。在選取方案過程中,醫生需要對于病人的個體情況,如腫瘤大小,藥物的毒副作用等綜合考慮,制定化療方案。

我們通過腫瘤細胞體外培養的藥敏試驗,對臨床經常使用的五種單藥和組合用藥的敏感性進行研究和統計分析,發現各單藥和聯合用藥組間都具有顯著的統計性意義(P

本試驗的研究結果說明直腸癌細胞對于不同個體對于藥物的敏感性差異是顯著的,因此醫生根據傳統的經驗制定化療方案是盲目的8。因此,醫生根據藥敏試驗結果,選擇敏感性較好的化療藥物制定聯合用藥方案不失為一種較為有效的治療手段,這種方法也被越來越多的運用于直腸癌的臨床治療過程之中。同時藥敏試驗對直腸癌的治療效果需要長期的跟蹤觀察,以明確癌細胞體外敏感性檢測結果與實際治療效果之間的相關性。

[參考文獻]

[1] TANG W,X, LING L,J.Apply MTI method to tumor cellular cytotoxicity test in vitro.Chin J Lab 2002。3(1):44.Chinese

[2]SINGH B, LI R, XU L’et a1.Prediction of survival in patients with head and cancer using the horticulture drug response assay .Head Neck,2002。24(5):437―442.

[3]曾慶華、呂新生、 湯輝煥. MTT 測定惡性腫瘤細胞對化療藥物的敏感性. 中國普通外科雜志 2000;9:552-554

[4]李毓卓、聶鑫、劉侃峰.化療在晚期結直腸癌中的應用[J].臨床和實驗醫學雜志,2007,6( 6):1 67-168.

[5]韓銳.腫瘤化學預防及藥物治療[M] .北京:北京醫科大學 ?中 國 協和醫科大學聯合出版社,1991:421-422.

[6]湯為學、駱云鵬、王瑞雪. 人實體瘤抗癌藥物敏感試驗MTT 法的建立. 重慶醫科大學學報 1992;17:103-108

[7]韓銳.腫瘤化學預防及藥物治療. 第2 版. 北京: 北京醫科大學. 中國協和醫科大學聯合出版社出版, 1991:420-421

[8]曹麗芝、任華益、劉人樹等..MTT法側定卵巢癌患者單藥與聯合 用 藥 的 體 外敏感性[J].中國藥房,2006,17(15),1155-11 57

篇9

【關鍵詞】甲真菌病;封包治療;護理干預

【中圖分類號】R756 【文獻標識碼】C 【文章編號】1008-6455(2010)08-0301-01

我科在2006年1月至2008年5月期間,采用1%蘭美抒乳膏聯合10%水楊酸乳膏封包治療老年甲真菌病,并給于護理干預,現將治療護理結果匯報如下。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我科門診符合診斷標準[1]確診老年甲真菌病患者36人,男性20人,女性16人,年齡60-76歲,平均年齡68.5歲,其中患高血壓者6例,糖尿病者5例,高血壓并糖尿病者3例。不入選標準:(1)近1年內服用抗真菌劑;(2)近半來內使用外用抗真菌制劑;(3)近3月內系統使用糖皮質激素,化療藥物、抗細菌、抗病毒、抗蠕蟲治療藥物及接受放療者;(4)伴有雷諾現象等末梢血管疾病者;(5)對特比萘芬、水楊酸藥物有過敏者。

1.2 治療:外涂1%特比萘芬乳膏及10%水楊酸軟膏,按1∶1比例,再以保鮮膜封包病甲,夏季每次24h,其余季節每次36h,每周2次,去除封包后外涂特比萘芬乳膏,Bid。對合并有手足癬患者以常規外用藥同時治療手足癬。療程為6月。

1.3 觀察方法:用藥前、停藥時分別對患者進行臨床癥狀和體征的評價,一般選損害最重的甲為靶甲作為療效測判依據。測量病甲受累及未受累甲長度,同時做真菌檢查,記錄不良反應。

1.4 療效判定標準。療效判斷:痊愈:病甲完全治愈,新生健康甲組織替代病變組織。顯效:病甲消退≥70%;好轉:病甲消退20%~69%;無效:病甲消退

1.5 護理干預方法

1.5.1 備用個人專用物品:囑患者備專用腳盆1個,指甲刀及挫甲刀各一個,毛巾一條,透氣棉質襪多雙。84消毒液一瓶。

1.5.2 包甲方法:先用溫開水浸泡病甲30min,用指甲銼盡量去除病甲破壞部分,以不疼痛為度,外涂1%特比萘芬乳膏及10%水楊酸軟膏,按1∶1比例,再以保鮮膜封包病甲,夏季每次24h,其余季節每次36h,每周2次,去除封包后外涂特比萘芬乳膏,Bid。對合并有手足癬患者以常規外用藥同時治療手足癬。

