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資源利用范文
時間:2023-03-13 16:37:09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水資源利用,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1.1可行性
1.1.1工程條件經過近60余年的河湖治理,特別是隨著沂沭泗河洪水東調南下續建工程的陸續完成,山東淮河流域整體防洪能力大幅提高。目前沂沭河水系骨干河道防洪標準達到50年一遇,南四湖整體防洪標準達到50年一遇,局部達100年一遇。山東省淮河流域防洪工程體系的初步建成,為實施流域洪水資源利用提供了工程條件。
1.1.2水資源稟賦條件山東省淮河流域春季干旱多風少雨,夏季濕熱多雨,冬季寒冷少雨。年降水量呈由東南至西北遞減的特點,沂沭河流域多年平均降水量803mm,南四湖流域為684mm;降水的年際之間變化幅度也較大,豐枯比210以上。降水年際變率大,連澇連旱現象時有發生;年內變率大,則表現為春旱夏澇、秋后又旱的災害演替規律。徑流與降水發生規律基本一致,但由于受下墊面條件的強烈影響,徑流的地域分布不均勻性比降水更大,年際年內變化更為劇烈。沂沭河水系多年平均天然河川徑流量為45116億m3,占全省總徑流量的2217%。據近45年實測水文資料統計分析,沂沭河多年平均出省境水量為22186億m3,其中主汛期(7月-9月)為16138億m3,占全年的71156%,有的年份超過90%。南四湖是南四湖流域洪水的唯一承泄區和重要的水資源調蓄區,也是南水北調東線工程的必經場所,據近45年的實測資料分析,多年平均入湖水量27113億m3,其中汛期入湖21128億m3,占全年的7814%;多年平均出湖水量(出境水量)16157億m3,其中汛期出湖水量11158億m3,占全年的6919%。綜上所述,山東省淮河流域汛期大量棄水為洪水利用提供了資源保證。同時也正因為水資源時空分布不均的事實,為通過優化和合理調控水利工程運行方式,挖掘洪水資源利用潛力成為可能。此外,隨著科技水平的迅猛發展和3S技術在水文水資源領域應用的普及,目前中國在雨洪監測與預報、復雜系統洪水行為模擬,以及決策支持平臺建設和應對風險的緊急處理能力等方面都得到了顯著提高,為實現流域洪水資源利用目標提供了技術條件。近年來,由于水資源短缺以及由此帶來的次生水問題的頻繁出現,水利部和國家防辦在研判宏觀形勢,認真總結治水經驗,全面分析水資源狀況與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矛盾的基礎上,開始逐步轉變治水思路,提出由洪水控制向洪水管理轉變,由單純獲取防洪減災效益向既滿足防洪減災要求、又實現雨洪資源利用的綜合效益的轉變。
1.2必要性分析
1.2.1實現區域內水資源供需平衡的需要沂沭河水系現狀年(2007年)及規劃水平年(2020年)水資源供需基本平衡,供水組成中以當地地表水為主,均占到總供水量的87%以上;當地地表水開發利用率50%左右,地下水開發利用率較低,現狀年1712%左右。沂沭河流域水資源總體上相對豐富,現狀水資源開發利用率維持在較低水平,存在進一步開發利用的較大潛力。對于南四湖水系,在多年平均年調黃河水量1312億m3基礎上,現狀年(2007年)缺水率在10%以上,引黃水占到該流域總供水量的2412%;通過引黃1511億m3,引江水1135億m3,規劃水平年(2020年)供需基本平衡,外調水占該流域總供水量的2517%,地下水供水量均占到42%以上,地下水開發利用率較高。為全面落實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2010年山東省水利廳頒布5山東省2011-2015年用水總量控制指標(暫行)6,加強了地下水特別是平原區地下水開發利用的控制力度。因此,南四湖流域水資源供給受到多種條件約束,考慮到魯西南未來發展的強大后勁,區域水資源供需形勢將更為嚴峻,存在實施洪水資源利用、補充水資源供給的必然需求。
1.2.2降低南水北調東線工程運行壓力的需要根據5南水北調東線一期工程山東省續建配套工程規劃6,南水北調東線山東段工程將于2013年底啟動運行,每年10月至翌年5月份,該工程從駱馬湖逐級提水至南四湖,經南四湖提水至東平湖,然后通過引水渠道為山東半島地區供水。若能在保障防洪安全的基礎上,在淮河流域實施洪水資源利用,將汛期部分洪水轉化為可資利用的水資源,既可緩解省內水資源短缺矛盾,又可降低南水北調東線工程的運行費用,提高全省的水資源供水保證能力。
2山東淮河流域洪水資源利用思路
2.1山東省水網建設規劃從山東省全省角度來看,魯北平原區降水量偏少,水資源嚴重短缺,水生態系統脆弱;半島地區為國家規劃建設的/藍色半島經濟帶0,未來對水資源的需求強烈。為科學盤活全省水資源量,提高水資源總體保障能力,山東省政府提出了現代化水網建設規劃,目前正在全省論證實施。現代化水網規劃的總體思路是,以南水北調東線、膠東輸水干線為主動脈,以沿線河流、渠道為經絡組成的覆蓋全省,橫穿東西、縱貫南北的/T0型水資源骨干網絡,如圖1粗黑線所示。圖1也展示了依托/T0型骨干水網的沂沭河調水線路,在山東淮河流域實施洪水資源利用的主要工程布局。山東省淮河流域洪水資源利用的基本思路是,在充分挖掘沂沭河水系、南四湖水系自身洪水資源利用潛力的前提下,通過分析沂沭河水系、南四湖水系與受水區山東半島與魯北平原區的降水遭遇概率,以及實時水雨工情,擇機調引沂沭河水系的水資源至南四湖,然后輸送至山東半島及魯北地區。
2.2沂沭河水系洪水資源利用思路沂沭河流域多為山區,利用水庫攔蓄洪水是沂沭河水系水資源開發利用的主要方式。流域內現有大、中、小型水庫共1170座,總庫容40105億m3,興利庫容22163億m3,其中大型水庫9座,控制面積580313km2,總庫容27193億m3,興利庫容14199億m3;中型水庫26座,控制流域面積107012km2,總庫容5.64億m3,興利庫容3102億m3。在沂沭河干流和主要支流上,先后興建了低水頭攔河閘壩21座。因此,依托水庫(群)實施洪水資源利用,是沂沭河水系洪水資源利用的重要方式,其可行途徑具體包括,利用天氣雷達等新信息源精確預報水庫入庫徑流、水庫汛限水位分期運用、水庫汛限水位動態控制,以及水庫群聯合調度等方式。
2.3南四湖水系洪水資源利用思路南四湖是3117萬km2匯水面積的唯一承泄區,53條河流汛期洪水集中入湖,南四湖調蓄和下游泄流能力有限,洪水易漲難消,洪水期間濱湖及下游防洪壓力大。經分析,僅利用湖泊調蓄,進一步挖掘洪水資源利用的潛力,是非常有限的。為此,本文提出南四湖流域/點面結合0的洪水資源利用思路。/點0,即在防洪除澇安全的前提下,研究南四湖控制水位汛后期調整技術,改變過去汛限水位恒定不變的做法,進行分期運用和動態控制,最大限度地控制和利用洪水資源,盡可能多地攔蓄當地地表水。/面0,就是在洪水入湖之前,在不致澇的前提下,采取有效措施將汛期洪水盡可能多地滯蓄在流域上。具體的利用方式為廢棄河道拓寬疏浚的基礎上,優化河網結構,進而通過閘壩群的聯合調控,實現洪水在河系間的互濟調配,充分挖掘因不同河系間洪水發生的不同步和洪水調控能力的差異而帶來的洪水資源利用潛力,提高河網洪水的整體調控能力。通過多次實地調研,初步確定可以通過聯通以往廢棄河道重建和優化水網的方案,具體線路見圖2,圖中虛線為需要疏浚和溝通的河道。對于湖東山丘區,可以充分利用水庫攔蓄洪水以及蓄滯洪區主動引洪補充地下水的方式,減少汛期洪水入湖量。在/面0上采取有效措施后,可在一段時間內降低入湖洪水量和集中程度,為/點0的洪水資源利用騰出了空間,二者結合起來,又有進一步挖掘洪水資源利用潛力的可能性。
3洪水資源利用的前期工作
