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宅規劃范文

時間:2023-03-17 10:33:38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住宅規劃,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住宅規劃

篇1

關鍵詞:住宅小區;小區規劃;空間設計

中圖分類號:G322文獻標識碼: A

前言:

小區規劃是城市建設發展的重要的核心組成部分,小區規劃的好壞不僅直接體現著城市發展建設的好壞,還直接影響到居民居住生活環境的好壞 ,因此 ,在小區的發展建設中 ,小區規劃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環節。那么 ,在小區規劃的建設中怎樣才能計出高環境、高標準的人居環境 ,顯得較為重要。

1.現代住宅小區的規劃設計

1.1 住區空間布局合理化、科學化

①是從“以人為本”出發,建筑與環境并重,現實與適當超前結合。

②是住區的功能區應布置得當,有豐富的層次,布局結構有特色。

③是住宅群體的布置,應提高院落功能 ,增大交往空間。 合理的組團圍合式,可以豐富建筑空間環境。

1.2 住區的建筑設計與環境的組合應凸顯我國文化內涵,表現豐富的、有個性特色的主題。住區的個性、特色十分重要,即使是同一發展商開民的小區也應表現不同的特色,不應“克隆”。

1.3 努力建設住區的生態環境系統

在住區規劃中要防止盲目提高容積率、 只重建房不重環境的傾向。 對住區空間的布置,必須首先考慮生態環境,并按生態要求,本著“以人為本”的原則,充分利用原有樹木和水面,并使其合理使用。

1.4 美化住區景觀系統,建設“山水住區”

“山水住區”不是簡單的住宅群加山、加水。 它的內涵主要是科學地利用原有山水,適當的創建人造山水,使住區園林化,生態化、美觀化。

1.5 交通道路合理分流,減少對居住的影響

住區的道路系統應分級明顯、架構清楚,既要與城市公共系統銜接,又要避免城市公交道路穿住區而過。 如果城市規劃確定公交道路必須穿過住區時,要可能條件下可設計地下道路,以防止對住區的嚴重干擾。

2.住宅小區規劃中存在的問題

2.1 商業環境混亂

在住宅小區內,由于商業用房太多,經營的商業內容很多,例如牙科診所、課后輔導班、家庭按摩院、旅館等商業內容在住宅小內到處都可見到 ,社區物業、城建、環保等很多部門都在管理 ,但是 ,針對其帶來的環境問題卻沒有辦法治理。

2.2 生態環境單調

住宅小區生態環境品質的高低直接影響到小區居住環境的品質的高低。所以 ,小區周圍的生態環境是影響小區居住條件的關鍵因素。在住宅小區的規劃設計中 ,小區的空間環境比較單調 ,位置好的住宅小區建筑密度比較大。有些小區的綠地面積雖然很多 ,但是公共的設施卻很少 ,在景觀環境的設計過程中忽視了人文性和地域性的特征 ,對于小區原有的河流、山坡、樹木、綠地等遭到了破壞 ,大多數已經全都被鏟除種類單調 ,這樣很容易發生態環境的不平衡。

2.3 街路改造引發的噪聲污染嚴重

在住宅小區內 ,將很多的人行小道拓寬變成了隨時可以通過機動車的小區道路 ,這樣雖然對有車族很方便 ,但是居民的生活環境質量卻受到了嚴重的影響。例如 ,一些噪聲和汽車的尾氣嚴重的影響了居民的正常生活 ,使他們的睡眠質量和空氣質量也都受到了影響。小區的道路不是很寬 ,而且旁邊也沒有綠化隔離帶 ,只有很窄的人行路。根據住宅小區的設計規劃要求 ,內部道路是不同的 ,街路改造引發的噪聲污染嚴重以免影響居民的生活質量。

3.住宅小區規劃措施

3.1人性化

人性化的原則是要為以人為主體的人們提供一個良好的居住環境,這就要求配套和完善各種各類設施、方便利民,使人們能夠更好地實現各種個人與社會的活動。因此,適應與滿足人們的需求,進行多方面的人性化規劃成為了設計小區住宅規劃的基本要求。小區的規劃與建設、其目的是為了方便居民的日常生活以及由此而伴生的藝術審美需求。唯其如此,我們更應該時刻銘記以人為根本、為人而設計、為人去規劃的設計理念。

3.2生態平衡

小區規劃應該注重生態環境的建設,在小區設計中因地制宜加強對不同地理條件的合理利用,最大限度地把自然狀態的地形地貌表現出來。盡可能地少動土方,不僅可以減少資金投入,而且能讓小區環境顯得樸實與自然。在植物的種類選擇上應提倡以現有的植物為基礎,適當引進一些適應性強、觀賞價值高的植物,改善居住小區內的植物種植結構,模擬自然生態進行布置。在節能方面還應注意對水資源的循環利用,包括雨水的收集、處理和綜合利用。在節能方面更應提倡使用綠色資源如太陽能、風能和地熱能等,對常規能源實行優化配置。在節地方面則要求進行合理規劃,采用先進的建筑體系,改善使用功能,盡最大可能節約土地資源。

3.2住宅小區的綠化系統

3.2.1合理布局

根據國家建設部有關規定,住宅小區綠化率要達到35%以上,綠地本身的綠化率要達到70%。另外,綠地位置最好設在建筑物的南面,充足的陽光對陽光性植物、開花植物十分有利。背景綠地可設計一些耐蔭草坪、低矮灌木和球類植物,而大片集中綠地不宜設計在建筑物的北陰面。小區出人口是小區的窗口,最好采用園林景觀和綠地景觀。綠化地塊盡量連片成大塊狀,盡量避免細而狹長的條狀綠地。應在塊狀邊緣留出較寬的綠地,營造高大、濃密、厚實的防護景觀林,起到防噪、防塵的作用。

3.2.2地面綠化

住宅小區地面綠化不僅具有降低地面熱輻射、降低噪聲、吸附塵粒、凈化空氣等作用,而且有實驗證明,地面綠地系統具有吸滯放射性物質的功能。可明顯減少和防止放射性物質的危害。在綠化布局上,應統籌考慮住宅小區的規模、造型特點、性質以及在建筑群中所處的地位等諸多因素。

3.2.3空中綠化

住宅小區空中綠化,實質上是建筑立體綠化。例如,墻面和陽臺的垂直綠化不但可緩解住宅小區建筑形體占地與綠化用地之間的矛盾,美化環境,減輕空氣污染,而且可起到降溫和節能的作用。比較理想的做法是采用外墻面培植攀緣植物,如栽種常春藤、葡萄藤等,既可遮住夏季的灼日,又不影響吸收陽光。同時墻面因綠化層作為保護層,可以起到阻風擋雨,減輕墻面因冷熱劇變產生變形的可能。

3.3在小區的規劃設計中要引入智能化建設

住宅小區的智能化建設勢在必行,隨著我們國家計算機信息網絡的普及發展,智能化建筑已經引入到住宅小區的規劃設計中。智能化的內容主要是:將小區的管理中心為總指揮部,然后再由總指揮部派專們的工作人員對個戶居民的水表和電表以及煤氣表進行集抄,另外還包括小區網絡的建立,三防的建立 ,信息的綜合服務,小區的大屏幕電子廣告等內容。

結語:

住宅小區是一個城市和社會人生百態的縮影,其規劃設計直接影響著居民的身心健康、社會的秩序和安定,它映襯著城市居民的生活質量和藝術追求。在對城市小區建設之前,合理、科學的規劃變得必不可少,已有的規劃方式與設計方法將為以后的發展提供原動力。同時,高標準的小區規劃設計還需要設計師與工程師共同的努力。在規劃設計的過程中,要以人為本、因地制宜,建立一個人與自然、建筑與自然和諧統一的居住空間。要根據當地的風土人情以及本土文化,設計出符合當地居民生活習性的人性化小區。設計師通過大量的資料收集、居民社會調查,掌握大眾的心理需求,設計出具有功能性、經濟節約性、節能又環保的小區。

參考文獻:

[1]邊穎.城市住區景觀規劃與設計「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11.

