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wèi)生查驗范文

時間:2023-04-11 20:48:26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衛(wèi)生查驗,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衛(wèi)生查驗

篇1

作者:孫珞 歐陽英華 鐘廣輝 吳培祥 單位:天河出入境檢驗檢疫局

紅外測溫儀體溫監(jiān)測準確性紅外測溫儀的體溫監(jiān)測數據與水銀柱體溫計復測一致者23例,準確率15.23%(23/151),總體率95%置信區(qū)間為(9.53%,20.93%)。病例入境時體溫紅外體溫篩查渠道發(fā)現的120例病例中,入境時水銀柱體溫計復測T<37.0℃者6例,占5%;37.0℃≤T<37.5℃者45例,占37.5%;體溫≥37.5℃者69例,占57.5%。流行病學特征人群分布151例確診病例中,男性88例,女性63例,男女比例為1:0.72。病例最小年齡2歲,最大年齡62歲,年齡中位數22歲,25%位數9歲,75%位數31歲。病例按年齡組分布(表略)。天河口岸于2009年5月15日在國內口岸檢出首例甲型H1N1流感病例,截止11月30日,共檢出甲型H1N1流感病例151例。檢出時間分布病例來源分布151例確診病例中,內地病例104例,占68.87%;港澳臺病例16例,占10.60%;國外病例31例,占20.53%。病例來源隨時間變化情況病例來源時間分布情況見表2,病例來源構成變化情況見(圖略)。從可以看出,檢出的本地病例構成隨呈上升趨勢,輸入性病例(病例來源:港澳臺及國外)呈下降趨勢。臨床表現151例病例中,發(fā)熱為常見癥狀(占80.79%),其它依次為咳嗽(29.14%),咽痛(13.25%),流涕(9.93%),鼻塞(3.97%),頭昏、乏力(2.64%),畏寒(1.32%),嘔吐(1.32%)等。未出現胸悶、氣促、呼吸困難等癥狀。

體溫監(jiān)測是目前口岸發(fā)現傳染病可疑對象的主要途徑,必須常年堅持體溫監(jiān)測,和有關研究結論一致[3]。151例甲型H1N1流感檢出病例中,提交健康申明卡主動申報癥狀的21例病例,其體溫均低于37.0℃,難以通過體溫監(jiān)測檢出。據統(tǒng)計,2008年6月1日至2009年5月1日,入境旅客免于提交健康申明卡以來,天河口岸僅2例主動口頭申報。因此,在傳染病大流行的應急狀態(tài)下,旅客必須提交健康申明,如實申報,在流行病學上意義重大。否則,會有一定比例的病例漏檢,給傳染病疫情防控帶來巨大隱患。151例病例中,僅29例主動申報。T≥37.5℃而未申報者87例;經流行病學調查發(fā)現有咳嗽、咽痛、流涕、鼻塞等呼吸道癥狀但未申報者33例。提示要加強對出入境員的檢驗檢疫法律知識宣傳,強化入境人員不如實申報健康狀況應負的法律責任[7],同時對違法者依法嚴處,確保疫情防控措施有效性。有研究表明醫(yī)學巡查可以有效提高傳染病檢出率,是口岸開展傳染病醫(yī)學排查工作的重要補充方法[2]。但本文統(tǒng)計發(fā)現,醫(yī)學巡查未發(fā)現病例,提示在今后工作中要加強對出入境旅客的醫(yī)學巡查,進一步提高傳染病檢出率。紅外測溫儀進行體溫監(jiān)測準確率僅15.23%,總體率95%CI為(9.53%,20.93%),準確性不高,和有關研究結果一致[4,5],紅外熱成像人體表面溫度監(jiān)測的額溫與水銀體溫計測量的腋溫,其結果差異有顯著性。有研究表明影響紅外熱成像體溫監(jiān)測儀準確性的因素很多,如被測物與探頭黑體相對位置、系統(tǒng)本身的誤差、環(huán)境因素及個體差異等[3]。由于該系統(tǒng)應用于體溫監(jiān)測屬新開發(fā)技術項目,影響因素較多,尚沒有系統(tǒng)的研究報道,值得進一步探討,提高其測溫準確性[3]。

筆者認為,開展紅外測溫儀準確性研究及實際使用調校過程中,沒有必要將絕對準確作為研究或調校的目標,關鍵是能否有效篩查出發(fā)熱病例。天河口岸通過體溫監(jiān)測檢出的120名甲型H1N1流感病例中,51例病例入境時體溫低于37.5℃,占42.5%。若將體溫監(jiān)測儀報警溫度下限設定為37.5℃,有相當比例的病例可能會漏檢。在甲型H1N1流感防控期間,深圳皇崗口岸將紅外測溫儀的報警溫度下限設定為37.0℃,體溫監(jiān)測效果良好[9]。

故筆者建議,在傳染病大流行公共衛(wèi)生應急狀態(tài)下,宜將紅外體溫監(jiān)測儀報警溫度下限設定為37.0℃,在流行病學上意義重大。隨著對傳染病的發(fā)病機理、流行特征、臨床癥狀、愈后等方面的深入認識,同時綜合考慮醫(yī)療衛(wèi)生資源的可獲得性等諸多因素,適時、適當調整體溫監(jiān)測儀的報警溫度下限。151例檢出病例的流行病學特征與歐劍鳴等的報道一致[6]。檢出病例的時間分布及病例來源均與甲型H1N1流感的流行現狀基本一致。提示在公共衛(wèi)生應急狀態(tài)下,要密切關注全球發(fā)展動態(tài),根據疫情流行特征的變化調整防控策略,加強有針對性的檢疫查驗,明確不同階段的工作重點,提高口岸疫情防控能力[8]。

篇2

[關鍵詞] 止癢搽劑; 微生物限度; 驗證

[中圖分類號] R92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9701(2009)23-56-03

Study on the Microbial Limit Test of Zhiyangchaji

QIU Kaifeng ZHU Jun

The Second Affiliated Hospital of Zhongshan University,Guangzhou,510120,China

[Abstract] ObjectiveTo establish a method for the determination of microbial limits in Zhiyangchaji. MethodsThe bacteria ,molds ,yeasts and controlled bacteria were counted by the common methods ,dilution method and membrane adhering method. ResultsThe recoveries of Candida albicans,Aspergillus niger in test group and diluted control group were above 70% when common method were used. The recoveries of Escherichiacoli,Staphy lococcus aureus,B acillus subtilis in test group and diluted control group were above 70% when membrane filtration method was used. Staphy lococcus aureus can be detected by dilution method and Pseudomonas aeruginosa can be detected by membrane filtration method. ConclusionThrough t he technological validation ,the result is consistent with the requirement of ChP.in force.

[Key Words]Zhiyangchaji; Microbial limit; Validation

止癢搽劑為我院傳統(tǒng)醫(yī)院制劑,其主要成分為五指柑、大風艾、地膚子,此3味中藥在體外有不同的抑菌作用。現根據《中國藥典》2005版,對其微生物限度檢查方法進行驗證,以保證測定結果的可靠性。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劑

培養(yǎng)基:營養(yǎng)瓊脂培養(yǎng)基,玫瑰紅鈉瓊脂培養(yǎng)基,膽鹽乳糖培養(yǎng)基(BL),營養(yǎng)肉湯培養(yǎng)基,改良馬丁培養(yǎng)基,改良馬丁瓊脂培養(yǎng)基。稀釋劑:pH7.0無菌氯化鈉-蛋白胨緩沖液(以上均來源于廣東環(huán)凱微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1.2 菌種

大腸埃希菌[CMCC(B)(44102)],金黃色葡萄球菌[CMCC(B)(26003)],枯草芽孢桿菌[CMCC(B)(63501)],白色念珠菌[CMCC(F)(98001)],銅綠假單胞菌[CMCC(B)(10104)],黑曲霉菌[CMCC(F)(98003)](以上均來源于中國藥品生物制品檢驗所)。

1.3 樣品

止癢搽劑,本院自制制劑,批號分別為:0802018、0802278、0803201。

2 方法與結果

2.1 供試液制備

取樣品10mL,加入pH7.0的無菌氯化鈉-蛋白胨緩沖液至100mL,使成1∶10的供試液。

2.2 菌液制備[1]

①取大腸埃希菌、金黃色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桿菌、銅綠假單胞菌的新鮮培養(yǎng)物接種至營養(yǎng)肉湯培養(yǎng)基,經37℃培養(yǎng)18~24h,取白色念珠菌的新鮮培養(yǎng)物接種至改良馬丁培養(yǎng)基,經25℃培養(yǎng)24~48h,上述培養(yǎng)物分別用0.9%無菌氯化鈉溶液制備成每1mL 含菌數為50~100cfu 的菌懸液,備用。

②取經25 ℃培養(yǎng)5~7d的黑曲霉菌改良馬丁瓊脂斜面培養(yǎng)物,加3~7mL0.9 %無菌氯化鈉溶液洗下霉菌孢子。吸取胞子懸液(用管口帶有薄的無菌或紗布能過濾菌絲的無菌毛細吸管)至無菌試管內,加0.9%無菌氯化鈉溶液制備成每1mL 含菌數為50~100cfu的菌懸液,備用。

2.3 細菌、霉菌計數方法的驗證

①試驗組分別取1∶10供試液1mL、0.5mL、0.2mL,加上述菌懸液1mL,置直徑90mm的無菌平皿中,傾注溫度不超過45℃的溶化的瓊脂培養(yǎng)基15mL,待凝固后置35℃培養(yǎng)48h,白色念珠菌置25℃培養(yǎng)72h,點計菌落數。②菌液組分別取菌懸液1mL 置平皿中不加供試液,余下方法及結果判斷同試驗組。③供試品對照組取1∶10供試液1mL,除不加菌液外,余下方法及結果判斷同試驗組。④稀釋液對照組取pH7.0氯化鈉-蛋白胨緩沖液1mL替代供試液,余下方法及結果判斷同試驗組。⑤回收率計算回收率應不低于70%試驗組菌回收率=[(試驗組平均菌落數- 供試品對照組平均菌落數)/菌液組平均菌落數]×100%稀釋液組菌回收率=(稀釋液組平均菌落數/菌液組平均菌落數)×100%

3 試驗結果

3.1 常規(guī)法及培養(yǎng)基稀釋法

由表1結果可見,用常規(guī)法試驗,白色念珠菌和黑霉菌的回收率都高于70%,而金黃色葡萄球菌和枯草芽孢桿菌的回收率均未達到70%。用培養(yǎng)基稀釋(0.5mL/皿)和(0.2mL/皿)試驗各菌株的回收率,稀釋至0.2mL/皿時,枯草芽孢桿菌的回收率還是為0。因此,霉菌及酵母菌計數檢查可用常規(guī)法,細菌檢查不適合用常規(guī)法及培養(yǎng)基稀釋法。

3.2 薄膜過濾法[2]