為順利推進山東淮河流域洪水資源利用工作,近期需要開展如下工作:(1)評價流域洪水資源利用潛力,摸清家底,為洪水資源利用相關工作的開展奠定認識基礎;(2)開發水庫洪水資源利用成套技術,包括入庫洪水預報、水庫汛限水位分期運用與動態控制;(3)通過水庫群聯合調度挖掘洪水資源利用潛力;(4)研究復雜河網條件下洪水行為模擬與調控技術,分析優化河網結構優化的策略,為河道疏浚以及配套工程建設提供決策支持;(5)分析識別洪水資源利用各環節可能存在的風險,并提出應對策略;(6)分析沂沭河水系降水與山東半島和魯北地區的豐枯遭遇,科學確定引調水規模,建立綜合調配系統。此外,還要做一些基礎性工作,例如測算現狀條件下的南四湖水位―庫容―面積曲線。利用南四湖13條主要入湖河流8個具有實測懸移質泥沙資料的水文站點(為大運河后營、洙趙新河梁山閘、萬福河孫莊、東魚河魚城、洸府河黃莊、泗河書院、白馬河馬樓、十字河官莊(柴胡店)資料,通過分析表明:1960年-1980年、1981年-1990年、1991年-2000年、2000年-2008年4個時間段入上級湖泥沙總量分別為9165萬t、890萬t、278萬t、204萬t;近20年來,湖西和湖東入湖河流的年平均含沙量都處在一個較低的水平,年平均含沙量分別為01073kg/m3、0114kg/m3。說明,自20世紀60年代至今,入湖河流含沙量經歷了一個由高到低、漸趨平穩過程,河流入湖含沙量未來不會引起上級湖湖內大量淤積的現象,但過去高達2105億t的累積入湖泥沙量可能會對南四湖有效庫容造成一定的負面影響。不過,近年來湖區有多處煤礦區塌陷,并且湖區堤防逐漸加高加固,在一定程度上又增加了有效庫容。目前在工程上使用的湖泊水位―庫容―面積關系曲線,還是依據20世紀80年代的地形測量數據獲得的,其能否代表目前的狀況,亟需重新測算。
4結論
篇2
關鍵詞:資源利用 社會問題 南水北調
在我國北方地區水資源的缺乏已成為嚴重的社會問題,南水北調工程的實施就充分說明了這一點。在缺水城市,地下水往往嚴重超采,地下水每年都在速度地下降。然而,每當汛期下暴雨的時候,市區許多街道都會形成積水,行人無法通行,汽車也經常陷入其中。一方面,路面積水不能及時排出去,一方面,地下水一天天在下降,怎樣利用這些雨水的問題就擺在了我們面前。本文將立足安陽從以下幾方面淺談關于雨水的利用。
一、對雨水的觀念轉變
在城市解決暴雨內澇問題時,從前至現基本上一直采取以疏為主的措施,對如何蓄住天上水考慮的很少,或根本不考慮,老城改造如此、新區建設亦如此。針對這一問題,把如何蓄住天上放到了突出位置。在城市解決暴雨內澇問題時,如果變疏為蓄,就可以通過收集雨水來滿足室內沖洗、戶外用水、綠化用水等,節水效果將非常明顯,水資源緊張狀況也可以得到緩解。從源頭截蓄大量的雨水,在解決城市內澇問題的同時,也可以降低供水系統和污水處理系統的壓力,可謂一舉多得。
二、城市雨水利用工程的設計應用與方法
城市雨水利用設計可以廣泛地應用于很多方面,如機關企業、住宅小區、道路兩邊、停車場、城市廣場和現有坑塘都可以進行這種設計。
(一)以機關企業、住宅小區為例
(二)在停車場、城市廣場內
(三)在道路兩側綠化帶內
(四)在現有坑塘周邊修建多個過濾池,以收集不同方向的雨水。以人民公園人工湖和西營坑為例。
(五)在老城改造、新區建設時,把大型雨水控制系統工程列入規劃內。
(六)以長藤結瓜的形式做好系統工程。把機關企業、住宅小區、道路兩邊、停車場、城市廣場和現有坑塘的節水工程作為單元工程,用現有的排水主管道盡可能的把各單元工程都串聯起來。這樣,如果遇到特大暴雨,各單元工程不能消化的多余雨水也能及時排出。
三、城市雨水利用工程的社會經濟效益
相關實驗資料表明:通過城市雨水利用設計,一般可以節約用水30%,有望達到45%,同時還可以相應地減少每戶供水開發成本約900元左右。安陽市區人口70萬左右,約20萬戶,以此推算,可相應減少供水開發成本1.8億元;以2007年來說,安陽市生活用水1.3032億立方米,可節約用水0.39億立方米左右,按市價2.25元計算,用水戶最少節約水費0.87億元。
四、對雨水利用觀念內涵的延伸
(一)城鄉供水一體化是雨水利用的另一途徑
水庫的蓄水主要來自泉水和雨水兩部分。目前,據有關資料統計:安陽市境內的彰武水庫年平均供水量為2.5億m3,工農業用水為1.15億m3;河南、河北交界處的岳城水庫每年分水量為2.54億m3,實際供水量為0.12億m3。資料顯示:兩庫尚有3.7億m3的水得不到充分利用,這里面當然也包括相當量的雨水。
促進城鄉供水一體化進程的建設發展,是緩解城市供水壓力、解決城市地下水持續下降問題最行之有效的辦法。其主要因素有以下幾點:
1.隨著地下水的持續下降、水價上調以及生活、生產節約用水帶來用水量的減少,在一定時期內必將加大城市供水企業的開采成本和凈化成本,最終導致企業虧損。
2.更主要的是隨著地下水的持續下降,必將帶來地面沉降的問題,造成社會公眾財產難以估量的重大損失,導致社會的不穩定。
3.跨區域調水的職責以及地表水管理(水庫)屬于水利部門,當問題產生時,且到了非解決不可的地步時,城建部門與水利部門最終會坐到一起,協調解決。
如果實現城鄉供水一體化,使兩庫的供水潛力得到充分發揮,那么安陽市的地下水開采將每年減少3.7億m3,是安陽市年取水總量的1.4倍;節水效果十分明顯。
篇3
關鍵詞:再利用率、淡水比例、浪費。
一、問題提出:
這個課題是我在生活中發現的,對于我們平時使用的淡水資源,我們有很多不了解的地方,水是我們人類生命中重要的一部分,淡水更為珍貴,所以我想出來關于淡水利用率這個我們身邊的話題。
二、課題研究意義
淡水是人類的共同財富,但是由于諸多因素,淡水財富在以很快的速度減少,為了人類的將來,我們就要放眼于現在,把淡水資源在各個方面中各環節的浪費有所減少,或是提高淡水的利用率,從而減少淡水的流失,達到淡水資源的可持續發展,以此來引導人類及人類社會的發展。
三、課題研究方法
首先在網上查找淡水的利率能達到的百分點,浪費能達到多少,查找一些節水,再利用水率高的城市作為例子,借鑒一些好的方法,由于節水日就要到來,所以可以趁此多宣傳一下節水知識。
四、課題研究具體內容及研究過程
淡水利用率
之所以取題名為“關于淡水資源利用率的研究”重點其實并不在于研究“利用率”而在于提高“利用率”,“利用率”這一詞只為提醒人們要注意用水的作用效果,不要浪費。
以下是黑龍江省“水資源利用率”的提高實例。
黑龍江省是一個水資源總量偏少的省份,人均占水資源量低于全國平均水平。
而根據水利部預測,從現在(06年)到2040年,我省份年均用水量將以每年4.27%的速度逐年增加。顯然,在水資源總量不變的前提下,降低水消耗,提高水資源有效利用是滿足社會發展最為有效的方法。21日(06年3月),省水利廳副廳長胥信平在接受采訪時說,未來幾年,我省將在保障經建設的前提下,大力開展農業、工業和城市節水,盡快轉變以大量消耗水資源為代價的經濟增長方式,并形成有利于建設水型社會的用水體制和機制,農業:潛力巨大的節水大戶。
“我省是農業大省,農田灌溉用水占社會用水量的70%”,而且前全省農田灌溉水利用系數僅為0.47,因此開展農業節水包括基礎設施的建設,改造和節水灌溉技術的推廣。
由于黑龍江省推廣了節水灌溉水稻的模式,因此由水稻年均用水量為160~170億立米,占全省農業用水量93%,在不需花什么錢的情況下減少30%~40%。
此外,以經濟手段來促進農業節水也是行之有效的措施,目前,黑龍江省除少數試點地區外,絕大部分地區農業用水仍沿襲按畝收費的老辦法。由于用多用少都要納稅同樣的水費,導致水資源浪費現象十分驚人,按照日前0.47的農田灌溉水利用系數計算,全省農業生產中每年被浪費掉的水資源就接近100億立方米。因此開展農業水價改革,變按畝收費為按方收費,在農村實行計量供水,以經濟手段促進節水就十分必要而緊迫。
隨著“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戰略的實施,我省經濟持續快速增長,工業用水也逐年增加,據了解,目前我省(黑龍江)工業用水的重復利用率只有55%,而在節水措施發達的國家,已經達到90%,此外,我省城市輸水配水管網和用水器具的漏失率高達20%,這一低一高兩個指標說明我省工業節水空間十分巨大。