篇2

1.1住宅建筑建設理念和原則

小區建筑設計要以綠色住宅理念依據,即堅持綠色即自然、環保、節能與建筑即現代化的生產想結合,有效的降低現代建筑建設時的消耗和污染,提高環保、節能的概念。因此,小區在進行建設設計工作時一定要考慮考綠色與自然,要結合建筑周邊的自然環境,監理一個整體性的概念,讓人們居住在一個舒適、綠色而健康的環境中。另外,在進行設計時,可以考慮利用建筑周邊的特點,利用其地熱、風能、水能等等自然的力量,減少自然能源的消耗和廢棄物的排放,已達到可持續發展的目標,讓人們居住舒適、親近自然、感受自然。

1.2住宅建筑的外觀造型

住宅建筑的外觀造型就相當于一份名片,而一份質量好的名片無疑可以增加人們的好感,而住宅建筑的外觀造型就是這樣一個識別性標志。外觀造型協調、和諧的住宅建筑更能夠得到居民的青睞。一般的小區住宅建筑都具有統一的建筑風格,而且小區內部以簡潔、和諧、幽雅為主,而且在處理細節上以簡單明了為主,但是這不意味著整體的乏味單一,進行局部設計時需要適當的變化,讓小區造型外觀上顯現出變化與與統一的和和諧。另外,在進行住宅建筑的安排時要將建筑高低錯開,合理安排,這樣利于光線照射和空間協調。小區的建設一定要具有代表性,能體現自己的個性。

1.3住宅建筑的色調

從節能減排方面考慮,建筑物的顏色可以起到蓄熱和反射作用,如深色利于吸收太陽輻射,儲存熱量,而淺色則不利于吸收熱輻射,儲存熱量,但是能夠更好的反射熱量。從顏色對人們心情影響來看,不同的色調能夠對人們的心情和視覺產生不一樣的影響。因此,建筑物在進行色調選擇時,一定要根據當地環境和居民要求來進行設計。

2、住宅建筑外部空間環境

2.1人工環境與自然環境的統一

建筑設計時要考慮周邊自然環境,將自然環境與人工建筑相結合起來,要將社區環境設計的更加貼近自然,可以增添一些噴泉、水池、以及綠化等。而且還可以仿造公園和園林建筑,在路邊設立一些長椅,并添種一些綠色植物。另外,要有適合居民大規模活動的地方,建筑設計時要考慮這方面因素,要設計一片較為開闊平曠的空地,供居民日常的室外活動。

2.2實用的室外空間環境設計

小區室外環境的實際就是人為改變原有環境,創造一些具有特定使用功能的室外建筑,而這些建筑的設計必須以居民需求和自然環境為根本依據。在進行各種建筑小品、綠化、噴泉、水池、花草坪等建筑設計時,都必須與自然環境相結合,并且合理分布這些建筑小品,使其在空間分布上更具有過渡性和整體性。

2.3層次分明的室外空間及完整的空間序列設計

傳統式的小區住宅建筑設計都是采用行列式的空間布局方式,這種布局方式具有利于采光和通風的優勢,而且具有對稱美感。但是,這種布局方式大大降低了小區建筑的空間豐富感。而建筑群的布局方式直接影響著小區建筑室外環境空間層次的劃分,所以,有必要打破傳統的布局方式,將多種布局方式相結合,從而增強空間層次感和居民的歸屬感。

3、住宅建筑單體

完整和諧的整體格局與精心設計的建筑細節在充分體現居住建筑走向理性的同時,又注重了對人性的全面關懷設計中始終以“人居”為基準點,追求居住的舒適度與品味,同時又賦于社區以獨特風格,從而營造出具備豐富內涵的“都市化生活標準,人文化現代居住”的新型社區。例如:高層戶型設計為兩梯三戶和兩梯四戶,根據業主要求套型面積設計在70m2至160m2之間,共七種戶型。高層層高設計為2.9m,底層架空,沿街商業網點一層為4.2m,二層為3.6m。戶型特點:設計強調自然采光通風,降低能耗;細化功能分區;公共服務空間核心化;按照“動靜分區,功能合理,空間緊湊,潔污分離”的原則。客廳主臥面寬根據戶型面積和空間舒適度確定,但最小戶型不小于3.6m,最大戶型不大于4.5m。其他次臥與書房最小面寬不小于3.0m。每套戶型均考慮設置設備陽臺。每套戶型南北通透,最大化的享受陽光,通過大陽臺的合理布局,提升了室內外空間的滲透交融。設計時窗采用轉角中空玻璃窗,結合沿河風景線和小區內景觀廣設計場將風景引入室內,住宅樓各單元底層入口門廳寬敞明亮,設置信報箱。電梯過道布局緊湊,明亮通風,管道井布置合理、外形美觀。建筑立面設計采用現代風格,通過點式與板式的有機組合,建筑形體上的變化,使得每個面,每個角度都有不一樣的效果。材料采用溫馨雋永的淺米色調,通過表面的凹凸營造豐富的光影效果。基座材料采用深咖啡色拋光花崗巖石面材,凸現整體大氣的立面效果,顯得尊貴典雅。在立面造型風格上采用簡潔、明快、精細的新古典主義風格,在明朗中不失親切,水平垂直的線條,局部大面積明凈的玻璃窗以及疏密有致的節律。

4、商業配套設計

現代的住宅小區不僅是滿足居民居住生活的要求,更要有一系列的商業配套設計,例如對應配套的文化休閑區、商業購買區等等,將都市生活的日常縮影集結到小區住宅建筑中,將小區住宅建筑提升到現代化和都市化的水平。現代人們的生活節奏越發快速,生活內容也越發豐富,一個單一的住宅小區建筑明顯無法滿足人們的需求,因此需要在小區內進行相對應的商業配套設計,將具名的生活方式引領到更現代和健康的軌道上去。

5、結語

篇3

位于市五嶺大道的紫云山莊系高寶添房地產開發(郴州)有限公司開發建設。該項目是XX年郴州市招商引資的外資項目,XX年3月,經郴州市開發區規劃批準后開工建設。經規劃批準的總建筑面積為98000平方米(其它指標見原規劃批準種平面圖)。至XX年底,該項目除會所部分已全部完工。

XX年上半年,因郴州市兩城建設的需要,郴資桂高等級公路整體擴寬。道路拓寬后對紫云山莊項目造成了事實上的破壞。現小區南側已建別墅及現紫云酒樓距郴資桂高等級公路路邊距離僅20米,且小區南大門和進山莊道路也因此損毀。現在小區南線整體形象已被破壞,這一線的樓盤銷售嚴重受阻,另整個小區居住環境都已嚴重不合理。小區的安全性也因此受到嚴重影響。

鑒于以上原因,我公司向貴局提出調整紫云山莊規劃的申請:

1、 申請將山莊南線c’27~32共6棟現已無法銷售的別墅拆除,在此處新建32層的高層住宅樓。

2、 申請將山莊南線d22~27共6棟現已無法銷售的別墅拆除,在此處新建32層的高層住宅樓。

3、 申請將山莊南線b16、b17棟別墅及紫云酒樓拆除,在此處新建18層的高層商住樓。同時由于商業需要,申請郴資桂高等級公路在該處開出入口。

4、 申請將山莊北線原會所由原規劃批準的3~10層調整為32層的高層商住樓。

上述申請我公司已委托郴州市城市規劃設計院繪制了紫云山莊修建性詳細規劃(局部修改)的總平面布置意向圖。局部修改后的紫云山莊總建筑面積由原98229.8平方米調整至280091.3平方米。容積率由原0.69調整至1.98。(其主要技術指標見意向圖)

我們認為,局部修改后的紫云山莊規劃一是修補了紫云山莊小區因郴資桂道路擴寬而導致我公司利益嚴重受損的現實狀況,恢復了小區的合理布局及安全性;二是提高了紫云山莊土地的使用效率, 同時符合郴州市目前城市建設的需要(提倡建高層住宅)。因而同時兼具了科學、合理、可行等幾個特點。

為此,我公司特向貴局提出局部修改紫云山莊規劃的申請,并懇盼貴局的批準!