取1∶10供試液1mL,加入100mLpH7.0的氯化鈉-蛋白胨緩沖液,過濾,再用300mL、400mL、500mLpH7.0的氯化鈉-蛋白胨緩沖液分3次、4次、5次沖洗濾膜,在最后1次沖洗至剩約30mL沖洗液時加入相應的菌液1mL,搖勻,濾干。然后取出濾膜,菌面朝上貼于營養(yǎng)瓊脂培養(yǎng)基平板上培養(yǎng)48h,點計菌落數。本組為試驗組,除分別不加菌懸液、供試液外,同法制備供試品對照組、稀釋劑對照組。

由表2結果可見,當沖洗液為400mL時,各個菌株的回收率均可達到70%以上,因此可用薄膜過濾法進行細菌數檢查。

4 各種檢查方法驗證

4.1 控制菌檢查方法驗證

本品為外用制劑,按藥典規(guī)定,控制菌應檢銅綠假單胞菌和金黃色葡萄球菌。驗證菌株的菌液制備同細菌數、霉菌及酵母菌計數方法的菌液制備。

4.2 銅綠假單胞菌檢查法的驗證

①試驗組 各取1∶10供試液1mL及1mL銅綠假單胞菌菌懸液分別加入100mL、200mL、400mL、500mL膽鹽乳糖增菌培養(yǎng)基,按銅綠假單胞菌的檢查法進行檢查。②陰性菌對照組 將驗證菌株改為大腸埃希菌,其余操作同試驗組。

4.3 金黃色葡萄球菌檢查法的驗證

①試驗組 各取1∶10供試液1mL及1mL金黃色葡萄球菌菌懸液分別加入100mL、200mL、400mL、500mL營養(yǎng)肉湯培養(yǎng)基中,按金黃色葡萄球菌的檢查法進行檢查。②陰性菌對照組 將驗證菌株改為大腸埃希菌,其余操作同試驗組。

4.4 試驗結果

各陰性菌對照菌組未檢出陰性對照菌。金黃色葡萄球菌的驗證,當培養(yǎng)基增加至200mL時,可檢出試驗菌,表明金黃色葡萄球菌的檢查可用培養(yǎng)基稀釋法。銅綠假單胞菌的驗證,當培養(yǎng)基增加到500mL時,仍未能消除樣品的抑菌作用。

4.5 薄膜過濾法驗證銅綠假單胞菌檢查法

試驗組取供1∶10試液1mL分別加入100mLpH7.0的氯化鈉-蛋白胨緩沖液,過濾,再分別用300mL、400mL、500mLpH7.0的氯化鈉-蛋白胨緩沖液分3次、4次、5次沖洗濾膜,在最后1次沖洗至剩約30mL沖洗液時加入銅綠假單胞菌菌液1mL,然后取出濾膜,放入100mL膽鹽乳糖增菌培養(yǎng)基中,按銅綠假單胞菌檢查法檢查。陰性菌對照組除將驗證菌株改為大腸埃希菌菌液1mL外,其余方法同試驗組。

結果在沖洗量達到400mL時,試驗組可檢出試驗菌銅綠假單胞菌,而陰性對照組未檢出陰性對照菌。

5 討論

由于本品中的某些中藥成分具有一定的抑菌活性,故須采用適當的方法消除或減弱藥物的抑菌活性,使微生物正常生長。在薄膜過濾法中,沖洗濾膜時采用梯度法,少量多次,每次濾筒中沖洗液高度應超過前一次沖洗液高度,這樣更有利于供試液中微生物的回收。采用貼膜法計數時,枯草芽孢桿菌、黑曲霉兩種試驗菌的加入量最好接近50cfu,分別培養(yǎng)24h、48h后計數。否則,因形成的菌落較多或連成片,使計數不準,另外原藥液本身有顏色,濾膜被染色后,亦干擾計數。以此次驗證試驗結果為依據,確定本品的微生物限度檢查方法如下:用常規(guī)法測定其霉菌、酵母菌數;用薄膜過濾法測定其細菌數;用培養(yǎng)基稀釋法測定金黃色葡萄球菌,用薄膜過濾法測定銅綠假單胞菌數。

[參考文獻]

[1] 國家藥典委員會. 中國藥典[S]. 二部. 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5:附錄93.

篇3

【關鍵詞】慢性萎縮性胃炎;益胃生津通絡;療效分析

【中圖分類號】R57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6851(2014)05-0407-02

慢性萎縮性胃炎,其發(fā)病原因是由于胃黏膜發(fā)生了病理萎縮、變薄,使得胃部分分泌固有腺體減少,或消失,從而引起發(fā)病,是一種常見的消化系統(tǒng)疾病[1]。中醫(yī)理論的分析認為,慢性萎縮性胃炎屬于胃脘痛,健脾和胃、益氣生津、通絡是改善慢性萎縮性胃炎的一個方向。近年來,我院對收治的慢性萎縮性胃炎患者,通過加用益胃生津通絡湯進行治療,取得了較好治療效果,現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取2008年1月~2008年12月,我院收治的慢性萎縮性胃炎患者68例,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觀察組:男18例,女16例;年齡18~65歲,平均(474±25)歲;病程1~15年,平均(74±15)年;胃黏膜輕度萎縮9例,胃黏膜中度萎縮20例,胃黏膜重度萎縮5例;伴腸上皮化生15例,伴腺體不典型增生6例,伴幽門螺桿菌陽性27例。對照組:男20例,女14例;年齡18~65歲,平均(478±28)歲;病程1~16年,平均(75±18)年;胃黏膜輕度萎縮10例,胃黏膜中度萎縮20例,胃黏膜重度萎縮4例;伴腸上皮化生16例,伴腺體不典型增生4例,伴幽門螺桿菌陽性28例。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病情、病程等一般資料經統(tǒng)計學處理無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納入標準(1)符合2002年中華中醫(yī)藥學會內科脾胃病第十四次學術交流會制定的《慢性萎縮性胃炎診斷標準》,并經胃鏡與病理活檢確診(病理活檢顯示固有腺體萎縮,胃鏡顯示黏膜顏色改變,血管透見);(2)參照2003年中國中西醫(yī)結合學會消化系統(tǒng)疾病委員會制定的診斷標準,辨證為脾胃虛弱型(胃脘脹滿或隱隱灼痛,大便稀溏,噯氣、泛酸、胃中嘈雜,食少,口干,舌質淡,邊有齒痕,脈細弱)或脾胃虛弱型兼有血瘀熱毒(胃脘刺痛、呃逆納少、乏力消瘦,舌黯或有瘀斑,苔薄黃或厚膩,脈細澀);(3)排除有心、肺、肝、腎、腦、造血系統(tǒng)等嚴重疾病、惡性腫瘤、精神障礙及過敏體質患者;(4)排除合并有胃、十二指腸潰瘍、胃黏膜有重度異型增生或病理診斷疑有惡變者;(5)排除妊娠期和哺乳期婦女;(6)近4周內未服用抗生素、H2受體拮抗劑等影響療效的藥物;(7)簽署知情同意書。

13方法(1)對照組采用常規(guī)西醫(yī)治療:維酶素片,5片/次,3次/天;嗎丁啉,10 mg/次,3次/天,飯前半小時;奧美拉唑,20 mg/次,1-2次/d;膠體果膠鉍膠囊 100mg/次,每日3次,飯前半小時;幽門螺桿菌陽性者阿莫西林膠囊10,克拉霉素膠囊025,每日2次口服,療程10天。(2)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給予自擬益胃生津通絡湯:黃芪30g,白術15g,麥冬15g,丹參30g,當歸10g,炒蒲黃10 g,三七粉(沖服)3g,白及12g,黃連6g,蒲公英30g,枳殼10g,砂仁6g,百合15g,白芍20g,炙甘草6g。隨癥加減:痞滿脹痛者,加厚樸、川楝子、元胡、木香以理氣止痛;惡心欲嘔者加藿香、半夏、竹茹以清熱和胃降逆;泛酸者加吳茱萸、煅瓦楞,烏賊骨以溫中制酸;伴腸上皮化生者加苡仁、三棱、莪術;伴腺體不典型增生者加牡蠣、貝母。1劑/天,水煎300mL,早晚各服用1次。兩組均以30天為1個療程,2個療程后評價療效。服藥期間均停用其他影響療效藥物,并注意飲食規(guī)律,禁暴飲暴食,忌食生冷、辛辣及煎炸食物,禁煙酒。

14療效評價參照中華醫(yī)學會消化病學分會2002年《全國慢性胃炎研討會共識意見》及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的《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1)治愈:臨床癥狀、體征全部消失,胃鏡示黏膜炎癥完全消失,病理檢查證實腺體萎縮、腸上皮化生、非典型增生消失。(2)顯效:臨床癥狀、體征基本消失,胃鏡示黏膜炎癥基本消失,病理檢查證實腺體萎縮、腸上皮化生、非典型增生消失或減輕2度以上。(3)有效:臨床癥狀、體征明顯減輕,胃鏡示黏膜炎癥明顯好轉,病理檢查證實腺體萎縮、腸上皮化生、非典型增生消失或減輕1度以上。(4)無效:臨床癥狀、體征未減輕或加重,胃鏡示黏膜炎癥無好轉或惡化。以治愈、顯效和有效計算總有效率。

2結果

21結果觀察組療效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 具有顯著性差異(P

22兩組幽門螺桿菌轉陰率觀察組伴幽門螺桿菌陽性29例轉陰22例(7586%),對照組伴幽門螺桿菌陽性28例轉陰16例(5714%)。觀察組幽門螺桿菌轉陰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23不良反應 兩組均未出現不良反應,安全性指標檢查均無異常。