以上是黑龍江對“淡水的利用率”,從中我們可以總結出如下幾點方法
1結合實際:就是要因地制宜,黑龍江省因為是農業大省,所以在農業浪費水上做出了合理的方案,才有了如年的成績,因此在提高“水資源利率”的首要方面就是因地制宜,結合實際情況。
2利用各種手段:從黑龍江省隊提高“淡水資源利用率”中我們可以看出很常見的收費,用經濟來控制淡水浪費,這不僅能控制住水的浪費,而且提高經濟效應,同時也帶動了人民的節水意識。
3引進器材:在這個科技發達的時代,我們可以引進先進的器材或是合理節能器材,這樣就可以減少淡水的浪費或是再利用。
4樹立正確節水意識:怎樣做取決人的主觀意識,只有樹立正確的節水意識,才能積極與“淡水利用率”提高的活動中來。
以上幾點是我自愛黑龍江省“淡水資源利用率”中得出的幾點結論,下面,我將提供一些從網絡中查找出的方案。
Ⅰ要提高用水率和效益,就要通過科學管理和技術創新降低單位產生的用水量,通過優化配量水資源,合理調整經濟結構和產業布局來實現水資源的高效利用
Ⅱ要建立促進全社會節水的機制,必須要建立一套完善的制度來規范水資源供需關系變化時的經濟利益關系變化,使這種經濟利益的變化有利于水資源的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通過經濟利益的驅動形成節水激勵機制,使節水成為人們的自覺行為,簡單的說,就是要明確水權,培育和發展市場。
A:首先要明晰水權,在市場經濟中,水交易實質上是水權的交易,通過市場配置水資源,必須要明晰水權。其次,要加強水權管理,自愛水資源緊缺狀態下,取得水權要付出代價,需交納水資源費并保護水權擁有者的權益,再次,要允許水權交易,培訓和發展水市場,必須允許水權擁有者讓出水渠并獲益。
B:要形成節水機制,就要改革水資源管理體制,推進生產關系的變革。水權管理制度是一種市場經濟體制相適應的水資源權屬管理制度,通過明晰水權確立生產者和消費者在水資源決策上平的經濟和法律地位,形成政府宏觀調控過的決策機制、以價格為主的信息機制、以利益關系為驅動的動力機制和通過市場交易配置資源的機制。
C:除了建立水權制度,改革水資源管理體制、實行總量控制與定額管理相結合的基本管理制度,還須制定一系列經濟政策,以經濟手段促進節水,通過用水行為產生的利潤,引導消費者和生產者調整用水行為,從而引導水資源的重新配制。
通過上述的一些建議,“淡水資源利用率”會有一個新的突破,這不僅能夠造福于現在,還可以造福于未來。
水是生命的源頭,沒有水就是沒有生命,珍惜淡水,就是在延長人類的壽命。
篇4
【關鍵詞】綠色建筑;節水;水資源利用
綠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壽命周期內,最大限度地節約資源(節能、節地、節水、節材)、保護環境和減少污染,為人們提供健康、適用、高效的使用空間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建筑。綠色建筑是可持續發展理念引入建筑領域的結果,將成為未來建筑的主導趨勢,其中,節水是實現綠色建筑的一個關鍵環節。建筑水系統不僅涉及建筑內外的給水排水系統、設施、水資源利用等,還涉及與生態環境相關的人工水環境系統,包括人工水體與景觀綠化等。建立良性的水循環系統,需要統籌管理各種水資源,減少用水量和污水排放量。
規劃、設計、建設合理完善的給排水系統。優先采用高效節能的供水系統,如采用無負壓供水(利用市政余壓)系統;高層建筑生活給水系統分區合理,低區充分利用市政供水余壓,高區采用減壓分區時減壓區不多于一區,每區供水壓力不大于0.45MPa;也可采取減壓限流的節水措施,如生活給水系統入戶管表前供水壓力不大于0.2MPa。本著治污為本的原則,應設有完善的污水收集和污水排放等設施,對已有雨水排水系統的城市,室外排水系統應實行雨污分流,避免雨污互混。要合理規劃雨水排放渠道、回滲途徑,保證排水渠道暢通,減少雨水受污染的幾率,盡可能合理利用雨水資源。雨污水收集、處理及排放系統不應對周圍人與環境產生負面影響。沖廁廢水與其他廢水宜分開收集、排放,分質排水系統的目的就是將室內盥洗、洗浴等優質雜排水或雜排水作為再生水源,在處理后作為雜用水,以減少市政供水量和污水排放量。
開發利用中水。所謂中水系統,是指將生活雜排水或輕度使用過的廢排水匯集,并經過簡易凈化處理,控制于一定的水質標準后,再重復使用于非飲用水及非與身體接觸的生活雜用水。一般家庭日常生活使用的總用水量中,沖洗廁所之用水量約占24%,再加上園藝、清潔用水、一共有32%的用水量可用中水,如果這些雜用水采用高度凈化的自來水,可謂極其浪費,若能全面改用較低水準的中水,顯然是較為生態的設計。大區域的中水系統,可結合機關大樓、學校、住宅、飯店等區域集中設置,將這些區域或大樓的雜排水或污水就近收集、就地處理、就近回收使用;小規模的中水系統將一般生活雜排水收集處理后,提供建筑內沖廁用水或作為空調主機的循環用水等用途。我國的建筑排水量中生活廢水所占份額為69%,賓館、飯店為87%,辦公樓為40%,如果將這些水收集起來經過凈化處理成為中水,用作建筑雜用水和城市雜用水,如沖廁所、道路清掃、城市綠化、車輛沖洗等雜用,從而替代等量的自來水,將節省大量的自來水。由于中水工程初期投資較高,所以要想制定成標準規范至少在目前看來是比較難于讓開發商接受的。但是從長遠看,在水資源越發缺乏的情況下,建設第二水資源——中水勢在必行,是今后節約用水發展的必然方向。
增強雨水的管理、增加雨水的利用率。規劃設計好雨水的徑流途徑,包括地面雨水和建筑屋面雨水,如小區中公共活動場地、人行道和露天停車位可采用透水鋪裝材料,以利于雨水滲入;雨水排放的管道使用滲透管或穿孔管,使其兼具滲透和排水的功能;另外還可以采用景觀駐留滲水池、屋頂花園及中庭花園、滲井、綠地等增加滲透量,同時兼具達到消減洪峰、減輕市政雨水管網排水壓力的作用。在降水量大的地方,還可規劃設計雨水收集、處理、儲存、回用等設施,雨水收集回用系統應設置雨水初期棄流裝置和雨水調節池,可與綠地或住宅水景設計相結合,對所收集的雨水進行單獨人工處理或進入住宅中水處理系統,處理后的雨水可用于室外綠化、景觀用水、公共建筑空調冷卻用水也可送至各用戶水器具中以供使用。
采用節水器材。陶瓷閥芯節水龍頭和充氣水龍頭的使用。目前節水型水龍頭大多采用陶瓷閥芯水龍頭,這種水龍頭與普通水龍頭相比,節水量一般可達20%~30%,與其它類型節水龍頭相比,價格較便宜,因此,應在居民樓等建筑中大力推廣使用這種節水龍頭;充氣水龍頭是在國外使用較廣泛的節水龍頭,據報道可節水25%左右,應在我國逐步推廣使用。使用小容積水箱大便器,目前我國正在推廣使用6L水箱節水型大便器,并已有一次沖水量為4.5L甚至更少水量的大便器問世,應在保證排水系統正常工作的情況下使用小容積水箱大便器,否則會帶來管道堵塞、沖洗不凈等問題。兩檔水箱在沖洗小便時,沖水量為4L(或更少),沖洗大便時,沖水量為9L(或更少)。以色列的建筑法規中規定所有新建筑必須安裝兩檔沖洗水箱,我們認為在我國也應大力推廣兩檔水箱,因為一天之內,人的小便次數遠遠高于大便次數。以三口之家為例,若每人每天大便1次、小便4次,使用現有9L水箱,一天要用水135L,使用6L水箱,一天用水90L,若使用兩檔水箱,一天用水僅為75L。使用兩檔水箱的另一個優點是不需要更換便器和對排水管道系統進行改造,因而尤其適用于現有建筑便器水箱的更新換代上。當然,人類排泄物的安全衛生處理方法不一定必須使用水洗廁所,例如1930年由瑞典工程師里查德.林德斯特倫(Richard Lindstrom )所發明的“不用水的堆肥坐便器”、1996年英屬哥倫比亞大學亞洲研究機構(Institute of Asian Research)設計的與自然通風的“不用水的堆肥坐便器”就是很好的例子,如果這種坐便器能夠通過改良在我國得到推廣,將會為我國的節水事業做出莫大的貢獻。