篇4

關鍵詞:生態;住宅;規劃設計

Abstract: urban residential area is one of the most basic unit of urban structure, also is the main carrier of urban comprehensive function, its construction is an important link in implementing the strategy of urba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Visible, the construction of urban ecological residential area of a city'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Residential area layout planning is one of the key links in urban ecological residential district construction, it is the important guarantee of quality of residential area, is the process of ecological system is the organic integration of residential landscape, largely determine the residential ecological benefits, and determine its environmental function and landscape quality of the pros and cons. Therefore, research, improve the urban ecological residential area layout planning and design has a very importan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Key words: ecological; Housing; Planning and design

中圖分類號:TU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2104(2013)

l 生態小區內涵及特征

生態小區與傳統小區相比有本質不同,主要體現在其和諧性、高效性、持續性、有序性和循環性等方面。生態小區的建設符合3R原則(重復使用、節約、再循環使用),能營造滿足人類自身發展需求的環境,堅持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生態小區的和諧性反映在任何自然的關系上,生態小區能夠營造滿足人類自身需求的內部環境、外部環境及周邊環境,讓人們回歸自然,讓人群和諧共處。生態小區的高效性需要各種能量在系統內部的高效率的流通轉換,最后達到資源投入少,但產出多、污染少的結果。生態小區的持續性兼顧不同時間、空間、合理配置資源,能夠保持生態系統的良性循環、資源的永續利用。生態小區的有序性體現在對資源利用、經濟生產、社會服務、環境整治等高水平的管理方面,能夠保證生態小區內部各要素的協調統一發展。生態小區的循環性體現在生態小區與周圍環境之間進行的緊密的物質、能量、信息等多方面的交換與循環和其內部各要素之問的相互循環。

2 生態小區的建設要求

2.1 整體綠化要求

首先,小區的建設需要體現整體上的生態文明,這是最基本的要求,因此生態小區建設時就需要計劃實現節能、節地、節水、低污染以及物業等的有效管理。在生態小區體現整體生態文明的同時需要加強綠化的建設,綠化植物的空氣凈化功能和濕度調節功能能夠給小區營造一個良好的生活環境,因此生態小區建設時需要優化選擇綠化植物同時注意加強水景的再造和自然水網的利用,促成其構成一個小范圍的生態圈。

2.2 防止污染的要求

防止污染需要生態小區的建筑用材應全部采用對人體無害的建筑材料和裝飾材料,并且這些材料可以盡可能的回收利用,這是一個方面。另一方面,需要采取各種技術措施防止和消除居住區中存在的諸如噪聲污染、水污染、垃圾污染、放射線污染和粉塵污染等多種污染。具體來說,可以采取雙層或多層玻璃隔絕噪聲;減少粉塵的排放;對污水進行分級過濾和生化處理等等,以使居住環境質量得以有效地改善。

2.3 節約資源的要求

生態小區的建設需要重視對污水的回收,對雨水的收集利用以及對節水設備的研究和開發,確保小區用水的質量和正常供給。除了節約用水外,生態小區的建設還需要重視節能,不斷提高住宅的保溫、隔熱性能,減少能源的消耗,大量采用節能電器產品。同時要提倡居民使用新能源,例如利用太陽能熱水器、地熱采暖等。

2.4 可持續發展的要求

生態小區是一個以可持續發展為指導的不斷發展、日益完善的社會體系的有機結合。生態小區建設的時候需要達到資源、能源在小區內部和外部之間的平衡和循環使用。同時,生態小區的可持續發展離不開人的需求與作用,因此,應將小區建設緊密地與環境及人類的生活本身融為一體,營造和諧的居住環境與人文環境。

3 生態小區的建設要點

根據2001年5月建設部頒布的《綠色生態住宅小區建設要點與技術導則》,我們知道生態小區的建設需要在能源和水、氣、光、聲、熱環境以及綠化、廢棄物處理、建筑材料等9個方面符合國家有關標準。

3.1能源系統

生態小區的能源系統建設,重點應放在建筑節能與綠色能源的開發利用方面。建筑節能重視對住宅的圍護結構和空調系統進行節能設計,建筑節能達到50%。同時也可以采用其他的能源節約技術和措施,如自然光照明、節能電器、節水設備等,其他節能措施節能達到5%。生態小區太陽能等綠色能源的使用應至少要達到小區總能耗的一定比例以上。

3.2 水環境系統

水環境系統的建設重點應放在節水、水的重復利用與水環境系統集成3個方面。在節水方面,重點加強節水器具的使用。在水的重復利用方面,重點宜放在中水使用和雨水收集上。在水環境系統集成方面,重點可放在水環境系統的規劃、設計、施工、管理方面。根據有關標準,生態小區建設水的回收利用率達到居住區總用水量的30%,供水設施采用節水、節能型,節水型器具達到100%。直接飲用水,覆蓋率達到80%。

3.3 氣循環系統

氣循環系統主要指生態小區居民所處的大氣環境。雖然我國還沒有對住宅小區的環境提出具體要求,但其至少應符合以下標準:第一,生態小區的大氣環境質量應能達到國家二級標準;第二,衛生間具備通風換氣設施,廚房設有煙氣集中排放系統,住宅自然通風面積達80%,以保證主要居住空間空氣新鮮。

3.4 聲循環系統

生態小區建設考慮聲循環,主要是為了讓小區居民遠離噪音的污染。生態小區建設之初需要精心選址,并應對周邊噪聲源進行測試分析。室外聲環境系統設計應滿足:日間,噪聲小于50dB,夜間小于40dB。建成之后,也需重視采用人工降噪措施,如減震、隔聲措施等。達到使室內日問噪音小于35dB,夜間小于30dB。

3.5 光環境系統

指小區內的自然采光系統與人工照明系統。生態小區的光環境系統的建設首先應該避免炫光、陰影等光污染,不得采用霓虹燈等強烈燈光做廣告,不得采用玻璃幕墻等等。其次,要注重室外景觀的視覺可達性,在室外公共場地采用節能燈具達到100%,提倡由新能源提供的綠色照明。

3.6 熱環境系統

熱環境系統,旨在采用符合節能、環保衛生、安全原則的住宅供暖、空調技術,給居民營造一個滿足居民的熱舒適度要求、建筑節能要求、環保要求的環境。建設重點在于采暖、空調、生活熱水的使用上,具體還要結合小區建設的實際情況,同時利用各種綠色能源,為小區提供熱環境。

3.7 綠化系統

生態小區綠化建設與我國目前的住宅小區綠化建設相比更強調其生態功能。它的建設重點除了滿足綠化率(達35%),種植保存率(95%)、植物種類(多于50種)等指標要求外,更要注重綠化系統的防曬、防塵、降噪、通風、水土涵養、空氣保濕等生態功能的建設。應加強垂直綠化,垂直綠化面積達到綠化總面積的20%。

3.8 廢棄物管理與處置系統

主要指對居民區生活垃圾的管理與處置。生態小區的廢棄物管理與處置應遵循3R原則(資源化原則、減量化原則、無害化原則)。小區生活垃圾包括收集與處置的部分,收集、處置率應達100%;垃圾實行分類收集,分類率應達到70%。

3.9 綠色建筑材料系統

生態小區的綠色建筑材料系統指小區建設所采用的各種材料,應該符合國家綠色建筑材料的相關標準。在生態小區建設中,應加強對3R材料的使用,使用率應達到30%。同時要采用無毒、無害、不污染環境的建筑材料和產品,并要求達到一定的質量標準。

4 結語

用生態學的原理和方法,有節制地利用和改造自然,尋求最適合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可持續性,把建筑環境作為一個有機的、具有結構和功能的整體系統來維護,這才是生態建筑的基本原則和發展方向。

參考文獻:

[1]周儉,《城市住宅區規劃原理》,同濟大學出版社,1999

篇5

關鍵詞:住宅小區;規劃;管理

隨著物質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對物質及精神生活的需求也不斷的增強,各式各樣的住宅小區層出不窮。目前城市化水平發展日益加大,住宅小區的地位隨之變得更加重要。城鎮住宅小區建設水平的好壞直接影響到居民居住環境的優劣,小區規劃則直接影響小區的建設水平。隨著我國居民生活水平的明顯提高和城市化的快速發展,全國各地都建成了具有當地特色、環境良好、功能完備、適合城鎮居民生活的住宅小區,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人們的生活和居住環境,推動了城市現代化建設的進程。但與此同時,我們在城鎮小區規劃設計方面出現了一些問題,主要表現在環境、安全、服務等方面。

1 住宅小區概述

住宅小區是指按照城市統一規劃,建設達到一定規模,基礎設施配套齊全,已建成并投入使用的相對封閉、獨立的住宅群體或住宅區域。住宅小區是現代城鎮人們居住的一種模式,是符合現有生產水平和人們生活水平的一種居住模式,但不是唯一的、理想的居住模式,將來隨著生產力的進一步發展和人們生活水平的進一步提高,也許會被新出現的居住場所代替。居住小區,一般稱為小區,是指被城市道路或自然分界線所圍合,并與居住人口規模相適應(10000~15000人),建有能滿足該區居民基本物質文化生活所需的公共服務設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

1.1 住宅小區的特點

1.1.1 居住功能單一,相對封閉獨立

住宅小區最大的特點是居住功能單一,小區相對封閉獨立,居民集中居住。小區內一切設施都是為小區居民居住便利而設計、構建的,小區內不包括社會物質生產等城市其他功能,這樣便于管理與服務,便于提高城鎮居民的居住條件和水平。