3結論

西醫(yī)結合益胃生津通絡湯對慢性萎縮性胃炎的治療,顯示出顯著的療效,值得臨床推廣與應用。

4討論

在中醫(yī)學上,慢性萎縮性胃炎病變部位多集中在中焦脾胃,受到不同致病因素的作用下,導致脾氣不升,胃氣不降,中焦氣滯形成,制約脾胃升降功能,出現脾胃不和的臨床癥狀。脾虛不運,易生痰濕,出現脾胃濕熱的癥狀。中陽不振,氣血運行不暢而瘀,瘀阻于胃絡,則胃粘膜萎縮。慢性萎縮性胃炎的發(fā)病原因,是由于胃黏膜發(fā)生了病理萎縮、變薄,使得胃部分分泌固有腺體減少,或消失,從而引起發(fā)病。有報道稱,80%左右的慢性胃炎患者與幽門螺旋桿菌Hp感染有關,而且病情嚴重程度與幽門螺旋桿菌的感染程度成正相關。胃黏膜反復出現炎癥改變,會導致胃腺體的萎縮。在治療上健脾和胃、益氣生津、通絡是改善慢性萎縮性胃炎的一個方向。因此,筆者認為,治療慢性萎縮性胃炎,應該有以下三個治療原則:第一,健脾和胃。胃,作為水谷精微收納之海,其功能正常的發(fā)揮,依賴于脾的升清和胃的降濁。脾胃互為表里,不論從生理上還是病理上,他們都是相連的。慢性萎縮性胃炎破壞了“脾主升清、胃主降濁”的規(guī)律,造成脾胃功能紊亂;第二,活血化瘀。脾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胃是多氣多血之府,脾胃功能紊亂,病變之初病位在氣分。所以,在慢性萎縮性胃炎治療過程中,行氣活血,氣血雙補,活血化瘀等方法是很重要的;第三,益氣生津[2],慢性萎縮性胃炎病程較長,患者身體都很虛弱,因此治療上,要注意益氣、養(yǎng)陰。由于患者的脾胃弱虛,氣血的生化沒有源頭,導致胃黏膜無法得到滋養(yǎng),導致胃黏膜的受損,以及腺體的萎縮。本中藥方中的黃芪健脾益氣,使胃中津液化生不絕;配以白術,可增加健脾的效果,使得氣血的生化,有了源頭。現代科學研究證實,黃芪提高機體免疫力的功能、白術具有抗胃黏膜損傷作用[3]。麥冬有滋陰、益胃生津,消脹除滿的作用;丹參、當歸化瘀通絡,使津液得以運行;炒蒲黃、三七、白及、蒲公英活血化瘀;黃連辛開苦降,補泄兼施;枳殼、砂仁等疏肝理氣、和胃醒脾、止痛,另外砂仁可促進胃腸蠕動,百合清熱解毒、健脾和胃,白芍酸甘化陰,使酸得其助而陰生;甘草其緩和中之效,起保護胃黏膜的屏障作用;既可緩急止痛,也可調和藥性。諸藥合用,扶正祛邪、標本兼治,共奏益氣養(yǎng)陰、化瘀通絡之功效。患者經過三個療程的治療,胃鏡和實驗室病理復查后,顯示患者胃黏膜明顯得到修復,腺體也得到了再生,周圍的炎癥也消失了,產生了很好的止痛作用,減輕了患者的痛苦[4]。另外,觀察組幽門螺桿菌轉陰率也明顯高于對照組,表明益胃生津湯能給予病因治療,較好地抑制幽門螺桿菌。這與方中蒲公英、黃連對幽門螺桿菌有很強的抑制或清除作用有關[5]。最后,該藥用藥前后無不良反應,說明藥物作用安全可靠,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張永鋒慢性胃炎[M]北京:中國醫(yī)藥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217-273

[2]聶山文,董靖中藥治療慢性萎縮性胃炎臨床觀察[J]中國醫(yī)藥指南,2009,7(17):79-80

[3]陳國富慢性萎縮性胃炎的證治體會[J]南京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07,23(4):262-264

篇4

關鍵詞:生脈注射液 萎縮性胃炎

中圖分類號:R573.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4-7484(2011)06-0236-02

慢性萎縮性胃炎(chronicatrophicgastritis,cAG)是以胃黏膜表面反復受到損害后胃粘膜上皮和腺體萎縮 、甚至消失,粘膜肌層增厚及 伴有腸腺化生 、不典型增生為特征的慢性疾病,是消化系統(tǒng)常見病、多發(fā)病、難治病之一。慢性萎縮性胃炎以病情遷延,長期消化不良為特征。主要表現為腹脹、稍微多食則腹脹更明 顯、口淡無味、胃脘部隱痛不適、疲乏、消瘦、納差、貧血 等,屬中醫(yī) “ 痞滿”、“ 胃脘痛”等的范疇。《問• 陰陽應象大論》說 “ 燥勝則干”。張介賓注:“ 燥勝者津液枯涸,內外干澀之病 ”。結合慢性萎縮性胃炎黏膜固有腺體萎縮,消化液分泌不足,中醫(yī)辨證屬陰虛,其甚者屬燥 。治療以補益胃陰為主,萎縮性胃炎以脾胃為中心,其病理性質為萎縮性胃炎之脾胃虛弱,正虛邪實、虛實并見,脾胃氣虛,胃體失養(yǎng)為其本,胃絡血瘀,當以氣虛為先,以氣虛為主。脾胃虛弱,氣機雍滯是萎縮性胃炎的基本病理機制。老年陰虧,七情內傷,飲食痰積 ,久病致瘀等諸多因素都可使脾胃功能受損,脾胃升降無力,氣機運行不暢,而呈現胃脘部脹滿、隱痛、納差、乏力等癥狀。日久可見虛弱癥狀,有的可出現舌炎。在本病的治療上,目前西醫(yī)無特效的治療藥物和方法。近年來,隨著中醫(yī)藥事業(yè) 的迅猛發(fā)展 .人們對 中 醫(yī)藥的認識也逐步提高 , 越來越多的人崇尚天然藥物 ,中醫(yī)藥在臨床上的應用 也越來越廣泛。中醫(yī)藥對本病的治療具有明顯的優(yōu)勢,是一個值得研究和開發(fā)的寶庫。筆者采用了生脈注射液治療萎縮性胃竇炎,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1 資料

1.1病例來源

病例來自近3 年內的住院患者,其中男性為 2 2 例,女性為1 8 例,平均年齡4 3 歲,均為萎縮性胃炎患者。

2 治療方法

采用從整體出發(fā),根據辨證論治的治療原則,用生脈注射液治療,輔助以對癥抑酸、保護胃黏膜等藥物治療,療程為1個月至3 個月不等。

3 療效觀察

3.1 療效標準

顯效:臨床癥狀及體征基本消失,食欲改善;胃鏡示 胃粘膜灰白區(qū)基本消失,顯紅白相間以紅象為主,未見藍 色血管;病理檢查示胃粘膜萎縮,非典型增生及腸上皮化 生三項中有兩項從重度轉為中度或從中度轉為輕度。 好轉:臨床癥狀及體重明顯減輕,但仍遺留一部分癥 狀;胃鏡示胃粘膜區(qū)白區(qū)范圍縮小,藍色血管透見影像;病 理檢查示萎縮病變范圍縮小或胃粘膜萎縮,非典型增生及腸 上皮化生三項中有一項重度轉為中度或從中度轉為輕度。 無效:臨床癥狀及體征略有改善或無改善;胃鏡示胃 粘膜萎縮未減輕或加重;病理檢查示固有膜腺體萎縮程度

和范圍均無變化或加重。

3.2 治療效果

治療的4 0 例病例中,顯效2 8 例,好轉5 例,無效7 例,總有效率為82.5%。

4 討論

生脈注射液源于生脈散。由紅參、 麥冬、五味子等成分組成,為益氣滋陰之要方。紅參俱有補氣、滋陰、益血、生津、強心、健胃、鎮(zhèn)靜等作用。麥冬 ,養(yǎng)陰為主 ,輔以益氣 。現 已證實虛證特別是陰虛發(fā)生時,組織的鋅銅比值往往降低。麥冬含鍶低、含鋅量及鋅銅 比值 高,可以養(yǎng)陰益氣。五味子素,屬滋補性中藥,具有益 氣強陰明日壯筋骨等功效。故生脈作為扶正中藥,運 用 生脈 注射 液必須注意審邪,辨證虛實,外邪已盡,僅見氣津耗傷者,方可應用【1】。在中醫(yī)認為,生脈注射液里與有益氣養(yǎng)陰復脈固脫之功效 ,現代藥理研究證明,其中,人參性溫其功效 ,大補元氣 ,補脾益肺 ,麥冬寒涼 ,養(yǎng)陰生津 ,五味子酸收,性溫斂陰。三藥 ,相伍為用 ,及陰陽并補 ,陰中求陽,陽中求陰 ,共奏益氣養(yǎng)陰,復脈固脫之功效 。本病屬于虛標 實,寒熱錯雜之證,以正虛為本,正越虛則邪越結,邪越結 則正越虛,常互相影響難以速愈。恢復脾和胃的功能是治療本病的關鍵所在。脾喜燥而惡濕,胃喜潤而惡燥,生脈養(yǎng)胃陰,生津而潤燥,平胃散燥濕健脾,理氣消脹,使?jié)櫵幉粶K脾的氣機運化,使燥藥不傷胃陰,燥中有 潤,潤中有燥,相得益彰,從而使脾胃功能得以恢復、疾病 得以祛除,患者得以康復。

生脈注射液的質量控制,對該藥得到更廣泛的應用具有重要意義.能明顯改善本病 的臨床癥狀 ,且對胃粘膜腺體萎縮有一定的逆轉作用 ,是治療本病較好的藥物 。生 脈注 射液 已廣泛 應 用于 臨床 , 并取得較好療效 , 對其認識也不斷提高 。 隨著現代醫(yī)藥工藝的不斷發(fā)展,必將給人類健康作出更大貢獻 。生脈注射液安全 、有效、無毒、價廉 ,其具備了在臨床上一定范圍內使用的基本條件,為臨床上眾多疾病的治療提供了一個新的思路、新的途徑。該藥為純中藥制劑,應用前景較廣,但其作用機制尚需進一步深入研究 ,其臨床療效也需進一步加以驗證。

參考文獻

[I] 隆獻,萬亮瑜.生脈注射液和參麥注射液異同之探討[J].中醫(yī)藥通報,2004,3 (4):42

[2] 張丙臣.辨證治療慢性胃炎187例體會[J].河南中醫(yī),2005,25(5):42-43.

篇5

 

關鍵詞:  闌尾炎;超聲診斷

1  資料與方法

   

本組73例患者,術前均作超聲檢查,術后病理證實,其中:男性52例,女性21例,年齡9~67歲,平均35歲,患者有持續(xù)性或陣發(fā)性右下腹疼痛,或先有上腹疼痛伴惡心嘔吐,繼而轉至右下腹疼痛的病史;實驗室檢查,白細胞明顯增多,中性粒細胞增高。

   

采用Alock1400.SiemensG20.GE vivid7型超聲診斷儀,探頭頻率3.5~7.5wHZ。病人取仰臥位,作常規(guī)腹部超聲檢查并在右下腹疼痛部位進行多切面,多方位和適當加壓檢查,仔細觀察是否發(fā)現腫脹的闌尾或包塊,發(fā)現后,測量闌尾或包塊的各徑線,記錄各徑線及闌尾、包塊的形態(tài)、位置等,觀察闌尾、滲液及周圍組織的回聲情況。

2  結果

   

73例患者中,經手術、病理證實,急性單純性闌尾炎14例、9例超聲檢查右下腹無明顯異常聲像圖,未發(fā)現發(fā)炎腫脹的闌尾;5例顯示闌尾增粗,直徑約為6mm~8mm,其內回聲光點增粗,分布較均勻(圖1)橫切闌尾時有“同心園”征象,該聲像為急性闌尾炎短軸切面的典型征象;急性化膿性闌尾炎41例,2例超聲檢查未發(fā)現明顯異常聲像圖,39例聲像圖顯示闌尾明顯增粗,在9mm~12mm之間,壁增厚,均大于2mm,在部分圖像顯示清晰的病人中可見增厚的闌尾壁呈“雙層征”,此征象在腔內有較多積液時顯示更清晰,對闌尾橫切時,“同心園”征象顯示更明顯,用探頭加壓掃查,“同心園”不消失,不變形(圖2);其中13例腔內出現糞石的強光團回聲,后伴聲影;壞疽性闌尾炎13例,大多數顯示闌尾腫脹,壁模糊,有回聲中斷,有的顯示闌尾形態(tài)消失,盲腸區(qū)出現形態(tài)各異,邊緣不規(guī)則的低回聲暗區(qū)(圖3);闌尾周圍膿腫或腫塊5例,膿腫聲像圖表現為闌尾形態(tài)已完全消失,闌尾區(qū)見到園形或卵園形低回聲或無回聲區(qū),邊緣雜亂不規(guī)則,后方有增強效應(圖4),形成炎性腫塊時表現為闌尾區(qū)形態(tài)不規(guī)則的低回聲腫塊,邊緣較清晰,不規(guī)則,內部回聲不均勻。