綠色污水處理。現在城市污水處理完全依賴于市政排污管網,但它使都市水域生態弱化、水資源枯竭、土壤循環分解喪失功能,更重要的是,都市污水管道系統的經費過于龐大,一個永續發展的人類社會并不能百分百的依賴集中型污水處理系統,反而必須發展一些更分散、更生態、更多用途的污水處理設施,如人工濕地污水處理系統。人工濕地污水處理就是利用人工濕地中水生植物高度吸收污染的能力,來代替污水之二、三級污水處理功能的生態處理法。人工濕地污水處理系統利用燈芯草、薏草、蘆葦、香蒲等高密度生長于濕地的挺水植物的根莖部系統的分解活動,來達到凈化水質的功能,對于懸浮固體、有機物、氮磷營養物、重金屬及微生物,均有高效率的凈化效能,此系統規模可以處理小至家庭雜排水,大至都市污水、農工業廢水重油污染及垃圾掩埋場滲出水等污水。人工濕地污水處理系統是低成本、低維護、低技術的污水處理方法,同時產生更少的臭味,使用壽命也更長。在美國現行混凝土造的處理槽、消化器的設備費每處理1m3的廢水必須花費350—700美元,但人工濕地污水處理系統花費則低于5美元,花費不到1%。
結語:在水資源日益短缺,水污染日益嚴重的今天,倡導綠色建筑理念,從規劃合理的給排水措施、開發利用中水雨水資源、提倡使用節水型器具,到增加綠色濕地景觀來彌補現行污水處理政策之不足,全方位地開發利用水資源,形成完善的水循環系統,應該成為今后建筑發展方向的主導。 [科]
【參考文獻】
[1]林憲德.綠色建筑生態·節能·減廢·健康(第2版).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11,9.
篇5
關鍵詞:水資源;合理利用;管理策略
水資源可持續利用是一個嚴肅的課題,是人與自然和諧共處所必須要解決的問題。既要滿足當代人的需要,又不能對后代人的需要構成威脅。加強水資源管理、保護、合理開發利用是提高水資源利用率、發揮綜合效益、保障經濟發展的需要,是立足當前、著眼長遠、造福人民、改善生態環境的一項重要國策,必須用系統的、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的觀點,從戰略高度認識水資源的重要性,以有限的水資源支撐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
1.我國水資源現狀
我國是―個水資源短缺的國家,水資源總量居世界第六位,按人均水資源量計量,人均占有量為2500立方米,為世界人均水量的1/4,世界排名第110位,被聯合國列為13個貧水國家之一。目前,全國668座城市中,有400多座城市缺水,年缺水量6O多億立方米。水資源日益短缺,合理開發、利用水資源,保護生態環境,維護人與自然的和諧,已經成為二十一世紀人類共同的使命。水資源危機將會導致生態環境的進一步惡化。為了取得足夠的水資源供給社會,必將加大水資源開發力度。水資源過度開發,可能導致一系列的生態環境問題。水污染的嚴重,既是水資源過度開發的結果,也是進一步加大水資源開發力度的原因,兩者相互影響,形成惡性循環。目前,我國水資源開發利用率已達19%,接近世界平均水平的三倍,個別地區更高。
2.水資源利用及管理中存在的問題
現在人們對于生態環境的干預越來越嚴重,致使生態環境急劇惡化;工農業的用水沒有合理的規劃,水資源的利用得不到高效、合理的開發;水資源短缺,供求失衡;沒有高效的管理水資源,生態環境急劇惡化;山地地區的水資資源保護降低,出山徑流的變幅日益突出;河流的下游地區生態問題嚴重,沙漠化問題突出;上游與下游的水資源失衡,下游的河流干枯,下游的地下水開采加重。
河流發生突出的問題,關鍵原因是沒有對水資源實行可持續規劃,沒進行綜合的干預。首先,對于河流缺少合理的規劃和起初的水權的界定,致使流域內原來的水權合同沒有效力;其次,人工體系、生態系統和經濟的發展之間對于水資源的占有矛盾越來越突出,這就會造成生態得不到合理的保護;第三,由于有關政策的失衡,導致引導的力度沒有合理的發揮。
因此,流域發生水危機的主要原因還是流域水資源的總量出現嚴重匱乏,除此之外,因為流域內較長的一段時間里對于水資源沒有進行有效的控制,導致了流域內的生態環境破壞日趨嚴重。
3.水資源利用及管理策略
1)制定水資源的開發利用規劃
既要綜合考慮水資源與社會經濟、生態環境之間的協調、健康、有序發展,又要做到地表水、地下水和跨流域調水的合理配置,以便實現水資源的的高效利用。在水資源調配原則方面,適度利用地表水,合理開發地下水,地表水與地下水統一調配,合理利用,要合理分配各地州用水,除滿足經濟社會用水外,還要保障生態用水。要大力發展節水產業,不斷優化產業結構,努力提高水土資源的利用效益。
2)依法治水,實現水資源的統一管理
水資源是一種動態的多功能的自然資源,是生態與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地表水、地下水互相轉化,城鄉水資源不可分割,水行政主管部門必須加強對地表水、地下水、進行統一管理,統籌安排。必須由水行政主管部門統一組織,擬定水長期供求計劃、水量分配方案,并監督實施;組織擬定江河、湖泊的水功能區劃,核定水域的納污能力,嚴格控制排污口的設置。強化城市規劃、重大建設項目的水資源和防洪論證工作,強化取水許可管理和水資源費征收工作。
3)大力推行節水政策
建設節水型社會中國水資源短缺,人均占有水資源不足,屬于嚴重缺水。合理開發、利用、節約和保護水資源,防治水害,實現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但是用水效率低、浪費資源的現象普遍存在。中國農業用水量大,減少高耗水農作物的種植面積,水的重復利用率低,采取管道輸入、噴、滴灌等節水措施,要根據水資源情況,合理調整農業種植結構,通過政府引導和資金扶持,鼓勵農民投資興建節水灌溉工程。在生活用水方面,跑、冒、滴、漏現象嚴重,降低城市供水管網漏失率,應當制定節水措施方案,配套建設節水措施。工業生產工藝水平落后,耗水量大,應當采用先進技術、工藝和設備,提高水的重復利用率,政府在安排農業投資上,向節水灌溉傾斜,最大限度地滿足人類生活和社會經濟發展對水的需求。
4.結束語
水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基礎性自然資源,是一個國家和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基礎。隨著水資源短缺在世界范圍內的蔓延,水資源問題已成為世界普遍關注的問題之一,它不僅影響我國的經濟、社會、生態安全,而且還影響全球人類的可持續性發展。我國水資源狀況極為不樂觀,其形勢有不斷惡化的趨勢。若不及時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水資源危機在不久的將來會成為所有資源問題中最為嚴重的問題,并會成為制約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一大資源瓶頸。近年來,隨著人口增加與工農業的迅猛發展,一方面社會對水的需求量急劇增長,另一方面水環境不斷惡化,水資源緊缺已成為一個全球性的問題,由于水的供需矛盾日趨尖銳,工農業競相開發地下水,地下水嚴重超采,造成地下水位持續下降,從而出現大面積降落漏斗和地面沉降,建筑物破壞現象,有的已造成資源難以再恢復。水資源是有限的,也是其它資源無法代替的,如果不引起人們的高度重視,進行科學管理,合理開發,其后果難以估量。
參考文獻:
篇6
關鍵詞:再利用率、淡水比例、浪費。
一、 問題提出:
這個課題是我在生活中發現的,對于我們平時使用的淡水資源,我們有很多不了解的地方,水是我們人類生命中重要的一部分,淡水更為珍貴,所以我想出來關于淡水利用率這個我們身邊的話題。
二、 課題研究意義