1.1.2 人口密度高,人口結構復雜

住宅小區內建筑密度大,形成了住宅小區內人口密度高、人口結構復雜的特點。小區居民以家庭形式為單位居住在小區內,人口結構以年齡劃分,可以涵蓋人口各個年齡階段。從經濟收入、文化程度、職業范圍等方面來看住宅小區的人口結構,則包括社會各個領域。如此復雜、眾多的人口相對封閉、集中、長期居住在一起,久而久之。相互影響而形成獨特的“社區文化”,形成獨特的人文環境。

1.1.3 房屋產權多元化,共用設施社會化

住房制度改革后,住宅小區的房屋基本上由住宅小區居民個人購買,產權是居民個人所有。居民個人對自己擁有產權的住房享有占有權、享用權、管理權、處置權等法律允許范圍內的一切權利。一個住宅小區由眾多具有居民個人產權的房屋組成,形成了住宅小區房屋產權多元化的局面。與住宅小區房屋所有權多元化相對立存在的是住宅小區共用設施的社會化。

1.2 住宅小區的居住環境

1.2.1 住宅小區的自然環境

住宅小區的自然環境是小區的生態環境,包括由小區所處地理位置決定的氣候、水文、地貌等基礎自然環境和由小區綠化、美化工作形成的次生生態環境。良好的生態環境具有豐富的物質功能和精神功能,它不僅能調節小區內部生態平衡、美化居住環境,而且能陶冶人的情操、消除疲勞,有益居民身心健康的作用。因此,創造優美、舒適、方便的住宅小區生態環境是住宅小區物業管理的重要工作。城鎮住宅小區環境圖:

1.2.2 住宅小區的人文環境

人文環境主要是指住宅小區居民的社會文化和精神文明環境。住宅小區是一個小社會,居民的道德修養、文化素質、健康的體魄及文明的行為是構成住宅小區精神文明環境的重要因素。物業服務企業應該通過培養、教育和引導等方式創造小區的良好人際關系和高尚的社會公德,形成良好的小區人文環境,使得小區居民從身心各方面得到陶冶、享受和提高。住宅小區的文化環境將反映出物業管理者素質、管理和服務水平的高低,也能體現出住宅小區精神文明建設的成果,是衡量住宅小區物業管理水平的最重要指標之一。

2 城鎮住宅小區的規劃

2.1 住宅小區規劃的主要內容

城鎮住宅小區規劃不僅要避免對用地空間布局的考慮,還要解決與城市的關系,因此住宅小區規劃應該有完整的工作過程和內容。首先是調查分析,是規劃的基礎工作和影響要素。接著是規劃設計階段,要提出合理的目標定位和其他設想,要為居民的各種需求要素進行合理的規劃。最后進行成果表達階段,該階段應該體現規范性,達到相關規定的要求。住宅小區規劃的主要內容包括:規劃結構、配套的基礎設施、道路交通、綠地與景觀、等多個方面。

2.2 住宅小區規劃設計要素

(1)采取封閉式規劃,保證居民生活的優越感。封閉式小區首要考慮的問題是安全因素。采用封閉式的另一原因是為了盡量避免小區內提供的綠化及園林環境、居民會所等基礎設施被外來人員占用或破壞。

(2)規劃和設計模式要承接傳統文化。中國傳統建筑的住宅是圍合狀,但在社會現代化過程中,大家庭形式逐漸變成小家庭形式,傳統規劃設計方案在現代住宅小區中已經不太適用,目前大多是以園林綠化為主題的大片室外空間。

2.3 住宅小區建筑工程規劃管理

建筑工程規劃管理是住宅小區規劃審批過程中的重要環節之一。住宅小區建設中各項建設工程如建筑工程、市政公用設施工程等必須符合城市規劃,由城市規劃管理部門實施統一的建筑工程規劃管理。住宅小區內各項建設工程項目向城市規劃部門申請辦理建設工程許可證手續,并按照建設工程許可證的要求進行建設。住宅小區建筑工程規劃管理內容包括:①確定住宅小區建筑工程規劃設計要求,發放規劃設計要求通知書,這些要求主要根據已審批的住宅小區規劃圖而提出的,以此作為各建設工程初步設計方案的依據。②審定各建設工程(包括住宅,公共建筑,市政公用設施等)初步設計方案,發放初步設計方案規劃審定書,作為施工圖設計的依據。③審查施工設計圖,發放建設工程許可證,作為批準開工的依據。經過這些程序后,建設部門方可開始辦理稅費手續,獲得施工許可證,進而開始施工。

3 城鎮住宅小區規劃管理問題的解決措施

3.1 統籌內外環境

交通是小區首要考慮的環境因素,然而小區的交通日益擁擠。人、車分流是解決交通問題的一種方法,但依然值得探討。住宅小區的交通網絡,被稱為住宅小區的血脈,是住宅小區規劃設計的關鍵所在。所以在空間上要做好合理的分區,避免產生擁擠。

3.2 提高安全意識

小區居民極其關心的問題是小區的居住環境是否安全,一個安全的居住環境不僅要有科學的小區管理制度,而且依賴小區規劃的安全性。在進行住宅小區的規劃設計時充分考慮居民的有效防范行為,通過控制小區的入口等措施來提高小區的安全管理系數。

3.3 改善住宅小區的環境

住宅小區規劃中,要營造一個和諧的社會服務環境,注重服務設施的建設。車輛的存放與垃圾處理是小區服務問題之一,應采取多種途徑進行管理。對于生活垃圾的處理,應該與目前的處理方法相比較,避免因垃圾處理問題而產生的居住問題。

4 結束語

城市建設,規劃先行,現代城鎮住宅小區規劃設計是一門實踐性和創造性很強的學科,也是一門著眼于未來發展的學科。在實際工作中既要熟練掌握住宅小區規劃設計的理論,又要把握現代住宅發展的趨勢,更要注重城鎮住宅小區的規劃管理,建造出既經濟實用,又藝術美觀的適合人居的住宅環境。

參考文獻

[1]耿爭衛.居住小區規劃設計思路探索[J].科技傳播,2010.

篇6

中圖分類號:TU99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3791(2012)04(a)-0000-00

1 住宅小區供熱鍋爐房

目前,全社會都在強調低碳生活,因而在住宅小區的供熱鍋爐房中盡量優先使用清潔燃料,減少環境污染。但從現實的生活狀況來看,取得的現實成效卻不明顯,由于某些地方受經濟等多方面條件的制約,很大部分住宅小區的供熱鍋爐仍然采用煤炭等高碳燃料作為主要的燃燒原料。因此,在這樣的條件下進行供熱規劃的時侯應需要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1、鍋爐房的位置。冬季北方的氣溫比較低,使用熱能的情況很多。如果要選擇具體的鍋爐房的位置,就應該考慮到冬季的主導風向。為減少對市民生命健康的危害,需要把位置定在冬季主導風向的下游。

2、鍋爐數量與容量。為了保證供熱的科學可靠地運行,首先應該對住宅小區的大小規模與需熱戶數量做個詳細的數據統計,經對數據仔細分析后,再合理確定鍋爐房的數量與供給容量。合理確定鍋爐的數量與容量,將會使住宅小區供熱效能提高,消除目前大多供熱鍋爐容量大、效率低的問題。

3、鍋爐鼓、吹風機的合理選擇。當前的鍋爐在運行時,由于其鼓、吹風機很多都存在容量過大的問題,對于其鼓與吹風機的選擇應使其功耗不高于國家所規定的建筑節能設計標準值。

4、鍋爐所產生的噪聲。鍋爐在運行的時候,會產生較大噪聲,這些噪聲將有可能會影響其周圍居民的生活。為了保障居民的生活不受影響需要采取相關技術措施控制噪聲的音量。

5、鍋爐產生的煙氣。在鍋爐運行的時候,會產生“尾氣”——采用煤炭等原燃料時,產生的煙氣中含有一些對人體有害的物質,還會污染空氣。鑒于此,最好采用高效的除塵設備,對排放出來的煙塵先進行凈化處理,然后再排放到空氣中去。而且煙囪的高度和煙塵排放指標都必須符合國家環保局規定的標準。

6、鍋爐循環水泵的選擇。循環水泵在小區供熱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因而應當與鍋爐房的負荷程度相匹配。最好有2~3臺,一運一備或兩運一備。其容量應該準備一大一小兩種型號,這樣的匹配方案才能在最大程度上減小運行期間的電能消耗。

2 住宅小區室外供熱網絡

1、室外的供熱管網的質量、設施的完備在供熱規劃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就目前的情況而言在整個供熱的規劃系統里面也是個薄弱環節。因為供熱管道網絡是敷設在室外的,很難保證其在供熱途中不會出現漏熱的現象;而且其相關設施的定期檢查與維修工作也有待提高。據相關資料表明,目前我國部分供熱管網絡中沒有必要的閥井,分支供熱管處沒有設置流量調節設備,因此在投入運行時無法采取快速有效的管理與調節。