圖1  急性闌尾炎短軸切面“同心園”征象(略)

圖2  加壓掃查“同心園”不消失、不變形(略)

圖3  壞疽性闌尾炎征象圖4  闌尾周圍膿腫征象(略)

3  討論

   

在右下腹闌尾區(qū)作超聲掃查時,正常闌尾不易顯示,急性單純性闌尾炎時闌尾腫脹程度較輕,聲像圖也多不能顯示,況且,是否能檢出明顯發(fā)炎、腫脹、化膿、壞疽,甚至形成膿腫的闌尾,還受諸多因素影響,如:闌尾位置深淺、腫脹程度、腸道脹氣情況、超聲診斷儀的檔次、圖像質量的優(yōu)劣、超聲工作人員的手法技巧及圖像識別能力等。所以,我們認為,超聲診斷闌尾炎結合臨床十分重要,如有闌尾炎的癥狀體征,實驗室檢查有相應改變,超聲檢查發(fā)現腫大且較光滑的闌尾,即符合急性單純性闌尾炎;如超聲檢查未能發(fā)現腫大的闌尾,并不能排除闌尾炎,超聲檢查還應排除泌尿系結石,女性病人還應排除婦科疾病,如宮外孕、卵巢囊腫蒂扭轉等;如在腫脹的闌尾腔內及周圍有明顯的滲出液常為急性化膿性闌尾炎;如有闌尾壁連續(xù)中斷,周圍滲出物較多,形成包塊,已屬于壞疽性闌尾炎;闌尾穿孔,發(fā)現膿腔、腫塊,則闌尾周圍膿腫形成。在超聲工作中,一定要結合臨床癥狀體征,作多角度、多方位,耐心細致掃查,盡可能為臨慶提供有價值、有意義的診斷依據。

【參考文獻】

 

篇6

關鍵詞 普洱茶;發(fā)酵;微生物

中圖分類號 S571.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6)21-0253-03

普洱茶是以云南大葉種曬青毛茶為原料經后l酵加工而成緊壓茶或散茶,普洱茶又按照其加工工藝將其分為普洱生茶和普洱熟茶。普洱熟茶是曬青毛茶經潮水、渥堆,經渥堆過程中物質變化是由微生物、酶、濕熱、氧化等綜合作用的結果,因其經過人工后發(fā)酵以區(qū)別于普洱生茶。

近年來,隨著對普洱茶的深入研究,證實了普洱茶具有抗氧化、抗腫瘤、降血脂和降血糖等功效[1-4]。曬青毛茶不經過微生物的發(fā)酵難以形成普洱熟茶所特有的香氣和湯色,一般認為微生物或微生物酶的濕熱作用對普洱茶品質的形成起著決定性作用[5-7]。

1 普洱茶加工方式與微生物

普洱茶鮮葉采摘經萎凋后,進行殺青,再揉捻,后曬干制得曬青毛茶。再由曬青毛茶加工得到普洱茶,其具體制作工藝流程如圖1所示。

將曬青毛茶經人工增濕渥堆快速發(fā)酵而制成普洱熟茶[8]。普洱熟茶的加工方式借鑒于安化黑茶,但又不同于安化黑茶。其主要的不同在于普洱茶經過曬青毛茶這一步,而安化黑茶從揉捻到后發(fā)酵不經過干燥過程,再焙火干燥[9]。

普洱茶與紅茶的發(fā)酵方式相比,普洱茶的發(fā)酵與紅茶有些相似,都有茶多酚經氧化生成茶紅素和茶褐素的過程,不同之處在于紅茶發(fā)酵僅需要3~4 h,而普洱茶發(fā)酵所需時間較長,渥堆時間至少需要3~4周。因為紅茶發(fā)酵時間短,所以微生物作用較少,主要是生物酶的作用,而普洱茶的發(fā)酵與微生物的作用是分不開的。

普洱原料曬青毛茶就有大量的內生菌,曬青毛茶又長期暴露在空氣中,在研究中發(fā)現很多發(fā)酵過程中的微生物都在普洱茶鮮葉中[10]和茶園空氣中[11-12]都有發(fā)現。普洱茶渥堆時,剛開始溫度由室溫緩慢升高,其潮水量常達到40%左右,堆溫一般保持在28~55 ℃,非常適合微生物的生長。在發(fā)酵過程中,肉眼可見真菌菌絲。一般認為,普洱茶的加工過程離不開微生物的作用,普洱茶的品質與微生物的消亡有密切關系。

2 參與普洱茶發(fā)酵過程的微生物研究方法

2.1 微生物的傳統(tǒng)分離鑒定

研究微生物學的傳統(tǒng)方法是將茶葉與無菌水按一定比例進行均質,然再做梯度培養(yǎng),以此來初步了解渥堆發(fā)酵中普洱茶中微生物數量,然后對分離得到的微生物進行純培養(yǎng),以更好地進行菌種鑒定或保藏。鑒定方法主要為形態(tài)學鑒定或根據生理生化性狀,一般將結果與標準分類系統(tǒng)中微生物形態(tài)或生理生化性狀進行對比[13]。該方法是研究微生物的主要方法,已成功證實普洱茶中確實存在細菌、酵母、霉菌和放線菌[14-28]。

2.2 微生物自動鑒定系統(tǒng)

鑒于微生物傳統(tǒng)鑒定方法的缺陷如工作量大,不利于操作,還受限于鑒定者的專業(yè)知識和認知能力。傳統(tǒng)鑒定方法還常常受培養(yǎng)條件的限制,很多微生物不能在培養(yǎng)基上被分離培養(yǎng)出來,造成了鑒定種群不夠完整,使得人們無法全面了解普洱茶發(fā)酵過程中的微生物種群情況,多數只是鑒定到了優(yōu)勢菌種或是在一定的培養(yǎng)條件下表現為優(yōu)勢的菌群。

近年來微生物快速鑒定儀更多地應用到微生物鑒定工作來,該系統(tǒng)是將微生物與底物反應的生化類型與已知建立的數據庫中的類型比較,使微生物鑒定更加快速、準確。Mo等[20]利用API ID 32C和API ID 50 CHL微生物快速鑒定系統(tǒng)對普洱茶發(fā)酵過程中的微生物進行鑒定,發(fā)現了多種酵母和細菌。但由于該系統(tǒng)是根據現有數據庫中所提供的背景資料進行微生物鑒定,數據庫資料會影響微生物鑒定的種類及準確性。

2.3 分子生物學方法

PACE N R的研究表明,傳統(tǒng)分離方法鑒定的微生物只占環(huán)境微生物總數的0.1%~10.0%[29],傳統(tǒng)鑒定方法還常常受培養(yǎng)條件的限制,很多微生物不能在培養(yǎng)基上被分離培養(yǎng)出來,造成了鑒定種群不夠完整,使得人們無法全面了解普洱茶發(fā)酵過程中的種群情況,多數只是鑒定到了優(yōu)勢菌種或是在特定的培養(yǎng)中為優(yōu)勢的菌群。日本學者M.Abe等[30]應用PCR變性梯度凝膠電泳(PCR-DGGE)技術研究普洱茶發(fā)酵過程中微生物群落結構,對不同發(fā)酵階段的普洱茶中微生物種群進行了研究,發(fā)現普洱茶2種優(yōu)勢種群,同時在用孟加拉紅培養(yǎng)基,PDA 培養(yǎng)基在 30 ℃ 培養(yǎng)時也證實了這一結論,進一步說明了將分子生物學方法用于普洱茶發(fā)酵過程中微生物學研究是可行的[30]。

劑量組也對普洱茶鮮葉中的內生菌[10]進行了研究,普洱茶渥堆發(fā)酵微生物的研究以及普洱茶區(qū)空氣微生物[11-12]的研究中都分別采用了PCR,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聚合酶鏈式反應)分子生物學的方法,擴增細菌的16SrDNA和真菌的ITS序列測定分析或 PCR-變性梯度凝膠電泳(PCR-DGGE)對參與或有可能參與普洱渥堆發(fā)酵的微生物進行了鑒定。

呂昌勇[31]利用宏基因組學高通量測序研究方法認為,細菌是普洱茶渥堆發(fā)酵過程中的主要菌群,占總微生物的76.26%;真核生物次之,占16.35%。目前應用高通量測序在普洱茶渥堆發(fā)酵微生物的研究中很少涉及,趙 明等[32]在利用高通量測序方法研究普洱茶發(fā)酵過程中的微生物,對參與普洱茶渥堆發(fā)酵微生物種群作了初步的鑒定。Wei Zhang等[33]通過實時定量PCR研究認為,煙曲霉、微小根毛霉、熱帶假絲酵母菌、鐮刀菌、Thermomyces lanuginosus、Aspergillus niger、blastobotrys adeninivorans、Rasamsonia emersonii、Asper-gillus tubingensis、Rasamsonia cylindrospora、Rasamsonia byss-ochlamydoides等嗜熱菌在普洱茶渥堆發(fā)酵過程中起著重要的作用。

3 普洱茶發(fā)酵微生物研究進展

3.1 普洱茶微生物種群

陳宗道等[14]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研究普洱茶中的微生物以來,已經證實細菌、酵母、霉菌和放線菌都參與了普洱茶的發(fā)酵。

周紅杰和趙龍飛等[6,18]先后從普洱茶和普洱茶翻堆樣品都分離得到了黑曲霉、酵母菌、米曲霉、根霉、灰綠曲霉和極少的細菌。方 祥等[23],M.Abe等[30]以及楊瑞娟等[34-35]從不同年代的普洱茶和渥堆發(fā)酵的普洱茶中分離得到了霉菌(黑曲霉、微小根毛霉、牛根毛霉)、酵母、細菌(芽孢U菌,Bacillus coagulans,球菌,無芽孢短桿菌,乳酸菌,植物乳桿菌,類乳酸片球菌和大量嗜熱細菌)、放線菌。呂昌勇[31]認為,普洱茶發(fā)酵初期的優(yōu)勢細菌是變形菌門(Proteobac-teria),隨后厚壁菌門(Firmicutes)上升成為優(yōu)勢菌,放線菌門(Acti-nobacteria)與Firmicutes在發(fā)酵后期繁成為共同優(yōu)勢菌。原料的優(yōu)勢真菌歸類為no-rank-Fungi(65.39%),發(fā)酵過程中,曲霉屬(Aspe-rgillus.sp)真菌一直處于優(yōu)勢;發(fā)酵中期環(huán)境中的根毛霉屬(Rhizomucor.sp)先升高后降低。