淡水是人類的共同財富,但是由于諸多因素,淡水財富在以很快的速度減少,為了人類的將來,我們就要放眼于現在,把淡水資源在各個方面中各環節的浪費有所減少,或是提高淡水的利用率,從而減少淡水的流失,達到淡水資源的可持續發展,以此來引導人類及人類社會的發展。
三、 課題研究方法
首先在網上查找淡水的利率能達到的百分點,浪費能達到多少,查找一些節水,再利用水率高的城市作為例子,借鑒一些好的方法,由于節水日就要到來,所以可以趁此多宣傳一下節水知識。
四、 課題研究具體內容及研究過程
淡水利用率
之所以取題名為“關于淡水資源利用率的研究”重點其實并不在于研究“利用率”而在于提高“利用率”,“利用率”這一詞只為提醒人們要注意用水的作用效果,不要浪費。
以下是黑龍江省“水資源利用率”的提高實例。
黑龍江省是一個水資源總量偏少的省份,人均占水資源量低于全國平均水平。
而根據水利部預測,從現在(06年)到2040年,我省份年均用水量將以每年4.27%的速度逐年增加。顯然,在水資源總量不變的前提下,降低水消耗,提高水資源有效利用是滿足社會發展最為有效的方法。21日(06年3月),省水利廳副廳長胥信平在接受采訪時說,未來幾年,我省將在保障經建設的前提下,大力開展農業、工業和城市節水,盡快轉變以大量消耗水資源為代價的經濟增長方式,并形成有利于建設水型社會的用水體制和機制,農業:潛力巨大的節水大戶。
“我省是農業大省,農田灌溉用水占社會用水量的70%”,而且前全省農田灌溉水利用系數僅為0.47,因此開展農業節水包括基礎設施的建設,改造和節水灌溉技術的推廣。
由于黑龍江省推廣了節水灌溉水稻的模式,因此由水稻年均用水量為160~170億立米,占全省農業用水量93%,在不需花什么錢的情況下減少30%~40%。
此外,以經濟手段來促進農業節水也是行之有效的措施,目前,黑龍江省除少數試點地區外,絕大部分地區農業用水仍沿襲按畝收費的老辦法。由于用多用少都要納稅同樣的水費,導致水資源浪費現象十分驚人,按照日前0.47的農田灌溉水利用系數計算,全省農業生產中每年被浪費掉的水資源就接近100億立方米。因此開展農業水價改革,變按畝收費為按方收費,在農村實行計量供水,以經濟手段促進節水就十分必要而緊迫。
隨著“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戰略的實施,我省經濟持續快速增長,工業用水也逐年增加,據了解,目前我省(黑龍江)工業用水的重復利用率只有55%,而在節水措施發達的國家,已經達到90%,此外,我省城市輸水配水管網和用水器具的漏失率高達20%,這一低一高兩個指標說明我省工業節水空間十分巨大。
以上是黑龍江對“淡水的利用率”,從中我們可以總結出如下幾點方法
1結合實際:就是要因地制宜,黑龍江省因為是農業大省,所以在農業浪費水上做出了合理的方案,才有了如年的成績,因此在提高“水資源利率”的首要方面就是因地制宜,結合實際情況。
2利用各種手段:從黑龍江省隊提高“淡水資源利用率”中我們可以看出很常見的收費,用經濟來控制淡水浪費,這不僅能控制住水的浪費,而且提高經濟效應,同時也帶動了人民的節水意識。
3引進器材:在這個科技發達的時代,我們可以引進先進的器材或是合理節能器材,這樣就可以減少淡水的浪費或是再利用。
4樹立正確節水意識:怎樣做取決人的主觀意識,只有樹立正確的節水意識,才能積極與“淡水利用率”提高的活動中來。
以上幾點是我自愛黑龍江省“淡水資源利用率”中得出的幾點結論,下面,我將提供一些從網絡中查找出的方案。 轉貼于
Ⅰ要提高用水率和效益,就要通過科學管理和技術創新降低單位產生的用水量,通過優化配量水資源,合理調整經濟結構和產業布局來實現水資源的高效利用
Ⅱ要建立促進全社會節水的機制,必須要建立一套完善的制度來規范水資源供需關系變化時的經濟利益關系變化,使這種經濟利益的變化有利于水資源的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通過經濟利益的驅動形成節水激勵機制,使節水成為人們的自覺行為,簡單的說,就是要明確水權,培育和發展市場。
A:首先要明晰水權,在市場經濟中,水交易實質上是水權的交易,通過市場配置水資源,必須要明晰水權。其次,要加強水權管理,自愛水資源緊缺狀態下,取得水權要付出代價,需交納水資源費并保護水權擁有者的權益,再次,要允許水權交易,培訓和發展水市場,必須允許水權擁有者讓出水渠并獲益。
B:要形成節水機制,就要改革水資源管理體制,推進生產關系的變革。水權管理制度是一種市場經濟體制相適應的水資源權屬管理制度,通過明晰水權確立生產者和消費者在水資源決策上平的經濟和法律地位,形成政府宏觀調控過的決策機制、以價格為主的信息機制、以利益關系為驅動的動力機制和通過市場交易配置資源的機制。
C:除了建立水權制度,改革水資源管理體制、實行總量控制與定額管理相結合的基本管理制度,還須制定一系列經濟政策,以經濟手段促進節水,通過用水行為產生的利潤,引導消費者和生產者調整用水行為,從而引導水資源的重新配制。
篇7
1.1區域內水資源總體分布不均勻
松花江流域是東北地理區域內水資源總量最豐沛的地區,然而,該地區的整體工業水平則不高,大部分地區是國家所有形式的大農場,是國家主要的產糧區。而與之相比,遼河流域內的水資源總量明顯偏少,但是該區域尤其是遼河的中下游地區,是整個東北地區工業水平最為發達的地區之一,在這里廣泛集中了大量的重工業生產基地,對于水資源的需求量十分的巨大,而該地區水資源總體偏少的情況造成了水資源的供需矛盾十分突出。例如:遼河流域地下水資源的開發潛力已經非常有限,一些用水量較大的城市,由于過量開采地表水,致使地下水水位下降,對水資源的正常循環產生了不利影響。目前全流域共打機電井400000眼,地下水開采量達到25224000000m3,占總供水量的46.31%。因此,地域分布不均衡的狀況制約了東北地區經濟社會的整體發展。相對應的,也造成了水資源缺乏地區的生態環境問題。
1.2水資源利用方式不合理
東北地區水資源利用過程中存在的一個最為突出的問題就是地表水的開發利用程度和水平較低,而相對于地表水的開發相對落后的現狀,地下水資源的開發利用則明顯的處于嚴重超標的的狀態。例如:松花江流域地表水資源的開發利用程度偏低,地下水資源的開采率較高。遼河流域區水資源的各項開發利用指標均大于松花江流域地區,特別是地下水資源的整體開采率和能夠開采率有的地區已接近或者超過100%,有的城市和地區的地下水已經處于超警戒值的超采狀態,整個地下水資源的開發潛力已經達到了極限。
2水資源利用過程中的生態環境問題突出
2.1水質污染已成為東北地區最嚴重的環境問題
東北地區是我國著名的老工業基地,城市密集,大量的工、農業和城市生活污水,未經處理或處理未達標就直接排入江河,水污染問題十分嚴重。嚴重的水質污染使有限的水資源喪失了開發利用價值,水生生態系統破壞,嚴重影響城市居民集中飲用水源的質量。水污染問題進一步加劇了水資源的供需矛盾,嚴重影響地區生態和環境質量以及人畜飲水安全。
2.2一些地區的土地荒漠化問題嚴重
土地荒漠化的主要類型包括沙漠化、鹽堿化和水土流失等形式。東北地區近幾十年的發展過程中,一些地區因過度追求經濟效益,忽視了工農業經濟發展過程中的生態環境保護工作造成了東北西部的科爾沁、松嫩和呼倫貝爾三大地區嚴重的土地沙化現象,這三大沙地的總面積約為80000km3。在地質歷史時期,這里沉積了相當厚的中、細沙層,沙地被草本植被覆蓋并發育形成古土壤。但由于人類活動破壞了地表植被和土壤,導致一些地方沙丘活化和土地沙漠化。近半個世紀來,東北西部沙漠化面積急劇擴大,“三北”防護林的建成,部分地區的土地沙漠化得到治理,但就總體而言,土地沙漠化仍在發展。
3東北地區應對水資源利用和生態環境問題的策略
3.1科學正確的認識東北地區的整體生態和環境質量狀況