2、在室外敷設供熱管道時,應該先對需要敷設管道的環境做一個詳細的了解,結合環境中不同的情況做個整體的規劃設計,勘測好管道敷設的具體線路。供熱網絡的管道最好要短且直,而且首先要通過供熱較為密集的小區。另一方面, 供熱管道的路線還要與供水管道、供電線路、通訊線路等做好協調,合理安排管道的位置和各個用戶供熱接口位置。

3、敷設在室外的供熱管道應當確保在傳輸的過程中能夠起到保溫的作用,能夠提高輸送熱量的效率,且其傳輸效率應要達到90%以上。供熱管道的厚度需要達到國家所規定供熱設備的厚度,其管道材質也應當采用達到國家相關標準的材料管道。

3住宅小區用戶住宅內的供熱系統

1、天氣晴朗的時候,住宅內因為受日照的強度不一樣,室內的向陽面內側和背陽面內側的溫度相比不一樣。房屋向陽面內側的溫度要比背陽面內側溫度高30%左右。所以在室內設置供熱管道時應當分環設置,南北路要分開,并設置熱量控制閥門,以減少南北方向溫度失調的現象。

2、用戶室內應當設置供熱計量計費系統。計量收費的措施要比傳統的按面積收費的方法節能約33%左右。因而,在住宅小區的建設初期,就應對用戶的供熱系統,采用怎樣的形式、什么樣的管材、熱量表等有全面詳細的了解,提出要求,然后請專業的供熱設計人員對住宅內部的供熱系統進行設計。

3、用戶住宅內的供熱系統要用到的散熱器,最好是用具有裝飾作用的新型散熱器,以防用戶的再次裝飾,造成熱量大量的損失。

4當前在住宅小區供熱系統中待解決的技術難題

在我國北方大部分住宅區供熱系統的供熱效率低和熱源分散的問題依舊存在。加上北方大都采取直接與用戶相連的方式進行供熱,中間很少或者沒有任何控制調節設備,供熱系統存在水利失調的現象,導致供熱品質不高。甚至在單元之間也存在同樣的問題:用戶無法控制熱量供給,以定流的方式供給熱量,這樣將大大增加取熱消耗。要解決以上的不足,需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1、隨著我國能源產業的發展,要積極采用城市統一集中性的供熱方式,杜絕私自增加供熱鍋爐的做法。要做到小區開發與城市供熱規劃兩個方面的內容相適應,建立和發展城市供熱網絡的能力。

2、在城市供熱無法達到的區域,應當采用適合小型區域的供熱鍋爐對其進行供熱。小面積區域供熱要與城市供熱相結合,才能全面照顧到所有供熱需求的用戶。

3、鍋爐房內部要實現填充燃料、除去殘渣的機械化,要與操作間分離開來,凈化系統最好要帶“脫硫”作用,避免污染。

4、改善管理運行。在我國北方的供暖系統中,一般一天會有兩到三個小時的時間會出現“供熱歇息”的運行現象,致使供熱品質與供熱效能的有效發揮遭受阻礙。因此必須推廣“連續供熱”的運行方式,達到降低供熱負荷、節約基礎建設費用的目的。

5、積極支持供熱設備的研制與生產廠家開發新型產品。

5 結語

對于住宅小區的供熱規劃,建筑單位最好在供熱系統設計方面有經驗的專業團隊的參與下做好其規劃工作。對于供熱系統中的供熱源、供熱網絡、用戶提出關于供熱系統的要求,都應該考慮在內,做到一份規劃綜合多種因素。同時在實際的開發建設當中,在室外的供熱管道中合理地裝配控制調節設備,做好住宅室外施工的分階段驗收和總體工作的驗收;并且在供熱管道出現任何問題時,要能迅速判斷出是哪一段出了問題,要快速制定相關應急預案以確保用戶能夠正常取暖。如此,才能得到長遠的經濟效應與社會效應。

參考文獻

[1] 余順元、柳自忠,淺談住宅區開發建設中做好前期供熱規劃的要點[M],2002(1)

篇7

關鍵詞:生態型;住宅小區;規劃

居住、生存、發展是人類社會三大主題。隨著社會和經濟不斷發展,人們對居住品質的要求越來越高,住宅小區的規劃建設越來越注重生態和節能要求,并將生態和節能做為住宅小區開發建設的核心要素。“以人為本”的設計原則,舒適、安全、健康、平衡、節能型的生態型居住環境已開始走進人們的生活,也成為住宅小區的一大亮點。

一、住宅小區規劃需求考慮

現代住宅小區大多成片開發,形成群落,其中建筑與建筑之間的景觀空間,則讓人們在居住之余有了更多的戶外休閑和活動空間。也為人們的生活增添了更多的樂趣。由于人們對生活多樣性的要求,對住宅小區的景觀設計就變得更加重要。交通、交流、休息、鍛煉和嬉戲等各種戶外活動及設施成為住宅小區規劃的重要組成。這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其活動場所――住宅小區景觀空間的多功能性、多義性、多元性和空間與時間的多維性、兼容性,這也是住宅小區景觀這個特定場所的特性所在。住宅小區景觀的設計與營造需有意識的圍繞這些特性,仿照生態學原則展開。從住宅小區規劃要素來看,一種是物質的構成,即居住建筑、人、綠化、水體、道路、設施小品等;一種是精神文化構成,即環境的歷史文脈、人文表現及特色等。兩者不可分割。所以說住宅小區規劃不僅是小區居住功能、道路系統等較多單一意義的設計,更是小區生態與人文的多重含義的綜合設計。

二、住宅小區生態規劃的要素考慮和設計原則

1、要素考慮

住宅小區生態規劃的要素旨在掌握統一性、趣味性和強調性。統一是要把單個的設計元素聯系成一個整體,可以是對線條,形體,質地或顏色的重復,也可以是一組相似元素的連接的線性排列。而趣味性可以通過使用不同形狀,尺度,質地,顏色的元素以及變換方向,運動軌跡,聲音,光質等手段來產生趣味性。強調性則是在設計中注重對某一種元素(某一色彩、植物、景觀類型)的突出表現,使之具有吸引力和影響力。

2、設計原則

(1)滿足行為的需求:戶外休息、娛樂、鄰里交往、人車分行、老年人和殘疾人的需求。

(2)滿足心理的需求:包括居民的私密性、舒適型和歸屬性。環境設計要要通過形式,色彩,質感等設計元素滿足不同居民的心理需求。

(3)組織優美景觀:環境景觀之美,是居民高層次的需求,對環境各要素的組合時,不光要注重形式產生的自然美,還有注重深層之美,讓人在景觀環境中得到精神的愉悅和心理的滿足。

(4)貼近自然環境:居住環境應當充分利用自然環境,保護和利用現有的地形,地貌,水體,綠化等自然生態條件。

(5)保持文化特色:住宅小區的文化特色是通過空間和空間要素的象征性表現的,應結合當地的地形,氣候條件,居民生活方式來創造適宜的居住環境。

三、住宅小區景觀設計與規分析

景觀設計不是簡單的植樹種草,滿足人們視覺感官要求,局限于改善空氣,而是應貼近人的需要結合景觀生態學的原理,創造高品質的環境。住宅小區的景觀是由植物、地面、水面和各種建筑小品組成的。綠地形成系統的重要手法就是“點、線、面相結合”,保持綠化空間的連續性。宅前綠地和組團綠地是點,主要道路綠化是線,小區的小游園和居住區公園是面。

1、植物的配置

住宅小區景觀植物配置應向生態化、鄉土化、景觀化、功能化方向發展,植物材料既是生態造景的素材,也是觀賞的要素。首先要注意喬灌草合理結合,將植物配成高中低各層次,即豐富植物品種,又能使三維綠量達到最大化。其次,配置大喬木時,選擇樹種要有鄉土性、針對性,力求變化、創造優美的林冠線;種植樹種應考慮植物生態群落,景觀的穩定性、長遠性和美觀性;最后,植物配置應充分運用形態樹種、觀花樹種、季相葉樹種、管理粗放的、觀賞期長的宿根的地被花卉、招引昆蟲的芳香植物,達到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形成生物多樣性。

2、景觀與人的和諧

如植物的氣味、色彩對人都有可能產生或大或小的影響。如果植物配置選擇不當,很可能對居民的生活造成困擾。所以在植物配置選擇時,一定要考慮花色、花味有可能對人造成的不良影響,從而做出最優選擇。一般來說最好選擇具有保健作用的花木。