3.2 優(yōu)勢菌種與普洱茶品質的關系

近年來,關于普洱茶與微生物關系研究更多地集中在優(yōu)勢菌種對普洱茶品質影響的研究,多數是將分離純化后的微生物再接種到普洱茶中,用來研究普洱茶品質改變情況。陳秀燕等[36]將灰綠曲霉和青霉接種到普洱生餅茶和散茶中,能明顯加速普洱茶陳化的作用,且能提高茶湯的香氣。研究表明,灰綠曲霉和青霉接能加速茶葉中纖維和果膠的降解,使普洱茶更加甘滑、醇厚。董文明等[27]認為,普洱茶發(fā)酵過程中,黑曲霉產淀粉酶、纖維素酶、蛋白酶、果膠酶,酵母菌產淀粉酶、蛋白酶、果膠酶,細菌只產淀粉酶、蛋白酶。經過這些酶的作用后普洱生茶形成了普洱熟茶甘厚濃醇的品質特征。周才碧等[28]利用優(yōu)勢菌株黑曲霉純種對普洱茶進行發(fā)酵試驗,得到的茶樣香氣濃純、湯色呈黑褐色、滋味較平和,且茶色素發(fā)生明顯變化,表明黑曲霉可以作為發(fā)酵用菌種,適于普洱茶的渥堆發(fā)酵。康燕山等[37]對普洱茶在普洱茶發(fā)酵過程中添加外源酶和接種酵母,其結果表明,使用外源酶可增加普洱茶所含水溶性總糖及游離氨基酸的含量,接種酵母可明顯加速普洱茶茶多酚的轉化。

4 普洱茶發(fā)酵過程中微生物學研究存在的不足及展望

4.1 存在的不足

目前對參與普洱茶發(fā)酵微生物的研究都集中在優(yōu)勢菌和能培養(yǎng)的微生物上,對于非培養(yǎng)微生物研究仍然很少涉及,對于這些微生物在普洱茶渥堆發(fā)酵中的作用研究就更無從談起。對于普洱茶發(fā)酵微生物對普洱茶品質的轉化作用及其機制研究首先就要解決非培養(yǎng)的微生物鑒定工作。目前關于普洱茶中微生物發(fā)酵的研究已經日趨成熟,宏基因組學[38]也更多地應用于普洱茶發(fā)酵微生物研究中來,多數都是停留在第一代測序研究上。關于微生物對普洱茶品質的影響,更多的是在于研究接種某一種或多種優(yōu)勢微生物或酶對發(fā)酵品質的影響,而忽略了普洱茶發(fā)酵微生物群落對普洱茶發(fā)酵的影響。

4.2 展望

微生物第二代測序技術在環(huán)境微生物的研究方面已經非常成熟,已經廣泛應用于環(huán)境微生物的研究[39-40],而對普洱茶發(fā)酵中的微生物的研究結果卻少之又少。呂昌勇[31]和趙 明等[32]利用高通量測序方法對普洱茶渥堆發(fā)酵中的微生物進行了研究,這一技術的應用為普洱茶中非培養(yǎng)微生物的研究提供了新的可能。高通量測序技術在環(huán)境微生物的研究中常比PCR-DGGE法檢測靈敏度高 3.8~39.4倍[41]。

利用高通量測序技術將普洱茶從鮮葉到普洱熟茶成品的微生物組成作出系統(tǒng)研究,并總結出這些微生物生長和消亡規(guī)律,對普洱茶鮮葉、干茶、渥堆的每個時期和成品的微生物生態(tài)系統(tǒng)作出系統(tǒng)的研究,探明這些微生物在每個時期的組成情況如何,以使人們能更好地探明普洱茶在發(fā)酵中是否有有害微生物的參與,為明確這些微生物在發(fā)酵過程的作用提供更為全面而系統(tǒng)的研究對象,從而有利于更好地了解普洱茶發(fā)酵中微生物的消亡規(guī)律和其對普洱茶品質的影響。

5 參考文獻

[1] 譚自立.茶和普洱茶的保健作用[J].云南茶葉,1994(3):4-6.

[2] 周紅杰,秘鳴,韓俊,等.普洱茶的功效及品質形成機理研究進展[J].茶葉,2003,29(2):75-77.

[3] 趙龍飛,周紅杰,安文杰.云南普洱茶保健功效的研究[J].食品研究與開發(fā),2005,26(2):114-118.

[4] 張冬英,施兆鵬,劉亞林.普洱茶藥理作用研究進展[J].福建茶葉,2005(1):43-44.

[5] 羅龍新,吳小崇,鄧余良,等.云南普洱茶渥堆過程中生化成分的變化及其與品質形成的關系[J].茶葉科學,1998,18(1):53-60.

[6] 周紅杰,李家華,趙龍飛,等.渥堆過程中主要微生物對云南普洱茶品質形成的研究[J].茶葉科學,2004,24(3):212-218.

[7] 龔加順,周紅杰,張新富,等.云南曬青綠毛茶的微生物固態(tài)發(fā)酵及成分變化研究[J].茶葉科學,2005,25(4):300-306.

[8] 梁名志.普洱茶渥堆工序的研究現狀[C]//海峽兩岸茶葉科技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0:3.

[9] 金朱葆.認識和了解安化黑茶[J].中國茶葉加工,2009(3):42-44.

[10] 季愛兵.普洱茶葉片中內生菌的鑒定[D].長春:吉林大學,2013.

[11] 路偉堯.普洱茶發(fā)酵微生物的溯源分析[D].北京:北京化工大學,2013.

[12] 路偉堯,呂杰,嚴亮,等.普洱茶區(qū)空氣微生物的群落結構及生態(tài)分布[J].北京化工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3,40(4):103-108.

[13] CLETUSPK,JACKWF.The yeasts a taxonomic study[M].4th edition.New York:Elsevier,1998:15-18.

[14] 陳宗道,劉勤晉,周才瓊.微生物與普洱茶發(fā)酵[J].茶葉科技,1985(4):4-7.

[15] 趙龍飛,周紅杰.酵母菌在普洱茶品質形成中的作用初探[J].茶苑,2003(2):4-6.

[16] 許波,洪濤,唐湘華,等.普洱茶發(fā)酵過程中微生物及其應用研究進展[J].安徽農業(yè)科學,2010(1):334-336.

[17] XU X Q,YAN M,ZHU Y.Influence of fungal fermentation on the devel-opment of volatile compounds in the Puer tea manufacturing process[J].Engineering in Life Sciences,2005,5(4):382-386.

[18] 趙龍飛,周紅杰.云南普洱茶渥堆過程中的主要微生物初探[J].商丘師范學院學報,2005,21(2):129-133.

[19] JENG K C,CHEN C S,FANG Y P,et al.Effect of microbial fermentation on content of statin,GABA,and polyphenols in Pu-Erh tea[J].Agric Food hem,2007,55(21):8787-8792.

[20] MO H Z,XU X Q,YAN M C,et al.Microbiological analysis and antiba-cterial activity of the in digenous fermented Puer tea[J].Agro Food Ind-ustry Hi Tech,2005,16(6):16-18.

[21] 陳可可,朱宏濤,王東,等.普洱熟茶后發(fā)酵加工過程中曲霉菌的分離和鑒定[J].云南植物研究,2006,28(2):123-126.

[22] 趙龍飛,徐亞軍,周紅杰.黑曲霉在普洱茶發(fā)酵過程中生長特性的研究[J].食品研究與開發(fā),2007,28(10):1-3.

[23] 方祥,陳棟,李晶晶,等.普洱茶不同貯藏時期微生物種群的鑒定[J].現代食品科技,2008,24(2):105-108.

[24] 朱宏濤,楊崇仁,李元,等.普洱茶后發(fā)酵過程中微生物的研究進展[J].云南植物研究,2008(6):718-724.

[25] 雷曉燕.普洱茶中主要微生物的研究[J].沈陽化工學院學報,2009,23(2):134-137.

[26] 廷菊,羅婭婷,樊竹青,等.普洱茶渥堆發(fā)酵中真菌的分離與鑒定[J].現代農業(yè)科技,2014(10):279-281.

[27] 董文明,譚超,付曉萍,等.5種成品普洱茶中微生物的分離及其產酶特性研究[J].食品科技,2013,28(8):22-25.

[28] 周才碧,陳文品,吳鐘玲,等.普洱茶優(yōu)勢菌株黑曲霉的分離及其功能和安全性研究[J].食品安全質量檢測學報2015,6(3):1006-1009.

[29] PACE N R.A molecular view of microbial diversity and the biosphere[J].Science,1997,276:734-740.

[30] ABE M,TAKAOKA N,IDEMOTO Y,et al.Characteristic fungi observed in the fermentation process for Puer tea[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Food Microbiology,2008,124:199-203.

[31] 呂昌勇.普洱茶渥堆發(fā)酵過程中微生物宏基因組學的測定與分析[D].昆明:昆明理工大學,2013.

[32] 趙明,張冬蓮,袁文俠,等.普洱茶發(fā)酵過程微生物多樣性的 454 pyrosequencing 研究[C]//昆明:第十六屆中國科協年會:分12茶學青年科學家論壇論文集,2014:1-8.

[33] ZHANG W,YANG R J,FANG W J,et al.Characterization of therm-ophilic fungal community associated with pile fermentation of Pu-erh tea[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Food Microbiology,2016,227:29-33.

[34] 楊瑞娟,呂杰,嚴亮,等.普洱茶渥堆發(fā)酵中嗜熱真菌的分離和鑒定[J].茶葉科學,2011,31(4):371-378.

[35] 李晨晨,呂杰,楊瑞娟,等.普洱茶渥堆發(fā)酵過程中嗜熱細菌的分離和鑒定[J].北京化工大學學報,2012,39(2):74-78.

[36] 陳秀燕,陳松,鄭華,等.普洱生茶優(yōu)勢菌種分離純化及其對普洱茶品質影響初探[J].現代食品科技,2009,25(6):604-607.

[37] 康燕山,黃薇,袁唯,等.普洱茶發(fā)酵過程中添加外源酶及外源酵母對主要成分的影響[J].云南農業(yè)大學學報,2015,30(5):784-789.

[38] 王輝,李亞莉,蘇丹,等.宏基因組學在普洱茶微生物研究中的應用[J].食品安全質量檢測學報,2015,6(6):2195-2200.

[39] 蔡元鋒,賈仲君.基于新一代高通量測序的環(huán)境微生物轉錄組學研究進展[J].生物多樣性,2013,21 (4):401-410.