1.5.3 個人用品消毒:指甲刀,挫甲刀, 毛巾一條及腳盆均采用84消毒液1∶50溶液浸泡消毒,每次2小時,每周2次,盡量置陽光下暴曬。

1.5.4 勤換鞋襪,保持足部透風干燥,消除真菌生存環境。

1.5.5 首次治療由我科護士講解示范 以后每次由患者自己操作,并每2周電話隨訪,3月后每月電話隨訪1次,記錄隨訪結果,持續6月。

2 結果

治療結果治愈13例,顯效10例,好轉9例,無效4例。治愈率378%,有效率63.9%。完成護理干預有效率100%。

不良反應:治療組36例中,無1例退出治療,有1例出現輕微局部燒灼感,主要出現在治療第一周,通過與患者解釋開導,堅持治療,在治療第2周自行消失。

3 討論

甲真菌病是皮膚科常見病,在皮膚科初診病人中有1.5%患有該病,甲真菌病呈世界性分布。甲真菌病的病原菌是皮膚癬菌,酵母菌和霉菌,其中皮膚癬菌感染最為常見,占全部甲真菌病感染的90%-95%。

甲真菌病的治療有單純外用療法、系統口服抗真菌藥物治療及兩者配合治療。目前甲真菌病提倡個體化治療和聯合治療,最常用為口服藥+外用藥,但肝腎功能不全為口服抗真菌藥物絕對禁忌癥。尤其是老年患者,常合并高血壓,糖尿病等疾患,系統用藥治療甲真菌病常常弊大于利,這些患者采用外用藥為治療甲真菌病更為合適。

特比萘芬是新一代抗真菌藥物,它通過特異性地抑制角鯊烯環氧化酶的活性而減少麥角固醇的合成,角鯊烯大量堆積,導致細胞膜脆性增加而破裂,從而發揮殺菌作用。由于特比萘芬具有親脂和親角蛋白特性,因此在甲板和角質層內濃度高。在體外抗菌譜廣,對多數絲狀和雙相真菌均具有殺菌活性[2]。水楊酸是經典的抗真菌藥,當濃度大于0.1%時即呈殺菌作用,水楊酸還是經典的去角質藥,水楊酸發揮抗真菌作用,同時還具有去角質作用,通過去除角質消除病灶,而與抗真菌藥特比萘芬發生協同作用,達到加速真菌學痊愈。封包治療可以提高甲及周圍組織含水量,使局部溫度升高,血管擴張,使藥物滲透量增加,從而提高療效。

甲真菌病大多傳染源于周圍皮膚癬病,應及時治療甲周皮膚癬病,勤換鞋襪,保持足部透風干燥,消除真菌生存環境。開展衛生宣教,樹立個人衛生意識,防止交叉感染。

我們的研究結果表明1%特比萘芬乳膏聯合10%水楊酸軟膏間歇封包治療老年甲真菌病,配合護理干預,有效率63.9%,取得良好臨床療效,為老年甲真菌病患者治療提供一種新的治療方法,值得臨床推廣。

參考文獻

篇10

股骨頭缺血性壞死(avascular necrosis of femoral head,ANFH)是指股骨頭骨質的活性成份由于血液循環障礙而死亡,是一種特殊形式的無菌性骨壞死[1]。隨著介入技術的不斷開展,股骨頭動脈內藥物灌注已經取得了一定療效,近年來干細胞移植技術已經應用于多種缺血性疾病,并取得了明顯療效[2-5]。中國醫科大學四平醫院介入科從2009年1月至2011年2月共對75例股骨頭缺血性壞死的患者進行自體骨髓間充質干細胞移植術,通過圍術期的精心護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患者康復效果滿意。現總結護理體會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自2009年1月至2011年2月在本院接受自體骨髓間充質干細胞移植的75例ANFH患者,男58例,女17例。有明顯外傷史10例,長期使用激素23例,長期飲酒34例,原因未明8例。年齡22~76歲,平均46歲。經X線攝片確診35例、經CT確診23例、經MRI確診17例。采用ARCO分期標準:Ⅰ期:0例,Ⅱ期:40例,Ⅲ期:27例,Ⅳ期:8例。所有患者治療之前均簽署知情同意書,并報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干細胞采集與制備 術前采集骨髓血,嚴格無菌操作,在局部麻醉后用多孔骨髓采集針連接注射器緩慢抽取骨髓,Ficoll分離液密度梯度離心,流式細胞儀檢測CD34+細胞和CD133+細胞在所分離出的干細胞懸液中的含量,制備成單個核細胞懸液20~30 ml待用。

1.3 干細胞移植方法 應用5F動脈導管分別選擇至旋股內、旋股外和閉孔動脈,將罌粟堿30 ml、尿激酶50萬U、復方丹參30 ml及骨髓間充質干細胞懸液分成若干等份分別注入。