其次,要考慮特殊居民的需求。為了方便殘疾人行走和通行,應設計無障礙道路。道路一邊可設置欄桿,便于盲人有扶手保證安全。另外,還可為盲人設計一些既有香味又能聽聲的保健植物,如含笑、梔子、桂花等,可根據地理位置不同選擇植物。

最后,綠化面積和空間大小要控制,實踐證明,尺度過大的綠化空間,不但實用性降低,居民領域感隨之減弱。人們更喜愛貼近宅前的綠化景觀,屬于自己的園區,所以綠化中應以組團為中心,營造親切怡人的綠化空間;另一方面,應注意人的可進入性,把綠化與鋪地、小路相結合,使人即可游覽,也可隨時坐下休息,成片綠化要應用不怕踩的草種,讓人們享受自然。

2、道路設計

道路是人們行走、鍛煉身體、欣賞風景、休閑養性、交談融情的場所。住宅小區中,路若較寬,可分解,中置綠蔭小品,增加景觀層次,以柔化道路界面。另外也可寬窄有度,最寬處也可衍化成小廣場,聚人氣,以促進鄰里交流,最窄處可以僅符合規范或僅做鋪裝變化,僅用做通行。從表面材質來說,路面可以是瀝青,石板等單一材料,也可以是多材質的復合,或堅或柔,或光或糙,以暗示倡導和適應各種活動。

3、小區水景設計

水體象征著文明與靈性,渲染著生機與藝術的魅力,而住宅小區內的水景色更能滿足人們親水的要求。它的風韻、氣勢、清音,能給人以美的享受,引起無限的遐想。小區內的水景對于生態、景觀、文化及娛樂等方面都有積極的作用。住宅小區內的水景設計要充分利用自然條件水景或者結合地形條件人工構造的較大水體作為整個居住區的主體環境;以噴泉廣場、疊水水渠等不同主題的水景組織住區內不同的空間節點和組團院落,相互之間串聯貫通,成為控制整個居住區范圍的完整的水環境系統;而住宅建筑則以水系結構作為布局的基準,無論是傍水筑屋、凌水設榭、都旨在利用主題水景,創造一個富有意境的居住環境。

四、生態型住宅社區規劃實例分析

某社區地塊位于一湖邊,附近交通便利,地塊外部擁有相對獨立的環境,幽靜恬適,內部擁有豐厚的綠地環境。居住區面朝湖水,背靠青山,擁有渾然天成的自然風光,見圖1。

圖1區位分布 圖2規劃分區

規劃考慮:

通過附有深刻內涵的整體構思,建筑細節上的具體展現,在感受人與自然、生態、美景對話的同時,體會更深層次的人文關懷,把生活小區的真諦融入到周圍環境之中;以人為本,注重滿足舒適、安全、方便、私謐等方面的要求,特別是中央綠地所提供的高檔次市民交往空間。在此次規劃及建筑設計中,結合現代建筑風格融入自然環境中,做到生態效益、環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有機結合。

通過對場地特征資源的整合挖掘,對人居環境的深度理解確定了總體的設計理念為“體育休閑”“人與自然融合脈動”。本設計以“體育運動休閑設施的布局”為主題,采用“現代住宅與山地地形相集合的建筑形式,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空間的營造”為基石。總體上分為5個區(見圖2),入口地勢較為平坦的公建體育場館區;住宅區西北南向坡的高級別墅區;現狀植被保護較好集合2個沖溝的休閑娛樂運動區;西面的旅游度假區;東南面為占地最大的別墅組團區。最大限度地參與自然,營造野趣十足的景觀。這種景觀空間的豐富多樣為生物多樣性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環境,帶來了生趣。伴隨著人的介入,就產生了情趣、野趣、生趣、情趣的和諧共存,使人與自然之間達成了某種默契,形成一個欣欣向榮,生生不息的生命圈。

參考文獻:

[1]陳光明.現代生態型住宅小區規劃設計分析探討[J].中外建筑,2009,(7):105-107.DOI:10.3969/j.issn.1008-0422.2009.07.036.

篇8

中圖分類號:TU7 文獻標識碼:A

摘要:隨著城市現代化建設的不斷深入,人們對居住環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文、功能與自然的和諧統一成了對居住環境要求的重要標準。如何才能實現這三者的和諧統一呢?筆者以為必須突出“以人為本”的基本特征,同時還必須遵循“創新”與“傳統”相融等基本原則。

關鍵詞:景觀設計;住宅景觀;人文功能;和諧統一

隨著現代化城市建設的不斷發展,住宅區園林景觀的設計成為城市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社會經濟的進步、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民對居住環境也越來越重視,傳統的“居者有其屋”已經無法滿足現代人們的精神生物需求,住宅區最基本的要素就是人文、功能與自然和諧統一的園林綠化環境[1] 。如何通過利用地方特色。材料資源,使用自然風、自然光、自然水,沒建立起自然生態廊道,以達到可持續發展的目標,成了當前城建工作者工作的重要研究課題。

1 現代化住宅園林景觀的特點

小區住宅園林景觀作為城市園林的一部分,同樣是以“以人為本”為突出特征。傳統的園林設計只是考慮最為基本的設計方案,例如隔熱、保溫以及遮陽等。園林景觀的設計要體現自然人文景觀,集藝術性、功能性于一身,充分的考慮到設計對于人的心理、生理的影響。園林景觀也可以看作游覽區,更要重視觀賞性與藝術性的結合,圍繞教育、度假、娛樂以及環保為主題,突出人文、功能與自然的和諧統一,在景觀的設計上體現出創意,創造出理想的家園。

2 現代化住宅景觀規劃設計原則

2.1“以人為本”滿足人的各個方面的需要

園林景觀設計涉及到多種學科,它以人為對象,為方便人生活并為其營造一個舒適,安寧并有良好的空間為目的,它應滿足人休閑,文體活動等功能的要求,應符合不同地區,不同文化層次人的行為習慣,應創造優美的視覺環境和視覺走廊,它設計出的空間及構件應符合人體尺度,各種設施也構件應是安全可靠的,它應具有文化內涵與教育功能,能啟迪人積極向上而不是低級庸俗,它還應便于維修,保潔與管理。

2.2 “創新”與“傳統”相融的原則

創新是人類發展的永恒追求,創新是在人類過去積累的經驗,知識,藝術觀的基礎上作出新的嘗試與創造。如在美術方面,由原始繪畫發展到傳統繪畫,在發展到現代繪畫的印象派及抽象畫派等。人們孜孜不倦的追求著新的藝術觀和價值觀,但人們在長期的藝術創作中,積累與總結出來的形式美,仍然深刻的影響著各種藝術創作。統一與變化,對比與相似,對稱與均衡,比例與尺度,韻律與節奏等至今仍是指導我們藝術創作的基本規律。14隨著20世紀繪畫與雕塑中出現了新的現代流派,其手法和創作規律又不斷的影響著園林景觀設計,形成了環境景觀設計的現代設計手法,在環境設計中自由性與多元化,裂解與拼貼,不相關程序的重錯,極少注意與波譜藝術,隱喻與象征,歷史與文脈主義,甚至幽默等手法大量應用在設計中,流動線形與形體的使用,非對稱的構圖與動態平衡都能使空間產生活潑與明快的感覺,至于后現代的一些手法。追求與傳統審美完全不同的藝術效果,以及極富挑戰性與新審美趣味也不斷出現在現代環境景觀設計創作中。

2.3 景觀的自然生態原則

景觀的自然生態原則就是在進行景觀設計中要根據生態學的原理與方法,在保護與尊重生態資源的前提下,充分的考慮花草樹木、動物、土壤、地形等自然條件進行精心的布置、合理的安排,盡力設計出合理的小區住宅園林景觀。

2.4 舒適性原則

居住小區作為人們生活的主要場所,對于舒適性的要求較高,要求景觀的設計體現便利與安逸,包含人為美、自然美與社會美的體現。特別是在人們越來越重視心理追求的今天,小區的居民希望在工作之余可以有一個體會陽光、陶冶情操、回歸自然的環境,在這個環境中可以得到感性、生理與心理的舒適感。

2.5 注重人文性原則

居住區的環境作為城市美化的重要元素,如果離開了人文性原則就會降低設計的格調。景觀的設計中除了要體現以人為本的原則外還要注重對于人文景觀的保護。例如保護和利用歷史性的景觀。將改造與保護并舉,最大限度的體現設計的人文氣息。同時保護原理設計用地中的珍貴樹木,避免盲目的大量移植新品種數目。