篇7

【關鍵詞】 二十五味珊瑚丸;傾注法;薄膜過濾法

【中圖分類號】R284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1007-8517(2016)20-0027-03

藏藥二十五味珊瑚丸(藏藥名:球瑪爾尼阿日布)由公元18世紀著名藏醫(yī)藥學家帝瑪爾?丹增彭措研制,轉載于公元19世紀藏醫(yī)藥學家迷旁?朗杰加措編撰的《集藥利樂庫》,該書記載了二十五味珊瑚丸的配方及功能主治,并沿用至今[1],現收載于1995年版中華人民共和國衛(wèi)生部藥品標準(藏藥第1冊)中。該藏藥由珊瑚、珍珠、訶子、木香、青金石、麝香、紅花等25味藏藥材組成的復方制劑,具有開竅、通絡、止痛等功效。用于“白脈病”神志不清、身體麻木、頭昏目眩、腦部疼痛、血壓不調、頭痛、癲癇及各種神經性疼痛。此標準中沒有規(guī)定具體的微生物限度檢查方法,為確保微生物檢查方法的科學性和結果的準確性,研究按照《中國藥典》2015年版第四部的規(guī)定對其微生物限度檢查進行方法驗證試驗。

1儀器與材料

11 樣品 二十五味珊瑚丸(A企業(yè),批號141104;B企業(yè),批號20150506;C企業(yè),批號20150407;D企業(yè),批號150401)。

12 試驗用培養(yǎng)基 胰酪大豆胨液體培養(yǎng)基(TSB,批號:151228)、胰酪大豆胨瓊脂培養(yǎng)基(TSA,批號:151230)、沙氏葡萄糖液體培養(yǎng)基(批號:151219)、沙氏葡萄糖瓊脂培養(yǎng)基(批號:151219)、RV沙門菌增菌液體培養(yǎng)基(批號:150916)、木糖賴氨酸脫氧膽酸鹽瓊脂培養(yǎng)基(批號:151210)、麥康凱液體培養(yǎng)基(批號:151204)、麥康凱瓊脂培養(yǎng)基(批號:141016)均為北京陸橋技術股份有限公司產品。

13 試驗菌株 大腸埃希菌(CMCC(B)44 102)、金黃色葡萄球菌(CMCC(B)26 003)、枯草芽孢桿菌(CMCC(B)63 501)、白色念珠菌(CMCC(F)98 001)、乙型副傷寒沙門菌(CMCC(B)50 094)均由中國食品藥品檢定研究院提供。

14 儀器 BPG-9200BH型高溫鼓風干燥箱(上海-恒科技有限公司);SPX-250B型生化培養(yǎng)箱(上海躍進醫(yī)療器械廠);PYX-PHS-60×75-BS-Ⅱ型隔水式電熱恒溫培養(yǎng)箱(上海躍進醫(yī)療器械廠);1300系列Ⅱ級A2型生物安全柜(美國熱電公司);HTV-200型集菌儀(杭州泰林醫(yī)療器械廠);2H-2型自動漩渦混合器(天津藥典標準儀器廠);PL202-S電子天平(梅特勒-托多儀器(上海)有限公司);YXQ-LS-50S11型立式壓力蒸汽滅菌器(上海博迅實業(yè)有限公司醫(yī)療設備廠)。

2 方法與結果

21 菌液的制備 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15版)四部非無菌產品微生物限度檢查[2]。

211 菌液制備 接種大腸埃希菌、枯草芽孢桿菌、乙型副傷寒沙門菌和金黃色葡萄球新鮮培養(yǎng)物至胰酪大豆胨瓊脂培養(yǎng)液中,30~35℃培養(yǎng)36h;接種白色念珠菌的新鮮培養(yǎng)物至沙氏葡萄糖液體培養(yǎng)基中,23~28℃培養(yǎng)36h。乙型副傷寒沙門菌為控制菌檢查用菌,不用于菌株回收率測定。

212 供試液制備 稱取樣品10g,加入pH70氯化鈉-蛋白胨緩沖液至100mL,制成1∶10供試液;吸取1∶10供試液1mL,加入pH70氯化鈉-蛋白胨緩沖液至10mL,制成1∶100供試液。

213 試驗組 取上述制備好的供試液,加入制備好的菌液,混勻,分別制成每1mL含菌數為10~100CFU的試驗菌液。

214 供試液對照組 取“212”制備好的供試液,以稀釋液代替菌液其他同試驗組。

215 菌液對照組 取pH70氯化鈉-蛋白胨緩沖液替代供試液,按試驗組操作加入菌液來進行微生物回收試驗。

22 傾注法

221 試驗組 取1∶10試驗菌液1mL注入平皿中,含白色念珠球菌組傾注沙氏葡萄糖瓊脂培養(yǎng)基15~20mL,除含白色念珠球菌組外傾注胰酪大豆胨瓊脂培養(yǎng)基15~20mL,待凝固后,含白色念珠菌組置于25~28℃培養(yǎng)5d,除白色念珠菌組外置于30~35℃培養(yǎng)72h,觀察結果測定菌落數,每組實驗菌株平行制作2個平皿。

222 供試品對照組 取“214”試液1mL注入平皿中,按傾注法測定供試品本底菌數。

223 菌液對照組 取“215”試液1mL注入平皿中,其他同試驗組。

224 稀釋劑對照組 取稀釋液1mL注入平皿中,其他同試驗組。

225 結果 經試驗,表1中選取的4個廠家樣品均對白色念珠球菌無明顯抑制作用,回收率在50%以上,采用傾注法即可滿足對樣品中霉菌及酵母菌的檢查。樣品對大腸埃希菌及金黃色葡萄球菌無明顯抑制作用,回收率在50%以上,但對枯草芽孢桿菌有明顯抑制作用,回收率大部分在50%以下。表2采用1∶100供試液測定了菌株的回收率,回收率大部分在50%以下。結果表明采用傾注法可能無法滿足對樣品中需氧菌的檢查,故接下來采用薄膜過濾法法對谷草芽孢桿菌回收率進行測定。

23 薄膜過濾法

231 試驗組 取1∶10試驗菌液2mL注入薄膜過濾器中,用100mL pH70氯化鈉-蛋白胨緩沖液沖洗,使分散均勻,全量過濾,再以pH70氯化鈉-蛋白胨緩沖液沖洗,每次100mL沖洗4次,全量濾過,轉帖至胰酪大豆胨瓊脂培養(yǎng)基上。由表1中看出樣品對于枯草芽孢桿菌的抑制作用比較強,先進行枯草芽孢桿菌回收率的測定。

232 供試品對照組 取“214”制備的試液2mL加入薄膜過濾器中,不加試驗菌液,其它同試品驗組。

233 菌液對照組 取“215”制備的試驗液2mL加入薄膜過濾其中,用100mL pH70氯化鈉-蛋白胨緩沖液沖洗,使分散均勻,全量過濾,轉帖至胰酪大豆胨瓊脂培養(yǎng)基上。

234 稀釋劑對照組 取稀釋液2mL薄膜過濾器中,用100mL pH70氯化鈉-蛋白胨緩沖液沖洗,使分散均勻,全量過濾,轉帖至胰酪大豆胨瓊脂培養(yǎng)基上。

235 結果 表4中,1∶10供試液任對試驗菌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表5為稀釋液對照組實驗菌株的回收率。表6中,用同樣薄膜過濾法法取1∶100供試液測定了菌株的回收率,結果表明,各試驗菌株回收率均大于50%,故采用1∶100供試品溶液進行薄膜過濾法,適用于二十五味珊瑚丸的細菌的微生物限度測定試驗。

24 控制菌檢查法的驗證 本品為含藥材原粉的固體口服藥,因此以大腸埃希菌和沙門菌為控制菌進行驗證。

241 試驗組 取1∶10供試液10mL及大腸埃希試驗菌液1mL加入100mL胰酪大豆胨液體培養(yǎng)基中;直接稱取供試品10g及乙型副傷寒沙門菌液1mL加入200mL胰酪大豆胨瓊脂培養(yǎng)液中,依相應控制菌檢查法進行檢查。試驗菌液溶度均在10~100CFU。

242 供試品對照組 其他同供試品組但不加入試驗菌液。

243 稀釋劑對照組 取pH70氯化鈉-蛋白胨緩沖液1mL加入10mL胰酪大豆胨液體培養(yǎng)基中。

244 結果 采用常規(guī)控制菌檢查法,均能檢出試驗菌,表明此法可適用于二十五珊瑚丸的控制菌檢查。

3 討論

二十五味珊瑚丸是含有多種成分的復合制劑,通過傾注法不難發(fā)現二十五味珊瑚丸是一種抑菌作用較強的藥品,在本次驗證過程中首先考慮增加稀釋液和薄膜過濾法聯用來去除藥品中的抗菌活性。薄膜過濾法能很好的把外界影響和操作者的主觀因素減少到最低,所以該方法更為客觀,能夠全面反映藥品的染菌情況[3]。

由于自然環(huán)境特殊,海拔高,含氧量僅為平原地區(qū)的60%左右,在制備金黃色葡萄球菌和其他試驗用菌時,需將培養(yǎng)時間由《中國藥典》2015年版第四部中規(guī)定的18~24h延長至36h,才能良好生長,故將試驗用菌培養(yǎng)時間延長至36h。

參考文獻

[1] 杜文兵,黃福開,羅遠帶,等. 二十五味珊瑚丸藥理及臨床研究進展[J].世界中西醫(yī)結合雜志,2013,8(5):537-540.

篇8

為給患者和我院職工創(chuàng)造健康良好的就診和工作環(huán)境,提高醫(yī)務人員控煙意識和控煙技能,降低吸煙率,保護醫(yī)務人員和廣大人民群眾身體,進一步推動我院控煙工作的深入開展,做好無煙單位的工作,把開展控煙工作作為我中心精神文明建設和健康教育的一項重要工作,結合我中心實際,對我中心一月份的控煙情況開展的自查。自查結果匯報如下:

一、控煙工作總體實施情況

   控煙工作領導小組明確各自的職責、檢查貫徹落實情況、及時做好疏導工作、保證我中心控煙工作有序保質開展。各科室設控煙宣傳員和巡查員各1名,修改完善各項規(guī)章制度及職責,對醫(yī)院職工吸煙狀況進行基線調查。門診大廳、病房、辦公室、會議室、樓梯等公共場所設立醒目的禁煙標志, 工作人員在工作期間,禁止在院內吸煙。做好自身管理、做到不吸煙、不勸煙、不敬煙。病人遞煙做到婉言拒絕,鼓勵創(chuàng)建無煙科室。門診大廳及住院樓道內等主要場所張貼控煙宣傳畫,設有宣傳欄宣傳控煙知識。門診候診處向病人發(fā)放控煙資料,宣傳吸煙危害及戒煙益處。定期組織開展醫(yī)務人員控煙培訓工作。自查總結完善:由控煙工作領導小組對照“無煙醫(yī)療機構標準”進行逐項檢查、完善。

二、自查過程:

為將禁煙工作落到實處,控煙領導組和控煙監(jiān)督員對我院診療場所、醫(yī)院各樓進門處樓道、各科室、辦公室、會議室、進行禁煙標示檢查、并對全院職工的吸煙情況進行調查摸底,建立職工吸煙檔案,并勸導職工戒煙,印制控煙宣傳資料,向患者進行控煙宣傳。病人由接診護士向其做控煙宣傳,患者吸煙時要進行勸阻。利用講座、宣傳欄、發(fā)放宣傳資料等形式向病人及家屬宣傳吸煙有害健康和戒煙方法等知識。

三、自查結果:由于宣傳力度大、措施過硬,目前我院醫(yī)務人員吸煙率大幅下降,院內一個各科室很少再見到煙頭

四、存在的問題:雖然醫(yī)務人員的吸煙率下降,但還有一少部分人醫(yī)務人員偷吸,以及部分患者不合作,及控煙制度不完善。

五、下一步工作計劃:

1、宣傳發(fā)動,樹立全員禁煙意識

為提高全體員工對控煙工作重要性的認識,公共衛(wèi)生科組織全院控煙監(jiān)督員進行控煙知識的培訓,使控煙監(jiān)督員具備戒煙的相關知識及技巧,并由他們對院內員工進行培訓,使全體員工了解并掌握相關控煙知識和技能

2、鞏固成效,建立控煙長效機制

各科室除進行禁煙工作自查外,控煙領導小組每月還對各科室的禁煙工作實施情況進行指導、監(jiān)督、檢查。監(jiān)督員每日對各科室控煙情況進行巡查,每周向院領導匯報禁煙情況,并將發(fā)現的問題進行分析解決,并將禁煙工作與科室考核、平衡計分掛鉤,形成長效的控煙機制。

總之,經過努力,全院職工進一步明確了控煙的意義,并級主動將控煙的知識和理念帶給每一位來院的患者。為創(chuàng)造良好的無煙環(huán)境,培養(yǎng)健康的生活習慣,促進廣大群眾的身心健康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我們將繼續(xù)做好控煙工作,進一步鞏固無煙醫(yī)院的創(chuàng)建成效。

 

篇9

關鍵詞:紫薇;扦插;插條長度;NAA處理;成活率

1 引言

紫薇為多年生落葉灌木或小喬木,花期長,花色豐富優(yōu)良,可以滿樹繁花成簇,是園林、公路綠化、配植色塊和紫薇盆景制作的理想材料。紫薇的繁殖方法有播種繁殖、扦插繁殖和分蘗等。一般采用春播,但扦插繁殖成型較快。為提高紫薇扦插繁殖的生根成活率,本文利用植物生長調節(jié)劑NAA不同濃度處理不同長度紫薇插條,扦插苗床采用覆蓋地膜本、不覆蓋地膜2種方式,比較其對紫薇插條生根成活率的影響,為紫薇的扦插繁殖提供依據。

2 材料與方法

2.1 材料

2010年3月18日從落葉樹種紫薇植株上剪取健壯、無病蟲害且粗壯含養(yǎng)分多且沒有發(fā)芽的1年生枝條,用剪枝剪剪取插穗,先剪去梢端過細及基部無芽部分,用中下段剪截插穗。插穗長10~20cm左右,具有2~5個以上的飽滿芽,上切口距離第1芽1cm左右處剪,下切口在芽下0.5cm處斜剪,插穗上的芽全部保留,供試生長調節(jié)劑為NAA。

2.2 試驗地選擇

試驗地設在嘉興職業(yè)技術學院園林園藝生產實訓基地內,床寬1.2m,操作道寬25~30cm,整地后平鋪黑膜地膜(或不鋪),地膜四周嵌入土中,防止被風掀起。

2.3 試驗方法

2.3.1 試驗處理設置

試驗地分為2塊,一塊采用覆地膜,插條長度為10cm 、15cm、20cm 3種,生長調節(jié)劑NAA分別配制成50、100、150、200mg/L 4種不同濃度和清水對照。共15個處理小區(qū);另一塊采用不覆地膜,其他相同,也為15個處理小區(qū)。

2.3.2 生長調節(jié)劑處理與扦插方法

采用隨剪隨處理隨扦插的方法,將剪好的紫薇等插條分別放入含NAA50、100、150、200mg/L 4種不同濃度的溶液容器中,浸泡插條基部1/3左右,60min后取出,并以清水做對照,溫室溫度控制在24~26℃。按12cm×12cm規(guī)格扦插枝條,要求芽朝上、地面以上露出2~3個芽(插穗的1/2),扦插時避免擦傷插穗上的芽或皮,先用扦插棒插洞后再插入插穗,插后用水壺灑足水,使插穗和基質充分結合在一起。

2.4 試驗結果分析

2.4.1 二種覆膜方式對紫薇扦插成活率的影響

由表1、表2、表3可知,覆蓋地膜比不覆蓋地膜紫薇扦插成活率明顯提高,二者扦插成活率最小差值為3.5%,最大差值達31.2%,平均相差20.3%。經顯著性測驗,覆蓋地膜可顯著的提高紫薇扦插成活率。地膜覆蓋能有效地利用太陽能,減少土壤水分蒸發(fā)和熱量散失,從而提高土壤溫度。據調查黑色地膜覆蓋后5cm深處平均地溫比裸地提高2.8℃,10cm深處平均地溫比裸地提高0.6℃,地膜覆蓋壟面,能起到保水作用,干旱天氣下雖然土壤比較干燥,因薄膜覆蓋土壤水分蒸發(fā)受到抑制。因此認為由于薄膜覆蓋對土壤溫度和濕度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使插穗提前形成不定根,根系逐漸伸向適宜地溫層,增強吸水、吸肥能力,促進芽苞萌發(fā),提早進行干物質積累,不僅能提高扦插成活率,苗木生產量也明顯增長。

2.4.2 NAA溶液和不同插條長度對紫薇扦插成活率的影響

在苗床覆膜條件下4種不同濃度的NAA溶液、清水對照和3種插條長度共15個處理方式,由表2可知:4種不同濃度的NAA溶液以清水為對照組,以NAA50 mg/L、NAA100 mg/L、NAA150 mg/L處理紫薇扦插成活率均比對照組高,其中以NAA100 mg/L處理紫薇扦插成活率最高,平均為85.6%,比對照高24.5%,其次NAA100 mg/L處理紫薇扦插成活率平均為77.4%,比對照組高1635%,而NAA200 mg/L處理紫薇扦插成活率反比對照組低,其平均成活率僅為35.4%;經方差分析:NAA100 mg/L處理與NAA150 mg/L處理扦插成活率極顯著的高于清水對照組,NAA100 mg/L處理與NAA150 mg/L處理扦插成活率未達顯著水平, NAA100 mg/L處理與NAA50 mg/L處理扦插成活率達極顯著水平,NAA150 mg/L處理與NAA50 mg/L處理扦插成活率達顯著水平,NAA200 mg/L處理極顯著的低于清水對照組。另據調查NAA處理有低濃度時,隨著濃度增加促進作用越明顯,高濃度時,隨著濃度增加對根系的抑制效果反而明顯,根據本試驗NAA溶液處理紫薇以NAA100~150mg/L比較適宜;NAA50 mg/L處理因濃度過低對提高扦插成活率無效,而NAA200 mg/L處理因濃度過高反而抑制扦插發(fā)根成活。

表1 二種覆膜方式對紫薇10cm扦插生根成活率的影響

10cm扦插處理50mg/L濃度下ご婊盥/%100mg/L濃度下ご婊盥/%150mg/L濃度下ご婊盥/%200mg/L濃度下ご婊盥/%清水環(huán)境下ご婊盥/%

覆地膜55.27362.334.153.1

不覆地膜37.445.143.225.636.2

兩者差17.827.919.18.516.9

表2 二種覆膜方式對紫薇15cm扦插生根成活率的影響

15cm扦插處理50mg/L濃度下ご婊盥/%100mg/L濃度下ご婊盥/%150mg/L濃度下ご婊盥/%200mg/L濃度下ご婊盥/%清水環(huán)境下ご婊盥/%

覆地膜67.89187.73165.9

不覆地膜45.859.862.227.544.3

兩者差2231.225.53.521.6

表3 二種覆膜方式對紫薇20cm扦插生根成活率的影響

20cm扦插處理50mg/L濃度下ご婊盥/%100mg/L濃度下ご婊盥/%150mg/L濃度下ご婊盥/%200mg/L濃度下ご婊盥/%清水環(huán)境下ご婊盥/%平均存活ぢ/%差異(0.01)

覆地膜65.192.782.341.464.364.5A

不覆地膜47.163.65429.341.944.2B

兩者差1829.128.312.122.420.3

表4 NAA溶液、不同插條長度對紫薇扦插生根成活率的影響

NAA溶液濃度100mg/L濃度下ご婊盥/%150mg/L濃度下ご婊盥/%50mg/L濃度下ご婊盥/%清水環(huán)境下ご婊盥/%200mg/L濃度下ご婊盥/%平均存せ盥/%

差異

0.050.01

插條長度20cm92.782.365.164.341.469.2aA

15cm9187.767.865.93168.7aA

10cm7362.355.253.134.155.5bB

平均85.677.462.761.135.464.5

差異0.05aabbc

差異0.01AABBCCD

由表4可知:3種不同長度紫薇插條中以長度15cm、20cm的插條扦插成活率相近,其平均值分別為68.7%和69.2%,但比長度10cm插條的扦插成活率高,分別提高13.2%和13.7%,適當增加插條長度可以為插條生根成活提供更多的養(yǎng)分,同時減少插條失水干癟。經方差分析:插條長度20cm與15cm 2處理扦插成活率未達顯著水平,插條長度20cm與15cm 2處理扦插成活率極顯著高于插條長度10cm處理扦插成活率。因此插條長度以15~20cm長為宜,但考慮節(jié)約插條和工作方便,以15cm左右插條長度為好。

篇10

關鍵詞:休閑行為;失范行為;大學生

一、休閑行為和失范休閑的理論分析

(一) 休閑行為的概念

“休閑行為是休閑主體利用閑暇時間和收入等條件,為了滿足其休閑需要,自由參與并得到滿足的能動過程。”

[1]由于休閑行為是休閑主體的主觀行為,也是休閑主體與休閑客體、休閑媒介之間的相互作用,因而休閑行為有優(yōu)劣之分。那些具有積極的自由,正能量的,當之無愧是“優(yōu)”的休閑行為,也稱規(guī)范休閑;反之,則是“劣”的休閑行為,又稱失范休閑。

(二) 失范休閑的概念及類型

“所謂的失范休閑(deviant leisure)它描述的是缺乏正面意義的、消極的自由。”[2]失范休閑主要有炫耀性休閑、強迫性休閑、被動性休閑、成癮性休閑、頹廢性休閑等五種類型。

二、大學生休閑失范行為調查的基本情況

本課題組的成員都是青島農業(yè)大學的在校生,訪談對象是青島農業(yè)大學的在校生。通過個別訪談60多名學生的方式,較為深入地了解當代大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參加哪些休閑活動,在參加這些休閑活動時候,有怎樣的休閑行為,并其中的失范休閑行為。

三、大學生休閑失范行為的基本現狀

(一)本課題組在訪談過程中,觀察訪談對象的言談舉止、穿衣佩戴,運用休閑學中“休閑行為和失范行為”理論進行剖析。

訪談過程中,我們了解到大學生都有自己的鐘愛休閑活動和方式。雖然大部分休閑行為不是失范行為,但也有不少同學有失范行為,有此失范行為嚴重影響到個人的身心健康,危及到了他身邊的同學、朋友。鑒于本文特意針對休閑失范行為進行研究,所以對訪談中充滿正能量的休閑行為案例不做過多說明,主要列舉一些訪談中典型的失范行為的案例。