1.4 臨床療效評價 術后第3、6、12、18、24個月觀察疼痛緩解、步行距離、關節功能、影像學改善情況[6]。

2 圍手術期護理

2.1 術前準備與指導

2.1.1 術前心理準備 積極的心理因素可以有效的調動人體的內在潛能,調節人體代謝和內分泌功能,從而達到防病治病的作用[7]。護理人員應耐心細致地向患者及家屬講解干細胞的功能,干細胞移植技術的相關知識,交待注意事項及可能達到的效果。疏解患者的不良心理,使其能夠積極配合治療。

2.1.2 術前飲食及行為訓練 告誡患者禁煙酒,富含優質蛋白、高熱量、豐富維生素、易消化飲食,術前2 d訓練床上排便,以適應術后臥床的需要。下床活動時使用雙拐,避免負重。

2.1.3 穿刺部位皮膚準備 術區備皮范圍臍以下至大腿上1/3。注意檢查穿刺部位遠端動脈搏動情況,以備術前術后進行對比。

2.2 術后護理

2.2.1 保持穿刺側肢體伸直,制動12 h,平臥24 h,患肢呈外展中立位,根據患者舒適程度及患肢需要選擇性墊軟枕,以促進靜脈回流。

2.2.2 病情觀察 術后6 h觀察患者生命體征,尤其要注意穿刺點局部有無血腫及滲出,足背動脈的搏動情況及皮溫皮色的改變,防止包扎過緊影響血液循環。術后觀察體溫變化,超過38.0℃應給予對癥處理;術后囑患者多飲水,仍給予高維生素、高蛋白、高熱量、高纖維素飲食。

2.2.3 康復鍛煉

2.2.3.1 早期(術后1~7 d) 術后即可進行踝關節的背伸、跖屈鍛煉。指導患者練習收縮臀部肌肉,次日開始股四頭肌鍛煉,保持大腿肌肉收縮狀態5 s后放松,反復10次為1組,每3組為1個循環,每日練習3個循環。

2.2.3.2 中期(術后1~4周) 鞏固早期的功能鍛煉,加強患肢膝、髖關節的主動運動。指導患者正確使用拐杖,以減輕自身體重對股骨頭的壓力。

2.2.3.3 晚期(4周以后) 在早、中期功能鍛煉的基礎上,逐漸恢復患肢負重能力,單側移植患者術后6~8周開始適當負重,雙側移植患者嚴格臥床3個月。在家屬陪伴下扶雙拐床旁練習行走,在行走平穩且下肢無疼痛后方可棄拐。

3 結果

3.1 本組75例患者均接受了干細胞移植治療相關知識的介紹,了解了干細胞的功能及干細胞移植的目的與方法,消除了患者恐懼、顧慮的心理,手術成功率100%。

3.2 本組75例患者手術均獲得成功,術后2~5 d髖關節疼痛明顯減輕或消失,平均住院5 d。隨訪3~24個月,疼痛緩解率93.65%;步行距離延長率84%;關節功能緩解率86.50%;影像學改善率72.73%。

4 討論

股骨頭缺血性壞死是一種嚴重危害人類健康、致殘率極高的疾病。干細胞移植技術是最近國內外研究的一個熱門課題,其具有多向分化潛能,在特定的環境中與細胞因子作用可定向分化為其他細胞,促進受損組織修復[8]。經動脈灌注溶栓及擴張血管藥物,改善股骨頭區微循環,有利于干細胞對壞死區股骨頭的修復[9]。

干細胞移植是治療股骨頭缺血性壞死的一種新手段,方法簡便,安全有效。正確實施圍手術期的護理工作,可有效消除患者心理不利因素,提高治療效果。護理人員必須了解手術的目的、基本原理及基本操作,加強醫護配合,學習專業理論知識,做到心中有數,才能運用科學的護理方法,做到有針對性、有效的指導和護理,才能保證手術的成功。

參 考 文 獻

[1] Delling G. Pathohistology of femoral head necrosis. Orthopade,2007,36(5):404-413.

[2] Cameliet P. Mechanisms of angiogenesis and arteriogenesis. Nat Med,2000, 6(4):389-395.

[3] Khurana R, Simons M, Martin JF, et al. Role of angiogenesis in cardiovascular disease: a critical appraisal. Circulation,2005,112(12):1813-1824.

[4] 楊曉鳳,吳雁翔,王紅梅,等.自體外周血干細胞移植治療62例缺血性下肢血管病的臨床研究.中華內科雜志, 2005, 44(2):95-98.

[5] 楊曉鳳,王紅梅,許憶峰,等.超選擇性動脈干細胞移植治療創傷性股骨頭缺血性壞死的研究.中國醫藥生物技術雜志,2009,4(4):257-261.

[6] 趙德偉.骨壞死.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678.

[7] 張善欣,周方,邊劍英.心理護理在脊髓損傷患者功能康復中的作用.臨床誤診誤治,2009,22(7):49-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