東北地區的整體環境和生態狀況,相對而言在全國范圍內還算不錯。在一些地區的一些環境領域內有一些嚴重的問題,但是隨著現代社會國家政府和廣大人民群眾在環境保護方面的整體意識的提高,這些問題相信能夠得到很好的治理。在遵循自然規律的基本前提下,要做好生態恢復以及環境保護工作。東北老工業基地的振興必須要在良好的生態條件和環境條件基礎之上開展,在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的過程中,也要保護和恢復好東北地區的生態與環境,做到生態環境的保護與經濟的發展協調可持續,從而為本地區的社會經濟的整體可持續發展提供堅實的環境生態基礎。
3.2科學合理的進行水資源的配置,確保生態環境保護方面的需水要求
為了實現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保護好生態和環境,根本的對策是通過建設高效、節水、防污型社會,節制社會經濟用水,切實保證生態和環境需水,合理配置水資源。生態需水量的計算要跟區域的年降水量、區域水資源開發利用率及社會經濟條件結合起來。對于降水量小于400mm的半干旱地區,生態需水量的計算與濕潤半濕潤地區的生態需水量要加以區分,降水量大于400mm的半濕潤地區與東部濕潤地區面上(河道外)生態需水量可由天然降水滿足,生態系統較為穩定。
3.3科學正確的認識東北地區生態環境保護的問題,加強環境生態質量的監測工作,走社會的可持續發展道路
篇8
關鍵詞:水資源規劃利用,水資源潛力 ,水資源途徑
Abstract: this paper my county water resources development and planning with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and problems,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water resources sustainable utilization, and put forward the reasonable utilization of water resources of the model. How to reasonable use my county of limited water resources, so as to produce the biggest economic benefits and social benefit are particularly important.
Keywords: water resources planning to use, water potential and water resources way
中圖分類號:TV213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陸良縣地處云南省東部,位于東經103°23‵——104°02‵,北緯24°44‵——25°18‵,南北長628公里,東西寬65.6公里,總面積2018.82平方公里,縣城東鄰羅平,西靠宜良,南連石林、師宗,北接曲靖、馬龍,距省會昆明125公里,距市府曲靖65公里,境內陸良壩子為云南省第一大壩子,面積為771.99平方公里,占全縣總面積的38.2%,壩區平均海拔1840米,北有竹子山最高峰海拔2577米,西有牛頭山最高峰海拔2493米,東有龍海山,最高海拔2687米,三面環山,使陸良壩子呈三角形,自東北向西南展開,成為一個典型的高原、山地、丘陵、盆地相間的地貌特征。
南盤江自響水壩入境后,從壩子中間遷回過境,經西橋入峽谷石板潭入宜良,在縣境內,南盤江左有馬家河,謝家河、馬街大沙河、莊上河、麥子河、阿油堡河、杜公河、閻芳河、馬場河、甘河等10條,右岸有大板溝、麥地溝、板橋河、西華寺河、永清河、赫非河等主要支流,呈樹枝狀匯入,響水壩以上徑流面積2486平方公里,西橋閘以上徑流面積3366平方公里,石板潭以上徑流面積3970.6平方公里。
1.水資源開發利用規劃
因為許多方面都需要使用水,為了發展經濟,改善人民生活,就要設法增加水的供應量,就要根據需要與擁有的手段把水資源開發出來,所謂開發資源就是本來有一些水資源是客觀存在的,但是我們沒有把它控制起來為我所用,現在我們來采用適當的方法把它們變成我們可以控制起來的可以使用的水量,所謂利用就是把已經開發出來的水資源合理地分配,采用合理方法使用,以求得最好的經濟效益。
水資源區別于其他資源的最大特點是,水是水續再生的資源,就水資源而言,開發利用的越早,產生的效益就越大,陸良縣的水資源到目前為止,開發利用率還比較低,具有很大的開發利用潛力,因此,充分挖掘水資源的潛力,把有限的水資源最大強度地開發利用起來,就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意義。
2.水資源的現實潛力
因為現實潛力的挖掘和發揮具有投效少、周期短、見效快的特點,是水資源開發利用過程中一項省費的工程,由于水利工程普遍老化失修,用水浪費現象嚴重以及水污染不斷加強,全縣水資源的現實潛力很大,開發利用水資源,必須充分注意其現實潛力的挖掘。
2.1蓄水與供水潛力
目前,由于水利工程老化失修,不能正常發揮效益,全縣普遍存在著水利工程實際供水能力達不到設計供水能力的問題,到1998年底,全縣共有水利供水工程2128件,設計供水能力為30735.7萬立方米,但實際供水能力僅為22765.7萬立方米,占設計供水能力的74%;就全縣的水利工程來看,沒有一件水利工程的實際供水能力達到設計供水能力,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差距,這說明,現有水利工程的蓄水能力和供水能力存在潛力還很大,通過對現有水利工程的配套、維修,更多的水資源將得到蓄積和使用,現有水利工程存在的主要問題是:主體工程質量差、不配套,影響水量供給,對此,要盡快加以解決,以利蓄水和供水潛力的挖掘和發揮。
2.2節水潛力
由于用水浪費現象的嚴重,節水已成為提高水資源利用率、增加可利用水量的一條重要途徑。農業是節水潛力最大的部門,目前,全縣農業灌溉普遍是大水漫溉,灌溉節水技術的推廣運用較少,再加上渠道破壞嚴重,渠系利用系數僅為0.45~0.55左右,用水管理粗放,所以,灌溉用水的浪費十分突出,根據調查,陸良縣中樞鎮水田916.9立方米/畝,旱地447.7立方米/畝,板橋鎮水田1113.8立方米/畝,旱地487.5立方米/畝,三岔河鎮水田927立方米/畝,旱地247立方米/畝,馬街鎮水田1006.4立方米/畝,旱地426立方米/畝,地處龍海山區的二個鄉(活水鄉、龍海鄉)水田926.4立方米/畝,旱地438立方米/畝,大莫古水田1027.3立方米/畝,旱地371.7立方米/畝,小百戶鎮水田767.1立方米/畝,旱地371.7立方米/畝,芳華鎮水田790.8立方米/畝,旱地474.6立方米/畝。
工業同樣具有很大的節水潛力,陸良縣的工業萬元產值用水量在2000~5000立方米/萬元不等,但我國工業用水最為先進的青島市,1981年制造業萬元產值用水量僅為63立方米,加上可用海水在內,也只不過為129立方米,以此衡量,推行工業節水勢在必行。
此外,城鄉居民的生活用水也有很大的節水潛力,據調查全縣未安自來水網的地區,平均每人每日用水50升,而擁有自來水,每人每日用水量高達276升以上,二者之間相差5倍多,這反映出城市中浪費水的現象確實較為突出,因此,必須加強對節約用水的宣傳教育,提高全民的節約用水意識,同時,以水價調整作為杠桿,培養愛水、節水的良好社會風尚和日常生活習慣。
2.3水質性增水潛力
水質性缺水已成為陸良縣水資源開發利用面臨的一個嚴峻問題,目前,由于水污染正在不斷蔓延,水質性缺水日趨嚴重,防治水污染并以此增加可利用水量將具有很大的潛力和十分廣闊的前景。
陸良境內的南盤江段的污染,使水體含有大量有毒有害物質,超過國家規定的可利用水質標準,不能為工農業生產和廣大人民群眾日常生活使用,造成水資源的極大破壞和浪費,在這種情況下,只有大力開展水資源的防治,扭轉目前惡化趨勢,使水質從根本上得到好轉,才能挖掘出水質性增水的潛力。