3 住宅小區景觀人文、功能與自然的和諧統一規劃

景觀是人與人、人與自然關系在大地上的烙印.每一景觀都是人類居住的家,或者說是潛在的”家”。 大地上的景觀是人類為了生存和生活而對自然的適應、改造和創造的結果。同時,棲居的過程也是建立人與人和諧相處的過程。因此,作為棲居地的景觀,是人與人,人與自然關系在大地上的烙印。城市景觀作為一個生態系統,必須包括人文、功能與自然的和諧統一,結合以上設計原則,我們可結合小區實際情況,來進行合理的規劃設計。

3.1 景觀感受層面。基于視覺的所有自然與人工形態及其感受的設計,即狹義景觀設計,對應理論:景觀美學。

3.2 環境、生態、資源層面。包括利用、地形、水體、動植物、氣候、光照等人文與自然資源在內的調查、分析、評估、規劃、保護,即大地景觀規劃,對應理論:景觀生態學。

3.3 人類行為以及與之相關的文化歷史與藝術層面。包括潛在于園林環境中的歷史文化、風土民情、風俗習慣等與人們精神生活世界息息相關的文明,即行為精神景觀規劃設計,對應理論:景觀行為學。

如同傳統的風景園林一樣,現代景觀規劃設計的這三個層次,其共同的追求仍然是藝術。這種最高的追求從古至今始終貫穿于風景園林理論與實踐的三個層面。

現代風景園林規劃設計的這三個層面,源于風景圊林規劃設計的實踐。縱覽全球風景園林規劃設計實例,任何一個具有時代風格和現代意識的成功之作。無不飽含著這三個方面的刻意追求和深思熟慮。所不同的只是視具體規劃設計情況。所占的比例側重于同而已。景觀環境形象是大家所熟悉的。主要是從人類視覺形象感受要求出發,根據美學規律。利用空間實體景物,研究如何創造賞心悅目的環境形象。環境生態綠化是隨著現代環境意識運動的發展而注入景觀規劃設計的現代內容。主要是從人類的生理感受要求出發,根據自然界生物學原理,利用陽光、氣候、動物、植物、土壤、水體等自然和人工材料,研究如何創造令人舒適的良好的物質環境。

3.4 園林布局

園林景觀總體規劃的—個重要步驟。是根據計劃確定所建園林的性質、主題、內容,結合選定園址的具體隋況,進行總體的立意構思,對構成園林的各種重要因素進行綜合的全面安肄.確定它們的位置和相互之間的關系。

園林布局要因地制宜,布局前對建園單位或同主的要求先行了解,對建同基地的情況作詳細調查,不僅了解基地自身情況,還要了解四周的環境。布局要順應自然.充分利用原有的地形、地貌加以適當的改造,才能構圖得體合宜。園林布局要體現時代精神、民族特色和地方風格。要不斷推陳出新。

總之,住宅小區景觀設計是一項較新的專業領域,它是技術與藝術的結合,與建筑設計、園林設計密不可分。高品質的園林景觀設計可以很好的結合人文環境與自然景觀的優勢,給人們提供一個優質、高效的生活、工作環境。同時設計中要大膽的創新,不斷的引入新工藝、新技術,創造出跟舒心、親切的小區住宅園林景觀。

參考文獻:

[1] 劉達津,運用綠化概念配置手法在園林景觀環境中營造良好景觀效果的探討.黑龍江科技信息.2009(27):145.

篇9

關鍵詞:現代庭院設計; 景觀要素;園路;植物;水景

Abstract: With the rising of people's living standard, people today live in reinforced concrete in the world of nature, more eager, with a courtyard living environment become a dream of hope, with villa, courtyard house as people rushed to buy the object, the planning and design of modern courtyard greening place significant position, to enhance the residents living environment, living quality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Key words: modern garden design; landscape; garden; plant; waterscape

中圖分類號:TU986.5+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

人類與大自然息息相關,緊密相連。人類自從有了住所,就懂得在宅旁開辟一塊地,即為庭院,用以和自然的親密接觸。早期的庭院更多的以經濟效益為目的,多用來當菜圃亦或果園,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精神追求,審美情趣占據了主導地位。人們渴望從鋼筋水泥中走出,回歸自然生態的田園生活。小小庭院便成為都市人寄托心志,抒懷,追求居住檔次品位的重要組成部分。

作為房地產的重要組成部分,花園別墅、庭院住宅是城市人的追求目標,帶庭院樓盤更是房產交易中的搶手貨,花園別墅更是“空中樓閣”,備受青睞。現代的人們對居住環境的追求已從室內的裝修悄悄地轉移到居住環境、庭院環境上來,我國的住宅庭院將會有大的發展。

針對現代庭院設計的要求簡單的闡述一下作者的幾點拙見:

一、庭院設計的前期工作

1、確定思路階段

《園冶》中說“相地合宜,構園得體”,作為設計者要充分了解業主的愛好、職業、文化水平、家庭成員組成等各方面的信息,根據業主提出的要求確定符合業主喜好的風格。既要滿足主人功能方面的要求,又要體現他們的精神需求,外加設計者的理念融合起來,形成具有特定風格的設計思路。

2、調查與分析階段

進入實地考察階段,要了解庭院的大小、形狀、日照情況,及周圍環境等因素。精確測量出場地的邊界范圍,地形的變化,房屋的位置;觀察太陽的方位,光照的時間,主導風向,土壤的狀況,及房屋周圍的環境。還有結合主人室內裝修的風格和特色。

3、 確定風格階段

認真分析現場情況,充分考慮業主方面的參考信息,簡單勾勒出幾副草圖,供業主選擇。有清新自然的鄉村風格;簡潔質樸的休閑風格;江南古典園林風格;令人愉悅的規則式歐美風格等,選擇一種喜歡的形式是首要的問題。當然設計方案必須和使用功能相結合,還得和庭院基址協調,周圍大環境、生活方式相統一。

二、 庭院設計景觀中的景觀要素

1、園路

為滿足業主休閑娛樂的功能,園路是庭院中必要組成部分。但這里的園路材質應簡單自然,盡量避免硬質鋪裝,選擇環保、自然、價廉物美的鋪裝材料。首先要考慮的是住宅自身的特點,以求統一。時下流行的滲水磚,因其特殊的材質,透水性強,還可以拼出各種圖案,在庭院設計中被廣泛應用。卵石,能增添情趣,且很適合填充硬地邊緣的不規則邊角地,還可以專門開辟一條卵石拼成的健身步道。礫石,適用于任何形狀的庭院和角落,看上去非常自然,而另一方面,路面必須牢固且需保持恒定的邊界。通常是鋪5~10cm厚的礫石在路基上,然后滾壓或找平。踩在礫石上會有嘎嘎的聲,很有野趣。但小礫石也容易粘在鞋底帶進室內,所以直接通向室內的路面不宜使用。直徑在12~14mm的石塊比較理想。“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的意境得以實現。

2、植物材料

庭院綠化不同于其他綠化模式,由于其特定的范圍,服務于特定的人群,在植物選擇上,更要符合業主的喜好,品種不宜太多,檔次規格要求比較高,色彩要豐富,充分考慮季相變化,保證三季有花,秋季看果,四季常綠。適合北方庭院種植的植物以下各舉了幾個例子:

庭蔭樹:銀杏(長壽寓意)、柿樹(事事如意)、合歡(合家歡樂);

觀花植物:玉蘭、櫻花、百日紅、木槿、臘梅、金銀花、丁香、牡丹、芍藥、月季、迎春;

攀援及隱墻植物:凌霄、紫藤、玫瑰、扶芳藤、葡萄(歲歲平安)、爬墻虎、獼猴桃、;

觀果類植物:石榴,火棘,蘋果,海棠等。

竹類植物 :黃金間碧玉、碧玉間黃金等。

地被植物:麥冬、萱草、鳶尾、玉簪等

水生植物:睡蓮、荷花等

綠籬類植物:大葉黃楊、石楠、扶芳藤

3、 水景

古人云:“仁者樂山,智者樂水”,有了水能使景物生動起來,能打破空間的閉鎖,還能產生倒影。調節氣溫吸收灰塵,有利于人們的健康,還可用于灌溉和消防。庭院綠化因其局限性,庭院的面積都很有限,壁泉是非常合適放置其中的,其構造分壁面,落水口,受水池三部分。壁面附近墻面凹進一些,用石料做成裝飾,有浮雕及雕塑。落水口可用獸形及人物雕像或山石來裝飾,其落水形式需依水量之多少來決定。水多時,可設置水幕,使成片落水;水少時成柱狀落,水更小則點滴落下。同樣壁泉也適宜布置在開闊的空間。這種動態水景,不需要很大的蓄水池,對有孩子的家庭來說非常合適。在翡翠山居很多業主自己在庭院中打井,安裝轱轤取水,既解決了取水問題,又鍛煉了身體,還有一定的教育意義,返樸歸真。