案例1:機電學院大三男生,號稱“大神”,從大二下半學年開始他的生活狀態(tài)是這樣的:無論必修課還是選修課,一節(jié)沒去上過,整天待在宿舍玩游戲(LOL),就連吃飯都很少出門,基本上靠外賣和舍友帶。

在一位熱心學長的幫助下,“大神”終于同意接受我們的訪談。訪談過程中“大神”毫不避諱地跟我們說了他的生活狀態(tài)。“大神”將游戲這種休閑娛樂的工具當成了自己的主業(yè),甚至可以說是變成了大學生活的全部。身體消瘦,眼眶內陷,胡子拉碴,給人一種病怏怏的感覺,對于他的形象,他的舍友是這樣調侃的,“經常發(fā)現他一個人游戲玩累了,躺在那像是吸了大煙。”他的這種狀態(tài)不單單是對自己身體的傷害,而且嚴重影響了他的心理健康。過于迷戀網絡游戲,忽視了跟身邊人的交流,像微信、QQ等聊天工具對他來說只是讓舍友帶飯的工具,“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在游戲中”是對他最好的描述。

該男生屬于成癮性失范休閑行為。他沉迷于網絡游戲,對網絡的需求程度達到極致,在他看來,游戲中的“打打殺殺、你來我往”,遠比現實生活中的人際交往重要的多。這種成癮性休閑對人的心理、身體、行為方面的危害都是十分嚴重的。

調查發(fā)現,這種成癮性失范休閑行為在大學生中并不多見,而常見的是強迫性休閑失范行為,表現為當事人持續(xù)地借助某種休閑行為,并期望在自我陶醉或麻痹中忘記一切。例如,難過的時候就選擇瘋狂地購物。

案例2:經管學院大二女生小婷在接受訪談時說,一次她碰到煩心事,在網上一次性買了大大小小商品近30件,事后由于自己的一時沖動給自己惹了不少麻煩,買的東西自己根本用不到,買的衣服鞋子之類的根本不適合自己,在舍友的幫助下退了一部分商品,卻花了不少冤枉錢。類似的例子還有動科學院大二的女生小雨,遇到不順心的事情就喜歡瘋狂吃東西,而且是吃到吐的那種。她描述最近一次出現這種行為是因為自己在電話里跟父母吵了一架,心情操透了,于是就跟自己最要好的一個舍友一起去了鐵板雞韓國料理店,點了兩人份的套餐,還買了炸雞、夏威夷口味12寸披薩、啤酒,飯后還吃了烤冷面、烤面筋、果凍、巧克力、薯片等零食,舍友沒吃多少,自己吃到吐,上吐下瀉,連續(xù)吃了兩個多周藥調理胃。以上這些行為很大程度上影響了身心健康,往往是一時的痛快,結果給自己留下無法治愈的病癥。在我們的調查和訪談中發(fā)現,60多名訪談對象中,就至少有8名同學明確表示非常明顯的強迫性休閑行為,可見,強迫是一種常見的休閑失范行為。

案例3:人文學院大一男生,新生接待時認識的,跟他做訪談是在一次閑聊中開始的,他跟幾個同學約打籃球。我觀察到他們一行幾個人在等人時全都一個動作――低頭玩手機,彼此之間毫無交流,即便是有幾句簡單的交流,他們的視線也沒有離開手機屏幕。訪談中了解到,低頭刷微博、微信已經成了他的一種習慣,去餐廳排隊買飯時、自動取款機取錢時、軍訓休息的短短兩三分鐘也不放過……出門隨時看手機,閑下來就翻閱手機,微信、微博已經成了他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我建議他“既然出來打籃球,就把手機放下,大家一起說說笑笑的多好啊。”他竟然無奈地回答我“現在大部分人都這樣吧,低頭族嘛,即使自己手機上沒什么可玩的,可是大家都在低頭玩自己的,自己也就這樣了。”

這是一種典型的被動型失范休閑行為。該男生是因為周圍朋友同學低頭玩手機,身邊的人并沒有人與他交流,也不得不低頭玩著手機,逐漸形成一種習慣。很多情況下人們并不是主動、自愿地做出這種選擇。這樣長此以往,朋友、同學、鄰居、家人之間的關系漸漸淡化、冷漠。

然而這種情況,隨處可見,餐廳里吃著飯,大多數人左手手機、右手筷子;宿舍里,大家各自蜷縮在床鋪的角落里,遠處看只有手機屏幕的一點點光亮;公交車上,為乘客準備的報紙早已懸掛在了最顯眼的地方,然而厚厚的一沓報紙只是隨車身擺動,毫無撕扯過的痕跡。而大家呢各自忙著翻閱八卦新聞、忙著發(fā)微信語音、放著刺耳的“流行音樂”。我們并否認手機的視頻、聊天功能,它縮短了我們與遠方朋友的距離、拉近了與世界的距離。但也無意間拉開了我們與舍友、與同學、與家人的距離。有些感情的交流不是屏幕上敲出來的呆滯的文字就可以的,不是幾個簡單的動畫表情就可以表達的,也不是斷斷續(xù)續(xù)的語音就可以說明白的。有些朋友之間或許不用太多語言交流而只需要一個眼神就可以達成默契,有些感動可能真的是需要兩人面對面時發(fā)現對方眼眶里閃爍的淚光可以表達。

案例4:動科學院大二女生,大一到大二,她的手機從5s換成6s再換成6p,她手上永遠拿著蘋果最新款手機,穿衣打扮也是很有自己的風格,買衣服、鞋子只選擇逛品牌店而且往往都是些知名牌子的。我問她父母支持她追求名牌嗎?她的回答是“我就喜歡名牌的東西,覺得品質好而且能拿的出手,在我一味的堅持下,每次父母都會順著我的心意來。”

該女生是典型的炫耀型失范行為,她過于追求奢侈,穿戴及電子用品與他人互相攀比,用名牌包裝自己,把本真的自我掩蓋在奢侈品下,她的這種購買行為已不在于滿足自身的正常的物質和精神需要,而是把自己的休閑行為表現當作一種炫耀自己的富有、證明自己身份、地位、體現自己成功與品位的標志與象征。案例中女生過于追求名牌,在他們這類人眼里,似乎只有花大筆的金錢,只有花的錢比其他人多才能給自己帶來信心與尊重,產生休閑的樂趣。實際上,他們的休閑消費行為已經異化了,容易引起盲目跟風、互相攀比的不良社會風氣,不利于社會和諧,不利于資源節(jié)約型社會的建設。

筆者認為每個人對自己要有一個準確的定位,身為大學生不是你用蘋果手機就有范兒,你穿金戴銀就是有面子。相反,徒有其表,反落得同學們的非議。而那些給大家留下深刻的美好印象的同學,不是穿名牌用名牌的,而是穿戴樸素整潔,勤奮好學、勇于表達,或一技之長,或因樂于助人而光彩熠熠。

(二)綜合訪談對象的情況進行統(tǒng)計,大學生失范休閑行為主要有三種。其中最常見的被動性休閑行為(占60%),其次是炫耀和強迫,各占25%和13%。

四、大學生休閑失范行為的原因

(一)社會方面

隨著經濟社會迅速發(fā)展,相關的休閑產業(yè)迅速崛起,大家的休閑活動豐富多樣,失范行為越來越多。在這樣的背景下,休閑產業(yè)因為市場越來越大而不斷擴張,某些商家如網咖、ktv等為了吸引顧客越來越不擇手段,但是社會上對此并沒有過多的干預,有效的休閑約束機制嚴重缺乏,健康向上的主流休閑行為在大家的日常生活中很難形成。

(二)學校方面

缺乏必要的休閑行為指導和教育。休閑教育是讓人們在休閑時間內進行有價值、明智的休閑,從而提高休閑質量的一種教育。但是,我國的好多大學里并沒有與休閑相關的課程,有的只是開設了部分選修課。

(三)家庭方面

絕大部分家長從未聽說過休閑行為等名詞,更不用說對孩子進行休閑失范行為的規(guī)避和指導。還有部分家長覺得打籃球、踢足球、爬山、攝影等等這些休閑活動屬于不務正業(yè),學生就該好好學習,想其他的就會分心,就更別提休閑教育了。

(四)個人方面

第一,拜金主義、享樂主義等價值觀念和思想嚴重影響了自己的休閑行為。例如訪談中的“游戲大神”在富足生活中放縱和墮落,濫用自己的休閑時間,游戲成癮,浪費自己的時間和精力;炫耀型失范行為的同學過于追求物質享受,忽略了自己精神上的提高,漸漸失去本心,在拜金享樂這條路上越走越遠。第二,盲目跟風思想在作祟。大學生擁有充裕的個人自由支配時間,但有些同學卻累得苦不堪言,白天上完必修課晚上好有選修課,課余時間忙于考各種證,本來這種努力該讓人高興。但事實不然,部分同學自己豪無打算,周圍同學報考高辦培訓班,她也報班,人家考會計她也考,沒有合理的安排自己的時間。本來屬于個人的休閑時間,報個自己感興趣的培訓班變得如此被動。第三,受到自己生理或心理的影響,或者說是找不到合適的宣泄煩惱的方式而采取了一些極端行為,如一不開心了就瘋狂地買東西,不管自己需不需要都硬往購物車里塞;跟別人吵架了就喜歡自己一個人躲起來瘋狂地吃東西,吃到吐為止;還有部分同學選擇拼命地運動,累到暈倒……這些失范行為屬于典型的強迫型,通過這些極端的方式強迫自己忘掉痛苦煩惱。

五、規(guī)避大學生休閑失范行為的對策

(一)國家的相關政策

出臺與休閑行為相關法律法規(guī),增強休閑約束機制,加強對失范行為嚴重者的關注,為其提供一個場所或平臺,針對其失范行為類型提供相應的幫助。

(二)學校

沒有休閑行為相關課程的學校,要引進相關資料和人才,增設休閑學課程;對于已有相關課程的學校應該增加對其的重視程度,由公共選修課發(fā)展為與馬哲、思修、近代史相類似的公共必修課。

(三)家庭的影響與引導

父母要與學校、社會政策做好對接,充分了解孩子的休閑行為,進而引導和幫助孩子規(guī)避失范行為,合理安排休閑時間和具體的休閑活動內容,與學校齊力做好孩子的休閑教育。

(四)學生個人

積極選修學校開設的休閑學相關的課程;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摒棄享樂主義和拜金主義;合理安排自己大學里的美好時光,有適合自己現在和未來發(fā)展的個人規(guī)劃,不要盲目跟風隨大流;避免受到身邊具有失范行為的大學生不利影響,如果自己日常的休閑活動中有失范行為的跡象,可以及時咨詢相關老師或者翻閱書籍進行自我規(guī)避。

[參考文獻]

[1][2]李仲廣,《休閑學》,中國旅游出版社,2011年9月第1版.

[3]張永紅,《享樂主義的成因、實質及危害》,《山西師大學報》,2004年1月第1期.

[4]劉文君,《大學生休閑狀況調查與教育策略研究》,《大連理工大學碩士論文》,2010年.

[5]陸浩東,《讀者行為失范研究》,《當代圖書館》,2012年.

[6]劉貴占,《青少年網絡失范行為調查研究》,《哈爾濱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