3.水資源潛在潛力
潛在潛力主要指待建立工程可能提高的水資源利用程度,也就是說,對于那些尚未開發利用的水資源,要通過修建水資源工程的途徑,對其加以開發利用。
陸良縣的水利建設已取得了巨大的成效,但水資源的控制的能力和開發利用率都還很低,所以水資源的潛在能力還很大,認識這一點,對做好本世紀的水資源開發利用極為重要。
由于全縣現有水資源工程分布不平衡,各地的水資源開發利用程度不一,加之水資源數量本身的影響,全縣水資源的潛在能力各地高低有別,大小不等。
陸良縣水利工程數量多,類型全,調節能力強,水資源開發利用程度居于曲靖市前列,但是,陸良縣的水資源控制能力和開發利用率只有四分之一,尚有相當大的一部份沒有得到開發利用,因此,開發水資源的潛在潛力,是一項長期性的戰略性工程,必須立足長遠,認真做好開發利用的規劃工作,以此指導今后全縣水資源的開發利用。
4.開發利用水資源潛力的途徑
開發利用水資源的潛力,應圍繞水利工程的新建以及維修配套和改、擴建,增強對水資源的控制能力,同時,要在農業、工業生產中推廣運用節水新技術,向節水要潛力,此外,還要加快水污染的治理步伐,盡快把污染的那部份水源還原成可利用水源。
4.1在開發利用潛力的實踐過程中,則要注意處理好下面兩個方面的問題:要多水源、多系統實行聯合運行,優化調度水資源。實踐證明,實行水資源工程的聯合運行,優化調度水資源能充分利用已建各種工程系統,在時間上、空間上再重新安排江河,水庫的水量及水位,使水資源的蓄泄實現更大范圍的合理化、科學化,從而有效地解決水資源時空分布不平衡的矛盾,充分發揮其潛力。
水資源的優化調度應根據水情、農情全面安排,每年的11月至次年4月為枯水期,這期間主要做好江河、水庫、壩塘的蓄水、保水,主要河流、水庫要千方百計保住水量,控制出流,5-8月份是雨季,是農作物的用水進入高峰期,做好全縣水資源高度集中調配,保證全縣農作物用水需求,確保全年糧食豐收。
篇9
關鍵詞:水資源規劃給水排水
傳統的或現行的城市給水排水專業規劃的基本要求是:如何滿足城市生產與生活用水的需求和保證排水快速安全;而城市流域水資源循環利用與可持續發展規劃概念是:除保證城市生產與生活用水的需求和安全外,是將一個城市或一個區域的供水或污水廢水都把它看成是一種資源,而對這種資源進行系統的規劃,使之合理的進行處理與循環利用,達到本區域或本流域的水環境平衡,保持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構筑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城市。
1社會水循環與自然水循環的關系
社會水循環是自然水循環的一個附加組成部分,對自然水循環產生強烈的相互交流作用,不同程度地改變世界上水的循環運動。開發利用水資源是人類對水資源時空分布進行干預的直接方式,在人類大興水利帶來巨大生產效益和能源效益的同時,社會水循環對自然水循環帶來的負面影響也日益顯現出來。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①水循環的途徑被改變(時空變化),人工水庫、人工運河、大壩、長距離跨流域引水等水利工程都大規模地截流水量,改變水循環的途徑,使下游河段過水量減少,甚至干涸,導致河流對地下水補給量銳減。跨流域的調水,會加大地表水分支流域,水流的分散性增強,有可能影響地表水的更新周期和運動節律;②水循環量發生變化。人類提取的徑流量每年達到全球可更新水資源量的10%左右,顯著地改變了地表河流的入海量,使得不同層次區域上水循環量發生了顯著的變化。③水質的變化,水體經過人類用水循環的干擾后,在水中化學物質的種類和數量上都有了極大的增加。污染源包括未處理的污水、化學排放物以及農田中沖刷的和滲入地下的農用化學品。
2我國社會水循環現狀與傳統城市給排水規劃觀念的反思
目前,我國總體上來看,社會水循環仍是一種粗放式、單向流的循環機制。即從流域上游或地下水含水層取水,經過用戶一次利用之后,大部分排放至下游水體中。在整個水循環過程中,水只是一次性得到利用,并沒有形成負反饋機制。全國可開采水資源總量的58%已經被使用,工農業發展和生活用水的增長全部依靠增加水資源的開采量來得到滿足。但是,這些用于農業,農灌尾水和農田徑流挾帶著大量的化肥、農藥回歸水體,城市用戶產生的大量污水大部分直接排放,不斷地加大了對自然水循環的干擾,從而造成了兩者之間的尖銳矛盾。
據預測,全國可開采利用的水資源,不考慮從西南調水,扣除生態環境用水后約為8000~9500X108m3,到2050年,全國需水量可能達到7000~8000X108m3,屆時將接近可開采量的極限。到21世紀中葉,預計我國城市污水仍有較大增長,其中生活污水增長量占據了總增長量的較大份額。
就傳統的城市給水規劃而言,給水規劃是以滿足城市用水量要求,保證供水水質為最終目的,常把重點放在尋找水源上。但由于區域水資源受到污染,或暫時受到污染,水源水質不能滿足城市供水水源的水質標準要求,在一時難以選擇到理想的水源時,許多城市不是如何想辦法治理和防止區域流域污染,而仍是從源頭、上游取水。總的來看,城鎮發展取水用水一直沿用這樣一種線性思維:從近處取水不足時從上游或周圍地區調水,用后排放、廢棄;水資源仍不足時,考慮從更遠一些的地方去調水。這種思維方式的流行,促使很多地方建設的引水工程其規模越來越大,距離越來越遠,而把城市河流變成了天然下水道。這種用水策略越來越依賴城市內陸腹地河流上游地區水源的可用性。但這種可用性面臨著越來越大的挑戰。尤其是河流上游地區的用水增加,而下游地區可利用水資源量不斷下降,同時水質也在不斷惡化。
這種傳統用水模式的弊端是:①大量的長距離調水工程,帶來日益增長的巨額費用,造成越來越重的財政負擔和水價的上漲;②可供用水量會日益衰減,水質安全問題難以保證;③河流生命將逐步喪失,景觀和地貌會加速改變;④城市和地區之間的沖突和潛在糾紛會日益增加。
在傳統的排水模式方面,城市排水則是以防止雨洪內澇、排除和處理城市污水、保護城市公共環境和本區域流域水質為目的,普遍認為污水是有害的,應盡快排除到城市下游。這種觀念導致的結果往往是保護了局部的生活環境,危害了廣大流域地區。這種傳統排水模式的弊端是:①對城市排水規劃理念的認識不明確,內容過于粗糙,排水規劃只是簡單地根據用地規劃和城市道路規劃劃分排水區域,確定排水體制,大致勾勒出排水主干線和污水處理廠的位置,沒有進行必要的區域水資源方案論證和綜合協調,缺乏科學合理的方案比較;②傳統城市排水規劃只局限于單一的排放而不具備水資源循環利用與持續發展的觀念,沒有確立雨水、污水亦是一種資源以及要優先利用然后再排放的思想;③局限于本城市或本區域的排水規劃,缺乏流域綜合開發與利用的觀念;④城市排水規劃與市政污水與雨水處理設施建設缺乏有效的協調和配合;⑤缺少雨水污水資源化利用的技術配套措施。
總之,在我國傳統的城市給排水規劃理念中,比較多地受到“改造自然”、“人定勝天”等思想的影響,沒有把人類作為流域內生態系統的一部分來加以研究和考察,片面地強調滿足人類社會發展的愿望,以致干擾甚至破壞了流域和區域生態系統的協調和均衡。
3城市可持續發展的社會水循環理念
其實,在流域的城市群中,大多數城市都是臨水而建,通過若干年的建設與發展,從城市功能上基本連成一體,一個城市的下游同時是另一個下游城市的上游。作為良好的水環境并不是局部地域而是整個流域。
在一座城市中,健康的水循環是要求城市具有完備的給水排水系統,既要有安全、可靠的供水系統,為居民提供潔凈的飲用水,又要有污水收集、處理、深度凈化、有效利用與排除系統。
如何建立城市可持續發展的社會水循環理念,在與傳統的城市排水系統相比,至少在理念上具有以下三個方面的根本性變化。
4城市水資源循環利用與可持續發展規劃理念