4、 庭院家具

室內有室內的家具及飾品,理所當然庭院也有。一個沒有家飾的庭院是不完整的。它的家飾都應能體現主人的喜好,并給庭院增添魅力元素。石凳石磯,木質座椅,可供主人休憩娛樂,增添情趣。垃圾筒,造型要與其它設施的造型、材料相協調,設計時要考慮到丟垃圾的方便,也要適當遮掩。廊架,其主要功能是:休憩,乘涼,具有蔽蔭,透風的特點。構成材料多為木材和金屬。棚架的高度一般不低于2.5米,若攀援了植物須再高些,較長和綴滿植物的棚架,需做得牢固些,,以免大風吹折,不管你選擇什么材料都應結構合理且能承受攀附其上的植物重量。

5、籬墻

篇10

關鍵詞: 住宅 ;規劃設計;趨勢;

引言:現代化的住宅建筑的規劃設計我認為就是要與時俱進,要符合時代社會城市經濟、文化發展,符合地方民族的特色和人的心理需求,總的來說我認為高質量的住宅建筑就是要滿足人們對居住環境的舒適性、安全性、耐久性和經濟性的要求。建設部科技司編制的《2000年小康型城市住宅科技產業工程,城市示范小區規范設計導則》中指出:“小區規劃要以科學為先導,提高住宅功能質量和居住環境水平,推動住宅產業化、現代化。”同時還指出:小區應具備超前性、先導性、示范性,規劃設計應具有創新意識,堅持可持續發展原則,為建設具有二十一世紀生活水準的文明住宅建筑創造基礎條件。

1.我國現代住宅建筑規劃設計的基本要求

1.1 結合各地區城市不同的狀況和自然條件

現代化的住宅建筑規劃應能反映地方特色,符合當地的自然條件、氣象條件、經濟條件、符合當地生活方式,保持其應有的地方特色,充分考慮這些地方特性進行規劃創意。如在氣象條件方面南北方有較大的差異,北方冬季較長受寒冷氣候的影響,在住宅建筑設計中,日照便成為主要問題,如在規劃中爭取南向住宅,阻擋寒風,形成小區的內部氣候。

在規劃設計中注重物質環境與人文環境特色的創造,創造現代化的生活環境,引導居民的生活,充分解決鄰里之間、老年、兒童等對于居住環境的要求。根據自然條件通過規劃設計使日照、通風等條件得到充分利用,有效控制垃圾、噪音、光污染等不利因素。形成良好的小區內環境和小氣候,做到節能、節地。

1.2 講求“性能價格比”

從福利房到商品房,沖破計劃模式,設計師不再受面積的束縛,而是開始本著“以人為本”這個基本著眼點,在住宅設計中越來越切實注重人的實際需求,研究人的居住行為規律。

但是,隨著市場的某些炒作,住宅設計中的一些作法變得很不理性。例如,有些住宅中起居廳的面積達到60~70平方米,衛生間甚至達到18平方米,空間大得令人不能接受。住宅面積的增加無疑會帶來其功能的改善,但無功能目標而盲目擴大面積,那就是“大而無當”,也就是沒有獲得相應的功能增置,就“性能價格比”而言。是不合適的。因而,未來的住宅應當特別強調功能的增量,即隨著面積的擴大,功能隨之升級,套內的功能不斷增加,以滿足業主對居住生活的需求。

2.現代住宅建筑規劃設計的發展趨勢

2.1人性化住宅建筑

隨著現代社會人們生活方式的不斷變化,傳統意義上的住宅建筑已經不能滿足現代人們的生活需求,個性化、以人為本的住宅建筑規劃設計成為了現代住宅建筑規劃設計的重要方向。針對小區業主工作性質、生活習慣、年齡的不同設計適合業主生活居住的環境是現代住宅建筑規劃設計的重要內容。例如:現代大型社區建設根據業主需求的不同將小區開發用地按照功能需求的不同進行分區,針對年輕人積蓄較少、單身生活等特點設置單身公寓,并對其分區內綠化等按照年輕人的特點進行設計。同時還要根據三口之家對居住環境的需求進行樓宇設計,并對其公共綠地的規劃注重兒童休閑娛樂場地規劃。針對老年業主對綠地休閑以及居住環境需求,其居住區內應更多的為老人提供休閑鍛煉的場地等。通過針對業主各年齡段需求不同進行的分區、規劃與設計來滿足住宅建筑業主對住宅環境的需求。

2.2節能生態型住宅建筑

隨著我國可持續發展戰略腳步的不斷加快,住宅建筑小區也正在向著節能環保方向發展。現代建筑研究發現,住宅建筑建筑耗能占經濟發展所需能源的 35%左右,其作為高能耗建筑項目對我國經濟發展有著重要的影響。現代經濟發展對能源的需求要求我國建筑工程必須緊跟可持續發展戰略的腳步,以節能型建筑為基礎,科學的進行現代住宅建筑規劃設計,構建以節能為目的的住宅建筑其規劃發展的基本思路是利用住宅建筑規劃設計中新技術、新能源應用促進住宅建筑的節能,同時利用小區樓宇間規劃設計以及小區綜合規劃達到節能的目的。現代住宅建筑節能型規劃設計是我國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迫切需要,是加快我國建筑工程能耗消耗治理的關鍵,是推進我國社會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

2.3人性化住宅建筑規劃

隨著世界生態環境日益惡化,我國生態保護工作的腳步正在不斷加快。作為現代城市的重要組成部分,生態型住宅建筑規劃設計的應用對改善城市綜合居住環境,提高城市生態平衡有著重要的影響。將現代住宅建筑作為一個以生態學基本原理為基礎的、相對穩定平衡生態環境進行規劃建設,能夠改善小區居住生存環境。提高居住業主的身體素質,對促進我國人口綜合素質的提高有著重要的意義,生態住宅建筑是以適應小區所在地域生態環境, 不破壞生態環境的建筑,還有節水、節能、改善生態環境、低污染、無毒、無害、延長建筑物壽命等優點的現代化住宅小屋規劃設計理念,運用科技手段尋求現代居住環境與自然的和諧共存,使住宅建筑小區和自然生態環境之間形成良性循環。通過生態規劃與設計還能夠使小區達到提高綠化率、解決土地資源、節約水資源、有效自然能源等目的。提高綠化率不僅是簡單的花草栽種,而是通過科學的生態學、生物學、規劃設計等學科提高住宅建筑生態環境,促進小區內人們的生活環境與生態環境的統一,利于業主的身心健康。生態型住宅建筑還能夠有效的節約土地資源,通過科學的規劃與設計對小區內部的環境進行整合優化,利用樓宇的坐落、小區內道路的規劃等在有限的土地內提高小區土地使用效率。生態型住宅建筑還能夠通過規劃與設計以及植物的選擇等減少小區內綠化的灌溉用水,達到節約用水的目的。另外生態型住宅建筑還通過對建筑結構設計、樓宇規劃設計、綠化設計等方式使小區內的能量流動具有可操控性,有效利用自然能源減少能源消耗。例如:利用墻面種植植物在夏季減少墻面受陽光直射面積,降低室內溫度、減少空調的使用。而在冬季墻面植物還能夠有效達到保溫的目的。

同時,生態型住宅建筑還有利于城市生態系統生物多樣性和調節地區氣候環境減少污染等功效。通過生態型住宅建筑的規劃與設計,能夠在小區所在區域內營造良好生態環境,為保護城市生態環境、保持城市生態環境多樣性、保持城市物種多樣性等有著很重要的意義。同時還能夠為城市物種的繁殖提供良好的生態環境。生態型住宅建筑還能夠通過有效利用墻面、陽臺以及小區綠地中植物的種植達到吸碳制氧,凈化城市水體、調整溫濕度,改善區域氣候的功能。同時還能夠減少城市噪音、吸塵。通過生態型住宅建筑能夠營造出舒適的生活居住環境,提高人們的生活質量。

3.結語

總之,現代住宅建筑的規劃與設計發展正向著節能、環保、綠色、合理利用土地等方向發展。以人與自然環境的思考、住宅建筑建設對我國可持續發展路線的影響、自然環境的模擬制造等為基礎開展住宅建筑的規劃設計。以此促進我國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實施,營造現代城市良好的居住環境,保持城市生態系統的穩定,為我國環境保護工作的開展、城市氣候環境的改善等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