提出城市流域水資源循環利用與可持續發展規劃概念,主要是基于對目前現行的城市給水排水專業規劃在規劃理念上一種轉變的探討,是實現現代城市給排水規劃概念的關鍵,城市給排水規劃由傳統觀念向現念轉變可歸納為以下幾個方面:
從人對自然的索取向人與自然的協調共生、更有效地利用水資源可再生特性的觀念轉變;從以需定供,向以供定需轉變;從以管理出廠水質為主,向管理用戶水質轉變;從各自為政、各取所需,向資源共享、流域統籌管理轉變;從重常規處理工藝,向深度強化處理工藝轉變;從開源與節流并重,向以節流為先,治污為本,科學開源,綜合利用轉變;從重污水達標排放,向污水資源化利用轉變;從只注重終端處理,向既注重終端處理更注重始端管理轉變;從單純的雨水防洪排澇,向水資源利用角度強化雨水的管理和利用轉變;從傳統管理,向信息化管理,社會化服務,法制化監控,多元化投資轉變。
在現代城市供水系統的規劃與設計中,新的供水規劃理念是:首先考慮的是任何保護本區域的流域水源,科學分析流域水源的水量與水環境容量,全面提高水資源使用效率;在缺水城市和地區,要向當地政府和規劃部門提出調整產業結構及控制用地規模,限制大耗水工業的發展,提高工業重復用水率;對與城市供水存在一定矛盾的上游農業區應積極發展節水農業,包括調整種植結構、產業結構使之與資源條件相匹配并推行節水灌溉,為下游城市提供豐裕的水資源環境;在城市用水規模預測中把工業節水指標考慮進去,并使工業復用水率這一主要節水控制指標落到實處;城市取水規劃應立足于依靠本地區河流的水資源來解決,最大限度地控制遠距離調水,在保證生態用水量的情況下控制取水規模。一般認為取水量不超過徑流量的40%是較為合適的;在缺水嚴重的地區,在取水量不得已超過徑流量40%時,必須根據河流生態需水的質和量要求,利用再生水補給,增加相應份額的生態用水量;上游城市的用水和排水不影響下游城市的用水,實現水資源共享,每個城市既需要限制取水的數量,也要控制排水的數量和質量,不至于污染下游河段,從而保證整條河流的水資源利用是可持續的。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環境意識的增強,我國水污染控制經歷了由單一污染源的治理、污水達標排放到區域綜合防治、總量控制的兩個階段。但其中廢水處理設備運行率、利用率、污染物去除率大部分不高,很多設備沒有發揮作用。同時對城市污水處理廠的重視也不夠,尤其缺乏污水再生、再循環的理念。
在新的排水規劃理念中,首先應該考慮的是如何保護本區域的流域水源,科學分析流域水源的水環境容量,根據地形與地貌,以流域來劃分排水分區,確定排水體制,制定排放標準以及處理工藝路線,提出節能減排目標,提高水資源使用效率。
在進行城市總體規劃時,要及時編制區域水資源規劃。排水規劃應改變以往總是服從于總體規劃,被動地與城市總體布局相配套的工作觀念和工作方式。應主動探索,為總體規劃提出與區域水資源規劃和排水規劃密切相關的合理化建議,例如,為滿足區域水資源規劃要求,在作總體規劃時,明確提出需要保留的天然水系和滿足排水要求的道路設計與高程設計等;要積極與水利、城市防洪等專業規劃配合,合理利用水資源。要樹立流域觀念,打破行政區劃,站在全流域的高度來考慮城市及區域排水規劃。
篇10
關鍵詞:農業灌溉用水;效率;影響因素
水,是農業生產的命脈,是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重要戰略資源,水資源的短缺現狀嚴重制約了我國單位面積糧食產量的提高。“十二五”規劃強調,集中支持發展高效節水灌溉,引導地方財政和社會資金加大對高效節水灌溉投入,力爭提高水土資源利用效益,到2020年全國節水灌溉工程面積達到7.6億畝,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數達到0.55。然而,傳統研究對農業灌溉水資源利用效率理論和實踐均缺乏明確的認知,本文通過對江蘇省鹽城市農業灌溉水資源利用情況進行了抽樣調查,通過實證方法考察了農業灌溉水資源的利用效率及其影響因素。
一、研究對象與研究假說
農業灌溉用水,是指農業生產中用于灌溉的水資源;受氣候、土壤、耕作方法、灌溉技術以及渠系利用系數等因素的影響,農業灌溉用水存在明顯的地域差異。因此,農業灌溉用水量受到不同地區水源條件、作物品種、耕植面積等因素的影響。2010年,我國農業灌溉用水占農業用水比例高達91%,占總用水比例55.7%,可見農業灌溉用水是是我國農業用水的主要方式。
然而,現階段我國農業灌溉用水效率仍較為低下,連少偉、呂旺等指出,在當前農業灌溉中,嚴重缺水與灌溉水效率低下現象并存。王曉娟、李周證實了提高渠水使用的比例、提高水價、采用節水灌溉技術以及建立用水者協會對灌溉用水效率的提高均有積極作用。基于以往研究,本文提出兩點假設:①農業灌溉用水利用效率較低,存在進一步提升的空間;②農業灌溉用水利用效率受農戶用水偏好、水價、水利設施健全程度、農業灌溉方式等因素影響。
二、農業灌溉用水利用效率影響因素的實證分析
本文基于對江蘇省鹽城市青墩鎮和建湖縣農戶的抽樣調查,使用因子分析和Tobit模型對農業灌溉用水利用效率的影響因素進行了實證分析。共發放問卷350分,有效問卷311份,問卷有效率88.87%。就年齡而言,51-60歲的農戶比例最高,占40.19%;就文化程度而言,初中以下文化的農戶比例最高,占78.78%;就種植面積而言,戶均6畝以下的農戶比例最高,占74.59%。
首先,使用SPSS20.0對用水成本、花費成本、機械費用和種子成本四個變量進行因子分析,用旋轉后的方差貢獻率(綜合得分)的系數計算出因子得分的加權綜合得分并作為Tobit模型的應變量,其經濟學含義為農業灌溉用水利用效率。然后,將種植面積(Are)、農戶年齡(Age)、文化程度(Edu)、農業收入(Inc)、用水價格(Pri)、勞動人數(Lab)、節水設施(Ins)、農技培訓(Tra)和灌溉水源(Sou)作為自變量代入Tobit模型。
如上表所示,除農戶年齡與灌溉用水效率呈負相關外,其余變量均與灌溉用水效率呈正相關;其中種植面積、農業收入、農機培訓和灌溉水源通過了1%的顯著性檢驗,用水價格通過了5%的顯著性檢驗,農戶年齡通過了10%的顯著性檢驗,文化程度、勞動人數和節水設施未通過顯著性檢驗。這說明:①灌溉效率具有規模效應;②年輕的農戶更加重視灌溉用水效率;③水價對灌溉效率具有激勵作用;④農機培訓對灌溉效率具有普及意義;⑤井灌更具有灌溉效率;⑥現有節水設施對灌溉效率的提升效果不明顯。
三、政策建議
通過對農業灌溉用水效率影響因素的分析,本文提出以下建議:
1.提高農戶節水意識,發展農戶參與式灌溉管理模式,倡導農戶從事農業規模化生產。加強宣傳教育,增強人們的水患意識和節水意識;提高水資源管理的公眾參與度。目前,我國用水戶參與灌溉管理的相關配套政策和措施、用水協會的法人地位等問題仍沒能很好地解決,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用水組織的發展壯大。應盡快出臺相關政策,鼓勵和規范用水戶參與管理,切實解決用水戶參與管理中存在的問題,為改革的健康發展營造一個良好的環境。不僅如此,農業規模化生產對灌溉效率的影響應當受到充分重視,通過建立土地流轉制度,促進農業生產規模化經營,加快農村勞動力轉移和城市化進程。
2.改革農業水價,建立有效的水價機制,強化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建立靈活便捷的灌溉供水系統,組織專人宣傳推廣節水灌溉技術。其一,應遵循市場規律,逐步形成水資源的市場定價機制,充分運用價格杠桿,可制定灌溉水的累進計價制度;其二,應加大對小型農田水利建設的資金投入,切實加強對小型農田水利設施的管理維護,創新小農水建設“一事一議”財政獎補項目的建管機制;其三,研發、引進、消化農業先進節水灌溉技術,并組織專人宣傳推廣。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